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自然资源管理知识

自然资源管理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7 11:03: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自然资源管理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自然资源管理知识

篇1

一、搬迁资金来源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转让企业将原厂址转让给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全部转让费作为搬迁资金;第二种形式为转让企业将原厂址转让给以有偿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全部搬迁补偿费和市政府全额返还的出让金作为搬迁资金。

二、搬迁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定向使用,在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均设立专户,具体帐号分别为:

1.开户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北京宣武支行,帐号:26190186;

2.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海淀支行北太平庄分理处,

      帐号:041015-09.

      户名均为:北京市财政局污染扰民搬迁建设专项资金

篇2

森林资源是一个由森林群落与外部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且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中所占面积较多,对整体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因此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可以使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情况下,对森林资源进行适当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1.2经济效益原则

森林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森林资源的多少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行森林资源管理时“,经营”是核心活动,当然,这里所谓的“经营”并不是像以往一样进行高额投入的森林资源生产过程,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加经济型的增长,例如采用先进技术对森林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改良加工,制成营养含量较为丰富的食材,在对森林资源进行最小消耗的前提下,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对森林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可持续发展是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同时也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有限资源与经济需求形成巨大矛盾时最实用的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说人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利益,在对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之后需考虑到整个系统后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森林资源管理时必须以这个原则为指导,在对未来后续发展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并争取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2可持续经营观下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森林产权制度不完善

要想森林资源管理在健全的模式下进行,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的林业产权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土地、农业、林业方面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改革,但是也遗留下了不少问题,在林业制度改革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界定界限不够明朗,这会导致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集中化,难以导入高科技手段,使得森林资源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

2.2森林资源交易制度不完善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和政府通过鼓励企业家对森林资源进行承租、拍卖等活动来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与经营。虽然这种活动形式一直在进行中,但由于我国森林资源交易制度尚未完善,更缺少一个系统能够对我国的森林资源交易行为进行正当评价和管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种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我国森林资源交易活动也一直无序混乱的。

2.3森林经营者自身能力缺陷

在现有阶段,我国对森林资源经营者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类,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体两大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经营者在森林资源开发中专业管理知识相对薄弱,缺少对长远发展的追求,眼光较为短浅,重在获得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了能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断破坏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体和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不足,缺少相关管理知识和创新理念,当然也与产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矛盾相关联。另外,现有的森林经营者直接普遍存在竞争关系,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害,拒绝与竞争者直接进行必要的合作,这样一来森林资源经营体系中很难形成规模化管理,从而影响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

3基于可持续经营观下森林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加强有关部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管理意识

目前全球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逐渐趋势与经济一体化,跟随者这股热潮,我国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市场经济体制,由此一来,政府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也由原来的管理层面慢慢转向了服务层面。在这一转变的驱动下,我国各政府相关部门都应加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的意识,具体的表现在于为森林资源交易活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建设良好的市场投入运营,为森林资源经营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去进行交易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对交易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服务。

3.2健全森林资源交易市场体系

要想使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变得有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完整有效的市场交易体系。首先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管理文件来规范目前的经营市场,例如林业产权登记标准、林业产权交易标准、森林资源体系评估制度等等,这一系列标准的制定都可以规范现有的交易市场,使得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建立较集中的森林资源交易场所,避免经营者在之前零散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效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利益,并能够从源头上规范交易市场的管理,使森林资源的交易活动在一种良好规范的氛围内进行。

3.3建立监督部门对森林经营进行管理

在对森林资源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化之后,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构,才能使交易活动长期处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且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牵扯到我国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对这一系列行为进行监督,能够随时随地对经营状况及环境破坏状况进行管理,并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森林资源经营者更好地进行森林资源经营活动,促进自然界生态的平衡,使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有序进行。

篇3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篇4

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特殊,在自然资源及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国有煤炭企业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环境,实现生产现代化和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先进之举。人是煤炭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煤炭企业发展进步,离不开员工积极性的充分施展和发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员工当作最可宝贵的资源,激发每个人的潜力,释放每个人的能量,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国有煤炭企业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1.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为产业工人,科技开发人员、营销人员数量不足,比例太小,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与煤矿生产有关的科技人员,普遍缺少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层知识结构不合理。

(2)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偏低。

(3)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和工作分析。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臃肿、存在职能交叉等现象。

1.2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

主要原因为:管理者的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员工的流动性高,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煤炭企业管理者受原先计划经济的影响,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

(2)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

一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注重物力资源的投入和管理,而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培训和利用;二是主观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劳动力管理,没有形成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三是只重视对干部、大中专生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对普通员工的技能管理与开发,特别是对工人技师的开发培养少之又少。

(3)培训机制不完善

首先,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其次,考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都惯以考试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在做跟踪调查,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使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数据依据,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

(4)培训师资不符合要求

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的问题。相当多的培训学校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整体效益差。

2.国有煤炭企业人才培训问题解决的对策与思考

2.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煤炭企业在管理上,仍停留在“管物主义”阶段,缺乏“人本管理”思想。井下工人认为“胆大就是师傅,力气就是技术”,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能否出煤作为衡量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未扎根在管理者头脑中,口头上强调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实际工作中忽视科学技术、不重视培养技术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要真正认清和区分“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力管理”的实质区别;其次要真正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2.2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

要把培训费用的投入提升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度,除了投入在员工自身的软件建设上,还要加强培训实体的建设,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

2.3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

员工培训,要有效地实现学习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做到培、用结合,将培训结果同员工的提拔使用结合起来,同岗位报酬结合起来。

(1)要实现有效的培训。必须要有专业讲师和兼职讲师队伍,教学方法必须从传统教育转向注重能力提升的现代培训。

(2)改善培训手段。既要开展书面讲授,也应开展音像教学,同时开展网上培训。

(3)加快培训频率。要随时保证企业10%左右员工处在培训状态。

(4)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分层施教,分批学习,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培训。

(5)改进培训方式。既要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也要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也可开展业务骨干外派的学历培训,但必须坚持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采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师徒签订合同的培训等有效方式。

2.4创建学习型组织

从培训学习型职工开始进而培养学习型区队、学习型企业,形成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氛围,引导职工在学习中充实自已,在实践中完善自已,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魏杰.《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8期

[4]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5]孙淑辉.《以人为本抓好国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

篇5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各地水环境污染和短缺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基于此,如何对水文水资源进行保护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下资源研究的主要课题。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对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加大重视力度,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问题,使其早日实现共享目标。

1信息共享现状分析

通常情况下,环境保护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等都离不开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利用和参考,所以,无论是国家水资源管理,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要以水资源信息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彻底落实,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则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才能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尽早达到共享目的。目前,我国在水资源信息共享方面,仍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如缺少完善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因此,各地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对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的全面发展。

2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信息共享问题

缺少规范化的共享平台技术。我国是一个疆土十分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的水文水资源,无论是分布比例,还是水质特征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别,所采用的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也各不相同。我国对于共享平台技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所以这就导致有关部门在使用水文水资源数据库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也给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3加强信息共享的有效策略

3.1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

水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系统涉及多项管理内容,如:抵制水土流失、构建水利规划、防汛控制、水资源有效利用管理方案等,为了使这些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相关标准,有关管理部门就要大力加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引入,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信息化管理措施,这样才能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使其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能够达到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的有效建立,既符合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求,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又可以帮助相关管理部们严厉打击一切违反水资源管理规定的不法行为,进而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情况,给可持续发展下水资源信息共享创造了可靠的保障。

3.2构建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

要全面搜集与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尽量采取分布式水文模型来进行,因为该模型技术采取的是数学物理的分析手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仅能够监测出这些数据资料的可用性,而且对其分析和处理也起到了很大的实效作用。对这些分析和整理后的水资源信息进行安全传输,使其发挥出一定的运用优势,能够真正落实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管理工作中,为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结语

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是我国水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工作趋势,其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水文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对于促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构建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其信息共享和利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定义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的问题是指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的确定是否符合科学合理和适应性的要求、管理手段是否先进有效、管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其中水资源的管理体系问题相对于工程体系问题更具有决定意义。这里只对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水资源行政管理主要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以及行政体制、职能体系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等问题

1、流域管理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水资源管理虽然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但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内容则分散到各个部门负责,基本上按行政级别和区域划分管理层次和范围,形成了“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用水,管用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污水治理与回用”,造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主体的缺位,由于机构定性不一致,使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严重违背了水资源不可分割的客观规律,尤其在流域管理和城市水务管理问题上矛盾更为突出。

2、在管理模式较传统,管理落后。我国目前水资源行政管理实行的是一种多部门参与、多层次管理的体制即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而且在管理职能上问题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越位”主要指该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仍由政府来承担。例如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责任不明,重复管理现象严重,即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又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缺位”主要指宏观调控不到位。如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统一性和预见性较差;水资源监测、评价水平偏低;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跟不上等。

3、在监管机制上不到位。部分水资源管理单位专业人员少、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县市水利部门,个别在职人员文化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造成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综合素质低,加上执法装备落后等,在被授权行使水政执法职能时,执法监督不力,执法不规范,使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非法取水、非法排水、水质恶化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4、全民节水意识淡薄,参与力度不够。水价是调节供需矛盾最敏感的经济杠杆,研究发现,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减少3%~7%。

二、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中出现的的问题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优化体制改革。健全、合理的水资源体制,是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的重要保证。而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是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推广综合执法试点经验,将行政许可、水资源管理、规费征收、执法巡查、处罚决定等职能职责综合起来执行。积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2、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明确各级行政首长、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和工作内容,用制度来推动工作落实,扭转“越位”现象。应参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根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由政府部门出台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机构改革,搞好定性核编

3、要高度重视基层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要重视开展业务知识培训,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组织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水利专业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新型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全面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水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增强基层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岗位责任,使他们能够明确工作目标,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强化监督,搞好行政执法。完善执法体系,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配备执法装备,增强执法功能;组建市、县两级稽查队或执法队,加大监察力度,提高执法效能。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力度,从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文书、执法追究等五个方面入手,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规范行为。要加强与公安、司法、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联合执法,共同监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此外还要借力社会监督。要利用各级媒体,大力宣传水行政执法,对严重违反水法律法规的行为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打击涉水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篇7

我国矿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中层骨干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对于我国矿业企业来说,基层操作人员的比例较大,而且大多是临时工,对这部分人的管理较为困难;中层骨干人员,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流失较为严重;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矿业企业急需一批能满足矿业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及管理人才。

1、人才结构不合理。矿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矿业企业发展的全球化、国际化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企业间的相互并购和国际投融资,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投融资人才;企业的深度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人才;员工维权意识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综合管理人才来开发员工潜能。然而,许多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却难以满足这一变化,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矿业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历结构普遍偏低。据调查,2007年矿业企业中专以下员工占据了约2/3,其中高中学历比例较高,占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36%,初中以下占25%,而具有较高学历的员工比例较低,本科生占12%,研究生则只占1%。(2)年龄结构不合理。根据对几个典型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查得知,矿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40岁以上占了46.55%,这些人中大多是技术骨干,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偏低,仅占11.02%,导致技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足。(3)高技能人才短缺。有的矿业企业拥有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2人,有些大型矿业企业情况稍好,高级工的比例能够达到18%,但与到“十一五”期末,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25%以上的目标还相距甚远。由此可见,矿业企业人力资源存在学历不高、年龄断层、后续人才跟不上、人才储备不足、梯队建设薄弱、人员结构无法与高速发展的采矿技术相适应的问题。

2、临时工的管理上存在问题。矿业企业有两种类型的员工,一类是有完善的职工福利和工资待遇的正式员工;另一类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一线临时员工。而临时员工占有较大比例,是企业的主体。由于这部分人工作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忽视了对其的管理,对临时工工资的支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企业是根据所在岗位当月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指标考核并按月支付工资的。据调查,某矿业企业临时工的工资只是正式员工工资的1/3。除此之外,也很少对其进行激励和培训。这就使临时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了许多保护劳动者的条款,它的颁布实施,无疑给矿业企业对临时工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人才流失严重。矿业企业由于多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属于比较艰苦的行业,企业招人容易留人难,矿业企业流失的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一些老矿区,近几年本科生和中级以上技术人才流失率高达46%。他们的离职造成了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多重损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作,也会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士气。大批量的人才流失不仅加剧了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种种困难,企业不得不重新招人,增加了人力成本。

二、我国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形成原因

我国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来自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1、现存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制约。矿业企业庞大的组织结构,使得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有极为灵活的反应,更不可能顾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很多矿业企业还没实现由人力成本向人力资本的过渡,由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渡,由事务性管理向策略性管理的过渡。矿业企业现存的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一些矿业企业没有长远的和明确的战略规划目标,也没有合理的人才需求计划,在招聘时主要遵从上级文件,而不顾企业实际需要,使得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造成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窝工浪费。

3、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绩效评估在目前的矿业企业管理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员工的评价更多的是看中资历和领导的看法,忽视了对员工工作绩效和能力的考核,很难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矿业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产品不计成本,劳动不讲效率,企业没有竞争力,人员无忧患意识,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企业进行了改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依然影响着矿业企业的管理,许多矿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表现在:(1)激励形式单一。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2)激励失去“相对公平”。绝大多数矿业企业没有准确、专业的岗位描述和绩效考核体系,导致激励失去“相对公平”。(3)激励缺乏有效性。激励只有在满足员工需求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在矿业企业中激励形式单一,很难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5、员工培训滞后。目前,矿业企业在人才培训,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一些单位职工和领导对职工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把培训看作是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消费性事情;(2)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不少技工虽然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很难在理论上得到提升;(3)职工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有些企业喜欢用一年办了多少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次来衡量其培训效果,为了培训而培训。有的强调生产工作忙而以工代培,流于形式比较多,缺乏系统性、实效性、提高性,资金投入不足,师资、设备、场地缺乏或设备高科技含量低。同时,很多公司对于临时工的培训几乎是空白,尤其是技能培训。

三、完善我国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矿业企业首先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把人力资源的“战术性”管理转变为“战略性”管理,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保障。

2、完善招聘和使用人才机制。矿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最经济地使用人力的原则,在人员的选拔和使用方面,要运用科学的手段,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征和职位需要,量才用人。首先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同部门需要的各种人才可以通过双向选择在单位内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动,实现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企业内部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状况时,可以采取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吸纳人才。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合理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矿业企业有正式工和临时工两种类型的员工,这两类员工的需要不同,因此激励的方式也不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于大多数一线临时工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生存问题和安全问题,因此激励时要尽量满足其物质需要,主要形式有提高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此外,还要加强安全制度建设,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满足其安全需要。正式职工更多的在考虑物质、安全需求的同时,还注重精神激励和自我实现需求。企业可以吸收员工参加管理,使员工不但对企业经营状况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发表意见,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和归属感。

篇8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37-03

1公众参与管理概述

1.1公众参与的概念

公众参与作为自然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然而各个领域对公众参与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立、管理以及资源管理制度的制订等具体活动,并使该项活动和政策既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又有利于自然保护事业。

1.2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管理的必要性

自然保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包含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补偿等具体活动都涉及当地政府、社区、游客、宗教信徒等多个利益相关体。与国际自然保护发展趋势一致,我国各级政府是自然保护的主导力量,当前所采用的“跨越式”和“抢救式”自然保护发展模式没有足够重视自然保护区设立中存在的权属问题,以致自然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也没有得到足够考虑。当被排斥在自然保护之外的各利益相关方无法了解自身在自然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原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收益都受到影响,那么保护区与相关利益者的矛盾冲突无法避免[1]。

对于太白山保护区来说,其保护管理主要受到当地政府、周边社区、宗教信徒及商业性旅游的制约。尽管保护区具有一定的人口承载力,但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人口密度远远超出合理的人口承载范围。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及旅游活动对保护区资源产生强大的压力,且当地政府对这种资源利用持支持态度,保护区工作人员受权力和人数所限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从现有经验来看,如果强行限制居民对资源的利用及旅游活动,往往会导致社区、当地政府及旅游单位与保护区的冲突升级。因此,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促进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共同探索保护和发展的新途径,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调查点概况与调查方法

2.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批建立,以保护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和大熊猫栖息地为主的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太白、眉县和周至三县交界处,面积56 325 hm2。主峰拔仙台3 767.2 m,是我国内陆地区的最高名山。区内分布7个典型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21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47种保护植物和22种特有植物,保存有完整的第四冰川遗迹。

保护区周边与省太白林业局、太白国家级森林公园、红河谷级森林公园、黑河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以及三县6个乡(镇)31个行政村相比邻;区内有村民2户、庙宇26座。周边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地方政府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少数宗教信徒私自建庙,部分旅游区超载及游客不规范的行为等,加快保护区周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从而使保护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尽管保护区管理局设立资源保护科,下设蒿坪、鹦鸽、嘴头、黄柏塬、厚畛子5个保护站和2个巡护哨卡,成立森林公安分局,建立比较完整的资源保护承包责任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保护区周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区内偷猎、采药、放牧等现象屡禁不止,旅游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关利益者与保护区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使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陷入孤立的困境。为此,自1995年以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公众参与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2调查方法

该文主要采用参与式评估的方法。实践证明,运用参与式方法的效果是积极的,特别是让外界人士充分了解保护区,以及广泛参与到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此方法,从保护区、社区、游客、当地政府的视角出发,对参与式管理的过程、实施效果、相关影响、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公众参与自然保护机制创新的需求进行分析[2]。

3参与式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3.1参与式管理的实践

3.1.1社区参与。1995年,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下,中国政府开展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第一次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引入社区共管的概念,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的眉县大湾村被列为社区共管示范村之一。从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由封闭式管理转向参与式管理。

在共管过程中,保护区首先成立社区共管领导小组,小组由社区相关利益者代表组成,担负领导和协调工作。接着开展PRA(参与式乡村评估)本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共管示范社区。

随后,成立代表社区和保护区的共同利益的社区共管委员会。共管委员会以社区村委会为中心,由保护区等相关利益者代表参加,负责开展全部的“参与性计划”活动,并以社区自然资源管理计划的形式开展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活动。如编制社区土地和资源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和资源利用保护措施,扶持社区建立村级医疗站,栽培猪苓,栽植猕猴桃,嫁接板栗,饲养种猪,发展经济。为了实现对共管的承诺,社区制定生产生活用火规定、森林资源管理办法及护林防火责任书,成立反偷猎巡护小组,组织村民在交通要道及人口聚集地义务张贴宣传标语,要求村民发现偷猎等破坏自然资源行为,及时制止并向保护区汇报。

3.1.2宗教信徒参与。太白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保护区现有寺庙遗址26处,其主要分布在通往顶峰拔仙台的4条登山途中。长期以来,周边社区居民供养保护区僧道人员的生活。而山区群众有“靠山吃山”的习惯,庙宇便成为社区一些偷猎者、非法采集者及游客食宿的场所。

1998年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宗教信徒签订“共管”协议,鼓励宗教信徒参与自然保护工作,参与形式包括:聘请宗教信徒为护林员,对非法活动劝阻并及时向保护站报案;通过宗教信徒的宣传吸收信教和不信教的居民、游客来保护森林资源;在低中山区庙宇推广节柴灶和替代性能源,高山区庙宇推广替代性能源,以减少宗教活动对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消耗。同时,保护区建立奖罚机制,年终评比,对住庙僧道人员进行奖罚。

3.1.3游客参与。太白山自古以来就是游人向往的旅游圣地。近年来,进入太白山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部分游客自发进入太白山,对该区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安全构成威胁。2003年以来,保护区开展游客参与巡护活动,其目的在于改进并提高野外巡护工作的质量,建立合理规范的参与式巡护生态旅游机制,改变探险游客的行为。

保护区邀请有关旅游、保护方面的专家,制定游客参与巡护方案,成立生态游客参与式巡护游小组。小组组长由厚畛子保护站站长兼任,成员有巡护员4人、背工6人。小组成员直接从事生态游客参与式巡护历险游工作,负责巡护资料的记录、生态游客的导向、项目活动的记录等具体工作。为了提高游客参与巡护的质量,保护区管理局每年对巡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使其掌握野外巡护的技能、护林防火和导游知识,熟练识别野生动植物,能准确、真实、及时填写表格,并为生态游客做好导游工作。同时,在当地社区选择4~6名热爱自然保护事业,文化素质高,身体健康,年龄在20~35岁的男性青年在厚畛子保护站集中培训。

3.1.4自愿者参与。包括2个方面:①环保志愿者。西安绿蚂蚁野外用品创始人蒲伟是一名环保工作者,2004年他带领的环保志愿者偶然遇到了“净水鸟”(学名叫白顶溪鸲),这种鸟生活在太白山二爷海和大爷海水边,时刻保持着水面的干净,不让湖水有半点污染。因其行为和蒲伟提倡的环保理念相契合,故以此冠名。2005年,由蒲伟发起的首届“净水鸟”大型公益环保活动正式启动。从此,净水鸟活动会每年组织志愿者在秦岭主峰太白山进行捡拾垃圾等环保活动。②大学生志愿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保护区、社区和大学有机结合,使大学成为保护区、社区长期的专业技术支持机构,使保护区和社区成为他们进行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2006年以来,大学生志愿者相继对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的大理、塘口等6个社区进行社会经济本底调研,开展环境保护和实用技术宣传咨询等活动。

3.1.5非政府组织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其使命是遏制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主要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型消费的行动[3]。

2000年WWF在陕西省设立西安项目办公室,旨在通过与传统和非传统机构合作,寻求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秦岭大熊猫种群长久地繁衍生息。在项目合作中,WWF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伙伴关系,先后资助保护区开展“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反偷猎体系建设”、“游客参与式巡护”、“铁甲树精品小道建设”、“生态旅游本底调查”、“生态旅游监测系统”及“成立太白山生态旅游联盟”等项目活动。

3.2参与式管理取得的成效

通过公众参与的实践,无论是对提高太白山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还是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主要表现:①通过社区参与,促进保护区与当地政府、社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社区与保护区的感情,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社区村民对自然保护工作的认识,实现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双赢[4]。②将宗教教规、教义中的生态观与自然保护意识结合起来,通过宗教人员向宗教信徒和社区群众宣传自然保护知识,并建立以宗教人员为纽带联系社区群众,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共同管理,壮大自然保护力量,促进自然保护事业与宗教活动的互利发展。③通过游客参与保护区的巡护,亲身体验保护区巡护员野外的工作、生活等经历,从中了解到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方面的艰辛;同时,促进保护区巡护工作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巡护质量,增强巡护员的工作积极性。④构建大专院校、保护区、社区合作的新模式,既促进大专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又提高保护区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志愿者环保活动,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区的知名度,规范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⑤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促进当地保护区法律理念的创新和实践。WWF组织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提供的不只是资金和专业人员,而且还在具体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中向当地人民传播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提高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

3.3公众参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从立法层面看,尽管《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保护法规对公众参与的原则作了规定,但这些原则仍停留在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之中,尚未具体化、制度化,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成立的共管组织没有法律地位;对偷伐林木者,社区没有资格;野生动物损害的庄稼没有相关赔偿机制支持。二是从保护区来看:①部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公众参与尚未形成明晰的概念;②宣传手段落后、渠道较少,缺少宣传策略;③工作人员能力有限,缺少公众参与方面的经验;④保护区没有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三是从社区方面看,一方面,社区村委会成员习惯于按上级的工作安排行事,多数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较少,村民既对村上和上级的工作安排有些看法,又无表达的意愿;另一方面,社区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考虑更多的是发展经济,而忽略对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四是游客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保护区虽然对巡护员及背工向导进行动植物识别、巡护等知识的培训,但由于时间短,游客对保护区管理知识了解不足,尤其是缺少游客参与的激励机制,导致游客参与兴趣不高[5]。五是从宗教信徒角度看,由于保护区内寺庙偏僻,住庙人员少,出于安全方面的因素,宗教信徒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心有余悸。六是太白山属于国家军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被限制,而国内的NGO往往发展缓慢,加之环保志愿者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知识、功能及价值的理解,参与效果不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公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促进政府和公众对自然保护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以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力,督促政府正确执行有关环境决策,弥补传统监督机制的不足。但公众参与保护理念的形成要受到自然保护政策、自然保护从业人员工作能力、自然保护相关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程度等宏观和微观条件的影响,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6]。

4.2建议

为有效实施公众参与保护区管理,建议采取以下做法:①在自然保护区法中应明确规定在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采取公众参与的原则,并予以具体化。吸纳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概念和方式,以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和管理。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自然保护意识。保护区管理政策是联结保护区和公众的纽带,公众特别是社区居民作为政策的实施对象,他们对政策的认知程度能够直接影响保护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自然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③发挥宗教教义积极保护自然精神的作用。宗教的意义与价值体系,不仅能够调节人类内心世界的平衡,还能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保护区要对区内的宗教庙宇活动正确引导,适当放开,给住庙的僧道人员一些优惠政策,调动广大从教人员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④为了推动游客参与保护工作的持续和推广,保护区应在整个巡护工作计划中纳入游客参与巡护工作,将商业开发和运作性质的旅游活动与传统的野外巡护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游客新的生态旅游行为,倡导对自然负责任价值去向,依靠具有发展前景的商业运营持续地为保护筹集资金。⑤探索社区参与的有效形式。社区是自然保护的主力军,激发这支力量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护区社区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保护区要在完善现有社区共管模式的基础上,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并在巡护、监测等工作中尽可能为其提供参与机会。⑥推动非政府组织、自然保护团体、科研院校参与。保护区应广结伙伴,开展合作管理,将公众参与的思想渗透在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积极与国内外先进的保护区建立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加强互动,学习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经验;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非政府组织、自然保护团体、科研院校合作、环保志愿者参与自然保护工作。

5参考文献

[1] 谢屹,温亚利.浅谈参与式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运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81-83.

[2] 谢屹,李伟,温亚利,等.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域共管体系的思考――以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科学,2007,43(6):111-116.

[3] 胡崇德,牛琼华.自然保护区开展参与式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防护林科技,2011(1):64-67.

篇9

近几年,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资源的稀缺。自然资源的稀缺让我们为自己的生存状况忧心,而人才等社会资源的稀缺则是我们生活中更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国面对美英日等金融贸易大国,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的现代企业若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意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拥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越多,这个企业在竞争中的立足点也就更多,也更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要打赢这场“人才竞争”之战,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员工培训。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对培训的实际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一步步做好员工培训体系建设,使员工培训走入更多的现代企业,为企业培养更多优异人才,最终,达到公司和员工“双赢”。以神火煤业公司为例,探讨一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国企业如果做好员工培训的体系建设。

一、神火煤业公司员工培训内容与计划制定

根据神火煤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在对公司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时,将人员分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操作人员三类。

针对三类培训人员,神火煤业公司制定培训计划的“三大步”。第一步:培训目标设置。第二步:培训内容及课程的设置。第三步:选用培训方法。三类培训人员的培训需求与自身情况都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实施培训计划时,我们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一)培训目标设置

对中高层经理来说理念和人文是重要的素质,最后才是专业知识。根据这个特点,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目标设为:

1.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2.具有与其部门专业相应的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指挥专业部门的正常运行;3.适应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各种问题,并具备创新能力;4.使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和文化能够顺利传达;营造团结协作的企业环境;5.能够指导下属处理工作、业务上的问题,顺利完成本部门的工作;6.为企业后备高级管理人才提供储备。

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为了使他们具备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和熟练的技能,较高的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具备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使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达到标准要求;并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2.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3.对照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做好与员工之间的协调。

对神火煤业公司一线操作人员工作自身素质和现场操作考虑,所以对一线操作人员培训目标设置如下:

1.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做到按章作业,减少安全事故;2.能背诵岗位操作规程,达到熟悉程度;3.加强文化学习。4.促使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培训目标的设置为培训内容及培训课程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要使上述培训目标实现,就要对三类人员设置具体详细的培训内容以及的培训课程。

1.对于中高层管理者,为了使他们具备上述目标中阐述的能力,我们集中培训他们制定企业战略目标及任务的能力,业务及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方法及相应的培训课程来切实加强他们的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之面对市场竞争能够沉着应对的“新”领导者!

2.考虑到中高层管理者已经具备相当水平的理解及实践能力,他们培训的课程也比另外两类人员要高难度。主要课程有:煤炭资源形式分析、煤炭高层论谈、企业领导与组织变革、企业发展趋势与经营分析、绩效管理知识、计算机初级知识、常用办公软件操作、网络基础操作、网络信息传输。

3.对于基层管理者,结合其自身特点及上述目标设置,我们着重对他们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管理沟通技巧培训、安全理念及思想观念培训。

针对培训内容,我们设置了一下课程:各专业(如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理论和技能知识、煤矿生产法规、管理沟通基础知识及现场模拟、生产现场督导技巧、班组长管理知识、企业文化理念、团队训练、自然灾害防治、自救互救知识、木桶原理、链条原理、、安全责任制、煤矿事故案例分析等。

对于企业一线员工,我们认为其培训内容中,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其次为规程规范、政策法规培训。因为一线员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培训的主要目的也主要为了确保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因此其课程设置也相对简单,培训课程主要有:木桶原理、链条原理、人的精神松懈、安全责任制、煤矿事故案例分析、身边事故、煤矿安全规程、446号令、各专业(如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理论和技能知识、模拟演练。

培训的内容及课程设置对于三类培训人员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有重视管理能力的提高,有重视技能的娴熟,也有重视安全的理念。无论培训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目的都是为了使员工和企业更进步。根据不同的内容及课程,我们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使课程的效果最大化,让员工正真在培训中提高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三)培训方法的设置

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考虑培训者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培训目标,将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方法

(1)短期理论培训班 培训的形式一般可以采取短期培训班、专题讨论会等,短期培训班一般在2~3天,主要学习管理的知识、理论以及某一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等。

(2)案例教学法 采取已经发生过的案例,仔细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采取的措施等。能够培训人员进行系统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期外出培训法 根据中高层管理人员职责不同,分工不同,设定人员外出培训计划,选择业务能力口碑较好的高等学校进行业务及管理理念学习,学习期限可在半个月左右。

(4)参观访问学习 职工有针对性地参观访问,一方面可以了解煤炭相关单位的情况,便于开展相关业务,另一方面可以从其他单位得到启发,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5)会议培训 参加会议能使人们相互交流信息,启发思维,了解到某一领域的最新情况,开阔视野。有助于他们能够将学习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培训的效果。

2.基层管理者的培训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研讨会法 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研习人员以团体的方式对工作中的课题或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共同的结论,以提高研习人员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

(4)开放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给接受培训的人以较大的自由,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内容。

(5)参观访问学习 职工有针对性地参观访问,一方面可以了解煤炭相关单位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从其他单位得到启发,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一线员工的培训方法

(1)操作示范法

一般由基层管理部门负责人主持,由厂家技术人员或选择出来的技术能手担任培训员,以现场向受训人员简单地讲授操作理论与技术规范,然后进行标准化的操作示范表演。

(2)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侧重于对操作技能和反应敏捷的培训,它把参加者置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让参加者反复操作装置,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视听技术法

就是利用现代视听技术(如电视、电影、电脑等工具)等。

(4)独立式学习

针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采取布置学习任务,要求他们进行独立式学习的方法进行。

篇10

一、传统企业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今天,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档案不但要记录历史,还要服务现实,企业档案已出现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借助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档案信息的网络检索或浏览。当前进行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企业档案工作备受冷落,大多只是实现了简单的档案信息目录网上检索,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远没有实现真正的档案信息化,只有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认识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走出困境,发挥档案应有的作用。

企业档案机构地位低下。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认识不足,重视支持不够: 许多国有企业的档案机构与人员被大幅裁减,档案保管基础设施及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档案机构往往成为被首先、重点清理的对象。档案业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档案人员的薪酬水平远远低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档案机构在企业组织体系中地位下降,严重挫伤了档案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积极性,致使大量管理人才的流失,而且也制约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企业档案管理滞后于信息化发展。企业档案管理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许多企业档案机构和人员面对新出现的电子文件,采取回避措施,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却难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固守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导致电子文件、档案没有实施管理或管理不当。

企业档案信息缺乏系统管理。伴随着大规模是企业重组和企业合并,由于一些档案材料分散保管于各部门,零散地分布在机构成员手中,无法相互借鉴,没有一个机构来集中统一的管理本业的档案,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失误增多。在有的企业中由于管理不严,导致档案材料被盗,如果企业档案部门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企业“记忆”面临着丢失的危险,就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和事物,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研究也兴起一股热潮,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运用知识。知识管理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综合企业内部和的各种信息、知识,并加以识别、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的增值;利用企业所蕴含的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造能力。在知识管理经营管理模式下,增强企业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不再受到资金和自然资源的限制,知识资源对于当今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管理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知识管理思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知识管理是对企业产生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获取、存储、学习、传播、共享,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才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管理将为企业创新增添动力,要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并有效地运用企业的知识,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地找到最需要的知识,企业经主要依靠知识来赢得竞争的优势,最终实现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

企业档案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档案是企业活动的忠实记录,企业的隐性知识占据了企业知识资源的主体,企业档案忠实的记载了企业员工在从事生产、管理等各项活动过程中的情况,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企业档案就认识、经验教训的总结,积累了大量的企业显性知识;企业档案有助于实现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通过信息交流、传递实现的。有知识为人们所运用,所掌握,知识才有价值。信息交流、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和书面,书面交流是以文件、档案等形式进行知识的使用和交流。知识应用范围扩大,价值实现也扩大了企业档案帮助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企业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时候的过程、内容、结果,是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是企业拥有某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凭证。档案的凭证作用可以有效地证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企业档案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企业档案可以提供寻找相关领域专家的线索,企业档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教材,当企业组织结构庞大、员工人数众多时,知识管理系统记录了与企业相关的内容,企业外部知识培训使企业员工能迅速融入本企业,学习并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企业档案反映企业文化,企业档案形成和产生于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各种企业活动过程中,知识管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企业档案不仅具备知识特征,还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已成为许多企业战略行为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知识管理是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方向,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管理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居于主导地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其对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意义有: 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是实现知识的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是知识的积累组织、传递和应用、创新。它可以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企业档案的价值,促使人们重新视定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活动,以促使人们重新考察企业档案管理的技术方法。以知识管理思想指导企业档案工作,企业档案管理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走出来,通过挖掘企业档案的知识价值,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要求拓展和完善企业档案管理职能,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应将档案管理看成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员从档案实体保管员转变为档案知识管理者、知识提供者及决策咨询者;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完善和优化馆藏,档案工作者必须投身于电子文件的产生和控制过程中,完善和优化馆藏资源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利用档案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重要手段则是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文档信息数字化工作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另一主要内容;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技术,对档案管理来说,更依靠上数据,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档案信息化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必须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电子文件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制度,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要求档案知识实现智能化服务,实现档案知识智能化服务,可以通过企业知识库的构建、知识导航的提供、知识的咨询等手段来实现;知识管理要求档案工作者提高素质,知识管理要求作档案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档案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是人才,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以此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

三、知识管理背景下构建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面对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只有主动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积极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有的作用。档案知识是典型的显性知识,符合档案知识管理的规律,因此企业档案实施知识管理是自身的要求;企业档案实施知识管理是现实的要求,通过大家参与达成共识的知识资源优化处理,解决了过去“按档案方法分类,不切实际”的问题,避免了“知识类档案”还按照信息类档案进行处理的错误方式;企业档案实施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知识管理将以往的档案知识规范化、统一化、创新化。

构建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模式的目标。管理的思想也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发生了转变,使档案管理有了重大改观。具体目标是使档案知识资源化、信息化,按信息管理方式分类保存,以供搜索和查询,按知识资源结构进行管理,即归类沉淀,对将来的知识型文档,设计、设立标准模板;实现知识资源支持领导决策,要充分了解分析领导或管理决策的事项及过程,设计、设立订阅机制,委托专业人员或专家收集知识或信息资料;知识资源及时支持员工学习。构建相应分类的关联知识资源库,配备相关知识的文件类到关联知识库中,设立员工自学考试内容;知识资源及时支持员工工作,要了解分析各项业务、事务工作,内容及过程,按业务、事务过程环节及环节内作业程序;知识资源管理制度化,用制度的形式确定知识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档案知识资源管理依托网络,用信息来实现,在应用系统中对知识资源分层级设立安全访问权限。

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模式构建方案包括档案知识资源应用功能系统、资源库委托收集、整理系统、资源库委托收集整理系统、知识资源库管理系统。知识资源管理组织建设方案其组织结构可以设计为知识资源管理团队和知识资源管理中心。建立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推进和组织建设的要求。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方案实施步骤要开展进行调查研究,它包括管理制度方面的调查研究、硬件方面的调查研究、技术方面的调查研究、人才方面的调查研究;制定实施目标,明确实施要素,建立保障系统,实施要素是方案的主体部分,需要建立包括档案知识资源管理体制。

企业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条件。企业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条件,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网络化的前提。技术是档案知识资源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是关系着档案知识管理信息能否在网络上的关键。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资金是否充足也是档案知识管理能否顺利进行得关键因素,此人才问题关系到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成败。

因此要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统筹协作,共同促进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培岭.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2]曹洪斌.体制、制度、方法——企业档案面临挑战,中国档案,2003,9

[3]徐拥军,王宏.论企业档案在企业粗识管理中的作用,.档案学通.2004,3

[4]马海群.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研究,2001

[5]李兆明.业档案工作处于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北京档案,2005,9

篇11

关键词:

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矿产资源评价等学科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对外依存度以及国际矿业开采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初步建立,国家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要求越来越高等,对从事矿业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和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须促使采矿工程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3,4]。因此,矿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由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管理型,“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有的纯采矿技术人才拓宽到以采矿技术为基础,具备国际视野并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矿产资源服务年限评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以及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等内容,各内容间密切联系成一整体。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是进行矿资源评估的基础。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在被开采利用之前,其规模、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开采技术指标和条件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因此,正确理解矿产资源的确切含义、基本特征和工业性质,是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是矿产资源评估中所运用的特定技术,是分析和判断矿产资源价值的手段和途径[5]。在确定矿产资源基本开采指标、开采条件和评估目的后,评估方法的选择成为影响矿产资源价值的最重要因素。要明确指出,同一个矿床,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不同的矿业时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矿产资源评估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被评估对象具体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条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世界矿产资源丰富,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发达国家中的一些重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仍坚持通过出口资源来提高国内经济,并希望为其开发的矿产资源寻找新的市场。抓住全球矿产品供需形热变化及其带来的战略机遇,对优化我国矿产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应当不断地丰富,增加矿产资源价格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探讨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行业运行变化,不断深入并突出体现矿产资源需求与国际矿业市场关系等内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一个综合指标,是影响矿床开采的重要因素,既要考虑资源储量规模,又要分析矿资源赋存的地域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影响矿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矿床的开采价值,主要采用专家评定、灰色理论分析法。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采和采矿等一系列活动的权利,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评估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源评估准则,依据相关程序,对矿业权市场上合法流转的探矿权、采矿权等资产价值的评估。随着与资源大国战略合作关系加紧,国际市场上的矿业权管理将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内容具体涉及矿业宏观管理、矿业权管理与市场、矿业税收政策、矿山环境保护、矿业融资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个国内问题,也是个复杂的国际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6]。

四、课程教学实践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课程,其内容涉及地质学、矿床开采技术、矿床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紧密相关,构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1)知识结构系统性:从基础地质理论、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储量分类、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管理五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2)知识结构规范性:由相关标准构成资源地质勘查标准体系,由矿床开采技术规范建立矿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标准体系,由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指导矿业权的流转;(3)知识实用性:采用理论、方法、规范、实例与讨论步骤构成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老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参加讨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7,8]。

(一)加强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共40学时:教师教学30学时;素质拓展4学时,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的资料并做总结发言讨论;实验室教学2学时,学习各种采矿技术知识,包括三维地质模型、采矿方法模型等;课程设计4学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学习和帮扶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而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认真备课,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实例分析讲解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基础;同时课后留一部分作业,使学生能巩固和复习课堂所授知识;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上课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资料并解答学生疑问。

(二)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环节,也是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及学院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工程测试中心。在讲解矿产资源分类、分布的实验教学中,以地质标本实验室为基础,设置认知矿石标本、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物形象结合。通过矿体三模型和采矿方法实物图,使学生了解不同赋存条件矿物的开采方法,在进行对比分析矿床开采设计方案中有哪些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各种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与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设置虚拟矿床开采中心和数字矿山实验室开放日,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并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矿产资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以所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对整个课程阶段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实验教学的学习,要通过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来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是进行工程训练、培养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一次系统的综合训练,又是最能检测学时对知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学已致用的教学环节,还是进一步学习和查漏补缺的一个比较环节。通过矿产资源的开采设计,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资源开采的具体分类方法;通过虚拟矿业权的流权,使学生掌握了解了矿业权流转过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法规,流转过程以及与国际矿业公司矿业合作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从管理者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高度。

(四)加强现代矿业法律与法规学习

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泛,常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而引来官司,少者罚款,重者停产整顿,甚至关闭矿山。国内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同时要重视国外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详细了解并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切忌习惯地执行不同国度的规范,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作为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必须学习和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意识,因此,加强学习矿产资源开采的相应法律课程,应列入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五)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国外矿业投资渠道和案例逐渐增多,矿产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配置环境下应当不断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吸取先进国际采矿专业课程的优点,也要结合我国采矿环境的情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行业变化和国家经济需要,增加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成为该课程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结合本课程,增设谈判模拟试验,虚拟矿业并购背景,使学生熟悉矿业并购流程和需注意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国内矿业环境与国际深入融入,我国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涉及国家和矿业类型也越多,合作方式不一。需要与各级人员,包括国外工人、地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交流,熟练运用当地语言特别重要。因此,除了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文除外,还应该鼓励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第二外语,如西班牙语、法语和俄语等小语种,如有可能,应采用双语教学或增设第二外语班[9]。

五、结语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发展进程和采矿技术不断提升,国际矿产资源已进行共同开发利用时期,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对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要结合大的国际矿业环境,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才能提高采矿专业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出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徐文彬 阎涛洁 王丽晔 卢烨陶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牛建英,赵连荣,王炜.全球资源配置下的“矿产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3):78-80.

[2]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建设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

[3]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5.

[4]张磊,屠世浩,乔明,等.中澳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研究[J].教改教法,2015,324:62-64.

[5]魏迎春,曹代勇.矿业类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8):80-82.

[6]张玉梅.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思考[J].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2010,(5):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