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3 15:34: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其次,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建设小康社会”,始终坚持“保护生态谋发展、建设生态快发展、经营生态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实施“环境立县,生态强县”战略,促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环境优势凸显为竞争优势,全力推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2

【摘要】教育在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政治革新,制度运行的动力和准备,是实现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实现文化变革,军事奋起的基础,本文综观古今,从多个方面阐释和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的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政治革新,制度运行的动力和准备,一国政治之革新,制度之运行必先始于人心,而终于制度,人心之于制度犹灵魂之于肉体,马达之于机械,而人心之塑造决定于教育,徒有制度的革新而无人心之教化,则制度亦如行尸走肉,不足以自行,一种政治制度的合理运行,无非是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外在的监督,外在的监督则依赖社会上下形成某种政治观念的制度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制度的共识,社会上自然会形成相互监督的氛围,保证政治制度的运行。二是内在的自觉,制度参与者的内在的自觉是各种制度得以运行的动力和基础,而这种内在自觉的形成首先依赖于对制度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则制度得以充分的运转。

以法国为例,18世纪后期,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了君主专制,虽然其中有所反复,但最终在三年内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并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共和政体主要得益于之前法国启蒙运动对于人民大众的教育和启蒙,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巨匠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等理念传播到了全社会,教育了大众,使民主自由等资产阶级理念成为社会的共识,群众的信仰,由此成为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提供了支点;从我国的近代历史来看,教育也是政治革新的先导,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奋斗史,是由于思想传入中国而变得面貌一新,我党早期的先驱,办刊物,办报纸,组织工农夜校,这些都是思想教育的先导,这为后来我国实现,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思想前提。故教育应当为政治革新,制度运行提供动力和准备发挥先导性的作用,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化,但是要保障我国的政治体制正常运转,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对我国现行国体和政体的信念和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制度合力,推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教育是实现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样的道理,一国经济之转型,科学之进步必先调整教育的结构和内容,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各行各业大量的人才,一切经济生产的部门都要依赖于各个环节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透过教育改革,培养大批与实务经济部门接轨,同时符合国家顶层经济战略的人才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程中,从轻工业生产转向重化工工业的生产是往往需要培养,引进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这些人才是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动力,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讲,无非有两大战略,一是传统产业赶超战略,在传统的工业生产部门,如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加强科研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个国民的动手能力,加大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从生产的源头确保生产出高质量,多功能的产品。二是新兴产业领先计战略,在新世纪,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新兴产业成了经济的新增长点,经济发展转型离不开创新,唯独创新才能超越,这就要求我们教育上一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保证我国在各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原因何在,两国教育不同使然,根据史书的记载,在17世纪前后,德国人的生活格调很粗放,喜欢酗酒,无论什么事情都欢天喜地缺乏节制,但100多年后,勤奋、秩序、节俭,崇尚劳动却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代名词,在这100年终,德国社会各个机构,努力发挥教育宣传的作用,大力弘扬勤奋,节俭的美德,各个社会阶层以努力工作为荣,由此换来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同样的例子是当今的美国,美国一向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强调奋斗,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能够在多个全球前沿行业保持领先的原因。当下我国经济处于转折点,蓄势期,初步工业化的人口红利基本上结束了,面对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通货膨胀加大的压力,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支点在教育,为重工业化部门培养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工业化道路的当务之急。

教育是目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维发展的必要先导,培养大批既与实践接轨,又具备前瞻性目光的爱国主义人才是解决当下一切改革发展问题的源头。

篇3

(二)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生产中对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经过计算发现,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五倍,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十倍以上。

(三)经济不能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木桶效应,即使经济增长了,不协调的经济结构,也会导致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无效增长。就拿农业来说,农业、农民、农村,这三农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贸易的总体增长,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由于农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必然会弱化农村市场的开拓,并进一步对相关产业(如加工工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乃至整体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再如,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是很低的,甚至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这就导致我国的服务行业不能很好的为其他产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更难以促进其产业创新和精细分工,使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四)资源和能源不能循环利用,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我国传统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单向结构,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制造了大量废弃物,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资源难以循环使用。然而,事实上,诸如铁、铜等金属制品,纸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等很多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如果把这些可以利用的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以上线性单向的生产模式即转化为闭式循环模式,将宝贵的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如何实现我国经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加强外贸企业改革,探索新型产权结构,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国家政策,但依靠企业来落实,这种转变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外贸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这种内生动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纵观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不难发现,产权结构在企业的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普遍经营效益较好,出口增长较快,但很多国有企业却是经营状况欠佳,甚至频临破产的边缘。原因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产权代表是与企业经营利益相一致的“经济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产权代表能够主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寻找出路、寻求突破;而国有外贸企业,其产权落在了不具有“经济人”特征的政府身上,而产权代表是政府任命的企业官员,这些官员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存在太大的一致性,因此,他们对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动力机制,不具备可靠性,这完全决定于作为产权代表的企业官员的个人素质、品质和政府对他的约束力度。这就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甚至连续亏损的主要原因。如此看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改革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探索新型的产权结构,保证产权代表与外贸企业的经营利益相一致,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在实现这一转变之前,政府需加强对企业委派干部的管理,加强外贸企业的法制建设和民主监督管理,保证其趋向于企业利益的管理意志。

(二)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工厂的建设、设备的购置、原料和燃料的供给等基本都能得到满足,但是,这些资源、设备和生产技术等物质资源的质量和档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这必然会导致产品的低档次和低质量,以及高消耗、高能耗和高污染,进而导致外贸出口的效益低下,严重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劳动力资源在企业管理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外贸企业劳动力虽然数目很大,但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缺少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销售人员,尤其是专业过硬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劳动力现状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机器设备、燃料、原料等的质量和档次,逐步改善生产的投入结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这些直接生产资料作为物质保障,外贸企业才能提高生产工艺,精雕细作,生产出高档次、高质量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实现经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的稳步增长。

(三)改善投入产出结构,促进经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贸企业主要以完成国家的出口计划任务为生产目标,出口产品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对外贸易活动以企业的生产决定销售,外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其质量受到很大限制。二十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实施以销售决定生产的对外贸易战略,但时至今日,我国的出口产品仍然以低端产品占主导,原料、燃料、劳动力以及低端加工工业投入比重较大,而先进技术、装备等的高科技领域的投入比重较小。这种投入结构决定了我国的出口结构必然是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外贸模式,因此,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首先要改善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结构,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1、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没有技术开发就无法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产品在国际市场也就缺乏竞争力。例如,作为房地产企业的华丽家族有限公司,在二零一二年四月,组建了石墨烯研究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小有成就,很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石墨烯生产线的建设,为企业的经营效益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也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将资金的投入重点放在改造机器设备、提高原材料的质量等方面,为制造高质量产品提供优良的物质保障。

3、注意实施进、出口贸易的配合联动。通过这项举措,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改变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结构。

4、实施资产重组,在优化企业的资产配置同时,也可以强强联合实现规模化经营,一是可以增强企业的的自身实力,二是有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篇4

“一个加快”,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们注重坚持“高端起步、双轮驱动、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做大做优高端制造业,做强做精高新技术产业。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的“三高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境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展现了科学发展、振兴崛起的美好前景。

“一个提升”,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各自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科技优势,取得了发展的主动权。格力电器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自我创业、自有品牌、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2010年科研投入超过30亿元,达到营业收入的6%。总书记、总理考察格力电器时,对格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丽珠医药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奠定竞争优势,积极开展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在生物制药领域异军突起,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两少两有两高”民营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成为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单打冠军”。在3G移动通讯领域,汉胜生产的配套电缆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中标项目几乎覆盖了中国版图。东信和平是国内USIM卡的最大供应商;在智能电网领域,优特公司是国内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首创者,产品国内占有率超过50%;在集成电路领域,欧比特公司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高可靠嵌入式SOC芯片及系统集成的骨干企业,是我国“核高基”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企业之一;在软件产业领域,远光是国内最大的电力行业财务管理软件供应商,金山软件是中国最知名的软件企业之一,中国领先的应用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中国城市经济:珠海已经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方略和蓝图是什么?

钟世坚:“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珠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是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三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形成;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五是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六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七是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中国城市经济:在新的形势和任务前,珠海如何实现率先转型升级?

钟世坚:“率先转型升级”是珠海当前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个核心,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努力打开工作局面。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要实现率先转型升级,首要的要求就是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把我们的发展观念和思路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追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进转变。

二是狠抓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由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向生态文明发展。一方面,要狠抓战略层面的转型升级。要大力实施绿色战略,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大力实施内外需协同拉动战略。另一方面,要狠抓结构层面的转型升级。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进度,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要加快区域结构转型升级,继续推进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提升东部城区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西部中心城区,高水平推进横琴开发,推动东西部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珠港澳合作,着力打造珠中江经济圈,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要加快城乡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狠抓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努力在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创建等方面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在全国和全省作出引领式贡献。

四是狠抓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是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要手段,又是吸引人才、项目、企业、资源等要素聚集,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十二五”期间,珠海将把建设高品位城市作为率先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

中国城市经济:港珠澳大桥和横琴新区的建设倍受各界关注,目前建设进度如何?珠海如何利用这两大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

钟世坚:港珠澳大桥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大桥的人工岛填海工程正加紧建设。横琴新区突出合作、创新、服务主题,把握“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五年成规模”发展节奏,坚持“面向世界、优先港澳、高端起步、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开发原则,着力推进新区开发。去年,市直12个部门向横琴新区授权97项,支持横琴新区行使市一级行政管理权限。横琴通关、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报批取得积极进展,横琴岛6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项目动工,长隆项目顺利推进,实现了“一年有变化”的目标。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香港和珠海直接相连,缩短珠海与香港之间的交通运输时间,有利于珠海市大量引入香港和境外的资金、贸易、技术、运输、管理、经验和市场,将有效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横琴新区作为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主要发展目标是,经过十到十五年努力,建设成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篇5

抓调研,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为县委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可信的依据。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开展了六项调研活动。围绕农牧村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全县农牧村经济发展现状、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及对策;围绕城市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企业改革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围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结构、发展环境、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围绕壮大石棉产业开展调研,重点针对矿山开采中存在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排渣压矿等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围绕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调研,重点针对我县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围绕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座谈会精神,就我县如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意见。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每个人接受文化知识的起点,对于当今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日益重视,群众对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的需求提高,中小学教育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中小学校长的工作是中小学教育重要的环节,其工作的成果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深化中小学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校财经环境的变化趋势

(一)中小学教育阶段政府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在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之后,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政府出台多项措施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强化学校代收费行为监管,加强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

(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家相继出台了以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转移支付制度、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政策,这些都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相关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中小学教育经费连年增长。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投入连年增长,中小学校经费总量、结构和财务管理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2011年,全国中小学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每年以超过20.8%的速度递增,2011年中小学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达到1.15万亿元,占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四)财务规则和核算要求的不断完善。2012年4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了修订,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2012年12月,《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明确中小学校校长作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中小学校长在财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了财务监督。中小学校要按照新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学校核算形式的不断规范。目前多数地方的学校,由学校的单独核算改为了实行“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由教育部门确定的会计核算机构统一办理区域内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学校设置报账员,校长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但是统一在会计核算机构报账核算。“集中记账,分校核算”制的实行,对规范学校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学校收入的完整性、支出的真实合理性和资产管理处置等方面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二、深化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途径

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促进其全面履行职责,提高依法治校能力和财经管理水平;强化中小学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为考核、任免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小学校加强经济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保障中小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只有从多个途径不断深化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实现审计的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管理职责履行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任职期间是否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履行了经济管理职责,任期目标考核指标是否实现;任职期间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的程序是否民主、科学,是否遵循了决策程序,执行效果如何,有无重大失误,决策实现的效益情况。

(二)学校预算收支管理情况。一是学校各项收入是否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纳入预算管理,由单位统一核算,收入是否真实、合法、完整。合法审查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捐赠收入是否纳入核算管理。严禁出现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关注学校收费管理,强化收费监督检查。检查学校是否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进行收费,各项代收费用的收取工作是否符合相关部门规定,票据的使用和保管是否严谨规范。严肃查处各级各类学校的不正当收费行为。三是各项支出的效益如何,有无重大违纪违法和损失浪费问题;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任职期间学校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情况,关注账外债务、或有负债问题,对任期内消化历史债务情况应给予重点关注。

(三)学校资产管理处置情况。审查学校是否规范资产管理工作,定期核对账目。特别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及时录入固定资产信息。检查是否存在因被侵占、损毁造成的浪费或流失现象,有无擅自购置、报废、变卖学校资产的现象。

(四)学校工程建设情况。关注建设工程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是否按照批准的计划开展工作,有无自行改变建设项目或扩大标准的行为;关注工程招标、对外签订的承包合同及建设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合同等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关注建设工程经费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挪用现象;关注竣工项目是否按期交付使用、并办理相关手续,工程竣工决算是否真实、合法。

(五)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任期内配发的办公物是否登记清楚或办理移交手续,本人及其亲属有无长期借用公款不归还以及长期占用本单位和下属单位资产的问题;有无公款装修个人私房及超标准购车的问题,有无从下属单位领取报酬和补助等问题。

篇7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部署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战略决策,任职教育院校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与科研的两难问题

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应是任职教育院校的理想追求。要对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问题作出回答,则需要对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作出客观分析。

第一,科研与教学的相关性问题。可以肯定,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以有高质量的教学。但有了高质量的科研是否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也是值得研究的。

第二,科研与教学的精力与时间分配问题。一个教员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由于教学与科研所归属的部门不同,导致成果的评价标准与褒奖体系不同,而且教学与科研的目标、方法、必要的才能与设备均有不同,要想获得教学、科研双丰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非一般人所能达到。这就必然导致教员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第三,加强科研工作的难度问题。由于任职教育院校在军校教育体系中一般为专业性院校,科研基础较为薄弱,为了更好地履行岗位任职教育使命和谋求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科研工作。但如果对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发表看得过重,或在教员晋升、考核时过于强调科研成果,无疑会冲击教学。再加上教员中也存在着“科研成果多而不是书教得好,才是个人成功的关键”的看法,因此,教员对科研的积极性比教学要大得多。但能够真正从事科研的教员毕竟是少数,而且科研经费也非常有限,如果不很好地利用,势必出现经费投入了,研究成果却伪劣充斥、低水平重复,造成事实上的资金浪费。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也无法提高学术水平。

二、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定位分析

院校承担的任务不同,科研方向和内容不同;不同性质、不同类型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也各不相同。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说,由于各院校的特点不同,其科研工作定位也存在差异。因此,对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必须客观、合理,不能主观臆断。

军队院校科研工作基本定位,一是取决于院校的类型。类型不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同,导致院校科研定位各异。从院校类型来考察,按类分,有综合性院校和专业性院校两大类;按型分,有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大类。一般来讲,任职教育院校多属于专业性院校,于是就界定了科研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范围。院校的类型决定科研与教学关系,如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主要是指科研学术实力雄厚,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比例高的一些著名大学。研究型大学曾提出过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办学目标,两个中心办学目标明确给出了科研工作定位,我军的国防科技大学便是如此。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说,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学术水平相对较低,不属于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但由于部队建设和院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科研工作又必须涉足和加强,不能单打一搞教学,决定了任职教育院校也不属子任务单一的教学型大学。由此可知,教学研究型大学与任职教育院校较为匹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工作有明确定位,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科研为教学服务。

二是取决于院校承担的任务。总的讲,军队院校科研,应坚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科技进步服务的原则,把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求作为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做到以军事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协调发展;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做到教学研究相互促进;依托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自身特色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利用市场经济原则增强科研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说,其定位应是紧密结合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培训类型和培训层次,结合不同培训对象在部队任职的需求,搞好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努力解决部队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对策

院校承担的任务和类型不同,科研定位则不同;院校科研定位不同,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策略不同。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应概括为:面向部队需求,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实现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涉及科研工作的立项一攻关一应用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

(一)选题要面向部队

科研选题是影响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基础,对于解决科研与教学的相关性问题起决定性作用。有部分院校,由于过分考虑经济利益,什么课题都接,什么项目都做,特别是对主动发掘的一些与使命、任务关系不大又无力研究的科研项目仅起管理作用,而把研究的主要工作转包给第三方。这样的科研肯定与教学毫不相干。任职教育院校科研选题或立项,要坚持面向部队、面向岗位、面向专业的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做法,把科研重心放在任职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疑难学术和技术问题上,把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是重点研究影响任职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任职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应当成为主攻研究方向。二是在装备革新、装备改造上下工夫。应充分利用熟悉部队装备的优势,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役装备性能开展研究。三是在新装备、新技术应用上做文章。配合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新装备教学搞科研,真正实现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目标。科研选题做好了,就为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攻关要全员参与

采取什么样的研究形式和方法也与院校的类型和定位紧密相关。为使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有人提出的教研分离做法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也许可行,但在任职教育院校弊端很多。因为教学和科研分别集中在部分人身上,一方面使单独从事科研的教员缺少和学员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失去了一个了解部队的窗口,削弱科研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使单独从事教学的教员缺少科学研究的机会,从而降低了解决部队疑难问题的能力,影响教学质量。采取全员参与科研工作,可较好地实现任职教育院校教育科研协调发展问题。所谓全员参与,包括新老教员共同参与和教员学员共同参与两个方面。对于新教员来说,教学上需要传帮带,搞科研同样需要传帮带,通过教、学两个方面有计划的培养,可较快形成任职教育需要的复合能力。对于学员来讲,参加科研工作首先是必要,同时也可行。任职教育学员起点高,国防生班次学员大学本科起点,理论基础扎实;晋升教育班次学员在工作岗位上担任过相应职务,实践经验丰富,只要组织好,既能实现学员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减缓教员在科研工作中的多投入问题。

(三)成果要应用于教学

加强科研工作的难度之一在于怕影响教学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去做成果的推广应用。一般来讲,项目完成交付部队(用户)后,就标志着该项目的整个工作全部结束。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说,项目本身与部队、与教学紧密相连,因此要做好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科研工作不能到此为止,还必须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梳理,除了应用于部队之外,还要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美国大学教授在本科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将自己的研究及研究成果介绍给学员。我们的任职教育,既有条件,又有需要,何乐而不为呢?通过教学准备和实际授课,及时学习、补充,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收集部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科研奠定基础;通过科研立项和科研攻关,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科研为教学服务。以教学为主,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正是任职教育院校需要的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季广智等.论新型军事人才建设 [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8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经济最大化发展战略,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图书馆虽然在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要目标,以“读者第一”为服务宗旨,屹立于服务业当中,当各行各业都向经济化进军的时候,图书馆作为信息的第一集散中心却反应迟钝,似乎在时代的呼声中略显沉默,然而,

图书馆要想在当今社会中继续生存,必须实现经济化管理,与时代接轨。

一、为什么图书馆要实现经济化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是公益性的无偿服务,服务中所含的情报价值被忽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图书馆也应该在其服务中注入信息价值,由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早已经不陌生了,它的出现就使得信息具有了商品的特征,图书馆也是信息的提供者,进而向有偿服务转变已经是必然趋势,当前实现经济化管理势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普及,信息的存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的提供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网络蕴藏着大量的情报信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图书馆、网络书库的大量涌现,以及实体图书公司的出现,对图书馆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再加上这些新秀的经营方式灵活,手段多样,拥有了大量的信息用户,使得图书馆用户数量锐减。因此,图书馆只有实行经济化管理,才能扩大其服务规模,健全馆藏,提供全面而和最新的综合信息,才能引进先进技术,才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吸收优秀人才,注入新的血液,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竞争中独占鳌头。

二、图书馆经济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思维对图书馆影响颇深,观念转变困难。我国图书馆事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吃大锅饭”的不良后果,所有的图书馆管理费用均由国家、政府承担,图书馆自身则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效益上,几乎没有想到经济效益,忽略了服务价值。在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经济发展理论、观念、体制层出不穷时,图书馆依旧没有意识到这将是对自己生存的一个威胁,反而置身于经济浪潮之外。久而久之,在广大读者中,甚至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将图书馆视为书籍的收藏、借阅中心,仅此而已,就连图书馆高层管理人员都不能彻底逃出传统思维的约束,不能挖掘图书馆在现在经济、信息社会的巨大作用,使经济化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实施面临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即使有些馆对经济风浪作出了反应,却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已。

(二)人力资源的匮乏。我国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中,一直以来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没有注意,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图书馆员就是简单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无非是做一些搬运出书,站在出纳台借收图书的、不需要掌握什么技术、不需要懂得什么知识的人,图书馆工作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工作。以往是为了照顾失业者或劳动能力不强、生活有困难的人员,将他们安排在图书馆工作,没有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知道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担任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通任务,而不是一个社会福利机构,它需要的是图书馆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尤其是在高校加大扩招力度,广泛宣传,改变社会对图书馆传统的定位方式,另外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在职培训,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实行经济化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吸收优秀人才到图书馆来,致力于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

三、经济化管理方案

(一)市场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的涵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可以定义为: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和实现企业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商品和服务整体的销售给消费者的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与过程。但这是从企业的角度为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到图书馆的营销定义中来,那么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讲,消费者即是广大的信息用户;目标是不断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图书馆的商品不由分说是指信息产品。在此给图书馆市场营销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指:图书馆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实现图书馆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信息产品和服务整体的销售给信息用户的一系列市场经营活动与过程。

图书馆实现经济化管理,第一要做的是扩大本身规模,同时实现多馆合作,集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出版发行、销售于一体的规模性图书馆和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供销链,通过合理的营销步骤,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市场方向分析、设计营销方案、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观念,接受市场营销观点。

(二)打造名牌图书馆。无论图书馆以后将以何种形式发展,它的本质都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服务。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前提,是检验图书馆效益的唯一指标。面对资金短缺这一尴尬局面,图书馆必须在保持其服务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彻底改变以前的管理模式,实现经济化管理。在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品牌竞争是最为激烈的,然而也是最有效的,一旦拥有好的品牌,便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书馆在当代社会的信息中心地位面临威胁,品牌战略渗透到各行各业,因为强势的品牌能在同行业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强势的品牌也是诚信的象征,获得较高的忠诚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就是高质量、高信任度、高市场占有率的代名词。质量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诚信成为社会稀缺资源,而高市场占有率是我们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因此图书馆在质量、诚信、市场占有率方面应着力解决。图书馆质量即体现在其信息服务质量上,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就是挖掘大量优秀图书馆专业人才,人才是第一要素,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图书馆最缺少的关键人才,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情况十分严峻,高素质图书馆员的培养迫在眉睫,尤其是吸收各行各业的复合型人才变得相当重要。另外加大互联网、网络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日益增多,而且形式多样,可以这样说,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更为重要,甚至可以先全力打造数字图书馆的品牌,进而用数字图书馆的品牌带动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诚信是图书馆发展比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以诚信为本,图书馆应以诚信树品牌,以品牌构造诚信,办用户满意、放心的图书馆,真正的诚信源于人们对这一组织服务的熟悉程度,图书馆应努力发挥自己的各项职能特长,为社会创造财富,坚持不品牌战略,执行品牌计划,履行品牌承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图书馆实行经济化管理的目标,高市场占有率意味着高利润,这就要求图书馆提高竞争意识,不能安于现状,特别注意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同时要不断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视本馆的实际需求情况加以运用。

综合全面打造图书馆品牌,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有力的竞争品牌!图书馆的经济化管理将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改变图书馆以往旧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詹得优.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

篇9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28-02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城市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更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2010年到202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是否得当处理,直接关系到全球环境问题是否得到改善。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城市、政府摆脱两难的窘境,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高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概念中的“城市”,不单指城市化地区,还包括城市所有的乡村,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应强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域之间动态的统一性,生态城市的系统性观念决定了建设应该全面协调发展[1]。

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人类最合理地利用资源与环境,寻求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的突破,追求人与自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乃至高效有序发展。生态城市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整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强调整体效益运作,重视环境质量,追求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要追求的长期目标,建立生态竞争机制,通过自生和再生原理调节系统,进而更加充分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自然资源,以适应系统协调有序发展的目标。

综上,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高效和谐性、整体有效性、追求可持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更加系统地证明了当下城市建设选择生态城市这条道路的必然性。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大力推进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集约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只有走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才能丰富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才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社会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全面强调注重经济效益、注重人类福利、注重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生态破坏和社会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产业结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健康、快速,关系到城市定位和整个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我国正处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的重要时期。如果要摆脱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结构的窘境,必须从产业结构着手,坚持合理布局,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把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城市作为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只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模式的进一步改革,进而促进我国城市、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谐发展。

2.提高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公众是生态城市建设最根本的受益者,但公众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冷不热,处在“受约束的尝试”层次,以被动为主,但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树立生态文明观,靠教育宣传和法律法规,强化全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经途径,教育不仅能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能调整人的智力乃至技能结构。只有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到强化,才能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而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因此,必须逐步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更新传统思想观念,深化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明确实施目标,做好科学系统规划,完善产业管理体制,吸引公众参与热情,营造生态环保新风尚,加强区域合作。通过以上有力举措,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稳健有序地进行。

3.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必须把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城市建设过程中绿色技术的比例,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次,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通过立法、执法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保持规划的权威性,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而不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3]再次,必须确定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许多城市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环境问题放着不管,却奢谈什么如何使城市生态化,甚至在有些领导的思想中只是要生态城市这块牌子装装门面,并没有真心打算去实施。”[4]针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政绩考核强调不仅要有经济发展的提高,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设置绿色GDP,进而使政绩考核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力助推器。

4.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单元,其核心内容是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服务等要素的有机融合[5]。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城市,不仅能够更充分发挥本城市的区域优势,更能全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

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应对环境污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静,李爱莉,芦玉敏.关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J].特区经济,2011,(2):298-299.

[2]李丽红.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生态城市规划的难点及法律解决途径[J].现代财经,2009,(8):79-82.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188-02

同中国煤、矿等其他类型的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油城大庆在走过的发展历程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实现城市二次创业、创建百年油田,更是众望所归。问题是,资源型城市故有自身特点,因油而生、因油而存,其开发和建设水平受客观性因素制约较重。如何实现主观拟定的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时代课题。

一、唯物论:走过辉煌历程,当下挑战严峻

在大庆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型城市的不利特点同步显露。目前,大庆的发展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如石油勘探难度增大,后备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不强;生态破坏严重,恢复治理任务艰巨;城市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生产设施老化,安全隐患较大;企业负担沉重,就业矛盾突出;原油产量递减,财政形势严峻……这些问题构成了大庆持续发展的直接挑战,如何迎接挑战,谋划城市生存和发展成功之路,是迫切的时代课题。

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任何地区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都势必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般而言,资源的开发分为四个阶段,即开发期、增产期、繁荣期、萎缩期。而萎缩的趋势意味着衰退,此时,当务之急便是谋划城市发展的转型,以保资源型城市稳定发展,避免因油而忘的厄运。与此同时,来自国际方面的金融危机不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危机对于大庆创建百年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言,是一次严峻挑战。毕竟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资源型城市影响极大,油价的下降会导致财政收入上的巨大损失,并而还会连带引起一系列消极后果。严峻的现实不容乐观,但是,也不必因而走向悲观。石油资源的确不可再生,但是,人力资源却是可以再生的。

二、辩证法:矛盾客观存在,结果事在人为

在资源型城市由繁荣期进入萎缩期之际,便是城市面临何去何从选择之时。如果资源型城市能适时培育新的产业、将新的技术注入资源型产业,开发新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就有避免城市衰退的可能。正因如此,关乎城市生死攸关的关键环节在于:在资源高产稳产、进入衰退之际,利用资源支撑系统包括城市的形象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实力、信息资源、科技实力等,将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非油产业之上,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度,形成城市新的支撑点。唯有如此,在资源衰竭之前,城市方可在较高起点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再现资源型城市繁荣景象。

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的需要;努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起来,走科技支撑、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思想,强调世代间的责任感,主张效率与公平目标兼顾;作为一种原则,要求在发展的同时,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平衡;作为一种目标,要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保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要求人们持续地使用有限资源,为后代提供更多机会并尽可能地满足这代人和后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实践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避免弯路重蹈覆辙。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认为,德国在老工业地区改革与转型过程中有三条经验可供中国借鉴。其一,对于老工业基地,那些过时的、没有竞争力的工业必须转型,要确定新的经济增长重点产业。其二,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这其中不仅仅是指道路、铁路、码头、机场,也包括通讯、服务方面的设施,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才能吸引外来投资。其三,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科研院校、科研机构体系,这样才可以吸引一些高质量的投资。这些外国的经验对于大庆今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三、方法论:增强忧患意识,谋划科学发展

1.关于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的确立,是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环节。忧患意识的确立,事关城市发展。大庆人的优越感有史以来,油田的开发带来巨大突如其来的财富,目前既是卫生城市又是文明城市,飞机场已经竣工,外包园发展越来越好,新建的楼房都能住满人……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大庆人不应因为收入高些而盲目乐观。大庆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如何摆脱“因油而亡”的宿命,是城市今后发展面对的严峻挑战。油经济一柱擎天的经济结构隐含着“油尽城衰”的危机趋势。不知危尤危,盲目乐观生成悲观。所以,将危机意识变成发展的动力,方为理性的思考。盲目乐观是无知,盲目悲观属无为。唯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应对措施,以期摆脱厄运延续历史。

2.关于发展思路的厘清,是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提基础。“努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是大庆二次创业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二次创业的首要环节是科学判断形势、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本世纪前两个十年的发展规划已经明确,首个十年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50%左右;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要转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现代都市框架基本建成,主城区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水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到2020年,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70%左右,石油资源“一柱擎天”的发展模式得到根本改变,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

3.关于发展理念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现实要求今日之大庆人确立总体性发展理念,走综合性发展之路,突出“大文化、多元化、非油化”发展观,注重多领域均衡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逐渐形成以石油经济为基础、石化产业和地方经济为支撑、工农商贸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尤其要强化非油经济的发展。科学发展在石油资源型城市而言,突出地体现为可持续发展。因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事实地成为资源型城市的攻关课题,更是关涉城市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大庆石油型资源城市实际,赋予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尤其是注重在发展理念上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进一步而言,涉及到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念中走出来,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理念;从单纯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观念中走出来,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提升的发展理念;从单纯石油资源推动的发展观念中走出来,转向多种资源综合推动的发展理念;从依靠自身力量谋发展观念中走出来,转向“走出去”发展战略。

4.关于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单一”瓶颈制约的突破,是实现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分析制约城市发展瓶颈因素、探寻可持续发展有效对策,是目前关乎城市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人是能思的智慧存在物,可以在创造中生存,在生存中创造;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发展。毋庸讳言,大庆依油建市,油田尚有潜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必须迎接挑战,充分发挥潜力,为城市的发展与转型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努力实现阶段性稳产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黑龙江省委已将大庆经济转型纳入黑龙江省总体发展规划,做出了建立和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大庆自身也增强了危机感和紧迫意识,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5.以科技创新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城市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应用于生产发展中,才能不断提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或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利用先进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引用高效、低耗、无废或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矿产品深加工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大庆油田通过科技创新,运用二次采油技术和三次采油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和资源采收率。企业可以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在资金、人才方面展开交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总之,大庆是以石油资源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必然会面临如何转型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痛苦的转型蜕变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庆经济社会的运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供给和经济发展。因此,探究大庆产业转型必然性、探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针对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大庆产业转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接续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搞好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键.2009年1月9日在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的报告《全面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R].

篇11

一、对指标管理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加以控制

热电厂的经济技术指标细分的话可以高达百种,每个专业有自己独有的技术指标,锅炉专业注重油耗、反平衡热效率、气温气压等,而汽机专业则更加注重热效率、给水的温度,以及真空度等,电气专业则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机电保护的投入率与有功无功出力曲线等,燃料专业更加注重检车率,亏吨率等,化学专业则更加注重酸耗、碱耗、制水合格率等;热工专业则对仪表投入率、热工自动装置投入率、仪表准确率等。也就是说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重点技术指标,必须结合专业的特点,合理的控制管理目标,这是摆在当代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解决它迫在眉睫。电厂的经济管理人员通常将企业的整体经济技术指标根据企业的结构进行分解,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并且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大大提升了管理质量。但一些企业却将这一方式扭转了方向,形成遍地开花,漫天撒网的形式,试图控制所有的技术指标,但是事实的情况却是,大小经济技术指标都没有按照既定的计划完成,完全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因此,要想切实有效地改进这一形式,可以抓重点,选择一些重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考核,提升效率,重点技术指标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对企业的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二、对测量仪表、化学试验、采样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技术指标的结果,要想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从实践工作中我们偶尔会发现运行情况良好,煤种正常的情况下,煤耗增加,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采样和化验的误差,对煤耗指标的影响较大的有原煤的发热量是否精确,对原煤的发热量化验的过程需要很多的程序,非常容易导致误差出现,而煤粉、飞灰、给水溶解氧、蒸汽品质等取样的准确率同样会影响指标的正确性,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要不断地改善化学监督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煤、、油、水、汽的利用率,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做好数据监督的综合分析与部署工作。在电厂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常出现进煤价位较低的企业经营效益往往较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与其采样设备与监督体系不到位造成的,更多的是人工采样的不规范导致煤炭质量较大的偏差。因此,要想提升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管理质量就需要做好煤炭采样、制样及花样的管理,增大设备的投入,提高人员素质,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控制好原始记录与小指标汇总的统计,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

运行日志是原始记录的一种普遍形式,运行日志的记录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十分的繁琐,但是很多企业对原始记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完成简单的统计后将其束之高阁,再也没人翻阅,其功效无法发挥。原始记录是对设备运行状况最及时也是最准确的记载,是反映电厂生产生活的最重要资料,是提升企业设备运行安全、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一种科学依据。对控制设备的运行与检修,以及设计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位,在设备运行多年后,强化设备等级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所以,实现电厂的经济技术指标必须要加强原始记录的管理,从头管理,转好运行日志及各种登记薄的管理,相关记录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完整的进行记录,记录清晰、数据真实有效。为了实现经济技术指标管理,强化技术指标的对比与分析作用,还需要建立主要的经济技术小指标的控制,保证经济技术小指标可以依照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的形式发展。

四、权责分明,专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