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一英语教学设计

高一英语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7 11:03: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一英语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一英语教学设计

篇1

第一步: 设计复习

我们都知道Well begun is half done . 这句话的道理, 体现在教学上更为重要,这一步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能为第二步的新授课做出一个很好的铺垫。例如在本课我作了三个方面的复习设计(一)首先提问,重点是含有宾语从句的五句话。老师问:What does Mr. Green say on the phone ?让学生们回答,He says that ——. 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二)接着我设计复习四个形容词tall ,cheap ,good ,popular 的比较级 和最高级。这四个词在变化规则上很有代表性,且在后面的课文中都有典型的用法。这为学生们解决后面的知识点1.Jim''s family think that traveling by train is the best .2. It''s much cheaper and far more enjoyable than a rushed trip by air .3.Which is more popular, traveling by air or by train ?打下良好的基础。而taller 为后面简笔画讲解far more enjoyable服务。(三)设计三个汉译英的句子。1.我来这儿已经有两年多了。2.保护我们的环境很重要。3.外面有一辆收集垃圾的车。以上三句都是第四单元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如果引导不好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呈现

呈现就是介绍新的语言点,在这一步骤里,教师充当“示范表演者”,其主角是老师。一般来说,由第一步的复习到第二步的呈现过渡要自然,学生可以不打开书,而采用静听的方式。集中精力听好单词的发音,或看老师用来表明那些词的动作或图片。老师可利用实物 、挂图、简笔画、多媒体设备等直接表达新语言的意思。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语言点,同时也可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用提问的方法处理了课文的第一部分Pre-read 。1. Which is more popular , traveling by air or by train ? 2. Have you ever traveled by train? How do you find it? 通过授课来看,同学们都能很好的理解了所提的问题。 紧接着着重介绍14课的第二部分,我先采用多媒体自己设计一段与本课相关的一段话,处理新单词、短语及较难的句子。设计如下:

Jim has got on a train in Beijing West Railway Station ,he is going to Sichuan Province on the train .He is having an enjoyable

time .His trip is not rushed . The train is very lively because some people are playing cards , some are reading books and some are talking .They are doing all kinds of things. Jim thought that the trip was far more enjoyable .

1. rail 轨道,铁路 2 . railway (英)铁路

3.province 省 4. enjoyable 愉快的 有趣的

5. rush 冲,奔跑 6. lively 热闹的,有生气的

7. all kinds of 各种各样的

处理新的语言点rail、 railway 、 far more enjoyable 时我就利用了简笔画,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十分不错。

第三步: 操练

介绍新的语言以后,马上要进行操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决定依何种方式进行下一步的操练——全班、逐行、逐排或个别进行。操练的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单词,熟悉句型。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尽可能的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也只有把这一步作好了才能顺利进入下一步的具体实践中。

第四步: 练习

通过上面三个步骤的实施,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了,要逐渐的过渡到让学生自由的(两人小组或三四人的小组)练习中。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任务是在班级中四处走动辅导,仔细听,给以必要的帮助,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语言。

第五步:巩固

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几十分钟的学习收获了多少。也就是巩固了多少。在这一步骤中做些笔头作业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是课后有一定量的练习,二是自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本课中我就依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用括号内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Jim ——(be) in Yunnan Province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2. Last week he ——(go) to Beijing with his family .

3. We all think that ——(trivel) by air is the best .

4. There is a shop ——(sell) fruit there .

通过实践来看效果很好。既弥补了课堂上的一些不足,又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听说读写的基本原则。对于听的内容和方法可有多种多样。在本课中我尽量的多使用英语,目的就是给学生多创造听的机会,另外在听课文内容时一定要设置几个问题,最好是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要学生说、读时也要这样去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更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在本课的听、说、读、写的环节中我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段:

1. How long has Jim Green been in China ?

2. Where did Jim go with his family last week ?

第二段:

Why does Jim’s family like to travel by train ?

第三段:

1.How did they get to Beijing West Station ?

篇2

(淮安市淮阴区棉花中学,江苏  淮安   223300)

摘  要: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善于解决问题,更要善于提出问题,面对当前英语教学中“重讲解,轻阅读”的现状,更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设疑激趣,能够立足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阅读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析了“设疑激趣”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疑激趣

任何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学习能力。我们知道“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一个个地解决中,才能真正品尝到学习的乐趣。高中英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阅读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英语阅读兴趣不高,导致这一部分教学效果不高。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设疑激趣”的方式,能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通过学生的阅读,教师的点拨,学生又能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课前设疑,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阅读应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教师阅读不能替代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开始讲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用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简单提出基础性问题,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即When、Where、 What happened、Result),这样学生就知道从哪几方面去关注阅读。再如苏教版高一英语《Unit 9 Technology》中教师提问“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hat she/he has had something in her/his pocket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it is. They may use the expressions listed on the blackboard.”教师通过让学生猜口袋里有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英语模块5《 Unit2 Project》一节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设计导语提问“What are the three longest rivers in the world?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Yangtze River?”激起学生对长江三峡无限的向往和急于了解的心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课中设疑,突破教学重点

教师的阅读设疑不能是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学目的却达不到,好的问题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对文本地阅读,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信息,使教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Unit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What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writer came across ? 2、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felt she had a chance to distinguish herself by inventing something to catch  the snakes but not harm them? 3、Why did the writer not use powd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4、Why did cooling the snakes make them less active? 5、In which order did the writer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cooling the snakes? 6、How many attempts did she make to in order to make her solution efficient?7、why do you think she failed for the first time?8、what two factors that helped the writer solve the problem successfully? 通过这些问题串,学生在问题中穿行,就好像沿着阶梯攀登一样,最终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达到知识的最深处,从而掌握课文学习的重点。

三、课后设疑,引发学生再读的欲望

篇3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外阅读量等方面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除教材内容外,五级、八级的课外阅读量分别累计达到15万和30万词以上,且首次把“中学生应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英语学习策略”纳入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多数地区的学生课外阅读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数量不足,质量欠佳且能力低下的现状。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从抽象的交际,到形象的解读,再到意象的升华,是一个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阅读教学的设计,包括课外阅读教学,要符合认知发展规律,要讲究方略和措施,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个性发展,要“优化英语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learn)”(教育部,2001)。有鉴于此,着眼于实效教学,从摸索和实践中,我们提出,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设计方略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得当、得法和得益。

1. 得当(学情了解、目标确立、材料选择和时量分配)

英语课外阅读是扩散性阅读,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认知需求的实际出发,是课外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也是课外阅读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依据。适切的目标,是集挑战性和生成性于一体的,是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体,且是可分解的。在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用那些能激起学生兴趣、能引发他们自主阅读和自发交流的材料,如一些时文、科普、史地、传记及经典美文等。总之,选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结构,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课外阅读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要遵循一切从效果出发的原则,充分认同学生认知差异的合理性,尊重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控制阅读量,在不断积累中,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

2. 得法(策略指导、多维问题、监控措施和互动合作)

在课外阅读教学的设计上,不能忽视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如有的材料,内容简单,结构明晰,只需浏览,掌握提要,采用略读或跳读的教法即可;有的材料,内容丰富,涵义隽永,则需要师生潜心去精读、去思索、去推敲、去内化、去品味。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组织教学的核心,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它要求所设问题体现多维度(坡度、深度、高度和力度),并具有适切性、挑战性和生成性。同时,教师对课外阅读的监控措施要及时合理,即教师要形成涵盖学生自我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监视、检查、认识和评价的控制机制,不能放任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阅读。“它包括注意监控、理解监控等策略。理解监控是指把阅读理解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监视和调整,包括明确阅读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检验是否达到理解的目的、找出理解的不足和错误并加以改正并制定新的策略。 注意监控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信息上,防止其它非重要信息的干扰。”(宗兆宏,2009)互动合作,应该贯穿于课外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正如华东师大章兼中教授所言,“积极有效是一堂好的英语课的本质特征”,“新的和旧的知识、技能、能力也只有相互联结、迁移、互动的动态发展中,才能更快地螺旋式上升,形成和拓展成更广的、新的知识结构”, 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有“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应该有“情真意切的双主体心灵交融活动。”(章兼中,2008)因此,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对相关语篇的阅读和体验中,理顺结构,加工信息,去思考、讨论和实践,进行合作化学习和探究,形成感悟和体会,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3. 得益(适时反馈、多元评价、动态生成和成果分享)

“没有反馈过程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的。反馈无处不在,无时没有,它贯穿于课前准备、课中施行和课后反思的教学流程中。”(魏玉平,2010)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应具有普遍性,要以篇章的框架和要点为主,还要兼顾班情和学情。要在充分认同学生认知差异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时的反馈。当然,有效的反馈一定离不开合理的评价。适中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是一剂良药,也是一注催化剂。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涵学生自评(self-assessment)、学生互评(peer assessment)和教师评价(teacher assessment)。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呈现(成果输出或展示)的评价,要坚持三者兼顾的原则,采用“纵向表扬(评价)与横向表扬(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魏玉平,靳贺良,2006)。我们提倡:要在预设目标及互动讲评的基础上,机智地处理突发性的或意想不到的问题、话题和情景,通过发散式思维,动态生成新的内涵。我们发现,在英语教学的诸多活动中,学生们非常喜欢参与集体或小组之间的互动,如互评、“合作纠错”(魏玉平,2010)等。 这类活动,可以让他们彼此之间了解过程性学习的进展状况,在分享成果的喜悦的同时,反思失败的教训,积累经验,再比照自我,激发内驱,促进自身完善,为他们今后人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二、 例探

2010年4月19日,南京市六十六中(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周化光老师在高一年级开了一堂自主设题、设练的课外阅读市级公开课,在这一方面做了积极且实效的尝试。

他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挑战性和生成性。其教学过程,基于学情实际,凸现了基础教育专家邓可清“人人成功、各得其所”的“位育”(余慧娟,2010)的理念。其贴近生活的选材和互动的课堂氛围,活化且趣化了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

在总结课堂要点时,周老师用3个建议 (tips)More reading,More thinking,and More questioning 对学生们提出了切实的学法指导。这其实也是老师对学生待人处世的殷切期望,实现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与统一。周老师精心选材,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他还对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前瞻性地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他的设问多元而又灵巧,设练方式多样。他借助“师生互动”和“伙伴互动”,在实现一个个微格目标的同时,巧妙地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教育揉和在一起,在螺旋式发展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

三、 启示

1. 问题设计(question designing)

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参与程度的多少是决定其阅读活动成败的关键。阅读教学是多向的交流(读者和作者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等)。多向交流的会合与碰撞,会不断发现和涌现问题,所以,问题设计的精当与否就成了决定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设问(教师根据材料预设的问题)、导问(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提问(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或疑惑)。我们认为:设问要有微妙且适度的切入点,要有坡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能拓展学生的思路,体现灵活性、激励性、发散性和开放性。导问要能从学生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因人施问,要源于学生,且略高于学生,要能打破思维定势,通过灵巧地设疑启智,使学生内心产生疑窦,引发积极的思考,唤起沉睡的潜能,体现启发性、层次性和多元性。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要精心创设切实合理的问题情境,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探究。针对学生的提问,老师要有接受和宽容的胸襟,要认同学生能力差异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尤其要关注内向型学生、困难学生和问题学生,要为他们创设机会,架设阶梯,树立其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进而实现大面积丰收的预期。

2. 词块学习(chunk learning)

篇4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的。英语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进入五年一贯制高职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英语课的教学设计上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用书或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遵循职业教育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模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理念的实施要浸入到教学设计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这种新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体系和掌握方法而展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情感融入教学设计,以及课题研究设计的研究,体现新的教学设计下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教师则是这种建构的有利支持者、指导者的教学思路。

一、教师要为学生筛选,提供一些有效信息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但是要输入给学生的信息往往很多,如果不分主次地“满堂灌”,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教学信息的多,更要考虑教学信息的精、有效和实用。例如在讲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二册Unit 12 “Do You Want to Be a Top Student”(《你愿意成为一名优等生吗》)这篇课文时可以从课文中提炼出成为优等生的几个条件,然后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职业教育的学生并不在于考试能考多高的分数,而在于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掌握更多的技能。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成为Top student的五个条件:

1.Plan your time carefully.(合理分配时间)

2.Find a good place to study.(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学习)

3.Make good use of your time in class.(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4.Study regularly.(有规律地学习)

5.Develop a good attitude about test.(对考试有正确的态度)

在这五个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总结出第六个条件:

6.Try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提高专业技能)

我通过对课文的提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课堂内容要让人人接受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教师所选用的教学信息应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在课堂讲解及复习的时候,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指导全体学生思考,然后选择稍好的同学总结或上黑板做练习,让优等生对其进行评判或提出不同观点,最后向稍差的同学再总结一遍。这样全体学生都接收到自己能接受的信息,使好、中、差生都各有所获。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十分困难,而是在乐趣中学习。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这里所说的“活”,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围绕教学中心和目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处理课堂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通过“活”的形式和方法掌握“死”的知识。

1.要教法活。教师不能就课本讲课本,生搬硬套,而应该设计好一套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教法。我认为,教师就是一个引路者,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进行分析、归纳、系统、对比,提高思维能力。如在讲到transportation(交通工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无限地放大,达到掌握多种交通工具说法的目的。

2.要学法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能不能掌握灵活的学法,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掌握学法,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小组讨论课、辩论课、影视欣赏课,指导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3.要活动多。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活动教学要求在进行语言活动的同时,人的五官四肢都参与活动,要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你动他不动、或动而无效的情形。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你演我猜的活动。职业学校的学生都不太愿意记单词,怎么能让他们记住这些单词呢?老师可以用幻灯片把图片呈现出来,一个同学表演,一个同学猜,猜的时候不仅要猜出单词,还要会拼写。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单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单词量。

四、将跨文化交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

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对比词汇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点基础上,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在英美国家,人们喜欢养狗,因此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着“人之良友”(Man’s best friend)之美称,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人们对狗则没有什么好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正确解释基本词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在内涵或外延上同汉语相应词汇的差异及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意识到英语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传递的不同信息,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敏感性。

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应更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能有利于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把英语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最终达到能够用英语交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5

一、实训定位和岗位任务

根据以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专业(贸易、文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计划,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中通用的一种专业语言,广泛地运用于外贸的各项实际工作。商务英语专业面向社会,以商务为背景、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补充,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外贸文员、外企行政助理、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因此需要着力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通晓外贸流程、熟悉外贸业务、能进行日常外事沟通、能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能力。在上述岗位上,从角色分工、业务定位、贸易洽谈到贸易关系确立、维持,英语翻译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翻译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实训课程,在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译”这一能力,同时伴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能力等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并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翻译技能。

为期一周的英语翻译实训的主要任务是:1)读懂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外贸业务广告等,并译成通俗的汉语。2)读懂英文俚语、俗语、谚语,并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法。3)读懂商务名片,并能翻译制作简单的商务名片。4)读懂身边的商店、超市等英文名称、产品英文名称、电视栏目等,并译成汉语,了解英语翻译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5)读懂会议纪要、产品说明书、商务合同、企业介绍等英文资料,并能翻译成汉语。

该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环节之一,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实训环节的入门课程,将为以后较为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实训、外贸单证口译实训、外贸函电实训、电子商务实训、英语口译实训提供入门的商务认识和基础的语言支撑。

二、知识、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包括: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外贸文员、外企行政助理、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熟悉外贸操作流程、外贸(询盘,报盘,还盘)业务,能流利地进行基本日常外事沟通,能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能力,能在人事助理的岗位上准确翻译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商业广告;②能运用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准确翻译商务交流活动中基本的广告语及商务名片;③能在外贸文员的岗位上基本正确地进行商务信函、商务合同、协议,能进行简单的会议记录,能熟练翻译产品说明书等;④能了解英语在商店名称、商品名称、电视节目等方面的广泛运用,增强商务英语专业的自我意识,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和感受力。

知识目标包括:①能初步了解商务英语翻译基本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②能准确理解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英语文字资料;③能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④能掌握国际商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巧;⑤能了解英汉双语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⑥能掌握与国际商务相关、必备的背景知识;⑦能掌握商务英语信函、商务合同、协议、会议纪要和产品说明书等语篇文体知识。

三、实训内容及项目设计

围绕英语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安排英语翻译实训任务,注重商务英语翻译的特色,商务外贸活动的基本流程、商务信函的翻译,商务会议、合同、企业介绍等的翻译。该实训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至始至终在“做事情”,而非单纯“学理论”。根据涉外文秘等相关岗位的需求,本实训的项目名称为“欲购买一批外贸服装,接待外方访谈”,以确立初步贸易关系、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主要过程设计主要包括:1)阅读、翻译英文贸易广告,筛选确立可能的贸易伙伴;2)按广告要求投寄相应的商业信函,表达合作意向;3)阅读并翻译对方的回函,作出贸易判断;4)翻译对方的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向对方再次去函,邀请对方来进行贸易访谈;5)翻译对方来函,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做好接待前的准备工作等。

实训可演示的结果为相关信函、广告等书面资料和翻译过程中的录音、录像资料。

能力训练项目1――能了解翻译在外贸访谈中的地位和作用。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分析概括岗位能力要求。相关支撑知识:英语翻译的工作性质与基本素质。训练方式与步骤:案例分析、提问、讨论、归纳。可演示结果:翻译出的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外贸广告。

能力训练项目2――理解并翻译商务名片、商标广告。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①能充分考虑英汉文化差异因素,用英语或汉语翻译产品商标和广告,译文措辞得体,文体规范;②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英、汉产品说明书。相关支撑知识:①跨文化交际知识;②广告的语言特征;③商标、广告的翻译技巧;④产品说明书的格式与语言特征。训练方式与步骤:①教师提供一个因忽略英汉文化差异失败的翻译案例,学生分组讨论该失败案例的原因;②教师点评与讲解知识要点;③学生练习翻译商标、广告和产品说明书;④学生比较分析自己译文和参考译文,找出差距。可演示结果:①对给定的商标和广告翻译案例的分析评点;②模拟商务情景,在实践过程中对商务名片和广告的解读。

能力训练项目3――理解并翻译往来商务信函。

篇6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语言习得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建立在相关的心理学假设基础之上。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汲取了多种学习理论的精髓,它较好地提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体教材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一个内容。

迄今,较成熟的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如下。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co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支架”理论源于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社会理论与“最近发展区”。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Bruner)在吸收、发展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此孕育而生支架式教学模式。它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系统有序地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教学模式。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比喻成一座楼房拔地而起的过程,教师就是这个建筑过程中的一个“支架”。这个“支架”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然后为他们搭建一个便于登攀的脚手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并且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不断攀升,并最终通过支架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2.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及其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既要给学习者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又要留给他们广阔的建构空间,以利于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策略。随机通达教学是由斯皮罗(Spiro)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者同一问题的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这种理论主要关注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更适合于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要向学生呈现与主题相关的情境,然后根据选择的内容呈现与主题相关的不同侧面的情境随机进入学习,进行思维发展训练,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培养他们发散式思维,展开协作学习,根据问题不同侧面的情境,展开讨论、交流,最后通过自评与他评(小组)进行效果评价。

3.情境教学(anchored or situated instruction)。

情境教学由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CTGV)(1992)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情境教学模式重点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特征,情境的可迁移性;认知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可迁移性使得它具有广泛的分布性,其意义结构分散在各种情境中;语言概念的理解必须在一定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脱离了语境,语言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情境,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况下发生,然后确定问题,通过提供线索,自主学习,激发内部动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进行讨论、交流等协作学习,最后基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语言活动表现进行相应评价,这种自然状态的评价本身也是语言情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更能有效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在实践层面合理调整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后,给出了函数的单调性等概念,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图形找出单调区间,运用概念对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做出判断,有位教师甚至把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单调性和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在本节课都进行了渗透。从教的角度评析这几节课都很到位,但从学的视角去评价我们就会发现:教师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过于心切,总想尽快地“直奔主题”把主要内容教授完后进行习题训练;而让学生经历实践、猜想、发现、失败、碰壁等得出概念的过程往往在师与生的简单问答中滑过,学生的思维情绪始终处于压抑状态,使得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知识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学生必要的能力得不到良好训练,学习情感得不到有效激发。

由此,教学设计很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在新授课(概念的形成、命题的发现)时,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新知识出现的情境,适当推迟新知识得出时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知识目标得到有效落实的同时达成能力目标。在习题课上,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问题,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强化知识目标,广泛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知识应用课上,应强调数学走向生活,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情境:自然进入愤悱状态

一节课从哪里讲起,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展开教学情境,最为本质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生活中的自然感觉,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学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初中数学“圆”这一概念时,绘制了车轱辘分别是正方形和圆的两辆马车,让学生想象一下,坐上这两辆车的感觉如何。给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赋予了一些形象上的依托,使数学变得活泼可爱,促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从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问题情境,呈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入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感觉到,生活就是数学的“母体”,由此启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能沟通“学生的数学”与“课本的数学”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让学生能实在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并由此引发学生良好的心理投入和积极的行为投入。

三、教学过程:搭建互动交往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教与学,没有学生真实的“学”的行为发生,教师的“教”是一厢情愿的,教学充其量是“教”的形式上的华丽包装,而无“学”的实质性的本质变化。例如教学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节课时,笔者发现新教材把顺其自然的一种思路认为运算量较大删去了。在备课中笔者对这种删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了充分准备,设计了直线平行于坐标轴和直线与坐标轴斜交等三个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问题,在课堂上试了一试。结果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发现的许多解法使笔者异常兴奋,继而根据学生的纷繁思绪,笔者调整了教学思路,删去了有关训练题。师生经过磋商,推导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归纳出“相似法、等积法、向量法”等许多解题方法。由此,笔者想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拘泥在编者的思路中“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两眼充满迷茫和疑虑,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节外生枝”的想法在课堂中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发生。因此,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过程,必须强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过程中,①要体现人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承认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②要构建和谐的、宽松的民主氛围。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及时畅通而处于宣泄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

篇8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新概念,掌握新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培养数学素养,感受数学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导数概念的引入教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的内涵与本质。”起初觉得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也没太大必要。随着经验的积累,笔者的这种想法发生了改变。学习科学能给人以力量,让人们受到鼓舞,获得信念与勇气,然而只是简单而粗糙地“告诉”学生这些科学,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相符合。因此,让学生经历这些理论的形成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实践中,笔者大胆引入了数学史的教学。下面是笔者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节选了其中的教学过程部分。

二、导数概念的背景及产生过程

(一)教学设想

遵循“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

(1)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经历用变化率刻画变化的快慢,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认识过程,进而给出导数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

(2)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生活中数学概念的基本发展过程,初步学会用极限的思想分析并解决问题。

(3)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最后将其统一为数学中的导数概念过程,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在实用性方面的巨大力量,进而对数学中蕴涵的理性美产生发自内心的欣赏情感。

(二)教学过程

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导数。

1.平均变化率的再认识

通过教材中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可以刻画物体一段时间的运动快慢,并结合相应的图像,体会图像的“陡”“坡”与平均变化率的关系,最后抽象概括出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数学概念:

y f(x1)-f(x0) f(x0+x)-f(x0)

x   x1-x0            x   ,

其中 x=x1-x0

2.瞬时变化率的认识

一方面,让大家理解瞬时速度的产生过程,另一方面,让大家理解切线斜率的产生过程,而这两方面正是牛顿与莱布尼兹的研究过程。

问题1:前面我们已经明白平均速度可以刻画物体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那么在一点处的速度如何刻画呢?我选择了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

若一物体运动路程s(单位: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为:s=t2,试估计t=5s这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分组讨论后,我介绍了相应的数学史:

因为瞬时的速度很难测量,直到牛顿的发现,这一难题才得到解决。大家想不想知道牛顿是怎样思考的呢?

能否用平均速度近似代替瞬时速度?如果可以,以怎样一个平均速度代替较好的呢?我选择了5~10s的平均速度,―=―=15m/s,此时的误差难以避免,但是能不能减少误差呢?刚才我选择的区间较大,能不能缩小些呢?大家在我的引导下,选择5~6s的平均速度,―=―=11m/s,误差缩小了,能不能再减少误差呢?大家发现随着区间的不断缩小,所得平均速度分别为10.1,10.01,10.001,10.0001,……越来越接近一个确定的常数10,到底5s处的瞬时速度为多少?很多同学说,近似为10m/s,大约是10m/s。我又问大家什么是大约10m/s,10.1叫大约,10.01也叫大约,10.001还叫大约,可见这种说法还不够科学准确。我告诉大家,如果当初牛顿只停留在无休止的运算当中,就永远也得不到伟大的结果,而只是停留在无休止的量变过程中。其实要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需跨出那小小的一步,我们共同想想:如何跨出那小小的一步,完成由量的改变到质的飞跃?那么在5s处的瞬时速度到底是多少呢?“10m/s,不多不少刚刚好。”大家较为整齐地回答。看起来大家好像明白了一些,但还是有疑惑,我就鼓励大家:人类经历这一过程花去了几百年的时间,而现在让大家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理解确实很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知识不断积累,会慢慢明白这一道理的,而后来恩格斯评价这一飞跃时称:“这是人类精神上的最高胜利。”

问题2:如图,P(xo,yo)是f(x)=x2+1图象上一点,那么如何求该图象在P(xo,yo)处的切线的斜率呢?

在x0过程中,割线AB的变化情况你能描述一下吗?请在函数图象中画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数、形的变化:

x0, B(x0+x,f(x0+x))A(x0,f(x0)),

当x0,割线AB有一个无限趋近的确定位置(演示动画),这个确定位置上的直线叫曲线在x=x0处的切线,请把它画出来。

x0,割线AB切线AD,则割线AB的斜率切线AD的斜率

有了前面的基础,大家理解起来简单容易得多,但同时也发现两个过程中具有相似之处,就是用无限逼近的思想,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问题3:运用上面的方法求瞬时速度和切线斜率显然太过复杂,能否简化解题步骤呢?这样的问题是为了下节课导数的运算法则提供知识和思维的准备。

最后我让大家谈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很多同学都谈到了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需要勤奋不懈,更需要巨大的胆识与异于常人的勇气。

三、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探究前人伟大发现的足迹,再现当年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历史的发展,以及蕴涵在数学中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学生以鼓舞与信心,促使他们达到端正学习态度的目的。

数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阶段可以说无处不在,除了导数与积分外,像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数列、简单线性规划等,都与数学史息息相关。在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师如果能进一步探讨数学史与课堂的有效结合,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其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篇9

1、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展现,因此较多综合院校逐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并纷纷探索如何有效创建科学一体化实践教育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是科学、艺术领域与技术经济的有效融合,体现了综合性、学科丰富性内涵特征,包含众多美学艺术、文学哲学以及社会学理论知识。倘若仅注重专业特长的教育培养,则较难契合学科内涵特征,因此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尤为重要。英语学习则可良好的培养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成多元化交流沟通意识,提升交际能力,形成优质文化意识,丰富素养技能。然而当前,较多大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忽视了艺术专业的广泛交流需求,没能为学生创设深造发展的良好机遇与广泛发展空间,对其综合提升形成了不良抑制作用。因此,针对当前艺术专业学生逐步扩招、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状况,大学应科学重视该专业英语教学,提升实践教育质量,令艺设专业人才掌握良好的语言优势,进而赢取竞争主动,获取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2、有效提升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质量科学策略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基础知识传授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底子基础差、掌握知识不全面的现状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中应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状况,科学实施兴趣培养,令其形成良好的动机心态,进而明确学习目标,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英语学习实践活动中,优化学习效果。较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功底较弱,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他们为主体,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流行音乐、电影、资讯作为导入素材,丰富学生视野,令其产生主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取得点滴进步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令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面向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多样特征,学生英语应用技能水平有限状况,应通过巩固基础培训,令学生扎实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口语技巧与听力能力,进而满足日常应用交流需求,并为艺术知识学习发挥良好的辅助引导作用,令学生以多元化视角,不同艺术审美、丰富文化素养强化学科学习,实现良好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2.2贴近专业、优选英语教材

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应科学树立学以致用教学目标,令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开拓艺术思路、丰富人文素养,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风俗习惯的洞悉,形成发散艺术思维,进而优化专业学习效果。同时贴近专业开展英语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多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科学引导辅助,丰富知识面,扩充专业学习渠道,形成学科间的有效补充与互相促进。在英语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应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即文化知识掌握不全面、授课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学生性格活泼好动现状,参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英语教材的良好补充。当前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英语教育材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可选择与艺术设计较为贴近的工业设计英语教材,并补充在教育界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著作,挖掘其中内含的核心学术价值,将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针对教材中一些难点知识环节可补充同专业贴近的基础教学知识,做好教案编制,针对学校学生学习需求、教学特征、实际建设状况合理的扩充专业前沿教学知识,进而令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英语教育培训中开拓视野,提升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2.3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英语实践教学不应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应依据艺术学生独辟蹊径的眼光、特殊的思维方式、直率的性格特点与敏锐的洞察力,开创特色化教育模式。即可引入网络教育模式,为学生推荐具有权威代表性的英语交流平台、学习网站,激发其自主学习探究热情。同时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学生艺术设计敏锐性,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环境,采用定时问答、动画教学、视频传授等贴近专业的教学方式,令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可通过任务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学习题材,令其通过网络查询、自主收集进行资料信息汇总,并利用艺术设计思维进行相关课件制作。在课堂中则可通过分小组演示、用英语表述,提问回答等环节,巩固学生学习技能,提升教学实效性。

3、结语

总之,针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特征,我们只有强化英语教学,注重教育质量提升,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令其巩固基础文化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篇10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篇11

在探讨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晰高中英语教学的功能认知。对许多教师而言,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基于学生初中所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包括语法知识、词汇量、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简言之,“提高英语水平”即高中英语教学功能。这种功能认知不仅具有当下普遍性,也是长期以来的观念范式。我们很少对这种功能认知进行学理性探讨,也甚少反思这种观念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深层影响。我们似乎并未认识到,功能认知问题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根本性问题,既涉及英语教学的内容安排,也关乎教学方法的主动选择。

1.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语言、文化与交际。毋庸置疑,“提高英语水平”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我们似乎并未注意到,“英语水平”不仅指涉英语语言技能,而且关乎西方文化认知,更应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大胆地说,任何缺乏西方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水平”都是值得置疑的。然而,反思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我们往往非常重视语言内容的学习记忆,而常常轻视西方文化的认知解析,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我们常常淡忘,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开启认知西方的直接途径,掌握国际交流的实践技能。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解并学习西方及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与先进技术,是为向世界呈现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简而言之,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语言学研究充分证明,语言离不开语境,没有语境则没有意义。语境既指话语发生的具体语境,也指话语发生的文化与历史语境。缺乏具体的文化与历史语境,我们则无法认知话语的具体语境,也无法解读话语的真实意涵,包括字面语义与深层涵蕴。毋庸置疑,我们只有把英语语言重新放置于西方文化语境中,才能更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理解,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交际运用。就此而言,西方文化认知是英语语言认知的必要,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要。只有基于西方文化认知,英语语言内容才能有效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鉴于此,我们教师应注意到,英语教学的语言关注应与文化关注紧密结合。只有正确认知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明晰英语语言技能与西方文化认知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一言以蔽之,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由英语的语言本质决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2.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西方文化认知与价值观教育。明晰西方文化认知重要性后,我们需要解决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西方文化。据观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仅限于西方文化的知识介绍或现象描述,而并未真正进入西方文化的认知层面。这种现象常态,一方面源于认知层面的误读,一方面源于认知视角的局限。语言呈现文化,文化浸蕴价值观。西方文化不仅包含西方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内容与特征,而且蕴含西方的价值观体系。显然,西方文化的知识介绍或现象描述只触及西方文化的认知表层。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认知,不仅是理解语言内涵的必要,也是解读西方文化的基础。据此可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认知绝非简单介绍西方文化,而应深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层面,深入西方文化的灵魂层面。

无论是西方文化的表层认知,还是西方价值观的深层认知,认知视角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西方文化认知而言,跨文化视角是一种目前获得普遍认可的视角。把西方文化置于文化比较视角下解读,既在中西文化的横向比较中阐释,也在中西文化的纵向比较中审视。只有把认知对象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观察,置于更多元的视角中追问,我们的认知才能更接近真实。具体到价值观认知,我们必须把西方价值观置于比较视角中,既需正确认识其中的普适性意义,亦需甄别其间的意识形态意涵,既应厘清其中的历史发展语境,也要揭示其间的时代变异与偏见。只有基于正确的价值观认知,我们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西方文化认知。也只有进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认知,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西方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认清各种西方话语的意识形态目的与价值观偏见,避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在跨文化比较视域中,通过价值观的历史语境还原,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认知“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概念的真正意涵,能够更恰当地了解这些概念的历史意义,也才能更深刻地辨别与批判这些概念在当代西方话语中的内涵变异与意识形态偏见。在西方价值观认知的教学指导中,我们发现,十提出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呈现其优越性:不仅继承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的优秀精华,亦吸纳其他文化及价值观的普适性成分,是一种具有先进性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不仅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亦规范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给予足够的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关注,必然认识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命。只有揭示英语语言及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内涵,学生才能具有清晰的价值观认知,才不容易在英语语言学习及西方文化认知中迷失立场与方向,才能避免被当下一些西方话语所蛊惑而迷失。综上而言,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我们英语教师必需把潜在的西方价值观影响转化为显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尤其在选用教材之外的英语阅读材料时。

二、高中英语课文的主题拓展:文化比较与价值观认知

明晰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厘清语言技能学习、西方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者关系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德育渗透及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此,本人进行了多种摸索,尝试了许多方法。在教学探索中,本人发现,课文主题不仅决定课文内容的解析视角与阅读方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容接受与价值认知。为抛砖引玉,本文呈现相关主题的拓展案例,并关联价值观教育策略。

1.高中英语教学的视角转换:课文内容的主题归类。纵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的第1册到第11册,课文内容虽各有侧重,甚或有不同主题指向,但基本可归为四大类主题:伦理、人文、科技与环保。其中,7个单元关涉伦理主题,30个单元关涉人文主题,7个单元关涉科技主题,11个单元关涉环保主题(详见下表)。

虽然此四大类主题已含德育教育元素,已具德育渗透功能,但无法直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突破语言学习的局限性,关注课文的西方文化,内容解读不仅可上升至文化比较层面,亦可通过主题拓展,转向核心价值观教育层面。在此教学实践中,文化比较成为了课文理解的路径,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文化比较与核心价值观则成为理解相关课文的重要推进元素。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题拓展呢?

2.高中英语课文的主题拓展:语言学习与文化比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通常围绕语言点而进行。教学单元的组成结构中,“Warming Up”、“Pre-reading”与“Reading”三个部分作为一种语料学习,显然为凸显其后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等部分服务。然而,我们在关注语言点同时,其实可以关注课文内容的西方文化要素,使语言点与西方文化要素认知紧密结合,从而使英语语言学习转向西方文化认知。以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为例,课文词汇主要关涉奥运会比赛项目,但我们亦可关注西方文化认知,包括“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明源泉”、“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神话”等。而以选修七Unit 3 Under the sea为例,课文词汇与表达法主要关涉海洋,但我们亦可关注海洋理念的变化在西方社会发展及历史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从语言点转向西方文化的认知关注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使西方文化认知转向中西文化比较。换言之,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在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他们才能以本民族文化意识去认知西方文化的种种,而不易被某些别有企图的西方话语牵着鼻子走。以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第一单元“世界各地节日”为例,我们应以文化比较视角介绍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强调中西方文化的起源特征,如西方节日的宗教性,中国节日的农耕生产特性等。以选修六Unit 1 Art为例,在指导学生认知西方绘画史同时,教师应以文化比较视角指导学生认知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起源、主题与人文关注等特点。在西方文化认知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避免“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类型的话语言说,而应强调“中西方文化只是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文化”。这是运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进行课文讲解时,我们教师应特别注意之处。

在英语课文的讲解中,从语言点学习到西方文化认知,从西方文化认知到文化比较意识培养。这种教学关注视角的转换,不仅为相关课文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而且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语言点的理解与实践运用。

3.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文化比较与价值观认知。在教改探索中,从语言点中心转换到文化比较视角,我们只是实现了主题拓展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突破课文内容的语言认知,才能开启课文内容的文化比较,也才能进入课文内容的西方价值观认知。

在文化比较视角下,英语课文的内容解读不仅可呈现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更能凸显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例如,在讲解“Olympic Games”(U2/B2)时,我们老师应当指出,众多体育项目实则源起于古希腊军事训练科目,体现了西方一直信奉的“强者生存”价值观;在讲解“Women of achievement”(U1/B4)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圣女贞德”与“伊丽莎白・弗莱”是西方社会历史的极大偶然,因为传统西方一直“歧视女性”,女性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在讲解“Art”(U1/B6)时,我们应提醒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题与人权意识的觉醒,但此时的人权概念绝非今日西方某大国的“人权”解读;当讲解“Under the sea”(U3/B7)时,我们不能不指出,海洋不仅仅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起了至关重要的意义,实则也体现了西方一以贯之的“疆域拓展”情结。在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这些课文不仅实现了主题延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西方价值观认知。

4.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是在文化比较及西方价值观认知环节。文化比较既引发跨文化视角下的西方文化认知,也引导学生以不同视角重新了解中国文化。同理,在介绍西方价值观时,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