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9 09:46: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篇1

据中国海关统计,1992年中俄贸易额为23.36亿美元,2011年跃升到792.5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34倍。而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的数据,2012年1月~2012年9月份,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就达648亿美元,增长7.5%,中国已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俄贸易增长主要因素是石油产品、机电产品,而中俄传统贸易的纺织服装产品,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贸易额却在逐年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传统的纺织服装贸易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份额的下降?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对俄贸企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应对挑战、寻找机遇,更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一、 中俄纺织服装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回顾20多年来中俄纺织服装贸易状况,主要是以民间推动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增长期。从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到1998年,由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刚刚成立,经济一片萧条、人民生活用品严重短缺。而此时中国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商品已相当丰富,商品价格也相对低廉,再加上市场比较开放,中俄纺织服装贸易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当时,北京雅宝路以使馆区为依托,黑龙江、新疆以边贸为依托,加快建设以对俄为主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步伐,外贸公司和个体商户也都大力开展对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出现了批发零售、灰色清关、专列运输、包机包税、现汇结算等多种贸易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每天来雅宝路采购的俄罗斯客商就超过2 000人,物流公司达300余家。与此同时,俄罗斯包括莫斯科、叶卡捷琳堡、圣彼得堡等在内的一些大城市,也应运而生了像伊斯麦乐,留比例诺、卢日尼卡、萨达沃等大型纺织服装批零市场,辐射中东欧国家,中国中低端纺织服装产品几乎占到俄罗斯市场的80%以上。

第二阶段,缓慢增长期。1998年~2007年,相比第一阶段,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究其原因,除了俄罗斯还未摆脱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和购买力相对乏力,国际经济危机和俄罗斯本国推出的纺织服装工业振兴计划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998年,为遏制国际游资炒作俄罗斯金融市场,俄罗斯政府采取措施将年内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放弃卢布汇率9.5卢布兑换1美元上限,实行自由汇率政策,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结果卢布狂贬70%,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国际巨额游资炒家元气大伤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欧国家股市、汇市的全面剧烈震荡,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由于中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是以美元现金结算,因而汇率大幅贬值在带给众多外贸企业惨重损失的同时,更是重创中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再加上这期间,俄罗斯为提振经济,提出了振兴本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振兴方案,并推出包括优惠贷款、设备改造、降低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数量等在内的一系列扶植政策,目标是减少进口,将俄国产品本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5%左右。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俄第一次遭遇增长危机。

受上述因素影响,结束了前期高增长态势的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开始进入平缓增长期。

第三阶段,发展瓶颈期。 2008年至今,中俄纺织服装贸易一直处于下降通道。这一方面是因为高企的中国原材料、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使得贸易综合成本明显升高,挤压了对俄纺织服装贸易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和其他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进入俄方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密不可分。

2011年12月,俄罗斯加入WTO,按照世贸规则,俄罗斯需全面开放市场,降低关税,融入国际竞争。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国的产品开始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俄方整顿市场秩序,规范民间贸易行为的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2009年10月17日,位于莫斯科东部的伊斯麦乐纺织服装批发大市场发生大火,过火面积近1 000平方米,虽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国际影响巨大。为此,俄罗斯内务部、海关总署、总检察院和安全总局召开联席会议,开始严格整顿俄进口商品秩序,严厉打击“灰色清关”,查封了该市场仓库的6 000多个集装箱,价值二十多亿美元产品,一些中国商人损失惨重。从此,俄罗斯最大的伊斯麦乐基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全部永久关闭,中俄特色的灰色清关贸易基本上画了句号。

二、 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 贸易市场推进需要中国贸企转型升级。多年以来,由于俄方原因,占中俄贸易很大比重的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的是灰色清关。双方海关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贸易市场的真实情况和数据很难准确掌握。即便如此,中俄两国纺织服装贸易热度依旧不减。

以北京雅宝路市场为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其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纺织服装贸易基地,在东欧国家很有影响。该市场现在有9家专业市场,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商户和公司合计近6 000家,上下游合作的工厂或银行、物流公司等服务机构上千家,整个产业链就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11年雅宝路市场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外贸培育的基地之一,是北京朝阳区中国对俄贸易窗口。乌鲁木齐对俄纺织服装市场、黑河对俄纺织服装市场等也都容纳了上万人就业,每年对俄贸易超10亿人民币。而俄方专门从事中俄贸易就业人数也超万人。

任由如此规模庞大且事关中俄两国民生的贸易市场自由萎缩,并不符合两国的利益。更何况按照中俄双方投资合作规划纲要,2015年中俄的双边贸易额要达到1 000亿美元,2020年更是要达2 000亿美元,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前景依旧乐观。因此,中国贸企需要做的就是修炼内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2.抢占俄市场需要中国贸企转型升级。就纺织服装产业来说,中国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纺织服装生产历史悠久,对俄综合优势明显,且可长期保持。俄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国际市场原料和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俄收益巨大经济在能源工业的推动下,俄经济亦开始复苏,2011年俄GDP达543 690亿卢布,同比增长4.3%,按折合汇率测算,人均达到12 939美元。按相关部门的统计,俄每年在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可达530亿美元,其中,服装类约360亿美元,纺织品类约170亿美元。另外,由于俄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严寒,有的地方冬季甚至长达6个月以上,这使得俄对裘皮及皮革制品的需求异常旺盛。俄每年的裘皮大衣消费量可达到1 000万件以上,市场潜力巨大。虽然俄现有纺织服装厂近3 000家,规模以上企业有60多家,但由于各种原因,年纺织服装年产值约100亿美元,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20%左右。而中国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就有3.6万家,产能世界第一,可以和俄形成良好的互补。对中国纺织服装贸企来说,这都是巨大的商机。只要紧抓住俄纺织服装市场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转变,对俄市场依然大有作为。

3. 俄消费结构变化倒逼中国贸企转型升级。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品市场之一,目前俄罗斯的人均购买力已上升到欧洲国家第6位。俄罗斯服装市场的消费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由早前的“金字塔”结构演变成目前的“枣核”结构。高消费阶层约占10%,中档消费阶层约占70%,工薪阶层消费阶层约20%。主要特点是: 高档消费阶层对服装的要求是质量好、品味高、设计时尚、个性突出;中高档消费阶层对服装的要求是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设计新颖,体现人性;工薪阶层消费者对服装的基本要求是价格较低,舒适大方。目前俄纺织服装市场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中档价位服装的比重每年的增长幅度在25%~30%。中国贸企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俄纺织服装市场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更好地掘金俄市场。

三、 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转型升级的几种类型

1. 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多年来,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最大的优势是物美价廉。而这种相对优势的保持更多地依赖于适度的产品成本控制。也正源于此,一直以来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商更多的将目光集中在档次比较低的所谓高性价比商品上,但获利并不多。然而,欧美国家知名品牌每年出口到俄罗斯的高档服装几千万件,价格远非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所能比。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欧美产品中,很多都是贴牌的中国制造。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销售渠道上来说,都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稳定占领中低端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转型升级。

2. 向资源整合型转型升级。今天的俄罗斯纺织服装市场,已是买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固守原有的方式和渠道,不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贸易商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面对新形势,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应积极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可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如兼并收购整合中国及俄罗斯市场,包括产品设计、原料供给、产品加工、甚至批发市场等环节,同时在贸易终端市场,不断巩固原有经销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机会,培育新的经销商,并建设国外直营网络,提高产品迅速覆盖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横向一体化的方式,加强与俄本土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俄当地各种资源,挖掘和利用好俄方合作伙伴的各种资源,降低公司在俄市场的经营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3. 向品牌打造型转型升级。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服装符合俄消费者需要,但质优价高的中国纺织服装俄同样需要。要长期保持中国纺织服装对俄市场较高的占有率,逐步打造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十分重要。当然,品牌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有志于此的中国贸企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产品开发中心,密切关注欧美包括俄在内的服装时尚潮流,掌握消费者最新需求趋势。其次要有自己的定价和竞争策略。再次要努力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依托各种传媒手段,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4. 向技术创新型转型升级。经历1998年和2009年两次金融危机洗礼仍屹立不倒的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公司或商户,大多数具备了“贸工技”运作能力。如今,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和一线产业工人短缺的双重考验,对他们而言,实现技术创新就成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选择,而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成为最好的生存路径。为此,有条件的国际贸易市场,要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律,在政府的主导下,合作建立产业孵化基地,组织有关技术专业人员,大力开展产品创新活动,并建立国家新技术新工艺的政策机制,社会风险投资机制等等,使之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在纺织服装新产品功能性和替代性面料开发以及复杂性新款产品批量生产方面,要大胆引进新型设备,比如推行服装模板化作业 ,利用服装CAD软件与切割设备,实现快速开模智能化,助力贸企优化产业模式,提升产业效率,达到产品标准化作业。同时,贸企也要推行信息技术,尤其是EPR 信息技术建设方面要有投入,要有技术创新,以加强产业链管理,这是引领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着力实行以技术创新将是支撑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

5. 向网上贸易型转型升级。长期以来,中国对俄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通常采用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如代销、赊销等方式进行,在网络交易和全球B2B电子商务越来越繁荣的今天,对于众多纺织服装贸易企业来说,网上贸易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推荐的贸易模式。有调查结果显示,新一代的俄罗斯商人的确更喜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了解产品信息。这对传统的纺织服装贸易商来说,向网上贸易转型升级,无疑是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北京雅宝路市场也已也专门建立了雅宝365网站,致力于为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开辟专业平台。目前已获得业内人士认可,取得了初步效果。

中国对俄贸企转型升级,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俄纺织服装市场变化,实现新一轮贸易增长。中国对俄贸企要充分认识当前国际经营大环境变化的严重性、紧迫性,树立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逐步从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如果大部分贸企经过3~5年能够实现转型升级,那么,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郭燕编著.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7.

2.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2011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3. (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著.白洁等译.俄罗斯重振雄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编.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

篇2

中国加入WTO后,中英贸易是两国关系中最为广阔的合作项目。英国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非常先进,商业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英国又是欧盟中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之一。英国市场统计显示,市场年销售规模在300亿~310亿英镑。2002年英国成衣销售增长约3.4%。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1]。而且英国的经济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而制造业仅占五分之一,近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速度减缓,而进口则逐年递增。因此,与英国在纺织品服装方面发展稳固长久合作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大有好处。

一、英国纺织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1.英国国内纺织业概况

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减少劳动成本,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将该行业的生产向劳动力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或转产,国内多为100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国内纺织业就业人数减少。到20世界末基本上只保留了一些国内的名优产品,这些大企业如:伟业拉成衣(COATS VIYELLA)、考托尔兹纺织(COURTAULDS TEXTILES)、达威森国际(DAWSON INTERNATIONAL)。现在英国已经由一个纺织品服装生产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2.英国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英国人平时喜欢穿的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周末才换上休闲服装。所以英国人大多数时间里穿得是正装,名牌高档服装(如AUSTIN REED,JAEGER,EPISODE,BURBERY等)仍有广阔市场,同时也可以看出英国人对服装品质要求很高。英国地处岛国,常年多雨水,所以新产品(如涂层防雨服装)仍有广阔市场,休闲服也很受欢迎。低档服装主要靠进口,这正是我国服装出口的强项。从纺织产业看,英国毛料质量较好,销量较大,生产毛料的工厂效益也比较好;但用于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布料(棉坯布或涤纶布)需求较大。

3.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状况

进口对英国的织服装工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制造业输送原材料;第二,为加工业提供成品。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英国主要进口服装有:套衫、T恤衫、各种裤子、女外衣、衬衫和滑雪服等;纺织品有:棉线、棉布、地毯、天然纤维、针织布料、化学长丝等。进口量增加较多的有:女内衣(166.4%)、套头衫(25.1%)、针织布(34.3%)、地毯(12.6%)。英国很受欢迎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二、走进英国市场的对策研究

英国经济发展对外有很高依赖性,所以特别重视和倡导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体系。虽然对外贸易法规,采取欧盟共同政策,但是总体上英国政府对企业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或者出口无限制,这为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创立了良好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英国国内有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而且英国政府也为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市场环境,那么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走出去?将是我国服装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笔者针对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因素以及对英国的民族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市场提出一些对策:

1.提高产品的品质

英国人很注重产品的品质,所以对于服装产品品质要求也很高。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多年来在国际纺织服装舞台上,中国主要扮演着加工者的角色。所以我国企业一定要注重服装产品的质量,因为英国人对于低档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在英国高档品牌服装很受欢迎,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多,但是都是贴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努力打造自己得品牌,争取做到世界级品牌。

2.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加入WTO后,中英合作更加密切,而且英政府也为外国企业在国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在提高质量和创立自己品牌的基础上,到英国建立我们中国品牌的专卖店。只有创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才不会一次次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同时力争进入英国纺织服装销售主营渠道,与英国较大的商业集团,进口商建立联系,通过主营渠道在英国分销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3.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纺织服装业以数量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行了,已没有竞争力。要求企业结构优化,结构要调整,向高附加值方向努力。并且英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现在成为了英国的再生行业,重视商展与科研开发相结合,努力学习并掌握经营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品质控制技术,都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另一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就是拓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因为服装行业的核心不再是制造业,欧美很多国家把它更多的变成了服务行业,真正的缝合和制造加工过程,在整个纺织服装价格成本的比例越来越低。

4.了解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篇3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63-02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对的国际环境

201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外有全球经济复苏减速,内有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等紧缩货币政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等问题,整体市场处于宏观环境的阴霾中,纺织行业压力持续加大。虽然在“十二五”开局运行中表现良好,但整体呈现趋缓走势。

尽管总体看来,1~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呈现增长较快的势头,但较1~4月的出口增速(27.05%)减缓了0.85个百分点,出口价格提升是支撑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重要因素。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测算,1~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同比提高了21.49个点,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提高24.91个点,服装出口价格指数提高18.91个点。

首先,近年来棉花价格高涨无疑是原料成本压力上升的关键因素。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棉花价格一路高涨,使纺织企业叫苦连连。至2011年3月国产328级棉花月均价已经上涨到了30732元/吨,相当于2009年国产328级棉花年市场均价水平的2.4倍。

尽管企业纷纷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方式等方法努力消化成本上涨压力,但价格传导仍不能同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此外,全球需求不确定因素增加,竞争加剧环境紧张。

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在近年来尤为明显,使得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直接构成挑战和竞争。

再者,资金环境趋紧,加息带来融资困难。

多年以来,纺织行业融资,尤其是占纺织服装行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行业面对的难题。无论是正常的生产经营,还是扩大规模、改造升级,资金的缺乏都让纺织服装企业举步维艰。

而今年,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环境更趋紧张。去年和今年央行不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更给企业融资带来巨大困难。紧缩货币政策致使行业融资成本提升过快、利息支出明显增多。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利率的提高,更使得民间信贷资金的融资利率“水涨船高”。这对因银行融资渠道不畅而多方寻求民间融资的部分纺织企业来讲,更增大了融资成本。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中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重要一年,全行业要在2020年成为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和纺织人才强国。在这一进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1.利用好“国际环境”。中国实现“纺织强国”这一目标离不开国际环境。中美两国一直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关系对彼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纺织品贸易更是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互利,结构互补是中美两国在纺织服装业乃至其它行业合作的主导因素。每年中国除了向美国出口大量纺织品服装外,也不断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纺织原材料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中国纺织业致力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美国对中国纺织业的技术及资本输出将处于不断上升的势头。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约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1/3。20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33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7%,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值得中国企业不断地、深入地开拓。借助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这个国际化、多元化的贸易平台,中美两国企业在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中通过更深入开展合作,能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2.确立好在国际中的“专业分工”。随着展会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纺织生产国在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中的分工越来越明晰。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纺织服装业中一些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生产被周边国家取代,中国企业在纺织品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应有所变化。

3.打响“中国品牌”。中国一直是纺织大国,这样源远流长的悠久纺织历史文化更应该成为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一个理由。中国应该多邀请国外服装、家纺设计师及相关贸易机构,与参展商加大交流和研讨,通过这种形式的有效对接,提高参展企业的产品的附加值与时尚度,提高应对美国市场和把握市场需求与走势的综合能力。在面料展展区,邀请在国际流行趋势方面非常资深的公司,强化突出展会高水准流行趋势的和为参展商提供增值服务。主动参与和加入趋势环节,对企业产品口碑的提升和品质的宣传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努力改善市场环境。近年以来,全球局部地区的政治动乱及部分地区爆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全球贸易风险上升,同时欧洲债务危机、美国高额财政赤字问题都成为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度的因素。预期全球经济虽会持续复苏,但速度将放缓,国际市场需求或将有所减缓。与此同时,市场压力将更大。在国际竞争环境趋紧的条件下,出口缓慢下行的走势仍将持续。

国内市场方面,内需市场总体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抑制,国内居民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能力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成本压力突出、资金环境紧张是我国纺织行业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尽管棉花价格在近期出现迅速下行的调整态势,但造成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产业链前后传导衔接受阻等问题,行业盈利状况继续改善仍存压力。而资金环境紧张的压力在今年下半年仍会继续加大,也将继续提升行业的融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

因此改善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只有市场环境好了,纺织品市场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篇4

一、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产业承接全球服装产业转移,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服装制造大国。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逐渐增加,保持着高额的贸易顺差;服装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提升较快,服装出口竞争指数较早年有了明显提升。

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服装市场需求疲软,直接影响我国服装企业产量。另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导致中国服装的价格优势经受了巨大考验。很多中小服装企业就此濒临破产,企业利润率一路走低。2009/2010年,被称为是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年,在外需持续低迷、内需低开稳升(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消费回暖)的情况下,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小幅增长,行业整体效益水平呈现转好迹象,从2010年2月起呈现了明显的复苏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7年2月-2010年4月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同比增幅

“十二五”是新形势服装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是服装业界最关心的问题。国家通过出台《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方式,为服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产业集群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服装产业的繁荣,要归功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它已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纺织工业协会自2002年集群试点,已由最初38个县镇发展到现在170余个,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的东部沿海一带。

同时,伴随成长的专业市场也非常活跃。“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交易规模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服装市场是专业市场的主力军,从图2可见,无论是经营面积、店铺数量还是市场成交额,服装市场由于高额的价格利润和附加价值,在各项指标中都占据首位。

图2 2009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指标对比

产业集群,可以为服装企业降低交易费用和社会成本,获得外部规模效应,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别化。同时服装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产业特色,实现服装产品差别化,优化了服装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集群提升服装品牌形象、区域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使得企业整体实力提升。。

三、区域品牌――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消费者需求,服装产业转型已从技术、设备等创新,更多地转向品牌塑造。2008年11月,“中国区域品牌发展论坛”在广东虎门召开,区域品牌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被正式提出,它是服装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资产,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了新格局下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在“十二五”期间,服装纺织产业的“百千万工程”,就是指塑造百家区域品牌、千家品牌企业。

区域品牌体现的是区域的整体品牌形象,是产业集群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改变集群企业竞争意识。通过公共品牌效应,提升当地服装企业的美誉度、市场消费者的忠诚度,促进服装企业产品和品牌的推广,获取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

基于产业集群的服装区域品牌有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功能,它能吸引产业配套企业,如供应商、中介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内聚集,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协作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企业乃至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最终实现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Gereffi.Local clusters in globalchain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2001,29(11):1885-1903.

[2]Schlnitz.Hubert,Nadvi.Khalid.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503-1514.

篇5

可以说,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始于自发,成于政府统一管理和规划,发展于政府的强力支持和产业的发达。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纺织服装市场的三大阶段,有人把其分的更为细化,可以说每一个阶段的形成都是一次进步。需求决定存在

早期的专业市场是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特别是早期的地摊式市场,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他影Ⅱ自了一代人,给人们匮乏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补充,百姓是市场的受益者,人们并没有因为市场的存在感觉到丝毫的不方便,就象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还存在的夜市一样,对于人们的吸引大于对它的不适。

专业市场的批发功能形成也源于物流的不便,还有货品的匮乏和相对资源的稀缺。过去那种按照城市规模逐级分发货品的模式符合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市场的需求,也只有经过“二道贩子”“三道贩子”货品才能够到达最基层。这种分发模式,就像金字塔一样,注定了处于金宇塔顶端的批发业态专业市场处在货品垄断地位,那时财富的匮乏让想涉足的人望而却步,因此在一定时间里,尽管形成了市场的集聚,但是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属于供不应求阶段。特别是计划经济商业网络的残留,让人们在意识里还对之心存依赖。转向专业市场购物的消费者还不会成为社会纺织服装的主体消费者。

就在这种不断膨胀的需求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和城市人口的增多,让处于批发业态的地摊市场成为城市发展的“牛皮癣”,专业市场从地摊进入棚室再进入室内,这种逐次的升级开始纳入政府的规划,有规划的发展取代了无序自发的商贩聚集。随着经营者实力的增强,专业市场脸面更好看,可以和商场比肩。90年代末这种符合批发功能的商厦式专业市场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建,展现了专业市场的新形象。

多元来自财富效应

市场繁荣带来了改革开放后先宫者的加入,特别是一些在专业市场起家的经营户开始发展成为专业市场的老板。这个时候专业市场的经营者还多半是在专业市场打拼的人,熟悉的行业,参悟其中的财富效应,在无声中把专业市场发展壮大。

新建市场的增多带来的是竞争,早期的纯批发业态被打破,同时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在一些重要的物流中转城市或是产业基地也自发的形成了市场集群,杭州四季青、广州白马、株洲芦淞等成为有影响的市场集群,特别是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改革深入,一批下岗职工加入到专业市场的大军,给这种集群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同时一些多年批发的经营户也在思谋做大做强,特别是随着服装品牌化的倡导,品牌区域总这种模式成为专业市场的招牌。更带动了市场经营户自身的壮大,很多经营户在数个专业市场里面都拥有自己的铺面。

90年代末21世纪头几年,市场的发展让市场的发展出现严重同质化倾向,聪明的经营者就开始思索开辟新的定位思路,找到经营中的一片蓝海,于是专业市场开始细分,男装,女装,精品服装等等市场划分的出现,让同质化的恶劣竞争趋于和缓。

有竞争就有新突破

2005年后,地产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政府开始宏观调控,城市的商业地块功能划分,让地产商开始涉足专业市场建设,商业地产模式影响了专业市场。地产商大手笔的投入,一个比一个有魄力,一个比一个上规模,在一片片惊呼声中,专业市场中的巨无霸开始出现,并且记录频频被破。

每次专业市场项目的上马,都会让附近的专业市场经营者心惊肉跳。软硬件的挑战,经营者和采购者的分流,让财富效应开始变得不那么乐观。坐等收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在老市场中开始被频频提及。由管理到服务的市场经营也开始变成了先服务再管理。商户培训,招商隆市成为了市场的重要工作,市场经营者和市场商户捆绑到一起。

专业市场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的功能开始扩展。目前,孵化品牌成为市场作为贸易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产业开始互动,并且息息相关。公司化运作模式,大铺面经营,商场式陈列成为竞争中不断变换的结果。当然,背后支撑的是整体社会消费层次的提升。

在这种相互比宝,看谁做的最精,做的最高档之时,中国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开辟一条新的市场模式,那就是以产业为依托,扩展市场的功能,集信息、商贸、展示、交流为一体的新业态,这对于专业市场来说,进入了新的高端。我们也看到,和过去专业市场的每次升级不同,这次的升级具有不易复制或者是不可复制的特点。可以预言,这会成为一种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但是在发展中一定会各有特点,不会再是原来的简单复制。

篇6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作为重要的制造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系利国富民的重要产业。湖南省株洲市作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工业区之一,对拉动湖南省的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部崛起看湖南,湖南服装发展看株洲。随着株洲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株洲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着来自国际的挑战和机遇。

一、株洲服装出口贸易的现状

1. 湖南省服装业出口的情况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湖南省的外贸企业也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出口额不断创新高,国际化程度也获得了极大提高,仅从2011年1月到11月间,湖南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了8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9%,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在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的同时,湖南省服装出口企业也面临着不断涌现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债危机打击纺织服装行业,导致市场需求的缩减,使得客户订单减少,即便下单也是短、小单偏多。另一方面出口退税问题也严重影响企业出口。自2011年3月以来,税务部门加大对出口骗税的稽查力度,影响到全省纺织服装出口。据初步估算:2011年度约减少出口6000万美元,今年1-7月份至少影响出口4000万美元。此外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抵抗风险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弱点。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利润率仅为2%,在当前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汇率风险叠加情况下,企业仅能维持生存,出口负增长呈普遍现象。

2. 株洲服装出口的现状

株洲芦淞区是株洲的核心经济区,也是株洲服装市场的核心商圈。目前,株洲芦淞服装市场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物流中心,拥有43个专业市场,商品辐射到中西部地区l5个省市,集聚了4000多个服饰品牌,影响远及俄罗斯、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亿元的年交易额,为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株洲芦淞市场群荣获“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女裤名城”、“中国服装商贸名城”等头衔。仅在今年,芦淞市场群更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之殊荣,十大本土服装品牌亦获评成长型品牌。

二、株洲服装出口贸易的优势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株洲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运输方式多样。株洲历来有“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湘黔、京广、浙赣三大铁路均在这里交汇,和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北郑南株”。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其中株洲北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和特等站,日均通行17000辆车次。此外,武广高速也在株洲设立了一等停靠站。株洲公路也十分发达,除了现有的106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京广高速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经过株洲。长江第二大支流“湘江” 绕城而过,四季通航,沿江而上可达衡阳、广西,下可通洞庭湖、长江,株洲港为湖南省港之一。大型船舶可顺着湘江,经过长江,经上海口岸发送货物到世界各大港口。空运方面,株洲距黄花国际机场41.629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二十多分钟可以到达。

2. 服装产业集群化的优势

“治麻为布、始作衣裳”的炎帝,开创了中华服饰文化,而今,株洲芦淞服装市场群作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市场群,其占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公里,营业面积超过100外平米,加上正在改造和新建的近60万平米的市场,汇聚了国内外知名品牌超过4000家,各类服饰鞋帽小商品市场多达40个,并与东南亚、西欧、非洲等国家地区建立起了商贸往来和战略合作关系,年成交总额达到300多亿元。株洲服装出口企业依托服饰市场集群的优势,推动着株洲市服饰产业快速的发展,使得服饰产业成为株洲制造业的另一块地方经济品牌,也让湘派服饰品牌走出中国,辐射全球。

3. 优质的配套物流服务设施

芦淞服装物流中心物流整体项目已在省三产业办登记,并列入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省商务厅按省政府要求督促株洲市搞好物流发

规划,加大对芦淞市场的支持,并将芦淞市场群纳入重点联系的商品市场。芦淞服饰物流中心“三区一中心”的自身建设已颇显成效。为打造服饰名城,促进我省服饰产业的发展,株洲市委、市政府将株洲市芦淞服饰物流园区纳入了“十一五”重点工程,园区首期规划4000亩。

三、株洲服装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出口附加值低的产品

株洲服装企业目前多出口中低档的产品,长期以来通过价格竞争、薄利多销的方式来获利,产品附加值低,并且多从事oem贸易,其技术含量较低。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导致的税收的增加,再加上不断提高的纺织材料、染料、劳动力及运输成本,以及来自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断地压缩着株洲服装出口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很多企业的利润已经逼近了成本边沿,多数企业只有1%~3%利润率。

2. 没有国际品牌,知名度不高

“名牌战略”能够有效的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发达国家多采用“名牌战略”来抢占市场以及占据竞争优势。目前,株洲服装企业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的产品,其产品的定位不突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较低,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大众消费品,出口还是以定牌和贴牌为主,缺乏在国际上能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3. 缺乏外贸人才

一方面,株洲的服装出口企业起步较晚,落后于东部浙江,江苏等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出口额度上,也远远低于它们。因此,大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通常都选择在沿海省份就业,认为沿海城市的服装出口企业较省内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湖南乃至株洲的服装出口企业一般都是一些中小股份制公司,企业高层主管不是特别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所以目前很多公司不愿花重金引进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员工,使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不高。  四、提高株洲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策略

1. 建立起一条完善的服装产业链结构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摆在当前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链的不完善,面铺料、色织、印染行业等产业链条中的几个环节并不在本地区。而这部分需求必须从外地引进,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导致这部分利润的流失,更严重的是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株洲只有不断完善服装产业链的结构,加大产业合作,充分利用株洲服装市场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以株洲为核心,包括周边城市,集中优势力量,联合发展,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2. 实现株洲服装产业的升级

株洲服装产业因为没有高档产品和知名品牌,因此缺乏品牌效应,无法和国际知名品牌竞争,无法抢占高利润市场。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增强行业的创新能力,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应以培养和引进高级专业服装设计人才为着力点,在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加强调整和升级本地区的产业机构,完善产业链。除此之外,各服装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进行创新研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以及生产率,以便实现高附加值。

3. 打造株洲服装国际名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都呈现出高端化、名牌化的趋势。株洲在为发达国家品牌服装贴牌生产的这些年里,不断累积经验,使得株洲的某些服装在工艺、品质等方面能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株洲服装企业应注重产品开发和设计,创建自有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使本土湘派服装既能结合前沿时尚,也能兼顾其他消费市场的需求,使品牌产品在初级研发阶段就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将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不仅能在国内一枝独秀,在国外也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同时要加大株洲服装品牌的宣传力度,依托现代化传媒,倾力打造品牌效应,以塑造品牌形象为核心,加强广告宣传攻势。

结语

株洲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城市,立市靠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株洲市工业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在产业上有所创新。大力发展服饰产业,对于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壮大芦淞市场群,改善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华,郭晶.中欧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对比分析[j]. 商业研究. 2008(11)

[2]王静.我国出口服装业何去何从——基于实证且以宁波地区为例[j]. 中国市场.

2009(13)

[3]王惠珍,陈黎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后配额时代”宁波纺织服装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特区经济. 2006(03)

[4]蒋浩.中国与欧盟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01)

篇7

张延恺在发言中表示,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基础性制造产业,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十年(2011-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确立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产业融合,协同合作。巴西的服装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中国生产的面料有需求,从贸易到合作生产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两国在服装的设计、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方面都有很多合作机会。中国许多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家也正在考虑走出中国到境外办厂,巴西也是重要的合作国之一。希望中国纺织业界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与巴西纺织业界的沟通,准确了解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洲国家纺织市场的需求,消除两国行业间的隔阂与误解,资源整合,互补合作,让中国巴西两国的业界共同受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加强交流促进合作

王庆元对论坛的召开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中巴两国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近年来,纺织服装贸易在两国间的比重日益上升。希望中巴两国纺织行业能够通过举办展览、论坛、技术交流等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发挥各自产业链优势。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巨大,也期待更多的巴西纺织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王庆元也表示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及他本人愿意为两国业界交流合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

王宇在主旨发言中介绍,巴西纺织工业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原料产业、纺织产业还是成品产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可谓齐头并进。在这三大部分中,服装、家纺等成品加工业不论是从事加工的企业总量、就业人数还是产值,都堪称行业的主体。这次组织中国企业参加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目的就是希望和巴西的产业实现完美对接。

中国是巴西第一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巴西目前在中国出口市场中排第19位。2008~2012的5年间,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额扩大了1.3倍。同时,巴西是中国棉花进口的主要来源国,近年自巴西棉花进口量连续增长,5年间增长14.1倍。双方产业互补,具有进一步合作、发展的空间。

巴西对华出口尽管基数不大,但增幅巨大,而且巴西产品具有鲜明特色,在中国市场大有发展潜力,中国对巴西的出口也需要进一步实现精细化,更好地契合巴西的产业与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最后王宇表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愿意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搭建平台,同时也希望通过与巴西行业组织的合作帮助巴西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希望与巴西服装协会等巴西同行定期组织两国企业的对接洽谈活动。

消除隔阂避免误解

篇8

关键词:服装主要困境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篇9

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波诡云谲,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依旧带领企业在国际市场版图上开疆扩土。伴随着纽约展的开幕、巴黎展和巴西展的举办,针对南非市场的一个全新展会也将于11月开启。一系列展会的启动,将带领中国纺织企业进行开拓国际市场的一轮新征程。

新一轮竞争,中国纺企做得还远远不够

在今年的欧洲杯上,一个小插曲搅动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瑞士国家队被撕破的球衣成为比赛最大“槽点”,“中国制造”背上黑锅。然而,究其原因,这与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品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品牌形象息息相关。

虽然低端订单已被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分去大半,国内纺织企业纷纷以高品质、精细化、快反应来应对市场变化,但正所谓“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征服全球消费者的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和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依靠规模优势,在从纱到布的产业链环节,凭借先进的设备、完善的产业配套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等优势,为我国纺织企业赢得了相当的中高端国际市场份额。但是,在垂直供应链上的优势,我们发挥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面料到成衣环节,产业链不畅通、协同效率也有待提升。面料产业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持久竞争力的源泉,但对产业下游和终端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释放。

展会融合背后,美国市场正发生哪些变化?

展会主办方表示,目前在美国,将面料和服装融合办展尚只有纽约展这一家。这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办展的做法,不仅获得了参展商的认可,也同样受到国际采购商的欢迎。而在需求端,一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格外值得关注。

当前,美国市场率先从经济危机中重振,就纺织服装市场而言,在过去一年里,美国服装市场销售总额明显上涨,研究表明,增幅主要受网上购物和奥兰多、华盛顿特区等较小城市的销售额增长所驱动。

有分析师表示,销售额显著增长得益于很多零售商开始实行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供应和销售,根据本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在全国各地销售一样的货品。更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得益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内生动力,在服装领域,借助新科技,美国在零售渠道拓展、精准营销等方面同样走在了前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两年,国际品牌并没有放缓在美国市场的拓展脚步,更多的品牌门店开设在美国的中小城市,同时,买手店、集成店、新锐设计师品牌店等新兴业态,在美国市场显然也更加活跃。

这些变化的背后,酝酿着零售业销售模式和思维的巨变,一方面将为中国纺织企业带来生机和希望,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企业是否能在这一轮变革中把握机遇,实现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再到品牌产品输出的转型,的确是一项挑战。

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全球消费市场数据,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适应创业型公司的小批量、个性化、快反应需求方面,全球纺织服装界都在努力。这一点,在作为行业风向标和晴雨表的展会当中已有所体现。

据了解,在过去几年,美国几大展会公司的并购非常频繁,可以明显看到,展会的形态正从上游到终端实现覆盖,以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纽约展在过去几年中,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产业链优势,在发挥自己采购类展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和终端类展会以及美国零售渠道的协同互动,与众多品牌零售终端展会建立了合作共享机制,有效地延伸了自己的专业买家覆盖面,反过来也为中国和国际展商反馈了更多的美国市场潮流趋势乃至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参展商对市场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强化了纽约展作为东海岸最重要纺织服装展会平台的重要性。

这一改变使得展会的商贸氛围更加浓厚,还能领略到产业上下游的潮流趋势和发展动向,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把握商机。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这表明产业正在走向聚合、高效、一体化的路径。大展会概念下,一个个微循环体系的构建将会发生。

从采购商的层面看,近年来,出现在纽约展上的采购商越来越呈现年轻化态势,这一方面体现出美国纺织服装市场在资本的控制方正经历着新的变迁,另一方面,新一辈接班家族企业后,在对既有业务继承的同时,因为他们成长在网络的时代,全新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模式,也会对传统业务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些变化会在上下游的共振中更加明显地传递。

锻造新竞争力,海外展将打造联动平台

到今年为止,纽约展即将步入第十七个年头,巴黎展也将走过十年,加之步入第四届的巴西展,以及刚刚起步的南非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促进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核心平台。尤其是纽约展和巴黎展,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促进行业外贸发展方面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来都并非坦途。

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经济危机、政治变动等等,都影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效果。同时,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自身规模小、信息匮乏、融资渠道不畅、国际化人才短缺等困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旗下的国内外大展,始终在为企业铺设道路,指引方向。

随着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展会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着企业方方面面的需求。然而,一个真正能引领行业、聚集力强的权威展会,最应具备的则应是前瞻性的视野。

如今,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创办的各个海外展,正在由点及面。主办机构不但要打通上下游,实现展会联动,也正在将不同国家的展会贯通,实现协同运作,形成能代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利益的“家族系”海外展会平台。CCPIT TEX GLOBAL的理念和形象也在逐步获得业界的认可。

实现不同地域的展会互通,以展会互联带动市场互通,同样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举措。过去,巴黎展和纽约展分别由两支不同的团队在运作,近两年,两支团队开始协同部署,联动运营。

举个例子,在流行趋势方面,法国往往要领先于美国,在巴黎展上所呈现出的时尚信号,就将传递至纽约展中。运营团队可以根据这些讯息与数据,有的放矢地邀请和吸引更符合流行趋势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展会,同时,对采购商的邀请也将更加精准。

在“家族系”展会平台的运营中,各大展会在管理流程方面也将逐渐标准化,以此来确保参展企业的资质与水准,带给展商和采购商更多保障。

海外展的链条相扣,将从展会层面为行业企业带来“红利”,让参展企业在大数据分析、趋势、贸易对接等多方面获取协同效益和服务。无疑,这是未来帮助中国纺织企业在海外市场大展拳脚的有力举措。

篇10

1、服装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无锡向来有“布码头”之称,其服装业起步较早,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其在同行竞争中拥有诸多优势。2006年服装产业增长了8%,销售增长了10%.出口创汇951.9亿美元.这是服装产业品牌、竞争力的表现.也是跟世界各国同行共同发展的机会。2008年无锡市规模以上纺织及服装企业1044家,就业人员28.3万人,占全市的23.9%;主营业务收入1423亿元,年均增长11.1%,占全省的18.5%;利润55.6亿元,年均增长15.8%,占全省的20.5%;服装49896.2万件,占全国2.1%。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出口型经济快速发展,服装出口比例加大

无锡市纺织产业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08年外贸出口约42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18%左右;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粗加工及初级产品调整为以深加工产品和服装等最终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同时向其他国家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1-5月无锡全市服装对美国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7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0.18%;对欧盟出口8007万美元,同比增长80.6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14.24%;对日本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1.72%,比上月增长速度提高2个百分点。对欧美市场出口的服装占全市服装出口总量的44.42%,比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需求条件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实力增长,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增长停滞,对欧美等国的服装进口减少,增强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活力。根据2010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纺织业优势提升,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三成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6%,其中,5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4.4%,比4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

(三)竞争状态

无锡服装业加工生产能力强,劳动力素质高,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已具备一定经验,信息建设基础设施较完备,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并毗邻港澳,承接单活跃,在全球和国内消费市场均具有竞争优势,且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装备业、物流业,部分纺织品出口额取消,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国内市场细分,市场潜力巨大。

二、无锡服装出口贸易遇到的问题

1、人民币不断升值,服装出口压力增大

服装业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行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对汇率的变化也特别敏感,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持续不断地升值,屡创新高,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服装的出口产业的汇改承受力弱,导致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弱化,产品竞争力降低,附加值降低,利润下降,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的利润就会下降2%-6%左右,在外销产品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服装企业自然而然地由外销转为内销,加剧了国内服装行业市场的竞争,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的持续攀升,服装企业的接单将会变得愈来愈困难。

2、商品结构存在矛盾,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尽管近几年无锡市部分纺织企业和产品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纺织品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产品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综合卖场的所需样品,制约了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其款式设计也缺乏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不仅仅只是追求耐穿和结实,而是追求时尚、个性,而保守的服装设计跟不上潮流,在设计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拓展消费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纺织服装出口多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影响力不够,国内市场也缺少强势品牌,总体上品牌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纺织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的要求。

3、服装面料不环保,节能减排压力重

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服装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而无锡地处太湖流域,在服装出口过程中,尤其是在整理高档服装面料时,由于其处理的难度,其整理后的废水排放量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现今倡导的“绿色经济”相违背,也与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相矛盾。

4、生产带有盲目性,品牌创建不到位

品牌代表质量与信誉。由于服装自身的社会属性,服装品牌已成为地位的象征。再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消费者更多的愿意选择品牌。而无锡多数服装企业安于现状,仍停留在“要什么做什么”的初级阶段,在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引导,自主创新不足,使得社会服装生产规模的扩张大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短视性,缺少知名品牌,妨碍了企业及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保持,因此才会出现服装供量过剩、价格猛跌的情况发生。

5、产品风格定位单一,影响服装市场转型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福利政策的提升,服装消费的年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老年人消费群的增长,但目前服装行业的风格定位多以中青年居多,使许多老年人难以买到适合的衣服,很多企业只能靠打价格战来取胜,这种同质的消费年龄定位,人为加大了服装市场的竞争,严重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无锡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1、缓解汇率波动问题,谋求更远更好发展

人民币升值,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无锡服装出口现在所面临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以缓解当下面临的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谋求更加长远,更好的发展。

(1)宏观方面: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宏观调控服装业发展

政府出台了《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随着《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出台,江苏省无锡市纺织业通过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无锡市制定了《提升行动计划》。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创新发展,把无锡纺织业建成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型面料、高档服装的研发设计中心、批发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中心。

此项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无锡纺织企业的创新热情,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纤维和新品研发,已有一定成效。如江苏阳光集团引进了30多个项目团队,攻克面料、设备开发、服装技术等领域技术难题50多个,研制成功全球首创的可喷洗西服,吸引了来自于西班牙、德国经销商5万套的订单,实现了“一匹精纺面料价值一辆车”的业内奇迹。与此同时,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建设,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在无锡纺织业的贡献率。

通过《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服装纺织企业先后被淘汰、转移或关停,原先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中已有80%的企业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电子产品或新兴产业的企业。

(2)企业方面:用文化提升附加值,降低服装出口压力

人民币的升值造成服装业附加值的降低,而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应用文化来提升服装商品的附加值,用无锡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升其服装文化的身价。一方面,培养顶级设计师。顶级的设计师能用其独特的设计完美地诠释服装文化,自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中国传统的元素巧妙地融入服装设计中,将本土服装国际化。另一方面,培养德艺兼备的工人。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而服装出口更是无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部分个人在服装加工重化工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以次充好,使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仅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更严重破坏了服装行业的形象和企业声誉,因此,要加强对服装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劳动队伍。

2、加大先进科技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首先应加大服装的科技投入,加大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提高我市服装行业的装备水平。装备改造的重点是智能化、高速化、连续划。既适合柔性生产,又符合环保、节能要求。要重点发展CFD、CAD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裁剪系统、生产吊挂传输系统、立体仓储系统等。加快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使我市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和品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发展非棉天然纤维、再生资源纤维原料和产品及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高档服装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激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品牌行业的发展。其次坚持市场多元化原则。2008年,无锡市对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有较大增长。这两个地区都可以成为新的出口渠道。应该在巩固原有欧洲,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中亚,大洋洲,东盟乃至非洲等新兴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锁带来的被动局面。

3、开发环保高档面料,降低产业环境污染

所选面辅料应不含有毒成分,选用无毒、无污染及易回收、可重新使用、容易降解的面辅料。通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特种整理等,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新一代高档服装面料的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以促进出口。开发功能性、高品质、新用途的混纺、交织、提花面料。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开发高支、轻薄型、多种纤维混纺、花式线、松结构等高档精粗纺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各种功能性原料和功能性整理方法开发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阻燃、防水等功能性面料和高档纯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的影响力

在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有特色、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建设产品基地,带动全行业向高档化、时尚化发展。依托我市纺织面料精良、服装品牌高档的优势,强化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间的配套互补,采取剥离、集中、优化和资产组合等措施创品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无锡中润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20多年服装进出口贸易经验,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外贸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公司年出口服装600余万件,品种包括男、女、童,时尚、休闲装极其它种类的产品。 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专业化集团公司,与日本、韩国、欧美、澳洲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位客商、厂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并以诚信服务深受广大客商、厂家的信赖。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态势,2007年,该比重已降至41.33%,5年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已经超过了外贸增长速度,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主要战场。海外品牌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零售连锁到自营专卖,在2008年必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攻势。国内品牌间、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渠道网络的扩张、物流体系的完善、品牌推广的策略等方面都将有推陈出新的举措。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供货成本不断攀升的矛盾下、在市场供给相对饱和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下,价值创新成为品牌生命力的一大支柱。

5、实现服装市场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篇11

一、引言

2013年从我国服装市场工厂的分布情况来看,产业繁荣地区仍然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同时内陆的中西部地区服装市场也开始逐步发展,具体分析,前者地区因为拥有沿海的地理优势,因此产业优势比较明显,而后者地区与前者相比在劳动力和材料产地方面相对具有优势,成为许多发单企业的首选;从服装行业的类型分布来看,占据主导位置的仍然是中小型的服装加工企业,其生产的主要内容是为国外的一些服装品牌作贴牌加工,因此比较依赖于外贸活动,这也使得我国的服装业不得不随着外贸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从订单的组成来看,占据服装产业半壁江山的广东、浙江、江苏三个省的订单仍然以外销为主,这说明国内服装产业的加工优势对国内和国外的服装品牌吸引力未减。

二、中国服装行业贸易情况

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2年的前11个月,全国消费市场的零售额度达到了1.87万亿元,在扣除了价格的增长因素之后,相比2011年同期仍然保持了14%的增长速度。其中服装市场的零售总额突破了0.8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8%。由此可以看出,服装市场同期的增长速度比全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要高出4个百分点。但这个数额相比2011年同期有所下降,降幅达到6%。

同时按照中国商业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统计,2012年的前11个月,全国大型重点的零售企业中服装行业的销售额度达到了0.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个百分点,但比2011年同期下跌,跌幅达到7%,同时这一数据也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速度。

另外根据商务部的有关数据,在统计范围之内的3000家零售企业,其2012年11月份的零售总额同比涨幅超过8%,这其中服装行业的额度增幅达到7%,相比2011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三、中国服装行业存在的问题

1.价格变动影响明显

我国的服装市场自2011年之后价格上涨速度加快,这对于服装内销市场的总体额度增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价格的变动同时对服装行业销售数量的涨幅产生了比较明显的降低影响。

根据中国商业信息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1月份,全国统计范围内的大型零售企业,其服装销售价格平均增长了12%,服装销售金额总体增长15%,但服装的销售数量相比前两者增长不大,仅仅达到2.5%左右,而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中,服装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一直没有实现大的变动,基本在2%左右徘徊。到2012年年末,全国服装市场开始复苏,无论是服装的平均价格,还是销售总额和销售数量,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涨幅分别为4.8%,16%和1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年底将至,服装零售企业的活动促销力度较大,各种打折和优惠的信息,使得服装价格下降,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买,其次这也是2012年之后服装价格开始逐步回落的一个趋势。

2.库存严重

2012年由于我国的服装市场开始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模式上不断创新,因此2012年服装内销市场涨幅明显,这固然使得我国的服装销售市场总额增加,但出现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库存大量增加。2011和2012两年,之所以服装行业出现比较严重的库存问题,是因为市场的实际消费能力和预期能力存在误差,这属于一种短期的市场调整行为,当然库存问题的存在会使企业在新的销售周期中面临一些困难,但随着经济整体的逐步复苏和企业市场政策的不断调整,到2012年年末,库存问题已经相对减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2年的前11个月,服装企业的收入总额、产品数量和存货量均有增加,更深入的分析,存货量和产品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回落,至11月存货量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收入总额的增长速度。

四、中国服装行业趋势分析

2013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升,中国的服装产业经济也会逐步提升,总体来看预计会呈现以下几种形势:

1.国内的经济状况逐步好转,会带动服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服装市场有可能延续2012年年末的良好势头,涨幅趋于稳定。但经济形势最终体现到消费市场上,将有一段比较长的反应周期,而根据之前中国服装协会的相关新闻,2013年中国上半年的订货情况并不理想,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因此客户的订单量较低。

2.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市场会逐步好转,从而会使得中国服装向美、日的出口份额增大;欧盟方面虽然整体经济变化不大,但随着其服装市场消费速度由降低转为增长,中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降幅或许会减少;其他国际新兴市场尽管在服装出口的总体额度中比例较小,但增幅较大,必将对2013年的中国服装出口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全球经济复苏会带动服装行业稳步回升,但是制约服装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样存在,因此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压力仍然较大,服装市场必须对转型问题作出针对性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