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企业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5 15:2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企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企业发展

篇1

1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特点以及重点

内部审计作为三大审计之一,其定义是:对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与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特点:农业企业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以及经营周期长,经济效益同样也具有长期性,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农业行业,生产周期的长短也不同,大大考验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性能是否完善。农业企业的生产行业广泛,投入面自然也很广泛,各行各业遍布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只要有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控制系统的出现,就需要内部审计进行监督。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重点:农业企业的单位预算的执行以及决算情况审计;农业企业经营性收支以及所有经济活动情况的审计;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审计;农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审计;农业企业专项资金的使用与审计治理;农业企业承包租凭经营经济责任审计;农业企业建设工程财务审计治理;农业企业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值价值的审计。

2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审计重点偏失

我国内部审计是由国家审计的推动建立发展的,加上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审计起步晚,导致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侧重点不同,只专注于财务收支与规范审计,加上内部审计的性质就是监视监管,这种内部审计的模式并不能解决农业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需求,同时农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配合度以及重视度不够。

2.2内部审计人才匮乏

农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被更换,致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同时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并无完善的规范,农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兼职颇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未进行后期培训导致内部审查的行为不规范,审计方式太过于单一,审计作风不严谨,审计质量差,审计建议不够专业,可行性不够,对于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以及发展情况不够了解。

3 对于农业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建议

3.1规划重点

强化审计监督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加强农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要想使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从农业企业财务收支与规范审计转型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监督审计,首要的问题是将内部审计的重点全面突出,对于农业企业中审计工作要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内容要足够真实、仔细、全面以及审计时间的连续性。农业企业内部设计办法的革新以及要保证审计的严格性、专业性,严格审查农业资金的管理,农业资金的使用,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内部审计应该讲究深度,注意内部审计的专业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3.2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篇2

中国农村的改革是以的推行为开端的。这一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我国农业的第一次飞跃。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加入WTO,国内市场被纳入国际贸易组织统一框架内等市场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这种以分散农户为主,小规模生产、兼业化经营,粗放、低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农业企业化是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生产方式运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适应大市场的需求。通过农业企业化经营,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农业生产者的挑战,最终促进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化经营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适应当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最好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从根本上消除和克服家庭经营局限性的一项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大量存在为前提。目前,中国已形成农业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专业户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民独资联合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约6.6万个。这些组织逐渐成了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的农业企业化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实践中农业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产品流通不畅,经营管理者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制约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当前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然而,民间的借贷数量少且不及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总额为27785亿元,贷款总额为19545亿元,存款总额相当于贷款总额的142%,资金净流出达到8240亿元;其中农户储蓄存款额为20766.17亿元,占存款总额的75%;然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总额和农户联保贷款总额为204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4.5%,只占农户储蓄额的10%;乡镇企业贷款额为178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1%。这反映了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不能“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农产品市场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但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储运加工系统的改革和完善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农业企业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难以分享作为企业应得的平均利润。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三)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这类企业很难得到且也不易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农业最基础、农村最穷、农民收入最低,农业院校毕业生远离了农村和农业,使得农业院校这条产生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出现“有渠无水”的尴尬。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相互制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农业企业化发展速度受制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我国农村劳动力多,土地资源少,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5.14亿,就业人数为4.2亿人,即有0.84亿的剩余劳动力。过去,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民离开他们成长的家乡并居住和工作在他乡或者城里。然而近几年由于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这些人员同进城的农民在就业上出现了冲突,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能继续适应市场需求,乡镇企业的数量由1994年的2494.74万个降低到2004年的2213.22万个,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导致农村就业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考虑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企业组织的创设和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农户家庭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及基础作用,有效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农户家庭积极创建和发展经营农业的专业经营组织,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逐步转化、演变成为一种农业企业组织。

(二)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引导和发展各类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企业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

首先,政府要对各种中介组织、市场管理者(企业)及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并为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制度。政府在农产品集散地、大城市和大宗产区建立包括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且使不同的市场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功能互补,及时各市场的供需信息,协调联动,保障农产品顺利流通。其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农业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消费需求变化,根据农产品中长期需求的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及配套策略。第一,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规定和标准化的要求生产,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量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技术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第二,通过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绿色食品标示认证,组织各种促销宣传活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造名牌农产品,使其明显区别于同类产品。例如蒙牛奶制品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

(四)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首先,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吸引各种人才加入农业企业。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经贸类毕业生加入农业企业;鼓励社会各界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士承包或创办农业企业,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奖励为农业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安徽省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其次,通过构建农业企业管理高级人才信息传递机制,有效降低企业与高级管理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既可以充分展示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便于高级管理人才在市场交易中实现较为理想的工资报酬,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将选择人才不当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农业企业应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进入壁垒。由于农业企业的人才选择余地相对有限,而且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是经过长期竞争,优胜劣汰后涌现的,所以在选择这些人才的时候要降低进入门槛,给更多人展示能力的机会。

(五)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促进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主导思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进城就业等多种形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次,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开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开办农业加工、流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政府应让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健康和其他服务方面享受与城市人同等待遇。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为其提供能够租得起的低成本住房,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营造一个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2、熊健.海峡两岸农业企业化经营和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篇3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01

1 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大,但是农业企业的发展却是起步比较晚,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雏形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展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腾飞促使了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拉动了农业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这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江浙地区,当时通过对当地一些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在局部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拉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得到了在工厂或者企业就业的机会,释放和引导了大量的原本务农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也使得这些地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和经营企业化。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三个阶段是,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城乡统筹建设,制定和调整了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开发了大量的农村资源,注重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了农业更好更快地进行企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四个阶段是,国家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实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要往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上引入了由城市工业提供的先进技术、高科技设备、管理人员和资金,涌现了一批经营农产品的企业。

2 我国农业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2.1 融资困难

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而且科技含量很低,创新力不够,管理跟不上,种种因素导致企业得不到成长或者发展很慢,这些都会使得企业融资相当困难,没有融资渠道,严重阻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及科研创新,只能在生存线上徘徊,践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资本缺口一般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从这些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农业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而得不到满足,阻碍农业企业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并不是说农业缺失资金,据另一组数据显示,每年仅仅是通过金融和财政两个渠道从农村流失的资本就超过了10000亿元,明显存在着资金供求的矛盾关系。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融资困难已经是严重阻碍农业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针对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阻碍发展提出以下策略:首先,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积极争取投资,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做经营决策的时候,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公司目前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实力,不可急功近利,盲目乐观,盲目追求企业的暂时效益。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首先要把有限的资源优先考虑到产品的研发上,只有真正做到了创新,做出了与行业巨头有差异化的产品,然后再积极争取融资,争取外源资本的注入。因为,只有做出了好的产品,才是争取获得投资的最好的手段;其次,制定先进的营销战略降低资金压力,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源资金,另一个是外源资金,在外源资金注入比较困难和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比较符合企业实际的先进的营销战略,稳打稳扎,开拓市场扩大份额,尽量为企业多销售产品以及及时回收资金,稳步发展,不要贪多冒进,以及时销售及时回收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最后,建立中小企业联盟,中小企业实力往往较差,抗风险能力也差,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寻找和本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抵抗风险,分工合作,以降低运营成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要优先选择能够和本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互相交换信息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通过整合企业联盟中的企业的各方资源,合作分工,互惠互利,形成一种新型的组织系统。让企业联盟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可以借助外力,将企业内外部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建立共同的利益体。这种企业联盟是一种合作经营的战略思维,可以让同行业中的各中小企业避免互相残杀导致恶性竞争的思维方式演变成为互相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体,这种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目标,并且是最为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2.2 从业人员素质低及组织化程度不高

就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公司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农民,而我国目前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较差,只会传统意义上的耕种,不会操作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导致劳作效率比较低下。受过教育的农村新生代青年又不愿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并且从事农业企业的管理者也普遍缺乏经营意识和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意识,这些都使得农业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完善,企业部门功能不健全,组织机构松散,没有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偏低,并且不能创造产品附加值。

2.3 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

农业企业化经营发展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没有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方面的立法,基本是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的地位。我国要加快这方面经济立法的步伐,使得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律的依据,特别是在促进农地流转方面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以有效地保障相关生产资料的有效流转,从制度层面来有效地对农业企业化经营进行保障。

3 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

3.1 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确定这么一个意识,就是现代企业意识,要用企业化的标准来经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要做到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力求做到标准化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来经营。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农产品走上市场进行销售,那就是商品,就得千方百计打造品牌,进行品牌化运作。利用品牌效应来拉动产品的销售和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识度,获得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开拓市场销售渠道,赢得消费者对本公司产品的良好口碑。

建立市场销售渠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摒弃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不能再坐等客源上门收货,要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根据产品特征制定符合产品特质的营销战略,健全和完善产品销售网络,使企业真正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3.2 积极融资,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要明白,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必须要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寻求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走市场化的道路。寻求资本支持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措施是融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融资相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容易一些,但农业企业不能因为融资困难就放弃,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寻求资金的注入和国家关于农业经济政策的扶持。农业企业除了寻求国家关于农业支持的政策外,也要把企业置身于市场的大环境下,不能因为自身企业生产的是农产品就认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为只要是企业化运作的主体,它的本质就是一样的,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产品,仅此而已。

3.3 农业企业走科技企业的道路

农业企业要看清市场形势,把握住市场的同时,更加要看到时代的趋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农业企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当然不能再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要用高科技的手段积极创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利用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战略思维来取得突破,获得发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让利于中间销售商和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最终获得企业的快速发展。

3.4 专业化、技能化人才培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农业企业当然也不例外,科技型的农业企业尤其如此,但就目前现状表明,农业企业的人才严重缺乏。但作为企业主体,要注重人才兴企的理念,可以招募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新鲜血液注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注重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充实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积田,段玉环.黑龙江与其他省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差异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

篇4

一、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的双重挑战。农业经营面临市场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严谨的管理会计体系协助企业经营迫在眉睫。因为,外部环境的高速发展,迫使农业企业的管理会计能够顺应这种趋势,以便于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可是,管理会计体系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故而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上,管理会计体系在未来的应用,将由此前以单一方式的应用为主,转变为涉猎一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综合协作型管理会计体系。具体如下:

(一)作业链分析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

作业成本管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运用广泛且实践时间较长,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成功运用,我们发现,通过对农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有效了解其成本状况,把握动态的农业企业市场需求,从而帮助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若想通过作业为消费者预期提供价值,或者从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来源中获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来确定农业的增值和非增值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他的产品销售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各种作业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作业完成的过程也是价值创造的过程,通过工作的转移,实现价值的创造,最后以产品的形式移交消费者,因此,作业链又可以表现为价值链,价值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我国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从中发现并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业务和财务融合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业务和财务分离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时代,企业要想谋求更好地发展,就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实现行业转型,提高现代精细化农业管理水平。而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而且还能有效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现高效的分析决策。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农业的资源计划系统的广泛应用连接了整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公司财务。它通过一个单一的软件数据库系统来实时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并及时传送到各个软件业务系统中,使得整个软件业务系统信息的相互共享成为了一种可能。借助于农业价值链,生产和市场分销两个职能部门已经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市场供需的变化,这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农业企业提供了市场信息,从而实现供需平衡,达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也能减少因消费需求减少,农产品大量堆积导致的损失。

二、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

(一)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财务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项目,预算管理的质量与农业的整体发展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实现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农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时代选择,高质量预算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业财融合运用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成本控制问题。业财融合的运用实现了农业管理会计的动态管理和运营成本的精准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在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现代农业完成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现代农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财务人员高绩效的工作,使得会计人员达到工作绩效最优。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农业管理会计可以完成农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绩效评价、优化农业的经营战略以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在农业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活动,而管理会计能够对农业的投融资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的投资行为经常面临各种风险,一旦风险过大,超出了企业的预计承受范围,就会使得其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其破产。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投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降低其投资风险,减少其损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数据共享的特征及对农业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大智移云技术,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谓“大智移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结合在一起,是产业互联网重要技术的载体和推动力。而数据共享是互联网时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将各部门联系起来进行信息运输,从而减少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重复劳动产生的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数据共享的特征主要包括:(1)信息传递便捷性;(2)信息反馈及时性;(3)财务核算集中化;(4)业务流程标准化;(5)成本控制有效化等。另外,“大智移云”意味着信息不断更迭,技术不断进步,庞大的数据流能够给农业带来潜在的商机。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结合,农业企业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是近几年农业不断发展的结果。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部门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我国农业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顾客需求来调整产量供给,实现由以前的先种后买转变成先买后种的经营模式,从而减少其成本以及避免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此外,信息时代下,机器逐渐代替人工,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将更多地依赖于数据,通过数据将业务和财务两个部门连接起来,“大智移云”为业财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将数据共享的理念运用到农业企业上,有助于其在解决相关问题上采用新思维,推动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加之数据共享传递信息及时性这一特点,使得其在数据处理上更加高效,增加了其数据的准确性,也节省了人工计算的大量时间。大数据的广泛运用,让其更加注重培养管理类人才,并鼓励会计人员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改变了会计人员传统的思维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与社会价值,也为农业企业培养了新人才。

四、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

(一)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农业管理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成本和效益问题、供需结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利用财务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不仅能有效加强农业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能准确把握市场价格,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顺利流通。

(二)提高农业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体系不断深入,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学习业财融合的相关理念,培养业财融合的高素质管理类人才。

(三)提高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健全信息化建设

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数据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一大主流,但由于大多小农业企业资金有限,要想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则需采用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同步兼容的方法,以推动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管理水平。通过大量的信息流与大数据获取顾客需求以及价格走向,从而迅速做出相应的决策。总之,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相结合实施管理会计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2):10.

[2]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05):46-47.

[3]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2):60+63.

[4]门昕燃,陈晓园.我国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87-88.

篇5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

市场的不稳定,违约操作的难以避免,都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良竞争。此外,有些企业是由国企转型或合资而成,会导致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不清晰,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陕西是农业大省,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现状将逐步改善,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在日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作者:于欢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篇6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农业产业化;东进农牧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6-27

作者简介:万俊毅(1968-),男,江西鄱阳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企业管理;敖嘉焯(1988-),男,广东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BJL03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151064201000047;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211YB01;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3Y28。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20多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必由路径。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之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广东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表现出农业产值增速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富裕进程相对滞后等症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其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力。

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带来的制度、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优势,广东的经济总量长期位于全国的榜首,但其农业发展却较为落后,这一现象值得深思。Schumpeter(1934)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企业家精神发挥“创造性破坏”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国特色制度和广东文化孕育着具有岭南特色的企业家精神,涌现出的大量企业家是南粤经济的中流砥柱。广东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在1979-2010年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61%和143%,分别高出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速114%和109%近48和34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商的企业家精神在非农领域发挥的功效较大。与之相比,农业行业的粤商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有限,致使广东农业企业的数量偏少、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经济增长通过各产业的发展得以实现。由于知识、信息在单一产业内部的扩散和当地化路径不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行业之间对经济绩效做出的贡献会有明显的差异。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等行业大多发育于比较成熟的资本、产权和技术市场,有完善高效的制度予以管理和保护。然而,在农业领域,受制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和外部环境,企业更为依赖于非正式制度,在经营过程中,追求企业家精神与农村风俗、农民观念和乡土规则等的嵌入与融合。

本文以东进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进”)为例,解析企业家精神与农业特性结合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局限性,期待引起社会各界对培育农业领域企业家精神的高度关注。

总第445期万俊毅:企业家精神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案例分析••••商 业 研 究2014/05二、东进的企业家精神解析

东进由香港恒兴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兴”)董事长何新良于1997年在广东省惠东县莆田行政村筹建成立。成立以来,东进响应国家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并积极地融入当地的农村社会,从而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这显然离不开决策者的胸襟和眼界,更离不开其独特的企业家精神。

(一)敏于创新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经济增长就是企业家精神统率下的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结构推动创新的过程。东进的创新特点在于“敏”,表现为识别和利用机会的敏锐性。

1.创业之“敏”。1974年,时年21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何新良不再满足于扮演传统中国农民的角色,只身泅渡深圳河,到香港谋求更大的人生舞台。他的这一举动与当时的中国制度并不相容。经姐姐介绍,何新良得到一份在一家肉铺打工的机会。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何新良却善于在“干中学”,琢磨企业经营之道,深得肉铺老板赏识,并相继被赋予参与管理、入股和承包经营的权力,乃至成立恒兴,并把恒兴发展成集生猪屠宰、鲜肉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企业。

2.腾飞之“敏”。香港地理空间有限,很难长时期为养殖业提供宽松政策环境。回归前的香港产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养殖业企业必须到外地寻找生产基地。恰好何新良的小学同学兼同乡、惠东县代县长邓庆忠到港招商引资,邀请恒兴到惠东投资。何新良把握时局变化趋势,决定到大陆投资建厂,于是东进成立,随后将企业业务拓展到含饲料加工-生猪饲养-种猪繁育-环保养殖-绿色果蔬种植-生猪屠宰-冷链加工运输-肉制品深加工-自营连锁“菜篮子”便利店销售的全农牧产业链。

(二)敢于担当

东进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自己承担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并且是主动担当。这里主要分析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

从经济责任看,公司不仅为合作农户提供了不用承担风险就能够获得高于务农甚至外出打工的工资收益,还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生产培训来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并给核心岗位员工垫付买车和买房的资金,以及先领中间投入品、待肉猪回收后再结账的合作养猪待遇。

从环境责任看,公司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在养殖基地、肉联厂及新建冰鲜厂建立标准化污水处理厂,严格执行污水处理流程与环保责任制度。公司在建设猪场时,一并建设沼气池。所需资金除来自农业主管部门的每户800-1 200元外,剩余资金全由公司负担。

以上两点从承担风险的视角看,东进实际上是把“公司+农户”经营面临的生产风险、组织风险、合同风险和制度风险全部转化给公司承担,具有很高的系统性风险。存在风险非但不能抹杀企业承担风险的意愿,更是可以昭示企业面对风险时的担当之“敢”。

(三)谋于合作

企业是组合各种资源并加以高效利用的经济主体,而资源的拥有主体分散存在,这就需要企业熟谙合作之道。东进的合作之“谋”体现在能够顺应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内在要求,把宗族、血缘、姻缘、亲缘和地缘因素内化到与不同主体缔结的合作关系中,突出表现在差序股权合作、差序村企合作和差序农企合作上。

1.差序股权合作。东进总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何新良占总股份的28%,他的三个兄弟均分剩余股份、各占总股份的24%。这既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兄弟齐富的意图,又彰显出何新良作为创业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管理权威。

2.差序村企合作。东进的村企合作起始于与百岭村的合作。百岭村是何新良出生成长的地方,其待遇是其他合作村不可比拟的,例如公司只为百岭村村民提供新居;即使是其他合作村之间享受的待遇也不尽同。差序合作中待遇好的村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其他合作村怀抱待遇被改进的希望,从而暂时安于合作现状。

3.差序农企合作。东进不仅与不同村的农户的合作条款不一样,就是同一村庄的农户享受的与其合作的待遇也不相同。东进的差序农企合作仍是系列社会因素嵌入在合作关系上的综合反映。

公司的合作之“谋”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差序层面。随着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中间组织的迅速发展,公司开始借助它们间接与农户进行合作生产。另外,公司的生产业务区域亦开始向省外拓展,2011年底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江西南康市东进大坪生猪标准化饲养基地开始建设。

(四)善于嵌入

企业经营业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企业制度的函数,而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则是嵌入性与创造性的共同产品。

1.借宗族权威安生立命。中国乡土社会的宗族观念极强,如今,宗族权威在农村地区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东进创业时选址百岭村,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该村为何姓族居。企业在百岭村建立起一套村民从生活、教育到养老的完善支撑体系,以此换取全村人的信任和支持,进而获取宗族权威为企业发展服务。

2.借老人权威抑制不合作行为。东进尊老,逢年过节送米送油,正月初一的股东与村民聚会上,请老人上座用餐,并给每位老人600元的压岁红包。在农村,老人的家长权威非常管用,可以迫使有不合作意向的村民收敛行为。

3.借孩子地位稳固权威。东进爱幼,正月初一给小孩封600元的利市等行为,更能获得村委会、老人、村民和孩子的深度认可,从而进一步稳固权威。

东进的这种嵌入之“善”在本质上是企业务实的反映,把企业调适得更能契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企业因而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五)乐于奉献

何新良及其所领导的企业务实进取,敬业经营,同时也热心村庄建设,主动承当社会责任,回报村民,享受着奉献之“乐”。

1.建立基本社会保障。这包括为合作村的每位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的生活费,支付五保户的扶助费用,设立贫困生的助学金制度等。

2.不遗余力捐资助学。2002年捐赠30万元给莆田小学和莆田中学用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捐款35万元给惠东县高级中学筹建校舍;何新良个人带头捐资10万元,牵头成立教育基金会,希望受资助的学校用于奖教奖学等。

3.与贫困村合作扶贫。东进2002年在承租莆田村2 729亩土地上复制百岭村养殖模式,相继以周边最贫困的村为合作对象,开展养猪业务。

4.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东进在合作村的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支持村庄的建设。例如,在莆田村花费10多万元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以及水库工程改造,出资60万为村庄修筑硬底道路等。

三、农业企业家精神的局限

笔者近几年持续对广东数家农业企业开展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其它农业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与东进的非常相似,基本上融入了乡土文化和广东元素,也大致外显为创新之“敏”、担当之“敢”、合作之“谋”、嵌入之“善”和奉献之“乐”等几个方面。但广东农业领域的企业家精神还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的封闭性。现阶段,广东相当数量的农业企业的股份高度集中,相对控股股东甚至绝对控股股东的农业企业占总数的比例较高,股权封闭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成长。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带来市场的高度开放,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白热化。企业想要在长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智,即吸引具有企业家才能的职业经理人和拥有核心知识的技术精英加盟,而让他们以知识和才能入股才是“金手铐”,这需要原始股东出让股份。具有封闭股权的农业企业显然不利于其获取关键性的战略资源。

2.管理的家族性。中国的民营企业偏好家族式管理,这既是创业时齐人心的现实需要,也是认可打江山者贡献的管理路径依赖,更是职业经理人市场欠完善的自我保护策略。时至今日,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渐趋完善,但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并未出现较大的改善,在很多农业企业中,公司及其下属机构关键管理岗位上的任职者基本上都是创业企业家的家族成员。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管理的范围与难度加大,家族式企业需要在唯才、唯忠、唯亲的三个用人维度上平衡配置人力资源,而为数不少的农业企业显然没有足够重视唯才用人。近年来,农业企业开始注重从外地高校招募应届毕业生,但并未出现能力出众者大量浮现关键管理岗位的现象。管理上的浓厚家族色彩只能释放能者莫入的信号,广东的农业企业应当早日引起警惕。

3.经营的远儒性。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远儒性”,广东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亦有表现。Audretsch & Keilbach(2007)指出,知识越丰富,创业机会越多。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培训不同岗位的管理者与员工。广东的多数农业企业虽然对员工开展培训,但仅限于与生产技术有关的岗位技能,缺乏对员工敬业意识、追求卓越精神和心怀天下情愫的教化。即使是高层管理者,不少企业也只有董事会成员、副总经理、部门经理等少数人接受EMBA的培训,仍有为数众多的高管还是初进企业时的学历和学识水平,且管理队伍的学历整体偏低,只能局限于经验式管理。广东农业企业如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加大对各类员工的在职培训力度,战略性地为高层管理者提供进修的机会,尽可能远离远儒性。

4.传承的疏忽性。笼罩在华人企业身上的“富不过三代”的咒语固然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是忽视交接班过程中的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是关键原因之一。华人企业虽然不乏成功传承的案例,但那不是普遍现象,常见的却是创业企业家固守职位,缺乏有计划培养企业家精神接班人的长远眼光。广东仍有为数众多的农业企业掌控在第一代创业者手中,也有部分农业企业正处于交接班的传承中,然而尽管一些处于传承过渡的企业的第二代成员已经进入公司工作,且他们的位置重要,但是创业者并未在多个关键岗位上有意识地轮训他们,更缺乏让他们早日在综合性的高层管理岗位历练的计划,公司的重大决策仍然由他们自己负责。广东的农业企业需要尽快完善和启动接班人培养计划,才有可能迎来下一代继承者时代的辉煌业绩。

5.有限的适应性。外部环境对企业家精神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快速的技术变化和行业增长。企业只有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较好地应对不确定性给企业成长带来的冲击。农业企业的社会嵌入存在两方面的效应,一是适应性生存效应,另一是发展路径锁定效应。这使得不少农业企业只能有限地适应外界环境。广东多数农业企业需要创新组织制度,优化治理机制,革新用人理念,提高经营能力,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广东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象入手,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指出广东农业领域的企业家精神不足。企业家精神与农业特性的融合需要农业企业有效地嵌入乡土社会。东进企业家精神的案例研究表明,正是由于中国制度、广东元素和企业个性的交互影响,使得东进表现出“敏于创新、敢于担当、谋于合作、善于嵌入、乐于奉献”等五方面的企业家精神,其中嵌入内化于创新、担当、合作与奉献行为中。然而,嵌入具有两面性。广东农业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受嵌入影响表现出股权的封闭性、管理的家族性、经营的远儒性、传承的疏忽性和有限的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局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中国的农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却有增大趋势。为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的国策。国家下大力气推动农业产业化,甚至提出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口号,目的是想尽快使得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增富。广东农业产业化的情况显示,培育农业领域的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农业企业既要嵌入乡土社会,又要借助现代管理知识适当脱嵌。因此,政府需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培训投入,给予企业培训支出的税收减免;企业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培训的重要性,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广东各界需要重视教育和营造适宜环境,催生农业领域企业家精神的涌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2011[M].广州:广东年鉴社,2011.

[4]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5]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Beugelsdijk, S. and Noorderhaven, N.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section of 54 Region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38(2):199-218.

[7]庄子银.南方模仿、企业家精神和长期增长[J].经济研究,2003(1):62-70.

[8]万俊毅.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93-102.

[9]张雄,季小江.中国企业家精神现象问题的哲学透视[J].哲学动态,2007(3):37-41.

[10]段鸿.中国企业家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变迁――1870年以来的考察[J].经济管理,2011(11):181-188.

[1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9(6):91-101.

[12]万俊毅,欧晓明.社会嵌入、差序治理与合约稳定――基于东进模式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1(7):14-24.

[13]万俊毅.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的三维取向[J].改革,2007(9):89-94.

[14]Audretsch, D. B. and Keilbach, M.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Spillover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44(7):1242-1254.

A Case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WAN Jun-yi, AO Jia-zhuo

篇7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都是地市级龙头企业,占总体84%的比重,企业资产总额在3千万以上的寥寥无几,只有1%。企业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56%,100以下的总共占76%。且这些企业大多缺少技术人员,管理不规范,层次偏低,带动能力较弱,辐射范围小,实力不强等。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步较晚,规模更小,这极大地削弱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另外,农业龙头企业多为初加工企业,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国际经验表明,农产品利润的60%是在加工流通领域实现的,产品加工程度越低,产业链就越短,其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弱。

(二)企业发展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市场拓展困难,从以右图我们可以看出市场拓展时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34家企业反应这个问题,其次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有28家企业表现在此方面,占19%的比例。二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从右图看,企业发展存在问题出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缺乏针对性外,其次就是企业自身发展尚不完善,这站调查企业的29%。三是企业科研能力偏低。在调查企业中仅有13%的企业设有独立的科研部门,进一笔深入分析却发现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反技术密集型企业设有独立的研发部门却少的可怜,只有2家。而企业只同相关科研院校保持联系,甚至根本就没联系。

(三)企业融资困难。企业资金来源有限,银行贷款困难。企业普遍感到发展资金不足,既缺乏收购农产品原料的流动资金,也缺乏技术改造资金。龙头企业普遍周转资金紧缺,农业龙头企业多数存在原始积累不足、资金短缺问题。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59%的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而在调查中有35%的资金来自企业家个人积累,亲朋筹资和民间借贷各占15%和12%,而来自银行贷款总共还不到30%。此外这些企业信用等级偏低和资产负债情况相对较高以及政府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补贴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都是导致其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四)人才比较缺乏。在调查中有42%的企业人才得不到满足甚至严重不足,尤其是国家或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在我们的访谈中也发现这类问题。企业人才的缺乏致使企业发展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五)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都比较困难且土地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在调查中有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不容易和非常困难总共占61%的比例。且通过政府协调解决土地使用权的比例也相对不高,企业大多数还是通过自身努力解决此类问题,如直接与农户签约或通过合同委托农户生产等方式。这就暴露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企业使用土地使用权很不稳定,风险很大。这也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企业发展规模受限等一些列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程度便可想而知。

二、制约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表层原因。主要从农业产业化的六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市场方面上看,市场体系残缺,市场导向作用不够明确;二是从龙头企业方面上看,龙头企业的依托作用没充分发挥,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还比较疏松,这几者之间基本上处于单向联系,它们之间的配合协作还存在一定错位,衔接不到位;三是从基地建设方面上看,基地建设基础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大多数企业对基地建设的需求远大于现有的基地规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困难重重;四是从利益分配方面上看,利益分配不合理,中心作用难以发挥;五是从产业化经营方面看,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产供销关联不大;六是从政府方面上看,第一,思想认识不够,扶持力度不大。第二,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政策和文件,但具体落实不到位。由于没有一定的资金引导难以把农民凝聚起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难度非常大。农业比较利益低。政府有“工业偏好”,投入动力不足;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业投入机制也欠佳。

(二)深层原因。主要从农业产业化内部机制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不畅通,农科教缺乏结合,知识传播和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定问题。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龙头企业能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联合经济优势和良性经济结构的形成,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研究分析,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一是要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坚持以量增为前提,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开发培植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特优产品,并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二是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采取技术改造、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和联合其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资金技术上的帮助和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培植起集信息、技术、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群体和产业化经营集团,三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产业链延长,实现产品的增值,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加工适销对路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双重目标。

(二)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推进经营机制的创新。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建设。首先,积极开拓市场。一是研究市场,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尽量保证产品适销对路,以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二是在营销方式上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三是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搞活经营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规范运作,树立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权利监督机制。第三,推进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篇8

 

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深入,各国政府不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更加充分的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了热点话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国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龙头企业的出现、与农户的组织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Barkema(1993)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变化的需要。由于消费需求的变化很快,要求农业食品系统必须对消费者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通过纵向一体化纵向协调,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快速传递给生产者。

Eaton(2001)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组织形式做了比较综合性地分类:一类是“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类是“公司+中介+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都属于后一种模式。可见,组织形式上的分类,仅仅涉及表象,是基于对现实的经验总结,不能反映各种形式内部的运作机理。

Kirsten and Sartorius(2002)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了订单农业给龙头企业和农户带来的好处和不好处。他认为订单农业给农户带来的好处,包括:①订单农业使农户跨越进入特定作物或动物养殖的障碍。②签约农民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入。③签约农户能降低销售风险并稳定收入。④签约农户还能通过更广的产品范围和差异化的产品来提高获利机会,或通过改变种植传统作物而种植高价值的作物来增加收入。同时,订单农业也给农户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①在集中控制系统下,农户自主权利的普遍丧失。②为了履行订单义务,增加了生产风险。③订单农业通常会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从而导致更多的污染。④农户收入的减少。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外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集中在龙头企业的出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面,并且一般是从微观层面上开展的。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文献较少,关于龙头企业的作用似乎是被国外学者遗忘了。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关于龙头企业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1)文献研究

王志茹(2003)的《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陈怡(2003)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构建了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黎移新(2005)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以竞争理论为基础,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如何加大创新力度以培植和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论文参考,带动作用。彭熠、和丕禅、邵桂荣(2006)的《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分析了影响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提出要在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基本能力及其他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努力,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王秀峰(2007)的《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用具体数据分析说明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提出要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茜(2009)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效绩评价研究》,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分析评价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水平。

(2)文献简评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及其运用已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实际运行的难点,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曹立群、周立群(2001)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理论出发,研究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黄祖辉、王祖锁(2002)从不完全契约出发,应用资产专用性理论讨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两种契约——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吴秀敏、林坚(2004)利用格鲁斯曼-哈特-穆尔模型(Gossnon-Hart-Moore)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接方式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方式不能一概而定,要看具体条件。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陈晓华、张红宇(2005)指出,目前主要的联接方式有5种:相对稳定的买断关系、合同式利益联结、合作式利益联接、企业化利益联结、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构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评价指标体系。虽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一般认为,以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形式最稳定,据统计,全国582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这三种缔约方式占93.7%,其中合同方式占82.9%(赵志龙,2008)。瞿珊珊(2009)提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紧密型、疏远型、感性型、理性型等多种类型的合作关系,并指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机制对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三种类型;疏远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劣于其它三种类型;感性合作关系和理性合作关系,居于中间位置。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文献简评

国内众多学者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中的很多问题,如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利益联接方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何种利益联接方式绩效最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类型(瞿珊珊,2009)。

3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研究

随着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稀缺性越发明显,政府对龙头企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学术界近几年对龙头企业的政府扶持问题也开始进行了研究。

(1)文献研究

2000年,中央提出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并制定了扶持政策,至此,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已经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之中。论文参考,带动作用。杜青林(2004)指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起着关键性作用。张海宁(2007)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的产出和带动农户获利的作用及其效率。应丽艳(2009)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量方法测度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还选取典型案例,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方式和效果进行具体分析。杨明洪(2009)深入揭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运作框架,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

(2)文献简评

以上学者分别从理论、实证、模型等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4对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周中林(2005)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认为龙头企业要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必须具有四方面特殊功能: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协调管理。匡勇(2005)的《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研究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关键作用。李炳坤(2006)的《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相互关系,认为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很大优势,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苑鹏、刘玉萍、宫哲元(2007)的《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探讨了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基本作用,初步分析了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

(2)文献简评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龙头企业的地位、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文献比较欠缺、研究面窄,不全面。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内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竞争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龙头企业与政府关系、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方面。但是,关于龙头企业作用的系统研究文献较少。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与农户的关系、财政扶持等方面,并且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比较欠缺,已有成果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①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环节,如龙头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的视角狭窄,且论证不全面。②研究方法不够规范。以往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更少。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目前,从整个农村历史发展阶段看,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移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周中林.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J].求索,2005(4)24-26.

[3]匡勇.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3):67-68.

[4]陈晓华、张红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现代农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苑鹏、刘玉萍、宫哲元.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7,53-57.

[6]李炳坤.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2006(9):7-8.

[7]朱铁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四阶段”论[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彭熠、和丕禅、邵桂荣.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108-113.

[9]邸长慧.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张海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研究—以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王秀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瞿珊珊.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绩效与影响因素[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应丽艳.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篇9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篇10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篇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作为资源富集而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如何审时度势,积极、全面、扎实地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促进“三农”发展。近年来,吕梁市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吕梁特色的“以工补农、村企互动,和谐共赢”的新路子。

一、成效与特点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总人口360万,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91.8%。吕梁是农业大区,全市农业人口293.2万,占总人口的80%。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要求,目前仍有7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大的贫困市。吕梁是资源富区,地下蕴藏着煤、铁、铝等40多种矿产资源,煤炭预测储量1538亿吨,煤矿总产能10380万吨/年,铁矿资源储量15亿吨,占全省的30%。铝土矿储量12亿吨,占全省的60%。截止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1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21户,并有1/3进入全省大型企业行列。

如何扬资源富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之长,补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困之短,统筹工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不懈探索、着力破解的重大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立足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鼓励资源型企业(包括煤、焦、铁、铝等资源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投资或转产现代农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良好起步。

资源型企业投资农业企业,可以有效弥补农户、财政、信贷投入农业不足的问题,破解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能够推动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资源型企业投资农业企业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单体投资规模增大。山西铭信禽业有限公司前身为孝义市铭信煤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焦油深加工为主的煤化工企业,2006年企业开始转型,经过认真考察调研,确立了发展鸭业养殖事业思路。二是开发层次不断提高。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由长期从事煤矿经营的民营企业家袁锦伟创办。总投资1.02亿元。公司生产线的设计工艺、配方技术均由中国科学院食品工程专家提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转化核桃原料4万吨,生产核桃系列产品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安排就业300余人。三是一体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山西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建成了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周年化、全天侯生产优质食用菌。可直接带动周边2000农户共同致富。四是带动农户能力增强。柳林华安母枣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个大型煤炭开采企业,斥资5亿元建起了柳林华安母枣科技公司。项目设计为世界最新专利产品,建成后可带动全县60万户枣农增收。

二、主要做法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型企业实现转产。根据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精神,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从事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其次是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的非农用地,凡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只要选址合理,均依法及时进行调整;指标不足的,申请追加,均由国土资源部门调剂解决。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财力逐年增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了良好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将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连续出台了《关于捆绑涉农项目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关于资源型企业帮扶建设新农村的决定》和《关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3个强有力的政策性文件,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重点向能给农民带来直接收益的产业项目倾斜。

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两园”经济开发。就是引导企业资本向农村流动,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两大类园区,带动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柳林联盛集团,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的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总面积达154平方公里,园区农户通过合作社联合,采取土地流转拥有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突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工贸商游协调发展”特色,统筹策划园区内联盛新镇、旧村改造、酒工业园区、8万亩核桃林、肉牛育肥等项目,正在形成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新农村。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促进农业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进“品牌兴市”战略,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当前正值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更为迫切,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一是投资农业企业周期长、风险大,致使许多企业不愿意问津农业。由于农业生产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使得一些工商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农业领域。二是投资农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土地流转机制还不规范,土地流转性质不稳定,土地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无法扩股作价抵押贷款;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融资困难,税收、规费等收取不够规范和合理。三是基础条件较差,投资环境欠佳。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制度还不规范,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开发过程中土地流转环节较多。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建立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的长效机制。

一要帮助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处理好土地流转等政策,使工商企业有地可用。

二要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创造资源型企业转产投资农业企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