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艺术教学

艺术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9 10:02: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艺术教学

篇1

内容通过形式来反映。那么作曲家的内心思想这一内容需要通过外在的某种形式来表述,这“某种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作品形式——曲式。曲式(拉丁语“forma”)意味着作品的结构方法。从外在形态来说,曲式是曲作者艺术思想和内容的外在呈现方式,也是曲作者用音乐这种语言来表达的方法。作曲家的人文、美学、哲理思想只有通过音乐形式(曲式)来表现与反映。因此,音乐作品的曲式观念、曲式构架很大程度上与作曲家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曲式观念将超越曲式自身的内部结构而成为曲式的本质问题。从内在结构来说,曲式是构建音乐作品成为整体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越具有多样性,曲式就越具有丰富性;对这种多样性的统一、调和能力越强,曲式的完美性就越高。通常构建曲式的音乐材料有:旋律、和声、节奏、结构关系、织体、力度、速度等。

在钢琴教学中,对作品曲式特征的准确定位实际上取决于对构建作品曲式材料的分析。例如,乐段的准确划分、调性的准确判断、音乐织体的形态分析、节奏形态分析等等。在弹奏过程中,这些分析结果主要通过“对比”来完成。音乐作品演绎时内部结构的“对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出作品的曲式特征,使作品的曲式结构轮廓得以准确显现,以达到对曲作者思想的准确再现。比如音乐织体的对比、力度强弱的对比、乐章之间速度的对比、调性色彩的对比等等。因此,严格地指导学生做出音乐“对比”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作曲家对构建、形成音乐作品曲式的各种音乐材料的不同组合与个性化使用就会形成音乐作品的风格。“艺术风格和形式、结构一直以来是欧洲艺术学中关注的焦点,并在欧洲艺术史中占有统治地位。在许多艺术学理论课程中,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是一条基本主线。”作品风格是作曲家所在的社会时代背景、人文精神的一种痕迹体现,也是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标签。这一内容的研究将有利于音乐表演中对作品特征的把握。对作品风格的熟悉将极大地提高作品演绎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这也是挖掘作曲家艺术思想的有效途径。

第一,作品的风格与创作者的个性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种看法,风格可以定义为——艺术家自身那种由于成熟性或天才性因素而形成、产生的独特或非独特思想的自然反应。创作者这种独特与非独特的思想深受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人文精神的影响。作品风格的存在使作曲家的特殊性(创作思维)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个体”。例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塔尼耶夫、拉赫玛尼诺夫三位大师,尽管他们是师生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导师),在某些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三人之间的风格区别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

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强烈的、饱满的”甚至“外溢的”情感表达上。作品中那种“迫不及待”的情感宣泄和“热情洋溢式”的“冲动”,常常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并深受感染。笔者猜想,柴可夫斯基的这种急需别人了解的欲望和外溢特征与他个人情感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他的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等。从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曲家“音乐表现手段绝对服从情感表达”的创作思想。

塔尼耶夫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把一切美好的愿望和激动的感情放在了音乐作品“冷静”的行进速度中,音乐的魅力通过音乐自身的动力行进体现得完美无缺,如Op.27等。在这部作品的第二首《傍晚》中,Andante的速度是四分附点音符等于72拍,这样的速度是不多见的,可以看出作曲家希望通过这样的速度以达到内心深处的诗意化情感表达。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时间的运动中理性平稳地变化、发展情感”的创作思想。

拉赫玛尼诺夫在情感的饱满上丝毫不亚于柴可夫斯基和塔尼耶夫,但他既不像前者那样的“热情洋溢、迫不及待”,也不像后者那样的“过于冷静、深藏”,而是把自己饱满、汹涌的情感有节制地、大方地装载在了宽厚、丰满的和声织体行进中,以实现思想的完满表达。从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前奏曲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在音乐织体与时间行进的融合中发展情感”的创作思想。

作品的风格特征作为一种创作思想通常通过卓越的音乐形式(曲式)体现出来。比如,莫扎特在室内乐领域写作的音乐形式(奏鸣曲形式),与非莫扎特时代作曲家的奏鸣曲式相比在才能与个性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就是作品风格与社会背景、创作者自身修养、人文精神密切有关的反映。因此,对作品曲式的正视有利于作品风格的进一步正确把握。

第二,作品风格与作曲家的创作语言(作曲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风格的形成依赖于作曲家自身的那种特殊(个性化)音乐语言的运用。因此,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会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特征。比如,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音乐,

作曲家在作品中也非常喜爱运用浪漫主义时期的“半音化”体系,但与把“半音化体系”推向成熟风格的肖邦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把半音化思维运用到了调性的变化、发展中。例如,在作曲家的第二奏鸣曲(Op.14)的27—57小节中间由d小调转向bD大调,第三奏鸣曲(Op.28)的29—52小节,其中有b小调转向#c小调,并且作曲家把半音线条思维运用到了全曲的和声思维中,在第七八奏鸣曲中还出现了“半音调性同一性”。②此外,在普氏的钢琴作品中,还出现了异常刚毅、锋利的节奏特征,“他(普罗科菲耶夫)的节奏像花岗岩那样坚实,像钢铁一般的坚不可摧”。③这些音乐语言的个性化使用形成了普氏音乐作品色彩新颖、效果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经常会在和声的作用下出现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而肖邦的“半音化”体系更多地运用在旋律的发展中,加上其在功能和声之间插入附属和弦,以至延伸功能和声的变换频率,使音乐更具有柔美、哀怨、长气息的倾诉风格。

如果狭义地理解“风格”问题的话,可以认为风格是作曲家常用的、反映自己思想的创作手法的综合。这种创作手法的综合所形成的风格异样,源自于音乐作品形式(曲式)中的各种材料的个性化使用。除此之外,音乐作品的风格与体裁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如夜曲、幻想曲、进行曲、奏鸣曲、前奏曲等相互之间在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因此,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弄清楚作品的体裁,还要弄明白作品的风格。这是实现准确演绎作品的重要保障。

为了准确、客观地挖掘作曲家的思想,除乐谱表面上的各种音乐术语及文字表述以外,还需注意乐谱以外的、隐藏在音乐史学内的其他诸多与作品有关的客观性因素。例如,笔者在留学期间,在一次“巴哈的赋格”钢琴课上,导师伊利娜告诉笔者:在1735年巴哈见到由德国音乐教师斯僚戴尔发明设计的新式钢琴时,他正热衷于羽键琴作品的创作,巴哈对这种新式钢琴并不认可,他认为羽键琴的声音更具深刻性和原始性。另外,巴哈深信各类大小调式都能表达各种性格特征,反对当时音乐理论界对大小调性格特征的狭义定论(大调只能表达宏伟、博大的气概,小调只能描绘细腻与温柔等等)。因此,他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赋格会写得如此的优美和富有歌唱性,而第二首c小调前奏曲,却写得那样的气势磅礴……而且48首平均律是为当时他钟爱的羽键琴所创作,因此,音域范围从来没有超过四个八度(C-c3)……之后,教授要求笔者在带有八个踏板的羽键琴上进行弹奏,以体验这古老乐器的各种性能和触键感觉等。至今对其纤细、柔和音色和富有弹性的触键还有着深刻的印象。笔者最不能忘记的是从羽键琴教室回到钢琴教室的走廊里伊利娜说的话:“……尽管羽键琴的音色柔弱、又有颗粒性,但是你在演奏时,耳朵需要听见教堂圣咏中各声部横向极其优美连贯的歌唱性……。”这更让笔者明白了弹奏巴哈《平均律》的技术要求和人文要求。同时,使笔者明白了翔实、丰富的史料学习、研究给钢琴教学所带来的极大帮助。

钢琴教学中的本质是探寻作品演绎的客观性、准确性、原创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层解读音乐历史是基础,定位作品曲式、风格是手段,探索作曲家创作思想是根本。最后,笔者用俄罗斯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说过的话来结束全文:“在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时,听众可以听到艺术的真谛并感到这种真谛那不可逆转的吸引力,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是生来就喜欢真正的事物,而绝不喜欢任何虚假作风和伪造品。”④

注释:

①(俄)海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焦董建董茉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40—241页。

②孙维权巢志珏编《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序言,200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③(俄)海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焦董建董茉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④(俄)海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焦董建董茉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篇2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86-01

艺术的种类包括很多种,教学艺术也是其中的一种。在进行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氛围中轻松地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也可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教学艺术都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的灵活性便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至今还记得我上第一堂课的情景,年轻的教师初登讲台,难免会有些紧张,生怕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会出现毛病。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非常的小心谨慎,小心到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在教案中体现的完整无缺。本以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会万无一失,但结果却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由于教案过于完整,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几乎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可也说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吃了一场败仗。后来经过老教师介绍经验,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不难发现,固定的教案只会捆绑住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和学的积极性。真正的教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不断修改。也可也说,一份成功的教案,不仅仅需要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它还需要完整地呈现在授课教师的头脑之中,可以在头脑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合理的调整。

因势利导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掌握的另外一门教学艺术。所谓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这个方法,对课堂上发生的偶然事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们走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艺术家――海伦•凯勒就是在其启蒙老师莎莉文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都知道海伦起初是一个盲聋哑并失去学习能力的孩子。莎莉文老师摆脱了以往教学的模式,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以什么作为开始的第一步。这样就慢慢地冲破了海伦的心理防线,让她对学习充满了热情,然后在不断地探索中建立起词语和事物在她头脑中联系。在沙莉文老师的因势利导的引领之下,海伦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并且能够用心去把握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个起初被认为是没有学习能力的孩子,最后竟成了世界著名的女作家,这其中的一大半功劳要归功于老师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试想一下,对于一个身体并不健全的孩子来说,因势利导的方法都起了如此大的作用,那么对于一个健全的孩子来说,它将有多么大的潜力等着教师来开发。

我们都喜欢幽默,因为幽默能给人带来轻松和欢笑,如果能将幽默艺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就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同时它还能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起来,当然它也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爱学、好学。

运用幽默教学,我们要把握好幽默的时机。我们可以在学生心理疲劳、注意力分散或心情紧张等情况出现时,及时插入幽默。比如说,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伏在桌子上,这时作为老师直接把那个同学叫起来效果未必好,我们就可以运用幽默教法,对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好像是很崇拜老师呀,一直在给老师行大礼呢。”这样在大家哄堂大笑下,那些伏在桌子上的同学自然会变得清醒,其余的同学在笑声中也可以得到短暂的放松。

同时,在运用幽默的时候我们也要把握分寸。运用幽默不能脱离教材而一味地调侃。过度的幽默不但不会给教学增加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一部分老师就会陷入幽默教学的误区,他们可能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调侃,而只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授课。对于学生来说,这堂课的确很轻松地就上完了,但课后复习的时候才会发现,对所学的东西印象很模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责任,把握好幽默的分寸,这样才能对我们的学生负责。

篇3

一、教学艺术形成的价值与目标

1.教学艺术形成的价值

第一,教学艺术形成有助于丰富教师发展的内涵,提升教师发展的层次。从教师发展的目的来看,教学艺术形成的目的是实现教师长期的、有计划的全面发展。任何一种单一目标,如教学技能的提高,都不能实现教师发展的长远目标。教学艺术形成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内容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发展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艺术形成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职业认同。教师的工作乐趣与工作成就是职业认同的两个重要前提。工作乐趣与工作成就是相互关联的,工作乐趣是工作成就的必要前提,工作成就反过来又会助长工作乐趣。前者是工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后者是工作的客观结果。将教学艺术形成客观的社会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主观愿望,给他们的工作乐趣带来一种机缘。当教学由于教学艺术水平提高而取得成就时,教师的工作乐趣又会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职业认同就会逐渐形成。

第三,教学艺术形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责任。教学责任是教师责任中的核心内容。教师责任的履行仰仗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这几方面综合素质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提升,它为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责任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四,教学艺术形成及运用可以让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美。教师职业的美是从事教师职业者对它的一种美好的感受与体验。只有当人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时,才会最大程度地体验到他所参与的活动或从事的职业的美。这是因为在人的最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而教学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感性与创造性。教学艺术形成包括教师对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对各种赖以进行教学创造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它有助于使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美。

2.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

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艺术形成的具体目标,是教师教学水平变化的结果。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艺术形成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两方面,理论知识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基础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都是教学艺术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这是由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的技能目标是指教师通过练习,在教学艺术形成所需要的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结果。

第二,方法与策略目标。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是最基本的目标,多种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使用是中级目标,教的策略的灵活设计与运用是高级目标,教师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是最高目标。

第三,价值观目标。首先要建立对教学艺术及教学艺术形成的认同;其次是确立对教学艺术形成的正确态度;再次是培养对教学艺术及其形成的酷爱情感,这是教师能够形成教学艺术的根本心理动力;最后是培养教师探索教学艺术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艺术形成的保障系统

1.心理保障系统

第一,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是教学艺术形成的心理起始,也是教学艺术形成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对教学艺术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以及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我感”是教学艺术形成需要产生的前提。相关的高层次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培养有助于教师产生教学艺术形成需要。

第二,教学艺术形成兴趣。兴趣并非是教学艺术形成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可以增加教学艺术形成的信心,改善主体对教学艺术形成的感受,从而维持与强化教学艺术形成行为。教师对教学艺术理论认识的深刻性与实践效果亲历性的感受是教学艺术兴趣得以生发的前提。培养或增强教学艺术兴趣的策略莫过于教学艺术形成与运用的实际过程。教学艺术形成与运用具有很强的共时性特点。即刻的教学艺术效能对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快慰,长久坚持所产生的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显著效果又会把教学艺术兴趣变得更加浓厚。

第三,教学艺术形成意志。教学艺术形成是一个持久、艰难的过程,只靠一时的兴趣难以维持长远,这就需要教学艺术形成意志。尤其是当教学艺术形成进人“高原期”时,教师感觉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没有明显成效,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意志发挥作用:意志具有推动与维持作用,确保教学艺术形成长期坚持下去。教师克服教学艺术困难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教学艺术形成意志的过程,它会逐渐增强教师教学艺术形成的自觉性、自制性与坚持性。

第四,教学艺术形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一种“能力恐慌”,它是教师对自己现实能力估计后的一个心理状态,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角色期望。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能力恐慌,同时又消除能力恐慌的过程。比较与反思可以使教师产生能力恐慌,长久消除能力恐慌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实现自己的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2.审美保障系统

在教师教学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方面,要从培养教师社会感知能力人手培养他们的教学感知能力,通过培养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具有教学审美能力,要善于通过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美。

在教师教学审美想象能力培养方面,要使他们认识到教学审美想象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审美想象是教学创造的前提。教学是极富创造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展开丰富的想象,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要培养教师诗人的气质,作家梁晓声曾经撰文,认为教育是诗性的事业。①教育既然是诗性的事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诗人,至少他们应当具有诗人的气质。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在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发挥自己的教学审美想象力,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审美情感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概而言之,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感。

在教师审美领悟能力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领悟可以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代表的科学与人生价值,所蕴涵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使教师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学生不为考试而掌握知识,教学可以使师生共同体验科学之美、人生之美、社会之美。

3.社会保障系统

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予以支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这样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制度应当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制。教育行政因素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行政决定着校长的人选,而选什么样的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行政拥有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权,对教师的评价权。学校是教师发展、教学艺术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环境。

三、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艺术分层问题,把握教学艺术掌握原则,确立与养成教学设计的观念与习惯,进行教学艺术推广。1.教学艺术分层教学艺术分层是为了建立教学艺术个体化的动力机制,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基本程式,有助于人们揭示教学艺术掌握的规律。教学艺术可划分为初级教学艺术、中级教学艺术、高级教学艺术和超级教学艺术。

初级教学艺术是最低层次的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萌芽阶段。中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语言形象生动,板书概括、明了,教学风度良好,整个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高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巧妙地处理教材,优选教法,能创造美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突出,具有高级教学艺术的教师是学科带头人,能给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与指导。超级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掌握教学艺术的顶峰,它融个性风格、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

2.教学艺术掌握原则

第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②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即为审美。

第二,借鉴与创造并重原则。指将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中的独创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借鉴性与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艺术形成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形成的重要手段。

第三,分层分步原则。指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奋斗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教学艺术。

第四,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既要做到在课堂上尝试、调整、改良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要重视课后复习、思考、理论学习,为教学艺术的形成创造条件。

3.教学艺术设计

严格地说,教学艺术是设计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形态是他们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而产生的。教学艺术的创作,既需要冥思苦想,又需要突发而来的灵感。教学艺术所传达的内容结构、顺序编排需要人们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也需要设计,教学环境的布置,空间结构的摆布也都是教师设计的结果,即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怎样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也需要设计。③教师的语言、板书如果不设计,就达不到“少而精”、“约而达”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怎么提问,包括提既然是诗性的事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诗人,至少他们应当具有诗人的气质。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在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发挥自己的教学审美想象力,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审美情感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概而言之,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感。

在教师审美领悟能力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领悟可以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代表的科学与人生价值,所蕴涵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使教师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学生不为考试而掌握知识,教学可以使师生共同体验科学之美、人生之美、社会之美。

3.社会保障系统

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予以支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这样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制度应当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制。教育行政因素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行政决定着校长的人选,而选什么样的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行政拥有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权,对教师的评价权。学校是教师发展、教学艺术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环境。

三、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艺术分层问题,把握教学艺术掌握原则,确立与养成教学设计的观念与习惯,进行教学艺术推广。

1.教学艺术分层

教学艺术分层是为了建立教学艺术个体化的动力机制,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基本程式,有助于人们揭示教学艺术掌握的规律。教学艺术可划分为初级教学艺术、中级教学艺术、高级教学艺术和超级教学艺术。

初级教学艺术是最低层次的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萌芽阶段。中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语言形象生动,板书概括、明了,教学风度良好,整个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高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巧妙地处理教材,优选教法,能创造美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突出,具有高级教学艺术的教师是学科带头人,能给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与指导。超级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掌握教学艺术的顶峰,它融个性风格、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

2.教学艺术掌握原则

第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②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即为审美。

第二,借鉴与创造并重原则。指将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中的独创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借鉴性与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艺术形成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形成的重要手段。

第三,分层分步原则。指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奋斗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教学艺术。

第四,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既要做到在课堂上尝试、调整、改良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要重视课后复习、思考、理论学习,为教学艺术的形成创造条件。3.教学艺术设计严格地说,教学艺术是设计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形态是他们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而产生的。教学艺术的创作,既需要冥思苦想,又需要突发而来的灵感。教学艺术所传达的内容结构、顺序编排需要人们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也需要设计,教学环境的布置,空间结构的摆布也都是教师设计的结果,即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怎样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也需要设计。③教师的语言、板书如果不设计,就达不到“少而精”、“约而达”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怎么提问,包括提问的语气也应当是经过设计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觉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具有一定差异的学生,怎么运用这个原则,需要教师进行设计,否则就有可能伤害教育对象的自尊。对课堂的组织,如秩序的维持,也需要教师设计。因此,教学艺术是教师在备课之前精心设计、策划,在上课当中积极发挥的结果。

4.教学艺术推广

教学艺术推广指群体教师认识、掌握、运用教学艺术的过程。教师个体教学艺术掌握是教学艺术团体掌握的基础,教学艺术掌握群体范围的不断扩大会形成教学艺术社会掌握,从而实现教学艺术推广。首先,要对教学艺术意义、本质、特点、功能、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应发挥优秀教师的中心辐射作用;再次,教师集体要有追求教学艺术的审美意志,从培养教学审美兴趣、动机开始,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教学审美意志。

四、教学艺术形成策略

1.成为发展型教师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发展型教师。教师可以分为“生存型”、“享受型”与“发展型”三种不同的类型。教学艺术形成需要“发展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的行列中,他们认为,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但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教师的发展;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类型的教师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最终唤发起生命热情的因素在教师自身,唯有教师本人才能为自己描绘出真实的形象。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是自身成熟的第一步,反思与研究使教师的职业生活充满了理性,也是他们专业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发展自己的内在需要。

为成为“发展型”教师,教师应学会学习。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艺术形成中要努力提高教师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在研究中,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学会终身学习,学校还应建设教师学习的共同体。

2.确立教学艺术形成自觉

教学艺术形成自觉,一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的自我觉悟。比较与自我反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可以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效果是超越自我的前提。二是指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自知之明”,即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本体及相关理论以及实践方法、策略的认识,这是理论建构的自觉与实践探索自觉的统一,缺乏理论发展的敏感性与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就不会有教学艺术的形成。三是指教学艺术形成需要一定的氛围与条件,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社会性四个维度。教学艺术形成只有成为教师的自主选择行为,而非外在强迫行为,它才会更为持久。能动性指强的内驱力与强的作为性,这是教学艺术形成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创造性有助于他们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社会性主要指适应与合作,适应时代要求、学生发展要求、课程改革要求等可以为教学艺术形成增加必要的动力。与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学生合作是教学艺术形成的必要策略。

2.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理论实践化与实践理论化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学艺术形成需要实践理论化,教师自觉地用理论去指导、去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就可以使教学实践减少盲目性,去除纯粹的经验性。实践理论化的过程也是教师比较、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它有利于增强教学实践的理性化、科学化程度。其次,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教学理论的实践化,这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理论一实践的研究,这种行动研究对专家学者而言是理论的实践化。广大教师学习接受了一种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性的运用,这也是一种理论的实践化形式。教学理论见诸于教学实践就找到了归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也会得到解决。教学艺术理论只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被教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才会有意义,教学艺术理论的实践化也就是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

4.进行反思性教学

篇4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学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最大空间,给学生不断尝试的机会,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因为最喜欢的才是最能发展的,也就是找到成功的密码。例如,我在讲“电与热”时,我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以故事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将物理课堂延伸到生活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发学生兴趣。实例可以是电时时刻刻在为我们服务,提供方便,例如各种电热器、电炉子、电饭煲、电褥子、电热水器、电暖气等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当然,也可以是电会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可以从网上查取近期国际、国内以及本地电器火灾的事例,要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清晰的图片,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实现与传统教学的互补。

要注重课堂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注重艺术的设计课堂上的问题,艺术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问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提问设计艺术。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成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需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能力,产生多样、新奇、独特的回答。教师要重视容多纳异,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发散转化等各种方式,产生多种不同的想法,并希望能有突破常规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物理教材中有关的知识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用好教材中的生动的小故事,多媒体展现的动画,电影片断,新奇的演示,学生的小制作、师生讲述的有特色的某种经历等等,都可让学生处于探究的情景中,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育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教师教学、学生反馈,教师反思、升华再教学,学生再反馈,周而复始,直至完美。教育艺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完善的。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5

一、充满信心和激情

自信心就是让自己充满自信和力量,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做事也会很勇敢、坚定,充满了力量。每个人都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但不要一受到挫折就垂头丧气,怀疑自己的能力,要树立好信心,坚信自己能行。在学习上尤其要树立好信心,这样我们做任何事才会更加富有激情。像尼克·胡哲凭着信心的成长,展现了人生的光芒,其演讲更触动了人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上就是要发挥语言的优势,让教师的语言充满情感,还要闪烁出哲理的灵光,力求知识情感化,讲授表演化。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越来越差,出现了厌学现象。在教学中我借助图片、寓言故事,给学生设定情境,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地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也大大提高。《谁动了我的奶酪》中说:“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可能面对环境的变化,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们总是感到不断变化的“奶酪”,总是在这种变化中找寻。失去与得到,每个人对“奶酪”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变化中求发展。

三、增强管理能力,以爱动人、以理服人,着眼于学生发展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能力,这是成为一名成功教育者的前提和关键。要做到此,教师就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多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这就需要教师细心。教师要讲究说的艺术性,会“说”,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观察学生,关注学生成长,能够说进学生的心里,有针对性地说,让他们受到启发,勤于思考,以理服人,合情合理,打动学生,做到事半功倍。为了学生的将来,我将继续增强管理能力,以爱动人,以理服人,着眼于学生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四、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因此,教师应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要很好地运用语言的魅力,艺术的行为,逻辑思维能力和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着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大胆地探索创造活泼、自由的课堂气氛。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积极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练就了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创造力。教师要多去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让学生自己在发现和创新中受到鼓舞,在启示中学会创造。

五、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悟性

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信息的工具,是知识、心灵、情感的交融。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到自己创设的意境之中,引领学生,激发学习主动性,紧扣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提升,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多元化的情境能使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在创设情境的时候,烘托了教学气氛,语速、节奏的完美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悟性,使他们不断地做出大胆的尝试,激发学生的悟性,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探究,不断地创新,开拓出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地驾驭教学。

教学中的艺术形式是借助教学过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师生的相互配合和合作来完成的。教学不是一场独角戏,需要配合和合作,运用语言艺术性的演艺,也是师生真情实感的流露,享受一堂课。教学艺术课堂也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我将继续虚心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尽管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教师就是火种,点燃学生的心灵,我将大胆创新,不断实践,享受艺术性教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刘晓燕.,《谈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及其培养》[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篇6

一、学生收益

学生设计作品参加比赛是个有目的的学习过程,是个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接触的是一项完整的设计项目,因为任何一次大赛都有主办单位,主办方的前言、目的,大赛的内容、主题、口号、宗旨等,大赛的参赛对象,参赛要求,参赛作品规格,参赛时间,大赛交流会活动,大赛奖励等,这些都是对参赛对象一次真正的水平衡量和提高。因为学生每参加一次大赛都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投入到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认真按大赛的规格、要求来完成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般会比平时做作业更仔细、更投入,往往会广泛地收集跟参赛作品有关的信息内容来完成作品的创意;也会更主动的和同学、老师、同仁等交流探讨,充分调动设计思维;有时也会和大赛主办方相关人士咨询参赛的一些信息,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完成参赛的作品。

由此可见,学生在这个参赛过程中的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多维度立体的学习模式,是平时一般传统的、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第一,在参赛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大赛主办方就好比以后参加工作时面对的具体客户;大赛目的、内容和要求好比是客户的要求;提交参赛作品的时间好比客户要求提交作品时间;大赛的奖励奖金好比客户应付的设计费用。这些环节既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实战活动,也是一个设计专业学生按社会真正需要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两全齐美。第二,在创作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收集信息,无形之下阅读了别人的优秀作品、案例,这样就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设计修养,提高审美眼光。这些如果在传统式的平时老师吩咐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大部分是不太会去做的。这里面就存在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了。第三,学生为了自己的作品能获奖,就会主动找老师指教、建议、点拨和批改,与同学交谈并从中获益,甚至会主动找比自己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同仁等讨论如何创意设计。这些是学生平时课堂上所不愿意花心思,也不会去做的,而此时却自然而然的做到了。第四,在设计参赛作品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愿望是能获奖,其次是能入围,最后是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参与这次大赛活动也是很欣慰的。因为在任何一次大赛中,任何一位赛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优秀的、成功的、伟大的。如能获奖,一般大赛都有奖励,或丰厚的奖金,或精美的礼品,或光荣的证书奖状,这些虽然是身外之物,但它是对选手付出辛劳和努力的奖励或鼓励,有时也会带来荣耀和成功的机会,在毕业以后谋职时何尝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

二、教师收益

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是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良好机会。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把教学从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平时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理论灌输式的,而现在则是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当中可以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师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其次,大部分的大赛都会设有一个优秀指导教师奖,这是对指导教师的直接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些艺术设计院校把这一点直接列为年终评价、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实行一定的奖赏和鼓励措施,对其教学成果加以肯定。三、学校收益

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学校学院也是直接的获益者。第一,学生参赛无论获奖与否,都是作为该院校的一名学生参赛,代表了该院校,就大赛组委会和组织者来说,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院校,如学生、老师有获奖的话,则会更进一步了解、熟悉该院校。第二,任何一次大赛都有大赛宣传的媒体,而且大赛的参赛者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有设计师、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等等。在这个大舞台里面,可以得到广泛的交流、勾通和了解,无形之中,学校学院的社会良好知名度得到了一次扩大和提高。第三,学生参赛获奖,指导教师获奖,会提高学校知名度,无疑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得到了加强,影响力得到了传播。从长远来说,学校学院的教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师资和生源质量得到了扩大和优化,有利于院校的学科建设。就这一点看,国内有些院校做的比较成功,据本人所知,近几年速猛成长发展起来的职业技术学院,他们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加大赛,以其来提升自己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还有就是一些正处于改革或评估时期的大专院校、独立学院也积极鼓励学生参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增强实力,以便取得改革的成功,顺利通过评估。第三,学生参赛不管结果如何,对自己、对所在院校都是一次有益的学习活动,如果作品能入围或获奖,那么在毕业时学校可以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通过了解学生的获奖成果,便能大概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相信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层面上讲,其有助于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如今,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就业岗位的好差,已经成为评价该院校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总结及建议

篇7

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关键词:新课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家认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

较。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各

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

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

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欣赏•述评”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

生的积极参与,克服以往以教师进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

科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创作、想象、表现、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自己设计

教学活动。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教无定法”现代教学中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的类型、教材内容

、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地区等变化,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在新课

程标准的学习中:“音乐走进课堂”、“情境教学法”、“软化学科边缘”、“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如我制作的<<卡通画>>、<<千变万化的线>>等课件,另外,在

篇8

人们由于各自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历、艺术实践以及个人的气质、性格、爱好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同一首歌曲的表现手法上就不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我们在演唱同一首歌曲时,就应对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歌曲的内涵,才能用真心去抒发,才能唱出感动人心的歌声。如歌曲《黄河颂》,它创作于时期,这首歌曲通过对象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黄河的宏伟气势的描写,诉说了英雄儿女学习黄河勇往直前的伟大决心。它是一首中华民族的伟大颂歌,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顽强斗志。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以高度艺术概括手法,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应启发学生在演绎这首作品时就应有一种豪迈的气势,在演唱过程中,要唱出黄河的雄伟壮观,使学生进入歌唱的意境当中,给学生描述这种黄河的壮美、宏伟之情。当这种景象画面进入学生的头脑之后,自然而然地在歌唱之前就会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站在高山之巅”异峰突起、雄伟挺拔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居高临下、放眼远眺的意境,才能唱出令人荡气回肠、恢弘浩大的气势,才能演绎出中华民族这种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巨人形象。

二、充分强调歌唱的艺术表现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对歌词能很好地分析,对其内涵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表现时也很有激情,但听起作品来却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这大多是由于未掌握音乐的表达规律的缘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给学生讲解,来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

1.把握好节奏的律动规律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果在同一节拍速度中演唱,缺乏等速的稳定,速度忽快忽慢,不是赶节奏就是拖节奏,后半拍与切分音拍子唱不准,进不来,这属于节奏感较差的现象。只有具备音乐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出灵敏性和适应感强的人,才能在演唱的节奏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那么,应体现节奏的基本规律,提高音乐的美感。我们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没有音乐的律动,实际上在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时就应抓住四拍子律动的规律:强、弱、次强、弱,“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强拍时唱出来,弱拍时带过去,“我”字唱强,“爱”唱弱,“你”唱次强渐弱,“塞”唱强,“北”唱弱,“雪”唱次强渐弱,而不是每拍每个字都唱得很重很强,这样的音乐就有了流动感。

2.连贯、细腻的行腔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提示学生演唱要圆润、细腻、流畅,在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乐句的衔接不是很连贯,中间有断开的地方,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使听者听起来很不舒服。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忽略了乐句拍尾的音,当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往往演唱者就放松了,有时四拍就唱成了三拍半,或者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不够拍。这实际上是学生不注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还有的学生节奏感较差,总是唱不准节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学生,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要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这样声音听起来就连贯了,由于乐句的紧密连接,表达作品也就完整了,听者也会感到很舒服。

3.歌唱时要唱出歌曲的层次

在歌唱过程中,如果从头至尾都平铺直叙,就缺乏音乐的表现力了,每首作品都有,有收尾,每一个小乐段也有起伏,有小的变化。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提示学生注意歌曲表达时层次对比要鲜明,行腔时要抑扬顿挫并给予极大的夸张,那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先分析歌曲的内涵,弄清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再根据歌曲的特点,在时把歌曲推出来,唱出歌曲的层次。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作品通过洁白、晶莹的冬雪的描述,赞颂了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气质和为民族昌盛、为人民幸福而奉献的品质,这才是这首歌曲的主题,那么,明白了歌曲的内涵后,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曲调、伴奏和声、风格再仔细地研究,深入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作品从前奏跳跃的音型中就使人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使人联想到晶莹、洁白的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有要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很自然地就会抒情、悠扬、亲切地把“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唱出来;接下来“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写得非常有灵性,在这抒情的词句中,蕴藏着哲理,形象的比喻中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那么在这段中情感的运用要有变化,既要表现得深沉高雅,又要凝重潇洒,还要表现出雪的轻盈,到“你是春雨的亲姐妹”时,歌曲达到,在演唱时,不可平淡,要由弱到强,渐渐地把歌曲推向,春雨的“雨”字,作曲家用了强劲的和声,连续六拍地推进,到“亲”字形成了感情的饱和度和支持点。因此,在这句一定要给予极大的夸张然后渐弱很自然地归原调结束,尾声时“塞北的雪”轻轻哼唱,用来寄托作者深深的爱,同时也带给人无限遐想,又回到了宁静、洁白的雪的世界中。这样唱出的歌曲才会有层次,有律动。

要想很好地表达歌曲,还需注意很多方面:如有感情的换气、表情、动作,还有,要细心地唱好休止符等等,就不一一陈述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仔细分析他的长处,根据其特点而制订符合他、能发挥他优势的教学计划,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文琴著《民族声乐歌曲教学》

篇9

我在美院的多媒体专业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从小接受美术教育,造型和色彩的基本功都比较好,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这个教学阶段,基本功已经不是主要的训练方向,更强调学生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使用,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让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新的媒体来表达,做出好的作品。数字影像已经渗入各个领域,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作,肯定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媒体。

高清进入课堂

最近我在给学生们上视频基础课,以前我们都是用标清的机器来给学生用,而最近我这里有了佳能XH A1之后,就带着他们用这款机器做了两部实验影片――《多重门》和《失忆》。对于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讲,可以有机会操作这么好的机器也等于是给予他们很大的鼓励:一方面机器本身的许多优点,使他们可以尽可能的做出专业性很强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要求的提高,鞭策他们更多地严格要求自己。

出众的产品设计

可能由于我是美术专业出身,对产品设计一直比较注意,在以前使用的标清DV当中,我曾经使用过佳能XL2,我觉得佳能的机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如今佳能的产品设计在HDV产品上得到了延续,机身由白红相间变成了全黑,更突出了专业高清的稳重和素质。

精确的焦点

我们这次的两部影片,一部是外景日光较多,一部是室内的夜戏较多,而且节奏也有所不同,室外的有很多戏是在楼顶拍摄,光线充足,室内的则光线昏暗。在使用XH A1以前,也使用过别的高清机器,素材采集到电脑之后,才发现高清的焦点容不得半点马虎,自动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一个焦点不实都会毁掉整个镜头。所以在使用XH A1之前我仔细地查看了说明书。根据说明书的介绍,我找到了镜头遮光罩后面那个凸起的部分:一个很小的透明窗口,这就是新增加的Instant AF窗口。因为XH A1的尺寸定位在便携的专业HDV摄像机,所以用自动对焦的时候可能比较多,这就对自动对焦的反映速度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拍摄中,为了焦点的安全,我们用光圈优先模式,将光圈稍微收小,这样夜里的戏就要打开3-6db的增益,不过还好,后期采集后发现噪点并不很明显,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通过收小光圈增大了景深,又同时打开了Instant AF功能,对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焦点在不知不觉中精确地跟随主体运动,竟然没有发生一次失焦的现象,Instant AF对焦点的保障令人刮目相看。

高品质录音

我们的影片《多重门》有很多主人公在空旷室内惊恐而急促呼吸的镜头,这些镜头中声音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空间感很大程度上要靠声音来塑造,恐怖的气氛也要靠声音来传达。我们使用外接话筒到机器的卡农口上记录声音。

丰富的操作模式

篇10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从艺术理论建设和艺术教育的需要来看,现在需要切实的课堂艺术批评教学研究――一种改善艺术教学实践问题的学问。“课程是教育的现实形态”,释解艺术作品的知识技能要求赋予艺术教育和艺术批评重要的使命。

一、确认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问的关系

在以往较长的历史中,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各自沿袭自己的轨道发展而不交融。但在艺术批评领域,并未有人认同艺术批评是独立的学科。相反,艺术教育因其与它的相互联系而变得至关重要。

艺术往往被界定为一种意在创造出具有愉悦性形式的东西。“这些形式可以满足我们的美感。而美感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则要求我们具有相应的鉴赏力,即一种对存在于诸形式关系中的整一性或和谐的感知能力”。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悦的、思想上无拘无束、无偏见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

艺术教育的内涵是指,建立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框架内进行的活动。其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美感知能与表现教育:创造力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社会与生活教育:人格成长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体现了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教育的结合,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艺术批评应为实现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长远目标发挥作用。艺术批评有助于实现重要的艺术教育目标。学会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努力使学生在审美经验中感到更自如,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此外,通过广泛接触艺术批评,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不仅在评估他人艺术作品时特别有帮助,同时也可以衡量自己在艺术方面的进步标准”。

在我们生活的文化里,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并非社会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教育教学环境的力量可能甚至对它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美学家哈洛德奥斯本(Harold Osborne)曾说过,虽然艺术欣赏并不要求特殊的天赋,但与欣赏相关的态度和技巧却有悖于有组织的社会中实际生活的主流。它们(指艺术欣赏的态度和技能)的发展可能由于早年的教育影响、家庭状况或某种高度重视功利的生活方式而受阻减缓。奥斯本认为,如果这些态度和技巧没有在年轻时学到,那么要在成年之后获得的可能就困难了。学生处在培养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最佳年龄。如果教育者放弃这种教育责任,那么视觉艺术要在学生们以后的成年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就不大可能。因此,艺术批评融于艺术教学的实践,应是一个充满活力、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明晰艺术教育中艺术批评所起的作用

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核心理解应该是,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和艺术创作实践等学科在教学中的融合。那么,从艺术批评这一学科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将会在课堂得到应用,以求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艺术教育需要结合理解、鉴赏等艺术批评的目的去考虑教学方式方法。同时,要教给学生理解和欣赏多种艺术形式(绘画、设计等)而并不是局限于某些单个艺术。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和实用美术、民间美术等。教育者须把艺术批评的方法转变为教学实践,才能归纳总结,理顺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艺术的教学活动。

艺术批评作为一种学科也给教育者提供了可用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欣赏艺术的一套内容。学科“内容”一般被确认为知识种类,例如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艺术教育中所包含的理论探讨也会用来对不同批评形式作出描述、阐释、评价等等。批评不单单是作为一种评论形式,而是一种探索方式。探索意味着艺术作品给观众提出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思考。因此,设计“批评教学”就成为了教师的一项任务。也只有规划设计好这种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更具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能力。这种设计必须包含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概念、技巧、态度和习惯,必须给予他们获得知识背景知识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室主任藤守尧先生认为,一切“理论必须解答实践中的问题,脱离考察艺术本体和直面问题的态度,就会成为逻辑推理中的文字游戏,视觉艺术必须诉诸视觉效应,不能把握整体构成和视觉心理反应的关系,所谓设计、审美、评价、鉴赏就没有起码的依据”。由此,艺术批评的终极目标显而易见。法国画家马塞尔杜尚说:“艺术是连续的。视觉是间歇的”。意思是说,艺术想象的机会随时都有,不过我们很少利用这种机会而已。在艺术教学中,每件艺术品都是一种潜在的刺激物。艺术是一种想象,与生俱来,还可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就创造和欣赏而言,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这种意识,使我们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多种文化的世界,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艺术批评也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单凭学生的社会化难以充分有效的使其获得明确的认知。所以,只有通过艺术教育,通过对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年轻一代学会欣赏那些创造艺术,感受并认识艺术的特殊方法,从而丰富生活,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立足于把艺术批评融于教学实践

现行艺术教育中,立足于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立足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从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重点放在艺术课堂中的艺术批评教学研究上。从理论到实践,探求内在含义,伸延教学效应,将十分有益。

吉伊根(美George Geahlgan)认为。“批评探索可以被认为是判定艺术作品含义和价值的尝试或努力,这也是艺术批评的一个主要目的。因此,批评探索可以界定为对艺术作品含义和价值的探索”。在教育课堂中,教师应该设计采取多种探索方式,如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不同反响活动、概念和技巧教学以及学生进行研究的活动。探索不可避免会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和道德价值、对艺术家的观念、对作品创作和欣赏的背景等提出问题,这符合教育的特性。

(一)学生对作品的反应活动

艺术作品具有潜在的疑问,因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立体的、多方面的。在课堂上有三种方法能够促进批评探索:第一,可以让学生交换对某件艺术作品不同的观察和意见。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检查他们对作品反应正确性的机会,并从他 人的经验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可以让学生比较、对比相关的艺术作品,避免对艺术作品看法的局限。第三,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那些挑战他们自己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作品。以上三种方法都能帮助促进批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领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并与学生一起确认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

(二)教学概念和技能教学

艺术欣赏与评价在艺术教育中还需要其他的活动。首先教师需要有计划地获得相关的美学概念和必要的艺术技能。美学概念的知识扩大可以改善人们的反应。提供观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增加感受。概念和技能的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扮演一位权威的角色,这是一种要求。

(三)学生的研究活动

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以提高探索艺术作品含义的能力。教师除了通过讲授或布置课后读物提供这类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去获得这种知识。在学生的研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导师和指导,帮助学生计划研究课题,帮助他们进行图书资料查询。

四、设计艺术批评课程

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批评探索,了解和掌握全部相关的教学活动,并协调地组织好这些活动,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艺术批评教学也是为了产生学习结果。这牵涉到课程设计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得到持续发展的能力。欣赏能力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作品的好坏,还需要学生去直接体验这种作品价值。这就要求在设计艺术批评课程中,考虑到学生应该有机会表达、共享、思考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个体反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理解艺术是一种发展现象,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为个人的观点创造了可能性。规划教学需要容纳学生的差异性,能够容纳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批评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思考其他评价,并引导其在事实证据和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的评判。

篇11

“2013年的图书阅读量比上一年增加了5%。”这句话里学生已经找到了三个量,表示出其中一个相等关系,我便草草收场,转入到下一个问题。要是在这个时候“慢”下来,把这句话中三个量之间所有的相等关系:2013年的图书阅读量比2012年增加的阅读量=2012阅读量×5%;2013年图书阅读量=2012年的阅读量+增加的量,也可以表示成2013的阅读量=2012的阅读量(1+5%);5%=(2013年的阅读量-2012年的阅读量)÷2012年的阅读量,都让学生找出来,一定可以让学生迅速的反映出在增长问题中存在的所有等量关系,这也是这节课我想要达到的目的,并不需要用大量的语句去体现那些关系,相反不仅能节约时间,还能提高效率。

二、知识点需要“点破”时要慢下来

“增加了5%”和“增加了m本”学生能够正确地表示出来跟原来量的关系,我并没多做分析,只是让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就放下了,要是这个时候“慢”下来,让学生发现并分析出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相对增加的百分数,一个是相对增加的具体量,在表示的过程中一个与原来的量相乘,一个相加,一个不带单位,一个一定要带单位,相信达到的效果远远超过一带而过,这个时间的节省让学生在知识点突破时戛然而止,确实不能不算是一处败笔。

三、新方法的“升华”要慢下来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表格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其目的是要达到学生基本可以根据题意自己建立表格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边分析题目边设计好表格,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把建立起来的表格中涉及的相关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填进表格,借助表格学生轻松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感受一下表格的优势,就接着要求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分析下一个问题,要是这时候“慢”下来,让学生观察,体会表格的构成,明白表头我们一般在横向描述问题中涉及的量,在纵列列上年份或者研究量的其他方面,那么学生一定可以深入认识表格分析法,以帮助分析下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