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畜牧业产业规划

畜牧业产业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8 10:05: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畜牧业产业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畜牧业产业规划

篇1

一、我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建成了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县级2家。这些企业分别以种畜禽生产、畜禽产品购销加工和饲料加工销售业等。带动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全县7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725户,其中养猪户2045户、养禽户680户,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湖北神地公司是我县的一家省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紧紧围绕“种鸡—孵化—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蛋品粗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销售”这一产业链条的建立和延伸做文章,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蛋鸡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与农户建立核心联系户130户,紧密联系户260余户,松散联系户460户。20__年,该公司共孵化供应种苗250万羽,生产供应饲料1.25万吨,培训养殖户550户,清洗加工、销售“咯家果佳”、“神地”品牌鲜蛋5500吨,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__特色畜牧产业化的路子。

2,规模养殖蓬勃兴起 。__县采取措施,通过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服务促动、效益驱动等方式,在市场有利和政策有力的双重作用下,全县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各类养殖小区31个,其中养猪小区11个,蛋鸡小区18个,养鸭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钱场镇建立了白马、舒岭、茶场等13个蛋鸡小区,现有养鸡专业户1073户,存笼蛋鸡448.4万只,日产鲜蛋202吨,年创产值3.9亿元。目前钱场镇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集群。

全县规模化养殖户总的特点是:分散养殖户出栏(笼)比重下降;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笼)比重大幅度上升。据调查,20__年底,全县规模养殖户3901户。其中,生猪规模户1694户,出栏生猪42.81万头;肉牛养殖规模户93户,出栏614头;肉羊规模户93户,出栏肉羊10261只;肉禽规模户25户,出笼肉禽34.2万只;蛋禽规模户1996户,出笼781.64万只。从生猪养殖的结构上来看,出栏生猪50-99头的户848户,占规模户的50%,出栏生猪5.67万头,出栏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13.2%;出栏100-499头的规模户699户,占规模户的41.3%,出栏生猪12.53万,占出栏总量的29.2%;出栏500-10000头以上规模户147户数,占规模户的8.7%,出栏生猪24.61万头,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57.6%。从以上数据比较分析:规模养殖以生猪养殖量100头为分界线,50-99头的养猪户数占一半,出栏量只占一成三;以养殖量500头为分界线,养殖在50-499头之间户数占总数的91.3%,养了规模总量的42.4%的生猪;而养殖量达到500头以上规模户户数占总数的8.7%,出栏了57.6%的生猪。从蛋禽的规模养殖结构来看,存笼500-4999只规模户,户数1491户,占规模户的97.6%,出笼285.9万只,占出笼总数的37%;5000-50000只以上规模中,户数505户,出笼495.7万只,占63%。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情况说明了我县规模养殖中,养殖户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扩大规模,规模养殖户中的大户出栏(笼)量占了半壁江山。预计规模养禽场全年可生产禽蛋12.5万吨。全县规模养殖畜规模户出栏总量禽出栏(笼)数占总出栏数的比例已超过50.4%,规模养殖禽蛋产量占全县禽蛋总产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

另外,20__年,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舍105栋,是全县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亮点。

3,中介组织已经起步。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 2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有11家生猪专业合作社 、9个家禽专业合作社、6个家禽养殖协会和2个其它养殖中介组织。各类中介组织均已在民政和工商部门办理了登记和注册,建立了办公场地,完善了和规章制度,管理有序,运转正常。29个中介组织网络养殖户485户,带动农户3658户,发展生猪、家禽和蛋品运销大户24户,上年为全县运销生猪32万头、家禽85万只,禽蛋1.2万吨。

4,畜牧业地位明显提升。

20__年,全县累计出栏生猪85.01万头,出笼家禽710万只,生产禽蛋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3%、3.6%和30%;出栏肉牛1.39万头,出栏肉羊6.6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8%和1.4%。其中,规模养殖占出栏总量的50%以上。20__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6.086亿元,比去年增长60.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畜牧业养殖效益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畜牧业贡献增加320元。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继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最大的实际是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的分散小农户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

1,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畜牧产业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有的人误把畜牧产业化当成“筐”,包罗万象,什么都往里面装,使发展畜牧产业化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业、养殖观念、方式和方法还是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和好的运营方式仍然运用的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少数散养户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参与意识。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全县的养殖户中大的规模户懂技术、善管理者居多,而散户中畜牧业劳动力老年化比例上升,文盲半文盲占20%,小学

文化约占45%,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30%。因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一部分养殖者还缺乏认识和把握能力,对调整结构,推进畜牧产业化缺乏参与意识。具体表现有三:1、盲目性。不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按自身意愿从事养殖业。2、盲从性。不少农户自主经营的能力差,养什么主要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养什么怎么养自己照搬。对经营活动陌生,没有市场经济意识。3、现实性。多数农户在调整结构、推广畜牧新技术方面缺乏分析决策能力,必须亲眼看到别人养殖获得效益后才相信,致使产业化发展缓慢。

3,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生猪屠宰企业和2家蛋品初加工企业,牛羊等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偏少,而且生产能力不足。加工企业仅限于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除神地公司蛋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农户能力较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仍有发生,病原污染面较大,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养殖风险加大。

5,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需要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由于畜禽所排泄的粪便较多,而且一部分是直接排到圈舍外面,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过高,养殖业主难以承受,大多数业主选择牺牲环境赚取利润,这种跟地方和环境保护者的冲突必然反过来影响畜牧产业化的进程。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会不断提高。去年的猪肉市场风波,说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四性”,即:食品的安全性、产业发展周期性、应对风险脆弱性、产品供给敏感性的特点。随着畜产品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三、思路与对策

(一) 思路

畜牧产业化是畜牧业一体化的简称。它是畜牧市场化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包含畜牧生产中“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市场化。近年来,我县一直坚持不懈地抓创建全省畜牧大县的工作,积极引导畜牧业家庭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传统畜牧业走向市场,全县畜牧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畜牧工作总体思路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增加总量,确保安全,创新机制,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生产方式上,坚持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省内外两个市场,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坚持南北发展战略,以生猪、家禽生产为主体,加快发展草食牲畜;坚持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构筑具有__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作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领导专管,业务部门专抓,负责产业化工作的协调、组织、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各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畜牧业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是在规划上要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把养殖区域划为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合理规划区域养殖用地。对适养区开展环境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建设养殖小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这样既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畜牧产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和种草养畜,充分发挥草食畜禽污染少的优势,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三是种养结合,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实现农牧双赢。在农业生产区和基地进行种植的同时配备适度规模的养殖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源,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同时农作物作为青绿饲料可以补充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多种形式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 —沼 —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队伍的问题,__县率先进行兽医体制改革,“ 防治分离,以检促防”的改革思路得到赞同,“以钱养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待遇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机制中“人”的问题。另外,优良小区优质畜舍的建设也是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养殖小区建设要大力推广 “六统一分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分户饲养)。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使畜舍设计合理的养殖小区成为全县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彰显优质畜舍(如养猪150模式)防制动物疫病,抵御养殖风险的作用 。

3,要把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要与工业强县战略有机结合,以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着力点,重点扶持神地科贸、绿丹禽业、龙王畜牧、县人工授精中心站、弘源饲料等企业做大

做强,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资金扶持、市场服务、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形成供种、饲料加工、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按照县委“项目至上,招商为先 ”要求,立足我县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我县种源、饲料、兽药生产和畜牧食品加工业,形成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要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

篇2

一、前言

发生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几乎给震区的各种农业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以畜牧业为例,地震导致了大量的畜禽死亡,给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相应的畜牧业服务体系及其房屋设施等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形式之一。因此,积极恢复震区畜牧业,使其从地震灾害的阴霾当中尽快恢复起来,不仅能够为农村增加收入,同时更是维持震后灾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方式。为了确保震区的畜牧业能够平稳、健康并且快速地发展,在我国积极努力重建家园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震区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例如,引进优良的畜禽品种以便优化目前的畜禽品种结构、推广先进技术进而提高震区人们的养畜水平、促进产业链延伸进而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等等。恢复和发展震区的畜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更加需要当地人们群众的不懈努力。

二、地震灾区畜牧业的发展困难

由于该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在对该地区的畜牧业进行重新发展时必须要要解决好以下困难。

第一,科学技术没有充分体现出在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中体现尤为明显:(1)畜牧业所需的科技人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畜牧业高技术化的需求,并畜牧业科技基础薄弱,很难做到持续发展;(2)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当中融入程度较低,当地农民常常单纯依靠扩大经营规模来获得更高收益,而非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3)没有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氛围,导致畜牧业的经营模式落后、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不足、抵抗各种疾病疫情的能力较低;(4)震区畜牧业散户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在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把握程度方面略有欠缺。

第二,没有雄厚的畜牧业基础为其提供发展保障。当地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同时由于发展旅游业等产业规划的影响,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一般不鼓励大兴土木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畜牧业的产业链很难延长。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贫困人口的数量较多,大部分发展畜牧业仅仅是维持了自己生存,一般很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当地畜牧业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并且投入缺乏持续性,再加上生产条件比较恶劣,不仅投入产出比很难令人满意,而且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低。该地区目前没有指定完善和健全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或者蓝图,导致当地畜牧业发展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意识,在政策扶持方面也很难进行落实和执行,并且相关扶持政策带有时期性,缺乏长久的关注。草地环境恶化比较严重,缺乏必要的修养生息,导致当地的饲草资源越加匮乏,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自然灾害(鼠灾、虫灾以及其他天灾等)频发,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第三,虽然有产业化萌芽但是发展进程过缓。由于缺乏完善的工业体系来延长畜牧业的产业链(例如畜牧产品加工以及深加工等),加之相关市场发育不完善,致使震区的畜牧业发展规模一直过小,在在深加工方面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导致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销售的不平衡,拖缓了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在市场方面,畜产品流入市场的各个环节(例如收购、加工、销售)没有形成紧密的衔接,没有市场需求的支持是导致当地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过于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地震灾区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进行体制革新。必须实行畜牧产业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小生产者在资源配置上的局限性;推行牧户公司化,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使牧民不仅在饲养环节,而且在加工和流通领域也能得到适当收益。为畜牧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搞活畜产品流通,努力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引导,从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多方面帮助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利益,推动西部地区畜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草原畜牧业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二,实现畜牧业发展的高科技化。增加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大力建设生态型、观光型、市场型的牧业生产基地,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社会化的、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可以充分融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开发观光型、旅游型的新型畜牧业项目,开展畜牧观光旅游,家庭旅馆,开发“牧家乐”、“农家乐”等新型“牧业体验之旅”,实施探索型畜牧旅游观光,增加参与农牧民的收人。

第三,给予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国家灾后重建的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条件,中长期规划好灾区畜牧业发展思路,把灾难化为有利,重新规划和布局该区畜牧业体系,让广大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四、结束语

5.12汶川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畜牧业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地震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大量的畜禽死亡,经济损失惨重。本文所提的几点拙见希望可以为震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这种问题的出现,首先来讲对一个地区的山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没有带动力的,因为想要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龙头模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山地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还有山地的发展之间出现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势必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山地畜牧要涉及到对牲畜进行放牧,可是在当前这样的生态环境系统下,人口的急剧增长,也需要生存的空间环境,而在发展畜牧业的时候,如果不采取合理科学的放牧措施,就很容易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三)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以及规模化的养殖体系。

尽管社会市场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畜牧业的小规模发展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的,这就出现了供给不足的生产与需求的突出矛盾;

(四)对于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对于畜牧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在实际的养殖中没有得以完善的转化运用,而且养殖基础相当薄弱,在养殖业方面的科学技术投入小,转换率低,效率不高。

(五)养殖户在进行标准化大规模养殖发展的时候,其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

形成了养殖户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从而导致畜牧业的得不到持续长远的发展;

二、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对畜牧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针对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地形条件来看,在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地形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并且结合当地不同的县,乡以及村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的资源,对当地的畜牧业重点发展地区有一个规划,然后明确发展的目标,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山地畜牧业发展规划策略。在畜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发展规划章程和因地制宜的方式实施,而政府也应该对其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并鼓励养殖户坚持走生态化建设,产业化道路,有步骤、有制度的进行以少数带动多数的产业化建设,最终形成强大的带动力量,使当地的山地畜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加强畜牧业中的科技建设

1.为了让现代畜牧科技在实际的运用中得以全面的转换,就必须加强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以及增强畜牧业中的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

要想加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打破学科在部门或者单位、区域的界限,建设人才科研队伍的同时,还要加快畜牧技术推广设施条件的建设,从而构建一个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并进行推广实施的无界限体制平台,将动物疫病的防治、优良品种繁育体系以及畜产品质量作为畜牧业科技的重点;

2.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前提,而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需要建成一支强大的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

所以要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适时进行培训,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创新和推广应用型人才。另外还要对养殖户的生产技能、文化技术以及思想观念进行培训,加强对养殖户的鼓励和引导,在技术型人才的带领下,对畜牧业的发展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改善和提高;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山地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山地资源条件,还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要加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及创新开发模式进行资金的筹集。

1.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属于一种创新模式的财政筹资,可以通过贷款的利息优惠、先建设后补贴以及进行保险补贴等方式大量的吸收社会资金,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速度;

2.加强财政金融的资金投入。

要加快山地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就应该对畜牧业的发展基金进行全面的探索,然后再对财政金融资金支持可能出现的巨大风险进行探究,并且针对降低这种风险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争取政府财政专项扶持项目的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款项,然后在具备财力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畜牧业发展;

篇4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重要实现途径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工作取向,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就畜牧业而言,主要任务是建设全国畜牧资源开发基地和畜产品深加工基地,主动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是重要实现途径。近年来,全省畜牧业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共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272.69万吨,同比增长5.2%,禽蛋产量39.3万吨,同比增长9.03%,奶类产量10.15万吨,同比增长5.37%。畜牧业产值446.2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40.55元,同比增长27.45%。

客观分析我省畜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政策有力、市场有利和主要畜产品供求趋紧的形势下,省内二、三产业大量社会资本向畜牧业规模养殖和加工业转移;省外发达地区畜牧业受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发展受到限制,不断把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重大机遇,要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创造和发挥我省畜牧业比较优势、资源优势,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信息沟通和畜牧业项目规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畜牧业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引入四川,把我省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饲料、兽药为一体的全国畜牧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积极引导省内部分实力雄厚的二、三产业企业向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环节转移,构建畜牧业多梯度、多层次承接转移新格局,是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最佳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我省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

畜牧产业转移中,我省畜牧业的承接条件在中、西部地区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一是明确发展思路。提出了“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在资阳、遂宁、眉山三市进行现代畜牧业建设试点,营造了加快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规划引导。制定了生猪、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资阳、遂宁和眉山三个丘陵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三是强化政策激励。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育肥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和生猪贷款担保风险补助制度试点工作,为我省加快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去年,省财政投入38850万元支持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同比增长2.5倍以上。市县也加大了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如去年成都市对2007年投资新建常年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场),按投资总额10%予以补助,共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00个。同时,金融系统加大了畜牧业信贷投入。去年1至10月,省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投放生猪养殖、收购和加工贷款225.7亿元。五是创新融资投入方式。成都、资阳、遂宁等许多市(州)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担保、投资等方式,粘合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生猪等畜牧产业,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二)产业发展基础好。我省是传统畜牧业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生猪和水禽存出栏、肉兔出栏、蜜蜂存栏及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畜牧业是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生猪产业是我省畜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生猪年出栏占全国1/8,世界的1/20,其中省内需求近70%,30%的猪肉产品外销和出口。2007年,外调猪肉117万吨,出口5万吨以上,占全国猪肉外销出口总量的1/3以上。良好的产业基础,悠久的生产发展历史,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以来在京、沪、粤、港、澳等省外市场和俄罗斯、新加坡和中亚、东南亚、欧盟等国际市场形成的影响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优势条件。

(三)后发优势突出。一是自然禀赋优越。我省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带,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适宜畜禽生产发展,有利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降低养殖自然风险。二是生产增量空间大。散养仍是我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生猪的家庭零星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70%,生猪的规模饲养面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比河南、江苏、湖北分别低23、13、11个百分点。通过科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的增量空间大。三是加工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只有内蒙的68%;畜产品综合加工率不到30%,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低内蒙、山东省35个百分点;精深加工率不到5%,总量不及河南双汇集团的一半。稳定、优质、丰富的畜产品加工资源和流通加工的发展滞后,为精深加工业强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总结推广了“六方合作+保险”运行机制和“寄养、托养”等生产模式,探索建立了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利益分享机制、多方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产业互动、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产业发展框架体系,为承接畜牧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应避免两个误区坚持四个结合

承接产业转移中,我们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要避免两个误区,坚持四个结合。

(一)承接产业转移,就是承接别人的落后项目。有的同志担心我们承接的是别人淘汰的、落后的、对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产业转移。实际上,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业在地域间的空间转移,都不会是原物原样原水准原机制的复制,所转移的项目,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竞争新的要求,总会自觉站在新的平台上去建设发展。同时,先进与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凡是市场认同、接受或者欢迎的项目,就不是落后的产业。成都“十五”期间实施的东郊工业企业调迁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准确地说,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产业快速升级,为欠发达地区留出的成熟产业空白和发展机遇。

(二)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承接工业项目转移,与农牧业关系不大。毫无疑问,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应当以工业为主导,但这并等于其他行业没有产业可以“承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工业,也决不仅仅是抓工业项目的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应当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在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业中和第三产业的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领域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广东温氏集团、河南双汇集团、南京雨润集团、蒙牛等龙头企业纷纷进入四川,就是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浙商、浦发等地方性银行进入四川,就是金融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

(三)坚持承接产业显性转移和产业隐性转移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发达国家或地区需要更迭的产业抢抓、吸引过来,这是我们一般认识的显性产业转移。隐形产业转移则是指发达地区已经不断弱化或者退出的、但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产业,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扶持,做大做强,去填补发达地区留下的产业空白。比如生猪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近几年产业规模明显缩小,有的省市甚至明确表示限养生猪。而四川则应抓住这一机遇,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品种——养殖——加工”整个产业链做强做大,填补沿海退出的产业空间,这也是一种产业转移的承接。

篇5

1.2产业化运营不断完善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分散养殖户从事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格局,增加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区各类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8家,网络养殖户1500多家,初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格局。

2存在的问题

2.1现有体制不能满足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襄城区畜牧业相对于工业、商业、服务业来说,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小,畜牧业生产管理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经费保障都处于弱势地位。该区虽然设置有畜牧兽医局,但长期未健全相应的编制。同时由于防疫体制改革后动物防疫监督的职能统一收回到襄阳市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而日常的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等工作仍由襄城区承担,造成了职责和权限、工作和人员不相匹配,影响了日常的防疫和技术指导,制约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2.2养殖业用地问题突出国家规定养殖用地属农业用地范畴,只要项目所在地畜牧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审批即可临时用地。但是作为襄阳市主城区,襄城区的畜牧业用地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保障。随着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更趋紧张,养殖用地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新增养殖户由于土地规划问题,不得不暂时搁置。

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尽管该区养殖大户和新型养殖模式发展迅速,但小规模分散经营仍然占较大比例。现有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市场调节能力弱,辐射示范作用不强,缺乏带动力。

2.4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沟通、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成员之间只是信息与技术共享的松散联系,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2.5畜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现有畜牧业畜禽品种结构中,耗粮型猪禽比例过高,节粮型、经济型草食牲畜比例过低;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过大,奶、蛋类产量偏低。

3建议和对策

3.1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按照畜牧兽医及动物防疫行政管理职能,配齐配全专业技术人员,核定全额财政拨款基数;成立动物卫生监督和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技术要求。

3.2合理规划畜牧业专用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在离主城区较远的乡镇、办事处合理规划和储备畜牧业专用地,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保障。

3.3大力扶持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按照“积极扶持、精心培育、引导生产、提供服务”的思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落实扶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项目支持、贷款贴息、技改重组、信用担保等措施,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带动畜禽养殖户的积极性。

篇6

近年来,尽管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中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畜牧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尤其是平原地区,闲散土地急剧减少,基本农田红线不能逾越,土地流转困难,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生产结构不够优化。肉牛、奶牛等草食牲畜发展依然相对较慢,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种养结合不密切,循环链条不畅,畜禽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然较少,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奶业出现倒奶现象等都是产销不紧密的直接体现。

3)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国内畜牧业效益低与国外畜产品价格倒挂矛盾日益突出,国外畜产品成本低,我国畜产品成本高,国外玉米、奶粉价格比国内低一半左右,必然导致进口量增加。目前,国外优质低价畜产品对国内畜产品冲击已经显现,导致我国畜产品处于弱势竞争地位,将会引起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

4)养殖粪污治理任务艰巨,大部分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或是根本没有处理设施,不仅造成有机肥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5)大型养殖企业扩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生猪规模场发展表现尤为突出,造成生猪生产过剩,生猪价格低位运行,致使养殖企业亏本经营长时间难以扭转。

2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

在今后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中,要结合本地实际,秉承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完善产业体系,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利用国家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对中等规模以上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分离,净道、污道分离,辅助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

2)加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关键环节,是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按照“产品精、品牌响、增值高”的要求,加快经营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推广,提升加工层次,丰富加工种类,通过努力,形成不同层次、种类齐全的畜产品加工体系。

3)推进生态养殖工程。加强农牧结合,促进生态发展,指导养殖场户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生态养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支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沼气池等粪便处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养结合等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带动。首先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做好现有建设项目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政策和项目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其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系,吸引外地畜牧企业来投资兴业,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篇7

一、十一五”畜牧业完成情况

区畜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克服了金融危机影响、养殖比较效益下滑、甲型H1N1流感突袭等困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高产、高效、生态、优质、平安畜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坚持了全区畜牧业继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形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全区牛存栏6.5万头,截至到2010年末。其中奶牛存栏3.77万头,生猪存栏37.2万头,出栏66万头,羊存栏19.2万只,出栏21万只,家禽存栏360万只,出栏1020万只;肉类总产6.5万吨,禽蛋总产7.8万吨,奶类总产13万吨;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超额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畜产品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环境分析

区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十一五”期间,全区畜牧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逐渐步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资源与环境状况的都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轨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而且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皮革、毛纺、生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民就业。

有效地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2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各项政策性资金投入增强。

良种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3科技支撑能力不时提高。市场机制作用下。畜牧科技得到广泛应用,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推进了13个基层化验室建设。有家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分别通过了兽药GMPGSP验收,4畜产品平安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并完善了区级化验室。畜产品平安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动物疫病监测和控制手段明显提高,5动物维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初见效果。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防检疫体系及畜产品质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有效监控和快速处置反应机制初步建立。

(二)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为畜牧业发展发明了公平有序、健康稳定的环境。1各项法律、法规公布实施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平安法》等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

补贴力度不时加大。国家近年连续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生产、科技应用等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2政策扶持稳步推进。有力拉动了畜牧业发展;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落实了养殖用地、土地流转政策。这些都为推动现代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省城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3资源基础雄厚。一是区位优势。区最大的市辖区。更是城区东拓的主体空间和开发开放的黄金地带。二是科技优势。大学、省农科院、奥克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坐落在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三是良好的生产基础。全区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拥有各类养殖小区(场)1292个,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夯实了根基。

各类畜牧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5个,4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8个。发展社员6000余人,80%养殖基地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之中。基本形成了以基地为载体,以畜牧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的新型畜牧业发展格局。

(三)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畜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1畜牧业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严重制约了区现代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2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畜牧业规范化覆盖水平较低;滥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仍然不同水平的存在畜禽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自我检测能力较弱;养殖户和经营者质量平安意识还比较淡薄。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机制、体制建设还较薄弱。3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治污能力需进一步增强。4养殖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成为制约“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于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平安以及生态环境平安的要求。

三、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以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为总抓手,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畜牧业为核心,以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为基准,以促进农民继续稳定增收为目的不时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畜牧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平安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

全区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总体目标: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82万吨、9.54万吨、27万吨,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40%15%100%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畜牧业规范化比重达到75%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完成对全区牛、猪、羊的良种登记管理,加大各类畜禽良种推广力度。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畜牧业生产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发展优质畜产品品牌基地。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体系。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国家级无规定疫病区。

推动畜牧生产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基本任务:以优化布局、升级改造为着力点。提升畜牧产业集中度,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装备和管理水平,提升畜产品质量平安保证能力,提升畜牧业技术支撑和疫病防控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对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规范化带动能力,提升畜牧执法队伍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实现“三大”转变

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我区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生产方式转变。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肯定要求。规划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畜牧园区和规范化养殖基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的集聚效应。

统筹畜产品结构与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平衡,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产销有机衔接。着眼消费水平提高,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种质量,不时培育名优新产品,加大畜牧业“三品”认证力度,不时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品牌畜产品的消费需求,靠品牌和特色推动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思路进行规划、组织和推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管理方式转变。用数字化理念来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畜牧业。

――健全“四大”体系

并按顺序组织生产的过程。围绕重点环节,一是畜牧业规范化生产体系。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置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着力于标准的实施与推广,达到十化”即:选址合理化、畜禽良种化,生产规模适度化、设施现代化,生产规范化,防疫顺序化,日常管理制度化、粪污处置无害化、养殖记录档案化和产品质量优质化。建立健全畜禽规范化生产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快相关规范的推广应用步伐,着力提升畜禽规范化生产水平。以规模化带动规范化,以规范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畜禽规范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

健全完善区、街镇、片区、示范场四级科技推广体系。二是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紧紧依托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

三是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

大力推进畜牧业规范化体系建设,建设生产源头监管机制。从生产源头确保畜产品质量平安。

规范畜牧投入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建设畜产品质量监督监管机制,以规模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牛奶收购站等为重点整治对象,建设投入品监管机制。以生鲜肉、蛋、奶等为重点整治品种,开展畜产品质量平安专项整治活动。

以区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中心为依托,建设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机制。

完善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建设质量平安预警监管机制。实现了区、街镇、管区、村四级畜牧生产、动物疫情、产品质量平安信息常态化和网络化传输,建立起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预测预警机制。

围绕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四是畜牧业疫病防控体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契机,重点健全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情监测诊断、动物防疫屏障等体系。

――抓好“七大”产业

大力发展奶牛规范化饲养,奶牛产业。通过现代奶业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抓好奶牛小区建设;大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广TMR饲喂技术、推广高产奶牛繁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高产奶牛配套饲养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加快乳品加工企业的联合和技术改造,创建绿色奶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抓好维维、兴牛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化带动奶业的发展。

推广三元杂交,生猪产业。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推行自然养猪法,发展优质瘦肉型猪;扩大规模饲养比重,实施规范化生产。

调整生产结构,禽蛋产业。要在提高产蛋率的同时。增加鸭蛋生产和鹅蛋生产,实现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推进规模饲养,实行规范化生产,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发展禽蛋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

走“龙头+基地+农户”发展路子,肉牛肉羊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尽快形成肉牛肉羊产业化生产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对接加工龙头企业,搞好深层次加工增值;推广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肉牛肉羊生产。

培育我区种畜禽场建设,种畜禽产业。依托省农科院。不时提升优良种畜禽生产水平,为现代畜牧业继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种源基础。饲料和兽药产业。不时完善饲料、兽药企业机构人员、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建设,逐步纳入“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轨道。

抓好国家级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建设,牧草产业。实施优质牧草养畜工程。促进我区牧草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发展优质牧草6万亩,确保一头奶牛一亩优质牧草。

――实施“七大”工程

积极支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是畜牧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引进和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饲料兽药工业发展,使我区饲料兽药工业在总量、质量和品种上不断提高;加强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推行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现代畜产品交易方式和物流体系。

大力推行清洁健康养殖,二是畜牧业规范化建设提升工程。积极开展畜禽养殖规范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建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今后五年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示范带动,依照每年建设改造20家规范化养殖场的速度,完成100家畜禽规模化示范饲养场的改扩建任务。发挥规范化示范场在规范化生产、动物防疫管理、畜禽粪污处置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畜禽规范化规模养殖进程,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

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三是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畜产品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我区畜产品的质量平安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鼓励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畜产品知名品牌,争创著名商标,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围绕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四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工程。继续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抓手,健全完善动物防疫、监测、检疫监督、防疫屏障体系,建立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机制。

突出抓好机场周边和济青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优质饲料作物示范带建设。大面积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五是生态循环畜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饲草养畜。进一步提高秸秆青贮的质量和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2015年,秸秆养畜对全区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60%左右。积极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对南部山区和饮用水源地区域的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使其尽快实现达标排放。2015年,使全区95%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废弃物达标排放。

推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六是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工程。坚持“引、选、繁、推”一体化。培育畜牧经济新的增长点,使科技效果和先进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快区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监测设备的更新升级,七是畜产品质量平安提升工程。以提升畜产品质量为重点。加强街镇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快速监测能力;搞好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改造提升,确保乳品质量平安。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网络,及时消除各种平安隐患。严格投入品监管,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质量平安认证、责任追究和问题畜产品召回等制度,全力打造“畜产品质量平安放心城区”品牌。

四、保证措施

(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秸秆养畜、饲养场面源污染防治等投资。认真实施国家生猪、奶牛、蛋鸡等畜禽规范化养殖场区建设项目。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检疫基础设施、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屏障体系等投入。根据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检验监测任务。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正常的检验监测活动。

(二)强化对畜牧业的财税扶持。进一步落实强制免疫疫苗经费。积极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政策。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财政、畜牧部门要加强联络协调。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畜禽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通过畜牧企业、畜牧合作社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总结能繁母猪、奶牛安全的经验,逐步扩大畜牧业平安覆盖范围,完善实施方法。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78-01

近年来,前郭县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牧业内部生产结构,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由传统的小规模分散饲养向集约化规模饲养转变,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积极探索转变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畜牧业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

1 前郭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前郭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养殖业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部分养殖户缺乏市场意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一般是看什么挣钱就快速跟进养什么。缺乏技术能力和科学判断,往往会出现亏损,且短期内就弃养现象。

1.2 动物疫病问题。部分养殖场(户)养殖方式相对粗放,养殖条件较差,动物防疫条件不规范,科学免疫意识淡薄,养殖档案填写不规范、不健全,往往造成免疫密度不高,免疫效果不理想。

1.3 养殖污染问题。养殖污染是发展畜牧业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不仅会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危害和影响。目前养殖污染主要集中在一些养猪、养鸡密集地区,对农民居住环境形成污染。

1.4 养殖技术落后。一是养殖户文化素质差参不齐,饲养、防疫等技术较差,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二是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自繁自养程度低,种畜和仔禽的大量调入,增加了养殖成本,也给动物疫病防控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农民缺少资金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防控体系、诊断体系、服务体系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全面到位。

1.5 精深加工企业少,缺乏品牌效应。在畜牧业生产上,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加工型企业及畜产品的基地生产规模较小,基本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产品少,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低,规模效益差。

2 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2.1 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积极引导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前郭畜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畜牧业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开展全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深入剖析全县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制定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同时,应将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畜牧业用地享受农业用地同等政策。

2.2 转变发展方式,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一是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群和示范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畜牧业生产网络。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养殖专业乡镇正确引导,优先发展。二是积极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在不断夯实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核心地位的基础上,选择有比较优势的和市场潜力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杂交肉羊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肉牛业和肉羊业。依托德大公司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肉鸡养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县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查干花种畜场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名牌效应,采用胚胎移植、性控冻精技术,实施西门塔尔牛种群扩繁,用3―5年时间,将我县西门塔尔牛产业做大做强。三是狠抓布局区域化。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加快产业带、专业村、专业户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格局。西部少数民族乡镇(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城乡结合部及中部水田区乡镇围绕“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肉鸡、蛋鸡和特种养殖业;南、北部农区乡镇重点发展生猪、肉羊产业。鼓励并扶持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以质量和信誉抢占市场。鼓励企业采取“龙头联基地带农户”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对接,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实现养殖业真正的增产增收。依托华西希望松原德康集团、前郭县联源蛋业,引导养殖户发展养猪业和蛋鸡业。

篇9

红河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05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全县辖1个镇12个乡,总人口32万人,世居哈尼、彝、傣、瑶、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6%。红河县素有“歌舞之乡”、“棕榈之乡”和“江外侨乡”的美誉。红河县紧紧围绕“农林富县、工业强县、商旅兴县、生态立县、机制活县、和谐建县”的总体思路,按照“重点发展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积极发展特色家禽”的畜牧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规模养殖带动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升级畜牧产业结构,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勤政务实,搞好服务,使红河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已走向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3.9亿元,增长17.1%。完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29元,增长16.2%。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9亿元,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69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07元,增长19.5%。主要经济指标连续达两位数增长,呈现出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明确思路,科学发展

(一)、明确思路,科学规划

红河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为实现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审时度势,对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作出了科学规划。先后编制了《红河县片区区域畜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十年规划》、《南部山区发展规划》,出台了《红河县农林产业扶持政策及考核奖惩办法》,明确了2013―2020年畜牧产业目标任务,即提出了:“百千万”工程,制定了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按照发展思路,结合畜禽资源状况,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畜禽优势产业带建设,构建富有红河特色、发挥优势的红河谷绿色畜牧业经济走廊。

(二)、畜牧科技措施不断深入

1、有效推广饲草、饲料,为节粮型畜牧业提供基础保障

红河县强化措施,促使饲草、饲料得到有效推广。利用丰富的作物秸杆,如甘蔗、木薯、玉米、稻谷、香蕉茎叶等饲料资源,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解决草食畜牧业发展饲草饲料资源问题,还通过牛羊“过腹还田”,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对环境污染问题,为节粮型畜牧业提供基础保障,每年推广使用青贮饲料24721吨,氨化饲料11900吨;在全县13个乡镇推广种植优质牧草6828亩。一是配合饲料、浓缩饲料被广大养殖户接受;二是与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联合进行了香蕉茎杆喂畜实验取得成功;三是广大农村掌握了氨化料、青贮料调制技术,农作物秸秆得到开发利用;四是农田种草获得成功,“多花黑麦草”“黄竹草”“紫花苜蓿”等推广面积逐年增加;五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兴起了科学养殖示范村建设,畜禽饲养条件明显改善。

2、畜禽品种改良力度进一步增强

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扶持、抓好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了畜禽改良工作力度。一是建立5个猪人工受精网点;二是增加肉牛冻精改良点,扩大牛冻精改良面;三是建成滇南小耳朵猪保种繁殖中心区1个,辅助区2个,改善了品种结构,有力推动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三)、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通过科学规划、科技为先、创新方法、强化措施、示范带动,促使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农村散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变。红枫、远、宏旭、宏宇、正兴、天福源、富民、格波、梯田等一批规模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建成。2013年,全县生猪养殖大户为75 户,肉牛养殖大户12户,肉羊养殖大户15户,家禽养殖大户9户。其中远公司的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已进入国家肉牛体系。红河县远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红河县宏旭农业公司肉羊养殖场,2012年8月通过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农业部、省州专家组的现场评审验收。2012年三个项目(白仕明养殖场、文学养殖场、瞿博四养殖场)已于2013年9月竣工并通过县级初步验收;2013年4个标准化改造项目于8月启动,分别是三七联场养殖场、富腰山养殖场、哈尼然养殖场、陆丰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正在引领养殖户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

(四)、畜产品加工流通呈向上趋势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统一市场环境日益成熟,我国畜牧业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就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主要特征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和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畜牧业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划时代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产业政策及协调管理政策。首先,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化目标模式。根据从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畜牧业产业化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国情来看,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应定为:生产的专业化、牧业的企业化、经营的一体化、资本的规模化、利益的共享化、服务的多元化、产业的科技化、企业的跨国化、支持的体系化、调控的制度化,使畜牧业产业化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其次,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全国各省区的气候、土壤、地理和资源禀赋,制定全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国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最后,国家应制定协调管理政策。制定加强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消除旧体制障碍的协调管理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牧民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

二、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世界各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强化政府保护,增加畜牧业投入,是提高牧业比较利益,增加牧民收入,顺利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尽管财政不能包揽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全部投入,但目前民族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同时没有形成良性的畜牧业产业化投入机制,不能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的条件下,财政投入仍将是畜牧业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国家通过财政增加民族地区的支牧资金总量,规定财政支牧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牧资金稳定增长,及时到位不得挪用;国家可以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扶贫资金、商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集中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

首先,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商品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商品基地,产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国家要立足开发民族地区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支持畜牧业商品基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比如,支持牧区绒山羊、细毛羊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牧民积极推广运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

其次,重点支持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担负着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增效的重要任务,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国家应把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作为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特别是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从多方面强有力地重点扶持。

最后,国家还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畜牧业产业化必须有科技支撑,没有先进的科技做后盾,其市场开拓和竞争力必然不强。国家要对民族地区有关项目组织攻关,对企业的科研所给予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保证畜牧业技术发明、实施、普及等各环节畅通,使科研工作正常运转,多出、早出成果,使科研走在生产的前面,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增加技术储备。

三、在金融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业,特别是对信贷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政策,有力支持信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牧区信贷网络,拓宽融资渠道,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扶持重点和措施,有目标有步骤地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实际需要,利用信贷杠杆,围绕畜牧业产业化布局,相对集中资金,优先支持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商品基地建设,优先安排符合畜牧业产业政策要求的计划项目,实施集约化经营;国家对有关开发信贷资金的贷款,简化申报、审批程序和层次,帮助牧民及时解决生产资金困难;各级金融部门,特别是各级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及时把信贷投放的重点转向畜牧业产业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逐步把贷款运用到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产业上来。

四、培养和规范市场,为民族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发育程度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畜牧业产业化着眼于整体规模效益,是一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与配置,它要求各种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市场范围越大、发育程度越高、体系越完善,资金配置的效益就越高、市场兴、流通畅、产销旺,对牧民的带动和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越大、通过市场可以把牧民与企业联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因此,首先,国家应当成为调节市场的主体,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划,加强市场管理,消除市场障碍,疏通流通渠道,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次,国家应充分认识建立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政策、法规、资金方面提供条件,要以建立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对城镇重要批发市场,要纳入龙头骨干企业序列,在集中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工业小区和城镇、交通要道建立和同类型的畜产品批发市场,活跃商品流通。最后,应积极支持交易规模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畜产品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五、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体系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实行产业化意味着生产的高度集中。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需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综合完善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因此,国家从多方面支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即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并使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作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家对畜牧业实行宏观调控的渠道和形式。同时,国家要有力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为牧民及时、准确地提供生产、价格信息,指导牧民按着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调整畜牧业生产的结构,搞好营销。

六、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现有产业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培训体系,在县、乡、村建立三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强化从业人员在岗和转岗培训,对在职的劳动者不断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使他们接受终身教育,保证其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和畜牧业产业化的要求。

篇11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以规模化养殖、协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规范为手段,全面推行畜牧战略,尽快让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手段。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是我区畜牧业转型的主要标志,也是畜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趋势,集中精力抓好规模养殖是今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这一进程的快速实现。

2.实施多元开发

坚持市场运作,通过政府推动、示范带动、效益推动和对外招商等行为,实现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和各种经济成份积极参与畜牧业生产。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牢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现代畜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实施,实现环境资源、效益和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07年,使我区猪、牛、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26万吨、6万头、30万只和3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45万头、3.6万头、50万只和500万只;全年肉蛋总产达到6万吨,畜牧业产值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年度规划见附表)。

(二)技术目标

三元杂交猪推广率达到90%以上,山羊改良率达85%以上,黄牛改良率达100%,家禽实现土洋结合,土种占20%,引进品种占80%。

禽疫病强制免疫率100%,产地检疫率100%,畜产品检验率100%。

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申报3个以上无公害品牌。

(三)行业目标

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存栏3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300户、500只以上的规模养禽户300户,着力培育万头猪场和6万只养禽场等大型养殖场,力争得到国家产业资金的扶持,实现养殖场和市场直供连接。

建立猪、牛、羊、禽四大产业基地,按照《XX区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方案》的要求,到2007年基地建设要初具规模。

以畜牧局为牵头单位,成立养猪、养牛、养羊、养禽四大产业协会,到2007年初要实现协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全区养殖业同一步调发展,强化养殖业与市场的衔接,增加养殖效益。

建设2-3个畜禽产品专业交易市场,扩大本地产品的市场号召力,放开畜产品流通市场,特别是生猪交易市场,防止人为操作畜产品价格,杜绝坑农事件的发生。

到2007年底,基本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培养和使用一批素质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畜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落实中央一号、省委8号和市委4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日常工作的主要日程中,甚至可以把畜牧业的发展作为特事来特办。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的生产特点,认真制定本地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认真实施。

(二)切实执行“政企”、“技企”联系制度

“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是政府和业务部门与规模养殖户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养殖户解决生产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执行好本制度,可以使广大规模养殖户免除许多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扩大生产。因此,要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以便政府对联系人员进行监督和评比表彰。

(三)优化环境,促进发展

制定切合实际、能够广泛吸引资金、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减免畜产品生产、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势服务,开辟绿色通道。

(四)区、乡两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良种补贴和防疫体系建设,对成立农民合作组织和养殖协会进行资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向畜牧业倾斜。金融部门应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的贷款,支持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要积极运用税收、贴息、提供担保等形式,多渠道吸纳民间资金投资畜牧业,鼓励打工回乡人员从事畜禽养殖。鼓励畜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创办实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凡区外资金到我区搞养殖、办加工、做营销除享受规定的招商优惠政策外,还可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商务活动等方面享受更加优惠政策。

(五)加强培训,搞好示范

重点是做好养殖大户的培训。不仅要做好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的培训,更要加强经营管理和市场信息的培训,通过推广综合配套的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