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7 10:5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

篇1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01-02

近年来,我国滥用人数增长迅速,滥用呈现加剧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其中2014年新发现吸毒人员48万名。参照国际上通用的吸毒人员显性与隐性比例,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 400万。全国涉毒县市区增至3 048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9成以上,其中吸毒人员百人以下县市区754个、百人以上千人以下县市区1 545个、千人以上县市区749个。2015年,全国共查处有吸毒行为人员106.2万人次,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53.1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0%和14.6%。同时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件多发趋势明@。滥用不仅威胁人类健康,同时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社会风险。目前我国滥用问题的治理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加强和深入滥用问题的治理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我国滥用问题的研究热点进行概要式梳理。

一、对以往研究热点的综述

国内学者对滥用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社会学视角对滥用问题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则是最近十余年才开始的。目前,我国学者对滥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滥用人员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对滥用人员群体特征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对青少年吸毒人群和女性吸毒人群等的调查研究。唐斌通过分析青少年吸毒群体特征时发现,亚文化的传递是青少年吸毒群体的主要特征,同时他调查研究了亚文化如何是在群体中得以习得与传承及群体成员的相互认同[1]。随着女性滥用者的增加,学者们对女性吸毒群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刘晖等从女性社会学视角出发研究了女性滥用的特征,并认为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吸毒更有“被动吸食”和带有男性吸毒助“性”的受害者特点[2]。万志红通过云南青少年吸毒群体的调查发现,边疆地区青少年吸毒群体存在与内地滥用者不同的特征,其中包括年龄更加低龄化、受教育程度更低、民族多样化等特点[3]。随着新型滥用加剧,一些学者研究了新型滥用人员的群体特征。沈康荣首次对我国吸食新型的滥用者的群体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滥用人群凸显“三多”――男性众多,低学历人员多,无业人员多;滥用种类相同――主要是冰毒、和;滥用人数增长迅速[4]。

(二)滥用人员染毒成因及复吸归因的调查研究

段伟、祝小慧从社会心理动机理论研究青少年的染毒原因,认为青少年不良的个体心理如不加以正当引导,则可能会成为导致青少年染毒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5]。廖龙辉在对青少年吸毒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少年滥用行为的成因进行了“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6]。夏国美在调查的基础上从更深的文化和制度层次分析了青少年吸毒问题背后的原因[7]。莫关耀等通过云南滥用严重的八个州市的调查和访问,分析了云南省新型滥用的朋辈群体因素,指出交友不慎成为35岁以下青少年滥用新型的主要外因[8]。杨玲等通过对吸毒者回归社会后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复吸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之后普遍缺乏亲密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互动。不利的社会处境、社会支持的缺乏、归属感的缺乏等是导致复吸的重要原因[9]。

(三)滥用的社会危害的调查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滥用社会危害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家庭及社会等层面展开论述。秦和平的《西南民族地区的危害及其对策》一书是目前国内系统地认识西南民族地区的危害及禁毒对策的专门著作,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系统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的毒害,并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了积极的建议[10]。夏国美、杨秀石等人所著的《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一书,对新时期出现的新型滥用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新型吸食者与传统吸食者的人口学特征、滥用特征以及风险的对比研究后,发现新型存在传播快、心理成瘾性高、治理难度大等社会危害性[11]。

(四)滥用的防治措施及禁毒政策实证研究

这类研究有的从总体上探索吸毒行为的防治对策,而有的注重研究地方特色的防治策略。冯丽平经调查分析认为,戒毒人员复吸问题和后续生存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她对如何降低复吸率,如何营造一个“洁净”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社区戒毒管理模式来巩固戒毒成效等进行了研究[12]。钱宁借鉴了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调查访问了昆明在戒毒帮教、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中所采取的一些举措,从社会工作层面研究社区戒毒方法――即“金碧模式”[13]。韩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吸毒人群进行调查,提出“生理――心理――社会”为一体的社区戒毒综合模式,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构建了吸毒人群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此有效干预和治疗海洛因人群的成瘾问题[14]。陈曦、何咏梅研究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禁毒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探索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色的禁毒教育的一些对策[15]。钟莹、梁国勋研究了如何运用个案管理方法在社区戒毒人员中开展工作,如何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禁毒的专业化服务水平[16]。刘爱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昆明强制戒毒所经验,提出了包括脱毒治疗、教育管理等九个第一的“昆明戒毒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戒毒工作的特色之路[17]。

二、研究现状评析及展望

近十余年来我国滥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已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与访问,分析了滥用者的群体特征、吸食原因、滥用危害,提出了一些对吸毒人员的社会干预政策。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存在如下缺陷。

一是国内学者多采用“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成因分析影响分析应对策略与结论”这一研究路径,研究模式较为局限。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等方面还存在欠缺。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问题研究都以定量调查研究为主,滥用问题调查多采用简单问卷数据调查,在问卷的设计科学性与时效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吸毒人员的吸毒史、生命史进行深入持续性的参与观察、访问及行动研究等的质性研究还比较欠缺。三是我国学者的滥用问题研究缺乏对滥用问题进行社会学学理的探讨,应加强从社学学理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文化层面分析解决滥用问题的研究,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对滥用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找到滥用行为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从而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四是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国内关于滥用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吸毒人群现状、成因、滥用影响、防治干预措施等方面,例如吸毒人群的家庭研究、新型相关领域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滥用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滥用问题不断演化与变异。滥用问题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进一步减少问题的社会代价,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根据国内外毒情的变化,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利用社会学的学科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滥用问题的专题实证研究,同时不断深化拓展滥用问题的研究视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逐渐深化符合地方特色且有可操作性的滥用问题治理的社会政策研究,逐步构建我国的滥用的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斌.浅析青少年吸毒的群体性特征及防治[J].禁毒研究,2005(1).

[2]刘晖,刘霞.女性吸毒特质诱因的社会学述评――以新型为解释视角[J].学术界,2011(6).

[3]万志红.云南青少年吸毒现状分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1).

[4]沈康荣.新型使用者的群体特征[J].社会观察,2007(6).

[5]段伟,祝小慧.当前青少年吸毒危险因素及治理对策[J].中国药物依赖杂志,2008(17).

[6]廖龙辉.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01(4).

[7]夏国美.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J].社会科学,2003(10).

[8]莫关耀,杜敏菊.云南35岁以下青少年吸食新型的朋辈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6).

[9]韩丹.国外吸毒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述评――以美国相关研究成果为例[J].唯实・社会纵横,2010(3).

[10]秦和平.西南民族地区的危害及其对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11]夏国美,杨石秀,等.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2]冯丽平.对吸毒人员后续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1).

[13]钱宁.社区戒毒的控制与支持网络――昆明市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14]韩丹.吸毒与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吸毒人群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篇2

荒漠化是指包括人类活动与气候异常变化在内的集合因素所造成的土地干旱、半干旱及土地退化。其中,土地退化包括风蚀、水蚀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还有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造成的自然植被长期丧失[1]。荒漠化也是目前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我国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荒漠化的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加速的势头,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2]。

1 荒漠化防治措施体系

1.1 防护措施

1.1.1 公民环境意识教育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始终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今,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出现了紧张及对立,如大面积荒漠化土地的出现,使人类的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破坏。所以,必须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文明法则。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有助于人们形成坚定的内心信念,以及强大的社会舆论公信力。这样的道德规范在未来必然会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遵循的重要行为法则,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与要求[3]。

1.1.2 政策法规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虽然在相应的法律条文中已经明确的指出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但是在具本的实践过程中却还难以实现其最初的立法目的。应完善相关法规,对占用耕地补偿制定严格细致的审查流程[4],并且对开垦耕地加强事后监督,杜绝撂荒、撂耕的现象出现,并且明确相关导致土地沙化负责人的责任,从源头贯彻预防措施。

1.1.3 规划管理措施

在未来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农业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保证农业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适应气候改变;合理分配利用农业水资源;通过最佳管理措施来提高对肥料、土壤、养分有效性的管理;做好废物处理工作;提高农业食品的经济管理能力,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最佳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模式;制定能够增强农业土地风险应对能力的策略[5]。

1.2 治理措施

工程、生物和化学技术措施:荒漠化的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来恢复和保护天然植被,最终实现防风防沙的效果。(荒漠化的工程措施是指通过对某一地区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它可以包括林业、牧业、资源的工程规划保护[6],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水资源开发、村镇建设规划、草场规划等多方内容。

1.3 荒漠化的监测和预警预报

对荒漠化的监测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空中监测、地面监测和卫星监测。其中,地面监测也叫人工监测,另两种也被称为遥感监测。有了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辅助,可以使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更具科学性[5-8]。

1.4 国际合作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荒漠化表示忧虑,但防治沙漠化的前景并不是全然黯淡的。在全球范围内,恢复旱地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给当地社区不断提供援助可以保持和恢复上百万公顷土地[9],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通过加强全球合作,对于逆转预防荒漠化土地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 问题与讨论

2.1 以防为主,以法治理,改革现行体制和投资机制

应将以往以防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防为主,制定相关荒漠化地区的行业行为法,使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走上法制道路。要对各行业不同的开发建设工作对荒漠化的危害进行评估,然后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且提倡土地有偿使用。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与荒漠化的防治工作能够紧密相联。

2.2 积极开展荒漠化地区产业建设合理开发及利用资源

我国大部分荒漠化地区的光、热、矿产、风资源、畜牧资源、地下水资源都极为丰富。因此,应在土地规划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系统,高效利用一切资源,做到利用与再生共存的良性循环[9,10]。

2.3 加强荒漠化监测工作

要加强我国的荒漠化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掌握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可以为治理荒漠化相关政策、计划调整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荒漠化监测工作也是开展国际荒漠化治理合作交流的基础[10],通过定期提供全国及各省市不同荒漠化类型和程度的动态宏观数据,可以为全球分析人为与自然因素和荒漠化过程的联系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Luc Gnacadja. Soil security a prerequisite for human security: The Third Annual Caux Forum for Human Security[R].Caux Switzerland,2010.

[2]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R].Global Assessment Reports,2005.

[3]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科学出版社,2004.

[4]孙武,南忠仁,李保生.荒漠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研究.自然资源学报[J].2000(02):202-205.

[5]国家林业局.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R].2008.

[6]杨晓阵,慈龙酸.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J].2006(06):103-108.

[7]潘竟虎,李天宇.基于光谱混合分析和反照率-植被盖度特征空间的土地荒漠化遥感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11):109-121.

篇3

摘要:在谈话中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的这句话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后农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温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也不可避免的走入了重经济、轻环境的误区,给农村生态环境施加了较大的压力。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农工鹿城总支课题组深入鹿城区藤桥镇进行调研,围绕制约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多种因素来分析当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客观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特点

藤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作为“全国千强乡镇”,藤桥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并具备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区内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双潮片区,以及2个省级生态乡村――临江片区和岙底片区,并于2011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称号。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效及特点:

(一)组织管理构架健全

藤桥镇自确立生态文明创建目标后,迅速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藤桥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各司其职,认真组织生态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建立驻村干部挂钩环保责任制、生态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上下联动机制,协调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调处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基本实现项目化操作,并有完善的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定期向区生态办上报信息动态。

(二)生态创建基础扎实

藤桥镇现已创建区级生态村39个,创建率达44.8%;创建市级生态村37个,创建率42.5%。去年,藤桥镇建设美丽乡村4个村(江池村、江心田村、金岙村、底山根村);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1条;市级历史文化村落申报1个,区级历史文化村上报10个,续建美丽乡村3个;美丽浙南水乡申报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及管网配套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五个方面正在不断进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生态满意度调查中公众满意度较高。轻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已经建成投入运行,园区内所有企业和周边村落的综合污水均已经接入污水处理厂,老镇区的五个村主管网工程已经完工,总体纳管率已经达到预计规模的60%以上。

二、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藤桥镇目前的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仅有少部分污水管竣工,雨污合流现象严重。且由于市政配套管网的滞后,导致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到河流、水渠、池塘。污水处理方面,藤桥镇接驳镇区(除轻工产业园区一期),包括新藤社区、藤南社区、南雅社区和岙底社区、戍浦社区部分村等处的藤桥污水处理厂,目前仍处在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阶段,项目业主尚未明确,项目的规划、用地、环评等手续也还在办理中。此外,仍有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还在在建过程当中。综合垃圾处置方面,村镇级小型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乏善可陈,横向对比浙江大多数村镇,都建有村级厌氧(好氧)垃圾处理终端,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即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在家门口进行消化。由于垃圾处理终端未及时跟进,依托现有的转运途径进行外运处置,致使不少环保意识较差的村民直接将垃圾丢弃到河道、农田,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藤桥镇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尤其是内源污染较为严重,化工厂、造纸厂以及零散在各个村落的小五金加工厂,再加上农民集聚区的生活污染,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藤桥镇内河水质较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等指标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K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体标准,基本上为劣V类水质。工业固废及居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置,企业非法偷倒、焚烧工业垃圾现象以及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现象普遍存在。

三、藤桥镇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一是科学谋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成套工程,需要政府发力、市场给力、百姓合力,藤桥镇政府要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确保经费得到保障。用好用实各项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财政、生态办、农办专项基金向藤桥镇倾斜。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大胆任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并对基层农业发展有一定理解的人员来承担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到农业建设与生态发展齐抓共管。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针对生态农业制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在蓝图指导下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从措施保障来看,应从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统筹协调、生态补偿、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为藤桥镇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导向。

二是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通过合理编制区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定位近郊旅游经济,充分发挥“山水及用地资源”的优势,带动藤桥镇旅游休闲及其配套产业的整体发展。打造现代都市后花园,合理开发龙娘山、西洲岛、藤岩雅山、龙行峡、仙人谷等景区生态资源,使这些“天然氧吧”发展成为都市休闲游步道;建立户外运动拓展基地,通过与温州市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合作推广,建立藤桥镇户外运动拓展基地,制订合理的户外休闲线路,挖掘藤桥镇龙娘山、白脚坳、岙底龙行峡至泽雅林岙、双潮西坑村至岙底等穿越线路优势吸引广大户外爱好者来藤桥组织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藤桥镇的红色旅游参观点进行包装策划,打造藤桥镇“红色之旅”一日行精品线路,在向全社会推广这些基地的展示教育意义的同时,丰富本地旅游的多元发展。

(二)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深入实施《鹿城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烟尘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六大行动。严格实施黄标车限行,通过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村镇建设绿色工地有序推进。藤桥镇今后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标准件、制鞋等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链,逐步转变高耗低效的传统工业模式,突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降低工业企业的能耗。

二是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狠抓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整治,巩固沿河沿岸直排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搬迁和取缔成果。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建工程项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管网建设和终端设施建设,尤其不可忽视农户户厕的改造和雨污分离的截污管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人粪尿、洗涤、洗浴和餐厨废水集中收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坚持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工艺和装备引进,同时积极做好与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的衔接,确保增产不增污,把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克服新的结构性污染产生。继续深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排污申报制度,按照国家综合排污许可证要求,严格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力度,坚决查处不达标企业;加强对现有治污设施的管理,确保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

二是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在完善固体废弃物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工作。积极支持生产工艺革新的研究,鼓励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建成藤桥镇工业固体废弃物信息库,并相应制定出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经济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对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要严格管理,落实有毒有害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进行分类单项收集存放和集中处理,并对其产生、收集、贮存运输、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专门化管理,实现无危险废物排放。

(四)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藤桥镇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境监督员制度、村民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制度等系列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生态利益的决策项目和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评价,通过公示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监督投诉。完善藤桥镇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考核制度。结合鹿城区绩效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群众评价表、生态满意度等内容纳入到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中和评优评选中,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机制对生态环境的引导、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是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深入机关、企业、村居、校园等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企业生态文化有建设,机关生态文化有落实,村居生态文化有阵地,校园生态文化有课本。设置全方位立体式生态文明宣传载体。在机关办公室、电子屏,企业厂区及外墙、村民活动中心、校园宣传栏等阵地上播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在藤桥工作生活的广大群众充分接受生态文明的教育。依托重大环保节日契机开展主题宣传。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形成具有藤桥镇特色的生态文明传播活动和品牌。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28-2

0 引言

中国正处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社会问题大量涌现,政府管理任务繁重,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拓展社会服务方式。政府主办社会组织的孵化工作,对成立社会组织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与岗位。这种自上而下的扶持方式,一方面卓有成效地促进了社会组织的繁荣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组织的成长方式缺乏时间与经验的积累,过度依赖政府的资源提供,对它们后续的发展带来阻碍。

1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自给自足,都必须与环境交换以获得生存”。社会工作机构的外部资源主要是政府资源:首先,政府掌握制定影响社工机构发展的政策的权利,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发展环境等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决定;其次,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运行项目主要是由政府购买,由政府提供资金来维持机构的运作;第三,政府对机构的控制能力过于强,其行政化的工作手法已经影响到社工机构工作的开展。

2 Z社工机构的资源依赖现状及其发展困境

Z社会工作机构是苏州市较早发展起来的社工机构,是经由民政部门注册的4级社会组织,在江苏省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知名度。Z机构的服务主要面向来苏的外来儿童,在外来打工家庭、子弟工小学、外来人口聚集社区开展工作。Z机构与苏州市救助站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其所接手的个案全部是救助站转介而来,个案开展的经费由救助站提供并接受救助站监督;Z机构在子弟工小学和社区开展的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主要是来自政府的公开招标,项目经费来自政府的项目拨款。

2.1 个案工作开展资源不足

Z机构开展个案活动的经费全部来自救助站的供给,每位个案的开展经费是有限而固定的,个案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经常受经费的限制,难以以最有效的方法帮助案主。

案例一:小周是一位六年级学生,父母在苏州某区夜市摆摊,父母工作繁忙,对小周关心较少,母亲时常打骂小周,母子间关系很差,小周有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社工认为,让小周与其母亲一起加入亲子小组有利于母子关系的缓和,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增进感情、学习亲子互动的经验,掌握控制情绪与沟通的技巧。但是,目前苏州并没有这样现成的亲子小组,而社工筹办小组活动则困难重重:首先便是资金问题,救助站提供的经费较低,成立小组需要宣传招募,开展活动需要物资、场地,交通费用等等,这在有限的经费面前都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来说,每个个案经费只能允许社工对案主家庭进行一个长时间的访谈跟进,此外带案主参加机构在学校或者社区的开展的活动。所以,即使社工认为小组能够很好帮助到案主,也难以应用。

2.2 政府行政化工作手段的干扰

Z机构的直接管辖单位是苏州市民政局,其工作开展常常需要民政局的相关支持,所以,与民政局的关系对机构的生存发展很重要。然而,民政局不可避免的行政化工作色彩与社工机构的管理模式并不切合,机构不得不做出让步。这种妥协使机构陷入尴尬之中。

案例二:从2016年开始,苏州市民政部门开展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活动,主要是派遣社区干部进入专业的社工机构实习,目的在于提升本土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这本是一件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好事,但是真正运行起来确是麻烦不断。一方面,社区干部是接到上级命令来机构实习的,他们对于专业社会工作并不了解,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学习些什么;另一方面,机构其实对这些实习干部并不欢迎。按照规定,机构需要接收3名社区干部,每位社区干部每周来机构实习一天,专业社会工作需要很大的连续性,每周一天的时间安排使机构无法给他们安排任何工作。但是机构为了迎合上级安排,必须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这种强制性的行政化举措,最终使这件事情变为了“走形式”,社区干部来到机构多数为喝茶聊天,影响机构工作氛围。

2.3 为获取资源,机构目标偏离

Z机构将其工作目标定位于促进外来儿童、青少年的权益。在机构成立之初的几年内,Z机构确实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包括为处于困境中的外来儿童及家庭做个案辅导;与苏州多个外来子弟工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培养适应性与拓展性的小组活动,促进教育公平;在外来人口聚集的社区开办周末儿童看护课堂等等。但后期机构在这一方面却再没什么进展。机构负责人表示,随着机构运行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增多,机构开销也越来越大,为了维持机构运行,他们不得不去接手一些利益较大的项目,哪怕这些项目与机构目标不符合。

案例三:负责人表示,目前机构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是作为运营伙伴,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发展提供指导、建议。其实机构对这一方面并没有经验,对方组织选择Z机构的大部分原因是Z机构在苏州具有较高的知名度,Z机构接手该项目是因为可以获得的较为丰厚的资金。机构内社工表示,近些年来,机构运营的许多项目都已经偏离了机构目标,在不擅长的领域工作常常使他们感到疲惫与迷茫。

篇5

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人口现象。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对外公布,河北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城乡居民养老问题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并非一定是危机,面对来势迅猛的白潮,我们要未雨绸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努力研究、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1.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快速、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是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具体变化。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与此同时生育率实现了由高向低的转变。

2.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对外公布。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目前尚处红利期;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综合分析我省人口增长的情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50万之间;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一般而言,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是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河北省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相应而生,具体表现在对未来社会保障、社会扶养负担、消费结构、储蓄率等各个方面。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底,河北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21.03万人,比年初增加32.59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2001年到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及离退休人员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依次为9.2%,3.5%,而河北省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6%。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有益处。

作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2009年,河北省共有18个县、市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农保”试点,从制度上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参保率达80%。据此河北省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1.13万人,比年初增加13.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16.77万人,比年初增加24.33万人。河北省医疗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服务型政府,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

二、河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思路

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因此,我们要坚持“积极应对、全面统筹、科学治理”的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战略,汇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随之出台了老年政策法规。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效加大安老养老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老年人实际的社会养老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注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人口和老年人口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建设,建立省级老龄人口数据库,逐步形成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实现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口预测。加快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民政、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涉及人口的基础数据,提供更多的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信息。开发和运行全省养老机构统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家庭养老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社区养老管理服务等综合应用系统。

篇6

作者简介:张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企业伦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直接制约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层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一步一个脚印的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总体发展状况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尽管近年来我国社区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仍然有着较浓的行政化色彩,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的精细化管理被运用到社区中来,使得原本属于社区的自治管理功能日渐萎缩。当前昆仑社区组织的日常事务都遵循政府的行政指令,一方面,社区要承担政府下派的各项任务,例如维护社区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保障等等;另一方面,社区还得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种临时性问题,例如居民家庭矛盾的调解和社区的治安和计划生育等问题,这就导致社区无暇顾及自身的建设。

2.社区治安存在重大隐患。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抓好社区安全治安防范工作,整个社会才能安全稳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区的治安存在重大隐患,以西安市昆仑社区为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虽然公安机关和昆仑社区不定期的对其进行登记,但对于目前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显得有些杯水车薪;第二是盗窃及诈骗案件,有的盗窃和诈骗分子方法残忍,手段高超,严重威胁着社区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第三是娱乐场所,如酒店p茶店等,此类店铺人员集中,不乏汇聚吸毒和赌博人员,严重威胁着社区治安。

3.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偏低。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偏低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话题。当前我国西安市昆仑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学历普遍偏低,大多都是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拥有大学文凭的屈指可数,这就导致社区工作效率低下。此外,昆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普遍偏低,不少人从事社区工作也只是把它当做是一个跳板,而并非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长久之计,所以这就很难激发从业人员的上进心。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纵观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正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一个妨碍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与社区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其原因主要是社区组织是在政府直接管理下的,政府经常干涉社区组织的一切事务,而社区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每年的财政供给,因此就不得不听从政府的安排。在西安市昆仑社区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发现,社区总是集中力量去完成政府分配的各项任务及指标,而很难集中精力去搞本社区组织自身的建设,这就使其丧失了经济独立,从而也就为社区组织的职能发生错位埋下了隐患。

(二)社区治安管理不完善

我国社区治安之所以存在重大隐患,主要是由于我国社区的治安管理不完善,他们没有加强对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等地方的监管,例如做好日常的社区宣传和事故多发地的监控安装等工作,以此来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确保本区生活的安全性。昆仑社区治安管理不完善,这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不仅使昆仑社区居民自身的财产安全受到重大损害,而且人身安全也遭受重大威胁。

(三)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建设

我国社区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偏低,其原因一方面是先前社区工作人员来源复杂,有退休人员,也有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不高,经常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另一方面,社区缺乏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定期考核。虽然政府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不足,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比如从社会上招录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等,但从当前阶段来看,这还只是初始阶段,因此当前昆仑社区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本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加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虽然我国的社区学者在探索社区建设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总的来看,我国的社区建设无论在理论都还不成熟,而美国凤凰城已经形成了一套鲜明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这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美国凤凰城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我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因此美国凤凰城的社区发展道路不一定适合我国,但凤凰城在城市社区发展方面所积累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汲取,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发展之路。

(一)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能

美国凤凰城的社区组织职责明确。在凤凰城的社区管理和建设中,市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非营利性组织和社区居民各自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有效地推动了美国凤凰城社区的建设。没有政府分派的任务,社区活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释放,这就使得凤凰城社区形成了良性循环系统。

社区组织职责明确是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凤凰城社区管理中各组织和机构的各司其职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应结合我国国情,努力使凤凰城的先进经验本土化。在我国政府依然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好也管不了的工作,导致社区依然承担着一些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而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自我发展,所以我国应完善立法,明确政府和社区各自的职权范围。政府要依法给予社区放权,例如,在昆仑社区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社区的职能分配,避免用经费控制等手段来施压社区,可采取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方式来加强社区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昆仑社区自身要加强本社区的理论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本社区居民公约的制定,明确本社区的职能、工作任务和目标,从这两方面着手,才能更好的促进西安市昆仑社区的建设。

(二)强化警民关系,搞好社区治安

美国凤凰城社区治安稳定良好,警察执法部门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加强警民沟通和警社合作。目前凤凰城政府设置了专门的犯罪防范项目,当地政府经常会引导社区管理委员会利用经费,与社区居民一起实施犯罪防御。把社区的治安纳入到警务考核之中,加强警民配合,不仅扩大了社区的治安力量,同时也达到了安居乐业的目的。

通过对美国凤凰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发现,警察执法部门主要是以加强警民沟通和警社合作的方式展开安全防范工作,这对于我国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我国应结合当前社区治安状况的实际,加强警察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昆仑社区建设中,应坚持多走访,多联谊,以此来赢得社区居民对社区治安工作的支持;做好驻社区民警和协警工作,让社区居民在社区警务室就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纷繁琐事;号召社区义工组建社区综合管理巡逻队,动员社区民众自觉地参与到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中去,以此来强化警民关系,争取做到群防群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加强社区治安队伍的建设及资金投入正是目前我国社区建设需要开展的新任务,这不仅是增加社区协警数量和社区保安队伍,更重要的是一种协调的警民合机制。

篇7

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分为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照片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其中文书档案主要有:筹备和人口调查汇总材料,清产核资材料,股份量化材料,股份合作社章程和股民股权签署材料,“三会”召开会议材料、选举材料,居民股份合作社分红材料,日常工作材料等。

二、居民股份档案在构建平安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1.各级政府部门为有效开展工作,必须大量掌握资料信息。而档案材料作为历史活动的记载,其中包含着许多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社区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中产生的大量档案资料,将为各级领导开展居民工作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通过查阅、分析相关原始资料,科学制定有关居民工作的政策意见。

2.为基层工作提供依据和材料。基层工作人员在熟悉情况、制订计划、总结经验、处理问题时,常常需要从档案中参考先前的记载。规范化的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资料,有利于工作人员快捷地查阅资料,即使档案人员更换,其他人员也能迅速找到有关文件。相反,如果档案随意组卷归档,一旦档案人员发生更换,再要查询资料必定费时费力,甚至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3.居民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形成的人口调查、人口股和劳动贡献股等资料是享受收益分配的凭证,群众持区委工办统一印制的股权证领取分红。股份量化到人后,原则上不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静态管理办法,以维护现有持股成员的稳定。这些资料一经确认,将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今后一旦出现涉及收益分配方面的纠纷,只需要查找当时的人口股和劳动贡献股等档案资料就能解决问题。

三、居民股份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明确了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的归档范围、分类方法和有关要求。今年以来,区档案局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情况。,区档案局组织了两期社区档案员培训班,统一印发材料,着重讲解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业务规范和具体操作办法。同时区档案局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基层现场指导,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建议,主动做好服务。其中东亭镇柏庄、春星、竹园和春合等社区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卓有成效,成为全区档案建设的典型。但目前,仍有不少社区的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亟待规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这次改革中产生的文件资料,多由各社区的会计收集整理,他们中多数人没有参加过档案知识的系统培训,业务知识匮乏。加之这次改革对全区来说是全新的、开拓性的,同样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档案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归档工作的质量,因此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迫在眉睫。保管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各社区都购置了档案箱存放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有的还购买了必要的档案用品,并及时做好归档工作。但对照档案保管的“八防”要求,还有许多方面亟待改善。比如,有的社区档案室没有安装防盗门和配备灭火器,有的档案室没有安装窗帘,有的档案室没有去湿机或空调等。在归档过程中,档案人员由于在学历、能力和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组卷规范化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忽视了资料的收集工作,有多少归多少,造成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收集不齐全;有的只是把资料简单装订,既不编页,也没有卷内目录;有的没有按照九大类科学分类,给今后的检索、利用带来一定困难。据调查,大多数社区居民股份合作社档案的开发利用水平偏低。少数社区领导和档案人员认为,收集整理好档案,并把这些档案资料妥善保管好就是做好档案工作了。其实,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才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努力为当前各项工作提供服务。

四、加强居民股份档案管理的对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区股份合作社在全区逐步推开,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和规范,必须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俗话说,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只有各级领导特别是社区领导重视并支持档案工作,切实把档案工作放入重要议事日程,社区股份合作社档案工作才能做好。各社区要明确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并经常给予关心支持,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支持,帮助解决人、财、物等实际问题。要以《档案法》为依据,加大依法治档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社区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

2.人员落实到位。明确一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并具备一定文字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档案保管员,具体负责社区股份合作社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要适时组织社区档案人员参加档案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召开座谈会和现场会,交流社区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的经验体会,参观先进单位档案室,增强档案保管员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档案法》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应当配置必要的设施,确保档案的安全。因此社区必须设置综合档案室,对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要购置档案箱、去湿机、温湿度计等基本的档案器材,并有良好的防盗、防火、防潮、防高温、防鼠、防虫、防霉、防光设施,以保证档案的安全存放。有条件的社区可添置电脑,把文件资料及目录输入电脑,采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档案资料,高效、便捷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

4.健全制度,加强考核是搞好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在社区档案管理制度中明确股份合作社档案的保管、利用、鉴定、销毁和保密等内容,并在工作中抓好落实,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把档案工作的考核结果与个人的年终评比直接挂钩,做到奖惩分明。通过对档案员的考核和评比,树立先进典型,调动大家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促使社区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再上新水平。

5.社区股份合作社文件材料的平时积累和临时突击归档工作。根据分类方案,随时将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归入有关类内,这样既便于文件的管理和日常查用,又为年终立卷归档积累材料。同时要开展临时性的突击收集工作,将一些易于散失的文件材料随时突击立卷归档。要严格按照《社区股份合作社档案管理的意见》的归档范围、分类和整理要求,做好归档工作。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为原件,载体和字迹应符合耐久性要求。声像、照片、实物等非纸质载体的档案按载体分专题单独整理、编目和排序。

6.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利用好档案,充分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努力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积累和丰富档案资料,编制科学、简便、实用的检索工具,主动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社区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档案资料,解决群众利益分配、拆迁、土地补偿等实际问题,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孟红莉.你参加过居民会议和居委会选举吗——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调查(一)[J].社区,2008,(01).

[2]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08,(01).

[3]蒙婷婷,符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07).

[4]康宇.对于当代中国社区参与的理论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7,(04).

[5]黄琳.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广州市华乐街的调查[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6]王时浩.论社区参与[J].中国民政,2007,(01).

[7]姜振华.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3).

篇8

为保障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暑期及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环保工作,我局采取三项措施,提高机关行政水平。一是认真制定《行政效能监察实施方案》《行风工作方案》。推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活动原则,明确了建设新型高效环保机关的要求。认真谋划、部署、检查,保证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并取得成效。在不断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项目审批的简明执法手册。

二是严肃机关纪律,加强奥运及暑期期间的机关管理。研究制订了《实验室管理整改措施》和《环保局机关内部安保整改措施》。加强大楼的门禁管理,实行出入证制度;强化值班管理,值班期间及时接听电话,禁止空岗、饮酒等;遇有紧急、重要事项或突发事件值班人员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并按照程序向区委、区政府、市环保局报告。

三是开展了学习教育活动。每周四下午定为全局学习日,从抓好廉政教育和在职培训手,着眼提高素质,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世界观权、力观教育,努力提高执法为民、秉公执法意识。同时,加强岗位练兵,提高工作人员正确运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是认真做好重点部位的暑期执勤工作。奥运期间做好中直、汽车站点执勤,及时发现危及暑期安全的苗头性问题,维护好周边环境卫生,树立良好的城市文明形象。

二、严格执法,排查隐患,确保暑期及奥运期间社会稳定

(一)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对辖区内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全区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企业按许可排污和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情况良好,过去五年挂牌督办案件无一反弹。以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为重点,组织饮食业环境监察40余次,对14家饭店的油烟、噪声问题进行了限期治理,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

(二)加强密封放射源、电磁辐射的管理工作。为确保暑期和奥运安全,根据省市环保局的要求,我局加大对放射源和危险固废的管理的管理力度,制定《*年全区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安排》和《*区环保局辐射安全工作应急预案》。从3月份起每周对5家涉源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要求各相关单位切实加强放射源的使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排除事故隐患,确保了暑期及奥运期间万无一失。

(三)加强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局会同戴河镇政府、*公安分局、大薄荷寨村委会,于*年5月将原*辐条厂遗留的剧毒氰化钠溶液安全运至石家庄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处置,将原*防滑链公司遗留的电镀废水处理淤泥送至山海关三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厂处置,6月24日将区环保局、*医院、原*辐条厂存储的废弃化学品运至河北保定风华环保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处置,消除了安全隐患。

(四)开展环境调研,强化源头治理。环境工作继续坚持专人负责,及时受理,及时处理,及时反馈的工作制度。在暑期前开展环境排查,确定重点,制定针对性措施。

一是强化环境管理,控制源头污染。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公示制度,对于新建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二是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和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环境矛盾纠纷、环境苗头、环境隐患大排查活动,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矛盾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围绕热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与相关部门联查建筑工地,严禁晚间10:00后施工,暑期期间建筑工地暂停施工;开展全区工业企业的排污申报工作,有效防止了季节性宾馆开业防污设施不到位引发的污水烟尘扰民;严格餐饮业审批条件,禁止在商住混和楼和居民区内从事餐饮娱乐经营活动。7月8日我局接到老边饺子等四家餐饮门店扰民案件,局领导亲自带队到现场检查,并立即采取了密闭敏感烟气排污口、加装油烟净化器、隔声降噪等措施,使油烟和噪声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投诉的居民对办理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全年共接办环境投诉69件,办结率100%。

三、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在去年治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三尘一烟”治理、海域保护、噪声污染防治、河道环境治理为重点,认真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一)治理烟尘污染,优化环境空气质量。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空气污染防治,持续有效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据《*市烟气排放设施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要求,确定治理范围,计划拆除废弃烟囱8根,治理1吨以上锅炉4台,取缔1吨以下燃煤锅炉18台。截至目前,治理任务全部完成。

(二)加强海岸巡查,做好海域污染防控。6月我区海域再次出现了原油污染,我局迅速启动海域油污染应急预案,整合资源,抽调业务骨干迅速形成应急力量。每天早晨6:00前、下午2:00前派出巡查人员沿我区海岸线巡查,确保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处置。做好资料收集和油污的保管工作,建立巡查档案,认真做好油污染物的贮存和防护,将油污染物封袋装桶封存,保证污染物无泄漏。油污防治工作中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通知清理,杜绝了海域油污衍生事件。

(三)控制陆源污染,保证海水浴场水质。每周对全区海岸线及近海海域的沿海环境状况和陆域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污染隐患;加强对入海河流、沟渠管理,控制超标污水入海;协调有关部门对“七沟”、戴河、新河河道及沿岸进行清理;协调农业部门做好渔船管理,防止渔船漏油造成海水污染。

(四)开展新河污染源调查工作。为保护海域水质,控制陆源污染,我局在新河污染源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河水进行了采样监测,为下一步做好新河污染治理做好基础工作。

(五)加强河道环境治理。加强对戴河、新河的污染防治,由局领导带队,对戴河、新河沿岸的工业企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机关单位、餐饮业、旅馆业、商店等进行检查,摸清规模、排污状况和排污去向;对沿河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进行检查,检查污水处理设备运行情况,对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跟踪管理,防止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不断加强对沿河单位日常排污的监管力度,打击擅自停运治理设施,偷排偷放等违法排污行为。

(六)加强高考、中考期间噪声管理工作。高考、中考期间,保证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建立24小时值班制。重点管好夜间建筑施工、铝合金加工、娱乐场所等有噪音污染行业。对北一中考点及居民区周围可能发出噪音的作业加强监管,要求调整作业时间,减少噪音排放。

四、创新机制,源头管理,有序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建设

为深入落实我区“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一流名区的总体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适时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局进行了深入调研,*年8月,完成了《*生态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为全力做好创建工作,我局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前动手,狠抓项目管理,严格总量控制,均衡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建设。

(一)控制新增污染,严格项目审批。为了控制新污染的产生,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结合政府行政权利公开运行工作的开展,结合建设项目管理情况,编制公开事项、流程图、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年共办理建设项目26个,按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名录》的要求,全部编制报告表,无降低评价等级和越权审批情况。此外,根据省市环保局的要求,清理检查“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验收手续办理情况。

(二)开展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制定全区年度污染减排总量控制目标和削减计划,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相关企业和单位,签订总量控制责任书。*年预计在2007年的基础上,化学需氧量削减3%以上,控制在265.5吨、二氧化硫削减4.8%以上,控制在1109吨,年底前,总量控制计划将全部如期完成。

一是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排污申报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和年度环境统计制度,全面掌握各企事业单位的排污现状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建立动态管理系统。目前完成排污申报登记单位70家;完成排污许可证培训29家;核发排污许可证5家;征收排污费67.78万元。

二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鼓励工业企业采取改善管理、综合利用、革新生产工艺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年确定*聚源铝业有限公司为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单位。目前,该企业已经开始实施部分治理方案。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实行工程减排。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西部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争取2010年实现中水部分回用,实现工程减排。

(三)统筹城乡,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随着资源开发、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村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为均衡城乡发展,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建设,我局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编制完成了《*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同时在戴河镇、*村分别开展优美小城镇和环保小康试点村建设。现在两试点已经开始分别编制创建规划。

五、提高技能,完善措施,全力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一是开展计量认证工作,提高监测水平。为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年我局监测站开展了计量认证工作,聘请市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对我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验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实验室配备了噪声仪、分光光度仪、PH计、分析天平等仪器设备。建立了计量认证的管理体系,并按照管理要求,科学、高效地展开监测工作。经自审,现在监测站实验室工作环境、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及相应的监测能力均满足向社会提供第三方公正数据的要求,已经向省计量局了评审要求。

二是完善各项措施,做好奥运及暑期监测工作。六月份起在完成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工作,对“七沟”(二八一沟、赤土山沟、七桥沟、平水桥沟、五、六桥沟、复兴路沟)进行每周一次的水质监测;继续开展对*、*、*三个大气监测点位的采样监测;对特殊住宅区、景点及主要路段进行噪声监测。今年以来共编发环境质量专报138期,海水浴场周报12期,噪声半月报6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六、宣传环保政策,传播生态理念,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今年,我局以“建设环境友好性社会”为主题,深入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有关环保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集中宣传、示范宣传,促进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主动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篇9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2304

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3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化进程也大步前进,然而城市的垃圾产量逐年攀升,垃圾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整体不高,末端处理能力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使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1]。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已达1.74万t/d。然而,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方面,依然艰难。巨大的生活垃圾产量成为阻碍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问题。目前,卫生填理仍旧是北京处置垃圾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几十年的填埋处理,使得北京市几乎无地可埋,加之地价逐年攀升,实现垃圾有效减量已迫在眉睫。北京市在2012年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但在垃圾分类部分依然没有细化问题,可操作性不高。同时,持续增长的人口及巨大的垃圾产生量仍然困扰着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2北京市城市垃圾管理现状

2.1垃圾产量及清运量趋势

垃圾数据的统计工作对于城市垃圾管理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开始于1979年,主要由城市环境卫生部门负责统计。表1是北京市2004~2011年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等相关情况。

表1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概况

年份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万t495.46536.93585.13619.49678.82669.13634.86634.35生活垃圾清运量/万t405.86454.59538.32600.93656.61656.12632.98634.35无害化处理率/%93.896.092.595.795.798.296.998.2常住人口/万人1492.71538.01601.01676.01771.01860.01961.92018.6年人均产生垃圾量/t0.330.350.370.370.380.360.320.31日垃圾平均产生量/万t1.351.471.61.701.851.831.741.74注: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12》[2]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北京市2004~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以平均每年12.76%的速度增长,即由2004年的405.86万t增至2008年的656.61万t,增加了61.8%。几乎是直线增长。这与北京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象相一致。

多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一直是混合收集,垃圾分类成效并不明显,资源回收利用率很低。但是由于近年北京市逐步实行了严格的人口控制计划,并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不断增加净菜进城量,同时了限塑令等多种规定,因此,2009年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首度出现负增长。并在2010年降至632.98万t,2011年为634.35万t,相比2010年,增幅为0.2%,说明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已基本趋于一个稳定阶段。从图1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北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和产量近几年来的走势。

图1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清运量对比趋势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王 挺: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研究环境与安全

2.2垃圾分类、收集及清运现状

2.2.1垃圾分类

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把城市生活垃圾分为6类: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目前,北京市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类粗分的原则,分为可回收物、厨余(餐厨)垃圾、其他垃圾3类。按地区属性不同,分为居民小区(3类)、单位餐饮区(3类),单位办公区及公共场所(2类),如表2所示。

2.2.2垃圾收集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在社区收集的方式依据房屋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①平房区,生活垃圾的收集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垃圾箱或是垃圾桶,居民可以随时投放垃圾。这些垃圾箱中有些

表2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

分类类别一二三细类可回

收物其他

垃圾厨余(餐厨)

垃圾地区

属性居民区单位餐饮区办公区及公共场所注:资料来源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工作网站

标注了 “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是,北京市的平房小区的生活垃圾目前基本上还都是混合收集。②在楼房区的垃圾收集方式大致有3种:第一,仅在每栋楼下或每个楼门外设置一个或一组垃圾桶;第二,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每层楼的楼道内再设置一个或一组垃圾桶;第三,在整个小区内只保留少量垃圾收集点,而撤掉每栋楼下的垃圾桶(可把这种方式称为“定点收集”)。从2010年试点开始,北京市要求小区取消每层楼内的垃圾桶,以第三种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这种方式在开始的时候确实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降低了监管成本,有利于垃圾分类的推行。从时间上看,前两种收集方式由于监管成本很高,不可能定时收集。

2.2.3垃圾清运

垃圾清运的主体主要有4种:物业、清洁公司、街道环卫队和区(县)环卫队。主要清运出社区中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垃圾)。在多数情况下,小区的厨余垃圾由区环卫服务中心下属的环卫队从社区直接运往厨余堆肥厂。在不同类型的小区内,混合垃圾的清运主体是不同的。在没有物业治理的小区,混合垃圾直接由街道环卫所负责清运。居委会负责代收家户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交给街道环卫所。有物业治理的小区,物业办会雇佣垃圾清运工来清运垃圾,或者聘请专业的保洁公司来清运。物业可以根据自身成本的考虑决定采取以上哪种方式,这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在生活垃圾处理费用支付上,是以居民到物业,物业再到所在治理区的环卫服务中来完成支付环节的。

2.3垃圾处理

目前,北京市共有垃圾处理设施31座[3],总设计日处理量为1.693万t,2011 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634.35万t, 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74亿t,超负荷率为3%。根据表2中数据计算,2009年卫生填埋、生化处理和焚烧比例为85∶10∶5,2011年卫生填埋、生化处理和焚烧比例为69∶16∶15。

由于目前北京市土地资源的紧张,用地价格的暴涨,卫生填埋已经到了无地可用的程度。因此,北京市近几年逐步加大对垃圾生化处理及焚烧处理设施的投入,以改变以垃圾填埋为主的末端处理方式。

纵观三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 卫生填埋是最常用的且处理量大。同时其技术成熟、运作简单, 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就是占地面积大、选址极为困难。焚烧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将垃圾量减小, 同时还可以回收热能, 但是由于国内大部分焚烧厂产生的烟尘和二英类物质超标, 导致处理厂周围大气污染严重, 影响人们健康。堆肥法的资源化程度较高, 但是堆肥周期长, 卫生条件差, 在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恶臭, 垃圾堆肥产品肥效不高、产品销路不畅[4] 。加之北京市市民强烈反对垃圾焚烧,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成为了困扰北京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因此,实现北京市生活垃圾源头消减就变得极为重要。

表3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分析

年份无害化处理厂数无害化处理能力/(t/d)无害化处理量/万t卫生填埋堆肥焚烧总计卫生填埋堆肥焚烧总计卫生填埋堆肥其他焚烧总计无害化处

理率/%2011154221120802650220016930429.699.294.5623.298.22010153220120802400220016680445.479.389.1613.797.020091621191228080060013680548.127.868.7644.498.2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2]

3主要问题

3.1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在垃圾分类收集过程中,源头分类最为困难。究其原因,首先是分类回收设施设计不合理,太过于粗放,使人们在分类丢垃圾中很茫然,不知所措。比如当前街道上普遍设置的垃圾桶,基本上都是分为两类: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也有的划分为三类:可回收物、有机垃圾以及其他垃圾。不管是怎样的分类,普遍存在着除了图案基本按照国标执行外,在颜色上五花八门[5]。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垃圾组分也日趋复杂、多变,可回收物不再仅限于以前人们认识的那几种。如果垃圾分类过于简单,收集设施依然粗放、标识不明确,那么人们还是难以去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物,何谈垃圾分类。同时,居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对垃圾分类收集的理解程度不够,参与率较低,使得北京市垃圾分类之路依然艰难。

3.2收运体系不健全

当前,废物资源回收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存在大量零散的、不正规的回收运输机构,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垃圾收运,但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建立专业的、庞大的回收运输体系。垃圾处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源头分类到末端资源化是一环套一环的,不能有所间断,必须形成一条连贯、顺畅的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垃圾被合理地、高效地处置。同时,垃圾处理不能永远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只有政企分开,将垃圾处理形成一种产业化链条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6]。当前,城市环卫部门承担将垃圾从社区收集并运送到垃圾处理站的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只关注有没有及时把垃圾清运走,并不注重垃圾的资源化。 此外,城市中还存在大量拾荒者和不正规的废品收购站。但是,他们只是分散在各个角落,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其贡献能力也相当有限。

3.3资金投入不足且不合理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工程师徐海云指出[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水平长期过低,运营费用不足,历史欠账较大。尽管自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卫领域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国债资金用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新建了一批垃圾处理场(厂),显著提高了我国垃圾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水平。但横向比较,1990~2010年,平均每年只有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2.2%的资金用于环卫设施建设,而生活垃圾处理投资只占环卫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在“十二五”期间约为2636亿元,其中,无害化处理设施投资占建设总投资的占65.6%,约为1730亿元(含“十一五”续建投资345亿元)[8];收运转运体系建设投资351亿元,占13.3%;存量整治工程投资211亿元,占80%;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109亿元,占4.1%;垃圾分类示范工程投资210亿元,占8.0%;监管体系建设投资25亿元,占1.0%。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垃圾分类、收运和监管体系的投资加起来才占总投资的170% 。这明显是本末倒置,如果垃圾能做源头有效分类,资源化,减量化,那么进入末端最终处置的垃圾量将大幅度消减,且现有的垃圾处置设施也就能完全消纳减量后的垃圾量。

4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好北京市的垃圾危机,不是需要再建更多更大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及堆肥厂,而是应该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垃圾处理的前端、源头上,去有效减免垃圾的产生,促进垃圾源头分类,加强收运设施建设,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对策。

4.1完善垃圾分类制度

4.1.1完善垃圾分类标准

要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完善垃圾分类标准,制定出清晰、准确、易于投放的分类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垃圾收集设施,抽象的分类类别概念不利于公众的理解和操作的实施。国内外成功的垃圾分类类别划分都非常细致,如在我国台湾,大学教学楼内一般设有5~6个大垃圾桶,桶身分别标有“铝箔包、饮料包、塑料类、金属制品、废电池回收区、玻璃空瓶”等字样,另有小桶标有“便当盒丢弃桶”[9]。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如德国的粗分类、日本的细分类,合理规划分类区域,实施粗细分类结合的方式推进北京市垃圾分类。

再者,在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设计及布设中,要明确集中设置原则,依据人流数量及区域属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居民社区,人口集中,垃圾成分复杂,应以垃圾粗分为首选。针对一些常见、回收价值高的、方便积攒的垃圾,例如报纸,饮料瓶等,可不单独配置收集容器或配置小储量容器。在一些公共场所例如公园、各大景点,每天的人流量巨大,但是其垃圾成分相对要更简单些,为了促进垃圾分类配合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在这些地方可以依据垃圾成分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收集设施应集中设置,集中管理,并在造型上多下工夫,让其更简单,更直白,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

4.1.2统一垃圾分类、回收标识

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8)行业标准规定,城市生活垃圾依照所属类别可分为14种标志。这些标志是垃圾收集设施及相关商品包装,应依据这些标识对相关设施及产品进行标识,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分类垃圾收集设施。但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收集设施过于简单且常常标识不清楚,其次在商品包装上也很难看到相关分类标识。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在这两方面上加强管理,尤其是商品上必须标注相应的垃圾分类标识,这些回收识别标志可以极大地帮助人们判断垃圾的类别,促进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从而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效率。再者,要合理应用文字、图案、色彩等手段,增减分类的可识别性。

4.2完善垃圾收运监管体系

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衔接的收运网络,扩大收运覆盖面。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垃圾收运模式逐渐向中心区靠拢,这些区域可以纳入城区收运体系。对于城郊区/县,一般都有自己的垃圾处理设施,为扩大垃圾收运覆盖面,可以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实现垃圾收运全覆盖。需要健全收运体系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配套相应政策、落实建设和运营经费。同时完善密闭、环保、高效、节能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并陆续开始淘汰开放式以及现阶段存在的简易方式。

4.3完善垃圾收费,加强资金投入

多年来,北京市对单位只收取一贯制的垃圾清运收费,而对居民收取的垃圾处理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收费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垃圾处理费用开始按垃圾的产生数量进行征收。这个方法的实施,可以采用垃圾处理费单独统一向单位社区征收的方式,也可以与水费、电费、燃气费等联合征收的方式。垃圾收费制度完善有利于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而且可以使实施垃圾处理的企业有合理的利润,还能通过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增强人们的少制造垃圾的意识。

推行积极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城市垃圾事业管理中。由政府投资转变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因此,政府应出台有吸引力的融投资政策。同时应该优化投资配比。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技术实力强的地区)在考虑垃圾治理问题的时候,大都习惯性地寻求高科技、高投入、市场化(尤其是应用在末端处理设施等硬件方面),而往往忽略了这三种策略与实现垃圾治理的整体目标之间是否完全吻合,能不能达到垃圾前端治理的目标。这样把大量资金都投在末端处理上,建更多的填埋场,建更大的焚烧厂,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受到民众的强烈反对。最好的方式是把大部分资金投在前端、源头阶段,促进垃圾有效分类,高效回收利用,这才能从根本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4.4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参与度

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及其重要意义。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再回收利用,同时减少城市垃圾处理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要让公民参与进来,去置身处地感受垃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市政府应该具有更深远的眼光,必须把学校垃圾分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紧抓。比起社区垃圾分类,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更易展开,更易管理,更易落实。尤其是针对北京高校:数量多,人数广,知识层次高,更适合做垃圾试点,它的影响力远超过社区。学校就是一个小城市,做好了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那么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就不再难办,实现垃圾减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石传基,李振轩.浅谈垃圾围城及其对应措施[J].科技致富导向,2011(36):111.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王艳,付哲.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改善对策与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2(4).

[4]王艾荣, 陈刚,于丽娜,等.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资源化对策[J].广东化工,2010,37(7):227~229.

[5]阎宪,马江雅,郑怀.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标准的建议[J].环境保护,2010(15):44~46.

[6]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8):13~14.

篇10

合租是一种与群租相似的租赁方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家庭)租住于一套房屋内。而群租区别于合租的主要标准是群租改变了原房屋结构,如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屋,三个房间分别有三个承租者居住,即使客厅还有第四个承租者居住,只要不采用物理设施对客厅进行分割形成密闭房间,也可以从宽认定为合租。如果对客厅或者房间进行了分割,则一般认定为群租。

二、无锡新区群租的现状及危害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无锡新区”)是无锡市的产业高地和经济增长极,自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管辖面积从当时的5.45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5.25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32.28万人,另有外来人口约35万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聚集,造成了外来人口在短期内大量涌入,群租现象也形成了相当规模,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治理难题。

2012年初新区房管部门对新区33个商品房住宅小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约1300余户房屋存在“群租”现象。而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发现,离工业园区较近的单个商品房小区(如第一国际、瑞城花园、东鼎家园、华夏太阳城等)高峰时期都有300余户存在群租现象。农居房小区的群租现象则更为严重,就笔者走访的江溪街道新丰苑二社区,2000余套房屋有近一半用于出租,而其中至少40%存在群租现象。据该社区负责人介绍,类似群租现象在江溪坊前片区、梅村片区的农居房小区极为普遍。

由于“群租”不仅改变了房屋的使用功能,也远远超出了房屋的承载能力,存在多方面危害。

第一,影响生命安全。分隔墙所使用的材料多为可燃易燃性材料,且存在占用消防通道、破坏消防设施的现象,一旦发生火灾,易引发群死群伤事件。同时承租人安全意识淡薄,私接电、气现象严重,且屋内通风不畅,易造成火灾和燃气中毒。

第二,影响社会治安。群租屋内人员成分复杂,作息时间也不尽相同,偷盗案件频发。有些人员半夜回家声音嘈杂,不仅影响室友,也影响到邻居的休息,时有室友或邻里冲突的事件发生,小区内其他业主的投诉也连续不断。

第三,影响小区卫生。由于房屋设计时是按照一户设计,当人员过多时,容易造成卫生间的堵塞甚至污水外流。且承租人多为外来务工人员,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垃圾随意堆放甚至“从天而降”,给小区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三、群租现象的成因分析

群租不是某个地区的特有现象,在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和工业园区都十分普遍。就无锡新区的调研情况看,其产生主要有如下原因。

1.根本原因:收入水平与房屋价格不匹配

近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房屋价格不断上升,工资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房屋价格的上涨速度。2012年新区商品住宅均价6925元/平方米,房价的上升也带动了房租价格的上涨,目前园区内业主出租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屋价格在1200~1500元/月。2011年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63元/月,调查中接触到的群租人员可支配收入都在2000~2800元/月,每月可承受的住房支出在300~450元之间,即使是中小户型房屋也无法独立承担房屋租金。尽管部分企业也提供了员工宿舍,但很多年轻人都需要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合租或群租就成为必然选择。

2.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职业二房东”的产生

业主出租闲置房屋时一般都是整套出租,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只有能力承租其中的一间,部分中介在分析市场供需矛盾后,先将整套房屋承租下来然后分间出租给承租人。部分非法中介为赚取差价,将房屋进行分割,如以1200元/月的价格将一套12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屋承租后,将客厅分隔为2个房间,加上原有的3个房间,以300、350和400元的价格分别出租,可以收取1500~1800元的租金,每月赚取300~600元的差价,客厅大一点的则会隔成3个甚至更多房间,有的厨房也作为一个房间使用,从而赚取更多差价。对于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讲,房租价格是首要考虑因素。对于房屋业主来说,尽管房屋被分割且弄的较为破乱,但考虑到既不需要装修等资金投入,又不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招租,更不会出现租期空档,只需定期向中介收取房租即可,因此这部分非法中介的出现迎合了业主和入住人员双方的需求。这些非法中介尝到甜头后逐渐转为“职业二房东”,既不需要营业场所和执照,也不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从中介机构获取出租房源信息,并逐渐垄断业主个人在小区内的房源信息,承租若干套房屋并进行分割出租,每年获取不菲收益。同时,这些职业二房东逐渐形成一个群体,相互间调剂房源和承租人信息。目前很多小区在治理群租时,对“职业二房东”这个群体已有所顾忌。

3.制度原因:现行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规范无锡市房屋租赁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住建部2011年2月起施行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和2008年10月起施行的《无锡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第8条、第14条对房屋租赁使用的面积要求和租赁登记备案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无锡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对出租的要求进行了细化,规定住宅房屋出租必须具备基本的生活和安全设施,人均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2平方米;出租用于集体宿舍的房屋,人均建筑面积不得低于6平方米。对租赁登记备案的具体承办部门和要件也进行了细化,同时第22条明确租赁房屋未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由房屋租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仍未办理的,房屋租赁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住宅租赁当事人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住建部和无锡市颁布的办法都明确了房产管理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并具有处罚权,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租和承租双方都没有积极性主动登记备案,市、区两级房管部门都没有足够的管理和执法力量。同时,《无锡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还规定街道办事处(镇)设立的社区事务工作机构接受市(县)、区房屋租赁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社区内房屋租赁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在笔者调研的社区中,各社区负责人都是有心无力,认为在群租现象十分普遍的情形下要彻底清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期间因“损害”业主、职业二房东和承租人三方利益,很可能会影响小区稳定。在一些安置房小区,由于新区拆迁政策近几年的变化较大,一些认为“吃了亏”的被拆迁人本就心存不满,空置房屋的租金收入也是他们十分看重的收入来源,即使只是对他们的违规出租情况进行教育都可能引发矛盾,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强制管理或处罚。

4.政策原因:申请公租房的门槛偏高

2010年6月8日住建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无锡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细化规定了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具备的条件,除实际居住年限、劳动关系等规定外,最主要的一项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认定标准。2012年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申请公租房保障标准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无房家庭。2011年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63元/月,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很少。从公租房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新区住房保障办公室2011至2012年共筹集2250套房源作为公租房,可安排入住8000余人,但目前来申请公租房的单位基本都不符合政策要求。

四、群租治理的行动与成效

鉴于群租潜在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无锡市政府和新区管委会都十分重视群租治理工作,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专门机构。新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由管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房管、城管、公安、消防、各街道等部门为成员的新区“群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辖区范围内商品房小区的“群租”由区房管局牵头整治,拆迁安置房小区的“群租”由各街道牵头整治。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2012年以来,新区房管局在小区公告栏、主出入口、楼宇内张贴通告,宣传房屋租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用电、防火、防盗等相关知识,向相关业主和承租人发放《关于“群租”现象专项整治工作的告知书》和《给“群租”房租赁人的一封信》,劝导业主和承租人自觉抵制群租。通过一年多来的持续宣传,“群租是违法的”这一概念已被普遍知晓和认可。在治理群租的过程中,现场的承租人也基本没有抵制行为,有的甚至还很配合,只是向执法人员反映他们的苦衷和无奈。

第三,开展现场整治。2012年以来,新区房管局对辖区内的商品房小区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首先在群租现象最严重的第一国际小区进行了试点,对拒不自行整改的群租房屋违规分隔墙,恢复房屋原貌,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和示范效应,整治后第一国际小区的群租房数量也由365户减少至190户。之后又联合相关部门对太湖花园等7个小区进行了12次现场整治,依法拆除了190余户违规分隔墙。

第四,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倡导业主自主管理。小区社居委督促业主委员会在业主公约中增加禁止群租行为。二是建立巡查及协调机制,督促物业严格抓好小区出入口管理,严格监控群租房内的可疑装修活动。社居委牵头开展巡视管理,对于新增群租户及时进行劝阻,拒不整改的收集相关信息报房管部门。

尽管新区房管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人力,但整治效果并不理想。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房管部门需要组织城管、公安、消防、街道、社区和物业等多个部门四五十名工作人员,现场整治时又存在不能强行破门而入的执法程序限制,因此整治主要是一种震慑作用,能实际打击到的违法行为只占少数。连续多次整治未能有效制止群租现象蔓延,很多业主都存在观望心态,“职业二房东”更是总结出一套应对策略,华夏太阳城等整治过的小区反弹现象也十分严重。

五、减少违法群租的思考

群租问题“久治不愈”,且有愈发严重之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煤气中毒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将难以避免。政府部门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制度和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减少群租现象的蔓延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第一,明确政策考量因素。保障公民的居住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外来务工人员是当地开展经济生产的重要劳动力支撑,尤其是在用工荒逐渐开始显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尊重人权的角度还是发展经济的考虑,都应当更加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同时,群租现象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必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而逐步消失,因此群租治理是一项中短期工作,政府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长期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整合闲置房源信息鼓励合租。“职业二房东”的存在是群租现象蔓延的主要推手。房管部门可组织房产中介在社区设点,鼓励业主将用于出租的房屋到社区登记,一方面中介企业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员协调合租,另一方面也便于用工企业集中为员工解决居住房源。该措施既不损害出租方的利益,也有利于保障承租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业主原来12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屋租金为1200元/月,平均每个房间400元的价格由指定中介出租给承租人,业主的利益没有减少,还有利于保持房屋的安全整洁,承租人尽管需付出会比群租多出50~100元的月租金,但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新区目前有拆迁安置房10万套左右,按拆迁时每家两套计算,除一套自住,保守估计也有3万~4万套用于出租。如果每套出租给2~3人居住,可解决6万~10万人的居住问题。算上闲置商品房,基本可以满足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因此,由政府协调整合出租房源,去除“职业二房东”这个环节,是当前解决群租问题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五水共治;初期成果;满意程度;建议

0 引言

为了扭转“江南水乡为水愁”的局而,2013年末,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捍起来就是一个拳头。

“五水共治”从2013年底至今已将有两年的时间,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五水共治”究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改善?民众对于五水共治的初期成果反应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课题小组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

1.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金华市市民,本次问卷通过网络渠道和人工实地派发同步进行,确保问卷取样的合理性以及广泛性。课题小组一共走访了婺江、白沙溪、通元溪、桐溪四条金华婺城区主要河流附近的七个采样点(具体分布见地图参考),实地发放问卷,对各年龄层次及不同河流附近的民众进行调研,同时对典型民众进行深入访谈。

2.民众对“五水共治”初期成果满意程度调查及原因分析

2.1民众对“五水共治”初期成果的满意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民众对于“污水共治”初期成果较为满意。“五水共治”作为一项惠民、利民的政策,治水的过程,是转型的过程。治水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大批优质项目,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2.2“五水共治”方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五水共治”开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是本课题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和典型市民访谈等发现,婺城区各河道附近所开展的“五水共治”系列措施,均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本课题小组对这些问题结合治水成功地的治水方案,进行了总结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

(1)民众了解度低、参与度不高

通过实地问卷的发放调查和典型市民访谈分析,我们调研小组发现,民众对于“五水共治”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五水共治不了解的民众占了总样本数的五成。五水共治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战役,全民参与对这场战役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利于民众充分认识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民众“五水共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五水共治”政策、法规和法律措施。民众作为“治水”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相关政府部门部门要积极调动民众的参与度,将治水深入到群众心中。

(2)治水科学性不高

在“五水共治”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婺城区各河流附近的治水方法欠缺一定的科学性。以清淤为例,在江浙一带,河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不仅肥力较强,而且有利土壤结构的改良,一直以来是我省农村重要的农家肥来源,但时至今日,河底的淤泥已经今非昔比。由于遭受长时间的污染,河泥中普遍含有大量的汞、镉、铅、砷等重金属及多种有害物质,如果施放于田地,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影响农作物。这就需要对清淤和淤泥的处理采用新的规范和办法。包括建章立制,规范清淤工程的管理办法、实施标准、验收程序等。同时,要科学处理淤泥,通过生物技术或种植特定植物吸附分解淤泥中的重金属,还可从某些化工、电镀、制药企业排出的淤泥中提炼贵重金属等。

(3)治水监管力度欠缺

在此次实地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 “五水共治”在多地均存在未建立监管制度的现象。而监管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治水工作成为一定意义上的表面工程――在视察之时进行治理,视察结束之后变成了久久无人问津的“烂尾工程”。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这一现象在远离主干流的村庄中表现地尤为明显。村庄的污水、涝水现象依旧非常严重,并未得到本质上的缓解。

3.民众角度对“五水共治”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的调查建议

在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街道走访后,本课题小组了解到金华市市民对于上一阶段“五水共治”初期结果有一定的认可度,但对于后期治水仍抱有较高的期待值,认为后期工作方向应着重于增强民众节水环保意识,严格管理排污企业、加强违法处置,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

结合本课题的调查可以看到,在金华市市民心目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五水共治”思想认识最为重要。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相比于青年一代,很多居家中老年人对于“五水共治”一词仍十分陌生;而这一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来自于外来打工人员,相对于社区化的本地居民,散居的他们没有平台来了解治水工程,甚至无节水意识。“五水共治”是省、市重点部署的工作,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五水共治”作为促转型、优生态、惠民生的重中之重,下最大的决心、用最大的力度。

在走访婺江周边村庄后,我们发现由于重工企业的郊区化,一些处于企业周边的村庄治水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对此,民众提出治水要先完善政策制度,强化治水保障这一工作建议。加强治水政策研究,要尽快形成有利于治水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和廉政监督机制。要狠抓监督考核,把治水作为各部门各镇乡重要的实绩考核内容,把治水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必讲内容。要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建立各级各部门联动的执法监管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从严从重处罚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

而对于城镇集居地民众来说“五水共治”后期工作t应侧重于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提高居民的素质,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要建设引水配水工程,加大水体置换,吐旧纳新,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提高水质。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