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05: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0 概述
不管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政府工作部门,档案是各个单位都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档案中包含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企业各项工作的资料管理都是通过档案的形式来实现的,并以档案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数是依靠工作人员手工地完成档案的记录与管理,通常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保存。在对慢性肾脏病人档案的方式上,本单位工作人员只是机械地将档案资料的内容整理、录入到计算机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方式并未对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明显的提升效果,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了便于档案信息得到安全可靠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错误,因此,开发一套符合单位实际现状的慢性肾脏病人档案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1 系统分析
本单在对慢性肾脏病人的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够清楚的掌握每个病人的情况,为每个慢性肾脏病人进行建立档案,并且不断的更新档案,以掌握病人的最新情况。
在β性肾脏病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确定建档的对象,一般要求对所有的慢性肾脏病人建立档案,无论他的性别和年龄。本单位会定期对这些慢性肾脏病人进行走访,到他们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病情。同时,还会开展定期的免费身体检查工作,这样能够掌握慢性肾脏病人的身体的整体情况。对所开展的这些工作都需要通过系统来进行处理,例如进行体检之后,需要将体检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并保存,再由专门的医生对其身体的健康情况作出一定的判断。
在确定要建档的慢性肾脏病人之后,需要对他们进行建立档案,档案中需要包括两大类信息,一类是居民的基本信息,另一类是居民的健康状况信息包括所患慢性肾脏病的情况。
用户最主要的业务是对慢性肾脏病人健康档案进行管理,除此本单位还组织一些针对慢性肾脏病人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2 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在软件架构自上而下分为表现层、业务层以及持久层。表现层主要是由HTML、页面等组成。而业务层主要是由通过接口来完成用户发送的访问请求,系统中所有的控制类和实体类都被存储在该层中。持久层由各种框架以及数据库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完成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各种操作。系统的软件架构如图1所示。
3 功能设计
本文根据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将系统功能划分为档案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慢性肾脏病管理,健康教育活动管理模块、查询统计分析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1)档案基本信息管理,设计对慢性肾脏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基本情况进行管理,掌握每个慢性肾脏病人的具体情况。
2)慢性肾脏病管理,对患慢性肾脏病人的病情建立详细的档案信息。包括慢性肾脏病人每次看病的诊断信息、检查信息和诊断信息。对本单位为病人所开展的病人随访情况进行维护管理。
3)体检管理,登记并维护对慢性肾脏病人开展的定期体检的基本信息以及每个参加健康体检的病人的检查结果。
4)健康教育活动管理,对本单位针对患有慢性肾脏病的并所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情况的维护和管理,同时记录慢性肾脏病人对每次所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程度和建议。
5)查询统计分析,对慢性肾脏病人的信息及健康信息进行统计查询和统计分析
6)系统管理,对使用系统的用户及其角色信息进行管理,对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
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中的核心环节,其设计质量将直接对软件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数据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要处理的现实世界与数据库原理知识相结合完成设计,本系统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为:
1)处理的原始单据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在为数据库建立实体联系模型是,要将现实中处理的实际单据与实体之间进行对应,为系统建立实体并分析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就是现实中分析出来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多。
2)主键与外键
对每个实体都必须要有一个实体标识符,该实体标识符又来唯一识别每个实体,不同的实体之间要通过外键来发生联系。不仅如此,主键与外键还能够分别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3)基本表需满足原子性、原始性、演绎性和稳定性的性质。
4)范式标准
基本表中字段的相互依赖关系,应至少满足第三范式,最好能达到BCNF。更高一级别的范式可以更好的避免数据库中数据的冗余、插入异常、删除异常。
5)正确处理实体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
在将实体转换为表时,要注意必须为其联系也建立一张独立的表。该表中的主键是由两个实体的实体标识符共同组成,再加上联系本身的属性构成表的所有字段。
6)完整性约束的三个方面
数据库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分析并设计表之间如何联系,表中字段需要满足的条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1-02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在社区实施健康自我管理是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水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对辖区居民开展“糖尿病、高血压俱乐部”,组织成立“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源头上阻断慢性病的自然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水部街道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60-85岁,平均为68.3岁。所有人员自愿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一般健康情况尚可,意识清楚,生活能够自理,能正常配合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日常工作,其中糖尿病28例,高血压52例,合并有冠心病24例,其他疾病26例,但是尚不构成生命威胁。
1.2健康管理:根据每位参加者具体情况,制定各自的单独的健康管理方案,如健康教育管理内容及时间方案,自身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自身的运动健康内容。根据个人相关信息及体检结果,通过评估分析,制定出每个人不同的运动、膳食处方,采用运动和饮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管理。例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和量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监测患者每天的运动量,定时提醒患者运动量是否达标,真实记录运动的时间、强度、分析判断运动是否有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膳食食谱;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个体督导及心理疏导等,同时,我们开设“健康自助检测小屋”、“中医馆”、“慢病管理门诊”,进行强化,指导管理。参加者均经过首诊,定期复诊,监测相关指标,评估及指导。3个月后及每6个月进行小结,在定期召开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会上,根据不同情况再陆续调整各自的健康指导方案,详细记录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各项相关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健康自我管理,所有参加者3个月后健康情况开始逐渐好转,6个月后血糖、血压、体重指数、腰围等指标明显改善,较管理前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参加者各项指标比较(x±s,n=80)
备注:与健康自我管理前比较,ap
3.讨论
健康自我管理是对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普通存在重医疗机构的药物治疗,忽视社区预防的现象。例如对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虽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措施,有些患者用药量已很大,但血糖仍难以控制或血糖波动较大,这除了与糖尿病基本病因持续存在和未按时服药等因素有关,还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够,未能很好地控制饮食,不知道如何运动有重要关系【1】。健康教育管理是慢性病治疗的最基本环节,只有让患者真正掌握了慢性病的相关健康知识,才能更自觉地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达到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自我管理督导,我们发现健康自我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健康自我管理,居民建立了规律有效的对个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适宜的有氧运动,强调运动必须达到适宜的强度(心跳+年龄=170),才能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降低血糖。另外,经过健康自我管理交流实践,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他们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药物的依赖,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自我管理”不仅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还适用于亚健康人群的管理,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教会人们健康自我管理的方法,对于慢性病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3】
参考文献:
1.2研究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相应疾病的常规检查和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采取常规检查和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健康教育,措施如下:①慢性疾病知识普及: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义诊等活动,详细介绍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等;②教育患者养成经常性体检的良好习惯:向患者强调经常体检的重要性,督促患者及时准确地把病情向医生反馈;③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通过举行各种患者见面会,让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患者向其他患者介绍成功的经验,使患者获得更加实际的疾病防治建议,增强患者的生活积极性和乐趣,有利于病情的好转;④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提醒并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体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3评价标准: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评价主要有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等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则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程度以及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进行总结。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分别为83.74%和15.62%,而对照组患者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4.69%和68.9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患者对慢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由于大多数的人们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引发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居首。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传染病的死亡率[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镇居民居多[4]。近几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卫生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花费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钱也逐年增加,给卫生部门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5]。同时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
1 社区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是成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径
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使得针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点。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积攒而来的,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患者们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小疾病及早医治,以防后患。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选择正确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较关键的,有效地预防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但是选择预防措施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成本问题,更要考虑到措施的长远发展。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这些特点。
社区内部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针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活动,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预防还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延续,告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运动,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时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健康乐观的生活[6]。相关学者认为社区内部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3个特点: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区内部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能够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盖到每个家庭,使每个居民能够有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对慢性疾病有一个理性客观地认识。同时,每个社区进行宣传时只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在社区显著的地点,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识得以普及。社区内部关于慢性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能够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更好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识,使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疾病有一个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产生,同时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样在成本上得到了节约,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区内部对于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分析
我国关于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教育在社区内部实施本身起步较晚。在其他地区,关于心脑血管防治、癌症以及糖尿病的知识普及已经有所进展。有效的慢性知识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使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对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知率。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社区慢性疾病防范试点,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知识教育普及。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促进健康,综合治疗慢性疾病,这样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的某个社区在进行慢性疾病知识教育普及之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判断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情况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发病率变化、健康指数变化以及对待教育普及的态度进行评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较的是针对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和货币化健康程度产出量[8]。成本-效用比较的是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调整后健康效果的产出量[9]。两者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显著。
3 社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识普及的时候,平均每个人花费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钱很高。但是进行了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费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钱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是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中产生的效用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说明社区的干预导致了花费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区内针对慢性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调查显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区开展了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18514例当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干预,管理率高达84%。心脑血管患者中有376例进行了干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1]。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的经济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够收获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慢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我国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与治疗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却很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经过了诸多的试点分析以后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很大的效益,同时投入的成本减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开展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社区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在近些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这是与社会上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社区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获取的效益却很高,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人们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社区普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知道了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知识,就会使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能够受益,这样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达不到的。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社会教育中普及。
参考文献:
[1]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9):706-708.
[2]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35-1036.
[3]盛锋,程晓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_效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则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预项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5):196-198.
[6]庄志雄.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红妹,钱小萍,等.卫生适宜技术研究进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5(7):10-14.
[8]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4.
慢性病(chronic disease),又称慢性非传染疾病,是指长期的,从发病之日起超过3个月的,且几乎不能被治愈的一类疾病。这是对于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疾病等疾病。这类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一般无传染性。慢性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以及治疗的医疗费用昂贵等特点。因此,在社区广泛开展有效的康复治疗,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慢性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慢性病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单靠临床治疗已无法控制其迅速的增长趋势,而在社区开展的康复治疗却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有调查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与规范化管理可以使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减少,显著延长患者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分别对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以及该类疾病在社区中的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报道如下。
1 慢性病的发病特点
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为病程缓慢且呈逐渐加重之势,引发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且常伴有不可逆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保健和治疗。目前对慢性病尚无确实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使患者痊愈,只有找出可能引起这类疾病的这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对易感人群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减轻该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此外,慢性病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其发病方式和病理特征的复杂性,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理问题。因此,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不能采取简单的对症下药的方法。
2 开展社区康复治疗的意义
对慢性病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可使广大患者都得到康复治疗,节省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采取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措施,不仅利于疾病的控制,也可以促进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
3 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
3.1 加强社区康复治疗的宣传力度:加强社区康复治疗的宣传力度,使患者和家属能了解社区治疗的优势,而选择这种治疗方式。由于慢性病是一类长期、且一旦发生就几乎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这类疾病的社区康复治疗可通过对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而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力度和提高社区居民的保健意识是干预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针对与各种健康问题相关的目标人群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保健意识,让其能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状态,最终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3.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国家整个卫生保健体系的基础,为广大居民提供最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机构对社区内所有人群的健康进行维护。因此,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及时发现慢性疾病,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 慢性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4.1 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档案:建立慢性病患者完整的病情管理档案是能否有效控制病情的关键。在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病历的书写和病情和治疗情况的记录,建立完整的疾病管理档案,并对相关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定期查阅,以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掌握,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4.2 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监测:慢性病的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主要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效果,同时,预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4.3 加强与上级医院的病患管理联系:社区卫生组织应及时与上级医院进行患者情况的沟通,并与其加强病患管理联系,这也是慢性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一旦患者的病情恶化,需要转入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时,上级医院的医生能快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迅速反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节省宝贵的治疗时间。
慢性病的主要治疗策略是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社区卫生组织接触的是范围最广的社区居民,是可以对疾病进行控制的最直接机构。对慢性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可通过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档案、对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以及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等手段,来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在社区中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力度,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花费,达到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鲁,施榕. 社区预防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3.
[2] 吴毅,陆蓉蓉. 加强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24):967-96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17
根据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以下特点:①社区的人口老龄化,慢病的患病率高。②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存在广泛;如吸烟,醺酒,肥胖,高盐饮食,运动减少,工作压力大等。③患者的文化水平偏低,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清楚,不够重视。④遵医行为差,用药不科学。⑤社区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⑥社区的工作刚开展,工作经验不足。
针对以上特点,以工作人员的随访技能培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慢病的定期监测、用药指导、责任医务人员的考核制度、慢性病随访管理从这几方面开展工作,具体计划如下。工作人员的随访技能培训:确定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为所有居委会的责任医师和护士。培训目的是对慢病的科学管理,达到既病防残,限制残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培训内容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如何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访的技巧。
关键词 慢性疾病患者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 护理及宣传教育 疗效与影响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Peng Zheju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ling community,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do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ituation.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We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demand and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s generally low.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above 90%,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four health law knowledge,medication,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supplements , rest ru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d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lectures and issuing brochures,and also the posters,TV and other ways of education.Conclution:We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as conduciv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and to make them study the knowledge of self care,sel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e will find the demand and situation of grasp about relate knowledge in them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so that,w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elf prot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help them to control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etter,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m.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Nursing and education;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近年来,各类慢性疾病患者人数显著增加,患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发展。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均有一定关系[1]。养生与康复在中医中属于“治未病”范畴,是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通过加强锻炼、饮食调整、改变生活方式等养生保健手段更好地调整自身身体机能,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及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生保健对自身的重要性,但对于养生保健知识认识不够,因此本试验对300例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教育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随机选取我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龄57~69岁,平均(63.3±6.4)岁。所有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例,高血压90例,慢性肝病30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调查方法:使用社区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对各类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康复知识的需求情况,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等[2]。每位患者填写完毕后将调查表统一上交,经相关专家进行审定,可靠度高。调查者以问卷为基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并为其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回答要求。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疗效观察:统计所有患者问卷调查中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宣传教育知识的需求程度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所有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1。
所有患者对中医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见表2。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以及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
讨 论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说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识较强,希望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信息。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需求进行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帮助患者正确、全面的认识康复养生知识并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作息方式及饮食习惯,努力控制疾病发展,促进身体恢复;另一方面可督促患者从自我保健做起,提高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坚持锻炼身体,遵循四时变换规律进行保健养生、注意情志调养及饮食调护等,最终达到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改善健康质量的目的[3~5]。
另外,调查显示,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说明患者对如何预防疾病、更好地进行日常养生及药食同补的中医药知识兴趣较大。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慢性疾病患者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对疾病的过程非常了解,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自我保健的知识及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身治疗依从性,能够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类躯体及情绪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时应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教育需求特点,以改变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提高其行为管理能力为目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此外,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应以家庭化、连续化为主。调查显示>80%患者希望进行健康教育时有家属共同参与。因为家庭生活习惯对患者健康观念及行为有较大影响。中医养生康复教育通过自我保健、自我康复及开展健康行为知识的教育,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对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长期反复的教育及强化才能够实现。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养生知识教育不仅能够使患者更加了解保健养生知识,更能够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督促家属共同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培养其正确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的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晔.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J].统计教育,2007,31(2):56-57.
2 张安玉.慢性病的干预原则与健康传播[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5(2):95-96.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口健康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导致人群生活质量下降,卫生保健费用也随之逐年上升。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人们基本医疗水平的国家基本制度,如何在保障慢性病患者基本医疗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文献研究,慢性病的发展现状及医疗保险在门诊慢性病中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慢性病发展现状
本文所指的“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它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它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 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 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2]。慢性病的发病给向我国卫生资源提出了挑战。这些主要来自两方面力量的影响:
其一,建国50年间,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使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下降,而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肿等为主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却不断上升,其上升速度超过美国[3]。
其二,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期望寿命的上升使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而慢性病是中老年人口高发的疾病。这预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比率越来越高,慢性病所消耗的卫生费用迅速增长。有专家语言,未来30年,慢性病将使我国的卫生资源不堪重负[4]。
二、医疗保险中门诊慢性病现状
特殊慢性病的门诊治疗(又称门诊慢性病)作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方便门诊慢性病人就医诊疗,保障其医疗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市在探索保障参保的慢性病患者的探索中,都在实践,利用统筹基金构建门诊慢性病,保障基本的慢性病诊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慢性病的诊疗费用也不断攀升,给统筹基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路径对慢性病疾病进行管理,有效的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保障好参保慢性病患者的基本医疗水平。
三、政策建议
(一)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出台专门的医疗保险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
慢性疾病管理主要特点就是将相关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目的。疾病管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有赖于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当前行政部门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中逐步具备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而根据劳动部《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的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在医疗保险机构的主导下,出台专门的慢性病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在推广疾病管理计划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参保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在疾病管理计划中给与优惠条件,来引导参保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来适应和配合疾病管理计划的开展[5]。
(二)建立门诊统筹,将慢性病门诊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
慢性病门诊费用支出在医疗保险所有参保人员门诊费用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效仿新农村合作医疗中门诊统筹的保障机制,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建立门诊统筹保障职工和居民的基本门诊水平。它的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健康保健、门诊慢性病以及普通门诊。其中,健康保健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参保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能够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防护意识,同时也是慢性病预防、发现和控制的有效途径。而门诊慢性病主要是将慢性病诊疗费用纳入支付范围;针对人口老龄化,将家庭病床引入门诊统筹。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个人负担比以及诊疗的具体情况,确定保障范围。门诊统筹的构建能够为门诊慢性病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寻找到医疗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能够更好的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资源来自baike.省略/view/266364.htm.
[2] 严俊.中国慢性病流行现状与经济负担[J ]. 中国慢性病预 防与控制. 1998 年第6 卷第2 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力改善,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逐年增高,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对某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相关病情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并做如下报告: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次研究收集了某社区治疗的120例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2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组120例患者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为35-87岁,其中平均年龄为57.2岁,有30例患者超过65岁;其中有44例在二级甲等或者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门诊治疗,61例患者在社区门诊进行治疗,15例患者以其他方法或者自行购药治疗。糖尿病组中112例患者中,男57例,女55例,其中16例40-49岁,46例50-59岁,42例60-69岁,8例70-79岁。
1.2方法
对该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对这些慢性疾病患者每月进行一次定期随访,对其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患者的干预后的各项指标变化予以记录、分析评价,从而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基本资料。
健康教育以及行为干预。针对社区内的健康人群,每年举行两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宣传周活动,宣传内容通常包括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心电图检查,知识宣传,专家咨询,分发资料等;三个月举办一次关于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防治讲座。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组慢性疾病患者,采取定期电话随访或上门服务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全面指导患者对疾病的防治。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处方:膳食搭配、总热量膳食结构、烹调方法、每日的就餐次数和时间等。重点突出对患者的量化、个体化指导。为患者提供运动处方:运动时间、运动消耗量、运动强度、具体的运动方法以及患者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等。科学的指导患者对能量检测仪的使用,使患者能够随时的监测饮食和运动,保证患者摄入的热量可以和运动消耗的能量达到平衡,对于肥胖患者则要保持负平衡。对于饮食、行为干预结果不满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予以治疗,并对干预效果进行密切观察,当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则适当的降低药物的使用量,逐渐减量维持。
2、结果
经过对该社区健康人群采取健康教育干预,社区内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降低,干预前后的体检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健康人群教育干预后的主要慢性疾病患病率情况(%)
时期 心电图
异常 高血压 高血
脂症 糖尿病 空腹血糖高或糖耐量异常
干预前 33.1 35.7 30.4 12.7 9.6
干预后 3.02 3.19 26.7 10.1 7.2
P值
健康教育干预后该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的达标率平均值已经超过了80%。高血压控制达到90%,糖尿病为78%,糖耐量异常为81%。干预后慢性疾病患者的行为变化状况如表二所示。
表二 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的行为变化情况(%)
时期 低盐
饮食 适量
运动 酗酒 吸烟 规范
服药 定期
复查
干预前 12.9 18.4 12.8 37.7 40.9 20.7
干预后 55.3 89.8 3.4 14.1 88.9 78.8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类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该病症的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多而逐渐上升,高血压患者容易并发脑卒、冠心病等严重疾病,临床实践表明,合理的降压治疗对减少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有着良好的效果。可见对社区患者的服药定制一套完善合理的降压用药方案,对于增强降压疗效,改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和改善是非常重要的。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通常会带给患者、家庭负担较为沉重。为了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社区医生通过健康教育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仔细全面的健康教育,并在教育之后对患者的血糖、体重以及血压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当前,以慢性疾病患者为中心,对患者整个家庭进行的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解决由不当的生活方式引起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以整个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采取全面的、综合性强的健康教育,从而使每一个患者能够用掌握较大的、实用的健康知识,并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予以干预,最大程度的改善生活方式,并对社区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和治疗,促进患者的管理率、控制率以及服药率的提高,预防并发症的出现,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从本社区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明显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指标以及体重控制均有着明显的效果,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促进,使患者的参与系统的依从性得以提高。
由此可见,教育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患着等慢性疾病的控制有着非常中重要的意义。进一步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干预以及社区化的慢性疾病管理,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看文献
[1] 钱伟峰.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易感因素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1).
从治疗医学到预防医学
尽管目前具备了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中的所有技术进展,但是医生们往往仍要等到患者出现症状后方能干预疾病过程,这是因为他们仍没有能力提前发现患者。但做到这一点并非没有可能,科学家正在寻找可指导医生如何干预及对谁进行干预的分子或细胞标志。这种知识将最终赋予医学在出现症状之前干预疾病过程的能力。医学将从治疗走向预防,而医学影像学将在这一医学进展巾占据中心地位。所有主要研究方向的目标是产生能够指示分子途径并显示多个分子如何协同影响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的细胞功能的影像。这需要对目标分子进行标汜,在不同条件下对它们进行实时的体内研究。这些生物标志物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细胞内的运输或组织内的运输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器官水平上,生物标志物将被用于理解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
对慢性疾病的挑战提供帮助
今后20年,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将进一步升高,从感染性疾病到慢性疾病的全球流行病学转变仍将继续。人口老龄化和有危险因素者比例的升高将进一步推动这一演变。许多慢性疾病终生存在,它们的影响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降低患者的家人、护理者和其他人的生活质量。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将增加医疗保健预算压力。在将来。如何有效管理、监测这些疾病、减小对生产力的影响及降低医疗保健成本将显得至关重要。
创新与进步无疑会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药物在控制疾病的晚期阶段和急性期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引入注目,但常常对一些慢性疾病束手无策。这导致了疾病流行病学的根本性转变,即从急性向慢性情况的转变。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炎或神经退行性病变,已成为发达国家中患病率和成本最高的医疗健康问题。
在许多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诊断和长期管理中,对于了解慢性病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如何帮助勾画个体差异的演变方面,医学影像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个体化医学不再是梦想
人的个体差异在医务人员控制个体患者疾病的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患者的医学管理基于群体统计,而后者又是基于可靠性或高或低的数据。由于对导致疾病过程的早期事件或关于疾病的生物学的理解不充分,“一刀切”的方法被用于大部分人群。在未来更需要针对个体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以显著优化对患者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改善其治疗方法。
医学影像学对于理解生物复杂性(通过显示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分子特性)和预测疾病的发生、进展以及对特定治疗效果的评估方面将再次发挥关键作用。具备了这些知识后,医生将能够调整其治疗方法,使之最适合个体患者的需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携手中国医学影像造福品质生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9-02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也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慢性病的滋生促使人们对老年人护理人才及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旨在减轻老年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家庭访视护理的含义
家庭访视护理简称家访,主要是为了促进和维护个人以及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家中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家庭访视护理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工具,家庭访视护理可以通过访视的方法,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指导等服务,由此可见,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保障老年人健康,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家庭访视护理能够有效的建立起老年人支持系统,并鼓励每个家庭充分利用各种健康资源,与此同时,家庭访视护理会为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各种需要的保健和护理服务,从而降低老年人患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护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还会提供一定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以此促进家庭成员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以及家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家庭访视护理的有效开展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进而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访视护理现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我国老龄化进程却在不断加快?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26%,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1.1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8.87%,相比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别上升2.93与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年龄的原因,老年人群体属于慢性疾病高发人群,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背景下,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老人无人照顾,很多研究显示,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很多老年人的子女或外地打工?或因各种原因而死亡?或者远嫁他乡,种种原因致使很多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家庭访视护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老年人具有相应的年龄特点,更加需要关爱与照顾,而倘若子女不在身边,则必然会使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少了精神慰藉,就极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因此关爱城市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使命,开展积极并深入的研究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老人的护理水平?
但是,关于老年服务与管理,目前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实践与理论都不充分,院校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专业项目,但是在社区以及养老院中还没有有效的实践,目前对于实践领域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基本上是对于养老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老年服务与家庭访视护理的新视角出发,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国在上世纪末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老年人中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的占到了65%,而且心血管?肿瘤等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成逐年上升趋势,所以,针对此种状况对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救治已经迫在眉睫,同时,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等特殊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他们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患有慢性疾病,对护理的依赖和需求都明显增强,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人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其次,由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上更加脆弱,对于护理需求会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按时服药?控制饮食?体检,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可以取代一部分的住院治疗,从而满足患慢性病老人对家庭的依赖,病人在自己家中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体会到家庭支持,细心的照顾和情感的呵护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得到家庭支持的老人情绪会相对稳定,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高,家庭方式护理可以使病人在家中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家人互相陪伴和照顾的时间,同时,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老年人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总而言之,家庭访视护理可以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老年人解决疾病带来的不安情绪,同时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预防复发?缓解症状,家庭访视护理使老年慢性病病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和救治疾病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老年人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全面提高社区人群的整体生活质量相一致?家庭访视护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老年服务需求进行探讨?现阶段,我国在老年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养老服务供给以及老年养老需求管理的研究上,其中对于老年养老需求的研究是重点?传统的老年需求认识是基于经济赡养的层面,注重经济的补贴给予,并不重视服务管理,而目前老年养老需求为“养?医?乐”等方面,需要生活的照料?经济的赡养?医疗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家庭访视护理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强化对老年人的照顾和关注,以此促进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结语: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慢性疾病也逐渐增多,基于此,要不断完善家庭访视护理在社区护理的功能,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