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19: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强国学习知识竞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扩展高校留学生招生规模是我国十年教育纲要提出的要求,也是国际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留学生事业可以提升国家的知名度,增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是我国教育与国际名校接轨,完善教育体制的最新途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知名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我国进修学习。因此,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如何推动招生工作的发展,完善我国留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值得高校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目前主要留学生招生模式
申请到我国留学的方式总结其性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就是官方途径,其二是民间途径。官方途径主要涉及国家官方交涉接受留学生的渠道,这类留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能进入高校学习,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每年都会接受一些国家官方留学生入华学习进修,这些留学生可以接受我国政府计划内的奖学金进行学习。民间途径的留学,主要是指通过校际交流、留学中介机构以及个人申请等方式进行的跨国学习,其中留学中介申请为主要方式。
从官方途径发展到民间途径留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治需求逐渐产生的,为我国的留学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留学生的来源越来越多。因此,仅仅光凭这两种方式入华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外留学需求,而且,这两种主要的模式呈现出较多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1.官方途径招收的留学生虽然对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起了关键作用,但是毕竟数量少,极易受到两国关系的影响,来源极不稳定,并且接受政府奖学金的门类、科目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留学生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受到限制,以此为主的模式,使招生范围变得狭窄和受限。
2.完全依靠留学服务机构将会影响学校留学生工作的持续发展。到我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一般会首先选择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的大学。而那些国际上影响不大、外国学生了解甚少的高等院校,不容易成为外国学生选择的留学目标,只能通过留学服务机构在国外与留学生面对面的宣传,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外国的留学服务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都要向申请者本人、招收学生的学校索取一定的中介费用,这些费用增加了学生出国留学的负担,从而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到我国留学的选择。同时,我国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制度很不规范,存在着互相提高支付中介费用的现象,使得一些学校在不能支付高额的中介费用时,就会失去主要学生来源,为学校留学生教育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
3.我国高校均热衷于招收留学生,但是存在着重宣传、轻教学质量高的现象。学校在招收留学生的宣传中表现得十分活跃,投入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设置专门的宣传科室负责留学生招生宣传。甚至有些学校还在国外设置了专门的宣传团队,在每年招生季进行宣传,或者委托国外的华裔进行大量的宣传,在国内则派专职宣传人员到各地教育展览会宣传。宣传所用的宣传图册、影像资料均有专业团队制作,不惜耗费大量的金钱。而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却无法兼顾招生的软硬件建设,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留学生管理办法不完善,存在大量的漏洞;缺乏专业专职的留学生管理人员;留学生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留学生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当,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总之,学校的宣传和实际教学管理相背离,对我国的留学生招生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更谈不上扩大招生规模。
二、培养模式
1.平衡各方面教学质量。当前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国留学生到中国不但要求学习汉语,同时对学习专业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在对外教育中专业课的教学也成为重点内容。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在专业技术教学方面,对外国学生的要求不应该降低,应该和国内的学生的要求一样。针对外国学生语言上的困难,学校应该开始双语教学并要求外国学生在开展专业课前先进行不少于一年的汉语培训。但是,即使是汉语精通的外国学生也不一定能精通专业课本里的知识,因此,我们在用汉语课本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使用外语课本用英语进行授课,这样能让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能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
高校要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应该做到:(1)优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拓宽专业口径,优化学科结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接轨。(2)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将自己的品牌专业,如中医中药等专业直接用英语授课,这样有利于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
2.重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学校可以安排外国学生出外参观,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风俗文化村等,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还需要让外国留学生多和中国学生、中国家庭进行交流,使其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以了解中国。在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汉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辩论赛,使学生通过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鼓励学生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也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辅导、教导学生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参加该考试,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提高其汉语水平有显著的作用。
3.服务体系。我们必须要给留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提供各种机会让留学生更容易地融入国内的生活中,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这样留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汉语。由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因此,他们在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留学生,我们还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需要培训服务人员,使其了解各国的习俗和人情,知道各国的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水平,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肖丹,滕居特,《浅析“趋同培养”下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一是教材编写中人文教育零散不系统,学校重视不足。法律知识、传统美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内容从小学到中学体系性不强,难以形成整体性印象。同时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学习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教学中安全知识的实践性不足。一是安全教育的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安全知识也相对缺乏,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低。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在他们看来,成绩和升学率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安全教育往往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二是缺乏安全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教材和安全实践演习。调查发现,学校相对缺乏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只会组织一次到两次的安全实践演练。
三是初等及高等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教育偏少。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动手操作的实际操作课程较少,生产、生活中基本操作工具的使用不足 。既让青少年缺少对制造业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长期而言,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对此,基层建议:
党的十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国际一流人才,教育部于2009-2010年分别在北京大学等国内19所大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武汉大学于2010年参与该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部拔尖计划,学校成立了弘毅学堂,以此作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和培养精英人才的特区,设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理科班和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国学二个文科班。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作为拔尖学生培养的试验田和辐射源,在素质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
1优化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方面,武汉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S富的优势,历来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重组通识必修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通识选修课程内部,又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最低修满12个学分。而对于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在内的“弘毅学堂”学生来说,每人应该在人文、社科领域修满4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就基本构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通识课程的结构体系,将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
专业课程方面,“弘毅学堂”主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开展创新、创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整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设置全英文课程和外教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语言支持;适当降低学生毕业总学分,为学生设置创新实践学分课程,减少学生压力,为学生自由科研提供空间和条件;打通选修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介绍学科交叉及前沿信息,加深学生对各专业领域的理解;低年级开设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以“宽广、扎实、前沿”为目标,重视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实践课程方面,“弘毅学堂”变以基础操作训练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为以科学研究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实时增加基本操作训练,学以致用,现学即用;扩大科研训练覆盖面,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讨论课中引入原始文献学习,在学生能力达到的条件下直接使其接触学科前沿的原始文献。
优化课程体系之后,“弘毅学堂”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逐渐协调,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调,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协调,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协调,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协调四方面。
2改进教学方法
“弘毅学堂”采用小班授课结合小组研讨的方式,老师以平等、欣赏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人文包容和学术批判的环境中成长。高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研兴趣,尽可能地减少直接讲授,赋予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选择最新的学科进展文献开展学术研讨课,并通过小论文撰写、PPT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小班学术研讨”使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潜力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帮助教师们了解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科研创新想法,从而针对不同进度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指导。
化学班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课程的研讨课,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物理班利用学生基础好,学习热情高、班小人数少的班级特点,每门课都倡导师生互动,多方位与学生交流的。特别在经典力学、电动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的课程中,组织学生就相关专题开展“研讨班”形式的讨论课。如“经典力学”课程就规定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提出三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3营造学术氛围
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弘毅学堂”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普展览、大型国有和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并在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和各类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并开设短期课程。在暑期为学生统一开展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圣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14年4月“弘毅学堂”创办了首届化学科技创新文化节,组织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报告会、“春风化雨”趣味知识竞赛、“化成天下”部分重点高校化学专业学生交流会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将科技创新文化节和报告会作为素质教育机制建设的一部分坚持推进,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邀请了文学院王怀民教授等为学生带来了科学与人文主题的讲座,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实现“无缝对接”。
4完善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充实、整合、提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课程体系改革效果的重要途径。“弘毅学堂”经过6年多的建设,初步落实了本科四年期间,不同阶段的科研训练计划内容:一、二年级学生结合低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从事相关学科竞赛的课题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一年级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一项课题,二年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两项课题。三、四年级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从事相关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项独立课题的全部研究过程。每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学期中举行中期小结会,学期末举办总结会,结题时举行答辩。不要求学生必须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但强调由始至终的参与过程。为给“弘毅学堂”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科研训练资源,各学院全面开放了各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弘毅学堂”学生可使用的国家级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达10个之多。
“弘毅学堂”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各学院学生都参与了许多大W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弘毅学堂化学班余维来同学,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三篇,总影响因子为18.718,曾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一学期,成功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八所世界著名大学化学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弘毅学堂数学班袁航同学,在校期间两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以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能铜奖,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国际著名高校博士项目的全额奖学金;弘毅学堂计算机班李冠成同学,在校期间荣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银牌,被信息安全最顶级的会议ACM CCS接收,成为华中地区历史上首篇被此高级别会议接收的论文。
5丰富课外活动
学校非常注重“弘毅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弘毅学堂”每年5月组织召开“弘毅学堂”新老生交流会,邀请老生为新生介绍学习、生活、科研的心得和经验;每年底组织学生到琴台音乐厅欣赏新年音乐会,丰富学术艺术素养;每年春季举行“数理运动会”,在4-5月间连续举行“数理杯”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排球赛等系列体育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锻炼,数理班同学在学院或校级的足球、篮球、排球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例如2011级的郭成同学正担任武汉大学女子足球队队长,并且在2012和2013年两次率队获得武汉高校女足联赛亚军。
同时,“弘毅学堂”以武汉大学珞珈金秋文化节为平台,每年以班级为单位举行踏青郊游、定向越野、环东湖自行车游等主题活动,同时举行棋类竞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市内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弘毅学堂”的LOGO设计大赛也是在学生中展开的,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数理班学生汇集大家智慧的创意和设计,涵义丰富,规范美观,得到学校领导高度肯定,目前已经成为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的官方LOGO。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认同传承,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建设、推广、监管、服务”的原则,努力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主题
本届推普周宣传主题为: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三、主要活动
1.认真组织市第13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今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0周年,开幕式围绕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展开,依托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群众,组织开展具有行业或地方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做好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执法调研的相关准备工作。
3.以全国“中华诵?经典诵、写、讲”进校园、进课堂试点工作和省“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展演为契机,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4.组织参加“第四届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和“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5.命名第五批市级普及普通话示范校(园),组织开展新一批市级普及普通话示范校(园)评比工作,做好省第三批语言文字示范校检查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
6.市语委办表彰一批市级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7.各县市区语委办、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上街设立宣传咨询服务点,发放宣传品,在交通要道和繁华地带悬挂宣传横幅,设立宣传标语牌。
8.各县市区语委办举办面向农村教师的普通话免费培训班,提高农村教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9.召开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部署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达标活动的攻坚之年。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届推普周活动方案,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经费保证和便利条件,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创意新颖的推普活动,努力使本届推普周活动办出特色,取得实效。
2.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我市的推普周活动由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组织,市语委办统一协调。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总结前十二届推普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省第13届推普周活动的通知精神,突出宣传主题,精心组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认真落实各项宣传活动,共同组织好推普周活动。宣传部门要把推普周活动列入宣传计划,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报纸、电台、电视台除做好推普周新闻报道外,还应积极制作、播出有关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专题节目、公益广告。教育系统要将学校开展推普周活动与普及普通话示范校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重点开展校内宣传活动并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宣传活动。各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悬挂横幅,布置橱窗,营造校园推普氛围,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师生普通话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技能大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师生自觉说好普通话的意识,提高师生普通话应用水平,使普通话在校园内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把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宣传纳入城市和社区文明建设宣传教育中。和武警部队要在官兵中组织好推普周的各项宣传活动。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
3.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推普周活动要注重与日常推广普通话宣传和语言文字其他常规工作的衔接和融合,活动时间不必完全拘泥于9月份第三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公共场所广告、招牌等用字的整治工作,做到用字规范、内容健康。教育部门可与教师节庆祝活动相结合,其他部门也可与本行业的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彼此借势借力,进一步扩大宣传声势,延长宣传时效。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由我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所创立,经过不断发扬光大,在东亚和东南亚广为流传,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我们在平时韩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韩国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崇儒家文化,《洛杉矶时报》曾报道说:“韩国比中国更儒家”。在韩国,虽然有多种宗教存在,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韩国人日常生活中可以体现出的儒家传统文化,而且通过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韩国社会,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某些积极的影响。
但是现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我们对儒家思想的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科技发达了,人们更多愿意面对手机和电脑,甚至连几岁的孩子都心心念念着电子游戏,而对一些传统游戏完全不了解。很少有学校会为学习传统文化专门开设课程,这导致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当我们为圣诞节大肆庆祝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包粽子、做汤圆,一到端午元宵,都去超市里买粽子和汤圆。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重视。
二、儒家文化对于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中开展关于儒家文化的系统性的课程较为合适,一来,大学生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足,没有特别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高校中是学生学习多元化的知识的好时机,但我们不能忘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淡忘,学习传统文化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儒学这一在中国文明史上独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学校人才教育中,更显示出其非凡的现实意义。重视儒学经典教育,让每个学生终身受益。学习儒学经典著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握儒学经典精髓,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弘扬儒学经典文化,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把儒家经典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之中。
儒家思想本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精髓,流传到韩国后也相当受重视。韩国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设立有关儒家文化的课程,反观我国学校中开设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要学会根据韩国的儒家文化来反思自己,并且在高校中开始着手。大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要从专业知识技术的角度,更要是从人格素养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学生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现在,中韩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很多人去学习关于韩国的历史文化,其中也不难发现两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的相似点,当韩国把儒家思想十分推崇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毕竟这是我国的文化,大学生作为一代即将出世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三、儒家文化在韩国高校的发展
细心观察,在韩国语的部分词语的运用上有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在汉语中通常会使用“我妈妈”或“我爸爸”等词,而在韩国语中,却用“?? ??”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们妈妈”,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语言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本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早在1960?年,韩国就将儒家文化放入到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科目里面。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韩国始终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作为载体,通过传播儒家文化达到铸造韩国民族精神之目的。韩国初中道德课渗透儒家文化传统,要求学生要孝敬父母老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要和谐相处。大学开设的国民伦理课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且进行自立自主思想方面的教育,以达到强国之目的。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文化立国”国策,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例如,在高丽大学中设有“职业与道德、道德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和孟子著作导读、韩国的儒家等一些选修课程。而且韩国著名的成均馆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王室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韩国推行“文化立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应该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肯定其德育价值和弘扬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时,要正视其时代局限性。 由此看来,韩国相当注重儒家的发展,对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上课前,见到老师说:“老师好。”下课时说:“老师再见。”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比较忽略的东西,虽然说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学习氛围,但是尊敬老师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牢记,而且要用行动来表示。或者还可以举办有关儒家的文化节、知识竞赛等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寓教于乐更加可以让同学们接受,因为有不少同学表示由于儒家理论课程比较枯燥,没有很大的学习动力。
通过对韩国高校人文社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韩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性,要在承认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分析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认识到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转型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好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相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是两国共同的任务。通过借鉴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以期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挖掘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四、韩国德育现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教育、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也在加强,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等,但儒家文化传承方面尚有不足,特别是韩国适时地发展儒家道德思想,在学校教育方面也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这些对于提高和完善我国学校的德育水平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礼治教育。辽宁省沈阳市的西塔地区是继美国洛杉矶以外朝鲜族第二大海外生活区。随着1988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朝鲜族人以及朝鲜人来到沈阳西塔地区,许多韩国家庭也随之来到中国定居生活。在韩国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儿时就培养他们按照韩国传统礼仪来尊敬长辈以及爱护晚辈。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如长辈再给晚辈倒酒的时候,晚辈一定要双手持杯或者右手持杯,另外左手放在右肘部表示尊敬,同时不能面对长辈饮酒,要侧过头饮酒;这些简单的礼节虽然简单,但是却反映了儒家孝、仁、礼思想在韩国家庭教育中的影响。?这一点也无疑是可以为中国高校生所学习的。
而中国式家庭教育,让人联想到的更多是“棍棒”或是“溺爱”这样的词汇。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然而却往往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上一个极端。例如现在的小孩子常常上补习班,为此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机会,也很容易失去小孩子的意志、乐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体罚又是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不仅家长,甚至学校里都会出现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教育观深受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自古传承至今。今天的韩国人对教育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国人。在韩国人的观念中,教师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堪比家庭。即使再年轻的教师,享受的礼节也遵照家长的形式。同时,在韩国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社会的认同。
所谓“尊师重道”,这正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据我们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置有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但基本为选修课程,而大学生往往会因这样的课程枯燥而放弃学习。这就导致了除了在学校的基本教育以外,大学生很难在学校内接触到儒家相关课程的教育。对此,我们建议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儒家文化馆,并辅以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儒家文化的精髓。如观看纪录片,舞台剧表演,创新方式的导入也许会吸引一些高校生学习与了解。
如何提升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课应营造的语言魅力环境
首先,语文课堂应该是欣赏美、享受美的地方。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鲜活的语言阐释课文中所蕴含的美感、美意和美韵。山川大地的壮丽,天光云影的幻象,大漠草原的辽远,和风细雨的浪漫,霜风雪月的晶莹,鸣蝉流荧的野趣,花草虫鱼的风姿,荒村野店的诗味,老井小巷的乡愁,古寨长城的沧桑,石鼓篆鼎的风韵等都有美的形态、美的神韵和美的语言。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让孩子们在美的语境中愉悦地学习。
其次,语文课堂应是个性张扬的天空。这里应是学生展示才情、挥洒个性、思想驰骋的地方。语文课堂上,学生歌颂大好河山,吟咏诗情画意,谟拜先贤楷模,针砭时垢流弊,讽喻世间百态,畅叙人生志趣都是应有的状态。在这里,与心游万仞、情寄大鹏、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交流;与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对话;与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患一生的杜甫沟通;与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放歌;与在风雨如晦、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同忧;与举家食粥、困顿拮据仍倾尽心力,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儿们泣血放歌的曹雪芹商榷,与在丛中醉卧的陶渊明,与在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与在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与在赤壁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坡等等,与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在这里汇聚,嗅着他们醉人的芳香,体味着他们永恒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其三,语文课堂应是挥洒心灵自由的大地。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的自由,需要思想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碰撞,需要情感的浇灌。语文应以铸就思想、丰富智慧、提升灵魂、锻造人格为己任;应眼于精神的改造和新人的培育。语文不仅仅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和思维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伟承,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共鸣,从而为日后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精神涵养,让他们的周身始终流淌着大大小小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使受教育者有着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亲情,理想美好,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富有爱美向善之心等良好品质。这是一块生机勃勃的田园,是语文课堂大显身手的空间。
二、指导学生阅读有品味的书目
据说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回答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很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时,大都说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名人名家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高涨求知欲,也不能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应该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吸取营养。
1、选择课外读物应注重适当性:一是要有趣。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二是要广泛。鲁迅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只有广泛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三是要合适。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中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才是孩子们喜爱的;象《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2、指导课外阅读应注重策略性:一是在阅读上,要精读略读相结合,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是在思考上,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读想结合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三是在记录上,应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
3、检验阅读成果应注重讲演性: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测评方法主要采用:一是讲述。可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二是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三是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这样,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提升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的语言修炼很重要,在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应力求做到“七忌六要”。
1、忌空洞,要有真实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忌杂乱,要有条理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3、忌说教,要有启发性。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4、忌乏味,要有趣味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格言、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忌平淡,要有艺术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29-02
大学生是指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他们所学的都是些专业化,较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因而他们是国家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大学生们的观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到国家人才队伍的建设。
1 大学生理财现状
与以往崇尚单一、节俭的大学生相比,如今大学生的消费追求丰富,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第一,大学生消费方向不确定但是相对集中,集中于中级商品消费,消费的成本较小,但浪费的空间仍然较大。大学生目前的开销来源大部分由父母提供,家庭支持是大学生花销的首要来源,奖学金、助学金、兼职收入、投资收益和社会捐赠等也是大学生的收入来源。
从大学生消费和性别的关系来看。大学生消费与性别有很大关系。性别对消费的方向和对消费的要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女生消费的冲动性较大,同时常常消费在日用品、服装、化妆品以及装饰品上的比例较大。同时女生由于喜欢追求时尚而易受消费广告和促销的影响而购买一些没用的商品。而男生喜欢交友同时喜欢实用性强的物品,所以消费的方向和女生不同,男生则侧重于网络、社交类,如请客吃饭等,花费较大但是购买冲动较小。总体来说,男生、女生的消费节省空间都比较大,正确理财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
从大学生消费与年级关系来看。高年级同学明显较低年级消费合理且消费观较为正确和理性。究其原因,可以阐述如下:首先,高年级同学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对于理财的理解较为深入;其次,高年级同学打工的经历以及社会经验较为丰富,所以开始渐渐学会合理的消费和理财;再次,低年级同学由于来到新的环境中有新鲜感,同时由于以前消费主要由父母长辈指导,而现在由自己支配,所以难免会存在消费不合理以及消费浪费现象。
从大学生消费与家庭状况的关系来看。大学生的家庭状况直接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和方向,因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尽管有打工现象存在,但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家庭父母的供给。所以可以看到,家庭贫困的学生消费较少,较为合理,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消费存在浪费现象。
从大学生消费与家庭居住地的关系来看。由于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因此家庭居住地对于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力较大。家庭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大学生消费较高,同时存在较多的浪费和攀比现象,但是家庭居住地在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相比较而言消费水平较低,同时理财意识较强。
第二,大学生的理财观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理财意识薄弱,理财能力有限,理财规划不科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尚未明确理财的真正含义,对理财存在误解或者理解片面,片面认为理财只是节约或是开源。
理财观念层面。金钱观方面,大部分同学的观念较为准确,认为金钱很重要,但是也不能代表生活的所有;消费观方面,大部分同学缺乏理性的消费观,消费缺乏计划性,较为盲目且易冲动;投资观方面,大部分同学了解甚少,投资知识较少,同时认为投资离自己较远,有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的兴趣,但是觉得目前投资尚早;创业观方面,绝大部分同学知道创业的事迹,同时希望创业,但是不知道创业的方式和方法,无从实施。
理财知识层面。总体来说,大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了解到了一些理财知识,但是相当的零星且不深入。大部分了解的知识为课本中提到的如市场经济、市场运行规律、商品经济、货币流通等。但是对于财务知识,投资知识所知甚少。大部分同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理财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做起为时尚早。
理财能力层面。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理财实践能力较差。大学生的市场调查力和分析力以及创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2 大学生理财现状的形成原因
(1)传统文化经济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德本财末”的思想为中国主流思想,同时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束缚了成长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财富创造观,束缚了他们创新、竞争能力的发展。
(2)家庭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而没有对子女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再者中国家庭历来重积蓄节约而轻消费。“节俭”是传统美德,但“节俭”过度却抑制了“开源”,抑制了投资,轻视消费的同时,也导致资本的闲置,不能“让钱生钱”,拖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对于子女的消费缺乏严格的限制和指导,对理财教育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学校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升学率和就业率成为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理财教育大多不在学校教育计划之内,理财教育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出教育的前导,使学生失去了接受理财教育的最佳时期,导致了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的缺失。
(4)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抑制了国民整体商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刺激和西方经济思想的误导,导致了金钱至上观念滋生蔓延,恶化了生产、消费、投资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的环境、国民的观念等都会影响其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从而理财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3 关于理财的建议
学会理财对于大学生拥有、使用和保护个人财富资源的效率十分有益,因此促成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财行为,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十分必要。
第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正确的协调好开源和节流。所谓的“开源”就是通过自己的一些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大学通常的开源渠道有获取奖学金,做临时促销、做书面翻译、做家教等多种形式的兼职,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学生还可以做一些基金定投等投资,通过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至于“节流”则体现在将有限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消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把握好恰当的消费时机,并随时掌握市场动态,以最少的消费获得最大的回报。
第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推广理财教育。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于1982 年首次科学系统地提出了理财教育的概念,他指出,理财教育就是能够让人们学会如何设立理财目标、认识个人收入基础、制订详尽的达到目标的理财计划、应用理财计划、调整理财计划、评价理财目标和理财过程的一系列环节。
中国大学生一些相对较大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消费不合理、没有明确的消费观念等,此外在投资、储蓄方面的能力不足和意识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今,中国正由大国走向强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绝不能轻忽。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场所,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同学,也不能忽视了对于大学生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而理财能力则是其中大学生所必须着力培养的。因此,高校可以将理财教育纳入到学位教育中,例如理财课的选修课等;可以塑造校园的理财氛围,例如间断性开展理财知识讲座、理财知识竞赛等。 第三,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加强引导和促进理财行为。政府引导作为另一个主要力量加入到促进科学消费和树立科学消费观的实践当中,政府不仅可以利用税收等手段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引导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将理财教育的视野延伸至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中,由整体到个人、由政府到民间团体的各个角落,在这样强大的理财教育下,理财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化的运作。
第四,从社会的角度看,全社会参与,同树科学理财观。学校充当核心、发挥主力作用,政府引导,立法保障,只是树立科学理财观的一部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科学的理财观终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生、家庭和社会应各尽其责,为理财教育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主张消费,推荐商品的娱乐媒体,要区分刺激消费与吹捧商业,在娱乐媒体和大众媒体的双重角色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只有这样理财才不会是一个停留在字面上的专有名词。
参考文献:
[1]刘光岭.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观念体系的变革[J].德州学院学报,1996(1).
[2]高佳.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9(1).
[3]梁治.受益一生的理财计划[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4]郑葵,程芳.谈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性[J].文化教育,2009(2).
[5]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一、引言
人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本,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员工的培训工作是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和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对员工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也提高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基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员工的学习创新能力、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日常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水平。然而,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基层员工的培训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培训的内容和现实的生产实际需求不能相适应,这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需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要,从员工的培训理论出发,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对日常的培训工作流程进行完善,管理层要学习国内外的一些先进培训模式,采取建立培训教材体系、拓展培训渠道、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使得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基层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工学矛盾突出
在基层工作的员工,其工作强度比较大,所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每个单位的工作任务都特别大而且非常重,每天都需要加班加点,这也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管理层对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会影响各个层次人员的技能提升,无论是技能、能力还是素养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导致企业经营的老化,社会的脱节,企业应该给他们提供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
(二)培训需求和内容问题
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前,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宏观把握,没有开展员工的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况并不了解,所以,管理层没有办法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合理的规划好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日常的培训内容目的性不强,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关的管理人员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形式大于内容,致使企业培训工作差强人意,弱化了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评估问题
在企业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后,往往忽略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或者培训评估方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只是通过笔试进行测试,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满意度调查,没有建立员工培训的反馈机制,这样就导致上面出现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达到上层对培训工作的完善,不能帮助管理者进行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在日后的培训流程和实效性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四)培训管理问题
很多企业制定了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计划,而真正落到实处的却较少。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对开展基层培训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培训是一种投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准备,投入培训的时间和费用也比较少,经权威调查,我国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投资资金要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很多,发达国家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占工资总额的12%~16%之间,而我国企事业单位投入培训经费的比例只占工资总额的4%左右。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健全,在对企业基层员工进行培训管理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培训的控制不力,也就使员工的培训管理得不到加强,导致培训失败。
三、做好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在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前,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当下国际经济形式,引进先进的培训管理模式,深入基层员工开展调查工作,详细了解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培训的需求,运用所学的先进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培训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基层员工的培训内容上要加强创新,对时下先进的技术或者方法进行培训,对培训的方式进行改进,整合先进公司的培训资源,优化企业内部的培训队伍,推进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全员培训,保证质量
企业的培训工作要立于企业的发展,大规模培训基层员工,对所有基层员工都要开展定期的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人人都受教育、人人都可成才的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整体素质,尽可能的实现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
(四)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开展基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做到尊重员工的选择,以员工的工作需求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根据基层员工的成长规律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激发企业员工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增强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提高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现有“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师徒培训制是一种常见的传统培训方式,在现有的电力系统管理中已经有所应用,不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师带徒”现象已经淡化了,应该加强现有的培训模式创新和应用,在采用传统“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培训理论和标准化管理培训模式,广泛开展“师带徒”、“员工互讲”、“走出去、请进来”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针对员工培训需求和导师意向,充分尊重双方意愿,在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师带徒双向选择新模式。以专业培训为基础,以员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练兵为载体,努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着力打造专业带头人、一专多能等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二)拓展基层员工的培训渠道
本着“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基层员工培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渠道,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积极创新,丰富学习载体,搭建更多形式的基层员工学习平台。
(1)开展学习研讨会、报告会、学习座谈会等团队学习活动。推广学习经验,交流学习体会,加强工作交流,营造学习风气,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学习园地等形式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技能比赛、课题研究、论文评选等方式,推动全行员工的学习之风。
(2)组织集中培训。企业要结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培训的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课,对基层员工进行面对面的辅导或专题讲座。
(3)大力开展网络培训学习。企业的基层员工要充分利用网络学院组织基层培训学习。对网络课程进行扩容,培训的内容包括技能操作、团队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安全管理、职业形象和素养、办公技能等方面,这种网络培训渠道融合了多媒体课程,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时间比较灵活,企业可以在网络学院上定期企业的动态信息,设定员工培训内容的时间,通过这个平台鼓励全员阅读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好地适应了广大基层员工自我学习的需要。
(4)开展自学活动。要积极引导基层员工学习掌握相关工作的基础知识,激励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鼓励员工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和专业学习,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注册会计师、律师、保险从业资格考试和计算机等级、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等,鼓励攻读相关学位。企业要在基层员工培训需求的调查基础上,通过拓展基层员工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同时明确有关要求,加强管理。深化岗位资格考试,定期公布培训内容、时间、考试等信息,强化考前培训,促进基层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5)加强实践锻炼。企业的基层员工要想提高工作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企业的现场观摩活动,或者通过专业学习、挂职锻炼、岗位交流等实践活动来提升基层员工的学习经验和感受。
(6)开展延伸培训。企业要选拔优秀的业务骨干,组建内部培训师团队,定期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对各层员工进行新产品、新方法、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的宣讲和技能培训。对基层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岗位业务知识考试和练兵。
(三)加强基层员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材建设
要想有效的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企业还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基层员工培训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挖掘系统内部的人力资源,选拔一些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队伍,建立开放式的讲师人才库,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培训。在教材建设上,要不断创新培训教材,坚持员工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针对各岗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材形式,从讲授式教学为主转向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为主,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基层员工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
将培训考核工作与企业提高工作执行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与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结合起来,要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丰富培训资源的内容,满足基层员工的学习需求。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考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考核体系。将基层员工培训学习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把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同基层员工的晋职、晋级、评先等挂钩,作为提拔任用、竞争上岗、考核淘汰的依据之一。企业通过网络学院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自动考核管理,建立学习积分考核制度,加强员工的学习考核力度,对基层员工的培训项目、内容和时间等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学习优秀的员工颁发企业优秀证书和经济资助,从而鼓励员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能够结合企业生产情况撰写报告或者优秀在优秀期刊的员工,要进行表扬和赞助,评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和奖励。
(五)培训效果评估
很多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在基层员工身上,不过效果甚微,为此,企业需要对企业培训的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不仅是对培训的总结,更是对更好地开展下次的培训工作做好基础。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培训评估方法是美国学者唐・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柯氏模型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效果层次等四个递进层次。柯氏模型四个层次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基层员工受到的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而他们是企业实现产品生产的最后人员,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是否能得以实现,靠的就是他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因此,基层员工的培训需要贴近现场、贴近实际,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保证生产安全与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主要培训目的,进一步正确认识基层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基层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需要,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切实提高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根据基层员工学习培训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加大研究式教学投入力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考核措施,不断提高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管理水平。员工要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必须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基层员工教育培训成为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共同需求。
(作者单位为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一部)
参考文献
[1] 郝景慧.企业基层员工培训工作流程及支持保障方法研究[J].经济,2013(7): 56-58.
[2] 周玉芳.强化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培训管理的途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8):84-85.
[3] 庞志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08.
间题的提出:我校是一所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5年,在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中,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学校的重点扶持,特别是近几年,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我馆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在基础设施、馆藏建设、技术设备、读者工作以及队伍素质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逐步具备了一定规模。随着学校条件的好转,老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图书馆建起电子阅览室,相应的问题也出来了,师生们使用电脑打字,做课件,玩游戏,但是作为互联网的最重要功能,网络信息的利用,绝大部分师生都不会运用,或者未充分利用。中专图书馆作为中专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对配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社会已进人网络时代之际,中专图书馆又该如何面对此网络环境?
1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突破了传统文献资源范畴,扩展、延伸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新型图书馆馆藏体系,信息资源已从单一的传统文献资源扩展到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多种媒体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各类信息资源。
1.1广泛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不仅拥有传统文献资源,包括印刷型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标准、图谱、研究报告、会议资料、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缩微型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视听型的录音带、录像带、胶片、唱片、幻灯片、电影胶卷等,而且还拥有电子出版物,如磁带、磁盘、光盘、芯片型出版物(CD. LD} CD一ROM),更有虚拟馆藏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一次文献型的联机/网络全文库、电子期刊、电子书报等;二次文献型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OPAC)、商业联机/网络书目数据库等、三次文献型的各类型网上电子参考工具书等以及零次文献型的电子论坛及各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企/商业部门等单位在网上的信息等。这些物理/现实和虚拟馆藏的信息资源涵盖范围极广。
1.2特色性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繁多、时效性强、检素便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多语种、分布式储存、超国界传输、成本低、交互式反馈机制便于信息交流、完善;但是,其信息无序、分散,检索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深度、广度较低,导致检索结果难以控制。
1.3不可替代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由于其各具特色,它们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因特网上所提供的各种有关学科信息、会议信息、政府及公司信息以及电子论坛、电子邮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等非正式出版的网络信息资源,它们可以提供给用户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一些事实和数据以及某些信息的线索,是用户及时的、快速查找相关专业信息、了解政府政策法规,掌握市场信息,以及阅读新闻、娱乐等的有效途径。这是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甚至电子出版物难以做到及做好的。但这类离散的、高度变动的网上信息,图书馆必须对此加以有效的开发和有序化组织,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供用户使用。
1.4共享性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图书馆只是网络整体的一个部分或一个节点,这时网络对信息资源整体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享性必须得以强化,当一个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个个数据库并提供网上信息服务时,其它图书馆完全可以拿来直接使用,不必再把相同的资源进行加工上网,共享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2开展网络知识教育,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的世界,在网络世界,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和围墙障碍,却拥有一个全球性的网上图书馆,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网络改变了学生围绕着老师、教材和课堂转的传统教学模式,利于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个性潜能,网络融文字、声像、动画于一体,使用户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借助网络,学生们可在瞬息之间领略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情,其交流与沟通也不再受时间异步障碍的影响,既开拓了视野,又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网络还将教学由课堂扩展到图书馆以至宿舍,由校园延伸至社会,学习者可永不毕业,从而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和终身化。网络的这些作用强烈地吸引着当代的青年学生,使得校园的“网络热”不断升温,上网正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趋同行为。
但目前我国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网上活动多为娱乐、消遣及通讯聊天,而较少用于学习和研究,有的甚至不会上网。即使是学习与研究,许多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不了解数据库,不会制定检索策略,不能正确地选取检索网点、路径、方法和标识,不知道对信息如何分类、筛选,加之网上信息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重复交叉,代谢频繁以及网上信息的无序性和不规则性,无疑增加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难度。解决用户使用中的上述问题,正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发展。为此,图书馆应通过授课、讲座、印发使用指南、举办知识竞赛、组织网友沙龙、开展网上导航等活动对在线用户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上网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上网能力
所谓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资源的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人波耳(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日本已将信息素质教育纳人教学体制,并注重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美国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明确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的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应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在我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可以说,没有读者.图书馆就没有生存的价值,没有高素质的用户,图书馆就缺少发展的动力,况且,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学术环境、信息人员及信息技术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堪称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最佳场所,因此,在中专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网络环境下中专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信息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3.1增强信息愈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在与外界信息环境的交往中对信息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信息需求心理,对信息的认识水平和敏感程度,对信息环境的了解,对信息道德准则的态度和对信息资源的评价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明确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强大动力,是知识经济的命脉。懂得没有信息意识就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和开发信息。此外,要改善信息环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通过信息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及时捕捉有用信息,排除无用和有害信息,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3.2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获取、加工、利用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信息能力的培养,一要提高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如能正确、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自如地点击特定的网站、网页及内容,能在网上熟练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远程登录、开展馆际互借等。二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利用技能,包括帮助他们识别信息源,制定检索策略,选取最佳检索途径和方法等,使学生能从图书馆、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中迅速有效地获取各种信息并作出正确评价和及时加工、整理、筛选、下载。提高信息能力的手段可通过网前辅导、网上导航和检索课等形式实施。特别是信息检索课本身是一门方法课和技能课,如果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上,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网络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并增加上机和上网机会,必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4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上文明
互联网的应用为中专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在其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隐含着使人精神堕落的陷阱,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网络,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上文明,既是信息时代赋予图书馆新的使命,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网上文明,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应用价值观,端正上网动机。其次,要加强监控,筑牢“防火墙”,击退人侵者,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第三,必须从严治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中专生的网上行为.把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中,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统一。第四,要主动出击,精心制作图书馆和校园主流网站,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第五,要针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及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及时化解学生中的偏激情绪。第六,要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文化素质,把学生的网上活动引人学习和研究,形成文明上网,学习用网的新学风。
5搞好信息服务,拓展情报职能
5.1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较传统的中专图书馆服务有了全新的变化。伴随着信息用户的多层次决定了他们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即要求:信息内容的综合性、信息搜集的广泛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提供的有序性、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信息利用的准确性。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也相应由对文献资料的收藏和提供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加工、开发,并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则由人们索取知识的“宝库”升华为“知识喷泉”和信息集散地。在新的环境下搞好信息服务,满足用户新的信息需求不仅能实现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而且能促进生产,振兴经济,增强国力。因此,强化信息服务职能,是图书馆进人知识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更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5.2信息服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