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造性劳动教育

创造性劳动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7 11:03: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造性劳动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造性劳动教育

篇1

一明确职责,此项殊活动专题会议由学校关工委。教务处在工作群里面主持,要求各班主任做到三个明确,一明确读书活动的教育意义,二明确各班主任再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的读书活动的工作职责,三,明确读书活动的规范程序,明确有关此项特殊活动中所要做的关于有关工作。

二具体安排班主任对学生的朗诵提出有关要求,各班语文老师在班级群里,微信群里面具体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二要求学生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好,读本里面的好故事,将朗读读本里面的好故事做好笔记,三班主任对劳动实践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整理房间,参与庭院打扫,并每周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洗锅刷碗,让学生感悟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三倡议引导,通过特殊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幸福人生。人间人世间的一切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创造,在家庭里,希望有能力的长辈关心疫情防控,呆在家里的学生,为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二美好生活,创造劳动主题教育。在我校已圆满落幕,但读书活动只是起点,没有终点,我校将在学生中开展多项有益的读书活动,让全体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受益,在读书活动中成长。

劳动是产生一切知识,一切力量一切道德,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迎来了劳动节,这一天,我们一家去美丽的三峡广场公园游玩,蓝蓝的天空和波光粼粼的河水以及姿态优美的白天鹅,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令游客们赞感叹不已,

我们一家人却非常特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塑料袋,一边看着美丽的风景,一边捡拾着周围的垃圾,妈妈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今天是五一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劳动,而这次劳动非常特殊,要捡拾垃圾,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美好,妈妈这句话深深地感动着我,于是我低头努力地捡拾垃圾,我心里一直在想,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更应该努力劳动,应该美化环境,绿化地球,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干净,夕阳西下,洁白的天空被太阳涂上一层淡红,我们的劳动如同落山的太阳已经结束了。

篇2

一、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很多被大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们的眼里都变成怎么会是这样,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如上《做香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书本内容小组讨论做香袋的过程,这时或许有调皮的学生对做香袋的第一步——剪布缝边提出了质疑,书上缝香袋是把一块布剪开再叠在一起,然后把相邻的边缝起来,拉开两片布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他认为这样要缝两条边,太麻烦,不如直接把一块布对折缝一条边,再拉成直角三角形。这对成人来说是既简单又平常的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为他在剪布缝边这个问题上,能摆脱书本的束缚,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去思考不同的制作方法。作为该堂课的教师,应该及时发掘这种创造性思维,以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和鼓励,并借此行为为模板启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绝不能以违反操作要求为借口批评、冷落、指责这类创造性行为。在这样宽松的氛围里,或许又有同学能提出新的做法。

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尽量减少教学中的太多规定,包括过多、过深、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消除怕受批判的紧张情绪,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启发创造性思维,毫无顾忌地去自由创造。 二、重视创造性行为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行为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观察、想象、实践等。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训练,以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重视观察,激发思维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创造发明的基础。教师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或因果关系。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摸、多拆、多试,对作品以及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整体观察和部分观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缝制捕捉昆虫网》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过摸来观察实例,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昆虫网的构造,明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制作。在试捕捉结束后,让学生观察成功的昆虫网作品,通过拆来发现它的奥秘所在。这样有些在制作上并不如意的同学就能从再度观察中发现与自己作品不同的东西,加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便能让学生激发创新的思维。有个学生在对蜘蛛网的观察中,受到启迪:“蜘蛛网有粘性,能把小虫粘住,我把昆虫网内部也变得有粘性,这样昆虫就不易逃脱了。”结果,他所制作的“逃不脱”捕虫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欢迎。通过观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想象,发散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激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变式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创造出变式作品来。例如在教学《缝制坐垫》一课时,学生完成了简单坐垫的缝制。这时,教师就启发学生变换角度思考,是否还可以在坐垫上加些什么,或者变一种形状。学生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在坐垫上设计缝制了2008北奥标志;有的为中国足球破线助威,缝制了11角足球坐垫;还有的女同学改变了坐垫的功用,做了向日葵坐垫,悬挂在自己的房间,成了一种装饰品。形形的坐垫作品,让学生在创作想象中发散了思维。

2、拓展联想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启发联想,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擦玻璃窗》一课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擦玻璃窗方法后,普遍对玻璃窗外面那些够不着的地方无法用抹布擦干净表示困惑,这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你有什么好主意吗?通过对现今市面上流行的可吸式擦玻璃器结构和功能的研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玻璃和玻璃窗的构成和作用。于是“玻璃革新”“玻璃窗革新”的讨论在师生平等的设计、争辩中进行。“绿色玻璃”(可起到防尘作用)“可旋转玻璃窗”(正反面可随意调整)等应运而生。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式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绪万千,在联想中学会创造。

篇3

这种教育信念的形成源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历中的长期观察。他发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明的,好钻研的智慧”。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许不是因为智力原因,而在于他们看不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依存性),而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将其中的环节、步骤、操作之间的依存性展示在儿童面前,有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与思维活动的激发。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教育方面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发现了儿童思维生长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相互建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且他认为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对学生有害。“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我在十年期间对140名学生(从7岁到17岁)的智力发展和智力生活进行了观察,这些学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几个月时间去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单调而沉重的体力劳动的。这种缺乏动脑的劳动的情况,在青年人的整个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迹。”“我想,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在他看来,“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因此,他提出利用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劳动,促进儿童发展那些用来发现因果联系、机能联系、时间联系的思维能力,使儿童思维处在不停地运动与持续地探索中。在这种劳动中“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到脑,又由脑传到手;脑教会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精细化的劳动操作,从神经生物学意义上与“习得”的心理机制等方面不断促进儿童的思维走向细致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促使儿童的“思维装备”从“单核”升级为“双核”,他强烈推荐我们“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并且欣喜地告诉我们,那些学会了用双手工作孩子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

非常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神经生物学家,但他通过长期的经验观察,准确地发现了复杂劳动在智力训练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且像一个系统工程师那样,规划出一个全面锻炼思维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劳动丰富完善学生的精神生活

“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停滞在思维/智慧的层面上,而是跨进了精神领域。帕夫雷什中学那些小小“设计者、育种者、电工和无线电工”们,在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中,检验着各种设想和猜测,而从中获得的发现,“能给人以人格尊严的内心感受”,个体的价值在一次次发现中得到切身的体验。那些经历着构思、设计、检验、修改过程、充满失败挫折甚至艰苦的劳动,则“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坚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那些对劳动缺乏兴趣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努力下,劳动激情被唤醒,产生了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那些迷恋上劳动的学生,在爱上一样东西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精神,特意安排所有的小组都按照自己的独立性原则进行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活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各种各样的劳动角落点燃起关于未来的幻想的火花。

“我们的光荣的、艰难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揭示劳动的伟大,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

苏霍姆林斯基清醒地认识到:“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就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意图的手段。”这个既定意图,就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思想品德、智力智慧、审美能力(或创造美)的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举例来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孩子们从创新劳动中获得的感悟,竟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用马克思与但丁的话语写下这样的反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学业方面,丰富的劳动教育并没有让学生的成绩下滑,相反,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框架中,劳动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篇4

一、增强劳动价值认知,拓展学生的劳动认识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工业化初期劳动价值显现为体力劳动为主体的价值创造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对劳动、劳动者的定义上存在着狭隘的劳动观,以致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定位为引导其参加如打扫卫生、家务劳动等,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就是尊重工人、农民、环卫工等体力劳动者。还有的老师把“不听话就罚你劳动”作为教育学生手段,变“劳动光荣”为“劳动改造”,使学生无视劳动创造价值,厌恶劳动、鄙视劳动。

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时代背景在变化,随着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重大变革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到来,劳动内涵在扩大,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再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劳动形态正在从体力劳动为主转向脑力劳动为主;一般性的重复劳动为主转向创造性劳动为主,劳动价值的呈现方式在改变。我们应当引导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不管是集体创造还是个人创造,也都应得到尊重和赞扬。特别是在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今天,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劳动者的价值更体现为一种劳动精神的历久弥新,劳动创造价值也以更多不同形式影响和体现着社会的进程。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爱岗敬业,也需要一种敢于突破的“创业创新精神”。要让他们理解和懂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二、体味劳动价值创造,激发学生的劳动自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高中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培养不能只是挂在嘴上,更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性、综合性、迁移性、量力性、时代性原则指导下把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过程,实实在在感受到劳动的滋味,在劳动和实际交流中理解劳动的内涵,促使其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并把学习劳动转化为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转化为劳动习惯,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劳动技能,以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

大众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劳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劳动教育也可以色彩斑斓。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自我服务劳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也可以增强其岗位责任、岗位意识和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进而可以让其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又如,可以从学科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些无比丰富和鲜活的素材,在教具制作、家庭照明电路安装、生活中的化学等的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的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现代公民的社会生存必备技能;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走进生活,在酸甜苦辣的职业体验中了解职业相关知识、从业素质、技能要求,初步学习今后的职业规划,提高对职业能力体系的基础认知,提升自我劳动素质。

三、关注劳动价值保护,开启学生的劳动智慧

现代社会讲究公平正义。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抢占“中国制造”的新高度,调动各方面人才创业、创新的原动力,将中国数量上的劳动力资源有效转化为质的优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科研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氛围,需要我们将珍惜劳动成果上升到尊重劳动价值的高度。

然而,放眼当下的生产与消费环境,我们可以发现他人的智力成果不断地被剽窃,各式各样的“山寨”“克隆”、抄袭屡见不鲜,一些企业、“劳动者”在利益驱动下丧失了本该有的耐心、专注和坚守,急功近利、浮躁纯粹、投机取巧,严重侵犯和伤害了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如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伤害“中国智造”之根基。所以,我们要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就务必教育学生从远离抄袭剽窃、拒绝假冒伪劣开始,培养其对工作的执著、对职业的敬畏,让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劳动价值在他们心田生根发芽,对劳动的价值追求有一个正确判断和选择,学会在脚踏实地、专注持久中珍惜劳动、欣赏劳动、尊重劳动。

总之,我国经济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让我们在“工匠精神”价值追求引领下,带领广大的高中生心怀劳动之美,用劳动创造奇迹、创造裂变,用奉献书写青春的时代篇章。

篇5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26-02

一、研究背景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使人本身进化得越来越美丽,劳动还让人产生了丰富的感情。前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在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讲话中指出:“劳动意识是少年儿童形成完善人格的必备素质。我们开展劳动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少年儿童懂得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方式有很多种,种地、扫地是劳动,读书、学习、思考问题也是劳动。”陆昊同志不仅对“劳动意识”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而且把劳动意识的内涵、外延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尤其强调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

脑力劳动是劳动者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脑力劳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运动形式。脑力劳动对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社会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培养少先队员的脑力劳动意识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对石家庄市裕华区方北小学200名少先队员进行了关于“劳动意识”的问卷调查,其中有7道题涉及培养脑力劳动意识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有35.49%的队员认为“坐办公室”不是劳动,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队员认为脑力劳动不是劳动;有53.22%的队员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劳动,说明还有一半以上的队员对科学研究和脑力劳动的理解存在误区;有22.07%的队员能够更深一层地认识到体力劳动者也需要动脑筋,也需要脑力劳动这一道理,知道一切劳动都离不开知识;只有1.74%的队员认为“遇到难题不放弃”是在提高自己的劳动意识。总的来说,队员的脑力劳动意识还很薄弱,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身的脑力劳动意识,而且多数队员不理解脑力劳动的艰辛,都片面地想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队员的劳动意识特别是脑力劳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策与方法

所谓培养脑力劳动意识是指教育、引导和启发队员正确积极地思维,科学地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针对少先队员脑力劳动意识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欣赏脑力劳动成果,感受脑力劳动的意义

脑力劳动成果即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及文学艺术作品等。脑力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脑力劳动成果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少先队不仅可以通过“走进世博”“方寸看世界”“脑力劳动成果展”“科学带给我们幸福”等活动,让队员了解当今世界的先进科学、机械、医疗等技术,也可以通过欣赏动听的世界名曲、阅读世界名著等,使队员感受到智慧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这些劳动成果背后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艰辛的脑力劳动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也能让队员意识到脑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是辛勤的脑力劳动换来的,也需要珍惜和爱护,不能窃取。

(二)热爱脑力劳动者,了解脑力劳动的艰辛

劳模中不但有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还有像“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家熊庆来”“医学家张孝骞”那样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引导队员搜集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情况,感受脑力劳动的艰辛。

还可以让队员采访自己身边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教师、医生、记者、企业经理、公务员等,了解他们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增强他们对脑力劳动的认识。

(三)培养脑力劳动意识,争当脑力劳动小模范

1.激励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是少先队员的主要劳动,所以对少先队员进行脑力劳动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他们对知识产生无限渴望的情感。我们也要重视对少先队员的脑力劳动方法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内动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掌握以简驭繁的基本原理。还要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民族和国家。

2.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培养少先队员的脑力劳动意识,必须依托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通过走访、参观、宣传、召开主题中队会等形式,开展“方寸寻智者――邮票中的脑力劳动者赞”“小眼睛看三年大变样――访道桥设计者、城市规划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哪个更重要辩论会”等活动,还可以利用少年科学院、红领巾等社团活动,帮助队员掌握脑力劳动的方法,提高队员的脑力劳动意识。

3.开展创新教育

脑力劳动属于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而且还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因此创新是脑力劳动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激发队员对科学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的天性,但往往由于后天教育的不当,这种天性会逐渐被泯灭,所以激发和保持探究欲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培养队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当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将会有很大的创造力。最后要提高队员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的能力是无法通过灌输形成的,必须通过其亲身体验,在活动中逐步培养。

4.引导队员积极参与实践

离开了社会,少先队员的脑力劳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要让少先队员紧跟时代潮流,了解脑力劳动成果的最前沿,体验脑力劳动的伟大,体验脑力劳动需要人人参与,体验社会发展人人有责。不断的实践会使少先队员的才智逐步发展,逐步产生创新的精神和愿望,闪耀出创造的火花。因此,鼓励队员从小就能搞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创造性地劳动,进而进行大制作、大发明、大改革。

另外,我们还应该让队员体验到脑力劳动有艰难也有甘甜,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脑力劳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不是无聊和痛苦的,更不是一种负担。

总之,培养少先队员的脑力劳动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教育的过程。要通过创新教育等丰富的少先队活动,为队员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脑力劳动习惯。同时也要重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让队员知道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一样是光荣的,不能片面地崇拜脑力劳动,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不重视,滋长了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有不少青少年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只讲享受不讲劳动,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社会主义公德,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原则

一要坚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要与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实践综合课程紧密结合,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二要坚持科学、安全的原则。要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安全管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活动。不得让学生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不得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勤工俭学的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安排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整个勤工俭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

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要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以学生食堂为课堂,以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园绿化、美化、保洁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强学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消费市场良性机制,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指导和督促学校加强包括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学校风险预防,建立学校风险预防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保护。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勤工俭学的工作目标是服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工作目标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勤工俭学活动课程化。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课程教学要以勤工俭学场所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勤工俭学要以课程教学为引领,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综合效益。学校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按规定开设相关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三是抓好课程资源建设。勤工俭学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好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四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完善勤工俭学资助体系,将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和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篇7

二、关于对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思考

思考一:转变教育理念,走出思想误区

转变升学唯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育”、“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观念;转变重才轻德的思想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思考二:加强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劳动技术课教师

根据学校实际,把拥有一定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改教劳动技术课,如中学的地理、物理、生物、美术等教师,可改教手工制作、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木雕、缝纫等,这是解决师资的主要渠道。同时,让有专长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兼任劳动技术课教师,并在时间和精力上给予保证。也可以向社会招聘有专长的能人任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思考三:大力改革小学劳动技术课课程

学校从劳动技术课的特点出发,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实践性、实用性、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宗旨,从教材中选取必讲内容,并使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走访农户个体户,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

三、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几点尝试

(一)关于劳技课课堂教学

1、3—6年级采用“模仿操作型”课堂基本结构。此结构重在“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示范,展示教学目标,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操作的视觉表象,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采取实物范例、图形示范和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实物示范就是将要制作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图形示范就是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学挂图,通过观察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要求和动作过程;动作示范是教师直接操作来展示动作姿态、线路、方向、幅度和频率。

2、7—9年级采用“设计制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设计是在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制定图样、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教师按照“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启发诱导构思方案绘制(分析)图样加工制作”的流程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运用探索尝试法,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完善,在操作中探索,教师适时给予理论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和提高技术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讲解、示范。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劳技课可采取小组讨论式、调查研究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讲座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应走出封闭的课堂,在校园和基地现场教学。

(二)、关于社会实践

1、开展家政活动。人主要存在于工作和生活中,学家政就是掌握怎么生活。为此,学校与与家长合作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重视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务劳动意识,懂得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养成“眼中有活,见活就干”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篇9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老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一个优秀的化学老师在教学中更应以美的语言,教态的自然大方创造出美的意境,和谐的气氛,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熏陶,启迪聪明和智慧,塑造他们美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化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史和化学家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等情感内容,曾留下许多科学家呕心沥血、执著追求真理的动人篇章。我们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情感教育。从而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1.挖掘化学的内容美。

在备课中,教师应当从教材中挖掘出美的东西,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帮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最后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长处,享受认知,才能让其带来,牢固地掌握知识。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CO:,CH.,P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同主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给人以整齐美;NaCl,KAI(S04):等晶体结构给人以均衡美。S在0:中燃烧的火焰、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给人以色彩美;Fe在0:中燃烧、铝热反应给人以壮观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有规律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辩证统一美;等等。事实上,化学的实际应用,正表明人类有关无限丰富的想象与智慧,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美的内容,能够起到“以美激情”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发动自己的动力系统,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寻求美的兴趣与信心。

2.掌握化学的语言美。

课堂语言,一要清楚明白,详略得当,要给学生一个严谨而活泼的语言影响,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言严谨中学会思之有序、言之有理、论之有章。二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鲜明、有针对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诱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热情。三是语言要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使学生随教师的思路而学习,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学会课文知识。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时,这样描述了物质世界的图景:日升月沉,斗转星移,星河灿烂,天外有天,这是天体大自然,即宇观物质世界;山岳合流,沧海桑田,百草丰茂,燕舞莺歌,这是地球小自然,即宏观物质世界;借助电子显微境,洞察物质构造,小小微粒,历历在目,运动不止,瞬息万变,这是粒子小世界,即微观世界。字美,句美,意更美。它不仅使深奥的理论变得形象,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且使学生如亲临自然界美的境地,产生了美的情感。再如,学生在解答“为什么误服氯化钡等可溶性盐之后,可服用硫酸钠解毒?”时,常会这样回答:“硫酸钠可能和氯化钡等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硫酸钡。”我们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中毒的是钡离子,再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本质,最后启发学生精练为“硫酸根离子可沉淀钡离子。”这样,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精练,有一种简明的美感。

3.探析化学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它是现实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如果说雷利发现氩气、拉瓦锡测出空气成分的故事包含了严谨美,那么凯库勒“梦”到苯的环状结构则包含了神奇美,如果说侯德榜痛斥德国化肥商表现出了民族气节的崇高美,那么玻尔在法西斯眼皮底下保存诺贝尔奖牌,则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美,如果说海边、湖边盐田给人的壮阔中充满了勤劳美,那么小猫立在2200C火焰(绝热板)上给人的神奇中充满智慧美。所有这些,又构成了一幅幅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真理、不屈斗争的壮丽景象,这其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斗争,也有富于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生活。发掘社会美,能够起到“以情喻礼”、“以情喻德”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4.鉴赏化学的艺术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们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现实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艺术美不仅加深人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体会,而且更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进行“碳酸钙”教学,向学生展示出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大理石柱照片,那栩栩如生、穿云破雾的飞龙,集中体现了一种庄严、向上的美,巨龙腾飞的民族精神强烈地感染着学生;把学生曾学过的《石灰吟》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全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吟来抑扬顿挫、情调激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韵律美,并且领悟了诗人经受考验,坚强不屈,廉洁奉公、胸怀坦荡的崇高品德的美。“铁和铜”及“合金”教学,可以联系青铜器艺术;商代的司母戌大方鼎突出地表现了威严、神秘、活泼的崭新面貌,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的艺术标志。鉴赏艺术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5.揭示化学的真、善、美。

篇10

1.挖掘化学的内容美。在备课中,教师应当从教材中挖掘出美的东西,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帮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最后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长处,享受认知,才能让其带来,牢固地掌握知识。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CO:,CH.,P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同主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给人以整齐美;NaCl,KAI(S04):等晶体结构给人以均衡美。S在0:中燃烧的火焰、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给人以色彩美;Fe在0:中燃烧、铝热反应给人以壮观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有规律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辩证统一美;等等。事实上,化学的实际应用,正表明人类有关无限丰富的想象与智慧,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美的内容,能够起到“以美激情”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发动自己的动力系统,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寻求美的兴趣与信心。

2.掌握化学的语言美。课堂语言,一要清楚明白,详略得当,要给学生一个严谨而活泼的语言影响,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言严谨中学会思之有序、言之有理、论之有章。二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鲜明、有针对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诱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热情。三是语言要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使学生随教师的思路而学习,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学会课文知识。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时,这样描述了物质世界的图景:日升月沉,斗转星移,星河灿烂,天外有天,这是天体大自然,即宇观物质世界;山岳合流,沧海桑田,百草丰茂,燕舞莺歌,这是地球小自然,即宏观物质世界;借助电子显微境,洞察物质构造,小小微粒,历历在目,运动不止,瞬息万变,这是粒子小世界,即微观世界。字美,句美,意更美。它不仅使深奥的理论变得形象,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且使学生如亲临自然界美的境地,产生了美的情感。再如,学生在解答“为什么误服氯化钡等可溶性盐之后,可服用硫酸钠解毒?”时,常会这样回答: “硫酸钠可能和氯化钡等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硫酸钡。”我们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中毒的是钡离子,再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本质,最后启发学生精练为“硫酸根离子可沉淀钡离子。”这样,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精练,有一种简明的美感。

3.探析化学的社会美。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它是现实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如果说雷利发现氩气、拉瓦锡测出空气成分的故事包含了严谨美,那么凯库勒“梦”到苯的环状结构则包含了神奇美,如果说侯德榜痛斥德国化肥商表现出了民族气节的崇高美,那么玻尔在法西斯眼皮底下保存诺贝尔奖牌,则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美,如果说海边、湖边盐田给人的壮阔中充满了勤劳美,那么小猫立在2200C火焰(绝热板)上给人的神奇中充满智慧美。所有这些,又构成了一幅幅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真理、不屈斗争的壮丽景象,这其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斗争,也有富于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生活。发掘社会美,能够起到“以情喻礼”、“以情喻德”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篇11

1.挖掘化学的内容美。

在备课中,教师应当从教材中挖掘出美的东西,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帮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最后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长处,享受认知,才能让其带来,牢固地掌握知识。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CO:,CH.,P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同主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给人以整齐美;NaCl,KAI(S04):等晶体结构给人以均衡美。S在0:中燃烧的火焰、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给人以色彩美;Fe在0:中燃烧、铝热反应给人以壮观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有规律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辩证统一美;等等。事实上,化学的实际应用,正表明人类有关无限丰富的想象与智慧,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美的内容,能够起到“以美激情”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发动自己的动力系统,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寻求美的兴趣与信心。

2.掌握化学的语言美。

课堂语言,一要清楚明白,详略得当,要给学生一个严谨而活泼的语言影响,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言严谨中学会思之有序、言之有理、论之有章。二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鲜明、有针对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诱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热情。三是语言要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使学生随教师的思路而学习,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学会课文知识。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时,这样描述了物质世界的图景:日升月沉,斗转星移,星河灿烂,天外有天,这是天体大自然,即宇观物质世界;山岳合流,沧海桑田,百草丰茂,燕舞莺歌,这是地球小自然,即宏观物质世界;借助电子显微境,洞察物质构造,小小微粒,历历在目,运动不止,瞬息万变,这是粒子小世界,即微观世界。字美,句美,意更美。它不仅使深奥的理论变得形象,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且使学生如亲临自然界美的境地,产生了美的情感。再如,学生在解答“为什么误服氯化钡等可溶性盐之后,可服用硫酸钠解毒?”时,常会这样回答:“硫酸钠可能和氯化钡等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硫酸钡。”我们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中毒的是钡离子,再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本质,最后启发学生精练为“硫酸根离子可沉淀钡离子。”这样,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精练,有一种简明的美感。

3.探析化学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它是现实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如果说雷利发现氩气、拉瓦锡测出空气成分的故事包含了严谨美,那么凯库勒“梦”到苯的环状结构则包含了神奇美,如果说侯德榜痛斥德国化肥商表现出了民族气节的崇高美,那么玻尔在法西斯眼皮底下保存诺贝尔奖牌,则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美,如果说海边、湖边盐田给人的壮阔中充满了勤劳美,那么小猫立在2200C火焰(绝热板)上给人的神奇中充满智慧美。所有这些,又构成了一幅幅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真理、不屈斗争的壮丽景象,这其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斗争,也有富于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生活。发掘社会美,能够起到“以情喻礼”、“以情喻德”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4.鉴赏化学的艺术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们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现实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艺术美不仅加深人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体会,而且更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进行“碳酸钙”教学,向学生展示出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大理石柱照片,那栩栩如生、穿云破雾的飞龙,集中体现了一种庄严、向上的美,巨龙腾飞的民族精神强烈地感染着学生;把学生曾学过的《石灰吟》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全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吟来抑扬顿挫、情调激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韵律美,并且领悟了诗人经受考验,坚强不屈,廉洁奉公、胸怀坦荡的崇高品德的美。“铁和铜”及“合金”教学,可以联系青铜器艺术;商代的司母戌大方鼎突出地表现了威严、神秘、活泼的崭新面貌,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的艺术标志。鉴赏艺术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