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零售业发展状况

零售业发展状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7 10:52: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零售业发展状况

篇1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1-0030-05

SCP模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它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人物贝恩(Bain)、谢勒(Scheerer)等人建立的三段论式的产业分析范式。[1]本文主要根据“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层次,对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结构、效率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国连锁零售业市场结构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通常定义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2]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的高低、短期成本结构等,本文主要从产业集中度角度对我国连锁零售业进行了测量。

(一)行业集中度的测算

行业集中度反映了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是指某一行业中少数几家企业对市场的控制程度,集中度越大,竞争程度越高。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是指市场上前几家最大的企业在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因而,行业集中度常被用于确定该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对行业集中度进行测量的相应指标和具体方法有很多,本文选用行业集中率(CRn指数)。计算公式为:CRn=∑Xi/X(其中i=l,2,……,n),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第i企业的销售额为Xi,n通常取4或者是8,该指标也称为4家或8家企业集中度。贝恩根据行业集中率对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如果行业的集中率CR4≤ 30%或者CR8≤ 40%,即属于竞争性行业。如果CR4 >30%或者CR8>40%,则该行业为寡头性行业。

测算连锁零售业的行业集中率,CRn通常以全国连锁零售业内年度销售额最大的前4家或前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之和占该年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表1中的CR4、CR8是按公式计算得出的)。[3]

(二)行业集中度的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CR4和CR8都在5%以下,市场集中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2006―2012年,CR4最高也只达到3.5%,取其七年的算术平均数为3.13%;CR8在2012年急剧降低,下降为3.3%,2007年高达4.9%,取其七年算术平均数为4.4%。CR4和CR8的数值都处于较低的状态。根据美国学者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可得中国连锁零售市场仍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

表2是连锁零售业前100强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相对值来看,2006-2012年这七年CR100的平均值只有10.4%,与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相比我国连锁零售行业集中度还是相当低,真正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4],全国性大型的零售连锁企业亟待建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管理手段和水平的提高,我国连锁零售行业还大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和扩张的浪潮。[5]

二、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行为分析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以及城镇化、信息化的加快推进,我国连锁零售行业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单纯追求规模数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是连锁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市场的供应看,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连锁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零售市场趋于饱和,租金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单店销售增长难度加大。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部分零售企业开始注重自我品牌的开发,加快了实体与网络零售的融合,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企业正在从前端店面的竞争转移到后端供应链上的竞争、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从市场的需求方看,居民消费将更加重视安全、环保,对个性化、多样化追求越来越强烈。为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连锁零售业必须尽快适应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不断创新消费服务方式,加快业态结构调整。

(一)扩张行为分析

1.扩张速度放缓,运营效率提高

随着区域市场地位的基本稳固,以及近几年部分连锁企业盲目追求规模导致的效益低下,甚至关门倒闭,不得不让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调整了企业的经营策略,由之前的快速扩张带动销售增长转变为提升单店经营效率拉动企业健康发展。[6]根据统计,2012年百强企业的门店数量增幅8.0%,是百强统计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如表3所示2006年到2010年,百强企业开店数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6%、17%、10.6%、18.9%和9.8%,总体呈下降趋势)。分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06年-2012年的“中国连锁百强”名单可发现,虽然从2010年开始连锁百强零售企业门店数量增幅下降,但总体销售额增幅度仍快于总体门店数量的增长,说明连锁零售企业放缓了扩张的步伐,更加注重门店运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大举进军网络销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流、支付等配套服务更加完善,人们对网购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网购对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需求有着独特的优势,网络销售成为国内消费领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传统零售企业纷纷发展电商,网络销售快速增长。部分连锁零售企业利用自身在营销管理、物流管理、商品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线上渠道的运营力度,加大对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的投资,展开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O2O)的多渠道经营探索。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7]

3.扩张步伐向三、四线城市拓展

近两年,一、二线城市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受租金和人工成本两个方面影响,经营成本大幅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而三、四线城市的商业网点分布相对稀少,竞争相对缓和,开店成本较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大量人口从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零售业的优势逐步显现,我国连锁零售市场布局向三、四线城市延伸。目前,我国部分实力较强的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在区域内向三、四线城市扩张,跨国零售巨头也将三、四线城市作为未来投资的重点方向。国内电器连锁零售业巨头国美已宣布将重点转向三、四线城市,沃尔玛也将江西新余、江苏镇江、河北保定等纳入拓店计划中,预计2013年将在这些城市开设30家左右新门店。湖南步步高将扩张层级由县下沉至乡镇,计划在湖南省内一些主要乡镇新设门店。

4.跨区域并购加速发展

通过跨区并购及强强联合是兼备资本实力及跨区域扩张能力的连锁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网络,增强竞争实力,迅速占领区域市场优势地位的有效途径。通过并购能将竞争对手转变成合作伙伴,可消除行业内部的竞争消耗,增强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控制,增强规模优势和市场地位。2011年零售百强中销售超过百亿的企业有55家,区域性企业26家,跨区域企业29家,跨区域企业数量首超区域性企业数量。跨区域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入新区域、扩张新业务。例如银座股份收购石家庄东购是为它进军河北市场做铺垫的。华润万家为进军江西市场,实现短时间内拓展多业态,2011年它以32.7亿元的代价收购了洪客隆百货100%股权。连锁零售业跨区域并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连锁经营、不断增强辐射力,积极向三四线城市、农村市场拓展,强化区域市场整合能力,提升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

(二)价格行为分析

根据市场集中度分析可知我国连锁零售行业仍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具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经营商品类别相近,方式雷同,产品的替代性很强的特点。在中国零售业市场上价格依然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为扩大产品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以价格战为主的营销策略仍是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价格大战愈演愈烈,连锁百货、连锁超市、连锁仓储式超市常常推出特价优惠、抽奖、打折、赠品、返现金券、会员卡等形式进行价格战。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战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市场结构的调整。连锁零售企业要想在降价竞争游戏中分得一羹,必须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和流通费用,则一些劣势企业会退出市场或被资产重组,有利于市场结构的优化。然而,将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并非长久之计,利润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营成本的上升以及利润空间的压缩,往往让企业力不从心,会忽略对商品质量的掌控,出售假货、劣质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连锁零售企业声誉及持久竞争力的培养。企业要获得长期利润必须依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准。

三、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绩效分析

根据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市场结构的最终作用点是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厂商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状态。[8]以下主要从厂商是否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两方面来评价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市场绩效。

1.资源配置效率层面

在产业组织学研究中,利润率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衡量行业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连锁零售业利润微薄,从2004年零售市场开放至今,零售业在一、二线城市的扩张已将近持续10年,一些城市的大型商业网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扩张、雷同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经营效率降低、竞争无序。2012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近半数企业的利润增幅低于5%,利润出现负增长或亏损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往年。

面对激烈的竞争,内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纷纷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由规模转变为规模和效益并举的综合能力的竞争阶段,但我们必须看到内外资企业在利润率这个绩效水平上的重大差距。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lO%左右,纯利达3.4%。[9]图2是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制作而成,选取了沃尔玛、亚马逊、苏宁电器、银泰百货和当当网五家囊括国内国外、不同零售业态,以及不同零售行业的零售企业。沃尔玛代表国外传统零售;亚马逊代表国外电子商务行业;苏宁电器和银泰百货分别作为国内家电专业卖场、百货商场的代表;当当网代表国内图书、百货电子商务。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国内零售业利润率与国外零售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满足社会需求层面

目前,80、90后已成为消费的主群体,消费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更加注重服务消费,更加重视品牌和文化内涵,对食品安全和健康、购物的便捷性等问题更加关注,个性化、情感化、便利化消费特征更为明显。连锁零售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城市大型商业区迅速扩张,商场、超市、百货、商店等各种零售业齐步并进,全国各地普遍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国连锁零售业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自主创新,市场定位雷同。大部分零售业态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或相互模仿的,创新精神的缺失导致商品品牌、商品价格、商品陈列以及商店环境设施等趋于雷同,营销手段、管理方法大同小异,品牌形象模糊,给人千店一面的感觉,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难以培育自己的忠诚顾客。由于各零售企业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准差异不大,对顾客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导致各商场多在同一层面上过多竞争且多采取层次较低的价格竞争。虽然近年来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已意识到创新零售业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混合模式转变,在专业化和精品化方面也开始了新模式的探索,出现了大众百货、时尚百货、高端百货、社区超市、生鲜超市等,但规模还较小,模式还较少,市场的潜力还值得更深刻的挖掘。在未来,连锁零售企业要做的不是紧跟消费需求,而是创造市场需求,引导消费需求。

四、我国连锁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外国连锁零售巨头进入中国连锁零售市场,为国内零售业发展增加了新元素,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市场化调整。然而,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业,不仅仅是挤占部分零售业市场的问题,还事关制造商的生死。当外资企业手持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时即可凭借网状流通渠道优势和定价优势,向制造业终端、乃至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的战略。[10]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鉴于零售业渠道命脉的影响力,我国理应按照国际惯例,就国内零售业和制造业的后续发展,作出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继续完善与连锁经营有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地区分割,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零售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不断壮大零售企业竞争力,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的零售企业集团。此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要做好商业网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必要的政府调控,引导连锁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

(二)树立新理念,培育盈利新增点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目前存在规模过小、类型相似、业态趋同、竞争过度等特点。连锁零售企业必须打破一味模仿的旧观念,树立新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培育盈利新增长点,以实现自身实力的壮大和规模的扩大。加速店铺扩张,低位价格竞争治标不治本,连锁零售企业唯有转变原有盈利模式,提高自营能力,开发自有品牌,才能减少中间流转环节,有效降低成本,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为消费者需求服务,最终创造企业价值。此外,多业态经营是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群体的需求。根据消费者需求,打造差异化、专业化、精品化的不同业态品牌,既可培养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赖感,也有利于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力。

(三)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连锁零售业要在现代市场中实现不断发展必须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必须借助自动化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连锁经营创造了条件,完备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唯有不断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货物的配送效率,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才能增强企业协调、管理能力,快捷高速且精确无误地处理连锁带来的大量繁重事务。连锁零售企业可通过信息系统加速普及自助结账、电子价签、RFID技术,利用技术设备实现部分岗位自动化处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候艳良.谈SCP范式在中国的应用与新发展[J].商业时代,2011(5):127.

[2]刘颂.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37.

[3]吴波.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17.

[4]王崇彩.中国连锁零售百强企业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纵横,2012(8):108.

[5]朱亚萍.中国零售业面临第三次挑战及其应对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7):83.

[6]闫星宇,王小佳.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城市扩张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7.

[7]中国行业咨询网.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特点浅析[EB/OL].[2013-10-30].

篇2

一、商品销售创1995年以来最高增长速度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统计,去年统计范围内的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和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为23.1%和24.2%,均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在21个大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在20%以上,其中,食品类增长32,1%,服装类增长23.3%,金银珠宝类增长41.5%,化妆品类增长24.2%,家具类增长21.3%,音像器材类增长20.9%,日用品类增长29.8%。

二、大型零售企业效益快速提高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49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大型零售企业(主要是百货店、超市、家电专业店、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统计显示,2007年大型零售企业效益快速提高。

(一)利润高速增长

2007年,497家零售企业主营业务全面盈利,主营业务利润712.3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百货店业态企业同比增长25.1%,超市业态企业同比增长18%,家电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6.3%,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32.6%。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中有66家亏损,比2006年减少28家。其中,百货店业态中亏损20家,减少11家;超市业态中亏损38家,减少8家;家电专业店业态中亏损6家,减少8家;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中亏损2家,持平。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207.1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百货店业态企业同比增长42.6%,超市业态同比增长51%,家电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35.8%,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10.8%。

(二)负债率基本保持稳定

497家大型零售企业,2007年资产和负债快速增长,资产总计同比增长21.9%,负债总计同比增长23.2%,总体负债率为73%,同比增长1.1%。其中,百货店业态负债率为67%,同比下降0.6%;超市业态负债率为79.8%,同比增长2.9%;家电专业店业态负债率为80.4%,增长1.2%;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负债率为72.8%,下降5.1%。

(三)毛利率稳定提高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综合毛利率12.5%,同比增长3.3%。其中,百货店业态为15.5%,增长5.9%;超市业态为11.3%,基本持平;家电专业店业态为6.2%,下降6.6%;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18.7%,增长29.5%。

(四)人均利润总额大幅提高

497家大型零售企业2007年人均利润总额为2.6万元,同比增长33%。其中,百货店业态人均利润总额为4.4万元,增长42.2%;超市业态为1.16万元,增长31.4%;家电专业店业态为2.46万元,增长20.2%;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3.65万元,增长9.4%。

从人均主营业务利润看,百货店业态为12.6万元,增长42.2%;超市业态为6.06万元,增长31.4%;家电专业店业态为7.2万元,增长20.2%;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20.9万元,增长31%。

2007年,497家企业中,百货店业态人均主营业收入85.4万元,超市业态为54.4万元,家电专业店业态117.9万元,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112.9万元。

三、大型百货商场经营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更加突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型百货店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誉、购物环境、时尚等优势,由注重销售量的增长向提高客单价转变,由推销售商品转向推销售服务转变,积极发展VIP客户。在商品经营结构上不断突出百货店的特色,重点经营服装、食品、金银珠宝和化妆品。近年来,这几种商品所占销售比重稳步上升,2007年服装、食品、金银珠宝和化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25.5%、16.2%、9.5%和4.1%,这4类商品所占零售额比重已达55.3%,比2004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四、大型零售企业的并购继续保持活跃

加入WTO以来,我国零售业呈出两个显著的发展特征:一是我国消费品市场稳中加快增长的态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以上,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和重要的市场条件。二是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底已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和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加剧我国零售业竞争,掀起了我国零售企业前所未有的扩张热潮。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规模快速扩大。2006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销售额达8743亿元,是2001年的3.7倍。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前期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跑马圈地式”的自建门店。经过几年超速扩张,一方面,在大型零售企业层面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现有门店地段的优势资源已基本被“瓜分”,同时一些企业经营上的困难在显露、放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渐进理性,并购在扩张上的角色地位上升。2005年以来,并购成为零售业关注的一个焦点。2007年零售业的并购继续保持活跃、升温态势,并购在内外资零售企业、在不同业态之间全面展开。当前,零售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区域优势、突出业态优势。

五、外资零售企业继续快速发展

篇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以业态变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零售革命在中国爆发,零售市场容量迅速扩大。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仅各地地理条件、自然状况千姿百态,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消费习惯也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各地区间不同零售业态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本文以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为样例,对我国零售业各业态在六大经济区域(不包括港、澳、台)的发展状况进行交叉比较分析,从而探究其在不同地区的区域性竞争态势。

一、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发展状况的交叉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门店数的比较分析

从表1可看出,2004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态中,百货商店在全国门店总数为2637个,比上年增长23.9%。其中以分布在华东为最多,约占全国总数的72.5%。华北分布最少,只占总数的2.1%。相比上年,各区域百货商店门店数增长最快的是华东,约31.3%,其次为中南地区,约22.5%,最少的是东北,呈负增长,为-2.8%。这说明百货商店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经济区域,而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区的门店数正呈下滑的趋势。中南地区的门店数扩张也迅速,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南地区将超过东北而成为我国第二大百货商店门店分布地。值得思考的是,传统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我国商业相对发达的华北竟然最少,而且增长速度也很缓慢。

超级市场在全国的门店总数为14073个(含港澳台),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以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9.7%。分布最少的是东北区域,只有121个,仅占总数的0.9%。与上年相比,超级市场门店数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华北,约29.9%,最少的是西北,只有12.8%,但却是西北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业态。

专业店在全国的门店总数是25867个,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在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39.5%,但是华东地区增长最缓慢的零售业态,仅为9%,这说明占据华东总门店数三成多的专业店发展速度开始趋缓。在西北分布最少,只有822个,仅占总数的3.2%。与2003年相比,西南地区的专业店门店数增长速度最快,达到56.7%,成为西南门店数最多(占83.7%)的零售业态。然而,一个区域零售商业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单一的零售业态终究是一种畸形的不健康的商业发展,因此,西南地区如何积极发展专业店以外的零售业态将是摆在他们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也是华北门店数最多的零售业态,但与上年相比,专业店在华北却呈负增长,为-0.6%,说明在华北处于相对饱和的专业店开始慢慢进行调整和转型,向专卖店等业态进行转化。另外,在东北经济区内,专业店门店数也最多,有1319个,占整个东北总数的半数多。

专卖店在全国的门店总数为4493个,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37.4%。分布最少的是东北,只有144个,仅占总数的3.2%。与上年相比,专卖店门店数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南,约39.7%,西北呈负增长,为-6.1%。另外,在华北增长速度也很快,达到31.8%,是华北各零售业态门店数增长最快的业态。

便利店在全国的门店总数是7755个,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在华东分布最多,占总数的69.4%。在西北分布最少,只有30个,仅占总数的0.4%,其次是西南116个,只占总数的1.5%。与上年相比,中南地区的便利店门店数增长速度最快,达到35.5%。在东北发展也迅速,成为东北各零售业态门店数增长最快的业态,增长速度为26.1%。但在西南、西北却均呈负增长,分别为-7.2%、-59.5%。这说明便利店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在西南西北分布很少,而且在这些地区便利店门店数正急剧下降,几近消声灭绝的地步。

(二)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销售额的比较分析

表2显示,2004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各业态中,百货商店在全国销售总额为7447315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在全国六大经济区间,以华东营业的销售额为最多,约占全国销售总额的40%,西北营业销售最少,只占总数的1.2%。相比上年,各区域百货商店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是华东,约34.8%,其次为中南地区,约24.1%。最少的是西北,呈负增长,为-3.4%。这说明百货商店全国销售额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经济区域,而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南地区的百货商店销售额的扩张也很迅速。而原本就很少的西北营业销售额呈下滑趋势,可见百货商店在西北的发展正不断萎缩。

超级市场在全国的销售总额为24,099,402万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以华东销售额最多,占总额的59.4%,这说明超级市场已占据华东半个江山,虽然相对其它业态形式增长幅度较慢,但仍保持喜人的增长趋势(约24.9%)。销售额最少的是西北区域,仅占总额的0.8%,但相比该地区其他业态来说却是最多的,将近是西北总额的一半,并且是增长最快的,达到23.7%,这说明超级市场在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是西北地区的主要零售业态形式。与上年相比,超级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是华北,约34%,大有赶超该地区主要业态形式专业店之势头;最少的是西南,只有11.9%,说明作为西南主要零售业态形式之一的超级市场已减缓发展势头。

专业店在全国的销售总额是22,066,942万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华东营业销售额最多,占总额的56.6%。在西北销售额最少,仅占总额的0.6%。与2003年相比,华东地区的营业销售总额增长速度最快,达到58.3%;华北增长速度最慢,但也有16.7%,而且专业店是华北经济区内销售额最多的零售业态。另外,专业店也是西南地区销售额最多的业态,占了整个西南总额的36.9%。

专卖店在全国的销售总额为796,661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华东销售总额最多,占总数的48.1%。最少的是东北,只有3,951万元,仅占总额的0.5%。与上年相比,专卖店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华东,约33.1%,其次是西南,约28.4%,说明该地区销售额最少的业态专卖店已开始迅猛直追;而在中南呈负增长(-7.9%),以致专卖店成为中南销售额最少的业态,仅占其总额的2.1%。

便利店在全国的销售总额是1,382,632万元,比上年增长65.5%。其中在华东销售总额最多,占总额的63.7%。西北销售总额最少,只有1,096万元,仅占总额的0.1%,其次是西南8,929万元,只占总额的0.6%。与上年相比,中南地区的便利店销售额“爆炸”式的增长,达到431.5%,其次是华东地区增长49.4%,东北、西南增长趋同,分别为43.1%、43.3%。而西北呈负增长,为-26%。这几乎以实际数据宣告便利店在西北地区的死刑。为什么便利店在西北地区没有市场?究其原因,也许西北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不宜便利店的发展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不同经济区内零售业各业态的竞争态势分析

上述对我国零售业态在各经济区域发展状况的交叉分析,为我们分析不同经济区域内各业态的竞争态势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框架。将表1、表2的统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处理,得表3。

从表3可看出,在华北地区,首先,无论是从门店数比重,还是从销售额比重来看,零售业态专业店比其它的业态形式都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华北地区的第一零售业态。其次,居第二位的是超级市场,它紧随专业店之后,欲与专业店平分华北市场。从门店数比重与销售额比重的比较来看,百货商店虽然门店数比重最低,但销售额比重居第三,说明百货店的店效明显要高于专卖店和便利店。

在东北地区,专业店在门店数比重、销售额比重上依然是独领,远高于其它业态形式。其后是便利店的门店数与销售额各占几近同样的比重。在门店数比重中,超级市场处于最小比重5.1%,但销售额比重占据了21.3%,可见东北地区的超级市场店效较高。相反,专卖店拥有6.1%的门店数比重,却只有0.4%的销售额比重,其店效水平相对比较低。

在华东地区,专业店门店数比重依然是老大,但销售额比重却让渡给了超级市场。从这点上讲,专业店的店效比超级市场的较差些。店效水平比较差的还有专卖店和便利店。

在中南地区,专业店在华东的情况在中南表现得更为突出,其门店数比重接近一半,而销售额比重只有18.1%。超级市场门店数比重只有27.7%,但销售额占了将近一半,为48.9%。店效水平更为突出的是百货商店,虽然门店数比重最小2.8%,但销售额比重占了整个地区的28.5%。专卖店和便利店的店效水平依然相对较差。

在西南地区,专业店的门店数比重、销售额比重均具有绝对优势。但权衡比较,专卖店、便利店,乃至专业店的店效水平依然不高,相比之下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的店效较高。

在西北地区,专业店、专卖店在门店数比重上占有绝对地位,但专卖店营业的销售额比重仅占6.8%。占有较少门店数比重的超级市场获得了最大比重的销售额比重。百货商店依然不是主流业态,但其店效较高,而便利店门店比重、销售额比重均很低。

三、结语

本文采用交叉比较的分析方法,对我国零售业态在不同地区的区域性竞争态势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零售业各业态门店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南。华东地区集中了我国各主要零售业态,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不愧为我国商业零售集散地。但西南主要是靠专业店支撑门户,一些新型零售业态如便利店等刚刚才“萌芽”,还没来得及充分发展却已开始凋谢。虽然就零售商业的发展来说这是很不健全的发展,但考察西南的地理、社会人文条件,实是西南地区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西北也同样面临如此困境。东北、西北总体相对来说是我国商业零售的薄弱地区,传统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我国华北、西北已逐步衰退。因此,华北、东北应认真研究考虑其零售商业的发展大业,振兴其零售商业。令人欣喜的是,虽然中南地区目前发展仍显滞后,但蓄势待发,在一般的基础条件下积极寻找发展空间,不时寻求突破,展现其蓬勃发展之好势头。

2、我国零售业各业态销售额主要集中华东、中南、华北。总量上,华东集中了零售业各业态营业销售总额的大半部分;发展前景看,华东比其它任何地区的销售额增长速度都要快。如果把华东比作我国商业零售业的龙头,那么中南和华北则是其两翼,与华东一起共同推动我国零售业的迅猛发展。然而,我国东西部零售业发展的巨大差距和不平衡,将是目前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零售商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因此,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如何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大西北的契机,抓住机遇,努力推动我国东北、西北的零售商业的发展,同时,努力寻找突破西南零售商业发展之瓶颈,使我国零售业各业态在各地区间尽可能平衡发展。

3、全国六大经济区大都以专业店、超级市场为主要零售业态,其它如专卖店、便利店等在各个地区所占具体比重均不一样,但共同的是它们都很难成为某一地区的主流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较发达地区,如华东、华北所占比重较小,而在相对不发达地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这或许是因为在发达地区百货商店遭到专业店、超级市场的挤压,市场逐步萎缩,而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因历史传统因素及专业店、超级市场等新型业态还没来得及进入,以致百货商店仍盘踞有相当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年度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05.

2、叶燕,郭向阳.我国零售业态结构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4(10).

篇4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94-02

引言

零售业,被称为“选址的行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任何一家零售业投资企业来言,选址前的可行性分析称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商圈分析,作为选址可行性分析的关键,越来越引起零售业的关注和重视。商圈,是指以零售商店为中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距离向周边范围地区伸展和扩散,吸引消费者的辐射范围,是一个零售企业的营运能力所覆盖的空间范围和地理区域。成功的商圈分析,不仅可以帮助零售业投资方确定最佳店址,而且还能够帮助零售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合适的经营策略,更好地统筹消费者、商品、物流等资源,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实现销售目标和提高获利能力。

一、零售业商圈理论

1.雷利法则:美国著名理论家威廉·雷利认为,零售业的商圈深受人口数量和空间距离的影响。人口数量越大,分布越密集,则其销售能力和销售成果越好。相反,空间距离与销售结果称反比。威廉·雷利作为零售业商圈研究的领头人,开创性地提出雷利法则,具有深刻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零售业的商圈研究中,雷利假定,消费者仅会选择空间范围内的一家零售业发生消费行为,但在实际中,这与消费者消费行为存在偏差,消费者本身具有消费选择权,其可以同时在不同零售企业实现消费目的。

2.赫夫模型:基于雷利法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和瑕疵,美国零售学家戴维·赫夫提出:零售业商圈与它的吸引力息息相关,其影响因素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人口数量和空间距离。赫夫认为,消费者对实现消费行为的地理位置的选择,还受零售企业规模的影响。倘若同等人口密集度和消费能力的两个区域,小规模零售店的销售成果明显不如大规模零售企业的显著。

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雷利法则和赫夫模型所限定的影响因素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赫夫模型和雷利法则只能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探讨,而确实有可行的实践应用价值。在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来研究分析零售业商圈。

二、零售业商圈分析

(一)外部环境

1.人口与消费能力因素。零售业商圈在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的影响基础上,人口消费能力和收入情况、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年龄层次、性别差异以及人口数量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良好的购买力和消费习惯,对于零售业商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竞争状况和市场饱和度。零售业商圈的形成深受同行业竞争能力和本地区市场饱和度的影响。目前区域内,现有零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新增店面的可能性以及各个零售业的发展状况、销售情况、特色项目等成为零售业选址时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竞争关系的零售企业的聚集,一方面会使竞争效应愈演愈烈,譬如肯德基和麦当劳,两者每家分店的店址在空间距离上都较为接近,在肯德基店址附近一般都会伴随有麦当劳。另一方面则会产生放大效应,扩大零售业的影响力,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前来消费,例如商业街的形成,多种品牌和产品的聚集,能够增加企业的宣传效果和知名度。

3.周边环境和产业结构。零售业周边环境及产业结构对零售业商圈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以工业制造业为主,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其零售业商圈的形成在规模和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譬如,零售业位于学校周边地区的商圈与医疗机构周边的商圈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必然会各有特色。换言之,在零售业商圈选址和形成时,要全面考察周边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分布情况,从而企业能够合理调整战略方针政策,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营销战略。同时,良好的交通状况和便捷的可选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等,有利于零售业商圈的发展。

4.配送距离。零售业企业中产品周转和运输占有重要部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下,零售业纷纷打响价格战和成本战,谁能在降低成本中占有优势,谁就是赢家。因此,物流配送成为零售业商圈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配有自检物流中心的零售企业来说,新店的选址还应考虑物流配送的效率。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以及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大宗商品交易,对物流配送的及时性、便利性以及成本要求较高,因而在商圈形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内部因素

1.商店功能性。零售业商店的规模、经营范围以及产品种类的丰富度,作为零售业商店功能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商圈的分析研究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能够增加零售业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从而能够有利于零售业商圈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而言,以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零售点,其商圈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较小,像小型超市等;以价值较为贵重产品为销售产品的零售企业,如周大福等珠宝店铺、宜家等大型家具中心其商圈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规模可以任意扩大,而应该保持在与零售业商圈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相符的规模内。

2.店内环境。店内环境的优劣能够影响企消费者的舒适度和消费欲望,是零售业吸引商圈的关键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店内产品的陈列和摆放、店内装修环境、卫生环境、甚至是灯光背景等因素。星巴克咖啡之所以在国内备受追捧,其中舒适的店内环境因素不容忽视。人性化的家具摆设,良好的无线网络配置等外在因素,吸引白领等商业人士的青睐。

篇5

网上零售业的优势与困境

网上零售指的是个人通过Internet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这种方式从理论上讲可以使购物时间随意化;打破地区、国界的限制;缩短交易时间;为顾客提供充分的商品信息,扩大顾客选择的余地。但是,纵观我国的网上零售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目前只有专门类的网上零售商店基本走出了困境,结束了“烧钱”的历史,有了盈利,而其它类型的网上零售商店经营并不理想,其中原因主要有:

专门类的网上零售商店盈利的原因

象卓越、当当书店这样的专门类网上零售商店只所以盈利是因为他们仅销售适合网上销售的商品,例如,图书、光盘、软件、PC硬件、音乐制品等。为什么这些商品适合网上销售呢?

因为这些商品的配送简单,软件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其它商品的配送可以通过我国的邮政系统来完成。因此,物流没有构成瓶颈。因为这些商品的挑选性不是特别强,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简介、片段,使消费者了解其内容后再订购,没有过多的售后服务,成交率高,退货率低。购买这些商品的购买者大部分文化水平高,年轻人较多,是网民的主体。据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知: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网民占87.4%,40岁以下的网民占89.3%。一些图书、音乐制品等商品在当地的传统商店买不到。因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涉金额一般都不是太高,风险小,因此,安全、信用等问题不是太突出。

其它类型的网上零售商店遇到的困境

物流配送仍然是制约网上零售业发展的瓶颈之一。B to C增加了物流周转时间和非批量配送导致过高物流成本。在传统商店购买一个商品最多也只需要半天的时间,而在网上商店一般都需要五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交易。

安全、诚信依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诚信对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据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知:用户认为网上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占28.9%;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的占43.8%。

提高了门槛,丧失了一大批具有购买力的顾客。同是泊来物的超级市场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在我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网上零售业步履艰难,没有较大的发展呢?因为超级市场降低了参与交易的门槛,他适合任何文化层次的人,任何年龄阶段的人,为顾客营造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舒适的购物环境,扩大了顾客群。而网上零售业提高了参与交易的门槛,把文化层次比较低或者年龄较大、不了解电脑而又有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人拒在门外。

客户群分散,缺乏固定的客户群。B to C网站的客户在现实中是离散的,不利于物流配送,运作的费用高。购物网站缺乏固定的客户群,大部分人都是抱着玩一玩的想法在网上购物,很少有回头客。

网上购物不具有休闲和娱乐的功能。在B to C网站上,无法进行人际交流,无法体会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购物时的乐趣,也无法通过感官去感受商品的质地、气味等,而这些因素都是消费者购物过程中的重要心理体验。

加大市场宣传,增加了运营成本。电子商务不像实体店,只要一开张,就会有人知道;而虚拟在线,不宣传是不会为人所知的。

中小零售企业的优势与困境

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特别是社区中的夫妻店曾经是倍受顾客欢迎、最亲近社区的经营模式。他还解决了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他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社会效益,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但随着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店、大型综合性超市等现代商业的崛起,以及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中小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逐年减少,业绩逐渐下滑。

在我国市场化程度还不成熟的今天,中小零售企业难道真的已经失去价值了吗?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中小零售企业的优势

渗透力强,覆盖范围广。大型综合性超市和购物中心等现代商业一般只在大中城市或者城市的主要路段占有优势,而中小零售企业特别是夫妻店有能力把网点蔓延到城市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

中小零售企业拥有较广的人缘,亲近社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社区中的夫妻店、小零售商,他们了解客户,客户也了解他们、信任他们,他们已经融入社区,是社区中的一员,他们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在最后一公里的货物配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多年的发展积累,使得中小零售企业在区域内产品的仓储、物流等方面形成了自己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在社区内他们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为最后一公里的货物配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市场需求,有比较集中、稳定的客户群。对消费者来说,油、盐、米、饮料、洗涤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其购买过程对消费者毫无乐趣可言。而这些生活必需品正是中小零售企业,特别是社区中的夫妻店经营的主要商品。由于社区中的中小零售企业已经融入社区,他们都有自己的商业圈,有相对集中、稳定的客户群。

中小零售企业的困境

价格上缺乏优势,商品质量缺乏保障。由于社区中的中小零售企业是散兵游勇,他们每次订货的数量都比较少,他们很难直接从厂家或大批发商处订货,大部分都是在当地的二、三级小批发市场进货,因此,与大型卖场相比,不仅价格上没有优势,而且商品质量也让人担忧。

竞争激烈,商业圈在缩小,客户在流失。现在零售业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入世后,外国的零售业纷纷入驻中国,象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和欧尚、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零售业巨头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随着2004年底我国服务业入世后的三年过渡时期的结束,他们会大举进入我国。近年来我国的大型零售业也发展迅速,一些连锁超市已经开到社区门口。由于他们有价格低、商品质量有保障、购物环境好等优势,社区内的零售企业的商业圈在缩小,客户在不断流失。

传统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结合出的盈利模式

传统的零售企业应该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来增强竞争力,实现吸引顾客、提高销售额,利用自己已有的配送网络开展配送环节。而电子商务只有与传统零售业相结合,才能使电子商务更贴近老百姓的需求。

传统中小零售企业应该怎样与电子商务结合呢?怎样的结合才能发挥各自的长处,规避各自的不足呢?

我认为应该由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牵线搭桥,把中小零售企业,特别是社区中的“夫妻店”,“小门店”,通过特许加盟的方式让它们以“社区在线”的统一形象进行连锁经营。也就是以B to B to C的形式开展电子商务。这里,B to B to C的第一个B指的是社区在线总部,是在线虚拟商场;第二个B是指加盟店,由社区中的“夫妻店”,小零售商和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组成;C是消费者。

这种模式的运营过程是:社区在线总部集合加盟店的力量,统一订货,统一配送,并提供信息平台支持,通过免费客户服务电话以及网站接受订单,交由加盟店执行。这种运营模式是集大卖场规模经营和小门店亲近社区的优势于一身的新型经营模式。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可行性及它的优点:

这种模式是在传统零售企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他们对零售行业商务和市场的了解要比目前哪些正在做B to C电子商务的IT企业要透彻得多,单从商务竞争来说,它们显得更从容。

使用传统零售企业的仓储设备,利用现代的商品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调配商品,统一使用仓库,减少库存、缩短商品库存时间,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由于这种模式,是通过在线总部集合加盟店的力量,通过在线的方式统一订货,加盟店既可以得到大规模采购的优惠价格,又保证了商品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分享“社区在线”品牌效应带来的好处。

在这种B to B to C的电子商务模式中,将物流划分为“主干物流”和“最后一公里物流”。“主干物流”是由在线总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来做,主要完成从供货方到在线总部和从在线总部统一配送到加盟店阶段的物流;“最后一公里物流”是指从加盟店到顾客家中的物流,由第二个B,即加盟店来完成,加盟店基本上是深入在社区里,充分利用他们熟悉顾客,而顾客又了解他们、信任他们的优势。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问题,而且解决了一直困扰网上零售业(B to c)中的信用问题。也大大缩短了物流配送的时间,达到快捷与低成本的双重目标。

由于配送费用低廉,B to B to C的商家能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即使是低值的消费品也没有问题。消费者既可在家中享受日用消费品送货上门的方便,又可得到综合百货超市的平价实惠。

通过加盟店大力宣传,可以很快使“社区在线”家喻户晓。这种宣传方式比现行的B to C网上零售业的宣传成本小,而且效果要好的多。

由于“社区在线”提供了免费客户服务电话,这就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可以使一大批不会使用计算机而又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的人参与进来。由于加盟店是实体店,客户可以在休闲的时候逛逛这些加盟店,顺便买点商品。一是起到了休闲和娱乐的作用,二是可以了解加盟店经营的商品,需要时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这样既方便了顾客,又扩大了“社区在线”的客户群。

对于网民就更方便了,通过“社区在线”等于将大商场搬进自己家中,购物界面可以实现图形化、立体化,全面介绍商品信息,实现网上互动。网民只要轻轻点动鼠标不仅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可以享受网上购物的乐趣,体验现代化购物的气息。

由于加盟店是深入在社区内部,他们有相对集中和稳定的客户群,因此“社区在线”(B to B to C)克服了B to C网上零售商的客户群分散,缺乏固定客户群的弊端。而且可以透过网络把商圈扩大,把远处消费者认同的零售商加盟到“社区在线”。B to B to C就像帮助零售商开店选址一样,符合条件一个加盟一个,是比较现实的网络经济。

在线总部可以通过分期、分批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加盟店人员的素质,解决人员跟不上市场发展节奏的问题。

B to B to C作为零售商与消费者的有机连接,基于实在有效的客户群,对商品生产厂家而言,利用这一工具,新产品推广覆盖的目标顾客准确有效,广告充分而不浪费。

总之,网上零售与网下零售、虚拟零售与现实零售只有充分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才能有长足的发展。B to C电子商务的发展如果没有传统零售企业的加盟,电子商务只能停留在纸面的炒作上;而传统零售企业如果不顺应新经济的潮流,加入电子商务中来,就会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篇6

进入2003年,美国的零售逐步开始增长,特别是前两个季度的增长势头很好。尽管9月份的销售比8月份有所回落,但是,整体来看,人们对今年美国的零售业发展状况持乐观的态度。大体上,迄今为止,美国2003年的零售业保持7.5%左右的增速,其中,美国零售业中最大的份额-汽车的销售增幅较大,从而有力地带动了整个零售业的发展。

零售业整体销售看好,那么,零售企业的利润水平如何呢?

由于美国零售企业的类型非常繁杂,即使能够分析各业态的利润状况,恐怕数据的说服能力并不强。因此,美国政府与研究机构多通过对大零售商的业绩评估进而了解整个零售业的经营状况。因为大零售商的销售占了美国零售业所有销售额的70%-80%以上。

1999年美国大零售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在2.2~3.4美分高位攀升,之后的二三年大致在1.8~2.7之间震荡。200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美国大零售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在2.4~2.6美分之间。

相比之下,美国大制造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却比美国大零售商要高。在1999年,美国大制造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在5.8~6.4美分的高位攀升,2000年曾经创下6.9美分的记录,之后一路下滑到4.3美分,2001年曾经出现负值。2002年逐步恢复增长,增长区间在2.2~4.1美分。2003年第一季度美国大制造商每美元销售的税后利润为4.7美分,第二季度继续增长到4.9美分。

美国零售业的经营状况同样可以从图2的美国商业库存与销售的比例变化看出。2000年到2001年商业库存保持了逐步提高的趋势,从1.23%上升到1.32%的近几年的最高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经济在遭受了“911”打击之后,商业环境恶化。从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商业库存与销售的比例从1.32%高点准备下降,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在1.25%左右震荡。到了2003年第二季度之后,整个比例出现下降,目前在1.21%的水平。

随着各种节日来临,美国的零售企业开始进入黄金销售时期。无论是美国的政府机构,还是研究机构,无论是零售业内人士,还是相关中介机构,都对美国的零售前景看好。

从大公司看经营成功之道

在没有到卡斯科批发公司(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以下简称卡斯科)之前,我对仓储商店的认识可以说还是初级水平,以为自己在国内见到的一些“仓储商店”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仓储式销售。而到卡斯科购物之后,才对自己的模糊认识有所反省。

2003年10月8日,卡斯科公布截至到2003年8月31日的财务年度报告。报告卡斯科年度的净销售额为410.9亿美元,比上一个财务年度增长了10%。截至到2003年10月5日,新年度的前五周,美国国内公司销售额增长了9%,国际市场销售额增长了16%,整个公司销售额增长了10%。

目前,卡斯科掌控着420家仓储式商店,美国有310家,加拿大有61家,墨西哥有22家,英国有15家,韩国有5家,日本有4家和台湾地区有3家,同时公司还通过网上交易系统进行销售,公司计划在2003年底前再开10家仓储式商店。

卡斯科的成功与其严格的会员体系有很大关系。

卡斯科的会员卡包括如下类型:金星会员,商务会员,至尊金星会员和至尊商务会员。

在卡斯科购物,也许,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小批量购物”。比如,购买牛奶,最小的包装是2加仑(合7.56升);矿泉水包装是35瓶一个包装,鸡蛋至少是l打,大的是5打;卫生纸至少24卷。西瓜也大的出奇,一般都在20斤左右。

篇7

关键词:零售国际化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3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

4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5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6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篇8

随着跨国零售企业陆续登陆中国,新型零售业态的诞生以及传统零售业态日趋成熟,我国零售业逐步形成了包括百货企业、连锁经营、无店铺经营、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等各种业态齐全的零售业体系。与之相配套,也形成了服务于不同业态、各具特点的零售业物流体系。

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

大型百货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其物流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由供应商进行送货的模式,物流设施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投资建设的,且主要承担企业内部的物流任务。

连锁零售企业是目前我国零售业的主体,普遍比较重视其物流体系的建设。如国内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国美电器集团,一方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设了为区域门店服务,具备接收、验货、存储等基本功能的综合配送中心;另一方面,借助社会资源,实现配送中心向各门店及顾客的送货。

由于我国大多数便利店隶属于连锁企业,且规模普遍较小,因此,便利店在我国零售体系的比重相对较低。目前,便利店的配送模式以自营为主。

我国无店铺零售业态规模较小,主要是以易趣和淘宝为代表的网上商店和电视购物。直销、邮购、电话购物和自动售货机的发展相对迟缓。除了一些零售企业的无店铺销售是利用自身的物流系统之外,大多数小型无店铺销售企业都是利用个体快递公司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我国的无店铺销售企业连锁化程度低、规模小以及与有店铺零售业态的对接性差等原因,使得配送成为制约无店铺零售业态发展的瓶颈。

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特别注重其物流体系的适应性,他们在引进其在全球成功物流模式的基础上,也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条件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美国沃尔玛公司刚进入中国时,基本复制了在美国的物流模式,在广东与天津建设了两个配送中心,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的模式。而法国家乐福公司则采用了门店自行采购、供应商直送门店的物流模式。但是,近年来两大国际零售巨头的物流模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双方正在互相接近,家乐福取消了单门店采购和供应商配送制度,取而代之以区域市场统一采购和五大区域配送中心统一配送,而沃尔玛也在逐步实施分区决策的体制。

我国零售业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零售业的配送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与零售业的发展需要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据调查,中国零售企业的平均货损率达2%以上,配送及时率不足86%,缺货率达9.9%,物流成本高达21%,远远高于美国零售业物流成本10%的水平。我国零售业物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商品采购规模小,集中采购比例低

据统计,2007年,中国前100强零售企业零售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为11.2 %。国内前五大零售企业国美电器、百联集团、苏宁电器、华润万家以及大连大商集团的销售总和为3304亿元,大大低于2007年全球知名零售集团沃尔玛公司3745亿美元、家乐福公司922.7亿欧元的销售额。由于采购规模小,企业在商品采购时价格谈判能力降低,导致较高的商品采购价格和低利润率。据统计,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为9%,平均利润率为1.2%,而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为24%,利润率为3.7%。而且在各零售企业的采购活动中,相当大比例的商品是由各个门店分散采购的。由于集中采购比例低,企业采购商品的品质难以确保,采购价格和成本难以统一和控制,容易滋生采购人员的腐败,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商品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和社会化配送比例低

1.配送规模小。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当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数达到14家以上时,企业才能实现营利。虽然我国零售业平均拥有的店铺数达到17家,但拥有3~4家门店的连锁零售企业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国最大的连锁企业-国美电器拥有的门店数仅有1300多家,而美国沃尔玛公司和法国家乐福公司的店铺数分别达到7200家和15000家。由于门店数量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平均一个配送中心仅负责20个店铺的配送,平均每辆车仅承担2-3家店铺的配送。而美国沃尔玛公司的一个配送中心负责150家店铺的配送,日本零售业平均一个配送中心负责70个店铺的配送。企业配送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效益,极大影响零售业的竞争力。

2.统一配送率和社会化配送比例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统一配送率平均为77%左右,低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统一配送率80%的水平。考虑到大量小型夫妻店、便利店以及广大乡镇零售企业的状况,整个行业的统一配送率远远低于这一比率。社会化配送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为:一是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相对落后,无法满足零售企业的需求。二是由于许多国有大型零售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转型过来的,拥有齐全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且这些自有设施的退出存在着诸多障碍。统一配送率和社会化配送比例偏低增加了零售企业的负担,降低了配送设施的利用率,影响零售企业的效益水平。

(三)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配送中心功能单一且设施设备落后。大多数配送中心以平房仓库、通用仓库居多,恒温和低温等特种仓库十分缺乏,立体仓库更是寥寥无几;物流作业以人工作业为主,有些配以一些简单的叉车、手推车等,现代化装卸设备普遍缺乏;配送车辆以小型通用运输车为主,大吨位的棚车、保温车普遍缺乏;大部分配送中心只具有储存、分拣、拆箱、贴标签等简单的功能,流通加工等增值功能缺乏。

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商品订货基本依赖人工完成,没有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企业总部或配送中心对门店的订单处置和异常订货缺乏跟踪监督,系统无法跟踪和提示未收到货的订单;计算机应用仅限于配送中心的事务性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以互联网、wms(仓库管理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为主,scm(供应链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配送中心管理水平不高。配送管理缺乏规范、随意性大;配送中心的选址单纯考虑低价因素,其容量和布局随意性大,造成货物存放无序和储存空间浪费;配送车辆、包装容器、托盘等配送设备缺乏统一的标准;库存数据不准确,导致错误的补货提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奇缺等。

(四)物流行业基础薄弱,绿色物流问题突出

交通运输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铁路总里程7.8万公里,复线率34.7%,铁路密度每万平方公里77公里,远远低于德国1000公里/万平方公里和日本 1270公里/万平方公里的水平;全国公路总里程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9万公里,仅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5%;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403个,仅占港口总生产泊位的3.9%。另外,各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地区运输网络较发达,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则相对落后。

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整体状况是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物流网络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零售企业在外包物流的过程中,由于很难找到能够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以往往需要同时委托几家物流企业,再加上物流企业之间的协作性差、零售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物流的衔接工作,影响了零售企业物流外包的积极性。

零售业绿色物流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电子商务的发展缓慢,无纸化办公比例小;配送中心选址没有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托盘使用率低,货物在作业场所停留时间过长;配送车辆空驶率高,能源消耗量大,尾气排放量大、噪声污染严重;包装材料消耗量大,回收率低,废弃品处理不规范以及退货品统一处理率低等。

我国零售业物流体系完善对策分析

(一)鼓励企业之间兼并重组以扩大零售企业规模

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缺乏,面对国际零售巨头加速进入,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只有通过企业联合、区域联合、购并、资产重组,提高企业集团的业务规模,进而推动零售业物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建设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零售企业物流效益的提高依赖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政府部门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对各大城市物流中心、仓库、集装箱中转站以及码头、货场进行合理布局;其次,加强公路、铁路、航道的规划与建设,为配送中心的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三,加快开发和引进高科技的物流设备,提高物流现代化管理水平,进而从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运营软硬件方面为我国零售业物流体系的完善创造条件。

(三)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物流外包比例偏小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化物流的发展水平较低。为此,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把零售企业从物流业务中解脱出来的关键。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物流企业、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其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第三,物流行业协会加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

(四)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

先进信息技术的采用和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零售业物流现代化的基础。零售企业在实现物流信息化时应遵循实用原则、适当超前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实用原则是指零售企业一定要选用跟自身匹配、与供应商的信息系统兼容性好的信息技术;适当超前原则是指零售企业引进的信息技术和建立的信息系统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性;持续性原则是指零售企业物流系统的信息化不能追求一种模式和一步到位,要对信息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升级。

(五)发展多种形式的配送模式

目前,可供零售企业选择的物流模式主要有三种:自营物流模式、供应商物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各零售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规模、经济实力、管理能力以及产品的物流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模式。针对中国第三方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以及零售企业自身物流资源较普遍的状况,在近几年内,大部分大型零售企业仍将以自营物流模式为主。在改造自身物流资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助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作为补充,随着社会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依靠第三方物流的比重。由于我国零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所以,共同配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对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林枫,陈祥生.日本零售业的发展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11

篇9

随着零售业的逐步开放,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加入我国零售业的竞争中,这样更加促使我国零售业朝着更现代、更多元、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本土零售业发展较落后,于是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显现出很多问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本土零售企业业态上没有突破、定位不清晰或雷同、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模式陈旧等是突出问题。故本文从这些方面着手分析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新的零售业态将不断出现。我国地域跨度较大,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者需求差异很大,这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找到适合自身的业态。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管理先进的企业可以考虑多种零售业态并举,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例如沃尔玛既有综合性超市,也有便民的邻居店。国内的武汉中百集团既有百货,又有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等。

另一方面,顾客消费需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零售企业综合性很强,那些本来就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百货店或大型超市应继续强化其综合性的定位,增加产品品种,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说百货店可以增加餐饮、超市、休闲娱乐等功能,增强其具竞争力。

二、专业化

现阶段的消费者对专业化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专卖店(主要经营电器、体育用品、办公用品、儿童服装、玩具、内衣、药店等)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广受欢迎。专卖店有利于提升企业与品牌形象,并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取得较高利润,产品与服务都非常专业化,更能做到顾客满意。

超市的专业化是零售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屈臣氏、国美、苏宁等这样的专业化超市只提供一种或相关种类的产品,但品牌多样化,满足了顾客专业化要求,又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相似的还有现在兴起的生鲜超市、药品超市(如江西的开心人大药房)、手机专业卖场和化妆品超市等等。

三、业态相互融合

1.百货超市化

业态之间的结合已经不是新鲜事。百货超市化或超市百货化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样的零售形式也非常成熟。深圳万佳集团在综合性超市经营中引入百货,在深圳零售业中脱颖而出,甚至连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都感觉到巨大竞争压力。很多综合性百货也应该寻求新的组合,发展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形式。

2.大型购物中心

它首次将生鲜食品超市与大型非食品折扣店有机结合,以“超大的营业面积、一站式的购物消费、超低的价格体系、自助式的消费方式、以家庭消费为目标客户”为经营理念,目前已经是国际零售业发展的重要业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向服务业开放,大型超市发展的前景一片光明。另外百货业虽还是重要业态,但其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一些顾客,于是只给大型超市发展提供了机会。另外,虽今年我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经济的发展势头不可能掉头,人民的购买力从长期来还是会继续加强,民生类商品消费市场仍然很大。

3.有店铺零售形式与无店铺形式相结合

有店铺的零售商也可以采取邮寄或赠送商品目录给顾客,顾客在确定买的商品后,零售企业可以送货上门。另外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虽然还不是非常普遍,但是个不可阻挡的潮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电子商务方面应该有的优势建立虚拟商场、网上商城。这样顾客既可以在家浏览和选择商品,也可以在商店看到实物。消费者在家里就可以购买到网上越来越丰富的商品,网上商品销售范围也会不断扩大,销售比重进一步增加。这种方便、经济的购物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网上看形,便利店看实物,配送中心送货”的经营模式也迅速推广开来。

四、差异化

1.定位产异化

消费者去零售商购物关心的价值基本集中在:价格,品种,服务和时间。这样,零售企业的定位也将集中在:廉价,丰富,便利和快捷。沃尔玛“天天平价”的低成本战略,定位非常成功。我国大多零售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雷同。根据美国著名管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单有成本领先战略,还有差异化与集中化战略等。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定位上的问题,差异化是企业选择的重要战略。零售商可以在如价格、商品组合、规模、位置、服务等等上进行差异化,而我国许多零售企业把重点都放在规模和价格上,然后单纯规模扩大,布点增加,价格促销,恶性竞争严重。这样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并且可能会被外资零售巨头控制了我国零售业。因此,我国的零售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建立自己的优势。各业态应准确定位、错位经营,避免恶性竞争。

2.地区差异化

我国各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它决定了我国消费者需求与消费习惯呈现地区性的特征。连锁零售企业一定要依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去选择合适的零售业态,并适当改变经营产品。另外,新型零售业态应积极向二线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市场拓展,因为农村市场与小城镇市场对零售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篇10

在本届候选企业中不乏其他一些新兴创新的行业,例如商务清洁、儿童摄影等,虽然在经营区域、品牌知名度、店面和收入的增长率方面没有达到本届评选高成长的要求,但是随着服务行业的细分和整合,未来会不断有这样的企业入选50强。

总体看来,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仍集中在餐饮和零售行业。在上榜企业中,这两个行业中有90%的企业成长率达到30%以上,成立于2005年的巴贝拉加盟店数量由2009年底的3家增长为2010年底的52家,两岸咖啡从2009年底的369家增长到2010年底的434家, 由制造商转型为制造零售一体化的晨光文具从2009年底的200多家迅速扩张到2010年底的1500余家。

随着近年电子商务的火热,许多零售商正在尝试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在服务行业里,教育培训类企业成长更为明显。相比而言,生活服务和休闲娱乐行业的企业近3年加盟店面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长缓慢。

通过调研可知,大部分连锁企业并不缺少资金,很多时候出于发展业务的需要才会引进资本。曾做过类似企业投资、具有上下游资源和经验的投资公司更受连锁企业青睐。部分已经可以在资本支持下建立自身特许体系的企业,未来将侧重完善特许体系细节化和规模化发展。这些企业一旦上市,他们将是未来中国真正有价值和值得信赖的特许经营品牌。

零售业增长去年现拐点

另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最新的《中国零售企业2010年财务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零售企业对于未来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50%以上的企业认为赢利水平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报告显示,随着经济指标逐步向好,中国宏观经济触底逐渐成为共识,消费者信心得到恢复,CPI上升和低基数效应下,2010年零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达到20.0%,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增速。行业在2009年经历了恢复性增长后,将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但是,报告同时指出,零售业整体状况从2010年下半年起开始转差,零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已在下半年有所下降。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下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出现了回落。这不仅反映了当下持续通货膨胀对于消费者信心的打击,更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未能根本改变的结果。在此次调研中,零售企业对于未来预期的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50%以上的企业认为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篇11

随着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我国网民人数的激增,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开始电子化了,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目前中国在线零售活动交易的主要商品是书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通讯产品、音乐光盘和影碟、家电产品、鲜花等。而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日用品、食品和服装等的交易量还非常小。在线零售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但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成为在线零售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在线零售的优势

1.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零售业中的商品流通模式,买卖双方在网上借助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完成商品交易的主要过程,实现了贸易方式的革命。这种新的流通模式可实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功能的自动化。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零售企业在营运过程中,进什么货、什么时间进、进多少、进哪家的货都可以依靠数据库来进行决策,这样就没有或者大大减少了库存压力,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

2.有利于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电子商务运用新的业务模式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商品流通从产品管理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需求管理的转变,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以直接运用网络技术向最终用户收集需求信息,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交互信息不仅告知顾客的购买品种,还可以确认购买的方式,时间以及进一步可能的商品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零售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加快了零售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可扩大消费者购物的选择范围,也使零售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有效地宣传企业,将市场拓展到全球,并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生产商、供应商接洽,将供应链、需求链延伸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终实现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

二、在线零售的劣势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要想实现真正实时的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宽带。但在我国,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和滞后,已建成的网络的质量离电子商务的要求相距甚远。这种状况主要源于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很大程度上处于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的垄断经营之中。现代经济学曾证明,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垄断行业生产的商品供给不足、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水平。

2.缺乏相配套的信用、法律环境建设。电子商务活动依赖于交易双方的相互信赖,没有信用就没有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无依赖互联网完成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但交易的双方是互不见面的,双方无法确认对方身份,而且资金流与物流是分开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电子商务的依存点是一个良好的信用保证体系,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交易行为便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帮助交易双方树立信心,是传统零售业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在线零售的挑战

在线零售的发展给厂商或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厂商或企业必须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重构管理机制等方面适应在线零售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基础落后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现代化形成了巨大反差,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在线零售的发展。实现在线零售必须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化,以及业务操作的电子化;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开展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连接网络;企业要建立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系统。

2.在线零售的开展对于各类厂商和企业的好处和优势自不待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但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好的结果,技术必须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展开?特别是企业的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否满足核心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标准,如数据处理是否已经电子化,如果目前没有满足,那么企业需要给出达标时间进度表;同时企业内部的采购制度是否已经公开化、制度化、标准化,采购流程是否电子化等。

3.中国在线零售乃至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相关人才的缺乏。类相关人才极其缺乏。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是需要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掌握商务规则的人来从事商务活动。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商务人员电子商务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在我国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来处理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在线零售的发展前景

早在2002年,中国的网络零售业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致力于网络图书音像销售的当当、卓越先后盈利,定位于网上IT商业街的硅谷动力也获得了盈利。同时,在门户网站的盈利中,电子商务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其中,新浪的BtoC定位于网上商业街,而搜狐则直接切入了网络零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正是由于参与网络零售等领域的服务,使得门户网站的收人构成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提高了网站持续获利的能力。可以说,网络零售的主要模式都取得了市场的认可。随着我国物流及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法制和安全建设的完善,我国的在线零售对传统零售的取代已成的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Adrian Kang Pamela黄梅译:《电子商务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何种角色?》[M].海外编译,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