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药行业大背景

医药行业大背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0 10:3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药行业大背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药行业大背景

篇1

职业经理人在高薪岗位无数,机遇空前难得的新医改大背景下,其生产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更为严厉。从2009年起,通过参加各种高端论坛、会议、沙龙等见了不少熟悉的不熟悉的业内朋友,大家普遍的反应就是压力很大,政策一天一个变化,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并且各个省份又不一样,需要单独应对。销售的指标压力、老板的不断追求、队伍的管理提升、产品的开发、渠道的规划、营销战役的制定和执行等等这些都要跟上行业发展节奏,所有的一切与以前固有的经验相比完全没有任何模板参考,以前的老经验也很少能直接派上用场,并且要应对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一个庸才的骂名而狼狈走人的尴尬局面。曾经有个朋友说起一个事情,更能说明这种情况:一个朋友加盟一家企业才四个月,因为在基药招投标过程中丢掉了一个省份的标(这个省份是企业传统的重点市场),于是开标的那天也成为老板给其下逐客令的时候。

篇2

虽然海通医药成立于2008年,但其总经理段昌革却已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了20余年,对该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当时没有证照的公司,都是以经营部的形式存在,直到2000年才有为数不多的有证照的公司。”段昌革这样回忆当时的行业大背景,在这大环境下,她先是在多家公司做小股东,继资金与资源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便成立了自己的海通医药。

是什么让成立之初仅有50多人的海通医药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拥有240多名员工,经营品种几千余种,上游合作伙伴200多家,下游终端客户5000多家,销售配送网络覆盖川渝两地近30个区县、300多个乡镇。“这完全得益于优质的产品和健全的营销服务。我们海通深知顾客的需求就是产品的源泉,顾客的满意是最高的殊荣,只有‘勤奋、敬业、谨慎、诚信、创新’才能赢得持久的发展。从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到人才队伍的培养,从企业文化的建设到公司品牌的争创,海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海通人以顾客为中心、保质保量、诚实守信的体现和结果。所以,我们把一切方便留给客户,把一切困难留给自己。”段昌革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到。

2009年对于海通人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海通导入了先进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营销方面,深度分销进一步完善,并独创“三员一部”的销售模式,被业界誉为“海通模式”,由开票员、业务员、配送员、售后服务部共同维护市场,加大了市场管理力度,在继续巩固成熟的重庆各大市场的基础上,销售业务已向各乡镇拓展,细分市场在不断深入、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就在那一年,段昌革穿梭在各大企业管理培训的课堂,北大EMBA课程、林伟贤老师的商业模式课程、台湾余世维老师的课程,以及聚成、思八达等的课程,她都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并且与自己的实际管理工作加以结合应用。

为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通医药秉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严把人才入口,在选人时一看其过去的经历,二重个人的人格品质,从其言谈举止中洞悉对方的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多方面的调研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对于人才的管理,海通医药以合理的薪资作为基础,以企业未来发展愿景作为吸引和引领人才的重要方针,依靠清晰而美好的企业发展愿景让有识之士紧紧跟随。

篇3

天士力制药股份公司是一个上市公司,它的代号是600535,在医药这个产业里面又是以中药为核心,我们在中药打造的基础上,展开了以创新化学药,生物药,上市公司主要是包括了中药和生物药这两大系统。

用技术优势展开整合,是做加法,用资本扩张是做乘法,但用技术优势展开整合,可以实现1+1大于2的目标,而乘法就不一定得出一个正数,可能是个负数。因为现在大家的心理价码都很高,很可能你掏2块钱只买到1块钱的东西,是个包袱。

用技术优势展开整合,风险不大,如果出问题,我可以立即停下来,自己可以掌握;而用社会资本做事,没法把握;想停都停不住,最后全线崩溃。

我希望天士力在丹参上做精,做系列产品。国外大的制药企业之所以大,之所以强,他们无不是在某个治疗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地位,辉瑞、诺华等都是这样。天士力也要在丹参市场上获得优势。但这个目标不能靠收购其他丹参生产企业来完成。一是因为目前丹参生产企业多而滥,二是其他企业大多数都还处在技术的初级台上,收购他们对提高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很大意义。如果天士力在技术上能够再提升一个平台,在新的平台上逐步推出一些新的产品,那样,产品技术含量高,价格再降下来,就可以将我们的市场份额做大,将其他企业的“领地”整合到我们手中,这是我的整合方式。

行业整合和扩张一定要小心,决不能光靠借贷来完成。在今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很多民营企业家都在头疼,大家确实需要反思。最近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德隆出事,就是因为他用金融机构的钱做他自己的事,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全线崩溃。中国的企业基础还不到大发展的时候,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积累的时间毕竟还很短。除了资本积累,企业一定要在某一个点上做精,悟出企业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再扩张。德隆原来能够调动大量资本,但大部分不是自己的,腰杆就不硬,而香港李嘉诚也调动着大量资本,但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的,那么他做事风险就相对低了。

国家实施的GMP强制认证等许多政策都预示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到来,因为低价竞争直接导致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中国医药销售额为2646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及全球销售额的1%。

中国医药行业的确需要整合者,国内药品生产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一个诺氟沙星就有120多家企业生产,而一个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一般普药有好几家乃至几十家企业生产更是十分常见。其结果,企业只能靠低价拼杀获取市场。中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5000多家,但在全球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却不到8%。

战略收购旨在巩固自身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是对资产和整个产业的整合,目的主要为集中并购双方的优势,快速壮大企业的实力,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行业地位。但现在医药行业整合的动机还很原始,即追求利润的动机和应对竞争压力的动机。这些动机虽然无可厚非,但收购方往往将被收购企业当成自己的财务工具,把被收购企业当成“提款机“,中国资本市场有太多这样的案例,由于收购本身优势互补、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不明显,导致很多收购以失败告终。

医药产业是多系统的,能做多大都是相对而言的。收购是双方自愿的事情,你想收购人家,人家不卖,你也没辙。我不相信谁能垄断哪个行业,原来,国际维生素行业巨头瑞士罗氏公司在市场雄霸一时,现在不也停下来了吗?你想收购,人家为什么不卖?开到一定的高价他可能就卖了,但价格高了负担就重。国外医药行业大的收购,包括恶意收购,那是有资本市场支持的。发股、换股合并、吸收合并都可以,收购方不需要掏现金,只要增发点股票就行,但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这个功能,定向增发还没有一例。没有资本市场的助推,高价收购不但成就不了大业,说不定还是两家企业捆绑自杀。

郭广昌:复兴的使命就是成为产业整合者

郭广昌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和4个朋友在1992年用4500美元开发了一个测试甲肝的医疗产品。他的投资集中在上海,目前控股、参股5家上市公司。他是中国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企业家之一。复星集团旗下还有零售行业,主要是一个超市连锁,两个医药连锁和一个大卖场。

1992年以10万元起家,10余年间投资收购范围涉及生物制药、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钢铁、汽车等领域,直接和间接控股参股的公司超过了100家,总资产达198亿元,净资产87亿元,销售总额达303亿元――在复星系的迅猛扩张中,郭广昌每一次围绕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都是围绕母公司做文章,这种玩法的优势,也随着复星系的壮大为人瞩目。

自2000年起全面进军资本市场以来,无论是介入羚锐股份(600285),还是收购友谊股份(600827),无论是潜入天药股份(600488),还是控制南钢股份(600282),郭广昌的资本运作目标都锁定于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其“参股-增资-控股”的资本运作路径,已成为郭氏财技的一个招牌动作。

郭广昌领导的复星系公司是近几年活跃在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从资本市场融得第一笔资金开始,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复星实业通过资本运作控制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就已经有5家之多,而2003年复星实业及其关联企业与南钢集团共同成立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对南钢股份(600282)发起中国资本市场第一起要约收购。

资产重组是证券市场常盛不衰的话题,复星实业在不断地资产重组。1996年到1999年的四年间,复兴实业收购兼并、投资参股的企业达17个,今年配股资金投向的6个项目又有4个属于并购项目。

我们从来不是为了资产重组而重组。我们的资产重组看重的不仅仅是重组企业的赢利能力,更看重它对于复星整个产业体系的完善所起的作用。因此,重组企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集团产生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将通过资产重组,使整个产业集团形成一种“互动式”的良性循环。 复星实业收购或参股公司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介入强势企业,目标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0%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社会越来越多元,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聚集在你周围的人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元。你不可能用一种思想、一种模式来规定和要求所有的人。

郭广昌用了10年时间于资本市场,由于其长袖善舞,基本实现了优先抢占资源、以资源整合产业的目标。郭广昌正在将企业经营重点逐渐从资本市场转移到产品市场上。2004,复星实业公布了未来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强调公司将在新药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并计划通过购买专利和新药转让、收购企业、联合开发、协议外包的方式,吸收外部资源,丰富新药品种。在新药开发方面,复星实业硬胜规定,每年研发费用支出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核心企业年研发投入总额在l亿元以上。

中国真正的行业整合的机会正在到来。正因为微利、行业亏损,才真正会导致行业整合。就像现在的彩电行业、钢铁行业、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明年将发生很精彩的行业整合。中国的每个行业都很大,但是单个企业都不大,取决于我们的整合度不够,在微利时代甚至在全行业亏损的时代,只有一些巨无霸企业能够生存下来,更好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

如果说之前复星是以产业兼并和产品经营并重的话,那今后可能更多的精力会放在产品经营上面。

注重并购之后的整合和未来的产品经营,这是未来复星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重要条件。今后复星的四大产业中,每一块都需要培养出核心竞争力。目前,复星销售超过亿元的产品就有5个,另外今后还将继续加大研发的投入,每年研发的项目有100多个,研发的投入超过1个亿,保证每年将又有10个以上的新产品投入市场。

蔡东晨:怕震动,就别想改革

蔡东晨1975年任河北制药厂技术员,1984年任河北制药厂厂长,1997年任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由于管理出色,几年来,石药集团业绩大幅攀升,2003年,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6.76亿元,利税11.01亿元,利润8.94亿元,与集团成立之初的1997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了3.4倍,利税增长了6.4倍,利润增长了10.7倍,成为石家庄市工业历史上第一个利税突破10亿元大关的企业,其中利润、利税两项指标位居全国制药行业首位。1997年8月,由河北制药集团、石家庄第一制药集团、石家庄二药集团、石家庄四药股份公司强强联合成立了石家庄制药集团。

1997年8月21日,由河北制药、石家庄一药、石家庄二药、石家庄四药4家制药企业重组的石药集团正式挂牌,成为全国首家以强强联合方式组建的制药集团。这期间,凭借在河北制药的骄人业绩,充满锐气又正值鼎盛之年的蔡东晨挑起国企掌门人的重担。

但是,要将4家背景不同、企业文化不同的国有企业有机融为一体,谈何容易?石药集团成立之初,蔡东晨动的第一个大手术就是“拆小船,建大船”,“让没有市场的产品和企业统统死掉”,对人力、产品、营销等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此举因触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引起一片哗然。

“怕震动,就别想改革!”蔡东晨义无反顾。经过对进入集团的30家企业优化重组,最终整合成9家集团直属的子公司,消除了机构庞大、职能重叠的弊端,集团职能处室由120个减至65个,管理人员压缩近一半,初步构建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998年初,由于没有完成扭亏目标,集团子公司二药领导班子全部就地免职,蔡东晨的“球场理论”让员工们一下子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选聘经营管理人员不排资论辈,而是看竞技状态,竞技状态好,就上;不好,就下。这就是蔡东晨的用人“球员制”。7年来,石药集团对高层管理人员免职3个、降职25个、工作变动300多人次,管理人员流动率达到85%以上。

2001年,他全面改革石药工资分配制度,建立起动态的激励机制,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让知识和技术参与分配。一位归国博士带回的一项技术被采用后,产生丰厚利润,蔡东晨当即奖励其5%的期股。目前石药集团已拥有6位博士和博士后、40多位硕士,经营管理层中拿20万元以上年薪的达40多人。

2002年开始,石药集团直属的3家子公司四药公司、远征药业、联药公司先后实施股份制改造,国有资本完全退出。2004年上半年,欧意药业国有资本退至参股地位。此举开创了我省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

篇4

在国家层面将城镇化作为十重要施政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城镇化带来的机遇也就显而易见了。首先,伴随着中小城市、县城和大乡镇等形式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人口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人们对于医疗保障需求的显著增加。这种需求增加带来的将是高端医院、社区门诊及药店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其次,由于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快慢不一,东部沿海地区的进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进程较慢。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国家政策重点倾斜于中西部地区,会直接对该区域的药企发展是个巨大的机遇。第三,伴随着基药制度的深入推广和省级招办的启动,未来必然会有大量的产品因为不能中标而退出基层市场和高端临床市场,这些企业之前的聚集方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连锁、中小连锁、单体药店、社区门诊和民营医院市场。伴随着以中小城市、县城及大乡镇为代表的城镇化步伐加快,则为这类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竞争机会。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机遇面前,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到一些显著的比那话:1、大型连锁根据战略指导,将优先进入城镇化实施排头兵的大中城市进行区域布局;2、伴随着县城和大乡镇的城镇化进程,社区门诊的逐步兴起,与之相对应的商业公司等渠道终端必将予以重视并形成合作供应关系;3、县乡级市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以纯销型商业公司、中小连锁、单体药店为代表的零售重点也必然会大量出现;4、伴随着这城镇化进展,从农村到城市人口转移,其本身的生活档次和消费习惯必然会得到较大的提升,这样原来较为保守的药品消费结构必然会被打破。之前以便宜药、小厂高毛药、常用病治疗普通用药为核心的产品结构必然会演变为品牌药、高质量好疗效的药品、保健品、治疗糖尿病风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的特效药等。

在这样一个大趋势大背景下,OTC企业的营销也必然需要根据大趋势进行调整和布局,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人员储备,又快又好

城镇化进程面对的中小城市、县城和大乡镇这样一个趋势,也就注定了借助城镇化东风进行市场进入的企业要将战场从大中型城市的大型连锁、中型连锁扭转过来,不能以大中型市场的零售市场操作手法来操作。要综合考虑中小城市、县城和大乡镇在区域划分上较为分散的特点,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来配置人员和队伍,以之前的三终端模式为基础,做好人员储备和布局。

2、产品组合,满足需求

根据城镇化进程的趋势所带来的药品结构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讲就不能将这类市场当做传统的基层市场的产品布局来操作,而要根据其发展特点通过企业品牌药打造、常用药结合慢性病新药以及院外临床销售类产品为组合,根据地区性用药习惯来配置产品才能满足需求,提升销售。

3、找好市场,重点开发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29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Reflection on Quality Control Meth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urse System

LU Manxia[1], MAO Zhi[2], ZHANG Honggang[1], XIE Guozhen[1], LIU Xiangqian[1]

([1]School of Pharmacy,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83;

[2]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tudied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w, the actual state and social need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 modern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reflection on quality control meth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urse system was discussed. Then the human resour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method; course system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是,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匮乏,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中药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即落实GAP,GEP,GMP和GSP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①并且我国目前需要一大批熟悉中药从种植选材到销售各环节都按国际质量标准执行的中药类应用型通才,才能保证生产出从源头到售后都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中药产品,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药领域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引进各类复合型新型中药人才。然而,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和中药资源等中药类专业在“中药质量控管理课程体系”模块的教学方面相对薄弱。现在医药院校中,不少中医药院校中药类专业多偏重于中医特色人才的培养,对于中药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中药质量控制管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呈现一定的空白。而西医药院校如中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虽设有药学专业,又往往侧重于化学药物的教学,直接影响了中药人才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七条: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按照中药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做出相应的改革,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加强中药类本科专业“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建设。根据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按以下方案构建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本科生“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块。

1 修订教学计划,强化专业沟通

整合优势学科的师资资源,修订中药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构建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定或编写合适的教材。

打破四个专业由各自的专业教研室相对独立承担课程的教学模式壁垒,整合优势学科的师资资源;同时修订中药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构建“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模块所涉及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定或编写适合的教材。克服传统学科教学相对孤立的教学模式弊端,做到学科内容与现代中药控制管理技术相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对中药质量控制管理学习的积极性。解决本科培养中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模块建设中涉及的系列课程包括培养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选用或编写等一系列问题。

(1)中药学与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修订生药学、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资源化学的教学大纲及课件,选定或者编制中药资源化学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药材栽培标准GAP管理的内容,培养能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发展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药材种植的中药资源开发人才。②

(2)药物制剂本科专业修订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车间与设备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件,以为培养精通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人才作为评价标准。

(3)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修订中药制药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件,在中药提取、浓缩、层析、萃取、结晶、过滤、干燥等过程单元操作教学内容中增加GEP标准制定和培训内容。并且修订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及课件,加强GMP课程与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的衔接。

(4)中药类本科专业修订药品营销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GSP管理规范实践内容。

2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平台建设

搭建依托于技能实验中心、药用植物园、模拟药厂和模拟药房的校内教学模块平台;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平台,③在中药企业作GMP管理设计的实战训练。解决在实践学习中药栽培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中间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成品的质量标准时一系列关于校企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

(1)校内资源优化利用,教学模块的校内平台建设。④搭建依托于技能实验中心、药用植物园、模拟药厂和模拟药房的校内教学模块平台。修订这三大平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使药用植物园与GA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厂与GM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房与GSP标准训练课程有机结合。

(2)加强对外交流,拓宽企业平台。开展校企联合,在中药材种植园基地开展GAP实训,在中药饮片厂、中药提取车间、中药制剂车间有效地开展GEP、GMP标准建立和管理的实际应用型训练。⑤

3 课程体系与平台有机结合,并及时修订,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经多方配合教学模块整体运行,并及时应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正案。使该课题研究成果更适应本科教学的培养模式,并建立该模块的运行评价系统。

(1)药用植物园与GA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厂与GM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房与GSP标准训练课程有机的结合。将已修订教学计划的课程在教学模块的平台上试运行。如生药学、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资源化学的中药材栽培标准GAP管理的内容在药用植物园中实践,同时开设中药栽培基地GAP实训;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车间与设备设计、制药工艺学和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课程在模拟药厂的制剂车间开展GMP管理实践,GSP药品销售管理标准在模拟药房中培训。同时可以在企业平台的中药制剂车间开展GMP实训。

(2)针对“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在校内外平台上运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并经课题研究专家组反复讨论和调研后及时作出修正案。从而保证基于“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顺利运行。

(3)在教学模块顺利运行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成果评价指标系统。在中药现代化建设对于中药质量控制管理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紧扣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多维的中药质量管理模块课程体系平台运作机制,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应用创新能力。同时有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使药用植物园与GA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厂与GMP标准训练课程、模拟药房与GSP标准训练课程有机结合。增强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和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和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帮助企业选择人才、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健全的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本科生“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下,培养出一批中药质量控管理技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从而补充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为核心,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实验中心、药用植物园、模拟药厂和模拟药房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使各中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适应医药工业发展的培养模式。构建中药类本科专业“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是中药类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改革。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必须坚持以医药事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强化实践意识和特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要紧密围绕中医药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通讯作者:刘向前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 13-205)

注释

① 鲁曼霞,刘向前.中药专业大学生应如何为职业生涯做准备[J].药学教育,2010.26(5):37-39.

② 王红霞,郑岩,陈随清.中药鉴定学和药用植物学课程评价机制探讨[J].药学教育,2014.30(6):49-51.

篇6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03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大量外资纷纷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全球最大的20家外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医药市场,争先恐后地建立了合资以及独资企业,全球性的跨国药企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它们也是推动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于此种背景以及我国各产业都面临外资进入的挑战,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好外资,发展壮大我国本土的医药产业。在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跨国医药企业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行业资产的重组和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业务的大量转移。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抓住机遇,积极地利用外商投资推动我国的本土医药产业的发展,并且提高我国的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经济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情况来看,外资最主要的作用首先是弥补了我国医药产业资本的不足,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医药引入外资,不仅扩大医药产业的资本总量,也提高了资本质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对本土的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2 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积极影响

2.1 外资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更新

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高新科技产业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竞争力的体现。而新药创新是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随资本流动跨国界流动。跨国医药公司生产研发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远远超出我国医药产业的投入,是世界医药产业的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者。它们不仅拥有巨大资本,也拥有中国企业缺乏的高新技术。

作为东道国,各行业积极引进外资,不仅仅是为了引进资金,更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得到自己不具备的先进技术,趁机产业升级,并借此提高本国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从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国际竞争力。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等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国的产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也更加根本的是技术要素。跨国医药集团公司作为医药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对本土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这些跨国医药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来影响我国的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通过技术转移的途径,直接影响技术进步;二是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效应,间接影响产业的技术进步。

直接的重复生产投资并不是我国医药产业长远发展的思路。创新研发这才是是药企发展最好的的源动力。然而,我国本土的医药产业由于历史原因,底子薄,基础弱。投入的R&D费用仅仅才占到销售收入的1%左右,这连跨国企业的十分之一都不及。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R&D的费用将近要占到全球R&D费用的70%甚至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的费用几乎要占到产品销售额的十分之一。随着人们对新医药产品需求不断加大,新药开发的费用需要投入更多才能占领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对比我国本土的药企来说,在资金规模和新药研发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国不仅要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更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外资带来的技术效应,吸收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2 外资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

在全世界的医药产业的国际分工过程中,来自发达国家的药企一般以研发新药为主,依靠各方面的优势和政府的政策优势,长期占据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获取了利润的大部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药企主要依靠生产仿制药,生产原料药和中间体等,这在医药产业链中明显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而且跨国制药巨头们纷纷通过兼并重组并购等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对市场的垄断程度之后,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更新的生物工程以及天然药物等新方向,愈发的注重开发新药为主的高端制药业务发展。在此过程中,它们逐步把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国际形势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更好地参与到全世界医药产业的国际分工中去。

在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许多跨国药企改变策略,将生产制造中心设立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尤其是某些成本较低而市场又较为广阔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家。

由于种种现实利益和法律政策的影响,制药巨头们将生产原料药中间体的低端生产基地设立在了发展中国家,但是它们却在国内主要进行新药研发的关键流程。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或者并购和合作的形式,在中国、印度等国家设立医药企业,生产它们所需的原料药,但是却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多年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世界医药市场形成了以美国欧洲、日本为首的三足鼎立,而多个新兴国家奋起直追的局面。大量外资流入其实是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逐步打破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的。

2.3 外资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大多数时候是出口大于进口,暂时处于竞争的优势状态。利用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贸易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帮助我国医药企业开拓了国际市场,赚取了大量外汇,也帮助我国企业优化了结构,这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生了较明显的正向作用。

市场占有率是表现一个国家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某国家的产品如果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说明产业竞争力强。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衡量了产业的相对竞争力,该指标表明了某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的相对实力。而我国虽然占有市场比率不高,但是却在逐年进步和增长,外资间接地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有较强的正向作用。

3 利用外资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就我国医药市场的情况而言,极为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一天然优势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不能与之相比的。现实情况是,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是培育我国本土的医药产业的沃土,也是我国吸引众多外资的因素之一。以市场换技术这种策略不失为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技术水平的实际又简单可行的好方法。

当前我国还没有把市场出让与转让技术作为引进外资的对等条件加以规定。要想充分发挥外资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我们就要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加以注意: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主管部门,比如卫生部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地转变职能,进行宏观调控,注重监管的同时要确保医药产业的发展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积极营造和谐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1 积极鼓励国内的医药企业联合重组并购整合资源,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医药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医药产业,是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特征的高薪行业。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药企几乎垄断了世界医药市场。全世界前100家的大型医药企业供应了几乎接近80%的医药产品,而前25家医药企业则控制了几乎50%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存在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很低的现实情况,面对严峻竞争形势,我们必须要鼓励国内医药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变革,如重组并购等方式,全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支持大型医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并且尽早地实现专业化的生产和规模经营方式,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国内医药企业的集约化水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全面提高国际化程度。

3.2 合理引入利用外资,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技术引进以及技术外溢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

在外资进入的背景下,开放的市场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为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去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供了百年不遇的机会。可是跨国医药公司为了保持竞争的实力和它们对市场的垄断地位,也会采取措施避免技术外溢效应的发生。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充分贯彻用市场换技术的规则,还有培养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是促进新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引进技术的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续工作,即引进技术后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利用。许多因素,包括企业研发能力以及R&D投入等诸多因素都容易影响医药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对此,政府要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杠杆以及贷款优惠等金融政策,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这样才能增强吸收能力。

就市场经验而言,技术引进不等同于技术进步。技术引进仅仅才提供了学习机会,只有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并能够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和市场占有率,才能够达到利用外资来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的目的。我国的企业要在开放条件下,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基础上,鼓励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从各方面充实提高,这才是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力的正确选择。

4 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利用历史机遇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扩大,有许多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投资后,扩大了对华采购活动。这种情况为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全球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为我国医药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企业产品出口、建立稳定销售渠道的重大机遇。可以使我国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实力。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引进外资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自己,超越对方。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学习和超越对方,就必须加强市场意识,自主创新,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药产业。

参考文献

[1]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10).

[2]刘鹏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分析[J].兰州学刊,2006,(9).

[3]陈飞翔,胡靖.利用外资与技术转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祝年贵.利用外资与中国的产业安全[J].财经科学,2003,(5).

篇7

1.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现状及特点

1.1中国与东盟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简称,已经成为一个囊括东南亚地区、总人口多达5亿的一体化组织,东盟也成为世界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各国是我国的近邻,东盟也是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优先方向。中国与东盟在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上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并且,这种相似性越来越接近,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关于市场、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方面还存在着互补性,并且,中国与东盟这两大经济实体的关系始终以互补关系为主,如中国与东盟在科学技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其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优势非常明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出口将增加近110亿美元。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不断优化的情况下,把握住“一带一路”的战略先机,与东盟各国开展深入合作,以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标,就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努力的新方向。

1.2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现状及特点

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指中国企业为了更大范围的经营业务,将企业业务发展到海外的市场进入方式。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是海外市场扩张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中国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做出的企业制度性安排和战略转移。传统的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有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不管是哪种市场进入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企业都要有所取舍,企业市场进入模式也有所不同。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是中国企业国外市场进入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国内市场饱和、国际竞争压力、全球化经营、新市场开发”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期,企业通常会以出口和合同方式进行市场渗透。后期,许多企业就会采取合资、独资等方式来进入新的市场。

就目前来说,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大致如下:首先,工程承包模式较为成功。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开始时间较晚,但是双方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合作一向是非常融洽。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其中,我国在东盟投资流量最多的行业是采矿业、电力、热力和制造业,可以说,中国企业在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矿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企业在东盟市场进入时都采取了承包工程模式,据统计,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东盟签订的承包合同金额已经超过1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制造业、农业、桥梁、电力项目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其次,以货物贸易为龙头,投资水平普遍不高。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初,双方的开放水平都较低,如今,中国―东盟之间的货物贸易商基本是零关税,双方贸易额虽然不断上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利用水平非常低,双边贸易仍旧是以货物贸易、服务、投资为主,双方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化。再次,进入东盟的中国企业中,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但是民营企业比例上升。据统计,2013年,中国进入东盟的10大成功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了7个,民营企业有3个;2015年,进入东盟的10大成功企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呈平分秋色之势。由此可知,我国民营企业也加快了东盟市场进入步伐,中国企业外出主体更加多元化,实力也更强。

2.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1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存在的问题

2.1.1出口贸易方式存在问题。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也得到完善。与此同时,出口贸易主体日渐壮大,中国的贸易伙伴和对手也不断增多。但是,在东盟出口中,许多企业的规模都较小,实力也较弱,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并且产品的竞争力不够。如我国出口东盟的产品几乎涉及了各个行业,但是产品出口额都较小,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的产品非常少。

2.1.2许可证贸易发展滞后。许可证贸易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形式,近年来,虽说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企业许可证贸易进入东盟市场的方式发展始终非常落后。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中国企业对许可证贸易认识不足,商标、财务知识和技术管理知识匮乏,技术出口能力较弱。再者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较弱,产品的知名度不高,价值吸引力较低。

2.1.3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快,但是投资额低。新时期,中国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是投资额不高,投资领域和服务的开放性不足,投资分布不均。

2.2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

选择何种模式进入市场,是企业向国际市场渗透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由上述可知,当前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主要有三种,即贸易式进入、契约式进入和投资式进入。这三种市场进入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在市场进入时势必要综合各种因素做出取舍。那么。影响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有企业生产因素和企业资源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目标国家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生产因素和母国因素等。许多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并不是只选用了一种模式,更多的企业走的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的道路。并且,行业不同,影响企业选择不同市场进入模式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如温州中小企业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都会首先考虑东道国市场规模、销售潜力、市场竞争成本、政治与经济环境等因素。因为温州中小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多以出口进入为主,投资进入所占比例较小。工程技术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时,都会将项目的技术服务密集型、国外市场适应性放在首位,因为此类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时,投资规模较大,从事的行业大都是技术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3.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构建策略及改进建议

3.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在国家化经营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目标国和最佳市场进入模式,这是确保企业经营扩张的必要步骤。确切来说,企业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要认真分析东盟各国的资源、经济、政治情况,就东盟各国的资源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国市场。如资源指向型企业(煤炭、木材)要熟悉了解东亚各国的矿产、森林资源状况,选择到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丰富的缅甸、老挝进行国际化经营。电力、医药行业,要对东盟各国的电力、医药生物产业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尽量不要去电力发达、医药生物产业发达的菲律宾去与本国企业争夺市场。新加坡投资环境稳定,中国企业在考虑投资目标国时,可以优先考虑新加坡、文莱等国。在充分考虑投资环境的基础上,企业还要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即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动机和相关影响因素,考虑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排除那些自身能力达不到、无法掌控的进入模式。

3.2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由上述可知,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经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名牌产品少,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足等。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企业要想在东盟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要想在市场交易、商品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依靠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变那种以低价劣质产品、大规模销售取胜的发展模式,以优质高质量产品取代劣质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尽快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如在许可贸易中,中小型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时,要认清许可证贸易带来的挑战,权衡技术、权力转让风险,加强生产技术创新与改造,拟定风险补救办法,关注自身品牌和名誉塑造,因优质产品打开产品销路。投资型企业要制定长远发展目标,逐渐使企业由“资金投入”向“技术投入”“智慧投入”方向转变,以促使企业国际市场经营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3.3扩大行业选择,加大投资力度

产业选择和投资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中最为关注的两个课题。其中,产业选择是企业重塑国际分工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影响企业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经营升级的重要因素。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在东盟市场进入时,要重点支持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成熟实用技术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且经营投资以直接经营和工程承包为主。但是,我国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时,要充分利用有关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大承包工程市场力度,同时加大与我国对外企业的合作,争取维护好本国企业的利益,在东盟市场上营造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政府在中国企业对外发展引导和服务中,要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要求企业加强交流和沟通,与中国企业、当地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则要对目标国的潜在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形成规模效益,并积极通过雇佣地方劳工、公益基建等手段回报当地社会。

3.4兴建海外工业园区

海外工业园区是一种新的市场进入模式,兴建海外工业园区实质上中国企业海外之旅中集群发展模式的一种。这种市场进入模式是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新实践,它既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快速通道,还降低了企业竞争成本,遏制了同类企业恶性竞争、相互干扰等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在进军东盟市场时,要以投资回报、利益共享为根本,争取更多的目标国政府支持,与中国企业、地方政府联手兴建海外工业园区,做好园区整体规划和地方政府协调工作,将企业工程建设和运营、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海外工业园区内,打造“专业分工、合作发展”的市场进入新模式,以工业园区为基地,绕过当地政府关税、反倾销、反补贴贸易关卡,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以形成集群优势,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快速向国际市场渗透,在中国对外投资活动中,市场进入模式无疑是市场战略部署的核心。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进入时,要对影响市场进入模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寻找正确的进入模式,以促进企业海外市场稳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医药经营企业做好成本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需要,更是企业增加利润的关键手段。医药经营企业结合销售过程中的相关成本费用支出要素,综合考虑成本控制的手段,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医药经营企业;成本管理;强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61-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顾妍(1975-),女,江苏常州人,药师,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经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医药经营企业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的意义

根据“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这一会计基础公式,我们可知,增加利润的主要手段,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减少成本(费用)。这也正应了我国的一句老话“开源节流”。作为药品经营企业来说,是作为生产厂家到零售端—医药(药店)再到患者的桥梁与纽带。从本质上说,医药经营企业也就是一类特殊的销售企业,或者称为商业企业,只不过其经营的商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或者医疗器械。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对医药经营企业来讲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医药经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医药分家、新医改逐步推进的情况下,市场日趋规范,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与医药专利产品的日益普及,收入高企也不能长期保持,故而控制医药经营企业的成本,加强财务在成本控制中的话语权,是增加医药经营企业的重要法宝,也是众多医药经营企业正在认真重视的课题。

二、当前医药经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往来款项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一定程度加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是积极的现象,也是正常的情况。医药经营企业一方面联结医药生产企业,另一方面联结着零售端。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桥梁”的位置,那么经营企业的资金流转效率就非常重要了。而当前,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经营企业的利润不断挤压,而对于一些大的零售端,其议价能力更强,付款周期都普遍更长,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立医院,药品采购都采用了公开招标,医药经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而在生产端口,药品经营企业一般均为先款后货,特殊药品还必须提前付款预订,医药经营企业的资金压力很大。因此,如果还要在市场上积极拓展,追求“高增长、高利润”,那么很有可能销售额完成甚至超额了,但资金回收较差,造成了大量的“呆账”或“坏账”,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可能的坏账准备计提,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导致企业资金不足,不得不向金融机构举债,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医药经营企业对于成本的预见性不强,导致销售成本失控

药品市场和其他产品市场一样,不断有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进货成本不断变动是非常正常的。对于一些医药经营企业来讲,由于对于市场判断不准确,或者也不屑于聘请市场调研机构,对市场产品价格变动状态缺乏科学的预见,导致对于进货成本过高,直接增大了产品销售成本。例如,企业在上年底预计某药品今年将维持原进货价,因此没有对该产品提前订货的预算,而在本年度,由于某地大规模发生某项传染性疾病,对于该产品的需求量猛增,该药品一时供不应求,且出厂价格同时也上调了,使企业不得不追加预算,加大了企业当期的销售成本支出。

(三)营销费用开支与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导致无效费用产生

首先,一些医药经营企业特别是分支机构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不计成本,随意增加公司的返利收入,不加计算,随意加大市场营销成本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对于营销人员的考核指标唯销售量论,在销售费用的开支上“大开绿灯”。其次,一些医药经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规范,导致营销费用开支失控,一些业务人员虚报费用的现象也比较显著,企业发现后也未能有效追究。

(四)对于最佳进货量与最佳库存量掌握不准确,导致仓储费增加及过期报废

不可否认,药品经营企业本身的运输与仓储损耗是难以避免的,但同时药品是特殊商品,其有效期的限制,还使得医药经营企业不得不高度重视其进货量与库存量。一些大规模的药品经营企业,在具体的实物库存管理端口把关不严,导致造成不必要的运输与保管损耗。同时,一些药品经营企业由于市场测算不科学,销售进度不合理,导致一些药品在仓库中超过了合理的销售期,在仓库中就超过了有效期,或者是有效期将近,无法销售给药店或医院,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进一步做好医药经营企业成本管理的手段

(一)做好往来款项的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首先,医药经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的资金情况,确定合理的资金周转率与回收周期。在确保回款安全的情况下,对于大客户是否超过信用期,必须由公司管理层专门决定。尽量避免盲目为了完成销售任务造成大额呆账坏账。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呆账坏账,要及时采取办法进行催收或变现,尽量降低损失。再次,对于药品生产企业应通过合理交涉,积极沟通,降低前期付款率,争取必要的信用额度。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企业的资金缺口,防止不必要的融资支出。

(二)做好市场调研,把握销售成本变动趋势

对于企业来说,市场调研是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做好市场调研与预测,根据经济状况、气候条件、药品原材料等因素,合理判断一些药品特别是主要药品的价格走势。在保证资金合理利用的前提,积极做好库存相关工作,防止不必要的成本增长。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政策、市场等方面的分析机构,中小经营企业应“抱团取暖”,合作建立类似市场研究机构,使自己的经营行为更加理性,成本得到优化。

(三)加强内部控制,合理考核指标,规范营销费用的开支与使用

随着公司产业规模扩大,公司处在更严格的法规监管约束和透明的环境中,对运行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大大提高,公司面临着加快完善管理体系,建立更有效的经营责任制和预算管理、监督与考核体系,促进公司运行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紧迫问题。在此方面,医药经营企业应从内部控制建设的高度来综合考虑这个问题。一是做好营销相关费用的开支标准、开支流程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建设,对于不同的销售人员及销售事项,给予不同的营销费用报销额度,并且明确报销流程与手续,防止员工虚报。二是明确合理的考核指标,防止盲目以销售额为导向,销售费用猛涨的错误倾向。即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不仅要考虑销售额,还要考虑回款金额,同时也要考虑实际开支的销售费用占比是否合理。

(四)强化最佳进货量与最佳库存量的测算,减少仓储费与报废率

首先,要合理确定进货量,提高资金周转率。医药经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与仓储人员、销售人员要密切配合,根据产品的销售额、销售周期以及其他历史数据估计最佳进货量,保持最佳的库存量,以降低资金占用,节约仓储成本。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判断与预测,对于医药产品要结合销量确定进货量,对于特定批次药品都要设定到期警戒提示,在安全时间范围内,通过促销等方式积极销售,防止不必要的报废率。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新医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医药行业及医药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向不断满足人民用药安全与医疗服务的方向不断迈进。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医药经营行业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对于医药经营企业来说,要认真分析企业的往来款情况,消除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减少融资成本;同时要调整考核模式,将销售额指标与回款率、营销费用率挂勾;销售企业还应测算科学的进货量与库存量,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损耗与报废率。医药经营企业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企业营销成本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增加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 杨光.标准成本法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2(26).

篇9

一夜天堂,一夜地狱。

4月22日,新三板挂牌公司中科招商(832168.OC)股价从开盘价52元最低砸落至1.01元,以4.86元收盘,暴跌90.98%;翌日,中科招商股价开盘即又回升至50元上下,当日收盘报收于41.94元,涨幅762.96%!

这就是“任性”的新三板,全称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由于没有类似于主板的涨跌停板限制,交易规则也迥异于主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大悲大喜――单日涨幅超过千倍或跌幅近99%的案例都并不少见。

相比之下,创业板上市公司暴风科技(300431.SZ)的35个涨停、较发行价250倍的涨幅简直弱爆了。

即使按照代表新三板市场整体情况的三板成指(899001),2015年以来的涨幅也超过70%,最高涨幅超过100%;从投资者入市情况看,截至2015年3月末,开通挂牌股票交易权限的投资者较2014年底增长63%;从挂牌公司情况看,2015年以来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数量逾800家,总量近2400家,总市值突破万亿元;从市场活跃度来看,新三板市场日均成交金额已经突破10亿元,完爆2013年年成交金额!在财富效应的引领下,新三板定增市场同样火爆,仅4月挂牌企业就完成115次定向增发,有的企业还没等到路演,定增额度便被一抢而光。

一个新的投资风口正在快速形成!伴随着新三板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投资者的热情也被迅速点燃。

中信证券表示,随着新三板制度构建的逐步完善,制度性溢价所带来的套利空间快速收窄;随着市场关注度的显著提升,未曾被资金肆虐的部分估值洼地正被快速填平。

正如流传于网络被誉为2015年最浪漫的诗《新三板挂牌》中所写道的:“亲爱的,我们去新三板吧!/我带着你,你带着公司/传统产业也好/互联网+也罢/横穿 挂牌/暴走 做市/让我们来一场/说赚就赚的旅行!”

下一个Amazon(亚马逊),下一个Genentech(基因泰克),下一个BAT(百度、阿里、腾讯)或许正在新三板诞生。

十年磨一剑

新三板被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聚集了大量成长性较高的高科技企业。新三板挂牌门槛低、成本低、审核效率高,是成长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股份转让、定向融资的有效选择,也是拟IPO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有力跳板。

近年来,在诸多利好的推动下,使得新三板市场站在了新的“风口”上,社会关注度及资金参与度不断攀升。

历时十年,新三板才从无人关注的角落走向资本市场的中心舞台。

新三板起源于2006年,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为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两网”系统挂牌公司,故形象地称为“新三板”。

2012年,在中关村基础上又新增了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三个试点区。随着2013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以及2014年引入做市商制度,新三板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在国务院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新三板承载的市场功能也开始显现。

从“两网”到三板,再到新三板,名称的变迁涵盖了中国场外股份交易市场的漫长发展历程。

“两网”即1990年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成立的STAQ法人股流通市场以及1993年由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成立的NET法人股市场,两者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法人股流通问题。

此外,产权交易市场在全国得到迅猛发展。截至1997年,全国出现100多个地方性的场外股票交易市场,期间有相当数量的个人违反规定入市交易,法人股交易实际上已经部分个人化。而国家无法对这些场外市场予以有效监管,给金融系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997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关闭非法股票交易市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方案的通知》,将非上市公司股票和股权证交易都视为“场外非法股票交易”而命令禁止。随后,包括STAQ、NET系统在内的各地交易系统陆续都在1999年底前全部关闭。

2001年6月,为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的转让问题,经证监会批准,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正式启动代办股份转让工作。中国证券业协会指定申银万国等六家证券公司代办原“两网”系统挂牌公司的股份转让业务,由此确立了中国由证券代办股份转让业务的场外交易制度,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也于2001年7月正式开通,第一家股份转让公司随后挂牌。

为解决退市公司的转让问题,2002年8月起,沪深主板退市公司(包括退市的B股)被纳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范围。由此,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成立,被称为三板,与新三板相对,亦被称为老三板。

老三板由于挂牌公司资质较差,升板到主板上市的难度较大,自成立之后一直乏人问津。2006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启动中关村科技园区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因其与老三板标的明显不同而被称为“新三板”。

新三板设立以来,由于其制度的设计原因,始终存在流通性不强、融资能力弱、参与人数少、关注度小等问题。截至2011年底,新三板市场仅有91家挂牌公司。随着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的推出,场外市场建设的呼声渐高。

2012年8月3日,证监会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稳步推进的原则,首批扩大试点除中关村科技园区外,新增上海张江高新产业开发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区。同时,《非上市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细则的正式突破了股东200人的上限限制。

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挂牌,成为中国构建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同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新三板正式扩容至全国;随后,证监会先后了《关于修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审核指引》等七项配套规则。

2014年,监管部门继续不断地给予新三板政策暖流,陆续出台了政府补贴制度、做市商制度、定向增发等制度,从引入企业挂牌上市、促进交易量和流动性、提高融资效率的角度完善市场,对新三板市场各方参与者均构成利好。

尤其是引入做市商交易后,新三板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股票交易分为协议转让方式和做市商交易。其中,协议转让是由买卖双方在场外自由对接达成协议后,再通过报价系统成交;而做市商交易是由券商作为做市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并通过买卖价差实现一定利润。

在政策的扶持下,2014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当年挂牌企业数量增加1233家,比2013年增长355%,超过了之前八年所积累的数量,累计达到1580家(2006年新三板成立时,挂牌企业数量仅6家)。

2015年3月18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新三板两大指数,即三板成指与三板做市(899002),分别包含样本股票332只、105只。

兴业证券认为,新三板首批指数的推出,是新三板扩容以来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进入“指数时代”的新三板市场不再是一个零散的市场,而将作为一个整体受到投资界的广泛关注。若以前的新三板因为缺乏一个量化衡量的标准而受到诟病,那么指数的推出可以向潜在投资者展示新三板成长的力量。

截至2015年5月12日,短短起步一年多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已有近2400家,待挂牌家数为72家,申报中家数为882家。机构预计,到2015年末的挂牌公司数会超过3500家,到2016年底会超过5000家、五年内挂牌公司超万家是大概率事件。

新三板的美好时代

新三板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板市场(主板和中小板)、二板市场(创业板)、三板市场和四板市场(区域股权转让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而新三板则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石,其定位是中小微企业的资本服务平台。

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越来越多地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工商登记注册企业1527.8万户,同比增长11.8%;个体工商户4564.1万户,同比增长2.43%。小型企业占比30.37%,微型企业占比66.93%,共计占比97.3%;中小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然而,融资困难却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13年全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其中包含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只有2.02万亿元,占全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仅为11.7%。而且,有限的直接融资额度也大都由大中型企业获得,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直接/间接融资渠道,业务发展往往受限于资金瓶颈。

而新三板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定位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股权交易、资产重组的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机会,减轻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信证券表示,新三板作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建立健康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壮大。与主板、创业板市场相比,新三板市场挂牌标准低且政策支持力度大,对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有巨大帮助。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有句名言:“任何企业都可以上市,但是时间说明一切。”在挂牌上市方面,新三板市场与纳斯达克市场有相似之处,实行注册制,对盈利、资产、股本等财务指标并无要求;在融资和并购方面,新三板市场采用备案制,股份锁定和发行价格并无要求,发行对象要求也极为宽松。

新三板对挂牌企业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公司经营满两年,二是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三是公司股权明晰,有主办券商推荐并持续督导。

相对之下,一板、二板上市门槛则要高得多。其中,一板上市需要公司经营满3年,3年内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尤其在财务指标上比新三板要高: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等。

二板上市也需要公司经营满3年,要求主营业务突出且募集资金只能用于发展主营业务,在财务方面: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创业板对企业盈利要求有两个标准,满足其中一个即可,一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二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正是由于宽松的进入门槛,又适逢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新三板进入最美好的时代。

中信证券表示,首先,中国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意味着生产人口正在向消费人口加速转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变革加速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巨大的互联网人口使得中国在后人口红利时代同样也能将“巨国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次,中国处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轨的时代,信息经济时代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加速形成,为附着在信息技术产业链各环节的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再次,中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与海量的创投资金亟须找到对接的平台。

在中国经济降速换挡的阵痛期,创新却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本届政府提高如此的高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且被总理多次强调,“创客”一词也因总理的倾力关注而从小众走进大众视野,总理更是多次走访创新企业,释放出对“互联网+”等的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明确支持信号。

创新也需要资金,钱从哪来?只能靠融资,但传统的信贷间接融资显然不利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出路就在于股权直接融资,但主板市场高高的门槛又把创新型拒之门外,此时,新三板存在的重要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中信证券表示,从融资角度而言,新三板定位于为创新型、创业型以及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服务,而从投资角度而言,新三板定位为全国市场、公开市场以及集中交易市场,新三板不仅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石,同样也是应时代而生的新型资本市场。

成长型企业大本营

中信证券认为,新三板是中国新经济形态的写照。

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是投资者对中国未来经济形态的真实映射。从2002年至2014年,A股的市值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各行业2014年年末的市值占比与2007年年末市值占比的差值计算,石油石化、交通运输、银行、煤炭、钢铁等行业市值占比均出现了显著收缩。与此同时,市值占比不断创出新高的行业则主要集中于建筑、计算机、国防军工、电子元器件、传媒,以及电力设备(剔除强周期的非银金融)等行业。截至2014年年末,石油石化、钢铁、电力、房地产和煤炭五大行业的市值占比累计为20.08%,较其最高时下降了近34%;而市值占比快速扩张的国防军工、传媒、计算机、电子设备、电子元器件其2014年末累计市值占比为11.5%,较其最低时仅上升8.31%。

主板市场诞生十倍股的行业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彰显资本市场的时代变局。中信证券统计了所有A股上市以来的表现,发现房地产行业总共诞生了21只十倍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主板市场诞生十倍股的行业分布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最近十年在医药行业诞生16只十倍股,而最近五年电子元器件行业诞生8只十倍股,最近三年传媒行业诞生了3只十倍股。考虑到中国人口结构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经济形态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目前A股市场对新经济的映射远远不够。

中信证券表示,新三板的市值结构更能反应中国未来经济形态。目前新三板总市值已接近万亿量级,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总市值分别占比26%和11%。这与A股信息技术与医疗保健分别仅占9.2%和5.1%形成了鲜明对照。进一步对照美国市场的市值结构可以看到,罗素3000成份股中信息技术、金融、医疗保健三个板块总市值占比分别为21%、17%、14%,与新三板当前的市值结构非常类似。由于新三板挂牌制度更趋市场化,因此当前新三板的市值结构不仅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同样也是中国未来新经济形态的写照。

随着信息化对中国经济的不断冲击和重塑,中国经济的生产力特征从集中规模化向分布式多元协同演变,使得中国企业组织形态呈现出资产少、规模小、机制灵活的特点,A股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变化正在验证这种趋势。截至2015年4月30日,新三板2344家挂牌企业中,净资产规模处于5000万元以下的公司合计1477家(剔除净资产为负),占比达到63%。

“新三板挂牌条件对公司现金流、净资产、股本总额均无要求,只需公司存续期满两年,且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这不仅顺应了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形态的变迁,也使得新三板成为中国股市制度改革的实验田。因此,制度红利是新三板市场与生俱来的一大优势。” 中信证券认为。

增速远超主板

广发证券统计显示,成长能力方面,新三板公司成长性显著优于中小企业板,盈利增速较创业板显优势。

新三板公司2014年合计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3.86%、28.80%,显著高于中小企业板的11.55%、10.86%;与创业板相比,虽然新三板公司营收增速低于创业板的28.39%,但是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创业板的25.08%。

盈利能力方面,新三板公司盈利能力较中小板优势明显,其ROE领先创业板。2014年,新三板毛利率、净利率和ROE(整体法)分别为26.81%、7.92%和13.53%,显著高于中小企业板的21.54%、6.58%和9.34%,ROE方面,创业板仅为9.57%,低于新三板的13.53%。总体来看,新三板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均优于中小板、创业板。

广发证券根据2014年年报数据测算,截至2015年4月30日新三板PE值(整体法)为42.75倍,低于中小企业板的58.24倍和创业板的98.18倍,高于全部A股23.39倍的PE值。

但广发证券认为,新三板具有高成长性,以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测算,2016年PE将降到33.19倍,总体估值偏低。

分行业来看,新三板日常消费、材料和工业的PE值较低,分别为24.95倍、31.34倍和33.24倍,根据行业2014年净利润增速测算,电信服务、金融和医疗保健行业由于其高成长性,2016年也将有一个较低的估值,分别为22.25倍、25.06倍和26.62倍。

广发证券测算,新三板PB值(整体法)为5.33倍,低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5.55倍和8.21倍,高于全部A股的2.91倍,其中能源、材料、工业和日常消费PB值较低,分别为3.66倍、4.29倍、4.31倍和4.32倍。

产业思维主导盛宴

在新三板这场资本市场的盛宴里,嗅觉灵敏的投资者自然不会缺席。

资料显示,新三板投资人队伍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3月末,开通挂牌股票交易权限的投资者总数为79751户,较2014年底的49004户增长63%。其中,合格投资者为37732户,较2014年底14990户增长152%;而同期受限投资者则由34014户增至42019户,增速为23.5%。

那么,新三板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呢?

中信证券建议,在中国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新三板值得关注的投资主线包括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的细分子行业、受益于信息化与自动化有机融合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专注于为传统产业和政府信息化提供支撑的领域。

主线一:受益于人口老龄化的医疗保健业。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中信证券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业。

主线二:受益于居民消费升级的消费服务业。从2000年-2009年,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DP上升近10个百分点,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带来了制造业和投资品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但是,情况从2009年开始发生了变化,随着产能过剩问题的日益严重,投资品和制造业的盈利能力连续下滑,而A股消费品的ROE基本维持14%左右。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GDP比重上升至36%,并且随着中国资深富裕消费人群的扩大,个性化的商品、丰富的品类、无形的优质服务以及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将吸引新的主力消费人群的目光。中信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受益于消费升级并且相对主板稀缺的细分子行业,如电影娱乐业、中高端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个性化的专业零售企业以及体育消费产业等。

主线三: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的细分子行业。过去十年,中国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保持高速增长,从2004年的7091亿元猛增至2013年的3619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接近21%,行业的高景气带动相关板块和公司市值快速增长。在2009年,交通运输业迎来景气最高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曾达到48%;与此同时,航运港口、航空机场、公路铁路的总市值纷纷创出新高。随着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换,对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正出现快速增长。从2012年开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超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4年该数据上升至36%创历史新高。中信证券建议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角度寻找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细分子行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等。

主线四:受益于信息化与自动化有机融合的智能制造业。早在 2012年,《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就对全球制造业的演进趋势做了明确判断:“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制造业正发生着巨大转变,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下一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进入2015年,随着政府扶持智能制造业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智能制造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主导中国特色的“工业4.0”。中信证券建议重点关注的几个方向包括智慧工厂总包商、智能化设备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和传感器、数据领域的云制造+3D打印。

主线五:专注于为传统产业和政府信息化提供支撑的领域。信息技术对广告传媒业以及商贸零售业的改造一度成为最近两年资本市场最受追捧的概念。而从更长远的视角观察,信息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改造仍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中信证券建议投资者将目光沿着产业链进行逆向搜索,重点跟踪信息技术对能源、金融、制造业的流程再造。

除此以外,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政府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投资将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移动互联等领域的IT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中信证券建议重点关注为传统产业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提供支撑的新三板挂牌企业。

多层次策略掘金

中信证券根据不同投资者的偏好,根据定量(财务)、定性(产业思维)、股东结构和二级市场比较梳理出六大投资策略的七个股票池。

(1)财务优异:综合考虑2013年和2014年收入和利润成长性、2013年盈利能力,建议关注凯路仕(430759.OC)、信达智能(830937.OC)、润农节水(830964.OC)、维珍创意(430305.OC)等29家公司;

(2)制度红利:参考创业板IPO的财务条件进行筛选: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且持续增长,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两年的营收增速均在30%以上;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建议关注红豆杉(430383.OC)、有友食品(831377.OC)、中海阳(430065.OC)、蓝山科技(830815.OC)等92家公司;

(3)稀缺标的:目前A股主板/创业板稀缺的6个行业,包括香业、租赁、石墨烯、即时检测(POCT)和生物医药。建议关注古城香业(830837.OC)、融信租赁(831379.OC)等;

(4)估值洼地:比较新三板做市转让板块公司PE和对应A股板块PE,寻找估值折价超过50%的公司,建议关注强盛股份(831184.OC)、扬子地板(430539.OC)、永继电气(430422.OC)、公准股份(830916.OC)等42家公司;

(5)做市商偏好策略,建议关注的核心指标依次是:总股本处于3000-6000万股;总资产处于1亿元-2亿元;毛利率和ROE不低于35%和15%;营收规模不低于1亿元,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相关标的如微创光电(430198.OC)、中际联合(831344.OC)、泰诚信(430101.OC)等25家公司;

(6)研发驱动策略:根据研发投入驱动市值增长的逻辑假设,构建了研发费用/营业收入这一参考指标,并综合考虑收入规模和行业属性。相关标的如纳晶科技(830933.OC)、仁会生物(830931.OC)、一铭软件(831266.OC)等30家公司;

(7)强势股东策略:考虑到知名PE/VC 和强势股东的引入有利于挂牌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加速公司成长、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带来的潜在兼并整合机会,建议关注挂牌企业具有强势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具有国资背景的挂牌企业,如点点客(430177.OC)、昊方机电(831710.OC)、方林科技(430432.OC)等22家公司。

对于掘金新三板的策略,申万宏源则建议,新三板投资介于股权投资和权益投资之间,不同于A股二级市场传统的盈利模式和投资理念,新三板投资需要引入PE/VC思维和投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