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05: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地规划与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52-02
土地是国家的财富,能否合理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管理针对各类用地进行各种指标管理、审批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工作,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土地利用规划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进行综合调整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充分有效地规划土地才能保证土地能长期为社会提供经济效益,可以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学、高效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带来了可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ISLUPM)就是专门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服务的,它是在充分认识规划与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全面了解规划与管理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这些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本文将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1.1 基本GIS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的GIS功能包括地图的漫游、量算、打印、地图整饰等,此外还包括:
①地图数据的显示:通过在ArcGIS 9.2中对当前纸质地图进行矢量化,然后将矢量结果导入到系统中,作为系统显示和分析的背景数据。
②CAD数据源:AutoCAD是绘制原始地籍图的常用工具,相关部门的CAD数据也较多,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CAD数据,将这些数据导入到系统中生成所需要的数据格式。
1.2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功能
1.2.1 土地利用查询与统计分析功能
该功能模块可根据一定的条件查询符合的要素集合,突出显示这些要素,并保存当前的查询结果。提供现状土地占地分析、规划用途分区占地统计、按行政区现状占地统计等功能,为指标核减和规划审查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并且可以获取详细的地籍信息,对每个地块、宗地进行单个查看。
1.2.2 规划成果管理功能
规划成果管理包括图件管理和文档管理。图件管理中可以进行地图的导入导出、打印、浏览;文档管理中可以进行各类文档的浏览、打印。同时该模块中还可以进行操作日志的管理。
1.2.3 土地规划辅助编制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是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体现系统高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土地规划编制包括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编制,而其中专项规划编制又包含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建设用地规划编制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以图文一体化的形式展现给规划管理人员,系统应能根据规划指标动态地进行土地利用分析,实时地将各种用地类型的相关统计数据反馈给规划人员;同时,基于GIS提供的空间数据编辑功能,可以详细地进行地类图斑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提醒是否存在制图错误,比如破碎多边形等,以供规划人员分析;在总体规划控制之下,系统提供专项规划的详细编制功能,可自动提取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针对入库的各种规划指标及现状土地结构,系统可以自动提供一些规划方案并给出相应的方案统计分析结果,同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即分析不同方案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此外,该系统还提供建设项目选址审核、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土地整理、开发及复垦编制、土地利用平衡分析等功能。
该模块中可以进行指标的管理,包括用地指标管理和规划指标管理等功能。指标核减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可实时查看各类指标的下达、使用、结余情况,并可进行汇总统计,对统计结果可进行多种格式数据的输出,其他各种规划管理都将以这些用地指标为分析处理问题时衡量的标准。
1.2.4 系统权限管理功能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并为之设置相应的权限等级。这里,本文设置如下权限:
管理员权限:即该用户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所有功能,包括数据的入库、管理、修改,特别是对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修订、规划指标的调整等重要功能只能管理员来操作,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同时管理员可以全面管理所有的受限用户。
受限用户权限:这部分用户主要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分析、编制、出图等操作,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数据,但对于某些数据的访问将受到一定限制,如对现状数据的修正、规划指标的调整等,管理员可以动态地设置受限用户对系统功能的使用权限。
2 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
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空间物理数据库采用层次模型组织方式。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如何管理该行政区的背景地图数据。根据地理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按照要素类分层,将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近的地理要素放在同一图层,从而实现数据的分层显示,同时方便了对地理数据的查找和管理。系统中主要涉及到的地理数据大概包括行政边界、居民地、道路、河流、耕地等。
2.2 属性数据库设计
采用Powerdesigner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先用概念设计模型将所有的表设计好,然后生成物理设计模型,最后运行生成的sql文件将设计好的表添加到数据库中去。这里,土地利用属性数据的编码原则需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①唯一性原则:即一个地类代码对应唯一的地类对象,保证地类编码的唯一性;
②合理性原则:编码需结合国家提供的地类分类体系,保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编码的完备性;
③可扩性原则:编码不应只是刚好满足当前规划工作,必须留有足够的备用代码,以适应扩充的需要;
④简单性原则:代码结构不宜太长,层次要分明,结构尽量简单;
⑤规范性原则:代码的结构、类型、编写格式必须统一。
2.3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土地利用数据包括海量的空间数据和丰富的属性数据,土地管理及规划编制过程需要同时用到两种数据内容,故系统应能动态地调用空间数据和与之对应的属性数据。这里本文设计一种指针表连接方法,即定义一个链接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指针表,准确记录所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信息索引,当需要用到这些数据时系统可以根据指针表完成两种数据的快速调用。
3 结 语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及未来科学管理土地信息、合理编制土地规划的有效手段,它以地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高效组织与管理。本文设计的系统集成了组件式GIS、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到系统实现等流程进行了阐述,实现了土地信息的科学管理,并使得土地的规划实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导致经济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够规范经济建设中的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同时也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下,为实现农村土地与经济建设平衡发展采取的一项方法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大环境的作用影响,农村经济也得到的迅速的发展和提升,农村经济建设中土地需求以及开发利用现状也越来越突出,对于农业土地的利用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作用意义。
一、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分析
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现状,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开发利用浪费现象,并且土地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突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开发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我国在农村土地管理中通过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平台,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涉农、涉地资金进行整合管理基础上,以农、田、水、路、房等多方面的土地资源综合治理为手段,来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农村土地整治效果。
首先,在农村土地整治开展中,结合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整治试点,进而实现土地整治的推广开展,在进行农房改造与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解决农村房屋建设的土地需求,同时通过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蔬菜、水果以及农田示范种植基地项目的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另一方面,为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还在农村土地整治中通过增加与扩大农村耕地面积,将农村经济建设占用的耕地进行补偿,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二、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设计理论分析
结合上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在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对土地综合整治中规划设计的相关思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推动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提升土地整治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首先,在进行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实施中,需要对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基础进行了解,要明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实施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规划设计实施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整治中规划设计的开展实施,是建立在对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对于土地利用情况的整体规划布置,才能够实现土地整治的规划。通常情况下,结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布置情况,能够对于土地开发利用的具体目标以及方法、指标等进行确定,进而结合土地规划整治区域的基本情况以及规划整治准备工作、土地资金、各项土地工程等,对于土地规划整治区域内的资源情况实现合理统筹和安排设置,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达到土地整治的相应目的。对于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与规划设计来讲,在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结合农村土地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土地规划利用的相关政策规定,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考虑,对于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以实现对于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与规划设计,保证土地开发利用以及整治、保护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
其次,进行土地的综合整治与规划设计,还需要遵循以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原则。其一,在进行土地整治与规划设计中,注意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开发利用情况以及环境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规划原则,坚持科学合理以及实用的土地整治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此外,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中,还应注意结合具体的整治规划项目,根据整治规划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现有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其二,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还应注意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效益提升角度,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理念,在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的同时,避免土地整治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作用和影响,促进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和发展。
三、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设计内容与具体实践分析
结合上述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以及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现状,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土地整治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在实现整治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础上,对于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区域内的土地平整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规划、农田防护林等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实现土地整治规划的目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提升。
首先,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平整规划设计中,其规划应注意对于地区的原有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尊重,同时结合土地平整区域内的河流与道路进行具体平整规划,土地平整过程中注意进行耕地资源保护,尽量减少表土移动施工。其次,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应认识到农田水利的规划设计是整个土地整治规划中重点和关键内容,对于土地整治规划效益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农田水利规划需要在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基础上,通过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田水利的布局设置,促进土地整治规划提升。再次,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道路与农田防护林工程规划设计,道路规划注意按照便利以及节约资金费用的原则,结合土地规划区地形分布进行规划设计;而农田防护林规划需要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区域的气象条件与变化特征,在进行防风林带的方向与种植树木类型等确定基础上,实现农田防护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以保证土地整治的整体规划设计目标。
我国某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整治中,通过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工作主线,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专项示范项目,并结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存在的项目规划建设资料不齐全以及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农民参与意识比较薄等问题与缺陷,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相关要求规定以及整治规划的具体内容,从完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同时对于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项目资金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并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整治开展管理机制等,以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以保证农村土地整治与规划的科学合理,促进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土地整治与规划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相关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提升其整治规划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县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农田的管理,各乡(镇)政府对本辖区耕地数量和基本农田最低面积承担相应责任,乡(镇)长是负主要责任。把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列入乡镇政府的考核,对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乡(镇),由县政府联合国土资源局对其审批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按程序依法依纪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数量。按照土地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供应土地的数量,贯彻落实县域项目用地招标等措施,降低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合理性评价与论证,把减少耕地占用作为选址方案评选的重要因素,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提高占用耕地的经济成本,逐步减少单位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量。规划期内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754.0公顷以内。
3.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乡(镇)应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监管,确保建设单位切实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组织、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期内补充耕地的途径应以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执行对项目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制度,确保不因建设占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规划期内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应不低于754.0公顷。
二、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1.基本农田调整原则。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要求,基本农田调整应当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法规,合理布局。依照有关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对现有的基本情况进行部分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调整后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市国土资源局规定的农田保护面积的相应指数。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县域政府确定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业项目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的重要作物种植地;适宜开展空心村治理工程,空心村集中治理过程中腾出的高产优质耕地等,合理划为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调整要求。调入的基本农田。新划为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均为耕地。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自然保留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农用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高等别耕地、集中和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城镇村建设用地规划边界内作为“ 绿带”保留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调出的基本农田。低等别、质量较差的基本农田调出;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调出;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调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零星破碎、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
3.基本农田质量.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综合质量有提高。根据调整的情况分析:调出的基本农田等别多为七、八等地,调入的基本农田等别多为八、九等地,调入的基本农田等别略高于调出的基本农田等别;调整后,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也有所提高,连片15公顷以上的基本农田比例由原来的82%提高到88%;调整后基本农田的地类构成中耕地在基本农田中所占比重有提高,由96.22%提高到98.01%。
三、强化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1.加强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要达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内采取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加强区内土地的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增加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首先要将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区域内的村镇规划、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发展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起来,力争做到规划起点高、标准高,使建设不重复、投资效益最大化;其次,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做到统一立项、统一规划、统一工程招标、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的“五统一”原则。
Keywords: land intensive use; town planning; desig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12.1+4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及自然资源,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生产与生活的载体。但是,传统的农业生活导致土地资源大量的消耗,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农村村庄以粗放型的方式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所以,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行,在推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对土地节约和集约的进行利用。本文主要针对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1、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
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的劳动力及生产资料,使用的管理方法及先进技术,使单位面积的土地获得到的收入及产量最大化。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概念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彭德福认为,可以将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没有充分利用的存量土地进行转变利用、加大投入、空间布局等进行改变,配合科学的管理,发挥出土地的潜能,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兼顾,不断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使用效率,从而使土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第二,在农业社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已经形成,在《齐民要术》、《沈氏农书》等文献中,已经有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阐述,是通过增加投入,获取产出的经营方式。第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言,指的是通过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及相关法规的引导,加大投入,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及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还要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节约土地也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思想。第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在于对耕地的科学管理与经营,保护农田,开发复垦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使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2、村镇建设用地中出现的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用地结构不科学
受农村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农村村庄多数都是从原始村庄发展而来,布局零散、占地多、规模小,很多农村住宅都凌乱的散落在田野中,对村庄的范围也很难进行界定,也造成了居民点用地普遍比较多。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中,人均达到188平方米,超出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在村镇住宅区建设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大多数都是村民自发进行的,缺乏设计,盲目建设,占用大量的耕地,导致用地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2.2集约化水平低
在我国农村,大多数都是以平房及二层独院住宅为主,村民还没有普遍接受多层单元式住宅,在村镇建设中,土地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村镇都是“空心村”,即村内居住的人口数非常少,房屋及土地的使用率也比较低,将此类村镇就称作“空心村”。主要表现为旧村人口向集聚,导致旧村人口减少,但住宅仍然保留,属于双倍占地;还有就是村庄中心区破落衰败,环境恶劣。这些都导致了住房及土地浪费的现象,体现出集约化水平的不高的特点。
2.3村镇相关建设用地的政策与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明令禁止,不能随意占用良田与耕地,但是目前,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对策,鼓励在废地、山坡及荒山进行村镇小区建设的政策还没有出现,占用良田及耕地进行村镇建设的控制措施也没有明确。除此以外,因为在社会总产值中,耕地的经济效益占据比例不大,耕地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往往被农民忽视掉,这也是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尽管目前村镇也逐渐重视起迁村并点,但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文件进行规定,导致新村已经建成,但老村依然存在,从而使土地出现积压浪费的现象。
3、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3.1提高对存量土地的利用率
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对存量土地的盘活是主要的实现方式,也是对土地扩张的有效抑制手段。在村镇建设中,因为没有科学的规划,对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因此对其进行改造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实施村镇规划设计时,对现存建设用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还要对存量土地努力进行盘活,对辖区内的闲置土地进行清查。如果存在可以应用的存量土地,就绝不新增土地,降低耕地压力,从而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2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在农村,实施土地集约化利用,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迁村并点,由于农村住宅呈现出宅基地面积大且分布分散的特点。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农村发展造成的,以户为单位的耕种为主,要将好的土地用于生产,而住宅用地只能在剩余用地内选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数农民也从农业专业二三产业,农业家庭中的家庭功能与居住功能分离,从而为农村住宅占地面积的降低提供了条件,居住也逐渐向空间发展。为了使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社区的规模也逐渐增加。所以,在村镇规划设计中,通过迁村并点使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提高。
3.3对旧村镇的合理改造
在迁村并点工作进行的同时,对旧村镇进行改造也是工作的重点,防止出现空心村,也使农村的建设用地节约下来,对土地利用的效率得到提高。然而,我国历史悠久,在村镇规划建设中,除了要保留历史文化名城外,还应该保留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所以村镇规划要考虑农村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在旧村镇改造中,应该对规划的方法及理论进行研究,在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原有用地的效率,改善居住环境。
3.4科学的村镇规划
村镇住宅小区的完整性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主要包含公共建筑、住宅、户外活动场所、绿化、交通设施、道路及公用设施等的空间综合布局规划。当前,多数村镇住宅区以无序的方式存在,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在村镇规划设计中,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率不高和土地浪费的问题,从而使提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提高。进行村镇科学规划,要建立村镇住宅小区人均用地指标体系;确定小区不同类型用地的比例;提倡多层单元式住宅;控制宅基地的分拨;对现有宅基地进行改进和利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对道路系统合理布置,减少道路占地;在建筑单体设计中,采用就节约用地效果比较好的设计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村镇规划设计中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事项进行论述,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土地利用的现实情况,提出几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以供相关单位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秀莲.浅谈村镇建设与规划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
[2]虎陈霞,郭旭东.连纲村镇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四川省葛仙山镇为例[J].经济地理 ,2011(3).
[3]蒋琦.浅析村镇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弊病成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
[4]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 ,2009(4).
目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设计工作辅助软件较多,通常依据各作业单位的习惯或者技术水平或者采用Autodesk公司的CAD系统,或者Arcgis、Mapgis等较GIS系统,现有的商业系统各有优势,比如CAD系统在辅助制图方面非常灵活强大,但对于空间运算和分析及属性管理相对较弱,GIS系统一般对于空间分析能力较强,但在辅助制图方面能力欠缺,缺乏灵活性,且GIS系统对于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进入GIS系统的数据必须经过规范化,同时商业GIS系统一般有自己定义的格式,与CAD数据交换存在一定的障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仅仅是制图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图形关联的数据,数据还要进行分析汇总,再反馈于规划图形中,并且该过程可能是多次,因此往往完成一个规划设计需要使用数种软件,基础数据往复不停转化,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本文旨在综合利用现有通用平台的基础上,尝试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一种土地整治辅助规划系统,以提高规划编制的效率。
1 系统框架
Autodesk公司的CAD系统(以下简称“CAD”)经历了数十年之久,演化出了十几种版本,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水利、机械、制造等行业,优点是简单易学,灵活开放,但该系统仅仅是一个通用制图平台,只提供了基础几何对象构建和图形渲染,而对于规划设计来说还缺少专业的功能和更高级的空间运算。微软的Excel俗称电子表格,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简易数据库,内置大量功能函数和计算模型,简单易用,同时也具有灵活的二次开发接口。针对目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土地整治规划的工作特点,将CAD和Excel综合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可解决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图形和数据计算的问题。但如何综合两种软件是一道难题,好在CAD系统和Excel系统都支持Microsoft的ActiveX技术规范,即:CAD系统和Excel系统都提供了ActiveX Automation对象模型,差别只在于对象内的不同,也就是说在通用的IDE里面只要我们知道了CAD和Excel系统模型的调用方法和对象细节,我们就可以同时操作CAD和Excel里面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实现CAD和Excel系统的交互使用,而不用来回切换和导入导出数据,这点非常重要,是我们这一系统的关键和基础。
系统框架如下图所示:
CAD系统缺少空间运算功能,系统建立之前,还需要构建土地整治规划中常用的空间算法模块如:三角网构建、方格网构建、几何对象逻辑运算(点线面的求交、求差、求并)等,以便于土方计算、调配、纵断面绘制等功能的实现。元数据主要用来存储规划过程中数据说明的,需要提前设计模版,主要内容有:制图坐标系、制图时间、制图人、编制单位、规划阶段等;数据模版主要为规划成果数据展示提供框架,可以提前设计好,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模版、规划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模版、计价清单模版、工程量模版、高程数据库等,元数据和表格模版均存储于EXCEL文件数据库中。
2系统运行基础搭建
本系统以CAD和Excel两种软件为基础,利用Visual Basic IDE作为集成环境进行系统搭建,CAD系统负责图形处理、展示等,Excel负责基础数据存储(元数据、模版数据)、数据计算、规划成果数据输出等(如图1)。
3系统功能模块
依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特点以及相关行业标准,构建了地形图处理模块、规划图编制模块、统计量算模块、标注模块、断面绘制模块、土方计算模块、清单编制模块(如图2)。
3.1地形图处理
地形图是规划的基础,是原始地理信息的来源,后期规划分析编制中需要对地形信息进行分析运算,那么地形信息的识别和采集存储是必要的,因此在该模块中主要提供了高程识别、等高线识别、坎线识别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将原始地形图转化为地形数据库,便于后期的地形分析和应用。
3.2 规划图编制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中工程布局是项目最终实施的依据,也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在该模块中,主要提供了规划工程绘制、条田生成等功能,规划工程绘制功能主要保证了绘制同一类工程时,按既定的图层和样式进行绘制,避免传统作业下,不停的调整绘制实体的样式和图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条田生成功能,主要是在沟渠路等线状工程布置完成的情况下,可自动生成条田界线,便于后期面积计算和土方计算等工作。同时该模块还提供了图幅整饰和图框生成两个功能,为成图和出图提供便利。
3.3 统计量算和标注
该模块主要对于规划布局后形成的规划图,进行各类工程数量和类型的统计,以便于下一阶段的单项工程设计和预算,主要为:点状工程统计(桥、涵、闸等),一般统计个数,型号;线状工程统计(路、沟、渠等),一般统计长度、型号;面状工程统计(平整等),主要统计面积。统计量算过程中一般会调用标注模块中的空间排序功能,会对统计过的实体赋予一个空间顺序号,便于图上标注顺序与统计顺序的一致,确保图表一致。标注功能,主要是对规划布设的工程按类别和排序后编号进行图上标示,以便于后期工程实施及目视识别。
3.4 纵断面绘制
主要提供了各种工程施工纵断面绘制的功能,对于线状工程来讲,纵断面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规划设计时必须要确定的设计成果,该阶段的工作也是设计工作中最繁重的,需要设计人员不停的试算和校核。该模块不仅能提供绘制自然断面的功能,还能提供设计断面自动计算优化等功能,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时间。
3.5 土方量计算
土方计算虽然繁杂,但对于土方计算的算法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本模块集成了目前通用的散点法、三角网法、方格网法、断面法四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提供了单个田块土方计算和批量土方计算,彻底解决了大面积土地整治过程中土方计算的难题。
3.6 工程清单编制
该模块的基础在于一个建立好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划分的子目库,通过对土地整治常用工程类型及施工方法的梳理,建立到工序的工程类型划分数据库,该数据库存储在excel表中,通过OLE技术,在规划工程布局完成后可依据工程布局的类型、数量等生成初步的工程量清单,当然该清单只是初步的,还需要依据单项工程详细设计进行细节调整,才能与最终的设计内容相一致,据此编制的预算才准确。经调整修改后的清单可以通过导出功能,直接转换成xls、dbf文件等常用格式,便于进入其他预算软件系统,节省了大量的预算编制时间。
4系统实现及应用
依据上述框架及功能设计,利用vb6.0编写基础算法以及调用各类CAD、Excel电子表格的对象,实现这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常用功能,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编制是提供一项工具。
在安徽省某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中,总建设规模为1239.1560公顷,预计总投资为4019.80万元,初步确定规划方案中,规划平整田块230块,规划新建修复各类沟渠195条,水工及交叉建筑物542座,道路99条,传统作业模式下,平整田块土方量计算、沟渠路长度统计、沟渠路纵断面绘制需要2-3名规划员至少两个星期的时间,而且极易错漏,利用本系统只要一名规划员,2-3天即可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基本不会错漏,极大减轻了规划设计工作的强度,提高了精度。
5、结语
通过多次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编制的实际应用,发现该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简单,无需复杂的硬件及软件支持;系统设计贴合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简化工作中的重复操作,节约规划设计人员的时间,让规划设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规划设计方案上,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成果的精度。但该系统对于土地整治工作中单项工程辅助设计内容考虑尚少,是今后完善该系统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拥政等. 规划管理中CAD与GIS集成方案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09,(25):21-24
[2] 陈信华. 数字化土方量计算技术[J].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4):30-35
[3] 肖国靖. Auto CAD 和 Excel在道路工程土方计算中的应用[J]. 科学之友,2004,(10):39-41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36-02
随着人类活动对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加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大。而由于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此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人均碳排放量反而远远大于高密度城区[1]。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仍盲目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程度后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治理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高。因此基于低碳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分散的空间布局形式及环境来降低碳排放具有可操作性。土地整理中道路系统规划对农村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低碳交通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2]。通过土地整理宏观上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微观上建设低碳的道路生态景观,则能够很好的缓减这些负面影响。
1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交通规划
1.1 农村交通与农村发展协调规划
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上一级县域交通系统规划和农村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前景、人口分布、交通量增长趋势等因素,重点考虑与乡镇企业、旅游景点、农产品基地、人口聚集地以及学校等的衔接,将更多的自然村屯、农场、学校、渡口码头等纳入农村道路交通覆盖范围[3],为村民出行、农村发展创建便捷和谐的交通网络。
1.2 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4]。合理布局,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TO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将人的尺度与现代化的环境结合起来,倡导空间的进程、环境改造、功能重构[5],将公共交通发展与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相联系配合,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碳排放量。因此,在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时,发展TOD道路模式,提高公共交通的比例,同时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提高公交服务半径内客运站点的覆盖率,统一规划农村道路与公交客运站点,实现资源节约、低碳建设。
1.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
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建设下,不仅要求低碳的交通方式,还要求低碳的交通工具。步行与自行车不仅有利于每一个骑车人保持健康,低碳出行,同时自行车又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其通过能力是小汽车的12~30倍[6]。因而,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可在生态旅游区或村落内部规划适合当地村民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交通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人们低碳出行。另外,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也有利于邻里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1.4 低碳停车系统规划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停车场较少或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全球气候变化下农村建立低碳的停车系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居民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具体实施时可采纳顾倩2009年提出的几种景观结合停车的方式:(1)地面露天停车场与景观的结合。(2)架空平台下停车库与景观的结合。(3)中央景区与停车库的结合。(4)立体绿化与多层停车场的结合[7]。此外,小的自然停车场可以考虑设在村口附近,大的中心村停车场可结合商店、村委、活动中心等共建布置,必要时也可在主、次路边布置一些面积不大的停车场,但位置要合理,对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对旅游车辆的停放场地应单独考虑[8]。
2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设计
2.1 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组织
2.1.1 低碳景观空间形态的确定
中图分类号TP315,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104-02
土地整治就是要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为农业生产提供完整的机械耕作、沟渠灌排、道路运输和林网生态防护等保障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项目区内的耕地实现平整连片、道路畅通、渠系配套、林网完善的良好格局,从而在提高农田亩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方面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整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平台。
规划设计就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抓特色,围绕农业基础抓特色,围绕生态景观建设抓特色,与当地地形地貌想结合,与当地水系道路现状想结合,与当地广大群众意愿想结合,对项目区内的道路、沟渠以及闸、桥、涵等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和优化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三个围绕,三个结合”,全面提高项目的设计水平和完善设计成果,为后期的预算编制、标段划分、工程施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由于各技术设计单位出于对软件的掌握程度以及单位偏好等原因,在软件应用上不尽统一,就目前江西省土地整治而言,各单位主要运用MAPGIS软件进行设计。但由于对其功能、特点认识局限性,使得设计成果在工程量赋属性、工程量统计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MAPGIS与CAD或者其他各种制图软件进行深刻的比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规划设计和软件应用经验,从而完善MAPGIS软件在规划设计中的技术应用,为当前土地整治中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积极的技术参考。
1 MAPGIS的功能及其在规划设计中应用
针对土地整治中的规划设计及整个项目的性质,MAPGIS的功能及其应用当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看。从宏观上来讲,主要表现在对点、线、面的编辑和处理上,主要表现在现状地物与测量要素相衔接、规划设计的路沟渠、涵管、闸、桥梁等工程的布置。而微观方面,主要是对点、线、面文件中建设内容的属性赋值,以便设计之后工程量的统计、图面整饰及预算编制,甚至便于项目区标段的划分。
2 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量属性赋值不够充分
土地整治是一项全面且紧密联系的工程,而设计工作又是重中之重,设计不仅仅是图面的优化设计和合理布置,更重要的是要对各项工程尤其是最基本的工程具有明显的区分,比如沟渠的型号、道路的建设标准等。但从目前各设计情况来看,各工程的赋值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属性值的遗漏,导出的属性值存在空值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到后期预算编制和工程施工。通过对工程量及属性值的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应用技术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设计单位主要是通过单个赋属性值,而非应用技术自动生成,这就会造成遗漏,甚至在工程量区分不明显的情况下会赋错值。
2.2 工程量统计不够全面
在规划布局完成之后,工程量的统计是开展后期工作之根本,能否保证工程量的全面性及准确性,将显得尤为重要。工程量统计的不全面主要包括在工程量内容和工程量数值两个方面。其中,数值的不全面主要是因为属性赋值的不充分造成的空值、错值,而工程量内容的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一些建筑物的统计上,例如涵管、桥梁、闸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但要统计其个数,还要统计出他们所处的位置等详细情况,如果人为的单个统计不但会增加工作量,而且也缺乏准确性。
2.3 同其他软件衔接不够
当前,土地整治主要是运用MAPGIS和CAD两种软件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对它们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理论了解和实践经验,我们不能片面的偏好于哪一种软件,而应该进行综合的应用。当然,应用MAPGIS制图需要从以CAD成图的测量图转换相关测量要素与二调结合,但毕竟衔接较浅,对大多数工程布局及工程量统计掌握不够全面。作为一个土地整治的设计者,应当充分运用两软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运用,需对两种软件进行充分的衔接。
3 技术创新
3.1 工程量赋属性
要在MAPGIS中对每种工程量详细的、全面的赋属性,首先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分层,也就是对每个建设内容建立单独的文件,而当前大多数设计单位却将所有的建设内容全部放入一个规划的文件当中,区分不明显。本文工程量赋属性将以新建农渠为例。赋属性流程如下:
1)单独建立新建农渠的线性文件――新建农渠.WL,完成规划设计,并在文件当中编辑属性结构,增加相关属性结构,如新建农渠等,以便建立属性连接;
2)导出规划设计文件原有属性,如长度等。方法一:在MAPGIS主菜单下的“库管理”中选择“属性库管理”,利用“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属性――输出属性”导出属性。方法二:利用MAPGIS地价系统工具集中的“属性导出”导出属性。两者操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导出的是DBF文件,而后者导出的EXCEL文件,不管是哪种文件,要进行属性连接均需另存为DBF文件;
3)在导出来的属性中,针对线文件之前编辑的属性结构,在属性表格中建立相对应的列,并赋相对应的属性名称,然后根据导出的属性如ID、长度等,对工程内容进行编号,如ID1――100米――新建农渠1,其他编号以此类推,设置完成之后,检查相关内容,力保结构和编号设置完整,达到属性内容一一对应;
4)属性连接,也就是说使得DBF格式的表格内容能与线文件属性结构一一对应连接,从而使得属性结构赋值成功。此过程可用两种方法,方法一是在MAPGIS主菜单下的“库管理”中选择“属性库管理”,利用“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属性――属性连接”功能,在对话框中选择要连接的MAPGIS文件和被连接的DBF表格文件,并选择相应的字段如新建农渠,选择和设置完成之后,确定即可。方法二是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建库工具――文件属性连接――使用外部数据库”,之后弹出同方法一一样的对话框,按上述步骤进行属性连接。
经过上述连接之后,线性工程文件中属性赋值成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要在该文件中对属性结构进行梳理,以达到准确和简洁。
3.2 工程量统计
在上面赋属性的基础上,工程量统计将会容更具有准确性和全面性。由于线性工程只需统计型号和长度,在其赋值之后便可以得到。因此,在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如何利用MAPGIS统计涵管、闸、桥等建筑物的工程量,更重要的是要统计出其所处的位置。建筑物工程量统计以斗涵为例。
1)路沟渠等线性工程文件已赋好属性,这步工作可按上面赋属性完成,同时应将涵管所在的路和渠线文件合并,注意两者属性结构包括结构的内容和顺序要一样,这样合并之后属性才是完整,后期统计的工作也方便;
2)当涵管在图上布置完成之后,应单独建立一个区文件――涵管.WP,在涵管布置的位置上先建一个区,也就是路和渠或沟的交点处,即涵管.WP能够覆盖涵管所在的交点,该点就是涵管所在的位置。在与线性工程如沟渠和道路处理前,应对涵管赋属性,方法同上所述;
3)当涵管赋完属性之后,就可以开始统计涵管的工程量,包括涵管的数量、型号及所处的位置。操作过程如下:利用MAPGIS主菜单下的“空间分析――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子系统”打开涵管.WP文件和沟渠路.WL文件,然后在空间分析子系统中利用“空间分析――区空间分析――线对区相交分析”功能将涵管区和沟渠路线文件进行相交分析,最后得到一个涵管区和路沟渠线相交之后的线文件,也就是涵管区范围之类的路沟渠线段,属性为路沟渠和涵管的属性之和;
4)将相交之后的文件的属性导出,形成以下属性样式“ID――长度(周长)――路――渠(沟)――涵管”,从而得到涵管的个数和涵管所处的位置,此处的位置就是上述属性字段中的路――渠(沟)的编号。
3.3 工程量标注说明
在MAPGIS规划上,工程量标注说明如果不按属性来处理,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而且还会出现误差。在这里,将介绍两方法来对已经赋好属性的工程量进行标注说明。
方法一:在MAPGIS编辑子系统的线编辑中选择“自动线标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显示的字段名称,如农沟等,系统会生产一个农沟点文件,将点文件添加到工程文件当中即可。然而,该方法存在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生成的点是单个字符,而不是一个字符串,如“农沟”显示的是“农”“沟”,不管是对于显示还是编辑都很麻烦,对后期工作处理有一定的难度。方法二: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编辑软件中选择“建库工具――条件生成点文件――属性生成点文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添加需要提取的线文件和选择需要提取的属性字段,可以是一个字段如农沟,也可以是两个字段如农沟―长度,最后生成点文件,将该点文件添加至工程文件即可。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生成的点事单个的字符,方便以后编辑及其他属性处理。
3.4 同CAD的衔接与糅合
当前,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主要应用MAPGIS和CAD两种软件,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能片面的说哪种软件好与坏,应将两者综合起来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MAPGIS和CAD进行衔接和糅合:
1)由于现状底图和测量底图的不同,需要将部分要素进行叠加,但是出于两软件属性存在的差异,需在将CAD图件上的要素转向MAPGIS图件的过程中,分层要明确、简单,属性要尽量统一;
2)CAD利用编号工具进行编号的时候,生成编号之时工程量也统计出来了,通过相关处理可以将其工程量与MAPGIS连接起来,并赋到MAPGIS的文件属性之中。CAD工程统计出的工程数量及其编号以TEXT文本生成,将其导入EXCEL中,表格中包含编号和长度,在MAPGIS属性中也包含ID和长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长度”作为桥梁,将两者属性连接起来。具体做法就是在EXCEL中,将CAD工程量的长度进行排序,而不是以编号排序,之后将MAPGIS的工程量也进行长度排序,而不是ID排序,由于长度均不相同,两列长度会按排序的方式一一对应,最后在MAPGIS中会形成ID――长度(MAPGIS和CAD各一个值)――编号的属性结构,并另存为DBF文件,通过上述属性赋值方法便可以将属性赋到MAPGIS文件当中。
4 结论
在土地整治中应用MAPGIS进行规划设计,对路沟渠、涵管、闸及其他建设内容属性赋值是整个工作的开展的基础,完整的属性不但能够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内容标注、工程量统计等,还能在其他方面发挥着作用,比如说路沟渠、涵管、闸等单项建设内容的型号划分和工程量统计;能在工程施工前快速、准确的对整个工程进行标段划分及标段工程量统计;能及时、有效的统计上下级沟渠如斗渠与农渠、斗沟与农沟的连接情况,及在此基础上统计出沟渠的排水面积和灌溉面积,从而计算渠的设计流量和沟的排涝、排渍模数。同时,通过MAPGIS与CAD之间功能、特点及应用上的异同,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补,使设计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是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土地登记行为,保证土地登记成果准确、有效的关键措施,对于严格土地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土地登记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信息化水来的不断提高,土地登记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对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总结分析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工作的各项制度,全面提升土地登记规范化水平,促进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土地登记规范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土地登记专业技术工人员缺乏,地籍队伍建设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的土地登记工作要求
当前,土地登记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调换频繁,县级土地登记部门一般由2-3人组成,中心土地管理所地籍工作一般由1-2人负责,地籍股工作人员即要负责日常土地登记的审核、归档、档案录入工作、又要负责土地权属、地类、面积的审核确认工作。同时,还有地籍卫片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年末变更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农民宅基地发证等专项工作,土地登记工作纷繁复杂、专业技术性强,业务人员一般需要1-2年的工作实践才能普遍掌握土地登记的业务核心。而且大部分地籍工作人员仍停留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的土地登记模式和技术方法上,很难保障土地登记的准确性,满足现代土地登记信息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登记水平高效、有序的发展。
2土地登记人员责任心不强,土地登记相关表格末按规定程序填写,对注销登记、查封登记等他项权利登记不够重视,引发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
大部分土地登记人员,在日常土地登记工作中,仅注重土地权属来源要件和权利人真实合法身份的审核,忽视对土地登记申请书法定权利人申请、指界人是否为合法指界人,并提供合法身份证明等土地登记工作细节的注重。同时,在工作中仅注重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不注重注销登记、查封登记等他项权利登记的登记资料归档和相关土地登记卡的记事填写,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对土地登记重要性的日益提高,由于土地登记档案中申请人、指界人不为法定权利人签字、申请,注销、查封等他项登记末覆行土地登记程序而引发的行政诉讼的复议案件屡见不鲜。
3土地登记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重登记审批、政府意见、领导意见主导登记审批,而忽视了对土地登记会审制度、土地登记审批制度、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制度、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土地登记资料查询制度等基础制度的建设,没有对土地登记工作人员的土地登记行为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没有更好的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减缓了推进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4土地登记现代化信息管理建设进程步伐较慢,土地登记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土地登记工作是土地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土地登记档案又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要想提高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水平,就必须实现土地登记档案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土地登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国土地籍部门普遍存在专职土地登记人员较少,工作任务较重,重办证、轻档案的一种工作状态,缺少专职的登记档案管理人员和现代办公设备,致使证书办结后,有些登记档案残缺不全、一是在办证过程中,对土地登记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填写不够准确和完备,二是土地证书办结后,不能对土地登记档案及时按权属、时间、坐落等相关信息进行归档,土地登记档案资料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实际的应用性较差。档案管理、登记还停留在手工操作时代,没有土地登记档案的电子档案,不能很好的应用计算机,不能实现对地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检索。
提高土地登记规范化水平的策略
2.1全面充实和提高土地登记队伍素质 从市县到基层普遍存在土地登记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需全面提高地籍队伍的素质。一方面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尤其是掌握计算机和软件操作的新型人材,实现传统土地登记方式和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对接。另一方面加强土地登记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和提高土地登记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更新土地登记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速土地登记工作规范化的进程,同时,要加强作风培养。培养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作风,对土地登记各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2、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实性只有不断利用现代化技术更新土地登记资料,始终保持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才能发挥其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技术保障作用,才能长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人、财和物的投入,加快地籍基础建设投入,努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3、把事务性、技术性工作推向市场,理顺土地登记职能 地籍测量、土地调查等技术性、事务性工作可以交给市场、社会和事业单位。首先,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必然结果。建立土地登记制度,对节省国土资源部门土地登记工作资金、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有助于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土地登记服务体系。其次,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和坚持从业人员的考试制度和机构资格资质认证制度、年审制度,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保证土地登记社会化、产业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4、提高土地登记土地登记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土地登记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通过落实责任到人,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除日常登记外,加强对抵押登记、注销登记、他项权利登记的法律意识、减少登记错误,注重登记细节、加强对土地登记薄的实时管理、提高登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对本辖区内土地登记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检查,确保工作人员依法依规,正确履行职责。
二是加强土地登记制度建设,A、出台《土地登记操作规范》,设立登记资料报批规范文本,完善办事流程、报件要求、工作时限、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实行土地登记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违反土地登记规定操作出现的差错,一律明确相关经济、行政、法律责任,对违规登记人员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以此增强全县地籍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健全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加强行业监督管理。B、加快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积极支持土地登记机构发展,着力培养专业队伍,为土地产权、产籍管理提供有力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保障。C、完善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按照市场化发展的方式,积极培育土地登记独立第三方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环境。D、加强土地登记行业监督管理。对土地登记机构或当事人提供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宗地界址和面积等宗地调查测绘等成果进行严格审查,并依法提供查询土地产权、登记资料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便利。
5、加快土地登记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土地登记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是提高土地登记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在目前现有的技术上,要加快遥感、航测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中的运用,提高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土地登记的土地登记方面统一使用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实现图件、属性资料和档案一体化,实现土地登记资料及土地登记查询、统计等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高土地登记的公信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登记资料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土地登记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土地登记数据库建设力度,将各类土地登记资料数据化,分类存放于土地登记数据库中,并实现土地登记数据库与土地登记数据的实时更新制度,真正实现土地登记信息的现势性和动态性。同时,通过建立局域网实现市、县地籍部门与各中心土地管理所对土地登记资料的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和完善网络办公流程,实行网上审批。
总之,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统揽全局,拓展思路开展土地登记工作,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动力,扎实做好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向土地登记的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1] 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134号,2012。9
[2] 罗焱.关于加强城镇地籍管理措施的几点意见(J),办公室业务素质,2013(04)
[3]伟 城乡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黑龙江龙业科学,2011(05)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
(97)首规委办规字第235号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各有关单位: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1996年8月颁布了“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其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基本适用。为适应住宅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家用电器增多对用户需求的增加,经首规委办、市供电局和市建筑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对北京市“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作以下补充,请遵照执行。
一、电度表的选用
每户户用电度表的有前线应采用不小于6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二、户内电路应按照明、空调及其它电器用插座分三路以上设计,各支路线均采用BV?2.5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工作流为核心,在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基础地理为基础数据,建立集GIS和办公自动化(OA)为一体的功能全面、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窗口式办公自动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1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方案
1.1建设思路
义乌市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义乌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状况成果和2005年义乌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革数据,结合2005年以来规划计划实施情况和义乌市基础地理数据,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基数转换工作,使用GIS等信息化手段,依照上级下达的主要规划控制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体的地形、地理数据等,设计好规划的主要流程。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满足规划的编制、管理的成果以及规划实施等规划管理工作全过程。
1.2总体框架和设计方案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包括相关的技术人员、编程软件、网络系统以及操作的标准方案。方案设计时,需要包括软件开发的检验、建设数据库的方案、规划软件、制订方案、研制规划管理的系统等方面。实现的技术中,要扩展GIS集成,探讨属性数据和地理数据的集成,并且了解多种的GIS的应用技术。在人员的准备中,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土地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作为协作单位进行土地规划。技术准备中,由技术协作单位和规划实施单位共同成立技术组和专家组,制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应明确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报告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明确工作的技术路线、主要方法、步骤与时间进度安排,确定工作的分工、预算、成果要求等内容。
2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结合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地方特色,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监管土地规划的实施情况,掌握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规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提高土地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逐步实现乡级、县级、市级、省级四级规划系统联网,充分利用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来安排用地计划、建设用地预审、规划修改等日常规划管理工作,最终实现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
3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义乌市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统等内容。
3.1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子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能够使操作者方便、准确的进行规划布局。主要包括图形编辑、信息统计、规划基期信息统计、用途分区划定、规划调整、土地规划项目选址方案的比较、成果输出等;规划局部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的调整。
3.2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子系统基于规划成果,采用了双向管理,即系统既能按上报项目要求提供方案、指标、图件等材料,又能在项目通过批准后在系统中更新规划库及相关库内容。主要包括年度计划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建设用地预审、农转用规划审查、项目选址、专项统计分析、图件管理等内容。
3.3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统
成果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进行管理,包括文档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文字资料等)、图件管理(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专题图或专项规划图及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产生的其他图件、影像资料等)、指标管理。4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成效
义乌市已经建立了涵盖县乡两级的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第一次实现了土地规划成果管理和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用地报批、用地预审等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两大主要业务的信息化办公。从全省来看,浙江省第一次实现了规划修改的网上审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可以通过预录端口登录省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录入规划修改方案相关数据,并上传保存至省级规划数据库。省厅在受理纸质件后,各处室根据职能分工实现并联同步审核电子数据,极大的提高了规划修改方案的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时性和准确性,获得了比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可减少大量的人力成本,节约大量的纸张耗材,节约了成本,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可以说从纸质件串联流转审批到电子件并联同步审批,这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5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意见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土地规划管理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5.1存在的问题
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和缺少专业的人才,是困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无法实现各级规划信息系统联网管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外,在人机交互、数据导入导出、地图投影和坐标转换等方面系统还不够成熟稳定
5.2建议意见
加大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基层规划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近年来,地理信息软件技术取得的进展,通过软件重构和设计模式为信息化系统提供整合的技术支持,创建更加友好的人机互动界面,逐步实现乡级、县级、市级和省级四级系统联动,数据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玛依努尔·米吉提.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J].科技风.2012,(18).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的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状况,以及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加强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经过多年的经验,数理统计、线性规划和重力模型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利用较为广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规划和管理对测绘技术有了新的要求,3S技术(RS、GIS、GPS)便脱颖而出,为其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有力的条件。
一、测绘新技术及其发展
RS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它具有信息丰富、全天候、多光谱特征,获取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较短,且获取的图像分辨率比较高,已经被广泛利用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自然灾害的预防、气象预告工作中。遥感技术在我国人口与土地、环境矛盾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对土地利用情况予以及时监测和分析,精确地把握了提地变化趋势,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信息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处理、建模,解决土地规划和管理中遇到的复杂多变的问题,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交通运输、环境调查、灾害预防等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GPS是美国研发的具有全天候、全球性、时效性的三维导航系统。GPS空间部分是由24颗卫星组成(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它位于距离地表20200千米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颗),轨道倾斜角是55度,被广泛应用在交通工具、新制武器上,还被用于定位导航、地形测绘工程中,它能够精准的定位,缩短作业的时间,提高作业的效率,在城市土地规划和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航的精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广泛地利用。技术功能卓越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对土地利用更新工程有重大影响。现代测绘技术依附于国家行政区划分的成果,遵循土地调查的相关技术规定,采用新标准的土地分类系统,对需要调查的地区实行全方位的实地调查,收集重要数据,整理相关信息,为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一轮的土地调查工作中,3S等测绘技术提供着可靠的技术支持,对土地更新调查的相关数据和参数予以全面、科学地分析和总结,获取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信息,有效解决了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任务量大、工程工序复杂、工作效益地下、测绘精准度不高等问题。
由于土地涵盖的信息繁多,在土地规划设计前,只有对那些信息全面、科学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性能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新测绘技术实效、准确的优点对土地规划设计数据收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S技术可以帮助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给土地规划设计提供详实的材料,利用微机自动生成数据库,优化土地规划的设计方案。
新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不管是外业前端数据的采集还是业内数据的处理,它将基准站的数据传动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数据后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GPS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土地勘测定界的精准度,缩短了观测时间,减少了检测工序,并且操作便捷。
新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得到广泛利用。新的测绘系统中,RS提供矢量数据,GPS准确定位,提高了户外具体数据的精度,有效地监测了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3S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一般步骤是:RS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的信息,GPS准确接收信息对数据特征全面分析,GIS利用微机技术把土地信息转换为可视化的动态变化图。3S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把土地动态信息以直观的图标形式展示给工作人员,便于观测和分析,提高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效率。
新测绘技术还可以帮助相关的执法人员及时查出非法用地,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RS技术可以帮助执法人员提高执法动态的效率,从根源上杜绝对土地非法利用的行为。某市在一年的时间内10次利用RS技术发现并查处了多起非法占用土地的案件,保护了国土资源。
三、新测绘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测绘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测量精度,并且它正在向测量一体化、数据处理自动化、管理可视化、传播网络化方向进步,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从国外引进一些核心技术和设备,另外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力争培养一批技能素养高、操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效率,提高监测水平。
结论:
土地规划和管理中应用新的测绘技术,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缩短了监测的时间,减少了测绘的工序,土地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新的测绘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测绘技术的诸多不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土地规划和管理不切合国情、脱离实际的局面,促进土地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化和便捷化。但是,新的测绘技术中核心部分刚刚起步,发展还不太成熟,在技术和方面上都有待完善,所以相关的技术人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学习先进的科技信息,促进新测绘技术的进步。作为土地规划和管理系统中具有新颖和便利优点的技术手段,新的测绘技术势必会为土地规划管理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