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口才培训课程体系

口才培训课程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9 10:38: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口才培训课程体系

篇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68-03

一、教师培训中实存的矛盾

相关文献多从外延的宏观角度论述教师培训的不足,如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督导机制、培训条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工学矛盾等。教师培训远非如此简单,除此之外,其内涵层面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一)政策性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矛盾

对比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与2004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工作任务目标,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尽管时间过了七年,2011年的《意见》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将“实施100万骨干教师培训”的层面明确为“进行国家级培训”,将五年的全员在职培训任务量由240学时增加为360学时。这本身就有一对矛盾,其规定与教师需求不相适应。将学时从240学时提升为360学时,值得商榷,仅凭“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定顶层设计的条件是不充分的。

(二)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矛盾

各培训机构为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不得不尽力追求形式,力争在形式上追求创新,通过新颖的形式刺激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用“掩耳盗铃”的方式艰难地组织教师学习。从内容上看,有些培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不是立足于解决教师的困惑。教师培训各种模式不断涌现,使教师培训出现“二少一脱离”的现象,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涉及的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在评价培训结果时也存在严重的形式问题。举办者通过书面满意度调查来说明培训的效果,作为参训者,熟知举办者的意图,在培训伊始,还未接受培训的情况下,已将对培训的评价填人满意度反馈表中,且多数为满意。一面是举办者辛辛苦苦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一面是参训教师力图应付,形式与内容实质相去甚远。

(三)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培训实践的矛盾

培训组织者在内容设计上缺乏慎重选择,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实用性、针对性,未能根据学员的整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为了追求完成上级交给的继续教育任务量,组织者将所有教师不分差异地编排在一起“一锅烩”。在培训内容上,或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多年来,教师培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博弈,缺乏明确的指导。有些教师培训机构为了提升培训层次,聘请高校专家,开设专家讲座,注重理论讲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指导;要么是一些单位过于迎合教师的实践需求,以无明确理论指导的案例研修、参与式研修为主,“从各地的培训(包括送培下省)的情况来看,几年来培训内容明显向实践偏移。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被邀请用切身的体会来述说对新课程的理解”。但是这类培训往往在追求满足教师需求的过程中偏离培训的方向,培训目标模糊,缺乏对教师教育先进理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引导。

(四)教师培训质与量的矛盾

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的价值在于质量,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当今教师培训却成为行政政策拉动的产物,培训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往往让位于政策能否落实。目前,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政策规定量的要求,努力追求量的达标,而不是从质上研究教师培训的实效与价值。培训“目标指向紊乱”,出现比较严重的局限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只能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总体性要求,凭着自己的经验,确立每一次短期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培训像打游击战一样,今天觉得礼仪培训好组织一场,明天又发现演讲口才比较重要,再举行一次,不管什么主题,随便找几个专家讲讲了事。教师培训最终成了碎片式的拼凑,偏离内在质的价值取向,课程成为不同主题、无关联的专题集合,教师参加培训的直接目标即完成本阶段的继续教育任务量。另外,因为要满足1000多万教师的学时量,国家没有那么多专业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培训师,于是将教师培训转向市场,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组织教师学习,使教师培训成为一种竞争型行业。然而,这种机构多以营利为目的,对教师培训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一些机构将教师培训作为创收来源,多者关注收益,少者关注质量。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走向开放也带来了质量问题……但从短期看,由于这些机构原先缺乏培训经验,加上有些机构只是把校长培训作为创收的工具,培训质量有所下降”。

(五)师资匮乏与教师培训基数大的矛盾

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随着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大,每年都要补充一定量的中小学教师。相对于关系到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数,中小学教师培训成为一项艰巨工程,初步统计,按照每年每位教师72学时计算,每年1000多万教师就需要提供7亿多学时的继续教育。然而,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却相对匮乏,“培训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无法满足教师培训的要求,为数不多的培训人员面对基数很大的待培训教师犹如杯水车薪,很难使教师培训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二、有效的教师培训遵循的原则

(一)不过分依附于教师需求

教师培训的指导理念就是满足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了解教师最感兴趣的内容,“投其所好”,是决定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但是,并不是只有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其前提是教师的需求必须是正当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被教师的需求所束缚,必须把握好方向,方向对了,才能把握住实质。考虑教师需求的指导理念是美好的,但是,多数教师会认为他们不需要接受那么多的学习,也无需学完高深的教育理论,那些与他们的教学相去甚远。调查显示,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外派高校的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8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多安排一些教学实操技能的培训,给他们提供清晰的操作,回来能够照着做;不要安排过多的理论学习,那样浪费时间,收获也不大。殊不知,教师的理念是需要逐步更新的,因此,“按‘需’分配的过程效率来判断培训资源的分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的培训,并不表示他们不应该接受这样的培训”。教师培训应该满足教师的需求,但是又不能完全依附于教师的需求,应从教师的合理需求出发,精心制定培训课程、安排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二)不过分拘泥于形式

教师培训要力争摆脱形式的束缚,不要大谈形式主义;不是追求形式的不断创新,而要从内容上寻找突破。培训形式花俏,容易让人感觉到肤浅,无针对性。形式化的培训容易让教师心生疲惫,形成刺激疲劳,每次的参与酷似浪费时间,习惯采用应付的态度以应之。成功的教师培训不应追求形式的唯美与多样,应是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有效组织教师培训,教育部必须加大统筹力度,做好顶层设计,组织专家团队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师培训大纲,即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教师培训目的及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培训课程,为教育从业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使教师培训的设备、教材逐步完善,为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内驱动和外驱动的综合作用及政策的引导点燃教师学习的热情,把更多的教师从敷衍完成任务引入追求自身发展的新境界。这是今后教师培训的努力方向。

(三)不过分追求政策规定任务量的实现

教师培训机构应尽力协调好上级要求的全员培训任务量与教师需求之间的关系。教师培训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应该在教师时间允许的基础上规定任务量,在一个低水平的目标还尚未实现的基础上,一个高水平的目标的提’出,其落实将是障碍重重。“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培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在政策规定的时刻接受培训。当教师屈于政策的压力接受培训时,其积极性显然无法调动”。所以制定政策不能将目标聚焦在量的实现,应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真正以教师为主体,追求质的内涵,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将学习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鼓励性措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仿效发达国家制定阶段性带薪研修制度,如英国规定的正式教师连续工作满七年者可带薪进修一学期,将学习真正变成教师的一种福利。通过阶段性研修,不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静心思索的时间,有足够时间重新调整工作状态,养精蓄锐,储存足够的能量以备重新投入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

三、开展有效性教师培训的策略

教师培训若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从内涵层面出发,探究其有效措施径,有效促进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教师追求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一)合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教师教育需求为核心,着眼于服务教师个人的成长规划,考虑教师的学习地位,“教师是主体,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充分满足这种需求”。合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是实现有效培训的首要任务。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建立为广大人民教师服务的意识,调研一线教师最迫切的培训需求、职业认同的需求等,建立开放互动的培训平台,多以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了解教师之所需,根据教师所需,培训课程按科目设计,实现培训的专业性。每次大规模的培训活动组织之前,教师培训师都要深入学校,通过座谈、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聆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通过征求中小学校校长的建议,希望开展哪些方面的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多方人员的参与下,在充分尊重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教师培训师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量体裁衣,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使培训尽可能地符合教师个人实际的专业成长计划,使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培训课程是保证教师培训有效的基础性工作,在培训课程研制中,应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匹配,“应加强研究的实践应用性。这不仅是解决继续教育实践问题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指导并服务于实践”。在培训课程设置上,灵活地组织、挑选、设置一些贴近一线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尊重受训教师已有实践经验分享,组织优秀的教师“现身说法”,以“经验”为基础,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方法等。

在国家制定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明确将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划分为三级:一级是国家层面的必修课程,为教师培训的内容确定基本方向,将一些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必修课程确定后,可具体由区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实施;二级是区域层面的地方选修课程,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师的实际需求,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自主设置形式灵活的培训课程,比例为72学时的三分之一课程;三级是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以本校教育教学内容为资源,自主设置72学时的三分之一,主要采用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形式,开展校内教师自主学习。成功的校本培训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而有实效的途径。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师资队伍

篇2

医药生产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医药流通企业的规模也在扩大,医药行业总体趋势保持较快增长。医药营销专业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应运而生的,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医药营销专业对各高职高专类院校来说,都是新生专业。因为医药院校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办学经验,所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课程内容设置也不够合理。因此,研究新时期的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课程,对21世纪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医药营销专业本是一个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培养的是医药市场紧缺的既懂医又懂药,既懂营销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是目前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 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医药营销专业同药学、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等许多相邻专业的关系不易划分清楚,因此,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如到底是面向药店、制药公司还是医药公司等,不能满足社会精细分工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科学。目前大部分院校医药营销专业课程都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医药学为主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组成。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材内容陈旧等。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直接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满足医药行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2 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内容

(1)基础学科设置。这个一般是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另外,还需要人文素养课程,大学生创业与经营管理、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这些课程可让大学生具备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的修养。

(2)突出医药营销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课程,它又包括医药类课程和营销课程,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另外,要参照职业资格准入标准,设置部分方便学生考证(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师)的课程,为毕业生取得“双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突出医药营销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一个专业往往有几个不同方向,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能较好地解决专业的针对性问题。例如医药营销专业的其中一个方向药店连锁方向,就业方向主要在药店,因此要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药店营业员培训课程等。培养了学生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也相应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力。

(4)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方面可以建立模拟药房实训室,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校外方面,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医药企业联合建立一些实习基地,给学生一个充分实习的机会,使学到的理论得以在实践中检验,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为了更好的与行业零距离接触,推行例如 “2+1”模式,使学生定岗实习的时间长达1年,充分为医药行业提供了技能过硬的人才。

3 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关系。 在课程体系中,应改变过去过去理论教学过重、实践教学较轻的做法。所以该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每门课程根据性质不同,实践课时可不同,但是一定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参照职业资格制度 。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具有某种职业能力的体现和证明,是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凭证 。所以,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保证职业技能培训考证课时。

(3)课程设置要体现与时俱进性。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企事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结合医药营销专业,我们要紧跟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适应市场,所以医药营销课程设置方面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相应作出调整。如近几年的药店呈现连锁经营趋势,所以要设置连锁经营管理的相关课程,随着各大医药企业对医药代表需求的增加,也应开设临床代表、OTC代表等入门相关课程。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逐步扩展,国有银行和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也纷纷扩张,参与争夺市场的脚步越来越快,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培训教育是实现人才开发、获得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提高人才能力的重要基础。培训教育作为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手段,对银行人才队伍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银行培训制度的问题

对目前银行业培训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试从五个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出发做简要分析。

1.培训目标

设置培训目标是培训计划具体实施的前提,设立目标后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评估等要素。培训目标是宏观的、抽象的,它需要不断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目前银行很难做到对每一类岗位的员工设置总体培训目标,并安排一系列具体课程达到这一总体目标。单从某个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考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员工反映参训后不懂的还是不懂,主要是因为设置的课程缺乏明确的目标,未深入考虑课程的预期效果。归根究底是缘于不了解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现状,不清楚员工的需求,最终导致重复培训员工已熟练掌握的内容,而对员工困惑之处却轻描淡写,造成培训浪费人力物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表现为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培训课程的设置,以及每节课程的具体讲授内容。培训课程体系应与员工职业生涯相结合,培训课程内容应与员工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及工作目标相结合,紧扣培训目标,且重点突出,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理论指导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当前,银行培训内容过于单一,集中于经济、金融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培训。身处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传播方式上逐渐数字化,这就对员工掌握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因此,银行亟需丰富培训课程的内容,除了专业性课程之外,开设更多综合性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外语读写、心理辅导等。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员工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3.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一个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授课方法可以而且应该灵活多样,要根据培训目标、受训对象、课程内容灵活地选择培训方法。知识类的课程,除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还可采用录像、视频与网络教学等方式;技能类的课程,就要灵活采用课堂讲授与练习、示范、研讨、模拟演练等模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课堂中也可增加讨论、分享、交流、角色扮演等环节来加深员工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银行培训课程大多采用现场讲授和视频教学的方式,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尤其是视频教学,缺乏互动,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场讲授中,有些授课者照本宣科,导致员工精神不集中容易开小差,从而造成台上授课无趣、台下听课劳累的尴尬局面。长期以往,员工容易对培训抱有抵触情绪。对此,一方面要改变套路,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学员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无现场培训必要的,可以采用视频、网络等方式,提高员工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4.培训师资

培训教师是培训实施的主体,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授课效果,培训教师可以来自银行内部也可以来自银行外部。银行培训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以内部员工为主,往往是口才较好的员工或者是一些业务骨干。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外部的培训教师通常具有高超的授课技巧,能够轻易地与员工互动,但对银行内部情况缺乏了解,其授课内容容易泛泛而谈,不能有效地切合实际;而部分内部培训教师则缺乏授课技巧,单纯地认为培训是把内容讲完,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忽略员工的感受,不能有效地互动,这些因素都可能挫伤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使培训效果打折扣。

从长远来看,依靠外部师资并不能解决行内员工的培训需求,而且费用昂贵,因此培养一支银行内部的师资队伍非常必要。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的员工稍加合理培训,就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当然,对兼职教师给予合理的物质补偿或奖励,有助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及授课热情。

5.培训管理

严谨规范的培训管理,是培训正常运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考勤、考试、考评等制度。无论哪种形式的培训,学员正常出勤是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制定周详且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考核办法。

目前,银行培训主要通过现场签到进行考勤,每一堂培训课都有相应的培训积分,要求每位员工每年完成规定积分的课程,其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参训的积极性,确保了参与率,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容易出现员工签到之后却不参训的情形。因此,课程结束之后合理利用考试等评估手段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促进培训目标的达成,无形中督促员工认真听课,有效提升培训价值。

二、银行培训制度的改进措施

上述提到的每一个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而且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人才不是成本而是资源,适当的投资必然会收到更多、更长久的回报。

1.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通知时,可以明确要求,参照考试大纲的方式提出目标,即通过培训希望员工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何种层次等等。对于受训员工来说,事先明了学习目的所在,可以有明确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不单独列出培训要求,而把培训内容的要点稍加细化,并对每个要点附上要求,希望员工听课后能达到什么层次,是一般性了解、熟练掌握,还是灵活运用等。

2.拓宽培训内容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很多银行都会组织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培训,但是培训内容过于宽泛而不深入,一次培训最好有针对性地只涉及一个模块,比如专门设置课程加强员工的PPT制作技巧。另外,员工心理培训不可或缺,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和训练,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

3.丰富培训方式

灵活采用课堂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自行选择适宜的培训时间。对于空闲时间与培训时间冲突的员工完全可以利用远程网络进行学习。课程结束后,增加员工提问环节,既可以为参训员工答疑解惑,也可以据此了解授课效果,有利于授课教师的进步。

4.培养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篇4

转眼间,这次的幼儿园教师即将结束,我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的学习的机会,这次的培训充实而意义非凡,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养,此次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丰富多样,从全方位地精心诠释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在樊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了幼儿一日常规的要求,樊老师的讲座内容非常详细,分别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还指导老师们如何组织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指导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管理,如何建立良好的家长关系。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活动在一天的活动中显得非常重要。樊老师的讲座针对幼儿园的育人环境提了很多好的建议,还指导老师们如何进行区域活动等等。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幼儿园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幼儿教育,热爱孩子是第一位的。幼儿不同于小学,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差,是一生品德行为形成的时期,好模仿,是非观念在萌芽时期等特点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有更高尚的人格魅力,要正直,和善,温柔,可爱,要因可爱而美丽动人。我们既要做到母亲般的关爱,又要做到高于母亲的教育,从思想上、品质上给予渗透影响,教育他们使他们是非概念清晰,引导他们能关爱别人,带动他们积极乐观开朗,实事求是使他们诚实,幼儿教师要有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要公正地爱每一个孩子,我们带给他们的应该是最美好,最公正,最无私的爱。

总之在这次的培训中,听到了各位同行前辈的经验之谈,我倍感荣幸,在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2021暑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今年暑假,我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学习,这次的学习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既有理论的学习,也有课堂教学的备课的商讨学习,还有优质课的观摩,对一名教师来说,我觉得这就是一次工作、业务的盛餐。对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于这次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做好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做为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本职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忠于才能职守,爱岗才会敬业。

做为教师首先必须对教育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用知识培育一批又一批学生,用辛勤换来收获,用汗水哺育新苗。其次要博爱施教,每位学生的可塑性都非常大的,只要多关心,多爱护,他们都会变成很有用的人材。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寓教于乐。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只要方法得当了,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最后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向,坚持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观点给同学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现代知识迅速扩张的时候,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三)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下仍有少数教师家长作风盛行,视学生为敌,幺喝、训斥学生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伤害学生的感情,损害老师的形象,这些都是与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铲除。我也常会关心和善意地“训”学生几句,这样学生往往会带着笑容乐意接受

(四)刻苦研究业务,加强自身本领。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得扎扎实实的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这一标准给各个年级各个学段作了明确的规定,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模式是

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准绳,只有吃透课标,才能活学活用课标,因此,我觉得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二、注重网络教学,加强教学研讨;

教研室朱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的课,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网络大集体备课的重要性,知道了集体备课的内容、范围及基本程序。这对于以后的集体备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同时也知道了集体备课应树立的三种意识:合作、超前、反思,集体备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这对于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知识信息年代的教师来说是必备的业务能力,也是写作精神的具体体现。几节专家型老师的课堂实录更是精彩纷呈,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课题上老师设计思路清晰,富有情趣,就像一位导游不知不觉中带领所有学生到达语文的圣地,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思想不时碰撞出美妙的火花,心底定会掀起阵阵涟漪这不正是对教育最好的诠释吗?这也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我必将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来规范。

2021暑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三篇

暑假到了,教师培训的高峰期也来了。可是很多教师都对培训持反感态度,这里面当然有对牺牲正常休息时间的抱怨,但更多的是因为很多培训既苦且累还不实用,实在看不到培训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有多大。

近期,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需要,以“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为主题,邀请专家团队对本校全体专业课教师集中培训了一个星期。起初学校也很担心培训的效果,事先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召开了专门的动员会——说穿了就是带了点强制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员们很快就找到了状态,学习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虽然学习强度很高,常常深更半夜还在做作业,但普遍感到学有所得,累有所值。谈起收获来个个喜笑颜开,不住点赞。很多教师主动跟我说:“校长,这样的培训还是可以多搞一点啦!”

事后总结,我们认为这次培训之所以成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得益于专家团队“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方法。

“教学做合一”源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主张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做”是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一理论的关键就在“做”,教师不一味地把“讲”当作“教”,学生不一味地把“听”当作“学”,“讲”和“听”都统一到“做”上去了,教师和学生做的是同一件事,处于同一个动态系统当中,教、学、做不是处于分割状态,而是合而为一。

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72-03

国家经济发展最新数据说明:语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成为一个新的重要因素,语言服务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稳态。语言文化代表了城市软实力,但是我国的语言创意产业仍在萌芽期。研究认为:构建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将促使语言服务业成为推动区域贸易全球化的重要经济力量。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对三次产业划分的修订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国家对三次产业划分进行了修订,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大类调入第三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亦显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服务出口增长10.6%;服务进口增长17.5%。(数据来源: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国际国内语言产业发展趋势

语言产业的发展及其地位近年愈来愈引起全球性的关注。语言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机器翻译、语言康复等正在成为新兴的语言产业领域。中国互联网络中心预测,2015年,中文语音市场将达到1300亿元。

(三)地方语言服务业现状

佛山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高技术产业增长14.9%;现代服务业增长7.9%。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7%。外贸顺差211.19亿美元。(数据来源:2013年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语言服务业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翻译服务的范畴,不仅自身产生巨大的价值,还辐射和带动更为庞大的关联价值。针对语言障碍、语言诊断、语言治疗以及语言康复的相关产业有着庞大而特殊的语言消费市场需求。语言产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绿色产业,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造福于大众。

语言文化代表了国家软实力,尽管如此,我国的语言产业能力还与国力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语言培训、语言测评等产业化有待加强;产业化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急需加强;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语言、语音服务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亟待主动出击,扭转局面;语言创意产业仍在萌芽期。总体上看,我国的语言产业目前还处在分散的、自发的状态。构建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将促使语言服务业成为推动区域贸易全球化的重要经济力量。

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赖于语言文化实力。佛山有较好的产业规模与科技工作基础,但在近几年的城市创新竞争方面缺乏后劲。如何营造企业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沃土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企、校、行协同创新的需求

企业对语言文化服务有怎样的需求,高校如何在协助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的创新实践中发挥正能量,这不但是企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也是政府管理的需要,更是社会创新教育应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与本地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会课题。

二、研究意义

在城市升级的背景下,地方企业要创新转型发展经济,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文化服务;对应地方行业的高校专业研究人员应主动积极地与地方进行各种多层面的创新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质语言文化资源及服务,对企业的语言文化服务需求和对应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归纳和整理,分析转型升级中的本地企业语言文化服务需求结构的特点和由此产生的差异化人才创新培养路径。

三、研究内容

这项针对语言服务和文化服务内容及其衍生性内容进行企业需要的语言文化服务需求调查分析服务外包过程,探究企业语言文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模式,了解高校人才的差异化培养路径和社会服务机制,并落脚于构建促进企、校、行协同创新的语言文化服务实践体系。发出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36份,有效问卷522份。参加调查并递交有效问卷的企业的经营类型覆盖了证券投资、语言文化服务、造纸、酒店管理、环保、制衣、服务咨询、电子通讯、微电子技术、日用品、电路板机械以及电镀等行业。结果如下:

(一)企业语言文化服务需求状况调查结果

1.在语言培训方面,企业主要提供粤语和外语培训,粤语和普通话成为方言培训的主要语种,53.4%的企业没有提供任何的方言培训。

2.英语是外语培训的主要语种(90.3%),其次是日语(9.5%),39%的企业没有提供任何外语培训。

3.对于普通话的应用培训,主要的培训方向是员工的营销沟通口才(32.7%)。员工需接受外语口笔译能力、岗位匹配语言能力、粤语等方言以及营销与沟通口才能力的语言测试,其中岗位匹配语言能力(46.1%)是重点测试内容。

4.在翻译方面,谷歌、百度等在线翻译软件成为主要应用软件(68.2%),企业对在线翻译软件满意度一般(15.9%)。

5.在外语网站建设方面,企业认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缺少既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又有行业知识背景的翻译人员,二是需要扩大企业信息覆盖区域,增加客户数量,促进市场销售。

6.企业提供的内部培训项目主要有核心价值观、员工职业道德与能力以及员工人文素养,其中员工职业道德与能力是重点培训内容(72.3%)。

7.职业道德与能力培训注重培训员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64.5%)。

8.企业提供的核心价值观培训主要包括:诚信文化、敬业文化、团队文化、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团队文化是最受重视的培训内容(80.4%)。

9.企业认为,员工人文素养协同培训应包含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心理健康以及信任与尊重。其中信任与尊重是最重要的培训内容(57.5%)。

10.对于政府公文的准确解读培训,企业认为应包含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和条例合同的解读培训,其中对法律法规的准确解读是最重要的(49.6%)。

11.企业提供的语言文化服务主要有语言教学与培训服务、口才训练(如演讲能力与技巧)以及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与能力培训(如安全意识、保密意识、服务意识培训等)。

(二)语言文化服务人才现状调查结果

1.大多数企业主要通过互联网与员工推荐两种方式招聘相关语言文化服务人才,而现有的相关语言文化服务人才数量,62%的企业认为只能基本满足企业需求。

2.企业对语言文化服务人才的首位要求是:有多学科背景(10.7%),尤其是良好的专业+外语+电脑学科背景;有执业资格证书(63%),良好的跨文化国际商务推广经验(13%);同时拥有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13.3%)。

3.在受访企业中,29.5%没有与相关学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57.5%正在考虑中,6.2%和多个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7.8%和个别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建立了合作关系的企业中,以电子行业企业为主。

4.企业需求的相关语言文化服务人才岗位主要有外贸商务类人才、项目策划、文字管理、校审和翻译人才。

5.在人才要求方面,企业要求相关语言文化服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外语应用与表达能力、语言基础与翻译技能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同时,相关语言文化服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与忠诚度。

6.对于相关语言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企业赞同的联合培养方式有:企业在学校开设培训课程和讲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7.对于高校开设培养语言文化服务人才的必修课课程,绝大多数企业认为礼仪课和语言技术工具应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8.企业对语言文化服务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普遍表示关注。

四、影响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分析

语言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高度关注,普遍认为:尽管语言服务充满希望,但是在我国是并不成熟的行业,存在很多不完善甚至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佛山市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点:

一是语言服务的重要性尚未得到有关方面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而且缺乏对语言服务行业的深入研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及管理。

二是语言服务市场很不规范,地域分布、业务形态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非盈利组织资源有限,也难以对整个行业进行直接有效的指导。

三是语言服务人才、语言服务机构准入和评估机制有待完善。行业准入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家翻译资格考试制度影响逐年扩大,但尚未真正被列入执业资格证书范畴,并没有成为进入语言服务行业的先决条件,而且对社会急需的各专业领域的语言服务人才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四是语言服务人才缺口巨大,师资匮乏。不仅是语言服务人才和语言服务师资缺乏,语言服务还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化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多语种技术人才等复合型人才。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里增加5名以上的语言文化类专业的员工,有同样比例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最缺乏的是人才培养。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目前语言服务人才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鸿沟,特别是高素质的语言服务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提升文化实力的瓶颈,直接影响到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五是在经济环境、业务需求、人才积聚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在企业联盟中的缺位现象很普遍。在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方面,高校极少能够做到有意识地推广高校语言文化的服务实力,企业也未必能对做强企业联盟的语言文化基础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语言文化服务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质量的灵魂。国家“2011计划”提出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这为高校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促使我们积极转变思维,深化产学研结合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企、校、行协同创新语言文化服务模型,说明多方的联盟合作能力。企业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同业联盟和异业联盟,不仅仅在本行业内部,而且在行业之间,说明企业与行业关系极为密切。见图1。

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和科技力量,不但有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更应积极发挥区域作用。构建企、校、行协同创新机制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能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也是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和发展动力所在。

六、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企、校、行协同创新机制

1.形成企、校、行协同创新联盟。不同的企业组合到一起形成企业联盟,企业、高校和行业协会组合到一起形成协同创新联盟。企业联盟通过相互间管理、技术和资金的相互交流合作,促进企业管理和运作水平有效提升,形成共同利益点,做大市场。企、校、行创新联盟则通过更紧密的协作和细化的分工形成,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应对越来越激烈和开放的全球化市场应该有的思维和战略。

2.加强语言与技术的集成和服务管理。就语言文化服务而言,国内发达城市和地区如京津、上海、广州在语言文化服务贸易中拥有绝对优势:服务业整体发达;成熟的行业管理经验;高科技的配合和金融体系便利。基于这些优势,这些城市和地区提供的是高附加值的语言服务,最突出的就是语言与技术的集成和服务管理。就佛山而言,语言文化服务的供应商远未达到提供集成化服务的能力,因此需要引进系列语言服务管理的经验和技术,任务承担者就是协同创新联盟的主体和核心成员。

3.政府宏观引导,加强信息、资源和后勤网络的建设。政府应建立一种宏观引导机制,使语言文化服务组织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有序公平竞争而不是低价倾销。这种引导机制要提供完善的语言文化规则,硬件方面应该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这样的信息网络不仅包括国际化的企业服务门户网站,也包括定期不定期的国际化的交易会服务和交流活动。

(二)构建语言文化服务实践体系

1.建立语言文化服务的高校联盟。地方高校应重视语言文化基础教育联盟,行校企协同培养语言服务人才。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语言文化服务过程构建公共课程体系,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语言传讯能力和网络软件技术技能互相融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高校联盟应是协同创新联盟中的重要一环。

2.打造服务企业的平台、社会培训平台。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提供社会培训和职业课程,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素质,以适应企业与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变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顶层设计的转型升级。

3.深度融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专职机构,服务一线企业。

4.共建语言文化服务的协同创新联盟。行业联盟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基础性工作,从某些行业产业标准的产生动因这个角度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形成语言文化服务的行业联盟,建立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

5.政校企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高校与地方总工会、商会签订政校企行全面合作意向书,借助地方商会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学徒培养。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行业深度参与。

参考文献:

[1]周庆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2008[C].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