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31 10:19: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篇1

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或者在娱乐消费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看消费能力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从我们最基本的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上来看,大约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在自己日常生活消费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这很重要,所以从现有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的和不是很重要的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比例上来看,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心里,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在同事和学生教学中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于地区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已经消费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其年均体育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占到十分之一左右,从消费的内容和消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是实物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娱乐消费,而在个人消费上,他们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消费和娱乐消费。从消费的额度上来看,大多数教师显示,年均消费占到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消费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是指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娱乐设施等实物方面的消费。这类消费一般具有较大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大多数情况下都非一次性消费,所以往往这类投资属于长时间的或者一段时间的投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实物消费上来看,运动服装的消费占到被调查消费内容三分之一左右,运动饮料的年均消费占到全面体育消费的五分之一左右,一般器材的消费占到全面消费的百分之二左右。我们调查还发现,还有一些体育教师选择购买体育纪念币,他们购买纪念币的主要原因在于纪念币可以保值。

从云南高校体育教师的消费金额来看,家庭体育消费在伍佰元以上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家庭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不足伍佰元,在这个群体当中,消费超过两千元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超过五仟元的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整个消费层面上来看,很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消费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但是消费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并不多,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和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中需要考虑购买力,但是即便年消费伍仟元以上的消费教师群体,其购买的主要还是体育服装。对于信息和器材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少,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群体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能够在健身和娱乐方面对体育的投入超过一千元,其余的群体都不能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这部分消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体育劳务消费是指用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消费。体育教师用于体育活动门票消费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算是投入比较多的,调查显示,大约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还有六分之一左右的调查教师表明在自己日常的劳务消费里面,体育旅游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于体育旅游可以观光还可以对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说参与体育赛事也是自己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主要发生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体育教师当中,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和自己的同事或者朋友去参与活动。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体育教师把自己的健身交际作为体育劳务消费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体育的形式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他们比较推崇的消费内容之一。

运动健身器材的购买和使用是家庭体育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分部花销,而健身器材的投入往往属于长久性投入,调查发现,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的占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个器材价格方面超过伍佰元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低于一百元的占到拥有家庭器材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说明,在家庭器材方面,家庭购买器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器材数目的多少关系着家庭使用人数和家庭使用频数,对于相对比较昂贵的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发现,大多数家庭认为费用比较贵,使用不太可能,所以投入如此多不划算,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其他方面上进行选择,比如借用或者租用或者直接去健身场所,这样投入的相对较少,比较符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文生.发展“参与型”体育产业市场的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

篇2

[DOI]10.13939/ki.zgsc.2017.09.165

1 引 言

蔬菜的生产流通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是特大型消费城市,蔬菜的消费需求总量也在逐年扩大。据北京市农业局统计:2015年,北京市年人均蔬菜消费量达510kg[1],北京市蔬菜需求总量已达1052.6万吨。

蔬菜需求总量的增加要求蔬菜配送能力也需要相应地提高。据统计,北京市蔬菜批发市场经由率高达90%。据2016年《北京统计年鉴》统计:北京市农产品专业市场64个,其中蔬菜市场24个。[1]随着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批发市场外迁,导致其配送能力降低。

2 北京市蔬菜配送网点分布现状及问题

结合北京市蔬菜配送模式转变、配送社区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现有的批发市场、蔬菜配送中心、农社对接配送网点等分布现状。

2.1 配送网点的分布现状

2.1.1 蔬菜批发市场

目前,北京市共有九大批发市场共同构成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配送体系。从图1中可以得出,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紧邻入京高速,南北布局不均。以昌平和顺义为边界,该两大区及其北部的区县归为北部地区,其他为南部地区,南部密集、北部分散。南部地区分布以新发地批发市场为代表,占九大市场总交易量的3/4,而北部地区两大批发市场的规模较小,其布局状态较为分散。

同时,北京市农批分布较为聚集,以新发地农批聚集区为主。根据表1所示的农批交易规模可得出,交易规模最大的是新发地农批聚集区,蔬菜成交量占北京市居民蔬菜需求的70%。

2.1.2 蔬菜配送中心

目前,由于北京市的蔬菜以外地供应为主。北京市的蔬菜配送中心主要依靠北京市本地区的一级、二级批发市场。北京市多数参与城区蔬菜配送的蔬菜配送中心分布在北京市五环至六环之间,如图2所示。部分由外地运输到北京的可储运的蔬菜,需经过蔬菜配送中心进行分拨,然后再配送到城区配送网点。

2.1.3 农社对接配送网点

根据查阅资料,抽样调研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的农社对接网点的分布概况。农社对接配送网点是农社对接配送网络的末端,负责直接面向社区居民配送和销售蔬菜。截至2015年,北京市“农社对接”配送网点180个,如图3所示。

2.2 布局存在的问题

2.2.1 农批外迁导致缺位,需要配送网点补充满足需求

农批外迁导致现有蔬菜配送模式配送能力降低,配送功能缺位,而城区蔬菜需求持续增大,需补充配送网点满足需求。五环以内集中了大约49%的常住人口,导致城区蔬菜的配送和消费需求量巨大。由于原有配送网点的覆盖范围有限,这需要在原有的蔬菜配送网点分布的基础上增加配送网点来满足需求。

2.2.2 配送模式转变,现有网点分布不适于配送社区化

批发市场的外迁导致配送模式逐渐转变,使得蔬菜配送逐渐社区化。随着社区居民购买方式的转变以及蔬菜配送模式的转变,大型超市分布在三环,无法满足城区内每日的蔬菜配送需求。现有的社区菜店分布较少,在面积上也没有足够的优势。随着批发市场的外迁,配送成本的增加,缺乏销售规模优势,现有网点不适于未来蔬菜配送社区化趋势。

2.2.3 农社对接原有配送网点分布集中,覆盖范围有限

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还处在发展阶段,农社对接在物流配送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常住人口较为集中分布在二环至五环的区域内,聚集超过42%的常住人口。现有配送网点分布多集中在朝阳区内东三环至东四环之间,而社区分布相对分散。由于农社对接的配送网点相对集中,只能为配送网点周边社区提供,其辐射范围有限。

3 对策建议

3.1 综合布局配送网点,提高配送能力满足需求

蔬菜需求方是城市社区,具有分散、独立等特点。经营者配送蔬菜时仅凭经验,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重复运输,大大增加物流费用。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综合考虑购买距离、消费需求以及各配送网点的辐射范围,进行配送网点的布局,提高整个蔬菜配送网点的配送能力以满足更高的蔬菜消费需求。

3.2 增加配送网点,利于配送模式转变与社区化

现有的社区配送网点数量较少,分布集中。通过在目标区域内增加配送网点,使蔬菜配送进入更多社区。在农批向外移的趋势下,抓住蔬菜配送社区化的趋势,这既能保证原有的社区需求得到满足,也能为农社对接等新配送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4 结 论

现有的蔬菜配送网点中,蔬菜配送中心多分布于城市,不能直接面向周边社区提供配送和销售服务。同时,在适应农批外迁、配送模式转变、消费方式多样的大背景下,由于农社对接配送网点是在原有配送模式影响下运营,其覆盖范围有限,配送能力也急需升级。蔬菜配送模式的转变需合理分布配送网点,这能提高蔬菜供应能力,符合未来蔬菜配送的社区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孙静.城市生鲜蔬菜配送系y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篇3

设施蔬菜是在蔬菜商品化生产各阶段,人为利用设施、设备进行调节调控管理,提供其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蔬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近几年,荆门市围绕蔬菜产业化发展,以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狠抓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基地建设,加强蔬菜科技推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施蔬菜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1 荆门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 概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9月,荆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3万hm2,实现总产量167万t,蔬菜产值2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 200 hm2,总产量约20万t,占12%,产值2.8亿元,占12.2%。荆门市每年3-4月的“春淡”和8-9月的“秋淡”市场供应的自给率达到了68%。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荆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抗御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的双重目标。

1.2 分布

荆门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市及县(市)区城郊和食用菌主产区,包括东宝区的牌楼镇、子陵镇、栗溪镇、仙居乡;掇刀区的团林镇、麻城镇;屈家岭管理区的何集办事处、罗汉寺办事处;漳河新区的漳河镇、双喜街办;高新区的兴隆街办;钟祥市的郢中镇、洋梓镇、张集镇、客店镇;沙洋县的拾桥镇、沙洋镇、李市镇、官镇;京山县的新市镇、永隆镇、三阳镇。

1.3 特点

1.3.1 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伊始,荆门市设施蔬菜面积仅5 067 hm2,“十一五”末面积达到6 013 hm2,其中:温室20 hm2,钢架大棚33 hm2,水泥大中棚933 hm2,竹架大中棚67 hm2,竹架小棚4 960 hm2。目前设施蔬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727 hm2,增加了12.1%。

1.3.2 栽培设施类型不断增加

随着荆门市设施蔬菜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栽培设施类型实现多样化。用于蔬菜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大棚、钢架大棚、冬暖式日光温室、小尖顶大跨度自动化玻璃温室。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砖结构塑料大棚、菇房、连栋菇棚等。荆门市蔬菜栽培设施档次呈不断提升趋势。

1.3.3 设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主要包括:冬保温防冻生产技术、夏遮阳避雨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滴灌)技术、冲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穴盘轻基质育苗技术等。

1.3.4 设施栽培品种不断更新

荆门市竹木、水泥骨架、钢架结构大棚在蔬菜品种选择上差异不是很大,多选用国产品种,而日光温室多选用进口品种,自动化温室则以新、特、奇、优观赏蔬菜品种为主,经过市及县(市)级蔬菜业务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蔬菜良种更新较快,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1.3.5 蔬菜产品质量不断增值

产地农残检测室的建立、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推广、栽培设施档次的不断提高、品牌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荆门市设施蔬菜产品质量上档增值。如漳河新区双喜街办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双井”牌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荆门家喻户晓,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是市民夏季馈赠首选的地方特色礼品。

1.3.6 设施栽培模式不断创新

为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各县(市)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设施利用率提高。不同设施类型的生产定位具有较大差异,塑料大棚主要用于茄果类及瓜类的春季提早和秋季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自动化温室主要用于高档精细菜的生产或集约化育苗,蔬菜观光、休闲采摘园应运而生。

1.3.7 设施蔬菜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水泥结构大棚、竹木结构大中棚每年每667 m2平均产值分别为1.5万元、0.8万元、0.68万元、0.65万元;截至2012年9月,667 m2平均产值分别达到1.7万元、0.9万元、0.73万元、0.7万元,分别增产0.2万元、0.1万元、0.05万元、0.05万元,分别增长了13.3%、12.5%、7.4%、7.7%。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规模有待提高

荆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南北交界。冬春多阴雨天气,光照较北方明显不足。全国范围内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南方利用“天然温室”的优势,主攻北方冬春蔬菜市场,北方利用长日照气候条件发展日光温室,主攻南方的“春淡”和“秋淡”市场,使荆门市蔬菜市场面临南北夹击,在上市时间、价格、品质等方面,都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的面积相对发展较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从全市耕地总面积和蔬菜生产总面积的规模来看,仍然所占比例少、规模小,设施蔬菜面积(不含小拱棚)占全市蔬菜面积不足10%,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面积更少。

2.2 设施结构比较单一,对设施栽培研究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荆门市设施类型主要为水泥骨架大棚,存在着空间偏小,保温性差,棚群布局不合理,表现为大小不等,走向不一,棚间距过窄等问题。

园艺设施科研开发能力弱,只有几家企业生产水泥骨架大棚,产品较为单一。近几年从山东等地引进了一些较先进的日光温室,但荆门市冬春季多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保温材料覆盖、通风、雨槽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2.3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不完善

荆门市制定了各类设施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但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多,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到生产管理上的少,从制定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实际上应用的栽培技术中很多仍属经验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到生产上来。

设施蔬菜所采用的新技术很多,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大部分菜农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掌握这些新技术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而技术人员对于设施栽培管理懂的要多一些,设施工程技术则相对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荆门市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菜农培训不到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不能及时得到应用与推广。

2.4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周期与自然降水时间不符,自然降水利用率极低。同时,传统的灌溉方式多为漫灌,使得设施蔬菜耗水量加大,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据调查测算,采用漫灌方式,设施蔬菜用水量一般为12 000 t/hm2,其经济用水量在6 750~7 500 t/hm2就可满足生产需求,可见水资源浪费达60%以上。

2.5 设施蔬菜规模效益不高,集约化水平较低

目前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建名牌产品;而且,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6 连作障碍严重,农残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荆门市许多设施蔬菜产区由于常年连作,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导致土壤条件恶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稳定,个别地区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设施蔬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目前多数生产者只是追求蔬菜的外在感官质量,以便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对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质量缺乏效益推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只对提高产量和减少投入感兴趣,目的是求得生产成本的下降。在蔬菜生产上滥用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别是有机氯、有机磷、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的污染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7 蔬菜产品商品性较差,销售方式落后

在调查中发现,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蔬菜产品

3.1.1 因地制宜,建设不同档次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目前荆门市的蔬菜设施基本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呈“”竖形分布,低端的竹木大棚和高端的日光温室只占相当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为水泥骨架大棚。在2005年和2008年的大雪灾害中,湖北省被积雪压跨的竹木棚分别是20%和33%,而水泥骨架大棚跨塌的很少,2008年在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抗灾复产保供应”表彰会上,荆门市的水泥骨架设施受到了湖北省蔬菜办的肯定,相继有黄冈、十堰等地引进了荆门的水泥骨架生产技术。

今后,荆门市蔬菜设施栽培应主要以普及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水泥骨架大棚为主。在部分区县,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引进适合于本地区的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注重园艺设施的观赏性,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如漳河新区在双喜街办车桥村建设占地20 hm2的“昕泰休闲采摘园”,集果蔬设施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创了荆门都市观光农业的先河。

3.1.2 根据市场确定茬口,确定设施栽培模式

在全国蔬菜总量过剩的情况下,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能保持较高效益,得益于成功的市场定位。东北及华北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要在4月以后才能大量上市,而3月份海南已进入雨季,南菜供应完毕。根据本地市场供应短缺期,4-5月是“春淡”,9-10月是“秋淡”,为满足城市多样化需要,种植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茄子、樱桃番茄、西瓜等作物。实践证明城郊模式促使荆门市的设施蔬菜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再有外界市场介入,产销相匹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持续稳定发展。

3.2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3.2.1 健全无公害设施蔬菜技术培训推广体系

要按照“常规技术抓普及、关键技术抓突破、高新技术抓引进”的思路,大力推广蔬菜先进适用技术,以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的发展。同时,全面整合城乡各类培训资源,把菜农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挑选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菜农,通过理论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聆听专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学习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学习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防虫网栽培、滴灌等新型栽培技术,带头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传、帮、带”和典型引导,带动其他菜农科学种植,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蔬菜业务主管部门要重视设施蔬菜通用人才的培养,通过阳光培训计划、蔬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栽培管理的通用人才。

3.2.2 控制生产过程

应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荆门市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使全市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可依。要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同时,在无公害设施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2.3 推行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土资源浪费、土壤环境恶化和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同时减少肥料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尽可能地储蓄、利用自然降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4 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推行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

重点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印发“新、奇、特”等优良品种宣传资料,引导专业蔬菜基地菜农主攻精细蔬菜,引导菜农种植产量高、耐储藏、商品性强的特色蔬菜,不断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条件下,采用规范化技术措施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快速而又稳定地成批生产优质作物幼苗的育苗技术。2009-2011年荆门市大农种业和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在春季西瓜、甜瓜集约化嫁接育苗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今后可在茄果类和其他蔬菜作物上进一步推行。

3.2.5 推荐水旱轮作

因种植模式茬口多年不变,土传病害盛行,连作障碍严重。漳河镇田村的“黄瓜(或番茄)―水稻”茬口模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667 m2利润约5 500元,实现了粮菜双丰收,可在荆门市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推广。在不能进行茬口轮作的情况下,水旱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3.2.6 增加蔬菜多样性,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

塑料大棚蔬菜除了果菜的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外,利用多层覆盖可再提前和延后20~30 d,大棚果菜与速生叶菜和根菜可进行间套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边行进行夏季丝瓜、苦瓜、葫芦等栽培,棚内套种耐阴叶菜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主要用于冬季蔬菜栽培,夏季则可利用棚架进行丝瓜、苦瓜等栽培,内部套种叶菜,日光温室内部走道后部套作一些落葵、荷兰豆、菜豆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推广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盈利性经营,全面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

3.3.1 健全经营体制,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多元开发

推进业主制经营,明晰产权,划清责、权、利,支持业主依靠现代管理科学,实现设施的正常运营及优化,使业主、经济实体成为设施栽培发展的载体和主体。

现代化设施栽培的发展,要注重与生产、加工、观光、教育、科研的一体化开发。积极拓展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产业、餐饮服务业,把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观光基地、科普基地、学农基地,从而满足刺激并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都市消费,实现复合效益。

3.3.2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设施蔬菜品牌

要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播、菜农自律、质量责任联保、扩大销售、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其与市场的对接。走“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以质量赢得市场。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建设施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要重点培育掇刀区的“喜民园”、沙洋县的“小李子”等品牌,以良好的品牌形象行销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3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在设施蔬菜发展的专业乡镇、重点专业村,都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与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乡村和种植大户延伸,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4 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推行设施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4.1 加强产地管理,加强设施蔬菜投入品监管

良好的产地环境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生产无公害设施蔬菜的基础,应严格依照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关于产地条件与生产管理及产地认定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产地建设与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产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加快产地认定步伐。同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

3.4.2 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推行国家、省级和地方蔬菜种植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着重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检测机构,并在基地、大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加强检验检测,保证上市蔬菜质量安全。

3.4.3 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设施蔬菜产品流通

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无公害蔬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学校、企业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设施蔬菜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完善绿色通道,确保设施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3.4.4 提高商品性,提升设施蔬菜产品形象

篇4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4503

1 引言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部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县级市环境监测站在支持行政决策、监督执法和信息公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靖江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工作为例,剖析县级站监测工作现状,并就新时期如何提高监测效能提出一点建议。

环境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带有公益性的环境质量监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地方财政不能全部解决监测经费,现实情况使环境监测站将部分工作重心转向了委托性监测或服务性监测,以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

2 监测工作存在问题

2.1 工作任务方面

从工作量来看,以靖江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为例,靖江市环境监测站承担着全市辖区内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长江水、饮用水源、交界断面、降水、降尘、土壤、底泥、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等常规监测任务及全市污染源企业,重金属防控区域的监督监测任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2012年全站共报出监测数据116769个,一线实验室分析人员9个,以2012年全年251个工作日,每日8h工作时间计算,实验室分析人员需每人每小时出具6.5个监测数据;现场采样人员6个,2012年采集样品3827个,以全年251个工作日(忽略雨雪天气)计算,每人每天需采样2.5个;同时全年出具各类监测报表、报告、工作简迅、环境质量简报近2000份;由此可见靖江市环境监测工作完全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2.2 监测人员方面

2.2.1 人员在编不在岗问题

靖江市环境监测站在编人员45人,但在岗的只有25人,人员现状使在岗的人员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特别是根据工作需要和上级部署开展一些大型专项工作时,人手非常紧张。面对接踵而至的监测任务,在岗的一线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压力非常重。

2.2.2 人才引进的问题

县级环境监测站多年来对专业环境监测人员的引进步伐缓慢,监测人员面临年龄偏大且年龄集中、跨度小,人员知识老化,技术滞步等困境。

2.2.3 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

新时期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是:①由单一的实验室分析转向实验室分析与现场、应急快速分析、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②由单纯的点式采样分析转向面采样分析与空中遥感监测分析结合;③由繁重的手工分析转向手工分析与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④监测信息的要求由单纯的浓度信息转向浓度与总量,生态风险,环境安全信息相结合。这就要求监测人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提升综合能力,赶上现代环境监测的步伐。

2.2.4 人员激励机制不够

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大锅式的分配,事业型的运作机制,使环境监测部门缺乏驱动力,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2.3 硬件设施方面

(1)环境监测仪器配置不足。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投入经费全部由财政负责,单一的投入渠道和有限的财政投入,导致监测设备配置不足。

(2)现有仪器老化,不能满足新时期监测工作需要。现行社会监测仪器的更新进步较快,部分监测仪器配置相对于新的国家标准显得不足,而且维修保养不够导致老化现象也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2.4 监测成果综合利用方面

2.4.1 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比研究不够

往往是数据出来了就报出,一些主要的污染因子,超标或不超标的原因是什么,是真正的环境质量变化引起,还是监测过程的误差所引起,都没有作出有效说明。

2.4.2 监测报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要加强监测结果因果关联分析,要深入分析各阶段监测数据,总结规律,进行污染控制、污染物传输扩散等的模型研究;要结合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做出科学的发展趋势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

2.4.3 监测成果的可读性需提高

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是环保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对周围环境状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环境监测报告专业性较强,且多用文字和数字方式进行表述,使普通大众较难理解报告的内容,监测报告需积极探索采用图表、视频等新型的表征方式。

3 对策与建议

3.1 环境监测站要精准定位

国家明确规定,环境监测行为即是“技术执法”又是“政府行为”。所以环境监测工作要始终遵循第三方公正原则,把“技术执法、政府行为”作为监测站的唯一定位,绝不能把横向创收作为监测站的“主业”,市场运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监测辖区环境质量,监督企业排污行为才是监测站立身之本。

3.2 环境监测任务要优化设计

目前监测站处境十分尴尬,污防、总量、应急、环监、环评等机关业务部门都在向监测站提需求、下任务,很多时候布置工作事前缺乏沟通,不提前通知,这种任务管理上的随意性使得监测站工作忙乱不堪。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各种监测任务进行优化设计,要以监测系统的承载力为前提,将来自各方的需求,合理转化成为具体有限的工作任务。

3.2.1 任务调度有序化

环境监测站监测任务下达管理部门要对监测系统承担任务的实际能力和目前的任务负荷心中有数,把各级环保机关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需求,科学纳入环境监测工作的规划计划之中,任务目标、内容、时限、要求的设定要实事求是,相关部门提出的任务可进行归并整合的,尽量归并整合后实施,区分主次,分清缓急,能通过例行监测报告或数据共享提供技术服务的,不重复下达监测任务。

3.2.2 任务部署科学化

在监测站承载能力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为保证新增任务和重点任务的实施,不断满足环境管理对监测的刚性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必须对原有任务结构做出调整,使任务总量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以监测站承担能力为底线,对监测任务做合理削减。

3.2.3 任务实施规范化

监测站作为任务实施主体,严格实行规范化作业。接受任务后,按照任务规定内容、标准、时限开展工作,保证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不到位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3.2.4 任务优化与监测领域开拓齐头并进

优化、调整绝不是停滞不前,当前的工作与新时期环境监测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监测工作需要不断地开拓和深化。要根据目前监测工作量逐步有序地扩充监测能力,主要包括:拓展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开展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逐步形成生物常规监测能力,建立区域环境质量联动与预警监测网络,形成主要环境污染物的动态监测能力等。

3.3 监测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环保投入,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构建与完成任务相适应的装备体系。同时根据区域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适当增加环境应急监测分析仪器装备,增强对特征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和环境事故响应能力。

3.4 精心打造监测人才

3.4.1 积极扩充人员数量

第一,加强和人事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进行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第二,尝试建立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通过对内返聘、续聘技术专家、引进劳务人员多种形式,盘活人力资源。

3.4.2 扎实开展技术培训

培训是人才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环境监测人员队伍数量增长较慢的形势下,必须扎实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着力提高监测队伍整体技术水平。在培训形式上,构建“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实验室分析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应急监测技术和现场采样技术为重点,依托老同志的“传、帮、带”,加强人员实际监测能力。

3.4.3 合理提高人员待遇

薪酬激励是吸引优秀人才、缓解人才流失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监测站系统应采用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人员薪酬和待遇水平,保障监测人员踏实执行监测任务、专心从事技术科研,增强人才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管理部门配合绩效管理,对一些难、苦、累的监测项目加大分值的权重,量化的积分值可作为年终评先与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补贴与奖金向监测一线倾斜,以激发监测工作人员做实事的积极性,形成监测工作有人争着做,苦、难、累活有人抢着做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4 监测成果高效应用

(1)监测报告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数据资源,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要加强因果关联分析,根据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情况对环境质量变化状况进行原因分析;要深入分析各阶段监测数据,并总结规律,进行污染控制、污染物传输扩散等的研究;要结合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做出科学的发展趋势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同时监测报告应当使用更加形象直观的表征方式,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应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多采用通俗化的表达方式,使普通大众能够更好的理解报告的内容。

(2)利用监测系统掌握的环境家底和历史数据引导污染防控。污染防控防什么、控什么、防控到什么程度,这些指标内容、防控目标的确定都需要实实在在的监测数据支撑。

(3)利用监测成果服务行政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污染物排放许可、危险废物经营许可、放射性废气废液排放量审核、固体废物跨区域转移、污染防治设施的拆除和闲置批准等环保行政审批项目的操作执行都需要开展相应的环境监测工作,并出具监测报告,支持项目审批执行。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县级市环境监测站要积极谋发展、细规划,逐步推进“由被动变主动、减少行政干预”的环境监测工作局面,切实履行环境监测站的公益职能,推动环境监测事业大步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51-03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物流需求的迅猛增长。南京市作为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其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程度。南京市物流企业众多,并建设有四大物流基地,但多方面原因导致南京市物流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成为南京市的“瓶颈产业”,限制了南京经济的发展,导致有效需求下降。

据测算,南京市物流弹性系数值基本维持在3左右[1],说明了南京市经济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很高,物流能力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南京市经济总产值增长约3个百分点。本文首先论述了南京市物流行业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南京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南京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货物运输总量持续提升

截至2012年12月末,南京市物流业全年共运输货物4.20亿吨,比上年增长6.2%。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2012年南京市经济总量超过7 200亿,比2011年增长12%,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物流需求旺盛,货物运输总量持续提升[1]。其中,公路2.20亿吨,增长11.1%,明显高于全年运输货物增长率。高增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和B2C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1.51亿吨,增长7.1%,略明显高于全年运输货物增长率,这与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加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达70%,使远洋运输贡献率回升。航空运输6.69万吨,增长10.0%,航空运输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铁路和管道货物运输量分别为1 805.83万吨和3 076万吨,与2011全年相比分别下降0.8%和19.2%。部分因素是宏观经济增速减缓,值得注意的另一因素是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工业能源消费的小幅增长使得大宗物资运输有所减少。

(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南京市物流业增加值485.2亿元,比2011年增长11.2%,低于全国16%的增长率。同年南京市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7%,而上海市为13.1%,武汉市为11.1%、深圳市为9.41%;相比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南京市物流业发展速度偏低,未能满足社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 126.2亿元,比2011年增长13.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6%,比2011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成本进一步下降,物流效率逐步提升。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如上海市为12%,南京市物流成本依然偏高。

(三)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

随着南京市经济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南京市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长[2]。截至2012年底,南京市物流企业有3 000多家。但是,资产在1 000万以上、从业人员超过50人,不到500家,所占比重不足1/6。总体来说,南京市物流企业规模偏小,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资产千万以上的运输企业也仅是配备叉车和托盘,不少企业甚至基本靠人力搬运装卸。另外,模糊的物流理念和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是从事物流单一环节的运作如运输或仓储服务,难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一体化物流运作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抽样调查的300多家交通部重点企业中,亏损及微利企业(营利10万元以下)比重接近一半,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偏高,利润率较低。

总的来说,南京市社会物流需求比较旺盛,以占南京市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产业为例,大量的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输出会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3],另有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苏果、苏宁等大型连锁超市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现有的物流企业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冷链物流市场。南京市现有社会车辆中几乎没有专业冷藏车或保温车,服务冷链物流的车辆多为普通车辆加冰柜的形式,难以满足冷链物流对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要求,以及装卸货物时湿度温度的控制。

二、南京市物流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法律来管理物流业,现如今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在某些定义、术语等方面都是有一些冲突,或者定义不清,当发生纠纷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4]。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关于物流行业的规划与指导以及发展战略,但是很多的规划都还只是停留在战略角度,可操作性低,一些措施难以有效实施。政府的实际支持有限,严重影响了物流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

另外,物流行业同时受到公安、交通、环保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都制定了本行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物流企业时刻都要遵循这些部门的规章制度,又要及时了解新的规定,多头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关于资金支持方面,大型企业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较有优势,而物流企业多属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政府资源相对较弱,再加上经济效益不佳,使得物流企业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等方面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帮助,这就直接导致企业建设、发展的停滞[5]。

(二)物流公司人员流动性大,物流人才匮乏

南京市物流企业一半以上属于“家族企业”,通过家族人的艰苦创业,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也使得公司的重要职位都是由家族内部人担任,随之而来的是裙带关系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6],公司可选拔的人才有限,外部人员发展空间较小,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以驾押人员为例,这类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的很多,对公司的运输流程刚熟悉就辞职离开,这样就会导致驾驶人员与运输车辆衔接不上,出现“有车无人”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输效率,更难以选拔出懂业务的基层管理人员。

家族式中小物流企业的另一问题是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管理水平和管理观念落后[7]。公司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却没有人会用;再加上物流人员流动性很大,有的人员在了解技术装备后就会因为某些原因离职,使得先进的技术成为了摆设,人才与设施不匹配导致运营成本上升。此外,人才的迅速外流使得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成本上升,直接导致管理者对人才培养采取谨慎态度,专业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一线物流工作人员难以深入了解到现代物流理念、管理运作模式等,缺乏物流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物流成本偏高

不久前,国家刚刚对油价进行提升,尤其是柴油价格的变动对物流公司的影响巨大,这就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以城市交通单双号限行为例,当地车辆拥有一定的优势,企业为了争取这些资源不得不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8]。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效益,信息化水平较低,公司不得不使用大量人力劳动,这会导致不少人为失误,而为了更正这些错误所进行的工作,又再次增加了成本。运输过程较容易产生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运输环节的卸载搬运次数过多,运输时间较长,也会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且车辆过路费、过桥费高,以及超载等问题造成的罚款,都会使物流成本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营改增”使得物流企业实际税赋有所增加,平均提高了约1.2―1.3个百分点,主要是无法获得有效而完整的进项税票据[9]。以车辆加油费、车辆维修费等为例,占企业成本60%左右,却难以取得票据,造成进项税抵扣不足而实际税赋增加。

三、加快发展南京市物流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为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物流企业要想迅速发展,只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调控作用,创造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

今后政府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物流业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使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2.物流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是保障物流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要鼓励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

3.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中小物流企业贷款、税收等问题上放宽政策,解决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原因而发展缓慢的问题[8];同时,引导小微企业加强联盟与合作或效益较好的物流企业兼并和重组小微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高服务水平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4.协调规划

政府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已经建设完成的江北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为例,引导更多企业入驻空余场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发挥物流集聚效应。

(二)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要实现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靠专业素质较高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因为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赢取市场,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引进、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高校引进

近年以来,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办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所以首先可以从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中通过招聘方式引进物流人才。对招聘来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公司可以将其放到工作的第一线,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更加清楚、深刻的了解。

2.加强员工培训

物流企业在重视对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所有员工物流知识的普及、服务态度及业务水平的锤炼,这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以运输类物流公司为例,其一线工作人员主要是由驾驶人员组成的,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衣衫不整、野蛮装卸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服务态度较差,缺少基本的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为企业员工提供成长的阶梯

内部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了解,更关注企业的长期长远发展,所以重视从内部选拔人才,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使优秀的人才更有信心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10]。

4.注重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物流公司应该让一批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与管理理论丰富的专家进行广泛交流,从中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思想,吸取大型物流企业、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注重物流成本的控制

1.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物流基础设施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因素,中小物流企业如果仅仅是依靠叉车和托盘甚至是人力搬运,是不能保证物流装卸活动安全、快速进行的。以总成本最优而非分项成本最低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引进部分自动化的设施如带式传送机、叉式装卸车等。

货物运输时首先应该考虑整车运输,提高车辆的满载率,降低货物的运输成本;同时,针对回程车,需要在信息共享的平台中寻找货源并进行整合,降低车辆的空驶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注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础。虽然信息化的投入较大,但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减少人为造成的过失,使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进而实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的。

3.实施物流业务外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只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进行发展的,应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合作伙伴关系必然要求强调合作和信任。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提高信息共享,降低库存和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改善相互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就需要认真分析、明确自己的核心优势所在,将非核心的部分物流业务进行外包,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除了要识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外,还要注意核心能力的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定期总结,不断完善。

4.加强物流库存成本控制

首先,库存数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既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其次,存货应该具有互补性,提高仓库利用率[11]。再次,仓库要及时应用仓库管理软件,减少人工操作。最后,对于库存成本的管理要严格,要有详细的进出库管理清单,管好库存资金。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南京市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颇多。本文分析表明,虽然近年来南京市货物运输总量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为支持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完善物流业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注重物流资源的整合、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外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7-14.

[2]潘尤兴.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10-22.

[3]经静波.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4):15-16.

[4]郭毓东,徐亚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经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13-15.

[5]张娇.关于公司物流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1-23.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45):34-35.

[7]杨烨.对我国物流业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企业导报,2012,(2):5-8.

[8]吴英华.政府如何推进我国物流业发展浅议[J].甘肃科技,2009,(21):14-17.

篇6

为了了解分段式、多学期顶岗实习模式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物流管理113007、08班完成第一阶段顶岗实习归校后,学院对两班共55名学生展开了“关于11级学生顶岗实习体会及意见”的问卷调查。由于这两个班级是第一批参加分段式顶岗实习的班级,所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份,经过资料整理、频数分布分析和饼图分析后,清晰的了解到分段式顶岗实习模式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模式的实施现状

(一)11级学生顶岗实习基本情况。多年来,我院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顶岗实习,物流管理专业11级学生的实习地点是苏宁北京物流园区,工商管理专业11级学生的实习地点是北京电信有限公司进行,市场营销专业11级学生的实习地点是北京电信有限公司、北京鼎极摄影有限公司。第一阶段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都得到了实习锻炼,为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找准了方向;同时,企业也得到了大批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取得了双赢效果。

(二)实习的具体开展方式。经管学院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三个专业共六个班级于2013年5月20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开始第一个阶段为期8个月的顶岗实习工作。在苏宁物流园区的工作,主要分布在物流流水线作业的各个环节上,可以适当轮岗;在北京鼎极摄影公司的工作,主要是销售代表、销售店长等;在北京电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主要是电话呼出与呼入工作。实习结束时,有80%的学生圆满完成了顶岗实习工作,甚至有的学生过年没有回家,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表彰。

二、第一阶段顶岗实习实施成果

(一)改变了传统顶岗实习模式。第一阶段顶岗实习的成功实施,彻底改变了经管类专业的传统实习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之路,为进一步的实习改革打下了基础。

(二)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分段式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第六学期,实现了工学交替,践行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学生不仅能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而且可以将实践体验带回课堂,将理论知识深化,增强职业素养。

(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顶岗实习,使学生提早体验了企业的工作与生活,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进行了预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就业做好了准备。

(四)教师下厂全程监督、指导,一举两得。在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师跟随学生一起下厂,一方面与企业一起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在企业承担一定的工作,锻炼增强实践技能,真是一举两得。

三、问卷调查结论摘要

(一)两班有96%的学生圆满的完成了本次顶岗实习。

(二)参加实习的学生中,77%觉得这是一次锻炼自我的好机会,76%的学生表示愿意愿意从基层做起,并有信心争取脱颖而出。

(三)通过实习,52%的学生表示最大的收获是良好的适应能力,23%的学生表示收获了人际沟通能力,20%的学生表示收获了团队合作能力,5%的学生表示收获了专业技能。

(四)实习结束后,61%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在实习单位工作,有65%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是就业的预习,85%的学生愿意选择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

四、调查分析显示的问题

(一)以“专业对口”为基础,急需探索“轮岗制度”。调查显示,专业对口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另外,由于企业中存在多个环节的不同工作,学生希望有轮岗机会,体验不同工作。

(二)顶岗实习的时间点和时间段有待优化。为了更好的迎合企业需求,取得双赢效果,顶岗实习的时间必须考虑企业、学校双方的需求,现在实施的八个月实习制度,是在迎合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制定的,学生离开学校时还没有完成第二学期的理论学习。这导学生无法坚持实习、监督监管不利,学生多次调岗等问题。后续,如果需要继续保持5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索更符合学生培养与企业工作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三)缺乏顺畅的校企沟通和学生管理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实习中出现了学生无故离岗、单方面辞职、企业单方面开除学生、学生实习成绩缺失、学生无法寻找到工作兴趣、学生遇到问题无从解决等问题,这些都在警示建立顺畅的校企沟通与学生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四)顶岗实习的培养制度、教师指导制度及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在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在考虑企业需求的时候,忽视建设顶岗实习培养制度、专业教师指导制度、成绩考核制度,出现了顶岗实习缺乏准备,教师下厂指导浮于表面、实习成绩单方面考核等问题,缺乏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亟待完善。

篇7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Hyperuricemia Prevalence in Beijing/WU Peng-tao,ZENG You-q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08):055-05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in Beijing an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Method: 900 cases physical adult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in Beijing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y were given routine physical and uric acid detection, the prevalence situation of hyperuricemia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observed,and the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Result:(1)There were 80 cases with HUA among 900 people,the incidence rate was 8.89%.The incidence rate in people less than 40 years,40 years to 50 years,51 years to 60 years and more than 61 years old were respectively 0.90%,5.56%,12.96%,15.38%,the incidence rates grew following ages,the incidence rate of women was 7.31%,which was lower than 10.39% of male.(2)Gender,age,eating red meat,alcohol,BMI,high cholesterol,kidney function decline were major risk factors of hyperuricemia in Beijing(P

【Key words】 Beijing; Medical groups; Hyperuricemia; Present situation; Risk factors

First-author’s address:Beijing Space Center Hospital,Beijing 10004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8.020

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HUA)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是痛风发生的生化基础[1],且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脂代谢紊乱等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明显增高[2]。据报道我国HUA患者约有1.2亿,对我国人口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但各地HUA发病现状存在一定差异,其防治方案的制定存在一定困难,查出诱发因素,做好积极的预防是有效减低其发生率,减轻危害的最有效方法[3],为此笔者对北京市体检人群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该病发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北京市区来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格检查的900名成人,在常规体检的同时给予尿酸检测,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462例,女438例;年龄19~68岁,平均(43.25±18.15)岁。

1.2 调查方法 由经培训后的内科医师和护理人员向被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并指导其填写相关信息,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运动情况、饮食情况、饮酒及吸烟史等;并由实验室检验师采集受检者静脉血,测定血脂、血糖、尿酸水平及肝功、肾功。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并由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体检医师采用统一的检查工具,测量入选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1.3 尿酸测定方法及诊断标准 受检者禁食12 h,禁饮6 h,抽取肘正中静脉血5 mL,应用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尿酸酶比色法检测血尿酸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检测。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绝经前女性血尿酸

>350 μmol/L;男性及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 μmol/L[4]。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北京市体检人群HUA现状 900例体检者检出HUA 80例,发病率为8.89%,61岁人群分别为0.90%、5.56%、12.96%、15.38%,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北京市体检人群HUA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饮酒、BMI>24.0 kg/m2、高血糖、高血脂、肾功能下降体检人群HUA发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BMI≤24.0 kg/m2、血糖、血脂、肾功能正常人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次/周体检人群HUA发病率依次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北京市体检人群HUA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性别、年龄、食红肉、饮酒、BMI、高血脂、肾功能下降是北京市体检人群HUA的主要危险因素(P

3 讨论

3.1 概述 HUA不仅是导致痛风发生的关键因素,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现HU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6],屈炯堂等[7]对北京市退休老年人HUA发病率调查研究发现男性发病率高达13.8%,女性达到6%,该病的高发严重影响我国人群的身心健康,因此调查其发病现状和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案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3.2 北京市HUA现状 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体检人群HUA发病率为8.89%,与邓娟对城市调查14.9%的发病率比较,处于偏低水平。其中61岁人群分别为0.90%、5.56%、12.96%、15.38%,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男性体检者HUA发病率为10.39%,女性为7.31%,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屈炯堂等[7]研究结果比较本调查样本男性发病率较低,而女性发病率偏高,考虑与本样本选择年龄范围相对较宽有关。

3.3 HUA影响因素分析 屈炯堂等[7]研究报道性别、超重、肾功下降、高脂血症及血尿素增高时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张平等[8]研究证实,男性、饮酒、每周食红肉3次以上及肥胖可增加高尿酸血症发病的风险。本研究调查发现高龄、男性、食红肉、饮酒、BMI>24.0 kg/m2、高血糖、高血脂、肾功能下降体检人群HUA发病率较高(P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各项生理功能均出现明显下降,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合并症明显增多,同时饮酒、吸烟史高于年轻人群平均水平,多种因素均可导致高龄人群HUA出现高发病率[9-10]。男性人群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嗜好明显多于女性,对HUA的影响十分关键,因此加强高龄男性人群检测非常必要[11]。肉类是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尤其是红肉,食入红肉越多,吸收入体内的嘌呤量也高,相应增加了尿酸产生量[12]。长时间临床研究一致认为饮酒与HUA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是由于乙醇代谢过程中,快速过度地消耗了三磷酸腺苷,而增加了尿酸的产生,另外其代谢可产生大量的乳酸,而竞争性抑制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导致HUA的发生[2,13]。肥胖多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增加尿酸盐重吸收率,降低尿酸盐的排出,而导致HUA[14]。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水平增高,可明显损害肾小管,严重影响尿酸排泄能力,另外升高的尿酸也可抑制TG分解酶,延缓TG分解,导致机体血脂水平升高,形成恶性循环[15]。肾脏是尿酸排泄的唯一器官,肾脏功能下降,势必导致尿酸排泄障碍,而诱发尿酸在机体内蓄积,引起高尿酸血症[12]。

综上所述,北京市体检人群HUA发病率相对较低,以男性高龄发病为多见,性别、年龄、食红肉、饮酒、BMI、高血脂、肾功能下降是北京市体检人群HUA的主要危险因素,减少红肉摄入、戒酒、减肥、合理的控制血脂,保护肾功能是预防HUA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颜刚,阎胜利,李长贵,等.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痛风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7):553-556.

[2] Kanbay M, Segal M, Afsar B, et al.The role of uric aci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Heart,2013,99(11):759-766.

[3] Kanbay M,Senchez-Losada L G,Franco M, et al.Micr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role in the brain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a potential role for uric acid as a cardiorenal toxin[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1, 26 (2):430-437.

[4]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喻.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988-989.

[5] 张静.血清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5):74-75.

[6] Ashtari F, Bah'ar M, Aghaei M, 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 in patients with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J].J Clin Neurosci,2013,20(5):676-678.

[7] 屈炯堂,刘本坚,梁美玲.老年退休人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1):1142-1145.

[8] 张平,张丽,魏双平,等.邢台山区高尿酸血症现状及影响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4):500-504.

[9] 武丽君,宋小芸,库尔班江,等.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250-253.

[10] 李华,罗军,何双喜,等.健康青年人群血尿酸、血脂水平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93-95.

[11] 陈涛,李卫,王杨,等.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49-52.

[12] 罗海良,饶晓毛,李荣芳,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康复效果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5):112-114.

[13] 李云霞,雒晓春,聂春燕,等.呼和浩特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3):179-181.

篇8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 现状 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篇9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 示范区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增长,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均简称为“示范区” )区域在安徽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带动安徽经济的“发动机”。而把环保作为重要价值取向,把环境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已上升为示范区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在示范区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符合示范区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现实和战略规划。

一、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本次我们将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示范区的上市公司,对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将企业分为汽车、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电器、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信息技术、制药、交通运输辅助业、其他等12个行业,本次调查共选取了43家上市公司,具体如表1所示。为了样本可比性,上市日期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

(1)示范区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及分析

1.从本次调查企业的性质看,国有控股公司有马钢铁股份等30家,占69.76%;外商投资企业有合肥三洋和巢东股份2家,占4.66%;民营资本控股公司有安科生物等11家,占25.58%。从调查来看,示范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分布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为辅的格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然对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民间资本比例有了很大的增长,显示了民间资本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会成为示范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2.从本次调查公司的股票代码类别来看,主要有主板、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三种,其中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有31家,占72.93%;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有11家,占25.58%,创业板上市公司1家。从调查可以看出,在示范区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背景下,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将共同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板块将与主板形成良性互动,创业板股票也开始崭露头角。

3.从本次调查公司的行业结构来看,涉及门类很多,既有传统产业,又有新兴产业;其中电器和化工均有5家,各占11.63%,有色冶炼、建材和汽车各有3 家,各占6.98%,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信息技术、制药、交通运输辅助业等均有2家,各占4.65%,其他行业各有1家,合计12家,占27.9%。从总体来看,示范区上市公司涉及钢铁、汽车、有色金属、家电等多个产业,但主要以化工、建材和汽车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但信息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稿)规定,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年度环境报告和临时环境报告。从示范区行业来看,涉及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17家公司属于重污染行业,占39.53%。由此可见,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否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而且关系到企业能否满足相关利益者的披露需求以避免被资本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及分析

从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表现在企业基本情况、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为了样本的可比性,这里选取了公司2010年报)三种基本形式来披露:

1.企业基本情况:根据企业官方网站信息收集得知,有23家即53.49%的公司选择在企业基本情况中反映了环保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披露环境方针与目标;有9家公司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家公司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QHSE)管理体系,说明多数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环保理念,自身也充分认识到需要绿色理念打造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如国通管业),企业只有秉承“节能动力倡导者”的使命,才能取得核心竞争力。(如全柴动力)

2.企业招股说明书:有13家即30.23%公司选择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有关环境风险及对策、环境投资项目、影响和措施、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主要分布在风险因素、业务发展目标和募集资金运用等几个方面。这些上市公司都有着共同的环境信息特征:普遍重视环保问题,以环保建设与生产建设相协调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遵守环保法规,并致力与企业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体制的建立,如皖维高新设立专门环保机构——安全环保部;募集资金运用都详细披露了环保投资项目、金额及影响;开始涉及环保费用和环保方面的或有负债的披露,如安纳达披露了环保费用的具体金额并对环保费用作了预计。

3.年报:有9家即20.93%的公司选择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主要分布在董事会报告的公司经营情况和对未来展望部分,披露环保政策风险以及公司具体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的效果等,体现了公司节能环保的理念。相比招股说明书而言,披露比例较低的情况来看,反映了目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还主要基于强制性动机,因此企业目前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相关环保支出。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1)尽快完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法规

要使企业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就必须尽快完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法规,要具体明确公司应披露环境信息内容、形式、披露权利与义务等细则,尤其是要规范对环境成本、环境费用及其效果等内容的披露, 这样可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才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常态化。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上来制约牺牲环境的违法行为,才能促使企业认识到,信息披露是其减小自身环境风险不可或缺的一环,进而迈向更加主动的信息披露。

(2)政府监管部门应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发挥利剑作用

2008年国家环保部针对上市公司环保监管推出绿色证券的三驾马车,即上市环保核查制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一批高耗能、重污染上市公司资本的扩张,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但是,针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法规只要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只是参照执行,也就是说法规缺少刚性约束措施,这样很难引导上市公司下决心去改善环境。有了好的制度作保障,还要保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行,既要增加企业违法的高额成本,同时还要打开环境诉讼等维权的快捷渠道,企业才会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V??]( H$ d0 U1 }; f/ S) t* f自觉开展环保工作。

(3)以上市公司为推手,逐步推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立

上市公司一般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公众关注度较高,无论是污染是否严重的企业,只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就理应成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主体。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最透明的、最公开的,企业对投资的环保设备、为减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等环境信息的采集相对比较容易、客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条件已经成熟,所有上市公司都应该环境会计信息报告,再逐步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1)环境风险还继续存在

调查显示,问题引人深思,示范区上市公司基本披露了环保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产品、环境荣誉等正面信息,而对于环境处罚等负面信息是避而不谈,仍然存在应付检查、报喜不报忧等问题,并且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在企业基本情况简介和招股说明书中。而年报是广泛被认可的公司和投资者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是最低成本而效率最高的交流方式,但是并没有作为上市公司披露环境责任的主要工具。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化,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全方位的环境状况;同时示范区要高度戒备投资所带来的环境风险,切实把好“环境门槛”。

(2)政府还有更大作为

调查显示,示范区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有关环境方面的财务信息,主要集中在环保投资、税收减免、排污费、资源税以及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赔偿以及诉讼等支出,这一数据反映了环境负债和环境风险、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没有真正受到证监会、银监会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的重视。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真正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规范环境信息公开原则,真正引导企业走低碳、节能、环保的提升式承接之路。

(3)企业应尽早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调查显示,示范区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制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不管从生产规模、还是技术工艺,对环境成本都是被动接受的,更谈不上进行环境决策,有效地防范环境风险了。这种现状令人堪忧,环境成本已经成为企业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防治污染损失的赔偿时企业的或有负债,一旦发生巨额环境成本,企业就会无力回天了。目前,财政部,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三个部委正在研究制定环境税政策,环境税的开征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的环境成本,企业应尽早未雨绸缪,考虑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稿)》的规定: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

[3]印丹蓉、王建明·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J]·生态经济.2006(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81-0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外来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的巨大影响力量,使得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境。因而,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和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关心国家发展,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到社会上多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偏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弱化,责任意识欠缺

青年学生本应是最富于理想和抱负的,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的大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目标限于功利,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的心理。他们普遍认为理想远、大、空,可望而不可即,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他们关心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自身的发展状态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不少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真正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结合起来。

(二)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因而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实践少之又少。个别同学忽视德育、不注重全面提高素质,这些直接导致大学生德育意识淡化,甚至极个别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不少大学生纷纷追求生活的潮流化和高档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倾向,追求时尚、贪图享乐的思想在大学生中盛行。

(三)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认知和行为脱节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统一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不道德的丑恶行径表示愤慨;另一方面,自身面对不道德的事情不仅不去阻止,甚或参与其中。他们有真善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是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举例如下:

1.基本文明礼仪的欠缺。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天之骄子,素质高于一般群众,但是语言粗鄙成为时尚。校园中,打赤膊、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已是见怪不怪了;至于乱扔废物、随地吐痰更是司空见惯。

2.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据调查,大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在各个高校都较为普遍,甚至已不被学生认为是失信行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报道,轻者受到各种处分,重者则被勒令退学。

3.恶意拖欠学费。新学年开始,家长为孩子存足学费,期待孩子圆满完成学业。却有部分大学生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上缴学校,擅自挪作他用或者存入银行进行“增值”。

4.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但是,有极少数学生诚信意识欠缺,到期不还,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也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5.毕业时的不诚信行为。首先,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涂改成绩及所获荣誉造假。其次,随意签约、毁约,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另外,少数毕业生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四)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前进动力

新形势下大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前进动力。在精神状态上,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愿意用心做事,反倒攀条件讲待遇;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工作,更不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生活方式上,贪图安逸,讲求享受,缺乏奋斗的动力和坚持。心理承受力较弱,无法承受挫折,不能正视人生的矛盾。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途径分析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应依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就高校而言,学校的教育和导向成为了决定学生意识走向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高校德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途径。

个体道德的形成一般说要经过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付诸道德实践等几个阶段。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真理性的道德知识,明确是非善恶标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但在这其中受教育者所获得的只是理论知识,必须将之付诸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能力。因此,高校德育应从培养道德知识入手,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并检验青年大学生真实的道德能力和素质。

(一)注重道德理论培养,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于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理论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反映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生活,尊重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

(二)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制,以管理促德育

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依靠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制度安排以其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基本属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外在环境和秩序保障。

高校应把德育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具体化、规范化高校德育评价标准。在严格的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逐步引导大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同时,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应整合并修改现有成绩为先的评价模式,在大学生评价的量化指标中加大道德评价的比重,增加德育量化的可操作性,将现有道德标准具体化,避免假、大、空地谈道德教育,避免重智育轻德育的评价模式。

(三)贴近学生实际,将德育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要针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态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教育,而不是僵硬地说教或就事论事地随机教育。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灵活、丰富、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得提高。学校在做好文化课讲授的同时,可以通过名人讲座、名著导读、影视欣赏、文艺表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健身娱乐活动等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把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这些课外活动之中,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加强德育实践,在实践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

正确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教育、启发和影响。道德能力不仅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形成和获得,而且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德育实践,将道德认知教育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以道德的知识、理性和智慧去认识和理解现实的道德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去深化道德认知,发展道德理性,提高道德能力。

参加社会道德生活实践锻炼,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优化道德心理结构有效的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大学生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真实的道德生活,才能够激发其爱国、爱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其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等优良品质,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参考文献:

[1]曲洪美,刘国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困境与超越[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11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22-2

1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目前,市区供水水源80%来自地下水。由于长期集中和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使中、深层承压水由原来的单向径流变成了由漏斗四周向漏斗中心汇集的径流模式,形成了一个人工开采流场,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

2地下水开采现状

2.1地下水开采现状

经过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及实地调查,对湛江市区地下水总开采量及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逐年上升。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平均每年以8%~12%速度递增,2000年后地下水开采增速减缓,多年中层开采量按每年5%递增。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赤坎区,霞山区,及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次为麻章区及湖光区,总和占研究区开采量的80%。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占中层承压水开采量的33.3%。

2.2主要地下水开采集中区

以平乐为中心,赤坎、霞山、坡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分布有多个自来水厂:湛江市自来水公司平乐水厂、屋山水厂、开发区水厂、霞山水厂、东山水厂、东菊水厂、海滨水厂。总日开采量高达15-25万m3/d。这些水厂以抽取中深层地下水位主,是整个湛江市中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中心。

湛江临东水厂也是一个较大的集中供水的水厂,是湛江市中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随着湛江发电厂的建成,调顺铁路至许屋一带,将会是湛江市深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

3地下水流场的演变及分析

3.1浅层水流场

浅层水一直未作为集中供水水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农村人口生活,呈点状分散开采,开采量总体较小。埋藏浅,直接接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至今未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其流场保持天然状态,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地下水多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平面上形成了以补给区为中心向四周径流。

3.2中层承压水流场

中层承压水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采,开采量随城区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增大。其变化过程如下: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龙划水厂为中心的降落漏斗;70年代,区域水位降落漏斗进一步加大,仍以龙划水厂—麻斜一带为中心;80年代起,在麻斜、临东、平乐、南油基地、沙湾、赤坎、调顺等地增加了集中开采点,降落漏斗范围亦向这些地段及四周扩展,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霞山中心水厂;90年代漏斗中心逐渐北移,漏斗中心位于霞山—海滨宾馆一带,至1995年,漏斗中心已由霞山逐渐移到平乐一带,在霞山—麻斜—南油—赤坎集中开采地段形成了一个大的漏斗中心区,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值31.77m,4m降深线已扩大至新圩及东海岛民安、东简等地;从1996年到1999年,开采量有所减少,漏斗中心区水位有所回升,而边缘区仍继续下降,漏斗面积继续扩大,降深线已扩大到太平—西湾盐场—龙安—蔚律一带;2000年后,需水量逐年增大。随着临东水厂的投产,在其周围已形成一个小漏斗。而平岭一带则成为局部分水岭。

3.3深层承压水流场

1973年以前,开采量少,水位变化不大,只在有地下水开采的麻斜、巴东和调顺形成局部小降落漏斗。至1979年,原已形成的几个小降落漏斗逐渐连通,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分别在霞山—麻斜—巴东—调顺;至1985年,中心孔水位下降值15.08m,降深10m界线已到达了赤坎、调顺、麻斜、巴东、北月、陈铁等地;至1990年,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平乐—南油一带;1995年,-6m标高等水压线已扩至西部的麻章—平岭、东部的南三巴圩一带;1996-2000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部分监测点水位略有回升;2000-2009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其中2004-2007年水位略有下降,降幅3-5m。

综合分析历年长观孔水位监测资料,认为影响地下水流场变化的因素主要为开采量,其次为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及水文地质条件,另外潮汐及降水量也影响着地下水流场的变化。除人为开采导致水位形成降落漏斗外,许多因素也能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如河流人工改道;修建水库、筑坝;新建、扩建水源地;道路硬底化范围的增加;修建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的降水工程、改良土壤等都能使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形成局部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4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对中、深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降落,引发了水资源衰竭( 地下水位区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4.1地下水位下降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 多年历史,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为城市供水的开采层位,由于开采井布局的不合理及大量集中开采,集中开采区已明显出现地下水资源衰竭现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最终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中、深层承压水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分别于1965年和1974年形成,并在尔后地下水的不断增采中扩展,尤以近20年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而逐渐扩大。目前,降幅超过2 m 的漏斗面积已超过1 000 km2,漏斗中心水位已低于海平面21m; 漏斗影响范围(半径) 已超25km,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其中南西方向已超过35 km; 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扩展速度比中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更快。

4.2地面沉降

4.2.1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过程

湛江市自50年代和7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随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日益增大,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也不断地扩展和加深。湛江市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1984(第Ⅰ期)年,此后于1989(第Ⅱ期)、1999(第Ⅲ期)、2001(第IV期)年又进行了三次地面Ⅱ等水准测量。湛江市1984-1989 年地面沉降速率达11.9 mm/a,沉降量10-20 mm,最大沉降量59.7mm ( JC72),累计沉降量以原已形成的2个沉降中心潜水学校与沙湾较大,潜水学校为139.6 mm,沙湾为136.9 mm;1989- 1999年地面沉降速率达4.95 mm/a,沉降量为10-30mm,最大值为49.5 mm( JC18) ,累计沉降量仍以潜水学校和沙湾最大,分别为175.8 mm 和168.4 mm;1999-2001年除滨海平原软土分布区继续沉降外,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稳定或略有抬升,沉降量多小于10 mm。不同时期各沉降中心的沉降量和沉降率不同,发展趋势也有明显差异。赤坎沙湾、霞山潜水学校和湛江化工厂3 个地面沉降中心的地面沉降速率经历了由慢-快-慢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缓慢沉降期; 铺仔圩沉降中心和霞山儿童公园附近的沉降速率由慢变快,尤其在1999- 2001年间,沉降速率成倍增长,目前正处在高速沉降期。总体上地面沉降仍在继续发展。

4.2.2研究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区地面沉降幅度相对较小,影响因素多,机理较复杂,沉降中心与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不甚吻合。但是总体上,湛江市地面沉降是由于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地下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头变化(图1),导致土层(包括含水层、软土层、硬土层)中的孔隙水发生变化,引起土层承受的上覆地层的有效应力改变而产生的土层压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