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考心理学的方法

考心理学的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3 09:49: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考心理学的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考心理学的方法

篇1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21 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键。《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而以往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在适应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 管理学常规教学方法分析

管理学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曾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的今天,这些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一些不足逐渐浮出水面,现做以下分析:

1.单纯使用某种方法,缺乏灵活性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记笔记的单一方法,即使偶尔使用其他方法,也是生搬硬套,设计欠巧妙,盲目拼凑,缺乏创新。有的教师本来设计在课堂上讲授,为了应付检查,临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是知识点的罗列、书本的复制,纯粹是一种形式上的转换。再如案例教学,很多教师生搬一些案例,与学生实际不符,甚至与所讲内容不符,只是为了拼凑案例教学这一环节,从而使得案例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

2.教学内容老套,知识陈旧

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用单一某种教材而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想培养真正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外,还要融会贯通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但我们的教师在内容选择上缺乏创新,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3.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管理学是一门开设范围很广的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盲目复制,对于财务、旅游、印刷、行政专业的学生用的是同一方法,缺乏针对性。这就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接轨。

4.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误区

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得一些过去在黑板上不易讲清的管理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演示变得更加直观、更易接受。但在使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只顾看大屏幕,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对教材条条框框的复制,没有巧妙的设计,反而不如传统讲法能锻炼教师的讲解技能。

二 创新教学方法的对策

1.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巧妙设计课堂进程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仅靠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无法真正掌握管理的理念,可综合使用课堂分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训。如:在讲到管理学第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管理系统的构成可让学生分组组建模拟公司,要求组员之间相互配合,上台介绍公司组建情况。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本章内容。再如,在讲到组织职能这一章时,为了更好地讲解人员招聘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模拟招聘情境,自拟问题,课堂模拟招聘。这种情境模拟甚至为其进入职场奠定基础。在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巧妙设计,做到水到渠成。

2.针对专业特点,区别对待

在管理学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应与专业教师讨论,同时广泛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特征和培养方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用本专业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如旅游专业学生,多了解分析旅行社管理、星级酒店管理的流程和管理案例,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打下基础。这样有针对性的措施,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较早进入职业角色定位。

3.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融会贯通多门交叉学科知识。如笔者所带班级中有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以后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酒店基层管理岗位,对于酒店行业,基层管理要直接与客人接触,要求更多的人际技能,而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人际技能就必须掌握足够的心理学知识,所以在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多涉及心理学知识。

4.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制作适合的多媒体课件,如现在笔者所用的管理学课件,每章课程前都设计一个简单的案例动画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多媒体课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制,要重点突出,逻辑合理。再者,授课时多媒体可与黑板粉笔同时使用,及时调整课堂气氛,改进课堂效果。

5.教师深入企业,课堂联系实际

要想从根本上创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了解相关的企业运作,学生课堂一定要充分与企业相联系。首先,授课教师不能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利用业余时间多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现状,如:笔者通过与酒店行业的直接接触,发现了很多酒店管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可以作为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剖析,同时也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方向。其次,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座、答疑,这种现身说法可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总之,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改革还要循序渐进,要改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篇2

一、数学概念课

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的学科体系,它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前提。数学概念包括定义、定理、法则,我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应向学生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其来龙去脉如何?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们与以前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

第二,概念中有哪些补充规定和限制条件,这些规定和限制条件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

第三,概念的名称进行表述时,术语有什么特点?与日常生活用语比较,与其让他概念、术语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如何强调这些区别?

第四,概念术语之间,语句顺序及关键字的确切意义是什么?

第五,这个概念有没有等价说法?为什么等价?应用时如何处理这个等价转化?

第六,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可以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它们在应用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进而说出概念的本质。例如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加以辨认、识别,即概念习题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换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概念。另外,有些概念还要咬文嚼字地介绍给学生,如数轴的概念是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的直线。在讲这个概念中教学时就应强调正方向的“正”不能丢,原点的“原”不能写成“园”,“单位长度”不能误写成“长度单位”。

二、数学解题课

数学习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包括计算题、解方程、函数题、代数式变形题和解答题。数学习题具有教学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反馈功能,数学习题可使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完善合理认识结构,通过解题教学达到知识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是采用一般原理去解释具体的同类事物,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为了使解题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审题,即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全面的认识。要帮助学生掌握题目的数型特征,如果题中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即具有隐含条件,就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认真审题,可以为探索解法指明方向。

第二,探索,即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途径,逐渐发现和形成一些解题规律。在探索阶段,有时学生尚不会独立分析,需要教师的辅导,但切勿匆忙把解题思路全盘托出或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解法步骤以记忆代替思考。而应分析关键环节,改变学生思维的停滞状态,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解题,为什么这样解,为什么想到这样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教师在讲解题型时不妨同时把所要讲的所有习题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观察、比较、审题、探索,寻找规律,然后由学生解答做题过程。由师或生或师生共同分析每一步注意事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提高例题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第三,表述。如何表述解题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

第四,回顾。在解题以后回过头老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和研究解题的每一步,发挥例题和习题的迁移功能,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

三、数学命题课

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连接数和数句子的关系统称为数学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命题:在进行命题教学时,我认为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探索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在命题课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基本问题要详细解,认真作图,教学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便于学生模仿。

第二,要着重介绍命题的证明思路,想想条件和结论有无必然的联系和依赖性。通常易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假定结论成立,看其具备什么充分条件或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其能推出什么结论。另外在说明前要画好图形,看其形想其题,猜测与其条件的关系。

四、数学复习课

篇3

心理学有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最早发表有关人类心理现象的著作《灵魂论》以来,有很多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心理学的研究有悠久的过去。但是亚里士多德后的2000多年时间,心理学一直没有脱离哲学的樊篱,在中世纪甚至曾沦为宗教的工具。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心理学不能被称为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直到19世纪后期,很多科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并发现一些重要规律,心理学才开始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发展阶段、各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方法及其研究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由不同方法论指导的研究方法也常同时并存。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水平、多层次和多角度的。

二 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纵观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心理学发展史也就是心理学流派层嶂叠出、交错发展的历史,在这期间,研究方法起了先锋者的角色。心理学研究方法每有一次大的突破,心理科学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一,不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评说都不能脱离心理学研究的本体——人的价值(或人性)。每一种研究取向或具体的研究方法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后天缺陷,换言之,在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之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价值、有个性、有意义的活生生的个体,一个融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于一体的生命体。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基于自然科学模式得到的心理学结论其外部效度不高的特点,心理学家应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尤其要发展有心理学特色的方法和技术,在目前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真正体现心理学自身特点的可谓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从其他临近学科(如数学、物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中借鉴和移植过来的。心理学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首先要有一整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在这方面,皮亚杰、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虽然主流心理学对此仍颇有微词。当然,心理学发展有自己的方法和技术,但也并不排斥从其他相近的成熟学科中吸收和借鉴有效的方法以获得新生。

第三,心理学研究应将重点转向日常生活,研究要注重自然性、真实性,要尽可能进行现场研究和行动研究,以寻求结果的普遍性意义,忽视对基本生活经验的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就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近几年,由于受习性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生态化运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使心理学从大多数无现实意义的实验室研究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科学研究不仅在于追求理性上的真,还在于关怀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善和美。

第四,注重方法形成的多元化和整合。心理学在进入科学殿堂的同时,其内部的分化也悄然开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进行的研究由于人本身的属性特点,也就自然相应地分为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冯特的工作反映了他企图在心理学中整合人文、科学两种研究取向的态度,但事实上,冯特之后的心理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片面科学化”的道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心理学的纯自然科学化研究,从科学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应坚持自然科学的学科定位,主张以实验、实证、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因而班尼斯特说“心理学家一直企图加盟到科学俱乐部中去”。科学与人文两种研究取向的分化,必然导致心理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分化。量化研究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借助数学工具而实现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测量、分析等手段来把握事物,结果以数字的方式呈现。

三 新型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

篇4

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可以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的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精读的书要慢读、细读、反复读;泛读的书则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快速地从书中吸收有用的信息。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平时看历史教科书,要五到:目录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全貌;单元前言到,把握学习模块概况;课文正文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评价;课后练习题到,熟悉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到,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二、课堂听课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场所。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三、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搜集历史资料首先要确定搜集资料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第二就是利用有效的资料获取渠道。目前比较常用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三是进行田野和社会调查。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方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四、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的鉴定:包括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等。其次,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篇5

    3、讲究条理 把常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一个纸箱或抽屉装好,避免用时东翻西找。

    4、学会阅读 学会快速阅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的目录、图解和插图,为提前了解本书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

    5、合理安排 再晚也勉励自己当天完成作业

    6、善做笔记 强调记笔记的功夫,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有的在笔记本中间华一道线,半边摘录课文概要,另半边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

    二`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1)松弛训练: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从事各种娱乐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松弛紧张状态。如果在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首先应该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必紧张,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乱了方寸。进而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对困难作冷静的分析,制订出必要的应付方案。此时,还可做些松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步去做,焦急紧张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这样紧张会被驱散;而排解难题或完成任务时,成功又会成为良性刺激,使人的心理得以进一步松弛。

    生活中万一遭到不幸或遇有突然的变故,往往会迅速进入强烈的紧张状态。这时松弛的妙方是保持镇静。其实,为了对付紧张情绪,人类也不断创造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松弛技术,如西方的静默祈祷法,东方的印度瑜伽术,日本坐禅术和我国的气功、太极拳,以及现代的生物反馈训练技术等。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15-02

现阶段,物理学科已成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难点所在。其专业性与综合性使得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知识技能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制约,集中反映在“学不好”与“不想学”这两个方面。要想打破这一格局,参照新课程背景,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很有必要的,其更能够推动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一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1.新课程注重课堂科学探究和理论分析

新课程的探究性教学内涵中含有科学研究要素的教学。但科学探究与科学研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而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所以在探究要素上可以包含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

不同的探究课题教学目标不同,有的只需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学习过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内容,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展开,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有的只需要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如斜抛运动的规律,直接借助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成果,进行理论推证,不再猜想,也不再进行实验的验证、设计和误差分析。

2.注重自主学习,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高中物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将设计出来的学案在教学组中进行审议,在通过审议之后,再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按照上述的几个步骤或者板块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注意主导与主体的区别,要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不能放任学生不管也不能管的太紧。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验,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究思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物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教材栏目,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老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程序,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注重科学探究内容的重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改革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在选择上更应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今后的职业需求和自身发展潜能激发,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和当代科技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当前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和一些新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探究性物理教学严格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摄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团结协作,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消化吸收;强调学生自主完成从实验的设计工作到具体的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在探究性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味是在讲台上讲,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查找资料、设计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来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不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并且探究性物理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活跃物理教学课堂的气氛。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1.教学中应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利用物理教材中每章的精彩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些幽默风趣,可以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文中所做的概括与总结,表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启发高中学生的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所见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问题而发现物理知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发展过程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物理学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实际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探究,注意发现生活现象,探索物理规律及知识,注重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

2.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强调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力实验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从章节的安排和衔接上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教材编写的意图异常明显,趣味小实验,课堂实验、演示实验的引入,既让学生们经历各种探究的过程,教会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意在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意识。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和有关的物理规律及结论的探究过程,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师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即言传声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如在“交变电流电机”一章中,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有两个重要结论:第一,线圈平面垂直磁场线,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此位置感应电流方向变一次。第二,线圈平面平行磁场线,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最大,过此位置一次感应电流方向不变。把这两个结论推广到"电磁感应"一章,许多难题就迎刃而解。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

4.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以利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过去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就高中物理新课程而言,应努力实现:第一,在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加强能力类、应用类、情景类、开放类、综合类试题的开发和应用。第二,加强课堂效果的全面评价和过程评价。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意志、良好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应及时予以评价,以此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

总之,在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尝试,大胆实践,为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0-02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近些年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只有灵活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应用型人才,只有善于运用这一工具才能将心理学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提高应用技能。可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比较复杂庞大的内容结构体系,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现状如下。

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在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高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清楚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课程不能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也是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内容自身特点不够突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史、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测量理论和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等。事实上,该课程是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系统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由于其包含科目众多,所以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自身的学科特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最应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应该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及形式枯燥单一。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多数时间在讲解知识点以完成教学目标,没有给学生太多自主讨论学习与实践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学生没有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教学效果不太明显,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及形式的改革,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有兴趣的接受更广泛的知识。

4.考试评价体系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目标,但目前该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此门课程大多是以期末考试及平时成绩为主要评价,考前背诵,考试过后就忘记,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与理论是学生期末考试的现状。平时成绩多为出勤率或课堂考试,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方法,参与研究,并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继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考试评价体系中应提高实践所占的比例。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需结合未来社会现实的需求,注重实用性,掌握实际能力和技能的人才进行综合培养。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的从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入手,对心理学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其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许多学科,但是我们要突出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其合而不同。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可以从选题、实验、分析来独立完成实验,对学生的初步心理科学的研究技能与能力进行培养。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熟记知识点,并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研究经验,是此门课程的独特之处,故应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突出学科实践性特点进行高效教学。

2.树立教学理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个时代是需要创新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学生日后做研究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所以此门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故应明确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地、有目标地、高效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3.制定更佳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实践所占的比例较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作为该课程较为重要的部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考核。我们要打破以往的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科学考察学习效果并综合考查学生表现。如在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可占20%,书面考试占30%,实际操作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及课堂讨论等。书面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需包含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研究报告等,并且要注意考察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时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其科学研究能力有所提高。

4.教学方法及形式上的改革。与传统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相比,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具体实践改革措施如下。

(1)教师使用趣味性的授课方式。当下课堂的教学氛围过于枯燥,加上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导致授课效果不明显。现在课堂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比如教师讲授知识点时采用幽默式语言,可以针对一定的知识点让学生现场模拟,现场表演,多给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知识点,等等。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同学们一起探讨文献并进行汇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项目研究。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各组选代表进行开题报告演讲,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试验研究、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形成报告,各个组员需明确分工,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总结。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流程及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3)体验真实的科研项目。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将学生分组,带领同学们体验学院内教师或教授的真实研究项目,或者让小组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研究中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体验真实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强化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与熟记,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学生掌握与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学生日后做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利于培养科研人才来适应我国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要。要想使该课程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以《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依据,对本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一方面要突出该课程的内容,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及形式的变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唯有进行改革才能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受益于此课程。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0-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信科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将计算数学、信息科学和信科与计算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使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同时强调数学理论和信科与计算实现。本专业特色在于加强基础学科和专业理论的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及信科与计算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和信科与计算编程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信科与计算软件解决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掌握信息处理、信科与计算软件开发及应用的基本方法,并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与经济金融领域具有新技术跟踪能力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从2000年以后,全国一共有350多个高等学校开设了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专业,而很多数学系也相应地更名成了数学与信息科学系。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数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各领域中去。这个方向的培养目标是:(1)让学生学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能够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知识;(2)能够让学生初步熟练运用计算(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离散数学》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后来也就成为了信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但近年来,有关离散数学在信科专业特别是工科院校的信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议论就一直不断,它的课时数也经常被缩减。当然,这种现象有各种客观原因,如学风浮躁、就业压力等。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的离散数学教育,是摆在离散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学生甚至都不愿意去学。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我们要在客观上来进行相关的改进,这样我们的课程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而这也是根据目前这门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方法灵活多样等多种因素来考虑的,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们所学的内容。学生不愿意学习在主观上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离散数学》是一门数学理论课,与信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没有什么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甚至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我们这篇文章就是结合笔者在讲授《离散数学》的实际经历,来探讨信息科学专业的《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体会。

一、教学方法

为了将《离散数学》的课堂打造成既有数学思想又贴和实际且生动有趣,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上的45分钟时间,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我们要主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科学设计课堂导入法。课堂导入是为教师讲授新知识做铺垫,即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便引入新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离散数学》每一部分内容基本都会有其问题背景,在信科与计算科学中都有对应的应用领域。如在讲授图论时,通常的做法是先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来引入。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像讲故事一样说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如果只是一句话就引出七桥问题,恐怕很多同学在中学甚至小学的学习阶段中都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书和老师那里有所了解,这样缺乏新意。

2.尝试研究性的教学法。在我们平时的《离散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去主动地尝试一些研究性的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和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在《离散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好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创设一些可以与现实相接轨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解决一些开放性的、较为困难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让学生开动大脑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3)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要多多地鼓励学生来提问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一;(4)开展综合性的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关系传递闭包时,可与图论的最短路结合起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个感觉,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巧用线索式教学法。《离散数学》概念、知识点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很强,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难学、难记、难理解,许多知识点还容易混淆。线索教学法将大量知识点梳理成多条互为支撑的知识点线索,使学生快速掌握课程脉络,变知识点的学习记忆为框架式的学习记忆。在《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知识点线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学中能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一方面教师恰当地使用线索教学法也能够把握《离散数学》中各个知识点并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讲解透彻,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理清知识点的线索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也有助于把知识加工成有联系的网状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将生活中的趣味应用到教学之中。在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对于《离散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的历史趣味或者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启发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例如:悖论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兰姆赛问题、过河问题、一笔画问题、地图着色问题等。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必全面深入介绍,只要我们有侧重讲解一些问题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一定要有重点的突出我们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这对于我们目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关于这些问题的介绍我们可以分散到相关的章节中去完成,像这样轻松幽默的小故事既概括的介绍了我们的相关知识,又能够解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二、教学方式

由于信科专业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它在目标上更加明确,所以在讲授时,一定要结合专业特点,注意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去掉抽象的数学推导过程,以应用为重要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开设实验课在进行《离散数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开设离散数学相关模型利用计算机的研究性、应用性的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编程能力,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离散数学》的课程特色和教学特色。与离散数学相关的软件主要有Matlab,Maple,Mathematica等。以Maple软件为例,Maple在处理图论等数学分支方面优于其他数学软件,其图论软件包networks具有强大的功能,除了可以进行最基本的作图外,它还可以用于图的计算(包括图的顶点、边以及相关的度数、邻接矩阵、最短路径问题等)和判断一个连通图是否有Euler环路和Hamilton路径等方面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使学生能够集中全部注意力。通过实验分析统计发现,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有11%来自听觉,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其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

在介绍关于欧拉图的知识时,用演示文稿展示一个多重图,顶点代表城市的交叉路口,边代表城市的街道,假设要对街道进行洒水绿化,要求学生作为洒水车司机从某一街道出发,将所有街道都洒上水而不能重复,最后回到原地。给学生一段时间寻找路径后,用动画显示出寻找路径的过程,然后给出欧拉图的定义以及欧拉图的应用,从中让学生归纳欧拉图的性质以及欧拉图的判定。

参考文献:

[1]徐洁磐.应用型信科与计算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J].信科与计算教育,2010,(5):6-9.

[2]赵英豪,符蕴芳.研究性教学在离散数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8):133-134.

[3]何忠秀.巧用线索教学法,提高离散数学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1):48-49.

[4]蒋桂莲.《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信科与计算,2010,(6):87-89.

[5]莫愿斌.凸显信科与计算专业特色的离散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信科与计算,2010,(14):111-113.

篇9

一、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只要在教学中随意择优一讲,学生自然会知道以下的故事。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只要顺着故事展开,再进行转折是最为直接的好的导入法。如在讲到《》一课时,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知道这场战争的背景,以下的学习就会很顺利了。

二、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的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来导入,可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在讲《》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学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三、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连带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如在学习《楚汉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知识,说明“秦灭六国、统天下、实集权、修长城、攻越族、御外侮、齐三量(文字、货币、度量衡),其威多么显赫、其功多么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究”,这样的导入方式,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名诗名言名句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等,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王安石变法》时,先以王安石的任何一首诗来引出作者,从而开始学习变法的过程与内容、影响。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从学生所学过的唐诗宋词引发,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纪念性节日知识为引子导入

在近年的中考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纪念日或节日作为引子,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而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导入教学过程也是很好的。如在学习《》中用“禁毒日”导入,学生自然明白此纪念日的意义。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督教的产生》知识点时,与圣诞节只有三天的距离,于时,我特意提前准备了个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模型,借用上了家中孩子们以前过圣诞节用的圣诞礼物,以过“圣诞节”为引子导入课堂,整个课堂情景十分活跃。

六、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可设计下面的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到处侵略,势如破竹,但最终还是惨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作战不勇敢了,还是他们装备不精良了?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再如讲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可如此导入:“同学们,关于科学家,我们已了解不少,人们也力图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判断出其中的最杰出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推举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全部推选名单中,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大多是名列榜首。同学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一同走进科学殿堂,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采。”

七、影视导入法

篇10

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各学科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传统历史教学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在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推进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教学,推动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1]

一、学习过程:从教材中感悟历史,从感悟中品味人生

过程与方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在历史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感悟和理解历史。因此在学习历史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对教材中的历史现象进行整理和思考,形成自己对历史的初步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点加强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历史、感悟人生。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一课教学重点是开辟新航路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开辟新航路的几位重点人物和具体路线,利用地图等资料详细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选择几位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搜集到的资料讲解新航路的背景和航线,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从学习中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历史潮流,正确的出开辟新航路的意义。这样从史实出发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

二、学习方法:从学习中找规律,从规律中找方法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开展师生共同学习活动,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将自身的方法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式、研究式、合作式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

三、练习和反思: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还是应对高考,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就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和练习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1.提升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所谓材料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文字、数字、图表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或多或少隐含着正确答案,在练习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带着问题读材料,通过材料回想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提取各个材料的中心思想,依次确定材料考察的内容,根据材料的提示,回顾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利用联想法、归纳法、总结法等解题方法对各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3]

2.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些学生虽然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意图但是在作答时却不能组织有效的语言,不能写出答题的关键点,导致得分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书面作答的方法技巧。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运用历史专业语言、历史名词等语言进行表达,避免口语白话在答案中反复出现。为了充实答案,使答案更加丰满,就不仅仅要使用历史学知识,还要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作答,使答案更加完整。紧扣题意,避免出现所问非所答现象,合理运用题目中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防止出现跑题、前后观点不一致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教学模式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师、学生及其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使学生更接近历史,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发生的历史事件,了解人类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篇11

首先,班主任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是正常的,并告诉学生当这些情绪出现时,要及时找老师,老师会帮助他们解决。当学生找来时,班主任可以把积累的成功例子给学生讲讲。

班主任们自己也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一手信息,另外通过班干部等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避免让学生的备考精力外泄。班主任还要告诫学生在最后阶段,关注学习数量,更要关注学习的质量,当思绪混乱时,可以停下来调整一下心境再去学习。每年都在班级设立专门心理调查员(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不公开的),平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每周定期汇报。

在后期,班主任主要给学生梳理好以下七种心理问题。

一、复习心态要自信,坚定走出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注重反思和学习质量,摆正态度,调节好情绪,坚持到底。

二、复习过程应扎实,尽量避免舌尖现象

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告诫学生遇到此情况不要着急,先做下面的题,回过头再想,可能就出来了。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回归基础,在准、全、细、联上下功夫,真正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同时可以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推出相应的问题。

三、定好计划,高效充实,减少饱和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由于训练量的加大,一部分学生也会出现饱和现象。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给自己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水增多了,就会溶解更多的盐。我们要不断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突破点、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鼓励学生不断去突破自己,一定要把多练、苦练、乐练进行到底!

四、走进考场,应避免克拉克现象的产生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在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正处于运动巅峰期的他却在两届奥运会上发挥失常而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学生也存在着平时小测、周测成绩很好,一到大的调研考试就不行的克拉克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肯定地告诉他这是可以避免的,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在“真”字和“实”字上下了功夫。

五、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力求有稳定的瓦伦达心态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但由于一些同学的成绩起伏不定或多次不理想,出现了较为悲观的心理,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全力以赴提高,而是如果高考考不好怎么办?题目做不对怎么办等等。

事实上,学生要想在关键时期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就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班主任不仅要指导而且必须指导好学生,面对高考的临近,不要给自己过度加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每天认真复习、认真做题,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导,按照自己的计划,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即可。即要把手头的事当成最重要的事去做。

六、眼光放远,防止出现“目的颤抖”

人做事都应该有目的,目的是引领人前行的,但如果将目的当成沙袋束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就会被巨大的牵累和莫名的恐惧所羁绊。说到底是一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心理。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心态,把眼光放远一些,才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这样才能避免因过渡紧张而造成的失误。班主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制定树立正确的阶段目标。

学生一般来说都有一个高远目标,比如理想的大学,最后要达到多少名次和分数,但最后时期指导学生做好三次模拟考试具体阶段性目标很重要。最后三次目标应该一次比一次有梯度性,不能一下子定得过高,否则学生会有挫败感。正确的目标是让他们感觉到这段时间好好干,避免一些问题之后能达到。班主任可以统计好学生目前最好的名次,各科达到过的最高分数。告诉他们,通过努力比以往最好的情况进步就是成功。

七、指导学生做好计划,防止慌乱心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