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1:02: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风险控制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金融危机 风险防范 发展策略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50-02
1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 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 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 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 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 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 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 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 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农村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包括有产业发展、产权模糊、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等。笔者认为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农业发展、农村中非农业经营低效率的制约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制约。在农业发展的制约方面,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农业是农村金融运行的主要支持产业,农业增长减速势必会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增长造成消极影响。在非农经营方面,乡镇企业大多是以个体为主的小型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制约方面,单个农户农业经营活动仅能维持生存生活支出,而各种外来风险导致种养经营收入减少,会打破这种均衡,从而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产权模糊,资产负债管理不科学,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和员工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不明晰方面,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公有产权仍然占极大的比例,导致其缺乏自主经营权,难以理顺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一般而言,金融机构的产权越不清晰,就越容易导致公有企业和公有金融机构相互倚重,共同套取国家利益。在资产负债管理不科学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水平偏低,其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普遍较低,这主要是由未建立科学的资本金管理制度,资产和负债业务规模过快膨胀,风险资产的规模变大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在内控制度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着控制力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岗位责任制没有得到实际贯彻执行,信贷和财务管理宽松等。在员工的业务水平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和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税收政策、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和行政干预等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的持续进行,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进行逐步取消。在利率政策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使其利差缩小,经营出现亏损。财政政策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1994-1998年之间,吸收很多保值储蓄存款,而国家财政不予补贴,在客观上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巨大负担。在行政干预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加速当地经济建设,往往在缺乏详细论证的情况下,迫使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而这种现象往往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确立和维护,然而,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规范,经营主体—各个农村经营主体的地位和职能等内容,没有明确确定下来,这就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太大的弹性,容易受到市场的强烈干扰和行政干预。此外,还有很多相关问题都需要法律法规明确的规定,否定,势必会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监管方面,相关监管单位,存在着管理内容广泛,管理的层次简单,多头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等问题。第五,缺少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表现在呆帐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不足,几乎不存在价格补偿,不存在市场退出和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在呆帐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不足方面,目前金融机构的呆帐准备金远远不能弥补风险损失,导致风险累积。在价格补偿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较严格的利率管制,农村金融机构几乎不存在什么利率差异。在市场退出方面,正常情况下,当金融机构的资产净值变为零或负数时,应该进入破产程序,但是,目前国内的通行做法是把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吸收合并到其它较好的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了风险的积累。最后,目前国内还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
控制农村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比较研究和上文分析,笔者结合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且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具体包括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处置不良资产,强化内部控制,实施人才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金融创新和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在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方面,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即:拓宽资本金筹资渠道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规模十分庞大,应该采取常规清收、分账经营、核销和内部消化等方面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坚持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做好等级评定工作;严格执行审、贷、查分离制度,建立贷款管理的权力约束机制;完善贷款投放的纪律约束机制,并加大稽核力度;健全贷款风险责任机制,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强化财务费用管理,严格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在实施人才策略方面,具体措施如下:加强金融机构各级管理层的人才建设;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建立多样化、高透明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大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金融创新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拓展新的信贷领域,积极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并且开办中间业务,以分散经营风险。在构建良好公共关系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处理好与地方党政、乡镇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轻松的环境。具体包括4个方面。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强化外部监管及行业自律和规范民间金融。在加快法制建设和强化执法方面,一是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二是依法准入与退出,同时,要加强法律宣传,强化公正执法。在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方面,一是政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信用教育,二是建立相应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以扭转目前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差、农民守信观念普遍比较淡薄的局势。在强化外部监管及行业自律方面,要正确定位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抓好风险审慎性监管,充分农村金融自律组织的作用。在规范民间金融方面,应该建立民间金融准入制度,保护正常合法的借贷活动,逐步推进民间金融正式化,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针对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国家应该给予这类金融机构适当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方面的特殊贡献和在经营发展上的实际困难,国家应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重新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方面的优惠。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对艰苦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偿。在金融政策方面,央行应该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的标准,并且允许合格的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和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的重点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其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的标准;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包括,扩大国家财政补贴范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公开的存款保险制度等。
本文作者:叶江山工作单位:江苏泰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主要依靠间接融资来实现资金的调配和通融,银行在我国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出现金融危机,不但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与银行风险概述
1、后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逐步积累,最终会引发后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因素、实体经济因素和外部干扰与上述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严重冲击了金融系统的信息、配置、资金流通等功能,引起系统瘫痪,并严重损害了实体经济。很多研究结果显示,爆发后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四个方面:第一,美元的无限制发行,引起美元的流通过剩;第二,美国崇尚高消费低储蓄,这样的经济方式与常理不符;第三,美国制订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合理;第四,金融产品大量涌现,而金融管理严重滞后,欠缺管理力度。
2、银行风险概述
因为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存在,进一步恶化了经济领域的系列矛盾,从而可能使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受到一定的损失,这就是银行风险。银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包括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指的是由宏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可能导致经济系统遭受损失或破坏,如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经济机构管理出现失误或决策错误、欠债不还、违法生产等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能按期收回。
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
1、建立健全我国银行内部评级制
为了提高银行鉴别信用风险的能力,实时监控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各种风险,提高贷款的质量,有必要完善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在自身机构内部,银行必须筹建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实用的流程,提高获得有效风险数据的能力,有利于准确资料的收集。分析信用风险控制方法,美国商业银行首先重视创新自身信用制度,同时注重管理信用文化,美国商业银行评级运用的模型是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工具。比较来讲,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此类制度,急需引进符合中国特色的评级制度。
2、加强对房贷的控制
在美国,因为银行机构把大量贷款提供给信用资质较低的借款人,所以引发了次贷危机。由于利率的不断上涨,房价的大量下滑,从而大大加重了这些贷款的还贷压力,导致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大量的次级房贷转化为坏账。我国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也存在较多的类似情况。最近几年,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扩大盈利范围,各个商业银行鼓励下属机构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在当前房价大量上涨时期,过高的房价屏蔽了潜在的风险,使之不易显现,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价格波动现象,房价下滑,这种风险则一定会迅速显现。所以,国内银行要大力发展个人征信系统,谨慎做好个人房贷质量,逐步使贷款流程趋于规范化,建立高效的贷款控制监督体系,才能有效应对房贷风险。
3、管控金融衍生品
要严格管理金融衍生品,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一方面,由金融管理部门加强管理金融衍生品,增强对系统风险的监控,逐步完善监管体系和风险监测制度,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谐;另一方面,对于金融衍生品,要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对被监管机构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促使其合法、谨慎、安全经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4、参考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银行体系要大力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金融形势的发展,保证我国银行机构的稳定运行。在金融法律体系方面加快立法环节,从而保证金融管理和风险控制有法可依。第一,及时修改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的法律法规;第二,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研究创新金融法律制度;第三,为了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要提高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保证法律法规的切实执行,我国银行系统要认真学习金融法律,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法律规定。作为金融法律监督者和执行者的银行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素养的学习,认真领会监管理念和风险控制法律。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加深,目前已经进入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复杂多变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银行业将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国际化程度,所以对我国银行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包头市南郊农村信用联社)
参考文献:
0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在各种形式的金融模式应用下,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就有着很大阻碍。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研究,就能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以及发展现状分析
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体现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征,其中在互联网金融的效率高特征上表现的比较突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支持,对金融产品的计算效率就能有效提高,方便金融信息的查询以及搜索。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高效率的特征比较突出的展现。
再者,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低特征也比较突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通过虚拟网络实现的,能够通过互联网就对方的信息全面性的了解,对各利益间的需求也能得到有效满足从而就能在交易的定价方面有效的制定,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进行交易,能够节省大量大时间以及资金,在交易的整体成本上能大大的降低。
另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特征也比较突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网络是开放性的,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的攻击造成信息丢失和损坏。在受到操作方面的失误也会存在着相应风险问题。还有就是在相关的法律上没有针对性完善化的制定,这就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没有法律保障。
1.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发展中,在势头上有着加强。银行业务中的支付业务规模在逐步的扩大化,对余额宝等理财业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互联网货币的雏形在当前已经逐步的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金融领域的发展,在业务产品方面有着种类的多样化,网络市场和实体经济市场的结合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化,在互联网的货币雏形也已经形成。互联网货币作为重要的支付内容,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着很大促进作用。在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方面,也逐渐的对传统银行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显著成效。
通过互联网金融自身的优势利用,在网络平台基础上和传统金融业务紧密结合,这就能有效形成全新的发展模式,对金融机构的战略发展模式的调整有着促进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理念方面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在当前各银行的门户网站业务已经逐步开展,在网络银行的业务量方面也有着很大增多,这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就能形成积极促进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的当前信用稀缺空白也进行了有效填补。
2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风险控制策略探究
2.1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比较多,其中在技术风险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的应用,在互联网金融经营中,由于受到技术层面的因素影响,就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在这些技术的应用时,能对金融业务的有序进行有着促进作用,但是技术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技术问题从而对互联网金融的运作产生很大影响。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技术性风险,主要就是在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上以及技术选择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几个重要层面。从技术选择风险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技术在设计中存在着不足,就比较容易出现信息传输效率低以及技术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法律风险类型也是比较突出的。在法律风险方面,主要就是由于没有结合实际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等,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不能收到法律的保障。在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层面相对比较滞后,在风险的法律监管方面没有得到加强,这就造成了一些不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对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很大阻碍。
再者,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市场选择风险也是比较突出的。市场选择风险是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信息没有对称下出现的柠檬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就会使得市场选择欺骗性,对用户的资金就会丢失。这样在风险问题上就表现的比较突出。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中操作风险也是比较突出的。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在操作过程中就要能规范化实施。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按照规定操作,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的发生,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就不能有效保障,从而带来风险。
2.2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策略探究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能注重相应策略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策略的科学实施下,就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
第一,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层面的保障。要想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效控制和降低发生率,在法律层面进行完善就比较关键。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法律加以完善实施,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原则要严格遵循。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征,针对性的加强监管,按照综合监管的原则,将功能性监管的作用充分发挥,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服务平台综合性监管,这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有着促进作用。还要注重联合监管原则的遵循,构建完善的监管机构,以及在监管的制度方面能完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治。
第二,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就要注重互联网金融的准入以及退出的监管强化。要能针对性的对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机构,在资产以及规模和网络安全的要求上进行提高。注重财务的良好运营以及服务模式的优化实施。在对违反准入资格的要求的,就要加大惩处的力度,对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标准统一性以及公平性能充分重视。在对模式监管以及功能监管的作用上也要充分发挥,将功能性的监管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式,对不同经营模式科学化应用,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盲区出现。
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完善建立。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有效防范,就要能充分注重安全体系的优化。要充分重视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将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技术科学实施,对密钥的安全防护技术要积极有效的应用,将计算机的安全性得以保障。从技术手段上有效实施,保障互联网金融的经营运行中的安全性,避免受到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在数据管理工作方面也要能加强,按照技术标准规范来进行选择网络金融技术加以科学化的应用,对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风险要能积极有效的降低。
第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要能充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征信手段的应用要注重创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息能全面采集,将覆盖面能够全面真实系统化的呈现。对互联网平台的实时运营数据以及个人信用卡的使用等信息,都要能归入到数据库管理,在信息库的信息共享目标加以实现。这样就能有助于对个人的以及企业的信用进行综合性评价,这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降低就能起到保障作用。还要注重线上线下的方法应用,对客户的身份验证以及信用进行评估,对客户的信用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化制定,这些都能有助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五,注重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对潜在的风险隐患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要注重职业道德的遵守,相关企业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使其能在技术水平上以及理论水平上和职业道德等层面获得综合性的提高。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方面也要加强,对一些违反互联网金融准则的要能加强惩处,在行业保护以及行业的协助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当前比较迅速,保障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的科学化实施,对风险控制效率的提高就能起到保障作用。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工作就要能从多方面充分重视,在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以及理论层面的完善化都要注重。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覃一鸣,裘丽娅.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与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分析[J].对外经贸,2015(08).
[2]郑蕊,程晗.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互利共存[J].经贸实践,2015(08).
[3]庞菲菲.中美P2P发展对比与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8).
[4]张飞娟.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究[J].时代金融,2015(2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我国金融业进入到开放时代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竞争,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创新,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基于此,很多银行投入很大精力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风险必然与收益共存,如果片面追求收益,不注重控制风险,很可能会酿成巨大损失,如何在金融创新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进行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
一、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是关系银行生存的关键,如果失去了信用,银行很可能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商业银行推出的每一款金融产品都与银行的信用是息息相关的,相较于传统的储蓄存款业务,金融创新产品的信用风险明显更高,特别是那些业务杠杆性强、存在较高自由度的创新透明度不高的产品以及一些表外业务,在监管制度不健全的商业银行里它们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对这些创新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以及约束力度不足,对商业银行的生存有很大威胁。
(二)技术与操作风险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说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很多金融创新产品对这些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很多情况下失去了这些技术的依托,金融创新产品无法正常生存,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这些技术一直处于迅猛发展之中,与成熟仍相距甚远,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很可能会向金融领域转移。第一,这些技术本身不完善,本身存在缺陷,很可能引发风险;第二,这些技术一直处于更新发展的状态之中,很可能会存在新旧技术摩擦问题,也有可能引发风险;第三,很多时候由于这些技术导致信息失真、不够及时和完整等问题;最后就是商业银行的操作人员对这些技术操作存在问题而导致风险的产生,这就要求业务人员能够很快掌握这些信息技术,并能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否则很可能由于技术操作而给银行带来风险。
(三)管理风险
应该说,进行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很高,如果商业银行监督反馈机制存在缺乏、内控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够完善,那么商业银行成功想要通过金融创新,很有可能由于管理跟不上而就此作罢。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商业银行一味追求市场竞争,在竞争方式上过于激进,不顾及自身内部管理建设状况,这些问题有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
(四)项目开发失败的风险
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很可能会由于对金融市场认识不足,对金融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也缺乏认证,导致项目失败。此外,如果对金融创新项目的市场认知不足,也没有相关的开发和管理经验,那么金融创新项目将很难取得成功。可以说,金融创新项目一旦开发失败,很可能会造成商业银行资源出现损失,进一步削弱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
二、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一)确立规范的金融创新管理观
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商业银行要进行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健全自身组织结构、明确责任和权限,并要进行恰当的职责分离。而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就必须拥有实权,能够对高层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能够影响其他部门的行为,同时,商业银行方面还要给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的利益奖励。另外,商业银行还应相应有关规范和要求,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化制度,成立两会。其中董事会应该作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的核心,直接负责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监事会则是对商业银行管理层履行风险控制职责进行监督,针对管理层利用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加以纠正。
2.加快风险识别方式转变
现如今,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信息和数据比较完备的金融风险评估系统。这些模型一般涉及财务分析以及企业有关的财务数据等,但是我国的实际国情是历史数据不完整,财务欺诈严重,面对这样的状况,模型化的风险识别方式就会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的商业银行,要加快风险识别方式转变,提高信息系统的风险采集能力,应用主观智慧,对风险进行量化,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应该说对金融风险进行量化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之前就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3.严格落实审慎经营原则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进行了金融创新,但是也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金融风险,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美国的次贷危机让我们见识到了金融风险的传染力和破坏性,因此我们的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制定有关的制度,做好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审慎经营原则,在效率和安全之间权衡把握,为商业银行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加强金融创新风险梳理
1.注重风险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基于管理者和专家的经验和分析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主观性很强,有关数据分析系统还存在很大缺陷,有待完善。基于此,建立完善的风险数据库势在必行,将近似事件的详细信息记录在风险数据库中,这样能够有利于在未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此外还可以效仿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法人与自然人建立有关的资信信息库,能够对法人或自然人的信用行为加以约束,有利于规范全社会的信用秩序。
2.注重对风险累积途径加以分析
首先需要就金融创新业务流程加以清理,对整个金融创新过程细分,尽可能的更加明细化,进而对已经细分处理的各环节处理流程进行清理审查,并就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分析。还要就其他部门吸纳和输出风险的有关环节中产生风险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尽量能够得到量化信号指标。其次,商业银行方面可以把有关历史数据和实践经验信息进行对比综合,针对风险管理重要环节进行梳理,此外,对于各监控点的风险信号,要就其有效性和重要性加以总结分析。
(三)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举措
1.加快信息渠道建设
商业银行只有信息渠道建设取得成果,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当前发达的信息网络,积极构建风险信息数据库。一般来说,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分别是方案设计、数据采集以及信息加工,其中数据采集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另外当前的风险管理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撑,便于收集获取原始信息,一旦得到新的原始信息,通常都需要立即添加进数据库中。除此之外,还需要商业银行方面有关部门建立风险监控点,进而确定从何处获取风险的数值和表现信息。很多时候,出于风险监管成本和效率的考虑,风险监控点的设置不要求覆盖所有数据来源点,只求重点覆盖即可。
2.加快风险监控、预警机制建设
首先,进行金融创新风险的总体评价,一般需要有一个参照物,这样一旦风险指标超出安全值,才能感知风险的存在,通常都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警初始值的确定,一旦超出正常值,就表示存在风险,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处理程序才能具备风险防范功能;其次就是要加强风险信号的识别,一般来说,进行风险信号的识别工作,需要识别者有丰富的经验、很强的判断能力以及独特的识别手段。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识别,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风险。最后,风险一旦被识别出来,就要进入初步评估,一方面,风险监控系统可以对自身判断出来的风险信号进行自动分类,并进入风险处理程序;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新型风险,风险监控系统就是失去应有的作用,这时需要风险监控人员进行人工处理。
3.加快构建风险反馈与维护机制
通过构建风险反馈机制,不仅可以有效保障信息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反应能力。应该说,反馈机制是连接银行内外部的信息交流系统,可以实现员工与管理部门、顾客与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有利于系统维护部门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数据检测角度一般是很难获知的。此外,我们的商业银行还应致力于对最新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应用方法以及最新监管规范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风险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商业银行平稳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笑.金融创新趋势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
[2]林雪松.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J].时代金融旬刊,2015(3):31-37.
[3]庄国立.浅谈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旬刊,2014(11Z):113-113.
[4]王进.金融创新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32-35.
一、融资租赁简介
融资租赁也称“金融租赁”,产生于二战后的美国,通过融物与融资的相结合,拥有金融及贸易职能,是设备租赁常用的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仅次于银行信贷。目前,理论界对融资租赁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解释,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在融资租赁交易过程中,出租者需要了解承租者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达成共识后签订合同,双方必须遵守合同内容,共同享受利益和面对风险。在租赁期间,租赁物的使用权归承租者所有,但归属权仍属于出租者。合同到期后,承租者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选择续约或解约。
二、企业融资租赁中存在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在我国,融资租赁是一种新型金融产业,很多相关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健全,需要国家参与调控和管理,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制度都会直接影响企业融资租赁的有序进行,对该行业的经营模式与税收标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当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不适合企业融资租赁发展时,融资租赁管理体系将会遭到破坏,行业秩序发生紊乱,从而引发政策方面的风险问题。
(二)金融风险
融资租赁本身具有金融属性,因此金融风险会伴随着融资租赁行业存在。对于承租者来讲,出租者提供的租赁物的质量和市场价值是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其中还包括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租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出租者面临的则是承租者能否按期支付租金的风险。此外,在双方交易过程中,货币支付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国际支付中,支付时间、支付方式、支付币种等选择不当,都会导致金融风险增加。
(三)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租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考虑新产品的市场风险,在进行设备投资或技术改造之前,对产品的需求量、市场供应量、市场发展趋势、消费水平等进行详细掌握,了解相关行情,若对这些因素了解得不充分,调查得不细致,有可能加大市场风险。其次,在融资租赁活动中,租赁企业务必要对经济投资与金融贷款加以重视,避免不必要、不科学的投资,减少市场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是融资租赁行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是承租者与出租者交易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交易过程中,双方需要签订租赁合同,建立合同关系,若其中一方违背合同内容,则会给另一方带来信用风险。由于信用风险的危害性极大,故信用问题的产生必定会对双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使企业利益遭到严重破坏,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打乱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阻碍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贸易风险
融资租赁本身具有贸易职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难免会存在贸易方面的风险。近几年来,我国的贸易事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防范措施也逐渐完善,但从业者仍缺乏对贸易风险的认知与重视,只在乎商业利益,加之租赁企业管理水平有限,使得贸易风险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六)技术风险
科技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运转,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优势正是那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企业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不先进,或是在操作中侵犯他人权益、违反法律,就会产生极大的技术风险,使设备因技术问题而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租赁企业必须重视技术风险,做好防范工作。
(七)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一般是指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即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风险,如地震、台风、暴雨、洪水等。这些灾害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不能保证所有地区都能够避免,但就算这种风险无法控制,企业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工作,把不可抗力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企业融资租赁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
目前,企业对租赁业务的风险意识十分浅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对风险的认识与重视。对此,树立风险意识是企业的首要工作。企业管理部门应把风险防范意识归属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对在职人员实行定期考察与培训,要求全体人员处理好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防范工作,增强工作人员控制风险的能力。其次,企业的监督部门必须要加大对各项风险控制工作的监察力度,防止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在融资租赁过程中,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转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租赁风险防范体系,合理调配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改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各管理层的有机统一。其次,企业可以成立多个融资租赁风险控制小组,从风险预测到预测方案审核,再到风险预防工作的执行,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要求,完善风险预测和防范的工作流程,提升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
租赁企业的发展模式要与时俱进,单一的融资方式难以带动企业长久发展,故企业需要采取多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回租方式,以出租者的身份把自己的物业产权卖给其他租赁公司,在保留自身物业使用权的同时进行融资,不仅能减少对资金的占用,还能为企业正常运转提供保障。其次,企业可以租赁其他租赁公司的闲置设备和物业,以有效地节约投资成本,确保企业经济合理地运转。
(四)注重风险化解与转移
单凭承租者与出租者是难以控制融资租赁风险的,双方必须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优势,把租赁风险转移为社会风险,依靠社会的力量承担并化解风险,如财产保险、信用保险等。对于短暂的风险来说,企业的合理控制可以化解风险,甚至有可能从社会中获益,但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风险加剧,增加基金损失,故融资租赁风险的化解与转移工作不容轻视。
(五)完善融资担保机制
如今,要想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脚步,就必须重视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该行业中的作用,合理开拓融资担保业务市场。政府监督部门应严格执行融资担保的审查工作,确保担保人的融资业务合法合规。此外,承租者在租赁前要清楚了解出租者的详细情况,落实好考察工作,保证产业发展模式达到最优化。
(六)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融资租赁行业不仅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如税收政策、保险政策、信贷政策等。其次,政府也可以向租赁企业提供贷款利率保障,为企业开通更多的优惠保障途径,以有效地降低融资租赁风险,减少企业的经营压力,促进各产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其面临的政策、金融、市场、信用等多方面的风险已不容忽视。租赁企业需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政府则需要规范融资管理系统,大力支持融资租赁的发展事业,最终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淮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当前很多企业集团为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在其内部设立集团财务公司,对企业财务资金进行全面集中管理。在集团财务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加强金融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是一项必要而关键的任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层应当在了解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特点基础上,通过有效控制措施加强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从而保证集团财务公司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1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特点分析
首先,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在服务对象上具有较高集中度。由于集团财务公司的特殊性质,政府相关法律及政策的限制因素,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集团内部相关成员单位,其主要业务是内部信贷以及结算。就服务对象而言,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分布情况相对较集中。其次,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在业务层面上具有较高广泛性。对于集团财务公司而言,其业务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不但能够办理企业之间相关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并且还能够为集团内部单位提供证券投资、保险以及融资等相关金融服务。业务面分布比较广,存在资金短缺、财务欺诈和结算差错等各个方面,导致其金融风险也较广泛。第三,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表现出行业特点以及政策特点。在集团财务公司运行过程中,政府相关法律以及集团行业存在的环境均会对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其特点就是具有行业性和政策性。国家相关法律及相关金融政策会对集团财务公司整体经营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大政策性风险。同时,集团所在行业的经营盈亏情况也会对财务公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若有行业危机等相关问题出现,比如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且持续亏损,集团财务公司将会出现较严重的金融风险。
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健全风险管理机构体系。就目前情况而言,集团财务公司内部的董事会、股东会以及监事会成员大部分均来自于企业集团内部,对于一些重大决策管理层人员意见基本相同,因而差异性以及制衡机制比较缺乏。另外,在财务公司内部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监督,但是信贷管理部门、内部稽核部门以及资金管理部门均缺乏权力和能力全面落实风管管理相关职责。第二,风险管理观念缺乏创新。在现代化金融管理理念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理念也从单一的几项逐渐发展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就当前集团财务公司实际情况而言,没有能够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管理重要性,金融风险管理仍处于稽核检查层次,缺乏创新和发展。第三,风险控制缺乏力度。集团财务公司对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业务交易层面,对于公司层面管理相对比较缺乏,并且在交易方面的风险管理缺乏体系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财务公司对盈利情况过于重视,长期将大量资金向银行转存或者向其它金融机构拆借套利,有些财务公司还存在违规金融活动。另外,当前财务公司的融资能力比较弱,所能够提供资金在企业集团资金总需求中占据较小比例。很多企业资金缺乏,未能够充分认识到财务公司资金短缺这一点,经常向财务公司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资金需求,财务公司为满足相关单位的需求,也为提高财务公司的盈利,最终造成财务公司内出现违规情况。
3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有效策略分析
3.1扩展业务范围、增加盈利,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在集团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较好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应当在不断巩固传统业务基础上,合理进行战略规划,战略目标要落实到位,新业务采取新的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发展匹配等,根据集团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及相关资源优势,对企业业务范围进行进一步扩展,增加财务公司盈利,并且使其风险抵抗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另外,财务公司与外部金融机构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从而使自身金融创新能力能够得以有效增强,积极研究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相关产品,以便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资金及相关优质金融服务。此外,财务公司与证券公司以及基金之间也能够加强有效合作,有效发展投行及相关中间业务,进而为企业集团对外并购业务奠定良好基础。
3.2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集团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为能够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应当以集团整体战略目标为着手点,在集团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中纳入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对于企业集团内部风险管理部门而言,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规划以及风险体系设计。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当将风险防控组织架构体系建立起来,为进一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奠定较好组织基础。企业集团应当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对于外部投资及战略投资应当积极引进。集团还能够使董事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使董事会能够发挥领导优势,保证风险管理能够科学民主地一贯执行。其次,企业应当建立并不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分工,同时建立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得以有效执行。此外,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公司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包含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及各个业务领域,利用先进信息系统平台收集、统计相关风险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及分析,从而使风险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3.3培养良好风险管理文化
在集团财务公司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管理与每个员工及每个工作环节之间均存在一定联系,企业集团应当使每个员工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要性均能够充分认识,在企业内部对全员风险意识以及风险观念进行宣传,通过不断地教育及培养,使风险管理理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由上及下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风险管理文化,使企业内员工能够形成共同价值观,这一点在风险管理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内部控制方面具有明确标准、在业务层面具备合理系统流程、在操作方面具备详细手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控、在事后进行严格考核,从而使企业员工能够对风险管理有切身体会,最终形成自觉意识,自觉进行风险防范。
3.4利用科学管理工具防控
集团金融风险在集团金融风险管理及防范过程中,使用几种科学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财务公司职员可以将这些工具熟练掌握,能够合理运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将两者有效结合,分类管理财务公司内部相关资产,防范各类风险。另外,构建具体完善的客户评级体系,避免因审贷不严而产生的客户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担保责任增加等风险,从而使财务公司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得以提高。在各种不同经营活动中财务公司可以对各种信用衍生工具进行有效应用,比如总收益互换及信用违约互换等,从而使企业集团整体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促进集团财务公司能够得以稳定发展,从而为企业集团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集团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集团财务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影响其运行稳定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在现代集团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必要任务。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有效风险控制策略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管理,通过扩展业务范围以增加盈利及风险抵抗能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养良好风险管理文化,利用科学管理工具防控风险等措施使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及质量得以提升,从而促进财务公司和集团公司得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4).
[2]刘洋,吴豪.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武汉金融,2011,09:36-39.
[3]叶霁.论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及其管理[J].中国商贸,2014(25).
摘要:作为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重要品种,订单融资的快速发展有效化解了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而为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研究阐释了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业企业开展订单融资业务的内涵及意义;深入剖析农业企业订单融资的系统风险并揭示农业企业订单融资的信用风险、订单风险及操作风险等非系统风险特征;给出农村金融机构控制农业企业订单融资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业务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4;F830.4;F2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100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61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朱烈夫(1988-),男,四川攀枝花人,硕士,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电话)1803075968(电子信箱)superstar1998@yeah.com;通信作者,丁南希。
“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问题,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则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及农村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供应链金融系列服务中的重要业务分支,订单融资业务日渐受到中小型农业企业的青睐。订单融资使处于上游的供应商可将订单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在物流企业的协助下审核订单真实性并评估相应风险后对融资企业给予一定授信额度[1]。订单融资业务不仅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金融创新成果和金融业务增长点,而且成为化解中小型农业企业资金链条紧张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开展订单融资业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式来促使农业产业资源向高生产效率型农业企业集聚,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但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在实际运作订单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诸多风险要素的冲击。农村金融机构有必要深入剖析制约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发展的风险及其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化解对策,以促进农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农业企业施行订单融资模式的主要障碍
1.1 制约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发展的系统性风险
其一,行业层面的系统型风险威胁农业金融企业的农业企业订单融资业务的运营安全。农村金融机构的订单融资业务运营质量与其业务所依生的特定行业环境密切相关。在开展订单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需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天然弱质性特点增加了农业产业投资的风险水平,故此,投资者通常本着谨慎心态来对农业企业实施投资行为,使得农业企业陷入融资渠道不畅通的困境。农业企业依靠运营资金积累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生产规模扩张的速度过慢,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的社会公众对农产品的迫切需求。其二,农业企业订单融资业务的运营安全亦受到政策性系统风险的威胁。农业金融机构的订单融资业务易受逆向性政策变动的影响。农业领域的逆向政策风险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政策的导向与农业产业市场的发展方向不一致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在农业金融机构与农业客户企业发生订单融资业务后,若该客户企业的业务内容与政府新制定的产业政策导向相背离,将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陷入逆向政策风险中。
1.2 制约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发展的非系统性风险
1.2.1 制约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发展的信用风险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业务是金融机构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客户企业的道德风险所诱发的信用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整体运营风险。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尚未健全,未能实现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的征信信息全覆盖,使得多数农业企业的信用信息未被金融机构所掌握。信用信息不完善性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有效甄别债务人的资信状态,由此所诱发的债务人到期难以按时还本付息的行为将直接增加金融机构业务运营风险,进而影响其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诱发客户企业信用风险的根源在于客户企业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中小型农业企业的业务内容繁杂而分散,金融机构若逐笔调研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将极大增加其信息获取成本;而部分金融机构在未能精准掌握客户企业的资信信息的前提下即行放贷,则增加了客户企业隐匿其私人信息来谋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机率。
1.2.2 制约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发展的订单风险 其一,农产品价格波动所引致的农业企业业务风险将通过订单融资业务传导到农村金融机构。农产品订单融资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但在国内发展明显滞后,其原因之一是农产品价格的高波动导致订单价值不稳定、难评估[2]。农业企业订单融资业务的标的物是客户企业订单,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对客户订单所指向的实际业务运作风险进行识别。农产品订单所指向的实际农产品业务的实施绩效易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衍生的季节性风险与地域性风险可通过订单融资渠道传导到农村金融机构。这是由于作为订单融资风险承担主体的农业企业的天然弱质性特点,农业风险将沿着农业企业的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方向四处蔓延,从而威胁农村地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其二,缺乏对农业企业日常业务实时监控能力和缺少及时止损制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防御订单融资业务风险能力。农业企业订单融资业务是一种类似远期契约型金融业务。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为此类远期金融业务专门设置与风险评估相挂钩的交易中止机制,即农村金融机构既缺乏及时识别订单融资业务执行过程中风险的能力,又缺乏在特定客户业务风险陡生的情形下及时中止交易的机制。这种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及时止损的机制设置将削弱其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1.2.3 制约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发展的操作风险 其一,农村金融机构的订单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存在缺陷。在农产品订单融资业务实施过程中,农产品订单所融通资金存在业务主体转换频繁的问题。在从农产品采购环节到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运作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对信贷客户的担保标的物的实际业务运作状态进行及时跟踪,业务内容的复杂性要求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实施系统化管理,但此举将增加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工作量并抬升其业务运作成本。其二,农村金融机构的订单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考虑到部分客户企业为谋求本企业的私利而采取欺诈手段或其他不规范操作方式,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化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失效。农村金融机构需大幅增加其订单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控成本,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操作风险识别能力。但农村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相对落后,以手工操作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操作风控系统难以应对犯罪技术日益升级的操作风险威胁。
2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风险控制的策略
2.1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的系统性风险控制策略
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和其他涉农主管部门应创新对农业金融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农业企业订单式融资业务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政策缝隙。农业企业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控制起始于原材料采购阶段,而农产品加工业原材料采购环节的资金风险控制过程存在显著的人治现象,其间所暴露出的采购款项拨付和货物流通流程运作的不规范性导致采购风险的失控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订单融资业务所指向的农业企业的标的资产运营安全的监管力度,以有效平抑农村金融机构在订单融资业务上的业务风险。再者,为有效防范逆向政策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应在密切跟踪各级政府的宏观政策动向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客户企业特点的政策风险控制方案。在制定农业订单融资政策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与各级政府展开有效沟通,以避免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产业政策相冲突的问题爆发。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与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相一致,将有助于减少逆向政策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营秩序的扰动程度,提升农业企业订单融资业务运营的稳健性。从政府支持层面而言,促进农业订单融资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牵头,提供各种政策支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保险公司和农业技术部门的合作,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出发,推进农业订单融资的实施[3]。
2.2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的非系统性风险控制策略
2.2.1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建设农业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以有效化解内涵在农业企业日常业务运营中的订单融资风险。订单融资业务中的订单风险源自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确切掌握客户企业真实业务信息。金融监管机构可以组织农村金融企业建设农业企业信息平台,确切掌握农业气象、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等宏观信息的预测预报能力,做好订单融资业务的风险预警工作。金融机构亦可借助农业企业信息平台渠道向农业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以帮助农业企业克服市场风险;通过将金融机构建设的农业企业信息平台与电商企业建设的农业企业网络交易信息平台的信息整合为一体,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能掌握客户企业真实业务动向,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盲目向信誉不佳的农业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业务的风险。
2.2.2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的订单风险控制策略 其一,农业金融机构可向农业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业务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组合式融资业务,以有效分散客户企业在采购环节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在农业企业采购原材料环节,农村金融机构可要求客户企业在申请订单融资业务的同时办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以防止客户企业将其所融通资金挪作他用。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专业化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监控客户企业的存货流转动态信息,以确保客户企业所采购原料的流通状态置于金融机构掌控之中。其二,农业金融机构可向农业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业务与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组合式融资业务,以有效分散客户企业在交货环节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在农业企业向订货企业提交该订单时,农村金融机构可要求农业企业办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为促进销售,农业企业通常运用赊销的方式来获取订货企业订单,这使得金融机构的订单融资业务易于受到来自农业企业的客户企业的赖账风险的冲击。农村金融机构可促成农业企业将其在采购环节所办理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转换为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有效转移和分散客户企业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
2.2.3 农业企业订单融资模式的操作风险控制策略 其一,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企业风险防控文化。农村金融机构应当落实订单融资操作风险的制度化防控原则,在通过积极培育员工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方式来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亦须建立与订单融资业务风控水平挂钩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对员工的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考核的方式来精确揭示当前操作风险水平,并通过激励制度建设的方式来鼓励员工的风控意识和技术的持续提升,进而增进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防控能力的稳健发展。其二,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完善操作风险监控体系,促进风险内控体系和外部风控体系的同步发展。农村金融主管部门应当将结合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运营能力来制定订单融资业务操作风险防控制度,将订单融资业务整合进现有的常规金融业务监管体系中,形成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全业务门类的系统化风控管理制度架构。考虑到订单融资业务的特殊性,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建立针对订单融资业务的操作风险独立报告制度,并对该类业务的操作风险提出明确具体的监控技术标准要求和操作风险提示制度,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订单融资业务在合规基础上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在金融理财投资行业中,收益往往与风险并存,只有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策略,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提高收益,这于金融机构、投资者乃至是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对此,本文研究分析了个人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和业务发展的不足,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风险规避策略。
一、金融理财产品概述
金融理财理论来源于金融实践,目前我国现存的金融理财产品众多,这些产品具有其不同的特点,由于我国的理财市场规模较小,供需均衡性始终维持低层次,而且理财师队伍建设起步也较晚,加之理财产品缺少创新,多存在同质化现象,这就导致了我国的金融理财业务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各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收益。
二、金融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一)“价格战”引发市场风险
不同的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收益结构,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目前的很多理财产品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为了获取最大化的预期收益,产品之间出现了“价格竞争”,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例如,如果理财产品持续走高,一旦在市场上没有合适的投资组合那么就会致使产品资金的投向受限,最终增大收益率的市场风险。
(二)操作风险
金融理财产品从研发、设计、销售到业务操作多具有一定的模式,各个环节看似严密,实则多易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销售环节,常会因为操作不规范导致一些操作风险。这与业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相关,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对投资的风险性都会明显指出,但是一些销售人员会因为销售压力对其没有重点明示,或者极力淡化风险,这样就会导致投资者购买行为出现偏差,最终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体现在外汇理财产品组合之上。目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美国的次贷危机风波的影响仍然存在,这个时候极易产生一些政策风险,所以必须充分投资市场行情、积极防范政策性风险。
三、理财风险规避策略探讨
(一)金融机构的管控措施
1.构建优秀的理财团队,培养其理财能力。目前,我国的理财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这不仅造成了理财操作风险,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金融行业稳定发展,所以必须建立优秀的理财团队,选拔人才,经考核后认定其理财从业资质,确保所有人员均为持证上岗,然后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培训活动,加强其理财实践能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最后,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其职业操守和责任心,杜绝不当行为。
2.调整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制定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将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真正纳入到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然后建立董事会管理模式,组建风险管理部门,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全方位、全方面的管理理财产品的风险。此外,风险管理时要应用风险检测手段对风险进行计量,确保控制风险、处理风险。
3.有效转移风险,采取规避手段。首先,在研发理财产品时必须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和销售情况,合理规划产品与资金,依照市场情况应用具体的方法测算其产品风险和收益。一旦产品的销售资本回报率为低于零值,那么不得对其进行销售,而为了确保浮动收益性投资的收益,必须细致观察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如果是投资组合,则需要对相关利率进行调整,在测算出风险收益率曲线后及时采取风险转移方法。如果风险经加权调整后,其资本回报率低于零值那么就需要及时终止条款,减少客户的损失。
4.完善内部的审查和监督管理。首先,构建审查和监督部门,然后由审计部门评估风险,组织相关人员报告评估。之后由理财业务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监督理财顾问的相关理财合同、记录和材料。只有审计和监督部门并行管理才能有效规范金融理财行为。
5.采用科技系统和信息系统管理。目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较快,应用这些系统可以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高效性,所以我国的金融理财行业也应该积极采用这些系统。首先,完善网上银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客户信息,保障其安全性,然后制定网上银行管控制度,规范网上操作流程。最后,建立认证和数字证书,完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采用钥匙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管理理财相关信息[3]。
(二)相关监管机构的措施
首先,建立与理财业务相关的法律条文,降低政策风险。中国银监会要发挥积极的作用,细致总结理财业务发展情况,严格执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理财行为。其次,监督理财市场,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减少“价格战”,由于多数投资者不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所以监管机构必须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性进行法律约束和风险提示。
(三)投资者的风险规避措施
首先,投资者必须理性的对待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行为,正确认知风险和收益性,要懂得尊重理财市场,加强其自身的理论知识,正确面对理财产品市场的运行规律,做好相关的预测,切勿高估自身的投资行为,也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思想,尽量稳步的去投资,正确看待收益。其次,投资者应该重点规避高风险理财产品,切勿因收益过高而盲目选择理财产品,做好风险规避。然后,加强自身风险分析能力,学习科学的风险分析能力,对所有的理财产品的风险性进行预判,确定自身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合理选择产品。最后,优化证券投资组合,确定其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平均风险,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好风险应急计划。
四、总结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理财市场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内必须积极改进理财市场的发展不足,而投资者应该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理论知识储备,充分熟悉并把握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此外,监管机构也应采取监管行为,如此才能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金融理财市场。
参考文献
我国对于通信项目工程有着严密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工程开展过程中要严格受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影响,而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给工程带来风险。
(2)施工管理过程也可能带来风险。
施工管理是涉及到施工全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人员管理还是材料、设备管理以及合同管理,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会给施工过程带来影响,从而增加整个工程的风险。
(3)施工技术也可能给工程带来风险。
所谓施工技术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和技术工艺方案等。一旦这些方案出现问题,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相符合,那么工程投资的损失和工程风险就不可避免了。比如某通信项目工程所使用的施工方案没有考虑到施工地的地质条件最后造成大量损失。
2通信项目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通信项目工程出现的风险可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如何解决工程风险控制问题,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必须成为每个工程项目的关注点,面对通信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从识别、分析、解决三个层次循序渐进。
(1)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所谓风险识别指的是在面对工程风险时,分析判断哪些风险可能会对工程的正常运行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将所预测到的风险可能发生的过程带来的影响一一记录形成书面文件。风险识别是一项长期不容忽视的工作,在风险出现后要第一时间进行辨别,同时采取有效手段将应对风险的对策提炼出来,将风险解决在萌芽发生状态,从而保障整个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项目管理的有效性。而在施工过程中要随着工程进度对工程风险加以识别,充分认识到风险可能给通信项目工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要在风险到来时具体识别风险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风险带来的危害中发现机遇,在对机遇进行合理利用后转变为实际的工程收益。
(2)对通信项目工程的风险进行分析。
前文已对可能给通信工程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政策因素以及施工管理因素之外,包括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等在内的市场经济因素也会对工程风险产生影响。如果项目涉及外资,那么就要考虑汇率变化以及外汇管制等给工程带来的影响。而金融风险则主要涉及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买卖风险,包括付款时间、方式、比例等纠纷带来的工程风险。在面对这些风险原因时,要对造成当前项目风险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风险原因才能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