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5 09:56: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

篇1

研究人的心理是进行教育的先决条件与成功保障,教育心理学始终作为教育核心理论之一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心理学理论的每一步发展,都将带来教育教学的飞越发展,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已远远超出了教育教学领域本身,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效调控的杠杆。

一、破窗理论的启示:及时控制

理论: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在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头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启示: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对一种违规行为不进行制止,则必然带来连锁反应,违规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最终必将无法收拾。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时交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将作业按时交上来,如果有一名学生未及时交作业,并且通常这名学生都是比较受到其他不守纪律的学生关注的,教师如果不及时制止,那么以后其他学生看到这名未交作业的同学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也会不交作业,当然这些不交作业的同学也是少数不太热爱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果教师在第一名学生第一次未交作业时便予以制止,那么以后就不会产生大量不交作业的学生。

二、酒与污水效应的启示:防微杜渐

理论: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的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说这污水的能量是相当惊人的,它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启示:在一个班级中总会存在一些不守规矩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一个班级的破坏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制止,他们就会影响一大批其他同学,使一个好的班集体变成一个差的班集体;一个班级里的一名学生参与打架,那么这个班级就参与了打架,一个班级里有十名学生参与打架,这个班级同样也是参与了打架,如果要这个班级没参与打架,那么这个班级里就不能有一名同学参与打架。因此,对于这一部分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一定不能手软,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做到防微杜渐。

三、手表效应理论的启示:命令统一

理论:大家都有这种体验: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现在是几点;如果他有两只手表,他往往不知道现在几点,也就是说,他无法确定哪一只手表更精确,于是他无法确定精确的时间。这就是手表效应的原义。

启示:在班级管理中处理好班委会与团支部及班主任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最基本的要求是三者的命令要统一,让全体学生只能听到一个声音。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虽较多,但班长与全班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看到的问题与现象更加直接,因此,班主任可授权班长全权处理日常事务,即使是班主任在场时,也可让班长处理问题,以树立班长的威信。班主任则应注意帮助指导班长处理工作,但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班长事先私下向班主任汇报工作或请示指示,避免出现班主任与班长在某些问题处理方法与态度的不一致。团支部则主要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配合班长做好班级工作,真正处理好班委会与团支部的分工与协作。

四、泡菜效应理论的启示:因材施教

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个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

启示: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讲授不同的内容,定下不同的目标与要求,这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与个性的张扬。有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就不宜在公开场合指出其不足,而应在私下进行指正;有的学生比较倔强,就不宜采用强硬的方法,而应当软言相劝;有的学生成绩不太理想,在学习中就应当为其定下较低的目标,提出较低的要求等。

五、蚂蚁效应理论的启示:团结协作

理论: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它们中的每个个体都是为了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甚至更多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林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

启示: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撑大船,班级是一个集体,如果不能团结,必将成为一盘散沙。如果将班级比作一台机器,那么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便是组成机器的一个零件,这些零件如果只是机械地堆在一起,那便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堆废物,只有这些零件进行有序的组合,才能构成一个强机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其中,必然要求全班同学紧密团结,分工协作,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班集体,产生活力。

六、非零和效应的启示:教学相长

篇2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82-03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写道:“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尤其是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肩负着指导心灵、塑造灵魂的职责,更应该懂点心理学知识,从而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娴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曾经担任过17年班主任。时至今日,我依然念念不忘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耳鬓厮磨的日子。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没有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生涯是不完整的,因为班主任比学科教师更接近教育的本真。虽说一直认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得并不出色,好在带过的学生还算喜欢自己,领导和同事也给了我以肯定。用他们的话说,我班级工作点子多,懂得小孩的心理,会跟孩子们交流。我深知,这点滴成绩得益于自己一直以来对心理学的喜爱。

一、心理学效应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心理学》是中等师范学校最后一年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我特别感兴趣的课程。至今记得,我们几个同学经常在课余时间凑在一起,津津乐道地分析着身边人的气质类型;也记得,曾经跑到学校图书室,一下子借来了三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时隔20多年,我还能记得其中一本书为《心理现象分析百例》。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从众心理、超限效应、破窗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心理现象,并长时间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超限效应”描述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比如,教师跟学生讲道理的时候,无论事态多么严重、分析如何到位、理由那样充足,都不可拖延时间过长,否则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总是提醒自己下课铃声一响立刻停止讲话,与学生交流说话一定要简练等等。

“破窗效应”是说窗户破损后若无人修补,其它窗户也会随之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应用在班级管理上,就是要做到见微知著,抓住问题开端,遏制住不良之风的蔓延。因为明白这一点,开学初我总是特别重视班级常规管理,狠抓学生习惯养成。不管学校要求如何,我都要求教室整洁有序,学生上课、间操、集会等容不得一人违纪。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美好的期待往往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就要求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所期望,懂得欣赏每个学生,不要厚此薄彼。我初当班主任时求胜心切,总希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快提高成绩,期待过高导致操之过急,效果可想而知。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对“期待效应”有了新的理解,要求自己做到“因生制宜”,对每个孩子设定“合适”的期待,与之口头签订符合其学习能力的“心理契约”。那一年我任教一年级,与班里几个学困生约定,让他们和邻班同水平的学生比成绩,每次测验达到60分就是成功。因为降低了对他们的期待值,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我内心多了一份爱心和耐心。孩子们也因目标似乎近在咫尺、不再遥不可及而充满信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在进步,期终考试邻班有3至5人未过及格线,而我班学生成绩最低80多分。学生们的回报远远超过我原来的期望值。多年后,我在读《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时,看到这样一段话:“许多教师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或是给较低的分数来对待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学生,希望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雄心。但此法对那些学习成就已经跌近警戒线的孩子会越挫越差。反之,我们以温和、关心和理解来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则会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及早感悟到这一点,班主任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二、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班主任工作对象是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正确而有效地组织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基础。我们面对的学生既有阶段性发展的共性特点,又有各种原因造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了解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为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我有针对性地阅读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有关书籍、资料,还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了解和研究自己班的学生,比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各种班级活动,全面观察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学生、学生家长、学生亲友、任课教师等方法,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我认为只有了解学生,才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坚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塑造特有的班级文化,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我注意捕捉孩子成长的困惑和心理,做好孩子的情绪管理。比如,针对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普遍倾向,在新学期伊始举行的“缘来一家人”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中,通过游戏、创作班歌、唱班歌、定班规等环节,让学生感受集体氛围,找到班级归属感;组织学生与兄弟班开展歌咏赛、拔河比赛、队列比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较强的班级凝聚力逐步形成。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我根据注意心理学规律设计了 “注意使你更出色”团体心理辅导课,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小猫钓鱼》,认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再通过系列游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指导学生认真听、注意看、用心记,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到锁定注意目标、提高目标兴趣、努力排除外界干扰就能提高注意力。学生同时明白了全班同学都集中注意力,目标一致、目的明确、团结协作,就能更出色地完成任务。为了培养每个孩子的自信心,每学期末我们举行“评选班级之最”活动,让每位同学都展示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项本领。针对小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弱的特点,我设计了“做情绪的小主人”心理健康辅导课,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扮演、讨论等方法,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事隔多年,许多学生依旧记得这些活动,每每相逢,他们常常是兴致盎然地谈论起这些活动。作为班主任,我为这些活动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深感欣慰。

三、基于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

与个体心理学的邂逅缘于几年前书店中的一瞥。书店角落里的一架书橱中,一本《自卑与超越》无意中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随手翻阅起来,没想到《译序》便让我被作者的传奇经历所深深感染。这是一本深度剖析自卑的心理书,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论证了自卑感的形成,并描述了自己如何将自卑转变成对优越地位的追求动力,最终成就辉煌人生的经历。我也因此认识了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德勒。他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都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我从此走进了个体心理学的大门,相继研读了《心理与生活》、《儿童的人格教育》、《走出困境的十堂心理课》等数本个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篇3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6-01

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管理应抛弃传统的以班主任为主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班主任应由传统的命令下达者,班级决策者,惩罚学生的执行者转变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同行者。班级管理应是学生,由他们制定班规班纪,创设班级管理文化,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本文将就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作一定探讨。

1.利用"首印效应"树立班主任威望

"首印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之间第一次接触时留下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这种印象都是表面的东西,如仪表、言谈、举止等,只是一种感觉。教育心理学十分强调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认为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国有句古话"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是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对于学生也是如此。新生刚刚入学,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带有新鲜感。同学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对于新生而言,班主任更美,美好的化身,是学习仿效的榜样,行动的标杆。在这种心里的驱动下,学生对老师可谓言听计从,这个时候,班主任一言胜千言,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里,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我接新班级时,力求做到三个一:第一、见好第一面。在接任班级的第一天要特别重视自己的仪表、服装、言行举止,既要朴实大方,又有成熟而稳重,力求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第二、讲好第一课。要对自己的第一堂文化课和班会课做好精心准备,力求给学生留下工作认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生动等良好印象。第三、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要求反应快捷处理问题果断,给学生做事干练、有力的印象。当然,利用"首印效应"的积极作用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更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长期在工作中磨练形成的良好的工作作风、思想品德、知识才干、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首印效应",能帮助班主任树立威望,有利于班主任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自主管理,为班主任的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自定班规班纪,学会自我管理

班级是规范班级成员行为、保证班级成员学习效率、形成班级良好班风、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班规也是促使班级成员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制度。

(1)(自行制定一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纪)自定班规,自我约束。

(2)分责设岗,自行管理。

(3)宽严相济,快乐成长。

例如本班一位女同学蔡XX同学由于与别班的一位女同学因一些小事而产生吵架,我得知之后,马上进行调查了解,刚开始该女生性格很犟,第二天又不肯学校来上学,这时我心急如焚,立刻家访,配合家长耐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事情的危害性,该女生就悄悄地掉下眼泪低着头说:"李老师,我知道错了,下午跟你回校上课吧",回校后,我多次找她谈话,鼓励她要正确面对事实,有错就改,并且在班会课做检讨,她也很乐观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环境过于严肃,紧张或过于松散零乱,学生的心境都会受到影响,接受教育的功能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在学生自己管理过程中 我引导他们创造一种亲切自由和谐的管理氛围,为同学的成长提供方向,让全班同学能在良好的教育和管理环境中快乐成长。

3.细化管理学生谨防班级管理中出现"被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另一辆放在帕拉尔塔。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拉尔塔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的车窗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4.充分发挥班会课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过程中实行学生自己管理,能为学生实践 、感悟、内化提供平台,是一个较好的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学生在其中产生的责任感,自治力,创造力自我约束能力,能让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讨研究。

篇4

一、实行原因概述

笔者从教后基本都当班主任,2011学年又接手了一个“乱班”――八(6)班。上学期,我制定了详尽周全的管理制度,明确哪些可为和不可为,又配全班干,工作也落实到人,但学生言行总背离制度要求,班干与同学之间矛盾迭出,同一问题屡处理屡反弹,制度与班干职能效应总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学习毫无兴趣,随意旷课、赖在厕所逃课等令我焦虑的顽疾并没根本好转。规章制度根本未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并成为其言行的规范与指导。

二、目的及理论因素

穷则思变。该学期,我决定大胆尝试班级“无班干”式自主管理模式,目的是大幅度提高全体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取得班级管理高效益,“让自主管理成为理想的惯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成长”。实施的理论依据如下:

(一)木桶原理。

木桶最大盛水量决定于最短木块的高度。这使我认识到,一个具有高文明素养的班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否则只是人员的简单集合体。所以,与其致力于培养好班干,远不如提升全班学生的文明自觉素养,因为前者只有少数人获得“锻炼”实惠,后者则能惠及整体。

(二)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都有获得生存、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之心理需求。教育心理学表明,处于心理发展期的中学生都有体验独立、被尊重、个性发展等心理渴求。如果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则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实行该管理模式就是要在民主管理过程中逐步满足他们这些心理渴求,使之“在恪守规则中成长”。

(三)班主任角色重塑的需要。

“保姆式”、“警察式”、“消防队员式”的班主任工作方法管理效益低下,学生抵触情绪强。实现班主任工作“有所为”到“无为而治”的转变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这个转变的前提就是,创新高明而有艺术性的管理新模式,淡化班主任角色,凸显学生内在自觉与自重,让学生做管理的主人,释放学生自主管理与教育的潜能。我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率先大胆尝试这一工作方法。

三、实行的具体步骤

(一)痛苦的前期准备阶段:现象的收集、梳理、归纳。

设定四周时间,让出于警觉而隐藏缺点的学生充分暴露其积习和陋习。

该阶段的痛苦性在于“隐退”一切班干后,班级管理出现“真空”,这对于一直习惯于接受被动管理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更是放纵“自由”,乱象迭出的“战国时期”,由此面临校方批评及与兄弟班级对比的压力,这对我来说的确痛苦,但这是必需的短痛,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沉住气和耐住性子。即任由学生“挥洒个性”,尽呈乱象,我只“忍气吞声”地眼看、心记、笔载下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再加以细致梳理、归纳形成一份《八(6)班学生行为陋结》,以备将来制定针对性班级管理措施之需。

2.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彻了解学生陋习背后动机及心理支撑因素,思索问题偶发性和积弊性及其深层次根源,分析问题的共性与个性,看清问题集中发生的时段和对象,确定管理重难点,等等。

(二)民主制定三类制度阶段: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定规则。

民主与特色是班级制度生命力所系。民主要求是人不论成绩好与差,都有发言权和参与权,我不压制其意愿的自由表达。特色要求是制度适合班情,“大不厌其广,小不厌其细”――大可涵盖勤学、纪律、卫生、仪表,小可涉及各方面细枝末节,尤其要触及管理顽症,并倾斜于管理薄弱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确立框架,勾勒重点。全班学习学校的管理规章,再联系前一阶段罗列的各类问题,勾勒出学习、纪律、卫生、集会、同学关系等十大提纲式的管理条例框架。

2.规则细化,体现可操作性。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条例提纲的理解及对班级情况的了解,独立思考或小群体讨论列举出数量不等、内容不限、操作性强的细则,我再加以分析梳理、综合、归纳。

3.民主成文,提高制度熟知率。将整理后的细则再返交学生进行民主、公开、自由讨论争辩,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班级特色和广泛共识的管理条例后悉数上墙公布,并人手一份以备随时熟记和对照自检。

民主与特色的制度可略举几例。比如,我提议不设垃圾桶和只保留两个拖把,多数学生反对,我不强制推行,而是让学生分组到全校各班级实地调查,再得出有趣结论:卫生工具越多,卫生状况往往越不理想。最终一致确定,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两拖把足矣;为解决抄袭作业问题,学生建议后进生必须独立完成各学科基础性练习,遇到难题自愿请教优良生;为了不使班级气氛死气沉沉,课间可适当搞文娱活动,如下棋,听音乐,看课外书,说笑话,等等;为了杜绝考试作弊,提倡诚信考试,得出自己的真实成绩;不遮盖试卷以示尊重信任同桌。

(三)民主制定制度的好处

1.避免过分凸显班主任个人意志。班主任一手制定的制度难免“一言堂”嫌疑,学生可能视之为一种威压。以此为管理依据,学生不免口服心不服,或阳奉阴违,或敷衍对待,而民主制度可促使学生由对“人”(班主任)的敬畏转变到对“法”(制度)的敬重,最大限度地消除抗拒不从的心理梗阻。

2.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渴求。民主制度最广泛地体现学生意志,其威慑力不言而喻,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让其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意见是正义、不可犯的,拒绝遵守则违背自己真实意愿,是失信行为,会被孤立,从内心培养起对民主制度自我实现的自觉性,强化“安全与归属”意识。

3.制定与自主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惩罚及奖励制度。惩罚目的:“我因违纪损害集体荣誉,我用行动挽回班级声誉。”惩罚的原则是:不变相、不体罚;轻惩戒,重教化;惩罚与抚慰相结合;处罚权下放给学生,民主施罚;只罚事不罚人;先知罚后服罚;罚有界限,不上纲上线和扩大化;罚有所依,以“法”服人。这样的惩罚条例更具约束性与不可抗拒性。在此略举奖惩的一些做法,惩:教室一隅设一“反省座位”,屡屡犯规的同学独坐独思,期间书写反思小结向全班同学交代;罚写说明书,深刻说明错误现象、所违反条款、认识、改正措施与时限;贴“真心提示”卡,以集体名义温情提示其改正。奖:每周由学生投票决定最佳保持奖、最佳转变奖、鼓励奖评定学生行为习惯,保持良好记录者可获得一次免罚机会。

4.确定“一日班主任”式轮值制。为弥补无班干出现的管理空档,采用此替代制度, 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依据民主制度代行班主任职责,亲身体验争做“主人翁”的快乐。从服务中得到锻炼提高,变被动被人管为“我要为班级服务”,从中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而且有意让那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多番上岗值日,体验到正人先正己的可贵。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生发出许多金点子和办法,而且有利于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利于寻找并克服班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做法要点是:

(1)轮值生代行班主任职责全天负全责处理班级一切事宜。

(2)突发或比较棘手的事件报请班主任出面处理。

(3)轮值生记录下自己得失和建议留给后来者。

(4)详尽记载自己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措施。

(5)每天的值日情况记载交由班主任签订反馈意见。

(四)坚定扎实的实施阶段:让规则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灵。

坚定扎实的实施措施,持续性而非运动性的实施方法是制度得以落实的有力保障,教师身体力行地实施既体现从严治班的决心,又为轮值生做示范。该阶段工作理念是:“事小教育大,小事大教育。”

1.贵在严始严终。除因情增删规定外,决不随意更改或时紧时松,最忌朝令夕改,因为它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并反弹错误。要保持管理制度的长效性,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因噎废食、遇难辄退。

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制度实施的初始阶段,要大小事统抓,事不惧其大不厌其小,心不惧其累不厌其烦;抓反复,反复抓,甚至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养成守纪习惯。

3.抓两头,促中间。两头指的是团员、原班干与平时行为习惯欠佳者,集中一段时间狠抓细抓,以期从他们身上突破,再推而广之,统抓统管。

4.实施与纠偏并重。学生对制度的领悟与内化并非一蹴而就,行为与制度仍时有冲突,这就需要在实施中纠偏督改,通过纠正强化对制度的尊重记忆与落实,防止错误反弹。

5.罚不阿“优”,奖不遗“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罚不能搞“刑不上士大夫”,奖不能掺入班主任个人好恶。对同一违纪现象,如果处理方式及深度偏向优良生,就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制度效应打折扣。

6.借鉴管理学相关理论。实施制度除以上要领外,笔者还借鉴管理学相关理论充实实施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效应。

一是瓶口原理。其内容是:把一群跳蚤放进一封盖的玻璃瓶中,跳蚤每次都想跳出瓶口,但每次都被瓶塞弹回,久而久之,跳蚤就形成定势思维:只跳瓶底到瓶口的固定高度,即使换一更高的玻璃瓶也是如此。但若在初始阶段每十次中有一次跳出瓶口的机会,它就会一直跳下去,直至能逃离瓶口为止。

二是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把两辆同样的汽车分别放在贫民区及中产阶级社区,前者车牌及顶棚故意损坏,结果一天内就被偷,而后者一周都完好,詹巴斗又砸破车窗,仅几小时后汽车就消失了。后人据此提出“破窗理论”:如果一扇窗户被打坏而不及时修补,旁人就可能产生暗示性纵容而打烂更多窗户,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泛滥。

借鉴:错误出现之初就及时给予釜底抽薪式的封盖,不使之有继续发展的机会,至少要及时修补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要善于创造舒爽怡人的整体环境,以维持班级环境的有序性;学生有了错误,不能被动地延长“瓶子”高度,而应压缩错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并填补进正确观念和理。

具体事例: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常借口大便而赖课。我则采纳同学们提出的矫治办法――监督他上厕所。他方便时另一男生就在外面计时,从而限定他大便时间为十分钟。数次监督下来,该生见全班同学如此动真格,管天管地管如厕,不敢再心存侥幸,其他跟风学样的同学最终完全改掉此毛病。

(四)强化巩固阶段:细水长流,点滴不漏。

1.每天利用好两个“一分钟”。班主任每天第一节课前一分钟提示、每天放学后一分钟小结,有问题当场解决,彻底果断,不留“尾巴”。

2.每调“两个一”。即一周一总结:除每天一小结外,每周班队课上,依据上周轮值同学的反馈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一个重点:确定当周一个检点,或勤学,或卫生,或纪律。因时适情、灵活机动地强化巩固。

3.坚持“两个检查”:即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前者指上文两措施制度化,后者主要是针对个案巩固处理,查漏补缺,唤醒某些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学生对制度的深刻记忆,将其言行始终纳入制度轨道,遵章不逾矩。比如,我每天不少于三次不定时检查校徽、垃圾处理,此类违纪现象已杜绝。

(五)自由实施阶段。

当自主管理成为行为惯性并成为一种制度常态时,就是最理想的阶段。进入四月份以来,我采取或刚性,或柔性,或模糊授权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完全履行班主任职责,学生已学会“依葫芦画瓢”式管理班级,让“自主管理成为理想惯性”并非虚言,我作为班主任,现在基本成了“甩手掌柜”。

四、阶段性成果小结

(一)学生自律意识增强。

学生在校都能严格自觉按制度行事,能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有些学生(如祝健)为了不影响班级量化分,选择合理迟到――折回家取学生证。学生进教室后会按规定对齐桌子、任课老师没到位时自觉进入自习状态,无需教师督促;拖把没摆正或地面有垃圾时,任何一个学生都会及时扶正或捡起。

(二)学生民主意识增强。

如轮值生在值日过程中发现一些认为可能违纪的现象时,会主动与当事人对照制度检查,督促违纪者改正。在协商未果时,会请求班主任协调处理。在安排集体性活动时,轮值生会主动与相关学生共同商量具体方案,再征询班主任意见。这样就减少了摩擦,融洽了关系,培养了学生民主办事的习惯。

(三)班风学风根本好转。

两个月的实践表明,“无班干”化班级管理适合班情且富有成效。已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是服务者,人人是被服务者”的班风。那些有陋习的学生在集体监督下一一改正,最突出的事例是,在4月份初二年级大会上,其他班级都至少有一位学生因违纪受到学校警告处分,唯独曾经的“乱班”八(6)班没有。事实说明,自主管理已促使学生将制度内化为习惯并形成自觉。

表1

表2

以下表格源于学校2、3月份各班四项量化考核记载,更能说明实施此制度以来八(6)班班风的动态变化。

(说明:表1为2月份制度制定与实施的过渡阶段四项考核,表2为3月份实施阶段四项考核)

(四)确实使全体学生成为制度的受益者。

表1

表2

好的管理制度不能为管理而管理,还要大幅度提高学生文化成绩。下表为八(6)班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表1)与下学期期中(表2)考试成绩对比,充分证明,后进生是此项管理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篇5

课 题: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102)。

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师学生工作经历工程资助重点项目。

鉴于理论与实践之间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笔者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强、学习情绪高涨的工程软件类实践课程PROE为试点,进行改革,力求为形成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正迁移,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改革思路

在教育心理学中,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或者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称之为正迁移。

本次试点改革的思路是:改变以往软件教学脱离理论基础、对操作方法和技巧的片面关注,借助学生学习PROE的动机,遵循认知规律,因势利导,激发机械相关理论的学习需求,在理解和应用基础理论以循序渐进地解决PROE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以刺激理论学习动机的生成并逐渐强化。经由事实而非说教,逐步消除理论基础薄弱导致的破窗效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减弱对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得以相辅相成。

二、具体实施

1.强化PROE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笔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顺序,首先简单演示PROE的各种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预期;然后直接切入学生的兴奋点,把立体造型的教学课时提前,在三维创建过程中,引入相关平面绘制操作方法,以辅助完成立体造型。在此情境中对二维操作所作的讲授和练习,是目的明确的。学生急欲进入后续三维学习的强烈意愿,激励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效率提高。当他们经过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学习内容后,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状态所带来的学习热情,使其原有的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加强。

2.实践到理论的正迁移

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零件造型的已知条件仅为设计参数,并无具体的操作步骤或专人指导。操作者首先必须清楚各项设计参数的意义,并进行相关计算,然后再仔细分析在PROE造型过程中,上述参数如何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力求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参与到练习中来,而不仅是被动地接受指导。

以“齿轮”为例,在学生遵照书上的指示,用PROE完成一个规定大小和齿数的直齿圆柱齿轮造型后,教师设问“如何绘制齿数不同于书中示例的直齿圆柱齿轮?”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清楚齿数的改变会对齿轮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分析由于齿数的变化在PROE造型过程中哪些参数需要修改、怎样修改、理论依据何在,最后才是依据分析绘制出齿轮。达到这一目标之后,进一步设问“如何绘制齿数不同于书中示例的斜齿圆柱齿轮?”一字之差,在理论方面,知识点又涉及略微扩大的范围。以此类推,在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需求。

在此情境中,理论学习是自发且目标明确的。对于相应的目标,学生只要努力即可以达到,并非他们原本想象中的遥不可及,专业成就感不断得以满足,对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不断弱化。学生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主动迫使自己“不得不”学,再进一步升华,真正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建立起信心。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取得的学习效果、学习体会等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烈而持久的动力。

3.理论到实践的正迁移

之所以要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动机,正是由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积极促进作用。我们仍以前述 “不同齿数、不同种类的齿轮”为例,当学生掌握了相关概念、定理或公式后,才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在看似繁杂的一系列知识点中,筛选出在PROE造型过程中“齿数和种类”的改变会影响到的关键参数,如随着齿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渐开线的展角,随着齿轮倾斜程度不同而不同的螺旋角等,并计算出具体情况下的数值。

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指导实践后,成效是以指数倍率增长的,可以不必依赖老师和教材,随心所欲地设计零部件,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

参考文献:

篇6

一、生理发育差异导致中小学女强男弱,男生成为被学校无意中冷落的对象

中小学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据本人深入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学校调查发现: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绩稍好一些,各种校规班纪的遵循情况明显比男生好许多,各种特长表现生比男生强得多。于是,出现了女生普遍受到老师的赏识、鼓励、培养、重用,女生在班委角色中的比例普遍比男生多而且更重要;而男生在老师的眼中就相对稍逊一节了,难免有一些在无意中被冷落的命运。更值得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社会关注的是:现在,有许多中小学为了“整合师资,培养人才,站稳‘名校’脚跟“”,把学生根据考试成绩高低分为:特重点班、重点班、中班、普通班等。这几类班级重点班、重点班的女生远远超过了男生,而在中班、普通班中男生人数又比女生多许多。另外,从中考成绩来看,女生普遍比男生稍好,特别是尚未足够扩招或普高的地方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这种地方的高中就出现了女生多男生少的现象。

从上述情况可见,小学和初中阶段男生的锻炼、受表扬、升学等方面的机会,显然男生比女生少了一些,于是成了被学校无意中冷落的对象。这是我国许多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事实。

那么,中小学部分男生为什么会成为被学校在无意中冷落的对象,从而导致“女强男弱”现象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男女生理发育存在差异,即同龄小孩中一般女孩比男孩发育早,接受知识、技能训练、交际、理解等能力普遍比男孩强且快。于是,在班级生活、学习、班委工作、待人接物、自理等方面明显比男生出色,所以女生更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赏识、栽培、重用,女生就得到了强上加强;而男生则以此相反被老师在无意中冷落了他们,相对同龄女生来说,本来就弱的男生又得不到充分锻炼,显然容易变得更弱了。这就是出现中小学“女强男弱”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直接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考核机制和教师对男女生生理发育差异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导致的。

在中小学同级同班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相仿,这种情况下女生比男生出色一些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教师却往往忽视了男女生理发育差异因素,用简单笼统的男女“等量”标准盲目地评价和对比,倒以为男生就是不成器、没有培养的价值,嘲讽加冷落,批评多于表扬,忽视了男生的进步和成绩,少给了男生锻炼、鼓励、奖励、平等享受师资配置的权力的机会;相反,女生在老师眼中就是“完美的”、“有前途的”好生,施宠倍加,表扬多于批评。这样,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教师对学生的天平无意中偏向了女生。这样,男生会变得不够自信,表现欲低迷,对老师不够信任,情绪低落,不求上进,产生逆反心理,慢慢开始出现逃课、违纪、不良交友、迷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最后就成为了典型的破罐子破摔的学困生。这种现象会在班里,甚至在学校里会发生“传染”和“滚雪球”效应,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越多越难转化;本来各方面都发展良好的男女生也可能会遭到“唇亡齿寒”效应,有可能也会走向学困路。可见,中小学出现“女强男弱”怪现象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切记:一定要设法做好“护唇暖齿”工作,即爱护、关心、教育转化好学困生,力求使每位学生都不断得到进步,争着向健康之路奋进。

在成绩为上的教育评价大环境下,不得不把压力传递到学生身上,使劲拧出成绩以示“校威”,为了成绩不得已而把学生分为特重点班、重点班、中班、普通班等类型班级。这种班级设置难以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有失教育的公平性。这不免对我国确定各种升学录取分数线时不考虑性别差异因素的做法深感质疑,今后我国在各种升学录取时是否应该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呢?尤其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更应当高度关注这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了。

另外,国家教育部曾多次重申严禁用任何理由把学生分为特重点班、重点班、中班、普通班等类型班级,但在全国各地,现在依然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补课、分快慢班现象。难道国家的政令也可以止于政令的“颁布”、“重申”层面上吗?如果这政令能保证畅通,全国各地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它,那么至少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部分问题了。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男生,由于男女生理发育存在差异因素,加上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病和教师疏忽,出现了“女强男弱”的现象,而最终成了被学校无意中冷落的对象。这确实是事实,应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关注,并尽快寻求解决的良方才是上策。

二、使学习困难学生痛苦的“统考”――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学习困难生

众所周知,学校到学期末一般都要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统考(可理解为“同考”),学生不管学习基础好坏,或学习情况怎么样,或身心发展健康与否,都要参加统考,即使学生自己明知考零分也要参加统考。这样,考完试后被迫等待着统考成绩对自己的宣判: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成绩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成绩持有一种恐惧感,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成绩十二分的自责和遗憾,有的同学对成绩持着无奈的态度,有的同学对成绩根本就是满腹痛恨,有的同学对成绩历来就是一种伤感,有的同学对成绩就是一种无助的冷漠和疏远,有的同学成绩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常遇的耻辱,……。

考生参加同样的“统考”活动,而为何产生如此多感受和态度迥异的情况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参加“统考”活动动机不同导致的。个人学习基础、身心状态、社会阅历等因素都千差万别,却让他们参加同样的“统考”活动,或许难免过于牵强,过于强调同性,忽视了人的性别、个性及人性。尤其可怜可悲的是学习困难生。师生门都清楚他们参加同样的“统考”活动是毫无疑问的失败路、伤心事、死胡同、消极剂,却偏偏引逼他们去撞实在太不该了。这样让他们屡屡受挫,尝尽失败的“酸甜苦辣”,自我感到一无是处。这恰如明知前面有穿不过的堵墙,却逼人无数次地往前冲,结果遍体鳞伤、无地自容、垂头丧气地无果而终,从而致使人彻头彻尾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留有的仅仅是伤痛、无奈、茫然、逆反心理、厌世、自践……。请您试想一下很巧以上被逼前冲无路之墙的人,正是您的话,您又将会怎样呢?如果有人故意使您永远只许失败不许成功,您又会有什么感受呢?又将变成怎样的人呢?您将对他人、社会、身边人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和言行呢?您对您自己的前途又会有多少希望呢?这时,您还会真爱生命吗?您还会觉得生活有意义吗?您还会用友善诚恳的言行举止去鼓励他人吗?

勿需多问,勿需多想了。此时此刻,您与这些学习困难生的感受或许就是一样吧!

这种考生参加同样的“统考”活动,难道是现代教育的“同才”施教吗?难道真的只有牺牲学习困难生的感受、幸福、身心健康,方能考评教师工作“业绩”吗?

其实,教育主管部门能为学困生着想,用合理的考核机制评价教师工作,并非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对于学习困难生可自愿选择考题和降低难度的方式来参加考试。让他们从考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起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持续欲学的效果。而对教师的评价也相应地采用灵活化、多样化、本地化等方式来评价,那么教师也不会再去逼学习困难生参加“统考”了。这还难道不是学生、老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政府、社会都高兴而多赢的好事吗?

考试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考试者能从考试中感受到成功之趣;因而作为组织考试者始终应为这点不懈奋斗才有出路。

三、现行教育法是部分男生“成功”尝试学习后进路上的“幕后无意帮手”

中小学后进生中男生比女生多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教育法过分强调保护学生的身心权益,过分淡化对学生的惩戒教育;却没有足够考虑教师转化学习困难生中所遇到的诸多实际困难,忽视惩罚教育在转化后进生中的实际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充分引导学生履行学习职责。权利与责任本来是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重权轻责明显是不切实际的。说白了就是现行教育法间接过分放纵了部分胆子大、好动、抗逆性强、自觉性差的学生(这点男生比女生更突出),导致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尤其对纪律困难生无计可施,想管管不了,无可奈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者出现部分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现象。这可是社会所不愿听到的,教师的大失,国家的大过,更是历史的悲哀呀!遗憾的是目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没有达到坐牢程度的违法,即使到了无视校纪校规、屡教不改、道德极其败坏,甚至有一般违法行为,教师对其已经无计可施的时候,依然都要在常规学校里继续接受“表面上的学校教育”;但是等到学生一旦有严重违法就必须得到监狱里接受强制管教,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可见,对既学校无法教育又达不到坐牢程度的纪律教育困难学生的有效教育机制,在我国目前几乎是空白。这部分学生,如果引导教育做得好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好生。遗憾的是,除了常规学校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又苍白无力的教育外,却偏偏没有有效教育机构引导他们,教育他们,转化他们……任其发展,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跨进监狱,小小年纪就成为阶下囚,宝贵的青春年华白白的在铁窗里浑浑噩噩的虚度。这是个人的不幸,家庭的悲哀,国家的损失,社会的不安呀!

凭良心从纪律教育困难学生角度想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有效教育机会。

惩戒教育在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惩戒教育没有实际作用,国家要军队、公安、监狱、武器干什么?它们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制裁有它存在的理由与作用。一般人会常常表现出“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惰性”的心理。要克服这些不良心理表现,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自己要感觉到不做不得。要做到这点有时只用好言相劝无济于事,用非常规方法才能逼着去克服。

在这里,以校园里经常发生的要钱现象为例进一步探析常人的“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惰性”的心理:有一个纪律教育困难男生今天向其他学生以借的名义要了一元钱,老师发现后及时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把要来的钱赔给被要的同学,并要求向被要钱的同学赔礼道歉,再向家长反映情况之外,教师别无办法。过后,要钱的这位学生就会盘算只赔本不被罚,如果没有被抓到或揭发就可以归为自用了,改善改善自己的邪念生活,非常划得来继续去要钱。第二次被抓到要钱,该生已经觉得不希奇了,能“坦然”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外,继续照本赔付查出被要来的钱并向被要钱的同学赔礼道歉,向别人要来的钱当中没有被查出来的部分继续“理当”归为自享;教师也只能继续再向家长反映情况,批评教育的声音更大一些、时间更长一些、更耐心一些之外,好象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教育好该生。这确实也是教师的一种无奈,更是容易产生职业困倦和反感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三次,该生向别人要的钱就更多了,但是教师发现后还是只能继续用老掉牙苦口婆心地教育,多了长叹外,一样的别无它法。这样,该生慢慢的胆子变得更大,贪欲心变得更强烈,要钱行为变得更光明正大化,要的钱数额变得更大,要钱的情节变得明抢化。到这时已成为了十足的惯犯。接着要钱的手段变得恶劣化:用伤人,甚至用残忍的杀人手段抢钱,走向犯罪道路,跨越式地从“常人” 一下子就成为了阶下囚,然后必须等待法律的“真正严惩”。惜哉!惜哉!不可小惩却必大惩,大惑也!

笔者认为:这个案利中,如果对该生用常规教育方法进行多次教育后仍然不知悔改时,果断采取非常规教育手段进行强制性教育,强行引导他回归正常人走的健康发展路;那么,他也许就不会从一般的要钱人直接跃为阶下囚了吧?

此外,家庭教育不当和社会教育环境差导致部分男生成了迷途的野马,也是中小学出现学困生中“男多女少”怪现象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问题有很多详尽的相似论述,因此笔者在此不再详细分析相关问题了。

总之,目前中小学出现学习困难生中“男多女少”怪现象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对症下药。这种现象给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国家、人类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是不可计量的,值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应速求合理解决问题的良策,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以免我国过去“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历史过错,又反演成“女尊男卑,女强男弱”的未来历史错误和历史尴尬。我们现在必须让中小学男女生都得到充分地健康发展,竭尽全力使未来的我国成为“男女皆尊,男女都强”的真正有尊严富强民主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