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6 10:21: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1

1.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全球多个环境问题均与化学学科息息相关,化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环境教育得到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环境教育则相对较少,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课程,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以手工操作实践为主,从事的行业多多少少能改变环境污染的状况,对中职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影响.具体而言,给中职学生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灌输给学生如何保护环境,教导他们遵守环境保护规则,并积极参与社会环保实践活动等,从而促使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化学学科与环境的结合点较多,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因此,教师在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显得尤为必要.2.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职化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可以为中职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环境污染和危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及使命感.除此之外,在化学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带领其他学科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为以后专门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二、中职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备课所费精力较多由于中职教育的化学课本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少,所以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进行费时费力的备课,教师不仅要找到环境教育在课本中的切入点,还要考虑环境教育和课本内容的关联,为了有更好的授课效果,教师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除了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范围,以及尽可能多的找到环境保护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2.中职学校缺乏环境教育的意识相对其他课程来说,化学课中有关环境知识的相对较多,尤其经过新课改后的教材中环境保护的知识相对更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培养,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弱,导致学生接触到的环境知识非常少,再加上部分专业并未开设化学课,致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薄弱.

篇2

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的环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小学数学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教师应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教育情境,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小学数学中引进环境教育的实例,并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处理,能够更加敏锐地反映环境保护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例如,在教学“名数的改写”时,出示:“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人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在学习“量与计量”时,可以引进这样的例子:“我国城市人口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8-1.5千克,有的城市达2.5千克。全国年产垃圾8000万吨,北京年产430万吨,相当于两座景山。”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二、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适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有着优美的环境,有着适合生物生存繁衍的空气、水……小学数学课本中编排了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已有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现就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素材举例如下:

1.“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5天可以吸收4.5吨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爱护树木的责任感。)

2.1986年某国因吸烟引起的死亡人数约有34240人,是机动车造成死亡人数的16倍,吸烟引起的死亡比机动车造成的死亡人数多多少人?(让学生意识到吸烟污染空气,有害健康。)

3.198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187.2吨来源于城市污水,228.8吨为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之几?工业废水占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之几?(保护、利用水资源。)

4.“一只山雀7天能吃1155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按30天算)能吃多少只害虫?”“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我国鸟类种数约占全世界鸟类种数的百分之几?”(鸟是人类的朋友,爱护鸟类,保护环境。)

教师不仅要熟悉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主动学习与数学专业相关的环境知识,找出数学问题中隐含的环境问题,将数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

三、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能力

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的有关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可让学生课后统计自己家里每个月的用水量,并绘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在全班进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列中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而且使学生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篇3

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与经济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主动、积极有效的管理,更离不开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重视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一、参与和参与意识

参与通俗的讲就是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属于人的一种行为。参与意识属于主观范畴,是个体积极、自觉加入某种组织,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在环境保护领域,参与意识是指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人,发自内心地产生的一种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能促使其够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自觉地调整自己,而且能够严格地监督他人;不仅不做危害环境的事,而且能够劝导和限制他人危害环境的行为。[1]

意识引导人的行为,要促进个体参与到具体行动中必须培养其相应的参与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主动、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消极参与。一切的行为的改变都是以观念的改变开始,一切的成功也往往是从确立正确的观念开始。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与公众参与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公众环境参与意识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所必须的思想和心理条件。

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民众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参与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要使自己的环境行为符合环境规律,在实施环境行为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和动机。因此对公众环保参与意识的培养显的尤为重要。要有效的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我们的环境,首先要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开始。

二、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然而,工业文明产生和发展以来,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生命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体性因素,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性组织的高度重视。人类要更好的生存,经济要更良性的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我们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是一项造福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共同关心、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没有国际间的广泛合作,没有各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没有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制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2]

环境保护是公众自身的事业,需要公众广泛参与,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靠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和少数人是做不好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广大民众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智慧和力量,使公众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主力军,环境保护事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形成社会力量,为共同创建“绿色家园”而努力。

我国一系列相关法律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直接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中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的宪法根据[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4]当然,法律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做出的相关规定不能掩盖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度仍然很低的现实。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政府依赖型”的特征,都是由政府积极制定政策,强制推行政策,而公众消极参与或能不参与,这也是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

公众参与不仅是改变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对政府、企业等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义务有重要的监督作用。公众不同于政府,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而公众是一种非政府的社会力量,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有助于政府对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以便制定合理的、全面的政策,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治理;另一方面,公众以主体形式参与到环境保护,使其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的响应与合作,最大的减少具体政策执行中的冲突与摩擦,保证环境政策更加富有成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总之,真正有效的环境保护除了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外,需要极为广泛的社会参与。

三、培养广大民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是环境保护,实现全民参与的基础,没有它,一切环境保护手段、好措施都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应成为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当前政府机关和相关组织在提高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搞宣传上,还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监督、检查和评价体系做保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做出努力:

1.重视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要注重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逐渐唤起民众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认同。首先,我们可以组织人们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各种传统的节日,例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进行宣传,让人们在宣传中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形势形成基本的认知,使其感受环境危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破坏力,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并倡导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劳动。如电视上举办大型的环保节目、增设关于环境问题的期刊和杂志,为作家们创作环境保护的绿色文学提供专门的阵地、新闻和网络等媒介大量报道典型的环境污染案例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等。

2.环境保护部门和社会团体联合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增强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公众进行教育和熏陶。为了使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活动,并从中接受教育,受到启迪,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广泛联合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这些组织和团体的亲民性优势,共同搞好对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教育。

3.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

要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政府在制度上要对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给予制度上的保证。不断完善有关公民权的法律规定,确立法律上可实施的公民环境权,保障公民能够有效行使环境健康权、知情权、检举权、参与权等各方面的权力;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把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及处置、环境决策等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制定各种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定程序;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制定制度和工作机制,组建民间环境保护自愿者队伍,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有力支持;完善涉及公民环境权的相关民事、行政诉讼制度和民事、行政赔款制度,包括有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公民在环境权利受到损害时获得及时的法律救济。

4.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过程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必须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在经济方面,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不能仅仅以GDP为核心还要把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政府绿色政绩)纳入到对其考核范围之列,增强地方政府环境法治观念,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使其监管职责更有效的发挥。

其次,在政治、社会方面,各级政府和各个重要决策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调动和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奖惩手段使公众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社会效应,这无疑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再次,在文化和道德方面,要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和新的道德规范。要倡导生态伦理,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意识上升为主流思潮和时尚观念。通过政府的引导,不断建构能够影响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生态保护文化氛围和生态保护伦理体系,从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范公众的行为,并与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如:倡导实行家庭绿色消费,倡导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等。家庭绿色消费是当今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其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使用资源和有危害原材料;在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绿色社区不仅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而且还应该拥有环保志愿者队伍和形成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开展持续的环保活动。

总之,要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和努力使广大民众逐渐养成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好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风尚。

参考文献:

[1]杨朝飞,庄国泰.地球与孩子――环境保护与儿童发展[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126.

[2]王建,邹建.环境保护[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78.

[3]陈叶兰.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耀明.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理论与实践[J].环境保护,2001(4).

篇4

2怎样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2.1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只有美国和英国有专门设立的环境保护教育的机构。所以,中国也要像这些发达国家学习,要努力的建立起环保教育机构。中国的教育部门一直主管这些方面的事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性,所以这样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应该努力的建立起环保教育机构,从而促进人们在环保领域的思想意识的提高。2.2自上层对地方进行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教育工作,使人人认识到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领导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3.1提高环境方面的教育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度。资源开发,规划,工程建设等相关的的经济建设活动,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因此必须加强政策关于制定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方面的,让环保意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可以从环境方面真正这样去做,以解决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地方性政策法规。3.2加强环境保护教育部门的执法。相关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执法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力度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真正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便建立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机构中的良好的工作。此外,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尤其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提高他们的意识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认识。

篇5

生态权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在所处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对生态安全、生态利益、生态选择、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等所拥有的各项权利总和。农民生存在农村生态系统中,是农村生态系统的拥有者、使用者、经营者和维护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农村生态系统,生态权是农民在农村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农民没有生态权,农民就不可能进行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态权遭受破坏,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享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的基础,是农民的基本人权衍生的权利,农民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生存,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连接点,只有享有对生态系统的安全监督权、利益享受权、生态保护权、生态发展权和选择生态系统的权利,才能够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下去。

农民生态权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其一,生态安全权。生态安全权是农民生态权的第一权利,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间,农民的一切都必须依靠生态系统供给,生态安全是农民最重要的生态权。其二,生态利益权。生态利益权是农民对所处生态系统利益的享有权,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所在。其三是生态选择权。农民对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生态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状况,因此,在合法的途径和条件下,农民应该有对自己生态系统的选择权利,就是农民自己为了生存,可以选择哪个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其四,生态保护权。农民应该拥有对自己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权利,有权跟破坏自己生态系统的一切行为作斗争,有权对破坏自己生态系统的行为请求赔偿或补偿。

生态权: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障

农民生态权是农民权益的基础,是农民生存发展的保证,同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自然生态和谐,没有生态权,农村的自然和谐环境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是新农村建设主体权利保障的要求。农民是农村生态建设和维护的主体,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民生活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他们的权利衍生于生态权,没有生态权,他们就不能生存,其他权利也不再存在。保障农民的权利,必须有生态权作为根据和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社会,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他们最大和最亲近的环境,生态变迁会影响农民的生存、发展,他们对所处的环境理当可以主张权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之权利,有维护新农村生态平衡的力量。

2、是构建和谐生态农村的保证。生态和谐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生态和谐是农民的夙愿,特别是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与自然的的关系日益显得紧张,环境污染、人口问题、资源紧张、粮食短缺等问题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很大程度都与农村生态有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城镇化的发展,是城市环境恶化向农村的转嫁,这种转嫁使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和谐的建设。因此,给农民以生态权,是农民有权利抵制城市生态恶化的挤压,能够使农村和谐协调发展,为构建农村生态和谐提供权利保证。

3、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提供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农村生态问题不是农民本身造成的,也不是农民自己引起的,而是农民生态权缺失引起的。农民是农村生态保护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但是,由于我国农民至今生态权缺失,农民不能拥有保护农村生态的权利,眼见生态环境被破坏却无能为力。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权在国家,环境保护局代表国家行使生态保护权,环保局本身的权威有限,在加上其对农村的监管有限,还有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的行为都以城市建设为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项目。因此,使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量不足。只有赋予农民强有力的生态权,农民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才能抵制来自各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建立起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长效机制。

4、为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增强主体力量。生态平衡是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基础,生态平衡不是政府单方的事情,也不是政府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问题,它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组分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大事。维护生态平衡要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要动员全社会人员参与。农村生态的平衡是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为农村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本营。当前,我国主要在环境保护基础上促进生态平衡,进而保护生态系统,没有赋予社会广泛的生态保护权利,这就造成了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弱小的局面。特别是在农村,农民还没有保护生态平衡的主体资格,没有形成主体力量。因此,只有赋予农民保护生态的权利,使他们成为保护生态的主人,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

切实保障农民生态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创新环境保护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现行环境保护体制是一种国家本位主义的环境保护理念,把环境保护的权利通归国家所有,造成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缺位。农民对侵犯自己生态权的行为缺乏保护的主体根据,因此,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自己没有保护的力量。这种理念认为,环境保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只能由国家统一行使保护职权。这种理念对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破坏主体的日益多样化,仅仅由国家保护的机制也日益出现缺陷。因此,必须创新环境保护的理念,赋予公民自力保护环境的权利,让社会所有公民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创新农村环境保护的理念,赋予农民环境保护的权利,使农民能够对自己的环境权利进行自力保护,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保障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这也是农民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要求,还是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

2、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的主体意识。我国过去在地大物博的环境观念下,形成了一种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在农村,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远远不够,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被错误的资源观隐没。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农民生态权利意识,是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首要问题。生态权是现代社会里日益重要的权利,对于当代农民,生态更加重要。我国农民保护生态权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但是自主保护意识不够强。生态权是一项随着生态危机而发展和凸显的权利,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因为生态危机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的生态权也没有觉醒。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日益被生态危机影响,农民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态权利的重要性。我国农民要求生态权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生态维权意识急剧上升,有农民和政府要生态权的,有农民不准企业上马的,不准企业开工的,但是,自主保护的能力和力度还是不够,不能有效的维护自己的生态权。

篇6

一、以新课程观为指导,探索提高环境保护教育实效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危害人们健康。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责任,积极投身环境保护行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材环境保护理论知识抽象,所列环境问题及事例以城市居多,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感到陌生,认为环境问题是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事,与我们农村没有多大关系,与我们青少年关系不大。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光靠课堂理论说教效果不理想。为了有效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新课程观为指导,积极开发当地农村环境教育校外课程资源,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合力。身边事,易接受;生动事,易感人。引导学生参与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达到增强环境保护自觉性之目的。

二、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环境保护教育实效

1.引导学生亲身调查、感受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根据思想品德新课程环境保护教育的要求,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课文,并利用课外时间,走访调查当地农村的环境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当地农村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

(1)水污染严重

大量残留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经雨水冲刷直接流入河道,加之一些个体小企业污水的直接排放,饮水安全无法保障。这样的水浇灌到田地里,不仅影响庄稼、果树的生长,而且导致农产品中药毒残留,食用不安全,引发多种疾病。

(2)土壤污染严重

由于长期大量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和土壤中地膜的残留,致使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各种菌病增多,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农民的收益受到了严重影响。

(3)草地破坏严重

由于部分农民存在广种薄收的旧观念,滥牧、滥垦荒山荒沟,及小砖窑取土破坏了地表结构,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常常引发山洪,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农田果园淹没、道路破坏等灾害,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森林覆盖率低,气候不正常

退耕还林不力,加之干旱少雨,树木成活率低下,已成活的树木管理不善,乱砍滥伐严重,仅在村庄周围或个别山头看到零星树木。森林覆盖率低,导致当地气候恶劣反复无常。冬春多现沙尘暴,甚至夏季也会出现浮尘天气。干旱、暴雨雪、冰雹、狂风、滑坡等灾害常常侵袭,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5)空气、噪音污染严重

个体小企业浓烟直接排放;因传染病而死的畜禽不深埋,而是随便丢在村庄附近,随处乱倒垃圾,污染空气,传染疾病;随意焚烧废弃物、杂草,造成大气污染;农村大多是土路,近几年农用车、机器增多,尾气及其吹起的尘土、噪音污染严重。农用车、机器经过之处,浓烟土雾滚滚,噪音刺耳,大有“尘埃不见咸阳桥”之势。路边行人、居民叫苦不迭,农作物因蒙上厚厚的灰土而黯然失色。

(6)白色污染严重

各种塑料袋及塑料制品、农膜在农村大量使用,废弃后不回收妥当处理,而是随意丢弃路边、地埂。风一刮,则“高者挂长林梢,低者飘转沉塘坳”。

(7)垃圾、杂物、农家肥随意倾倒侵占公共场所及道路

各种废旧电池、废弃电器、废弃药品、玻璃制品及其他垃圾无指定场所,任意倾倒堆放。既影响村容村貌和各种活动,又造成道路阻塞,影响交通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增强责任感

在学生调查,亲身感受目前农村环境问题及危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课本环境保护知识展开讨论,进一步分析。同学们初步认为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低下人为破坏严重;个别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只顾眼前利益、自个利益,缺乏大局意识;没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农村建设规划不够;国家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及监管措施不力;贫困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越穷越乱采滥伐,造成恶性循环。通过分析、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和紧迫感。

3.引导学生建言献策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治理当地农村环境问题建言献策:

(1)建议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建议乡镇、村级组织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牌、广告牌、各种会议及“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规,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营造依法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还要负责组织村民处理好垃圾,保护好水源。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沟,减少水土流失。

(2)建议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力度

建议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充分、附加值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大力推广科学种田,选派责任心强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间地头、村巷宣传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用药施肥。推行清洁生产,整治小企业的污染。改革林权体制,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整修梯田,积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纳入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奖罚力度,教育引导、经济手段和法律制裁多管齐下。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步伐,逐步硬化道路,提供安全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为农民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

4.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行动

篇7

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生是未来环境保护的实施者和维护者,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不强,对于保护环境不加重视.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做出改革后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生物教材第三册《稳态与环境》中包含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命系统的稳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宗旨,通过环境教育为主线,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的方法

1.结合教材内容,强化环境教育.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立足于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是“隐性”环境知识,做到课堂教学和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目前世界上植被的覆盖率正在急剧减少,而温室效应也越来越严重,已经渐渐地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告诉学生要保护植物;还有在讲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时候,可以把大自然比喻成人体,告诉学生人体一旦内环境失去平衡,那么人就会生病,大自然就像人体内环境,大自然的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自然也会生病.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人类生活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群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社会公众也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

三、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控制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实行征收环境税,用于保护环保工作。二是,各基层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环保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因此,要做到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又要增强广大环保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必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是强化环保执法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如果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观念,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环保行政执法,养成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那么,国家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必然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篇9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65-01

一、概述

从我国政府管理模式来看,我国属于全能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承担着全部的社会管理责任,群众对政府治理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当前的国内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更加切实的推广及应用。

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1、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公众行为将民意切实的传达给政府,这些公众行为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有效为政府的决策过程提供合理正确的意见参考,有助于政府政策实施实现正确性与公正性。公众在相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号召下实现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减少相应的冲突与摩擦,在真正意义上防止了“行政不作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行政许可和执法的公正性与高效性。

2、促使政府和市场发挥环境保护正面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我们自然应当从政府运作和市场运行的内在结构中去探索和构建制约“两种失灵”的机制。但是也不能忽视公众参与这一外部制约力量的重要地位。从世界上一些国家治理环境的成功经验来看,公众参与是克服两种“失灵’的有效机制。

3、降低环境管理的成本

由于我国仍旧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家财力与城市建设上难免存在一些资金上的不足,我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资金力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投入资金的3%。根据有关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政府资金的投入与管理,成本的数额成为当下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情况的重要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途径,首先,促进公众参与使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减少了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碍,有效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其次,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一种零投资却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公众行为;再次,公众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分担了压力,减少了有关职能的运作压力。

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我国相应的出台了多项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保护与改善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政策仍旧无法有效改善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民众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更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公众的环保意识较低,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欠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程度上存在很大区别。学历高、文化层次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市居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比较强烈。而学历低、文化程度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所呈现的则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由此可知,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公众参与的情况,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无法形成全国性的民众号召响应,政策在贯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落实,无法进行合理切实的政策宣传与环境保护的宣传。

2、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致使公众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公众更多关心的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迫切问题,因而环境问题较难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由此就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程度。在防止“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中往往还会出现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负面参与。例如:公众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支持当地政府作出的明显有害于环境的决策或者纵容和支持企业领导为降低生产成本而采取的明显违反国家环保法律和政策的行为。公众的“负面参与”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3、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遇到制度

在宪法层面上,环境权利缺失,宪法中未赋予公民环境权,各项单行法则无法据以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只有《环境影响评价法》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了具体可行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的其他单行法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检举和控告相关污染的权利。而这类规定也只是一种事后救济,并不是公众参与的首选。对于公众如何实施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还缺乏相关法律规定。

四、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育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立足学校阵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培育在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影响到家庭成员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高校学生中深入传播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性。其次,立足社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宣传教育。街道及社区是公众经常聚集的平台,也是宣传践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发挥基层环保干部及环保爱好者的作用,摆脱公众在环境保护上的“政府依赖性”。再次,立足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经常性长期性的宣传教育。另外,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环境保护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网站的宣传功能,也要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作用。

2、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

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参与环保活动的自我保护,也是使公民的环境权真正得到实现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不再把环境问题完全推给政府。当公众的参与产生明显的效果,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切实保护的时,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的热情,从而逐步实现使环保运动成为全社会共同事业的目标。

3、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一般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过于原则化的情况,这就给我国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阻碍,也给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必须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立法,为我国公民参与各项政策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为公民参与进行完善化的管制与保护,进一步维护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将法律法规进行实体化建设,将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规定通过合理的方式普及到每一位群众身上,让民众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的效用及重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于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2011年12月,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副总理指出:保护环境是关系到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

要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未来的主人,更是当前自发的、最有效的宣传员、监督员。在其融入社会时会自发地宣传环境保护,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影响周围的人群,使全社会的人都能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队伍中来。只要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民众的整体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得到增强。因此,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朋友抓起,从小事抓起,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加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目前环境教育还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因此在现有的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与环境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初中化学教学理应与时俱进地担负起环保教育的重任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层次、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环境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明白为了自身生存,为了我们的家园,一定要保护环境。

一、利用课堂教学中小的知识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把相关知识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空气组成的教学中联系空气污染的问题,向学生介绍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学氧化碳时给学生讲讲温室效应,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破坏力;学习水时向学生讲讲中国水资源的贫乏与分布不均的严重性,告诉大家要节水;在学习化学肥料时与学生谈谈尽管化肥农药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但过度使用也会造成水华等严重后果。这样我们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就可以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从实验中的小处入手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试验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初中化学试验中有毒有害的物质接触不多,但是或多或少地总会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以身作则,实验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尽量不要外溢,以保护教室内的环境,每次实验都要准备好废弃药品的回收仪器。学生实验虽然危险性不大,但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尽量做微型实验,努力做到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以减少有废弃物的产生。还可以引导学生改良实验装置,比如:在做测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时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许碱液来吸收产物,做用浓氨水验证分子运动实验时可以再密闭的环境中进行。

三、从身边的小事进行

篇11

我国是有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采取实际行动。教师应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高中生的环保理念。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人们必须正视并做好环境保护的教育。大自然的恢复是非常缓慢的,但人类的破坏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任由自然被破坏,那么,动植物的生存和延续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生态平衡将会不协调,人类也会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需要人类维护它的和平和稳定。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维护人类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要解决自然和资源的问题,教师就要教育青少年注重环境问题。只有他们注意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关爱地球、节约资源的习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其增长率已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资源短缺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本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真正成才。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不仅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课本涵盖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这也是高中生提升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获得大量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1]。在教授地理知识前,老师应该充分、积极地备课,与时俱进,跟踪我国当前解决环保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入保护环境的内容,挖掘环境保护的背景、意义,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整体概念和理念产生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教育短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下环境问题的严峻,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和短片内容深入探究,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落实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维护美好的生存环境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化其爱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