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4 10:28: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意义

篇1

总结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得知:幼儿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从视觉获得的。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活动,无论是绘画、手工和制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幼儿的视觉,在感知事物的形状比例、色彩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可以使幼儿走到宽阔的美的境界,这时幼儿不再是单纯模仿教师怎样画,而是用眼、耳、手、脑多种器官去感知一切,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幼儿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例如:在平时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房屋、街道、山川、河流及人们的变化等等,让幼儿这样获得素材,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考。使形象的东西转化为抽象的东西,从而锻炼和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脑重现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幼儿时期是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通过艺术活动记忆力能得到训练和增强。如幼儿学习演奏,除了学习音乐与节奏的技巧外,必须记住乐谱才能演奏出一首乐曲;学习跳舞必须牢记每个动作,才能完整的把舞蹈跳下来,从而使记忆力得到锻炼。

注意力是一种心理品质。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差,主义的范围小,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

艺术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和增强幼儿的注意力。首先,艺术内溶本身能够吸引幼儿主意,使幼儿的注意从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一张纸能画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各种图案,还可以折出各种小动物;

一首歌能表达出快乐的感情,这些本身就使幼儿感兴趣。另外,幼儿艺术活动的成果,受到成人的赞许, 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下一次实践中更加注意的去做,这样幼儿的注意力就会在艺术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增强 。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

幼儿时期是想象力开始萌发又十分活跃的时期。艺术活动比较自由,不受认知规律的限制,能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现实与幻想不受 限制,从而想象创造出奇迹,创造一种自由驰聘的广阔的天地。它能够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一种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形式,是幼儿的想象借助艺术媒介表现出来,实现出来。想象活动应遵循幼儿的个性发展,体现创造能力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美术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让幼儿画树和房子。幼儿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有的幼儿把房子盖在月亮上,也有的幼儿画小松鼠在月亮上荡秋千等等。这是幼儿在艺术上思维的一个飞跃。当然,更多的应依赖于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对各种素材的积累。因此,应启发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并把顺间的形象记忆为永久的线条和色彩的抽象记忆。但是绝不能规范化,彻底的让幼儿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得以发展。

总之,艺术活动可以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它就如同托着想象的一双手,通过这载体,幼儿的想象力才会开展自由的翅膀,在广阔的领域里翱翔。

篇2

1.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吃的、用的、玩的都紧跟时代潮流,外来的文化不断涌入,导致民间艺术正在慢慢流失,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能让幼儿认识传统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保护、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

2.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是民间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形形的戏曲脸谱、清新流畅的青花瓷、惟妙惟肖的剪纸等,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在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时,感受了作品的色彩美、图案美,掌握了美的规律,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2)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小朋友手指的小肌肉群发展不够发达,手指的动作不够灵活,经常进行民间艺术活动,如剪纸、编织等活动,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3.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时,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始终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专注力、细心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还从中得到了中华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养成了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现状

1.重知识性学科,轻民间艺术。

在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中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重各科教学的功利性等方面,他们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希望孩子多学习数学类这样的知识,忽视民间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2.重电子化和外来文化,轻民间艺术。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园、在家还是在大社会环境下,幼儿接触的玩具和日常用品都走在潮流的尖端,时尚感十足。我们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家长配合收集一些民间艺术类的材料时就比较困难。

3.教师自身对民间艺术缺乏了解。

我园教师大多是“90后”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了解不多,熟悉程度不够,即使对于一些知道的民间艺术,教师在这方面的艺术才能也比较薄弱,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三、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1.将民间艺术渗透于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大班民间艺术欣赏活动《美丽的中国结》,通过对中国结的欣赏,让幼儿认识中国结的外形特征,感受造型、色彩、线条等的情感表现性,不仅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而且让幼儿了解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将民间艺术渗透于游戏活动。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推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逐步多元化和常态化。区域活动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操作和探索中自身获得知识经验。我园区域比较丰富,我们将民间艺术渗透于各个区域中。以大班美工区为例,首先我们收集了许多体现民间特色的材料,如葫芦、瓦片、毛线等,然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活动,如在葫芦和瓦片上进行彩绘,运用绷架、毛线、白布,让幼儿在白布上画出图案基本轮廓,然后用毛线刺绣等。孩子们在这些简单、有趣的民间艺术活动中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在活动中享受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将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之中。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作为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民间艺术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将民间艺术渗透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在幼儿园大环境创设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各种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楼梯上,我们将收集到的许多竹编簸箕、竹编篮子由孩子和老师进行装饰后陈列出来,这样既形象地展示了民间艺术,又让幼儿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篇3

幼儿教育 民族文化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45-02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我们曾作一次访谈,问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看的电视是什么?”奥特曼!;“最喜欢看的图书是什么?”奥特曼!;“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奥特曼!;“最喜欢玩的玩具是什么?”还是“奥特曼”!

奥特曼,奥特曼!我们无奈地看到,荧屏上奥特曼取代了孙悟空、葫芦娃;餐厅里,麦当劳、肯德基代替了甜甜的汤圆、香香的粽子;异香的巧克力挤走了传统的大白兔奶糖;就连《新年好》的美好祝愿也让位给异味的圣诞之歌……我们强烈地感到: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防止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对幼儿的腐蚀和侵袭,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应尽的职责。 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充分论证,明确了认识,统一了观点,由点及面,逐步尝试着对三—六岁的幼儿实施了两年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实验,取得了许多良好的成效,也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实施的过程及成效

(1)实施对象:第一年中班的两个班;第二年辐射到幼儿园小、中、大各两个班

(2)实施的原则:既是民族的范畴,又适合幼儿的理解;既能生成丰富的活动设计可供开展;又要有可供查阅的思考网络图的内容。

实施的第一年,即2009年9月,中班的两个班分别整合、实施了六个主题,即《我们的国戏——京剧》、《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人物—孙悟空》、《民族节日—中秋节》、《中国结》、《有趣的印刷》、《诚实守信》、《端午节》、《元宵节》、《民族美德》、《敬爱的》、《风筝》和《十二生肖》等。

通过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实验班的孩子在对一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感知、了解、认识上,特别是对一些民族节日的参与,快乐心境的体验上,效果非常地明显;在对幼儿的社会性(如分享、责任、情感和态度)发展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

第二年,即2010年9月,参加民族文化研究的班级增加到六个班,小、中、大各两个班级,承担实施研究的老师也相应地增加到六个人。

实验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集中管理、集体备课、分工协作的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工作。

1、以主题活动的探究形式,开展网络整合式教育

主题探究活动形式首先要求具有可操作性,使五大领域教育内容

相互渗透、

互为补充。承担实验研究的老师在选择、论证主题活动的同时,精心设计了六—八个具体的活动方案设计,在论证活动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力求还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创造性。教育形式则采用生活化、游戏化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整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实验研究服务

(1)优化班级环境设施,深化实验研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特别注重环境的创设,每个主题活动在论证、探讨、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总是同时做好有关主题的图片、资料、道具、故事等的筛选、布置工作,提前为幼儿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深化了主题活动的开展。如:民族节日《元宵节》在开展之初,我们不仅在班级走廊、窗户、门楣悬挂元宵花灯,还以级部活动形式在全园范围内声势浩大地策划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花灯会,孩子们舞狮耍龙,赏花灯,猜谜语,玩得不亦乐乎。

(2)优化家长教育资源,为实验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实验活动开展的前期,我们就利用家长会、家园之桥、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通知等形式,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大二班在进行主题活动《学习雷锋精神》时,要求孩子们向雷锋叔叔学习,首先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他们班向家长发放了一份活动的目的、意义和需要家长配合的方方面面通知。现摘录部分:“请家长配合教师工作,指导和督促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具体有:指导孩子折自己的被子,整理自己的床铺;督促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和其它物品,要求孩子晚上睡觉前将第二天要带的东西、要穿的衣服摆放整齐;早晨起来要有条理地洗漱;要洗自己的袜子、手帕等,将自己晒干的衣服叠好放入柜中。可以折被子只折一半,留下另一半引导孩子认真完成……”

这样的通知,很具体也很明白到底应该怎样配合教师的工作。由于这个班的教师非常重视家长的工作,所以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效果非常好。大班的孩子,不仅自己管理起了自己的生活,还向雷锋叔叔一样,到处做好事,班级中、家庭里,到处可见学雷锋的现象,经常感觉许多好事不知是谁做的。家长也反映:觉得孩子们懂事多了,不再缠着家长,而且经常帮助大人做好事,问他还不说,说是跟雷锋叔叔学的……家长们由衷地说:“你们的这些活动搞得非常好,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非常大。”我们也感觉到,孩子们由此萌发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高尚的思想品德。这些良好的思想素质,对将来和谐社会的推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选择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节日,为幼儿提供观察、参与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提高研究效果

我们都知道,民族节日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节。端午思贤臣;中秋念亲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我们在庆祝民族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着祖国民族文化精神。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四个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时间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时间吻合。它们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引导幼儿在家庭、社区、幼儿园等不同的场合,感知节日的盛况,了解许多有趣的民俗、民风,以娱乐文化和饮食文化为切入口,感悟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文化。大年三十包饺子,全家齐吃年夜饭的欢乐;中秋赏月、品尝鲜果佳肴的温馨和端午吃粽子忆屈原的精神,都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得到深化和升华。通过节日期间的专题活动,幼儿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情有了了解,在幼儿心田里播上了民族文化的种子,使幼儿对中国地大物博、繁荣昌盛,各民族安定团结有了理解,萌发了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4、实验活动结合节日和季节特点,解决实施时间上的矛盾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实验班的老师也遇到了困惑,最大的问题是实施主题。活动方案缺乏时间上的保证。经过共同商议,我们将主题活动纳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实行“既要教学,又要实验”的原则。要求每个实验班在相应的实验月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与研究。充分结合节日和季节特点,可以集中安排实验活动。

三、 研究的成果

两年来,我们依据民族文化的内涵,整合五大领域的内容,共设计了26个主题活动, 内容涵盖民族节日、民族美德、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人物等等。孩子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对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孩子们津津乐道《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的故事,用油泥兴致勃勃地搓着汤圆、包着饺子,哼唱着王二小、雷锋的歌曲,令老师们感到很欣慰。

1、多方面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通过劳动分享,体验到关爱他人的快乐。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易使幼儿形成封闭的心理,为防止幼儿变得冷漠、自私,实验班的老师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包括许多跨班级、大带小的活动。如;我园中三班,通过开展《端午节》的主题活动,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节日的来历,还知道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有趣的民俗民风。特别是大带小的活动,孩子们通过学包粽子,送给小班小朋友品尝,互帮互学、分享、品尝,充分体验到关爱他人和劳动的快乐。活动中,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正直的人格,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升华了爱祖国的情感。在主题活动《祖国的生日—国庆节》开展期间,正值2004年国庆前夕,我们在我园玉带分园举行了隆重的升旗活动,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感性地体会到祖国过生日的隆重。

(3)弘扬了敬老爱老的民族传统美德,深化了敬老爱老的责任意识。我们都知道,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弘扬这一传统美德,我们设计了主题《民族美德》。结合主题,我园玉带园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老少同乐会”活动。老少同乐,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热闹、温馨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社会如何照顾好老年人,老年人如何发挥作用更好地融入社会,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幼儿园组织的这次活动,既教育了孩子要尊老敬老,又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色彩,让老人们感觉不到孤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有着多重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

(4)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之一。学习雷锋精神,学习他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结合我市“雷锋车”多年来一直享誉全国的情形,我们整合了主题《学习雷锋精神》。在三月春风吹来的时候,港城大地到处涌现出学雷锋的先进事迹,我们通过慰问、参观我市的雷锋车,听雷锋车的叔叔、阿姨讲故事,共同举行演唱会、表演《三句半》等形式,使孩子们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内涵,并开展了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班的老师们总结出了许多好的工作方法,根据活动需要,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民族文化课题的发展目标,并筛选出五十多个优秀的主题活动设计案例进行收集整理,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能。教师们所表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亦值得赞扬。他们尊重幼儿,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自利,同时,又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孩子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的办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自身已有的水平上得到了发展。

对幼儿实施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主要运用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五大领域为方向,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内容,挖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对幼儿进行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实验研究成果以《优秀教育活动设计集》、《优秀教育经验集》《优秀论文汇编》、以及开展各个主题活动的音像资料和各种联欢会、聚会、猜谜活动等形式曾现。

看着我们两年来用心血凝成的实验活动方案集,特别是看着我们的孩子如数家珍地唱数着四大发明,兴致勃勃地缠绕着红丝线,有板有眼地哼唱着京剧选段……我们感到一切的辛劳都值了。

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一定能浸润孩子们的心田;独特、精美的民族产品一定能让孩子们喜爱;伟大、优秀的民族人物,一定能让孩子们自豪;民族美德一定能影响孩子们的行为,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一定能激荡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实验的建议

篇4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教育离开不了生活,一味的将学生圈定在学校中死读书只会教出来书呆子,同样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教材的编排也离不开生活。如何更好的进行教育,我们必须更好的对待生活。在今天看来我们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基本的生活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的灵活性缺失。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的一味的读书写字和单纯的知识教育,提倡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生活,更好的生活和做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文字、教材、书本只不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是我们在掌握了文字和书本之后学习它们以外的东西,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的是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整个社会以及只要有人生活的场所都存在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针对杜威“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提出来的,是在对其合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批判,他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少,不如在社会中学习的多,这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也是紧密结合的,因为所谓的生活就是社会生活。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做”,在这三者中必须要分清主次和顺序,并完成统一。在做之前弄清楚学,在学习之前弄清楚教学的问题,第二就是指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都是落脚于做事之上,教育不是为了教与学,而是做事,并且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实事。

二、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不带功利性的心态

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就给他们上各种艺术培训班,从钢琴到绘画再到小提琴,这种情况变得流行甚至火热。对于幼儿的艺术教育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它并不能决定孩子今后的道路,也不会就此前程似锦,而我们往往不应该忽略的是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的塑造功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的都是对于孩子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而教育最终都是落实到生活之上的,不应该强加给它更多的功利。现在这种盲目跟风的艺术教育模式事一种揠苗助长式的畸形教育,也是一种不良的攀比之风,我们更应该关心教育的本质和本身的目的。

(二)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寓教于乐

幼儿的艺术教育需要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不要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之中,要学会在一些与儿童的互动中解放他们的大脑、双手、眼睛,为他们的学习创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教与学之后还是要落实到做之上,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从生活之中去体会到艺术的魅力,获取正确的审美和感知。

(三)从课堂上学,到生活中去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主张做中学,也就是要积极地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习惯,锻炼自己的能力。幼儿的艺术教育不能和成人的艺术教育相等同,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理论上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因此也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正是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对孩子习惯的引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行为模拟,如可以进行一些模拟的少儿比赛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引导,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调动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46-3

“回归自然”是一种生态哲学思想,此口号最初由卢梭提出,他是在当时反对古典的模仿,主张天才的独创的情况下提出的。但实际上无论追求“自然”还是“独创”,立足点都是基于人的自然而自发的心理本能,“倾听内在的情感的呼声”才是最高的无法拒绝的“绝对命令”①。面对当前我国幼儿艺术教育背离自然的现象,我们也要呼吁幼儿艺术教育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是指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以自然为本,尊重幼儿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正视幼儿的艺术潜能和天赋,充分发挥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使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评价、环境等能够依托自然,使幼儿艺术教育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本文就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环境创设中背离“自然”的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并结合实践案例论述了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环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幼儿艺术教育环境中背离自然的现象分析

幼儿艺术教育环境是幼儿艺术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环境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对艺术效果起决定作用。对比过去,我国幼儿园的师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园舍的钢筋水泥化、教具的无生命化、操作材料的非自然化等等这些都是幼儿艺术教育不依托自然的表现。

(一)园舍建设过于钢筋水泥化

现在幼儿园大都是钢筋水泥化的,院落狭小,植物零落,面积稍大的操场也几乎全被塑胶之类的材料包裹。幼儿们呼吸不到大自然的新鲜气息,特别是城市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他们面对的一律都是四角的天空,孩子们就像生活在笼子里。回头想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不禁让人羡慕,他竟然把学校建立在村镇的边缘,使其毗连森林、肥沃的土地和河流,它不仅是孩子们的学校,更是一所美丽的自然王国……我们目前的生存状况决定了我们已不可能拥有“蓝天下的学校”,也不可能为孩子创造一所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自然王国”。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缺少了对大自然的丰富感受和体验,也就缺少了些许的生动与灵气。他们渴望在大自然中放飞的感觉,渴望肥沃的田野、芳香的草地和茂密的森林,渴望大自然中一切鲜明的色彩和嘹亮颤动的音响。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多让幼儿郊游、踏青,试着将艺术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感受和运用自然中的电闪雷鸣、日月星光、四季更替、花开花落……这些都是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良好题材。

(二)幼儿艺术活动教具无生命化

现代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表明了艺术教育的进步,我们的课堂不仅可以使用丰富多彩的图片,还能根据需要制作更加生动形象的PPT甚至是动画视频。我们或许可以做到让幼儿“坐地日行八万里”, 但即使如此,幼儿园中也仍然有许多说“我不会画”的孩子,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罗恩菲尔德说的,“儿童不能将自己想要描绘的物体的形状,在心中唤起清晰的意象,或者就是心中空无一物。”②这说明,无论我们的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它最终让儿童获得的只能是经验而非对自然界中生命力的直接体验。所以,请不要忘了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③教师要带领幼儿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主动发现体会大自然中生命的觉醒和生命力的更新感受,让他们充分地观察和感受来自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体验大自然的无限变化和运动,触动最本原的审美感知,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

(三)操作材料的非自然化

目前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最常见的操作材料是塑料制品、吹塑纸、泡沫及雪碧瓶、易拉罐等生活材料。从环保和废物利用的角度讲,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讲,这些非自然材料与自然材料如麻绳、木块、沙、石、泥、树叶、树枝、蔬菜等相比,却不能算作很好的操作材料。非自然材料,由于其缺乏自然性,也就缺乏自然材料所能产生的审美特性。如塑料苹果虽然能够制作得栩栩如生,但是无论在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给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它没有实物苹果所特有的生理变化性。而自然材料更具有审美价值,它本身所特有的色彩、气味、纹理、质地等自然特性,是自然中所蕴藏的最最自然的艺术要素。因此,尽力让自然材料显现本身的特性非常重要。通过操作自然材料,幼儿不仅可以了解自然的更替和变化,还可以从中获得最初的审美感知力,这是幼儿在自然材料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

二、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环境创设的途径与方法――以幼儿园生态式艺术教育为例

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环境主要指,幼儿艺术教育环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天然环境,要与艺术教育内容相一致并具有动态变化性,艺术创作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材料,艺术活动过程还要创设和谐融洽的艺术氛围,为幼儿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环境的创设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参与着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影响着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因此,能否创造一个自然的艺术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前提。

(一)大自然本身既可以作为教育环境又可以作为教育内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如“我爱大自然”这一单元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两次活动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活动一“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和发现美”和活动五“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有人说,伟大的艺术产生于伟大的心灵,而伟大的心灵又是一颗向着大自然敞开的心灵。当贝多芬在夏日的清晨徜徉在维也纳幽静的森林里,他的耳朵虽然听不到森林里的鸟鸣,但是,他用心灵倾听着大自然的‘天籁’。据说,在黑尔达的诗集中《歌的力量》一诗的下面,他写道:‘我耳朵之失灵,在这样美丽的大自然中,一点也无碍。在这里,连每棵树都似乎跟我说话,圣哉!圣哉!’”①儿童生来具有向大自然敞开的心灵,在大自然中,他们也是用整个的身、心去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当他们背着画夹,拎着水粉颜料、画笔和小桶“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时,他们找到了最最自然的艺术感觉,自然的光与影、形与色,与写生出的光与影、形与色可以融为一体,他们不再费劲心思地听老师讲解近大远小、明暗色调等枯燥的艺术原理,大自然给了他们最直接、最自然、最生动的解释。

儿童与自然是天生相通的,在自然所创造的美的氛围和自由的空气中进行艺术活动,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充分利用优美的大自然这个最天然、最迷人的艺术活动场所作为幼儿教育的教材呢?艺术教育活动不要只是局限在教室中,必要时、方便时,完全可以把幼儿带入广阔的大自然中,让他们欣赏、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领他们亲自参观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增强艺术感受力;也不要只局限于座位上,他们可以随着感情的起伏离开固定的座位,去尽情地跳、尽情地舞,或者坐在地毯上,必要时躺着也可以。

(二)幼儿艺术教育环境要具有动态变化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诸多的感知觉中,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通道之一,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新颖丰富的视觉刺激环境非常重要。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保持活动室环境的动态变化性都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室的装饰不能搞突击,而要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日益丰富。如在“我爱大自然”这一单元活动刚开展前,活动室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在“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和发现美”活动中,幼儿将自然中的一切都视若珍宝,什么形状怪异的石子、颜色鲜艳的树叶,只要能带的都想方设法带回了幼儿园。而教师也忙里偷闲地捕捉了他们或嬉戏、或探索、或研究时的许多镜头。于是这些树叶、石子、照片都成为活动室装饰的绝妙材料,活动室里渐渐弥漫起了大自然的气息。以后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到自然中去写生”、“四季散文欣赏”、“大自然的声音”等系列活动伸展,活动室日益丰富和充实起来。特别是经过“我爱大自然”集体创作活动后,活动室里俨然成了一个地道的自然王国:他们用树枝和绿色的皱纸做出有各种各样树叶的丛林,用粘土制作大象、狮子、蛇等森林动物来装扮活动室。

(三)进行艺术创作要充分利用自然材料

如果说自然是最高的美,那么艺术是第二自然,所以艺术不是在自然之外与自然绝对对立的,艺术来自自然。所以在艺术活动中除了给幼儿提供废旧材料和一般艺术材料外,还应该多多提供自然材料,并鼓励幼儿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由于不同材料具有不同属性、质感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因此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启示和灵感。所以,不怕材料多,就怕不够用,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决定了,没有幼儿不好奇的东西,没有幼儿想不出的点子,而且材料准备得越多,越易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原始人的服装”这一活动中,教师发动家长、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自然材料如大白菜、小萝卜、柳条、芭蕉叶、野花等,废旧材料如麻袋、草绳、绸布、羽毛等,还有一般的艺术材料如画笔、颜料纸等等。材料的丰富多样性激发了幼儿艺术创造的丰富多样性,他们个个积极开动小脑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装饰自己。大白菜叶戴在头上是帽子,柳条圈在头上是花环,芭蕉叶斜搭在胸前是衣服,草绳围在腰间是腰带,麻袋围在下身是裙子等等,他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装扮形象。试想没有这么多的材料,特别是这么多的自然材料,幼儿恐怕很难把自己装扮地如此栩栩如生。所以要想使幼儿尽可能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要给幼儿提供多多的创作材料,否则幼儿再善于想象,再善于创造也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还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

在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下,幼儿可以轻松愉快地沉浸于艺术活动中,任想象的翅膀驰骋,他们可以不用规规矩矩的坐在固定的小椅子上,他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围拢老师席地而坐;他们发现“新大陆”可以和老师或小朋友随意地交流;他们不用拘谨地一点一点地勾线,他们可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挥毫泼墨;他们的太阳可以不是红色的,小草可以不是绿色的,他们可以任凭丰富的想象驰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只要觉得能表达出他们的情感,他们可以选择任意的表达方式:绘画、粘贴、泥塑、唱歌、跳舞、游戏……

儿童心地纯真,没有任何成见,感受敏锐,想象力丰富,对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可利用周围各种有利的环境,使艺术教育时时有、处处在,在各种艺术环境的熏陶下,让幼儿的艺术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让一颗敢于幻想的童心,自由地作出种种奇想,为纯真的童年多留下一点奇瑰浪漫的联想。

参考文献:

[1]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2.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

[3][捷克]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朱家雄,林琳,吕坚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5]滕守尧著.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6]边霞编著.幼儿园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3.

篇6

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内容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民间艺术教育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根基性的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特性与幼儿园课程特征是一致的,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熏陶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文化,需要艺术,民族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底蕴的积淀需要从幼儿抓起。民间艺术教育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根基性的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艺术教育,可使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与社会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增强对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培养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艺术领域要“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当幼儿还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审美体验时,在艺术活动中却能倾诉出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感受。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民间艺术品种繁多,五彩缤纷,它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它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对幼儿来说,手是他们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幼儿方方面面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孩子的手越巧,脑子就越聪明。民间艺术作品本身和创作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鼓励幼儿运用民间艺术的技巧和形式,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中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作,是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审美是民间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民间艺术蕴含着创作者对宇宙、自然、人类的种种认识和情感,传递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教师从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幼儿感知欣赏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能有效地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拓展幼儿的审美视野,促进幼儿对民间艺术内在美和形式美的逐步认知与内化,并潜移默化地引起幼儿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让幼儿充分体验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和乐趣。

五、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幼儿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民间艺术教育以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多方面的感知素材、材料、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创造作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让幼儿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的认识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另外,民间艺术里体现出的特有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能够拓宽幼儿的审美认知领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时,应支持并引导幼儿自主地学习、探究,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民间艺术活动对专心、耐心、细心的要求,能培养幼儿的抗挫性、专注性和坚持性;在参与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幼儿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并学习如何与同伴分工合作、如何进行环境管理和自我管理。

综上所述,实施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力,而且陶冶了幼儿情操,激发爱国情感,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7

一、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艺术教育是以音乐(含舞蹈)和美术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幼儿艺术教育范畴广泛,幼儿美术、音乐、歌舞、幼儿表演、幼儿文学等都涉及此领域。新时期的幼儿艺术教育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对以往的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更正、创新。以往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模式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在黑板上虎画个范例,要求孩子照葫芦画瓢。其后果是幼儿艺术感受力下降,审美经验缺失。幼儿模仿画,不但掌握不了绘画技巧,反而失去了儿童特有的生动画法。

2.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应占主体地位,他们应该懂得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出发创造出生动的儿童画。

3.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以提问“美不美”来让幼儿做出评价,幼儿自己独特的审美观都被这样的模式所屏蔽了。每个儿童都有自身的智力差别和审美倾向,这样的教育评价模式往往把孩子最终都归成一种模式,失去了他们自身的特点和个性。

二、更新观念迫在眉睫

1.改变传统艺术教育观念

新《刚要》阐述,“艺术活动对幼儿作用主要有:一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二是促进幼儿的智力;三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四是能使幼儿认知艺术语言、符号,促进创造力。”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训练的目标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2.从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脑)”,学习就是获取知识。部分教师只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子小,幼儿怎能创新?因此,必须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观念。

3.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

当前,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跳不出“幼儿围绕教师转”的怪圈。教学活动由教师支配,幼儿只能在里面打转,幼儿只能被破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探索行为。

三、幼儿艺术教育创新模式的体现

1.教具及素材的选择

教具及素材分别有:①运用有趣的教具。如果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就应有一百种表现方式,教师应大胆地将绘画融入音乐活动中。②选用有趣的素材。③巧妙利用各种资源。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开发,以开放形式,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探索。如美术角中放一些随手可以获取的美术材料,激发幼儿兴趣,让其进行创作。

2.营造宽松的氛围

幼儿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敏感的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使幼儿增加自信心。

3.内容的选择

内容有: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②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应更具有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③内容的选择要有空间,并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④内容的设计要适应时代需要,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4.正确评价幼儿艺术教育教学

我国有而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过艺术活动激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艺术活动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基于这样的基本思想,我们应正确对幼儿的艺术表现活动作出评价,主要表现在:

(1)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关注,远比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对于幼儿掌握了新的知识与方法,要给与肯定,同时把更多的肯定给予幼儿对事物的情感认知,让他们对生活更向往,更自信。

(2)正确进行过程与方法层的评价。课程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动态评价,幼儿在合作中的表现要看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在评价幼儿表现的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到孩子的情感变化,认真摸清孩子对艺术表现的理解。

(3)知识、技能层面上的评价。“在支持幼儿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是必要的,其重点在于幼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音高、节奏、速度、音色、曲式、旋律的感知及在音乐实践中的创造性、想象力与表现力。

最后,提到的还是我们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幼儿教育方向,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让幼儿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8

作者:张婷婷/沈阳师范大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曾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情绪态度的一种独特方式”。艺术的重要性不亚于爱情,不能等闲视之,它不仅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更有益于塑造未来的角色。在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在艺术领域中的学习关键在于机会与创造。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与成人不同,他们表达的情感方式与成人也有所不同。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它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因为我们的肢体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能够传递美妙的意境。而且舞蹈教育对幼儿的身体与心理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以幼儿为中心的舞蹈教学

舞蹈之所以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是主要原因.教育型的舞蹈可以帮助幼儿挖掘自身的潜力.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就意味着幼儿是作为受教育者的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包括评价与标准在内等其他因素都以围绕着幼儿为中心来开展。舞蹈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包括智力.身体、艺术与社交等等.教师必须要了解每个幼儿在各方面的需求与能力,并进行相对应的指导。相同的舞蹈教学方法是无法适用于所有人的,教师需要评估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与课程阶段是否匹配。

阶段。是指学习的各个方面也称为发展的阶段,或称为复杂阶段。教师要了解这些阶段才能够评估幼儿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及下个阶段在哪里,这对于幼儿在舞蹈方面的持续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4岁-5岁的幼儿乐于发现自己的身体可以做什么事情,它们能够自己分清楚身体的不同部位、改变的水平与方向、探索各个部位的运动范围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它们不会用劲但运动的范围很广,喜欢大肌肉群的运动但也容易疲惫,这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个年龄阶段幼儿身体的局限性循序渐进。教师可以教她们一些简单的躯干运动的伸展,让他们做一些伸展运动如:齐步走、高低拍手、弯曲膝盖等为之后的高空动作做准备。

而在6-7岁的幼儿小肌肉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稳定,这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舞蹈创编,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而且在这个年龄阶段女生的身体发展比男生的快,在动作的快慢与流畅性上都有明显的对比。

二、舞蹈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曾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不仅要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更要关注幼儿的发展速度与倾向。”艾瑞克·杰森曾探讨,作为一种系统符号、通用语言,舞蹈是人类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总结了某些复杂的动作,例如舞蹈动作,怎样将近100%的提高人脑的功能。根据艾瑞克·杰森的研究,舞蹈间接的提高了人脑的皮质系统的成熟度。而舞蹈加速了这个过程,使大脑活动的更加有效率,更快,因为舞蹈动作哪涵盖了反馈,挑战,时间与连贯。即兴舞蹈更能够提高大脑的创造性,并加以实现。大脑研究表明了人脑会根据每个体验的过程进行改变与发展。特别是艺术任务与教育实施的最佳时间是在幼儿的“最佳学习窗口”时期。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这个发展区称为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是幼儿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对一些特别的挑战的最佳时期。

例如:4-5岁的幼儿乐于模仿,像模仿动物的动作这类活动能够给它们带来乐趣,它们乐于模仿动作而教师则应该引导幼儿用身体思维来清晰的表现自己的某些想法与意图,这对幼儿的审美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7岁的幼儿这个年龄阶段老师发展专注力,这时的幼儿的注意力持久性还不够,一般在15-20分钟。如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从动作的基本学习过渡到看简短的舞蹈视频,并讨论动作的变化活动与风格。

三、舞蹈教育对幼儿的益处

(1)身体形态优美: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快速的时期,经过舞蹈的训练如收腹、挺胸、抬头,都能够使他们坐立行走都有一种优美的姿态,并且还能纠正驼背、弯腰、端肩等不良的形体问题。

(2)动作的协调:舞蹈需要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通过舞蹈与音乐结合达到和谐的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能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86-01

幼儿园时期的语言教学,事关幼儿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发育,地位十分重要。语言首先是交流的工具和载体,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工作来说,引入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不但可以极大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促进教学的模式革新和升华,培养幼儿们的语言兴趣。所以,多媒体技术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是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多媒体可以改进语言教学的方式,拓展教学的范围和层次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实现各种信息的交汇与融合,能够在一定的视觉、听觉空间内展示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对于幼儿园教学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实现图像、图形、文字、音乐、视频等的交互使用,把原先沉闷、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电教式内容,很容易引起幼儿们的兴趣。所以,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将过去的语言活动转变为更为新奇、有趣的“新型活动”。在这样的多媒体语言活动空间内,各种知识、理论与活动“交相辉映”,极大提升了语言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我们看到,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是对教学深度、层次和范围的提升、加固与拓展。简言之,多媒体技术虽然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它所涵盖、展示的内容却是教师们单凭头口讲述、解释无法完成的。所以,将多媒体与各种语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新时期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例如,在散文欣赏《秋天的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映预先制作好的课件,展示出“凋落的树叶、凄惶的秋景、连绵的秋雨”等各种情景,然后辅以文字、图画和音乐的修饰,着力在课件中展示出“秋雨”的各种特征,并阐述散文的文字之美、语言之美。类似这样的课件教学、多媒体教学,其实就是对教学的帮衬和优化,效果十分明显。

二、多媒体让语言“声化”与“动态”,为幼儿提供直接的学习素材

幼儿们还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对于语言的感知、理解和应用都处于初级阶段。但同时,幼儿园时期也是语言教学的黄金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新事物,学习能力很强,记忆力突出。所以,要根据幼儿发育、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将语言教学提高到最佳境界。具体来说,多媒体技术的独特性可以保障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是充满乐趣和激情的。也就是说,多媒体可以把看似普通的语言材料、素材变得更为“声化”和“动态”,使之成为更能为幼儿接受的知识和理论,便于幼儿们的学习与理解。

例如,在中班散文《晚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制作好一部精美的PPT。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放映出PPT,伴随着PPT的播放,荧幕上出现了晚霞的各种图片,图片的周围是关于晚霞的文字介绍以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图片放映的过程中,可以配上优雅、悦耳的轻音乐,调节气氛。之后,把课文内容配上动画、视频逐个放映出来,最后教师对文章、语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在整个的PPT放映过程中,幼儿们可以完全被PPT中优美的图片、有趣的动画和清扬的音乐所吸引,他们对于文章、语言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最后,教师再辅以适当的点拨和解释,幼儿们的理解、记忆又会得以加强。

三、多媒体能够构筑多样的情境,从而激发幼儿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幼儿是一群小孩子,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同样的,基于幼儿心理的基本特征,在开展语言活动及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和构筑多种多样的语言情境、情景模式,形成“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语言空间和活动氛围,引导幼儿们自由翱翔在这个空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言情境构筑结合起来,是对语言教学的完善,也是对幼儿们兴趣爱好的把握,二者紧密关联。

如,在进行一次关于“未来汽车”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媒体情境,把未来汽车的模型图片与动画作品融合起来,然后在班上进行放映。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勤动脑、多思考,想象一下自己心中未来汽车的摸样和作用;然后,老师选择几名幼儿出来发言,并与其他孩子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诸如这样的情境设计活动中,多媒体的优势和语言教学活动的特点能够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奇特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是可以激起幼儿们的想象力、创新力和学习活力的。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升级和改进,也是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激发和引导,其作用、影响积极而正面,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篇10

【关 键 词】知识点/文字表述

【正 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手绘线条图像课程的设置,成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很受师生们的喜爱。之所以备受师生喜爱,笔者理解是因为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价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绘技能、透视知识、立体图像和物象间空间的表达方法,以及个性化的空间表达方法。

但是,笔者在第二轮讲授此课后,通过教学总结、反思和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却发现有些知识点不清晰,不连贯,甚至文字表述不准确。

首先,笔者认为,教材在编写时,不应该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分别编写为两课,因为,《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知识点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词典里是怎样解释立体、空间这两个词的:“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我们在讲授此课时就会发现,教师在讲述立体的概念时,要借助空间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物象的空间占有,而在讲空间概念的时候也要讲立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材将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剥离开来教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笔者认为,原人美版(1999年版)美术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对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立体图像的表达》《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相关知识就处理得非常好,如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知识点清楚,文字表达准确,学生易学易懂。当然,笔者也理解编写者的苦衷,怕将一些知识点写得让人感觉过于学科性、专业化,而采取回避躲闪一些知识点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在讲授这两课时,需要给学生交待的知识点,有很多是不仅不能回避,不能不讲,而且要讲透、讲活。所以,笔者认为,原教材中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借鉴和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将十四册第二课和第三课整合为一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立体图像的表达以及主体、空间概念、透视知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则为物象间的空间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知识。

这里为什么要说物象间的空间表达呢?笔者认为现教材第三课的课题《物象空间的表达》,在文字表达上,就上一课的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而言是不确切的,不仅比学生不好懂,就是教师也不好讲清。从教材选用的图片、使用的图例和编写的文字、教参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生课业建议来看,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学会表达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但现在第三课的课题文字表述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课题板书为:《手绘线条图像——物象间的空间表达》。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义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表达的方法,画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没有了表达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层意思。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准确之处。

转贴于 二

教材十四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也存在文字表达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觉知识脱节不连贯。如第二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几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前后遮挡表达方法”,两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不能将第二课的表述与第三课相同?难道说在描绘立体物象时就不存在物体自身的局部遮挡,而只有在描绘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时才存在前后遮挡关系?而这种前后遮挡的表达就不是靠直观感受吗?此其一。又如:第二课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的“透视表达方法”,教材中文字分别是这样阐述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和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象。”“透视的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规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并无知识原则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能将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统一为一种相对科学、准确的说法两课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课中“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的“平摆式的方法”,同样,笔者认为,同是表达描绘者对立体图像或物象空间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理解,知识和表达方法是直接可迁移的,为什么在教材编写时不能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整体性呢?这样教师教、学生学都简单、容易多了,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们原本该是一课,应该将两课合二为一的理由,只是在讲授两课时对知识点分别有所侧重罢了。

笔者认为,在第三课中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述也欠妥.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多视点综合空间:以画画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了表现丰富而鲜明的视觉感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视点,而是需要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的表现方法。”这种提法,学生无论从字面上还是知识表述上理解起来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多视点”这么简单一个(问题)说法,却被“游移式”搞复杂了。笔者在讲这一知识点时,直接切入了对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对比,即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焦点透视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图1)?中国传统绘画又是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综合空间)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图2)?在讲述的同时,举一些实例,这样讲学生很感兴趣,也更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教学反馈信息告诉笔者,这样讲学生易学易懂。

篇11

一直以来,艺术文化都会寻求教育作为扩大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渠道,完成由点及面的推广。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同样可以选择教育作为最佳的宣传推广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建构以幼儿为中心的民族艺术教育体系与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让社会提高对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度,积极加入少数民族舞蹈的幼儿素质教育传承模式建设的讨论中来。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在幼儿素质教育中不断增多,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信自觉担起传承重任;同时,也可以让汉族幼儿接触到其他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和谐繁荣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教育的传播扩散,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无疑能为继续壮大文化内涵与规模提供良好的素材,同时也可以满足各民族在传承实践中的探索需求。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传承与幼儿素质教育的关系

1.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其智力,激发其潜能,初步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儿童舞蹈艺术教育内容的融入,使幼儿可以在轻松欢乐的表演中激发生活情趣。舞蹈旋律的优雅感一定程度上能熏陶幼儿的性情,使其在积极表现的渴望中激发出自我表达的潜能,能开发幼儿的行动创造性,并且使幼儿对真善美的判断力大大提升。可见,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必要性分析

(1)全面促进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民间传承。文化的传承既要体现“传”的系统性,也要体现“承”的合理性,因此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而言,需要借助人的力量来完善“传”和“承”的过程,即需要传播者和继承者两个主体,前者是发起人,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新形势下,我们应转变思路,主张从幼儿教育入手,让幼儿从小开始适当接受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培养,从而在兴趣培养和技能训练中挖掘更多的文化继承者。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其教育的质量程度关系一个人未来的人生发展,而且人的个体意识从幼儿起慢慢便形成了特有的习惯、倾向或态度等特点。适当在素质教育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将有助于幼儿成长后对特定的事物表现出较稳定的兴趣和喜爱,对于舞蹈艺术的情感关注也会愈加饱满,也就能够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传承做出更多的努力。

(2)有力推动幼儿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幼儿教育的培养,不单单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因素,还能开发幼儿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是能够影响人的行为的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幼儿的未来成长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良性影响。当幼儿开始全面接触少数民族舞蹈后,会被颜色鲜艳、风格特异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深深吸引,陶醉于情感表达丰富的民族艺术元素中,或有了美术创作的兴趣,或有了欣赏民族乐曲、歌曲和舞蹈的乐趣,或着迷于倾听舞蹈背后的民间传说,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可以被直接表现和培养的地方。因此,加强幼儿素质教育中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能够让幼儿充分培育审美观,不断感知少数民族舞蹈的价值取向,从而有力推动幼儿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幼儿表面看上去具有低龄化的不成熟特征,但完全能够接纳学校对其所提供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载歌载舞的形式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而且,幼儿特殊的心理感知能够迅速捕捉到舞蹈中的欢乐元素而产生愉悦感,自然愿意更多地欣赏舞蹈。很多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而幼儿也往往借助生活经历来学习理解,因此,少数民族舞蹈也会结合幼儿对生活的理解来使其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阶段的各种认知能力已经能够使其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掌握更多的直观信息,能够将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重新演绎出来。综上所述,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是可行的。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