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融资投资方法

融资投资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7 10:52: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融资投资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融资投资方法

篇1

低碳金融的兴起与地球变暖及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环保公约——《京都议定书》关联紧密。《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京都议定书》,对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了限制性约束。鉴于各国的减排成本相差悬殊,通常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高出5至20倍,所以《京都议定书》允许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来完成履责,这造就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因此,发展河北省低碳金融,真正立足经济舞台,需要制定一系列更为灵活、操作性更强的低碳金融发展方略,为河北省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

一、提升区位优势,促进碳金融企业集群发展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是因为企业的需求,因此,低碳金融的发展取决于低碳企业的存在。低碳金融是指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产生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各种金融交易活动。河北省发展低碳金融的基础应该从低碳企业集群发展人手。一个地区适合于低碳企业投资并集群发展的区位优势,一般由该地区经济所特有的某些因素形成。区位优势可以来自于:投入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地理位置;投入要素的价格、质量和生产率;政府的政策和干预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社会文化差距;法律和商业法规等。因此,那些劳动力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的区域,运输方便、市场潜力大的地区,政治风险小、基础设施好的地区,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由此而成为低碳企业投资的热点区位。

区位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低碳金融企业愿意到此地区投资发展而不在彼地区投资生产。例如,我国浙江省产业集群在数量质量上都领先全国,因而浙江省的竞争力和人民的富裕程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无锡、张家界等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实施了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因此,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产业持续发展的成功思路,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低碳金融发展的前提。这表明此地区低碳企业发达,在空间上密集分布,为低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对象基础。河北省促进低碳金融与低碳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大力促进低碳金融企业集群发展。

国内外研究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区位优势是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至关重要的吸引力。河北省应大力提升潜在区位优势,加强本省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从而促进低碳金融的相应发展。

二、完善碳金融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态,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到1946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geoger doriot和新西兰地区的一些企业家共同组织了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简称ar&d),它们专门对一些处于早期阶段的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从而揭开了现代风险投资的序幕。风险投资机制是风险投资的投资主体、投资对象、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风险资本撤出渠道、政府的监管系统等构成的经济运行体系,在符合低碳产业创业规律的前提下,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高效运行过程。

我国要在新形势下成为经济强国,河北省要成为经济强省,必须加快高科技低碳产业发展。风险投资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和低碳产业化的主要“推动器”,对我国和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完善河北省风险投资机制是低碳金融稳定发展的保障。例如,在低碳金融初步发展阶段,其投资主体不应是某一个金融机构,应该以“结合体”金融机构的方式完成对低碳企业的金融服务,这样可以减小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这类似保险机构的“共同保险”模式。

从总体而言,碳金融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其运作过程始终是在市场筛选和过滤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市场筛选和过滤机制是碳金融风险投资运作的重要机制。因此,完善河北省碳金融风险投资机制,首先要加大低碳金融资金来源渠道,扩充资金规模,增强其实力;其次要规范风险投资过程,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低碳金融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最后要完善低碳金融风险投资运作环境,比如,对低碳产业投资公司实施优惠税收政策等。 三、建立有效的碳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在世界上大多数国

家,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实行混业经营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应该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和历史的必然选择。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河北省低碳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借鉴欧盟金融改革的成功经验,欧盟内部大市场在成员国之间实行人员、物资、资本和服务自由流通,欧盟区域政策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致力于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以达到缩小区域间差距的目的,使欧盟范围内不同区域达到最大程度的聚合,这一切都为解决区域不平等问题和实现广大地区真正的联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盟的金融合作模式可以归纳为“共同稳定、同步发展的区域化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那么河北省可以根据本省省情,先选出一个区域进行地区碳金融混业经营试点,进而优劣互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河北低碳金融混业发展。通过建立本区域低碳金融混业经营促进本区域低碳企业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低碳企业投融资渠道多元化,低碳金融混业经营资金链要远远大于单个单位的资金流量。因此,建立低碳金融混业经营是增强低碳产业资金流动性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有效的政府扶持机制

在经济结构调整变革和振兴的过程当中,中国金融业既要顺应发展趋势,又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充分发挥金融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在全球经济调整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服务要先行,对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更是我国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机遇,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金融机构在开展低碳金融服务过程中,面临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政策风险大、企业资信不足等难题,往往无法得刭相应的风险补偿,这不可避免的导致金融业对于低碳项目融资的不积极。虽然当前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是服务低碳经济的一个不错的开端,但绿色信贷对低碳经济发展仍然有限,尤其在低碳金融方面中国金融界没有恰如其分承担并完成使命,这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金融界在低碳金融发展方面的不到位,恰恰反映出国家的导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银行自身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如何准确的去评估新经济模式下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这种适合低碳金融业务的新风险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这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很大。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近几年被各国关注,但现实中成功可借鉴的商业模式少,对于各国金融业而言低碳金融的发展是在摸索中前进,金融业对低碳经济不熟悉,风险程度不确定,造成了金融界发展低碳金融态度谨慎。因此,政府的导向是极其关键的,政府在财政与税收两大角度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对于金融机构的低碳金融业务可以采取税收的优惠,对于跨国低碳融资项目,受益国政府之间按照收益比例相互协商,按比例共同给予财政扶持。

五、培养低碳金融企业自主创新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5个方面: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金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核心在于自主创新力。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在中国,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河北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为促进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关键是培育河北自身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的创新。因此,政府应对于金融创新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全融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面对挑战,在加强风险监控体系完善的同时勇于开拓低碳金融新业务,比如,借鉴保险业的共保、分保方式建立大型低碳项目共融业务、分融业务等,这样不但降低了新经济背景下的潜在风险,还促进了自身金融业务的拓展,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上述表明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对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投资方略研究表明,河北省低碳金融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应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提升区位优势;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低碳金融产业战略联盟;培养本土低碳金融企业自主创新力。以上方面有效结合定会带来河北省低碳金融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大约70%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方式如上市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以及基金融资等所占比例较小。在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新增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规模中的比重将快速上升,会对银行产生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当房地产市场滑落时,房地产的资产质量便会恶化,导致银行的业务风险上升。因此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为房地产业提供银行外的一个融资方式,有助于降低因过分依赖银行而带来的系统风险。

一、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界定

所谓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交由专业的房地产投资管理机构运作,基金资本主要投资于房地产产业链中的企业或项目,以获取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的一种基金投资组织或基金形态。

我们认为: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对房地产产业链中未上市的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实质上是由不确定多数投资者出资设立房地产基金组织,委托房地产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委托房地产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投资收益按投资者的出资股份共享,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担。

二、当前对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几点误区

在清楚地理解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时,必须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对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认识上的误区有所了解和辨别:

一种误区认为,发展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是变相的集资行为。在发展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时,一些行业部门和地区片面强调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社会筹资功能,而忽视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功能的规范化运作,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其投资运作规范化和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如何正确把握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正确处理好投资收益性、安全性与流动性关系,借鉴国外房地产投资基金运作的先进经验和一整套比较成熟科学的运作机制,按照市场规律规范化发展,使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成为社会投资者的有效投资工具。

另一种误区认为,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新的行政审批式的投资工具。发展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性投资主体,必须对基金的投资者负责,遵循市场规律原则进行运作。即使是政府作为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者,也必须遵循基金运作的规则,只能通过基金管理人,通过法定的治理结构影响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行为。政府可通过以间接方式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和宏观规划引导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向,以经济利益和行业规划引导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因此发展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金融创新,而不是依附于行政审批的投资工具。

三、我国发展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1.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股权投资和其他融资服务有利于减轻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负担,降低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

2.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促进房地产企业的规范化操作。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具有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基金特性,不会对一个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以至取得控股地位,它作为小股东必然更加关注企业的规范化运作,从而对房地产企业的运行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

3.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优化房地产行业内部结构。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在利润的驱动下将把资金投向具有一定潜力的房地产企业及项目,从而促进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房地产项目的优化。同时,在基金支持下还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加快同行业企业间的联合,有利于房地产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出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我国发展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1.我国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很大,现实发展很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个阶段,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潜在的住房需求和居民支付能力提高,将使房地产市场呈现长期向好的局面。根据有关方面预测:2010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左右,比2000年净增1.7 亿。扣除城市区域范围扩大的因素,按 1.2亿新增人口需求住房计算,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要新建住宅30亿平方米,考虑每年有1亿平方米的折旧更新,还要增加10亿平方米的住宅,10年共需新建住宅约61亿平方米。

就住宅市场来说,消费结构升级也将带来巨大的潜在需求。国际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与住宅消费支出比重成反向变动,一般情况下,恩格尔系数下降至0.4~0.5之间,住宅消费比重增加 18%左右。目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从1998 年的 44.1% 已经下降到2005年的33.5%,这说明居民消费重点已经转向教育、住宅等方面。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大幅度提高居民住宅消费的比例,增加住宅消费总量。

2.房地产金融体系基本建立。我国房地产金融目前仍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其他金融方式如上市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融资格局已经形成,为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银行信贷是房地产金融的主渠道。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过程及其资金链来看,房地产金融主要是由银行房地产信贷构成的,银行信贷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和房产销售的整个过程。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商业银行的信贷几乎介入了房地产业运行的全过程,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各种相关主体的主要资金提供者。

(2)股权融资在我国房地产金融中占一定的比重。目前中国拥有3万家房地产企业,其中,2005年证券统计上公布的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有42家,2005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总发行量4000万股,筹资总额33200万元,如果考虑到其他上市企业通过证券融资后将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则上市融资在房地产业总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会有所扩大。

五、发展我国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规划与构想

综上所述,在我国发展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目前推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结合国外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发展我国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建议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其规划构想如下:

1.国家主管部门应积极制定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规划和年度发行计划,集中审批权,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膨胀,通过制定颁布《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投资政策、投资方向、投资目标和投资规定,加强监管,防止各地各部门干预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正常运作。

2.先选择在房地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市场环境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进行试点运作,发起数个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同时组建相应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3.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要相对比证券投资基金大,单个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不得低于十亿人民币,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相对较大,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单个项目的投资比例尽管较小,按一般规定最高不得超过项目投资的15%,同时也不得超过基金总额的15%,其投资额一般也需要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如果规模过小,不符合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要求,同时如果上市后,也容易引起市场的过度投机炒作。

4.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发行方式应采取公募与私募相结合,以公募为主的方式。尽管美国等国家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采取私募方式,且规定人数不超过100人,这是由该国的经济水平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国情不同,财政、企业财务预算软约束,现代企业制度还未普遍建立起来,采取向机构投资者私募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不利于试点,达不到建立一种完整的投资基金管理体制的目标。

5.在国内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初步试点成功后,选择适当时机,引入国外房地产投资基金或组建中外合作(合资)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这样既可以引进资金,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又可以将产业投资基金的金融风险向国际分散。同时也可以学习国外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实际操作技术,为培养我国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一、投融资特点

(一)融资状况

1、内部融资

公司融资基本依托地方财政实力及相关资源,地方政府多以实物、股权、评估增值的投入为主,现金较少,造成公司所有者权益规模较大但整体流动性较差,存在先天性的外部融资需求。

2、外部融资

公司对外融资渠道单一, 多以银行直接贷款为主。

(二)投资状况

1、投资区域性及行业性明显

由于开发区政府影响力所限,一般投资均在开发区内,而行业基本以房产、工程、自来水及天然气供给、污水处理等基建、公用行业为主,投资周期长、收益率低。

2、投资类型较为单一

公司常惯于以开发的内容划分成立多家独立全资子公司运作;而以获得稳定利益为目的财务投资和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行的股权投资较少。

二、投融资困境

(一)地方债务问题困扰

在国家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后,公司对外贷款、担保等隐性债务也随之受到严控,很多公司被归入融资平台,贷款受到严格控制,再融资难度极大。

(二)投融资项目储备不足

投融资项目前期运作时间较长,公司融资落脚点一般以中长期项目为主,资金需求量大,金融机构对于相关资质及文件把关较严。

(三)公司整体可持续发展动力偏弱

受资金方面的限制及政企关系密切的影响,做不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自主性对外投资项目占投资比例偏低,将导致投资收益大大降低,影响公司的再融资能力。

三、投融资创新思考

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左膀右臂的地方开发公司,既使自身具备良好的融资及再融资条件,又做好投资获得经济及社会效益,为此必须进行的投融资方面的创新:

(一)融资方面的创新

1、拓宽融资渠道,夯实项目储备

(1)利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

公司在债券市场融资大有可为,区安置房、保障房等建设项目是区政府职能并可在公司系统落实,符合政策导向,应善加利用,并且债券的发行不仅将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而且将提升其在资本市场中的知名度及认可度,为后期发行债券以及进入票据市场(中票、短融)起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降低融资成本。

(2)做好专项贷款

专项贷款对项目有一定要求,运作复杂,但由于其期限长、利率较低而更易匹配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因此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十分重要。

(3)资产收益证券化

证券化是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流动性的手段,使资产未来收益提前到手,获得比单纯抵押更充裕的资金,更好引导增量,培育更多资源,缺点是融资成本较高,可以作为补充手段使用。

2、加强债权人及投资者的关系管理,构建隐性资金池

债权人是比较宽泛的范围,对公司而言,债权人既是现在的融资提供者,又包括债券、票据等产品发行后潜在的购买者;既有未来将供应资金的机构,也包括提供担保的公司;投资者是与公司进行项目合作的现有及潜在企业。关系是一种隐性的资源,公司如从债权人及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改变国企作风,管理好与两者的关系将会获得额外的无形资产。

(二)投资方面的创新

公司应注重投资项目的培育,做好项目储备,有层次性和有阶段性的投资。

1、专注区域投资

公司应专注区域内投资,并积极拓展区域外投资,实现开发区内往外输血,外往内补血的投资目的。区内的投资是根基,公司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凭借政府背景获得相关投资项目,将政府的无形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企业利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战略意图。

2、注重产业投资

(1)区域产业

每个开发区有自身特有的产业,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战略,应是在投资专业化方面得到加强和突破,树立该行业投资专家的地位,以引进其他区外项目,吸引其他投资者。

(2)金融产业

第一,参控股担保公司。结合开发区引进的商贸服务企业,为其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或在此基础上开展直接融资,筹建小额贷款公司。

第二,参股地方银行。在适当的时候,公司应参股周边地区的商业银行或城市信用社,乃至入股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开发区投资于资金需求规模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第三,参与投资产业(股权)基金。此类基金是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机构投资者或个人的资金,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通过控制或管理使所投资的公司获得价值增值,最终以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3、拓展项目投资

投资方面除专注区域开发、完善服务功能外,亦应注重培育区域外、有赢利能力及良好现金流的项目。除投资优质项目外,公司应努力在证券、银行间等各个市场中成为合格投资者,通过风险筛选,积极参与中票、债券发行、股票上市、定向增发、信托计划等业务。

四、投融资创新基础

(一)做大净资产,提供根本保障

利用开发区政府资源,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无偿划拨股权、注入资产、对区内国有资产进行整合等方式,但须注意整合的资产必须赢利能力好,现金流全覆盖,如注入的资本有名无实,造成先天“发育”不良,必将导致后天“造血”机能失调。

(二)做好净利润,提供基础支撑

利润是资本市场的硬性指标之一,必须覆盖财务成本。稳定且增加的净利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等财务指标,提升债权人信心;另一方面有助于国资考核经济增量指标。此外,对于利润组成也要注意细分,可持续的主业经营是公司区别于政府融资平台的本质,财政补贴所占的比例不宜过高。

(三)做实现金流,提供发展动力

通过做强做大主业,不仅带来现金流,还可以发现更多的业务机会,如衍生投资、商业融资等,最终构建多元化有效运作的投融资体系。

地方开发公司的融资实质上是利用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过程,投资则是区域开发与股权投资互相融合的过程。公司应抓住机遇,在自身的投融资领域积极创新,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篇4

1 概述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 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4 证券投资学研究的对象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科学。

第三,证券投资是一门以特殊方式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证券投资属于金融投资范畴,进行金融投资必须以各种有价证券的存在和流通为条件,因而证券投资学所研究的运动规律是建立在金融活动基础之上的。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运动就是一种虚拟资本的运动,其运动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社会上金融资产量的大小取决于证券发行量的大小和证券行市,而社会实际资产数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和价格。由于金融资产的运动是以现实资产运动为根据的,由此也就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生产关系也必然反映在证券投资活动当中。即使从证券投资小范围来看,证券发行所产生的债权关系、债务关系、所有权关系、利益分配关系,证券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委托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等等也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证券投资学研究证券投资的运行离不开研究现实社会形态中的种种社会关系。

5 证券投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5.1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它包括:

5.1.1 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证券投资过程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如证券(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收益等。明确这些概念和范畴,是研究证券投资的前提。

5.1.2 证券投资的要素。证券投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或行为要素,证券投资者、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中介等是证券投资的实施要素。它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这些要素,对于准确、全面、深入地说明和理解证券投资运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1.3 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空间。证券投资活动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而证券市场本身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体系,它由许多分支组成,证券市场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分别满足不同的证券投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组成框架、基本结构和运行机理,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并有效地从事证券投资活动。

5.1.4 证券投资的规则和程序。证券投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法规进行的。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它有特定的程序和步聚,制度规定是相当严密的。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是从事证券投资的重要前提。

5.1.5 证券投资的原则和内在要求。证券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行为。因此安全、高效地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客观内在要求。按证券投资的客观要求行事,有助于避免证券投资中的盲目性,理性地入市操作,从而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5.1.6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这是证券投资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大类,而这两类分析方法又分别包含了大量内容,只有努力掌握这些分析方法,投资者才有可能为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把握市场趋势。

5.1.7 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是指实际买卖证券时,在进行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自身情况、投资目的等选择的具体操作模式、策略与手法。它与证券投资分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是在投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对投资分析结果具体操作的反映。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目的、条件乃至修养与气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操作方法。

5.1.8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总是伴随着整个证券投资过程。实际上,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正是证券投资者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自然成为证券投资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和收益?它们的构成情况如何?怎样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度量?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如何优化基于规避风险目的的投资组合等等,证券投资学均需做出相应的回答。

5.2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方法

证券投资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要实现其研究目的并使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下方法和要求:

5.2.1 规范与实证分析并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券投资学要解决繁杂的理论命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要大量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各种理论抽象和规范分析,还必须高度地关注证券投资的实践,进行广泛的实证分析。证券投资中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分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能的制约因素,还必须尽可能弄清这些因素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程度,而这些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量化状态又可能决定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的差别。因此,证券投资学的各种结论的得出,都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运用的基础之上。

5.2.2 强调结论、观点的特定性及适用背景,而不刻意追求其普遍适用性或惟一性。证券投资实践中的情况十分复杂,变数很多,市场走势往往还要受到投机及其他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中所给出的结论与观点也只能针对大多数情况或某些情况,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5.2.3 强调动态的全方位分析。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指导证券投资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完善其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根据现象的现状和动态,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6 结论

不管是证券投资或者投机,都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其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券市场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证券市场运行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而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等等,对证券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勇主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2]蒲涛.刘险锋主编.《证券投资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3]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进程的迈进,投融资的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专业化的平台公司建设就得尤为重要,虽然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对其进行了支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地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作为导向只能将其做“大”但不能做“强”,随着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深入以及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各种制度等因素制约,其发展势必会遇到更多的障碍。企业动态能力最早见于Teece和Pisano提出的“地位、路径、过程”的3P范式模型,是指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有效的安排资源、调整内部组织技能和职能的一种能力。该理论提出后,企业的发展能力与动态能力就受到广泛关注,国外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其主要集中在基于资源观和企业演化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其定义、性质及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等方面,而较少的涉及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创建机理方面。基于我国地方性投融资平台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建设初期可以通过政府的各种资源及其垄断势力来推动发展,但长期来看,要想保持其竞争优势,则需要寻找动态竞争环境下的新发展模式。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和归纳法对平台企业的动态能力的构建进行探索。

一、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维度分析

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如何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如何及其形成过程也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虽学者们从资源观[1]、企业组织对环境的反应能力、知识创新机制等[2]以及内部组织的学习、协调整合能力[1]等角度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深化分析,但对其构成要素却存在很大分歧,考虑到投融资平台在动态、非线性环境中承担经济和非经济功能,针对其地位的特殊性、组织协调及沟通紧密性,可以将资源的配置能力[3]、战略反应能力[2]、企业组织的学习能[1]以及沟通协调能力[4]四种要素维度应用到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动态能力构建上来,其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形象的描述了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维度与环境、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态环境中企业能力形的机理:企业的动态能力需要多种要素共同构建,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最后到“要素群”之间协同并有效“融合”而成企业动态能力。

二、投融资平台动态能力维度形成机理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动态能力演化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通过获取知识、提高管理以及员工的学习来提升其动态能力以在不断改变的竞争环境中求的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以此提高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敏感性。知识被知识基础观者认为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的通过学习来提高动态能力,并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的学习机制来创新企业运作程序的系统,这种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二阶”学习机制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动态能力,企业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循环,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不断探索以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地方性平台作为企业的特殊品种,实现知识的管理对其动态能力的提升以及保证其行业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构建动态能力的组织学习能力的维度可知:对于知识的管理包括对经验技术的总结、知识的外部获取、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运用等。知识的获取通过经验总结等“干中学”,实现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外部知识内部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企业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形成“动态能力、知识管理、知识学习和创新”的闭合回路,通过学习和反馈的各个环节来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速度以及战略调整能力。

(二)社会网络关系视角下的动态能力演化

平台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平台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融合外部企业组织、政府部门等资源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的能力。这种可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企业社会网络是能够促成不同组织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在实现外部信息内部共享化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关系作为一个专业平台企业所拥有的能够给其生存和发展带来核心资源和战略信息的社会资本,合理使用该资本就能有效促进专业平台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升专业平台企业自身的动态能力,同时,在专业平台的社会网络关系中,平台内部人员(尤其是高管)的个人关系网络能力也可以促进平台社会网络能力的提升(比如科研人员的头脑风暴、领导的个人魅力等)。综上所述,被基础资源观者所忽视的平台自身的社会网络能力也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无形资源,构建专业平台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其动态能力形成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三、投融资平台动态能力维度的构建

(一)投融资平台动态能力的构建背景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基于财政拨款或通过股权参股等设立的、承担政府部分或者全部投资项目融资功能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体,投融资平台主要包括了由地方政府组建的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或担保的投资公司、开发公司以及资产经营公司等专业性的投融资公司,政府通过这些公司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并划拨土地等资产而组建的能够达到融资门槛的公司,必要时再对其作出等价于还款承诺的财政补贴,促使该平台将其融入的部分或者全部资金投入到该地区的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建设项目中去。

根据上述对投融资平台的定义可知:该平台主要为解决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不可能促进公共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等问题而专门成立的公司,从可以为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提供融资支持,并对民营资本不愿意涉及的低利润或者耗资多回收期长的项目或者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从而可以在提高城市居民社会福利的同时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此层面上平台承担着政府政策等非经济功能,这一点与欧洲国家(除英国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的性质差不多。与此同时,平台不仅可以给地区带来非经济功能,还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经济功能,经由投融资平台融资建成项目之后,凭借其垄断地位可以适当的收取一定的费用,一方面可以给政府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以补贴企业投资的成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外来资金对该地区的投资,从而杠杆性的刺激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当然,平台的除了能够给地区带来前述正向效应意外,还可以转移政府当前的债务,为政府实现去债务化提供了渠道,然而其负担着地方政府债务的平台的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提出了平台构建动态能力以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而如何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维度呢。

(二)平台动态能力维度的提升策略

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平台内部能力的提升,构建专业性平台的动态能力对保持其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前述分析,企业的动态能力提升是基于四种维度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战略反应能力、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因此,任何一种维度能力的缺失都有可能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考虑到平台自身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内外两种途径来提升四个维度的能力:

从企业的内部路径来看,首先,优化制度设计。在企业制度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的发展,通过明晰产权来规范企业的运行;在企业文化方面可以引进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以城市基础服务为理念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服务影响力;在员工激励等方面创建企业发展愿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价值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其次,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企业的关键人物的风险偏好程度、重大事件的决策能力、对市场变化敏感性等能够显著的影响一个企业的动态能力,只有通过培育勇于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网络信息化和环境动态化中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并快速发展。最后,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和学习机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企业的人才储备和知识的学习更新能力将决定其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来吸引有潜力的人员,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在交流中碰触希望的火花,为企业注入新的动力。

从企业的外部路径来看,一是构建“四位一体”的政产学研平台,促进专业性平台与政府、高校的交流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二是加强与外部企业、产投基金等的合作,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资金势力、以此缓解平台承担政府债务的压力,同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提高全民资金的参与度,以更好地投资建设符合大众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力,使平台能够保持持续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企业发展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平台所处的环境分析、动态环境下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了符合平台发展的动态能力的维度,是基于企业资源基础观和知识基础观最新研究进展中的对动态能力构建的深化。

然而,我国投融资平台在产权安排上仍是以政府政策和资金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外部资源的参与度,并且有关平台建设的制度给予平台与生俱来的垄断性给制约了其自身和企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构建平台动态能力的四种维度能力,以知识和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动态能力的演化机制,构建动态能力的内、外部路径,和相应的对策建议。而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的运营绩效等方面特别是在于实证研究还有待于深入,以丰富企业理论。

参考文献

[1]Teece, D.J., Pisano, G.,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2]David Collis,Cynthia Montgomery.Corporate Strategy:A Resource Based Approach[M].Boston. McGraw-Hill Companies,Incorporated,1997.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64-02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概念与分类

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 号)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定义为,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者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而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重点将融入的资金用于市政建设以及公用事业等项目。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例如,建设开发公司、投资开发公司,以及行业性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等[1]。根据组建投融资平台政府的行政级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可以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根据承建项目的特点与还贷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般可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投融资平台。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1994年)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为解决地方政府资金不足下的道路建设问题,率先探索为省内各地政府集资贷款,然后再利用所筹集资金修建道路,利用道路建成后通车收费收入偿还贷款。这种政府筹集资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萌芽阶段。1992年,上海市为了完善筹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最早建立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即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2]。

(二)探索阶段(1994—1997年)

1994年,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分税制实施以后,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的比例关系。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方政府纷纷成立类似于建设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机构。在此期间,很多地方政府对成立投融资平台进行了探索,为后来大规模发展打下了基础,投融资平台的职能正在发展中逐步明确。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后,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创建了国有独资的城司,实现了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市场化[2]。

(三)推广发展阶段(1997—2008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大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地方政府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但同时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资金压力。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中央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变通手法进行对外融资以扩张投资规模,并为审批通过的基建项目提供一定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3],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了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满足了建设资金的需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加速发展阶段(2008—2010年)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此项刺激计划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资金缺口。2009年3月,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肯定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举债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态势 [3]。

(五)规范发展阶段(2010—)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快速扩张,及其高负债率、低收益水平、政府信用担保等特征,使得其风险问题开始暴露。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加强管理,抑制了投融资平台在数量和融资规模上加速膨胀的趋势,使投融资平台在运行方式上也更加规范化。2012年3月,银监会召开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进一步规范了投融资平台的运营模式,从而减少贷款风险,再一次给快速发展的投融资平台降温[2]。中央及各有关部门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梳理整顿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防范和化解融资风险,促进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健康发展。

三、河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的政策日益明确,河南省在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也开展了生动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为支持投融资平台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2009)63 号)、《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80 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2年省级投融资公司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6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3年省级投融资公司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3〕42号)等文件。部分地市也在积极行动,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和规范投融资平台发展。

目前,河南省已经建立起省、市、县三级投融资平台体系。河南省省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目前共有 11 家,以河南省投资集团为核心,以行业投资公司为补充的“一集团+多公司”模式的省级投融资平台已初具规模。其中,河南投资集团属国有独资公司,是省政府的投融资主体,成立于2007年10月,注册资金120亿元。河南省又分行业、分领域组建了多个省级专业投资公司,包括交司、铁司、水司等,形成了对河南省投资集团的有益补充[4]。河南省省级投融资平台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注册资本金上看,主要是由财政资金与相关国有资产的股权构成;二是从职能上看,主要从事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投融资;三是从股权结构看,大部分是国有独资。

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8月,河南省市、县级投融资平台有 263 家,注册资本 6 194 552 万元,实收资本 5 627 466万元。河南省市级投融资平台大都是一支队伍、两个牌子,主要通过土地收储,从中获得相关收益,进而提升自身投融资能力和水平,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河南省县级投融资平台主要是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这一中心建立,其企业实质同市级投融资平台相同,只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然而其企业运营风险属于最大的一级,应当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予以足够的重视。河南省市、县级投融资平台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对部分企业进行控股、参股投资,通过资本经营提高投资效益,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5]。

四、河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思路与原则

(一)河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思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按照公益性、引导性、发展性的要求,整合地方政府掌控的国有资源、资本、资产、资金,分析这些要素可市场化运作或者引入市场机制的程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战略目标,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产业升级等领域,以现有国有投资公司为基础,分类、分期注入国有“四资”,搭建和完善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政府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运营规范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围绕政府战略目标,为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金融服务,促进河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河南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推动是指通过政府采取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等手段促进与加快投融资平台发展。市场运作是指通过市场对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来促进与加快投融资平台发展。一方面,遵循投融资平台自身特征,通过政府推动作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和市场环境,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着力维护市场公平,鼓励国有、民营与外资资本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

2.扩大业务规模与提升业务层次相结合。扩大业务规模是指依托投融资平台的特征属性,坚守平台公司的发展定位,坚定实现其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寻求业务量的提升。提升业务层次,是指在完成投融资平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依托项目开拓,提高投融资平台的业务辐射力与竞争力,积极寻求并尝试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的业务。

3.制度创新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制度创新是指政府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引进高端人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等政策,从制度上营造、保障与完善投融资平台发展环境。自身发展是指通过投融资平台投资与融资等核心业务创新、运营机制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创新等,实现投融资平台在自身竞争力方面的突破发展。

4.品牌营销与项目开拓相结合。品牌营销是指通过系统、有序的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投资吸引力,为投融资平台创造更多业务机会。项目开拓是指通过加强招商工作,开拓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投资项目或者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加快可盈利项目招商向多途径、多方式和高成功率的方向发展。

此外,还应坚持打破部门界限配置资源,政府有关部门要有全局观念,积极配合,统一整合国有“四资”。应坚持政府投融资体系的开放性,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种子资本作用,积极引导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参与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提升河南省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效率。坚持稳步推进突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经济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方向目标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审时度势,先急后缓,按照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稳妥推进河南省投融资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与对策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2] 王雁玲.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与发展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2,(14):68-69.

篇7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住房用地制度、房地产金融制度和房地产产业政策发展等方面一系列规范房地产行为的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壁垒提高、开发投入加大和信贷融资困难的严峻挑战,绝大部分开发企业在开发资金紧张和还贷压力的双重困局下,需要寻求新的融资途径。本文的主旨就是在上述政策环境下,通过对房地产业发展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资金这一关键性战略资源的运用和取得方式入手,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过程中的价值链系统、投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应现行市场体制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投融资运作模式。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及投融资现状

(一)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开发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从2000年年末的2.73万家增至2008年年末8.75万家,其中90%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三级、四级和暂定资质,一级资质企业所占比例甚微。在此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量以项目公司形式存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些开发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企业自有资金在开发投资中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2015年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79742亿元,其中:国内贷款为13956亿元,利用外资为204亿元,自筹资金为31797亿元,其他资金来源33785亿元(在其他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付款为19774亿元)。自有资金约占投资总额的39%,其余均为融资方式取得的资金。

(二)政策变化催生新的市场游戏规则

从2003年以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央行、住建部等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规定和通知,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行业门槛大幅提高,贷款难度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行业的血管里流着金融的血”的风险性被迫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适时调整价格策略,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投融资的贷款形式单一众所周知,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主要是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来源渠道单一,贷款周期相对较短,难以适应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资金使用度高,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特性。商业银行以往的三种贷款模式,如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现在已经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基本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再靠银行这一条腿走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房产企业亟需面对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拓宽自己的投融资途径和对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二)企业缺乏多方位的融资决策和体系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对于股权融资等新型投融资方式接触甚少。另一方面,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在投资决策和项目执行方面并不是十分重视,过于看中后期的房产营销和资金回笼方面,也是导致国内相关的投融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发展规模过小,房地产企业投融资体系缺乏多元化的重要原因[1]。最后,从房地产开发投融资的项目阶段性来说,目前国内企业的上市融资需要限定公司的组织形式,只有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才能采取此种方式,因此,严格划分房产开发每个阶段的资金需求,分阶段性的进行资金融资也是企业应该思考的。

(三)资金的核算缺乏科学性

多数房地产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通常都是企业的高层提出房产投资的整体蓝图,下面的财务人员进行一个大体的资金核算,而专门的投融资管理员依据原始流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相关融资。在房地产企业投融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资金,多数传统企业的财务核算人员只是对财务知识比较了解,而对房地产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为零,这样制定出的整体财务预算很容易与实际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形成大的出入。资金预算过多,会导致企业增加融资的成本;资金预算过少,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临时融资的时效和成本也都是不可预估的。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核算方面的专业人才选择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将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的解决办法

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融资运作问题的复杂性,研究涉及投融资体系、体制机制、房地产企业运作等多个方面,既与理论分析密切相关,更与研究者的实践积累分不开。目前的探讨仅为阶段性的或是探索性的。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当前困扰房地产开 发企业资金瓶颈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创新、提升和比重。改变:重点改变过分依赖政府资源和资金、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创新:探索融资格局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融资定量化。提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未来3-5年资本运营战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持续提升企业价值,是激活所有融资方式的前提。比重: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尤其股权融资),靠直接融资带动或激活间接融资。

(一)寻求企业的合伙制

寻求企业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合伙制。企业可以通过寻找实力相当或者比资金实力稍强的企业进行合伙开发,两者其一为土地所有者,以土地入股,共同开发,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鉴于目前银行禁止发放土地出让金的贷款,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双方进行合同约定,避免以后利益问题产生一系列纠纷。2015年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就推出三项服务举措。一是鼓励以联合方式参与土地竞买。全面实行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企业或机构等以联合方式参与公开出让土地竞买。二是支持企业多方融资开发项目。允许土地竞买人在竞得土地后,按照竞买申请书约定内容,在地块所在辖区注册出资比例不低于51%的新公司,并以新公司作为土地受让人与出让人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三是适当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时限。根据土地成交价总额和地块开发要求,出让金缴纳时限可延长至6至12个月。这些举措都将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增加融资方式

1.融资租赁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在自己的房产开发项目上,按照承租人的要求,建造“私人订制”的房产,双方通过签订长期(通常10年以上)合约,房产开发企业据此合约可像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抵押[2]。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回购融资的手段,将自己企业名下的房产以低于正常市场价的优惠价格出手给具有资金实力的机构,再以同等价格回收,开发房产的企业通过出售房产取得的现金,再以回购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分期付款。

2.房地产信托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资本市场体系才是未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必经之路。所谓的房地产信托,就是信托投资公司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理财优势,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委托下,通过实施信托计划募集资金,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对于资金严重匮乏的企业来说,虽然房地产信托的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一旦房地产开发企业满足贷款要求后,信托公司可以中途退出,从企业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寻求企业上市自从证监会恢复房产企业上市资格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市的方式渠道有很多。除了简单的国内上市之外,还可以通过收购国内已经上市的公司,凭借上市公司的影响力募集资金,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另外,还可以通过收购海外的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国外的收购相对于国内手续审批及资金成本方面都相对具有优势,能够为房地产企业融资迅速的提供便利。

四、结束语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的变革已势在必行,之前的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倾向于保守,企业目前只有通过自身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利用全方位、多角度、多体系的融资手段才能为企业开发房产的资金做好坚强后盾,融资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企业的品牌管理品质建设,人员专业程度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关注国家随时变化的宏观政策,然后再结合当地以及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潮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投融资的市场竞争下,一定会一马当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住房用地制度、房地产金融制度和房地产产业政策发展等方面一系列规范房地产行为的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壁垒提高、开发投入加大和信贷融资困难的严峻挑战,绝大部分开发企业在开发资金紧张和还贷压力的双重困局下,需要寻求新的融资途径。本文的主旨就是在上述政策环境下,通过对房地产业发展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资金这一关键性战略资源的运用和取得方式入手,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过程中的价值链系统、投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应现行市场体制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投融资运作模式。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及投融资现状

(一)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开发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从2000年年末的2.73万家增至2008年年末8.75万家,其中90%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三级、四级和暂定资质,一级资质企业所占比例甚微。在此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量以项目公司形式存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些开发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企业自有资金在开发投资中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2015年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79742亿元,其中:国内贷款为13956亿元,利用外资为204亿元,自筹资金为31797亿元,其他资金来源33785亿元(在其他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付款为19774亿元)。自有资金约占投资总额的39%,其余均为融资方式取得的资金。

(二)政策变化催生新的市场游戏规则从2003年以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央行、住建部等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规定和通知,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行业门槛大幅提高,贷款难度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行业的血管里流着金融的血”的风险性被迫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适时调整价格策略,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投融资的贷款形式单一

众所周知,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主要是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来源渠道单一,贷款周期相对较短,难以适应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资金使用度高,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特性。商业银行以往的三种贷款模式,如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现在已经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基本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再靠银行这一条腿走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房产企业亟需面对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拓宽自己的投融资途径和对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二)企业缺乏多方位的融资决策和体系

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对于股权融资等新型投融资方式接触甚少。另一方面,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在投资决策和项目执行方面并不是十分重视,过于看中后期的房产营销和资金回笼方面,也是导致国内相关的投融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发展规模过小,房地产企业投融资体系缺乏多元化的重要原因[1]。最后,从房地产开发投融资的项目阶段性来说,目前国内企业的上市融资需要限定公司的组织形式,只有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才能采取此种方式,因此,严格划分房产开发每个阶段的资金需求,分阶段性的进行资金融资也是企业应该思考的。

(三)资金的核算缺乏科学性

多数房地产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通常都是企业的高层提出房产投资的整体蓝图,下面的财务人员进行一个大体的资金核算,而专门的投融资管理员依据原始流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相关融资。在房地产企业投融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资金,多数传统企业的财务核算人员只是对财务知识比较了解,而对房地产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为零,这样制定出的整体财务预算很容易与实际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形成大的出入。资金预算过多,会导致企业增加融资的成本;资金预算过少,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临时融资的时效和成本也都是不可预估的。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核算方面的专业人才选择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将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的解决办法

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融资运作问题的复杂性,研究涉及投融资体系、体制机制、房地产企业运作等多个方面,既与理论分析密切相关,更与研究者的实践积累分不开。目前的探讨仅为阶段性的或是探索性的。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当前困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瓶颈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创新、提升和比重。改变:重点改变过分依赖政府资源和资金、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创新:探索融资格局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融资定量化。提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未来3-5年资本运营战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持续提升企业价值,是激活所有融资方式的前提。比重: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尤其股权融资),靠直接融资带动或激活间接融资。

(一)寻求企业的合伙制

寻求企业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合伙制。企业可以通过寻找实力相当或者比资金实力稍强的企业进行合伙开发,两者其一为土地所有者,以土地入股,共同开发,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鉴于目前银行禁止发放土地出让金的贷款,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双方进行合同约定,避免以后利益问题产生一系列纠纷。2015年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就推出三项服务举措。一是鼓励以联合方式参与土地竞买。全面实行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企业或机构等以联合方式参与公开出让土地竞买。二是支持企业多方融资开发项目。允许土地竞买人在竞得土地后,按照竞买申请书约定内容,在地块所在辖区注册出资比例不低于51%的新公司,并以新公司作为土地受让人与出让人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三是适当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时限。根据土地成交价总额和地块开发要求,出让金缴纳时限可延长至6至12个月。这些举措都将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增加融资方式

1.融资租赁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在自己的房产开发项目上,按照承租人的要求,建造“私人订制”的房产,双方通过签订长期(通常10年以上)合约,房产开发企业据此合约可像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抵押[2]。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回购融资的手段,将自己企业名下的房产以低于正常市场价的优惠价格出手给具有资金实力的机构,再以同等价格回收,开发房产的企业通过出售房产取得的现金,再以回购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分期付款。

2.房地产信托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资本市场体系才是未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必经之路。所谓的房地产信托,就是信托投资公司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理财优势,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委托下,通过实施信托计划募集资金,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对于资金严重匮乏的企业来说,虽然房地产信托的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一旦房地产开发企业满足贷款要求后,信托公司可以中途退出,从企业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寻求企业上市自从证监会恢复房产企业上市资格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市的方式渠道有很多。除了简单的国内上市之外,还可以通过收购国内已经上市的公司,凭借上市公司的影响力募集资金,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另外,还可以通过收购海外的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国外的收购相对于国内手续审批及资金成本方面都相对具有优势,能够为房地产企业融资迅速的提供便利。

四、结束语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融资的变革已势在必行,之前的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倾向于保守,企业目前只有通过自身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利用全方位、多角度、多体系的融资手段才能为企业开发房产的资金做好坚强后盾,融资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企业的品牌管理品质建设,人员专业程度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关注国家随时变化的宏观政策,然后再结合当地以及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潮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投融资的市场竞争下,一定会一马当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自2006年末,国家从计划、规划、土地、建设等诸多环节上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日趋严格的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使房地产业深陷资金困境。回款压力逐渐加大、货币从紧政策文件推行更加剧了外界对房地产公司资金链条的无比担忧。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投融资困局,国内房地产市场从之前的疯狂转为观望,整个房地产业开始了对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的探求之路,而房地产投融资也已成为业内外最受关注议题之一。

一、房地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据我国现行统计制度和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

国家预算内资金又称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房地产业逐步建立起以银行信贷为中心的多样化融资渠道,政府也改变了以往计划体制下向国有企业增加财政投入作为企业资本金的做法,而主要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宅的方式,加大在住宅市场上的投入;国内贷款指的是面向开发商的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房地产业银行贷款的直接表现,其包括主要用于补充企业为完成计划内土地开发和商品房建设任务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向具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生产性资金的开发项目贷款,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等;债券主要指企业债权,自2000年后我国房地产企业债券已不再发行,原有少量债券也已兑付。

外资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参与至开发、中介和销售、物业经营等多个环节,主要是境外房地产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大量个人资金,以直接购买土地、房产、参殷房地产公司、进行项目合作等方式。向房地产行业集中投资,对外资的利用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利用外资主要指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经营的股权投资,间接利用外资主要指包含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等多种贷款;自筹资金主要指自有资金,其分为企业内部资金、其他企业资金、职工和民间资金以及发行股票,企业内部资金指含有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在内的企业暂时未利用或未充分利用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指企业间联营、人股、债券及各种商业信用,职工和民间资金指本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手中暂时或较长时期内现值的资金;其他资金则主要由定金和预付款、个人按揭贷款等构成,不少房地产企业通过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融通资金。

二、当前房地产市场投融资环境特征

金融紧缩政策明显削弱了房地产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并客观上带动了信托、地产基金等多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与发展,而产业自身的升级和分化又无形中使房地产投融资市场发生新的变化。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为当前房地产投融资市场带来如下环境:

1,投融资格局较为单一

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信贷、自筹基金、定金、预收款以及其他资金。在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格局中,由于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信贷增长幅度直线下滑,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增幅相应加快,但因预收款中大部分是银行向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则房地产开发资金中多数仍来自银行系统,即投融资格局较为单一,投融资渠道上对商业银行过分依赖。这就是说,银行信贷被收紧后,缺乏相应的投融资渠道进行有效的资金补充,即房地产市场资金并不匮乏,真正缺乏的是资金注入房地产业的高效渠道。

2,投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

其他资金来源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总量中所占份额不大,但其作用及其对房地产投融资市场的影响却非同一般。近年来,资金信托计划一跃成为最为活跃的地产投融资工具,其融资额在整个房地产投融资总量中甚微,但其自身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能力等为疲弱的房地产投融资市场灌注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据银监会于2004年公布的《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放宽限制,相关规定促使资金信托计划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信托。同时,争相国内上市融资、纷纷寻求海外上市融资,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角度看。此类做法有助于改善国内房地产企业直接投融资难度较大的困境。

3,投融资市场体系不甚健全

目前,监管当局在重点做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时,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房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健全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房地产投融资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或间接导致金融创新不足、监管限制过多、政策引导不利等多个问题。而市场中资金供求失衡的严重现象。将造成房地产投融资成本升高,多数企业也会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出让项目,甚至有些企业冒险借助地下金融或盲目资金“寻租”。在房地产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形势下,房地产业所提供的产品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又进~步反映出投融资市场体系存在着缺陷。

三、房地产业投融资市场的发展之路

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房地产开发资本金于1996年时要求在20%以上,但2003年统计局反馈的数据是“开发企业的自筹资金”仅为18%左右,至2007年时要求在35%以上,但此时统计数据为25%左右,这说明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是远远未能达到其投融资要求的。寻求新的投融资方式是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须途径。

1,推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构建房地产金融资产流通市场的前提条件,高额的房地产资产一经证券化则实现了分割交易,使资产流动性增强。加之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较小、资产质量较高,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日益成为流通市场的主流品种。在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过程中,抵押债券者、政府担保机构、债券发行人、投资者及中介机构等各方均参与其中。

2,创新金融产品

房地产市场中不断变化的投融资需求推动着金融创新,而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也将推进房地产业的日渐发展。未来房地产投融资市场中的金融创新要考虑两点,一则如何满足企业逐渐多样化的头融资需求,二则如何帮助企业规避投融资风险。新的金融产品将客观上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投融资市场效率,并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市场体系。

3,使用委托贷款业务

在楼市成交不景气、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委托贷款业务在房地产企业中日益兴盛起来。有专业人士认为,委托贷款广泛应用于现金池与第三方委托贷款中,主要集中于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借贷的现金池业务产生风险可能性较小,但运用于第三方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业务则面临较大借贷风险。但如某些房地产业分析师所言,为得到贷款而承受高利率,这属房地产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同时在当前货币政策从紧、各家银行对开发贷款审批尤为严格的情形下,上市后的房地产企业更加需要使用上相对灵活的委托贷款。

4,发行公司债

银行贷款、委托贷款是房地产企业普遍运用的融资方式,与之相比,实力较为雄厚的上市房地产企业更愿意采取发行公司债这一新的投融资手段。短期来看,发行公司债不如银行贷款直接,且要涉及推演、公司信用评级等问题,但长远来看,公司债周期长、利率锁定的特性使之在通胀持续时仍保持成本低、使用灵活性强的有点。对于资金需求强烈的房地产上市企业而言,在面临股权融资有阻力的局面时,发行公司债便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投融资的选择。

篇10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快速发展背景及基本类型

(一)快速发展背景

1.需求驱动及政策推动

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开始下滑,我国亦不能幸免,加上我国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拉动经济的,一下就必须把“战场”转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在2009年3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落实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配套资金,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了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2.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与财政体制的制约

在每个五年计划中,计划目标和基准又层层落实到地方政府的的地区发展目标上。而且基础设施建设被广泛视为衡量地方领导政绩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自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呈现出财权上移事权下移趋势,出现了让地方政府的地方财力不足问题,加上《预算法》又禁止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市场借贷以及发行市政债券筹集资金。

(二)地方政府组建的投融资平台公司类型及基本负债情况

到目前为止,基本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公司专门投资完全没有经营性收入的建设项目,即非经营性项目。

第二类公司投资的项目有部分的经营性收入,不能完全自负盈亏,除了项目资本金需要财政投入以外,还需要财政在盈亏上给予差额补贴,也就是准经营性项目。

第三类公司投资的项目都有经营性收入,即经营性项目只有资本金来自财政投入。据央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有大约8000家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总资产8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5万亿元,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为3.26万亿元,负债比重为153%。

二、政策变化

在我国自从2008年开始,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其债台高垒,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于是,政策开始发生变化,陆续的出台了一些文件,2010年6月10日,也就让酝酿已久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文件出台,可以说是一剂猛药。19号文件主要是针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出台的。在该文件中,对平台公司的债务清理要求以及平台公司今后贷款应符合的条件都作出了限定。

平台公司债务经清理核实后按以下三原则分类:(1)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2)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项目本身有稳定经营性收入并主要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3)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非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的债务并且,对承担不同项目的平台公司做了相应要求,那些只承担公益性项目的融资公司,就不能承担融资任务,即使融资的公司仍负责建设,进行债务落实后也不再具融资功能。

对那些承担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以及承担非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公司,要按照有关规定,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不断提高投融资公司的自身造血能力。

三、未来发展方向

(一)加强管理、理顺关系

1.中央政府

在中央层面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把握投资和政策导向,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支出。更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抓紧建立县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同时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加大对重点财政收支领域的监管力度,规范预算编制与执行,防范财政风险。

2.地方政府

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首先要定好位,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与投融资公司形成一种长期服务合同关系。不要过多的干预其活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二)多层次融资渠道,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一般都是在是沿袭以往的通过土地等各类资产注入来扩张平台规模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贷款只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目前只有部分省市投融资公司采取了企业债券,上市等筹资模式。根据19号文件的要求及未来发展方向,其必须走多层次的融资道路,要加大一下资金的作用,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1.适时退出非经营项目,引进民间融资,让利于民

可以说我国地方政府,相对于私人而言,掌握了更好的资源,如果政府过多的涉入非经营向项目,不仅会挤出私人投资,而且不可避免的出现与民争利的困境,适当退出非经营性项目,让利于民。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把民间资本引导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中来,银行也能够降低房贷的的风险。因此,可以把融资功能从部分地方融资平台中剥离出来,逐步走市场化的道路。可以积极发展PPP、BOT等项目融资。以创新和改革的精神,为民间资本的进入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脱胎换骨。也不会出现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

2.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目前,我国主要包括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重组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三类。产业基金要为国家产业政策所重点支持,同时明确产权且已建立规范的法人责任制,有近期内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前景。从投资原则、投资标准、投资流程、盈利模式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投资规则。这样就会提高公司的效率,更大的发挥其作用,将风险降至最低。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采取这种融资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把产业投资基金引入投融资公司不失是一新的融资途径。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地方融资平台的迅速发展扩张得益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央和地方分别出资,通过积极的财政经济政策刺激投资来扭转经济下滑,从而使得大批投资项目快速上马。地方融资平台在解决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项目配套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中发挥了推动作用,代行了部分政府职能,银行信贷和发行城投债融资随即加速启动。由于银行融资规模、贷款期限等条件的限制,发行城投债成为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重要融资渠道。

2009年初,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文,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被普遍解读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融资,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而且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居民生活保障改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城投债作为企业债中相对特殊的债券,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企业债。发行城投债所需具备的要素很多,本文主要就城投债发行中的财务方案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发行城投债的财务限制因素和调整预案来达到尽快地发行城投债的目的,募集投资所需的资金。

一、发行城投债的财务限制因素

城投债发行除了受《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证券法》、《公司法》等企业债发行条件的约束外,还必须遵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债券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规条文的约束。

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债发行主要受到以下几个财务因素限制:(1)净资产规模。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2)净利润水平。最近三年可分配净利润足以支付企业债券一年的利息;上市交易的城投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年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利息的1.5倍。(3)收入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需达到70%,补贴收入不得超过30%。(4)募投项目总投资额。募集资金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应符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要求,原则上累计发行额不得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60%。(5)债项评级的级别。发行城投债必须进行债项评级,出具信用评级报告的债项评级不低于AA级。

二、发行城投债的财务调整预案

地方融资平台主要承担着政府的投融资职能,融资项目大部分是公益性、非经营性项目,主要是用于改善居民生活的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报酬率低,决定了投资项目本身难以产生很高的经营利润。鉴于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中存在的上述财务限制因素,总体的财务调整预案是地方政府应对融资平台给予大力的支持,协调相关部门,合理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有效的进行资产整合,提高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增强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提升平台公司经营能力和效益,促进平台公司的规范动作,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公司。目前在规避法律法规情形下,具体的财务调整预案如下:

1.对于净资产的财务限制

首先、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是由政府牵头设立,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足以满足对公司净资产的最低要求。其次、通过外部注入的方式增加净资产。通常的方式有政府直接注入资本金、划拨一些优质有效资产注入平台公司或者具有优质资源的公司股权作为平台公司的子公司等,置换出平台公司不符合发债要求的资产。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必须是真实有效的资产,政府注入的资产必须是经营性资产,不得将公益性资产(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事业单位资产等)作为资本金注入平台公司;注入的土地资产必须经过法定的划拨或出让程序,不得将储备的土地作为资产注入平台公司;划转的子公司,成立时间须满3年以上。在计算发债规模时,公益性资产、不合规的土地使用权和成立不满三年的子公司必须从净资产中予以扣除。第三、通过内部解决的方式增加净资产。首先、通过财务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于财务核算中符合条件的资产(如保障性住房中配套的商业性项目)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在确定产权后转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增加资本公积金。其次、原对政府的负债(政府历年拨入的投资项目配套资本金)协商转为政府的投入,增加资本公积金,从而达到增加净资产的目的。

2.对于净利润的财务限制

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这类本应有政府实施的投资项目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来实施,能有效地把政府行为转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将基础设施由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城司财务报表中的经营性资产,将财政按照约定给付的补贴或协议购买,转化为城司的经营性收入和利润,从而满足了对利润的规定。首先、以项目收益债券作为债券发行基础。根据发改委关于城投债“偿债资金来源70%以上必须来自公司自身收益”的有关规定,地方融资平台对受托代建的工程(如保障性住房项目)通过与政府签订BT、BOT等回购协议,以政府回购的方式,确定项目收入,对政府拨入的符合条件的还本付息资金确认为代建收入或工程回购款,增加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其次、政府给予的补贴作为收入,根据国税总局相关文件,企业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满足条件的可不征所得税。

3.对于募投项目的财务限制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治理环境下,地方融资平台受托代行部分地方政府职能,大部分是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一般与国家发改委鼓励的发行城投债融资目的相吻合,完全符合投资项目资金投向的要求。首先、发行城投债募投项目的选择中,应尽量选择符合发改委产业支持项目,特别是保障性住房项目。2011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12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企业债募集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列入审核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核准手续。上述两个文件针对募投项目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明确了加快和简化核准手续。其次,优先选择单一投资规模较大、批复手续齐备或者最易获得申报所需批复文件的项目。募投项目越多,审批的部门和手续越复杂,审核的时间越长。投资项目可以是以前年度开工还未完工的项目。投资总额越大,才能满足债券融资规模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的限制。

4.对于债项级别的财务限制

地方融资平台发行无担保城投债程序简便,申报材料时间较短,有助于及早发行城投债。发改委对资产负债率较高(城投类企业65%以上)且债项级别AA级以下的债券从严审核,信用评级级别AA+以上的归为加快审核类。由于一般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比率都比较高,为了提高债项级别、进入“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项目,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通过内部协调划转不良资产,调整资产结构,处置长期挂账的负债,通过债转股来降低负债。其次、债项级别达不到AA+的可以通过增信的方式来提高债项评级结果。目前普遍采用的城投债的增信方式有:第三方担保和资产抵质押担保(如应收账款质押担保、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等)。选择合适的增信措施有利于融资成本的降低。

综上所述,在发行城投债的过程中,政府全程在参与,城投债实际上是政府隐性担保的信用产品,政府通过划拨资产和股权、签订应收账款质押协议、BT协议、建立偿债资金、财政预算安排相应的补贴收入等起着提供担保和偿付本息的责任,地方融资平台按时足额支付本息有充分的保障,政府的违约风险小,这也是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能满足条件并发行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