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14:50: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摊经济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低碳经济有着非常多的定义,主流的定义是在在原有的技术方面以及生产的工艺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但是主要是不能够增加能耗,依托于这种科技创新的方式来早日摆脱人类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的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双方都可以兼顾到。低碳经济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可以利用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即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式来达到高校的利用能源以及开发清洁能源的目的。
在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需要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整体上达到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相互兼顾到的情况,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以下的几种优势:第一就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它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低碳经济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和人类共同的话题,得到了全人类的重视;第二就是低碳经济考虑到在经济发展中环境方面的因素所做出的牺牲,把环境方面的损耗也都计算在内了。
2.低碳经济给我国的外贸出口中所带来的改变
2.1减少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我国近些年来的繁荣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对于环境的无尽的破坏才得到今天的成果的,但是这种方式由于其破坏性以及不可持续性历来受到诟病,再就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进出口货物方面来加大了对于碳排放的控制,这些控制的手段主要就是通过对那些还没有开始进行低碳减排的国家征收一定的碳关税。这种方式使得其他的有关国家纷纷效仿,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大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了。与此同时我国的低碳制度都是从发达国家引入的,由于规则都是由于他们来制定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都造成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的增加以及出口竞争力的下降,特别是我国的出口产品是主要还是以高碳的产品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这些情况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2碳关税和绿色贸易的壁垒
对于碳关税的收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而且各国之间所高筑的绿色壁垒也都会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威胁。碳关税的推出即很多的国家在国家的外贸进出口的货物中会对那些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产品来额外的征收一些其他的关税,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对我国的大部分的出口货物都会造成影响,本来我国主要从事的就是一些低端的制造业项目;绿色壁垒也是相同的意思,在绿色贸易的定义中,绿色贸易就是在进口的货物中主要的用途是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这样的一些国际的贸易行为,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来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来对这些国外的产品进行相应的限制和禁止的手段。由于我国的出口货物中最主要的还是一些机电设备、纺织产品,这些物品不仅仅是技术附加值低而且也没有多少的技术含量,这样的物品是完全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一些环境方面的标准的。
3.低碳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3.1倒逼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和升级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部分就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出口贸易中也是由于低端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也都是由于我国最近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换来的。发展低碳贸易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制造业向低能耗方向发展;在另外的方面也都必须要推动我国的现代的服务业的发展,从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型升级来帮助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的低端制造业向着高端制造业发展。
3.2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低碳经济就是在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的方式,通过对我国低碳产业的大力发展来推进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本身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对外界的资源依赖较为强烈,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为了重新获得竞争力我国就必须要积极地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使用一些新的制造工艺来取代落后的生产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传统的制造行业进行升级优化,使得以后的出口产品中可以有更多的高端制造品,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含金量。
3.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发展走到新的阶段上,与此同时也都对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利用这次新一代同步发展的机会来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切实的参与到其中的方面去。自从我国本世纪初加入WTO组织以来,参与了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的制定与实施计划,在新的经济时代来临之际,与其躲避不如积极地引入下一代的技术来进入到新的生产方式中去,完全的舍弃掉以往的模式,而且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去也可以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从而进一步的增强我国的实力。
4.对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4.1制定我国的低碳标准
由于这个低碳经济正式开始实施并没有很长的时间,所以与碳交易有关的内容目前来说还是处于空白地带,目前的情况就是碳交易的市场规则以及相应的准入标准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这些现状的存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级经济大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除此之外政府的有关部门也都需要可以来加强对于我国的低碳产品的法律方面的保护。需要我们从法律上来制定完善的制度,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的机制,使其市场竞争中有法可依,规范市场。
4.2大力鼓励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
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大力的财政支持,政府的有关部门也都需要可以来积极地对这种转型升级进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税收上的鼓励,以便可以为了以后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根基。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有关部门也需要来积极地用好后发优势。与此同时也都要积极地鼓励技术的原创,加大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的力度,也要加大对于技术推广的投资,积极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项环保经济方向的措施,与此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人类未来的发现,这也是我们的企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为企业带来新的利益。
4.3积极地维护自身利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倪外(1980-),男,湖北黄冈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0ZD&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071093。
一、问题提出
低碳经济研究源起气候、能源方面的研究,区域经济学视角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1-3]]。独立分隔的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本质仍然是“工业文明+节能减排”、“工业文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4]]。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目标由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成本最小化、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民生最优化等综合目标,传统的工业文明与外部治理结合的模式,转向于生态环境内部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由于不同类型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任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欠发达地区工业开发强度低,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可以借助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水平高,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优化、外部性内部化等途径寻求区域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但我国低碳经济的理论认识尚存在不足[5-7]],急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从理论上厘清低碳经济的内涵,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内涵的三维解析
低碳经济是区域在更高层次发展的实现模式,其目标是促进经济产业活动以更快、更科学的发展方式进行,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多目标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区域碳排放水平的降低,而是区域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8-9]],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涉及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国际低碳政治博弈。
低碳技术创新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及其建立其上的低碳社会形态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的技术突破与创新:首先是与区域碳减排直接关联的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通过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水平;其次是产业技术的创新,产业经济活动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地区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技术创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提高三次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转变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再次是具有革命性的低碳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技术革命,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能够改变人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由以经济增长为主,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等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区际关系由传统的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式关系向基于创新合作的水平式关系转变。区域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学习、区域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低碳指标与创新指标一起作为衡量区域新型发展模式的核心考核指标,是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
低碳经济涉及未来全球经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空间及相关权利与责任的确定,碳排放权的界定与划分延伸到以确定环境权益为表现形式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外部环境,低碳经济在国际政治治理框架下的实质是将环境问题政治化、全球化,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影响。发达国家主导并力图实现的国际碳减排路线图及其治理框架,实际上是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新的世界治理框架机制,维持其规则制定者的最大利益。因为,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碳排放”经过法律建构以后,具有引发金融扩张的潜力,能使处于制定交易规则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重新主导世界发展框架机制。低碳经济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三、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煤炭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目前仍处于能源结构优化过程中,煤炭资源仍在能源使用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开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煤炭物流也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改正,逐渐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做贡献,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煤炭物流发展的背景环境――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的含义和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产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所谓低碳经济,最本质来说,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并符合排放标准的一种生产模式。实现低碳经济主要通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旧能源的使用比例,开发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优质的空气,有利于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2.煤炭物流介绍
煤炭物流是物流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炭物流贯穿于煤炭开采、配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是将所有环节衔接起来的纽带。从最开始开采出的煤炭资源,直到完成加工面向市场的煤产品,这中间所有的变化都是由煤炭物流来完成的。煤炭至今仍是我国能源消耗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因此煤炭物流十分重要。分析煤炭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是煤炭物流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低碳经济是煤炭物流发展的背景环境
上面对低碳经济和煤炭物流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低碳经济是当前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煤炭物流业是与碳排放量息息相关的行业。煤炭物流的发展依赖于时代经济模式,并受到它的影响限制。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模式是煤炭物流业发展的背景环境。煤炭物流业在当前经济阶段中要想得到持续和发展,必须顺应低碳经济大潮,发现与低碳经济不相符合的现象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来适应新的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一些小的煤炭物流业,这类煤炭物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形式粗放,利润空间集中存在于规模数量方面。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小煤炭物流业如果不进行绿色变革、关注市场信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二、煤炭物流运营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1.源头开采形式粗放,污染严重
煤炭物流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源头开采。在这个环节中存在形式粗放、污染严重您的问题。一些煤矿开采厂由于规模限制,资金技术限制,开采形式粗放。一方面体现在选择煤矿资源开采的地址不恰当。以山西这个煤炭资源大省为例,一些小的煤矿开采厂在开采前,没有进行合理的技术勘测,而是对某一煤炭资源模糊地带进行盲目开采,破坏了当地的优质土壤和大片的绿色植被,破坏自然环境,与低碳经济相违背。
另一方面体现在开采设备老旧,开采技术没有随时代更新。在煤炭开采时,陈旧的开采设备和开采技术大范围地破坏土地和山体,间接破坏了庄家和植被,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对开采后的煤炭进行洗选时,就近取水,将废水直接排放,容易造成当地的水污染。
2.物流配送方式不合理,成本较高
煤炭开采完成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对煤炭进行物流配送,运输到煤炭加工的场所。在这个环节中存在配送方式不合理,导致配送成本高,主要体现在生态成本和货币成本两个方面,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途上车辆难免发生颠簸,煤炭碎渣和颗粒容易洒落在道路上、空气中,带来了空气污染,也增加了煤炭的生态成本。还有煤炭配送断断续续,独立性太高,缺乏配送之间的联系,配送整合度差,增加了煤炭配送环节中的货币成本。
3.煤炭物流与信息技术联系不强
现阶段大多数煤炭物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物流业的局限,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运用少。只有少部分大型企业使用了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整合,更多的小公司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困境,它们没有煤炭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在平台上获取整个市场的煤炭物流信息,也无法了解附近的煤炭物流状况。小的煤炭物流公司也没有能力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无法将自身信息推广到消费市场,发展存在很大局限。信息渠道少,增加了煤炭物流的成本,浪费了运输资源,与低碳经济目标相违背。
4.煤炭物流法律制度不完善不严苛
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督促煤炭物流业抓紧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措施。目前,煤炭物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严苛。一些黑矿场、黑公司仍然存在。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这些不合法的矿场和公司背地里进行交易行为,不合格的开采、加工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些现象急待煤炭管理部门的整治。另外,制订完善煤炭法律制度,也有利于减少煤炭带来的各种污染。对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置,能够对社会上的其他煤炭公司给予警示作用。
三、煤炭物流新的发展趋势――顺应低碳经济大潮
1.运用新的开采设备和技术,减少煤炭开采带来的污染
首先,煤矿开采厂应当通过技术勘测发现适宜的煤炭开采地址,在不破坏周围适宜种植的土壤和大片绿色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开采。其次,煤矿开采厂应当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新型的技术设备,并招聘一批技术人员,运用新的设备和技术开采煤矿。这样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
例如,山西某煤炭开采公司制订绿色开采战略,在开采中的具体环节中运用新技术和设备,降低了煤炭开采的污染。新开发出来的煤炭开采设备在开采工艺上抛弃了过去的粗糙工艺,变得更加细致,在开采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土地和植被的保护。开采完成后,对破坏的地表进行沙土等内容的填充,防止地表下陷。还有在煤炭破碎、筛选、洗选等环节中,运用新的技术工艺,可以减少煤颗粒散落在空气中的量,减少煤炭开采对大气的污染。新技术可以将洗选后形成的脏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在适宜的地址进行排放,解决了煤炭开采环节的水污染问题。
2.创新优化物流配送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煤炭物流配送环节过程中,相关企业和公司应当提高创新能力,对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条绿色的物流配送供应链。绿色物流配送供应链与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绿色化,降低生态成本。主要体现在使用能源消耗低的汽车进行煤炭运输,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新型汽车应自带洒水装置或除尘装置,达到车过无痕的效果,有利于地面清洁和空气清洁。还有运输汽车应在煤炭包装方面更加密实,采用厚帆布等进行覆盖,并用绳索、链条等将帆布与车身绑结实,防止煤渣散落造成大气污染。
二是配送方式多样化,降低货币成本。加强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之间的联系,提高煤炭作业点的集中程度,争取用更少的物流完成更多的煤炭运送需求,提高运输资源利用率。
3.建立完善煤炭信息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煤炭物流业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专供煤炭物流业进行信息交流、共享的物流网络平台。各物流公司也可以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将自己的信息推向市场。这样煤炭物流企业、其他煤炭物流企业、煤炭物流整体市场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信息交换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建立健全煤炭物流法律制度,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人大应尽快完成煤炭物流相关法律的制订,政府部门和煤炭管理部门应尽快完成煤炭制度的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得煤炭物流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具体法律制度规定了煤炭开采、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严格限制了煤炭环节的具体内容,有效的压制黑矿场和黑煤炭物流公司的非法交易环节,并对它们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和刑事责任追究。煤炭行业需要严格遵循煤炭物流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免于破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顺应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煤炭物流业作为在当今社会仍占重要部分的一个行业,需要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如今煤炭物流业仍存在开采环节污染环境、配送环节效率低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针对每项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减少煤炭物流业带来的污染,提高煤炭配送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法律制度建设,最终推动煤炭物流业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99-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带来了全国变暖、严重雾霾等环境方面的代价,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变革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将完全更新企业经营模式。它是与我国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人文价值观念和经济权益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为我国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格局
现阶段,我国建立了的低碳经济区域性发展模式特点是“自上而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模式。我国的低碳即经济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含聚集在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技术以及金融市场等行业、聚集在中部和西部的手工业和旅游行业和聚集在北方重工业和能源供给地区的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特点。
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引发的雾霾等严重问题并没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物,也包括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三低”即低排放、低消耗和低污染,在绿色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新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根据我国地域性特点建立不同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对自然的依靠和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低。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归入区域管理评价体系
倡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建立区域管理评价体系,树立低碳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将传统的独立经济考核模式变为“经济+环境代价值”,降低经济模块在考核中比重,应该逐渐形成高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倡导,鼓励居民形成绿色经济的生活习惯,逐步接受“经济+环境代价值”的评级体系。
(二)根据区域的经济状况,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为完成我国在全球气候大会上承诺的“至2020 年,国内的排放量将比2005 年减少40% ~45%”的目标,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碳排放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和考核方案。对东部的低污染、低消耗的地域使用严格的考核标准,允许少量排放指标,并实行相应的奖励方案。应该稍微放宽中西部地域的碳排放量,可以允许个别地域在一定变化内进行“排放量交易”促使各省之间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三)各地方优化的财税制度,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实行节能减排技术,尽可能减少多环境的“剥削”等代价。建立“谁低碳,谁受益”的模式,对于“高排放、高消耗、低产能”的产业施加财政压力,促进企业转型。适当利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低碳发展的新技术,让企业树立绿色观念,逐步抛弃经济发展必须牺牲环境的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四)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建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多种节能宣传活动,也可以利用教育机构、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的宣传方式,凭借公益广告、节能减排形象代言等途径,将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到广大居民的观念中。比较发达地域应该采用理念和教育的方式,并认真实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说,100 瓦的电灯泡,如果使用节能灯泡能够省下约80%的能量消耗,但是节能灯泡的价格比较高,市场上没有竞争的优势。根据这一状况,不同地区政府必须根据当地情况逐步取消生产传统产品,尽可能的用补贴的方式鼓励节能企业的发展。大力开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能意识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模式是改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一种手段。它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者、政府、企业、三方的联系。国家政府可以按照地域经济发展状况设定不一样的考核标准,各地域政府可以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出台相关的法律等政策,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模式。
三、总结
在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能够确定的基础之上,得到低碳经济的考核体系,引导我国经济长远规划发展;区域低碳技术标准研发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中,促使低碳技术发展达到先进水平;低碳产业规划的完善,可以使低碳目标统一化;通过引导社会消费向低碳转型,保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目标的实现。
1.低碳经济的含义和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产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所谓低碳经济,最本质来说,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并符合排放标准的一种生产模式。实现低碳经济主要通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旧能源的使用比例,开发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优质的空气,有利于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2.煤炭物流介绍
煤炭物流是物流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炭物流贯穿于煤炭开采、配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是将所有环节衔接起来的纽带。从最开始开采出的煤炭资源,直到完成加工面向市场的煤产品,这中间所有的变化都是由煤炭物流来完成的。煤炭至今仍是我国能源消耗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因此煤炭物流十分重要。分析煤炭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是煤炭物流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低碳经济是煤炭物流发展的背景环境
上面对低碳经济和煤炭物流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低碳经济是当前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煤炭物流业是与碳排放量息息相关的行业。煤炭物流的发展依赖于时代经济模式,并受到它的影响限制。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模式是煤炭物流业发展的背景环境。煤炭物流业在当前经济阶段中要想得到持续和发展,必须顺应低碳经济大潮,发现与低碳经济不相符合的现象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来适应新的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一些小的煤炭物流业,这类煤炭物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形式粗放,利润空间集中存在于规模数量方面。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小煤炭物流业如果不进行绿色变革、关注市场信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二、煤炭物流运营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1.源头开采形式粗放,污染严重
煤炭物流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源头开采。在这个环节中存在形式粗放、污染严重您的问题。一些煤矿开采厂由于规模限制,资金技术限制,开采形式粗放。一方面体现在选择煤矿资源开采的地址不恰当。以山西这个煤炭资源大省为例,一些小的煤矿开采厂在开采前,没有进行合理的技术勘测,而是对某一煤炭资源模糊地带进行盲目开采,破坏了当地的优质土壤和大片的绿色植被,破坏自然环境,与低碳经济相违背。另一方面体现在开采设备老旧,开采技术没有随时代更新。在煤炭开采时,陈旧的开采设备和开采技术大范围地破坏土地和山体,间接破坏了庄家和植被,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对开采后的煤炭进行洗选时,就近取水,将废水直接排放,容易造成当地的水污染。
2.物流配送方式不合理,成本较高
煤炭开采完成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对煤炭进行物流配送,运输到煤炭加工的场所。在这个环节中存在配送方式不合理,导致配送成本高,主要体现在生态成本和货币成本两个方面,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途上车辆难免发生颠簸,煤炭碎渣和颗粒容易洒落在道路上、空气中,带来了空气污染,也增加了煤炭的生态成本。还有煤炭配送断断续续,独立性太高,缺乏配送之间的联系,配送整合度差,增加了煤炭配送环节中的货币成本。
3.煤炭物流与信息技术联系不强
现阶段大多数煤炭物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物流业的局限,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运用少。只有少部分大型企业使用了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整合,更多的小公司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困境,它们没有煤炭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在平台上获取整个市场的煤炭物流信息,也无法了解附近的煤炭物流状况。小的煤炭物流公司也没有能力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无法将自身信息推广到消费市场,发展存在很大局限。信息渠道少,增加了煤炭物流的成本,浪费了运输资源,与低碳经济目标相违背。
4.煤炭物流法律制度不完善不严苛
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督促煤炭物流业抓紧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措施。目前,煤炭物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严苛。一些黑矿场、黑公司仍然存在。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这些不合法的矿场和公司背地里进行交易行为,不合格的开采、加工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些现象急待煤炭管理部门的整治。另外,制订完善煤炭法律制度,也有利于减少煤炭带来的各种污染。对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置,能够对社会上的其他煤炭公司给予警示作用。
三、煤炭物流新的发展趋势———顺应低碳经济大潮
1.运用新的开采设备和技术,减少煤炭开采带来的污染
首先,煤矿开采厂应当通过技术勘测发现适宜的煤炭开采地址,在不破坏周围适宜种植的土壤和大片绿色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开采。其次,煤矿开采厂应当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新型的技术设备,并招聘一批技术人员,运用新的设备和技术开采煤矿。这样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例如,山西某煤炭开采公司制订绿色开采战略,在开采中的具体环节中运用新技术和设备,降低了煤炭开采的污染。新开发出来的煤炭开采设备在开采工艺上抛弃了过去的粗糙工艺,变得更加细致,在开采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土地和植被的保护。开采完成后,对破坏的地表进行沙土等内容的填充,防止地表下陷。还有在煤炭破碎、筛选、洗选等环节中,运用新的技术工艺,可以减少煤颗粒散落在空气中的量,减少煤炭开采对大气的污染。新技术可以将洗选后形成的脏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在适宜的地址进行排放,解决了煤炭开采环节的水污染问题。
2.创新优化物流配送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煤炭物流配送环节过程中,相关企业和公司应当提高创新能力,对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条绿色的物流配送供应链。绿色物流配送供应链与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绿色化,降低生态成本。主要体现在使用能源消耗低的汽车进行煤炭运输,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新型汽车应自带洒水装置或除尘装置,达到车过无痕的效果,有利于地面清洁和空气清洁。还有运输汽车应在煤炭包装方面更加密实,采用厚帆布等进行覆盖,并用绳索、链条等将帆布与车身绑结实,防止煤渣散落造成大气污染。二是配送方式多样化,降低货币成本。加强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之间的联系,提高煤炭作业点的集中程度,争取用更少的物流完成更多的煤炭运送需求,提高运输资源利用率。
3.建立完善煤炭信息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煤炭物流业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专供煤炭物流业进行信息交流、共享的物流网络平台。各物流公司也可以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将自己的信息推向市场。这样煤炭物流企业、其他煤炭物流企业、煤炭物流整体市场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信息交换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建立健全煤炭物流法律制度,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人大应尽快完成煤炭物流相关法律的制订,政府部门和煤炭管理部门应尽快完成煤炭制度的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得煤炭物流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具体法律制度规定了煤炭开采、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严格限制了煤炭环节的具体内容,有效的压制黑矿场和黑煤炭物流公司的非法交易环节,并对它们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和刑事责任追究。煤炭行业需要严格遵循煤炭物流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免于破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和我国关注的焦点,目前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及认识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设备能长期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发电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低碳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在采取的减排行动中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相应建立健全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我国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经济的激励政策,扶持低排放行业发展,减排技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对高能耗企业,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技术和资金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要实现低碳经济在区域中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加强相应立法工作;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提升固碳、减碳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中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腹地的属性和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因此,能源强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关注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各区域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各种关键低碳技术,如大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加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开展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区域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我国一直在提倡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在所有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量排在第一位,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公路运输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
1低碳经济理论概述
1.1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很少的温室气体的排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减缓全球变暖的气候危害。同时这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效减缓了气候的剧烈波动,避免了恶劣气候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1.2低碳经济的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层面来约束人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两个方面。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前提,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不应该是控制自然或者是战胜自然,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意义:一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表现,保护了大气环境。二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低碳经济的产业一般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的新型集约型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也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4发展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
第一是可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控制公路运输碳排放量。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中矿产资源的流失有着有效的约束作用,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也比较多,通过低碳经济的制约,有利于强制性的实现公路运输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通过节能减排可以有效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在公路运输工程中,大量的消耗矿产资源是运输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可以节约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公路运输减排观念不强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上明确要求各个国家深化节能减排系统,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就是以重工业为主的高碳经济,能源矿产的消耗量很大,煤炭占据主要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30%,减排工作还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在减排工作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少对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知识的了解,虽然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倡低碳经济,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节能减排观念不强,影响工作的开展。二是节能减排意识不高,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民节能减排工作。
2.2公路运输碳排放技术有待突破
公路运输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大,而在公路运输中碳排放交易的关键技术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我们国家也还缺少碳排放量交易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对碳排放量的认识比较滞后,教育行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不到位。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国家进行财政扶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为公路运输的事业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
2.3公路运输能源消耗量十分巨大
公路交通运输中,运输车辆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或者天然气,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这些不可再生型矿产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可持续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另外,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是公路运输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2.4公路运输造成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因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很大,而公路运输优势促使人们经常选择这种交通运输方式,但是在公路交通运输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尤其表现在尾气排放这一点,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物、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公路运输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我们要求节能减排并不是说就停止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要做到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并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2)公路运输要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不论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和国家引导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3)要加强和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我们上面也提到过,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技术也遇到瓶颈,应该加强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策制度,使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更加契合低碳经济的主题。4)建设降低公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最好能以有效的法律文件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政策,以强硬的手段来限制公路运输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运输车辆制造时注意碳排放量的限制,针对不同燃料的车辆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5)开发车辆能源限额系统。虽然我国目前没有这种限额系统的存在,但是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限额系统在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公路运输碳排放方面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对车辆使用的能源资源进行限额,就像在城市内对出行的私家车进行限号一样,对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6)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要协调公路运输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要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转变方式,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统筹协调多种运输方式,为了满通运输的需求,要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在进行货物运输时,结合距离的远近和货物的品种选择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比如说港口的集装箱运输是水运的枢纽,铁路运输的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适合长途运输。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可以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7)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公路运输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关的技术越来越重视,对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也提上了日程。所以公路运输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技术瓶颈,但是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会推进交通运输事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的了解,详细分析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地寻找方法改善公路运输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共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经济。让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作者:王汉丽 单位:河南省滑县交通运输局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与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取得显著成绩。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而忽视创新驱动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便是要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思路,走更加具有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多重效益相结合”,投资、消费与出口“多种动力”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三大经济地带”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虽然存在地区性差异,但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均生活水平等都得到明显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势区位因素,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努力借助地区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与资本等率先发展起来,而中西部地区因基础设施欠缺,资本与技术投入相对不足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明显提升。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伴随着青藏铁路的贯穿以及新一轮高铁建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产业发展,尤其是我国能源基地,如山西、内蒙古等,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西部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内蒙古为首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到明显提高,成为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强有力引擎。而与之相邻的山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调整面临巨大压力。
2.工业体系相对完善,重工业产业比重较大。陕西、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立足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基础上,率先将重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围绕着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作为主要的产业类型,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包头一厂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常态下,调结构与转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我国整体的经济运行提供能源支持等,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3.产业发展科技投入相对较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中西部地区首先存在着发展滞后性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科技等方面相对东部地区而言具有滞后性。虽然同等现实国家宏观政策扶持,但东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发展状况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中关村等,更是了全国的人才与科技的聚居地,并因此带来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区际差异。需要中西部地区转变传统的要素投入模式,积极参与创新驱动,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力度,推动企业创新产出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基础设施服务,将会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推动区际间经济发展协调化。与此同时,基础设施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外,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将有助于夯实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基础,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基础社会的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将会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联系,乃至实现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
2.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举,不断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转变现行产业结构过于倚重重工业的局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丰富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型,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中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优先发展旅游等服务产业。将服务产业作为新常态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将有助于消化中西部地区过剩劳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3.提升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创新要素投入机制与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成为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成为企业乃至地区实现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依赖于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因此,为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目标,,缩小与同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需要定向引导经济要素的流动,更加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来明,李建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思想的科学性与理论含义[J].经济纵横,2015(3):1-6.
[2]黄泰岩.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道路和动力[J].经济学家,2015(5):5-12.
[3]张文丽等.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相关性.经济问题,2014(10):113-116.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29-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开发区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全社会的经济能力,但随之而来的居民动迁,居民安置乃至于居民再就业成为了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土地与农民关系变得尤为敏感,对于农民本身而言,土地就代表收入和生活保障,土地的失去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失去了财富,也失去了工作,同时由于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城市生活困难,即便在形式上住进楼房,实现城市化,但是在生活收入上丧失了持续性经济来源,同时也变成了无职业者,这些都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一、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重要性
“自人类以来,有关土地归属和利用的种种制度设置和制度运行,便始终与社会安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社稷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1]
在征地之前,农民拥有土地,既可以从事农业活动,也可以入城打工,哪怕无工可做,也可以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所以说土地就像是农民手中的一份保险,起码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来源。尤其对于知识技术水平有限,年龄偏老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养老保障,哪怕无法劳作,也可以将土地出租赚取租金。但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市民,那就会成流民[2]。据统计,在全国各地的土地上访案件中,有70%以上是因征地引发的,而且这种上访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组织性、对抗性和持久性[2]。
一般每征收一亩地就伴随1.5个农民失业。这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4 000万剧增至2030年的1.1亿。有专家保守估计,这其中将有5 000万以上的人口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看,这个数字最高可达8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这么庞大的数字绝对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3]。
所以农民安置问题是我们开发建设,城市长足发展的根本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工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之一。
二、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分化,整体提高困难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虽然得到相应的征地赔付款,但同时也丧失了主要收入来源,由原来的稳定农业收入变成了不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出现了暴富后进行再投资的,也有出现了暴富后引起经济纠纷,部分人丧失了继续生活资金;而且由于失地后的城市化生活,生活成本提高,例如所有的土地动迁款,除去部分的购买房屋外,由于缺少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失地农民来讲,由于年龄偏大,谋生技术较少,就业就显得十分困难,就有可能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乃至困难。
2.失地农民重新再就业困难
土地除了是农民的收入来源外,也是谋生的技术,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基本上除了原来的农业技术,没有其他的谋生技术,虽然有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合格率较低,录取率较低,就业百分比低,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的原因而使技术提升困难,在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下,淘汰率较高,很快又面临失业。
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全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与现实生活水平有差异,重新再就业,在谋生的失地农民基本上很少有参加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失地农民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组成部分上,五保供养制度历史悠久、相对规范,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制度刚建立不久,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社会保险等制度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二是在区域发展上统筹不够,东、中、西部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社会福利设施严重匮乏。
三、我国的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不足与完善
(一)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不足
1.安置措施缺乏实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安置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企业性质的变化和就业安排的变化,政府在安置失地农民进企业的事情上没有了主导权,变成了企业择优录取,失地农民由于先天的知识技术水平有限,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随后又产生了货币安置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安置政策等方式,货币安置政策虽然在经济上一次性解决了失地农民的问题,但是随之的花销,投资等行为,常常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保证,同时最低生活保障方式,由于教育等其他支出,可能无法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跟随经济的发展。
2.就业保障措施不完整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为了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再就业,获得新的经济收入是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基本保证。对于失地农民来说,重新选择一种经营方式,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自由生活变成非农身份,受到企业各种条件约束进行工作,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城乡统筹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就业培训机制,没有保障的就业政策措施,对于部分失地农民来说,再就业就尤为困难。
3.社会统筹保障制度不完善
对于中老年人来讲,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重新择业或者重新创业难度就会很大。原来的农业生活对于他们来讲,既是生活来源也是职业能力,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的生活基本需要。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他们陷入的境地就是失地又失业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障,那么生活就没有了保证。不仅如此,哪怕是对重新择业的失地农民来讲,从事的大多数是临时性的职业,很容易就受到波及导致再次失业,而且就业也没有基本的社会和医疗保险,一是年龄不允许缴纳,年限不够,一个是企业的保险福利也很重要。
(二)解决失地农民安置的完善建议
1.完善土地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依法获得补偿
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征地补偿费要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
征地补偿除了要考虑土地被征收前的价值之外,还应考虑土地的区位、土地市场供求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的宏观政策等因素[3]。对于征收补偿标准,首先要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第二确定合理补偿范围。第三补偿安置标准公开透明化,给予失地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2.建立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全面覆盖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养老统筹,医疗统筹等等,首先养老统筹要体现在最低生活保障真正和城市接轨,要真正实现最低生活标准随着经济水平,物价等因素上涨而上涨。如在失地农民安置中医疗保障方面,建议应该加快实现城乡医保统筹,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为此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完善社会事业是我们建立各项保障制度的基础。
3.加强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地区经济和民生发展水平
地区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民生保障工作。因此在地区工业选择方面就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侧重于引进促进地区发展,增加地区税收收入,吸纳就业人口多,工业发展污染小,企业信誉良好并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企业。大连长兴岛作为新的开发区,重视经济发展。原长兴岛地区人口4.1万人,其中动迁安置的有1.2万人左右,为此应该扩大经济发展,增强地区财政能力,从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扩大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需要扩大招商引资工作,为地区的社会民生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4.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失地农民自我创业能力
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总体水平。针对不同的失地农民群体开展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途径。加大失地农民再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一系列的便民惠民政策,提供相应的法律培训和援助,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小规模创业。同时还要重视各种社会团体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特别是在那些工业化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国内民众利益的各种团体正变得越来越活跃[4]。所以,需重视这方面在提高失地农民自我创业能力上的作用。
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为减低失地农民面临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各国普遍设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许多国家法律上规定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根据国际经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基金一般交由私营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经营管理,且由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同时非常重视失地农民保障基金的监管,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四、结语
在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变成了弱势群体,虽然短时期看失地农民得到了一大笔补偿金或者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是他们没有工人的稳定工作,长远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所以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就被排斥在了土地为工业增长带来的利益之外。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不稳定,为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我们必须看到农民失地补偿的长期性。德沃金曾指出:经济效益是一种集体性的目标,它要求分配机会和自由,以便实现某种逐步实现积累的经济效益[5]。经济开发区是改革的先锋,为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征地补偿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安置,从而更快地加快工业发展,享受工业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福祉,实现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
[2]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2.
[3]茆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4.
[4]Peter Drahos. Developing Counties and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关键词: 我国房产经济;发展趋势;探索
Key words: real estate economy in China;development trend;explore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92-02
0 引言
世界一体化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在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城市化正在逐步的推进。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现阶段而言,房产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出现了房价过高等许多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房产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现状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决策,成为了问题的重中之重。
1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发展走向
1.1 市场的投资走向。随着投资力度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加大,与此同时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从经济来源上看,房地产的投资占社会的总投资的比重较大,主要来自民间投资和国际市场的投资,而投资的对象近年来逐渐由商业用房转向居民的住宅方向。近年来,经济的持续波动,人们把投资的方向更加转向了房地产这个固定资产的
投资。
1.2 房地产的开发格局。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大中城市的开工面积逐渐在增大,但是相对竣工的面积却在减缓,在这种土地过渡使用期,加大了国家经济的负荷,同样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关于大中城市的拆迁问题,许多的负面消息逐渐浮出社会,致使在开发的过程屡屡出现经济问题。虽然国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土地的使用还是难以得到很好地控制。房地产的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城市出现房产积累的现象,房价的大幅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不符。而开发商谋取巨额的利润的同时,使得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的结构方式,商用房逐步增多,而住宅房减少,因而加大了从而影响了房地产整体的格局。
1.3 房地产的销售的市场销售状况。虽然国家一直进行着宏观调控市场存在波动,但销售量依然在持续增加中,从全国范围来看,房价依然很高。而中国的城镇化因素,大多数的人逐步走向城市,住房量明显的增加。从整体的态势来看,虽然有所波动,销售量却在增加。
1.4 作为房地产的投资,肯定需要资金来源,而其资金筹措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如果这些大量的资金一旦在投资过了出现房屋积压的现象,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以满足满足社会的需求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极有可能给所借贷的银行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国民经济中发展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反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言,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算是数一数二了,对我国国民经济而言起着促进作用。从国名经济的增加值来看,房地产的投资与其他行业的相比之下占据着国民经济的较大的比例,由于房地产的产业链较长,带动的行业较多,促进了其他的行业迅速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相应的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房屋能够为国家的商业、通讯业、家具业等等需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某一程度上讲,缺乏了这一产业,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的发展速度也才相对较为缓慢。住房带给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型消费。人们住房的同时,必定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设施,物业等等。无论是人们所需的商业用品,还是生活用品,都会加大它的需求量,进而推动了整体的发展局面。房地产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逐步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环境。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需的消费只会越来越增加,消费的范围也将逐渐的扩大。这就要求,房地产的产业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来适应这种社会需求,进而来适应城市化的发展。
3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探索
经过近几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目前中国房地产业态多元化趋势初步呈现,城市综合体开发、商业地产等多种业态加速发展态势,虽然初期阶段略显混乱,但经过逐步调整,商用房逐步替代纯住宅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市场日益成熟。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火热化的同时,也处在繁荣发展的阶段,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而有效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利益。市场日益成熟,房地产产业带给社会和个人利益会越来越大。因此,获取利益的同时,正确的看待房地产发展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房价日趋稳定。根据国民的实际情况,协调发展,适应国家的政策,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把市场逐步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改善生活水平同样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全民富裕的目标。
3.3 国家重点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用来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加大对于行地产行业的整顿力度,针对市场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3.4 各种能源和资源的节约。房地产过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剧,必然引起土地资源和各种能源的稀缺,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的难题,也是未来发展的一趋势。在建筑上面,尽量使人们意识上认识到环保节约的好处,逐步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4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4.1 逐步弱化发展的同时对房地产产业的根本推动力。房地产产业覆盖的面比较广泛,关联的产业比较多,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的增长,如果一味的投资这一行业,必定造成市场的缺失、住房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最终还是导致了房子的价格上升,因此需要改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模式,预防各种金融方面的风险存在和各种社会风险的
存在。
4.2 引导房地产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出台相关的政策,利用宏观调控控制房地产发展的结构和速度。深入改革房地产管理的相关体系,科学的方式调整各个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明确房地产发展中的主体和职责,政府可利用相关的部门进行监督,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以长久利益为目标,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 国家制定适合房地产发展的模式和体系。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结合人均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逐渐把房地产行业建成符合民情,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的一项产业,应当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推动房地产的稳步发展,逐步去实现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的模式。
4.4 明确房地产的发展走向,根据相关的法律做出调整,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善房地产行业的运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与其他的产业相连接的同时,做到合格化的管理,使房地产市场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有秩序的稳步发展。
5 结语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经济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关系着普通民众是否可以安居乐业的问题。当下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房子是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住房逐渐成为了用市场价值来衡量的的一种商品,同时加大了当下人民的负担。这种房产经济的商品化,有利也有弊。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要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