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24: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消化系统的功能跟中医的脾胃功能相对应,在众多的消化系统疾病中有一个比较常见中医病变的证型叫脾胃虚寒证。它是由于脾阳不足所致,临床可见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脾胃虚寒证常出现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等疾病中,这也容易理解。立秋之后,自然界之阳气开始逐渐衰减,阴气渐盛,这些可加重损伤脾阳,势必加重此病。所以在秋季给予提前干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脾胃虚寒体质的人,宜食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温胃祛寒的食物,如羊肉、牛肚、猪肚、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红糖等。其他温阳补脾的方法还有许多,我推荐糯米与梗米对半、红枣、山药、莲子适量熬粥,作为辅食或点心,长期服用。同时,要避免寒食伤胃,这包含二层含义:一不吃或少吃寒性食物:如芹菜、黄瓜、绿豆、马兰头、螺蛳、蟹等等;二是不吃或少吃温度低的食物,如冷饮、冰镇饮料、生拌菜以及一些水果等等。少量间断的食用寒性食物,可以减少对脾胃的伤害。
有人认为既然寒伤脾胃,那么到最冷的冬季再当心也不迟,而且比秋季干预更要紧。殊不知冬季虽然寒冷,但现在人们保暖到位,临床上受寒致病的在冬季并不常见。反而是在秋季,天气寒热温度变化大,受寒致病的倒比比皆是。建议脾胃虚寒人士少穿敞胸露腹的西装,注意腹部保暖。
就这样拖了一个多月。有朋友建议我去看中医,于是我便去看中医,告诉医生我痛的位置,他说那里是附件的位置。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是炎症上行,发展到附件发炎了。看了两个月中医,前十服药喝了之后疼痛有所缓解,可后面的二十多服药喝了没效果了。而且药性太猛,刺激到胃,让我本来就不好的胃情况更糟糕了。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家人叫脆不要吃药了,不如去咨询一下医生,看看能不能用饮食进行调理。
于是我再次走进了医院。这回我换了一个老中医,跟他说了我的具体情况后,他建议我用三味莲子粥调养,这样既能养胃又能调理妇科病。医生的话让我半信半疑,还从没听说过用粥治病的。
看着我疑惑的神情,医生笑了笑,解释说:“三味莲子粥的成分是莲子、山药、薏米。莲子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等功效,对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中医学上说‘诸带不离乎湿’,湿邪是引发带下病的主要原因,莲子能除寒湿,是治疗带下病的良药。山药具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的功效,是绝好的补养佳品,对于病后体质虚弱、妇女产后调养等都有显著的疗效,其健脾开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胃病的调养。薏米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在这个方子中,它不仅能健脾,还能帮助去除一体内多余的湿气。这样,莲子、山:药、薏米三者相配伍,对于白带异。常等妇科症状有着极好的食疗食:补作用。”
老中医的解释打消了我的疑:惑。看着我频频点头,他进一步解释说:“附件炎、盆腔炎、宫颈炎引起的小腹痛,多反复发作,其实真正的病因是肾虚、肾寒以及小腹部周围的经络不通,如果有以上炎症首先不要吃寒凉的食物,不喝凉的饮料和水,因为凉性的食物很容易伤及我们的脾胃和肾脏,使身体内寒湿加重,经络极易堵塞。建议你回去后在每天坚持喝三味莲子粥的同时,用6根艾条直接熏小腹到肚脐,一个星期两次,一次30~40分钟,能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室内的温度,不要受凉了。另外,在坚持用艾条熏小腹的同时,还可以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分钟,泡完之后按摩脚后跟内侧和外侧的子宫和卵巢的反射区,从下往上按摩,对于各种炎症是有一定帮助的。这样内外结合,就能让受伤的子宫尽快得到修复。”
回家后我按照老中医说的方法进行调理。本来对于治愈没抱什么希望,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这样坚持调养了一年多后,妇科方面的病症渐渐好转,到了今年的春天,白带渐渐变得正常,附件的炎症消失了,腹部也不再痛了。
如果你在冬春天里肚子易冷、受寒后肚子痛,并经常拉肚子,这其实便是脾胃虚寒表现之症状。在中医里,脾胃就是中焦,尽管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可是后天之本的脾胃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先天之本的肾对阳气的补益。假如我们把身体各脏器的关系比作八卦图,那么脾胃就是处于中心,是五脏六腑的交通枢纽,连接各处,一旦脾胃受损,身体各脏器运转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调养好身体,也应该从养胃开始的,如果脾胃的运化好了,就能把吃进体内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良好的吸收,达到补肾、强身的目的。
一个人脾胃不好,许多病都会随之而来。中医看舌相,因为舌头上的舌苔就能显示出脾胃,也就是胃气、消化功能的好坏,就能指导中医的用药。所以,不少中医医生在治病时,都会从脾胃下手,调好了脾胃,甚至连身体五脏六腑的问题都能不治而愈。
如要补肾补阳 宜先补脾胃
45岁的朱涛身体很虚、体质很弱,但是吃补的东西,却没有效果,反出现了上火的症状……这是为什么?结果,中医师一诊断,发现朱涛脾胃虚寒,身体的吸收消化功能都很差。中医师说,很多人“虚不受补”,就因为脾胃没有调理好,所以补不进去。
每年立冬之后,人们开始需要补阳气。不少人都会选择吃羊肉汤,补充阳气,过完冬天以后,身体就会感觉到健康很多。但是,因为需要进行食补,所以对脾胃的健康要求更高了,目前很多人脾胃不好,补阳气更要从养脾胃开始。
养胃通肝 生气伤胃
中医认为:肝和脾胃的关系同样密切。养胃还可以通肝气,调节人的情绪。一旦胃有病,人的整个身体都会觉得虚弱,心情也好不起来,正所谓“胃不和则寝不安”。反过来,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是克土的,常常生气,心情烦躁就会导致肝受损,从而也影响了胃的健康。此外,西方医学研究也表明,胃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情绪引起的。
所以有肝病的人,也必须注意养胃,因为固好胃气后,肝病就不容易发展。
学会用好的生活方式来养脾胃
平时人们如何从生活习惯上去养胃呢?中医师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健康,尤其是饮食无规律、工作压力大,都会造成阳气不足,从而导致了肠胃病的发生。同样,肝气郁结目前也是城市人群生病的主流症状,而肝气郁结也会影响到胃气。所以,养胃需兼顾养心。
再有就是在饮食方面,一些人喜欢喝冷饮,吃生冷的水果,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这是不好的,尤其是对经常性胃痛、大便稀烂的人,因为虚寒导致了脾胃受伤,脾胃受伤后,脾胃运化不足,不能给身体进补,又进一步导致了身体更加虚寒的恶性循环。所以,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吃寒凉性食品,养好脾胃。
不需辨体质就可用的养胃方
冬春季节养胃,既可以用食疗方,也可以用中药方。以下向你介绍的这些方子,性质都是比较中性的,不必一定需要辨证体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服用。
对于一般胃寒的人,在身体、尤其是腹部受寒以后,就会感觉到小腹疼,但是,一用热水袋敷一下,或者喝点温开水,疼痛就会缓解,这就是辨别胃寒最简单的方法。
暖胃食疗方
1.猪肚汤:猪肚半只或者1/4只,白果20粒左右,花椒10粒左右(有胃溃疡用花椒效果更好,如果不习惯吃花椒,也可以用胡椒代替。应该购买果实,不要购买成粉末状的成品),再放一小块生姜(拍碎)直接炖汤1~2个小时。
2.红参田七饮:可以用红参、田七打成粉,每次用2个矿泉水盖的量,混合直接冲水喝,对胃部有溃疡、常常胃痛的人有疗效。因为田七可以补血、止血,红参也有补益的作用,整个方子男女都适用。
3.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10克,生姜20克左右,羊肉200~300克,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炖半个小时左右制作成汤。这个食疗方对天气寒冷时,妇女容易胃痛、月经疼痛、小腹寒有较好的效果。
4.生姜红糖水:如果自我感觉症状比较轻微,比如一感觉疼,喝点温开水就能缓解的胃寒、胃痛,可以用生姜、红糖、再放几颗红枣煮水,在冬春天还可以加几颗桂圆。因为生姜、红糖、红枣都是黄色的食物,都是入胃、温胃的,对冬春季胃寒也有比较好的养胃效果。
中药调理方
另外,用中药调理,也是养胃的一种手段。
1.小建中汤:小建中汤里,无论量是多少,桂枝和白芍的数量都以1∶2的比例配置(比如10克桂枝,就用20克白芍),炙甘草10克,红枣10克,生姜10克。用3碗水煎成1碗水,分2次喝。这是一款比较温和的中药汤剂,可以长期吃(比如每月2次,但不需要每天都喝)。
煮好后,还可以放半勺麦芽糖,混合着吃,对于一些经常觉得肚子疼的胃寒者,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雷正荣老师系重庆市中医院业务院长,重庆名医,从医30余年,治疗慢性脾胃病颇有特色。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良多,兹将老师的辨治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为本,提纲挈领
所谓慢性胃病,包括西医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等,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病”、“嘈杂”等范畴,相当于中医内科学的呕吐、胃痛、泄泻等病。由于中西医均病种较多,如果每个病都去细分辨证,虽然看起来很科学,但临床不太实用。从西医的角度看,虽然它们病变部位重点有异,病理改变有所不同,但从中医的角度看,这几个病是相互联系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家,都是消化系统疾病,不能截然分开,况且,它们的病因病机也是大同小异。许多医家把西医的各病,进行细分辨证分型,结果弄得临床医生一头雾水,难以把握,尤其是各病相兼时,更是如此。所以,老师跳出这一模式,不拘于西医具体的病种,把这几病统称慢性胃病,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提纲掣领,根据多年探索总结,将慢性胃病主要归结为5型,进行施治。具体为:
1.1 肝胃不和证 该证临床以胃脘痞胀疼痛,或攻串胁背,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白脉弦为主症,常伴胸闷食少,诸症随情志而波动。治以疏肝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
1.2 湿热中阻证 本证表现为心下痞满,灼热疼痛,口干苦,渴不多饮,嘈杂反酸,大便干结或便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和胃,方用四加减正气散加黄芩、黄连。
1.3 寒热错杂证 症见心下痞,但满不痛,干呕食臭,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或黄白相兼。治以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三泻心汤主之。
1.4 脾胃虚寒证 此证见胃痛隐隐或疼痛难忍,喜温喜按,遇热得减,空腹疼剧,得食则减,自觉心口吹不得冷风或受凉,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缓。治以温中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
1.5 胃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似饥非饥,或胃脘灼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 ,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玉女煎合芍药甘草汤。
以上看似平常,但提纲挈领。
2 加减有法,提高临床疗效
以上是对慢性胃病的一般辨治规律,但临床兼症或兼夹病因还较突出,所以,老师临床特别注重变通加减,所不同的是老师的临床加减包括三个方面:
2.1 对症加减 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泛酸者,加瓦楞子;食积日久者,加鸡内金;胀痛明显者,加广木香、槟榔;疼痛甚者,加玄胡索;疼痛久不愈者,加全蝎粉3g(冲服)。
2.2 对因加减 临床见证,常常不是我们教科书讲的那么单纯,常常是多因相兼或邪有偏重,所以,老师更注重对因的加减:
2.2.1 既然是慢性胃病,必然有脾胃气虚不运,所以老师四君子汤多配合使用,对湿浊或痰湿较重者,重剂泡参(或仙鹤草)易党参。
2.2.2 由于重庆地区气候潮湿,所以湿浊邪气常兼夹各证之中,老师常加佩兰、白寇、薏苡仁芳香化湿醒脾,同时,重庆地区夏季也炎热,且重庆人喜食辛辣燥热之品,无形邪热常扰胸膈,出现心中懊侬、嘈杂,老师常加栀子、连翘、熟大黄清胃肠无形之火。
2.2.3 慢性脾胃疾病患者,常易兼夹饮邪为患,出现恶心泛呕,苔白水滑,加吴茱萸汤温化之。
2.3 对病加减 老师虽然诊病以中医为本,不为西医的病所左右,但亦善针对西医的病或现代检查结果,探索有针对性药物加味治疗。如反流性胃炎加用小柴胡汤,溃疡病加乳香、没药或蒲黄,胃镜检查黏膜水肿者,加蝼蛄、蟋蟀,充血性红斑加蟋蟀,糜烂和出血者,加仙鹤草、黄连。
3 因地制宜,清热化湿,寒热并用为先
由于重庆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夏天气候炎热,湿气弥漫,人们又喜贪凉饮冷,冬天又喜食辛辣燥热之品,故脾胃易伤而湿热丛生,或寒热错杂。据不完全统计,湿热中阻、寒热错杂两证,在脾胃病中占60%左右,所以老师把这两证列为脾胃病的关键证型,抓住了这两型的辨治,就抓住了治疗脾胃病的半壁江山。治疗时,或清热化湿,或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前者选用四加减正气散加芩连,后者选用三泻心汤,并且经常两方合用,根据湿热、寒热偏重,调整相应药物的剂量。即使是其它证型,老师也不忘重庆多湿的特点,亦多辅以藿香、佩兰、砂仁之品,所以,老师治疗脾胃病远近闻名。
4 辛开苦降,调畅脾胃气机为要
所谓辛开苦降法,就是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的一种治疗方法,起源于《伤寒论》之泻心汤,明清温病医家拓展治疗湿热病证,老师因为重庆地区慢性胃病患者多湿热中阻或寒热错杂,所以,常用此法治疗慢性胃病,每获佳效。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即明确指出脏腑气机的调畅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突出作用。《临证指南医案.卷二》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居于中焦,是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失调,必致脾胃病变,脾胃病变又反过来致脾胃气机失调,二者互为因果,所以老师把调理脾胃气机治法贯穿始终,是治疗慢性胃病的不二手段。
但在临床上,治疗胃病,辛开苦降,调畅脾胃气机不能截然分开,它们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辛开苦降含调畅气机之理,调畅气机有利于辛开苦降作用的发挥。以老师喜用的半夏泻心汤为例,方中半夏苦辛温,开结散痞,和胃降逆,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黄芩、黄连苦寒清降,清热燥湿以和阳。本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其升降,气机得畅,升降有常,故诸症自愈,是以清除病因为主而恢复气机功能,达到病愈为目的;而选用四加减正气散,则是以调畅气机为主而祛除病因,达到病愈的目的。所以,老师治疗慢性胃病,把辛开苦降,调畅脾胃气机融为一体,成为治疗胃病的一大法宝。
5 用药特色
5.1 因人因时制宜,用药尺度伸缩自如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气候、时节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老师根据重庆冬暖、春早、夏热、秋短的四季特点,喜按阴阳消长变化而加减药物剂量,如重庆冬暖,肾之封藏不足,加上喜食辛辣燥热之品(如火锅、羊肉汤锅),火热之品炙烤肾阴,夏天气候炎热,阳气易外泄,但又喜贪凉饮冷,更易耗损阳气,所以,重庆的胃病患者,常有偏阴偏阳之虚,故老师常在不同的季节加少许阴阳双补的药物;重庆春早,阳气生发较快,所以,老师春天治胃病,即使是阳虚偏重的患者,温阳药也用得较轻,如制附片多在6~10g,肉桂在3~6g。
同时,老师用药还因人制宜,如对脾胃虚弱患者,用参术一般在30g左右,但对病情重者或有中气下陷者,参术用到100~240g,并屡起沉疴。
5.2 注重专药及药对的应用 老师经多年的临床积累,治疗脾胃病时,喜爱选择有效的药对和专药治疗。
5.2.1 广木香与槟榔同用: 《本草纲目》曰:“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槟榔,《药对论》曰:“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两者相伍,擅长治疗脘胀痞满积滞,从而调畅气机,恢复胃肠功能。
5.2.2 乳香、没药相须: 张锡纯认为,乳没“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老师用之,不但取其行气止痛之效,还因二药有“诸凡脏腑中,有气血凝滞,二药皆能流通之”之功,既能破脏腑之血瘀,消肿生肌之功又能促进胃粘膜吸收水肿和修复。因此,对胃病痛有定处,顽固不愈者,或西医镜检有胃粘膜水肿、糜烂、溃疡者,老师每用之。患者恶心欲呕者,又用蒲黄代之。
5.2.3 黄连与三姜的应用: 姜连配伍,辛开苦降,清热除寒,阴阳调和,既能除病因,又能调畅气机,是治胃病,尤其是重庆地区治胃病的主法。
生姜走而不守,善宣散水气,和胃降逆,与半夏、黄连为伍,增强和胃化饮,降逆之效,多用于恶心呕吐,腹满肠鸣,下利等胃肠饮邪明显者。
干姜守而不走,以温脾见长,与黄连为伍,对胃热脾寒尤宜,炮姜味涩,入脾胃血分,与黄连相伍,对寒热错杂的胃病,脘腹疼痛,下利久不愈者,尤其是西医的炎性出血性病变,老师多用。
5.2.4 情有独钟仙鹤草: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收敛止血,补虚,止利之功,又有“消宿食,散中满,下气”之功(《本草纲目拾遗》)。本品性味平和,驱邪不伤正,补虚不恋邪,所以老师各种慢性胃病,尤其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而偏虚明显,用参芪等补益药易致壅滞者,特别是脾胃病致机体功能低下者,老师情有独钟。
5.2.5 通络止痛,虫类药是用:慢性胃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中医认为,久病入络。雷老师对此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虫类药物,以达“起沉疴,疗痼疾”的目的。其中全蝎最常用,本品以通络止痛散结见长,用于胃病日久,夹瘀入络,胃脘刺痛或夜间痛显者;对水湿较重,胃粘膜糜烂者,选蝼蛄,如又兼瘀痛者,用蟋蟀(秋虫);对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粘膜溃疡者,多用蟑螂(小强)。老师用虫类药物,多用粉剂冲服,用量较小,一般3g左右,并且多用别名,便于病人接纳。
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易消化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要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不吃不卫生和腐败变质食物,切忌暴饮暴食,并戒除烟、酒。饭前饮水别太多,会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食物温度要适中,过冷或过热都会损伤胃壁。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
神养:平心静养
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密切相关,过度的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种胃病的发生或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疗胃肠病,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避免患得患失、焦虑、恐惧、紧张、忧伤、愤怒等情绪刺激,注意劳逸结合。所以,调养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寄托于习书学画,种花养鸟。特别是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深秋更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很多人常因此产生凄凉、垂暮、忧郁、烦躁等情绪,此时更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萧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动养:运动健养
秋季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节,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一些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时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的活动,可以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并对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有积极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运动都不能在饭后立刻进行。
除了一般的力所能及的体能锻炼外,腹部自我按摩也是防治胃肠病最简单、最卓有成效的选择。通过自我按摩胃腹部,能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方法是: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以胸骨柄剑突下为中心,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然后同法在神厥穴(即肚脐)周围揉摩各30-50次。此外,追加揉摩两腿足三里(膝盖骨外侧下3寸,胫骨外侧上凹陷处)50-100次。每天早晚两次。
药养:谨药保养
通常来说药疗不如食疗,但如果您的胃病比较严重的话,到了秋季还是应该适量服用一些中药来调养。中药一般都是脾胃同时调理的,因为脾胃相表里。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薏米、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养胃丸、温胃舒颗粒、舒肝健胃丸、健胃消食片等。不过胃病有很多种,需要先区分阴阳、虚实、寒热,不要自行随便买养胃的中药来服用,应先请中医师经过辨证,然后开出方子才能对症,一种养胃的中药并非对每个胃病患者都适合。
民间有许多关于养胃的说法,比如,多喝粥、多喝奶、多吃姜。这些做法是否真的能养胃呢?
误区1:喝粥对胃病最好。
不少胃病患者认为粥细软,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相比油炸食物、不发酵的饼、面条、煮玉米、蒸窝头等,粥是细软、易消化的,但喝粥并不利于消化吸收。原因是,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消化;再者粥水分多,稀释了胃液,加速了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此外,若喜欢喝热粥,其温度对胃的刺激也是不利的。因此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而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才更有益。
误区2:多喝牛奶对胃有好处。
胃部酸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便可缓解症状,感到舒服。这是因为牛奶稀释了胃酸,暂时形成一层胃黏膜保护层,因而感到舒服。但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了。现已证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若患胃病(如胃溃疡)需要抗酸治疗,是不宜用喝牛奶的办法解决的。豆浆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误区3: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民间有“用生姜末水煎,加醋少许趁热服下,能治消化不良”的偏方。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是否是寒性胃病。胃病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才能效果更佳。
防胃病注重养
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口保养:胃病患者不宜吃刺激性、油腻难消化、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和烟酒,更忌暴饮暴食;也不要在睡前进食,否则胃酸分泌过多会诱发胃溃疡;另外,药物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种胃病。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专家提醒,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还要特别注意冬季胃部的保暖,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胃病患者在用药上应科学。选择疗效确切、起效迅速、服用方便、安全可靠的药物。
中医推拿法防胃病
中医推拿按摩对防治胃病也有很好疗效。
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先摩擦胃部致发热。
第二步,按摩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如果寒邪犯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痛剧,口不渴,喜热饮)则重点按摩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省酸增甘,养肝补脾
春季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刘教授表示:“这一时令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点就像春天树木那样生发,主人体一身阳气升腾。若肝功效受损则导致周身气血运行杂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致病。又因酸味进肝,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进过量的酸味,则造成肝气过旺,而肝克伐脾就势必伤及脾脏。脾又与胃密切相关,故脾弱则妨碍脾胃对食品的消化吸收。甘味进脾,最宜补益性情,脾健又帮助于肝气。故春季进补应省酸增甘,以养性情。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品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滋补养胃大有裨益。”
脾胃同治,标本兼顾
刘教授表示,很多人胃疼,不单单是胃部的毛病。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念,实际上,胃病不能只治胃,大多数胃病患者的病根是脾和胃的双重病变。中医的脾是主管食物运化的脏器,与胃互为表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胃”的由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食物肥腻、辛辣,或饮酒过多、冷饮过多,再加上生活压力大,忧思恼怒,这些习惯都容易伤脾,引发胃病。只治胃,不健脾,胃病就不能解决。这是很多老胃病患者经常服药,可胃病仍然容易复发,而且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中医理论中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不能运化为患”。这些都表明胃病(特别是慢性胃炎)主要由于脾胃虚弱、气滞血淤所造成,如身体受凉或进食冷饮致使邪寒入侵体内;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以致脾胃负担过重;过度饮酒伤及脾胃;或用脑过多、忧思过度,使身体肝郁气滞脾结,气机紊乱壅滞。中医在治疗胃病过程中,主张从肝脾胃入手,遣方用药往往同施多法,脾胃同治,通补并用,标本兼顾。
自己按摩调理脾胃
刘教授说 :“在中医里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乃伤,百病由生。”如果胃肠功能不好,消化不好,体质就弱,体质弱肯定生病。轻的就是伤风感冒,重的什么疾病都出来了。”
他交给大家一招自己按摩的方法来调理脾胃:“你用手按摩,同样起到补的作用,对补脾胃有好处。首先按摩的穴位是足三里。每天按住这个穴位顺时针揉30次,再逆时针揉30次,也可以两手同时揉,对健脾胃非常好。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其次,从脐到剑突有三个穴位,叫上脘,中脘,下脘,手掌慢慢地稍微用点力往下擀,能帮助胃消化。再有一个天枢穴。在肚脐的两边,距脐中三指(三指就是3寸),这叫天枢穴,压一压,也是顺时针30下,逆时针30下,对胃肠有好处,或者从上到下一直推下去,每天要推30-50次,对胃肠的消化功能都有好处。”
胃部不适,藿香打头阵
藿香有和中、辟秽、祛湿的功效,简单的讲就是具有去除酒食、生冷油腻等给身体带来的“毒”,因此常用于呕吐、胀气、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等。现代研究表明,藿香煎剂对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藿香中还含有抗病毒作用的成分黄酮,它可以抑制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同时,藿香中的挥发油有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
刘教授特别提醒一点:“藿香正气类产品分含有酒精和不含酒精两类。因为酒精本身就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所以解辛辣、消饱胀一定要选用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液中除含有藿香外,还含有多种消食、理气等的中药,不但可促进胃液的分泌,加快胃蠕动,增加消化吸收功能,避免腹痛、腹泻、腹胀等的发生,还可以消除食欲不振等症状。在家中备上一些以藿香为代表的防治肠胃疾病的中成药,需要的时候使用就十分方便。”
健康新知
周一是最佳戒烟日
据《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吸烟者最可能在周一上网寻求有关戒烟的帮助。这表明,吸烟者周一对戒烟思考得最多。
新研究显示,人们周一在网络上戒烟信息搜索次数比周二至周日的总和还多25%。研究负责人约翰・爱尔斯博士表示,这项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变卫生部门的工作方式,更能有效地改进反吸烟项目。所以,应该鼓励吸烟者周一尝试戒烟,这可能会提高成功率。
排尿多能减少膀胱生癌几率
人何时排尿、多久排一次没有一定之规,习惯的做法是膀胱充盈就入厕。美国国立身体中毒研究所的专家现在有了新的解释:膀胱患癌的可能性和尿液在膀胱中呆的时间成正比。
原来尿液中有一种可以致癌的化学物质,此种物质可侵害膀胱的肌肉纤维,破坏其细胞,促发其癌变。研究人员将每小时排出的尿液和相隔2-3小时排出的尿液相比较,后者所含的致癌物相当多,所以建议每小时排尿1次,可有效减少膀胱生癌的危险。
不爱刷牙容易阳痿
近日,《性医学杂志》发表了土耳其伊诺努大学的费斯・奥谷兹博士的研究,他表示:功能障碍是一个重大健康问题,全球共有大约1.5亿男性存在这一问题。功能障碍和慢性牙周病由类似因素导致,例如衰老、吸烟、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疾病。
这项研究排除了存在系统性疾病的男性和烟民,挑选了30-40岁的男性作为参与者,在排除衰老影响的前提下评估慢性牙周病对功能障碍的影响,发现慢性牙周病在存在功能障碍的男性身上更为普遍。
普遍 胃病最大的特点是普遍、常见。人们在生活中时不时会有中上腹部作胀、隐痛、嗳气或烧心、纳呆等身体不适,偶尔不要紧,反复发作还是需要诊治。
酸性胃病是最多的。浅表性胃炎几乎人人有份,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也很普遍,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也不少。近年来,反流性消化病发病率节节攀升,过去少见的胃食管反流呈大众化趋势。
反复 胃病另一特点是其病情的反复性。现在胃药相当多,西药有拉唑类、胃动力类、黏膜保护剂类等,中成药有温胃类、清胃类和疏肝理气类等。体检发现有幽门螺杆菌,用三联法杀菌预防胃病也有科学依据。不过既然是慢性病,没有一种药或治疗是一劳永逸的,要彻底根除当然困难,长年累月地吃药也实在没有必要,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活动期需要积极用药、足够疗程外,一般胃病或略有轻微症状的,平时完全可多注意胃的保养使之稳定。
胃病靠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养身养心自然泰”。民间一直有“胃病靠养”的说法。那么我们平时该怎样养胃呢?
科学饮食 少食多餐、按时进餐,煮熟烧透,生冷不吃,避免过饱,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应该足量。平时吃一些山药、扁豆类对健脾养胃有一定的帮助。
但养胃的内容不局限在就胃论胃上,特别要注意全身调理。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685-03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刘凤斌(196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诊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杂病。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于疾病防治原则的最高概括,对于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治效果意义巨大。随着当今社会竞争与压力日益增加,疾病谱以及医学理念亦随之发生改变【sup】【/sup】[1-10],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sup】【/sup】[11-14]转变,人们对疾病的要求由单纯治愈向更高健康层次发展,“治未病”思想进一步凸显其重要性,如何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便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形成与内涵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古代医家提出的疾病防治原则,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伤寒杂病论》及《难经》等亦对其有着具体的阐述,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对其加以深化补充,如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等阶段,清叶桂《温热论》有关“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均对其作出了精辟的阐释。总而言之,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个人理解,“治未病”思想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未病先防 扶正御邪
疾病的发生总离不开一定的病因,对于疾病的病因,《灵枢・百病始生》记载有“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也”;《金匮要略》中亦有“千般难,不越三条”的描述;宋代陈无择的“三因说”更是明确指出了病因在发病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亦不能忽略了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未病先防”即是要求我们遵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教导,主动避开有害的致病因素,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平素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加强身体锻炼,主动地全面地调摄形与神,以期身体健康,正气充足,足以抵抗病邪。
1.2 见微知著 及早诊治
疾病发生之前常会有一些先兆的症状表现,如金元医家刘河间论治“中风之发生多以拇指麻木为先驱症状”等。在日常生活中,见微知著显得格外重要,譬如说某些传染病,一旦我们及早察觉到其早期表现,完全可以通过保护易感人群或切断其传播途径来达到防治的目的,如“非典”时期的对已确诊或可疑者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其传染给他人的几率,同时进行积极地早期干预以延缓病程的进展和改善病者的预后等。《内经》中:“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正是“见微知著”重要性的真实体现。
1.3 既病防变 防邪深入
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可循的,所谓的“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均是其经典的诠释。比如临床上感受温邪的病人,最初往往表现为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的卫分证,或以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及尿赤等为主的气分证,若在此时及早给予疏风宣肺清气之品,则往往病解而向愈,不仅可控制病邪的蔓延,而且亦可避免正气过度耗损,以利于正气驱邪外出,机体恢复健康;反之,若因循失治,则病邪步步深入,进迫五脏,导致正气衰败,病情恶化。因此,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如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提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正如《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言,何愁疾病不愈。
1.4 病后调理 以防复发
《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即是明确指出了疾病向愈之后调理的重要性。譬如说临床上痰饮病的论治,遵“当以温药治之”后,病即有向愈之象,但仍缠绵难愈,究其原因不外乎病后调理及护理不当;痰饮之形成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同时水为阴邪易伤阳气,加重此病理过程;因此只有时刻注意穿衣避风寒等以顾护机体之阳,禁食生冷寒凉之品,避免伤害机体已损之阳气,宜食温和暖胃之品以健运中焦之气,以利于机体行气化水、阳复湿化,疾病痊愈而解。总之,病后机体多正气极虚,邪气未尽,合理饮食,调理脏腑,以达阴阳协调,是防治疾病缠绵难愈及复发的必然选择。
2 脾胃与“治未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脾胃与“治未病”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脾胃为后天之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人之生,全赖五味所化之精气,而脾胃之运化吸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资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供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所用;其次,脾胃主运化水湿,可与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相配合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再次,李东垣《脾胃论》所言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邓铁涛教授之“内在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等观点,亦强有力地体现了脾胃对于机体的重要性。总之,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之正复驱邪,疾病向愈意义重大。
2.2 人以胃气为本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有“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如清叶天士“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均指出了临床上治疗疾病时应以顾护胃气为要。胃气是机体健康的体现,胃气旺盛又是疾病康复的关键所在,即所谓“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脾胃若能健运,病者则可吃药和进食物,方可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得以充足,以利于机体驱邪外出;病后初愈,症状多消失,但大多正气虚弱余邪未尽,此时如不小心顾护胃气,极易病复,缠绵难愈。
3 “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疾病防治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在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健运脾胃、顾护胃气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治未病”对脾胃疾病防治的思想,现就以下疾病举例说明之。
3.1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道综合症,主要表现是胃肠道的相关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同时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而且确无器质性病变。该类疾病临床上非常常见,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且对医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我们在社区和临床实践中以“治未病”思想指导该类人群,将会极大地减少其发生与复发。首先在饮食上,要饮食有节,《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亦云:“因而饮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即是指平素饮食不可过饱过饥,抑或过于膏粱厚味等以致五味太过或不及而发生病理现象;更要根据“顺时养生”,春季属肝,主风,应该慎食辛辣发散之品;夏季为炎热之季,可食少许解暑之物,但不可过于寒凉,以防败胃;秋属燥,宜食甘凉生津之品以资胃阴,不可过食煎炸之物;冬季主寒凉,宜食温热之品,以温运助脾行运化之职。其次在情志方面,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等,要求个人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不贪求妄想等;同时要顺时调畅情志,如春天宜条达舒畅,夏天当充实,秋天宜内收,冬天宜藏而不露等,以使七情不可太过,以免伤及脏腑而发生疾病;最后在劳作方面,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正如《内经》所言:“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亦可运用中医传统之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强体之术,以抒发机体阳气,帮助脾胃运化功能。
3.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多以胃部受寒、饮食不节和情志不畅引起者多见。又因其常病情反复,病程较长,据中医学“久病多虚,久病入络”之理论,可知该病多兼见虚证和瘀象。因此临床上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于该类疾病的论治,要时刻注意保护正气,不可过于攻伐之法,以免更伤正气,加重病情,同时对病久者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以防病邪深入血分,以期使病邪在卫气分而解。另外,对于胃部受寒患者要时刻注意保暖,春秋换季之时更应注意着装以保暖,同时少吃瓜果生冷之品,如若稍感胃寒之感,可即饮生姜水等温胃之品;对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的患者,首先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宜进食清淡容易消化之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高粱厚味、生冷等食物。对于情志不畅之病,要着重调摄情志,方中宜加大疏肝理气解郁之力;对已或未现虚象或瘀象之慢性胃炎病人,可酌加四君子汤以益脾胃之气,或三七、丹参、蒲黄之品以活血化瘀;适度活动亦不可或缺,具体而言类似与上文功能性胃肠病的防治之法,不再赘述。
3.3 脂肪肝
我国人群中罹患肝病者众多,而其中脂肪肝更是常见。中医学所论之肝与西医在解剖学上无差异,如《医学入门》云:“肝之系者,自膈下着右胁肋,上贯膈入肺,中于膈膜相连也”;但在生理功能而言,二者差异颇大,其中西医认为肝属消化系统,主要参与三大代谢,而中医更加倾向于消化吸收功能主要与脾有关,肝有主疏泄而助脾之健运之功能。临床上脂肪肝等病人往往表现一派脾虚不运之象,如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腹胀便溏等,亦有胁痛不舒等肝经症状,因而可认为脂肪肝多为肝脾同病,又以脾病为重。临床上对于肝病的防治,最早见于《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病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亦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亦明确指出肝脾多相关发病,因此“治未病”思想在肝病诊疗中的地位显得更加凸显。肝脾之关系具体可理解为:肝主疏泄以助脾运,脾主化源以资肝体。具体而言,肝主疏泄而为藏血之所,脾主运化,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土得木而达”,肝木得疏有助于脾土之健运,脾土健运则肝血充沛、疏泄正常。若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湿邪郁久化热,肝胆疏泄失常;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之阴血亏虚,血败而不能华色;或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脉络受阻,结而成块;久病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若肝气瘀滞,木旺乘土,或肝木虚弱,不能疏泄脾土,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湿热病邪反复消长、缠绵不清,出现倦怠乏力、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淡无味、甚至全身浮肿等表现。由此可见,肝病发病多肝脾相关,如能在肝病的治疗与调护中,时刻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把握肝脾相关原则,健脾运脾以养肝,疏肝柔肝以助脾运,则收效甚佳。脾虚存湿,当健脾运脾,但切忌过于滋腻、急于求成、急于峻补,而应以平和之药缓图之,同时还要注重消导和胃,可用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等健脾消食和胃。山楂味酸入肝而不敛,既可消食运脾,又能活血化瘀,且化瘀不峻而不伤正气;麦芽消食健脾和胃并有疏肝养肝之效,而无柴胡劫肝阴之弊。由此可知治疗脂肪肝等需重视“实脾”之法。对于肝病患者,实脾可以提高病人之正气,防治疾病进一步传变;同时,调理脾脏可以促进精微化生,以资肝体助肝用,促使疾病向愈。因此,“实脾”之法实为脂肪肝诊治中“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邓铁涛教授对于“肝病从脾论治”【sup】[15]【/sup】亦是强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3.4 肿瘤化疗术后
目前,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化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sup】【/sup】[16-17]。其可使许多敏感肿瘤,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等获得长期缓解或治愈;但抗肿瘤化疗药物缺乏特异选择性,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机体内的正常细胞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作用,最为常见是胃肠道反应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等,二者均可给病人带来次生痛苦等,严重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使化疗不能顺利完成,延误了患者治疗时机,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而对于此类副作用的表现及病因病机,笔者认为: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大便稀或便干、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白腻、脉细弦或弦紧等,其主要与某些化疗药物致使胃肠功能紊乱,气机郁滞,腑气不通,脾胃运化失司有关;造血机能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面色无华或苍白、爪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其主要与恶性肿瘤患者无论新旧发病,多虚多淤,化疗药物致使虚者越虚,尤其以损伤脾胃,使其生化无源,后天不足,不能营养于先天,先天无养于骨髓,骨髓无以生血,以致血虚,血虚不能充养于肌肤有关。鉴于此,笔者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结合临床,笔者提出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强,药毒伤正犯胃,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浊毒之邪壅滞中焦,气机阻塞,胃失和降,气逆而发恶心呕吐。该病病位在胃,证属浊毒犯胃。《圣济总论・呕吐》曰:“呕吐者,胃气上逆而不下也。”《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言:“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治疗上当以紫苏梗宽中理气、降浊止呕为君药,《药品化义》云:“紫苏梗入脾胃肺三经,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唯此纯良,病之虚者,宽胸利膈。”《本草崇原》云:“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化湿和中,生姜性温为止呕之圣药,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共为辅药。甘草补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伍,能宣畅和中降逆、醒脾开胃止呕,切合病机,故可取效显著。《内经》亦指出“血者,水谷之精,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虚则血之生化无源;“肾主骨、生髓”、“肾藏精,血为精所化”,肾虚则髓海不得满,血不能化,故造血机能反应主与脾肾有关,治疗当以健脾补肾为法,方用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紫河车、黄精、山茱萸、补骨脂、熟地黄补肾,升麻升提阳气而补脾。综上可知,如能就化疗病人酌用宣畅和中降逆、醒脾开胃止呕之药,佐以补肾健脾之方,于化疗术前后服用之,必可极大地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促使化疗过程的顺利完成,不贻误最佳化疗时机,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所包含的未病先防,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病后调理等内容,对于临床脾胃系疾病的防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更好的去传承与创新,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现代人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唐福康,骆云丰,杨永,等. 名老中医杨春波脾胃病科研脉络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80.
[2] 张雷,谷松.《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179.
[3] 胡振斌,邱华,毛德文,等. 论"治未病"思想在肝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180.
[4] 吴俊琦,吴俊涛. 浅析亚健康治未病及运动养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20.
[5] 赵贵军,李品明,韩如刚. 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
[6] 陈党红,杨志敏,黄培新. 中医"治未病"的机遇与挑战并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71.
[7] 梁健,李璇,邓鑫,等.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与展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202.
[8] 王丽,翁惠. "治未病"思想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203.
[9] 吴淑娴,张继泽. 张继泽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炎临床试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86.
[10] 封玉琳. 王霞芳谈小儿脾胃病研究的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8):14.
[11] 梁贤栋,刘龙民. 刘龙民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临证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140.
[12] 马聪懿,马红珍. 李学铭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肾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35.
[13] 张伯礼.“治未病”与健康产业发展[J].环球中医药,2008,1(2):5-6.
[14] 王琦.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抓手"[J].环球中医药,2008,1(2):5-6.
“三和堂”一个响亮而有力的名号,“三和堂”一个有非常潜力和吸引力的品牌,“三和堂”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专业健康机构,在山东已为众多患者所接受。每个周一至周五下午一点半,很多人准时如约地守候在收音机旁,收听济南天寿人康中医药科技公司协助播出的《健康与财富》节目,听中新老师传播保健养生知识,讲解疾病调理方法,受到了众多需求健康人群的青睐和赞誉。该公司也得到发展契机和提升,成为集健康知识传播、健康技术项目培训、疾病的健康调理、健康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专业性健康类科技公司,“三和堂”健康调理养生馆这一健康品牌也顺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该公司以加盟培训为发展基础,以健康调理和生命能源系列健康产品的销售为发展主轴,以“三和堂”品牌为主要营销理念,携手广大加盟商,达到共有健康,共享财富的目的。
四元整体新疗法
斩草除根病消亡
“三和堂”推出的四元整体健康调理技术,是一种整体、独特、系统、自然的调理方法。每一个走进三和堂的疾病患者,首先自己能够学会清气血、静心性、开经络、养脾肾的各种功法;在使用特色特效自然疗法的同时,配合相关的生命能源系列健康产品;主要的是给予患者进行心理、性理和命理上疏导修正。“三和堂”的四元综合疗法,要点是激活患者自身的潜能,使之充分运用自身的能量,达到对疾病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康复的目的。对很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是真正的标本兼治,对疾病不单是祛除病症,更是斩掉除根,不但能从根本上改变疾病使人健康,更重要的是“三和堂”能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命和运,使人一生无灾无难,健康平安,此之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三和堂”健康调理养生馆的特色特效自然疗法均以实际实用为主,互为补充,注重最终对疾病的健康调理效果,从人的肌体疾病到心理疾病,不论是慢性病还是老顽症,都有较好的调理效果。特色医术之全面,疗法之新颖,疾病调理范围之广泛,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不但对普通的感冒发烧鼻塞、失眠噩梦、胸闷气短、肠胃病、肝肾病、女性病、男性前列腺炎等两百种普通病、常见病和慢性病进行调理,还可调理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帕金森、抑郁症、儿童抽动症、牛皮癣、癌症等几十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一些所谓的疑难杂症,特别是能量传感和平衡疗法,越是查不出来越是治不好的疾病,在“三和堂”调理得越是轻松有效。
后续服务跟得上
加盟创业有保障
“三和堂”健康调理养生馆的加盟分为铜牌、银牌和金牌三个级别,可培训一到三名技术人员,传授手诊面诊、体控电疗、循经火疗、温灸疗法、脏腑点穴、颈肩腰腿痛的特效调理,韩国行血疗法、平衡疗法、催眠疗法、能量传感疗法及女性病的特色调理。不管是那种级别,每个地方都是只设一家加盟商,都能够享受到十二项免费服务内容:先期免费赠送生命能源系列产品;免费培训特色特效自然疗法;培训期间免费管吃管住;免费办理全国通用执法部门认可的劳动部和卫生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免费进行运作模式的输入和市场督导管理服务;免费授权使用“三和堂”的商标品牌和店名招牌;免费提供统一的服装、器械和室内外装贴;免费帮助开业和营销策划以及后续的技术跟踪服务:免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统一的对外进行广告宣传。通过对加盟店的宣传和协助,使加盟商开业一家,红火一家,成功一家,盈利一家。
“三和堂”女子健康调理美容养生馆,以调理女性的健康为美容之根本,不同于市面上为美容而美容的美容院所,不需要任何器械辅助,不但学会调理好女性的乳腺炎、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常见妇科疾病,而且传授用独特的电摩技法配合特效产品,使女子真正做到面部的增白、祛皱,一次性祛除雀斑、青春痘、扁平疣、神经性皮炎、血管瘤、黄褐斑和减肥、丰胸等美容绝技,绝穴减肥不节食不反弹,半月可减8到15斤。
骨伤类疾病的颈肩腰腿痛很普遍,可普通手法治起来既费时费力又不易康复,该公司推出了“乔老爷牌膏药”,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的乔家大院,距今已有250年历史。原主要为走镖押运之镖师和护院庄丁使用,后传于民间。膏药熬制人之一乔光良于清末年间由山西迁至山东,遂开乔老爷膏药铺以为生计,现已至第八代传人。1号膏药适宜可调治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手足麻木、足跟骨刺、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积水、滑膜炎、网球肘、腱鞘囊肿,腱鞘炎等症。2号膏药适宜对骨折和跌打损伤有奇效。特别是3号药膏(不是膏药)的问世,彻底解决了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治不彻底易复发的难题,特别是股骨头坏死这一“不死的癌症”,一期二期三个月康复,青岛的高先生被医院诊断为四五期股骨头坏死,换骨的手术费用要十万且不保证完好,拄双拐的他用上3号药膏三个月后,到现在已能骑摩托车出门,尽管花费万元,但感觉超值。
济南天寿人康中医药科技公司欢迎想加盟“三和堂”健康调理养生馆的朋友们和任何疾病的患者朋友们前来进行各种疾病的调理,以验证最终的效果。最新的两百个独家民间验方免费奉送。
山东济南天寿人康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神是指元神,虽然剪断了脐带,失去了和先天联系的纽带,但这里的元气并没有完全丧失,神阙穴的内部紧接大小肠。大肠是传导之官,也就是排出废物的地方。小肠是受盛之官,也就是吸收营养的地方,这样一正一反的两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化,“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神是物质转变的最高境界,是全身的主宰,在人体当中是最尊贵的。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想什么事情想得入迷了。这时候有人拿手在他的眼前晃动,他可能要半天才能反应过来,“发什么杲呢,都失神了?”没有神的人就是这样,呆呆傻傻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而阙呢,则是指宫阙,古代皇帝会在宫殿的门外建起两座观望的台基,宫廷外面有什么事情,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所以岳飞诗句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个台基之间的道路就是阙。
那么神阙,就是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阚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我们知道,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
而且,神阙穴在肚脐眼上,是腹部的核心,所以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调理五更泻、慢性腹泻、产后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现代研究也表明,刺激神阙穴,可以很好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任脉上的穴位,艾灸是最好的途径,尤其是神阙穴,更是我们中医做脐疗的重要部位。这个穴有一个艾灸方法叫隔盐灸,就是将一小把粗盐填在肚脐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灸到最后,肚脐上填满了黄黄的盐姜水,这样对于身体的保健效果相当好。上了年纪的同志如果经常感到身体冷痛,或者腹部不适的话,可以隔段时间做一个神阙穴隔盐灸,对于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好的。
上中下脘――胃病最无毒副作用的“药品”
在腹部,肚脐上方五寸、四寸、二寸的地方有三个穴,分别叫做上中下脘。上中下是依据位置的高低来分的,就好像桃园结义三兄弟的年龄似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脘”字,脘指的是胃,古人说“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太仓是什么呢?一个官名,古时候有太仓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粮食的官。
中医根据脾胃的作用,也将其命为仓廪之官,也就是人体的后厨房。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管,是食物进人胃的通道。上脘穴在这个位置,对于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现代研究也发现,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变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对食物进行粗略的加工,就好比我们榨果汁,先要用刀将水果切成大块,再放到搅拌机当中。胃就相当于这把刀,只做一部分简单的工作,真正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中完成的。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