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5 09:56: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篇1

引言

近年来,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众多的公路桥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构造简单、建筑高度小、施工方便、施工进度快、节约支架和模板等优点。但是,装配式混凝土板桥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例如,容易出现铰缝脱落和渗水。此外,还有一些病害会造成桥面的早期破坏,主要有:沿铰缝出现大量的纵缝及不规则横缝,导致荷载不能进行横向的传递,形成单板受力的状态;桥面与板的连接不牢靠,使桥面不能随之变形,导致桥面出现病害。

桥面的早期破坏不仅降低了主体受力结构的使用寿命,还影响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当然可以采用架设双层钢筋网、拆除桥面铺装层、重新浇注桥面混凝土等做法来修复桥梁的破坏,但是,这种做法不能治本,只是重新换了一下桥面,如果桥面再发生病害还要重新更换。这种做法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影响着公路的正常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本文对铺装层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病害原因

(1)装配式空心板桥的横向连接能力薄弱。这是发生病害的根本原因。板桥的板间竖向剪力是通过空心板间的铰接构造来传递的,此外,空心板间的混凝土通过传递剪力,实现了行车荷载在横向的分布。当板桥间的横向连接不足以抵抗行车荷载产生的横向弯矩时,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空心板间的混凝土就会开裂,加之各空心板侧面竖向剪力的作用,便会使板间的构造混凝土发生损坏。

(2)空心板结构之间的整体连接性能低。如果空心板间的连接不够,大量的重车荷载就会削弱空心板间的铰接作用,损害其企口缝,继而减弱了简支空心板梁桥的横向整体性,导致荷载不能有效的向其它空心板传递,加大了空心板的竖向位移,使桥面形成病害。

(3)迅猛增加的高速公路交通量。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上的交通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超载车辆的增加,给桥面的铺装层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增加的交通量与长期不利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桥梁病害的发展。

2.病害特征

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面混凝土铺装层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梁板间企口缝结构混凝土发生破碎、脱落、塌陷,阻止了荷载有效地进行横向传递,出现单板受力现象;在桥面的铺装层沿板间企口缝,发生纵向裂缝、坑槽和塌陷等病害。这些病害会危及桥梁的结构安全,其主要特征是混凝土的损坏和脱空,除此之外,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空心板间缝内混凝土开裂与脱落

行车荷载的作用,会使空心板缝内的混凝土与空心板侧壁逐渐分离,当雨水渗入后,就会对混凝土造成腐蚀,形成桥面病害,如果病害继续发展,就会使混凝土发生挤磨或开裂,严重时甚至会使整条缝内的混凝土发生脱落,最终出现“单板受力”的现象,“单板受力”改变了桥梁上部结构的受力体系,削弱了其结构承载能力,危及到了桥梁结构自身的安全性能,此外,还会导致空心板发生横向分离,失去联结能力。当重车通过时,会使空心板发生明显的弹性下挠,并与两侧的板发生错位,重车通过后,错动会消除,单板将恢复原状。如果重车长期作用,桥面病害会逐渐加重,弹性变形会变成塑性变形,最终导致单板变形不能恢复。

2.2桥面铺装层沿空心板企口缝的纵向开裂

这是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梁典型的结构病害。该类病害一般表现为行车道内汽车轮迹线附近空心板间企口缝上方桥面的纵向开裂,严重时纵向开裂会遍布整幅桥面的每个空心板企口缝上方,并在行车道汽车轮迹线附近加剧,形成局部的网裂,产生桥面铺装破碎、松散与塌陷现象,最终会在桥面上形成纵向沟槽。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灌缝或挖补措施,不会阻止这类病害发展程度的恶化。

2.3空心板企口缝混凝土塌陷

如果空心板企口缝内混凝土的浇筑不符合要求,就会使企口缝内的混凝土出现分离、脱落、磨碎,导致空心板间企口缝的脱空或塌陷,如果这种病害一直发展,就会使桥面铺装层发生严重的网裂和破碎,严重时会使桥面出现大的深槽,影响行车的安全和舒适。

3.防治措施

根据装配式空心板桥该类典型病害的上述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预防和处理类似的桥梁结构病害。

3.1优化装配式空心板桥的设计

在设计阶段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空心板间的横向结构联结性能,以增加桥梁结构的横向整体性能。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为增强空心板横向的联结性能,应在空心板的板体侧面和企口缝内预埋横向联结钢筋或钢板;

第二,改善空心板的截面尺寸,增加有效高度,以提高承重构件的整体刚度;

第三,对于空心板的企口缝,应放弃小铰缝,采用大铰缝的结构构造形式;

第四,增加桥面混凝土铺装层结构的厚度,同时增强铺装层钢筋的配置,以提高桥面铺装层的结构性能,加强空心板与铺装层的整体联结性能。

3.2强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

为提高空心板企口缝及桥面铺装层的施工质量,应强化对施工和施工工艺的控制。首先,应保证浇筑面的清洁,在空心板间缝及企口缝内的混凝土浇筑前,应把板体侧面用钢刷刷毛,使其露出骨料;其次,在浇筑混凝土时,先湿润刷毛面,再用水泥砂浆灌填底缝;再次,在浇筑小石子混凝土后,应将混凝土分层振捣密实,同时要保证清洁、湿润,并确保铺装层内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3.3桥面预应力加固

可根据连接在新旧混凝土中的钢筋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力的原理,对桥面进行加固。因此,可利用植筋技术,在板顶植筋,以加强板与桥面铺装层的连接能力。同时,为加强桥梁整体结构横向的整体性,应对桥面施加横向预应力,以增强结构抵抗动载冲击、震动以及磨耗的能力。此外,由于所植钢筋与混凝土边缘的距离以及植筋之间的间距对结合后形成整体的结构所承担的拉力影响很小,因此,可借助混凝土预埋钢筋之间的粘结力将荷载传递给预埋钢筋。总之,在保证板与桥面共同受力的基础上,对桥面施加横向预应力,可以间接地加强整体结构的横向整体性,改善板的受力情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面混凝土铺装层产生病害的因素很多,我们要进行透彻的研究,这就对我们相关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对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面混凝土铺装层病害的控制会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晋虎. 桥面混凝土铺装层常见病害及施工要点分析[J]. 山西建筑,2014,29:196-197.

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减少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二)县、乡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年达到60%,年达到80%。

(三)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乡镇(社区)年达到70%,年达到85%;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年达到60%,年达到80%。

(四)将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年达到60%,年达到80%。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年达到80%。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1、在县医院开设精神病专科门诊,并设立康复病区。主要负责一般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估和健康体检,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预及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1、在县医院精神病专科门诊配备3-6名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师。

2、逐级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岗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筛查、评估、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记录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定期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通过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每年至少随访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可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4、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症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四)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

组织精神疾病防治专业人员编制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精神心理疾病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制订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治疗机构

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向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管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信息收集与报告,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门

对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门

负责将精神疾病防治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投资计划,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门

篇3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疗养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也显著增加,因此疗养院不仅要帮助疗养员促进生理健康的恢复,而且要积极应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疗养因子,使其在疗养员心理健康的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军队老干部往往面临离退休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巨大改变,加之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疗养院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关于心理保健和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尽早对有心理不适应的疗养员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帮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达到生理、心理的全面康复。

1老干部常见的心理变化

有调查显示,老干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1焦虑老干部年老体弱,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无能为力,情绪消沉、忧郁。如果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体谅和鼓励,更会加重症状,出现焦虑不安、心情压抑、急躁易怒、嫉妒别人等[3]。由于得不到及时防治,约1/3的老年人因此发生了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1.2多疑有些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如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在对一些生活小事斤斤计较,甚至情绪低落,态度消沉,猜疑心重。长期以来,这些不良因素产生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心身健康极为不利,会加速身体的衰老,导致心理疾病的过早发生。

1.3孤独很多老干部疗养员是一个人来疗养院,远离家人。其中一些疗养员已经丧偶,子女工作繁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在外地疗养期间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表现在老干部对医务工作者不熟悉,不愿交流,甚至不配合相关治疗,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喜欢独处等等。这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都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冲突而影响老年人的情绪。

1.4抑郁有调查显示,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65岁以上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离退休干部[4]。对于年龄愈高、丧偶、身边无子女或独居、肿瘤术后或有残疾的老干部要加强预防,他们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好发人群[5]。据有关文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7左右,76.8%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诱因。

1.5好强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在职时大多是领导干部,职务高、级别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人生阅历丰富,所以自尊心理明显,高层次的需求比较多。尤其是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更为明显,表现为不服老,担心被冷落嫌弃,猜疑多虑,对是否得到尊重特别在意[6]。

2疗养期间心理保健措施

心理因素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性格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在疗养期间,采取正确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对离退休老干部纠正心理失衡状态,使其保持乐观的、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2.1尊重老干部,消除陌生感疗养前3 d是疗养员入院焦虑的好发期,此期间,护士和工作人员应多给疗养员人文关怀。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们。值班护士主动迎接疗养员,营造温馨良好的生活氛围,使老干部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和温情,让他们感觉如同到家一样,从而使之尽快消除陌生感,促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此外还应告知疗养员疗养期间的日程安排,并向疗养员说明入院检查治疗的程序及配合要点。让疗养员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具有安全感和自我控制感,减少诱发焦虑症的因素。

2.2加强了解和沟通老年干部疗养员大多有慢性病、老年病,对自身疾病常有恐惧感。医护人员平时应经常到疗养房间巡诊,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注意察言观色,与之谈心交往,了解其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避免精神刺激,回避死亡、抢救等话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惧,从而消除老干部疗养员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关注其身体状况,及时解决老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另外坚持个体化原则,针对其所患疾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给予正确的生活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他们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目的。

2.3安排舒适的生活在生活上给予体贴、周到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疗养员的自信心,改善心肺功能,削减和抵制产生消极情绪的大脑兴奋灶,使人精神和躯体放松,同时便于疗养员结交新朋友,获得新的信息,增加感情交流的场所,充实活动空间。这样,在提高了躯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老年疗养员外出要集体组织,清点人数。冬要防寒,夏要防暑,派医护人员随同,备一般用品及急救用品,以防止发生意外。

2.4引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老干部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活动,及时宣传老年期科学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的知识,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上的失衡,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空虚,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充分享受晚年的幸福,以利心身健康[7]。在疗养期间医护人员应经常组织老干部参加各种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娱活动,以愉悦情绪、陶冶性格,可根据个人爱好,组织书法、绘画、垂钓等活动以活跃疗养生活。

3应用心理治疗方法

老干部疗养期间,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对于产生的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使疗养员得到整体疗养,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3.1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通过解释、启发、疏导、安慰来帮助疗养员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心理,改善心境,增强康复的信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通过改善各系统的功能调节心理平衡。有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讲座及进行个人咨询等方式,使疗养员正确评价自己,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角色变更,从而面对新的生活,所以心理干预是改善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8]。

3.2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生物反馈仪器,把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显示出来,使病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内脏器官功能反应,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患神经症和心身疾病(高血压病、偏头痛、心律不齐等)的疗养员均可用此种方法辅助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3.3景观疗法景观是一种良好的疗养因子,选择恰当的景观地点,既可达到医疗保健的作用,同时又具娱乐性,通过景观治疗,使疗养员消除疲劳,调整心态,振奋精神,是一种综合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有效方法[9]。美丽的景观,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发生转移,能够消除疗养员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稳定情绪,增强体质,增加食欲,改善睡眠[10]。对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疗养员起到调理、疏导作用。

3.4矿泉浴疗法利用医用矿泉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叫矿泉浴疗法。充分利用临潼的丰富矿泉,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皮肤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感受器,冷或热刺激后,由向心神经传到中枢引起各系统的反应,温热刺激可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强,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发挥镇静作用[11]。故温水浴和不感温浴可降低兴奋性,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缓解紧张的情绪,调节心理平衡和促进健康。

4加强辅治疗方法的应用

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辅治疗,使治疗效果提升,并达到促进心理疾病早期康复的目的。

4.1应用物理疗法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他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进行良性刺激,促进大脑的整合作用,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抑制神经兴奋性,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平衡,使焦虑、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消除,如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色光疗法、高压静电疗法、空气离子疗法等,可促进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4.2中药调理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人体的阴阳平衡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中药既可对身体进行调理也可对心理进行矫正。中医将人的负面情绪聚合分成两大类:阴性和阳性。阴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悲哀、抑郁、恐惧、消沉、畏缩等,主要采用阳性的药物治疗,根据辨证可以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阳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痛苦、愤怒、暴躁等,在食物上多吃阴性的食物,比如苦、酸、甜味的食品,也可多吃富于汁类的水果和蔬菜等,中药根据辨证可以采用龙胆泻肝丸、一贯煎等。

5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学习

5.1注重医德医风培养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技术、周到热情的服务和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来赢得老干部的信任,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5.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选送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培养心理医生,开设心理咨询室,为老干部提供合适的表达场所和倾听对象。

5.3掌握交流技巧美好的语言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我们应掌握与老干部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交谈时应寻找对方乐于接受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拉家常,增进工休之间的了解,并耐心听取老干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及时解决他们在疗养期间遇到的生活困难,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的疗养员要学会倾听、揣测他们的心理,注意言语适度、吐字清晰并留心观察对方的反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5.4加强关怀,善用心理疏导要注意心理状态的观察,善于从老干部的言语行为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和疾病变化迹象,及时解除心理上的障碍。对害怕孤独、自尊心强的老干部,要做到嘴勤、腿勤、多问候、多巡视,增加与他们的接触和交谈,对非原则的问题要尊重和尽量谦让老干部,谅解他们的言行,多加语言的劝慰,不要冷言激惹。始终保持微笑及热情相助的态度。

5.5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医护人员在“说”、“教”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保健技能,如太极拳、关节操、老年健身操等,懂得指导疗养员如何配合和实践。来院疗养的老干部都是为部队作出贡献的功臣,自身素质高,对健康保健知识掌握较多且需求高,所以要求疗养院工作人员要打牢专业基础理论、技能的同时,还要多学习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时事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与疗养员进行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和睦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进行。

随着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和老年疗养员的日益增多,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调节心理平衡与稳定,做好心理保健和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心理保健疗养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十分繁多,如何更好地完善疗养内容,将心理保健疗养贯穿于疗养工作中,全方位地提高老干部的整体疗养质量和效果,无疑是疗养院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卫兴,欧阳定保.关注健康做好疗养卫生保健工作[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3):197-198.

[2]徐青华.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2007,25(1):46-47.

[3]李新颖,孙洁.老干部疗养员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2):134-135.

[4]田径,廖忠友.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情绪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3):189-190.

[5]吴以武.军队老干部抑郁问题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2002,11(4):50-51.

[6]叶凤萍,宋杭梅.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635.

[7]史启旺.实施心理治疗做好老年保健工作[J].保健医学杂志,2006,8(2):112.

[8]刘海莹,吕欣,白丽梅,等.心理干预对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健康作用的对照研究[J].护理杂志,

2001,18(2):10-11.

[9]李亚红,李亚男,郑阁萍.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疗养中的景观治疗作用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36-137.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长春地区年报资料,对长春地区近5年妇女病查治工作年报表中上报的妇女病普查情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 长春地区各医院、保健院妇科及各街道每季度上报已婚妇女妇女病普查情况,再由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审核后上报长春市妇幼保健所,作者对近5年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006~2008年长春地区妇女病普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0年略有回升。2006~2009妇科病发病率分别为29.55%、25.65%、17.80%、15.79%;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0年妇女病发病率略有上升,为25.87%(见表1),但总体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长春地区2006~2010年妇科病发病率顺位,阴道炎患病率占第1位,宫颈炎患病率占第2位(见表2)。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由于例数较少,不能说明实际问题。本文不做分析。

表1

2006~2010年长春地区妇女病普查率及发病

年应查人数实查人数普查率(%)妇科病人数发病率(%)

2006101275739902339.4011791629.55

2007110722638946935.189991525.65

2008164805712020121.882139317.80

2009157443812586223.981987315.79

2010169111814583425.873485123.90

表2

2006~2010年长春地区妇女病发病情况及顺位

检查例数患病例数患病率顺位

阴道炎118038914158011.99(%)1

宫颈炎118038912469110.56(%)2

尖锐湿疣118038978366.33(1/10万)3

乳腺癌1180389363.05(1/10万)4

宫颈癌1180389252.12(1/10万)5

卵巢癌118038970.59(1/10万)6

3 讨论

妇女病普查是执行《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体现,全面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有利于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对降低妇女病发病率,减少育龄妇女死亡有着重要意义。

3.1 从表1中看出2006~2008年的普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0年略有回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多数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女职工管理的要求,每2年进行1次妇女病普查。效益好点的可能给女职工做简单的检查,而效益不好的单位根本不做妇女病普查,加之有些单位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导致此项工作很难开展。另一方面有些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低,小病不注意,等到有临床表现时已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了普查率。

作者单位:130051长春市妇幼保健所

3.2 从表2看出,阴道炎和宫颈炎仍是妇女病发病率最高的前两项。我国自60年代起,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我市各医院均开展了液基细胞检查项目,大大提高了宫颈癌早期诊断率。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就是对妇女在无症状情况下或轻微不适情况下,经过妇科检查,防癌检查及乳腺检查等手段,及时的发现妇女妇科疾病,做到及时治疗,尤其是宫颈癌的早期防治,因为此病早期无症状,但经过液基细胞检查能够早期发现,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治愈率高,如果等出现临床症状再就诊,有时已为宫颈癌晚期,治愈率低,死亡率高。近2年项目开展,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免费妇女病普查得到广大妇女配合,我市在榆树开展宫颈癌筛查工作正在进行中,相信2011年妇女病普查率会大有提高。

3.3 干预措施及对策 妇女是社会的半边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妇女病普查制度,加强对各个单位和各个企业的管理,提高他们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加强卫生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已婚妇女的健康教育,增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并为她们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平台。使妇女儿童能够享受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妇幼保健服务。珍惜生命,身体健康是现代女性幸福的源泉,妇女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以预防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制定普查项目,妇女病防治最好的预防途经就是定期普查。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一般要坚持每年进行一次,40岁以下两年一次,40岁以上每年一次,普查的目的是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早发现和治疗,找出发病因素,制定措施积极治疗。妇女病普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对普查的作用、检查前的注意事项、主要症状、防治措施、发病原因及如何预防、自我保健等知识要宣传到位,讲解详细,要完善、规范检查项目,增强工作责任,防治走过场、搞形式。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妇女病普查档案,统一填写,统一检查内容,对普查出的问题和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病因,提高普查准确率,通过检查,掌握妇女病的发病情况,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保证身心健康,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妇女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压力,心里障碍等,导致心理疾病,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失调的内分泌系统容易导致并发各种妇科疾病,甚至会面临心血管疾病、泌尿感染、乳腺病等病症的威胁与困扰。因此,在加强健康普查的同时,也要注意她们心理疾病的预防,要让她们注意缓解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精神因素、劳动卫生等变化,要坚持规范治疗,杜绝传染源,不要随便用他人的毛巾、浴巾、浴衣及盆器,应备个人的专用洗具和毛巾,不要和有传染患者的衣物混在一起洗涤,减少传染机会。

综上所述,定期的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可尽早的发现妇科疾病及癌前病变,以便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防止进一步恶化,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心理应激性逐渐增加及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使得精神疾病以及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社会疾病负担同时也随之加大[1]。然而,公众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该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即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属不能正视其所患的精神疾病,甚至有的患者对此感到羞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该类疾病的困难。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2]。本研究主要从精神卫生的涵义出发,首先对当前精神卫生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当前时期下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精神卫生”的涵义

当前,很多人对“精神卫生”的正确涵义的认识度不足,大部分人一般会谈“心理”问题,而避谈“精神”问题,认为前者才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时尚的词汇,属于正常人谈论的话题,而却对后者生畏,将其与“神经病”“疯子”等词汇联系,并对这类词汇感到羞耻。实际上,上述观点属于一种不可行及不正确的习惯意识。四川省人们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周波说,精神病同其他疾病一样,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具体表现:感知觉、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力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程度不同的障碍。对绝大多数精神健康的人而言,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异的精神卫生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例如妨碍了人们的潜能的发挥、处理失败的能力以及适应与调节能力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心理困扰与痛楚。但是一般性的精神卫生问题并不会构成精神症状与诊断为精神障碍。最为普通的1个例子[3],例如自卑及其影响,最为极端的例子如自杀企图以至自杀行为。精神障碍属于一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概念,同精神病为同义词,指的是精神活动的异常成为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而且其发作具有一定的频率或者持续发作的时间,从而造成了主观的不确定性或痛苦。

2 当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人们对精神卫生的概念并不是非常熟悉,往往还会在日常的谈论中有意避谈,那么,当前时期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2.1 民众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

对于我国大多数民众而言,因为人们对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或者心理卫生常识了解不足,往往不能像重视身体疾病那样对精神或者心理疾病加以重视和注意。由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健康方面出了一些问题,家属对其也不够了解,或是患了心理障碍疾病,虽然感受到无比苦恼,但是不认为它也属于一种疾病,不知道去求医或者拒绝求医,认为不需要打针,不要挂水,无需上医院看医生。例如,对于某些抑郁症患者,虽然症状已经十分明显,心理痛苦非常大,但是他们不会去求医,直到最终自杀身亡,家属才知道当初应该上医院求医,获得治疗。而且还有一些无知的患者及其家属,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求得神灵的护佑,最终酿成重大的后果。一言以蔽之,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度不足或者存在偏倚。

2.2 由精神卫生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之中,类似有关精神患者伤及他人、患抑郁症而最终走向自杀道路的事件会频频发生和出现。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4%,该比例仍然逐年上升,约有1/3的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主动攻击意识,大约有25万人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另外一项关于全国22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约有2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在广东,如果包括郁闷及焦虑等轻微症状的大学生,该比例则大于45%。这个数据是十分触目惊心的,令人十分担忧。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出现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之中,上升到精神分裂症的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约为1.5%。由于精神病患者难以得到社会、家庭及工作单位的同情与帮助,又会遭到飞眼或者嘲笑,甚至还会导致失业、失学或者被遗弃等,最终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由于不堪冷眼而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最让人担心的是,精神疾病患者在其发病时会出现行为无常,尤其是流浪以及暴力的无助精神疾病患者已经发展成为危及公共安全的隐患[4]。

3 做好精神防治工作的具体对策

3.1 加强精神卫生方面的健康教育

3.1.1 普及精神卫生健康知识 按照不同群体的职业以及年龄举办内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精神卫生健康讲座,例如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卫生讲座以及企业员工精神卫生知识讲座等。根据当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主题,大力进行社会化的宣传活动。通过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文艺汇演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活动,宣传精神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3.1.2 为居民提供一般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阳光之家”、“心理辅导站”等,并坚持定期地进行开放。按照居民的具体要求,开展愉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使得居民的一般心理问题均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开展“精神康复进家庭”主题活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疾病康复的健康教育,然后对其加以评价。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3.3 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了200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据上述方法,对干预前后本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观察,具体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发挥精神卫生防治公共职能

精神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危机干预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内容。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其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患者病程较长、经济状况较差、致残率高以及就医率较低等。但是其健康权力不容忽略,同正常人一样,同样需要重视患者的健康权力。然而,为了能够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权力,政府必须要承担起精神卫生服务中供需两个方面的公共职能,并向患者提供可及的精神卫生服务以及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具体表现在政府的各类保障性措施,培养专业方面的人才、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等[5-6]。

3.5 加强精神卫生方面的普查普治及健康教育

在有计划地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普及防治精神疾病知识的基础上,在普查的同时,开展对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工作。此外,在开展重点精神疾病治疗中,重视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做到治中有防,防治结合。由于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向社会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的宣传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二是普及精神病学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对心理应激的耐受力,对挫折的容忍力,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善于掌握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也可以针对各年龄段心理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宣传教育。进行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纠正对精神病的不正确看法,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康复等各方面的工作均有良好的作用。只有动员群众才能在短期内使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的方法为:(1)编写科普材料;(2)报刊广播宣传;(3)电视、电影、幻灯片;(4)图片、黑板报、开辟专栏流动宣传;(5)各种有关会议;(6)利用家访机会向家属、邻居进行宣教;(7)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识别精神病的知识、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求良效,并做好康复及抗复发工作,以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综上所述,当前精神卫生防治过程中,存在着民众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与由精神卫生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该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才能够真正的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琴,陈燕,钱春芳.重固镇居民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上海医药,2012,33(24):39-40.

[2] 冯志颖.精神卫生知识亟待普及[J].健康文摘,2008,24(2):25.

[3] 张君闻,严俊,肖泽萍,等.精神卫生防治政府公共职能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3):106-108.

[4] 金冬,郭艳红.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1000-1001.

篇6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一直备受关注。可是,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作为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有必要加以认识和了解。因为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样,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学生工作的难点。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不健全,心情郁闷或者心情极度郁闷,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症、躁狂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想方设法和学生沟通,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给予疏导。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就个人而言,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造成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面对挫折会产生精神障碍,有的人则不会。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容易产生精神障碍,当宿舍的同学议论他的某些恶习或者某些糟粕时候,他总是觉得别人含沙射影的在说他,久而久之,他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就会不融洽,经常失眠,心理出现了问题。生理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和神经递质或者激素分泌两个方面。如果在家族中有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后代将有很大的机会得心理疾病,如果某些神经递质或者激素分泌失衡,也会导致心理疾病。

就家庭而言,主要是父母给的压力,还有就是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些都会让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总是感到叔叔伯伯们看不起她家人,发誓要出人头地,可是当带着考上大学的骄傲来到大学时,却发现自己并不突出,而是在很多的大学生中被淹没,这时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的前途,郁郁不可终日,而后整夜失眠,把自己封闭起来。

就学校而言,一部分在高中有优越感的学生,面对众多优秀的大学生,会突然失去自信,产生心理落差。而大学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也使得一部分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挫折感,大学生个人情感的压力和困惑,也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导致精神出现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压力也使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出身不同家庭背景和怀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学生,发生摩擦和冲突,一些缺乏群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的学生,为找不到知己而苦恼。

就社会而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很多社会竞争的压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们有学习就业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大多都是怀揣着梦想来上大学,在竞争日趋激烈下,他们的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网络时代下信息的良莠不齐,一些甄别力较弱的大学生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左右,使理想和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从而出现迷茫徘徊,时间一久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针对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研究者们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上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客观上的防治措施: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找到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这里的“药”,最好不是精神类的药,这些药有极大的副作用,会使食药者对药物有极大的依赖性,首先应该从实际上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二是采取“换个环境”的方法。让问题学生脱离产生问题的环境,比如有的男同学因为和同宿舍的学生爱上了同一个女孩,当室友的微信信息铃响时,他总是会不自觉的想:他们在聊什么啊?然后就整夜失眠,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整个人都消瘦了。这时,班主任就应该进行咨询,建议他可以换个环境,换个宿舍试试,结果等他换了宿舍,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不治而愈。三是设立“郁闷墙”。在学校设个郁闷墙,如果同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想不通,可以在郁闷墙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然后就会有心理协会的同学主动打电话与该同学联系,进行电话疏导。四是创办橱窗和手抄报。也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懂得心理知识,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橱窗一般都在学生经常路过的地方,增加橱窗的有效利用,可以普及心理知识。

篇7

中医"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体现了一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思想,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经过历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核心的且独具特色的中医疾病预防指导体系,对后世医者有深远的影响。目前,青少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并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疾病的防治上倾向于中医,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青少年疾病防治和体质调理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笔者将着重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并以青少年常见疾病为例来阐述其指导意义。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之前,针对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的诸多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减缓甚至避免疾病的发生。青少年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身免疫力较差,同时学习和工作压力大,身心受到较大的影响,是未病的易感易发人群[1]。青少年长期伏案、坐姿不正确以及缺乏运动、交流等易患肥胖、近视、心理障碍等疾患。2000年我国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7~18岁青少年由于严重的运动不足所导致的肥胖率大幅增加[2]。2010年全国第6次大规模多民族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显示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逐步上升并呈现低龄化[3]。有调查显示心理障碍发生率在当代青少年中已近30%,也常会有心理危机的存在[1]。休学、退学人数中精神疾病患者最多,人际交往障碍者占到50%以上[4]。另外,有文献报道称颈椎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5,6]。目前,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积极的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实践,发挥其在预防青少年肥胖症、近视、心里障碍及颈椎病等其他各类疾病的发挥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未病先防"就是要预防青少年易患的肥胖、近视、心理障碍及劲椎病等疾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治未病"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这些疾病的危害性,提高自身警惕性同时。要进行必要的"治未病"管理,如预防肥胖症要指导健康规律饮食及适当的锻炼运动;预防近视及颈椎病就要指导劳逸结合,指导正确的坐姿,指导眼保健操;预防心理疾病要指导适当的心理疏导、愉悦身心,指导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等。进而促使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做到预防未病,拥有强健的体魄。

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尽早的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及方法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展、传变,使其不至进一步加重。病邪侵入人体后,一般会经过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过程。前文提到的肥胖、近视、心理障碍及颈椎病等,若忽视病情,不采取治疗措施,会使病情加重,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如肥胖症不加以重视,会逐步发展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大量临床调查研究表明肥胖是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胆石症和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7]。青少年近视可能具有不可逆性,其中病理性近视还会不断发展,如不加以治疗,最终会导致失明。高度近视者视神经颞侧或周围环状脉络膜萎缩,黄斑变性,出血,富克斯(Fuchs)斑,容易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3]。患有心理障碍疾病的青少年如不进行干预治疗,会发展成为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犯罪。司丽华[8]对350例门诊青少年心理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初诊的青少年一般存在焦虑情绪。颈椎病可引起肢体麻木乏力、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引起晕厥、瘫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既病防变"强调对"已病"的及时治疗,以防止累及其它器官或产生更严重的临床症状。《金匮要略》中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讲的就是这个原则。做到"既病防变"关键是要让青少年群体充分认识到目前自身所患疾病的危害性,引起其高度重视,进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手段,这与"治未病"的宣传教育、知识普及是密不可分的。另外,要在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对已发疾病进行治疗指导。如对患有肥胖症的青少年要制定合理的控制膳食方案来限制热量的摄入,制定合理的运动锻炼方案来消耗脂肪,必要时需要到专业的减肥管理中心进行治疗,以便于体重得到更好的控制或者降低到合理水平;对于患有近视的青少年要指导其用眼卫生,指导其配合针灸、中药等长期综合治疗;对于患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要进行心理安慰,指导其合理发泄情绪,并积极与周围人群进行沟通,同时配合中西药对症治疗;另外,青少年颈椎病可采用牵引、理疗、按摩、针刺、艾灸、药物等疗法防止病情发展,缓解不适症状。

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的恢复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巩固治疗效果并防止疾病的复发。它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中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相关临床调查显示在中医 "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治疗肛裂,明显减少了青少年肛裂的发病率和复发率[9]。对于青少年易患的肥胖、近视、心理障碍以及颈椎病等的愈后调理与防止复发同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青少年的"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未雨绸缪,预防疾患逐渐成为"健康"的核心,弘扬中医"治未病"思想,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完善健康管理制度,使青少年自幼接受较好的健康素质教育,劳逸结合,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临床灵活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疾病进行剖析,在临床治疗以及判定疾病的发展、预后情况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代表了未来祖国医学研究的新领域,随着祖国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它的思想理论体系会不断丰富完善。希望中医"治未病"思想可以为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江鸿,林忠嗣.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青少年安全健康教育[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03:582-584.

[2] 祝恒琛. 未病学[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 29.

[3] 喻娟,张燕,宋碧英,姜姝,汪子钰,邓文容,邓小丽. 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4,04:86-87.

[4] 王育学. 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8.

[5] 顾千里, 潘子毅. 枕颌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3, 11( 1) : 44- 46.

[6] 佟彤. 青少年也要预防颈椎病[ J ]. 中华养生保健, 2001, 4: 37.

篇8

五月,繁花似锦,生机勃勃。今天,我们迎来了由怀化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举办的心理健康公益讲堂启动仪式。在此,我谨代表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怀化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对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公益讲堂建设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国家卫健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深刻反思,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政府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

篇9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篇10

1 心理疲劳的相关因素

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众多,有外因和内因。分析疗养院护士的工作性质,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但疗养院的护士常被认为是“高级保姆”。在传统观点里,医生是医疗关系中的关键,护士是医疗系统中的配角。护士角色在社会人群中的地位低下,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承认护士的价值,社会心理支持不足,这些是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疗养院的工作让人觉得谁都可以胜任,所以疗养院的护士更难得到社会的重视,没有职业成就感,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甚至焦虑、抑郁。

1.2 工作环境。护士的职业环境造成的高紧张度、高危险度、高责任度是导致心身疲惫的主要原因。由于疗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他们更加在意其自身的健康,在不同方面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对医疗方面的服务会更加敏感。这就对疗养院的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护士要有一般的医学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疗养护理专业知识,如:自然疗养、健康教育以及自我保健的技术和方法。此外,值夜班、突发医疗事件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这样的工作条件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1.3 自身因素。性格和身体状况的差异也影响着心理状态。心理状况跟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格孤僻、内向、多愁善感及神经质的护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脆弱的人更容易发生心理失衡和心理疲劳。有研究认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体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此外,女性还容易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在繁忙的工作中,身体不适自然会影响到心理状态。

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当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失去平衡,自身不能进行调节时,若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受到影响,造成生理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可以通过休息进行调整,而心理疲劳是变化缓慢的、不易感知的,若在日积月累中发生了心理疲劳,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使疾病乘虚而入,严重的可能会诱发心理问题,甚至发生心理疾病。

2 心理疲劳的防护措施

由于心理疲劳有着众多的不良影响和结果,需要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简单的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外界的有效干预。通过各种宣传教育,让社会了解这份职业、尊重这份职业,认识疗养院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增加社会认同感,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适时定期派护士到医院进修或举办业务讲座,提高业务水平,增加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力。适当提高待遇,稳定情绪,解决其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疗养护理的工作。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护士的职业成就感,缓解职业压力,压力减轻了,疲劳自然不易发生。

篇11

自杀是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之一[1]。精神病患者自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因此,分析精神病自杀的原因十分重要,现将我院1997~2007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其因素给予相应的措施,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在我院住院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且发生过自杀行为的35例精神病患者,年龄18~22岁21例,41~50岁15例,大于50岁9例。住院次数:1次17例,2次10例,3次5例,4次3例。

1.2 自杀的相关因素

1.2.1自杀地点、用物 患者多选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等较隐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内物品,如床单、保护带、玻璃、衣服、体温计等。

1.2.2自杀时间 上午4例(11.8%),中午10例(28.6%),下午5例(14.2%),上半夜7例(25%),下半夜9例(25.8%)。

1.3诊断情况。

2 护理对策

2.1 了解患者,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入院后我们先熟悉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自杀情况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伴有丰富幻觉妄想的患者,应列为高危人群。安排在重点病房24h在护士的监护下活动,避免患者单独行动,重点交班。

2.2 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患者身上、床上是否收藏危险物品,对新入院及请假返回患者要禁止携带刀、剪、绳子等进入病房。及时收集、保管好危险品,对病房的剪刀、约束带要定位加锁保管,并严格交接班。经常检查门窗是否牢固,对有自杀、出走行为的患者禁止外出活动。

2.3 加强专科知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因此,我们经常学习,及时掌握精神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学习其它科知识,以备在工作中应用。

2.4 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解脱,消除孤独感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活跃抑郁情绪,转移患者的意念,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意外发生。精神患者自杀行为一部分是各种社会因素所致[3]。因此对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给患者及家属最大的帮助和支持,避免给患者带来负性情绪。

2.5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用药安全,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认真执行查房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尤其是夜间和中午,多巡视、多查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医护做到协调一致,保证重点患者的情绪稳定及安全。在患者服药期间,严格执行服药制度,服药到胃,方可让患者离开,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藏药累积自杀。

3 护理效果

3.1 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掌握程度提高 通过对自杀患者的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自己以前出现的行为都是病态支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和促进了治疗,治愈率提高。

3.2 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使护理信任度提高、满意度提高 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我们及时疏导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为患者保守秘密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有10例患者在发现有自杀先兆时,及时的心理护理及开展各种康复活动未发生自杀行为。23例患者发生自杀时都被及时制止,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3.3 家属理解患者、关心患者,患者对生活的乐趣提高,自杀率下降了 精神患者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家庭的同情、关怀和关爱。我们在与患者沟通时也及时与家属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宣传有关防治知识,让他们了解精神患者,树立防范意识。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患者对疾病的恢复增强了信心。

3.4患者的复发率降低了,杜绝了自杀,生活质量提高 建立出院患者的长期随访制度,使患者能经常接受医疗指导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病情变化能及时得到治疗。患者能够安心工作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减少和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痛苦,从而减少了疾病复发的机率。

4 讨论

4.1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应作为重点防自杀监护 本组35例自杀患者中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多见,应作为重点进行自杀监护。因受病态支配或药物副作用而发生自杀行为者占半数以上,因此既要重视病情的控制,又要严密监视药物副作用。防抑郁患者自杀是精神科的特殊过程,决不能疏忽大意。

4.2根据自杀的时间规律,做好防范措施是患者安全住院的基础 本研究中自杀以中午及夜间最多,凌晨是人的生理、心理防御功能最最低的阶段,而夜间难以得到直接和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内心矛盾无法解决,导致死的企图占上风。另外,这两个时间段值班护士只有2人,护士易疲劳,病友也多熟睡,患者常趁此空隙进行自杀。因此应加强此时间段的巡视。

4.3 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是防范自杀致关重要的 精神患者是弱势群体,本组大部分患者自杀前有失眠、妄想、悲观厌世等症状,所以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及言行。同时与家属沟通实施多元化的护理,使家属了解了疾病的有关知识。近2年,我们定期举办家属开放日活动,邀请家属及单位领导来院与患者欢聚,及时反馈患者需求,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不易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5 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1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强烈的生物学因素,但也不能忽视诱发自杀的相关因素。精神病房的管理与防范工作确实降低了自杀的致死率。患者自杀前有较多的自杀信号流露,医护人员要注意识别,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引起自杀的种种迹象,针对性的给予早期预防,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通过开展有效的护理对策,减少了自杀的发生,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充分显示了精神康复的优势,使精神病早日健康地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