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慢性病的预防

慢性病的预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0 09:4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慢性病的预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慢性病的预防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篇2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1-02

在当代社会,慢性病由于患病时间较长,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管理理念被提出,并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健康理念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系统依托,构建现代的健康管理模式。达到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效果,减少慢性病对患者生理上损害和心理上的残毒,真正地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社会环境。

1 我国现代健康模式的改变

健康管理,即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我国的现代健康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和健康计划三部分组成。具体就是它以个人或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收集一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年龄、体重、生活方式等),对慢性病进行危险性评价,提出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在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概念与内涵在国内外并没有达到一致。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健康管理实践的追求和探索。由于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得相关产业和行业运行多停留在健康体检和健康中介服务层面。诸多情况下,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体检中的某几个环节,以致于很难体现健康管理的真正价值。更多的人将健康管理与体检看做是一样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形成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以致于形成“生病就医”的健康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或不了解,这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逐渐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增强,我国健康模式逐渐走进丰富与完善阶段。

目前,我国在相关健康政策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健康档案,能够全面地记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内容。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的建立,能够将居民每一次体检、门诊或住院信息输入到信息库中,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2 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与变化趋势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无论在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是疾病的主要负担。在我国,慢性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前四位死因。据资料显示:2001年城市地区恶性肿瘤135.59/10万,脑血管病111.01/10万,心脏病95.77/10万,呼吸系统疾病72.64/10万;城乡地区依次为105.36/10万、112。60/10万、77.72/10万、133.42/10万。按照上述的死亡率计算,估计我国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500万左右(只包括上述四种慢性病)。

近些年来,我国慢性病除了具有一般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流行特征以外,逐渐趋于年轻化。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疾病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1972-1996年间的资料分析后,得出最近5年小于40岁发生脑出血的人是前5年的6.3倍。这几年,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

3 我国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3.1 转变健康管理观念,重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保健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检活动,而是一种了解个人或群体健康信息,分析病症特点和规律,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或控制疾病进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

3.2 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当前,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平台已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安全政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有效地将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健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建立了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库。它的建立,有利于将居民每一次体检情况或慢性病的治疗情况,实时地输入到个人的健康信息库中。以免形成“死”信息,有利于形成疾病预防系统。依据不断增加的健康信息内容,总结与分析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理。

3.3 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与高脂肪的膳食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仍然会持续增高。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手段逐渐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也决定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我国慢性疾病已经逐渐趋于年轻化,倘若能够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使他们改变大吃大喝、吸烟等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控制年轻化趋势。

4 结束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人们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必须转变健康管理观念,以新的角度去了解健康管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筑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严格控制致使慢性疾病引发的源头。

参考文献

[1]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 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09,(01)

篇3

慢性肾脏病主要包括: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遗传性肾脏病如多囊肾等多种类型。我国目前仍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 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数量能超过1亿例。CKD不仅引起患者的生理失衡,还导致心理失衡。慢性肾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方式及社会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 水肿、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且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在国际肾脏病学(INS)和国际。肾脏基金会(IFKF)倡议下,从2006年起将每年的3月份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是希望引起世界各地人们对CKD及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视。因此,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性威胁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给国家、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给广大。

二、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可以由各种疾病引起,在我国主要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病也呈上升趋势。大多数的慢性肾脏病早期可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很少,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症状。早期可表现为经常疲劳,乏力、眼睑、颜面、下肢(尤其是踝关节)水肿,尿中有泡沫。尿色异常,排尿疼痛或困难,夜间排尿次数增多,或少尿或多尿。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

1. 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过度饮酒、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2. 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及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等;

3. 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人,及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4. 有代谢性疾病的人(如肥胖、高血脂、高尿酸);

5. 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人(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痛等止痛药、抗生素等)

6. 反复尿路感染 尿路梗阻、高凝状态的人。

三、慢性肾脏病的预防及干预

慢性肾脏病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CKD防治具有“三高”和“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心血管疾病合并率高和病死率高;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和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率低。如果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就可使CKD的发病率减缓20%~50% 。因此慢性肾脏病的防治重点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1.大力宣传慢性肾脏病的防治知识,引起全社会对慢性肾脏病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重视,将有关慢性肾脏病的信息传递给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使之加大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经费投入;

2.通过健康检查或疾病普查,做到慢性肾脏病的早发现;

3.对可能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等)和危险因素(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

4.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延缓或逆转慢性肾脏病的进展,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干预措施包括4个方面:

第一,由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的病因,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又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慢性肾脏病的首要干预措施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减肥、戒烟和平衡饮食等,预防或减少糖尿病、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等CKD原发病的发生。

第二,预防慢性肾脏病的第二条干预措施就是严格控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防治感染,预防或减少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第三,慢性肾脏病发生以后,主要是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抓住慢性肾脏病可控性进展因素的有利时机,重点在于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第四,慢性肾脏病发展到肾功能不全以后,重点在于防治心血管病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慢性肾脏病包括的范围很广,慢性肾脏病的干预措施应针对不同病种、不同病变程度,区别对待。

四、结论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不能根治,需终身治疗。实施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使患者掌握慢性肾脏病的知识,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自我监测,进行心理调节,还应重视自身机体的修复功能,通过适量运动、良好心态、规律生活等以促进机体康复。从而更好地管理疾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陶水兴,赵久阳.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患者门诊复诊降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0(2)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真武山社区服务中心的397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6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3.1岁。

1.2 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2.1 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1.2.2 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医护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医护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2.4 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1.2.5 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

2 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锋,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0-113.

[2]徐绍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刘凤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27) 319,321

篇5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WHO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且指躯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1]。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生命质量(QOL)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2],各种生命质量的测量工具也应运而生。1988年美国蓝德公司在医疗结局研究(MOS)的基础上,推出了简化健康调查表(SF-36)。1990年修改后,获得标准版本(1.0),经美国不同种族人群及其他几个国家人群的大量研究证实,SF-36具有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国际生命质量评价组织(IQOLA)推荐使用SF-36进行生命质量的测定。1996年SF-36国际版本(2.0)问世,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对其进行了翻译,12个国家制定了自己的常模[3,4]。本文对SF-36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SF-36的介绍

1.1 测量模型 SF-36是一个多条目的简短形式的调查表,一般只需 5~ 10 min即可填答完毕。其测量模型包括36个条目、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36个条目中,第2个条目是自我对健康状况改变的评价,其余35个条目分别归属8个不同领域:躯体功能(PF,10条)、躯体功能引起的角色受限(RP,4条)、机体疼痛(BP,2条)、总体健康评价(GH,5条)、活力(VT,4条)、社会功能(SF,2条)、情感原因引起的角色受限(RE,3条)、心理健康(MH,5条),这8个领域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测量,即生理内容综合测量(PCS)和心理内容综合测量(MCS),其中PF、RP、BP 3个领域对PCS贡献最大,SF、RE、MH 3个领域则对MCS贡献最大。除了第2个条目不参加评分外[5],其余35个条目均可评分,并计算出8个领域、2个综合测量的分数,以便说明各种卫生问题对健康的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卫生措施所显现的主要效果[6]。

1.2 信度和效度 SF-36的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的信度,已经用内部一致性和复测信度进行了评价,在出版的文献中,信度的统计值已经超过了推荐标准0.7。最早的15项研究显示,除了SF领域的信度中位数为0.76外,其余7个领域的信度中位数都≥0.8,另外复本测量的结果显示,MH领域的信度达到了0.93[4]。 SF-36的内容效度、现时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以及预测效度均已有研究证明[4,5,7~9]。内容效度研究显示,SF-36是一般测量,包括最常代表健康的8个概念,不包括睡眠问题、认知问题、性功能、家庭功能、饮食等特定问题。为了方便对SF-36未包括的概念进行测量,SF-36使用手册提供了8个领域、2个综合测量与其他的32个一般性概念、19个特定性问题的相关性。结构效度分析表明,SF-36的8个领域、2个综合测量所反映的意义确实有显著差别。横向和纵向用已知分组的方法测量效度也证明MH、RE、SF及MCS是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测量;PF、RP、BP及PCS是有效的生理健康的测量[3,4]。在预测效度的探讨中,已经有研究将SF-36的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与卫生服务的利用、抑郁症的临床进程、1年失业、180 d生存以及5年生存等情况联系起来[4]。

1.3SF-36中文版的研制 SF-36中文版的研制首先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美国华人[10]和香港人群中[5]的研究。本世纪初,原华西医科大学及浙江大学医学院分别以四川省城乡居民、杭州市社区居民为对象对SF-36的译制、文化适应性修订、信度效度评价、量化标准等做了研究,以探讨SF-36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5,11]。两个研究均采用了翻译和回译的方法译制量表,并根据中国人群的习俗对个别条目和答案进行了修订。研究显示,SF-36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尚可,除SF和VT两个领域外其余领域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复测信度在城市人群较理想,而在农村人群较低。SF领域的测量信度低,与对美国华人和香港人群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中国人传统上不太重视社会功能也不太习惯社会功能的评价有关[11]。因子分析结果显示,8个领域和2个综合测量的结果与SF-36的理论设计基本一致,累计贡献率均大于40%,但有些条目在其所归属的领域及有些领域在其所归属的综合测量负荷值较低,特别是在心理测量的领域出现了混乱。对杭州市区居民的研究显示,除了SF领域,其余领域的条目对领域的趋同效度和区分效度都比较理想,且中文SF-36能有效区分已知分组[5]。根据对四川省城乡居民的研究制定了SF-36评价参考值,并在四川省绵阳市人群中进行了SF-36量化标准研究,采用量化标准后,8个领域的得分值高低顺位更接近量表假设[12,13]。

2 SF-36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SF-36简洁多维,灵敏度、分辨率高,信度效度好,适用性强,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慢性病防治领域的研究

2.1 对慢性病临床治疗结局的评价 慢性病的病程长,人群患病后长时间或终生处于带病状态,临床治疗只能改善或控制病情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生命质量进行医疗结局的评价,但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在对肾移植术后、腹腔镜术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糖尿病、前列腺癌等多种慢性病病人的生命质量研究中均肯定了SF-36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评价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的治疗和康复工作提出改进的措施[14,15]。TSUJI-HAYASHI等人[14]用SF-36对日本肾移植术后病人的生命质量调查显示,肾移植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PF、SF领域都有所提高,但GH领域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美国及苏格兰的研究结果不同,TSUJI-HA-YASHI用一些心理、社会因素解释了此现象。BOUSQUET等[15]用SF-36调查,首次证明了H1 阻滞剂―― ―西替立嗪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能够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2.2 在社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用SF-36可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监测,比较慢性病患病人群与一般人群的生命质量,评价不同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找出患病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为社区慢性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英国HEMINGWAY等[16]对5 070名男性、2 197名女性做了纵向调查(平均随访36个月),显示SF-36测量的健康功能随着年龄、社会阶层、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而且这些改变是发生在较短时间内的,说明SF-36对人群改变具有敏感性,可以用于监测人群健康。SCHLEND等[17]比较了尿失禁、前列腺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O)、艾滋病(AIDS)、纤维肌痛、高脂血症等6种慢性病病人与正常人群的生命质量,结果显示,慢性病病人在许多领域生命质量低于常人,但不同疾病所影响的领域及影响的程度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另一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院外病人调查中,THRUSTON等[18]发现心理忧郁主要影响该地区慢性病人群的GH、SF、RE、MH,而疾病的严重性主要影响PF,在该地区慢性病人群中心理忧郁是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减轻心理忧郁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该地区慢性病人群的生命质量。

2.3 评价慢性病病人家庭照顾者的生命质量 很多慢性病病人经临床治疗后转回家中,由其朋友或家人照顾,这些人的生命质量会不会因为照顾病人而发生改变,是否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是否会对病人的康复产生影响,值得研究。在国外,已有研究用SF-36调查家庭照顾者的生命质量。NORTHOUSE等[19]在对乳癌复发者家属的研究中发现,病人家属的MH领域受到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比病人本人还要低,他们显得更加无助和紧张,因此,研究者提出应该为病人家属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得他们保持心理健康,能更好的照顾病人。

2.4 作为研制其他量表的效标目前,对生命质量的评价仍然没有金标准,ROT-STEIN[20]在为多发性硬化病人制定生命质量评价量表(RAYS)时,以SF-36为效标,证明RAYS的效度。国内也有研究以SF-36作为效标制定自测健康评价量表[21]。 转贴于

3 SF-36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大量研究证实SF-36的适用范围广,但也有例外,如HOBART等[22]的研究发现,SF-36的8个领域中有5个对脑卒中病人生命质量评价的效度不理想。因此,SF-36在某些疾病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在中国人群中应用SF-36,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也应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 廷尉.社会医学理论与实践[M]. 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 1990:271-280.

[2] 刘 荣海. 生命质量及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2):266-268.

[3] 王 素华. SF-36健康调查表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10(2):266-268.

[4] WARE J E. SF-36 health survey update[J]. Spine, 2000,25(2):3130-3139.

[5] LI L,WANG H M, SHEN Y . Chinese SF-36 health survey:translation,cultural adaption,validation and normalization[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2003,57(4):259-263.

[6] 刘 朝杰,李俊,李宁秀,等. 用SF-36评价健康状态效用[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3):396-398.

[7] AROCHO R, MCMILLAN, CHARLOTTE A. Discriminant and criterion validation of the US-Spanish version of the SF-36 health survey in a Cuban-American population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J]. Medical Care, 1998,36(5):766-772.

[8] AYUSO -MAREOS J L, LASA L, VAZQUEZ-BARQUERO J L, et al. Measuring health status in psychiatric community surveys: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SF-36 [J]. Acta Psychiatrica Scamdinavica, 1999,99(1):26-32.

[9] RUBINSTEIN A. SF-36 is also a valid instrument for out come measure among Spanish-speaking people [J]. General Intern Med, 1997,12(1,suppl):123-124.

[10] CHANG D F, CHUN C, TAKEUCHI D T, et al. SF-36 health survey: tests of data quality, scaling assumptions, and reliability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Chinese Americans [J]. Medical Care, 2000,38(5):542-548.

[11] 刘 朝杰,李宁秀,任晓晖,等. 36条目简明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9-42.

[12] 李 宁秀,刘朝杰. 四川省城乡居民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43-47.

[13] 李 俊,刘朝杰,李宁秀,等. 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6-38.

[14] TSUJI-HAYASHI , YOKO, FUKUHARA, 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renal-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Japan[J]. Transplantation, 1999,68(9):1331-1335.

[15] BOUSQUET J, DUCHATEAU J, PIGNAT J C, et al.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by treatment with cetirizine in pa-tients with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as determined by a French version of the SF-36 questionnair[J].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1996,98(2):309-316.

[16] HEMINGWAY H, STAFFORD M, STANSFELD S, et al. Is the SF-36 a valid measure of change in population health Re-sults from the Whitehall Ⅱ study[J]? BMJ, 1997,315(7118):1273-1279.

[17] SCHLEND E A, ERLEN JUDITH A, DUNBAR J J, 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disease: a comparison across studies using the MOS SF-36[J]. Qual Life Res, 1998,7(1):57-65.

[18] THRUSTON H A. Functional impairment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medical severity in rural primary care patients [J]. Psychiatr Serv, 1998,49(7):951-955.

[19] NORTHOUSE L L, MOOD D, KERSHAW T, et al. Quality of life of women with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 J Clin Oncol, 2002,20(19):4050-4064.

篇6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建议, 体重过低:BMI正常:18.523.9;超重:2427.9;肥胖:BMI28。BMI (体质指数) =体重 (kg) /身高 (m2) 。

调查显示, 肥胖人群的膳食主要由酒类、糖类、盐酱调料类和动植物油类构成, 而非肥胖人群的膳食主要由动植物油类、盐酱调料类、谷类和根茎类构成。表明肥胖与非肥胖人群的膳食模式有所不同, 肥胖人群缺少谷类和根茎类, 且有喜食甜食和酒类嗜好[1]。

肥胖人群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导致了慢性病的发生[2], 作为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 由于超重、肥胖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且趋向年轻化。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19982008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有了明显的增加, 从增长幅度来看, 城市增长缓慢, 2003年略有控制, 农村增长较快。从地区分布来看, 城市居民患病率要高于农村居民。从地区规模来看城市规模越大, 慢性病患病率越高, 农村也是如此。从性别分布来看, 女性患慢性病的比率一直高于男性, 且农村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增长速度高于男性, 而城市男性慢性病患病率增长速度稍高于女性[3],?

2 常见慢性病的症状、危害和营养治疗

调查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行为习惯, 结果显示:78.1%的人采用行为、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疾病, 包括合理饮食 (77.9%) 、体育锻炼 (55.6%) 、戒烟 (12.9%) 、限酒 (10.3%) 和控制体质量 (17.0%) ;20.3%的人仅采用药物治疗, 0.7%的人不治疗;76.2%的人进行血糖、血压监测, 51.1%的人认为控制在较好水平。

2.1 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高血压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心、脑血管和体内重要的脏器, 如导致心、肾、脑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甚至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致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高血压还与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 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慢性损害, 导致脏器功能的丧失, 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对高血压的患者, 通过营养干预, 控制总热能的摄入, 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 限制膳食中对高血压不利的食物, 增加有营养素的食物, 让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以达到防治高血压的目的。

2.2 高血脂的营养防治

目前, 我国有近1/3的成年人的血脂偏高, 导致中风的病人近150万, 全球因高脂血症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近3 500人/d, 但现在很多人对高血脂症给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并不了解, 事实上高脂血症现在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隐形杀手。另外, 积极治疗高脂血症, 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营养治疗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础。改善过去不恰当的饮食习惯, 食物多样化, 每日膳食以谷类、蔬菜、水果为基础, 适量选择奶类、干豆类、动物性食物, 限量使用油、单糖、盐等食物。配合适量运动, 达到控制体重、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 使患者早日康复。

2.3 糖尿病的营养防治

高血糖症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上限7.0 mmol/L (126 mg/dl) , 血糖高于肾糖阈值9.0 mmol/L (160 mg/dl) , 则出现尿糖。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 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代谢异常。此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严重时可以使人致残、致盲, 甚至致死。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通过严格的对各种营养素的计算, 特别是三大产能热营养素, 既减轻胰岛素的负担、减轻体重、减少并发症, 又达到合理膳食, 保证正常生理及活动的需要。

2.4 癌症的营养防治

现在理论认为, 癌症只是慢性病, 它的本质是生物体的内乱, 对待癌症应像对待慢性病一样[4]。而且大部分癌症一经发现就进入了晚期, 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癌症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癌症发病的危险度。1997年, 世界癌症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组织的系统综合评价证明, 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 很可能降低口腔、喉、咽、食管、肺和胃癌的危险[5]。研究指出, 喜欢酸食和辣食、经常吃蒜类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蛋类、鱼类、维生素以及胡萝卜素、经常饮茶是癌症发病的保护因素全球每年有270万死亡和2 67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可归因于水果和蔬菜消费不足, 其中包括31%冠心病、19%缺血性脑卒中、20%食管癌、19%胃癌、12%肺癌和2%结直肠癌[6]。

3 营养与慢性病营养防治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缓慢性病的发病进程, 应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①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进行系统化管理, 定期随访、跟踪服务。对体检指标异常的高危人群应连续动态监测, 并给予分析指导, 有针对性地干预治疗。②根据体检结果, 结合个人生活方式, 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干预措施, 普及健康教育, 引导干部职工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使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里平衡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随时随地、因地制宜的实施健康营养干预。③提高政府机关管理者的健康管理水平, 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定期体检, 将身体素质纳入职工考核指标, 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对肥胖、高脂血症等慢性病重视不足的问题[7]。

在医生指导下, 患者通过自己有效的营养干预和防治方法, 达到慢性病自我管理效果,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有效的慢性病自我营养干预管理可以改善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减少卫生服务利用, 对于我国的慢性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开展慢性病的营养防治地区大多数在经济较发达、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社区, 所以此种方法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开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4 结语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 不健康饮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慢性病控制离不开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国家正在逐步推进营养与慢性病控制共同发展。今后的慢性病控制工作应加强营养与慢性病关系的证据研究, 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 加强营养与慢性病控制领域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 研究制定营养与慢性病控制领域的政策和法规。

参考文献

[1]马爱勤, 张建丽, 张鲁杰, 等.肥胖人群的营养膳食结构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 2008, 10 (5) :591-593.

[2]Food,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a global perspective[M].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1997.

[3]程怀志, 郭斌, 谢欣, 等.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社会人口学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4, 27 (3) :4-6.

[4]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篇7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161-02

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病之一,既是一类独立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变、慢性肾病及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1]。目前,全球有近十亿高血压患者,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调查结果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高血压患病率将达到29.2%,与2000年相比上升3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和前提,可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信念模式[2]。本研究中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广州市港湾社区900例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广州市港湾社区40岁以上中老年居民9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9例,女421例,平均年龄(54.8±3.1)岁。其中明确知道自己是高血压患者的居民189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8年,平均病程(6.9±1.4)年,其余711例不能确定自己的血压情况。纳入居民中,冠心病患者98例,糖尿病患者279例,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175例。排除有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等基础病变和精神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0例,两组居民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干预组在原有日常生活基础上实施高血压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配发高血压相关知识宣传手册或CD;开设社区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栏;开展专家专题讲座;举办交流会或户外拓展训练;开展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社区宣传和动员工作,成立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开通24 h的咨询电话;专人定期随访。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1)高血压相关知识:高血压诊断标准、诱发机制、常见并发症、危险因素等;(2)高血压服药指导:常用降压药种类、治疗机制、注意事项、副作用等;(3)日常行为指导:合理膳食,饮食粗细搭配,低盐低脂、作息规律、坚持适量运动、限烟限酒、高血压患者要遵照医嘱,按时服药;(4)心理指导:调整心态、情绪稳定、积极乐观、正视高血压等。对照组不给予干预。

1.3 评价方法

入组时及2年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检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和行为,满分100分,90分以上优秀,75~90分良好,60~75分一般,60分以下差,对患者的知晓率进行比较,知晓率=优秀率+良好率+一般率。检查项包括血压值、血浆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及体质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2年前后高血压知识及防治观念知晓率的比较

对干预组的社区居民实施为期2年的高血压健康教育,2年后,干预组居民在高血压相关知识及防治观念方面的变化显著,知晓率由入组时的57.11%提高到2年后的98.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2年前后高血压知识及防治观念知晓率的比较

组别 时间 优秀(例) 良好(例) 一般(例) 差(例) 知晓率(%)

对照组(n=450) 入组时 15 106 147 182 59.56

2年后 16 104 151 179 60.22

干预组(n=450) 入组时 18 97 142 193 57.11

2年后 118 264 63 5 98.89

2.2 两组2年前后检查项目及行为模式变化的比较

入选社区居民中,明确知道自己是高血压患者的189例,其中对照组97例,干预组92例。入组时相关项目检查另发现高血压患者62例,其中对照组30例,干预组32例。干预组2年后的血压值、血浆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体质指数及行为模式与入组时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而且病程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者是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总称。由于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导致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许多家庭因此返贫致至贫,慢性病已成为社区一个重要的医疗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50%以上心血管病例和死亡病例与高血压相关。我国高血压病例呈现三大特点,即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三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和服药率低“三低”,以及不爱用药、不难受不吃药和不规律服药“三不”[3]。此次调查研究中,共有高血压患者251例,调查前明确知道自己是高血压患者的189例,知晓率为75.3%,其中能遵照医嘱服药的患者为126例,服药率为66.7%,定期测定血压的患者41例,监测率为21.6%,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的患者为39例,饮食控制率为20.6%,说明,干预前该社区高血压患者状况与我国整体状况相符。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以控制危险性因素为基础,综合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防治高血压病情的发生和发展[4]。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但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区健康教育的干预,目前其患病率已趋于下降趋势[5]。发展中国家高血压防控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的阶段[6]。此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2年后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高血压防治观念有较大转变,且干预组2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血压控制是治疗和护理高血压病的根本任务[7]。对照组2年前后血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前,全国各地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综合防治模式、三级管理模式、自我管理模式及规范化管理模式[8]。综合防治模式开展最早,北京房山区1996-1999年开展了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三级管理模式是国家慢性病管理指南中列出的,也是最普遍使用的社区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等级的高血压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控制措施,但是此管理模式是一种依赖社区医务服务人员的一种被动管理模式,其效果与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态度有较大的关系[9-11]。自我管理模式由两部分组成,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课程和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自我管理模式的运行投入少,能够调动居民热情,取得了良好的高血压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社区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应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丑建波.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83-84.

[2]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3]王文.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和策略[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0,16(1):5-7.

[4]张永红.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130-131.

[5]刘从菊.260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64-65.

[6]周寒寒.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及其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3):25-27.

[7]贺朝忠.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159-160.

[8]黄继娴,欧志梅.社区综合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107-108.

[9]边小春.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07-108.

篇8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in the role of community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Methods For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in the community (mainl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bronchial asthma ) patients on a regular basis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observation period of 12 months. Resul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popularize lung function for 12 months, for all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swot analysis of disease,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can improve the number of hospital compared with before (P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Community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随着工业社会化进程,大气污染逐年加重,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以社区为平台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对所在辖区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观察12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慢阻肺、哮喘患者49例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所有对象均为辖区内居民,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诊治标准[1]以及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哮喘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慢阻肺患者28例,单纯哮喘13例,慢阻肺合并哮喘8例;年龄54~85岁,平均年龄71.5岁;男性29例,女性20例。

1.2方法 将每位入组患者建立社区管理健康档案,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每周定期电话回访,每个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次,讲座内容主要涉及慢性呼吸道疾病预防、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如何正确吸氧、常用吸入药物的正确用法、何时复查及复诊以及免费监测肺功能检查等等,并对其近期不适及时记录健康档案中,同时对上述不适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参会率100%,观察期为12个月。

1.3 健康教育讲座干预效果评价 干预期为12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每位入组患者的肺功能,所用肺功能机器为德国耶格MasterScreen Diffusion肺功能仪;评价标准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于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前后进行评估,根据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问卷主要有以下内容:①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疾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药物、注意事项、家庭护理要点等;②治疗依从性:包括戒烟情况、坚持吸入药物、长期家庭氧疗、是否定期呼吸专科门诊随访或治疗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49例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本研究,1年后给入组患者及家属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9份,回收4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健康教育前后肺功能比较,见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结果比较,见表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chronic condition)”定义为需要数年或数十年治疗的健康问题,包括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脏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肿瘤、艾滋病等[3]。慢性疾病是一个广义的健康问题,相对于我们过去重点关注的急性病、传染病和发作性疾病而言,这些“慢性疾病”对疾病防治体系(医疗体系)、医疗机构、患者个人及其家庭提出了新的并且相似的需求,值得进一步研究,需要建立慢性疾病的一体化防治体系势在必行,而自我管理教育项目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 一[4]。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慢性疾病正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和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耗所在[5]。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气污染、工业化进程、吸烟等理化、生物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不容忽视,尤其是慢阻肺和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国际上定期更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和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但是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生活质量仍不乐观,本研究组织入组患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同时普及肺功能检查,讲座内容为与慢阻肺、哮喘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干预期为12个月,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于健康教育前后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FEV1、FEV1/FVC(%)较入组前明显改善(见表1),统计其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次数较前有所减少(见表2),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健康教育讲座是一种开放性的健康教育手段,与会者之间、与会者和授课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学习、互动,甚至现身说法,引起集体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往,患者出院便意味着患者与医院的关系结束,患者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才能得到相关的康复信息,患者的需求有时很难得到及时满足[6]。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是让医患之间再次沟通的一个桥梁,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所患的疾病有所了解,同时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慢阻肺、哮喘这两个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只能控制症状、延缓肺功能,所以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是建立慢性病防治体系不可缺少的,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医疗体系存在的不足:①疾病防治主要或基本依靠医务工作者,②患者是完全被动接受治疗,③忽视社区工作者的作用和地位,④未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⑤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期随访治疗机制和保障。本研究在辖区内通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加强患者对慢阻肺、哮喘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定期电话随访,随时解答患者问题,使其树立健康行为方式、坚持规范化治疗。开展讲座的同时,在医患之间开展娱乐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医患之间、患者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干预期12个月,干预前后比较,入组患者活动耐量均较前增加(见表2),生活质量随之得到提高。以人群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讲座,真正的做到了医疗卫生系统-患者及其家庭一体化、预防-治疗-随访-监控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7]。

据统计,所有慢性疾病所致死亡人数的72%在低至中等收入的国家,因此慢性疾病的主要影响在发展中国家[8]。全球40%的医疗资源用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9],对于常见的社区呼吸道慢性病慢阻肺、哮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10],哮喘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中国约有3000万人罹患哮喘[11]。这两者也正成为或即将成为我国医疗负担最主要的消耗者,因此它们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的重点。

健康教育作为综合性质量手段之一逐步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针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还有很大差距,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临床、科研、教学等诸多方面,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治刻不容缓,建立适合社区慢性呼吸道疾病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势在必行。健康教育讲座对设立防治体系是必要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减少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85.

[3]WH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novative care for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J].Rev Pannam Salud Publica,2002,12(1):71-74.

[4]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5]ATKINS R C.The changing paRern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the need to develop stzategi for prevention relevant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J].Kidney Int Suppl,2005,(98):83-85.

[6]李善玲,刘清华,黄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5.

[7]邹和群,建立慢性病一体化防治体系[J].现代医院,2008,8(5):99-100.

[8]ACH D.Towards a long term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eading chronic diseases[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篇9

1.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1.1潜伏期长。高血压病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可能有几年至十几年血压升高的病史。在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要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才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往往对易患因素并不重视。

1.2病程长,不易根治,需要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而且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3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而致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1.4突然恶化危及生命的可能性大,当心血管疾患者出现心肌受损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大大增加,随时有猝死的可能。

2.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2.1开展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必然对患者本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将面临着赡养两对老人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个负担将由家庭转给社会。慢性心血管病人处在反复“住院一出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社区护理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生活护理等融于护理学之中,把保健送到千家万户,因此社区护理对于促进慢性心血管病人康的复,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服务十分重要。

2.2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慢性心血管病人的康复慢性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可在社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病人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里会感到安心舒适,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得到家属、朋友的关照,同时病人不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各种权益不受限制,对慢性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社区护士通过进入家庭,缩短了与病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的沟通,有利于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更详细的了解,便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3.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内容。

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除了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下列工作。

3.1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每一个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如高血压病或慢性心衰患者喜吃咸食,冠心病患者好吃高脂饮食,必须尽快让其改变饮食习惯。

3.2进行健康教育在询问和评估的基础上,让患者和家庭了解他们的病情,对医疗保健作出决定,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饮酒是心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要让患者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在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仔细听取患者的诉说,找出其最关注的问题和想法;(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清楚准确的信息;(3)教育是个连续的逐渐的过程,指导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4)患者是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完成预定目标。

3.4药物管理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63.4%,出院后对出院带药依从率为77.3%,门诊随访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43.7%。心衰患者也有20%~58%不遵医嘱服药。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而中止服药或因外出和旅行等不服药,也有的病人认为与感冒药并用效果不好,而暂时不服心脏病药。医护人员应调查病人不遵守医嘱服药的原因,反复说明遵医嘱的重要性,还应进行服药指导,说明药品名、用量、目的、功效、主要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

4.结论

由于贵州地形地势的限制,导致了交通上的不便利,所以社区的护理工作只有在较大的城市有所开展,还有很多的小城镇几乎没有社区卫生室。所以开展全面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得靠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努力。所以全省还有很大部分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没有得到护理。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医疗护理的长期性,医院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其健康需要。只有开展方便、有效和连续的社区护理,才能向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使慢性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红,许萍.对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J].齐齐晗医学院学报,2001,21(7):165-167.

[2]姚崇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7):410―415.

篇10

【中图分类号】R5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82-01

急性高原病是进入高原后,因高原空气比较稀薄,氧气以及大气压均较低,而在最初数小时或者数天内出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人在进入高原后,因缺氧而容易导致身体机能发生紊乱,并出现一系列反应,轻度反应比较常见,重度反应主要表现为高原肺水肿以及脑水肿两种病症。如果能在进入高原前后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将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对于尽早适应高原环境,并提高身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1急性高原病的主要表现

1.1一般性表现:在高原缺氧状态下,容易出现胸闷、恶心、厌食、呕吐、头晕、头痛、心悸、失眠、乏力、气促、呼吸困难、干咳等一般性症状。

1.2高原肺水肿:一般症状发生后如不能及时控制或部分人因自身体质较弱,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反应。出现比较严重的心慌、胸闷,口唇呈绀紫色、端坐呼吸、干咳严重,且咳淡红色泡沫,或者出现咯血,肺部出现干鸣音或湿罗音,并伴有发烧、腹痛以及比较严重的呕吐症状时,提示可能出现高原性肺水肿,应及时进行救治。

1.3高原性脑水肿: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主要因疲劳过度而致,上呼吸道出现感染的患者也比较容易出现,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头昏严重、呕吐剧烈、嗜睡、四肢乏力、神志不清、精神紊乱等症状[1]。

2急性高原病的预防

2.1急性高原病知识的教育宣传:在集体性进入高原前,应加强对高原病知识的宣传,通过专门教育课程,或者开展知识讲座的形式,让待进入高原的人员对高原病的基本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尤其对于进入高原的注意事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措施以及简单的救治方法等,能比较熟悉。另外,对于非集体性尤其是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员,在进入高原前,应自觉接受急性高原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或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向相关人员或机构咨询等形式,对急性高原病的情况形成比较全面的认知,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2.2身体体检:进入高原前,需要对身体进行严格的体检,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方可进入。患有高血压、哮喘、呼吸道感染、贫血、心脏病,以及肝、肾功能存在功能障碍,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员均不适宜进入高原。如,高血压患者进入高原后,血压一般会出现继续升高现象,很容易发生意外;而心脏病患者进入高原后,容易出现心悸以及胸痛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梗死现象,危险性很大。

2.3适应性锻炼:在进入高原前,应适当进行相关的锻炼,以增强机体的低氧适应力,利于尽快适应高原环境;另外,在从低海拔的高原进入更高海拔的高原区域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锻炼,如在进入4000米以上的高原时,应在3000米左右的高原锻炼适应2周左右,增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进入海拔更高地区的不适症状。

2.4饮食预防:进入高原后,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包括浓茶、咖啡,以及生冷和辛辣的食物,同时,避免摄取脂肪过高的食物,以防止发生呕吐、腹胀等异常现象,应多饮热水,以利于身体对高原的适应。

2.5药物预防:在进入高原前后,可适当服用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常见的药物主要有:(1)地塞米松。对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一般按照每隔6h服用1次,5mg/次的方法,在进入高原前3h内服用,连续服用6次。(2)乙酰唑胺。是国外认可的对急性高原病预防效果明显的首选药物,对于改善动脉的血氧饱和度,提高对缺氧状态的适应力具有较好作用,一般进入高原提前3d开始服用,250mg/次,2次/d。但此药在目前在国内使用较少。(3)复方党参片。对于减慢心率,改善大脑的血供情况,提高心肌功能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一般进入高原提前1-2d,按照8片/d的方式服用。(4)氨茶碱。对呼吸道的平滑肌具有较好的松弛作用,对高原缺氧情况抵抗力较好,并利于肾血流量的增加,预防水以及钠的潴留。一般进入高原提前1周开始服用,但此药副作用比较明显,应慎重使用。(5)硝苯地平。对预防肺水肿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可对体质较弱的人员适当进行用药,按照20mg/次,每隔8h服用的方式,连用3d。(6)复方红景天。可增强人对缺氧状态的耐力,并对睡眠的改善具有一定作用,同时,还能对呼吸道感染起到一定预防,是近些年逐步得到国内外认可的一种预防高原病的有效药物。(7)高原维康片。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并能减缓心率,同时,副作用小,药物价格比较合理,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预防高原病的药物[2]。

3小结

急性高原病在初进高原的人群中比较常见,在进入高原前,应对急性高原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并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方法。应进行必要的体检,并提前做好适应性锻炼,同时,备用或者服用预防性药物,以防止进入高原后因不适感过于强烈,而易出现急性高原病的相关症状;另外,在进入高原后,也应随时注意对高原病做好预防,在饮食上要注意以清淡为主,注意继续进行适度的适应性锻炼,但不可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只有全方位加强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才能避免和减少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几率,提高进入高原后的安全性。

篇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precaution for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copd is characterized pathologically by declining,irreversible 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progressive dyspnea,which we can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copd with spirometer to achieve early diagnosis. results: data shows cigarette smoking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copd among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opd.basis on the evidence and theory,we can formulate srtategy and measures for early precaution. conclusions: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is smoking and it is effictive to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with spirometer for early diagnosis.smoking cessation,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nutrition support and strategy of stop is of importa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different age gruops.

【key word】 copd risk factor early diagnosis precau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范围内最影响健康、要经历慢性长期病程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该疾病以一秒钟用力呼气流量(fev1)的不可逆下降为特点,并伴随不断加重的呼吸困难、其他呼吸道症状和进行性体质下降。明确诊断后,10年存活率<50%,其中1/3以上患者死于呼吸衰竭。copd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是致死、致残的重要疾患。copd早期很少有明显症状,正常人群中估计超过5%患有潜在copd,肺功能较低水平[fev1/用力肺活量(f-vc)<0.70]的人群中超过70%有潜在阻塞性肺疾病,潜在的患者往往错过早期预防机会。因copd治疗效果不好,一旦发生几乎很难逆转,延误诊断和治疗是导致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病情已不可逆转时才作出诊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预防和治疗效果。如果针对copd进行大范围人群的早期筛选,会产生过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有必要探究copd的病因学和易感人群的特点,寻找出copd的高危人群,以便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1 高危人群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导致copd的主要病因是吸烟。虽然其他因素也有一定作用,但吸烟是引发copd的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影响copd发生的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性别、个体基因、气道反应性、遗传性过敏症、职业、社会经济状态、饮食和生活中的环境因素等。

1.1 吸烟 虽然重度吸烟者中只有一部分发生copd,但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主动吸烟是引发copd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fev1指标下降的危险性更大,吸烟量与fev1下降密切相关,戒烟后fev1能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论性别如何,吸烟者发展为copd的可能性是不吸烟的14倍。而被动吸烟也同样增加肺吸入颗粒、有机粉尘和气体的负担,因而增加呼吸道症状和发展为copd的危险。

1.2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和no2等气体,会使成人、儿童的fev1以及f-vc等指标发生改变,显示肺脏功能受到损伤。很多研究发现,在可吸入颗粒污染浓度较高的地区,气道分泌增加、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copd的发生较其他地区增多。分析发现,城市污染是发生copd更危险的因素。

1.3 个体基因 研究表明,不同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在copd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可以解释有10%~20%的copd患者有吸烟史。有研究项目对包括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在内的5种基因进行分析,有明确证据的只有α1-抗胰蛋白酶基因(aat),它是早期严重copd和快速肺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尤其结合吸烟因素时更为明显。也有研究表明,高浓度il-13也可促进copd的发生。

1.4 高气道反应 有高气道反应的人群肺功能容易下降。虽然高气道反应如何影响copd的形成过程尚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伴有高气道反应的吸烟者易发展为copd。气道高反应预示肺功能的损失,这是吸烟状态后肺功能下降的最主要指标,并且吸烟导致的气管炎症使气道高反应表现更加明显,使受累人群更易发生copd。

1.5 fev1 fev1值及其下降速度,对copd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尤其在copd的早期,fev1下降速度较后期更为明显。有研究显示,有较高fev1值的人3岁后发展为copd 危险性较低。对特殊人群(例如吸烟者)的fev1跟踪检测可预测其发展为copd的危险性。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

1.6 职业 在工业操作中,煤尘、金属粉尘、喷涂粉尘、异氰酸盐、镉等被认为能增加copd的危险;尤其是长时间的职业粉尘和化学颗粒环境,是导致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有危险的行业包括木工、造纸、纺织、建筑等。

1.7 营养 营养在预防copd方面,越来越引起重视。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部分对抗因吸烟、空气污染对肺脏的氧化损伤,长期缺乏新鲜蔬菜使fev1水平较常人低。其他如镁、ω-脂肪酸等也与预防copd有关。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多者的fev1水平高于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少者。此外,低体重儿童的f-vc、fev1指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这可能是低体重对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导致成年后达不到预期发育水平而易于发生copd。已有报道证实,饥饿会加速弹性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发生,而且肺气肿在低体重个体中更严重,这为营养因素影响肺修复的观点提供了支持依据。

1.8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居住或就业情况等。低收入、居住环境差、室内外空气污染、教育水平低、营养不良、儿童呼吸道感染、被动吸烟等,在儿童时期是发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慢性进行性疾病反过来又可影响其社会经济状况。

1.9 肺发育不良 从出生到25岁,肺脏都在不断发育直到最大容积。肺的发育过程受到干扰,与吸烟环境、体重等因素有关。孕期和哺乳期吸烟可影响胎儿的肺发育和体重,还可影响到免疫系统发育,受到影响的婴儿较正常儿童有更多的咳嗽和呼吸功能受损症状,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可能是成人发展为不可逆气道阻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1.10 儿童呼吸道疾病 一般认为儿童期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若不能完全恢复,成年后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婴儿期呼吸道感染可影响他们今后的肺功能及呼吸道症状,这可能与肺组织损伤,结构改变,肺组织顺应性下降有关。营养不良、母亲吸烟、肺发育不好等都是儿童时期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

1.11 其他 6.8%~17%的食物过敏者可以发生哮喘。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是发生copd的高危人群,其潜在的生理机制可能与激素和肺的发育结构有关。在调整和平衡肺功能基线后,女性较男性的小气道高反应更明显,这可以解释女性fev1更容易下降的现象。因此女性吸烟导致的copd比率较男性更高。

2 预防

copd的早期预防很重要,不仅能起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而且可起到减少医疗资源消耗等作用。但控制copd发生和发展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因缺乏足够重视的预防观念和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对copd的早期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戒烟 戒烟或减少吸烟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因为戒烟可明显缓解fev1的下降速度。但干预性研究提示戒烟成功率很低,需要不断地改进戒烟方法和技术。美国在copd国家预防项目中,推广对人群fev1的主动检测措施,使吸烟者了解自己的fev1现状及其下降速度,以达到鼓励戒烟的目的。清楚自己身处copd发作边缘的吸烟者,比其他人更有戒烟的动力和成效。

2.2 肺量计普查 采取最简单、实用的技术和方法在无症状的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肺量计测定普查,可以尽早检出病变者。肺量计用于测定fev1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对可能发展为copd的患者,无论其有无伴随症状,都可以应用肺量计进行检查,以期及早诊断,及早干预。keith等对8140名40~69岁的无病史人群进行肺量计普查,发现12.4%的男性和3.5%的女性患有潜在阻塞性肺疾患,对吸烟且有呼吸道症状的人群,检出率上升到27.4%。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因此,对高危人群的肺量计普查更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异常的肺量计指标还可预测copd、肺癌、心肌梗死和中风,因此,对其指标的辨别超发显得重要。

2.3 控制呼吸道症状 儿童时期的呼吸道反复感染对成年后copd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老年人由于其免疫水平低下,容易因呼吸道感染诱发copd的急性发作。因此,要控制重点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疫苗对于预防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有一定作用。对于老年copd患者,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其入院、感冒和死亡的危险。老年人因消化功能异常,抑郁和恶病质等,导致体重下降,可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因此加强营养,恢复体重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