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0 10:23: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内经济形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泡沫总是要破灭的。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日本银行从1989年中期开始紧缩银根,于1990年8月将中央银行贴现率提高到6%。日本银行的决策立即反映到了市场上,从1990年9月开始,股市开始下滑。与此同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也开始崩溃,东京、大版等大城市的地价开始大幅下跌,泡沫经济迅速崩溃。日本政府的本意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有秩序地回落,使经济泡沫逐渐收缩,但由于政策实施过急过猛,导致日本经济中的泡沫突然破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从1991年开始至2001年,治疗泡沫经济留下来的后遗症让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期,货币政策力不从心。从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金融系统的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银行虽自1995年以来基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但资金仍然贷不出去的原因。当局将基础货币供应增长率达很高,但商业银行贷款却不断减少,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形式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循环,而生产和服务领域却得不到需要的资金,结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传递不到经济部门,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教训,日本当局由于惧怕日元升值而导致的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了日元升值本身产生的危害。长期维持低利率,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实施的时问和幅度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而在意识到经济中的泡沫之时,采取了过于猛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灭,金融系统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给经济留下后遗症,所以我国应对这一轮通胀、资产价格上升切不可采取硬着陆的措施。
首先,在治理目前通胀问题上,可以从汇率方面入手帮助我国国内解决通胀问题。在关于人民币该不该升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就目前形势来分析,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但又要抑制通胀的话,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货币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二是通过外汇管制。就货币政策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短期内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此外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加,央行票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央行需要支付的利息也随之增加,增加央行的债务负担,这种方法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是能控制一时,通胀压力始终存在,随着国债的到期,这种压力会被释放出来。外汇管制方面,其只能限制热钱的流入,而不能限制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两个渠道流入中国的外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的情况下,热钱就会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入中国,从而抵消外汇管制的效果。
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又要让中国经济不出现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有可能,但在长期却不可能实现。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比不升值对我国经济更有利,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我国扩大内需的能力,以及热钱流入的速度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最佳选择是人民币缓慢升值。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11-02
近几年,在国外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的状况下,自2008年中国政府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它逐渐成为了中国宏观政策的工作重点。2012年度,结构性减税继续被列为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
一、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减税,指通过调整税收法规制度而降低税负,即通过降低税率或减少税种或缩小征税范围等方式降低税负,从而达到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结构性减税,是指在“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以减为主,旨在通过一系列“减税”措施,对税制结构进行优化,整体上既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又符合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要求。为达到特种目标而针对特定全体、特定税种水平来削减税负水平,把优化税制结构、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脚于针对性地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之上。
二、结构性减税的原因及背景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是由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决定的。
从国际形势看,目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形势严峻。受欧债危机蔓延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及其他经济体冲击较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13年第一、第二季度,虽然美国经济和就业状况都有所改善,但次贷危机的余波仍未平息,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市场前景仍不稳定。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度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改善融资平台风险等手段,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原有的快速推进重工业化进程及以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制造产业粗放式发展过程明显放缓。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发展税收负担沉重。2012年两会前的一份调查显示,有高达63%的企业认为自身的税负较重,90%以上被调查企业认为结构性减税不到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率过重,积极性会比较差,活力会减弱,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受世界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影响,中国出口受到较大负面影响,而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资源价格在上涨。这样的情势导致目前中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未来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因此,需要依靠结构性减税,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进程
(一)阶段性减税措施
1.增值税转型改革。自2009 年1 月起,全面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设备所含增值税,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6%和4%统一降为3%。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自2013年8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2.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2008年4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2009年先后3次提高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产品作为提高出口退税率的重点,同时坚持对“两高一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
3.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自2011年11月1日起大幅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5 000元~20 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元~500元。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300元~500元。
4.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起中国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法定税率由33%下降到25%,规范了各类企业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5.减轻小型微利企业税收负担。2010—2011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2012—2015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从2013年8月1日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
6.提高个税工资、薪金税前扣除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减除费用标准由2 000元/月提高到3 500元/月。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结构,将现行9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并对级距作了相应调整,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同时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扩大了税率的级距。
2009 年1 月20 日至12 月31 日期间,购买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消费者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对个人购买住房实行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适时放宽了个人转让住房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条件。自2009年1月1日起,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由0.2元提高到1元,净提高0.8元;柴油每升由0.1元提高到0.8元,净提高0.7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在现行税制框架内,通过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额的方式,实行“价、税、费”联动,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六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多重减税政策,涉及投资与消费,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等方方面面,整体减税涉及税种多,受益人群广,减税程度深。减税措施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未来减税措施
改革个人所得税。短时期看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降低中低工薪阶层的的税收负担,调增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收入由目前的税前扣除标准;二是减少税率档次,降低边际税率,进一步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促进相关消费。
调整消费税和营业税。作为调节消费品的重要税种,针对中国目前的消费税,对属于重要生产资料的消费品如轮胎、酒精等征税,同时对一些低档化妆品以及在农村拥有广大市场的摩托车征税的税率偏高,另外对某些奢侈品如高档手表征收20% 的消费税,这样的征税方式会使得其价格高于国外,从而影响到国内的消费需求。
营业税调整的内容应体现对社会消费热点的支持,建议对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这些行业征收的营业税税率适当降低,以降低成本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同时为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调增营业税起征点。
四、完善中国结构性减税的建议
当前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中,把减税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刺激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上面。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化增值税的改革。2012年1月1日开始,上海在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启动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有利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广泛的货物和劳务,与世界接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时,降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提高征收起征点,从总体上达到减少税收负担的目标。
2.调整消费税。消费税由于制度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未能有效调节收入差距。影响价格透明度,违背公开原则。对消费税的改革,一方面应着重调整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将价内征税改为价外征税,从而增加税收的透明度,更好地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需求。
3.改革个人所得税。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总量小,对整个税收收入和经济影响有限;二是目前仍实行分类征收,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仅仅减少工薪阶层的税负,对比重更大的低收入者和财产性、经营性、隐性收入多的高收入阶层没有作用;三是征管水平有限,不能实行综合征收。因此,研究和制定长期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税收征收制度优化的重要环节。
4.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中国拥有强大的促进就业作用。订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具体包括: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继续提高中小企业的免征额标准,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税负,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除了经济支撑政策,还应该扶持社会政策,用复合型的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理达,周慧兰.结构性减税与税改之道[J].21 世纪经济报道,2011,(5).
[2] 胡健,陈舒扬,彭斐.结构性减税2012 财政政策掀开全新一页[J].每日经济新闻,2011,(3).
[3] 王克群,汪华祎.发挥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J].乌蒙论坛,2010,(6).
[4] 倪红日,靳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1,(1).
[5] 高培勇.结构性减税要与税制改革相对接[J].税收征纳,2010,(2).
[6] 岳树民,刘方.新形势下的结构性减税与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11,(1).
1. 刚性需求的定义
刚性需求是一个经济概念,刚性需求是同弹性需求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中很少受到价格影响的需求,刚性需求一般包括日常的生活用品和家用耐耗品等等,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购买的产品。刚性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就是无论价格消费者必须购买的那一部分产品数量。一句话,刚性需求就是不管商品价格涨不涨都需要购买的东西。当然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其刚性需求的属性也不一定相同。例如,在城市自来水是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自来水的需求是很难受到自来水价格上涨影响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人们饮用自己的井水或者附近的河水,同样是饮用的水,但是在那里水由于不进入市场流通连商品都算不上。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经济发展迅速,如今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之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以前可能看起来的奢侈品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而中国国内市场的刚性需求随之也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2. 国内刚性需求对经济引导支撑方式
国内的刚性需求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国内刚性需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基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能够很好的拉动市场中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让国家的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内需中刚性需求是其中最稳定、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只有不断改善刚性需求的环境才能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大环境。
国内刚性需求引导经济的自主发展。国家的经济自主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其国内的因素而非国外因素,也就是说国内的因素主导和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对外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同时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小。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的出口,从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和风险,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都大部分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都陷入经济泥潭。这些国家一直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由于他们国内经济的低迷,市场需求的萎缩,同时各国政府还采取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所谓反倾销措施,对我国的对外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依靠外贸出口的小企业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去工作,最后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国必须实现经济的自主发展,扩大内需成为最有效的解决途径,而国内刚性需求则成为稳定和扩大内需最关键的部分,对我国实现内需主导型经济,促进经济的自主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国内刚性需求拓展国内市场。内需主导型经济只有大国才能具备。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国内市场以及国内的刚性需求非常大,从而有着很多的国内贸易机会。所以说,我国如果能够很好的整合国内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市场,促进国内贸易的增长就能够很好的拉动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但是像新加坡或者比利时这样的小国,甚至说韩国和泰国这样的中等规模国家就不具备依靠国内需求发展经济的条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极大的国内市场,其中规模巨大的刚性需求就能够支撑很大的市场,稳定经济的增长,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而说,我国国内的刚性需求有着特殊的意义。
国内刚性需求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国内刚性需求不仅仅取决于国内消费者实际的购买力,同时决定着国内现有的生产水平是否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充足的适合的商品。只有国家的产业不断的升级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我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随着不断上升和多元化。这样国内刚性需求就刺激和引导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而朝着着高级化发展,特别是对于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产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说,国内刚性需求既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又在另一方面直接推动者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升级。
国内刚性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国家内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说对外需和对外贸易的排斥。现今世界,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包括中国在内,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仅仅依靠自身的需求和市场达到封闭式的自我发展。必须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利用对外贸易及经济技术交流去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国内刚性需求对国内物价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供求关系决定着商品的价格。而刚性需求又有其特殊性,刚性需求是人们商品需求中必须的,很难受到价格影响的部分。国内近些年来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特别是房价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其中刚性需求对物价的上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我们的餐桌为例,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对各种蔬菜和肉类的需求不断提高,当市场难以供应足够的商品的时候就推动着这些商品的物价不断上涨。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现在房价高涨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房价不断上涨,甚至在一些大城市房价已经成为天价,但是价格的上涨,加上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仍然没有能够对房价造成根本的影响。国内住房刚性需求的旺盛可以说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大城市人多地少加之人们传统的观念,在这种强劲刚性需求的驱使下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房价。
3. 国内刚性需求对经济的价值
满足、稳定、发展刚性需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手段。中国经济之所能够充满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市场的需求。近些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多种原因,经济增长这三驾马车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甚至是失衡状况,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持续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货币调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长动力的这种失衡状况,导致重大经济关系失调,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加大。改变这种失衡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满足国内刚性需求是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也就是不断的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去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服务,创造更多富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和文化等事业,营造更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为投资而投资、为生产而生产、资源大量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要想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去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充分的去满足居民的刚性需求,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扩大需求,促进供应,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空间和增长点,最后才能够真正的促进经济增长质和量的提高,让人民群众能够得益于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强劲的发展潜力。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尽管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花旗银行遭受重挫,市值缩水近90%,但花旗银行能走过二百年的“风雨”,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世界金融霸主(金融危机之前),其创新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战略定位创新
制定战略对任何企业都极为重要,合适的战略是银行成长、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花旗银行之所以能实现近两百年的持续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在不同时期能提出适时的、可行的战略,且具有一定超前性。
战略一:从小银行到全美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第一个宏伟战略是由当时的总裁史蒂尔曼在1891年提出的。为了实现全美最大银行的目标,史蒂尔曼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一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二是努力实现银行股本的扩张。史蒂尔曼利用他原有的投资银行业务资源,使花旗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债券和短期贷款占了绝大部分,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为了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史蒂尔曼决定增加银行资本,降低杠杆比率。通过增发股票,花旗银行股本从1891年的350万美元增加到1908年的3.34亿美元,增加了95倍,同期利润由20万美元增加至520万美元,增加了约25倍。快速做大做强的政策使花旗成功度过了1893年和1907年的银行危机。
战略二:从专业性银行到全能性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的颁布为花旗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花旗银行高层提出了积极进取的战略:从一家专业性、批发性的银行转变成一家为国内外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照此目标,花旗银行业务开始向全国性的公司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向发展。在客户定位上,上世纪早期,花旗主要争夺中等规模客户,因为J.P.摩根银行和科恩•伯伦银行在当时是大公司的首选,准确的客户定位使花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初步建立了世界网络的分支机构,到1917年,花旗已拥有35家国外分行。另外,花旗银行开始多元化经营,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向新客户推销花旗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客户推销花旗新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扩张服务的地域范围。花旗的转型是逐步完成的,每一项新业务都是从已有业务中派发出来的。通过向全能性银行转型,花旗总资产从1914年的3.25亿美元增长至1929年的2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5%,使其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
战略三:从全美最大银行到全球最大银行。1959~1967年担任花旗总裁的摩尔曾表示,要把花旗打造成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并致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提供每一种有用的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花旗银行主要利用组织设计和创设发展计划,并在1929年撮合了一笔收购“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的交易,使花旗成功进入信托领域,保持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瑞斯顿任花旗总裁期间,破除了银行业务不能跨越国界、银行不能与华尔街投资银行竞争、付给小型储蓄银行客户与富有的投资商一样高的市场利率等不合理规定。在业务方面,瑞斯顿提出了他的“5I战略”,即个人银行业务、机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息业务,后两项业务主要是瑞斯顿的战略思想,最终促使花旗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扩张。
战略四:从任何业务都最好到只在所选领域做得最好。上世纪80年代,里德执掌花旗之后开始战略调整,放弃花旗在任何方面都成为世界最大银行的战略,决定成为一家在其所选择业务领域里做得最好的银行。
按照这一思路,花旗当时突出发展两方面的业务: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银行业务和新兴市场上的批发银行业务,另外还有相对次要一点的业务,即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里德认为,在全世界的消费者之间,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花旗银行并不分形式、业务目标或其他东西,只是区别消费者的特征。花旗前总裁里德认为,要取得和保持消费者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要有把全球性规模转变成地方优势的机构,要有把地方的创新在全世界传递的能力。花旗已经把它如何在全世界开展业务的方法变成了一种制度,活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向统一化发展。1985年,花旗把它的私人银行业务联合成一体,形成了一项全球统一的业务,从而形成了花旗的全球竞争优势。
完善事业部制
1967年,花旗请麦肯锡对其组织架构进行全面改革,因为当时按照地区性的行政区域设置的总分行制无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经营所有业务的分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经过麦肯锡与花旗机构调整委员会一年多的努力,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于1969年初被银行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采纳并生效。原来办理国内银行业务的部门(分行)根据客户的性质和行业的性质进行了重组,原来以地理范围划分业务的方式被彻底废弃。银行的干部和员工根据银行所服务的不同市场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以及个人所专长的市场领域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形成新的花旗集团,使花旗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全部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航母”。为了有效组织和运作集团业务,花旗从内部运作、业务推动角度对其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和精简,使全部业务部门调整为四大块:消费者金融部、新兴市场部、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部和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部。合并之后,花旗对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但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基本没有改变,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花旗一直保持着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产品服务创新
花旗银行在从单一传统的商业银行朝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花旗集团――发展的历程中,金融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是花旗向全能银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花旗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规避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法规的限制。1961年,花旗推出了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吸收更多的公司存款,使之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发明了大额可转让存单(简称CD)。最初CD的面额为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由于大额存单可以转让,解决了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和活期存款拒付利息的规定。
花旗银行重视金融技术的创新。花旗银行在金融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巨额资本,不断的保持着金融技术领域的创新及技术创新的活力。花旗技术创新主要是依靠业务集中来不断完成的,业务集中是花旗向全能经营模式迈进的首要步骤。业务集中不仅为花旗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为花旗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及缩短了创新时间。
花旗银行产品营销实行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为产品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有效机制。花旗采用以客户和产品共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管理框架,以此来指导整个银行的营销行动。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中的横向指市场经理,这些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区域下的客户;纵向指产品经理,他们则对应一类或几类产品。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产品经理与市场经理充分合作,银行则采取“内部记账”的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较好地平衡了产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将银行及员工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长期激励机制创新
为了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带来的可能利益冲突,1923年,花旗推出了一个名为“管理人基金”的奖金计划,将银行的几位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实际盈利挂钩,计划规定,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在留成利润、股东现金分红和管理人基金之间分配,管理人基金约占每年净利润的20%。管理人基金为花旗的高管把所有精力、经验献给银行提供了动力。之后,花旗又实现了股票期权计划。
1998年,花期实施了一项五年期的限制性股票计划,要求股价达到特定条件之后高管才可以变现股票。从本轮金融危机之前花旗的业绩来看,其激励机制基本获得了成功。
中国工商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国际化战略定位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值和规模最大的银行,自从股份制改革以来,工商银行就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为:国际化发展方式由新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变为兼并购和新设机构并举,将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实现国际化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原则。2008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印尼Halim银行,2011年4月又成功收购泰国ACL银行97.24%的股份,基本实施了其以并购方式向新兴市场扩张的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设置也在加速,截至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营机构162家,再加上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3家行,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金融网络服务平台。
推进综合化发展战略
2007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指出:“要本着风险可控、业务协同、盈利较强的原则,考虑利用战略并购进入证券、保险、信托市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搭建起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跨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一家业务门类、服务功能基本与国际大银行相匹敌的大型金融集团。”于是,综合化经营成为工行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工行积极发展证券、投行和保险业务。
早在2002年,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工行就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信及资产管理等各类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了商业银行从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到提供深层次综合金融服务的重大突破。工行在上市后的一年中,通过申请牌照、组建机构、并购、合资和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继2005年在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后,2007年9月19日,银监会批准工商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
成立专职产品创新管理机构
在培育创新机制方面,工商银行积极探索先进的商业银行新型产品创新管理体制,2007年在总行成立了国内商业银行中的首个产品创新管理部,大胆探索并引入了产品平台化、客户体验、产品设计规范化等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设计理念,有效地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2009年,工商银行又加快了建立健全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步伐,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7家分行设立了产品创新部,充分发挥重点分行区域产品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示范行作用。在产品创新中,工商银行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进、研发新产品和设计适应客户综合服务需要的产品组合,投产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仅2009年上半年工行就新推出320个金融新产品,使工商银行的金融产品数量增加到2375个,比上年末增长15%。
激励机制创新,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在上市前,工商银行激励机制的不足和问题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主要依据职务纵向拉开,不能反应岗位价值和个人绩效贡献的差异;绩效考核难以落实到个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界定和激励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影响骨干员工队伍稳定;员工晋升通道狭窄,更多员工难以获得职务晋升等。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2007年,工商银行启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该项目在总结、整合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工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整体方案,并在全行推广实施。项目分为岗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三个模块,按照“方案设计――实施准备――全面实施”三个阶段进行。该项目的主体工作集中在总行完成,同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分行设计具体的改革模版,以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通过全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以岗位管理体系为核心,整合职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目标是在重构职位管理体系基础上优化员工晋升机制,在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基础上强化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同业竞争的要求。
启示
全面创新是银行创新管理的趋势,也是未来管理的一个重点。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表明,创新管理需要全流程、全业务、全时空进行,即进行全面创新管理。国际银行和国内银行的发展趋势表明,国际性、综合性、流程化的金融集团是银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因此,中国银行业未来需要在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目标。
(一)工业经济增速与上月持平
2016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与4月份持平。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5%。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和消费双双回落。2016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767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6%,增速比1—4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73394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比1—4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2016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0%,增速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外部需求略有回升。5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96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0.8%,增速比4月份增加1.8个百分点。
(二)采矿和高耗能等传统行业增速回落,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
分三大门类看,5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增速比4月份减少2.4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和2.4%,增速分别比4月份加快0.3个和0.5个百分点。
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4%,降幅较4月份扩大2.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由增转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同比增长5.9%,增速较4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8.3%,增速较4月份分别回落2.7个和1.0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2.1%,降幅较4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比4月份加快1.8个百分点,高于整个工业5.5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工业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工业降幅最大
分地区看,5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速比4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7.1%,与上月持平;西部地区增长6.7%,增速比4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四)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小幅回落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16.4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1—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煤炭、钢铁、有色等主要能源原材料行业利润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5月份,煤炭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5倍、1.6倍、32.1%。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一)全球工业经济形势总体判断
当前世界工业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呈现分化态势;5月份,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降,日本工业增速再度转负,且PMI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下,而欧元区工业生产小幅增长且失业率创2011年9月以来的新低。新兴经济体工业持续放缓;除南非外,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工业增速均为负增长,巴西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下且失业率创出新高,南非PPI仍处于7%以上的高位。
(二)主要经济体分析
1、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滑,PMI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上
(1)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下降。5月份,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40%,同比增速已连续9个月负值。5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4.94%,较4月份回落0.33个百分点。(2)PMI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上。5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3,较4月份上升0.5,已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上。(3)失业率小幅下降。5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4.70%,比4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4)PPI小幅上升。5月份,美国PPI(季调)环比上涨0.4%,比4月份增加0.2个百分点。(5)贸易逆差扩大。4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为374.4亿美元,逆差同比增加8.4%;其中,美国出口总额(季调)为1828.0亿美元,同比下降4.6%,进口总额(季调)为2202.3亿美元,同比下降5.3%。
2、欧元区工业生产小幅增长,失业率为2011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
(1)工业生产小幅增长。4月份,欧元区17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1.1%。一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2%,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0.2个百分点。(2)PMI下降。5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5,比上月减少0.2。(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2%,与上月持平,为2011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负增长。4月份,欧元区1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4%,比3月份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持续处于负增长。(5)贸易顺差小幅扩大。4月份,欧元区18国贸易顺差(季调)为280.4亿欧元,较3月份略增加,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增加4.9%和2.6%。
3、日本工业增长再次转负,PMI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增长由正转负。4月份,日本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3.3%,再次转为负增长。4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为94.6,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2%。(2)PMI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下。5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7.7,比4月份下降0.5,已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2%,已连续4个月持平。(4)PPI与上月基本持平。5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2%,较4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5)贸易转为逆差。5月份日本贸易逆差为407.2亿日元;出口额环比减少13.6%,进口额环比增加1.3%。
4、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PMI连续16个月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4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9.3%,环比增长0.1%,降幅较3月收窄1.5个百分点。(2)PMI持续下降。5月份,巴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至41.6,连续16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创新高。2—4月份,巴西失业率为11.2%,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4)PPI处于高位。5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2.5%,增速比4月份增加0.7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处于10%以上的增幅。(5)贸易顺差大幅增加。4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64.4亿美元,比上月增加15.8亿美元,进口和出口分别比上月增加22.1亿美元和6.2亿美元。
5、南非工业生产回升,PPI处于高位
(1)工业生产由负转正。4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1.8%,增速再度由负转正。(2)PMI大幅提升。5月份,南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季调)为51.9,较4月份大幅下降3。(3)PPI位于高位。4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7.0%,与上月基本持平,环比增长0.8%。(4)贸易顺差缩减。4月份,南非贸易顺差为4.3亿兰特,较3月份减少了16.0亿兰特。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分别6.2%和8.5%。
6、印度工业生产回落,PMI小幅回升
(1)工业生产再度回落。4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11.2%。(2)PMI小幅上升。5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7,较上月小幅上升0.2。(3)PPI小幅上升。5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增长0.8%,增速较上月增加了0.5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扩大。5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62.7亿美元,较上月增加15.1亿美元,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13.2%和0.8%。
7、俄罗斯工业增速再度转负,对外贸易萎缩
(1)工业增长再度转负。5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0.3%,结束了连续3个月正增长。(2)PMI回升但仍处于荣枯线下。5月份,俄罗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6,较上月回升1.6,连续6个月保持低于50。(3)PPI大幅回升。5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大幅增至3.2%(4月份为0.9%),环比上涨1.0%。(4)失业率小幅回落。5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6%,比上月减少0.3个百分点。(5)对外贸易萎缩。4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67.5亿美元,比上月减少9.6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28.8%和6.5%。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2016年5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持续回升
我国经济增长概况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年增长23.2%,相当于年的2.8倍。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亿美元。自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年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二)原油、粮食价格震荡回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暂时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但未来走势不明朗。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在突破每桶145美元后,受沙特增产、世界经济疲软对石油需求减少、美元汇率较稳定的影响,油价一路走低,于10月16日盘中跌破70美元大关。受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增加、中国和印度大豆产量创下新高、泰国和越南大米丰收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回落。短期看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供给增加的影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回调,输入型通胀压力暂时减缓,但初级产品价格未来走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虽然增长减缓,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存在较强劲的需求;如果价格持续下跌,原油供给可能出现下降;而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大国利益权衡等政治因素也为油价走势增加了变数。
(三)世界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发达经济体增长集体放缓,部分国家或地区面临衰退风险:2008年二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出历史新低。欧盟主要成员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地区GDP环比都出现下降,二季度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GDP萎缩0.5%,法国GDP环比下降0.3%,意大利GDP初值环比下降0.3%;欧盟和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双双大幅下降,通胀率创出16年来新高,英国GFK、法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创出历史新低。美国8月份失业率达6.1%,创4年来新高。新兴经济体“硬着陆”风险加大:越南几乎陷入经济危机;印度卢比、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贬值;泰国政局变动更加剧了经济下滑;二季度俄罗斯GDP增幅7.5%,低于经济学家预计和一季度增长,对2008年通胀预期也由此前的10.5%上调至11.8%。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出口下降、通胀率高、金融风险加剧等问题。
2008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值概览中,将其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9%。
二、国内经济持续调整,改革、调控双管齐下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进入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持续回落,随着CPI的回落,预期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将会适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出“减税让民”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一)三大需求集体调整,国内经济增长将持续回落。工业和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带来了投资的下滑,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名义投资增速也将会向实际投资量增长回归;股市和楼市的持续低迷、居民收入增速的放缓、物价涨幅回落将影响下半年消费的稳定增长;虽然国家已出台促进出口的相关政策,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但外需的疲软、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等因素导致出口增长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三大需求同时面临调整,国内经济将持续回落。
(二)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体制改革时机显现。今年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保一控”政策初见成效,CPI实现稳步回落。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央行于9月15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紧接着又于10月8日再将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了0.27个百分点,并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始向市场注入资金,这些调整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在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减小、CPI呈现稳步回调以及PPI和CPI倒挂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的情况下,预期国家将会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适当放松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和管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在经济下行周期,为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经济保持稳步增长,预期国家将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政策的出台。同时,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地方政府纷纷出手,通过上大项目、加快生产自救等方式扩大投资,甚至以行政方式干预经济运行,这些措施的推出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三、京津一体化,加速京津冀地区发展
随着京津城际高速列车的开通运行,京津“半小时交通圈”成功建成,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大城市作为双核的都市圈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京津两地联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配置,双核的极化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省市的辐射作用,加速了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今年,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重要经济增长区生产放缓、企业生存困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倒闭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经济圈的稳定发展就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充分发挥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借助国家给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改革试点的机会,抓住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全球化契机;加快经济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京津冀经济圈势必将成为今年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