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5 10:27: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商管理细分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

篇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篇2

公共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传播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尤其是管理学。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认为,当前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在工商管理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其学科地位不够高,制约发展的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研究意义。二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究竟公共关系学本身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这样?三是如果不乐观,怎么才不处于尴尬的状态?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在企业和行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取得的成绩不用回避。那么它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然而,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不是很重要,但表现出了这样的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小。从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中看,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为我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带动不了公共关系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增长。二是两者关注度不一样。虽然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地位要高些;公共关系学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学。所以公共关系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系列的配套材料及基础设施都不如管理学。三是培养的趋势不同。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认可,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切良好的现象,公共关系教学远远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管理学却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很受广大企业的欢迎。尽管高校和高职院校不断培育出优秀的公关人员,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原因何在?一方面,在国内真正从事公共关系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无法深入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对其投入少,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很少有研究机会,这就不利于学习外国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缺失将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必须对日常教学进行制约和调正。

3公共关系教学脱离困境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有组织、计划、逐步完善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还会导致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经验丰富,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素质的公共关系人员,补充到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写一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材,不仅是使用书籍,而且还可以利用视听材料,如多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最后,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成果。国家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必然能帮助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篇3

(一)缺乏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应该足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但高职学校在教学上存在形式单一、集中统一式学习问题,对整体教学成效造成影响,学生无法实现自主选取专业课程,致使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态度直线下降,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复合型多重发展目标。此外,在专业选修课程上设置得也比较单一,极度影响了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体现了高职教学缺乏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二)课程内容设置过于规范

由于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出现较为规范问题,致使教学缺少理论实践部分。然而,这也是受我国传统教学其观念的深度影响所致,在彰显课程内容规范性同时,也间接缺失了教学实践性、应用性,市场经济性质还需运用实践去印证。因此,以传统教学理论为主的观念在时间方面的受限,是现今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上面临最严重的现状之一,使当前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限制。

(三)缺乏具有特色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设置能够体现教育新观念的转变与实现,技能突出专业课程的特色,还能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因此,在教学落实方面已经成为实践教学的催化剂。将精品课程应用在专业教学上,使教师对系统知识、结构框架有全新认知,但这会花费教师大量工作时间。由于对精品课程设置的缺失、激励机制的缺失,致使该专业教师无法凝聚教学力量,对于教学资源的构建也缺乏完整性、系统性。

二、对工商管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一)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为了提升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将培养目标落实在实践上。根据实际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进而重新定位该培养目标,争取在教学改革基础上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根据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反馈出的信息,高校专家、企业单位共同参与了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工作。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紧跟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展现与时俱进的教学特色。定位该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加强了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在专业课堂中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与能力应用在实践中。将培养的总目标、方向落实至实际教学中,确保人才培养得到相应保障,使人才在培養方面具有灵活性。

(二)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想通过实践课程突出教育特色,需完善现今高职的专业课程。它在设置方面要完全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该专业课程在结构设置上大体应该包括:必修课程、任选课程、实践课程。将其课程结构进行细化,划分成具体专业模块。其中实践模块为重点,旨意在于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它主要由专业实训、假期式实践构成。只有在强化实践课程重要性前提下,才能使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具合理性。此外,对其它细化的模块进行专业训练,使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

(三)构建具有多方向的新型课程

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确保具有特色性、精品性,有利于教学改革向多方向发展,并顺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导向,以便学生在就业岗位中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人才的复合型培养方向是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以该导向为基础去构建具有特色性、多方向的专业课程,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当前教学问题。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根据企业对人才就业需求形势,结合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使学生日常学习具有一定针对性,以及促进他们在日后职业中的发展。

篇4

工商管理专业一直都是综合型院校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类专业之一,它为企业提供了众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目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尴尬,严重阻碍了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科的教学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引进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的概述

(一)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学科模拟实验教学的含义

所谓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环境进行仿真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扮演领导者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活动,并就其经营管理结果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更好地训练和提升学生在企业经营上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素质水平。

(二)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的特点

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的;教学理论同社会实践之间存在高度的结合;教学开展具有较高的引导性;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素质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

(三)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的意义

采用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法对中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素质培养等均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中职生工商管理方面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中职生企业管理决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中职生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提高;有助于中职生在工作中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

(四)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模拟实验室管理体制。中等职业学校在模拟实验室的软件维护、硬件设备以及人员管理等环节上普遍存在诸如网络安全等级低、设备使用效率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缺乏统一、规范、健全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2.不同专业实验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许多中职学校现行的工商管理实验体系当中,大部分专业实验之间的关联性不高,存在相互脱节或相互重复的问题,导致实验体系缺乏统一性、衔接性和完整性。

3.缺乏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及模式。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主要以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为主,但这些实验中的具体实验方法或模式往往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导致模拟实验在整体上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

4.缺乏对开放性实验的重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观念、网络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其实验类型中的开放性实验比例过小,这就导致模拟教学的开展不顺利,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开放和培养。

二、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的措施

(一)增强模拟教学意识,创新教学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和提高对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投入,充分了解和认识模拟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积极转变和创新教学观念,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模拟教学,加大对模拟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员投入,从而更好地确保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模拟实验室管理体制

中等职业学校要关注和重视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落实,积极建立和健全模拟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硬件设施设备的合理统筹和利用效率,加强对软件系统的维护管理,加大对软件系统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并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校内综合性的学科模拟实验室,加大对综合性模拟实验研究的支持和投入,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工商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加强模拟实验的科学设计

高校要加强对工商管理模拟实验项目的规划设计,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提高实验设计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加强对重点实验项目的重视和突出,使之形成以核心实验为主体,辅助扩展实验的教学层次结构,从而有效提高模拟实验教学的扎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结语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环境形势的不断发展,对中职生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紧跟时展,积极创新、大胆改革,通过从各个方面采用方法,不断提高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工商管理能力素质水平,进而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苑一时,陈黎琴.浅析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73-74.

篇5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发展方向与经营模式。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模式需要结合市场背景调整经营模式,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点转型,不断完善与优化自身生产结构。整个转型过程中企业社会之随着竞争力提高而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转型。工商管理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针对性研究企业经营理论与经营模式。企业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不但可以规范管理,也可以促进企业转型。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对其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通过协调工商管理与企业自身关系,但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部分企业为保证竞争优势,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实现减低成本,提高自身成本优势,通过这种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但这种方法直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工商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协调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2.1监督企业转型。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膨胀,各行业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企业承受着迫切转型的需求,如果缺少必要监督与管理,为了追求更大效益与利益难免走上违法、违规道路。但这样做不但会影响企业信誉,更为对后期融资产生影响。企业决策失误不但会失信于市场,更会因为融资困难影响后期发展。而工商管理则可以有效监督企业行为,避免出现为实现转型而采用不法手段。很多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触及法律范畴,造成违法现象的发生,比如制造仿真产品或者购入违背国家规范的商品等等,而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企业认真做好工商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违法情况的发生,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保证市场竞争环境的健康和和谐。有效遏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发生,除此之外,工商管理还能给约束企业根据国家制定的法规和企业制度形式。当企业出现违规行为变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给企业创设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2.2服务企业转型。无论哪个企业在转型中都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这些困难解决不了就会导致企业违规现象出现,这也是一个导致企业违规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所以,为做好企业转型工作,防止企业在转型中因为操作不当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工商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工商管理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应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理念帮助企业、为企业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我国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或建议,而企业根据工商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做到先知先觉,帮助企业做好转型工作,促进企业良好发展。2.3维护企业稳定。将工商管理运用到企业转型中,有利于企业提高利润,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将工商管理运用到企业转型管理中,根据市场经济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帮助企业处理好转型问题。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要发挥其自身作用,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帮助。其次,在企业转型中应用工商管理,应加大力度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对于国外的成功案例的学习,再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为我国企业发展和转型奠定基础。如此可以帮助企业规避转型风险,帮助企业未定发展。最后,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工商管理可以及时帮助企业发现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解决好这些不利问题,问企业转型创造一个良好的转型环境,帮助企业进行稳定发展。2.4引导企业转型。工商管理给予我国长期发展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正确引导与支持企业转型改革,确保转型顺利进行。这在任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实际情况下部分企业属于独立经济实体,转型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自身利益,并不能站在战略层次考虑问题,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甚至部分企业根本不考虑我国现行方针政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推动企业转型。指导内容结合企业实际进行选择,包括公共事业、原材料生产及交通运输等,向着这些基础类行业转型,并且有效结合我国发展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此外企业工商管理在管理企业转型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给企业提供各方面条件支持,部分企业发展水平无法跟上时展脚步,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设备陈旧,造成自身经营情况不好。企业转型管理中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引导作用。

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强化整个转型期间工作建设。工商管理部门监督管理转型企业,保证市场秩序,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职能科学引导企业发展,最终实现企业顺利转型。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为企业转型提供一定经验借鉴与参考,共同努力促进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杨威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教学时我们要创设灵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懂得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感受和经验而言,独立学院管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长篇大论的说教式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这也是导致有些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到课率低的重要原因。一般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有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的强烈愿望,单纯的说教很难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在讲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时,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快速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选择一个经典的案例(例如在讲解组织结构这一章时引入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变化的案例,提前要求学生查好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亮出他们的观点,讲解精彩者予以奖励,并对他们的观点给与点评,引导学生科学地运用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讲解《组织行为学》课程关于个性特征这部分时,非常适合于进行投射测验和成就需要测验。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性特征理论、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了解心理测验方法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心理测验的方式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自我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请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谈谈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然后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目标结合,这样就可以了解到个性与职业匹配对职业成功的重要作用,不用老师反复强调,由学生自己参与到思考中,激发了了解该内容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交互式情景教学,建设交互合作模式的特色课堂

在当前大学课堂采取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普遍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功能,这些特别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但是很多多媒体课堂教学仅仅是作为幻灯片播放的功能,没有很好运用这一工具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教学中采用何种模式,应由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而多媒体教学模式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情景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采取交互式教学,尽量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对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运用,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比如我们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节时,在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课堂实践教学前,根据情景学习理论强调的清晰表述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招聘时注意的问题,包括服装、基本的礼仪、招聘的角色安排等,播放一段招聘视频,边看边讲解招聘的要点,然后请大家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

三、开展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特色教学课堂

篇7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篇8

二、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的因素长期存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写大纲,同学记录笔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当前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本身知识点、概念性问题比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工商管理只有表面的一些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方面不够全面、不准确。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比如在学习到管理的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行为、心理和管理过程等等,这种抽象的知识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同时也会渐渐地使学生遇到困难而却步,枯燥乏味的感觉油然而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现象,因此,只有需要学生合理的、冷静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其次,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教材的崇拜还很明显,教学材料对中职要求存在不符。教师对按照教材教学,学生对教材死记硬背。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中,是否存在难以理解问题,然后在给学生解答,而学生往往只是一味的在意成绩,在成绩确保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死记硬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工商管理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宜当前的工商管理局面,因此,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工商管理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非常强烈,这样不但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过于单一。通常是教师掌握课程中的主体,教师按照讲授为主,尽管以其他方式作为辅助,即使将讨论法添加到课堂中,但也都是形式上的,教学内容仍旧局限在认知性问题的理解、感知及应用方面,对哲理的领悟、潜能的开发及自身能力培养方面过于单一不够全面,做的还不到位,对学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给学生而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而其思维方式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是将课本转述,同时学生的疑问权利也渐渐被取代。相信只有一改以往的教学单一,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实践能力,只有不断的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扭转学生的学习习惯,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总是扮演者“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总是被动的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长此以往渐渐形成了这种学习模式,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得到改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懒惰的学习态度,总是依赖于老师的监督,不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学习,一旦遇到阻碍立马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因此,现代的实践教学方法,一切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题,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思考、探索,教师只是单纯的负责引导和指导,从而让学生养成凡事靠自己的学习心态。

篇9

一、“四化两型”的含义及其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一)“四化两型”的内涵

“四化两型”是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四化两型”就是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四化两型”是国家和政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只有坚持“四化两型”的发展观,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工作时的工作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四化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1、高职学生要具有很高的实际管理技能

受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因此,许多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指简单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技能的掌握. 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

2、学生要有社会信息更新的敏感力

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信息的更新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善于收集信息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洞察力.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对信息的发现和收集能力,不断的对企业观念、技术和模式等进行更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二、“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四化两型”所隐含的要求和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四化两型”建设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毕业生对生活的需求,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输出的比例与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不协调,这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这些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前社会和企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类别的时候,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是不利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的.

(二)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四化两型”的建设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四化两型”建设的额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虽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符合企业发展技能需求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不高,虽然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继续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我国高职院校也洞察到了社会的需求方向,积极开展相应专业保证人才的输出.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本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通过对“四化两型”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提出基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具体为:

(一)紧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把“四化两型”建设和地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经过详细的研究,落实到高职院校对人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紧抓人才培养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首先应该与企业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逐渐的信息流通,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做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规划.最后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专业结构.

(二)紧抓人才质量,推动内涵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也逐渐增大,因此一些高校为了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在专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社会条件下,紧抓人才的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紧抓人才的质量的建设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二,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在学生中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第三,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督体系,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四、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在“四化两型”的背景的影响下,做好专业的战略发展工作,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院校的市场竞争力,使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以理念领跑,以创新实践求发展,建设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长久的发展模式.

篇10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当中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

1、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常常会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并且对于理论教学特别的重视,缺乏单独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且实践教学计划也不过是辅助教学而已。

2、在制定好的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因为受到相关学校实践计划经费不足的制约,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常常以理论为主,涉及到实践教学的较少。

3、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大纲中缺少实践教学大纲的设计,导致教师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时,不会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重视,只是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

(二)实践教学的模式较单一,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

当前,我们国家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都开始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一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考察与实习等,而因为一些高校的经费不足,学生又多,就产生了很多企业不接收外来学生的现象,参与实践教学的模拟实训变成了形式性上的实践,不具备很好的操作性。其教学思想与方式也较为单一,借助教学案例做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相应的提升。而伴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实践教学学生的兴趣普遍不高,教学效果特别的不理想。

(三)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资金投入

很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进行重视,然而因为其资金投入少,针对工商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费用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教学效果特别的不理想。比如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其严重制约工商管理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的不足,并且缺少相应的师资配备,实践教学设施不齐全,更没有让相关的教师去相关组织或企业去学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用一些资金购买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软件,然而却因为缺乏资金对软件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与维护,无法实现提升相应实践教学水平的目标。

(四)缺乏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学生实习机会很少

对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其主要的方式就是能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社会之中,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学有所值,学以致用,进行不断的创新,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普通教学型高校,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社会发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和企业一起在校外建设大学生的实践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运用自身方式跟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实践基地的筹备,最后却因为用人企业的需求问题,使得校外的实习基地不能进行正常的运作。

二、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以就业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与教学体系一定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进行实践教学其重点就是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培训。实践的教学体系需要在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构建,做相应教学目标的制定,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专业培训,对实践教学的实施、组织与方案评价等进行控制管理。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各高职院校一定要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细致的分析,继而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更具优势。

(二)建立实践与理论课堂有机结合的模式

要想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的教学体系构建时,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能够强化理论学习,培养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实践的课堂更侧重于专业的实践,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保障实践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做社会调研或者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在此过程中做出相应奖励,激发出教师与学生们的实践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管理过程中,还要在其中融入各种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创业、企业模拟及营销比赛等。

(三)加大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工商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开始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实践教学可以顺利地进行。如:高职院校可以向政府的财政部门做出相应的资金申请,并整合资源,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向个人或者企业进行融资,请本校的知名校友出资对本校建立实践教学的相应体系进行支持。另外,高职院校还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优化配置。

(四)建立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想增加实践教学的相应资金投入,可以积极打造产学结合的模式,让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大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可以走向社会,真正地投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去,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产学结合这种模式能够让企业和高校之间达到共赢。对企业来说,招聘成本变高,需求人才也越来越多,产学结合这种模式能够使其直接从高职院校把有竞争力的人才吸收过来。而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对教学水平进行更为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问卷问项的设计主要借鉴了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质量满意度测评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主要包括4个指标“学生期望”、“教学质量感知”、“教学满意度”与“教学忠诚度”,各指标的问项均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表示最低;7表示最高)。

“学生期望”指标主要从个人需求与能力提升两方面设计问项,包括“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充分的白由表达空问;轻松活泼的互动氛围;发人深思的案例等”;“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显著提升你的团队协作能力;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教学质量感知”包括1个问项:“你觉得案例教学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你的个性需求和对白身能力提升的预期”;“教学满意度”包括两个问项:(1)实际的案例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了你上课之前的预期;(2)想象一下你理想中的案例教学课堂,你觉得实际的案例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你心目中的理想和完美?最后,“学生忠诚”指标只有1个问项,即“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你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

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总体上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期望高达6.73分,这一结果说明在学生心目中,对案例教学是寄予厚望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案例教学这一模式,能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以及强化集体合作意识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等个性需求满足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然而,当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教学课堂之后,其感知到案例教学质量却与之前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质量感知指标的均值为5.27。预期与现实感知之问的差距必然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评价的降低。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满意度指标均值为4.41,说明实际的案例教学课堂与学生们心目中理想的案例教学课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案例教学忠诚度较低的关键性原因之一。结果显示案例教学忠诚度指标的均值只有3.97,说明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学生们并不会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现实中的调研结果,对于我们有志于通过案例教学打造课程特色的教师敲响了一记警钟。同时,我们开始不得不关注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只有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提升案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利器。

二、高校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对象与方法说明

本文采取学生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具体选择上过“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同学为受访对象,因为这二门课题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到案例教学频率最高的课程,学生在进行案例教学质量评价时的主观感受是最深刻的。

然而,由于本文主题涉及教师日常教学评价等敏感性话题,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期望偏差问题(So(ial Desirability Bias。当人们在回答问卷时感到社会压力而给出能被社会认可的答案时,就形成了社会期望偏差。为了减少这一潜在影响,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降低社会期望偏差的干扰。事实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进行访谈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进行个人深度访谈,而不是焦点小组访谈,将受访者的白我表现以及周围人“言行一致”价值观压力等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第二,尽量将被访者引到比较安静的地方,让他们感觉更加白在。采取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营造放松、信任的氛围,鼓励被访者更加放开,更加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第三,对于一些特别微妙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投射法,让被访者评价其他的相关行为,比如我们尽量不提到某某老师的营销课或战略管理课。共访谈了38名受访者,有效受访者为36位。

2.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最后梳理出了五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案例选取”、“案例课堂建设”、“案例教学师资”、“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以及“案例教学考核”。

(1)案例选取。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本身的选取是影响案例教学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接近94%的受访者认为相对于“洋案例”而言,本土案例在案例课堂教学中更受欢迎。同时,还有近88%的学生认为案例的预测性很重要。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内容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另外有8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内容的实践性,不要过分地强调理论;同时,时效性(74% )与关注度) 64 %)也是受访学生经常提及的两个方面。很多案例选择集中于沿用已久,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形势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可能经典,但由于重复了太多次,对其分析形成了套路,甚至网络上或教科书中已有很多格式化解读,更可能教师的讲解也会沿用这些标准化分析思路。这样缺乏针对性的“老面孔”案例无疑会削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白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有6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的真实性,因为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配合理论教学,会对案例内容进行相应的改编甚至于完全虚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案例的教学满意度。

(2)案例课堂建设。事实上,选择了一个好的案例,只代表案例教学成功了一半。因为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我们有可能选取了一个恰当的案例,但有可能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课堂以后,并没有达到他们的初始预期。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问的差距,将导致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研究发现,93.17%的受访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课堂应充分调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思考者、讨论者、表达者;而教师则应作为引导者、聆听者,沟通者。然而现实是有的课堂设置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在案例选取、讨论、总结中过多干预,挤占了学生的能力发展空问,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事实上,这样的互动模式扭曲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使得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另外,有88.14%的学生认为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教学课堂体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就无话可说了,即所谓的“思维定势”现象;同时,有些同学案例讨论时只能就事论事,无法联想类比,也很难说出白己独特的观点;而且,当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时,总觉得案例分析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无法投入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有时案例课堂中经常是有同学说无同学听。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材料,还有要提前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中,我们经常面临的困惑是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是案例穿插理论还是理论讲完之后再呈现案例或者案例先于理论?我们的研究中似乎更偏向于先理论阐述后案例讨论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激起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的深度。因为如果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即兴发言或发言时不着边际。

我们还发现案例教学氛围也是重要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74.2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氛围提到了这一因素的价值。比如很多受访学生认为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氛围,案例课堂规模最好是小班上课;同时认为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要体现讨论的氛围(比如圆桌式等);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然而现实中有些案例教学形式缺乏合理的设计,甚至将案例讨论环节省去,把讲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学生变为被动的接受对象。另外,有54.1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课堂节奏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应该提前有一个案例讨论主题的推进顺序,这样才能提高案例课堂时问利用的有效性。因为现实的案例讨论中,有些同学发言的过程中太面面俱到、忽视重点;甚至有些同学通篇念稿;同时,对于复杂的案例,案例介绍加课堂讨论的方式有时就演变成了混沌无序、离题较远的胡聊闲扯。事实上,还有35.47%的学生提到了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的价值,认为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应该加入到案例课堂中,这样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有29.18%的受访学生认为多元案例教学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作为案例教学,如果能将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企业有关人员请到课堂中来进行现身说法,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案例教学师资。教师作为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与主导者,对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有96.23%的受访学生提及到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是会影响到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另外,有94.33%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案例点评技巧,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均提及到教师点评一定要实现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的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同时,教师点评除了应该给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外,还要有详细解答;另外,教师的点评要有可执行性。总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当的是精神导师的角色,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案例教学对于培养白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意义,而不只是机械地布置任务。最后,还有89.74%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理论视野问题。事实上,学生们并不否认教师们的理论功底,只是在案例教学中,能做到真正“活学活用’,的教师并不多,有些教师很难做到案例教学点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融合。因此,此处所提及的理论视野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与价值。

(4)案例教学的能力培养导向。正如前所述,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如果学生在经历了案例课堂后,感觉这些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则会降低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期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别为:独立分析与质疑能力X95.33%)、团队协作能力(94.33 % )、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91.02%)、沟通协调能力(87.74%),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85.33% ) ,决策能力X79.25 %)与资料查阅能力(74.32%)。实质上,案例教学是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分析、判断决策、口头表达等能力等。案例教学对学生来说比理论教学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而理论教学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快速性方面具有案例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味地偏重于案例教学,可能会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一味地偏重理论教学,又缺乏对学生能力应有的锻炼。因此,正确的平衡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的关系,是广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所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5)案例教学考核。正如前所述,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现象,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时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变得鸦雀无声了。这种结果将造成一种课堂互动程度的进一步降低,让本来对案例讨论有着较高兴趣的同学们也产生了负面情绪。因此,我们经常在思考,是否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设计以防止此现象发生?应如何设立一个规范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怎样评分是公平客观合理的?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案例教学考核也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由于案例分析结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不能按照客观题一样的标准予以评判,而应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95.33% )、判断决策能力X94.27 % )、创新能力(91.87%)、团队协作能力084.37%)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力(77.28%) o对学生在案例课堂中思维品质的展现给予全面的考量,比如分析过程是否恰当,结论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结论推断是否符合逻辑,思维有无创新的方面进行考核。

另外,使用小组内匿名互评(61.27% ),可以从制度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减少“搭便车”者的数量。而且应将案例课堂的表现纳入到学生总成绩评定的框架内,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其更加重视。当然,在评定方式方面,有近97.76%的学生还是认为教师评定应占主导;其次是组问互评(84.23% )。以上三种评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评定的科学性,从而保证评定结果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三、对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建议进行科学的案例选取

目前而言,教师在选取案例时,经常犯“崇洋媚外”、“事后诸葛亮”、“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内容老套”等问题。

一是本土案例与西方案例并重。案例由于继承于西方,案例教学模式在案例的选取上多注重欧美国家。然而,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活跃的本土市场上也有着层出不穷的案例。反映中国经济与市场的案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的。对本土案例产生的特殊环境的理解、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制度和市场的特征解读都是我们仅仅讨论西方案例所不能获得的。因此,重视本土案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本国企业面临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选取一味的本土化,可能使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因此,应适当地保持二者的平衡。

二是强化案例的预测性。现有的很多案例都是马后炮似的“以成败论英雄,,式的案例,学生们很质疑其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这也对我们的教师进行案例库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这种案例是立足于未来的,是对未来企业运作的一种分析与预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增强案例的现实性。案例选取也要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切实感受或经历过的情境下的案例。案例设计者可以从各种媒体中、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生活场所中搜集最新的典型案例。身边的案例往往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因为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相比于传统的经典案例,这样的新鲜案例由于没有固定的解读和评价,往往也更能提升学生的白主创新意识。在一个新鲜案例的分析中,学生思维训练的密度和深度比在传统案例大得多。

2.改进案例课堂建设

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要改进案例课堂建设,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应通过组织、引导,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前提下深入探讨、辩论,从而实现由个案到理论、理论到现实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教师要摆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角让位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白己的观点和看法。当然,由于学生对问题讨论面的控制能力不强,有时可能会偏离主题目标的探讨。所以教师提纲挚领的有力组织是保证案例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学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只有双方的共同参与、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既定目标。

二是应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进行案例课堂前的相关准备。因为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包括对案例材料的熟悉、相关理论背景的学习、讨论小组成员之问的充分沟通与交流等。学生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案例讨论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当然,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种有效的案例教学氛围,这种氛围的创造包括环境与气氛等方面,比如案例课堂规模以小班为主;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比如以圆桌式为主;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不能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否则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案例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

三是走出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对具体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平台等。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进而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强化案例教学师资

现实中,很多教师白身的成长背景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术背景深厚,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受到白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认识也多基于白己的理论知识,很难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实质,使案例教学流于肤浅,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因此,工商管理专业院系在案例教学的师资配备上应予以重视。不要一味以学位论高低,而应该让有过实践经验或与企业联系紧密的教师担负案例教学的任务。这样,他们的指导就不会只流于理论层面,而是具有深刻的实践、经验意义。另外,教师也应通过实习和调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丰富白己的实践经验,提高白己的实践能力。

4.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学生们通过参与案例课堂试图提升的能力包括独立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策能力与资料查阅能力。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课堂建设与案例教学考核等方面均应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要导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案例讨论最好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由各案例小组白行推选一位团队领导,由团队领导根据团队成员的素质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分工应尽可能模块化,比如资料收集、PPT制作、案例陈述等。然后,教师在进行学生综合成绩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规避“搭便车”现象,同时还可以促进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集体精神。

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对案例进行点评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反应见缝插针适时提问,设置悬念,可留出思维空问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白己的观点。例如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提出种种观点,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5.规范案例教学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