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21: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 The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s a contradicti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s is lagging behind, outstanding loans too much, a difficult urban transport is one important reason. Urban roa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tself exist with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radictions. Popular signs of urbanization, for example, is the expansion of the urban area (size), the city height increas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increased density,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s. All this means tha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rban road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for urban transport func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Now an urgent ne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city roa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which is a basic premise of the city the difficulties in traveling.
Keywords: urban roads;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U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由于历史、认识、经济等方面原因,我国道路建设落后于交通需求,道路网络的交通日渐拥挤,出现一系列交通问题和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衡量城市道路功能有一系列的指标,在此只是从印象或者是感觉上提出一些评价指标。一个是城市道路密度,即每平方公里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是道路长度与宽度的乘积,当然,道路长度首先取决于道路的数量,不如在一公里宽的截面上,有多少条纵或横的道路,如果平行道路之间的间隔过大,必然会产生道路拥挤的现象。进一步说,在道路长度确定的前提下,道路的宽度将决定着通行的速度,否则,在同一条道路中通行的车辆或者人流,就会感到拥堵。城市道路密度越高,就意味着道路占用城市用地的比重越大,就越是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但是该项指标不可能无限提高,因为在特定的人口数量限制下,要提高城市道路密度,增加城市道路建设用地,就得扩大城市范围,让城市向周边郊区延伸,虽然道路交通速度可能因此而提高,但是,总体上说,路途往返时间仍然不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现在城区规模扩大,已经发展到了五环六环线,虽然交叉立体的道路设计,可以提高车速,但是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们在路上通行的时间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行车油耗。一个是“畅通速度”,前些年,济南交警通过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严管城市交通秩序,创造出“畅通工程”,笔者所在的省会城市,主干道叫做“长江路”,也被当地交警部门确定为“严管街”,旨在保证交通的畅通。畅通总有个速度或者效率的标准。如果在某个交通高峰时段,选择交通主干道的一段,在该时段内考察全部通行车辆的流量 (在高峰时段的车流量一般都是呈饱和状态),或者从该主干道的起点到终点的一段路程中,考察高峰期的平均时速,如果低于城市交通的最低限速 (如 15 公里/小时),那么,显然存在着交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拥挤的绝对原因一般都是道路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再一个指标,就是考察一个城市的 GDP 总量和道路面积的比例关系,或者将其转为城市 GDP 年均增幅与城市道路面积增幅的比例关系,换个角度,考察一个城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与道路面积的比值关系,或者是城市人口增幅 (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增幅) 与城市道路增幅的比例关系,如果这些比例关系显示出道路增长跟不上城市 GDP 或者人口增长的特征,城市道路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
一 城市道路建设的历史问题
这里不能不考虑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历史问题了。建国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账过多的问题。城市建设注重工业发展,但是忽视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战备的需要,城市道路设计多呈丁字路口,被司机形象地叫做“断头路” (据说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城市巷战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缺少大型的交通枢纽 (如“大圆盘”)。因为城市的居住格局多呈单位大院式,很多生活福利乃至购物休闲等需求可以在本单位大院内自行解决,对于城内交通的要求并不强烈,而且,室内交通以公交、自行车为主 (没有私家车以及很少有单位通勤车),结果形成了快车道仅四车道 (来回都是双车道) 加上比较宽阔的自行车慢车道的主干道形式,一般道路只是双车道 (来回都是单行道) 并且没有慢车道的形式。而且,道路沿线的预留空间不够,沿街商店、单位压路建设,甚至挤占人行道,以至于很多城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城市道路改造扩建也变得非常困难。由于城市建设投资经费来源单一,完全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因此不可能采用大规模的立体交叉设计,多半在平面道路上做改造、扩建等补充性的工作。甚至存在着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的定位不清,格局不明晰,以至于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比较典型的现象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上带有明显的单一中心的同心圆辐射倾向,所有的道路都向市中心集中,城市的次中心和卫星城镇的功能不明显,造成城市道路的利用率不均衡,有的路段交通过于拥挤,有的道路处在闲置、使用不足的状态。
二 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看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道路密度标准不够,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基本需要,如果说,在主要商业区或者是高峰时段交通难的问题在所难免,但是,如果已经看不出交通难的时间和地段特征,总是感觉到交通难就说明城市交通的基本需要不能满足了。道路功能分工不明晰,主干道的功能不突出,在城市纵横通行的主要方向上不能发挥快速畅通、流量巨大的作用,而次干道由于过于陈旧,老化,起不到为主干道分流的作用。道路布局不合理,城市中心道路过于密集,新建城区道路建设不够。道路级别档次不够,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的大手笔道路设计不多,往往在三五年后就发生新的交通难问题。道路建设与拆迁改造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施工管理欠缺,有关光纤、给排水、煤气、供热的管线施工此起彼伏,往往封闭道路或者只能单行,加剧了道路使用的困难。配合道路使用的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和规制不够,比如,前些年,公交公司中巴实行“招手停”,随处停车,公交公司设计公交路线是“无孔不入”,只要有路,就开通公交车,公交站点过于密集,无一例外地都要经过或抵达市中心,加剧了某些地区交通拥挤问题;再有,一些城市的机动三轮车、“摩的”横冲直闯,随意停靠;一些闹市区和交通枢纽的公用停车场缺乏,以至于挤占慢车道等。最后,相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道路建设始终是滞后的,不够的,因此,在发展思路和理念上实际上体现着利益群体的博弈问题。
1.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理想的道路在满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既然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设计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
2.城市道路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从城市经济社会效率来看,城市路网合理还是混乱,道路运行情况是良好还是恶劣,道路使用效率是高还是低,客货流通速度是快还是慢,这些都会影响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作为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人员,综合考虑了构成城市路网的主要要素,如,路网结构形式、路网的等级结构、道路节点及连接点等,从规划角度评定了路网的主要指标,道路占有率、路网密度、道路网平均车速、干道交通量等等,待多年后规划成为现实,道路依然拥堵,是什么原因呢?
①城市新区规划的产生源于城市的扩张,当城市新区规划成为现实必将受到老城区交通体系不可预知的影响。
②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思想及土地利用情况等。
我国北京人均道路面积率低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但平均每辆车所占道路面积却大于美国、日本,这一现象说明造成城市拥堵不应仅仅归咎于道路用地少、道路利用率低,而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息息相关,因为城市道路的服务端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产生源和吸引点,因此,城市用地的性质对道路交通拥堵亦有直接影响。以北京为例,功能分区的思想,住宅区和工作区区域分离,上下班高峰期,在北京的二环路上南北向交通潮汐现象十分明显。当然,功能分区亦有其优点,如,工业集中,其市政基础设施可统一规划并建设,对城市环境亦是有益的。
③规划成果的实际实施程度。
④规划成果的实际建设的可行性。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网规划应突出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步性。道路网规划与用地规划应结合开展,双方在规划时相互反馈,土地利用性质要与道路功能相一致,保证两者在实践中的一致性。城市发展多元化使得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功能发生很大变化,两者之间要进行良好衔接,保证规划的一致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3.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分析
3.1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选取
道路建设项目的选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城市整体,注意区域与整体的协调。对于较大型的道路建设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里面一般都有列述,而对于比较重要的次干路和支路、街坊路等建设项目则要由管理人员来选取。这就要熟悉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定位、社会经济情况、城市道路网现状、城市建设项目和道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和进度等等。道路建设项目选取合理,则能达到项目建设的最大作用,实现最大的效益。
综合上述因素,道路项目的选取可结合下列道路眭质考虑:
① 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中的控制性道路。指连接各组团、经济中心、大型交通源的道路。
② 快速路、主干路等骨架性道路。为满足城市快速交通和远距离交通,同时也是城市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
③城市过境道路。此性质道路多由交通局建设,城市道路建设者可结合其建设情况完善城市路网。
④大型设施、站场、交通枢纽点的配套道路。
3.2城市道路建设的交通影响
城市道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项目建设的特点,施工过程中对区域路网交通影响巨大。
新建道路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相交道路即交叉口的交通割阻、施工运输车辆造成的交通拥挤及污染等。
改建道路往往是交通量较大的区域,改建道路项目的实施,不但影响自身路段的交通,还将自身的部分或全部交通负荷转移到了周边的路网上,使已经饱和的路网交通压力徒然增大,往往造成整个区域路网的交通拥挤。除包含新建道路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外,亦阻挡项目两侧建筑的出行。
对于新建道路项目的选取要考虑为已建道路维修改建时分担交通量。
4.调整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对策
4.1 科学规划与决策管理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从国情出发,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需求,并达到建设耗资低、运营效率高、见效快的目的。还要从城市布局方面来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问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路从注重发展速度,用地规模和人均用地指标转向注重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形态E- 。以南京为例,在2010年南京总体规划中,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的完成率远高于次干道和支路,如果在用地和节点规划上没有做好控制,进一步增加支路密度就会困难重重,反之,就会大大增加城市交通体系的合理性。
4.2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含量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人均道路面积过小的状况,一是要加快旧城道路
的拓宽和改造力度,严格按照国家道路交通建设有关规定,通过新增或改造城市道路,改变城市人多路少的局面,切实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道路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如广州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智能交通系统。它主是通过网络技术,动态地、直观地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的状况;北京市交警在纠正机动车违章停车等违章行为时,开始用数码相机摄录违章行为;上海市外环线浦西段设置交通监控诱导系统等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正在逐步推广,这也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管理的效率。
4.3 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通畅、有序,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改革交通管理方法和勤务模式,加强对重点复杂路段交通的疏导、控制和整治,严格纠正和处罚各类违章行为。尤其要加强交通高峰期重点路口的控制,强化日常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道路,科学均衡城区交通流量,确保交通安全通畅有序。
4.4 坚持优先发展公交战略
进一步明确公共交通属公益事业的观念,制定优惠政策,对公共交通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以利于广大市民出行,同时,采取其他一些必要措施,以使公共交通达到“方便、快捷”的要求。只有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将公共交通发展成为市民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同时协调发展私人小汽车及合理计划轨道交通及磁悬浮交通等措施。
4.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201-01
一、前言
我国道路建设由于经济、认识、历史等方面原因远远不能满通需求,经常出现如交通事故频发、出行困难、车多路少、交通堵塞等矛盾和问题,使得城市道路网络的交通日渐呈现拥挤的情况。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的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导致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更加严重,对我国的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极为重要。
二、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我国许多城市的管理者由于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城市支路网和次干道的规划建设,而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规划建设主干道网和快速路,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大中型城市都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城市路网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按照国际经验表明,快速路、支路、路网三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金字塔”形,但是我国各个城市普遍缺少次干路或支路,快速路、支路、路网三者之间是一种“纺锤”形或者“倒三角”结构,严重不合理。
(二)路网级配不合理
我国许多城市的主要交通都是集中与从南往北,或者从东往西的贯通性干路,干路系统和交通生成点之间很少,或者没有过渡性连接设施。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行人、自行车、公交在城市商业中心出行时没有安全感、方便感;公交盲区遍布于城市的大片居住区,而城市中心区域却有大量过剩的公交路线;城市交通该达不达、该通不通、该畅不畅、该快不快;普通交通流与快速交通流重叠、步行交通流、非机动车交通流与机动车交通流重叠、短距离交通流与长距离交通流重叠。不但不利于相互分离不同的出行距离交通,同时也不利于形成机非分流系统,更为严重的是,不能有利于发挥不同类别道路系统的交通功能。
(三)路网节点不畅
在我国很多城市的道路设计中,路段与车道数、交叉口红线完全一致,没有渠化干道交叉口,没有参考任何的交通工程理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路网节点不畅、道路通行能力大打折扣、道路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实践证明,如果有效地解决好路网节点不畅的问题,城市路网的容量指标可以提高40%-55%左右,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既有道路设施的潜能。
三、如何有效解决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
(一)解决好城市快速路的规划建设问题
城市道路那些中处于最高等级的道路,毋庸置疑,必定是城市快速路。它能够便于快速疏解穿越城市的外地过境车流、大流量机动车流和城市远距离交通流。但是在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路的过程中,务必要慎重考虑到这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用地、人口、形态、机动车拥有量、城市发展水平、布局、规模等多方面因素,在抉择的时候务必做到谨慎加谨慎,切不可盲目决策、好大喜功。如果必须修建城市快速路的话,那么应该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城市快速路的几何形式;第二,城市快速路的标准;第三,整体路网与城市快速路的协同性、城市快速路规划的系统性;第四,城市快速路的布局和选址。如重庆渝北区在实施市级快速公路“一横线”,为了切实解决渝北区尤其是两路城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外联系通道不足、区内三大园区及空港新城之间联系不畅、机场物流集散道路体系尚未成型等难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加强北碚蔡家、悦来、经开区、两路回兴—石坪片区及江北鱼嘴的交通联系;实施市级快速路“四纵线”,加强绕城高速公路、两路空港新城、悦来片区、经开区及主城的快速联系,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通过建设两路地区主干道“十一纵、十一横、两射线”全长218.26公里中的118.36公里,实现各片区之间主要交通联系通畅,道路整体效益发挥。
(二)合理利用道路资源
在交通人流量较大的道路上规划设置港湾式停车站,系统规划各个单位门前的停车位,还路于人,修路于车;同时建议关部门降低路沿石高度,方便市民停车。拓宽部分路口道路空间,增加出入路口车道数;规划部门严格落实《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充分考虑如何集中或分散城市机能,比如购物、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设施,如何使这些设施集中或分散起来,缓解交通压力。另外,提高城市交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发展智能交通,加大投资信号灯自适应系统和交通监控系统的建设。系统规划公交车线路,加快客运中心站的建设。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交叉口周围防灾要求、管线布置、用地性质,相交道路的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分向流量、道路等级等。
(三)同一路段规划尽量一次到位,避免反复施工,重复影响;施工前应提前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保证其有时间应对道路施工带来的不利因素。在一个稳定的经济发展期,城市道路规划应尽量一次到位,这样可以避免同一路段反复施工,减少对道路周边企业、工厂的影响。政府还应该督促施工方对工程的工期、辅助道路设置等进行现场公示,并督促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周边企业和居民的不利影响,确保周边企业和居民的正常生产及出行。
四、结语
总之,城市道路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的大事。建议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时,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确定城市交通管理的远期规划,进一步推进“畅通工程”各项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朝阳,谢庆晖.大城市道路设施供需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132-135
[2]杨涛,李朝阳,张际宁.南京市道路与交通流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1999(02):110-113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在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道路绿化的重要性,城市道路绿化将成为城市人民居住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城市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街道绿化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美化街景、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如何合理的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是园艺工作者必须进行分析与解决的问题。[1]
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1.1快速路的植物配置
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与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渐变化,并防止眩光。种植宽厚的低矮树丛作缓中种植,以免车体和驾驶员受到大的损伤,并且防止行人穿越。出入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易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1.2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
分车绿带宽度由道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满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高度不超过70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较高的乔木。如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妨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2]
1.3行道树绿带的植物配置
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可起到美化街道,降尘,降噪减少污染的作用。如今,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注意乔灌草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会大大提高环境效益。城市道路红线较窄没有车行道隔离带的人行道绿带中,不宜配置树冠较大高空容易郁闭的树种,不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
1.4路侧绿化的植物配置
从广义上讲路侧绿带也包括建筑物基础绿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路侧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 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 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2.1乔木的选择
乔木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在当地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叶片紧密,有铱荫;繁殖容易,适宜大树移植;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2.2灌木的选择
灌木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因此需要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萌蘖枝过长妨碍交通;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易于管理,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2.3地被植物的选择
据悉,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应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如今,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葱兰、麦冬、棣棠等。
2.4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1、2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植物色彩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3.1同一色相的变化与统一
遵循植物色彩的变化统一性原则,在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植物色彩应用上,选择绿色这一色相作为主要基调。一方面,绿色可以缓解视力疲劳,有利于司机安全驾驶;另一方面,绿色给人以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感觉。应用中使用一系列具有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在草本植物中,如萱草的叶色是黄绿色的,天鹅绒则绿中带黄;木本植物中,落叶阔叶树中悬铃木为黄绿色,钻天杨则为深暗绿色,常绿阔叶树为有光泽的暗绿色。在搭配上,同一色相的应用,可以突出景物在重复出现中达到统一。其叶色不同绿色调的细微变化,在应用上各有作用,在构图上具有多层次的视觉效果。如在分车带的应用上,以疏林草地式配置,以白色的护栏为背景,保留乔木银杏,满栽常绿色高羊茅草,夏季树木、草坪深深浅浅的绿色,虽无花朵,也感到清新怡人和谐可爱。[3]
3.2不同色相的对比与调和
大片反复的同一色相使人产生单调感、疲倦感,在城市道路绿化中,还可应用2种或多种植物色彩进行对比与调和,使人产生愉悦、舒适的色彩感觉。在交通岛、广场、停车场等道路绿化中,采用色彩对比强烈的花卉与树种将它们区别开来,以引入注目。再加之以明度、彩度的差别运用,更可营造出各种各样的调和状态,配成既有统一又有起伏的优美园林景观。同时,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叶黄杨等耐修剪的彩叶植物又是极好的彩篱植物材料,与绿色植物相搭配可构成美丽的图案,其广泛应用在城市公共绿地、分车道、立交桥下、交通岛。相邻的色相统一中有变化,过渡不会显得生硬,易形成和谐、温和的氛围,如绿与黄相配,绿与蓝相配能够让人产生宁静、清新的感觉。
3.3应遵循自然规律
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植物色彩应用不同于其他应用,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一种植物的形态和颜色都会随着季节的交替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道路绿化应用时,要遵循植物季相变换的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即使是被称为常绿树的植物,其实也并非一年四季都是同一个颜色,比如黄杨,在发芽时会呈现出金黄或黄绿色;许多开花的树木如百日红、木槿、木犀和夹竹桃之类,其花果也呈现出各种绚烂的色彩。要遵循四季变化规律,利用各种植物不同的开花期来进行搭配,使总的观赏期延长。在配植时,首先就应注意将不同花期的花木混栽或分层栽植,并适当加大花色美、花期长的花木栽植比例,把这些植物色彩恰当地运用到城市道路绿化中并不断创新,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景观色彩,还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4]
结语
优美的城市道路绿化环境具有景观效果,怡人的植物色的配置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色彩美、意境美蕴涵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城市道路交叉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表现出明显的几何构造。历史上,由于我国对于道路规划不够重视,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中,道路交叉口存在诸如多岔路交叉口、大量存在不规则交叉口等很多问题。在建设新道路时,建设者不能准确充分地预测建成后城市的交通量,在设计过程中,对交叉口的几何设计不合理,如出口车道设计不合理、交叉口面积过大、驾驶视距不足等,从而导致通行能力大为降低,造成拥堵。
1.2交叉口的交通控制不足。平面交叉口的交通控制与交叉口本身同样重要,主要在三个方面对交叉口进行交通控制:信号控制、停让控制、在交叉口配备一定数量的警力控制交叉口。通过有关调查发现,在交通控制方面,我国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交通信号灯可见性不强,信号配时对交通的需要不能满足等。
1.3交通环境的影响问题。在实际中,不能忽视环境对交叉口安全的影响。例如:在交叉口处的四周,存在密集的建筑、林立的商店、凌乱的摊点,以及各种霓虹灯、广告牌,各种使人心烦意乱的音乐声、叫卖声,往往造成频发的交通事故。
1.4行人流线分离的问题。作为一种安全措施,行人流线分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大量的交叉口没有进行导流化;或者在设计道路时配备了导流标志,但标线破损却没有修复;或交通标志不统一。导流方案不适应车流方向和交通量,扰通秩序,导致通行能力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几率。
2、城市道路叉口空间的优化设计
2.1优化设计交叉口的思路
目前,交叉口空间设计的主流思想认为,交叉口范围越小越好。这样不仅可以使城市交通冲突区范围得到压缩,同时还能使相位之间的损失时间得以减少。常见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沿着路缘石划一条直线,将其作为人行过街横道的内侧边线,以此为基准,再向外侧偏移一个人行道宽度作为外侧边线,这就构成了行人过街横道,再加上进行功能划分的车道,交叉口的设计就就完成了。
2.2交叉口空间设计的方向
(1)对城市道路交通网加以充分利用
与直线路段相比,车流通过交叉口的时间相当于前者的一倍左右,这使得城市交通网中交叉口成为一个“瓶颈”。在交叉口,为提高车流的通行能力,在设计城市道路时期,要对交叉口的通行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对车流、人流、非机动车的交通运行轨迹进行明确,从而在交叉口使机动车、自行车、行人,无论是左转、右转,还是直行,都能各行其道,再配合良好的交通信号引导交通流,就可以确保顺畅运行。此外,在设计自行车、人行道时,要做无障碍处理。如果道路标志设计合理、附属设施设计完善、就可以促使自行车、人流的通过速度加快,从而使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减轻。
(2)提高交通的安全系数
交叉口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地段。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其转弯的半径和视距范围需要得到有效保证。在混合交通流中,作为弱势群体的自行车和行人,保证其安全非常重要。设计安全的道路交叉口,主要是结合交通流的渠化与交通信号控制,在时间上将空间上存在冲突的各股交通流分离开来。
(3)注重交通环境的设计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中,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设计交通的景观是城市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体现环境与交通的协调。通过合理设计交叉口的交通环境,使交通流的连续性得以增强,在交叉口机动车的延误时间得以减少,进而减少噪声、废气、震动等的污染。
3、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的具体设计
3.1通行能力匹配设计
按照进口道通行能力与路段相匹配的原则,应在进口道增加车道数,以对通行时间的损失进行弥补。确定具体增加的车道数,要依据各进口道流入交通的实际需求情况。同时,出口车道数应与每个进口道的该流向车道数相匹配。
3.2具体设计要保证交通流空间运行秩序
(1)机动车通行空间设计
通过在地面进行划线或以交通岛的形式,确定每一股车流的流线,从而使车流能够各行其道。渠化路线应该明确简单,设计时应遵循各流向车流的安全行驶轨迹。导向交通岛间应保持适当宽度的导流车道,从而避免由于过宽的导流车道致使车辆并行、抢道。
(2)自行车与行人通行空间设计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大多是三块板构造,在交叉口,对混合交通流进行合理的渠化方法是,并行设置自行车与行人过街通行区域,与机动车相分离,在交叉口左转自行车可以避免随机动车直接斜穿,通过二次过街实现左转。对于断面较窄、等级较低的一块板道路,自行车和机动车流相互交织,严重的互相干扰。对此,可采用自行车提前待行的方法,设计双停车线,使自行车与机动车前后分开,避免两者交织与、冲突,从而对交通流混杂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3)通行效率设计
右转车储车空间的设计。人行道的位置与交叉口的中心靠近,在相交道路的人行横道前,当右转机动车受阻时,车辆就停在本向的人行横道上,如此行人过街的通行空间不仅被占用了,而且直右混行车道中的直行车也受到了阻挡,还会给本向的非机动车通行造成困难。鉴于此,可适当后移人行横道,在两条相交的人行横道之间留出一个可以停驻小汽车的间距,这样可以使右转机动车对行人和直行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的干扰大大降低。
(4)有效处理自行车的膨胀流
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范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城乡区域整合,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增大,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关键影响;城市道路建设是城市连接乡镇,工业对接农业的重要纽带,是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
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世界各个国家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国内的城市规划是综合运用各学科,以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通过区域化的合理建设和合理配置方式,打造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所的手段。综合来说,城市规划最终是服务于使用者,为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间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1、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规范的模式: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多种形态赋予,有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必须要做到规范设计,规范规划。从一个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功能区域进行规范划分,根据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城市发展的需要、人口居住的密集度,规范的划分出对应的功能区间,譬如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等,进一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发展。
2、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合理的布局:
如上述,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规范的划分城市功能区域,所划分出来的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功能区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各项活动的基础手段之一,譬如休闲广场、购物商场、饮食饭店作为生活、娱乐活动场所,三者必须考虑合理的布局构成商业休闲中心区域,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效益,扩大区域经济辐射,且对城市规划反作用,使得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然生活规律的进化。
3、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来自统一筹划,既要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留足空间,又要为今后城市发展谋划预留空间。作者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天时”代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要考虑城市与乡镇,乡镇与社区,社区与村组之间的联系,以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谋求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乡镇、社区走特色创新之路,创造改革试点机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地利”代表城市规划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要考虑“因地制宜”,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村镇发展,通过上述的规范模式、合理布局,围绕先天的地理位置、地域条件,坚持向城市中心外环发展,坚持向城郊结合部发展,减少城区与郊区建设差距,改变城市仅一个中心圈的格局;“人和”代表城市规划的“添加剂”,要充分考虑人口聚集区所处的位置,聚集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人”这一主观要素,有针对性的统一建设,统一筹划,统一调配,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居”。因此,“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城市规划上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乡镇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建设包含城区道路建设、城郊道路建设及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力度,能有效的缓解城市居住环境拥挤现状,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道路建设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建设路程最长,道路建设量最大的国家,所以城市道路建设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1、城区道路建设
城区道路是城市商业区、公共场所、写字楼等城市功能场所的联系纽带,决定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城区道路建设必须要超前规划,超前设计。以南京为例,至2002年底,南京市城市道路总长度为5368.53公里,全市人均道路面积11.31平方米,主城以绕城公路、内环路以及八条放射状连接线的“两环八射”快速路系统初具雏形,“经五纬八”的主干道网络已经形成[[1] 解读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N].扬子晚报,2004年2月25日 ][1]。但是南京城区道路建设仍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区域交通道路瓶颈尚未消除,缺乏建设的超前意识。
2、城郊道路建设
城郊道路是城区通往乡镇,乡镇联系城区的重要通道,城郊道路建设必须要跟上城市发展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以及规划布局。以南京新城区江宁区为例,作为南京中心城区南向发展走廊的主要城郊道路,南京老城区进入江宁区的最主要交通枢纽,江宁区仅有两条城郊道路将军路、宁溧路。伴随着南京市城市圈范围的扩大,城郊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建设比例失调,阻碍了南京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在南京南站建设后配套建设高架路等支干道,仍不能达到城区快速通行的要求和缓解日益增大的通行压力。
3、农村道路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是满足乡镇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道路保障,为乡镇居民“衣食住行”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为乡镇居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输出的“生命线”,为乡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代表农村,农村代表农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推算,大陆范围农业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以上,绝大部分农民还处于生产资料匮乏、生产力中下的环境当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道路建设落后于生产活动的需要,从某方面也助长了城乡差距的增大。有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必将为引进现代化生产工具增加农副产品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和缩短城乡差距带来便捷。
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两者的影响和利用
据世界银行研究,通常发展中国家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城市交通普遍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解决交通问题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作者认为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的衔接,加大道路建设投入,让城市规划服务于道路网络建设,让道路网络建设来规范城市规划,两者相结合来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加快。
城市规划影响城市道路建设的合理性。如果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影响,遇阻修路,遇山开路,势必造成城市格局条块分割,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阻碍城市转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需要。所以,规范、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加强对城市道路建设管理,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制约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性。如果为了城市发展,为了区域经济平衡,盲目的跟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规划营造出花园城市,风景城市,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城市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所以,利用自然风景、天然环境通过城市道路建设的延伸,展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的同时转移城市中心圈,加快城市发展。
结语
自古有人活动的地方形成村落,逐步发展成乡镇,再而发展城市,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始终围绕“人”这一根本;又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城市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以人为本”,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为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地、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至2010年底,全省公交经营企业达80多家,公路运营车辆达11334辆,其中,安装卫星定位车5516辆,额定载客量543378位。运营线路1019条,运营线路总长16352公里,年客运量达208825.9万人次,运营里程79729.2万公里。仅2010年,全省新增公交班线100条,优化班线200条。福建省交通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也取得重大进步,形成了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数据中心为主,以高速公路、运输管理、普通公路、港航等数据分中心为辅的全省交通数据分布体系,实现了厅、厅直单位,设区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之间网络互通,并与省政务网、交通运输部网络互联。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福建省已开展包括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视频监控以及车辆运行分析系统等在内的各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实现全省9类超过7万辆营运车辆位置监控,制定了平台、终端、终端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三个福建省地方标准准。
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所占份额日益凸显。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9年12月28日动工,预计2015年试通车,全长29.2公里;共设24个站点,分两期建设,2号线2016年建成,全长26.5公里。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也于2012年5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至2020年厦门将建成1、2、3号线一期工程3条线,长约75.3公里,形成放射状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泉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也在规划中。近日福建省又提出福、莆、泉三市轨道交通圈的规划。
2 福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目前福建城市交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快速机动化凸显了城市道路资源的不足,从而显著增加了道路负荷,引发城市交通的堵塞。其次,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公共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和公交网络换乘的不便。再次,私家车激增加剧了道路资源不足和管理上的困难。
3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发展形势及需求
3.1 转变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式有赖于信息化的支撑
利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来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式必须逐步向科学管理、技术管理转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是城市共公交通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3.2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的要求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要求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率及运输实载率,促进运输合理化,降低公共交通的能耗,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3 当前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福建公共交通所处的发展阶段,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2010年底,各设区市民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60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20万辆。预计2015年,全省全年完成城市公交客运量约24.6万亿人次,日均675万人次,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日均25万人次。
有限的道路资源造成了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不平衡,随着客流量的大量增加,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尤为严重。仅通过常规公交很难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拥挤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建设大容量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速、便捷、舒适、环保、可靠性等特点,但其建造和运营费用都很高,其服务范围又不能覆盖整个城市的所有地方。但在中心城区采用轨道交通可以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乘客,有效地缓解市区内的交通拥堵。
4 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平台建设
4.1 加强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基础网络设备、车载设备、道路及路边设备、交通枢纽信息化采集检测设备的建设,要对信息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丰富平台接口,推进各类系统如公交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网络数据对接工作,实现信息快速、畅通、安全的共享。
平台建设采用“政府主导、合作建设”的模式,做到能在各种公交系统车辆、公交网络、场站、枢纽节点等适合公共交通信息的区域提供公交基础设施运行信息服务。
4.2 加强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公交信息化信息采集、系统
城市公交企业是公交系统运营的主体,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海西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成败。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将公交智能化运行系统与公交企业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充分实现公交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4.3 重点完善各公共交通枢纽点、公交站场的信息化建设
公共交通枢纽点站是交通工具流量和信息量的汇集点,为实现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统一和谐,应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和应急疏散效率。
4.4 城际、城乡公共交通衔接的信息化建设
城市道路是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市政道路规划,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便利的起居条件,而且还能使城市空间得到美化。但是在实际的市政道路规划中,由于市政道路本身的体系比较复杂,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对市政道路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就要求能够结合影响市政道路规划的各方面因素,对其设计进行不断改进以及完善。
1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首先,在一些城市道路中,由于对道路网的等级设计不够合理,因此导致一些城市道路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在城市道路运营的过程中出现道路交通混乱的现象,对城市秩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部分城市的交通主要集中在部分道路中,且城市道路中间的连贯性不足,从而导致城市的分流系统很难形成,不能将不同类别的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发挥出来[1]。其次,城市道路网点建设不够完善与顺畅,在部分路段与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存在与实际的交通情况不匹配的现象。因为,我国的传统市政道路规划建设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交通工程理论的指导,对市政道路中的交叉口红线、车道数以及对路段的设置都基本保持一致,这就使得城市道路中的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不足,且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在一些城市中,受到经济条件、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行再次的道路扩宽与改造不够现实。为了能够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交叉口渠化改造的重要性。再次,就我国目前的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道路的结构与宽度来看,还不能够从整体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道路网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该城市的道路交通流、城市路段、交叉口通行能力以及城市车辆运行速度等相关因素的思考。不能对车道的数量、宽度以及道路的承载力等进行分析,也缺乏对道路规划建设对城市景观影响的相关分析。在市政道路设计施工建设中,只是单纯的对道路进行施工建设,仅仅考虑到了道路的宽度、机动车道数量。虽然从理论与道路布局来看,其条理比较清晰,但是在每年的城市交通中有很多交通事故,这就说明可能在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最后,对市政道路使用寿命的设计参数不够合理。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要求城市的主干道使用年限为20年,次干道的使用年限为15年。但是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建设与运营中,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从而导致很多城市道路尚未达到使用年限标准,甚至在一些城市出现市政道路结构性损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对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时,为了实现其经济化目标,往往就容易忽略其施工质量,不能达到使用年限标准。
2市政道路规划设计
2.1对市政道路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城市的发展,就要对市政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即道路系统的平面布局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城市用地规划以及城市交通的需求。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用地需求,城市的自然条件与建设条件,从而能够设计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有几种比较常见的道路结构形式,包括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以及自由式和混合式。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都采取这几种市政道路结构设计,在郑州、太原等市政道路设计中就采用了方格网式的结构形式。就我国目前的一些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形式设计来看,大多会采取将市中心作为道路网中心的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将市中心作为道路网的中心,并设计能够通往中心的放射性道路干道[2]。
2.2市政道路规划的设计思路
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对城市的当前道路状况、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建筑的拆除与再建等问题进行考虑与分析。还要对当前的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能针对该问题制定一定的应对措施。还要对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检测,结合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探索。还需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交通习惯与一些识别性的要求,合理的应用城市中的原有道路,根据城市车流与交通的需要,设计合理的道路间距,从而满通需要。例如在道路设计中,可以将自行车路网间距控制在100m~150m之间,如果机动车交通为250m就要尽可能的避免错叉的出现,这时就可以采取开辟小路来对整个市政道路交通起到缓解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城市的旧城区的建筑进行控制,从而可以引导旧城区的人流与车流向外疏散[3]。例如在玉林市的市政道路设计中,综合该城市中的非机动车的总数量等数据信息后,参考一般的非机动车设计的基本宽度,设计其非机动车的车道在1m~2.5m之间,三轮车在2m~2.5m之间,自行车为1m。同时,为了能够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的同时,还能使得市政道路满足城市景观整体规划的需求,还要对道路进行路线性设计。一般道路可以选择曲线设计,这样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其视线内的城市景观一直在变化,也能有效的缓解视觉疲劳,从而有效的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
3结语
在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通过结合当前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投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能够设计出符合城市规划发展以及城市空间规划需求的市政道路规划建设方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市政道路规划,也能使城市的交通供求保持平衡,更好的满足现代城市建设需求。
作者:吴志睿 单位:广东中天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断提速,城市交通的道路建设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面积,而且其通行车辆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也逐渐加剧,新时期开展城市道路的专项规划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而规划人员要想切实地做好对城市道路的规划,就必须从加强路网控制以优化路网建设的方面来推动其实施。因此,确定路网控制的相关指标便成为道路规划人员目前最为关键的工作任务。本文则主要通过探讨对城市道路实施专项规划工作的必要性、规划内容以及确定其路网控制的指标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相关的道路规划人员有所助益。
一、城市道路进行专项规划工作的必要性以及规划内容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的各项专业规划工作,主要是围绕关系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而展开,比如工业、林业、能源、城市建设与道路交通等,实施专项的规划编制是对这些重大的项目的重要环节以及细部工程进行精细化的相关规定的编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些工程得到完善的建设及发展。而城市道路交通作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国家重要的基础性项目,对其开展专业规划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对城市道路进行专项规划工作的必要性除了其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设意义之外,还是由于当前城市道路交通的形势来推动的。就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状况而言,车辆拥堵状况的加重、碰撞事件的增多、重大交通事故的呈现等皆直接指向道路交通的不良运营,揭示出城市道路规划的不合理性。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要想彻底地冲破城市道路交通所面临的窘境,就必须对城市道路进行专项规划,使城市道路的运营实现条理化。
近几年来,为了应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各种压力,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开始对道路交通进行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专项规划工作已经逐渐在较大的城市实现了规模化的开展。就城市道路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成而言,它主要涵盖了确定路网控制的指标、核定及调整城市的平面路网、对交通设施及交叉路口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道路的竖向及横向建设路线、对道路实施分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而城市路网的控制、核定及调整等规划工作则是转型规划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环节。
随着国家对于城市道路重视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当前的路网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然而其整体的规划工作状况依旧无法满足当前城市交通的需求。一方面,路网规划建设缺乏一定的标准性,不能满足机动化交通日益增长的运营要求。另一方面,当前路网的级配以及道理功能分配缺乏合理性,无法实现对于通行车辆的合理分流及疏导。这些路网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提升,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努力地加强对于路网的规划建设,才能够为新时期的城市道路交通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二、城市道路的专项规划工作中路网控制各项指标的确定
从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运营面临的各种挑战来讲,其运行困境的出现主要就是由于路网建设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因此,各级城市政府部门目前必须极大对路网控制的各项指标的研究,并对其加以确定,以推动路网规划建设的合理性。路网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对于道路路网结构、路网密度、道路面积这三个方面,下文则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各项指标的确定进行了分析:
1、城市道路路网结构指标的确定
城市道路的路网结构是整个城市道路运行的关键所在,它决定着城市在各个方向的车辆分流状况,优化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是突破交通困境的主要措施。就路网结构的具体设定工作来讲,它作为统一协调的有机系统,必须具备各级道路的长度比例合理的等级级配条件,才能够使城市道路交通实现由中心道路到各级的低级配道路的顺利分流,以及向各级高级配道路的有效汇流,才能够使城市道路交通的各级道路之间实现合理有序的交通疏散。而且,道路交通路网还必须实现在不同级配的道路交叉路口之间的有效间距控制,以达到对具有不同的出行距离、不同的行驶方向的车辆之间的有效分流,从而达到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运行效率的有效提升。所以,城市道路规划人员在确定路网控制的路网结构指标时,必须对道路及配、交叉路口间距等因素的充分考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镇人口的集聚,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以及小汽车进人家庭的客观事实,我国现有各类城市都面临着现状道路的容量不足,道路功能不分明,路网布局不合理,各类车辆与人流混行,城市公共停车场缺乏,高峰时段车辆拥堵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因此编制好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已成为各城市镇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应以城市用地规划为基础,组织主次分明又完整的道路网系统,使城市各要素之间以城市道路为骨架,构成一个相互协调并具有生机的整体。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体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出行、职工上下班的人流,以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货流需求,确保城市道路上每天的人流及货运的安全、便捷和畅通。城市道路是城市面貌、景观的载体。路网规划中对新开辟的道路既要考虑线型走向又要考虑道路沿线的景观,并应尽量避开已建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筑,切实保护文化古迹和宗教建筑。要充分考虑旧城现状道路的利用和合理改造,既要有科学发展观的远见,又不可盲目地大拆大建。应使规划新建区、扩建区道路网与旧城区道路有很好的衔接。要设法消除旧城区部分道路交通的瓶颈。在改建旧区路网的过程中应反映城市历史、城市文化传统。并兼顾民族风貌的展现,对有保存价值的建筑和街道应切实予以保护。城市道路是城市地上、地下工程管线的走廊,道路规划必须确保为城市各类管线提供可容空间,使市政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考虑城市抗灾、救灾的应急要求和城市日照、通风的卫生要求。还应按照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风向资料,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骨干道路地走向,以利引入夏季凉爽的东南风和阻挡冬季严寒的西北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把道路按性质、功能,以及交通量进行分级,并各自形成系统,充分发挥各级道路的使用效力,并使得规划后的路网结构完整、功能分明、合理布局、畅行无阻。城市道路横断面宽度,应根据近、远期交通量的科学预测加以确定,切忌为了气派,搞“世纪工程”,一味追求“宽,大,平,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有大区域经济共同圈的发展理念,跳出过去就城市论城市的旧概念,要建立区域交通网络系统,对城市今后交通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定位。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要点
1、研究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战略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与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用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只有在科学的交通发展战略指导下,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大、收效小等问题,城市交通才能朝着健康、有序和良性的轨道持续发展。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必须在国家政治方针、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长波理论、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等宏观背景指导下进行。 借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我国应该贯彻“优先”发展公交,扩大交通供给,控制交通需求的基本发展原则。
2、进行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研究
必须改变单纯通过道路建设来满足无限交通需求的传统理念,应对城市道路设施总规模意义上的路网容量指标进行分析,应对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流需求与交通供应的互动作用及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共生机制进行研究。 通过道路供应指导交通需求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缓解交通矛盾。 对于城市中心区和新开发区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城市中心区,应以道路网络容量为约束,适当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交通需求管理(TDM)和交通系统管理(TSM);在城市新开发区,应以道路网络容量为前提,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交通的先导作用引导土地开发。 只有从战略高度、需求与管理相结合角度分析路网设施总体建设水平与供应水平,才能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可靠的定量参考依据。
3、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
道路投资适度超前“战略”。必须大力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投资适度超前”战略。 通过大幅度提高路网密度,尤其是支路及次干路网密度,来调整路网层次结构、提高路网整体供应和服务水平。 这就要求不仅还清“旧债”,还要迎战即将到来的机动化挑战。
4、理清道路功能,提高规划标准,优化断面分配
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的认识,明确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用地布局及交通管理要求,倡导系统性原则、远近期结合原则。 通过道路功能的合理定位,确定道路两侧土地使用特征,提高城市运转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适应城市交通的汽车化挑战,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大力提倡“高标准规划,严过程管理”,必须进行城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专用系统设计,实现交通空间分流。 另一方面,我国还必须大力提倡交叉口渠化改造设计和管理,借助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实现节点通畅。对于新建道路,必须根据运行车辆几何尺寸、设计时速等指标进行断面优化;对于分期实施道路,在道路断面分配时可适当考虑较宽的人行道、分隔带,而不必将远期所需机动车道宽度一次建成,因为有可能出现高等级道路路面使用寿命(15~20年)结束而交通需求仍未达到饱和的情况。对于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推荐2.5m或3.5m,因为该宽度远期机动化后可以改造成为机动车路边停车带或公交专用道。
5、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城市道路的核心应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为道路断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更多,而不是车更多。 因此,在道路规划建设时,必须重视街道景观、 街头绿地小品及居民步行空间等的建设,从而改善居民出行环境,营造良好生存空间。 对于规划方案的确定、建设项目的决策,不仅仅是规划师与政府决策人员之间的事情,必须大力提倡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同时在道路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方面,必须站在城市长远发展高度进行决策,不能就交通谈交通,也不能就保护谈保护。 若对每一条街道都进行保护,则城市交通问题不能解决,因此可选择一部分景观优美、历史文脉浓厚、具有典型性的历史街区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保护,突出其文化历史氛围,削弱其交通功能,不能籍口改善居民出行难、乘车难等状况,而对每条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或让大的贯通性干路随意直穿历史街区,更不能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路网规划方案中对旧城街坊全部拓宽改造。 这些旧城历史街区道路虽窄,但道路网密度较大,因此,可在合理划分道路功能的基础上,在保护区域外部布设主次干路,解决该片区居民乘车难问题,在区域内部应限制机动车通行。
结束语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道路网络,其规划必须主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以期成为道路建设的先导。
参考文献
[1] 杨战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城市交通[J]. 新东方. 2006(01)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27-01
引言: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对城市化建设水平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城市道路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对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与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帮助完善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以及景观建设的效用,满足人们的生活发展需求。
一、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基本概述
1、城市道路规划基本概述
城市道路规划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进程,城市道路规划需要在满足城市整体用地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系统化的交通运输网。同时要综合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科学地规划城市道路的具体走向,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合理地减少工程量,提高道路规划的整体效益,而且还需要结合城市整体面貌,在系统地规划城市道路的时候,注意城市环境的美化,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
2、城市景观设计基本概述
城市景观设计具体是由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和创意景观设计等三部分组成的。其中自然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山丘、花草树木以及河流、湖泊等,人文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城市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商贸集市以及园林绿化等,而创意景观设计主要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的组合,形成和谐而又完善有序的景观体系,展现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然而,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景观设计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结合起来,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实现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规划的相互协调,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
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城市道路规划贯穿城市交通、道路设计和建设实施、投入使用及反馈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城市景观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城市景观设计更多地偏向于对城市公园、绿化带、沿水系绿化等相关的绿化景观设计,正是城市建设与绿化需求的相互结合使得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联系到一起。而且,城市道路规划需要充分地考虑城市整体的绿化覆盖,以实现城市道路建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而城市景观设计又需要关注道路规划的有关细节,通过对绿化带与休憩道路的细节问题进行系统的改善,确保城市道路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和创新性。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规划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相匹配,如此,才能实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进程。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
1、做好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前期考察工作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前期考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外部环境,把握好城市规划的整体方向,了解具体的道路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各项成本开支,形成对具体的道路施工以及景观建设的整体认知,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地考察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概况,明确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定位,便于从城市规划的全局出发,详细地了解相关的规划情况以及建设条件,为城市道路规划和景观设计奠定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全面地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熟悉城市的人文环境,便于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突出城市特色。
2、坚持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的实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生态效应以及经济效应,响应低碳环保的号召,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全面地考察当地城市的自然地理风貌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尽量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在满足当地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创新性,结合城市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独特的风貌。同时,要突出城市的发展活力,将城市的文化特色与自然地理风情充分地融合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去,创新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性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强化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性,首先,要充分考察其设计与周围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保证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良好比例关系,实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组合的协调性和创新型,道路规划在完善通行效果的同时,在视觉效果上需要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构建和谐统一的城市道路景观廊道;其次,需要结合生态建设风格,将城市道路和景观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依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色,确定相应的道路景观绿化形式,以实现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展现充满新意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整体规划。
四、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
首先,道路两旁景观的花木有效地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实现了多品种植物和多种栽植方式的相互协调,同时也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一条道路的景观的好坏,建筑是否与道路协调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建筑与道路宽度的协调则是关键。不同交通性质道路的建筑高度H与道路宽度D的比例关系不同,一般认为1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相关的景观设计因素,不仅能提高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创新性,还能帮助改善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进而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进程。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则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考察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充分融合到一起,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进而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创建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 徐赞琴. 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浅析[J]. 江西建材,201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