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05: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波涛中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企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采用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企业采用的精细化管理若干问题思考着手,通过分析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其意义,谈论了精细化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关
对策。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当今世界,我国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各企业也纷纷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并开始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而所谓的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工程,它是以精细操作和缩减管理成本为基本特征。它的重点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有形及无形产品的质量,建立一个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形成精品的完整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提高员工整体业务素质素质,协作企业分工合作的部门。要求配合与协作的精密性,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方法。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现代化企业需要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把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转变成科学化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资源就是人才,现代化管理的趋势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只有坚持以人本的基本思想,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且落实的过程。可以让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并且在每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另外,也是一种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重要方式。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也是企业管理更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企业目的,那么就要去企业不断的要向科学管理过度。要企业可以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拥有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和高超的企业运作能力,要实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的强大支撑和掌控。
二、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国,国企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能源领域的国企单位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对整体国家资源战略位置又有不可提待的作用。但现今国有企业的不足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为提高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现代化的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各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的进行调整,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的。再次,企业精细化管理必须与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及管理体制相符合。最后,精细化的管理工作在具体执行需要有拥有高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作为支撑,所以企业需要培养出为自己所用的管理团队,并且尽可能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细化工作才能使得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三、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管理方法
(一)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在内部组织架构混乱,员工岗位及其职责方面不明确,并无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可言。这导致了企业管理无序、员工抱怨,企业效益和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如果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组织架构,然后清晰规范各部门的职责,把具体工作内容细分到各个岗位。对员工进行最基本的职业化技能培训,通过细致化的岗位职责说明和职业技能培养后,使员工达到合格的行为规范,提高员工文明素养。另外,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目标监控体系。可以通过常规的工作反馈和总结,使公司主要管理者层都能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的问题反馈,及时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调整。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完善,企业要推行精细管理方法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把基础管理细化,并根植于企业文化中,逐渐渗透到工作管理中。
(二)遵循精细化管理的步骤程序
实施精细化管理并不是没有目标,随便展开的,而是要求管理者对现有化管理理念有深入了解、找出管理上最薄弱的地方,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于企业现状的准确评估,找到问题的症结。第二部分是有针对性的找出问题来的,及时有效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是后续工作的巩固。精细化管理需要及时的对后续工作进行跟进,进行综合分析。有成效的工作需要积极的鼓励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改善,以便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工作效率。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企业管理同样也精于细节。精细化管理要求精益求精,但与此同时更需要严格的考核,这就要求拥有一个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坚持贯彻下去。
四、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管理方法有很多弊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不强,在经济浪潮中被击退。二、而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接受并且采纳,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做出准确的把握,并且进行科学的安排,用来保证精细化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彭景.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1(2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54-02
当今世界,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健康素质逐渐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因素。但在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员工的在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却对员工健康关注甚少。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全球金融危机,员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这就导致了员工的亚健康、满意度不高以及情绪低落等一系列问题,对企业和员工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员工身心健康问题已日显重要,开展健康投资与管理,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形成可持续性的人力资本,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企业应当足够重视员工的健康状况并对其整体的健康资本进行适度投资。
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1.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除了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外,还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其为亚健康状态。据研究,中国人口中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几乎每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都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病和心理疾患。同时WHO研究表明:生物―心理―社会学意义上的健康状况=函数(15%的遗传+17%的环境+8%的医疗保健+60%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里的健康是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保健预防的途径获得,而不是依靠医疗科技的进步来避免或减少。
在美国,“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诞生已有20年之久,大多数企业都开展了员工健康促进与管理项目,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从社会、生理、心理角度来系统地关注和维护企业员工健康,通过定量预测患病风险,关爱员工健康,减少因生病缺勤等问题而影响工作进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1.2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表明,员工健康状况不佳会给企业带来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反之实施员工健康管理所带来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健康管理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健康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工具,直接服务于“选―用―育―留”的每一个环节,与薪资福利结构、绩效考核等息息相关。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将健康管理服务应用于企业员工的选、用、育、留环节能保护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保证企业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企业健康管理能降低企业总医疗保健费用。国外有调查显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这说明实施了健康管理的企业,其员工的患病率、住院率明显降低,绝大部分的疾病风险都以各种方式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万一患病,也会因为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而很快得到痊愈,从而降低企业的医疗支出。
第三,企业健康管理能大大减少员工因患病或健康事假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企业员工通过健康管理,不仅减少了自身患病的概率,其积极影响也降低其家人的患病可能性。这样企业健康管理既减少了员工的病假工时,又减少了其为照顾家人的健康事假工时,从而减少给企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
第四,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吸引优秀员工的福利项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火车头,在健康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的时代,企业的这项福利措施无疑会吸引许多既渴求事业成功也重视自身健康的优秀人才。
第五,企业健康管理能显著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研究表明做健康管理的企业,员工人均年产出总值提高了50%以上。这是因为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更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更富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自然就会为企业注入更多的创新思路。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的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从而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2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现状
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与发展不到10年,目前,我国员工的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很多企业对于员工健康的关注也还远远不够。
首先,传统健康管理被动低效,以往体检资料缺少统一的系统、规范的管理。由此企业管理部门难以对每次体检的结果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提高健康管理水平以形成系统、持续、全过程的管理是当务之急。
其次,企业普遍存在对健康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传统思想认为,没病就是健康,总是忽略存在于健康和生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人们对健康的提前预防重视不够。
最后,许多企业认为体检等于健康管理。许多企业也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但片面的认为体检及其结果的记录与统计就是健康管理。其实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体检之前的准备及体检后的分析、评估、预防以及健康计划、维护、促进才是健康管理的关键。
2.2 影响员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2.2.1 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①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的变换,流行疾病的影响等。此外,天灾人祸、疾病衰老、死亡等都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引起个体强烈的挫折感。②社会竞争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员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工作进度、工作保障以及顾客或委托人的数量和性质等因素增加了员工的工作压力。
2.2.2 企业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①办公环境;②文化因素。如企业的文化是否给员工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文化是否缺少对内部员工的关注等;③工作本身。如工作缺乏可控性会给员工带来紧张感,工作内容枯燥等;④企业重大事件的影响。如规模扩大、制度变革、裁员、行业不景气等重大事件;⑤其他原因。如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
2.2.3 个人因素
①个人生活习惯。比如:缺乏锻炼,饮食习惯不好,抽烟喝酒等;②个人心理问题。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紧张、烦躁等;③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家庭关系不和等。
3 改善员工健康管理的途径
3.1 打破传统健康管理模式,领导重视是关键
把无形的也是珍贵的健康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做到防治结合。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引起领导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足够认识,让领导充分了解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积极作用并对其保持高度认同,积极推动员工健康管理的发展,保障其实施,从领导做起,自上而下保持高度统一。
3.2 加强宣传科学生活知识与常识,树立正确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企业应一面多角度地关心员工健康,进行健康教育与培训,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如对于脑力劳动者,每天上午10∶00要求员工做广播体操,可以缓解压力、舒缓心情;下午3∶30要求员工跟着广播做眼保健操,缓解用眼疲劳。另一面企业应努力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物理环境。通过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再设计,减轻或消除恶劣工作条件。如依据人类工效学理论,从人体舒适度出发,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温度、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同时,制订职业安全健康计划。推行职业安全健康计划可以很好地预防各类职业病。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健康保障。
3.3 增强员工的健康意识,营造员工健康心理环境,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里的“身体”指的就是健康,谈到健康,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健康意识,有了健康意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企业应努力创造令人鼓舞的社会环境,包括健康的工作氛围和劳动关系;再次,在金融危机情境下,员工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决定了必须制订有效的心理健康计划,大致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帮助、双向沟通、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等。
3.4 建立员工健康管理体系,关键是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在企业健康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开展不同的模式,保障员工健康,员工健康体系由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和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构成。其实施步骤为:第一,安排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参加定期的全面体检,重点复查易引发“过劳死”的疾病,同时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员工个人和家族病史进行调查,建立员工健康档案系统;第二,以企业健康档案为基础,进行健康分析评估,将员工按健康类别进行分类,建立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第三,根据企业健康数据分析,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环境和饮食等问题;第四,建立员工健康帮助系统。与相关健康医疗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健康资讯支持和就医指导服务;第五,在企业内建立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分类,设定健康事故标准,由第三方机构或企业决策层对健康事故进行预防及应急管理,确保企业健康管理的落实与实施。在这一整体中作为细胞的个体健康状况是基础,应该切实建立起健康信息管理,努力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并设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序、有效地运行。
3.5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多数成员沟通遵循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对员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企业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十分必要且意义非凡,这不仅更能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且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及归属感,使员工能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4 结 论
本文由此得出结论,身心健康的员工是企业不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保证,只有有效地实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和谐与双赢。同时也要注意到,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施健康管理之前必须一方面要考虑健康管理的收益和成本比较,合理地判断其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多方合作,应积极引入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员工的参与合作,共同推进员工健康管理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兴琼,陈维政.员工健康与组织健康关系探讨[J].商业研究,2008(10):80-82.
[2] 赵洋,蔡璐璐.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健康管理[J].经济论坛,2009(11):94-95.
[3] 何勤,王萌.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体系建立研究――从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1):311-31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92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07- 02
0 前 言
据调查显示,我国超过70%的人口身体素质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都是造成人体亚健康状态的根本原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体各项器官的机能,对于人体健康存在着严重的潜在威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健康管理逐渐被人们接受与认可,健康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1 健康管理理念的分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几乎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健康。” 健康管理的概念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当时,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群和医疗成本的不断上涨导致了高额的医疗经济负担,从而催生了新型的,即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对健康管理理念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比较权威的是由陈君石和黄建始在《健康管理师》一书中给出的定义: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评价之后,为个体或群体提供相对比较完善的健康咨询和指导,从而有效避免危险因素对其健康的干扰。健康管理的主旨就是通过调动个体或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标。健康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像是生活方式管理、健康需求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等都属于健康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开始进行健康管理的实践[1 ]。
2 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2 ]。近几年来,健康产业凭借其独特的自身优势获得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般情况下,健康产业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医疗性健康服务,另一种是非医疗性健康服务。同时形成了以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主的四大基本产业群。目前,在老龄化社会和亚健康人口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势如破竹,虽然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其发展前景是无可限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开始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积极进行健康管理的资源整合,构建全新的健康管理机构,加强健康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注重健康管理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的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对健康产业进行管理,建立标准化的健康管理线上和线下的评估与分析,建立电子数据信息档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作用。
3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措施
3.1 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管力度
从医疗服务的角度来看,家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健康产业的服务项目、工作流程、质量标准、经营模式和从业资格等方面内容作出进一步完善,在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推动健康产业的有序发展。企业管理者要明确健康产业在社会中的行业属性,重点了解健康产业中各项服务所涉及到的范围与内容,尤其是医疗服务范围和非医疗服务范围的界定,不断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 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健康产业属于服务行业的一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健康管理的实际效果,还要注重健康管理的服务情况。要想提升健康管理的服务,促进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培养更多优秀的服务类高新技术人才。健康产业应该积极的与各大院校进行合作,尤其是针对高职专科技术学院健康管理类服务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另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岗位准入标准,大幅度提升健康管理领域的准入标准,鼓励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的考取证书,持证上岗,在相关政策法规的保护下,促进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 ]。
3.3 深化健康管理机构与保险机构的联系
健康管理机构和保险机构的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竞争性的基本特征,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化与保险机构的联系对于提升健康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提高健康管理机构的竞争意识,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思想观念,帮助健康管理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我国健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支付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与宣传,深化保险机构与健康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全面推动健康产业的稳定发展。
4 结 论
健康产业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 国民健康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健康产业,构建普惠健康的医疗保健体系,同时着力于打造一个适应我我国现状,既适应医学进步,又保障公民健康权利的新型健康关系体系,全面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实现内生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季梦菁.苏州市吴中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5.
[2]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传统项目管理思想是,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管理,以质量、成本和进度目标为核心,遵循实施阶段的各种指标,将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以管理方法为主体,充分运用价值管理工具,比如网络规划技术、预算软件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在施工阶段,很容易形成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容易产生"思想的建设'导致工作人员不重视工程维修要求。在工作人员了解了工程后,很容易忽略运行阶段存在的工程问题,比如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运营阶段工程的功能和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对促进项目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工程风险管理运行阶段的维护和升级决策缺少对拆迁工程环节的考虑。这也是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②传统的三个目标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工程的发展变化和新的要求,比如各方面的满意度,“健康一安全一环境"等,因为价值项目和实用程序只能反映在运行过程中。而传统项目管理思想依然是分为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作等内部环节,各层次制订各自的目标,最后导致事业部的组织目标和组织责任离散,从而产生不连续的管理过程。另外,项目经理处于工程思维和职能的一个特定的学科或岗位上,而且受试者集中于本地。
2.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管理全过程分析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工程规划、建筑施工、竣工维护、后期处理等的详细规划和分析,站在全新的视角,借助工程管理和体系架构等方式进行维护。对生命周期管理和维护,能够把握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使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统一发展。
项目工程管理周期包括生命周期的划分,而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的规划统筹阶段,施工管理阶段,工程管理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投资阶段,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阶段,项目合同管理阶段和工程质量管理阶段。
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全寿命期的概念是指工程中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是基于项目的整个生命期,不仅要注意施工,更要注意项目的运行阶段,要注重资源节约、成本优化、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在项目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中,工程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系统分析是为了满足人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需求。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它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工程相关概念和方法的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
3.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意义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是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和实践应用的管理理论,其内容丰富、范围广,不仅包括传统项目管理知识,还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和新工程概念。正是这一点要求工程管理者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充分理解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工程生命周期阶段优化工程生命周期的总体目标。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全寿命期管理理论的意义,对于各级各类工程项目决策者、设计人员,通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将项目生命周期概念转化为工程技术。我国并不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也不缺智慧的最佳工程,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项目管理系统的思想和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不仅是项目管理方法的思想和理论,更体现了社会对历史、对后世的责任心,反映了社会的良知。通过加强项目工程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思维,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监理方面的有效性,推动我国工程管理和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加强我国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健康管理,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自2000年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以来,我们不断被健康管理学、健康管理师、健康管理产业等等衍生名词冲击着,但是健康管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健康管理到底离普通百姓有多远?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又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健康管理的意义何在。
一、健康管理的起源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随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之所以美国是健康管理的发源地,是因为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特殊性。美国的医疗保险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包括学生医疗保险、私营保险、儿童医疗保险等等,总的来说,大致分为公共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保险是以商业保险为主,保险公司基于经济利益,希望投保人都能保持身体健康,尽量减少生病次数和生大病的机率,于是积极推出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同时,在投保时,公司需要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根据健康状况决定保险费用的多少。此外,慢性病负担和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加剧医疗费用的持续攀升,导致医疗费用对国家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了威胁。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促进了美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受发达国家影响,健康管理在21世纪初在我国逐渐兴起,特别是2003年全国经历了“非典”大劫难之后,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有了显著提高,健康管理的概念、技术和产品逐渐引入国内,健康产业迅速发展。
二、健康管理的概念
说到健康管理,就不得不先谈谈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
健康管理是对人类身体从生理到心理状况需要长期保持符合科学的标准指数并为此努力的一种现代、精品化、多元化服务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关注生命质量并不断提升的研究过程。[2]健康管理的实质是将管理学概念应用在健康领域,包括健康维护、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及康复领域,主要分为三大职能:健康监测、健康维护、健康促进。[3]从管理的层面说,健康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找出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尽量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健康管理是基于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提炼后形成的交叉学科。
三、健康管理的应用
提到健康管理,普通民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健康管理是一门学科或是产业,是专业人士涉及的领域,离日常生活很远,暂时没有应用在生活中。事实上,健康管理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生活中应用的方式和手段复杂而多变。
1、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不等于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健康体检,顾名思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身体检查,是指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疾病时用医学技术、设备、手段进行全面检查,目的是筛查疾病,找出潜在威胁健康的因素,及时控制和治疗疾病。
健康体检与传统体检有所不同。与传统的以治疗为主的体检不同,健康体检是以预防为主的利用医学技术和手段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的现代医学模式。体检结果也从传统的一张看不懂的化验单演变为具有良好操作性及指导性的健康评估报告,同时为“客户”提供配套的健康促进方案,从而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健康管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体现在将项目检查、“售后服务”、跟踪服务集成一体,进行系统管理,同时依托医院技术和设备,有效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为客户提供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既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又能降低医疗费用。健康体检是个性化的医疗管理,是以“未雨绸缪”为主导思想的预防管理,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赋予体检更丰富的内涵。
2、移动健康管理
近两年,最热的词非“互联网+”莫属,自2015年它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健康领域也毫不例外的被融入到现代科技的大环境中。手环、手表、眼睛等等可穿戴设备进入公众的生活,通过佩戴收集人体健康数据,上传至设备云端,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云端数据库中匹配相应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这就是移动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互联网+“可穿戴”就诞生了智能移动健康管理,标志着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集合和创新,也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推向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时代。
3、健康保险
由于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高和移动健康管理的发达,民众的健康管理需求逐渐增多,在健康方面的投资日渐上升,健康保险就是健康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保险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与资金管理能力,特别是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整合和协调各种健康诊疗服务。[4]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防患于未然”,也就是由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或事中管理。此外,健康保险业还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以及所掌握的客户资源,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费用支付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健康管理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21世纪的医患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医生和患者,而是医学和社会的关系,以慢病防控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健康管理正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让健康的人更好的拥有保持健康,让患病者更早的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恢复健康。同时,基于现代技术的智慧健康和基于保险业的健康保险发展已日趋成熟,未来健康管理产业会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体育产品产业、颐养与抗衰老产业、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健康传媒与健康文化产业等等都将应运而生。因此,将健康管理与医患关系、生活保健结合起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培玉.健康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2.
[2] 喻陆.现代健康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10)19.
[3]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董文慧.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
[4] 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
【作者简介】
一、房地产品牌的概念
1.房地产的概念。一般来说,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总称,是房屋与土地在经济方面的商品体现。所以我们认为,房产是房屋及其权利的总称,地产是土地及其权利的总称。房地产是由土地、随着在土地上饿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不可分离的物质及其权利构成的财产总体。
2.品牌的概念。国际营销界最权威的机构——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所给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Amazon公司总裁JeffBezos先生认为,“品牌就是指你与客户间的关系,说到底,起作用的不是你在广告或其他宣传中向他们许诺了什么,而是他们反馈了什么以及你又如何做出反应。对我们来说,口碑极其重要。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人们私下里对你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3.房地产营销品牌的概念。房地产营销品牌就是房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能获得市场,以及在消费者中获得的知名度。品牌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品牌的现状及原因
1.房地产企业营销品牌现状。尽管品牌早已被认为是参与市场竞争点石成金的利器,近些年来房地产界“打造品牌”的呼声也风起云涌。然而,我国今天的房地产业品牌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地段竞争的初级阶段,现阶段是规划竞争、概念竞争、品牌竞争并存。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公司都属于以规划竞争、概念竞争为主导战略的企业,而真正的品牌驱动型企业凤毛麟角。2004年,由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海尔以612.37亿元名列榜首,而房地产业“第一品牌”的万科仅以173.56亿元排在第30位。前200位排名中,也只有万科等三家地产品牌入围。
对于动辄大手笔的房地产业来说,这样的结果确实令人汗颜。忽视品牌建设的结果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难以积累和借助品牌的信誉资源,迅速提升产品价值销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PulteHomes占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份额达4%左右,而我国房地产老大万科仅占我国房地产市场份额不足1%。
2.导致房地产营销品牌现状的原因。(1)缺乏对品牌管理精髓的深入理解很少有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高层与品牌负责人理解品牌管理的精髓,他们基本上不明白“品牌价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大脑中对品牌的独特联想,品牌管理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大脑中留下个性化的联想”。因此,具体的营销传播没有围绕品牌管理的终极目标而展开也就再正常不过了。(2)没有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财富,在房地产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确定自身品牌的价值对在企业发展和市场占有率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一些房地产企业却是难以做到这点,把品牌核心价值与个性相违背的营销传播策略所迷惑,未能识别出这些策略与品牌战略定位的矛盾。从而使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不信任而失去市场份额。三、地产营销品牌的策略
1.房地产品牌定位要正确。要建立强有力的房地产品牌,精准的定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品牌定位应该清晰明确,是普通住宅还是商业地产,是中产阶级住所还是豪华公寓,是“运动、健康”的个性还是“家庭办公一族”的特点等等。成功的房地产品牌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2.品牌策略应当持之以恒。品牌策略一旦确立,应当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如果品牌形象、定位朝令夕改,将模糊自己的品牌个性,破坏了品牌精神气脉的贯穿,最终使消费者雾里看花,难以建立强势品牌。万科“建筑无限生活”的价值主张贯穿其各个项目开发之中,奥林匹克花园“运动,健康”的理念一直在其不同项目上得以体现,这都是持之以恒的表现。
3.提高品牌延伸能力。品牌延伸是企业借助消费者对原品牌已有的联想,将其用于与成名产品完全不同的新的产品上,以缩短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时间,减少开辟新市场的费用,提高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几率。它是企业培养顾客忠诚度、创造名牌、寻求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大卫艾克:创建强大品牌[M].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公司由出版社1996年版.
[2]施建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三版第9页.
[3]李伟:房地产品牌营销[J].经营与管理,2007年,(07).
[4]仲大军:中国为什么缺少国际性的知名品牌[J]..
一、房地产品牌的概念
1.房地产的概念。一般来说,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总称,是房屋与土地在经济方面的商品体现。所以我们认为,房产是房屋及其权利的总称,地产是土地及其权利的总称。房地产是由土地、随着在土地上饿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不可分离的物质及其权利构成的财产总体。
2.品牌的概念。国际营销界最权威的机构——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所给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Amazon公司总裁JeffBezos先生认为,“品牌就是指你与客户间的关系,说到底,起作用的不是你在广告或其他宣传中向他们许诺了什么,而是他们反馈了什么以及你又如何做出反应。对我们来说,口碑极其重要。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人们私下里对你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3.房地产营销品牌的概念。房地产营销品牌就是房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能获得市场,以及在消费者中获得的知名度。品牌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品牌的现状及原因
1.房地产企业营销品牌现状。尽管品牌早已被认为是参与市场竞争点石成金的利器,近些年来房地产界“打造品牌”的呼声也风起云涌。然而,我国今天的房地产业品牌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地段竞争的初级阶段,现阶段是规划竞争、概念竞争、品牌竞争并存。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公司都属于以规划竞争、概念竞争为主导战略的企业,而真正的品牌驱动型企业凤毛麟角。2004年,由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海尔以612.37亿元名列榜首,而房地产业“第一品牌”的万科仅以173.56亿元排在第30位。前200位排名中,也只有万科等三家地产品牌入围。
对于动辄大手笔的房地产业来说,这样的结果确实令人汗颜。忽视品牌建设的结果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难以积累和借助品牌的信誉资源,迅速提升产品价值销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Pulte Homes占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份额达4%左右,而我国房地产老大万科仅占我国房地产市场份额不足1%。
2.导致房地产营销品牌现状的原因。(1)缺乏对品牌管理精髓的深入理解很少有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高层与品牌负责人理解品牌管理的精髓,他们基本上不明白“品牌价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大脑中对品牌的独特联想,品牌管理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大脑中留下个性化的联想”。因此,具体的营销传播没有围绕品牌管理的终极目标而展开也就再正常不过了。(2)没有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财富,在房地产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确定自身品牌的价值对在企业发展和市场占有率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一些房地产企业却是难以做到这点,把品牌核心价值与个性相违背的营销传播策略所迷惑,未能识别出这些策略与品牌战略定位的矛盾。从而使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不信任而失去市场份额。
三、地产营销品牌的策略
1.房地产品牌定位要正确。要建立强有力的房地产品牌,精准的定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品牌定位应该清晰明确,是普通住宅还是商业地产,是中产阶级住所还是豪华公寓,是“运动、健康”的个性还是“家庭办公一族”的特点等等。成功的房地产品牌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2.品牌策略应当持之以恒。品牌策略一旦确立,应当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如果品牌形象、定位朝令夕改,将模糊自己的品牌个性,破坏了品牌精神气脉的贯穿,最终使消费者雾里看花,难以建立强势品牌。万科“建筑无限生活”的价值主张贯穿其各个项目开发之中,奥林匹克花园“运动,健康”的理念一直在其不同项目上得以体现,这都是持之以恒的表现。
3.提高品牌延伸能力。品牌延伸是企业借助消费者对原品牌已有的联想,将其用于与成名产品完全不同的新的产品上,以缩短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时间,减少开辟新市场的费用,提高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几率。它是企业培养顾客忠诚度、创造名牌、寻求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 大卫 艾克:创建强大品牌[M].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公司由出版社 1996年版.
[2] 施建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三版第9页.
[3] 李伟:房地产品牌营销[J]. 经营与管理, 2007年, (07).
[4] 仲大军:中国为什么缺少国际性的知名品牌[J]..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现有文献资料检索以及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前者包括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论文、卫生统计资料和徐州市卫生局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研究资料、计划、汇报、总结等。现场调查包括CHSC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徐州市城区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以及“徐州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的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
通过研究CHSC的健康管理相关文献,理解CHSC的健康管理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了解提高CHSC的健康管理的途径及CHSC的健康管理的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
选取徐州市泉山区两家卫生服务中心(泰山CHSC、和平CHSC),对其CHSC的健康管理现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中心选取老年组和青年组各200人,两个中心总计800人,进行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回收784份问卷,回收率98%。
1.3调查问卷
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①健康知识调查,总计16题;②健康习惯调查,总计11题;③满意度调查,总计8题。分别反映居民健康知识、健康习惯以及满意度情况。
1.4质量控制
①问卷和调查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表,专家进行表面效度测试,并进行小范围的预试,并抽取部分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测试。专门培训调查人员,合格后上岗。②借助行政干预,利用及时补查的方法减少无应答偏倚。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居民健康素养问卷正确率情况
青年组在健康知识正确率总计76.01%(301/396)、健康行为正确率总计72.22%(286/396),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55.41%(215/388)、60.31%(234/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
2.2居民对CHSC满意度情况
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较差。提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
3讨论
目前,大多数多于CHSC的研究以及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关注于现状调查,卫生人力机构及资源配置,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居民疾病负担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描述。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虽然有人提出要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加大健康教育的分量,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得到落实。因此,本文研究结合徐州CHSC现状分析,以“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平台”为样本,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功能实施以及存在问题,为改进与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的目标,通过评价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念以及健康技能可以提高并改进健康管理的实施,同时随着居民健康素养提高,也将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组的健康素养明显高于老年组。结果符合杨秀娟,祝成红等人的报道。表示居民健康素养存在很大的年龄差异。在我国,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很薄弱,人们医疗知识普遍缺乏,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以及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使病患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期望通过病患自身努力来实现医疗信息的对称是不经济也是不可行的。就我国国情,可以将健康管理作为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切入点,从而使患者更好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相应的服务。健康管理在我国仍是新概念,国内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提出还不到10年,初期几乎照搬美国的商业模式,但实践效果不佳,因此借鉴与创新是建立中国特色健康管理的要素。就居民对CHSC满意度来看,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还较差。
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本文对健康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管理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公众认知和接受程度欠佳,运作机制尚不成熟,容易出现“检而不管”现象,未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等。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因此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尤为重要。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认知度还不高,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以及接受度。我国健康管理运作机制还处于生搬硬套模式,很多机制尚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应加强借鉴与创新的结合,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运作机制。对健康管理模式探讨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积极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做大胆的尝试,灵活运用理论成果寻求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管理模式。及时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理实行方式,尽早建立起有效的、适合本地区、被管理人群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加强健康管理,抓预防,治未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借鉴美国等国家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进我国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贯彻57届世界卫生大会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全球战略》及我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将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服务融入卫生(健康)城市工程,为居民的健康以及健康城市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健康管理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方法,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是一项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方法。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民间货币财富的讨论范畴
本文讨论的民间货币财富范畴主要指广大老百姓剔除日常生活必需品所需货币之外的其他类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短期债券和股票投资、其他高流动性债权和股权等。为论述方便和容易理解,本文民间货币财富与资金、资本等概念,在一些地方可通用或相互替代。运用中应以合规化的思维、方式、手段,在疏通其传导、引导其投资、防范其风险过程中,促进和加快民间货币财富早日走上规范化轨道,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一)关于“资金”。资金的概念比较宽泛,包括钱财或实物,比如会计上的货币资金和实物资金;它也是理论上和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术语,比如流动资金、周转资金、存货资金,以及启动资金、投资资金、实收资金等不同用途和不同含义。为简单起见,本文使用货币资金口径较多。
(二)关于“资本”。资本的概念相对资金概念更专业、更狭窄,主要指用于投资增值的各类资金,不同场合有货币资本、实物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等多种表达方式。本文主要讨论货币形态的资本即货币资本,主要用于长期投资,并对未来收益有一定的预期和要求,具有投资金额大、周期长、收益高、风险大等特征。从金融实务看,民间资本是中国特有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中《浙江统计年鉴2004》将民间资本定义为非政府拥有的内资,指一个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非国有资本和非外商资本的总和。
(三)关于“金融”。《货币银行学》教科书将金融描述为“货币资金的融通”。某种意义它涵盖资金和资本范畴,其概念更专业、含义更深刻、内涵更丰富。对货币资金的筹集、配置、投资,甚至管理和分配等活动,都可纳入金融范畴。金融既是专业名词和技术术语,也是资金的一种运动形态,也就是货币资金的资本化。就民间金融而言,国外多将其界定为“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民间金融泛指非金融机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民间金融与官方金融是相对而言的,后者属于正式金融体制范围内的,即纳入我国金融监督机关管理的金融活动。
本文对民间货币财富资本化的描述:民间货币财富的急剧增加和膨胀,从积极角度看,它是经济增长、人民富裕的象征,也就是广大老百姓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等获得的新价值。如果把它储存起来,可用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或者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剩余资金支持;若将其用于扩大再生产,那么这部分货币财富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流动资金、投资资本等,某种程度也是货币财富更高级形态,即资本化的过程。
进一步分析,如果民间大量的货币财富处于无序状态,从风险角度讲是不好防控的,在效益上也是比较低的。假如这些货币资金膨胀到一定程度,再受到不当利益的诱惑或驱动而成为游资,其对生产生活和正常金融秩序都是不利的,甚至形成巨大“冲击”。但如果将其资本化,通过一定平台和手段进行专业化管理与运用,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而且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其中蕴藏的风险,是一件互利共赢的好事。
二、民间货币财富资本化的意义和必要条件
(一)民间货币财富资本化的意义。一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需要。风险管理贯穿于金融活动全过程,民间货币财富资本化的过程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只要有资金活动,就会有收益或损失,而风险就存在于其中。在当前体制下,对民间货币财富的风险管理还不明确,但事实风险最终还得由资金拥有者、运营者、投资者和政府中的一方或多方来承担、处置。因此,从大金融和社会和谐角度看,加强民间金融活动的风险识别、防控和管理都是题中之义。
二是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效果的需要。金融调控作为我国宏图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不仅取决于金融主体的公司治理情况,财务约束状况,还与当地金融市场效率,以及民间金融活动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等有关系。如果民间货币财富进行适当的资本化,它必然会适应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变化,进而按照市场化方式履行投融资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这对于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整体效果,减少调控挤出效应,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如果国家货币政策趋紧,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向民间寻求融资,但现实表明,这一状况一般都会提出超额回报方面的要求,也就会无形扩大资金使用者实际承担利率与官方利率的差距,从而对金融宏观调控产生挤出效应。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正与全球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应不断学习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而员工培训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员工培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因而不能忽视员工培训。员工培训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脱离实际的员工培训不能保障企业的有序发展。必须面对企业经营现实,员工培训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企业的员工培训以适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唯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员工培训相关概念介绍
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多重要意义。究其本质目标是为了组织更好的运行,所进行的培育人才开设课程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其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素养,所进行的一些活动。通过组织员工培训,可以更好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利于企业内部学习,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
企业员工培训,不仅仅是对员工技能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加强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知识的分享,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很多的影响。所以员工培训比其他的投资更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快速交融,对员工培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企业愈加重视对员工各个方面的培训。员工培训的是一种行为结果,企业成本涉及到很多因素,其广泛性主要体现在涉及的部门更加广泛,参与的人员更多,活动的影响面更加广泛。
三、员工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优秀的人才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好的人才不可或缺。员工培训的目标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以提升企业的产品销量和企业声誉,进而取得更好的积极效果。因此员工培训是优秀的人才的保证,及时细化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培训优秀的人才,最终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员工培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员工培训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率,快捷的运行。如何构建良好的员工培训制度,对于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常运营都有重要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员工培训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员工培训是一种无形却充满力量的影响力,它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到约束凝聚、以及协调组织的作用,员工培训可以凝聚一个企业的集体力量,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快更好的发展。财富无法创造出绚烂的文化,然而一个企业的员工培训却可以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财富,企业最终获得生产经营丰收的硕果。员工培训,必须具有超前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成长并完善。
其次,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和效果。由于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头脑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员工培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缺乏相应的员工培训理论知识,很多人甚至没有听到员工培训这个概念,也不了解员工培训所涉及的过程及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和效果不能落到实处。有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员工培训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制约和束缚,会加大企业的工作负担。观念上的偏差在员工培训中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员工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培训的正确认识对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员工培训包括很多方面,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有财务的培训,员工日常工作培训,产品培训,虽然不同的培训侧重企业运营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和效果。因此企业在在加强企业运营效果时,必须时刻加大力度,对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企业运营结果。
最后,员工培训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并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培训对于企业文化有很有利的影响,而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员工培训决定了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互相之间的学习,以及感情上的交流,无形之中增加了员工之间的了解程度,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会增加员工之间的感情和稳定程度,所以员工培训的企业,其员工的离职率较低,而且项目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员工培训使得员工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便捷程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员工培训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员工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详细描述,发现员工培训可以有效的缩减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利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员工培训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率,快捷的运行。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和效果。员工培训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魏玉娟.关于保障员工培训运行有效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08).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对企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财务管理是否有效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笔者将对财务管理的概念加以简要分析,并且对影响因素加以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1.财务管理的定义。财务管理就是依据法律法规,遵照综合性目标的指导,管理企业的资本流通、房产购置、利润划分及经营现金的流量。作为企业的核心,良好的财务管理水平对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2.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依据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划分。从企业财务组织活动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包括筹集资金、投放资金与分配资金。从财务关系处理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包括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与受资人之间等复杂多样的关系。3.财务管理的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因素,其作用包括:第一,财务管理需要以企业的良好运行状况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案,严格控制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支出,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第二,管理监督。高水平的监督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运转,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第三,资金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以资金作为支撑,依据实际数据合理调配资金,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产环节与产品流通的全球化提高了资金的流通速度,因而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金融投资管制有所松动,导致了国际化资本与商品资本之间产生断裂,脱离于生产发展并且急剧膨胀,通过改善财务管理来促进企业发展是明智的选择。2.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电子商务广泛运用于企业经营之中。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就可以完成贸易协商、签订合同及支付资金等活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综合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制定资产安全管理规则与安全支付制度,创新财务管理,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到来的要求。3.科技创新对企业财产管理影响深远。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需要通过资金投入或贷款等途径来实现。在生产环节引入科技创新成果,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4.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当前,由于缺少市场竞活力与自主经营权力,企业财务管理潜藏着风险。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理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将企业利润用于技术投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风险。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相应举措
财务管理改善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财务管理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认清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运转的重大意义,对于其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1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预算计划,并且严格执行预算制度,避免出现不科学的决策。依据变动的市场形势与企业工作进展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和决策方案。1.2财务管理部门要踊跃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在企业成本、税收及风险等方面的策划作用。1.3在实施企业经济管理分析时,对所涉及的材料展开全面研究,以此为基础开展预先控制,在控制中高度重视资金运行,合理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资金运转效率,降低成本,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评价标准。2.强化预算,以节流为基础,拓宽获取经济效益的途径。财务管理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更为高效、开放的理念。第一,企业应该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重视客户的经济利益。第二,企业应该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对市场情况分析的准确性,制定具有操作性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且严格落实,对企业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核查,确保资金利用的公开性、透明性。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汇聚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开展数据分析提供强大的支撑。3.有效管理企业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设备以及材料价格对企业成本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采购组织,明确组织内各个成员的责任,采购之前需要申报,并且时刻关注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确保企业资金的高效利用。4.有效处理存盘货数量和沉淀资金。充分利用闲置资金是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需要明确处理积压产品及物资的审批流程,对仓库开展资金额定,立足实际进行奖惩。5.完善财务防范体系。这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得财务人员能够适应当前的知识结构,有效应对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结语
重视财务工作是我国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科学组织财务活动,增强企业的运转能力,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立足实际调整财务工作,进而真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骆晓宇.财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3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