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19: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孩子在小时候显得像个小大人似的,很懂事,很听话。可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到青少年的时候,脾气越来越不好,你让他上东,他偏上西,整个一“叛逆”形象。孩子大了,为什么反而不听父母的话了?科学家最近发现,原来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期有“弱化”现象。
过去对青少年叛逆的解释是不良家庭教育的恶果和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让父母头痛的有两点,一是任性,二是叛逆。过去心理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一直试图解开青少年在这个时候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谜团。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它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
过去对青少年任性和叛逆的解释是,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出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
也有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认为,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这些说法虽都有道理,但也都有明显的漏洞。
青春期的孩子对人们脸上的悲伤和生气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
英国科学家大卫・斯丘斯教授在都柏林召开的英国协会科学节上说,最新的科学试验证明,青春期的人大脑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紧张。伦敦的儿童保健协会发现,在青春期,对人们脸上的感情表达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尤其对悲伤和生气这两种感情,青少年往往很容易忽视掉,而这两种感情恰恰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对他们产生的感情。
这种能力的下降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脑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说:“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确在他们的社会智力方面会变得迟钝,这也许反应了大脑的结构发生变化,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基因和荷尔蒙发生了变化。”
识别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男孩比女孩差。
斯丘斯检测了600名年龄在6至17岁之间的孩子“解读”图片上表现出来的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他进行这一研究是受到了男孩儿比女孩儿识别表情能力差的观点的启发。有观点认为,无法识别别人情感的“孤独症”仅仅是男性大脑的一种极端现象,根据这一理论,所有的男子都是孤独症患者,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有些人会比其他的人更孤独,而且青春期的男孩儿孤独症的普遍性要高十倍。
斯丘斯进行的试验显示,6岁的男孩儿中有70%在识别别人感情的能力上比女孩儿的平均能力要低,而且20%的男孩儿比大部分的女孩儿要差。斯丘斯教授说,这种差别对教师来说倒有一些意义。他说:“除非教师意识到有些男学生不能读懂他们脸上的表情而采用别的方法,否则试图用相对微妙的方法比如皱眉或者暗示自己已经生气了来控制他们是没有用的,男孩子不理睬这种暗示,因为他们不能读懂这种含意,倒不是因为他们叛逆。”
不过,斯丘斯教授说,尽管在统计上男女明显有这方面的差异,“但在其他的试验中,我们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有差异,比如记忆别人的脸或者说一说是否有人直接在看你。”
专家怀疑,大脑“弱化”只是青春期大脑变化带来的一种副产品。
为什么识别别人情感的能力下降,斯丘斯说,他猜想这种能力的下降可以延伸到对语调的差别能力上,对语调进行判别也要用大脑的同一部分,但是试验没有直接测试这种能力是否会下降。他说:“这种青春期早期的社会能力低下对试图管教蛮横的青少年的许多家长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这是生物学上的现象,而不是文化上的,是这个阶段大脑发育的功能所致。”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个人的心理发展在青春期阶段是自我觉醒、自我概念成长的初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想要表现为一个成年的人,但是并未成熟的他们所能够表现的,自然而然的是对家长、老师等权威进行反抗。这在个体意识完全觉醒以后,的确无法理解,可是对于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而言,产生逆反心理是他们用来应对自己成长需求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手段。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青少年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青春期,家庭对于子女的人格、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家长与子女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突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解决冲突、解决逆反心理对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影响问题,已成为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1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1.1逆反心理的定义近几年来,逆反心理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大家都是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角度来对它加以定义,在国内外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献中的“逆反心理”定义近十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行为说、情绪说、压力说、态度说和主体需要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逆反心理进行了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它在青少年学生当中表现尤为突出。”
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它是以怨恨、恐惧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为特征所持的态度,因此常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情绪性。它以反对改变已有状态为基调,是在他人宣传说服的过程中不肯接受说服而激化为相反态度的。
1.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期。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
超限逆反,这是由于作用于主体的信息量过大或者信息内容长时间地机械重复而导致主体滋生的抗拒心理;信度逆反,是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可靠性发生怀疑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禁果逆反,通俗地讲,就是越是禁止的东西越具有吸引力。青少年对未知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极易产生这种逆反心理;自主逆反,是指主体的自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
从上述表现中,我们得知,逆反心理与一个人的好奇心、探索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这是逆反心理积极的方面。它对于个人的独立性、社会性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对于个体的成长都有害处。对于青少年而言,基于好奇心、独立性的逆反心理可以帮助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成长,对个体的心理成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正是因为有反抗、有冲突,才会有内部驱力推动青少年的成熟发展。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倾向的减少逆反心理,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逆反心理的好的方面,而是偏向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很多青少年并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其思想和行为并不成熟.他们选择逆反心理和行为时。是幼稚而又无奈的。为了避免逆反心理对青少年人生发展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害.所以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调适,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叛逆期。
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尤其是由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虽然主要活动场所已从家庭转为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更从某种意义上凸显出家庭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在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因素得到发展,在他们自我感觉上.认为自己已经是与父母一样独立的个体。这个时期,他们与家庭的关系更需要注意。家庭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内部氛围、父母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等。
2.1家庭结构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在家庭人口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的健全完整。众所周知.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父母不和会造成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容易促使子女不安全感的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对父母往往有一种怨恨的心理.对父母的教导和言语会产生想要反抗的情绪。他们往往敏感多疑、自卑偏执,焦虑水平偏高,并且选择防御性的逆反行为。反抗父母的权威.使自己摆脱父母离异给自己造成的恐惧和不安。这种充满负效应的逆反心理虽然帮助青少年的独立性得到发展.却会对其将来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2.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s-。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引。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表现为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对子女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多表现为依赖、懒惰的性格和蛮不讲理的坏习惯。而且倾向于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也是和攻击行为相联系的。溺爱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而且时常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允许子女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而父母单纯的压制性策略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社会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青少年无法忍受父母的长期打骂。最终采取暴力的手段.结束父母的生命.从而达到自己的自由。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他们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基本上不论是从自我意识到外在的刺激正确与否.他都会产生逆反的心理,选择逆反的行为。即使有人告诉他.你的存在是必要的,是正确的,他也会叛逆地认为对方的话语是虚假的。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类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允许孩子独立做出决定,然后由家长给以建议.设计最后的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保持着作为父母的权威.同时尊重子女的情感,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2.3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二者均保持平等。才能使家庭关系和睦。在子女的青春期.父母的角色效能感下降.但是作为朋友的角色却不会丧失。父母不从权威的角色出发,而是从朋友的身份出发的关心,青少年就比较容易接受,对父母的言行,盲目的逆反程度就会减小。
另一方面,在家庭氛围中还存在亲密度的问题和交流沟通的问题。我们在对一位离异家庭的初中生的访谈中发现,该生对于离异的父母双方有完全迥异的态度。虽然她由父亲养育,但是对于父亲,她较多采用敌对和反抗的行为,在父亲眼中,她十分的叛逆和不驯。相反,在她母亲的眼中,她显得十分懂事,而且有什么心事,她都会向母亲诉说。至于原因,该生很明确的表示,她的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极少与她交流,只会偶尔的关心她的学习成绩,父女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一旦在她的学习、生活中出现某些问题,她父亲就会采用责骂的形式。而她的母亲,虽然不经常在她身边,但是两人保持着电话和网络的交流,不仅有在学习方面沟通,她的母亲还会关心她生活、娱乐以及为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问题出谋划策。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许多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中。调查还显示,在一些结构比较完整的家庭中,亲子双方的交流不良也会造成许多悲剧。如此看来,亲子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氛围。
2.4家庭其他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从心理素质来看,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就会因为子女的一些轻微的逆反言行,产生愤怒的情绪和更为严格的教育手段,这样以来.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会更加严重。许多家长觉得不论怎么样责骂叛逆的子女,都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对于青少年而言,言传不如身教,说再多的话语.不如以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榜样,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逆反的情境。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家庭教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家庭认识和对策
青少年逆反心理对于其学业和成长的影响是许多家长最为关注和苦恼的问题.这被认为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负效应。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理解、沟通、括动三方面来减少负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问题。
理解,是对青少年心理自然发展阶段的理解.这个时期其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理解并不能只是嘴上和态度上的理解,为了形成事实上的理解,家长还必须了解子女当前具体的情况,这就需要与教师及其他家长保持联系,对于任何可能引发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的因素,要在前期就做好预防。否则一旦影响造成,再怎么说理解,就变成了纵容。
沟通,建立于亲子之间平等地位的沟通非常必要。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沟通不良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亲子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也容易造成双方的不满。家长应该主动地与子女进行交流,对于青少年的关注不应当只局限于学业,如果认为青少年不愿意与自己沟通,那么应该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述,任由青少年的疑问或者反对,两者甚至可以进行一定的辩论,这都会促进双方的了解。针对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青少年,家长们言语也许根本不会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沟通交流。
活动,必要的家庭活动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良好方法,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开展活动,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从而避免消极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行为给亲子关系带来不良影响。
4结论
首先,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的离异会增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确促使单亲家庭子女的成熟性、独立性高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但是,对于个人健康的心理发展而言,有很大的害处,不利于青少年今后的人格发展。
青春期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青春期抑郁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没兴趣,甚至对原本很有把握的事情都会感到悲观,甚至失望。就像案例中的小科一样,其实,小科考上重点高中基本没问题,但这并未让他高兴,反而让他变得更消极。
青春期抑郁症的另一特点就是患者常常感觉自己的身体不舒服,经过医生检查后,又没有发现明显的身体问题;患者常常感觉自己健康有问题或精神不正常,陷入自责的情绪当中;和同学们在一起时,患者常常觉得没兴致,去学校又会感觉心烦意乱,想要逃避校园生活;和父母吵架后,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经常胡思乱想,想离家出走又伤心无力;自己想要的做不到就开始茶饭不思,无力改变现状又陷入迷茫的情绪中,甚至自暴自弃等。以上这些都是青春期常见的抑郁情绪的表现。
青春期抑郁症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患者有时有轻生的念头,甚至已经发生过轻生的行为。案例中的小科之所以会受到“抑郁君”的困扰,就是因为马上要初中毕业了,而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自己又无力改变,内心的迷茫和失落感逐渐增加造成的。
青春期抑郁症是怎么引起的?
由青春期叛逆综合征引起
青春期叛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青春期,由于青少年身心的快速成熟与成长,青少年不仅与父母、老师会经常产生矛盾,甚至与社会都会产生冲撞,当自己力量不足时就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时间一久就慢慢变成了抑郁情绪。
力量与个人认知不足导致
青春期是一个非常“动乱”而又“无奈”的成长阶段。“动乱”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知识储备逐渐增长,身体各方面变化较大,好奇心极旺盛,感情也开始萌动;“无奈”是因为青春期的学生知识储备有限,个人想法和现实往往相差较远,想要自由飞翔又像被绳子牵着,而父母、老师、长辈、规矩等等都约束着他们多梦的心灵。所以,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挫折和打击,一旦心态不好就会衍生出一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会被抑郁的情绪困扰。
部分抑郁症和遗传有关系
在一个家族中,有精神病和抑郁症病史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8~20倍。还有少部分人因为身体里某些激素出了问题造成抑郁,这种情况需要专业的检查同时辅助药物治疗。
个人性格缺陷和早期生活经历导致
有些青春期的同学性格较敏感,他们往往拥有一些不健康的性格特质,比如好强、倔强、冲动、攻击性太强等,带有这些性格特点的青少年遇事后容易患急性抑郁症。而有些青春期的同学性格过于懦弱,没有自信,常常感觉无力与被动。他们的依赖性过强,时常感觉孤独,但是又喜欢强迫别人甚至自己,这类性格的青少年更容易患慢性抑郁症。部分青春期的同学会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和一些创伤性经历造成长期的抑郁心理问题,这部分同学需要大家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如何摆脱“抑郁君”之扰?
1.多了解“抑郁君”的相关知识。既然是快速学习知识的年纪,那就要多读书,遇事多请教老师、同学、父母和长辈。切忌钻牛角尖,硬钻牛角尖只会使自己受伤。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需要科学认知。
2.多参加同龄人之间的健康活动。青春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利用业余时间应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不能让自己变成“宅男宅女”。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那么,青春期门诊存在的意义何在?
青春期医学是门学科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定位、性定位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身体、思想、情感等方面活跃而不成熟,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厌学、网瘾、叛逆、早熟、抑郁等问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中医科主任俞建给出了一组数据:2000年浙江温岭市对全市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三年级22 281名学生进行普查显示,性早熟患病率约0.38%;2001年上海市对6349名小于8岁的女孩调查显示,早发育率为1.65%,均为Tanner B2期;2004年北京市调查了8岁以下女孩942名,其中早发育率为2.91%,早现率为0.22%;2005年深圳市五个行政区共6333名儿童进行第二性征的检查,性早熟检出率为1.96%;2000年以来,我国性早熟的整体发病率在0.38%~1.96%。
俞建表示,性早熟与青春期早发育患者面临着骨龄超前、骨骺早闭、月经提前来潮的风险,从而影响成年后身高和身体成长。由于患者心理发育与性发育不能同步成长,心理上无法很好调试自身提前出现的生理变化,容易引起自卑、抗拒等负面心理。同时,患者性保护意识尚未健全,可能出现过早,影响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青春期需要从医学的角度进行指导和规范。
闫春梅告诉《中国医院院长》,青春期门诊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在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化大发展时期,由于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导致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冲击,青少年表现出思想叛逆,追求个性解放,脱离父母监管,于是青春期问题逐步显现,爆发了打架、酗酒、吸毒、轻生、性滥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一些医院在70年代初期开设了青春期门诊,就诊范围包括生长发育、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心理情感、学校教育、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在青少年健康成长、家长教育方式、青少年权益保护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77年,美国医学会正式确定“青春期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许多新思潮不断涌进,我国由于青春期教育缺失和落后,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也大量呈现。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医学界开始重视青春期医学的研究。北京儿童医院于1999年专门派医生到美国学习,在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青春期医学知识后,又进修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2000年6月1日,北京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正式开设。
此后的十多年中,我国不少儿童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相继成立了青春期门诊、性早熟门诊、少男门诊、花季少女门诊等,尽管名称各异,但都是以青春期医学为基础,诊疗范围和诊疗手段大致相同。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青春期医学作为我国医疗界的一门新兴学科,正式得到了医学界的官方认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我国的青春期门诊大多是虎头蛇尾,叫好不叫座,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医院的青春期门诊通过探索与实践,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学科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青春期医学发展,保持该学科不落后于国际水平。
北京儿童医院的青春期门诊将青春期医学广泛引入社区及家庭,他们与美国家庭医师协会合作,引进美方的《给父母的处方》等影视宣传资料,在社区开展青春期教育,提高社区、家庭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注度,普及青春期科学知识,引导和规范父母教育方式,营造了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性早熟门诊在临床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他们制定了中医特色鲜明、中西医结合的性早熟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建立了多中心临床研究,采用群体化诊疗研究与个体化诊疗研究相结合的诊疗手段,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阶段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2009-2012年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中华中医药学会实施并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儿童性早熟TYYXH/T270-2012”标准,使我国在性早熟方面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家中有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家长,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进入青春期的女孩通常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青春期
如果按照年龄来分,人的一生有: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等。青春期是指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于女性,青春期是指从月经来潮到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对每个人来说,进入青春期有早、有晚,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性开始发育的时间,其过程一般从10岁到18岁左右。
青春期生理特点
人体的许多器官,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等等,早在出生后不久就正常运转,发挥它们各自特有的功能。唯有生殖系统却“按兵不动”,比方说,七八岁以下小男孩的,确实像个小,还不能产生,不能排出雄性激素;五六岁以下小女孩的卵巢里,还不能排出成熟的卵子,也不能分泌出雌性激素。一旦性器官成熟了,生殖系统才能全方位地运转起来。性生理的发育,带动了性心理、的变化。这就是青春期不同于人生其它各期最大的特点。
心理变化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对男女之间的友情和性会敏感起来,可用“情窦初开”来形容。她们小心翼翼地开始与异往,起先都是泛泛而交,没有固定的对象。有些随着交往的深入,就容易与其中某一个异性结成“红颜”知已。请注意:很多情况下,开始她和他虽然走得近一些,但并没有真的谈恋爱,可同学们起哄了,反而促进了他们的关系。当这件事传到了女孩妈妈的耳朵里,可能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心平气和地同女儿谈心,了解真实情况后表示理解,允许作为一般朋友适当交往,但不能影响学习;另一种是粗暴地加以干涉,不准他们交往,并且用恶言恶语来对待孩子。显而易见,第二种态度常会促进女儿的逆反心理,弄得不好,搞得母女反目。
叛逆行为是这个年龄段男孩女孩的共同特性,女孩子表面顺从,但内心往往叛逆得更为突出。许多家长不明白,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为什么叛逆行为那么明显、那么突出?有的妈妈一提到她的女儿就满肚子苦水。说什么:我的女儿过去很乖、很听话,现在一点也不听话,非常叛逆,说说她就摔东西、发脾气,或者几天不同我们说话,一放学就关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还有的妈妈说:我的女儿小时候可乖呐,是妈妈的小绵羊,天天蔫在妈妈身边。现在好象性格都变了,再也不愿意同我一起上街,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主,还总是喜欢同我顶嘴。
是孩子变了吗?不错,是孩子变了。你们的女儿进入到青春期,她们随着生理上的变化,促使她们心理上、性格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女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她们的卵巢里拥有数百个卵泡,但是都不成熟。只有进入到青春期,女孩开始每月排出一个成熟的卵子,同时,还排放出大量的雌性激素(也称雌性荷尔蒙,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妈妈们所叙述的女儿的种种变化,许多同女孩子的激素分泌有关。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来月经的时候,是不是心情特别烦躁?是不是很想发脾气?是的话,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对青春期女儿的叛逆表现,首先要能理解,再采取合适的方法区别对待,真的有问题应请教心理医生。
预防意外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
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什么样的孩子青春期叛逆严重?
我们发展心理学的老师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关键期,而这些关键期没过渡好,孩子积压起来的不良情绪,会在青春期得以爆发。
看到黄磊和海青抱头痛哭的那段,我深深领悟了这句话。并且一阵后怕,然后就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尽力做一个和颜悦色,不搞家长特权制的妈妈。
剧中一直尽力在女儿和妻子之间斡旋的方圆说:“我觉得以前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怎么到了青春期突然都变了?这青春期也来的忒猛了!”
是啊,孩子在我们猝不及防中就长大了。
孩子人生的两次叛逆期分别是三岁左右和青春期。二者的不同在于第一叛逆期是因为孩子有了“长大感”,他要求行为上的独立;而第二叛逆期,孩子有了“成人感”,要求思想和人格方面独立。
现在涵涵就处于第一叛逆期,什么都要自己做,之前不让她做的事情,她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现在已经长大啦,可以做了!”
第一叛逆期的孩子,他们反抗父母的控制,包办等。所以,我们这时就尽量去放手,不要越俎代庖。
第二叛逆期的孩子要求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那么这时我们就不能搞家长特权。
孩子还小的时候,即使有不良情绪,也会屈服于家长的权威,等青春期了,他有“成人感”了,就不会屈服了。
所以,长期被家长专制压制的孩子,青春期会更容易叛逆。那么亲爱的,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一个家要有规则,更要有亲子关系
这个小标题是剧中黄磊劝海清时说的,我深以为然。也在很多文章中强调过这点。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是亲子关系,那么你就不能单单靠冷冰冰的规则去约束孩子,让他感受不到爱。
所以,一个家里的规则不要太多,孩子事事都受限制,那肯定有不良情绪积压,到时候不严重叛逆才怪呢!
还有一点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最好能够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制定。这样让孩子充分参与进来,一方面能让他更了解规则,知道底线在哪里?另一方面,也防止我们搞家长专制。
最后就是遵守规则上的灵活性,比如今天孩子心情很烦躁,你就非得按规则来,肯定会起冲突,很多事是可以缓一缓的。
对了,还有规则肯定要有惩罚也有奖励,不能只罚不奖,好像孩子做好了就是应该的,做不好就千错万错。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你的奖励只会强化孩子的好行为。试想,当一种好行为,变成一种好习惯,规则是不是就内化到心里去了?
多少叛逆,都是以爱之名种下的?
不知道当了父母后,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有“我是为你好”的心理,亲子关系就“越不好”。
《小别离》中,每次海清陪朵朵做作业时,我就想起我一个姐姐发的朋友圈:不谈学习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涉及学习,就鸡飞狗跳,乌嗷喊叫。前一秒如胶似漆,后一秒如临大敌。真真是爱恨就在一瞬间啊!
在剧中,张小宇有一句经典台词,说:“家长会就跟小三一样,都是破坏家庭关系和谐的!”
其实,家长会是不是小三,关键在于家长听到老师汇报后的态度。是责骂痛斥,还是跟他一起做错题研究,分析失败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
同样,写作业也一样。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洪荒之力,当熊孩子实在激怒我们时,多念几遍“我生的!我生的!我生的!”,或者多想想他熟睡时的可爱模样。实在不行冲进卫生间洗把脸。当然控制不住发了火时,也不要去自责,去为此焦虑,该翻篇时要翻篇。一家人哪来隔夜仇?
在这点上,有个外国心理学家还做了个实验,名字太长我就不打出来了。直接告诉大家结果:“尽管青少年要求自主和独立,但仍然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爱、感情和尊敬,而且他们和父母任一方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在整个青春期情绪相当稳定。”
他们做实验都是对好几百个实验对象,经过长达几年的观察得来的。而且还被写在权威著作上,所以可以相信。毕竟用我们自身的成长经验来想想,难道不是吗?
那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了呢?那就是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单独谈心。两人都在场的话,一方如果在斥责,另一方请保持沉默。千万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你那是在孤立你的爱人,增加孩子对他(她)的仇恨。
亲子关系的缓和从改变说话的口气开始
研究表明,人们在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语言占55%。可见语调和肢体动作有多么重要。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05-02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职学生)是介于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的年龄段及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同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是处在青春期的一群人,是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达到生理和心理上成熟的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独具特点的阶段,青年心理学家霍尔(S.Hall)曾用“暴风骤雨”来描述这一时期个体心理起伏跌宕、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特点。
1.矛盾心理,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变得喜欢自作主张,愿意独立处理事情,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成人感、自尊心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然而此时的青少年还处于孩子与成人之间的过渡期,心理发育虽已开始摆脱了童年的幼稚与天真,但还不具备成年人的成熟与老练。因此,他们常常处于我长大了但又不成熟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如青少年常常感到自己已经很大,极想摆脱约束和照顾,想以成人方式独立行事,但又会发觉自己缺乏独立所必须的条件、能力和经验;又如,随着内心活动的增多,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愿向师长坦露内心想法,但又极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希望被周围的人认同和接纳。
2.情绪体验敏感而不稳定。中职学生远离家来到陌生的环境中求学,接触到大量的新生事物,同时也会伴随着大量的内心体验,使得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不断分化和成熟,但此时期的情绪特点是敏感而不稳定,反应快而强烈但不够持久,具有冲动性。
3.人格逐渐形成而不完善。青少年在接触外界的过程中,不仅在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也在不断的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化,使得其行为不断社会化,从而从自然人逐渐走向社会人,但是这个时候的人格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4.性意识觉醒。伴随着躯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不断成熟,在与异性的接触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出现了性意识、望和性冲动。
二、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行为问题
由于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原因,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里,学生都有吸烟、饮酒、上网成瘾、暴力等行为,不管是在男生为主还是女生为主的学校,情况都基本差不多,而且是屡禁不止,这也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问题。
2.情绪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环境的改变和自我控制能力差,这些都会使这个时期的学生在情绪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出现“大喜”“大悲”,遇到开心的事情就“忘乎所以”,稍有不顺心又会“万念俱灰”。
3.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经验和教养方式的影响,在中职阶段学生在人格方面可能表现出如下特点:胆怯,中职学校不比初高中教育,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就显得特别胆怯,不敢去尝试;自私、任性,在初高中阶段还允许学生在家里住,而到了中职学校,不允许学生在家里住,都必须住校,在集体宿舍生活中,学生的自私、任性心理就凸显了出来;敏感,这是这个年龄的学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很敏感,哪怕是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他们都会非常的在意的。
4.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1)自卑心理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越来越关心自我,越来越密切地注视自己,很自然的就常常拿自己与周围人比较,很想肯定自己,处处能赶超别人,使别人能对自己刮目相看。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很容易判断出自己与别人的上下高低,这虽然有着促人奋进的积极一面,但由于青少年常常情绪化,看事物很容易以偏概全,一旦在比较中感到自己与别人距离过大,或是比较之后通过自己努力还是达不到自己愿望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感,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得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
(2)盲目攀比和虚荣
青少年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并努力改变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和不尊重。这种争强好胜,常常基于一种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之上,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筹,盲目自我崇拜,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旦这种尊严受到损害,就会焦躁不安,爆发出攻击,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其实这种盲目自尊近乎一种虚荣,在强烈虚荣心的支配下,学生之间就开始了无形的攀比,例如在着装、发型、发色等方面的标新立异。
(3)叛逆心理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与我们生活规律不同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叛逆在青春期是很正常的一种反应,其表现就是对不同意见尤其是来自长辈的老生常谈极其反感,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人自从出生到成熟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这是生理需求和成长过程中大都要经历的。这种叛逆实质是一种人生观形成时期的躁动,就是对生活、社会都不明白,而长辈的话仅仅是告诉自己不该做什么而对自己关心的事情则没有具体的指导性作用,也就是不能告诉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甚至不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绪和想法,人们称之为代沟。
(4)孤独感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有这样一种体验: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在我们心中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我们干什么都不能理解;就连平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独立和成熟,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在这种矛盾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三、赏识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作用
1.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青春期的学生不是只要求独立,不受任何约束,他们还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有人可以理解他们。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因为想要独立、想要彰显自己,所以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而作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味教育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正面引导他们去认识并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说,对于爱逃课的学生,你要做的不是关注他们连续缺了多少节课,而是要关注他们连续几天没有逃课,并且要在班上适当的表扬,这样可能他们再逃课的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2.赏识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心理与个性的顺利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人的错误对待,尤其是老师的不恰当对待,将给学生的个性或人格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伴随他们的一生。在这个阶段实施赏识教育,老师要多从方面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予以肯定,就可能使学生减少很多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形成完善的人格,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3.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
对于中职学生存在的自卑、盲目攀比、虚荣、孤独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改善,学生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不自信,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而赏识教育则主要是通过表扬、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让学生在他人的赞许和认可中增强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