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6 10:21: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强国复兴知识竞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

篇1

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强军梦、强国梦、中国梦”,这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教育。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全面体现。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兼任着班主任工作。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让他们增强国防意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强军梦强国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把加强青少年的国防教育,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当成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把国防教育当成我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国防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借助信息媒体平台,让学生关注国防动态,加强宣传强军强国梦,提高学生国防意识

随着现代信息媒体的发展,学生们通过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渠道了解到了很多国内外新闻,看到国外连续不断的战争,学生们对国防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有许多同学对武器特别感兴趣,我布置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了许多武器的资料图片,如:(1)介绍坦克――陆战的主将;(2)介绍战舰――把目光投向浩瀚的海洋;(3)歼击机――翱翔蓝天的战鹰;(4)军事卫星――我国部队主要的观察仪器。通过信息媒体平台,让学生关注国防,向他们宣传强军梦强国梦的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越来越关注一些中国的军事动态,了解中国的军事实力,知道中国的先进军事武器,比如从“神舟”五号的飞天,到嫦娥五号的探月,再到蛟龙号载人深潜,无不显示着中国军事科技的实力,这些都是实现强军梦的有力保证。再如前两年的“”的热门话题,我一直让学生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通过开主题班会、辩论会,出黑板报,抄报,写作文等方式,让学生知道是中国的,中国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让学生明白国家的防卫任务、防卫意义、防卫方式以及相应的防卫特点。借助信息媒体平台,我加强宣传强军梦强国梦,教育学生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

二、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阵地,上好国防教育课,树立强军强国梦

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上好国防教育课,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军梦强国梦。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防知识,我开展了主题班会“心系国防,有你有我”活动。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了解掌握部分浅显的国防常识和国防科技,懂得“兵强国安”的道理。利用主题班会还开展了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活动。使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心系国防,做一名热爱祖国的好少年!

三、课堂教学,渗透强军强国的国防意识,共筑中国梦

目前,国防教育没有材,更没有列入学生的必考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化学校的国防教育呢?我着重在“渗透”上用心思,在“结合”上要时间。初中语文很多课文都与军事有关,在授这些课文时,我不忘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强军梦强国梦的影响。

首先,抓备课结合。由于国防教育没有统编教材,加之开始经验不足,对课文中有关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联系不紧,往往是一带而过,效果不很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备课,同时采取写论文、开研讨会等形式,与教师互相交流如何在课堂上穿插渗透国防教育内容的经验体会。

其次,抓课堂渗透。国防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无论是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学中,都力求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在语文课教学中,联系教科书中思想性强、现实教育意义深刻的课文进行渗透。向学生讲清国防的重要地位,使广大学生懂得“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这些内容很多都与我们初中语文课文内容相关,所以我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在授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军梦强国梦的国防教育。

篇2

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校园氛围熏陶爱国主义思想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摇篮,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趋向。校园中要积极创设爱国主义思想氛围:课间播放爱国主义歌曲,播报国家重大的新闻事件;板报刊登中华五千年文化;墙壁悬挂张贴伟人语录、名人名言;每周周一例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二、思想品德课堂塑造爱国主义灵魂

思想品德课堂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学生能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能了解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更能明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伟大……让那些爱国主义人物、爱国主义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从心底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人民。

三、班会队会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班队会活动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逢班队会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变化;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歌曲表演;可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之最、爱国名篇、英雄事迹……这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会提高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重大节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篇3

摘要: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热爱家乡,爱我中华”,“美丽家园,人人参与”系列活动,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 :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50-02

学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是搞好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借阅;对文献资料开发利用的目的,是把学校图书馆被动的低水平的服务转变为主动的高水平的服务。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等,也是学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更要具备双重任务:既要承担学校图书馆的职责、任务,又要担负推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

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也是地方特色资源,这些资源记载着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研究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资料。民族文化是民族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在弘扬民族文化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任重而道远。

一、邀请专家、学者做民族文化的释疑者

云南省是民族文化大省,红河州也是民族文化大州,主体民族哈尼族、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土著文化与汉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交融发展成了今天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内容丰富,浩如烟海,除汉字文献外,还有用民族文字撰写的文献,如彝族的贝玛文化,如果没有专家学者解疑释惑,根本不能入其门。哈尼族由于历史原因,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字,但并未影响其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留下了大量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祭词等口碑文化以及民居、服饰、节典、礼仪、生产生活方式等可视文化,需要大量财力人力进行收集整理,保护开发。

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热爱家乡,爱我中华”,“美丽家园,人人参与”系列活动,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到学校开讲座、培训班,培训读者、引导读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

(一)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

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是进行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史料。民族古籍、地方文献是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最具特色的馆藏资源。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成立“民族古籍室”、“地方文献室”,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和个人收集,如民委古籍办、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民族研究所、文化局、博物馆、档案馆、科研单位、各地图书馆等。还要放下身份,走上马路地摊,进入街头书摊,与民间艺人交流切磋,精心淘选采购有价值的古籍。

图书馆要动脑筋,想办法,开办讲座,把深奥难懂的民族古籍、地方文献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帮助读者解疑释惑。在少数民族学生读者中树立忧患意识、全局意识,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需要传播、弘扬、开发、利用,否则,将有消失的危险。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培训馆员,进行文献的加工、整理,从本质上满足读者的需求,深层次地为读者服务。

(二)开设民族民间文学专题讲座

图书馆讲座被社会各界称为“城市教室”,已经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和地区的文化亮点。民族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地区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党和政府投入巨资来收集、整理、翻译、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在民族集聚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对当地民族民间文学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由于文学修养、民族知识的局限,对用民族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会产生畏难思想,需要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发挥讲座普及面广、影响大的优势,开设民族民间文学专题讲座,吸引更多爱好民族民间文学的读者,让读者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之所以产生并发展,其决定因素是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比如,哈尼族的《哈尼阿培聪坡坡》、《普嘎纳嘎》、《阿波仰者》等迁徙史诗,记载了哈尼族祖先曲折漫长、悲愤流离的苦难历程,哈尼族民间文学就由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哺育而成。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民间诗人,有许多优美动人的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民谣和山歌,无论是用彝文记录还是口头流传,都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世世代代的传诵,一步一步地丰富修饰而成。开设民族民间文学专题讲座,产生了民族特色品牌效应,发挥了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开展民族知识竞赛

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从馆藏资源中精选有关民族知识、民族文化内容的图书,组织学生读者开展民族知识竞赛。内容丰富生动、与自己民族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知识竞赛,吸引了一届一届的少数民族学生读者,在校期间在图书馆收获了课堂之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树立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历史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贵品质,也丰富了民族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养成了利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

二、组织馆员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篇4

工会在推进企业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五大优势”。

组织优势。从企业机关到生产一线单位,按照《工会法》规定都建有工会组织,并且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随时调整工会组织,自上而下始终形成完整的工作网络。各级工会组织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职工文化建设中去。

阵地优势。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无论是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还是活动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而工会则拥有各种相对比较完善的文体活动设施。工会的这些设施,为动员引导职工投入企业文化建设,为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塑造健康文明、时代感强的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载体优势。建设职工文化企业文化需要各种载体,工会可以发动职工参加各种群众性组织和兴趣小组的活动,如文艺会演、歌唱比赛、演讲比赛、体育运动会、知识竞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使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开展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气,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具有重要作用。

先进优势。工会联系着一大批先模人物和先进集体。长期以来,工会积极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通过宣传先模和先进集体的优秀事迹,大力弘扬先模精神,达到教育和激励职工的目的。在职工文化建设中,这些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企业精神,是职工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优势。在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拥有自身的文化优势,如“创建学习型工会,争做知识型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职工书屋建设等,这些品牌工作知名度高,影响广泛,职工广泛认可,已经逐步成为工会特色文化。这些工会特色文化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对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地引领和催化作用。

形成独具特色的职工文化

正面引导,坚持用企业精神凝聚职工。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重在以文化人。淄博矿区自1904年开始规模开采,1953年建立淄博矿务局,至今有百年开采历史和近60多年的企业发展史,长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淄博矿区文化。形成了建设“优而特、富而强”现代化企业集团的共同愿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员工创造幸福”的企业宗旨、“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谋事在人,成事在干”的核心理念。我们一是把宣贯企业文化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将宣贯企业精神与建功竞赛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认真实施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建设。在工会的积极倡导下,淄矿企业精神已经全面融入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之中,成为了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和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职工对企业认同度明显提高。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8-02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所谓国防观念,则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国家防卫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根本看法,它主要包括国防理论知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道德观念、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危机意识等。国防观念不但是国防建设重要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凝聚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总之,全民牢固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几乎都十分重视国防观念的培育,国防教育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是国防危机意识教育走在前列的国家。日本历朝历代政府反复强调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导致防御困难等不利因素,教育国民生存空间的狭小,以此激发国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之所以能够免遭纳粹德国的侵略,就是因为瑞士十分重视培养公民的国防观念。瑞士政府一再申明,培养和保持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将使侵略者看到,要征服众志成城、训练有素的瑞士公民,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新加坡的国防法律制度则明确规定18~22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两年兵役,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要服完兵役才能去念大学。

在我国,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也是祖国明天安全的保卫者,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培育他们的国防素质,一是有助于高校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有助于引导他们成为祖国有用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保疆界,护版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国防的重要性,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甚至有不少大学生投笔从戎,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出生并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沐浴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阳光,他们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战争中的炮火和硝烟,这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国防观念不强、国防意识较弱的现状。目前,各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在大学新生入校后进行军事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畏难和抵触情绪较大,这为高校的国防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要从保卫和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国防教育是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战略性举措,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增强国防观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提高大学生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如何,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是否得到显著的增强,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影响到未来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是当今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思路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新途径。

一、强化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或误解:有的高校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普通高校来说无关紧要,以教学任务重为由,挤占国防教育的教学学时。有的高校把军训当作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上完军事理论课程,拿到相应的学分,就表示学生已接受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而在国防教育中,高校领导干部有责任组织和指导全民国防教育,更要在普及国防教育和树立全民国防观念上发挥引领带动的关键作用,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国防意识的培养,激发领导干部关心支持国防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国防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完善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加大国防教育的监管力度和经费的投入。

二、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完善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则是时代赋予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侧重于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其中军事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中国国防、世界军事、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涉及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为了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爱国主义融入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来开展,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三、加强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辟多种途径和渠道将一些专业与国防教育相关、或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并具备必要的国防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并鼓励他们接受专业的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提升自己。同时,从军事院校聘请国防教育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军事院校的专业教员、军队专业干部和民兵等担任学校国防教育的兼职教师。

四、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国防教育阵地

高校国防教育的形式不必拘泥于课堂讲授和军事训练,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取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运用校内的宣传板报、横幅、校报校刊、黑板报、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法律法规等内容;定期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爱国歌曲或国防教育题材影片;在每年的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学习军队严谨的作风和军人崇高的品质;举办学生军训图片展,宣传和表彰军训期间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单位。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国防知识,增强了忧患意识,强化了国防观念,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再者,高校要不断拓宽国防教育阵地,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优势教育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历史旧址建成国防教育基地,或是与当地的驻军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军营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占领网络新阵地,建设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向学生传递国防教育信息。

五、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是国防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国防教育能够长期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联系机制,将学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和院系纳入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其次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构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指导小组,深入检查和检验国防教育的质量,科学评估国防教育的效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切实有效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用教育引导荣辱观的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增强为税清廉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树立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正面典型教育为引导,以税务系统反面案例为警示,以知识竞赛、歌曲传唱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使“八荣八耻”教育入心入脑。要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服务纳税人为荣、以损害纳税人利益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用制度规范荣辱观的要求

“八荣八耻”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做事的基本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荣、辱”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国税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廉洁从税的纪律规范,把“八荣八耻”融入其中,使广大国税干部说话、做事都要考虑荣和辱,自觉养成以荣辱为取舍、以荣辱辨是非的习惯。要制定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处罚规定,确保“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的落实。要定期组织国税干部进行自审与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剖析成因,切实加以解决,形成自我纠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三、用监督矫正荣辱观的偏离

篇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潮激荡碰撞,社会生活里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蚀了一些人的灵魂,损害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国税系统如何抑浊扬清,落实“收好税、带好队”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国税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国税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被实践验证了的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优势,则是解决这个课题的有效方法。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神圣职责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把促进国税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以促进国税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为各项国税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

一、用教育引导荣辱观的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增强为税清廉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树立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正面典型教育为引导,以税务系统反面案例为警示,以知识竞赛、歌曲传唱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使“八荣八耻”教育入心入脑。要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服务纳税人为荣、以损害纳税人利益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用制度规范荣辱观的要求

“八荣八耻”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做事的基本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荣、辱”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国税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廉洁从税的纪律规范,把“八荣八耻”融入其中,使广大国税干部说话、做事都要考虑荣和辱,自觉养成以荣辱为取舍、以荣辱辨是非的习惯。要制定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处罚规定,确保“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的落实。要定期组织国税干部进行自审与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剖析成因,切实加以解决,形成自我纠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三、用监督矫正荣辱观的偏离

篇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潮激荡碰撞,社会生活里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蚀了一些人的灵魂,损害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国税系统如何抑浊扬清,落实“收好税、带好队”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国税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国税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被实践验证了的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优势,则是解决这个课题的有效方法。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神圣职责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把促进国税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以促进国税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为各项国税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

一、用教育引导荣辱观的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增强为税清廉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树立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正面典型教育为引导,以税务系统反面案例为警示,以知识竞赛、歌曲传唱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使“八荣八耻”教育入心入脑。要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服务纳税人为荣、以损害纳税人利益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用制度规范荣辱观的要求

“八荣八耻”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做事的基本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荣、辱”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国税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廉洁从税的纪律规范,把“八荣八耻”融入其中,使广大国税干部说话、做事都要考虑荣和辱,自觉养成以荣辱为取舍、以荣辱辨是非的习惯。要制定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处罚规定,确保“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的落实。要定期组织国税干部进行自审与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剖析成因,切实加以解决,形成自我纠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三、用监督矫正荣辱观的偏离

篇9

基金项目: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014年教改课题“国学经典阅读与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编号:XYS14S04)

【中图分类号】G122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国学经典阅读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渐进校园、入课堂,这对弘扬、传播、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学经典是构素养的源头

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国魂、国脉、国本,是我们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国学的精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行为,国学所构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灵魂,培育了炎黄子孙齐家、治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1.国学经典内涵辨析

早在近代以来,学界就对“国学”的探讨持续不断,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国学进行了探讨。据史书《周礼》记载,“国学”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其指代也不断变化,至清末,“国学”演变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1902年,西学东渐,欧美学术进入中国,为与西学抗衡,保存“国粹”,梁启超提议创办《国学报》,将“国学”与“西学”相对,此后,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简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本质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1] 她是当代中国人用现代的视角和认知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说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传承与灿烂文明长期积淀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指普遍意义上认定的“典范经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我国的四书五经就是从某些方面教育人影响思想的历史典籍。所以“经典”就是指经过历史检验流传下来的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蕴涵着道德常理,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国学经典”是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经典的书籍,是一个民族信仰文化的传承及特有精神气质的体现。国学经典囊括了学术层面(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以及文史哲、语言、宗教、地理、文献等学科);价值取向层面(如教人如何为人处事、安身立命,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民族精神层面(涵盖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和治国方略等)。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开展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所提出的国学经典就是泛指四书五经等历史文献,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道德经》等。

2.人文素养概念解读

“人文”其实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辞海》解释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人文就是“文化”,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而“素养”则是指一个人通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在素质与修养方面达到的水平和境界。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广博的人文修养所内化的德性、气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律和自觉,一种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犹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并且只有双翼健劲,才能相得益彰、触类旁通,拥有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当前,国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党和国家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当代的大学生,尤其师范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学经典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国学智慧及文化精髓,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做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任。

二、“国学经典阅读”对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养欠缺,尤其是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对其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其意义主要在于:

1. 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

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科学给人以真以理性,艺术给人以美以感性;人文则给人以善以真诚以悟性[3]。国学经典中的儒家文化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天文以及古今人物、社会的伦理等常识,如“知义明耻”、“厚德载物”、“和为贵”等人伦价值体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将来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负有伦理人格的教导责任。正是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带给师范生的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富足或者是对精神家园的寄托,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字功底和阅读思考能力,深入领悟国学的精华和人生哲理,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并使之内化修养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素养、人文关怀,达到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的目的。

2. 培育师范生的健康人格

有专家曾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形成健全康人格对师范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着非常重要关系,尤其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及个性修养都是师范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当今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比如:意志坚定、品德高尚、勇于担当、心理健康等,因为这对促进师范生成长很有借鉴意义。国学经典中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从温和、善良、严以律己、谦让宽厚的道德礼貌,到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概和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历代先贤的浩然正气对于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心胸开阔、积极上进、乐观豪迈与自我完善及健康人格的培育,都是一种有益的激励和鼓舞。

3.增强师范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国学经典,随处可见古代仁人志士对自身、他人、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可以深刻体会国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学典籍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典籍中读到洋溢着浓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体会历代仁人志士拳拳的爱国之情;同时可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丰富养料,感悟国学底蕴的深厚和博大精深。当前,全国人们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践行“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作为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志存高远、发愤自强,把大学生培育成有志有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三、国学经典阅读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路径

师范院校被誉为培育未来教师的摇篮,人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大力提倡引导下,一度在大学教育中曾渐行渐远国学经典阅读逐渐为大家所重新重视和学习。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需要着眼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围绕国学经典为核心文化,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1.提高国学经典阅读的认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总结。201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投资建设了“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将国学诵读行动着力打造成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育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乃至班风建设等体系的范畴。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代伟人读书和工作的母校,以其“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闻名遐迩。学校在主建筑上镌刻醒目的题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还有徐特立老先生书题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及画廊、宣传栏等无不彰显传承国学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优美清新的校园中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产生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积极上进"心胸开阔”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学校只有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到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体系,使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学校师生在国学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追求理想、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2.加强国学相关课程教学建设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课程教学,国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教学传播和渗透: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阐述国学文化内涵,在公共选修课程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注重进行国学知识的渗透,达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国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更加生动灵活,力戒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实物和图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也可以借助优秀道德事迹的陈述,采取演讲赛、辩论赛及课堂主题讨论等形式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增强国学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国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建立学术严谨、国学知识丰富的国学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教育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优秀经典作品专题导读和系列讲座,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修养及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3.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

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国学经典阅读深入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最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载体。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通过可以举办独具匠心的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如利用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佳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和重阳节、清明节,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 让师范生在活动中体会国学知识的内涵, 感悟国学经典的价值和底蕴;也可以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国学阅读研讨会、国学知识竞赛,国学兴趣小组,以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操作竞赛、明礼修身工程等,将国学自然融入每一位师范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汲取国学文化的养料,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如开展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对文化古迹、教育基地等的参观调查与学习,将历史和现实结合,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这些丰富的精神元素能够使师范生完善人生与人格,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3):23-24

篇10

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春节以来,央视科教频道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档节目的火爆绝非偶然,它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体现了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

恰似一场春夜喜雨,央视每晚8时开播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股收视风。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原创的一档大型演播室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节目内容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让国内无数家庭祖孙三代围坐电视机前,围炉话诗,滋润亿万网友的心灵。他们为参赛选手的才情所折服,感叹她们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们封评委老师们为“大神”,敬仰老师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们盛赞节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

节目中,从《诗经》到诗词,覆盖的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诗歌史。入选节目的诗词难度适中,以学生时代学过的居多,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人们的记忆与情怀,带领人们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90分钟赛诗会,鉴赏哲思皆得。这90分钟,是“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学习。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回忆了农耕田园生活的旧时温情;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领悟了学生时代读过即忘的诗歌妙在写尽无限希望和理想;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方知口中常念的诗中原指大雁这种鸟类。

这9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选手吟雨,观众听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哲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惆怅。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宝库,今人需要怎样的慰藉,它就能给我们张开怎样的怀抱。

这90分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叹。选手们在诗词对答时表现出来的雍容大度、谦冲温和等人格力量,让人们再度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看到了祖国下一代的希望。

古诗词的雅与俗,穿越时空引共鸣

对于广大观众而言,热衷关注诗词大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喜欢,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穿越时空引起共鸣。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9期节目中,年轻才女王冬妍和武亦姝在台上说的两句话为人们持续热议:

“我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耳边飘过的却是‘桃花都开了,好漂亮呀’,满满的违和感。”王冬妍则回忆校园桃花盛开的所见所闻,想到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让雅与俗此消彼长。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呀,现代人给不了你。”武亦姝的这句话获得很多人纷纷点赞,古诗词以及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现代人给不了你”的那种东西,并且是无比丰富的那种东西――其可滋养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时弊,可成风化人。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榻ㄉ枭缁嶂饕逦幕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传统文化热”或将在今年呼啸而至。由一档节目激起的文化涟漪,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同样,《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也给了我们启示:文化节目具有非常大的可塑造性,通过文化节目的传播,诗词等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这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切合时代,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课题,也是一个教育课题,它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最美传统文化,传承引发思考

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虽然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古诗词,对于主动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积淀古典文化、提高鉴赏古诗能力很有意义。那么如何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呢?建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朗读古诗、了解诗人、体悟意境、把握鉴赏要领。

一、朗x古诗

学习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诗眼或词眼,以及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能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到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创作诗的内容也不同。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等多种类型。各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谢灵运的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屈原的雄浑悲壮,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等等。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诗歌内容。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先了解当时李白因受政治牵连被流放夜郎,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了。

三、体悟意境

先要理解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比如“举头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带有思乡之情的意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还要理解意象构成意境的一般类型: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中“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篇11

党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党的十八精神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职院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关注师生员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成功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坚持定位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做到以特色来提高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效果。

2、坚持先进性与引领性原则。倡导社会的“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校园文化之中;把民主法制精神渗透其中,把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浸润其里。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努力营造高雅、先进、文明的大学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地赋予大学文化以时代性、民族性及科学性为一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4、坚持协调、和谐原则 。追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默契、和谐、统一。表现为水融的自然状态、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各方面利益。

二、树立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体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树立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根本性的建设作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敏捷、素质较好的特点,组织参加集知识性、娱乐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使所有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积极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校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应处处体现学校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职院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风格、精神和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

四、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

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学校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大力发展社团,建设好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3、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强健制度文化建设中枢

制度对于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

1、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而不是让他们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

2、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得到提升。

3、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结合。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活动、人事管理、职务评聘、奖惩分配、校园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既体现法纪的严肃,又体现人文关怀。

六、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1、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七、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其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提出的大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价值观在校园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才能实现稳步、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也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