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05: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1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04
Economic Straits and Prospects of Malaysi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 straits of Malaysia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capital outflows, Ringgit devaluation and political trouble. The capital outflows are analyzed by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FDI Inflows, the serious drain of illegal capital, and the shrinking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he reasons of Malaysia's economic pligh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and import. While, the consump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s: the consumer confidence felling to a record low, the number of company failures attaining historic peak levels, the commodity prices falling, the domestic price increasing, serious inflation, income from sales tax declining sharply. At the end of paper,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Malaysia are analyzed.
Key Words: capital outflows; Ringgit devaluation; prospects of Malaysia
一、R来西亚简要经济背景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7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经济出现下滑。政府采取刺激和私人投资等措施后经济明显好转。1987年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年均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马来西亚货币令吉对美元汇率下跌幅度曾达46%,股市综合指数下挫过半。1998年,马来西亚经济出现13年来首次负增长(-7.5%),失业率和通膨率上升。1998年9月,马来西亚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出台选择性资金和货币管制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对短期外资进行监管,将令吉兑美元汇率固定在3:81水平以及禁止岸外令吉交易等。马来西亚金融形势趋于稳定,股市逐步回升。1999年2月,马来西亚政府以征收撤资税取代对短期外资的管制,外资开始回流。1999年第二季度,马来西亚经济开始复苏,全年经济增长率为5.4%。2000年,马来西亚经济在1999年复苏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各项经济指数基本恢复金融危机前水平,经济增长率达8.5%。2000年10月,马政府取消了撤资税,但仍保留货币管制措施。受美、日经济不振的影响,2001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二、马来西亚经济困境
(一)资本外流
1.FDI流入的大幅减少
马来西亚自2010年至2015年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单位:百万)分别为29183、37325、28537、38238、35344、22376。可见,2015年FDI的流入额是近六年来的最低值且减少幅度很大,相对2014年减少了36.7%,相对2013年减少了41.5%。2015年马来西亚总投资额达1135亿,相对2014年总投资额1120增加了15亿,但2015年的总投资额1135亿中FDI占18.9%,DDI(中国直接投资)占81.1%;而2014年总投资额1120中FDI占32.6%,DDI占67.4%。也就是说,马来西亚2015年的总投资额增加了,但外国直接投资的占比却大幅下降。2015年总投资(1135亿)中服务业占了54%(617亿),制造业占了44%(495亿),其他投资占2%(23亿)。具体分析如下:在服务业,2015年服务业的投资额中FDI占了12%,DDI占了88%,而2014年服务业的投资额中FDI占了13%,DDI占了87%,即2015年FDI在服务业的投资占比增加了1%。此外,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投资额(61686百万)较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投资额(58824.3百万)增加了4.9%。但其中几个具体部门的投资占比却大幅下降,2015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额较2014年上半年减少了45.4%,2015年上半年电子通信业投资额较2014年上半年减少了56.1%,2015年上半年贸易经销业投资额较2014年上半年减少了52.4%,2015年上半年金融服务业投资额较2014年上半年减少了11.6%。在制造业,2015年制造业投资额(49509百万)较2014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额(43080百万)增加了12.9%。2015年制造业的投资额中FDI占了26%,DDI占了74%,而2014年制造业的投资额中FDI占了55%,DDI占了45%,即2015年FDI在制造业的投资占比相对2014年减少了29%,减少幅度很大。总而言之,2015年FDI在马来西亚总投资额中占比大幅下降,相对2014年下降了36.7%,相对2013年下降了41.5%。FDI的大幅度下降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方面,2015年FDI在制造业的投资占比相对2014年减少了29%。
2.非法资金外流严重
全球金融廉正机构(GFI)公布《2004-2013年发展中国家非法资金外流》报告显示,马来西亚过去10年累加流失4185亿美元,平均而言就是每年流失418亿5000万美元。2013年从发展中国家流失的非法资金达致1.1兆美元,而马来西亚是全球第五大非法资金外流的发展中国家。
3.外储蒸发严重
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1日,马来西亚外汇储备金每月以28亿~120亿美元的速度蒸发,而美元的加息使外资的波动更大,外汇储备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宣布外汇储备至11月30日增加到4201亿令吉,相当于946亿美元。
(二)令吉贬值
马来西亚令吉兑美元的汇率自2013年5月起一路攀升,2013年5月1日令吉兑美元的汇率为3.02,2014年12月1日令吉兑美元的汇率为3.48,2015年6月1日令吉兑美元的汇率为3.74,2015年12月1日令吉兑美元的汇率为4.28。可见,2015年6月1日令吉兑美元的汇率相对2014年12月1日增幅达7%,而2015年12月1日令吉兑美元的汇率相对2015年6月1日增幅达14%,即2015年下半年令吉兑美元的汇率增幅速度大大超过上半年的增幅速度,或者说2015年下半年令吉相对美元贬值的速度是上半年贬值速度的两倍。而且,2015年12月1日令吉兑美元的汇率相对2013年5月1日增幅达41.7%,即两年半内令吉相对美元贬值了41.7%,可见贬值幅度之大,贬值速度之快。
三、经济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消费
1.消费者信心创历史新低,企业破产数量创历史新高
马来西亚消费者信心创历史新低,达到2008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还有可能继续降低。2013年马来西亚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20,此后一路走低,2015年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到80以下,现处于70左右。而就业指数除了2008第四季度达到60以下外,此后基本上都在100-120之间,2015年第一季度降到100以下,第二季度降到80以下,第三季度就业指数是自2008后第一个达到接近60的低水平。相应地,企业破产数量自2008年以聿欢献吒撸2008年企业破产数量为13907,2010年企业破产数量达到18119,2012年企业破产数量达到19575,2014年企业破产数量达到22305,创历史新高。
2.大宗商品下跌,国内物价上升,通货膨胀较严重
国际油价逼近11年低位。近月布兰特原油期货盘中跌穿38美元,为2008年12月来首次,收低1.80美元或4.5%,报37.93美元。布兰特原油日低在37.36美元,较金融危机时触及的36.20美元高不到1美元。如果布兰特原油下周跌穿该水准,将触及2004年中来最低水准,当时为每桶34美元左右。近月美国原油收在35美元区域,为2009年2月来首次。该合约收低1.14美元或3%,报35.62美元,盘中触及35.35美元日低。美国原油在金融危机期间低位是2008年12月创下的32.40美元。
毛棕油价价格徘徊在低位。毛棕油价价格在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处于3000-3500的高位,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处于2000-3000的价位,约一半时间处在2500-3000的价位。然而,2014年7月至徘徊今在2000-2300的低位,未曾突破。
锡价格大幅下降。锡价格比较贵,毛棕榈油价格以千计算,锡价格以万计算。锡价格在2011年3月份达到高值30000以上,此后呈下降趋势,2014年6月降到22801,此后下降速度加快,2015年6月降到15172,而今降到14694左右,相对最高值30945下降了52.5%,下降幅度超过一半。
国内物价大幅上升。国内物价大幅上升。2015年4月1日,马来西亚政府推行6%的消费税。至2015年12月,马来西亚国内18条大道的过路费涨价,最高涨幅达100%;20支装香烟每包价格涨幅高达3.20令吉;马来西亚铁道公司及国家基建公司宣布调涨火车车票,其中电动为车调高36.4%;吉隆坡国际机场快铁(ERL)宣布,单程票涨价20令吉,涨幅高达57%;政府宣布调低给予半岛的电费回扣,从原有的第千瓦时(kWh)2.25仙,减至1.52仙,意味着将变相起价;普腾(Proton)宣布明年开始全面调涨旗下车款售价。
通货膨胀率较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下降到最低值1%,然后又回升到2.5%以上。短时间内波动较大,相对地,现在的通货率较高,并且预计马来西亚2016年通货膨胀率会达到3.0-3.5%。2011年至今,食品和服务的通货膨胀在不断上升,2011年3月以食品的计算的CPI通货膨胀指数为103.8,以后呈直线般上升,至2015年10月以食品的计算的CPI通货膨胀指数为121.4,可求出以食品的计算的CPI通货膨胀指数的趋势线斜率为0.308。2011年3月以服务的计算的CPI通货膨胀指数为101.9,以后呈直线般上升,至2015年10月以服务的计算的CPI通货膨胀指数为115.7,可求出以服务的计算的CPI通货膨胀指数的趋势线斜率为0.239。
3.销售税收入急速下降
马来中央政府的收入来源包括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直接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途径,比重达到2/3及以上。而间接收入包含进出口关税、消费税、商品服务税、销售税及其它,消费税占其比重1/3左右。而销售税收入在2015急降,2015年3月销售税收入为3626.53,之后一路飙降,2015年9月降到159.19.短短6个月里,下降了3467.34,高达95.6%。销售税的急速下降反映了短时间内销量的急速下降。这是因为在疲软的经济形势和较高的通胀压力面前,人们出于对工作保障和收入的担心而放慢消费开支的脚步,谨慎消费。但消费的减少使得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只能进一步加大投资来弥补销售税和出口关税的减少。
(二)投资
私人投资失去动力。私人投资占GDP的16.6%,公共投Y占GDP的9.5%。然而,因消费税退税延迟及调高最低工资使投资成本不断上升,因马公司周边的负面影响使得政治环境越发不稳定,因国际油价的降低削减了资本支出和延迟快速炼油和石化综合体,又由于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的投资审批撤出滨佳兰投资使得2015年上半年私人投资同比下降50.8%。故商业信心指数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私人投资短期内失去动力。
(三)进出口
近十来年,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2005年马来西亚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17%,一直下降到2009年92.1%,之后进一步下降到2013年的82.7%。2004年马来西亚进口占GDP的比重为95%,一直下降到2008年77.4%,之后进一步下降到2013年的73.9%。可见,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四、马来西亚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前景分析
(一)面临的挑战
不确定的全球经济情况,包括美国利率的正常化和步伐,货币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强势美元和利率较高对新兴经济体的溢出效应,新兴市场的资本逆转,欧元区的经济状况及对希腊债务危机的进展情况,中国因素,经济基本面疲软和缓慢的改革(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高政府债务、经常账户赤字等)的国家将会变得更容易受到资本逆转。汇率波动及商品价格。受到外国直接投资前景的抑制。
(二)前景分析
1.中期利好因素仍然支持私人投资。虽然马来西亚短期内私人投资缺乏动力,但第十一大马计划RM2600亿用于发展开销,这将大大利于中期的私人投资。2016年的发展开销计划用在基础设施、电信、交通运输和住宅开发。包括捷运(地铁)1 号线,地铁2号线,扩展连接万达,莎阿南和巴生的轻快铁捷运(LRT),及主要公路的建设如泛小婆罗洲公路。
2.出口带来的“拉动”作用会比之前的预期更弱一些。尽管令吉贬值有利于净出口,但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全球增长慢于预期、发达经济体复苏疲软,中期增长前景不强。流向马来西亚的资本近几个季度已有所放缓,马来西亚的投资组合已连续五个季度净流出,而目前美国的加息政策使其利率从零下限水平上提高,这会导致外部金融条件有所收紧。此外,中国是马来西亚的最大贸易国,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人民币的贬值会削弱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减少进口及减少赴马旅游的人数,而且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也将受到影响。
3.国内消费谨慎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善。通货膨胀率预计在2016年会进一步提高,令吉的大幅贬值使得外债还本付息的偿还压力进一步加大。而马来西亚家庭债务高达GDP的88%,家庭债务增速虽有放缓但仍然很高。其中房地产贷款占了家庭债务的45.7%。较高的通胀压力和令吉贬值压力会家庭购买力进一步被削弱。另外,截至2015年9月,联邦政府的债务高达GDP的53.7%,如果不遏制和减少联邦政府的债务,国家的负担终究还是由民众来担,这会进一步削弱国内购买力。
4.但是马来西亚的经济基本面强劲,包括经常账户盈余、低失业率、高储蓄率和相对较低的外债将让马来西亚度过难关。
(1)马来西亚经常账户盈余。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处于经常账户赤字,尽管马来西亚经常账户盈余额在递减,但至2013年,其经常账户盈余110亿美元(按现价美元计)。
(2)马来西亚低失业率。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至2014年,虽然马来西亚年轻群体总失业人数占15-24岁所有劳动力数量比例高达6.70%,其中年轻女性失业人数占15-24岁女性劳动力比例为7.5%,年轻男性失业人数占15-24岁男性劳动力比例为6.10%。但总体处于低失业率,总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仅2%,其中女性失业人数占女性劳动力比例2.2%,男性失业人数占男性劳动力比例1.8%。
(3)马来西亚高储蓄率。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虽然马来西亚储蓄率自2010年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世界平均储蓄水平。至2014年,国内总储蓄按现价美元计达1150亿美元,占GDP的34.25%。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马来西亚2014总储蓄占GDP的30%,高于世界平均总储蓄水平(2013年,马来西亚2013总储蓄占GDP的30%,世界平均总储蓄水平为22.6%)。
(4)马来西亚相对较低的外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马来西亚外债总额增速较为平缓,至2014,马来西亚外债总额达2100亿美元(按现价美元计)。但同期,中国外债总额达9595亿美元,巴西外债总额达5568亿美元,印度尼西亚外债总额达2933亿美元,印度外债总额达4632亿美元。因此,相对而言,马来西亚的外债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的经济短期内难以靠三大马车改善。虽然马来西亚外汇储备逐渐稳定,抵御外部冲击的抗风险能力已经增强,但马来西亚的高家庭债务和联邦政府债务使得银行的资本缓冲更加单薄,而公司盈利和资产质量的恶化人导致不良贷款增加。很多公司和银行折资产负债表已处于压力之中,这些企业更容易受到金融压力、经济下滑及资本外流的影响。但由于马来西亚的经济基本面强劲,短期内经济的波动不会太大,预计2016年马来西亚的实际GDP增长率可达4.0-4.5%。但中期而言,私人投资会有所改善,相应地就会带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促使马来西亚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南洋商报.
[2]CEIC全球经济数据库.
[3]世界银行http://.cn/.
[4]《世界经济展望》http:///external/ns/loe/cs.aspx?id=91.
[5]《全球金融稳定报告》http:///external/ns/loe/cs.aspx?id=92.
[6]廖小键.马来西亚经济形势分析[J].亚太经济,2001.
[7]符志辉.马来西亚消费税与中国增值税的比较[J].当代经济,2015(10).
从目前情况看,次贷危机已使世界经济连续5年强劲增长的势头大大减弱,增速放缓在所难免,但世界经济整体向上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逆转,仍处于温和增长的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7%。综合分析,世界经济之所以尚未陷入严重衰退,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
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有助于缓解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去年以来,为避免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恢复市场信心。货币政策方面,主要的做法是降低利率和向金融机构注资。以美国为例,美联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去年8月的5.25%降至2.0%,贴现率由6.25%降至2.25%;今年以来,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了约3500亿美元资金,通过贷款拍卖方式提供了3000多亿美元资金,还通过招标拍卖国债方式提供了1500多亿美元资金。欧洲央行除直接向货币市场融资外,还采取短期回购协议、再贷款招标等操作,累计向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超过5000亿欧元;日本央行多次向金融系统注资,金额超过4万亿日元;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央行也纷纷向市场提供资金。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通过财税减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仅在今年2月份,美国通过一项以减税为核心的、总额168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约1200亿美元和对企业提供约500亿美元的税收刺激措施;加拿大政府推出中小型企业研发减税计划,并延长制造业新设备和矿产开采的税收优惠期限,同时将铁路设备的折旧率从15%升至30%;德国政府实施企业税改革,将资本公司税率由原来的38%以上降低到30%以下。此外,还对次贷个人提供了危机援助。美财政部协调花旗、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主要次级贷款业务经营机构成立“希望联盟”,将2005年初至2007年7月30日发放的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冻结五年,缓解次级抵押贷款者的还贷压力,并帮助次级贷款者精简再贷款程序,减轻他们的财务困难。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次贷危机的无序蔓延,对缓解金融市场信用紧缩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避免了世界经济“硬着陆”甚至陷入严重衰退的后果。
从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情况看,虽然次贷困扰仍未消除,增长前景尚不明朗,但总体表现好于年初的悲观预期。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企业库存投资均保持增长,带动美国经济增长1%,比2007年第四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通胀仍在温和可控的范围内,头4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涨3%,涨幅低于去年全年4.1%的水平。日本经济连续3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一季度民间设备投资和住宅投资分别增长0.2%和4.6%,个人消费增长0.8%,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欧元区经济在投资和出口带动下增长有所加快,一季度投资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出口增长1.9%,经济同比增长2.2%,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经合组织(OECD)预计,该组织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8%,美国经济增速为1.2%,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均为1.7%。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有助于增强世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弹性。今年以来,各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仍然强劲,对世界经济依然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一季度,巴西经济同比增长5.8%,印度经济同比增长8.8%;前4个月,俄罗斯内外需都很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9%,带动经济增长8.3%。世界银行近日的《2008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认为,新兴国家在金融风波和食品能源价格高涨面前颇具韧性,特别是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仍然活跃,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更趋平衡。IMF认为,金砖四国和石油出口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预计今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7%,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8.2%,远高于本世纪前五年的平均增速;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增长6.8%、7.9%和4.8%。
二、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
当前,世界经济在保持增长的同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利因素的制约,不确定性风险增强,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一)全球通胀压力日益加大
从地区看,发达国家通胀水平普遍升高。美国虽然目前通胀相对温和,但仍远高于美联储1―2%理想目标的上限,美联储预计今年通胀率将达3.1―3.4%;5月份,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升至3.7%,达到历史记录高点,其中德国商品批发价格同比上涨8.1%,达到1982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企业物价指数为108.7,同比上涨4.7%,达到198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韩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11.6%,是1998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新兴国家通胀问题更加突出。5月份,俄罗斯通胀率达7.7%,印度通胀率达8%,越南通胀率高达25.2%,印尼、菲律宾通胀率同比分别达10.38%和9.6%的历史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消费者价格涨幅为4.8%,比上年升高0.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涨幅为2.6%,比上年升高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涨幅为7.4%,比上年升高1.1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主要是两类商品价格飚升。一类是原油等基础原材料。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已由年初时的每桶90美元左右涨至目前的130美元以上。5月份纽约WTI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1.8%和12.08%,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2.6%和14.2%。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价格也持续上涨。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累计达到188%;近日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公司达成协议,2008年度粉矿、块矿基准价格分别在2007年基础上上涨79.88%和96.5%。一类是粮食。受供需关系趋紧影响,2006年9月以来国际市场粮价一直高位运行。今年一季度,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20.9%、29.0%、80.8%、42.8%。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涨幅均在60%以上,特别是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暴涨,5月份已达每吨940美元,同比涨幅超过190%。一些主要产粮国为了保证国内供应和价格稳定,纷纷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供需矛盾,抬高了国际粮价。
(二)世界经济衰退阴影难消
作为引发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导火索”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还在发展。
一是美国经济依然萧条。虽然美国经济避免了严重衰退,但多项指标表明,美国经济仍未渡过“危险期”。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5月份新屋开工率下降至年率97.5万套,是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消费增长乏力,4月份零售额环比下降0.2%,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上月的65.9跌至62.3,为1992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工业生产出现下滑,5月份同比下降0.2%,产能利用率降至2005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连续下降,一季度企业用于软件和设备的投资下降了0.9%,其中住宅性投资下降25.5%,为连续第9个季度下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5月份失业率由上个月的5%上升至5.5%,为2004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3―1.2%,失业率将达到5.5―5.7%。有专家认为,美国本轮经济周期可能到了“拐点”,在经济调整压力和次贷危机冲击的叠加影响下,当前美国经济形势比2001年时更为严峻,此次美经济一旦滑向衰退,程度可能更深、持续时间更长。
二是其他主要经济体消费、就业等方面的隐忧增加。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消费品市场,其经济调整或者说衰退,使其他经济体不同程度地受到“传染”。欧元区消费连续下滑,4月份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9%,连续三个月下降。日本就业市场恶化,4月份完全失业率比上月增加0.2个百分点,达到4%,就业总人数同比减少15万,连续三个月下降;工业产值连续下降,小型企业信心指数降至6年来最低水平。日本内阁府认为,日本经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战后最长的一段经济扩张期可能即将结束。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疲软,一季度私人消费开支仅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和建筑投资分别下降0.4%和1.4%,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至0.8%,明显低于上季度1.6%的增幅。
三是国际贸易出现下滑。特别是对依赖贸易的亚洲国家影响尤为明显。有关资料显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对美出口量均比去年同期下降;日本出口扩张出现放缓迹象,对美贸易顺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减少;占韩国GDP约40%的出口首次出现下滑,一季度环比下降1.8%,其中机械和电子产品出口尤为疲弱。IMF预计,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去年的6.8%下降到今年的5.6%。总之,诸多不利因素使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初,IMF已连续三次下调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预测值由去年年中的5.2%下调至目前的3.7%,比去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为5年来的最低增速。
(三)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一方面,次贷危机隐患尚未完全消除。6月9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二季度亏损将达28亿美元,这是雷曼公司上市后的首次亏损,受此影响,美金融类股大幅下跌,其中雷曼兄弟下跌8.7%,摩根大通下跌6.4%。高盛公司预计,美国银行、券商、对冲基金和政府企业的次贷相关损失额将达4600亿美元。目前,各国银行业普遍提高放贷标准,减少信贷规模,金融市场信用紧缩更加严重。美联储公布的4月份“高级贷款专员民意调查”(SLOOS)结果显示,美国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急剧紧缩,55%的银行收紧了对大型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52%的银行进一步收紧了小型商业贷款标准,约30%的银行收紧了信用卡贷款的借贷标准,并将继续收紧其他类型消费者贷款的发放标准。
另一方面,金融调控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呈现反向调控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防止次贷危机拖累经济陷入衰退,纷纷进入降息通道,而新兴国家为防范日趋严峻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风险仍倾向加息,其结果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美元的利差不断拉大,致使大量国际游资涌入新兴市场,进一步加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据估计,2007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近8000亿美元,大大高于2006年的56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美元快速贬值,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财富急剧缩水,大量财富基金不得不投入国际金融市场寻求出路,成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近期,一些周边国家经济面临困境,特别是越南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物价飞涨、股市暴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也需要密切关注。
三、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综合手段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又加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从影响我国通胀压力的因素来看,既有国际市场投机活跃、初级产品持续大幅上涨的外部因素,也有国内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不断上升的因素;既有短期内市场局部供给出现短缺引起的结构性涨价因素,也有长期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需求膨胀因素。因此,在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调控总需求的同时,应当针对成本上升、供给紧缺、输入型通胀等其他因素,因症施策,综合治理。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开始影响我国外需。对此,要坚持一方面扩大内需,防范出现过大的需求缺口。既要继续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也要把握时机,着眼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提高需求动力的质量,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补贴等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防止出口下滑过大。在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引导各类出口企业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缓解各种压力;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防范出现“奖进罚出”的倾向;避免顺差缩减过猛,防范外需急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三)积极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美联储大幅降息后,人民币利率已超过美元利率,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特别是严密监控国际资本进出渠道,加强对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对敏感领域和行业更要严防死守。要密切关注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着力预防金融风险向我扩散蔓延。同时,积极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建设,正确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杠杆的作用。当前我国不仅面临房价上涨过快问题,还有违规放贷、市场不健全等潜在金融风险,与美次贷问题的缘起有相似之处,且我国尚无与房贷相关的金融产品,房贷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一旦问题爆发,缺乏分散风险的市场机制。为此,我们既要稳妥地推动房地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降低银行房贷风险的压力,也要先行设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房贷金融衍生品成为风险扩散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64-03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外贸政策主要以 “引进来”为主,引进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人才,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竞争机制。然而,完全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既要 “引进来”也要 “走出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意味着我国企业将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积极“走出去”。这种“走出去”战略是以中国企业为主导、服务于中国企业的一种跨国战略整合模式,因此“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走出去”战略主要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投资或并购等方式参与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学者仍着重于“引进来”战略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战略的研究。近些年来,对我国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然而研究成果并不突出,也不深入。本文将综合分析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及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及其发展前景等,并根据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跨国公司既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和形式等都在不断发生改变。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效益的提高。跨国公司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年生产总值的50%。跨国公司为达到赢利目标,在经济上超越国家的界限而成为国际经济的行为主体。在数量上,全球跨国公司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1995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已发展到3.8万家,比1979年的7 000多家增长了4倍多,并拥20.7万家海外子公司;2007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增长到7.1万家,其中拥有90万家海外分支机构;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超过8万家。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全球经济危机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而新兴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上升。
2009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跌入谷底,在经济前景难于预料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只好对其新投资持观望态度并撤回一些国外资产。2012年,38个发达国家中就有22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下降,总体下降23%。相比较而言,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和转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迅速。2012年,发展中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量的52%。发达国家现仅占全球流量的42%。除此之外,近1/3的全球直接外资流量来自发展中经济体。这些这些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1)对外直接投资指标的增长
2003年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2年,虽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比上年下降17%,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投资流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态。
(2)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新变化
2003年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覆盖率不断扩大。2008年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已成多元化局势: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等聚集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九成;到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发展最快且存量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这七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4 91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
(3)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覆盖新变化
2003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跨国公司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对非洲和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覆盖要比在亚洲和欧洲的市场覆盖度上升快,而亚洲和非洲仍然是最为吸引中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地区。截至2012年底,我国1.6万家国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地区的境外企业覆盖率高达95.7%,欧洲为85.7%,非洲为85%。
2.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跨国公司及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就其规模而言仍然偏小。
2012年底,我国投资存量突破5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到了5 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绝大多数的我国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仅为几十万或几百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投资规模的平均水平。投资规模偏小,容易导致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也无法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其生产成本。中国跨国公司自身规模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偏小,这使得中国跨国公司在开拓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并使其同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竞争时难于抗衡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从而使我国跨国公司丧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削弱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融资能力,增加我国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等。
(2)跨国公司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
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急需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作为坚强后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拥有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有利于其在21世纪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全球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度,通过各种优惠性和选择性的移民政策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我国党的十中也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战略任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广揽天下英才。然而,从当前我国的企业形势来看:很多企业都缺乏懂技术、懂法律、懂外语和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的人才,这将严重制约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企业除了需要紧缺精密工程、汽车技术、模具设计及制造和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之外,优秀的管理人员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跨国公司跨国管理人才、提高跨国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前景分析
自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已经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后起之秀,在维护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中也日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发展趋势将得到延续。
(一)对外直接投资提升空间较大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 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 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1.35万亿美元,下降18%。但是,随着投资者在中期信心的恢复,对外直接投资量可望在2014年达到1.6万亿美元,在2015年达到1.8万亿美元。
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2012年分别占当年全球流量、存量的 5.2% 和 1.6%。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 的比重中,全球平均占比17%,发达国家占比 25% 左右,发展中国家占比14.3%左右,而我国仅占了4.9%。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很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比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从1979 年的 50万美元增长到2010 年的688.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名列全球第五位,为发展中国家第一;2012年底,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再次提高到878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境外设立的跨国公司个数也从 1979 年的4家增加到2012 年的8万多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继续稳步扩张。按照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5%的低比例计算,到2020年新增对外直接投资将会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这个比例上升到转型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5%计算,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大概3万亿美元。基于这样的计算,到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会在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之间。
(二)对外投资可寻求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人民币呈不断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资产,降低其收购的成本。国际金融危机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这使得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更为便利,拓宽了跨国公司利用资金的渠道,降低我国跨国给公司筹集资本、进行资本交易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投资和融资的效率。
随着我国国内投资条件的日益变化,企业的资金相对充足,投资的需求和欲望比较强烈。然而在我国境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找到高效的投资机会,相比较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更能为这些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根据我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在2011年4月公布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08―2010)》,在今后的几年,我国88%的企业都将适度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寻求海外投资机遇和新的增长点。
三、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跨国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相关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跨国公司具有小规模跨国经营、相关立法不健全、技术相对落后和跨国经营人才匮乏等特点。为此,我将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与政府不断加强对其海外投资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然而,我国已有的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仍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来促进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更快发展。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我国跨国公司“走出去”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建立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保障制度,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立法等,为我国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在跨国公司国际竞争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跨国公司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跨国公司要注重科研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次,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来刺激和鼓励跨国公司增加其科技资金的投入,对其进行适当的财政扶持并拓宽其融资渠道。另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合作实现跨国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使先进技术研发和企业产品结构优化相结合,开发和培育跨国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熟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必须注重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在国内乃至国外选拔精英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聘用,通过争夺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以“人本发展”为核心,使其在企业中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其次,要完善我国跨国公司自身的经营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让国内外精英能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对外投资经营活动,招纳和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并懂得国际化经营、懂外语和财务等高级管理人才,为我国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跨国投资经营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四、结论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发展快。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海外扩张机会。我国应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全球化机遇,整合国内和国际资源,发挥我国跨国公司内在的优势,主动调整我国对外投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跨国公司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要想尽快 “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上与当代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跨国公司必须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培养新型的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占用重要席位,我国跨国公司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Berry,H.:Shareholder valu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12),1123-1140.
[2] 葛秋颖.对外直接投资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0).
[3] 林家彬,刘洁,卓杰,等.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王利华.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农户既是消费单元,又是传统农业的经典组织,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在以动植物繁衍为主要生产特征的农业经济中,实行家庭经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生产经营组织非常“灵巧”,它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于一体,经营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高度集中,“委托一”关系内置,无须进行专门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简单的治理结构。充分激励机制,确保家庭成为农业经济高效率组织。这是它成为世界各国农业普遍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要原因。我国的家庭经营能够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充分说明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关于家庭经营农业的优势.这些年在理论界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讨论。
受土地制度和人多地少的限制,我国农户一般只能拥有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农户难以通过扩张土地经营规模的方式以获得“规模经济”。多数农户做出的选择是通过广泛的兼业,获得“范围经济”。兼营多种种植业,以求“风险”在各个种植项目中分散:兼营多种养殖业.以求突破土地数量不足的束缚,并使家庭农业剩余资源、剩余劳动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结构,确实提高了家庭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经营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从而也成为中国农业的显著特色之一。
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和缺陷。农户细小的经济规模,分散的需求和供给,导致经营成本、交易成本高。随着市场化程度加深,必然推动农业产业组织按照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和节约交易成本的路径演化。农户经济中的部分内容会越来越不合算、不经济,势必逐步从家庭经营中剥离出来,交由有效率的市场中介组织执行。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户营经济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农户将缩小兼业范围,逐步向专业化发展;部分农户将退出农业,转营它业:还有部分农户将彻底背离农村,转向城市。农户分化演变是历史大趋势,要顺应上述演变进程.适时调整农业经济组织政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体,并从中演生出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承包经营的新体制,并因此存在一个“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由于农户普遍兼营多种产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细碎而分散,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低。事实上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因此大多数地方的集体经济组织是个“空壳子”。
此外,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界定一直是个大问题。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做法是,凡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庭新出生人口,自然获得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凡是户口迁出。成员资格就自动消失。这实际上把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演变为一种身份权利,经济组织演变为社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为本组织成员所有。而这些“成员”也是村民。相比而言,村民资格的界定似乎更明晰更容易些。有鉴于此,理论界不少人士提出,把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村公共事务。由村委会直接负责,不再单独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当然,村委会拥有的资产也是村民所有的财产。除非因村公共事务治理需要,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的财产,都应通过产权界定,明确到村民个人名下。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问题以及凸显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农户为增强市场交易地位而自主设立、自愿出资、自我服务、民主控制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合作社经济已经有150多年历史。在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合作社都得到重要发展。尤其是以小农为特征的日本。农协组织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合作效益”是合作社经济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社员进入或退出合作社。取决于合作社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合作效益”。“合作效益”是合作社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从理论上讲“合作效益”是通过建立合作社内部社员公共信息通道。由合作社集合农户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形成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内部组织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而组织内部交易成本又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交易总成本。合作社通过集中购买和销售,降低了交易费用。节约了交易费用。农产品能够买出好价钱。并可以削减销地价格与产地价格差距。提高市场运转效率。农业合作社在农户开展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合作社社员来说。从合作社得到的不仅是“规模经济”的好处。由于部分经营环节由合作社。原来用在防疫、饲料和生猪购销等环节的精力可以节省下来,集中精力按照合作社提供的养殖技术规范要求,提高养猪技术水平。社员在共享了合作社购销网络的同时,还共享着合作社信息、技术和科技人才,合作社社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加快了科技进步,这就是由相同结构生产者的空间聚集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可见。农业合作社经济的“合作效益”。既体现合作社集合农户需求和供给的“规模经济”。又体现专业农户空间的“聚集效应”,它是“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的综合效益。
合作社的治理结构。这是合作经济研究的另一重点。如何才能获得“合作效益”?获得预期“合作效益”,必须建立必要的合作社治理结构。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合作社应当建立由社员选举产生的代表所有者的理事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由理事会聘请执行经理,形成规范化的委托和激励约束机制。由这“三驾马车”各行其道。规范运行。是比较理想的状况。现在的协会大多只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缺少执行经理机构。执行工作由理事会。但是,在发展初期,不能对合作社治理结构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农民办不到。要因地制宜,因社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律化。要“先发展。后规范。立足发展搞规范”。事实上,能够率领农民创建合作社的“头人”。往往是乡村那些威望高、愿奉献,具有经济头脑的致富“能人”。由他们打理合作社事务。社员是信得过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能人“太少。因此。树立典型,让“能人”放手大胆干。充分发挥“能人”作用。并采取措施。逐步予以规范。促进健康发展。
合作社经济发展需要的必备条件。首先。要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支配财产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利益。自主选择进入还是退出合作社。其次。要有一定数量。相对集中。合作社集成社员的需求应达到合作社经营的规模要求。也就是能够使合作社在扣除必需的组织运行费用有足够的“合作效益”。从而实现合作社的“规模经济”,否则。有限的“合作效益”会被合作社自身运转消耗殆尽。第三。要有相应的合作社运行的法律规章制度。使合作社运转有章可循。合作社、社员的利益有可靠保障。第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要有合作经济专门人才。包括熟悉合作社理论的政府官员。懂得合作机制并能够驾驭合作社的经理等。创造合作社发展必备条件。仍是尚待完成的任务。 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纵向产业协作。在协作过程中彼此“借光”,使各自的“外部经济”得以释放。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农民。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公司与农户发生多种多样的交易关系。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情形。
1、垂直协作紧密,产业关联度高。主要是常年生产。保质期短,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进入消费市场的农产品。这样的产品,交易多次重复发生。甚至每天多次进行。因此要求公司与农户建立紧密产业协作关系。一旦协作关系出现闪失哿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乳品业。奶牛养殖者会选择与牛奶收购商维持长期而稳定交易关系。收购商在奶牛基地投资建设收奶站等交易专用资产。以固定交易关系。
2、区域联系紧密,地缘依存度高。特定的农产品生产。往往和特定地域的加工流通企业紧密联系。花椒产业和辣椒产业,农产品生产依赖公司经营,公司发展依赖农产品发展。这自然形成公司与农户的产销对应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共生共存,一荣俱荣。一般很少有“第三者”插足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地缘关联。因此,公司与农户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交易关系。当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时。会威胁区域经济发展。
3、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相关度高。在未来市场“不确定性”成为公司与农户利益最大化的共同“敌人”时。公司与农户达成要素供给或者农产品购销合同。使双方有比较稳定的预期。由于“订单农业”的存在,使过去一些启动困难的产业项目顺利启动。“订单农业”是农作物播种或养殖项目启动前签定合同。等到农作物收获时才能完全履行,合同执行期比较长。在合同执行期内,市场价格信息会越来越明确。原来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确定”了。毫无疑问。农户和公司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没有可靠执行保障手段的情况下,它们签定的合同非常脆弱。一般“订单农业”仅以信誉为执行担保而信誉损失度量和计价困难。当“第三者”插足参与出价竞争时,无论是农户还是公司。都有不惜“撕毁合同”以取得利益的倾向。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选择投机行为的倾向更为明显。真实的情况是。它们是“伙伴”。但更是“对手”。计算多于顺从。”毁约“对农户与龙头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对称”的公司和农户签定“订单”后,要进行专用资产,包括专用人力的投资,有些公司还对农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投资。如果届时得不到订购的产品,先期投资“沉淀”,损失巨大。有资料显示,“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不足20%。如何运用产业组织手段抵御市场“不确定性”还是没有满意的答案。
政 府
市场机制运作有两个基本前提:清晰的产权界定和足够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当产权界定不清。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出现“市场失灵”。这是市场机制的最大缺陷。这时。需要政府出面矫正“市场缺陷”。制定和实施能够清晰界定产权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法律法规。为农户、合作社、公司等产业组织有效运转创建产权界定清晰、交易成本较低的市场环境。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剧增,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林业是宜昌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宜昌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宜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但是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森林资源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1 宜昌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根据“二清”资料显示,2010年,宜昌市国土总面积为2122546公顷,林业用地面积有1563158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3.65%。森林面积有15399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1%,比1999年森林覆盖率为48.5%增加32.2%。总之,宜昌森林资源总量在增加,但森林质量在下降。中幼林的比重较大,而且在人工林中,树种比较单一,树木的抗逆性差,林分质量差,所以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产量低、效益低。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宜昌的森林资源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影响着宜昌林业经济的发展。
2 宜昌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林业经济就是指为了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和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2.1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宜昌处于鄂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自然坡降比为1.4%,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兼有。随着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生态环境恶化,木材生产国的木材产量降低,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首要任务,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面积大小和环境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森林的面积锐减,也是造成当今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全世界的木材生产国今后将逐年降低林木产量,造成了世界上林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供不应求。逐渐要形成木材的卖方市场,木材的价格在经过阶段性的小幅上升后,价格将要逐年大幅度的上涨。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较长,现在植树造林,到成材出售之时,必然要赶上木材价格坚挺之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必将增加对人工林的需求。总之,我国的林业经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护我国林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调整我国林业经济相关政策,适应当今世界林业经济市场的要求。
2.2 政策支持
林业经济是宜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洪涝、 干旱、冰雪灾害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严重阻碍了宜昌的林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仅仅满足温饱,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林业发展已经开始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变化。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湖北省先后颁布了《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湖北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湖北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湖北省木材流通管理条例》等规定。规范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本的监督管理;允许林地自由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合法程序流转。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允许采用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方式造林,并且可以自由的将荒山荒地进行拍卖,承包股份制造林,林权可以依法抵押、转让、继承的方式进行流转,对个人营造的商品用材林可以优先办理采伐许可证。因此,宜昌林业政策鼓励全社会的人们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从而切实保护广大林农和育苗专业户的合法利益不受到侵害,让从事造林绿化的单位和个人得到更多的实惠,从面达到调动更多的人们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由此可见,湖北省的政策是有利于林业经济的发展,给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宜昌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利政策,促进宜昌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宜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但是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开展,“依法治林”逐步成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方针,法律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3.1.1 改变林业立法思路。要让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改变林业立法的思路。林业相关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滞后,没有全面反映当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不能适用当今社会的发展,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实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生态利益,总之要树林“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3.1.2 加强林业执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限制采伐,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贵州省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减少和逆转,严格控制林地用途和总量,加大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者的犯罪成本,较少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3.2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 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经济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建立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为了使宜昌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建立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具体而言,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宜昌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来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从而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其次,加强林业经济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是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发,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二要调整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培育水平。
3.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这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第一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第二产业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转变;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利用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策略,调整宜昌市的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的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宜昌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的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优化完善林业格局。按照林业的主导功能,把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科学合理有效的经营林业,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并对其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林业体制和林业格局。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和技术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充分体现其生态和社会效益。
金融经济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金融经济的稳定性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迅猛,但是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问题却日渐显露,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经济泡沫,分析出它的形成原因,弄清它的表现形式,找出应对的策略。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有过高的预估,会造成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由此可见,实际上,经济泡沫的产生背景就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预估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金融经济市场中,占据着市场行为主导地位的是虚拟经济,这种市场形势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多种行为。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在同等条件的金融经济中,虚拟资本创造地虚拟价值远高于现实资本创造的现实价值。要知道,经济泡沫是无法承受社会考验的,它往往在一段时间过后就会发生破裂,给经济发展予以重创。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泡沫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发展形势,相关研究人员就必须要反思: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市场为何会频频出现经济泡沫并且越来越严重。当我们探究这些问题时,有一些问题值得特别注意:首先,毋庸置疑,经济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虚假信息,这种信息具有欺诈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表象上是好的,实则潜藏着很极大的危害。其次,经济泡沫之所以能得以迅速蔓延,主要是人们的经济心理所致,金融市场中有些人贪图小便宜,汲汲于非理性预期收益。以下,我们将对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作出详细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而社会的进步又能反过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金融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时间,发展空间逐渐宽松,风险也逐渐降低。在这种环境下,资金炒作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资金炒作一般是在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和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此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利用这种刺激性的方式,市场中的闲散资金全都会流入金融市场,注入增值保值潜力最大的资源,这样一来,经济泡沫的蔓延就有了相当的社会基础。
(二)金融约束机制的因素
虽然我国的金融经济已有了多年的发展经验,发展成果也相当不错,但是金融经济的体制问题却不容忽视。金融体制尚不健全,落实工作也没有做到位,这是导致经济泡沫产生的体制原因。鉴于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国家的金融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体制因素的重要性,完善我国的金融约束机制,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和蔓延,降低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经济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我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经济泡沫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股票经济泡沫问题
这种形式的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是股票市场价值与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金融经济中的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等因素都与股票经济泡沫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经济学的规律可知,供求关系的改变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而供求关系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与实体经济不同的是,股票经济的波动往往是由人为的幕后操纵导致的。一些投机人员存在着不良的投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炒股轻松地谋取暴利,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但是炒股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它风险极高。从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发展走势来看,股票市场总是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股票市场自身的这种波动性也加剧了股票经济泡沫产生的可能性。
(二)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
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引起了许多投资者的兴趣,他们纷纷向房地产的开发与投资投以炽热的目光,并抱以热切的期盼。相关人员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对房地产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使得房地产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失衡现象,然而在人们对房地产趋之若鹜的追捧下,房地产的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在人民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房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在房地产经纪泡沫问题的影响下,买房是大多数中下级工作人员负担不起的重任,无数人为了住房问题犯愁。而有些投资者看到直线上升的房价,为谋求个人利益购入大量房产。然而,他们的投资预期能否实现就难说了,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房产信息很有可能是有迷惑性的,房产公司为了售楼业绩可能提出一些与现实有出入的售房方案。
三、控制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策略
(一)国家加强对金融经济的干预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给了市场很大的调控权利,国家尽量不干预市场,但是国家对于那些特殊的经济领域一定要适当加以宏观调控,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年来,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屡屡出现经济泡沫,这是市场调控的弊端,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国家必须出手干预金融经济,帮助金融经济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严格控制房价的不合理性
当前,次贷危机作为美国资本游戏的产物、全球危机的根源,一直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金融风暴其深不可测的渗透力和持续的破坏力使得乐观的美国人一次又一次深陷泥沼。根据目前的经济现象推测美国的经济前景是乐观还是困境,或是情况不明,是否存在着出现二次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是探讨经济现实的根本。
■一、当前美国经济表现形式分析
美国的经济发展体系比较复杂,有着多方面的产业结构,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之中,美国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相对较低,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同时,美国的国家福利政策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较为次要,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的社会现实使得经济危机出现时的宏观调控问题较为突出。当前美国的经济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洗礼,整体的经济体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通过最新公布的美国第二季度GDP修正值分析,预计年化季率升幅修正值将会从初值的2.4%大幅向下修正至1.4%左右,经济回升速度正在减慢。具体经济分析现状为:①从美国的订单涨幅来分析,其耐用品订单的涨幅远低于预期,因运输行业的订单大幅下滑,美国7月耐用品订单月升0.3%,至1930.2亿美元,预期为上升2.8%。另外,6月的数据被修正至下滑0.1%,初值为下滑1.2%。抵消了民用飞机和汽车订单的涨幅。②一直拉动经济复苏的美国制造业行业的扩张步伐令人堪忧。③新屋销售初值被向下修正至月率上升12.1%,总数年化31.5万户;初值为月率上升23.6%,总数年化33.0万户。种种经济发展现状表明,当前美国经济表现仍然处于疲弱的阶段,整体的经济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激化,对于政府来说,要想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还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的进行经济支持。
■二、短期内经济衰退比率预测
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复苏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在依靠政府的主动调控,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分析美国短期内是否还会发生经济衰退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还是进步有着直接影响。如今,美国政府虽然初步实现了政府政策目标,但CPI涨幅较高,有温和的通胀趋势。其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活跃度下降,经济通缩的危险和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增大。
2.1金融海啸能量释放情况不明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此次金融危机由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引发,构成金融海啸的能量是否释放干净仍是个未知数。此次危机起源于经济实力最强、金融体系最发达的美国,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肇始,迅速波及世界。这些机构以贷款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大大拓宽了住房贷款市场的资金来源,降低了银行风险和贷款利率,进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房地产为中心的资金循环,这项金融创新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近期美国的经济有复苏的现象,但是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及其对经济结构的破坏都显示出极强的危害性,银行紧张的神经并没有松弛下来美国联邦金融监管部门要求19家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在5月初完成压力测试,测试结果将于5月4日公布,届时有些银行恐怕会因测试结果不理想而被降低评级,有的还将要求联邦政府提供更多的救市款支持,后果对市场的冲击仍难以预料。如此看来,美国金融股乃至整个股市仍会在高度不确定的内外环境中大幅震荡,说明经济衰退已经触底仍为时过早。
2.2美国国债的金融隐患
目前,美国的国债问题严重,迟早会引发新的金融风暴,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而已,那么是否会在短期之内由国债而引发第二次的危机呢,估计情况不大,美国的国债未来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是一定的。但是其短期内的刺激经济的效果还是明显的,一方面奥巴马政府推出一系列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的政策;另一方面来说,美国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通过发行美国国债融资,现在美国国债正在以每天14亿美元,每分钟100万美元的速度增长。这些都说明,如此大规模的国债发放必然会短时间内刺激经济效益。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样巨额的财政赤字为二战以来最高比例,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从国债问题分析,中国政府要早做准备将经济危机的预警机制完善处理,为防备经济风暴打好基础。
2.3房地产市场和消费产业低迷
当前美国住房市场初显复苏迹象,最进7月份的数据分析表明,美国新房开工量较前月意外下降1.0%,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算为58.1万套, 尽管近期股市回升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好转迹象,但由于前期缩水较多,目前房价已经大体回落到四至五年前的水平。商业地产抵押到期也在开始狂冲。估计有4000亿商业地产今年裸奔。商业房产抵押债券(CMBS)7月的拖欠率3.14%,是去年的6倍。银行持有1.7万亿商业抵押和施工贷款(和CMBS不同)。这种债务拖欠今年将会导致诸多银行倒闭。6.7万亿商业地产大部分为私人拥有。这些数据表明,美国住房市场仍持续低迷。除此之外,美国的消费产业也一直没有直观复苏,国家的多项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将美国国内失业率控制在10%以下,美国就业岗位已累计减少670万个;到7月份,美国全国失业总人数已达1450万人。失业率的控制比率较低,自然造成了消费机制不断降低。“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美国的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的床上用品的企业已经濒临破产,这也直接说明,美国人民的消费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的消费刺激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经济复苏情况不是很明显,整体的经济回暖脚步较慢,短期内产生二次金融危机的情况还是很高的,其情况虽然不很明显,但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美国经济前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3.1美国的经济危机其实可以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和股市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结果并不是很大,这种影响是比较间接的。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是中国总需求的一部分,美国需求下降,会影响中国出口。但是,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都是初级产品,主要是必需品,即使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人也不会直接生产,因为美国没有生产这些东西的比较优势;中国金融体系没有直接受到这场危机的拖累,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层面的。经过危机的洗礼,中国沿海地区的出口行业已经开始转向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还有很多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中西部地区复苏的速度比沿海要快。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促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如果美国发生了二次经济衰退现象,中国的出口问题虽然会受到直接影响,但是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方面还是有利的,中国政府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将经济发展一直地持续下去。
3.2发生二次衰退现象对中国人民的消费依然影响不大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基于这个层面考虑,即使发生二次经济衰退现象,对中国人民的消费依然影响不大,中国人民的消费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从近几年来的储蓄数据分析就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规模计提拨备的情况下,资本回报率仍高达17.1%,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提高0.4和2.0个百分点,预计将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较上年增长30.6%。中国银行业2008年的表现有望在利润总额、利润增长额和资本回报等方面在全球名列前茅。如此看来,高储蓄利润自然会带来高额地消费能力。
3.3汇率问题成为重点
站在中国角度看,现阶段出口下滑拖累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不升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站在美国角度看,美国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水平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所谓利差交易,而过剩的流动性为了追逐高收益流入发展中国家,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的压力,也造成了其资产价格上升。未来中美两国对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博弈依然会进行下去,而全球资本大规模流动的现状也将持续一段时间。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汇调整日益重要。2009年6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正式提议创设超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张。由此可见,此次的金融风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结算打下了基础,随着人民币区域化走向的不断加深,汇率问题其实也已经得到了控制,如果在短期内发生二次经济危机,我国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主动摆脱其缺陷和系统性风险,而走向成熟的汇率征途了。
总之,从当前美国经济表现形式来看,短期内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获得经济复苏有着一定的难度。金融海啸能量释放情况不明、国债的金融隐患和房地产市场和消费产业低迷现象都表明美国经济短期衰退比率较高。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即使出现二次经济衰退,中国在汇率、消费、区域经济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多的影响,但同时我国政府对金融风暴的预测工作还是要高度重视,以便及时应对。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美国经济前景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金融, 2009
胜利油区内部如多层断块油藏、边底水油藏等用直井开采效果较差 ,用水平井或侧钻水平井开采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含面积。为扩大多层断块油藏、边底水油藏和其它油藏的开采程度 ,改善油提高产量 ,开展了分支水平井技术的实践。从油藏开发角度而言 ,分支井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以较低成本开发多产层的油藏 ,低渗、稠油、薄层及裂缝油藏。从钻井角度看 ,各分支井眼共享1个井口及上部井段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 。因此分支井钻井技术是提高油田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胜利油田有了分支水平井计划方案 进行了 2口分支水平井肯 11-支平 1井和郑41-支平 1井的试验。
1 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
1. 1 分支井工程设计技术
1. 1 . 1 地质及工程设计采用适合分支井开采的资源量评价技术来确定适合用分支井技术开采的油藏及地质条件。采用分支井优化设计技术,确定分支井合适的分支类型;对分支井的不同分支进行优化研究 ,以确定各分支的水平段长度及延伸方向。
1 . 1 . 2 井身结构和井眼轨道设计原则为便于处理钻井和后续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 ,应尽量钻较大尺寸的分支井眼。技术套管的下入深度 ,除考虑地质要求和施工安全外 ,还要考虑分支井眼的开窗点及特殊工具的坐放位置。在井眼轨道设计方 面 , 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水平井和侧钻井的轨道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其设计方法如下。
(1) 根据分支井眼侧钻施工方式的不同 ,确定分支井眼侧钻点的间隔距离及井眼轨道初始井段的类型。一般情况下 ,2 分支井眼侧钻点的间隔距离为20~80m ;裸眼侧钻施工 ,其分支井眼的间距应大于 下斜向器开窗侧钻施工的分支井眼的间距。
(2) 裸眼侧钻施工分支井利于井眼轨迹控制,从侧钻点直接设计为增斜段。
(3) 分支井眼的分支位置应选择在地层致密、岩层易钻及井眼稳定的井段。
(4)考虑到完井方式造斜率设计为 10~20 (°) / 30m 。
(5) 用斜向器进行开窗施工的分支井 ,斜向器一般应下在直井段或斜直井段。
(6) 设计井眼轨道时 ,应尽量缩短分支井眼在井斜角 45°~60°范围内的井段长度, 防止产生岩屑床 ,造成井下复杂事故。
1 . 2 导向钻进及mwd测量技术
1 . 2 . 1 复合钻进技术综合考虑井深及地层特性 ,
施工中在造斜段及水平段均应采用 mwd + 单弯动力钻具的导向组合钻进 ,该组合通过滑动和复合钻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增斜、降斜和稳斜 ,既达到了连续钻进的目的 ,又可随时根据需要调整井眼状态 ,实现有效地提高钻井速度和控制轨迹精度的目的。 施工中要实时进行井眼轨迹的计算和预测 ,及时对待钻井眼进行校正。
1 . 2 . 2 mwd 测量技术 2 口试验井均采用 mwd 进行随钻测量。要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实现这一目标 ,应通过选择合适的钻头喷嘴 ,使钻头压耗和井下动力钻具压耗之和满足 mwd 脉冲发生器所需的最佳压耗值。若压耗值太低 ,脉冲发生器产生的信号过弱 ,易 扰信号淹没 ;若压耗值过高 ,可能使脉冲发生器释放阀关闭 ,发不出信号。由于该仪器是靠钻井液传递脉冲信号 。
1. 3 定向回接与开窗侧钻技术
1. 3 . 1 定向回接系统在 2 口试验井的设计 ,以实现开窗侧钻和分支井眼的再进入。定向回接系统由尾管悬挂器、定向回接接头、定向接头、打捞接头、防阻塞接头和斜向器组成 。用陀螺测出定向回接筒上的键槽方位 , 根据分支井眼的设计方位 ,在地面调整好斜向器的 方位 ,将斜向器总成1次送至定向回接筒并坐键 ,不需2次定向即可实施开窗侧钻作业
1 . 3 . 2 开窗侧钻技术试验的2口分支水平井都是在φ244 . 5mm 套管内开窗侧钻2 分支井眼 ,利用一体式铣锥1次完成开窗和修窗工作。由1 趟送入管柱送入 ,坐键、坐封后 , 通过施加一定的 钻压剪断销钉 ,即可进行开窗磨铣工作。
1. 4 钻井液体系设计
分支井钻井液体系设计应重点考虑先钻出的分支井眼在钻井液中浸泡时间长 ,可能发生较严
重的油层污染和损害问题。因此设计时应合理选择与地层相配伍的钻井液体系。分支井所用的钻井液应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流变性和对油层的保护性能。对分支井水平井钻井液配方优选试验,即可提供正常的润 滑性及抑制防塌性能。
2 分支水平井钻井实践
2. 1 试验井地质情况简介
肯 11-支平 1井位于肯11中部构造的较高部 位。该区块先后有7口 (包括 1 口水平井) 投入开发 ,大部分井开井即见水 , 含水迅速上升至 90 %以 上 ,其主要原因是该层为底水油藏 ,油水粘度比大 ,油流动阻力大 , 底水很快以水锥形式使油井水淹。 因此设计用双分支水平井开发该构造的含油富集 区 ,以控制更大的含油面积 ,抑制底水锥进 ,增大泄油面积 ,改善开发效果。
2. 2 试验井井身结构
两口试验井均采用了主井眼钻φ311 . 15mm 井 眼下φ244 . 5mm 技术套管 , 分支井眼钻φ215 . 9mm 井眼挂φ139 . 7mm 套管或割缝筛管的井身结构 , 尾 管悬挂器的位置由上分支开窗点位置和所采用的回 接系统的要求确定。
2. 3 斜向器的回收工艺
试验的2口分支水平井均采用下套管固井射孔方式完井。在第2分支井眼固井后 ,将窗口位置的φ244 . 5mm 套管内重叠一部分φ139 . 5mm 套管 ,其斜向器顶部以上的部分采用领眼磨鞋磨铣 ,而斜向器顶部以下的部分采用套铣筒套铣 ,筒进入打捞接头后 ,将切断的套管及斜向器组合一起回收 ,从而实现各分支井眼与主井眼的连通。
3 存在的问题
(1) 重叠管柱部分的磨、套铣和斜向器回收作业耗时长风险大。
(2) 分支井眼与主井眼的机械连接性能、密封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 各分支井眼的选择性再进入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 结论及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工业设计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都有稳定的专业属性和从业群体。而这些领域在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其微观层面各自独立的具体性已渐渐消失,相反,一种数字融合的现象应运而生。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媒和设计等行业,技术相互融合,原本需要依赖的介质已不再重要。例如,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融合,互联网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数字融合主要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价值实现不以实物形态为目标。产品设计必然是无法避免实物形态的,否则便与虚拟现实的一些设计无法区分开来。然而,产品设计在数字融合的背景下,必定面临着改变的需要。毕竟,当信息载体进行融合的时候,相关的功能属性也必然不可能独立开来。举例来说,美国apple公司的移动电话iphone,将具有音乐、视频功能的ipod和基本的通讯功能全部融合在一起。尽管这种数字融合仅仅是对媒体的集成产生了影响,但由于媒体与功能和用户需求的关联性,必然会对产品设计的实物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现象为产品设计提出了媒体性的要求。无论数字融合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产品一旦具备了媒体维度的考量,就能够应对这样的变化。设计师必须明确,如今的产品已不仅仅是与物质生活紧贴的实物形态,同时也被赋予了信息媒体的属性。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延伸,产品的功能不断地越过过去彼此的界限,各种功能间的联系加强了,总的功能拓展了,但对于设计师的分类考虑带来了难题。这种功能越界的现象愈演愈烈。对产品外形的设计,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即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美观。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造型的美观甚至是独特、迷人,都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因而,已蜕变为功能的一部分。例如对保温杯而言,装盛饮料的功能和用户对杯子造型的欣赏的功能,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原本不同层次的功能存在着越界的现象,功能间处于胶着的状态。这种现象要求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综合性。外观和功能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样地,汽车的运输、载人、行驶等功能也不是相互平行的几个问题,而是相互交叉的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当产品设计的介质、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销售和使用的实现方式也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变化,产品的传播性正大大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各种产品除了语义学上的沟通以外,独立的精神价值的传播已在逐渐深入。文化与创意,本身就是对产品设计这重属性的规定。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工业时所指出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一方面满足了普通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导致文化艺术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原因。”②这就为设计师提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产业园的情况。国内目前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北京798、上海1933、杭州西湖创意谷等,其中,与产品设计关系密切的也有江苏太仓Loft、杭州Loft49等。这些园区基本都有政府的扶持,尽管在经营、服务和自身入驻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产业园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是,依靠这种国家或地方政府扶持的大型产业园并不可能成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推动发展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以杭州的西湖创意谷为例,园内的北京东方国设计馆在当地颇受好评,设计业务大好。然而,即便设计谷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相结合,其品位和质量都相当高,但在入驻之初,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下进行的。如此一来,原本在市场(大众)和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却为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沟通,避开了最重要的用户这一群体。这与产品设计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其次是社会中产品设计行业内以文化和创意为源泉进行的产品设计活动。这在广度上和灵活程度上是园区所无法企及的。然而,这样的设计活动现状是喜忧参半的。上海在打造其创意设计之都的城市名片的时候,起步早,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仅从2008年来看,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在3415.55亿元,而且其中在设计研发、建筑设计和咨询策划创意的总产值及其对增加值的贡献率是居于前三的位置的。③换言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设计,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策划环节,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如同博物馆般的产业园在收藏着设计的产品。应该说,如今的很多企业,对知识技能和创新力是有所依赖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的资源和能力的表现。企业设计新产品,发挥创意元素,增加文化属性,策划营销活动,打造个性化品牌,开拓市场等,以智力为用户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著名设计师李剑叶,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紧箍咒形象,结合红极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中对悟空紧箍咒形象的解构与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设计了名为“爱你五百年”的戒指。这一款戒指是凭借着一种创意的智慧,提供了用户别样的服务和体验。不仅有着充当婚戒或是表达爱意的功能,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承诺和诗情画意。然而,在部分企业以文化创意为源泉求得发展的同时,国内的很多企业依然停留在照搬或是抄袭的层面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企业对文化创意的理解和运用是浅俗的,甚至是一种误解。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是将一些显性的、外在的元素直接拼贴和挪用,中国企业流行的“青花瓷风”就是对传统文化创意的肤浅认识。相比较而言,日本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掘上是颇有经验和成果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的建筑设计就是极好的证明。它通体没有采用木质材料来构建,也没有直接使用飞檐和禅宗的色调。而是以玻璃、管柱、金属地板来深刻地反映日本的传统建筑风貌,是在内部的结构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机理上做文章。因此,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必须真正明确文化和创意究竟为何以及如何化用到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去。
中图分类号:E927
反潜导弹是导弹技术和水中兵器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现代高效能反潜武器,战斗部按其携带武器可分为反潜自导鱼雷或核装药武器。
目前,典型的潜射反潜导弹的作战过程如下:舰艇使用声纳探测到目标潜艇后,进行识别、跟踪,再通过指控系统解算射击诸元并传送给导弹。在符合发射条件后发射导弹,导弹按照设定的弹道出水,出水后助推器点火,导弹飞向目标区。到达目标区后,自导鱼雷脱离火箭入水,按预定程序自行搜索、跟踪直至命中目标。与反潜鱼雷相比,反潜导弹在遂行反潜作战行动中的使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反潜导弹的特点
二战后,潜艇的水下速度大大增加,特别是核动力潜艇,不仅是续航力大大增加,其最大航速也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反潜鱼雷的最大速度还是停留在40~50kn左右。这样在鱼雷对水下潜艇进行攻击时,若水下潜艇采用最大航速进行规避,则鱼雷需要追击的距离会大大增加,直接影响了鱼雷的作战效能。如鱼雷以50kn的速度击功10Km外的潜艇,而潜艇以40kn的速度背向鱼雷来向进行规避,则鱼雷要命中潜艇就需要少90Km。这显然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鱼雷的航程。反观反潜导弹,通过火箭在空中的高速飞行,能将鱼雷远距离迅速投送到目标附近,受介质密度的影响,与反潜鱼雷相比,导弹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远小于鱼雷在水中的阻力,因此,反潜导弹无论是在飞行速度还是飞行距离方面都远远超过鱼雷。
反满导弹一般是在超视距条件下使用,其命中精度是评价其战术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潜导弹的命中精度大致由战斗部(鱼雷)水下命中精度、入水弹道和导弹入水精度两方面决定。鱼雷命中精度由其整体性能决定,本文只分析入水弹道及反潜导弹入水精度。
三、雷、伞分离系统对弹道的影响
火箭将鱼雷助飞到一定的高度,在一定的速度、角速度、姿态条件下雷、箭分离,接着打开降落伞,鱼雷在降落伞的减速和稳定作用下,以一定的入水条件。如:攻角、速度、姿态角的限制下入水。
初始小攻角对雷伞系统初始弹道影响较大,而对接近入水时的弹道影响较小,对入水角的影响也不十分明显。如某型火箭助飞鱼雷分离攻角α0=00时,入水角为-680。而α0=±20时,初始攻角对入水角的影响对应入水角的增量约为±20。
而分离姿态角对雷伞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图1给出了某型火箭助飞鱼雷α0=00时分离姿态角分别为-100、00、100时的雷伞系统空中弹道。计算结果表明分离姿态角对雷伞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当θ0=-100时雷伞系统迅速下降。而θ0=100时,雷伞系统向上运动高度约70m,到达最高点后迅速下降,雷伞系统滞空时问变化也较大,对入水角也有较大的影响,计算获得入水角分别为-56.20、-680、-760。在入水角为-760
四、反潜导弹命中精度
一般情况下,反潜导弹入水点散布按纵向(距离)、横向(方向)分别进行分析计算。纵向散布误差由飞行速度误差、飞行时间误差、发射点到反潜导弹距离的测量误差及风等随机因素产生的误差组成。反潜导弹横向散布误差由方向陀螺仪漂移误差、空气阻力和主动推力误差、发射时瞄准误差、在不可控飞行段由于风等随机因素组成。在靶场条件下,由于技术和设备原因引起的散布称为靶场散布。在舰艇上发射反潜导弹时舰艇位置散布称为舰艇散布。一般条件下,舰艇散布要大于靶场散布,因为在舰艇上发射反潜导弹时存在附加扰动因素(发射舰艇的位置、速度、摇摆、振动等)而最终影响反潜导弹入水位置。反潜导弹海上入水点位置具有随机性。对某次射击来说,我们不能够事先确定反潜导弹实际入水点偏离预定入水点数值的大小和方向,只能确定在某一范围内误差的概率。反潜导弹入水点散布服从正态分布,且等密度分布曲线是一个椭圆,见图1。
X轴是发射方向,Z轴垂直于发射方向,图中曲线为反潜导弹下落抛物线,从内至外,分别是一倍至五倍的概率误差(中央误差)椭圆。主轴半径等于1倍中央误差 ,(纵向)和 (横向)的椭圆,称为单位分布椭圆。战斗部入水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密度分布规律服从正态分布 ,由下式表示。
(1)
式中 , 分别为距离和方向上的中央误差; z 为随机坐标点; 为拉普拉斯函数自变量。
如果散布中心不在坐标原点,而在坐标(X0,Z0)点 ,由平面散布律用下式表示
(2)
从式(1)和式(2)可以看出,确定反潜导弹概率密度的基本参数是沿发射方向的中央误差 和垂直于发射方向的中央误差 。随着 , 值的增加,概率密度降低,反潜导弹命中概率下降。 , 可通过靶场射击计算获得。
四、结论
在舰艇上由于其他附加因素的干扰,会大大增大射击散布,这种增大了的散布对发射反潜导弹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舰艇上使用反潜导弹时,还要进一步做以下工作。一是要适时计算并修正舰艇速度和舰艇横、纵摇摆影响;二是要及时测量反潜导弹舱室温度,减小发射时发射药温影响;三是适时计算和修正自然风、大气温度和大气密度引起的纵横向偏差;四是必须采用高精度反潜导弹武器瞄准系统,减小发射系统高低角误差的均方差值和方向角误差的均方差值,改善和优化射击指挥软件和发射装置的瞄准精度,就可以达到减小高低角误差的均方差值和方向角误差的均方差值。在投入相对较少情况下,可以得到较好的射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