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47: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首先,让每位任课老师都参与进来,对班级中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给他们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对这些儿童实施个别化教学,确定各自的训练方法。这样,孤独症孩子在课堂上就会始终被老师所关注,处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没有那种被冷漠、被边缘化的感觉,这一点对患有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人际交往障碍、语言发育缺陷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特征。他们往往独自一人活动,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旁若无人。让这些孩子身处在班集体氛围中,本身就是为患有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例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读“牙刷”一词时,也有意地要求一位姓王的孤独症孩子和同学们一道读,虽然他是被动的、不情愿的,但还是勉强的站起来把小嘴动了几下。尽管是这样,我还是表扬了他,并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他。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尽可能地参与进来,鼓励他说话。渐渐地他表现的主动多了。
二、利用活动课和游戏课增强训练力度
游戏这类集体活动课本身对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特别是对患有孤独症儿童显得更加重要。在活动课中,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滑滑梯、荡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这对他们行为、语言交流的康复有较好的效果。老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然而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没有任何兴趣,要培养他们做游戏的兴趣,全靠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来系统的引导。有一次,我带学生进行感觉统合的康复训练时,其他同学都按要求进行各自的康复训练活动,只有患孤独症的小王站在一旁,目光呆滞、不愿参与、漠不关心的样子。这时,我就走过去把他带到滑梯旁,并且拿出棒棒糖来引诱、刺激他,还让其他同学表演给他看。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也能坐在滑梯上玩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我就立即用手摸摸他、拍拍肩的方式来亲近他。后来,我在上活动课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强化他的参与,尽可能地让他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就这样不断地进行康复训练,最令我欣慰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他也能参加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三、利用科学成果强化康复训练
在学校里,我们运用教育医学领域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的研究成果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任课老师明确任务,对这些孩子,见缝插针地强化训练。针对孤独症儿童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语言缺陷等,我采用了“目光接触”训练和“呼名应答”训练的方式,经常地、不分场合地找机会训练。这些孩子从不和别人正视,感情木然,为了唤醒这些孩子交往的意识,我就用目光接触的训练式强化对他的康复训练。一开始,任凭你怎样呼唤,他总是不看你。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强行拽着他,让他看着我,直到目光正视着我为止,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他渐渐地有反应了,虽然要呼唤几次,他才看我一下,但毕竟还是有起色了。同样,我用呼名应答的训练方式强化了呼喊他姓名让他应答,也取得了—定的进步。
四、利用“家长学校”完善训练成果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药物治疗
孤独症的药物治疗基本采取对症处理的原则,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目前仍没有患者期望的特效药。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或者阿立哌唑用于治疗孤独症患儿的刻板重复行为、自伤攻击行为等。针对共患多动、注意障碍、癫痫、智能落后、抽动、情绪障碍等可采用药物对症处理。
康复训练内容
言语训练①言语表达:训练发音器官、练习发音,从单词、简单句向复杂句过渡。②言语理解:本能的、常用词语的理解,抽象、复杂语句的理解和应用,并结合场景训练。③言语沟通:在社交过程中用言语来交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图,回答别人的问题。谈论维持一个完整的话题。注意言语节奏、语速、语调等。
交往训练通过游戏、集体活动训练言语交流、表情交流、肢体言语交流,以及观察、模仿交往活动。在交往中逐渐培养互动、分享、团结、友谊、求助、同情,学会接纳关心别人,理解人情世故,掌握社交规则等。
行为矫正 采用正性强化法、负性消退法。强化好的行为,使不良行为退化,消除刻板重复行为,纠正兴趣范围狭窄,改善攻击、自伤、发脾气、偏食等。
生活自理 培养饮食、洗漱、睡眠、穿衣、外出、购物等生活技能。根据实际能力和年龄水平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
感觉统合 针对交往被动、言语落后、敏感胆小、怕大声、易紧张、幼时走路不稳、左利手等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大动作运动和精细动作运动。大动作运动:滑板、跳绳、平衡木、吊缆、袋鼠跳、羊角球、大笼球等。精细动作运动:穿珠子、插棍、折纸、搭积木、画画、练习系鞋带、扣扣子、用筷子等。每周3~4次,每次40~60分钟。
智力开发 左脑开发:计算、领悟、抽象性、逻辑性的训练。右脑开发:操作能力、空间结构能力的训练。
情绪控制采取挫折教育,让患儿自我放松、自我宣泄。情绪认知可让患儿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原因、影响、后果,并分析比较。
心理支持 做好心理保护,培养患儿自信心,接纳自己,避免频繁的负性情绪刺激。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情商。
特长培养 根据喜好和优势选择特长培养。如记忆力好,心算力好,歌唱能力好,绘画能力好,喜欢模仿等。主要康复培训理论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孩子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目前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TEACCH教学法 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①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②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③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运动、感知、认知、手眼协调、言语表达和理解、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④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言语、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当前,我国听力障碍儿童的数量巨大,致力于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工作的同仁都在探求科学、系统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的方法与途径。而以教育为途径,融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于一体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听力障碍儿童以相对清晰的语音表达日常生活的要求,用最简单的口头语言方式与人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听力障碍儿童初步的听说能力和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
而传统的听力障碍儿童语训形式,只是借助粉笔、黑板、挂图等,手段陈旧,难以引发听力障碍儿童的兴趣,教学效率低。在方法上,以往教学往往偏重机械记忆、反复训练,仅仅立足于教师单向传授,儿童被动接受,“鹦鹉学舌”,并不能做到让听力障碍儿童全面理解和学会实际运用。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同样,在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中进行的多媒体(包括计算机、录音机、录像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形象生动具体,内容活泼有趣,手法新颖丰富,具有传统形式无法比拟的表现力,易于激发听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充分地调动听力障碍儿童的其余感官,弥补听觉缺陷,使听力障碍儿童能通过多感官多渠道理解掌握语言,获取信息和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调动听力障碍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其学习潜力,培养实际语言能力,尽早尽快让听力障碍儿童得到语言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辅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系统的构建
多媒体辅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系统框架的构建
多媒体辅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系统框架,自上向下分为构音训练、语音训练、语言训练共3个域7个项20个细目,如图1所示。
多媒体辅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系统内容的构建
1)构音训练,以生理和解剖为基础,以舒适的、清晰的发音为最终目标。对于健全儿童,构音系统的生理发展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在教育中,这一个过程往往不被重视,甚至忽略,但不会影响儿童正常言语的发展。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构音系统的生理发展往往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医学教育康复。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训练(呼吸、放松、嗓音、口腔、构音)、发音矫治(声调、响度、起音、舌位、共振),共2个项10个细目。
例如呼吸训练,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都存在发音异常紧张的现象,问题在于吸气量较少。当呼吸活动与言语活动明显不协调时,发音行为就会出现异常表现。通过调整言语呼吸,尤其是对呼吸运动进行调控,这对发声有很大的帮助。
如发/S/音,模仿大海退潮涨潮时的海浪声。当海浪拍打海岸时,使声音响度增加;退潮时,响度减弱:
s----------S---------
s----------S---------s-----------
通过电脑游戏课件“响度”“消防车”“吹蜡烛”等,能帮助听力障碍儿童较好地掌握呼吸方法,更好地控制声音响度。
2)语音训练,以语言学为基础,以语言学习为最终目的,是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言语矫治与语言教育的桥梁。其主要内容包括音节训练(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词语训练(名词、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共2个项7个细目。语音训练必须采用音素教学法,要从声母、韵母、声调的单项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会话。
例如声母训练,第一步,双唇音、唇齿音(b,p,m,f),舌尖音(d,t,n,l),舌根音(g,k,h);第二步,舌面音(j,q,x);第三步,舌尖中音(zh,ch,sh)和(z,c,s);第四步,进行声母和复韵母、声母和鼻韵母的组合训练。
通过电脑游戏课件“天使”“海豚”等,利用音素样本跟踪法,先录取听力障碍儿童在当前水平下最好的音素,保存后作为样本文件,让听力障碍儿童不断地匹配和模仿,达到要求后再重新建立音素样本,循环到达到目标音。
3)语言训练,以相对清晰的语音表达日常生活的要求,能用最简单的口头语言方式与人沟通交流。其主要内容包括句子训练、句群训练、应用练习,共3个项。
例如句子训练,句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不断增加句子的修饰成分。
一级:单词句,如“什么”“干什么”。
二级:简单句,如“什么干什么”。
三级:较复杂的单句,如“什么在干什么”。
四级:较复杂的单句,如“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五级:较复杂的单句,如“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六级:简单复句。
通过电脑教学课件“新概念学说话”,利用其中的游戏,让听力障碍儿童认一认、学一学、练一练,经过动画演示和亲自操作,帮助听力障碍儿童较好地理解和表达句子。
多媒体辅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系统的实施
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树立教育新观念
一直以来,教师依赖于单向的、机械的传统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不会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设施。因此,首先强化教师自身建设,使大家思想上有深刻认识,心理上有充分准备。
1)学习内容。教材:《嗓音言语的解剖与生理学》《嗓音言语矫治实用手册》《嗓音言语的重读治疗法》《新概念学说话》等。实践:“启音博士”电脑软件操作训练、“启聪博士”电脑软件操作训练、“新概念学说话”电脑软件操作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
2)学习方式。如图2所示,专家组、区教研室进行指导,主任、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学习与实践,教师自学。
案例实施
教师开展听觉察知、听觉注意等方面的电脑游戏活动,培养听力障碍儿童注意听的习惯,提高对声音的感知和辨识能力。通过呼吸训练,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用生动的动画与语言相结合,提高其对语句的理解能力。通过对电脑数据的分析,教师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估听力障碍儿童的现有状况,制订出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计划,大大减少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语训质量。
柳××小朋友,男,3岁,重度神经性耳聋,刚入中心时,不会倾听周围的声音,发音时气息较短促,不能正确地发音,口腔运动功能差,不喜欢说话,习惯用手势表达。经过言语测试,电脑评估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正确地得出该听力障碍儿童的原始水平:其基频为464 Hz,最长声时为2秒。基频过高,超过儿童的正常范围(250~400 Hz),最长声时太短(标准值为10秒),严重影响说话能力,声音怪腔怪调。结合电脑数据分析和听力障碍儿童的实际表现,教师制订个案计划(表1)。
经过一学年多媒体辅助语言康复训练,再次进行言语测试,电脑评估数据分析,教师正确地得出该听力障碍儿童的现有水平:其基频为388 Hz,最长声时为7秒,基频已在儿童的正常范围内,说话声音逐渐自然,没有尖音、怪音现象。最长声时指的是一个人最长发声的能力,即深呼吸后持续均匀地发/a/音,获得的最长时间就是最大声时,它能客观反映发声效率的高低。该听力障碍儿童现在已能持续7秒,虽然还没达到标准值,但其呼吸和发声能力已有明显改善。通过前后数据对比显示,该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证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编制与实施多媒体辅助系统
主要构建起辅助课件:“启音博士”训练课件;语音训练课件;主题教育课件的制作和操作;重读训练课件的制作和操作;实时语言训练课件的制作和操作。
多媒体辅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系统构建实施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成师幼互动模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单一的语训模式,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的局面,优化语训结构,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做到教师与听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与听力障碍儿童之间的互动,看、听、说、想结合,使听力障碍儿童不感到负担或厌烦,充分激发听力障碍儿童的主体意识,主动投入教学游戏活动;使听力障碍儿童能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听说的好习惯,并在教学中感受自己成功的愉悦,树立勇气和自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水平
以往陈旧的教学手段教育的听力障碍儿童,学习兴趣不高,不主动学习,进步极慢,教师教课很累,又没有成效,教师的心理也极大受挫。自从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后,切实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都能主动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边学边教边反思,再学再教的方式,并能扬长避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丰富的教学经验相融合,不但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进一步完善听力障碍儿童语训中的评估
利用多媒体的记录和评估功能,更科学有效地管理教学。传统方式下,教师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主观对比和评估听力障碍儿童发音是否准确,据此制订计划,目标可能失准。而利用多媒体记录听力障碍儿童的发音并进行数据对比,更具科学性,教师能及时明确下一步目标,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另外,详尽直观的记录还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资料积累也有助于教师丰富经验,提高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目前对于多媒体辅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80%的重度神经性听力障碍儿童有了明显的进步。尽管如此,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对极重度神经性听力障碍儿童(程度≥100分贝)的康复训练效果不佳,需借助医疗手段来补偿听力障碍儿童的残余听力(如植入人工耳蜗等)。因此,下阶段还需对多媒体辅助极重度神经性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绍珠,周兢.听力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吴海生,蔡来舟.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儿童失语症指部分获得或者已经获得口语能力以后所发生的失语症状。儿童失语症的主要病因是脑外伤以及神经中枢感染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因此,对本症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儿童失语症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其中脑外伤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例。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语言流畅。
1.2临床表现 听力理解障碍是失语症的常见症状,患儿对口语的理解能力降低或丧失。El语表达障碍表现为言语速度减慢、说话量少而且费力、声音低弱以及韵律失常、阅读书写均有不同障碍。失语症也有不同的分类,例如:①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症: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价的意义。③失写症:患者能听懂另Ⅱ人的语言,但自动书写能力丧失,默写和抄写也是不可能的。④失读症:看到原来认识的字符读不出音,也不知道其意义。
1.3方法 训练场所选定在光线充足,安静的室内,要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最好是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进行一般30rain~lh/次,3~5次/w,34月为1个疗程。以一对一训练为主,适当的集体训练,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兴趣。(1)听解训练:①听觉训练:利用听音乐、听广播,念书等形式刺激患儿思维,提高语言理解能力,5次/d,10~20min/次。②手势训练:通过患儿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③实物刺激:让患儿说出所看到的实物名称,训练师适当提醒,反复练习。④图片刺激:在桌面上摆放2~l2张图片,治疗师取2张摆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根据指令进行指认,然后变换顺序反复进行之后,增)JI14张或6张,进行4选l、6选l,熟练后可6选2,8选2训练,也可增至9选3、l2选3等。(2)表达能力训练:①命名训练:将实物或图片逐一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命名,也可给予视觉刺激,口形提示。②复述训练:患儿随训练师进行勾述,根据患儿水平,选择单词、短句JL歌、故事等,注意让患儿观察训练师的13形,注意听训练师的音准。③书写训练:从抄写开始,将字卡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抄写,听写日记单词或看图片让患儿写出有关单词,能完成的,进行短句,长句、短文的听写,或让患儿看情景画写出内容。
1.4构音障碍以语音训练为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发音器官的训练:①训练唇运动:指导患儿作反复的张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训练。训练时要面对镜子,这样会使患儿便于模仿和纠正动作。唇的训练是为患儿发双唇音做准备。②训练舌运动:指导患儿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动作,同时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然后顺向或逆向舔全唇动作,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d,5~10min/次,可用棒棒糖引导,严重障碍的可采取被动运动,治疗师戴上指套或用压舌板协助患儿做舌的各种运动。(2)发音训练:患儿可以完成以上动作后,要让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如:双唇闭合、伸舌等。随后做无声的构音运动,最后轻声地引出靶音,先发元音,后发辅音。辅音由易到难。待能发辅音后,要训练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这些发音比较熟练后,就采取元音加辅音再加元音的形式,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3)辩音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能力对正确发音很重要,所以要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错音,可以通过13述或放录音,让患儿掌握正确发音,也可充分利用视觉能力,如:通过画图让患儿了解发音的部位和机制,指出其主要问题所在,并告诉他(她)准确的发音部位。此外,也可结合手法准确的发音。(4)语调、音量的训练:多数患儿常表现为音调低或单一音调,训练时指出患儿的音调问题所在,训练发音由低到高,利用乐器的音阶变化来克服单一的音调;在调节患儿音量上,主要调节自主呼吸对音量的控制[1],让患儿延长呼气时间,采用吹气球、吹哨等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增加发音动力。另外,带有音量控制开关的声控玩具用在训练上也很有效。
2 结果
①上述治疗方法对失语症患者的训练康复治疗起到很大作用,对失语患者的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有一定效果。②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失语症是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2]。障碍的形式取决于脑损害部位,一般分为运动和感知2类,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发音训练是首要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等。训练从患儿熟悉的物品、动作开始,由易到难[3]。在语言理解方面,应从视觉、感觉、听觉等多途径刺激;在引导表达方面,在训练师带领下学一些模拟声音。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训练。家长可以建立家庭训练模式,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儿童孤独症是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其核心问题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以及行为刻板古怪【1】。近些年来儿童孤独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预后情况很差,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孤独症患儿常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出现感知觉障碍,平衡感觉统合失调、本体感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以及空间知觉统合失调。常常动作不协调、触摸感觉灵敏或是迟钝、充耳不闻或听觉过敏等,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还给家庭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国外有较多针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感觉统合训练虽然存在争议,但是也已经被使用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障碍,本组研究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障碍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孤独症儿童36例,其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14例,年龄3-8岁,其中3岁8例,4-5岁18例,6-8岁1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颁布的《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的诊断标准,并排除Rett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儿童精神分裂症以及精神发育迟滞等。
1.2方法:根据患儿情况制定训练计划,主要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触觉训练,采用按摩球和平衡触觉板进行训练,能够强化皮肤,对大小肌肉关节进行感觉的识别,有助于调节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前庭平衡训练,采用按摩球、滑梯、平衡台等进行训练,调节前庭的信息以及平衡神经的反应机能,有效的促进神经组织的健全。弹跳训练,采用羊角球和跳床进行训练,能够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等,有效的强化触觉神经,关节等,并且使左右脑能够健全发展。固有平衡训练,采用独脚椅、大陀螺进行训练,能够调节脊髓中枢神经对抗地心引力的协调,耳中平衡得到强化,健全身体机能。本体感训练,采用滑板、平衡台、跳床等进行训练,强化固有平衡、前庭平衡、触觉以及大小肌肉的协调,使身体能够灵活运动。每周训练6天,每次训练一个小时,所有患儿均进行6个月的训练,可以根据患儿的情况对训练进行调整。
1.3评估方法【2】:评分标准少于40分为轻度失调,低于30分为中度失调,低于20分为重度失调,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包括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和生活自理五个因子,各项评分相加,分数越高表示孤独症越严重。训练前后均进行测评,进行比较。
1.4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感觉统合评定表中的一项评分达到了正常值或是提高程度超过10分;有效: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分提高了5-10分;无效: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分低于5分。
1.5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比较使用方差分析χ2检验, P
2结果:
2.1训练后结果:前庭失调显效15例,有效8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为95.8%;触觉过分防御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总有效100%,本体感觉不佳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2%;学习能力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0.8%,详见表1
2.2训练后ABC值变化:患儿训练后在语言、交往、感觉、运动能力方面与训练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孤独症儿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交往、语言发展、认知等,对事物的反应会过度敏感或迟钝。感觉统合是人体器官将部分感觉信息组合起来,通过大脑的统合来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做出反应,若这项功能障碍,则会对外界刺激产生迟钝或过度敏感,发生非正常的感知觉。感觉统合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yres创立【4】.根据儿童在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5】,让其能够将感觉统合起来,促使大脑发生生理的反应。尤其是对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的处理,让患儿的手、眼、脑达到协调,做出正确的感知觉反应。孤独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口吃,触觉统合失调会对外界的触碰十分敏感或是迟钝,容易受到惊吓,喜欢挑食偏食,听觉统合失调的患儿听觉会过度敏感或是充耳不闻,视觉统合失调的患儿看书阅读会跳字,串行,甚至会出现视而不见。平衡觉统合失调患儿会判断不出距离和方向,不能够配合做事等临床表现。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改善患儿的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指定训练内容,主要是对前庭失调、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觉不佳、学习能力进行训练和纠正。本组研究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分为95.8%、100%、79.2%、70.8%。在改善患儿的语言、社交、感知觉、运动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均与治疗前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统合训练虽然仍旧存在不完善之处,但是对孤独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均具有明显的改善和帮助,对于前庭失调、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觉不佳、学习能力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在经过训练后患儿能够增多语言交流,提高了交往、运动能力,并且对外界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运动协调功能更好,所有临床症状具有好转,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荣源,龚惠兰.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02):190-192
[2] 张俊蕾,张会敏,李荣.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08):641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较高的终身致残率使该类患儿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目前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尚无特效疗法,研究发现此类患儿额叶功能存在异常[1],本研究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基础上加入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的高频经颅磁刺激,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龄(4.09±1.17)岁。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儿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年龄2~6岁,性别不限。②家长自愿选择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能完成4个月康复治疗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标准:①有癫痫疾病或脑电图有异常不适宜进行高频经颅磁刺激者;②有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儿;③治疗期内接受其他治疗者;④颅内有金属异物或颅内手术史;⑤曾接受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⑥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同时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则仅进行康复训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前1周检查脑电图,对于脑电图正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评1次。治疗过程中选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apid 2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其中治疗组患儿采取仰卧位,刺激部位按照国际10/20系统定位为F3点,治疗模式选取高频重复刺激,通过检查患儿脑电图alpha峰频来确定治疗频率,治疗强度依据患儿个体运动诱发电位强度的100%来确定,常规治疗每天1次,刺激时间为20 min,连续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0 d,6个疗程后再次对治疗效果进行1次评估。
1.4 评估方法
评估医师选择2位康复科主治医师,均通过量表使用培训,评估量表选用ABC量表(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CARS量表(总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ABC各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BC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ABC因子中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余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是异常神经发育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2]。该病患病率近年来急剧上升,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亦未发现特效药物,而临床治疗方法亦缺少特异性。目前国内外治疗此类患儿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3],这些方法包括:①个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结构化教育(TEACCH);③应用行为分析法(ABA);④听觉综合训练(AI,T);⑤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⑥音乐疗法;⑦感觉统合训练;⑧地板时光(floor time);⑨感觉统合训练等,以上治疗多为干预疗法,仅使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该类方法和疗效仍存有一定的争议[4],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预后仍较差。
现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可塑性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5],主要表现为大脑局部皮层的连接性高于皮层间连接性,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6],从而导致信息进入大脑后选择性降低,无法区分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但正常儿童由于神经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来进一步提高信息输入及辨别能力,从而保持其兴奋水平。Oberman等[7-8]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皮层可塑性较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异常,因而通过改变局部皮层的兴奋性和可塑性成为治疗孤独症的新选择。目前行为学、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额叶区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异常[1],临床研究同样证实,额叶功能受损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9-10],从而提示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可能与额叶发育异常有关,而这一研究发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考虑到常规康复训练无法直接作用于大脑局部皮层,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经颅磁的相关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点,可直接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区域,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孤独症症状[11],从而在孤独症的治疗手段上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其应用“∞”字形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定的脉冲磁场,该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穿透头皮和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皮层,在脑内产生感生电流,改变皮层相关神经细胞的电活动,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和强度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12],进而影响神经活动和精神活动。多研究发现[13-17]在孤独症治疗上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前额叶来改善其症状较为明显,但其被试年龄较大,甚至多在15岁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应用于2岁左右的儿童[18-19],但仍无法满足“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疗原则。本研究对象选择为2~6岁儿童,其传统康复训练配合差,疗效多不满意,本次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治疗组ABC各因子发现交往和躯体运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高频经颅磁刺激(≥5 Hz)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改善局部的兴奋性,增加局部脑灌注,影响脑细胞代谢和神经电活动,并可以提高皮层长时程的可塑性调节[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而额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故治疗组较对照组其治疗前后ABC总分、CARS总分及DQ值总分变化明显。同时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刺激作用于局部,还能经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使远隔部位同时产生作用[20],并进一步引起神经环路的兴奋性改变,增加神经间的连接而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21-22]。通过分析患儿ABC各因子发现其躯体运动亦较前有明显好转,考虑F3区和初级运动皮层位置近,磁刺激远隔部位也同时产生作用,故躯体运动评估较前好转。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脑的认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经颅磁可以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通过刺激背外侧额叶来改善孤独症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非语言障碍引起的交往障碍与躯体运动障碍治疗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遗憾,由于伦理问题未行双盲、假刺激处理,且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4] 邹小兵.儿童孤独症诊断与治疗新动向[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晓玲,黄丹.自闭症患者视觉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阳,陈祚胜,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颜华.经颅磁刺激在儿童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30-01
有报道指出,与健康成人比较,脑瘫儿童及其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承担较大的心理负担,还要承受经济压力。作为康复训练的教师,不但要做好患儿的康复训练,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语言沟通,帮助家长克服心理问题,提高患儿训练的信心,为患儿康复创造良好环境。现就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与家长的及儿童的语言沟通作一下探讨。
一参考资料
本文所里列举的康复中心创办于2004年,至今己为453例脑瘫儿童实行康复训练,其中男352例,女101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1. 43岁;月平均费用3000元左右。
二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措施
由专职脑瘫儿童康复Ull练教师在每次实施康复训练、前后与家长进行语言沟通,沟通内容不限,沟通时间10 min以上。通过与家长的语言沟通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回家后的康复计划实施等内容,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关怀,从而增加家长对脑瘫儿童的康复信心。
三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1.语言沟通的定义语言沟通,就是使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的沟通[2]。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要注意的是,所用的符号应当是为发出者和接受者都能准确理解的。当然采用相同的语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困难的是要求双方所用词的含义也要有同样的理解。
2.语言沟通的前提语言沟通的前提是信任,它是语言沟通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与家长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才能沟通与交流信息。它是以脑瘫儿童为中心,属于对家长情感关怀和训练。家长由于长期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无助和对脑瘫儿童失望心理,交流时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赋予同情心,不失时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交流,使家长对有信任感,消除不良心理,对康复训练充满信心。在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竹我们态度和蔼,但对家长的疑问解释的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儿状态分析不全等,就会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影响家长的情绪,从而导致对整个康复训练产生疑问。
3.常用语言沟通常用的语言沟通有二方面语言、日头语言和类语言。康复教师要将这二种常用的语言沟通有机结合在一起,内容简单、易懂,并注意要通过询问的方式考核家长掌握的程度,以利于以后的语言有效进行。
4.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的,适合康复采用的形式有交谈、座谈、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病友会等。
四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具体方式
语言沟通的常用语语言人人会用,却奥妙无穷。家长是心理相对弱势的特殊群体,对别人的话语比较敏感,对康复打消的语言特别敏感,因为家长的猜疑心理都比较重,尤其是长期做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常有“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了”“为什么做了这么久没看见起色”“这么多钱花下去到底有没有用”等想法。因此康复打消应以知识和智慧解开家长的心结,在工作中与家长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全神贯注,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的同时应用如下语言。安慰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安慰,是从点点滴滴中温暖人心的,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来得生动、有力,易引起情感的共鸣,能稳定家长的思想情绪。在使用安慰性语言时,康复打消要注意态度诚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应充满关心和同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赞赏患儿,但不要做作,以免让家长产生言不由衷、假心假意的感觉。积极暗示性语言很多家长常因为脑瘫训练过程长、训练结果与家长心中预期的结果有偏差,经济负担比较重等而感到灰心丧气。康复教师应抓住患儿在训练过程出现的某些有效进展,适时给予积极的暗示,将会有效缓解家长的悲观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配合。
1.指令性语言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并不仅仅靠在康复中心的短短数小时,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不间断的延续训练。这是家长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也是康复打消一定要督促家长完成的。这个时候,比较适合使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家长知道这是她对孩了负责必须完成的功课。必须注意的是,该类语言需要耐心、关切的语气,不要用指示、命令或居高临下的语气,以免家长对康复教师产生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感觉。
2.鼓励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鼓励,将会给家长无穷的力量,对家长是一种支持,它能有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阶段对比,让家长收到患儿进步的信息,是对家长最大的鼓励。同时,可以介绍同种病例的治愈情况,让家长看到希望,从心理上鼓励家长。
3.语言沟通切忌伤害性语言常言道:“好言一句二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脑瘫儿童的家长本来就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多家长都对外界隐瞒自己孩了的病情,以求心理缓和。康复打消在与家长语言沟通的时候,切忌要注意家长的隐私情绪,切忌伤害性语言,避免在交流过程中提到傻了、笨蛋、瘫了等称呼,并避免使用指责、压制、讽刺、挖苦等语言。
脑瘫并非不治之症,只是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人力、则力、物力和爱心才能看到点滴希望,家长的训练态度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与家长语言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语言沟通不但能向家长展示康复教师的专科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思想,还能展示康复中心的人文氛围,为家长缓解心理问题,树立信心,为脑瘫儿童的康复带来希望。从而让家长自觉意识到只有自己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康复训练视为孩了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在此过程中,康复打消一定要注意语言沟通的要点,要有职业道德,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同时注重场合,行为得体,语言运用合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例背景
天使爱乐团是我校针对自闭症儿童开设的音乐治疗康复训练课程。教学对象为轻中度自闭症儿童,他们都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听懂较简单的口语指令,但发音气息不足,口部肌肉较僵硬,转换灵活度较差。康复理论是对自闭症儿童开展言语康复练时,运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感官上的刺激,并通过声音激发各种身体反应的心理治疗,从而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干预过程中,教师利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和学生在康复过程中培养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各项基本能力。为了使音乐治疗过程中的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功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使训练更加有效果,我们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模式,将正强化和代币制的方法融入治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效地达成训练目标。
二、课例简述
课堂开始,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播放舒缓音乐,创设一个良好放松的氛围,让学生消除紧张感,身体和发音器官都得到放松,然后进行课前师生问好,点名应答。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答,发挥出音乐的魅力。
1.激发兴趣,进行课前评估
教师说:“今天,小青蛙来我们班做客啦,大家一起欢迎他,我们一起跟小青蛙唱首歌吧。”随后师生一起边拍手边进行音乐律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全身放松。通过放松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对学生的常规状态下言语功能交往能力和目光对视能力,以及生字发音清晰度进行评估,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2.积极模仿,放松口部构音器官
教师拿出小青蛙手偶,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正音练习。“哇――哇――哇――”,引导学生进行口腔转换运动,放松口部构音器官。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模仿、互动能力,并且将枯燥的口部构音器官的肌肉放松训练通过游戏活动完成,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此环节,教师给予积极参与的学生奖励,让学生更加积极配合教学,融入课堂,并对音乐治疗产生兴趣,将枯燥的言语康复训练当作做游戏一样乐在其中。
3.交流互动,学习音乐绘本
通过辅教老师的辅助,学生在操作小青蛙手偶的同时,一边跟老师练习念歌词。通过反复多遍训练,师生一起配合音乐将绘本内容唱出来。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看、说、唱等协同操作的功能性环节,并且将言语训练渗透其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训练言语能力,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
在训练中,发现学生的目光追视和手眼协调能力较弱,因此我们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感觉统合。并且在治疗中,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强言语训练,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与老师进行教学互动。这个过程中,音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气息训练,增强语言交流能力
气息是发音的首要因素,是训练的重点。因此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理解绘本故事内容里的“大风呼呼吹”,明白什么是呼呼吹。教师在学生手中吹气,让学生感知后模仿吹气。然后拿出卷龙玩具,比赛吹长长的气,并进行比赛,看谁吹的卷龙更长,给予奖励。本环节,在治疗中使用吹卷龙进行训练,运用视觉回忆,帮助学生增强气息,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本环节中,教师先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进行正音练习。并且让学生通过直观视觉明确来判断气息的不同,利用长卷龙玩具培训练气息的控制力,并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5.放松训练,进行课堂反馈
教师最后说:“小青蛙要回家了,和老师一起跟小青蛙说再见吧。”这一环节与课伊始的律动游戏形成前后呼应,及时体现本节课的言语功能训练效果。
三、课后反思
二、目标任务与补助标准
2012年,为全市69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辅助器具。其中:
(一)听力语言残疾儿童:为3名中低收入家庭聋儿重建听力,植入人工耳蜗并提供一学年的康复训练经费[包括配发人工耳蜗产品1套,12000元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费,术后一学年(10个月)14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4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包括为每名受助人提供2台全数字助听器,免费验配和一年内的调试;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11名已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每人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二)肢体残疾儿童:为3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并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每例手术补贴手术费10000元、术后康复训练费6000元、矫形器装配费1200元。(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三)脑瘫儿童:为4名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给予每人13200元的康复训练和矫形器装配补贴(其中训练费12000元,矫形器1200元)。
(四)孤独症、智障儿童:为2名孤独症儿童和5名智障儿童每人提供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五)辅助器具:为5名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每人补贴5000元;其中零部件及材料费占60%,制作费(诊断评估、制作和适应性训练)占40%。为32名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每人补贴1500元;其中产品购置费占90%,评估适配费(残疾现状评估、辅助器具适配、家长培训、适配教材等)占10%。(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三、项目和资金管理
(一)市残联根据各县区户籍人口基数比例将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任务数分配下达,并依据各县区任务数及经费标准及时下达到医疗康复训练机构,如有转介服务,则按照程序及时拔付到相应康复训练机构;人工耳蜗、助听器、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等,由中央和省级统一采购下发后,及时下发到受益残疾儿童。
(二)各县区残联根据各类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办法(参照中国残联、财政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各单项实施办法,全文另发),将应救助的贫困残疾儿童安排至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全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名单》另行文下发),按规范进行康复训练。
没有定点康复机构或本市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人员,市残联将残疾儿童转介输送至外市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如各县区目前正在外市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或者家长(监护人)自行申请联系到外市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样认定为铜陵市完成了本市户籍残疾儿童的康复任务。
1. 抓职业精神培养,树立良好团队形象。大力倡导“敬业、博爱、兢业、进取”的职业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力创佳绩。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和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培养岗位责任意识。结合上门康复指导服务,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增强爱心奉献意识。强化制度引领,进一步完善了《康复中心奖惩办法》,制定了《康复中心月度爱心奉献奖励制度》,从优化服务细节入手,促进康复师职业精神的养成。
2. 抓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康复水平和质量是康复中心提高儿童参训率和有效率的重要保证。中心通过加强投入,落实举措,不断提升康复工作的能力。一方面,主动派出多名康复师外出进修。通过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孤独症、低视力、智力、肢体类康复治疗和辅具使用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强化中心内部培训。坚持好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的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五定”,即定教研时间、定教研地点、定专人负责、定教研主题、定学习要求;确保培训活动正常化、形式多样化、主题系列化,突出评估这一重点,强化实践意义。另外,不定期开展机构间业务活动。每年12月份与常州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3. 抓学历资质进修,提高员工素质层次。我们努力引导员工学习,通过员工工资结构规范化,并将学历和职称与工资水平挂钩,鼓励康复师参与学习进修和资质考试,并对外出学习人员主动关心,协调安排好工作。今年就先后安排4人去南京儿童医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培训。目前,康复中心10名康复师中,本科5人,本科在读3人。
4. 抓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服务日常工作。我们在中心幼儿园、特校、区人医、区中医院发展近20名志愿者,对中心日常工作,尤其是开展引导式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注重加强志愿者管理,建立起有关档案。
“为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明天着想,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家庭排忧解难”,这是中心员工的共识。中心强调:“中心无闲事,事事训练人。”中心坚信:康复细节决定成败,康复质态决定口碑。
1、规范实施项目训练。中心坚持“项目训练课程化管理”。具体做到“四定”:(1)为每一位服务对象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每一位儿童每次来中心至少参加4个以上项目的训练,确保上下午都能接受训练。(2)为所有项目定好训练时间。(3)为每一位参训儿童定好参训课表。(4)为每一个项目训练定好阶段目标。目标上墙,家长人手一份。
2、着力抓好机构训练。务实做好现状评估,将新进中心的儿童现状录好视频保存,坚持由负责儿童康复的各位老师集体评估,认真制定个性康复训练计划,积极开展项目训练,定期留下训练视频,定期进行训前训后对比达标检测,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坚持儿童家长参与训练,年末聘请专家规范认真开展评估。
3、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对全区各乡镇确有困难不能来康复中心参训的儿童,中心坚持常态指导,上门回访服务。从2012年起,中心一直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将康复师分成几组下乡上门回访指导。在回访前,康复师做到先电话联系家长,告之上门回访时间。在回访中,请各镇康复室人员陪同中心康复师深入村组,上门入户,了解儿童康复实际情况,对照其具体现状,制订相应的家庭康复计划,发放相应康复器材,现场指导家庭康复器材的安全使用。平时要求镇康复室人员定期上门指导,康复师电话随访,每月电信发送相应的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指导家庭训练,实施阶段评估,进行宣传沟通。此举既让有实际困难的儿童正常享受免费的康复服务,又积极宣传了康复训练的理念和知识,更树立了良好残联工作者形象。今年对家庭康复的72名残儿采取一年两次以上的上门指导、回访慰问方式,共发放慰问金近20万元。
4、搭建康复网站信息互动平台。为了让康复中心的服务伴随残疾儿童身边,中心投入近12万元,建起了康复中心网站及“康复服务信息平台”,向近100儿童家庭每户免费发放一部手机,给予200元话费补贴,享受集团内免费通话。经常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信息、通话联系,提供了宣传、沟通、咨询、指导等服务。今年康复中心发送给家长的各类信息有百余条。免费给76位家康残儿配备了平板电脑,为他们缴纳网络费,让家康残儿及其家长网上自由获取我中心康复训练情况,更好地进行远程家长培训及互动。
5、编制《康复课程流程》手册。智力组、肢体组、感统室、OT室老师各自整理形成自己的康复课程流程,认真梳理,形成文字内容,说出每天八节康复课程操作流程等,进一步提升康复项目训练规范化程度。
6、注重提供便民服务,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解决儿童家长电瓶车充电问题,提供了50个电瓶车充电插座,还免费提供四季校服、理发券、洗澡券、午餐、茶水、上下午副餐、针线包及简易药箱等,做到一切从残儿及家长的角度考虑,一手抓康复训练,一手抓便民服务,让残儿及家长感受到“家”的温暖。对在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每年为他们办理免费意外伤害保险,最大保额3万元;每月补助100元,今年共补助了139名在各类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共发放补助金166800元。同时实施临时救助,全区共实施救助10人次,共发放慰问金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