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森林灾害防控

森林灾害防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31 10:19: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森林灾害防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森林灾害防控

篇1

一、充分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林安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森林的战略性措施,是维系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事关国土生态安全、经济贸易安全、森林食品安全、林业“双增”目标的实现。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是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三大灾害。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防控是国家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总体形势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与林分结构和质量紧密相关,多数属于寄主主导型,加上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和干旱,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加之对外贸易频繁,种苗调运量大,进口木材增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率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防控减灾的形势严峻。我市属于江淮丘陵地带,森林生态环境脆弱,未来五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将呈持续高发趋势。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大面积的单一树种,为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增加了机率。加上森林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当前,我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形势依然严峻,美国白蛾兵临城下,杨树食叶害虫、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较往年日益加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具体表现一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杨树纯林的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二是成灾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四是治理难度大,暴发现象常有发生。例如,危害比较严重的杨树食叶害虫等,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三、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明确防治目标。我们要以落实防治责任为抓手,以防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主线,建设与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态势。

二要做到“三个服务”。一是服务林业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也是其他任何行业不可替代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通过加强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减灾等措施,更好地服务林业事业,这应成为各级森防部门的基本使命。二是服务林业“双增”目标。实现“双增”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中心工作。要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态势,减少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保护森林资源,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贡献力量。三是服务营林主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检验、技术指导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林业经营主体难以独立完成。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业管理、监测预警、检疫检验、防治管理和技术指导,为各类营林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帮助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三要掌握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落到实处。只有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防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二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把有害生物预防措施落实到林业生产全过程,不断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实践证明,只要预防工作做好了,防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依法防控,加强监管。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进程,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防治行为,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检疫执法、监管指导和公共服务上来,改进工作作风,才能有更大作为。四是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科学地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实行无公害防治和联防联治,将防控工作纳入营造林全过程,才能确保防治成效最大化。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社会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做好新形势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开展多种形势的宣传活动,宣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危害性,广泛普及防控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防控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和工作氛围。

篇2

二是认真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近期印发了《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森林火险普查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具体普查任务,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了森林火险普查培训,随后将开展森林及林地火灾防控普查。此外,要求相关林权单位和中央生态公园项目部、环岛景观带运营公司等单位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点对森林防火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三是为了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分局组织工作人员到鱼梁洲环岛景观带项目范围内安装了10个美国白蛾捕获器,并多次组织人员现场对病虫害进行监测。

四是严格按时间节点向管委会有关部门报送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及打非治违工作情况。

篇3

森林资源是保障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由于雷击、自燃或者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森林火灾,仍然是影响森林资源常态化发展的主要灾害形式,森林火灾作为破坏森林生态的灾害现象,往往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面积烧毁破坏,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当前,针对森林火灾频发的现状,科学的探究森林火灾的高效监测防控技术,是保障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一森林火灾与森林防火分析

森林火灾,作为严重侵害和破坏人类生态环境的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的,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一定危害的火灾现象。相对来说,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较强、破坏性严重、扑灭救护困难的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强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具备相关可燃物、火源以及氧气助燃物等条件。通常分为地表火灾、林冠火灾和地下火灾等三种存在形式。森林火灾的发生往往与当地的高温天气、干燥气候、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空间地理特征、植被因子和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森林防火是运用科学的防控技术和设备,对森林火灾进行适时性全方位的预防和救护,尽量减少或避免森林火灾发生蔓延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行为措施。森林防火,需要采取行政干预、法制保障以及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二森林防火监测技术分析

当前,我国森林防火的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连续发生的多起特大型森林火灾,敲响了综合防治森林火灾的警钟。当前,面对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的现状,依据高新科技研发构建林火监测防护技术,成为防控森林火灾的重要有效措施。

(一)当前国内常用的森林防火监测技术

1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卫星遥感林火监测,是通过卫星实时监测,借助遥感技术探测林火火场热点位置及火势蔓延信息,制作森林火险预报,通过卫星数字资料估算过火面积,实施林火防护。目前,卫星遥感林火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反馈时效快、遥感影像真实、动态连续性高等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及时的监测到人烟稀少边远地区的早期林火迹象,还能进行连续性全方位跟踪监测,辅助相关部门及时决策救护措施。卫星遥感监测,属于当前林业防火技术含量最高的森林火灾监测手段。

2森林航空巡护技术

航空巡护,是利用飞机针对森林状态进行适时林火探测和巡航防护的先进手段。森林航空巡护技术具有巡护视野宽远、巡护速度快捷、灵活机动性强的优势,能够对火场周围及火势蔓延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观测与监控,森林航空消防作为林火监测扑救的重要手段,能够高空适时监测,能针对重特大森林火灾火场实施空中撒水灭火救护措施。森林航空巡护技术受气候和天气变化程度影响较大,林场巡视过程受航线和时间制约,监测观察的范围相对较小,运行成本较高。

3地面防火巡护技术

关于森林防火的地面巡护,主要任务是根据地面火场的发生特点,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或徒步实现森林火灾的实地巡逻监测。针对森林资源场地的来往人员及车辆,野外生产和生活的人为火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森林火灾。地面防火巡护技术的巡护面积相对较小、视野狭窄、对于火源位置的确定往往受地形地势的复杂性影响而出现较大误差,另外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无法进行地面巡护,只能用视频监测方法来弥补。

4高台望监测技术

高台望监测,通常是借助周围视野开阔的较高山体,人工搭建望台进行林火监测,并及时定位火场位置进行火情预警。高台望监测的技术优势体现在监测效果较好。望技术是依靠经验来观测的方法,由于视野覆盖面小,存在死角空白区域,导致观察监测不全,准确率低,误差较大。高台望监测的弊端是望台的设置以及检测效果受地理、天气等客观条件制约,对烟雾浓重的大面积森林火场、其余火及地下火无法进行全面性观察。

5电子监控防火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被逐步应用到林火监测及信息传输中。森林火灾的电子监控技术,就是利用摄像仪器、雷电探测仪、红外探测仪等现代电子科技设备,从高空或地表对森林火灾实施探测和监控,再利用微波光纤通信、卫星网络等各种通信手段进行图像和视频的远程传输,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控和远程监控。电子监控与3S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林火的智能监控和智能管理,成为目前林火监测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 国际森林防火技术

由于森林火灾的危害性极大,国外很多国家研发了更为高效的防火检测技术。美国利用卫星从705公里以外能够探测到地面森林的高温浓烟地带以及火灾遗迹,并建立了红外遥感火灾预警系统。德国投入使用的FIRE-WATCH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统,正常监测半径达到10公里。加拿大采用卫星电磁射线检测林区温度,实现森林火灾的防控。

三目前森林防火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森林火灾的危害极大,救护困难,很多林火往往发生于深山老林中,不易被发现,故而及早发现并救护火灾意义深远。

篇4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持续性和反复性,其控制相比森林火灾这一“明枪”更为困难和复杂,因而林业生态灾害被人们称作破坏森林资源的“暗箭”。2007 年,《全球森林资源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1.04 亿公顷的森林受各种森林灾害致害因子影响,其中生物灾害占65.3%。对林业有害生物应该正确看待。

首先,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既是自然现象,也有许多是因监测不力、外来入侵种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在北半球发生比较严重,而在中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通常很少暴发或较少,其在人工林的发生比天然林严重。其次,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中的外来生物入侵应辩证看待。在经济发达和国家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外来生物的入侵是正常的“副产品”,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再者,不同国家重大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代性。如美国的入侵生物榆树荷兰病和粟疫病在上世纪上叶是最重要的病害,现因寄主树种大多已被毁灭,变为次要病害;我国的马尾松毛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严重,后因林分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而降低了重要性,现在的主要灾害是松材线虫病。

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状况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独立国际或区域组织,以及国际法律或公约,但在有关广义的植物保护内容中均对此有所体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国际标准,因国情不同,只有检疫处理是约束性的,其它多为推荐性的,如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了一系列《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其中第15号为《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以日本、德国、新西兰和美国为例,其林业有害生物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由农林、出入境检疫等政府部门负责,职责分工明确,但隶属关系不一;二是立法完备,执法严格,制修及时,以欧盟植物检疫对象名单为例,1977—2000年的23年间,就大小修订39次;三是十分重视入侵生物防控。

由于美国与我国在地理气候带上具有相似性,相互之间交流借鉴较多,且其有害生物防控比较先进,因此下面着重介绍美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美国联邦农业部下设林务局和动植物检疫局,前者负责土著有害生物和入侵定殖后的外来生物的防治,后者负责防止国外入侵生物的传入。联邦林务局(FS)在全国设有9 个区域性机构,均配有森保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和资金配套,具体工作依靠州和地方部门实施。联邦林务局下设的森林健康保护处(FHP,类似于我国的造林绿化管理司防治处),主要项目有森林健康监测、技术开发、森林健康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在全国各地建有25个森林健康保护办公室,共有250 多名森林专业各类技术人员。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管理,林务局无权全国性检疫对象。但在国有林中,林务局可采取限制相关有害生物扩散的一些举措。各州有各自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包括联邦规定的有关种类和各州自行确定的种类。依据法律,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侵染的树木清理,政府不提供专门经费补偿。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美国的特点:一是依据事权划分的分层管理机制清晰,如联邦林务局主要负责国有林的有害生物管理,各林务局主要进行属地管理,各级林务局均有对私有林有害生物提供技术支持的义务;二是根据需要而设,自成垂直管理体系,不是按政府管理部门层层设置,故管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比较强;三是特别注重科普宣传,灾情或疫情的社会透明度与工作参与度很高。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经费投入渠道上,美国的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担。农业部林务局依据成本共担的原则,通常给各州的有害生物调查和监测提供一半的所需经费;对于特殊的重大有害生物,林务局也给有关州提供一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防治、预防、公众宣传等;对于突然暴发的有害生物,林务局下的森林保健计划也有专项储备金拨付。同时,农业部林务局也给国家公园局、土地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局,以及国防部所属联邦土地上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少量经费。

美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有害生物研究机构。一是农业部下的研究局RS、APHIS 和相关大学;二是林务局下设有森林研究与发展处,下有森林病虫害研究办公室,统筹林务局系统内的林业有害生物研究;三是在全国建有5 个区域研究站,各站设有若干实验室,多与相关大学开展紧密型合作研究。

在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上,美国以健康森林为目标,以预防和监测为主,应急防治为辅,着重突出对入侵生物的防控,强调无公害治理。在监测预警上,针对优先种类开展深入的预警和公众宣传。大区域的森林健康监测主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具体种类的森林病虫害则主要依靠航空调查,并均有技术标准和指南;对特殊重大虫害,主要采用信息素诱捕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灾情信息管理上,分全国、各州和重大虫害种类三个层面相关分析报告,层次分明、定性与定量,短期与长期结合、宏观与微观交互。

美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依具体种类而定,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技术,分别有预防、抑制、防治3种措施。防治技术主要针对优先种类,并非所有受害林分均能得到治理。在特殊情况下应急使用化学杀虫剂,不论是航空或地面喷洒,在使用前均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上述各类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都不少,两国之间技术水平相当。但美国的特点是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比较务实、细致、严谨,很注重实际防控效果的客观评价,很少设定量的预定指标。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2007年以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年均约1160 万公顷,年均损失超过1100 亿元,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篇5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6月18日,紧急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和负责安全生产、综治工作的同志召开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和“百安活动”安排部署工作会。确定专人负责此次大排查和检查整治工作。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责任部门具体抓。

二、明确重点,认真排查

6月18日下午,两个工作小组深入基层林业站、重点林区和机关单位(护办和森防站等)对物资库房、消防和森防的设施设备、生产器具和人员等方面的不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集中大排查。围绕季节性特点,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针对森林防火加大了宣传、巡护力度,大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全面增强了社会公民森林防火、安全意识,进一步规范林区野外用火行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有力提升了我县森林火灾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损失。把地震灾害后易引发次生灾害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汛期可能出现的雷电、大风、暴雨及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做好防范应对措施。对受洪水、泥石流、滑坡威胁的林区作业场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它生产环节等,搞好防控工作,确保按安全无事故。对于地震灾区和曾经发生过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灾害地区,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采用先进的手段,做好检测监控,对一时不能治理消除的,切实加强了防控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防止了事故发生。

篇6

2、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必须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以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生态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7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然次生林区,这里集中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杜松林、桧柏林、油松林和天然阔叶林。一旦发生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就极易引发灾难性事件。为此,保护区管理部门要积极应对,全力抓好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1、要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在完善常规调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遥感、生物技术和化学信息等手段开展监测和调查,把整个保护区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以及天然草本植物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在保护区内形成有害生物立体监测体系,保证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2、要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联合林业森防部门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尽快培训和建立一支兼职森检队伍,积极发挥基层护林队伍在有害生物监测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公众参与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要探索出一套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快速诊断方法,提高护林人员对有害生物的判别能力。要联合现有木材检查站,在保护区的交通要道增设检查哨卡,加大保护区的监管力度。

3、应定期组织疫情普查工作,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及时检查保护区内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对象及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和危害情况。同时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提高保护区植被大面积死亡和衰败的诊断判别能力,正确分析和判断发病致死或生理衰亡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进行防控和治理。

二、制订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急预案,减少灾害损失

保护区要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在组织、技术、资金、设备材料上做好应急准备,保障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转。要不断提升保护区应对突发性有害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一旦发生灾害,林业森防部门要按程序启动预案,按照属地管理、地方政府为主的原则,统一组织、指挥和部署,分级联动、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护森林资源。

篇8

0.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呈现频率加快、危害加大的趋势。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林安全。本文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要点进行初步探讨。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几种方法

1.1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我国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白僵菌的产量及应用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微生物制剂为土法生产,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白僵菌在一些省份应用面积逐年下降,苏云金杆菌应用面积亦不大。

1.2天敌昆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敌蒲螨控制隐蔽性害虫,利用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敌均因未完全解决繁殖寄主、工厂化生产工艺或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1.3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要点

2.1建立监测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的骨干作用,配套完善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监测网点,建成国家、市、区县(自治县、市)“三位一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员、护林员等兼职测报员的作用,建立举报有奖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探索利用化学信息、航空和遥感信息等先进技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和核查,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2.2实行科学防控

林业、园林、文化、旅游、煤炭、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切实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等区域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要针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制定防治预案,建立疫情报告、技术合作、联防联治的协作机制。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和重点生态区域的重大生物灾害,要实行工程性治理,逐步推行工程承包制、招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大力推行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严格防治措施的监管,确保生态安全和森林食品安全。

2.3严格检疫执法

要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登记管理办法》和《检疫要求书》规定,加强产地检疫工作,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各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要严把检疫关,切实加强对辖区内调入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复检,经常开展检疫执法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各木材检查站要依法查验过往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植物检疫证书》,继续配合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开展检疫工作。铁路、民航、交通、邮政等部门要加强本系统的管理,要求承运单位在承运、收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时,必须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林业部门对货物集散地、市场进行检疫检查。车站、机场、货场、林产品市场、花木市场及种苗繁育基地、木材加工厂、木材集散地、使用木材的厂矿、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要积极配合森林植物检疫人员实施现场检疫。

2.4加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红火蚁、加拿大一枝黄花、刺桐姬小蜂等危险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林业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从疫区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各级林业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引导和鼓励机关、厂矿、社会团体、社区和公众参与疫情查防和举报。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新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乡镇,要立即报告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并启动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

2.5创新防治工作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林业有害生物防灾控灾机制,积极推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林业部门承担向社会中介、专业队承担转变,引导、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组织或个人成立除治公司、专业队、树木医院,或以专业户的形式开展咨询和除治服务。实行防治方案评审制、防治过程监理制和防治效果验收制,逐步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组织共同参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灵活高效的新型防治机制。财政局、林业局要在林业农发资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市级集中部分中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研究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经费分为预防补助和除治补助。预防补助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预防工作开展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少的区县(自治县、市)和单位进行奖励;除治补助费主要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灾害的除治补助,或者突发性、暴发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除治补助。坚持优先治理危险性和潜在危害大以及危害重要生态区域的林业有害生物。坚持“谁经营、谁防治、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灾害和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灾害治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商品林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主要由经营者负责,确有困难的,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保证行政区域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除治需要,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2.6强化防治工作的科技支撑

各地要把营林综合技术作为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治本之策,以恢复和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积极推广乡土树种和抗病虫品种,大力营造混交林,严禁带疫苗木造林。加强对现有纯林、低效林的改造,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全面开展封山育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针对威胁我市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测报、检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高新和实用的防治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3.结束语

篇9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10

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内陆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县境东接泰宁,南邻宁化,西北与江西广昌、南丰、黎川三县毗邻,为千里闽江正源头,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全县有林地面积115081hm2,森林覆盖率67%,近10年来由于过度采伐和乱砍滥伐以及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导致建宁县天然林减少,森林生态环境脆弱。现有林主要以马尾松、杉木、毛竹林为主,大多为人工纯林,森林自然调控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2林业有害生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给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调查,发生松毛虫危害的松林,轻则生长迟缓、松脂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松林枯死;发生竹毒蛾危害的毛竹林,使竹笋及新竹产量减少,受害严重可使毛竹枯死;发生杉梢小卷蛾危害的杉木幼林,杉木被害后主梢年高生长量减少50%以上,主梢被害后常萌生多个侧梢,使杉木不能形成主干,严重影响杉木幼林生长。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不仅会使森林资源遭受损失甚至化为乌有,直接损害林农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严重挫伤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建宁县林业发展大局,严重制约建宁县经济发展。

2.2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宁县是闽江的发源地,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影响了当地的水质,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间接影响了建宁县生态旅游和森林人家休闲游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及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特点

3.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据建宁县林业有害生物历年监测调查资料显示:从2000~2011年建宁县发生过的森林病虫害有16种,发生过的森林病害主要有杉木缩顶病、杉木炭疽病、马尾松赤枯病、松针褐斑病、板栗疫病、毛竹枯梢病等,发生过的森林虫害主要有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刚竹毒蛾、竹螟、竹蝗、竹广肩小蜂、竹笋象、黑翅土白蚁、萧氏松茎象、杉梢小卷蛾等。累计发生面积9428hm2,其中轻度发生3012hm2,中度发生4825hm2,重度发生1591hm2,其中以下几种病虫害对建宁县森林危害较大。

3.1.1马尾松毛虫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均口镇、里心镇,濉溪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00~2011年全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达1715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326hm2,中度发生面积838hm2,重度发生面积551hm2;最大虫口密度达218头/株,主要危害马尾松。

3.1.2刚竹毒蛾

在建宁县该虫害主要发生在溪源乡、黄坊乡、均口等乡镇,其他乡镇均有分布。2000~2011年全县刚竹毒蛾发生面积达1606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27hm2,中度发生面积1361hm2,重度发生面积118hm2;最大虫口密度达214头/株,主要危害毛竹。

3.1.3松墨天牛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里心镇、黄埠乡、客坊乡、均口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06~2011年全县松墨天牛发生面积达4011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2215hm2,中度发生面积1438hm2,重度发生面积358hm2;有虫株率最大达75%,主要危害马尾松。

3.1.4杉梢小卷蛾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客坊乡、里心镇、黄埠乡、溪口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11年全县杉梢小卷蛾发生面积达647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42hm2,中度发生面积370hm2,重度发生面积135hm2;有虫株率最大达65%,主要危害杉木幼林。

3.2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呈增长趋势。近十几(2)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险情增大,对建宁县现有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建宁县周边县(区)已相继发生,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建宁县24512hm2松林在短期内毁灭。(3)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食叶性害虫呈周期性暴发趋势。据监测统计,刚竹毒蛾在2005~2006年发生面积466hm2,到2010~2011年发生面积达810hm2,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成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4)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逐步成为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其扩散呈蔓延趋势。据监测统计,松墨天牛、杉梢小卷蛾在2010~2011年发生面积达4207hm2,占这两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的83.9%,成为影响年度总发生面积的主要因素。(5)经济林病虫害成为森防工作的又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2008年冰冻灾害过后树种的调整,全县大面积营造油茶、无患子等经济林,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随之增加。

4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4.1气候异常

受全球气候条件影响,近年来建宁县气候变化大,持续暖冬和连续干旱为害虫特别是食叶类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如2003年的暖冬气候使马尾松毛虫等害虫安全越冬,导致马尾松毛虫第1代虫口基数迅速增大,造成2004、2005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建宁县2008年的冰冻灾害造成了大量松树倒伏或断头,树势衰弱后的松林成为松墨天牛极佳的产卵木,从而导致松墨天牛的大面积发生。

4.2树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建宁县树种主要以杉木、马尾松、毛竹纯林为主,据2011年资源数据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115081hm2,其中杉木林面积占25.2%,松林面积占21.3%,毛竹林面积占15.9%,阔叶树面积仅占23.3%,尤其是冰冻灾害过后,原始森林群落破坏严重,加上近年来营造的大面积人工纯林使林业有害生物的天敌数量减少,林分自身防御病虫害能力弱,从而形成了有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

4.3经营管理粗放

许多林农科学营林意识不强,林地密植、重造轻管现象严重,经营管理粗放,不进行常规的营林管理措施,导致林内卫生条件差,林木长势衰弱,适宜林业有害生物生长发育。

4.4经费投入不足,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目前全县尚未建立新的防治机制,“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不能完全落实,防治任务难以完成,达不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目标,由于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加上防治方法相对传统,即使对局部的有害生物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仍然出现越防越难防的被动局面。

4.5预测预报基础工作滞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不到位

一是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监测面积大,在工作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调查监测方法。二是部分测报人员业务水平低,责任心差,工作流于形式,调查粗放。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5.1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宣传工作力度

积极宣传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及防控知识,增强全民依法防治的自觉意识,使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并参与防治工作,共同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5.2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1)建立责任制度。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确保防治任务落实到位。(2)健全工作机制。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努力形成强大的防治合力。(3)严格奖惩制度。加大对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对在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防治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对监测不力和漏报、瞒报、虚报疫情和灾情,贻误防治时机的,要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5.3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

(1)以建宁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为龙头,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网。(2)坚持群众举报、护林员报告、测报员监测和病虫害定期普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并将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落实到森林管护责任制之中,使预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3)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将监测任务落实到人头地块,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动态,适时预警信息,指导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5.4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1)进一步提高对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检疫工作抓不好,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就不可能得到遏制,要把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检疫工作抓紧抓好。(2)加大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力度,认真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加强对调运检疫的管理,特别是从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发生区调出的苗木、木材及其制品,必须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发现危险性病虫的,要及时进行除害处理,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的传入。

5.5加强森防队伍建设

篇11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人和自然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和协调,这是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所以对于森林资源应该要进行防护,让对森林资源有危害的生物防治工作渗透到林业工作当中。

1.林木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根据对目前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研显示,林业有害生物每年均有很高的发生面积,危害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加上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入,使得林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

(1)林木种植结构不科学,人造纯种林的面积过大,树种单一,且没有防护隔离屏障,这是有害生物快速蔓延的主要因素,导致受害面积增加,受害程度增加,难以控制。上世纪70年代榆树是我国的主要树种,到了90年代,杨树的面积已经占据了75%以上,因此现在到处都是杨树,而杨树虫害也是最为严重的虫害,很多地区都出现虫灾,产生了“夏树冬景”现象,这对于林业生态安全来说是及其不利的。

(2)人为的进行传播导致外来林业虫害种类上升。目前的国际市场交易,其快速发展让林业商品也成为了其中的流通商品,林业品种外销以及内调数量都增加的非常迅速,林业有害生物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调运检疫过程中,漏检的情况存在,导致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快速增长。

(3)思想意识存在误差,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防治方法落后,防控机制存在漏洞等等都是林业有害生物增加的原因。目前各级政府和领导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重视,部分地方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以及纳入政府预算中,可是林业防治的思想仍然比较薄弱,过度的重视造林,而忽略了护林,部分地方对于森林防护机制过度落后,检疫工作也不到位,常出现大小火灾。

2.林木病虫害的分类

林木病虫害一般包括生理性病害、传染性病害和各种虫害等。

(1)生理性病害: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林木出现病症,对其进行营养补给后,症状缓解至消失。干旱会让树木枯萎,甚至死亡。环境污染容易产生酸雨,对林木造成极大的危害,出现色块。农药的不当使用会是子叶枯焦,除草剂的乱用导致苗木死亡。

(2)侵染性病害:一是真菌病害。林木患病部位出现斑点、畸形和溃疡。畸形处会有霉状物、白粉或锈粉等等物质。二是细菌病害。患病的地方症状和真菌病害相似。三是病毒病害。发病树木表现为叶片黄化,发皱、畸形,坏死等病状,但不出现病症,通过这一点可以与真菌细菌区分出来。四是菌质体病害。靠蚜虫等昆虫传播,发病植株出现黄化,丛枝等症状。

(3)林木害虫:

1)根部害虫:此类害虫在林木的土壤中存活,通过食用发芽的种子或林木的根系来维持存活,在茎和幼芽时进入树根内,多和土壤类型以及水肥管理有关。

2)干部害虫:林中的被压木,风倒木和风折木是这类害虫长期维持一定数量的基本依托,当林分因受叶郎害虫,风、水、旱灾害而生长趋弱时,干部害虫乘虚而入,导致树木大面积死亡。

3)枝梢害虫:一是钻蛀害虫,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二是刺吸害虫,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痪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

4)叶郎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生活,生殖力大,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爆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蠹,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3.防控措施

3.1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强化生产管理工作,完善营林的综合措施,采用科学防控的方式来治理有害物种。种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地情和调节的树木,多种植乡土树种,选择抗病虫害林种,种植混交林,以多样化的营林方式造林。管理时要科学规划,合理搭配,对纯林比例进行调整,营造多树种的混交林。

3.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

细致的完善国家级中心检测站的工作,让其能够为各林业种植区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对病虫害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和检测,提高报告的质量,精确报告的准确度,满足信息的时效性。

3.3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应该以防控为主,治疗为辅,多开展无公害防治活动,完善防治设备,多引入新的防治仪器,提升检测能力,利用科技的力量来进行综合防治。

3.4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检验工作要仔细认真,对于外来的林木幼苗要做好检验工作和复检工作。对引入的种苗和花卉进行试种以及监测管理,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来规范检疫执法程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严防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确保林业生产安全。

4.防治方法

(1)树干涂白法:杨柳树栽完后马上涂白,可防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可预防腐烂病和溃疡病,延迟芽的萌动期,避免枝芽受冻害,还可预防日灼。树干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油脂(动植物油均可)少许配制而成。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1-1.5米处为宜。

(2)农药埋施法:在树木根部土层挖坑、打孔,施入内吸性较强颗粒剂(氧化乐果,呋喃丹颗粒等),根部吸收后输送到地上部分的干,枝,叶中,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此法可防治介壳虫,蚜虫,蛀干害虫等。这种方法不受温度,降水,树高等因素的影响,且药效持久,如呋喃丹,药效可达3个月,1年只需埋施2次药剂即可。方法是:在距树干60厘米以外的根系密集区,围树挖3-4个半米深的坑(或孔),每坑(孔)内放70-80克呋喃丹后,将坑(孔)填平灌水,药水溶后加速根系的吸收,春夏两次施药可结合施肥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