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6 10:21: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篇1

【 论文 关键词】管理 会计   

一、

(一)以效益为中心的相关性理论。西方国家管理 会计 已经 发展 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其 经济 发展水平、 企业 管理水平是相一致的。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 现代 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

笔者认为,

篇2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263-02

一、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现状

1.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理论

管理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控制、评价和沟通的各种会计报表及其说明。管理会计报告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报告和全面预算来对未来进行规划,可向管理者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制定决策,具有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的功能。

传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为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和责任考评报告。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面向企业的管理层,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而言,更突出以目标理论为核心。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动态性导致理论体系的不断变动,使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日趋成熟和丰富,也进一步揭示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

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视角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管理会计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这导致管理会计理论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规范体系,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完善和创新。从资本市场的需求来看,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顺应了其发展的需要,但以对内管理为主的先进的管理会计报告在资本市场的繁荣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期间的管理会计报告向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信息,而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仅在少数管理观念较先进的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我国还不够成熟。在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将大有所为。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的本质要求。我们应使其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性

会计工作主要偏重于财务会计报告。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观念也都很传统,其精力也多集中于财务会计报告的日常工作上,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和相关的人员,降低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以至各部门对分配的任务大多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导致应用效果很差。实际上,企业应该设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人员来负责管理会计,这样管理会计报告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

2.缺乏实用性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实际应用;二是重视内部条件分析,忽视外部环境分析;三是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四是重视吸收相关学科的精华,忽视适度规范化。目前仅有部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许多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管理会计内容未进入应用阶段,未能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报告缺乏系统性是指缺乏一个能将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全面体现出来的完整的运行报告体系。尽管部分管理会计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但还处在零星、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紧密地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4.缺乏技术支持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会计界对管理会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严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这直接导致了对于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因此,很难引起人们对管理会计报告的重视。只有获得这样一个系统的运行来支持,才能有效地在执行管理会计实时反馈控制的功能,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将企业运营中发现的问题提炼,进而实现企业的终极价值目标。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源于西方国家,都集中于对体系构建的探索上,缺乏有力的依据,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现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管理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差异分析,这样确实提高了对管理会计报告的重视,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不可能有创新性的突破。

2.实务界不够重视

虽然会计司不断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对会计领军人员进行大规模培养,对会计师等进行不断培训,但是,对于企业具体的操作实务、财务管理和基层财务人员的指导工作仍旧有所忽视,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这样使管理会计报告不能广泛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很难完整操作。

3.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队伍

有的企业只设立财务科,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相关的科室,更不会要求配备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现有财务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观念,思维上受到限制,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的作用由财务会计报告来取代,使其作用发挥受到束缚。

4.监督体制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一是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和指导管理会计的工作,没有专业的考试来保证管理会计的人才;二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规范的制度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改进方法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和企业会计体系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就决定着需要什么样的企业会计体系。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对内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加以完善并应用的基本保证,可以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来实现内部管理的改进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2.建设独立的管理会计机构

建设独立的管理会计机构是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中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所以,应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制定和颁布可行的管理会计报告原则和规范,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和推广工作,设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及相关协会机构,适时出台适用于管理会计的有关准则与指导意见,使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推行应用有章可循。

3.增强企业管理会计意识和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视程度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于对此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企业是否应用管理会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未能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对于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等都知之甚少,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管理会计信息作为预测、决策的依据。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只有在企业中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让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

4.强化管理会计监督考核机制

应在企业内部强化监督机制和实施考核机制,按要求认真取数填列管理会计报表,确保报表数据真实可靠。管理会计人员在编制管理会计报表后,应着重进行不同目的的分析,找出影响结果的根本原因,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一定参考,预防和控制相关风险,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作用。上级部门应加强对下级单位的考核,并将应用成功案例在全集团推广,对各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取得成效进行奖惩制度,可以更好地监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运作。

综上所述,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会计理论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规范的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缺乏独立性、缺乏实用性、缺乏系统性和缺乏技术支持。第二,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体系不健全和实务界不够重视。第三,为了推进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保障管理会计体系的顺利实施,国家应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独立管理会计机构的建设,企业应增强管理会计意识,强化管理会计会计考核机制,相关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代企业不断扩大其经营的同时,也要逐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系统,这样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就越来越重要,研究如何改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改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健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可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且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会在传统管理会计报告下有效地创新,让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霍红艳.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 傅超.关于国内管理会计报告定义的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2,(7).

[3] 陶娅.论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J].北方经济,2008,(4).

篇3

- 在ERP系统中,价值流的体现主要通过管理会计来表现。通过管理会计模块,可以方便地查询公司的成本构成和各种影响因素,帮助工程师分辨出可降低成本的高价值活动,为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依据。管理会计通过制定标准(Standards)、预算(Budgets)和分析差异(Variances)的方法进行经营管理、解释经营结果。由于制定标准需要采集准确数据,需要ERP其它模块的数据支持,因此在ERP实施过程中,一般将CO(Controlling)模块放在第二个阶段或更后一些时候实施。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主要为企业外部的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行使计划、控制与决策职能。区别见图表1. - 在表1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管理者和会计师更加关注预算和其他管理会计方法。衡量经营业绩的方法对管理者的行为影响很大,如果一个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是以利润为目标,管理者就会关心增加客户满意程度指标,因为出色的服务会带来高销售额与利润;如果这个企业的业绩评价是以降低成本为标准,管理者就不会那么关心服务质量,而尽量节省费用以降低成本。

- 鉴于标准、预算和分析差异等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各级企业主管应该仔细分析,选择切实可行且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方法来制订相关计划与决策。

- 首先要明确的是有关成本的几个基本概念:产品制造成本与产品完全成本。产品制造成本是指用来制造产品的所有资源的成本,是价值链的中间一个环节;产品完全成本是指产品整个价值流上使用的全部资源的成本,包括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市场开拓、销售及售后服务。产品制造成本中含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是指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其他所有制造成本,包括间接材料、间接人工、车间水电费、修理费、维护费、租金、保险费、财产税和厂房设备折旧等。

基本成本计算方法

- 企业要系统地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分配,例如制造企业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通常可使用分批法或分步法。

- 分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且在耗用材料、工时和加工复杂程度方面相差很大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生产,在各行业中分布很广,包括飞机制造业、家具业、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等。在分批法中批别是主要成本计算对象,因此要把成本精确地分配到各批,以找到所有成本动因(影响成本的因素)。由于各批差别很大,一般不在各批之间平均分配成本。

- 采用分批法的企业从每一批产品开工时就开始记录该批成本,分批成本单就是生产成本帐户的明细帐。成本发生时记入分批成本单;产品完工时,成本转入产成品帐户;产品销售时,成本又转入产品销售成本帐户。通过领料单和工时卡可以辨认各批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但是制造费用包括各种不能直接归集到具体批次的成本,比如冷气费、设备折旧费与保险、间接人工、间接材料和间接水电费等的归集,而管理者希望了解包括制造费用在内的各批产品成本,要求会计人员按照成本分配标准的一定比率向各批产品分配制造费用。下面是计算与运用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的六个步骤:

选择成本分配标准,要求最好地反应费用与产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确定计划期的制造费用总预算,一般一年一次;

预算成本分配标准的数量;

计算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预算成本分配标准的数量/确定计划期的制造费用总预算;

取得各批产品的分配标准实际数据;

用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乘每批产品的分配标准数量,计算各批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分批法是一种传统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利用分批成本单累计各批成本。

- 分步法适用于连续几个步骤加工,大量生产类似或相同产品的企业,普遍运用分步法的行业有石油业、食品及饮料加工业和化工及制药业等。

- 在分步法中,必须按照各工序的次序归集生产成本以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会计人员要先确定各步骤的总成本,然后在完工转出产品和期末未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摊。那么,怎样把总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分摊?怎样计算单位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了产品约当产量的概念解决这个问题,产品约当产量是将未完工产品数量表示为产成品数量时所使用的一个计量标准,例如4只加工程度分别为25%的在产品,它们的产品约当产量为1约当产量。

- 下面是分步法的计算步骤:

汇总完工产品及在产品的数量;

计算产品约当产量(要求分别计算直接材料和加工成本的约当产量,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

汇总成本;

计算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

- 通过对一个车间的期间业务活动的产品成本报告分析,可以比较车间实际发生的直接材料与加工成本和计划成本,如果实际成本过高就必须采取纠正措施,如果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员工就会得到奖励。

- 分步法与分批法不同,分批法的生产成本帐户表现在分批成本单上,分步法的每个生产车间都有一个独立的生产成本帐户,在分步法中的产品成本从上一个生产成本帐户转到下一个生产成本帐户,因此在分步法中,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将直接材料与加工成本(直接人工加制造费用)计入生产成本的方法,这种分类法简化了人工成本的归集,降低了记帐费用。

- 一个企业采用分批法还是分步法,取决于其生产的产品和生产经营的性质。在传统行业,企业一般都按批组织生产,而大量生产的企业一般把生产过程划分为车间,一道生产工序为一个车间,产品在各车间之间的流转是连续不断的和重复的。

扩展成本计算及ABC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产品是直接材料或直接人工,因为这些成本容易归集到特定产品中;困难的是制造费用的处理,它们很难精确地分配到各种产品中去,到目前为止,许多公司还在采用直接人工分摊标准,即按照直接人工时间或机器时间在各种产品中分摊制造费用,这样做导致了不精确的计算,例如加工中心设备,因为在高度自动化加工的加工中心设备中,制造费用的发生额与直接人工工时不相关,此外还有许多因素间接影响生产成本,更不用说价值流中的所有成本了。同时管理者不仅仅要注重某一车间或某一产品的成本,因为这样会歪曲作业活动成本,还需要将整个作业活动延伸到作业活动跨越的部门。

- ABC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的依据是生产加工产生作业活动,作业活动耗用资源。因此ABC法不是分批成本法与分步成本法之外的另一种独立的方法,而是用以发现分批成本与分步成本法中的成本数字的一种方法,ABC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作业(影响成本的因素)为中心并视之为基本的成本对象,会计人员利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汇总生产的所有作业活动成本,进而确定产品成本。相反,传统方法发展分批成本法与分步成本法中的成本数字时依赖于一般通用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而不是根据组织中的作业进行。因此要实行ABC法,一般的会计制度满足不了要求,由于ABC实行的条件要求具备强有力的计算机环境,利用光学扫描、条形码和机械化等系统,故所花费的成本比传统方法要高,但由于它的成本计算更准确,能够提供给管理者更有用的成本信息,能够使工程师利用其提供的资料评价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因此现在也有很多企业青睐这种方法。

- 在ABC法中,生产成本(人工和制造费用)是利用不同作业工具分配到产品中去的,这种对产品成本的细分可以明确指出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这个过程需要如下步骤:

确定加工活动;

预算每一作业活动的总成本;

为每项作业活动确认主要的成本动因(影响成本的因素),并将其作为分配标准;

预算每项分配标准的总数量;

将第2步中的已预算总成本除以第4步中已预算的分配标准数量,计算得出每项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率;

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 利用ABC法改进分批成本计算法,一般由来自设计、生产以及会计部门的代表组成一个职能交叉的小组负责,改进的分批成本按如下步骤计算:

确定某个批次作为选定的成本对象;

确定该批次的直接成本类别;

确定与该批次相关的间接成本集合;

选择将间接成本集合分配到各个批次的成本分配基础;

计算单位成本分配基础的间接成本分配比率,并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批次中。

篇4

管理会计至今没有形成公认的概念框架,多数学者一直认为管理会计是各种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从而忽视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概念化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本文力图将管理会计理论的渊源归于其发展史,将管理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归于其假设;提出了管理会计概念体系的雏形并且构建了方法体系。

一、文献回顾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权威会计组织不断给出管理会汁的定义。如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加工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AAA,1958);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为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编制财务报告。(MAP Committee,1986);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为、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

(二)管理会计假设 20世纪50年代末,财务会计假设受到西方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高度重视(葛家澍,2000)。但西方会计学者普遍认为管理会计是各种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从而忽略了管理会计假设的研究,这是管理会计难以发展为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假设对于任何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是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假设的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财务会计色彩,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及会计分期等财务会计假设几乎被所有的研究者所提及(聂顺江。2000)。遗憾地是这些假设并没有将管理会计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几十年来权威会计组织给出的基本框架是: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包括管理会计的目标、术语、概念、惯例与方法以及会计活动管理等(MAP Committee,1986)。我国会计学者陈今池(1989)、宋献中(1995)、劳秦汉(1995)、孟焰(1997)等先后提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著名管理会计学者胡玉明(2001)提出围绕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主线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这是我国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孙茂竹(2062)提出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这是我国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李玉周、聂巧明(2005)提出成本信息多维度导向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这是我国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如何将这些框架体系(现象)抽象概括出管理会计概念体系(本质)是一项艰巨工作。

二、管理会计本质及假设

(一)管理会计的本质 纵观管理会计发展史,可以看出经济环境的变迁能动地改变了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沿革是一部战略量化史。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战略量化的过程和实现描述工具(吴正杰,2004)。历史是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想发展过程。管理会计演化无疑是一个历史进程。笔者将管理会计分为: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等。必须指出的是,严格意义上这三种形态管理会计是先后产生的;目前又是并行的,因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1)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阶段。二十世纪初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激烈,总体上是以卖方市场居主导地位。此时诞生的古典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生产中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一一战略导向。1911年,泰罗(F.W.Taylor)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问世,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建立标准成本会计,实行事前计算与事后分析相结合,促进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标准成本会计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框架,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战略开创了新道路。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开始萌芽,J.M.Clark(1923)提出,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这一论断揭示并丰富了成本用于战略量化过程和实现工具的变量本质属性,从而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正式诞生。此后,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沿着以下路径不断发展至今: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形成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形成目标成本计算和与之相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以成本的“社会观”为指导形成产品生命期成本计算;创建着眼于企业与金融市场共生互动的资本成本会计。

(2)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整个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总体上处于买方市场。此时,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丛林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由于市场竞争环境压力所导致的管理主题从生产到市场的转变(陈荣平,2005)。人们开始侧重研究怎样将环境因素(市场)的变化融合到企业战略中去,1960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提出经典4Ps营销理论,此时,人们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来评估企业管理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C)始于顾客,终于顾客的思想被提出(A.V.Feigenbaum,1961)。迈克尔,波特(M.E.Porter)提出战略管理的“竞争五力”模型(1980)、价值链理论框架(1985),这些理论丰富了顾客变量的本质属性。与此相适应,管理会计创建了价值链优化为主题的体系,标志着竞争战略(市场)导向管理会计的形成。管理会计在20世纪助年代取得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发展,都是围绕着如何为企业“价值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供相关信息而展开(胡玉明,2004)。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这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环境主题管理会计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以前,战略决策奉行最优化准则,人们强调管理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如RobertS,gaplan(1982)就广泛地应用了许多数学方法。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管理会计师,将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方法(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信息支持(余绪缨,2003)。

(3)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石抽危机、日本及欧洲的崛起,科技竞争愈演愈烈。“3C”(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力量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人们开始重点研究战略如何适应动荡的环境。多变量刻画是人们解决

战略问题必然选择,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P.M.Senge,1990)。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业务流程重组(BPR)(M.Hammer & JA.Champy,1993)。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来自传统的资本家投资,而是知识的创新、运用(Peter Dmeker,1993)。Robert S.Kaplan&David P.Norton(1996)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19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的诞生是动态战略导向管理会计形成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后,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强调管理的艺术性,强调“衡量”重于“计算”、“认知性”重于“精确性”(余绪缨,2003)。人们的战略决策目标开始采用“满意性准则”,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管理会计师――新型管理专家帮助或参与决策系统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人文化阶段。

(二)管理会计假设 逻辑是人们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必须遵循的;假设是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一切应用的基础就是从科学假说推知个别情况,是演绎出个别预见(Karl Raimund Popper,1959),可见科学将提出假设作为其逻辑起点。会计假设的特点在于假设在本质上是普遍的,而且是论证其他命题的基础;假设是不言自明的命题,直接与会计职业相关或是构成其基石;虽是普遍认为有效的但却是无法证明的;会计假设应具有内在一致性,不会互相冲突;每个假设都是独立的命题,并不会与其他假设重复或交叉(Study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64)。管理会计假设是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对管理会计实践中不确定因素的假定,是构成管理会计思想基础的科学设想。管理会计假设应具有会计假设的一般特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管理空间存在性假设。经验告诉人们,一定经济环境下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具有相似的一面,本文将这一现象抽象为主体管理空间,并且认为是管理对象的社会属性。在管理实践中,特定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理想管理流程具有同构的特点,笔者将这一现象抽象为客体管理空间,并认为是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由此管理空间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类。管理空间假设对管理会计实践的意义在于:空间范围从流程扩展到管理模式;时间范围从客体限制扩展到主体认同;运行方式从自我扩展到同构空间;计量模式从客观扩展到主观;披露范围从内部扩展到可选。(2)管理空间同构相似性假设。一般认为同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对同构的认识形式产生了意义。同构是一种保持信息的交换、同构本质上是一种映射,通过这种映射一个系统的结构可以用另外十个系统表现出来;有一种很好的策略就是尝试描述彼此在结构上的相似性(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79)。笔者认为客体管理空间具有同构性的特点,即企业的战略形成的要素和结构是相似的;主体管理空间具有相似性的性质,即虽然企业具有个性,但人们形成战略的过程和方法是相似的,惯例与方法是一个抽象,从根本上是可以变通的。(3)制度选择假设。所有的制度安排都可以解释为选择的结果(Steven N.S.Cheung,1992)。所谓制度选择是指理性的管理者选择符合战略导向的管理政策――可以是科学性原理、方法,相似企业的相关可行作法等。(4)战略的连续性假设。数学中人们从距离刻画到拓扑刻画来表达连续性概念。管理会计中假设战略的连续性,一方面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Ansolf,1975),另一方面为了使抽象的战略可以量化。(5)管理会计误差假设。从现实性视角,管理会计误差是不可避免,实务中再次确认时丢失的信息就是管理会计误差。管理会计误差的产生是管理实践历史性的表现,管理实践的历史性即管理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三、管理会计概念框架

(一)管理会计理论要素 管理会计的理论关系主要包括:(1)管理会计目标。权威会计组织给出的有代表性的目标是,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参与管理过程,(MAP Committee,1986)。Ahamad Belkaoui(1980)、李天民(1994)、余绪缨(1999)、胡玉明(2000)等也提出了不同目标。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亦称管理会计报告目标:坚持制度选择的原则,在充分关注战略量化政策的科学性、相关性、考虑差距分析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战略驱动变量,减少管理会计误差,形成管理会计报告,坚持可选披露,解脱管理责任。(2)管理会计术语。确认。管理会计确认是为了达到管理会计目标而对会计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的过程,可分为初次确认和再确认。初次确认是人们管理思维描述过程,从事管理实践的人根据客体管理空间的变化,在主体管理空间中进行的同构、相似变换,变换的结果产生战略导向――管理思想。可将驱动变量群用于管理会计报告的过程称为再次确认,再次确认考虑管理会计误差的客观性,更加强调可量化性。计量。管理会计的计量就是量化与战略相关的可量化的行为。管理会计的计量应关注,一是计量的内涵比较宽泛,包括变换、算子计算、算术计算等;二是选择战略的驱动变量群――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群;三是管理会计误差的客观性。披露。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指由谁来提供信息,为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特点是个性化、对象化、互动式。从信息供求的角度看,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重点是决策有用,同时要兼顾受托责任。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是可选披露――可选披露涵盖了自愿披露、被迫披露、不披露。信息质量。管理会计信息特征包括:一是科举,主要是战略的柔性及适应性;二是相关性,主要包括战略的进取性及调整性;三是差距分析,表明战略的同构和相似性。管理会计报告的要素。包括:制度选择披露,主要指符合战略导向的管理政策的披露;驱动变量群的选择披露,是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群的选择过程披露;管理误差分析披露,主要说明可能的误差的主要原因;可选披露理由披露,指自愿披露、被迫披露、不披露的理由的枚举。(3)管理会计概念。管理会计从量化特性看是一门会计;从发展的视角看,是战略量化的过程和实现描述工具;从现实性角度看,是对管理会计对象确认、计量从而形成可选披露的报告的会计。

(二)管理会计理论结构 管理会计的运用面临管理人员的形象思维与管理情境两个问题,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充满个性化的色彩(胡玉明,2004)。尽管如此,管理实践中还是存在不变的因素一一结构。这种结构的原初状态为管理空间,管理空间至少具有同构、相似性的本质属性。管理实践并不(也不可能)要求精确,管理发展史表明管理思想历来注重战略导向。管理会计量化特性是天然的量化管理思想的工具,这种量化并不是直观反映,是来自管理空间中的各种信息在管理者的大脑中自觉不自觉地经历了复杂

的变换(包括数学变换和灵感等),从而找到战略驱动变量群,这一过程就是管理会计的初次确认。初次确认虽然经历了计量,但是这种计量多是变换,缺乏强的操作性,管理实践要求将战略驱动变量群变为报告形式,这一过程称为再次确认。再次确认中的信息丢失是必然地,丢失的信息就是管理会计误差。两次确认形成的管理会计报告是否需要披露是可选的,这种可选披露取决于管理者的动机。上述管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一)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成本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惯例、方法体系战略导向思想是:研究生产中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成本用于战略量化过程和实现工具的属性,“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J.M.Clark,1923)。根据这一战略导向确定的驱动变量群的核心变量是不同的成本向量,成本向量的维度取决于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动的原因。从战略的角度看,影响企业成本态势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经济结构和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结构性动因是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一般包括企业规模、业务范围、经验积累、技术等;执行性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有关的动因,通常包括参与、全面质量管理(TQC)、能力利用、联系、产品外观和厂址布局。成本战略预算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企业通过成本的计算(成本法、分步法等)、预算等方法生成成本信息;成本信息有的可以直接进行基础应用(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计算,短期、长期决策,定价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或拓展应用(本量利分析法,扩展企业战略规划等),有的成本信息须要经过加工分析才能加以应用(加工分析方法有:预测分析法,包括趋势分析、因果分析、调查分析、判断分析;决策分析方法,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成本决策、存货控制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包括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其次是战略控制方法体系,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目标控制、制度控制、价值工程、标准成本系统、差异计算等。最后是战略评价方法体系,主要是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激励机制等。

篇5

二、解决对策和方法

1.全面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要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首先,构建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生活实际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和现代企业特点,通过对企业财会管理中遇到的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既能指导实践,又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指导和应用的理论知识。其次,完善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人员一定要理顺与其他会计的关系和区别,在理论上解决管理会计体系的界定,确立管理会计的管理体系。同时管理会计现在呈现出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而不断拓宽管理领域,逐步完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管理会计必将以新的理念和方法来适应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改革和完善原有技术和方法,摒弃目前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实地研究”和“案例探究”,进而有效地总结实践中的管理经验,并有效的归纳,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反过来又有效指导于我们企业管理,进而形成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积极创建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应用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前提。通过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使我国企业有效建立了现代管理制度,改变了原先企业只追求盲目扩张的粗效性管理模式,建立了管理效益性管理模式,使企业明白了只有依靠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成为其良好自律行为,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效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推广。

3.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我们要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和设置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这是实行和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保证。管理会计机构要独立于财务会计,充分发挥它的综合管理职能。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培养现代管理会计的有效保证。

篇6

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会计假设脱离实际。会计假设是一种逻辑性的命题或者推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意味着会计领域中存在于某一时期内无法验证或者尚不能确定的事项,会计人员在面对这些事项时需要以正常情况下的客观实际或者发展趋势为依据,作出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同样存在于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变动成本法以及成本习性分析等假设。然而,部分假设与企业中会计实践活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本量利分析为例,若企业对单一产品的产销,需要假设产量与销售量之间存在平衡关系;若是企业进行多种产品的产销时,则需要假设这些产品具有稳定的品种结构,换而言之,即是假设在企业的总销售收入额中,多种产品的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不便。本量利分析只有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开展。然而企业行政管理与业务招待等费用没有准确的开支数额,因而企业每个会计月的固定成本额不是相等的,此外,人工效率、运输方式以及进货渠道等因素也会对单位变动成本发生改变。在进行理论研究时,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假设,但是这些假设脱离了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于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导致理论与实际脱离。

2.管理会计方法中引入复杂的数学模型后,其可操作性将降低。由于学者在进行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是对于会计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研究人员在管理会计理论中设计了较多复杂的数学模型,为会计实际工作者造成了困惑。从实用性的角度看,这些数学模型严重缺乏实践基础,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疑,极大地降低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例如,概率分析法往往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用于决策与预测分析,理论研究中能够将各个事项的概率直接设定,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事项的概率难以准确界定。这些问题都会在实际中应用管理会计方法产生不利影响。假如在会计实践中,会计工作者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数学模型的了解,但是这种定量分析方法难以将信贷利率、市场供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等非计量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决策或者预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3.管理会计不能较好地满足管理者的决策需求。部分管理会计方法若要应用在企业管理中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这些经济性较低的方法难以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应用,还有部分方法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性较低,这都导致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积极性不强。就目前情况而言,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将工业企业作为编写范例,而在金融保险和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商品流通等企业以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与服务行业中,大多数管理会计方法难以较好地满足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例如,理论上对于最优质量成本的确定,应当是单位质量的损失成本与检验成本、单位预防成本相等时存在。而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单位质量损失成本、检验成本以及单位预防成本的计算十分复杂,最优质量成本的确定知识在理论上存在可行性,但是缺乏实际操作性。就算是按照以上方法确定了最优质量成本,理论上能够保证企业的质量成本最低,然而对于最佳合格率不能保证是100%,这是由于企业若要满足质量上的高要求,则需要增加成本投入,这种做法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具有经济性。

二、管理会计理论前瞻

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方向的探讨,应当从会计实践出发,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寻找理论方面的原因,不断进行改进,而不应寻找客观原因或借口进行开脱。因此,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实践需要为向导,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理论对于会计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1.规范化研究。规范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保证管理会计方法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其主要内容是规范化管理会计理论以及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划分以及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从哲学角度来看,实践决定理论,因而管理会计规范化研究是把以往会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汇总,将之以系统化的理论形式表现。

2.提升管理会计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当改变以往过度重视学者而忽视会计工作者的参与,应当提高会计工作者在研究中的参与性。为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实际操作性,应当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创造机会是理论研究人员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验证,在理论研究人员与会计工作人员的共同工作中,以实际调研结果结合理论研究成果,明确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经过实践验证、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加以推广。

3.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在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工作中,应当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会计目标,以此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管理者的控制之中。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以及方法与智能等内容。除此之外,在进行完善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理论服务与实践的原则,明确对“理论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认识,切实发挥在实践活动中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指导作用。

篇7

二、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整、规范、评价、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其要达到的目标十分广泛,包括确保经营方针的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等,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在诸多方面都与管理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二者都是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是保证财务信息准确性的基础,而这些准确的财务信息又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依赖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管理会计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析,为进行未来的预测和决策奠定基础,所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十分重要;其次,二者都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管理信息,为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资产的安全、控制和监测企业的经营活动,为管理会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管理会计通过对各种财务数据的分析,从另一个维度来了解资产的使用、经营活动的发生等情况,协助管理者发现异常,也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参考;此外,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跟踪记录系统以及反馈控制、考评等都与业务流程的处理密不可分,这些流程的控制都是由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的,因而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建立势必要将业务流程的控制、各环节相关责任人的工作内容等考虑在内;最后,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所服务的对象,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服务的,同样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目标,只是方法略有差异,所以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益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既可以视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石(如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基础),又可以视为有着与管理会计相同目标而相辅相成的手段(如二者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建设时需要将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纳入考虑。

三、基于内部控制进行管理会计建设的建议

1、结合内部环境,建设管理会计的发展环境

考虑到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发展时间不长,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没有管理会计的意识,因而管理会计的建设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应用环境。首先,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这是管理会计应用的保证,不仅在于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更在于确保管理会计能得到良好的推广和实施,因而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并与内部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其次,根据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并明确相关的职责权限,管理会计的运用需要专门的员工来进行,因而需要企业结合岗位的设置,明确每一个职位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收集等,有了岗位和职责的保证,管理会计的运用才能真正渗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最后,企业要提高管理会计的运用意识,重视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尤其需要建立起依靠管理会计协助决策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对财务的认识仅停留在核算层面,没有对财务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而种种财务、经营决策也往往是领导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的,企业没有形成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决策的文化,为了创造建设管理会计的环境,企业就不得不重视文化的构建,只有整个企业处于重视、有意识地运用管理会计的氛围中,才能保证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以及顺利推行。

2、利用信息与沟通机制,收集、处理财务数据

管理会计的运用是建立在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的基础上,而且管理会计所需要的数据广度往往超越了会计数据,所以需要建立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道,而这个通道的建立又与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有重合之处。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时,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沟通,会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利用这一渠道进行基础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一方面,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目标向各业务环节的员工或各层级的数据处理人员传递信息,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处理过的数据也可以依赖信息沟通渠道反馈至上级,以保证基础数据的及时传递。目前不少企业都开始依赖信息化环境的构建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也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沟通,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也可以考虑建立起会计信息系统,将所有的业务模块进行整合,所有的数据都在同一系统中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基础数据的“同源”和信息的及时反馈,利用信息化系统,企业可以同时完成内部控制的沟通机制的建设和管理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

3、构建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的建设、推广和运用需要恰当的方法体系为依托,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史较短,尚未构建起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因而企业在构建管理会计方法体系时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经验。首先,企业需要结合业务流程,考虑控制活动,分析为实现管理目标可以获得哪些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哪些管理会计模型,对于管理会计模型企业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太过复杂降低了模型的实用性,又不能太过简略降低分析、预测的精确度,与此同时,企业可以结合内部监督对模型分析、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修正;其次,考虑到理论体系的欠缺,企业可用案例分析来协助进行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同周围高校合作,共同参与管理会计的建设,将一些难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对其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会计方法,企业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整理,去粗取精,进行规范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流程,以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虽然很多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仍然需要依赖人工的分析,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确定的分析可以通过规范化来提高处理效率,规范化之后,任何员工都可以从事相关的管理会计工作,从而降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同时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效率。

4、结合人力资源政策,重视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管理会计的运用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而内部控制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建设管理会计体系时,人才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因而企业需要结合现有的人力资源政策,引进、培养专业的人才。首先,企业要结合岗位设置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内容,考虑管理会计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包括工作能力、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引进优秀的人才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注意人才知识背景的多样化;其次,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管理会计知识培训体系,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结合案例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广泛自学各类知识,包括经济、管理、数学、统计等,定期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可将考核的结果与绩效挂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起轮岗制,了解各业务环节数据的产生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到内部控制在业务流程中的重要性,管理会计人员还必须对内部控制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最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薪酬激励体制,建立上升通道,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8

二、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整、规范、评价、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其要达到的目标十分广泛,包括确保经营方针的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等,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在诸多方面都与管理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二者都是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是保证财务信息准确性的基础,而这些准确的财务信息又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依赖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管理会计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析,为进行未来的预测和决策奠定基础,所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十分重要;其次,二者都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管理信息,为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资产的安全、控制和监测企业的经营活动,为管理会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管理会计通过对各种财务数据的分析,从另一个维度来了解资产的使用、经营活动的发生等情况,协助管理者发现异常,也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参考;此外,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跟踪记录系统以及反馈控制、考评等都与业务流程的处理密不可分,这些流程的控制都是由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的,因而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建立势必要将业务流程的控制、各环节相关责任人的工作内容等考虑在内;最后,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所服务的对象,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服务的,同样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目标,只是方法略有差异,所以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益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既可以视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石(如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基础),又可以视为有着与管理会计相同目标而相辅相成的手段(如二者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建设时需要将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纳入考虑。

三、基于内部控制进行管理会计建设的建议

1、结合内部环境,建设管理会计的发展环境

考虑到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发展时间不长,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没有管理会计的意识,因而管理会计的建设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应用环境。首先,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这是管理会计应用的保证,不仅在于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更在于确保管理会计能得到良好的推广和实施,因而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并与内部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其次,根据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并明确相关的职责权限,管理会计的运用需要专门的员工来进行,因而需要企业结合岗位的设置,明确每一个职位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收集等,有了岗位和职责的保证,管理会计的运用才能真正渗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最后,企业要提高管理会计的运用意识,重视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尤其需要建立起依靠管理会计协助决策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对财务的认识仅停留在核算层面,没有对财务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而种种财务、经营决策也往往是领导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的,企业没有形成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决策的文化,为了创造建设管理会计的环境,企业就不得不重视文化的构建,只有整个企业处于重视、有意识地运用管理会计的氛围中,才能保证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以及顺利推行。

2、利用信息与沟通机制,收集、处理财务数据

管理会计的运用是建立在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的基础上,而且管理会计所需要的数据广度往往超越了会计数据,所以需要建立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道,而这个通道的建立又与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有重合之处。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时,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沟通,会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利用这一渠道进行基础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一方面,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目标向各业务环节的员工或各层级的数据处理人员传递信息,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处理过的数据也可以依赖信息沟通渠道反馈至上级,以保证基础数据的及时传递。目前不少企业都开始依赖信息化环境的构建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也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沟通,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也可以考虑建立起会计信息系统,将所有的业务模块进行整合,所有的数据都在同一系统中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基础数据的“同源”和信息的及时反馈,利用信息化系统,企业可以同时完成内部控制的沟通机制的建设和管理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

3、构建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的建设、推广和运用需要恰当的方法体系为依托,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史较短,尚未构建起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因而企业在构建管理会计方法体系时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经验。首先,企业需要结合业务流程,考虑控制活动,分析为实现管理目标可以获得哪些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哪些管理会计模型,对于管理会计模型企业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太过复杂降低了模型的实用性,又不能太过简略降低分析、预测的精确度,与此同时,企业可以结合内部监督对模型分析、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修正;其次,考虑到理论体系的欠缺,企业可用案例分析来协助进行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同周围高校合作,共同参与管理会计的建设,将一些难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对其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会计方法,企业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整理,去粗取精,进行规范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流程,以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虽然很多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仍然需要依赖人工的分析,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确定的分析可以通过规范化来提高处理效率,规范化之后,任何员工都可以从事相关的管理会计工作,从而降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同时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效率。

4、结合人力资源政策,重视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管理会计的运用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而内部控制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建设管理会计体系时,人才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因而企业需要结合现有的人力资源政策,引进、培养专业的人才。首先,企业要结合岗位设置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内容,考虑管理会计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包括工作能力、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引进优秀的人才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注意人才知识背景的多样化;其次,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管理会计知识培训体系,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结合案例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广泛自学各类知识,包括经济、管理、数学、统计等,定期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可将考核的结果与绩效挂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起轮岗制,了解各业务环节数据的产生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到内部控制在业务流程中的重要性,管理会计人员还必须对内部控制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最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薪酬激励体制,建立上升通道,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9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借助于大数据手段来分析顾客消费行为、预测产销量、控制成本及考核评价,但这种技术手段给管理会计及其管控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重核算轻管理的理念使得管理会计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大数据的到来尚未为管理会计提供有效的支撑,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的方法、程序等未得到有效管控。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及受托责任观使得财务会计一直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共同为企业目标服务,且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同样需与时俱进。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近几年涉及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业绩导向型薪酬体系、绩效评价系统、管理控制系统本身等,其次是成本会计与管理和决策方法”;以及大数据给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与变化等的研究文献,但研究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内部控制对管理会计进行管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阐述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一、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管理会计职能的完善

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大数据技术为管理者优化决策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来了重大提升。相对于以往,数据来源、获取方式、预测决策方法、业绩评价手段等的方便快捷使得管理会计职能更加完善。一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会计所需信息变得更加及时、海量及多样,企业可以迅速的通过处理系统准确实时的进行分析,得出消费者行为、市场销量、订单预测、顾客反馈、绩效评价等数据,并快速的反应到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策略、薪酬管理等经营管理活动中。比如通过电商数据支持,企业可以分析其搜索行为、产品关注类型、消费习惯、议价能力等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并向客户推送相关产品,随之调整产品类型、成本,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组织应用以及本身的控制、预测等方法由于大数据的支持,一系列新的管理会计工具随之得以诞生和应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处理通过对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处理、确认及计量,使得提升组织的价值创造能力也随之增强,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实践内涵及应用范围和层次。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会计职能日趋强大和完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则需要全面升级,随之而来的人、物、力的支持则要进一步的与之配套。一是对人才的挑战。复合型人才是管理会计职能有效实现的基础,知识储备丰富、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更有用武之地。传统的会计人员侧重基本专业知识,知识面较单一,但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不仅需要在信息化、会计等专业有所涉猎的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这实际也是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所需的基本人才储备。二是对现有硬件设备、系统支持等大数据所必需“物”的挑战。大数据存储仓库、处理吞吐量之庞大急需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来构建全方位的管理系统。不仅如此,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前所未有,其安全性则是重中之重,软硬件防护、安全意识面临更大挑战。三是“力”———管理系统方法论,即分析技术、方法及策略的优化。优秀的信息处理系统在数据挖掘、事件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上不仅高效及时,还要做到结果准确,方便管理者科学做出决策。

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变化

管理会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石,两者都为管理者提供管理控制信息,最终为企业目标服务。凸显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应用势必引起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内容、方法及手段的变化。与时俱进,紧扣管理会计的大数据支持,找出新形势下管理会计的关键控制点,才能确保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一)风险点的扩展与细化

一是信息系统风险。企业以往对于信息化系统的依赖性不强,从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订单系统等独立模块演变至综合ERP管理系统,企业的依赖性逐步增强。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信息系统面对更广泛的数据来源、类型以及巨大的数据分析量,其稳定性、安全性及准确性尤为重要,一旦系统瘫痪,企业将面临巨大风险。二是信息沟通风险。大数据时代下,要求信息能及时高效的得到传递和沟通,一旦信息滞后,企业将面临诸如订单变动风险、营销政策制定风险、产品研发设计风险及投融资风险等,使得企业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决策,遭受损失。三是其他价值驱动因素风险。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面对复杂多变的价值驱动因素,如何将这些因素作为权变因素,实时调整以其为自变量的函数,得出价值增量,正是管理会计之所求,因此所有这些价值驱动因素将随之转化为风险点和控制点。

(二)控制内容的深入

控制内容的深入主要包括环境控制的拓展和流程控制的深入。一方面管理会计具有独有的功能与工具,其职能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内部环境控制保驾护航。比如大数据时代下对管理会计的重视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全面的管理会计理念,与公司战略紧密联合,一改“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同时还需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招聘和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并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权责安排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职能的实现更加依赖信息系统,原有的业务流程控制则需重新梳理。比如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非结构数据的提报、评价工具的利用、成本的管理控制以及与“互联网+”的对接等流程较以往有了全新变化和拓展,其流程控制则需进一步梳理并涉及到所有的作业。

(三)控制手段和方法的提升

借助于大数据,企业构建信息云共享中心,使得多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缩短了信息鸿沟,加之管理控制工具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是信息化控制更加方便快捷。比如授权审批控制可以借助于信息化平台预先设置事件审批流转流程,则相应的权限分工控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得以实施;再如责任会计系统通过设立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建立跟踪记录、反馈控制以及业绩考评等模块,使得预算控制更加高效精准。二是对非结构数据、非财务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使得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以及绩效考评控制可以兼顾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用户只需设计好数据接口、采集来源以及处理规则,便可分析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关工作以及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对手以及相关政策等诸多影响因素,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三、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

(一)建设大数据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由于大数据下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个新课题,因此企业先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应用基础。首先,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管理会计权责分配,合理进行机构设置,明确岗位分工及相关的职责权限,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确保管理会计的顺利应用;其次,打造大数据支持平台,从软硬件上构建良好的应用实施基础,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一方面招聘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政策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并辅以激励奖惩计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后要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培育善于运用管理会计来辅助决策的理念,提高管理会计运用意识。

(二)构建管理会计内部控制方法体系

用内部控制的方法体系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会计进行控制,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企业应首先打造大数据管理会计方法体系,明确相关的管理会计工具,企业应对各类管理会计模型进行整理,去粗取精,使其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重点利用大数据平台科学构建管理会计事项处理规则以及信息的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利用综合信息化平台;其次,全面梳理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会计流程,将流程贯彻至企业的每个层次,以目标导向分模块的进行梳理构建,如全面预算模块、信息共享传递模块、绩效考评模块、成本管理模块等;最后,用内部控制体系将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化,将管理会计相关事项置于内部控制架构中,将其中各要素按照内部控制的方法论分门别类,注重其中各要素的衔接与关联,横纵向的搭建一张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网络。

四、结语

大数据作为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带来了重大提升,管理会计也才是近几年成为热点的,而大数据下的管理会计使得本来就不重视管理型会计的企业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和未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利用大数据拓宽管理会计职能时,用内部控制体系将管理会计进行管控,无疑可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一条保驾护航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孟焰,孙健,卢闯,等.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09).

[2]朱清海.基于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会计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4(12).

[3]王倩倩,王阳阳.浅析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

篇10

管理会计从西方引进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管理会计在理论与实务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实务的应用上,还不尽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没有与我国的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我国文化环境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探讨我国管理会计运作的文化环境对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体系,应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文化环境对管理会计的约束及影响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会计中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激励方式。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效率。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提供管理会计信息以保证管理会计目标实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保证。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于1982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中规定了管理会计师不得违背的行为准则,包括能力、保密、正直、客观、道德行为的冲突的解决等。我国目前尚未对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作出规范,但随着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以及各中介服务机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必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应该奠定在我国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守法、诚实、敬业、正直等做人的基本准则与管理会计特点的结合,是建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发点。 

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关利益的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导致责任会计对于责任与激励处理方式的不同。一般而言,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较为注重强调个体的利益,管理会计责任中心将工资直接与效益挂钩,强调业绩与金钱的对等,但这种情况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首先,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偏重于强调社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向钱看是与社会导向相矛盾的。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感,这一文化背景注定了我们在责任会计的推行过程中,应该将个体的责任与利益协调起来,采取荣誉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最后,责任的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控制的目标也不能完全量比,一切按业绩控制也未必就能行得通。因此,责任的考核必须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观念主要有:轻商重义的观念会导致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偏见;谨慎保守的观念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造成企业报酬偏低;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会导致责任考核中奖惩不明;过分注重社会责任则会抑制人的创造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则忽略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计划经济管理的观念助长了不思进取、不愿积极面向市场开拓的行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我们在推广管理会计过程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不同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效率的不同。在行政利益诱导的企业,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管理上长官意志代替一切,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就低,同时,这样的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必然要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市场价值,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去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规划,将企业纳入战略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将人看作是权利的工具的专制企业,责任会计就难以推行,也很难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相反,在较为民主及尊重人的个性的企业,则能够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被自觉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为责任会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机制相符合的企业运行机制,进而建立企业先进的文化。

 

二、应采取的对策 

 

通过对影响管理会计的文化环境的剖析,笔者提出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的以下对策。 

1.我们应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制订我国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尽管我国尚不具备美国等国那样的条件制定《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但我们可借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制定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使管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及其塑造的会计人在文化价值观上具有集体主义突出、对不确定因素规避度较强、权距较大、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程度不高的特征,我国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应结合上述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这样才能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应用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管理会计方法,应当成为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突破口。

2.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而不能全面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 

我国的责任会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管都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指标分解,逐级落实计划。但我国的责任会计是在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评比和讨论制定考核指标;而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由会计专业人员划分责任中心,并根据相关会计资料指定考核指标,对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其次,尽管都使用一套标准进行日常控制,我国的责任会计是通过限额领料、劳动定员、工时定额等方式进行日常控制;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通过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日常控制。再次;尽管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核算和报告系统。我国的责任会计采用的是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的方式;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主要采用专业核算方式。所以,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我们应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 

3.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 

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动趋势,以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 

4.继续强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在市场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框架内所要求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但市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实现高效率的上下联动,分层把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的成熟的企业文化,而当前多数企业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我们应继续强化企业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篇11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当前管理会计应用中的文化环境及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具体分析了文化环境的特征及对建立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的若干对策。[关键词]管理会计文化环境约束影响对策管理会计从西方引进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管理会计在理论与实务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实务的应用上,还不尽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没有与我国的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我国文化环境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探讨我国管理会计运作的文化环境对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体系,应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文化环境对管理会计的约束及影响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会计中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激励方式。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效率。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提供管理会计信息以保证管理会计目标实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保证。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于1982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中规定了管理会计师不得违背的行为准则,包括能力、保密、正直、客观、道德行为的冲突的解决等。我国目前尚未对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作出规范,但随着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以及各中介服务机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必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应该奠定在我国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守法、诚实、敬业、正直等做人的基本准则与管理会计特点的结合,是建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发点。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关利益的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导致责任会计对于责任与激励处理方式的不同。一般而言,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较为注重强调个体的利益,管理会计责任中心将工资直接与效益挂钩,强调业绩与金钱的对等,但这种情况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首先,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偏重于强调社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向钱看是与社会导向相矛盾的。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感,这一文化背景注定了我们在责任会计的推行过程中,应该将个体的责任与利益协调起来,采取荣誉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最后,责任的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控制的目标也不能完全量比,一切按业绩控制也未必就能行得通。因此,责任的考核必须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观念主要有:轻商重义的观念会导致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偏见;谨慎保守的观念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造成企业报酬偏低;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会导致责任考核中奖惩不明;过分注重社会责任则会抑制人的创造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则忽略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计划经济管理的观念助长了不思进取、不愿积极面向市场开拓的行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我们在推广管理会计过程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不同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效率的不同。在行政利益诱导的企业,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管理上长官意志代替一切,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就低,同时,这样的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必然要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市场价值,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去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规划,将企业纳入战略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将人看作是权利的工具的专制企业,责任会计就难以推行,也很难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相反,在较为民主及尊重人的个性的企业,则能够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被自觉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为责任会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机制相符合的企业运行机制,进而建立企业先进的文化。

二、应采取的对策通过对影响管理会计的文化环境的剖析,笔者提出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的以下对策。1.我们应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制订我国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尽管我国尚不具备美国等国那样的条件制定《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但我们可借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制定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使管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及其塑造的会计人在文化价值观上具有集体主义突出、对不确定因素规避度较强、权距较大、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程度不高的特征,我国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应结合上述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这样才能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应用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管理会计方法,应当成为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突破口。2.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而不能全面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我国的责任会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管都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指标分解,逐级落实计划。但我国的责任会计是在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评比和讨论制定考核指标;而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由会计专业人员划分责任中心,并根据相关会计资料指定考核指标,对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其次,尽管都使用一套标准进行日常控制,我国的责任会计是通过限额领料、劳动定员、工时定额等方式进行日常控制;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通过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日常控制。再次;尽管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核算和报告系统。我国的责任会计采用的是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的方式;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主要采用专业核算方式。所以,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我们应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3.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动趋势,以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4.继续强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在市场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框架内所要求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但市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实现高效率的上下联动,分层把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的成熟的企业文化,而当前多数企业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我们应继续强化企业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结论综上所述,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应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必须同时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具体现实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起到应有的作用,并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健康发展。总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界的广泛参与,我们应从我国文化环境背景的实际出发,研究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和道德规范,超越“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使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