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7 10:36: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

篇1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5-0021-04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图书馆人不仅在信息素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实践领域也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一般而言,目前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各类资源利用培训讲座、制作各种宣传手册、网站宣传、文献检索课教学等。但仅仅依靠图书馆员或信息检索课教师的力量在图书馆或信息检索课的范围内做文章,往往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内容脱节,导致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笔者曾于2012年下半年对广东省4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对话等方法,对图书馆网站内容和相关研究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馆员和读者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献检索课程仍是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超过70%的图书馆独立承担和负责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超过90%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师由馆员兼任;超过70%的高职院校并未将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之中,文献检索课通常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生觉得信息素养教育可有可无,没有明确而强烈的需求,对开设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如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从信息素质教育中受益,是信息素质教育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即图书馆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课堂或者网络教学平台中,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1]。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为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信息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弥补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诸多不足。

在国外高校图书馆中,以读者为中心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在实践领域也已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如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与护理学院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包括入门课、研究生课和指标性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信息素质有了系统性的提高[2]80;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建筑学院教师合作构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建筑学荣誉课程,该课程在实现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将培养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信息素质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课程结束时设置专业课和信息素质能力的测评,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信息素质提升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佛蒙特州立大学图书馆为社区学院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合作嵌入课程平台中。教师在课程平台的工具栏中设置“课程馆员”讨论板,馆员在评估了课程大纲及作业后,在讨论板中相关的馆藏资源、检索技巧、学习指南或视频等信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同时利用IP视频和网络会议有效地提供及时的培训与指导[4]。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也开展了诸多关于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馆员—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其中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理论性探索,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一些尝试,如胡芳等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2]80;谢守美对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及实现模式进行了论述[5];王蘋对“馆员—教师”协作提供信息素质教育的三种教学方式(支持专业课程教学的协作、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协作、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协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6];姜化林对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三种途径(馆员培训教师的信息素质、馆员与老师合作授课及以学科项目为纽带推动合作)进行了探讨[7]。

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逐步加强与各院系的合作,尝试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专业学科的日常教学和实践。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采取物理嵌入、虚拟嵌入及互相融合的模式,由相应专业的学科馆员通过参与课程设计、联合授课、建设教学平台、学科导引类工具等方式与授课教师合作教学[8];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航海专业方向课程教师合作,以《船舶结构设计》导论课程为主体课程进行了嵌入式教学实践[9];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推进IC2创新学科服务过程中,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对全程跟踪式和一次介入式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10]44;江西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茶艺专业《中国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文献阅读与知识体会”的形式进行了完全式嵌入信息素质教育的尝试[11];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进行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整合[12]。

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深思:1)国内关于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关于国外先进经验及研究成果的介绍,但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体制、模式等均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异,既未建立起终身性的信息素质培养体系,也无权威的和可操作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设计、嵌入模块的选择以及课程目标的设定上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单纯移植国外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势必要结合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本土化及可行性研究[13]。2)国内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图书馆进行了实践尝试,而这些实践是结合特定的馆情与具体课程设置开展的,尚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模式,可推广性较低。3)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信息素质教育形式,而是应与文献检索课等其他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形成互相借鉴同时有所侧重的发展局面。

3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寻求教师支持合作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展需要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中才能开展,所以获得专业课程教师的认同和支持非常重要。首先,馆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保持联系,努力融入院系教学环境。如积极参加院系教学会议、新教师入校讲座等活动;走访教师,了解教师和课程;在了解教师的科研课题与项目的基础上,主动为其查找提供学术资料等。其次,馆员应当重视对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馆员可通过为教师开设数据库检索技能等信息素质知识方面的讲座,发放一些有关信息素养教育、技能及评价方面的小册子,逐步使教师认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获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如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图书馆制定了专门的“教师合作行动计划”,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估的基本概念、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和现状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Big6模型,以引导并协助教师将信息素养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81。

3.2 有效整合教育内容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应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应强调资源的检索能力、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国内高校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集中于信息检索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获取信息后的筛选、分析、评估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也常常缺乏信息道德培养的环节。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准确有效的信息筛选、分析与评估,将获取到的信息融入学科领域,进行论文写作或相关研究。同时,还应向学生传授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3.3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嵌入式课程式信息素质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关方式,指信息素养教师对专业课或是专业课教师对信息素养教学的部分或局部介入;另一种是完全方式,即信息素养教师对专业课和学科的全面参与,包括教学目标计划的确定、研究性任务的设计、相关成绩的评定等自始至终的过程[10]44。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完全方式比较难以实践和操作,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大多采取的是馆员局部介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只能在专业课中嵌入3—4课时的信息素质教学内容,而在这样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细致、深入地开展较为系统的信息素质教学,更谈不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图书馆也可尝试在保留信息检索课程独立授课的模式,主动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开展教学,在局部内寻求专业教师的协作,在信息检索课内创设一种问题导向式的专业学习情境,以引导学生探究与自身学科课程或专业相关的学术或科研课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这种整合模式不仅能够更广泛地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合作,避免了对专业课教学计划的干扰,也能够通过完整的科研体验,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信息素质和科学研究素质[14]。

3.4 不断引入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更加灵活丰富的教育方式,不断引入新技术,利用新型信息软件与工具,最大限度地吸引信息用户,以实现唤醒用户的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教育目的。1)将面向新生开展的入馆教育嵌入图书馆虚拟导航服务中,帮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环境、资源、馆藏分布、服务等各个方面,如香港浸会大学建设的library online tutorial。这种教育方式给予了新生更大的自由性和可选择性,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依托在线信息平台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当前建设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台有Blackboard、WebCT、Cose、Moodle等。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时空开放性、资源丰富性以及利用交互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掌上移动设备。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iPAD、MP4等掌上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建设移动图书馆。这种移动服务更加便利、灵活、互动性强,可以缩短学生与图书馆之间时空的距离,也有利于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15]。

4 结 语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质已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信息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图书馆, 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以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新的立足点与重要的发展方向。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正是传统信息素质教育寻求变革的一种新途径,它能够有效地加强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信息素质水平,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待于国内图书馆同行的进一步实践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芙蓉.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之“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0(3): 147—149,178.

[2] 胡 芳,彭 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3] 王 朴.一个独具创意的信息素质教学案例——美国马里兰大学世博会荣誉课程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5):65—67.

[4] 李金芳.美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1):73—77.

[5] 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8—111.

[6] 王 蘋.馆员—教师协作的信息素质教育及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4—107.

[7] 姜化林.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241—243.

[8] 刘素清,艾春艳,肖 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5):18—22.

[9] 唐艳春.基于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模式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4):133—135.

[10] 汤莉华,潘 卫.IC2创新服务模式下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杂志,2010(4):43—44.

[11] 李 伟.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专业课程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5):84—86.

[12] 覃伟凤,薛娟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80—183.

[13] 于春萍,李艺纹.关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本土化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3,33(3):17—19,23.

[14] 杜安平.项目驱动和专业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9(4):140—143.

[15] 赵雪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现模式及案例研究[J]. 现代情报,2013(3):161—163,167.

篇2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9-03

一、顶岗实习教师素质的理念及其模型架构

顶岗实习即师范类本、专科高年级学生修完学校规定的主干课程,经过教师教育公修课程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培训等一系列系统的岗前训练后,选派优秀干部或教师带队,经当地政府部门认可,到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活动。

顶岗实习是一项改革教师教育的举措,顶岗学生、师范院校、实习学校、地方政府均从这一政策中受益。顶岗实习既是高校师范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使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得到持续的、较高水准的师资补充。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同时实习学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初步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事业心。

作为开展顶岗实习支教事业先驱的河北师范大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实习点遍布全省各个县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笔者通过与在青龙的顶岗实习实践的学生的面谈、实地考察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认为顶岗实习对师范生教师素质模型构建主要有如下方面:

1、吃苦耐劳精神

河北师范大学实行的顶岗实习是以河北各地教育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选取若干个符合要求的农村中学作为基地来进行师范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培训。选取的顶岗实习基地大多在乡中,条件较为一般,所以要求实习学生有服务社会,贡献乡村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放弃自己大学生所谓“天之骄子”的架子,能够真正深入到教学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切实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实习中大部分实习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踏实扎根乡村,服务当地,奉献自己,磨练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

2、过硬的政治素质

顶岗实习教师的政治素质包含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师德、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主要是指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约教师的道德规范,影响着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负责地从事着平凡而光荣的教育工作。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观念和理念。就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民主观念、人本观念、终身观念、未来观念以及教学中的新的教材观、教师间的合作观、新的评价观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在青龙顶岗实习中实习生在当地学校接受政治业务培训并在临时党支部的指导下,形成了较高的政治觉悟,“为中国而教”是各位顶岗实习生的共识;在一学期的顶岗教学实践中,各位顶岗实习生热爱教师岗位,关爱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师德修养,教师素质塑造成绩显著。

3、渊博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包含专业技能知识、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实现其社会自身价值的直接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现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现代教师要加强学习,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能力结构。而现在,教育内容社会化是现代教育的心趋势,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能源、国防等教育。在多学科对同一学生的施教过程中,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4、较成熟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具备较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与教的心理、知识生成的原理、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具备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分享研究成果,善于汲取他人的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总是站在科学前沿。要从应试教育的巢臼中走出来,转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业务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为你的才能所吸引,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篇3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是人们普通认可的公平的测量手段。虽然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教学目的,但它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能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评评价制度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比较注重应试教育,夸大考试功能,强调考试结果,没有挖掘出考试的本质,未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试模式,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不相符,因此,高等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以使考试能适应社会形势变化,从而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注重功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注重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价值判断上,夸大分数的价值作用,突出分数的能力表现,考试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记忆等,特别是学生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评优相结合,更激发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

2.考试内容限于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但教材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及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通过其他方式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但实际教学中,常常是讲教材、考教材,导致考试内容范围广、内容陈旧,只要是教材上有的,不管是否需要记忆、是否实用等,都是考试范围。为了突出公平,避免学生复习不到位,一些学校禁止教师划重点。其实,有的知识不需要记忆,只需要如何查找即可,让学生考前看笔记、背重点,尤其是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致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3.考试题型过于标准

标准化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的公正、有效性,削减人情分、关系分,但标准化考试的评分、命题,比较注重教材上的条条框框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过于标准化,要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4.考试方式较为单一

考试的形式不同,侧重点与应用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如开卷考试比较适用于创造性、综合性的题目,主要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内容会涉及到课本内外;演示考试比较适用于体育、美术、音乐等;口试不受文字限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问运用所学新知识发挥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能。

5.评分标准强调精准

过去考试都是把分数看成学生能力的表现,分数越高说明能力越高,为了使考试评价体现出精确性,采用百分制表示课程考试成绩,有时为了半分也要计较,但对等级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价方法使用的较少。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

考试具有导向作用,对教师拓展教学内容,介绍前沿发展动态等带来限制,只能用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要不断的自我充电,但由于统一考试的影响,学生大都是被动学习,忙于学习教师授课的内容,不愿意去涉猎新知识,这样强调了考试的目的性,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高等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途径

高等教育考试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采用适当的测量工具,然后对学生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虽然考试有诸多弊端,但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考试还是自己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与人才选拔工具,考试没有达到相应的目的,应该不在于考试本身,应该在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考试要立足素质教育,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1.按照全面衡量、注重个性的要求考试

考试要注重相对统一,用统一的组织保障教育质量,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注重个性是说考试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考试适应社会各方面创新人才的需要。全面衡量是说考试既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又要考查学生的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结合教育目标确定考试重点

目前,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能积极主动地探索。这就要求考试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考试内容的重点,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考试内容要注重精、实用性,可以经过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后再做出具体的规定。

3.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考试只是检测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考试内容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考试方法,所以,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考试技术,实现考试的现代化。

4.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命题制

考试命题要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明确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考的问题,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确立能体现创新特点的考试题型,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建立科学的评分制

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获得的分数,不代表他学习本课程的所有结果,由于考试时间、内容的限制,考试好不好也有一些偶然性因素,所以不能看重考试成绩,更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成就就给学生下了智力结论。考试要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能力,把考试分数与其他形式的考核结合起来分析。评分方面对学生有创见的答案,即使和标准答案不一样,也要给出较高的分数。

总之,传统高等教育考试评价比较直接,规范性、公平性都较高,但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多样化、多质性,因此考试评价改革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校本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初步形成了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作为教育评价的基础与重要管理工具的考试,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模式,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使高职教育考试改革远远滞后于教学改革。园艺技术专业作为农业类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季节性强、操作量大的特殊性,现行考试模式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艺技术专业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一)考试形式单一,技能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园艺专业大部分学科考试主要采取终结式考核,即在学期末组织闭卷笔试,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这种考试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差异来进行。虽然目前园艺专业的部分学科已经开始探索技能考核,但由于季节条件的限制,很多技能考核项目难以在期末进行,即使部分考核项目能够完成,也会在土地使用、考试材料利用、人力、物力等方面造成很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园艺专业高职院校的技能考核项目大大减少,或者在室内完成,难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收获,达不到技能考核的评价效果。

(二)考试方法片面,重结果、轻过程。

在目前学科结业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占学生总成绩的60%―80%,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过程考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部分学生平时得过且过,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可见这种考试方法导致学生成绩不能体现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目前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大,善于记忆和努力记忆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真实能力。

(四)评价主体单一、效果不佳。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对于标准化的命题考试,客观题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技能操作、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的考试,由于考试都是在校内进行的,教师存在大量的“感情分”,或对“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只在及格分以上拉开档次,缺少严格的评分标准,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考试应该有企业的介入来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五)缺乏考试反馈机制。

由于考试是期末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及时进行反馈与交流,不利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也就难以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效能,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树立能力本位考试观。

考试观念的更新是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前提,将过去“以知识为本”的传统高等教育考试观念,转变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试理念;由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即转移考核重点,不去简单地考核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考核学生“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重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使考试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步,充分发挥考试效能,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二)调整考试时间,注重过程考核。

高职教育的传统考试模式为期末的终结性考核,这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而且园艺专业随着季节的转换,其主要工作任务会有很大不同,农时错过,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具体工作条件将无法再现,因此对于园艺专业结合农时调整考试时间是完善技能考核内容、体现考试全面性的必然。而且通过调整考试时间实施过程考核,能够调动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考试形式。

由于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同,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考核形式上应结合不同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考试模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丰富考试形式,结合园艺专业各学科自身特点,选用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观测、口试、现场操作、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等方法中的几种,不应唯书面考试为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表述能力、记忆能力的考试形式,则背离了“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改革考试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要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不应停留在“应知”的层面上,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作为考核的依据,而应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安排考试内容。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题的应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

(五)加强考务管理,完善考试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考试方案,在切实抓好过程考核中命题、制卷、考核、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同时,理顺教务、师生、企业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素质;建立考试反馈机制,使考核发挥导学促教功能。

综上所述,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模式的改革必须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我们课题组把“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作为研究课题,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研究不同课程的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探索出适应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7.

篇5

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是在1952年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时期统一的高考被废止。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余年了,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深造,而且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无可争议的指导作用。高考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考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的三种机制(即筛选机制、引导机制和分流调控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筛选机制给人的误导是考上的是精英、是人才,落榜者则被打入另册,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引导机制扭曲了基础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使教育的审美性、趣味性荡然无存,使基础教育的价值评判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分流调控机制,纯粹根据分数高低把考生分别输入到不同层次的高校,而忽略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一)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对外开放度的提升,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高等教育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专家和精英人才,而更多的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千差万别。但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统一、高度集中的选拔机制,不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选拔学生的需要,因而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限制了学校根据自身培养特点选拔学生的自,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资源。

(二)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考是在同一教学大纲下不分地区不分层次的统一命题、集中考试下进行的,基础教育不得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具体来讲就是老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高校招生单纯以高考分数高低来选拔学生,严重制约和误导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的基本理念,而素有“一考定终身”之称的高考却成为人们进入高校深造难以逾越的门槛,这自然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四)妨碍青少年健康成长

高考是万千青少年进入大学的独木桥,而分数是决定能否成功过桥的唯一标准,学生只要把书念好了、把题做会了、把考试分数提上去了,其他一切都不用想了,因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一种长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一上学便套上了沉重的课业枷锁,失去了应享的快乐。许多学生除了寒窗苦读,无暇他顾,往往因此而精神抑郁、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甚至人格发展也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如何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社会发展的竞争与挑战,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标准化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素质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可以稳步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加快培养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考制度的一系列改革都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其基本前提是必须有利于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作为引领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考,在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契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招生录取办法等方面予以调整,一定要克服过分偏重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忽视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把分数绝对化的倾向,应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考核选拔机制,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鼓励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以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三深化高考招生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高考招生改革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与重点。高考改革与教育发展中的几个至关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因素密切相关。第一,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客观、科学地测量和评价人的知识程度和素质高低,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第二,高考是对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与成果的一种权威性评价,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指挥棒作用,对在基础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毋庸置疑,作为国家最有权威性、覆盖面最广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永远无法避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在发展方向与发展内涵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作用。第三,高考具有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升学竞争难以缓解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确保高考公平地分配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基于此,高考必须兼顾广大考生的根本利益,考虑公平与效率及自身的成本,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严格遵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先,高考改革应坚持“四个有助于”的原则。一是有助于高校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这是高考选拔所决定的,也是高考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有助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高考导向性作用所决定的,由于选拔性考试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如果高考这一指挥棒运用得当,便可以将学生引导到注重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上去;三是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高考改革后要有助于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特色和要求选拔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同时也要有助于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素质、能力选择自己理想的高校,这种双向选择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高考招生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四是要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有效。其次,高考改革要把握好“三个规律”:一是人才培养或教育教学规律,二是考试科学或人才选拔规律,三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发展规律。一言以蔽之,高考招生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稳步提高,这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二)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

高考利用“刚性”的分数完成了几乎所有高校的人才选拔,往往一分之差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这其实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内容中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直接关系。首先,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向“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转化。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命题基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集中体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即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少。针对这一弊病,高考内容改革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查,特别是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出题时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的分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应试教育无用武之地,引导学生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全面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单一的学科考试向单一学科考试和综合性考试并存转化。综合性考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调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和综合,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推动中学教学方式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交融和综合。近年来在这方面虽然有所尝试,但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现在大部分省市的高考科目设置都采用“3+文理综合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综合起来,基本上还是几门课程知识的“拼盘”。高考内容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多样化,科目组合也要逐步走向多样,以体现特色和差异,但也要把握好推进的范围和进度,兼顾好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三)进一步理清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1)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加大高校选拔人才的自。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为辅的考试选拔制度。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由2003年实施时的22所增加到2008年的68所。较之以往,高校已有较大的招生自。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划定生源地区等,但在招生过程中,高校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相当一部分高校实际上无权降分招生。反之,国际上大凡一流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我国的重点大学应当有适当权力选拔符合办学特色的考生。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校自主招生不可能大面积铺开,但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高等教育入学率和诚信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可以实施小范围试点,探索和积累成功经验。高校根据办学特色与优势,自主组织招生考试,采取笔试、面试、特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吸纳不同禀赋的优质生源。我们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为扩大高校自,可以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如对高职院校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在通过标准化考试或高中毕业会考后,直接申请入读;对重点大学而言,要尽量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来“不拘一格录人才”,可让少部分考生参加高考或标准化考试,同时辅之以面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挑选创新型人才;对一般高校而言,大部分考生则根据高考分数来选择就读高校。2006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高考录取实施“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的改革措施就是高考改革一大突破。以此为鉴,可在部分一流大学开展以自主命题录取学生的试点,允许某方面具有超常天赋或技能的学生不参加高考、通过其它考核方式进入大学。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17日报道,浙江省从2009年起,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除了高考成绩,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一改革方案的亮点在于,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录取依据,从根本上打破了惟高考录取分数定论的流弊。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高职院中全面展开,广大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深入研究考试功能以及合理设计课程大纲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三大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课程考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考试为本位,以过程连续评价为基础作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考试工作以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为标准,以用人单位现场实际为命题素材,以现实市场(企业)为最理想的考场,以市场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适合度和满意度为评价依据。

(二)以能力考试为本位,以过程连续评价为基础

考试工作更关注学生发现识别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工作的应用性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复述层次,而实现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理念就是过程连续评价,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引导、督促、测定和激励学生提升自身能力。

(三)考教相容,学教互动,激励竞争

考试、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理解是同时进行的,讲中有问、学中有题、考中有教、测中有学、边讲边练、边学习边指导,并不断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就可以使考试工作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目标

(一)考核形式多样化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突出职教特色。具体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改革了过去单一的考试的方法,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将过程考核分别以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科学地评判学生,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还便于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考察他们查阅、收集和利用网络书籍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以《网站制作》课为例。平时考评70分,期末考核30分。

平时考评70分:

1.过程考评30分,其中工作安全(1分)、工作纪律(4分)、合作能力(5分),教学项目考评(20分)。其中工作安全与工作纪律作为学生平时出缺勤与学习态度的考试,教学项目考评分为Dream weaver、DIV+CSS两部分,作为中期检查进行实践考试,

2.教学产品考评40分。课上项目、课下项目各10分;作业考评12分,布置6次作业每次作业2分;学生作品8分。最后以答辩形式进行考核。

(二)考试内容职业化

考试将本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纳入课程考核内容。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成果鉴定互认的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相关专业从业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结合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切实地反映了各类专业工作所需的实际工作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从事此种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当前,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全社会各行业从业就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为此,高职教育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我们的教学考核模式,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真正将能力培养本位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以此来强化学生岗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职业资格考试具有考核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应提倡在推行一定程度的课程考核成果互认的考核方法。

(三)考试管理制度化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出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地提供保障。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所以,高职教育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每个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得到检验;检查教师辛苦一学期后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管理者,是否能真正了解师生教和学的实际情况,为科学管理和进行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要通过科学的考核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和学朝着培养目标的方向前进,真正做到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任昌荣。对计算机相关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8(2):186-187.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 考试制度 改革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生经过应试教育后,继续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知识在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运用、创造、更新和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传统的考试制度常见问题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一般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陈腐,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命题原则和方法简单,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标准型、规范性的试卷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关键的是一些课程的考试计分方式也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与评优挂钩,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虚荣心理。

一般高校课程考试都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并且拖延时间较长,使学生平时不学,只要短时间的集中复习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推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就成了这种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面地推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效果。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考试制度的落后和改革上出现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造、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考试制度上抑制人才、培养庸才的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要改变这一局势就需要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改革带动与影响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考试理念端正促进教育理念与学习理念端正,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因为,科学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清除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阻力,营造创新的育才环境,稳步、高效地提高高校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新型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

1.正确认识科学的考试理念 ,提高人才素质教育

科学的考试观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考试功能,才能科学设计考试量化体系、正确使用考试评价方式、合理设定考试评价时间、有效实现考试应有功能。高等教育考试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保障功能、创新功能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伪科学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树立考试并不是标志着一门学科,或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而是对上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互动式总结的观念。同时要科学地创建考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权威性、公平性、公认性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明确考试目的。所以考试改革,必须 要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考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2.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考试形式

目前一般高校的考试形式还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将单一的考试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理科可以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试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作品、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和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通过强化学生记忆或强化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3. 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应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全面而有计划地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推动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试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篇8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生经过应试教育后,继续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知识在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运用、创造、更新和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传统的考试制度常见问题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一般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陈腐,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命题原则和方法简单,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标准型、规范性的试卷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关键的是一些课程的考试计分方式也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与评优挂钩,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虚荣心理。

一般高校课程考试都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并且拖延时间较长,使学生平时不学,只要短时间的集中复习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推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就成了这种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面地推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效果。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考试制度的落后和改革上出现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造、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考试制度上抑制人才、培养庸才的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要改变这一局势就需要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改革带动与影响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考试理念端正促进教育理念与学习理念端正,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因为,科学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清除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阻力,营造创新的育才环境,稳步、高效地提高高校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新型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

1.正确认识科学的考试理念 ,提高人才素质教育

科学的考试观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考试功能,才能科学设计考试量化体系、正确使用考试评价方式、合理设定考试评价时间、有效实现考试应有功能。高等教育考试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保障功能、创新功能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伪科学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树立考试并不是标志着一门学科,或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而是对上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互动式总结的观念。同时要科学地创建考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权威性、公平性、公认性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明确考试目的。所以考试改革,必须 要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考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2.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考试形式

目前一般高校的考试形式还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将单一的考试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理科可以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试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作品、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和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通过强化学生记忆或强化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3. 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应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全面而有计划地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推动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试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篇9

据调查,我国相关素质教育以及体育教学的文件表明,各个学校为达到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其身体健康,应当着重加强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1]。为此,当前学校的主要目的便是锻炼中学生形成终生锻炼的观点。然而,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进入社会时,在坚持体育锻炼方面的比率相对减少,出现断层。由此可见,中考体育加试对初中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对本市各地区的初中学生、学校相关领导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式

1.调查问卷法通过需要调查的目的,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制定了调查问卷。以问卷的形式对学校中学生、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分析,所有调查对象均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调查。

2.走访法对学校相关领导、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员采取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的咨询调查。

3.文献资料法笔者在开展此次调查研究的活动中,通过收集查阅多种体育教育、体育加试等文件,以及研究大量关于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锻炼等相关文献报刊,充分了解本地区当前的体育教育体制,同时的初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现状进一步的了解。

4.统计学处理所有调查期间的问卷结果数据均通过SPSS22.0系统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中考体育加试的优势分析

我国自相关的体育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后,学校领导、老师、中学生以及其家长对体育锻炼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2],调查显示老师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最高,约占问卷调查比例的71.3%,其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约占问卷调查比例的44.3%,学校领导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约为52.4%,学生家长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约占比例的62.2%。由于该课程的效果与中考成绩直接相关,因此引起了社会各层次的重视,对促进其全身心投入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总所周知,中考成绩不仅是评价一位中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对教师能力的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3]。其对于中学生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只有5.62%的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没有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其提高总体身体素质具有积极影响。

2.中考体育加试的劣势分析

从我国实行中考体育加试的政策执行开始,多种体育项目被加入到考试列表之中,其考试内容主要根据不同地域而有不同差别,但是部分学校严重忽视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调查分析显示,大多数中学生能够较好的看待此次改革,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全体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理解甚至掌握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的曲面发展;但仍有6.25%的中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加试对于自己文化课具有不良影响;21.44%的中学生认为体育中考是为了达到升学以及引起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的目的;一味的根据考试项目进行锻炼,使中学生不能学习锻炼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导致学生减少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于学生离开学校后的身体锻炼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4]。

3.中考体育加试的机遇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愿望,就必须加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增强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本次教育改革对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具有极大的正面影响,据统计,自该方案实施以来,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4.中考体育加试的危机

由于该种体育教育改革的特殊性,部分学校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着重加强训练中学生的考试项目,而忽视了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的根本初衷,偏离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应试教育的观念比重仍然存在,扭曲了改革的目的所在。有些学校只是为提高学生应对考试项目的能力,其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出现可观的改善,模糊了体育锻炼与考试的关系。更甚至由于相关部门体育道德的缺失,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结语

调查发现,虽然多半数的学生认为体育考试改革对于其身体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但是36.8%的学生认为应当加入适当的理论考试,增加考试的透明度,有利于中学生在参加中考时享受更加公平公正的待遇。当前实施的教育考试体制比较单一,加入上述的体育改革,更有利于中学生对体育基础重视的了解和掌握。

为防止学生对于中考体育项目的应试训练感到乏味,在考察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时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开展自选考试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为保证中考考试的绝对公平公正,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适当照顾,应改革相关考试标准,适当简化考试项目[5]。

校方领导以及教师应当明确中考考试成绩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不能模糊概念,使其协调发展。一方面,全面优化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方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另一方面,在以提高中考考试成绩为目的锻炼身体的同时,发掘自身潜力,提高对于身体锻炼的兴趣,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大慧,李文辉.江苏省普通高考体育加试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9):18-20.

[2]刘建兵,史衍.中考体育加试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归因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1):19-21.

[3]朱婷婷,周曙.初中生中考体育加试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2(3):141-143.

篇10

一、实施素质教育无须回避考试竞争

在那些说起“应试教育”就讳莫如深的人看来,洪泽二中的业绩很平常,它未能超越“应试”的功利性,甚至还有些保守。但改变是个过程,冷峻的现实并非是不“说”就可以改变,不“说”就可能超脱的。洪泽二中不附庸简单化的“转轨”说,不搞既轰轰烈烈也扎扎实实的两套车,而是坦率地说它要突破“应试教育”的重围,扬眉吐气,还认为这是回归教育教学的本真。它创造的业绩的确重在“高考”,但它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高考本身”,而在关注“人的发展性向的选择”、促进“适合个性的发展”,它是要突破单一文化课的比拼,超越滋生“考奴”的狭隘处境。它说的“基于应试教育的突围”很现实,我宁可认为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突围,它是在寻求能实践的办学之路。

到底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可以超越社会评价,超越考试竞争,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全然超越人的素质发展,把人培养成简单的考试机器?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偏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线,应对考试竞争偏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却不能实事求是地承认它们的必然联系,这是否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都说成极端化的“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愈加误解,这究竟能有多少实事求是的可行性?

我认为只认定如此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的办法独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的问题,有可能不是真问题。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其实也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弄成非此即彼的关系,让人们误解为要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要考试竞争,这如果不是想要抵制实施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有些迂腐吧?“应试教育”只能是教育考试竞争的一种极端形式,而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是另一种极端,许多教育事实是在它们中间发生的,有意义的教育思考,也应该关注它们中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评价和选拔都不会拒绝高素质的人才。

二、以兜底为重心才能普适全体学生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我认为,只有以“兜底”而不是“拔高”为重心,才可能普惠也普适全体学生,否则谈均衡就可能是个永远的乌托邦。洪泽二中没有“第一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却选择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它想要帮助全体学生突围“应试教育”,显然是以兜底为重心的选择。它的朴素的设想,是让文化上有基础的走文考之路进高校,让专长上有潜能的走特色之路殊途同归,让其他学生也能夯实基础健全人格练就技能,同样造福社会。它的普适的愿望,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选择中挖掘潜能,在有兴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所以主张“不以文化课优劣分层次,不以分数高低定班级,不以损伤自尊为代价排定学生”。

洪泽二中曾经把学生走向成功的渠道概括为三条大道:它把为学业基础优秀的学生铺设的、通往名牌本科院校的称为“金光大道”,把为学业基础平平的学生铺设的、通往各类高校的称为“银光大道”,把为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铺设的、通往高薪就业岗位的称为“阳光大道”,这些“道路”的名称显然有些附庸“社会上最看好的”之嫌,但这毕竟还是让“阳光”普照到了每一个学生。而在学校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中,它又把这三条大道拓展成“五大特色工程”,这种拓展主要是让“阳光大道”拥有了职业教育、国外大学课程预备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种特色工程的保障,这依然是为着每一个学生。它如此设计的成功渠道,因此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中所要求的“全面推动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致起来。

我认为,以兜底为重心普适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中的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的“第二中学”的觉悟。它超越了简单地鼓励拔高、追求卓越的取向,超越了单向度关注优质,试图以优质拉动薄弱的取向,体现的是优先考虑一切学生、优先考虑被薄弱群体。这样的觉悟,让“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再是一句动人的口号,而是成了一份办学的责任,它把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心,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联系起来了。这样的觉悟,也让被优质教育与被薄弱教育并存的现实,不再是“第二中学”发展的困境,而是成了它崛起、复兴的前提,它让“第二中学”清楚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可行性路径。它因此不再盲目地与“优质教育学校”比肩,也不再以“薄弱学校”妄自菲薄,而是优先考虑一所被薄弱的学校究竟能够承担什么,被薄弱的学生们究竟需要什么。它宣示“走进来的是基础薄弱的中学生,走出去的是德艺双馨的本科生”,这虽然有些坦率,但谁能否认这是一种责任担当?

三、以多元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全面发展加特长”解释素质教育,这的确有些简单化。但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完整性的学业质量,也需要支持个性化发展的土壤。人的发展性向有区别,人的潜能展现有先后,教育培养人因此需要发现这种区别,理解这种潜能。贝校长说他觉得学生就像是还没有切割的玉石,切割开之后才能判断出它适合做什么,才能决定教育如何帮助他。洪泽二中既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认为“适合个性的发展是素质发展的乐土”,所以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并为此创设了以多元为特色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差异教学。这与其说是为着成功突围“应试教育”,毋宁说是借助“应试教育”帮助被弱势群体的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为它理解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冲突,还因为它不只是发现了被弱势群体的学生们在现行的考试竞争中处境不利,他们够不到那些竞争的课程,而是还发现了他们人人都有潜能,都有优势,都能学好,他们是因为得不到他们能学好的课程,才无辜地成了高考竞争教育的陪衬人。它因此选择关注人的发展性向,促进适合个性的发展,并以此来突破“应试教育”的重围,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突围”?

洪泽二中的一些作法,都是为了践行它主张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有机融合”,所以是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作出的选择,它提供给我们的,是实践的启示。

它采取基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主张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激发潜能。通过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帮助他们弄清楚“我的优势,我的特长”,梳理自己发展的兴趣,寻找个人发展的自信,研制“以特长求发展,为发展挖潜力”的个人发展规划。它在这样的前提下实施关照差异的分层教学,与旨在选拔高低、区分优劣的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不同,它要求不以损伤人的自尊自信为代价,不以考试分数为依据进行分层,它认为向“优秀生”倾注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是对大多数学生的戕害!这与其说是分层教学,不如说是一种尊重差异的分类教育,这样的教育朴素而且也能普适。

它认为教育模式的生命在于课程设置,为此设置了多样化的校本、生本特色课程,使灵活自主的选课成为可能。它既鼓励学生各取所好、各得其所,自主自由地发展,寻求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同时也要求选课与高考吻合,还要适应地方的统测检查和评估。它认为只有这样既能释放也能规约、既能学得好又能考得好的选课才“有一定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或许不是最理想的,这对所谓的“转轨”说而言,几乎就是附庸“应试教育”,但就一所生存困境中的“第二中学”而言,至少是比较优化的合适选择。何况它一直在研究“大班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个别化教学”,一直都在尝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量体裁衣的合适课程,创设多元化有差异的教学模式。更何况它的一支教师队伍,为了实施如此的课程和教学,一直都在“力求做到一人一案,起码做到一类一策”。

它认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为此它的教师团队自“十五”起,就致力于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他们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个转换”的教学思想,还概括出了“四步转换教学法”。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为着“以多元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实践中历经不断尝试、反复推敲概括出来的,没有高深理论的支撑,也说不上严格的科学“范式”,但是能操作、讲实用、有实效。譬如为了给学生提供初始的启动和长效的内驱力,他们提出由“带着问题学”转换为“学出问题来”,这个“转换”就是一种很实在的教学思想。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凭着一支教师团队的事业良心和集体智慧,在长期的坚韧的追寻中生长出来的,它不是哪一个人的奇思妙想,也不是哪一方的灵丹妙药,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牵动着教师的教育情怀,逐渐完善的,因此称得上是草根化的、本土化的、洪泽县第二中学的。

四、基础教育只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础

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不为被尊重或者被歧视所累,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起点。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所“第二中学”,洪泽二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走进未来社会的通行证,选择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突围”,它作出的努力让人欣慰。但基础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础,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讨论它的未来发展,应该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篇11

一、创新教育背景下,实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考试改革是建立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让大脑记住多少知识。记住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考试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考试存在目的错位现象,不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可以肯定的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效率高,公平公正,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的有效手段。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考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考试内容上,命题不够合理、考试客观题比重过大;在考试方式上,仍停留在纸笔考试上,形式过于单一;在考试评价上,主要还是手工操作,自由裁量,方法陈旧,技术落后,经验型甚至是粗放型的管理居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无法保证创新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对于有的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应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一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结果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谈到考试就心惊肉跳。教师则是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已完成,考试总结和分析流于形式。考试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沉重包袱,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主动性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模式的不合理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进行考试改革,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因为考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只有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模式,才能推动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说,考试改革关系到考风、学风、校风的培育,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系统,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改革考试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2.考试改革是促使高校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的有力措施。

真正系统全面的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应是主阵地,这是由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创新教育也是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的。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语言学科,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进行创新教育。也就是‘寓创新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1]靠什么推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呢?我们认为,改革考试,建立创新教育的考试系统是一个有力措施。从消极的方面看,教学各个环节——为什么教(目的)、教什么(教材和内容)、如何教(教法)等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需要用创新教育的考试来检验和修正;从积极的方面看,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的考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改革,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考试是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从创新教育目标的转化到创新教育行为的调整,考试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实施考试改革的有效途径

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及其消极因素影响的分析,我们认为考试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考试管理等方面。

1.推进以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为主的考试整体改革。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对创造型、个性化人才的需要迅速增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必须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单一笔试的考试已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应当根据不同科类考试的实际需要,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式,改变过去笔试成绩比重过大,甚至完全以笔试为主的方式,增加口试、开卷、半开卷、论文撰写、课程设计、实践操作、专题讨论等形式,形成制度,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做到考试方式采取多种考试形式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素质,多角度多方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了使考试能够深入、准确、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质,考试的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合理安排知识、能力、素质在考试中的权重。

2.建立支持考试改革的配套制度。

考试改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制度改革,作为推行创新教育的一个环节,考试改革的实现还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思想意识,若不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地位,包括考试改革在内的教学改革就会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就不可能与当今现代化潮流相适应。其次,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决定考试内容。教学内容是知识性的,考试内容就不可能是智能性的。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再次,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效果的强弱,而且关系到学生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知识型的人才,而要培养智能型人才就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方法。[2]因此,教学方法是制约考试的内容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规范包括考试在内的教学过程的活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已几经改革,但其中仍有不少不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部分。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行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规范。因此,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最后,调整和改革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规定。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积极者的投入必然大量增加。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和鼓励改革的精神,考核中对改革者的工作量必须予以肯定,在利益分配上对改革者付出的劳动应当予以体现。

三、推进考试改革防止陷入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高校实行全方位考试改革,有利于教风、学风的真正改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考试改革的推进涉及面广、课程多、周期长、要求高,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做到全校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抓落实,严管理,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同时,要防止在考试改革过程中陷入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1.全面否定传统考试制度,搞“一刀切”。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今天,明显暴露了它的弊端,即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和考试形式单一化等。那么,我们是否因此而全盘否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考试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客观的评价,起到竞争和激励作用。在应试教育中,主要测评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测评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更要测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使考试成绩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创新教育中包含储备知识能力的测评。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传统考试制度全面否定,而是应致力于对传统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在改革知识测评方法的同时,重点改革能力与素质的测评方法,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片面强调考试形式的改革,代替整体考试改革。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要全面推动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即对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高校考试改革的关键是要认真研究“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过去,我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考试形式的改革,即“怎么考”这个问题上,认为考试形式单一是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原因,导致以考试形式的改革代替了整体考试改革,忽视了考试内容即“考什么”的问题的研究,这样的改革,同样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3]考试改革应把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融汇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考”一体化设计,通过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构建配套的课程考核体系,教中学,学中考,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培养。

总而言之,考试改革离不开教育目标、教育质量观念的根本变革,离不开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的改革。考试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借鉴各国、各高校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与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建立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科学的、规范化的高校考试体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