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历史学研究

历史学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5 15:2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历史学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历史学研究

篇1

一、挖掘教材深度,培养阅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培养或体现学科能力的基础。学生的历史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教科书获取的。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范围和初中是大体一致的,都包括中外古今,都是那些重要的国家、朝代、人物和事件,在某些情况下,还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是有着层次上的差异的。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只有温故而无知新,师生都会兴味索然。因此,到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意培养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充分发挥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潜力。

为了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史料的能力,不妨先介绍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也可紧扣教材“引言”,从基本特征、国际国内背景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通过提问引路,提纲导读、重点探索、疑难突破等多种方法,把学生逐步引导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二、挖掘“隐性”知识,提示问题的实质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重视人才的高素质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知识记忆型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运用型的飞跃。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加强高中历史隐性内容的教学是培养智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隐性”知识指隐藏在教材中,不为人所注意,需要我们启动思维,深入发掘,才能找到答案的知识。如:一战期间欧洲战场上两线作战的国家;中国古代战役地理位置比较;四大之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原因;1867年美国从俄国购得阿拉斯加,说明19世纪前期俄国曾地跨欧亚美三洲;福州般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在一定程度上有抵御资本主义入侵的一面等,这类知识着眼于理解基础上的再认再现,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材搬家,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历史,运用“动”的意识、“变”的思维,对同一个知识点尽可能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只有通过挖掘隐性知识,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那种认为历史知识简单易学的偏见,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养成反复诵读、深入钻研、以求甚解的良好习惯。

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史学”,还要有“史识”,能提示历史“隐性”知识和问题的实质,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全面。如分析梁启超这个历史人物,他一生处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启蒙大师、改革家和学者,但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一生进取性与保守织在一起,政治上的多面性与思想上的复杂性集于一身。又如,分析美国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解决了资产阶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其措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质上还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历史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之上,才具有生命力。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拓展思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提示隐性实质,全面理解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篇2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现如今的中学教学模式已由原来的死板教学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开始逐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内容了,教师们在进行教案设计的时候也会加入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高中历史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学生们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但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历史。本文就个人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心得为依据,简要讲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和帮助。

一、高中历史兴趣学习法

伟大的“世纪伟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也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同样高中历史的学习也离不开兴趣。

无数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去历史的学习兴趣,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历史,只有喜欢了,我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历史、去记忆历史、去探求历史的精髓,才能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想仅仅利用高中三年的时间就全部记住,那确实是非常难的,而且历史是非常繁杂的。且每朝每代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我们这些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彻底的学会、记住并学会历史,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历史就是历史,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如果对高中历史没有充分的兴趣,仅仅靠死记硬背来记住历史事件,那要想学会高中历史简直是难如登天,不但会浪费我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很难让我们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者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入手,逐渐培养自己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高中历史就会事半功倍。

二、高中历史信息化学习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我们这些高中生对于网络都不陌生,而且大多都有自己的电子产品,浏览网络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一种乐趣和娱乐方式。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让我们在网上休闲娱乐,其实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学习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便利之处,高中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概而过,让我们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由于不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所以就很难记住这个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这是我们学不好高中历史的问题所在,但现如今网络科技非常发达,所有的历史事件网络上都有,对于高中历史课本中讲解不是特别清楚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在课余事件通过网络找到事件的具体经过,这样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我们记忆这些事件就会非常容易了。

高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单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我们在课下认真看书、背诵就能学会的,高中历史的零碎知识点实在太多,各种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要想清楚的记忆来不混乱实在难之又难,加之对于历史事件又不太清楚了解,记忆起来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历史知识,在网络上阅读历史故事,让我们可以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历史故事的海洋中,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记住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学好高中历史的目的。

三、注重历史的连贯性

高中历史的难学之处在于各种历史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交叉重叠发生的,因此记忆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其实历史是非常有规律的,完全都是按照时间发生先后顺序而来了,掺不得半点假,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让自己在心里对各种历史事件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利用课余事件梳理整个历史事件,历史永远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一个时间点,就可以把所有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这样我们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就会非常容易了,而且还不容易记混,及时有哪个知识点记不住了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我们只要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就可以顺藤摸瓜从而将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内容都梳理出来了,学习高中历史一定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的记忆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利于我们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古红兵.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陈金乡.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亚娜.谈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114-115.

篇3

The history academics' ability is comprehensive to measure to review of research

Lian Gui-li

【Abstract】The history academics ability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dition of one result test not only hard completely true reflection student study of result, variety measure to review a method is establishment at rightness past foundation education of summary and self-reflection foundation top adopt of reform measure, establishment and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mutually orientation of study measure to review system and method to have become nowadays an education reform of a big a little bit hot.

【Key words】History;The daily check measure to review;The examination test measure to review;The performance research measure to review;Grade point system;Comment system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比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综合测评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习测评体系和方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测评方法,以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教学的趋势。

1.学生学习测评的内容和种类

传统的单一成绩测验难以全面地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果,这一缺陷已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建立多种测评方法是建立在对过去基础教育的总结和反省基础上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学习测评的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对学生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能力等非认知“行为”的评价。

成绩测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测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控制、调节和加速教学,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学生态度、兴趣及能力的考核,并无正确、错误之分,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的实施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其非认知“行为”,如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

(二)学习测评的种类

对学生学习的测评是教学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按照教学历程及教学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教学中评价和教学后评价。

2.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可以采取以下三种主要方法:日常检查测评、考试测验测评、表现性研究测评。

(一)日常检查测评

日常检查主要包括作业、课堂练习或检查、课堂提问等内容。

(1)、课堂提问的种类及测评研究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学习测评手段,也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普遍的方法。按照美国学者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的六个水平目标划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较高层次的问题,也有较低层次的问题,有复合型问题,还有发散型问题,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敏捷性。

(2)、课堂提问的策略要求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层次,并不是不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味增加问题的难度,而是通过恰当的提问,适当的问题设计,不仅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并理解这个过程。在课堂提问时可以运用以下几方面策略:

①提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做到目标、教学和问题的统一。

②要避免太一般的问题,例如用“是”或“不是”,“行”或“不行”来回答的简单问题。

③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同学参与,以各种不同方式提问,注意学生的参与广度。

④在提出问题时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及其能力的限度,提高问题的质量。

⑤鼓励学生说出问题的思路。

⑥根据教材的内容,增设开放性问题,提倡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考试测验测评

考试的形式可以分为闭卷、半闭卷和开卷考试。就考试试题而言,又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不同题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题目。考试测验的试题除了要按照最基本的命题原则以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取材要新颖,富有时代感,紧贴学生学习和生活,捕捉社会的热点问题。

(2)试题可以设计开放性试题,提倡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培养学生开放、发散思维,着眼于知行统一。

(3)试题可以尝试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宋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帮助学生学习答题技巧和分析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性和创造性。

(三)表现性研究的测评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者研究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测量与评价我们称之为表现性研究测评,它是适应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新的测评方法,表现性研究测评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它能更直接、更真实地考察学生学习的成果,能起到传统考试测验难以考核到的技能。

1、表现性研究测评的具体形式

表现性研究测评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方式:

(1)口头表述:反映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演讲、课堂辩论等。

(2)情境表现: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真实的体验,可以局部或者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要求学生的表演。

(3)实验或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实验或研究调查去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此项任务可以由下完成也可由小组合作进行。

(4)研究课题的交流和展示: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研究课题的选项、开展研究、研究结果的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制作电子文本或制作作品进行交流、答辩。研究课题的评价要强调学生在研究中的分析、综合、交流合作、实践、自我展示、搜集处理信息等能力。

2、表现性研究测评标准的确立和实施。

在确立标准时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测评标准要坚持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2)对量化标准用可观察到、可测量到的和可用数字化的行为或成果来确立测评标准。

(3)要按逻辑顺序列出所要评定的研究过程及作品的具体实施步骤,可采用整体评分和分析评分相结合的方法。

(4)评价标准要使用简短的描性语句或评语来评定学生在实际表现中可被接受的最低或最高表现水平。

(5)对研究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个性等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对预先确定了的数值的陈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来进行测量。

(6)制定测评标准时可先检查是否已有现成的表现评价工具,若没有,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形式自行编制。

(7)在对学生的表现性研究进行测评时,应考虑项目合作者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习评价更真实、有效。

3.对学生学习测评的处理方式

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处理方式一般情况下有评分制和评语制。目前我们最常用的百分制就属于绝对评分;相对评分则是指学生的分数或等级在整个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如标准分数、百分等级等属于相对评分。

评语制是用简洁的评价性语言进行评定的结果,它可以弥补评分制的不足,对于难以用数字化评定的内容,可以通过评语反映出来。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66-01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的大会上发表讲话:“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一精神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笔者自2004年9月起给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专业英语,本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原则,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 界定专业英语,区别双语教学

《历史学专业英语》是一门历史学专业方向的语言教学课程,其本质是语言课,是以历史学方面的材料为素材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历史学专业的基本词汇,并熟悉其语法结构,达到独立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在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着手对原版历史书刊进行翻译,逐渐掌握翻译技巧,能够翻译短小的历史学专业论文,并能撰写短篇英文学术文章;同时通过课堂训练和课下练习,不断提高听说水平,最终能基本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和报告,并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专题讨论。

历史学双语教学则不然,这是一项以语言为导向的专业学习,其本质是专业课。现在大家基本认同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他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它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在我国基本上是使用英语为第二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是用英语来讲授历史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浏览学术著作和期刊,准确把握国际学术前沿,能够用英语撰写专业学术论文,能够听懂专业学术报告和讲座,并能够流利进行交流。相对于专业英语而言,双语教学是更高层次的教学,它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以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为基础的专业学习。

然而,我国高校长期重视双语教学而轻视甚至忽视专业英语教学。大多数高校混淆了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完全忽视了专业英语的衔接作用,直接从大学英语的基本语言训练跳跃到双语教学,从而导致了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错误理解专业英语教学的性质和教学任务、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教材混乱、历史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少等诸多问题。正确定位《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2 提高教师水平,改变学生认识

必须明确,《历史学专业英语》是要求教师用英语给学生讲授历史学的专业知识,兼具语言习得和专业学习,这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以及课堂组织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失衡,教师不能有效地操控外语授课,学生也不能及时反馈,课堂缺乏互动,往往是读一段、翻译一段,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造成了听、说、写等空缺。因此,积极提高教师的英语运用水平是当务之急。

根据笔者经验,综合其他院校的举措,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教师专业英语教学培训。比如举办校内英语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选送青年教师到境外研修;同时可考虑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的外籍教师集中授课,对教师进行听、说专项训练,在语音规范、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全面提高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同时,需要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专业英语》的认识。学生仅仅满足专业词汇的掌握过于浅薄,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步入另一扇知识的大门。通过对《历史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尝试认识事物的新方式。

3 选用合适教材,增订原版书刊

河南大学曾试用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材料,“我们也自编、选用过多种教材,油印本、铅印本都有,多因内容、结构等原因而屡有缺憾。国内诸多大专院校情况大同小异。一种适用于历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专业英语用书长期缺位”。笔者接手这门课程后,一度使用过来安方老师编著的《英美概况》,此书框架简洁明了,内容丰富生动,以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长期作为各高校外语专业和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但它在内容的涵盖面和深度上不足,尤其缺乏历史学专业知识,更没有包含中国历史的文献。这些缺陷使它不能满足历史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因此,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一直是笔者致力解决的问题,为此不得不四处搜寻材料进行补充,这种修补的工作因一本新教材的问世而告一段落,它就是武汉大学张德明教授的《历史专业英语》。此书涵盖中国史和世界史专业英语内容,两者平分秋色,如此布局,实属国内首例;书中选用的资料学术含量高,种类丰富,兼顾通史正文、学术论文和原始资料三类历史文籍,显示了著者的良苦用心。这是一本优秀的教材,适合高等院校使用,河南大学在阎照祥教授推荐后也开始试用。有些高校大力倡行购买国外原版教材,在学生能力许可的前提下,这当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不可因此而放弃对国内优秀教材的建设和使用。

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接触原版资料,有必要购进更多的英语原版图书和期刊,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阅读素材,充分发挥英语原版文献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基础作用,也更好地提高《历史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5-11.

篇5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篇6

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如郑宏伟、许铭基提出的“自主、合作、实践”教学模式[1]。暨爱民先生提出了实践教学可以从“文本”转到“田野”[2]。杨果、刘安志提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一体三翼”体系[3]。这些研究成果都很有借鉴意义。本文立足于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实际,分析以见习、研习和践习为主的“三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期推动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一、“知行合一”与实践教学

知行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早已有之。《尚书》就说过“知之非难,行之为难”的知行命题。春秋时期孔子对这个问题,也有过相关的表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指出追求真知不能光空想,而应该去实践。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反对知而不行。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4]在他看来,道德修养(知)要与道德行为或实践(行)两者互为一体,才可以称之为善。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还需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方为至善。

王守仁谈“知行合一”,初旨是谈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也是求真知的过程,只能通过实践方可以达真知的境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大学期间研习王阳明的《传习录》,极为欣赏“知行合一”理论,后赴美留学,师从教育家杜威,杜威强调“从做中学”,对“知行合一”理论又做了发挥。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生活教育,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陶先生强调教、学、做三者合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后来的教育理论发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际上这也是回归到传统的“知行合一”理念。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5]。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定位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求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的设计和应用。如何将教育部的这个实践育人工作意见落到实处,需要多方合力。就教育培养机构来说,高校必须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二、“三习”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备受关注。在当前的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种种因素制约,师范生的实践教学绝大部分是以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为主。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教育实习时,常有这样的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站到讲台方恨练得少”。问题的症结在于平时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在推行探究式学习之上,重点开展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见习、研习、践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能力,形成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突出能力的教学模式。

1.见习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教育见习是本科教师教育专业观摩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观摩学习中学教师的说课、备课、教学过程和对其教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中学教学的基础流程。我们认为,教育见习应作为一门实践课在师范生的专业课程当中单独列出,贯穿大学四年各个学期的相关教育类课程当中,内化为学生日常的专业能力学习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受益。师范生入校后,即根据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教育技能课先安排相应的见习活动,进入中学课堂听课,体验教学过程。见习可以让师范生站在教师的角度,重新了解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切身体会基础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还能亲身观察现阶段中学教育课改的最新进展,了解中学生学习特点。见习还有利于师范生了解当前的中学教育情况,对培养职业认同感有很好的帮助。总之,见习能让学生切实地锻炼自己,提升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思想水平,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都将为学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石

通过见习活动,学生们可以初步感悟历史课堂教学的流程与理念,但是要上升为一种历史课程意识,光有见习不行,还需要研习。学生们在见习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学习。

研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研习相关学科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以期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对见习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分析、探究与评价,研习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养成正确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研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是以微格教学实训的方式开展相应研习活动,或是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理论学习,或是聘请中学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师范技能的指导和研习,以此来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与技能。研习活动还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如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小组研究性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自讲,让学生感悟教学规律;组织各类师范生技能比赛等,以赛促教促学。研习活动还应该紧跟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研究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途径。通过形式多样的研习活动,让师范生学会从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出发,正确审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内涵,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科课程意识。

3.践习是实践教学的核心

践习是指毕业教育实习,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一直秉承集中实习、配备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的做法。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生基本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方法,提升了实践能力。践习同时也是将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是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将见习和研习的收获和积累熟练应用于践习的过程当中,是高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师范生的必经之路。践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帮助师范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之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实现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篇7

2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老师一定要善于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才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只有开展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才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因此,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在课堂上解除学生思维与行为的制约,让学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营造创新的氛围,让学生可以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巧设问题,强调思辨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可以总结出疑问就是思维的导火索。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提问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实践说明,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就好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和谐、活跃。比如,在讲解“”内容的时候,针对发生战争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不存在,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发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讨论,进而让学生可以明白发生是工业革命之后,是由于资本主义急需市场与原料导致的。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讨论,最后总结相关观点,让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并且牢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当学生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而也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积极思考,敢于质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创新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质疑与批判。但是在学生中一直存在着一种非常奇怪的情况,在儿童阶段非常好问,喜欢质疑,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也就越来越习惯接受教材内容,不会再出现质疑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以至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主观性的提高。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要转变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尤其是针对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会发言的学生而言,当他们发言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也要肯定他们勇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和他们进行相应的讨论,进而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让他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的思考,验证相关论点。学生也只有敢于质疑,并且多疑、善疑,才可以不断从疑问中获取新的知识,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讲解统治覆灭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框架,探讨对中国发展而言,是否做出了贡献?让学生将知道的有关的内容讲出来,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同时告诉学生,统一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可以明辨大是大非,进而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培养思辨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5联系实际,启发智慧

针对历史学科而言,开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加明智,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一些处事原则。同时,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也就在于“以今证古,以古论今”,进而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也就是太过重视知识教育,进而造成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知识是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实用性,所以,也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就是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比如,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明清时期的重农轻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也就致使我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在建国以来,党的之前的阶段,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比较轻视的,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拉开了距离。一直到党的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才促使我国经济得到了高效、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比较历史与现实之间差异,进而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思考。针对节日重要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外国节日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到身边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相关讨论,对一些观点进行辨析,最后总结出对待节日的态度:不要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一定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取其精华,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定要进行相应的继承,并且努力发扬光大。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

6.1树立发展变化理念

历史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在这种发展变化中了解以及掌握相关的历史,才可以真正了解历史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动向,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发展变化的理念,不要静止地看待历史知识,不仅要了解它的过去,还要对它的现在与未来进行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分析开辟新航线内容的时候,不只是要看到其对外残酷掠夺的事实,还要看到其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贡献,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变化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思辨能力。

6.2全面辩证的分析

历史的发展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并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分析历史现象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全面辩证的观点,不仅要看到历史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主张一分为二的观点,但是也一定要掌握住事物发展的主流,对其予以一定的肯定或者否定。比如,在分析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现象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其混战破坏的现象,还要看到在分裂割据局面下的发展形势,如人们急切渴望和平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等情况,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发展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情况,让学生可以全面分析问题,进而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篇8

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灌输,学生总处于次要地位,即便如今大力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处于次要地位,教师主导历史教学的进行”这一理念,但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对于这一理念的贯彻仍然显得任重而道远。素质教育搞的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搞的扎扎实实。基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必须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历史教育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加快学习方式的转型。而面对历史这一学科,学生不仅喜欢教材上故事一样的历史教学内容,更偏爱于自己去探究和钻研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挥出了他们的创造性。

二、 提升了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

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师对于自身历史教学情况的反思,提升了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这种学习方式的运用首先需要历史教师通晓历史教育、教学等相关理论,熟知这种学习方式,并考虑如何将其运用于学生的实际历史学习中去。其次,需要历史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这种交往是真诚的,是出自内心的,不带有强制性和压迫性,使学生感到民主、自由的沟通才是理想的沟通效果。教师在这样的气氛中,将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传授给学生,然后再反复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练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将其付诸于实际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历史教师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历史教师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在传授给学生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去学习历史知识,为学生找到了一条捷径,可谓一举两得。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升了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三、 加速了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与实施说明了当前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客观上显示了历史课程与教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而研究性学习理论恰恰符合了这一教育潮流。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试图从学生自身出发,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究与思考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能力、历史学习方法的捕获手段以及如何表达对于历史的看法等基本素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历史教师与学生互相合作,教学互补,一起进行方案选题、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实施效果等过程。这个过程给了历史教师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又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更多的自利,真正做到了一切以发展学生和关爱学生的身心为主,遵循了教育规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教育,充实了教师,改变了学生,真正地加速了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步伐,使中学历史学科向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大踏步前进。

四、 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本能属性

从历史教育来看,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2]实际上,历史教育的本能属性概括起来说就是总结过去、把握现在来和追逐未来,而这也正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本能属性。中学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为期六年的系统的历史教育,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正是鼓励学生在长时期的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服务于现在而准备于未来。当然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以课题(或问题、专题)为主,进行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课题的丰富性,需要学生从大千世界中去探究真实的历史,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盛行和网络资源巨大的信息量,给了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较多的选择余地。因此,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本能属性。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毫无疑问,无论怎样,“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历史教学”的宗旨都不会改变。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正是遵循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而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对于历史教育本身、历史教师和学生以及历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都大有裨益,最终实现了对学生知、行、意、行等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了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

注释: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Path of History Graduat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Research Teaching Perspective

SHAO K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Under continuous deepening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background, many universities research teaching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and goal-oriented reform, professional history is no exceptio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is innovative model,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History teach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it is often a mere formality rather difficult to produce utility. Only the same time force from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ee levels,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benign interaction, can only reflect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will become possible.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history; practice teaching

1 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在研究型教学中的地位

历史学是典型文科专业,在其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文科共性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知识性课程较多,方法论的课程很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多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内容陈旧等。这些包括历史学在内的文科专业所具有的通病,近些年来常常为学界所攻诘。毋庸置疑,在这种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极为堪忧。许多高校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断通过推动教学改革来扭转这种局面,力图将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总体看来,业已形成的规范性认识将“研究型教学”定位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有课题(专题、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引导而学生自主钻研;三是实现知识的“内化”,通过体验,提升素质和能力。①

基于上述特点,很多高校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探索和改革,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主要发力点。从教学氛围的培育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主体的互动到课堂效果的评价;从教学过程的优化到教学手段的更新,探讨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细致。各高校管理者和相关研究学者,考古鉴今、兼收中西,形成了大量的极具智慧的研究和探索成果。相较而言,对于课外实践这一环节却长期疏于关照。古语有“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特别是对于历史这门偏于理论和知识的学科,更是需要注重实践,否则所谓研究型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自主钻研、自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只通过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人的能力总是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方能实现“知行合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5%,对于听且看到的信息能记住45%,而对于听到、看到且做过的事情则能记住70%。也就是说,虽然课堂有内外之分,但却不应割裂开来,唯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方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来讲,课外实践活动的实现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参加甚至主持课题研究,或者自发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即便是做一些兼职也可视为实践活动的一种。但上述方式均有局限性,课题研究从目前来看对于本科生而言机会还是比较有限,而自发参与社会活动或者兼职目的性不强且随意性很大,这都难以收到实效。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历史学专业的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的。但是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种认知大都停留在理念上,以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落到实处,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培养大纲要求,历史学本科专业在课堂教学之余,还设置有固定时间安排的实习活动,包括课程见习和综合实习两个方面。课程见习,顾名思义是针对于特定课程所安排的实习,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考古学通论、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一般要安排至少两天的单科实习。综合实习,又称为综合认识实习,即提供给学生一个较长时间(一般为7天)去校外开展实践活动。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综合实习,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过重返历史现场、开展田野调查,将文本知识与现场实况互为映证,使枯燥乏味的文字变为立体形象的鲜活材料,从情感上和学理上更为深刻地感受历史背景、认知历史事件,进而将所学知识与身处的社会、自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内化的体验。这样一种设置和安排,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一个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如若搭建规范完备,就能够将合作性、问题性、实践性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实习环节操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几无效果。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作用,“重理论而轻实践”,高校管理层面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和支持,比如实习经费安排比较低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课题、论文”至上的倾向依然比较严重,不愿意投入精力于实践教学;三是院系在运作中对于师生安全顾虑过重,往往简化甚至改变实习形式,当下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实习活动完全交由旅游公司打理,从而规避责任,但实践活动却变成了旅游观光。

实践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其设置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将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习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③但是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有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废止这一规定,其原因就在于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论文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伤害了本科教育的形象。教育部曾多次下达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各高校也纷纷采取举措,力图改变这一现状,如进一步规范论文写作流程和制作要求,严格论文的考核和评估,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等。但从效果来看,似乎难尽如人意。就历史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论观点介绍,而方法论课程设置较少,加之大学期间又鲜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接触乃至写作科研论文,以致到大四阶段毕业论文写作时有手足无措之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严重不足,也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另一方面,大四阶段正是学生面临择业的关键时刻,考研、找工作成为核心内容,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很多学生在重重压力下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投入过多时间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往往只是抽出几天时间就草草完成,其质量也就可见一斑了。

3 研究型教学导向下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研究型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勇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④这就要求在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一座桥梁,以问题为导向,在师生平等而又积极互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而又自由的探索空间。

正如前文所述,课外实践的全面开展和落实,主体环境尚不成熟和完善,目前有效的着力点就是抓好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若要做好这一方面,需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合力。其一,高校层面。高等院校要自上而下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在目前实习补贴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免除师生后顾之忧;面对指导教师主动性不强的现状,高校可以将实践教学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或者可以通过课题等方式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针对于历史学的专业特点,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具有丰富考古经验或者田野调查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以优化师资结构。在毕业论文工作方面,高校要采取有效举措严把质量关,还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变通,如将时间安排至学生在校的大四第一学期全部完成。其二,教师层面。无论是校外实习活动还是毕业论文写作,都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互动,可以说实践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以田野调查为例,一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活动往往需要极为耐心和周全的准备工作。事先要有具体的运作方案,包括确定调查主题、遴选合适田野点、制定详细调查计划、准备充足经费、培训人员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调查期间,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好计划进展的节奏,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保护好师生的安全,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调查结束后,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资料的汇总和整理,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后续的收尾工作。所以作为指导教师而言,既然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就要认真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其三,学生层面。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归根结底还是要由学生自主来完成,即使是方案和计划制定得非常完美,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进来,一切都只能是零。作为学生来说,应该珍惜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积极走向田野与社会,确保教学“情境化”的生成。⑤在经费相对有限、实习环境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学生要“吃得苦、耐得烦”,配合实习方案组织实施,积极参与互动,更要在这其中树立主体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才干,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湖南吉首大学教改项目(重点)“《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研究”(2011JSUJGA08)的成果

注释

① 董宇艳.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海导航(2001-2005督学撰写材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310.

② 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00-104.

篇10

本人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前准备:

(一)分组

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性别的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或5人,一般前后围坐在一起,以便教师启发诱导以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讨论,每组选一名知识水平较高、有组织能力、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主持课堂小组

(二)制定和公布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规则

1.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

2.无论什么问题,在请教教师之前,应先请教同组成员,实在解决不了,再请教老师。

3.小组内可以小声讨论

4.抢答问题时,每个小组成员只有一次答题机会,抢答之前,组内可以自由讨论,取得答题权以后,只能由一人发言,防止小组内出现一言堂。

5.各小组要积极鼓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懒于思考的学生发言。

6.小组竞赛以累计得分的形式,计算最后成绩,评出优秀小组。

授课过程:

(三)自主合作学习的运作程序

合作学习的运作程序是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以后,学生怎么样才能进入实质性的合作呢?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主题,其次是指导学生如何合作,再次是对合作效果作评价。其教学程序通常有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确定学习目标

a.读书思考——学生个体学习,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尝试性的学习,为建构新的“认知图式”作准备。

b.质疑求异——学生在读书思考中,一般出现两种学习情况:一是把理解的知识进行了内化、整合:一是对不理解的知识质疑并提出。合作学习对后一种学习情况给予更大的关注,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c.确定目标——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提炼学习主题,列出学习学习方案,制定出学习的主要目标。

2.第二阶段: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借助学习菜单,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可以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并随机进行点拨指导。

3.第三阶段:组际交流反馈

可分两个层面进行:①研究相同主题的学习小组之间,由联络员组成“信息中转站”。联络点把各小组的学习结果带到信息中转站交流,做好记录,再回到原组报告。小组汇总意见后进行修正,再由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②研究不同主题的学习小组,在听其他小组汇报时,可以质疑,可以求教,也可以与不同主题的小组自由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所有主题的学习任务。

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和其他各组同学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大家共同切磋,共同分享讨论研究的成果,共同纠正错误,优化思想品质,提高学习能力。这一过程,教师注意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4.第四阶段:学习效果评价

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四方面对合作小组和个人进行评分评奖,并做好记录,填写在各小组的学习卡里,也可以用喜讯的形式在班上公布或向家长报喜,激励学生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评价可分层次进行:(1)学生的自我评价。个人有什么收获、经验或教训,都可以在小组或班上进行自我评价;(2)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个人从组员相互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或不足,用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3)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之间的合理竞争;(4)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一般以小组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评分可以分为“达标分”和“进步分”两种,重在发展性的评价导向,鼓励人人达标,组组夺标成功。

当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碰到许多困难,如:缺乏专家或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实验水平不是很高:实验人员不足,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实验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既要搞好实验,又要赶教学进度:班级人数太多,分小组教学时洛组间的交流机会少。可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下决心克服,相信下一阶段的实验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效果更加显著,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上是笔者长期以来,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探究而总结出来的一点浅见,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黄容.充分运用情境,激活历史学习思维[J].

[3]王生.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篇11

中学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从培养初中生历史兴趣出发,把重点落实在其历史能力培养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除教育界,其它社会各界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视,众多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也纷纷投身于兴趣研究之中。究竟兴趣有什么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社会所关心的大问题。本文以社会实践入手,对朔州市朔城区七中93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整理重要信息,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状况,试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成功先导,具有始动和定向作用,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由兴趣始动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大脑潜能,让其产生科学灵感,从而更有利于成功。对学习知识记忆不牢固就是缺乏兴趣的表现,一个人若对科学缺乏浓厚兴趣,其所学就不会有所用,最终只会伴随时间流逝渐渐忘却。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享受一种轻松快乐的过程,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师生相处也会很融洽;学习兴趣不强,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与老师矛盾重重,最终进入死胡同。所以,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要对学习兴趣加以重视。而历史作为初中整个课程的一部分,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而历史课的现状是日益不被重视,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历史相比较语数外“主课”来说,被认定为“副课”,学生学习历史时间有限,历史老师不被校方重视,多重原因造成历史教师数量日益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自尊心缺失,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受影响。在与一些中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学习历史的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兴趣的缺失。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二、调查结果

我以朔州市朔城区七中初三93班学生为例,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关于中学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社会调查活动。全班共86人,在调查询问有关老师和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我的实地走访与自身理解,并根据该班实际情况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状况、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占53%,不感兴趣或者一般的占47%;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占37%,不感兴趣或者一般的占63%。

关于历史课难学与否,79%的学生认为难学,接近70%的学生认为难学的原因是需要死记硬背,15%的认为考试试题难,10%认为课堂讲课难吸收,其余的认为是教材理解难。

关于学习方法的调查,41%的学生倾向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老师精讲结合的学习方法;24%认为是自主学习;21%选择了听老师讲课;12%选择与同学讨论交流。

关于最佳教学方法的调查,52%的学生认为教师进行生动讲述,学生认真听讲是最佳的教学方法。有24%的学生认为由教师与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好,12%认为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其余12%认为教师在书上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前两种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后一种就是学生自学。

关于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调查,使用多媒体手段占40%;拓宽知识面,深化理论的讲解占27%;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占19%;以讲授为主的常规课型占14%。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除了使用多媒体外,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90%以上的学生希望开设第二课堂,至于什么形式?65%的学生希望开设趣味知识竞赛和历史话剧表演的活动;15%的学生希望进行辩论赛;14%的学生希望开设专题讲座;其余6%的学生也希望进行征文比赛的活动。

三、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第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教导学生学习历史不单单是为了考取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开阔眼界、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教师讲课多媒体与精讲结合,教师在课堂使用除课件以外的其他媒体设备,适当使用有关历史的插图、视频,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小组讨论,给学生留足回答问题的时间,师生互动有效进行。教师需要提问学生,使学生始终可以集中注意力。课外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趣味知识竞赛和历史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课外知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魅力,除补充课外趣味历史知识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合适的着装,谈吐举止的优雅,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的更具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便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中学生对老师是很挑剔的,除了讲课要讲的好,其他方面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老师平常所以注意的。

教育的路还很长,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更需要学生的有力配合,师生之间建立良性的合作,对教学大有裨益。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其方法还有很多,这只是本人的一些愚见,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不断补充新思路,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闾华军:《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2年76期

[2]杨丽杰:《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2月.第28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