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09:49: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监管体制不够理顺
近年来,海安县和城东镇党委、政府对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高度重视,推动了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深入分析该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着不够理顺的问题。《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是餐饮业的执法主体,但目前海安县机构改革还没有按照中央的设置进行理顺,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卫生所负责,这就导致产生了法律上的矛盾,该负责的没有负责,不该负责的又没有法定权力,直接导致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无法落实到位。
(二)监管力量有待加强
由于海安县城东镇农村餐饮单位较多,而且比较分散,很多村也有餐饮单位,这就需要大量的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开展监管工作。但目前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还十分薄弱,在编在岗人员只有3人、兼职监管人员3人,不仅要承担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公共场所、学校、饮用水等卫生监管工作,导致监管人员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上。由于监管力量不足,很多餐饮单位根本无视监管人员,很多时候都是有恃无恐,特别是一些餐饮单位抓住了监管人员的监管时间和监管特点,通过作假或临时整顿的方式应付监管,导致该镇餐饮食品安全存在一些隐患。
(三)监管基础比较薄弱
目前海安县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一是监管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制定的速度还无法跟上餐饮业发展的速度,导致检测、处罚无法落实到位。二是农村餐饮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餐饮单位和小商小贩不仅不遵守法律法规,而且个别还出现了暴力抗法的问题,甚至引导群体性事件。三是该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经费严重不足,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无法开展深入、细致、全面、有效的监管工作。四是该镇居民餐饮消费的安全意识较差,既缺乏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又缺乏对环境、质量、品质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导致社会监督十分乏力,使该镇的餐饮单位和小商小贩更是不注重食品安全问题。
(四)监管力度不够到位
由于海安县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力量和基础比较薄弱,这就直接导致该镇监管力度不强,很多监督措施也无法落实到位。比如由于目前我国对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处罚标准不够明确,因而对农村餐饮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餐饮单位和小商小贩无法进行大力度的处罚,由于其处罚成本较低,因而很快就会“死灰复燃”;再比如目前该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对农贸市场蔬菜农药的检测相对较少,餐饮食品流通环节的检测则基本没有,消费环节的抽样检测同样十分弱化。由于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到位,这就直接导致该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十分薄弱,农村群众的生命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二、海安县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理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从海安县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来看,目前还十分不理顺,这主要是由于该县政府机构改革滞后所造成。因而海安县要从理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入手,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机构设置,尽管推进食品药品监督和卫生部门的合并工作,这样能够使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更加理顺。对于城东镇而言,应在机构合并的过度期建立“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特别是要利用基层卫生网络来扩充监管资源,更好的开展监管工作。
(二)充实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量
要想加强海安县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就必须在充实监管力量方面狠下功夫。从目前监管人员的数量来看,其人数根本无法对全镇进行有效的监督,应根据《卫生问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增配监管人员,从原来在职在编的3人增加到10人。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加强农村餐饮食品“义务监督员”,动员机关、企业、群众等参与到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来,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的方式,提升他们的监督能力,为该镇更好的开展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夯实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基础
海安县城东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薄弱,是制约其监管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海安县和城东镇党委、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技术力量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为更好的开展监管工作提供保障。要大力推动监管工作创新,根据该镇餐饮食品行业的实行情况,制定统一的监管目标、监管标准、监管领域、监管措施和惩罚标准,确保该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要加大对农村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惩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成本,增加威慑力。
(四)完善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所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人们对于餐饮的需求量大大提高,餐饮行业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接下来,笔者将针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
(一)食品卫生安全关系餐饮业社会责任感
自从非典事件发生以恚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成为人人关心的重要卫生问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餐饮业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正所谓病从口入,保证社会大众的餐饮卫生与安全,是餐饮行业的基本社会责任。餐饮行业的发展以利润取得为目标,但取得利润要建立在保证用餐者安全用餐的基础之上。处理不好经济利益与消费者健康之间的关系,会让餐饮行业丧失社会责任形象。
在传统的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卫生要求以及防疫工作较为重要。在现代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工作中,如果仍然利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餐饮行业,会影响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质量。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内容,不只有餐厅的环境、工作人员的人个卫生与菜品的清洁程度,还与餐饮行业的经营范围、经营理念等有密切关系。讲究食品卫生安全,是对消费者与社会负责的表现,只有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才能提高餐厅的社会地位,得到更多消费者的信赖。
(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关系餐饮文化习俗发展
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产生之后,究其原因,我国的许多传统餐饮文化习俗成为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诱因。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形、器俱全,无数美味佳肴因此文化而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重视菜肴的品味,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飞禽走兽,都能成为盘中餐。但广开食谱,肆意杀生,让生态平衡受到影响,也提高了人与动物之间传染病传播的机率,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而来。像鸟、兔、蛇与蛙等动物都是病毒的重点宿主。
除此之外,在烹调方法方面,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明火旺油,像煎、炸、腌腊与烟熏等烹调手法都较为极端,做出美味的代价就是营养的流失。从饮食方式来讲,中国人吃饭讲究热闹与气氛,不分你我,这给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在传统饮食文化影响下,大多数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尽优良,大鱼大肉与大吃大喝导致了许多饮食问题的产生。重视食品卫生安全,对于餐饮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这就需要餐饮行业即时调整行业结构。
(三)食品卫生安全影响餐饮消费的主流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产生,会影响餐饮行业的消费人群规模。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之后,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舆论,这些舆论无一不关系餐饮行业,对于餐饮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吸取了多种教训之后,社会大众开始注重养生与饮食安全问题,绿色与养生已经成为消费者对于餐饮行业的新要求。
消费者的餐饮需求,是餐饮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餐饮相关企业发展必要的活力。健康饮食成为社会餐饮主流,激发了新的餐饮需求,也给餐饮行业提供了新的方向。餐饮行业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积极推出新的餐饮结构,促进消费者合理膳食。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关系着未来的餐饮结构变化。
二、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对策
大量的餐饮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出现,都蕴藏着食品卫生安全发展的新机遇。把每一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产生,都转变成为餐饮行业发展的契机,需要每一位餐饮行业工作者的努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倡导健康饮食观念,养成良好餐饮习惯
在全社会都重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今天,餐饮行业也开始重视健康饮食理念的推广,关注消费者饮食理念的转变。将餐厅的经营、卫生与安全管理工作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才能让餐厅有良好的发展氛围。大量科学证明,膳食的平衡与营养的合理搭配,能够让饮食结构变得更加健康。现在的大多数用餐者开始关注一日三餐中的营养摄入量,重视所吃食物中营养的平衡性以及搭配的合理性,不再只重视口味。当消费者的饮食观念发生改变时,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要重视这一变化,利用最新的餐饮研究成果,向社会大众推广卫生与健康的美味菜肴,利用这一机遇改变饮食结构。在消费者与餐饮经营者双方积极的互动之下,正确的餐饮理念才能被传播。
(二)借鉴西餐文化,弥补中国传统餐饮文化陋习
改变中国传统餐饮文化中的陋习,是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借鉴西餐文化中的精华,将中西饮食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解决食品卫生安全困境。
第一,改变传统的合餐制度。在重大传染卫生事故发生之后,国家相关部门会积极推广分餐制,这就说明分餐制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在社会文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分餐制已经成为一种文明且先进的餐饮方式。餐饮行业要意识到这一正确的饮食方式,并在餐厅中积极推广,让社会大众习惯这一饮食方式,通过短期行为的渗透形成长期的饮食习惯。
第二,改变对色、香、味、形、器的极端追求。为了满足这些综合性需求,厨师们会利用大量时间对胡萝卜、西瓜、西兰花等未消毒的蔬菜水果进行手工加工。原材料未先做熟,加之手工制作,极大地提高了细菌传播的机率。为了追求菜肴的香与味,厨师利用煎与炸等极端的烹饪手段,造成了营养成分的流失。从西餐中借鉴精华,讲解原料新鲜度的保持以及营养的科学配比,明确菜肴的制作标准,有利于饮食文化的健康化。
第三,关注餐厅与后厨的环境卫生。在西方国家,有法律法规对餐厅的卫生标准做出规定,而卫生合格与否,要以厨房卫生为标准。厨房的卫生条件不过关,餐厅无权继续经营下去,除此之外,餐厅的经营者会得到较重的处罚。国外快餐像肯德基与必胜客等,都以厨房和餐厅同样整洁而遍布世界各国。但中国餐厅较重视外在,关注餐厅的环境,忽视了厨房环境的整理。借鉴西餐文化的可取之处,优化中国餐厅的环境,有利于餐厅的发展。
(一)做好饮食消费市场分类,拓展餐饮行业发展空间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突出,让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餐饮活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消费者不再只追求饭菜的新奇与野味,开始重视餐饮环境与卫生,乐于选择土特产与绿色食品。中消费者饮食消费观念的本地化与自然化,给餐饮行业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对饮食消费市场进行合理分类,努力转变餐饮经营的思路,有利于餐饮行业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
无论是餐厅经营者还是餐厅企业,都应当寻找中国消费者传统饮食习惯与健康观念的平衡点与平衡方法。将人们对于自然、卫生与健康渴望融入到当前的餐饮工作中,像通过扩大包厢的面积,拉大公共用餐区域的桌距,改变菜单,都能给消费者带去不同的用餐体验。餐厅可以通过公勺与公筷推广,给消费者更愉快的用餐体验,形成健康的用餐氛围。
(二)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餐厅的积极参加。建立一个以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为核心的监督预警体系,发挥监督作用,能够给餐饮企业一定压力,促进餐饮企业自查。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要由卫生管理部门组织,政府主导,餐饮企业共同参与。政府与卫生部门要就这一体系内容,定期向餐饮部门发放食品卫生安全注意事项,加大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收集与整理,做出科学的研究报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餐饮行业网络交流平台,鼓励各个餐饮企业分享自身运营中遇到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难度,共同寻求正确的发展方法。除此之外,卫生管理部门与政府要监督餐饮行业坚持落实餐饮资源认证制度,将卫生认证、健康认证与安全认证这三项关键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于餐饮行业的需求也逐渐上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餐饮业要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大众的健康,用安全卫生的食品满足他们的餐饮需求,才能让餐饮业成为社会大众依赖的行业。
参考文献:
[1] 程智.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新思考与新解决[J].法制与社会. 2010(24).
1 存在问题
1.1 搞成了“评先选优”的评比活动:
由于各地食品执法监督员水平不同,对量化分级管理理解的差异,各地的评级做法也不尽相同。多数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只重视A级单位的评定,有的地方只向消费者公示A级单位名单并只给A级单位悬挂牌匾,把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直接变成了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A级单位评审工作,使得各企业对争创A级兴致高,对被评为B、C级单位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真正达到活动的最初目的。
1.2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重了食品药品监督执法和人员的负担:
市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管辖单位较少,都很难完成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的监督频次。对于正在改革中或刚改组重建的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来说,主管餐饮的食品监督员一般为6-8人,县城的餐饮单位1500户左右,加之农村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数量更大,而恰恰农村的餐饮单位的条件和管理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大多为C级单位甚至还达不到C级,而食品安全信誉为A级单位的很少,C级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督频次要达到3次,这将耗费大量的食品监督资源(人力、物力),很难落实到位。在当前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的情况下,加大了食品监督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
1.3 量化评分标准不完善,动态等级评分间隔时间短:
目前,全国只有一个量化评分标准,对于餐饮业来说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特点(如企业规模不同、经营许可项目不同),不适用于同一标准。此外,评分表中关键监督项目所占比重过大,在应用中难以严格按照关键项目进行评价。动态等级评定过程中,发现餐饮服务单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需要给予警告外行政处罚的,2个月内不给予动态等级评定,并收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牌,同时2个月期满后评定等级。
1.4 缺乏法律依据:
推行一项大规模的管理工作,法律保障是必须的,对于推行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1.5 消费者对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认识不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全面,一般停留在宣传食品安全信誉A级单位的创建上,向社会公示主要也是公布食品安全信誉A级单位名单,使企业把此项工作误解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又一个评比活动,使得企业对实施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积极性不高,此外,据150份群众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量化分级管理知晓律仅为0.9%,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了解不多,消费者很少把食品安全信誉级别作为选择就餐的条件。
2 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
加大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和企业宣传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让企业知道、让消费者了解、让食品监督员掌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政策信息和相关知识,避免搞成评比活动,强化食品监督、鼓励企业自律、提高餐饮业整体卫生水平才是最终目标。
2.2 修订量化评分表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标准:
对评分表作进一步的具体细分和调整,进一步明确评分内容,规范具体操作方法,减少部分关键项目或将关键项目调整为一般项目,完善各项指标,增强量化评分表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服务行业也在迅速的发展,所以相关食品安全部门对餐饮服务食品监测检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餐饮服务食品监测检验一般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食品的卫生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而且还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保证。对于一些大型的就餐场所,就需要经常的进行食品监测检验,但是,目前监测检验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所以一定要探究一种新的监测检验方法,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测检验。
1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目前,食品的安全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对食品进行检测检验的组织有许多,包括卫生安全组织、世界粮农组织等许多国际组织。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测检验,许多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近几年,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出台[1],这部法律初步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以及食品安全评估机制。各级政府按照相关的规定不断的对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希望有效的促进监管能力,提高食品监管水平。
自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履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以来,开展了许多的食品安全调查以及评价工作,不仅对食品的佐料进行了监测检验,而且对食品的安全也进行了监测检验以及评价。为了食品监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政府不断的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进行规范。然而,目前我国的食品正处于一种安全风险高发期状态,影响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食品安全仍然存在着隐患。
2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媒体对餐饮食品安全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瘦肉精、口水油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使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充满了担忧。根据相关研究部门的调查显示,近几年全国产生的大多数食源性疾病中,其中有70%~80%是发生在餐饮行业。一直到2009年,全国的食物中毒事件中,餐饮行业的中毒为51起,中毒人数为2821人,中毒死亡人数为5人,与往年相比较死亡人数增加了3人[2]。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促使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
餐饮消费环节是市食品供应的最末端,是整个食品生产以及加工中,所有不安全因素集中暴露的环节。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成位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加强食品监管机制建设,是政府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形势下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要及时的对餐饮食品安全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还要为地区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评价。由于条件的限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工作还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管机制,政府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很有必要。
3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测检验
餐饮服务活动主要指的是给消费者提供及时加工的食品、就餐的场地以及良好的服务等活动。我国餐饮经营者的管理水品很低,对于食品的安全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很薄弱,在对食品原料的选择以及加工过程中,不注重卫生问题,导致餐饮行业的发展出现参差不齐以及操作不规范的现象[3],这就给餐饮食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特别是在大型的用餐场地,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率比较高,例如,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目前,政府推广使用HCCCP全程监控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通过政府立法、在企业实施的一套食品安全控制,HCCCP全程监控体系以科学为主要依据,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对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估,将食品的安全生产以及消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应用HCCCP全程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4 构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系统
在食品安全新形势下,一定要保证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以及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进而才可以了解餐饮服务安全风险的管理是否有效。根据食品安全新形势,构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各级检测检验机构应该具备相应的监测检验技术以及信息交流平台,面对突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作出及时的反映,还应该对食品安全有一定的评估能力。因此,各级检测检验机构应该适应餐饮食品监管机制的发展,要对餐饮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政府应该将检验餐饮工作的模式转变为分析餐饮风险的工作模式[4],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餐饮服务的安全控制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餐饮服务的水平。政府应该对餐饮监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学习,不仅要完善监管的基础设施,而且还应该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满足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相关检测检验部门一定要注重提升检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监测检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作为食品安全评估的基础,不仅要快速提高食品监测检验的能力,而且还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同时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检验的力度,这样才能促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得道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宏,崔生辉,权娅茹,等.论新形势下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J].中国药事,2011,25(6):527-530.
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局领导倍感责任重大,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为了加强对餐饮业食品监管工作的领导,应根据人员岗位变动,及时调整了食品卫生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召开小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食品监管工作。深入餐饮单位进行调研,及时解决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对监督执法任务实施分级负责制,一级抓一级,把所有的责任落实到位。把监督执法责任落实到每项工作中,使每个卫生监督员都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量化执法任务,对监管对象的情况心中有数。对监督执法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开展评议考核,保证执法工作目标的实现。
2 自查自纠,强化监督,规范管理
目前,餐饮业主要以小型、个体摊点居多,因此食品监督工作存在面大面广,任务繁重的客观现状。为了落实好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克服了存在的种种困难,充分发挥监督员的主观能动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从抓基础的摸底登记等入手,狠抓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首先由监督人员对所辖的单位逐个摸底调查,对那些具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和积极性高的单位进行登记率先垂范,并要求他们对照考核评分进行自查,找出自身存在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问题,监督部门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在软件方面给予指导和纠正,被监督单位按监督部门的要求,投入资金改善硬件设施,两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有效地把量化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经过反复监督检查,得出只要企业负责人认识明确,舍得投入,监督员吃苦耐劳,切实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帮助被监督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企业就会朝着卫生规范的方向发展,其次在日常卫生许可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对所有新发证和复核卫生许可证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审核发证,并且在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中,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经常性监督量化评分制度,从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完善卫生管理组织等方面入手,督促企业加大硬件投入,合理布局,增加卫生设施,改进生产加工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
3 建立和完善餐饮单位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
采购索证制度是把好食品进货第一道关口的关键环节,既可以解决不合格食品的溯源问题,又可以控制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进入餐饮环节。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溯源,跟踪处理,并向食品安全上游监管部门及时通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这既是法律法规的要求,又是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必要手段。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餐饮业100%建立采购索证制度,并建立台账。实现了集体食堂、餐饮单位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的目标。
4 扎实开展十项整治,保障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群众普遍关心,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随时可能存在于每个食品或原料之中,随时可能存在于每个食品加工环节的过程之中,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时刻关注食品安全之弦,加之我市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诚信度低,基本卫生设施不全,行业食品安全质量有待提高,该局作为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深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大食品监管力度,在强化日常卫生监管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每个专项整治工作做到“七有”,每个专项整治工作均严格按照其整治目标、内容、工作要求,逐步逐项依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到期复查验收,对不积极整改的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依法查处到位,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做到“五个不放过”,一是整治检查一家检查不到位不放过,二是整治检查依一项未检查到位不放过,三是整治检查发现问题不放过,四是整改落实不到位不放过,五是整治查处案件查处不到位不放过。通过开展10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升餐饮单位食品安全质量水平,保障了餐饮单位食品安全。
5 结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淼,张振宇,贾洪峰等.我国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时传出食品安全事件,这一方面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另一方面也给我国餐饮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迫切需要在餐饮卫生监管层面上做出较大程度的改善。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各级政府在餐饮卫生监管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为餐饮行业的特殊性,其卫生状况极易反复,再加上很多小餐饮行业具有技术含量低、启动快且一般在卫生设施上投入不足的特点,使得餐饮卫生的监督管理成效始终没有取得根本上的改善。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餐饮卫生的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强化监管工作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餐饮卫生监管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餐饮卫生监督管理的现状分析
餐饮在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几年,随着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日益提高,我国在餐饮卫生的监督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在餐饮食品安全的法规建设、卫生设施硬件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整个餐饮行业而言,其卫生安全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仍不平衡。
随着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我国餐饮行业在硬件条件上得到了改善,特别是一些大型、高档的餐饮服务场所的硬件条件较好。如在一些高档酒店和快餐连锁门店,厨房的卫生状况良好,食品的加工流程也科学合理,食品原料的储存、加工和处理场所也都能满足餐饮卫生标准的要求。但在一些小餐馆中,依旧维持着硬件设施陈旧、落后的局面,这类小餐饮行业在卫生设施上的投入普遍不足,造成其极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这必须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及有关行业的充分重视。
2.餐饮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提高不明显
餐饮管理属于软件建设的范畴。餐饮行业属于生产量大、生产过程分工协作、产品种类相对稳定且供应时间比较集中的特殊服务行业,且有根据规模而加工的特点。要想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效益,就应彻底摒弃传统的小作坊生产理念,以规模生产来对传统的小餐饮行业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带动整体服务水平和安全标准的提高。近年来,很多城市乃至于很多商场都建设了有利于集中管理的“美食广场”,这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但同时也要看到,仍然有部分区域因管理不善、生产加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等原因而导致群众食物中毒的事件发生。
3.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因为餐饮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环境较差且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往往不高,这造成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工作流动性较大、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餐饮行业的特殊性,一些从业人员比较依赖于传统经验,对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和岗位操作规范可能并不了解,如果餐饮单位再不重视对这方面的培训和训练,那么长久以往则必然会对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3餐饮卫生监管强化策略探讨
1.建立适应本地区的餐饮业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博,这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各个地区在饮食习惯上并不相同,此时如果只依靠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则很难对种类如此繁多的餐饮食品进行全面覆盖。因此,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家食品安全标注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涉及本地区餐饮业特色的标准体系和检验规范,以作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补充。具体而言,不仅要确保所建标准要满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相关方面的要求,还要为本地区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执法工作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
2.改进监管方式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餐饮行业出现了很多依靠传统监管方式很难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如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干扰正常的食品安全检验结论等。因此,为了提高餐饮卫生的监管质量和效率,有必要对传统的监管方式进行改进,具体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将突击检查、集中时段整改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将明查与暗访工作相结合,如可以在明查之外,进行不打招呼的暗访活动,以了解平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不了的问题,这还可以给餐饮单位时刻敲响警钟,让他们随时都不敢放松对餐饮卫生的管理;实行从原料采购、食品加工到食品存储在内的整个加工过程的全面监管;建立餐饮业档案,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从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监管工作重点的制定提供依据;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与社会各界的投诉举报相结合。
3.加快监测体系的建立
首先,要从重点监测对象开始,逐步在区域内推行食品安全电子化监控系统。因为电子监控设备的成本较高,所以本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逐步推广。其次,利用现有的监测资源、提升现有的监测水平,加强对重点食品的监测,保证食品供应的安全。最后,加大对食品监测方面的投入。部分地区在食品安全监测设备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餐饮卫生监管部门长久以来都还在使用老旧的设备,这是造成当前监管工作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设备资金的投入,及时更换老旧设备,以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4.完善信用体系
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了餐饮业诚信缺失、食品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等问题,而在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才是餐饮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之道。鉴于此,我们应该建立并完善餐饮单位的信用体系。可以建立区域内的餐饮业食品安全信息网,对外食品安全方面的新进展和新动态。此外,还应完善餐饮业食品安全信用标准。在区域内的餐饮企业中开展安全信用体系等级评定活动,要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宣传守信单位,曝光失信企业,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信用意识。
5.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应加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预案,以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得到有效处理,从而将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尽量降到最低。
4结束语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强化餐饮卫生监管工作则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逯延敏,虞洁红,张鲁京.小型餐饮业卫生监管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2013,(3):41-4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餐饮服务环节食品的种类也随之增加,餐饮食品安全占据了整个食品安全非常大的比例,然而,餐饮食品的安全隐患也逐渐突显,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为食品安全监管敲响警钟。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做好餐饮食品的安全控制就变得更加迫切。
目前,餐饮行业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资质问题,餐饮企业无证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小型餐馆、小吃店、移动商贩,没有办理任何证照就经营,忽视了直接接触食品的人员的健康管理问题。另一种情况,企业虽办理了相关的证照,但超范围经营。
2、原料问题,餐饮企业的进货渠道混乱,大部分属于一次易,原材料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小作坊,特别是快餐店甚至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经营成本,购买腐烂霉变或过期的原料,掺假造假,使用非食用原料添加剂进行食品加工。
3、环境问题,许多餐饮企业食品的制作场所环境恶劣,没有专门的食品制作间,库房和加工间共用,苍蝇、蚊子、老鼠、蟑螂随处可见,气温高时,还发出阵阵恶臭。
4、监管问题,近年来,由于餐饮食品发展迅速,涉及范围广,监管部门不少,但政出多门,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以上四大方面使得近年来食品安全隐患不断增加,为保证我国餐饮服务食品的安全性,除了《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国家还专门针对餐饮食品出台了一系列安全控制法规与标准,如《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街头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饭馆(餐厅)卫生标准》、《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本办法》等,但各法律法规之间概念不清,尺度不一,使用法律进行监管时很大程度上仍存在很多局限性,遇到新问题,无相应的法律法规可循。
对于餐饮食品的安全控制应从源头抓起,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严格的监管。
1、餐饮食品企业必须持证经营,相关执法部门应把好关口,在批准前认真对企业的经营场所设施环境进行实地查看,若出现造假行为,一经查证,必须重罚,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让违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同时,在经营过程中,执法部门应做到不定期抽查,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或超范围经营的情况要严惩,责令整改,对于情节严重的应取消其经营资格,对违规者构成威慑力。
2、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必须严格控制,建立从业人员的健康档案,加强个人卫生管理,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卫生培训。
3、食品的制作场所应设有专间,并贴有警示标识,内设专用工具清洗消毒设施和消毒设施,专间操作人员进入专间的,应更换专用工作衣帽并佩戴口罩,操作前应严格消毒。不得穿戴专间工作衣帽从事与专间操作无关的工作。
4、对于中型餐馆以上的餐饮场所,原材料的购买应设专人负责,选择信誉优良的进货商,必要时与供应方签定供应质量保证合同,索证索票。小作坊也尽量选择固定的供应商,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以溯源。
5、对于小作坊、 快餐店的负责人应自觉树立社会责任心,认真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坚决杜决使用发生腐败霉变的原材料加工食品。
6、国家应针对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出台一些法律法规,让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监管部门有义务向经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宣传新法律法规。
7、食品检测机构是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机构,为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效性,检测机构应加大检测能力建设,满足食品检测的需要。随着餐饮食品品种的增多,给食品监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对监测人员,监测设备,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测机构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分析食品安全隐患,降低食品的安全风险,为广大消费者食用安全食品提供基础保障。
根据现阶段餐饮食品安全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改进和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1、 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和标准体系建设上,应梳理、整合现有的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尽量减少重复和交叉;把规章中的技术规范性内容剥离出来,使行政规定与技术要求相对分开,形成一套结构较合理、内容较完整、相互衔接的安全卫生标准或技术规范。加强中餐、西餐、快餐,火锅等各类餐饮业卫生规范、各类餐饮食品卫生操作规程(SSOP)、食品原料及制成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应用风险评估原则和HACCP 原理。要鼓励制定地方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补充,满足对众多特色菜肴、小吃的食品安全监测需要。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应当归口管理,保持标准的统一性、协调性。
2、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要继续加大投入,增加人力资源配置,保持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不搞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资源,着力改善基层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条件,提高检测能力。在监管模式上,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继续探索资源节约型、监管高效型、能促进经营者自律的模式。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上的行政主管部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以保障食品消费这个最终环节的食品安全。
3、要广泛宣传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在大中型餐饮业中应强制要求建立自身管理组织、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操作卫生规范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推行食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
餐饮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单纯依赖公共政策法规或哪一单独部门来对餐饮食品进行安全控制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不仅从政策法规上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控制,还应从整个行业,全部环节上落实安全监管问题,使得企业自觉建立健全自身的食品安全体系,同时进一步调动消费者、媒体平台等公众监督,综合施策,共建良好的餐饮食品安全环境。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民生活的一项基本组成部分就是食品消费, 食品安全直接对人民的生活和公众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保障食品安全是我国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2009年2月通过, 6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食品安全法》彰显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行政理念,但由于食品供应链涉及产品种类多、中间环节多、网络复杂等原因,食品安全监管在职能协调、依法监督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1]。这些问题在高校周围都或多或少有体现,而且还存在高校周围独有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状况
一个高校在选址建立,相当于在开发一个新的地区,形成一个生活设施齐全的繁华小镇,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校,不论在其内部还是学校周边都有较为完善的生活基本配套设施。以西部某高校为例,因为学校用地较为广阔,为了征得相对较廉价且地域较好的土地,往往会选择临近城区的郊区,学校建好后,周围的村民便会在学校周围修筑商业用房用以租赁。高校学生是一群相对固定而又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而然会被人看成一种较为有利的商机,从而吸引大批商人在学校周围进行商业活动,包括餐饮、娱乐、住宿及服饰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经营饮食行业。但由于学校这样的地域背景下建立餐饮业系统,食品安全问题是必然存在的。
一走出学校门口,沿着公路边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小摊小吃,再深入走进几条小巷,全是各具特色的小吃和餐馆。这些老板是当地的农民、外来商人,甚至有学校的学生。这些食品深受同学们喜爱,因为就口味而言确实是十分可口,但学生消费群体往往会忽视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在街边的烧烤、臭豆腐、煎饼等需要油的食物最容易沾上公路上飞扬的尘埃,及其不卫生,且较多的油炸小吃是用的反复使用的油,经过多次高温的油还可能产生一些致癌物质。
那些有门面的餐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其中危害消费者身体和健康因素就更多了。首先可见的是厨房甚至店面内的卫生都是及其不好的,地面较脏,餐桌油腻是很常见的。其次,餐馆使用的原料不知是否经过合格的检验不得而知,可能有勾兑的酒水或者某些化学物质超标等。再次,厨师的健康状况一般都没有经过正规医院的健康检查证明,餐具的清洗与消毒大多都不到位。最后,最严重的是,因为管理的缺失,不排除存在较多的伪造营业执照或者无照经营者,没有正规的安全流程与措施,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追究责任存在阻碍与困难。
二、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针对高校的特殊消费主体和环境,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愿意是显而易见的。
(一)市场结构问题
根据哈佛学派“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理论,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影响市场绩效;市场行为对市场结构有反馈作用,但市场结构是核心,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有决定性的作用[2]。高校周边的餐饮经营很少有那种全国连锁式的正规餐饮业的连锁店,大多都属于分散生产和分散销售的产销结构。
在分散生产和分散销售的产销结构下,单个生产者和销售者基本处于无差异产品的市场竞争状态。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产品之间缺乏品牌的竞争,缺乏品牌化的差别产品,因而,价格竞争成为最主要的内容[2]。而在高校周围消费群体多为学生和当地的农民,他们大都属于低消费偏好者,对于食品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关注价格这个因素。
(二)信息不对称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普遍它是交易的一方拥有另一方应该知道的信息,却不主动向对方披露或故意隐瞒信息甚至提供虚假的误导性信息,以致于对方在交易过程中蒙受损失,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3]。通常,学生到校外消费,都不会去一一比较或者对餐馆做过多的了解,而且大部分有关食品的信息都掌握在商家手中,他们会刻意隐瞒对他们不利的信息,在信息把握上,学校及周边的消费居弱势。
(三) 高校周边的主要食品消费主体的安全及维权意识较弱
在高校周围地区的餐饮经营者很少会接到消费者的投诉,不是没有出现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也不是因为学生没有发现这些隐患,而是因为在同学们看来,这只是非常低的消费不足以对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在学生的意识里,会觉得餐饮自有所属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和约束,但仔细想一下,本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法律法规就相对不是那么完善,监管体系与力度也有待改善与提升,在这样相对偏离城区的地区,光靠政府职能机构的监管是比较有难度,也是不理想的。
三、解决和改善高校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高校周边的主要消费者都是享受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可以说是国家注入了较多资本培养的社会接班人,无论从公民权利的角度还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策略看,都应该高度重视该群体的食品卫生状况,不仅仅是校内,还应该关注学校周边片区。
(一)政府必须加强监管,科学引导
虽然高校可能地处较偏,但政府职能机构还是应该严查该片区的营业是否有合法的经营执照,对于流入该地区的偏大宗原料要严格检测,出具检测合格证明。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问题投诉机制和奖惩制度及举报激励措施。这样就把把政府的工作与同学的切身利益绑在一起,既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防止,又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还可以为政府选取基层干部开辟一条新的考查途径,一举多得。
(二)学校可协助管理
学校应该提高校内的食品吸引力,尽量引导学生在校内就餐,还可以引进卫生合格,安全到位的受学生喜爱的商家入校经营。由此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周边的餐饮业的有效改进,从业减少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焦志伦,陈志卷 .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比较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 鲍长生 .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规制创新探讨.特区经济.2008(05)
检查中发现,学校食堂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106家,约占76%,无《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过期的34家,约占24%,另外,学校食堂还存在对外承包情况,承包或变相承包的78家,约占56%。
1.2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情况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临时工,工资待遇较低,流动性较大。经调查发现,食堂从业人员初中毕业居多,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甚少,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培训的仅占40%。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明,约67%的从业人员没有健康体检证明。个别从业人员不注重个人卫生,卫生习惯较差,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穿戴工作衣帽、留长发、留长指甲等现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和责任心不强。
1.3学校食堂设施设备情况
调研中发现,各县市对学校食堂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而有些乡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设备十分落后陈旧,有的操作间墙壁、天花板已经霉变脱落,卫生环境达不到要求。有些学校食堂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规划布局不合理,餐厨面积狭小,有的仅有两间房屋,几十平方米。冰箱、冰柜等冷藏设备不全,且利用率不高。配备消毒设备的学校食堂较少,仅占37%,即使个别食堂有一些消毒设备,也只作摆设。
1.4学校食堂卫生管理情况
经调查,约5%学校厨房环境卫生条件极差,污水横流、墙壁上油污多,食品安全隐患极大。32%学校食堂防蝇、防虫、防鼠等“三防”设施不全,个别单位纱窗破裂,餐厅内无灭蝇灯,苍蝇密度大。消毒、保洁设施不全,餐具消毒不到位,消毒记录不完整。就餐桌椅油渍现象严重。
1.5学校食堂原材料采购情况
调查中发现有67%学校食堂对原材料采购把关不严,没有向卖家索证索票,采购验货制度形同虚设。学校食堂还存在使用无任何标识、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单位的“三无”产品,导致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约有34%学校食堂采购没有检验检疫的肉类产品,采购记录不完整、不及时,对供货商资质审查不严格,没有留存供货商的相关资质。
1.6学校食堂食品贮存加工制作情况
经调查,约有29%学校食堂贮存食品原料的场所不韩秀婷:聊城市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市场调研符合规定要求,场所存在不通风、潮湿、杂乱的情况,没有定期清理库存产品,部分产品已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有的食品加工区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还有的食堂原料清洗不彻底,生熟不分开,存在交叉污染情况。
2对策及建议
2.1把好学校食堂食品采购关,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学校食堂采购查验食品时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应向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宜采取集中采购、定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严禁采购、贮存来路不明和质量低劣的食品和原料。对进货食品要做详细的记录,包括时间、产品名称、出厂日期等,并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
2.2加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一是加强从业人员食品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着重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二是结合学校食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从业人员普及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宣传食品安全对人的重要性,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三是要建立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健康档案。从业人员要定期体检并提交体检报告,对于患有疾病或者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从业人员要及时清退。
2.3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食品安全应急机制是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出问题时的一种应急反应机制,它能有效地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首先,建立食品安全保障部。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后勤管理相关人员、校医院、餐厅从业人员以及部分学生代表组成的保障小组。明确职责,及时收集食品安全方面的有效信息,有食品安全隐患情况,做好记录和汇报工作,避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预警机制。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各环节之间做好相互配合,发挥应急处理的作用,及时处理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最后,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成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做到责任到人,对于因工作疏忽,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相关人员,要严惩不贷,一追到底。
2.4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针对目前餐饮业食品监管“碎片化”的状态,建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局、教育局、农业局以及学校“五位一体”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各部门之间做好协调,各负其责,不推诿扯皮,不定期对学校食堂进行检查,保证监督频次,使监管常态化,并督促学校经常开展自查。二是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档案,对纳入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名单的,在依法查处的同时,要进行重点监管。三是每年任意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食堂,并对其食品进行抽检,抽检结果不合格的食品给予严惩并通报。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崇尚美味到更加崇尚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渐成时尚。为了贯彻“绿色奥运”理念,北京奥运会所有就餐区域提供的杯碟均为纸质,并要求所有著名景点及文化遗产公园内大、中型餐厅,以及奥运签约饭店、奥运场馆及奥运村的餐厅,在2008年6月前应全面禁烟。这次体育盛会让人们在近似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充分享受无污染的食物,使人们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接受绿色生命的新理念。
一、我国绿色餐饮的现状
由于前几年发生的瘦肉精、毒大米、泔水油等一系列事件,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因而对健康饮食的关注程度大为提高。再加上2003年,非典疫情的肆虐使得蓬勃发展的中国餐饮业遭受了一次重创;2004年的禽流感又无疑于使中国餐饮业雪上加霜,使得人们对健康饮食更为关注。而在此之前,自2000年我国实行假日经济以来,餐饮业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也使得我国的“绿色餐饮”得以从进入实际动作阶段,呈现出一些新气象和新变化:政府重视,行业协会大力配合;注重营养保健,推陈出新;注意运用绿色技术组织生产;注重创造健康环境氛围,树立良好形象等等。
二、目前绿色餐饮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绿色餐饮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引起食品的结构和形态发生异常变化,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自然因素指食品本身具有毒性与有害物质及自身腐败变质而导致的细菌、霉菌毒素污染;人为因素指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知识、技术、意识而带来的食品二次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利润的强烈刺激,蔬菜、水果、水产等原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苏丹红、福寿螺等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绿色餐饮的发展,甚至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食品营养问题
食品营养问题即营养不均衡问题,包括食品营养过剩与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营养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90.7%热能来源来自粮食及果蔬。肉、蛋、鱼、乳等动物性食物仅占9.3%。植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B2、D、Ca、Fe、Zn、Se、I的含量不仅低,而且利用率差,因此出现上述的多种营养性疾病与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有密切关系。
3.食品质量问题
菜肴色、香、味俱全是餐厅食品质量的外在表现,但有些厨师为使食品菜肴的色彩鲜艳、质地脆嫩、造型美观而在烹饪过程中随意加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易造成顾客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口渴、腹泻、痉挛、食物中毒等。
4.就餐环境问题
就餐环境问题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的:硬件是指饭店的设备设施等一些具体实物;软件是指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以及在服务过程当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等。很多饭店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上面空气不通,烟雾弥漫;地面垃圾满地;厨房苍蝇横飞,老鼠乱窜;餐具消毒不够彻底,;嘈杂的就餐环境让人心烦意乱,从而降低客人的食欲。
三、解决措施
1.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以确保餐饮市场的健康发展。2002年8月2日起由中国饭店协会的《绿色饭店标准》开始正式实施,它是按国际标准进行的,将绿色饭店分为五个等级。《绿色饭店标准》严格界定了绿色餐饮标准:一是安全、健康的要求。二是环保的要求:第一,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一次性木制筷子,减少一次性毛巾使用量。第二,不出售国家禁止销售的野生保护动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管理愈显得重要。2.餐饮企业内部建立检查、培训、考核制度
制定餐饮业食品安全制度,并对员工进行有计划、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改正其不良卫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做好餐饮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预防改进、监督防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将食品安全发生率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强化食品安全与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
3.加大管理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对于自然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可通过加强对人们食品安全的宣传,劝导消费者不购、不吃本身有毒的食品或腐败变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购、不存、不做、不卖变质有毒、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
4.针对饮食环境方面的问题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崇尚美味到更加崇尚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渐成时尚。为了贯彻“绿色奥运”理念,北京奥运会所有就餐区域提供的杯碟均为纸质,并要求所有著名景点及文化遗产公园内大、中型餐厅,以及奥运签约饭店、奥运场馆及奥运村的餐厅,在2008年6月前应全面禁烟。这次体育盛会让人们在近似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充分享受无污染的食物,使人们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接受绿色生命的新理念。
一、我国绿色餐饮的现状
由于前几年发生的瘦肉精、毒大米、泔水油等一系列事件,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因而对健康饮食的关注程度大为提高。再加上2003年,非典疫情的肆虐使得蓬勃发展的中国餐饮业遭受了一次重创;2004年的禽流感又无疑于使中国餐饮业雪上加霜,使得人们对健康饮食更为关注。而在此之前,自2000年我国实行假日经济以来,餐饮业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也使得我国的“绿色餐饮”得以从进入实际动作阶段,呈现出一些新气象和新变化:政府重视,行业协会大力配合;注重营养保健,推陈出新;注意运用绿色技术组织生产;注重创造健康环境氛围,树立良好形象等等。
二、目前绿色餐饮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绿色餐饮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引起食品的结构和形态发生异常变化,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自然因素指食品本身具有毒性与有害物质及自身腐败变质而导致的细菌、霉菌毒素污染;人为因素指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知识、技术、意识而带来的食品二次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利润的强烈刺激,蔬菜、水果、水产等原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苏丹红、福寿螺等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绿色餐饮的发展,甚至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食品营养问题
食品营养问题即营养不均衡问题,包括食品营养过剩与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营养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90.7%热能来源来自粮食及果蔬。肉、蛋、鱼、乳等动物性食物仅占9.3%。植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B2、D、Ca、Fe、Zn、Se、I的含量不仅低,而且利用率差,因此出现上述的多种营养性疾病与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有密切关系。
3.食品质量问题
菜肴色、香、味俱全是餐厅食品质量的外在表现,但有些厨师为使食品菜肴的色彩鲜艳、质地脆嫩、造型美观而在烹饪过程中随意加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易造成顾客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口渴、腹泻、痉挛、食物中毒等。
4.就餐环境问题
就餐环境问题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的:硬件是指饭店的设备设施等一些具体实物;软件是指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以及在服务过程当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等。很多饭店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上面空气不通,烟雾弥漫;地面垃圾满地;厨房苍蝇横飞,老鼠乱窜;餐具消毒不够彻底,;嘈杂的就餐环境让人心烦意乱,从而降低客人的食欲。
三、解决措施
1.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以确保餐饮市场的健康发展。2002年8月2日起由中国饭店协会的《绿色饭店标准》开始正式实施,它是按国际标准进行的,将绿色饭店分为五个等级。《绿色饭店标准》严格界定了绿色餐饮标准:一是安全、健康的要求。二是环保的要求:第一,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一次性木制筷子,减少一次性毛巾使用量。第二,不出售国家禁止销售的野生保护动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管理愈显得重要。
2.餐饮企业内部建立检查、培训、考核制度
制定餐饮业食品安全制度,并对员工进行有计划、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改正其不良卫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做好餐饮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预防改进、监督防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将食品安全发生率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强化食品安全与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
3.加大管理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对于自然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可通过加强对人们食品安全的宣传,劝导消费者不购、不吃本身有毒的食品或腐败变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购、不存、不做、不卖变质有毒、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
4.针对饮食环境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