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09:59: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品的设计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复杂非实体产品的定义
根据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观点,产品是市场上任何可以让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东西。它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产品可分成有形产品(实体产品)和无形产品(非实体产品)两类。
现代产品具有客户需求复杂、产品组成复杂、产品技术复杂、制造过程复杂、项目管理复杂的特性,可称为复杂产品。
现代金融服务业如保险、证券和银行等相关企业提供的产品一般也具有组成复杂、功能复杂和行为复杂的特性,但以服务契约形式而非实体形式,可以定义为复杂非实体产品。
产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面对客户的选择性市场需求,将基于市场细分的需求概念转化为高质量或低风险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持续变化的需求。复杂实体产品的设计要求产品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要求以最快的上市时间、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服务、产品创新和最佳的环境保护。
金融服务产品是非实体产品,其最重要的问题是产品的风险性。与实体产品的质量类似,控制产品的风险也就控制了产品的质量。复杂金融产品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其风险的复杂性,所以其设计和仿真方法也就具有复杂性。
二、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和设计过程
1.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在实体产品的设计中,提出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其目的是研究产品的市场战略和设计,涉及的内容涵盖市场分析和设计开发。包含从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过程。软件产品也不例外,软件生存周期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从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调试和维护。
与复杂实体产品类似,复杂非实体产品的生命周期涵盖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售前服务、销售、售后服务和产品终止等阶段和相应指标。其管理技术也是为满足产品上述指标发展起来的。
2.设计过程。金融业是百业之首,金融领域的产品涉及到银行、证券和保险等方面。需求分析是复杂金融产品设计的第一步。
(1)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用户和金融机构共同明确将要开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其过程包括:
①详细听取客户的反映,确定产品需求,是需求获取的第一步;
②市场研究,包括市场规模调研,确定市场需求并听取分销渠道的反映;
③相关产品跟踪调查,确定产品的竞争力因素,是需求提炼的过程。
(2)概要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以后,进行产品的概要设计。这一阶段有两项关键活动,即预测产品的风险和全面可行性分析。
风险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金融产品和服务本身所包含的风险,其次为控制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前者是从金融产品(服务)的风险需要出发,从产品交易双方进行分析。后者是分析如何控制、转移风险。
(3)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是制定完整详细项目计划、细化产品原型、定义产品详细特征、产品对系统和管理的影响以及培训方案。
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产品定价。产品定价是概要设计的继续,包括定价原则;定价前提的假设条件和经营管理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定价三个方面。
(4)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业务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维护阶段,其目的是使金融产品在整个生存周期内保证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这一阶段中的业务监管过程是基于事后的经验。将既成事件作为历史或经验数据,建立监管模型,或对原有的模型做出调整,从而达到监管的目的。
3.复杂金融产品设计的仿真技术。目前,仿真科学与技术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后50年的飞速发展后,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和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军事、交通、经济、社会、医学、生命、娱乐、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计算和计算机仿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除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以外的第三种方法。现在,建模与仿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相结合,正成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仿真技术毫无例外地可用于复杂金融产品设计中。
(1)建模:仿真的意义在于模型的有效性,因此用仿真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系统,首要问题是对研究的目标对象建立合理的仿真模型,即建模,它是仿真中最基本的工作,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有数学知识的支持。将研究对象符号化、公式化,形成理想化的数学方程式或具体的计算公式,然后在数学语言的规范内进行逻辑推导、运算、演算和量的分析,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研究对象形成数学解释和预测。其次,各类仿真算法也需要数学方法作为基础。
因此,仿真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特别是复杂产品的仿真,更依赖于PETRI网络,神经网络,混沌理论,模糊理论等新的数学理论。随着数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为仿真所用,强有力支持仿真科学与技术。
模型的建立还依赖于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的方法就为建模和仿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环境。我国金融企业经过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基于数据仓库的建模和仿真是一个个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
(2)选择合理的仿真算法:犹如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核心一样,仿真算法同样是仿真过程的关键。以金融领域为例,现代金融工程的技术内容主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对象的建模和仿真分析,其方法在股票、期权、外汇和期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对非实体产品具有风险的复杂不确定性的特点,用确定性方法给出近似解十分困难。擅长对随机问题进行仿真的MonteCarlo方法,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数值方法
(3)仿真优化:分析金融产品的数学模型的性质可知,在同一个问题中经常会出现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最优化问题。因此,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风险,优化风险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涌现了各类仿真优化理论和算法。例如,模拟自然界进化过程的进化算法、遗传算法和蚁群优化算法都已成为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重要方法。
一、复杂非实体产品的定义
根据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观点,产品是市场上任何可以让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东西。它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产品可分成有形产品(实体产品)和无形产品(非实体产品)两类。
现代产品具有客户需求复杂、产品组成复杂、产品技术复杂、制造过程复杂、项目管理复杂的特性,可称为复杂产品。
现代金融服务业如保险、证券和银行等相关企业提供的产品一般也具有组成复杂、功能复杂和行为复杂的特性,但以服务契约形式而非实体形式,可以定义为复杂非实体产品。
产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面对客户的选择性市场需求,将基于市场细分的需求概念转化为高质量或低风险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持续变化的需求。复杂实体产品的设计要求产品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要求以最快的上市时间、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服务、产品创新和最佳的环境保护。
金融服务产品是非实体产品,其最重要的问题是产品的风险性。与实体产品的质量类似,控制产品的风险也就控制了产品的质量。复杂金融产品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其风险的复杂性,所以其设计和仿真方法也就具有复杂性。
二、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和设计过程
1.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在实体产品的设计中,提出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其目的是研究产品的市场战略和设计,涉及的内容涵盖市场分析和设计开发。包含从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过程。软件产品也不例外,软件生存周期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从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调试和维护。
与复杂实体产品类似,复杂非实体产品的生命周期涵盖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售前服务、销售、售后服务和产品终止等阶段和相应指标。其管理技术也是为满足产品上述指标发展起来的。
2.设计过程。金融业是百业之首,金融领域的产品涉及到银行、证券和保险等方面。需求分析是复杂金融产品设计的第一步。
(1)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用户和金融机构共同明确将要开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其过程包括:
①详细听取客户的反映,确定产品需求,是需求获取的第一步;
②市场研究,包括市场规模调研,确定市场需求并听取分销渠道的反映;
③相关产品跟踪调查,确定产品的竞争力因素,是需求提炼的过程。
(2)概要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以后,进行产品的概要设计。这一阶段有两项关键活动,即预测产品的风险和全面可行性分析。
风险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金融产品和服务本身所包含的风险,其次为控制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前者是从金融产品(服务)的风险需要出发,从产品交易双方进行分析。后者是分析如何控制、转移风险。
(3)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是制定完整详细项目计划、细化产品原型、定义产品详细特征、产品对系统和管理的影响以及培训方案。
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产品定价。产品定价是概要设计的继续,包括定价原则;定价前提的假设条件和经营管理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定价三个方面。
(4)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业务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维护阶段,其目的是使金融产品在整个生存周期内保证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这一阶段中的业务监管过程是基于事后的经验。将既成事件作为历史或经验数据,建立监管模型,或对原有的模型做出调整,从而达到监管的目的。
3.复杂金融产品设计的仿真技术。目前,仿真科学与技术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后50年的飞速发展后,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和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军事、交通、经济、社会、医学、生命、娱乐、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计算和计算机仿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除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以外的第三种方法。现在,建模与仿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相结合,正成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仿真技术毫无例外地可用于复杂金融产品设计中。
(1)建模:仿真的意义在于模型的有效性,因此用仿真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系统,首要问题是对研究的目标对象建立合理的仿真模型,即建模,它是仿真中最基本的工作,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有数学知识的支持。将研究对象符号化、公式化,形成理想化的数学方程式或具体的计算公式,然后在数学语言的规范内进行逻辑推导、运算、演算和量的分析,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研究对象形成数学解释和预测。其次,各类仿真算法也需要数学方法作为基础。
因此,仿真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特别是复杂产品的仿真,更依赖于petri网络,神经网络,混沌理论,模糊理论等新的数学理论。随着数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为仿真所用,强有力支持仿真科学与技术。
模型的建立还依赖于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的方法就为建模和仿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环境。我国金融企业经过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基于数据仓库的建模和仿真是一个个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
(2)选择合理的仿真算法:犹如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核心一样,仿真算法同样是仿真过程的关键。以金融领域为例,现代金融工程的技术内容主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对象的建模和仿真分析,其方法在股票、期权、外汇和期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对非实体产品具有风险的复杂不确定性的特点,用确定性方法给出近似解十分困难。擅长对随机问题进行仿真的montecarlo方法,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数值方法
(3)仿真优化:分析金融产品的数学模型的性质可知,在同一个问题中经常会出现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最优化问题。因此,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风险,优化风险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涌现了各类仿真优化理论和算法。例如,模拟自然界进化过程的进化算法、遗传算法和蚁群优化算法都已成为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重要方法。
一、扬州漆艺
品牌的传承扬州漆器厂的“漆花”品牌(见图1扬州“漆花”牌),自1992年创立以来多次获得殊荣,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2002年被评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04年底被授予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漆花”品牌历经数载,以其质和量的保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是扬州漆艺的形象代言,已为政府和社会所认同。但是目前来看,“漆花”的品牌形象并未被很好的应用到漆艺产品的开发上。“漆花”品牌于漆艺产品的市场营销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砝码。应抓住“漆花”牌的品牌效应,形成家族化的产品系列,设计出拥有自己特色的“漆花”牌产品,借“漆花”为产品实现品牌增值效应,同时,通过产品的销售扩大对“漆花”品牌的宣传。
二、扬州漆艺文化意涵的植入
“文化渊源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所在”。扬州漆艺2000多年的悠悠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产品设计开发可以利用的丰富资源。“要塑造性格鲜明的设计形象必须要锁定特色,归根到底就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发展历史和不同文化意识形态造成的”。由此看来,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根基,只有具有了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才拥有文化的价值,才能打动用户,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扬州漆艺兼具“南秀”与“北雄”,色彩清新雅致,点螺工艺更是独具特色。若是将扬州漆艺的髹饰之技法与其意蕴之美呈现于漆艺产品的设计之中,无形之中便增加了产品的文化价值,也可使其在众多的漆艺产品中脱颖而出,达到区别于其他地区产品的目的,更具扬州地域文化特色。
三、传统扬州漆艺的改革
1.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工艺技术结合。坚持扬州漆艺的传统手工艺,同时运用现代机械化生产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革,传统手工生产效率低耗时长、成本高、技术参差不齐(见图2扬州漆器厂传统工艺制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生产解决了传统手工生产的矛盾,传统工艺不再是少数人把玩欣赏的工艺,而是逐渐融入生活为大众所熟知。漆艺部分制作程序可以简化或者采用机械化生产,例如漆艺胎体制作可用机器开片、轧纹、切边、开槽,漆的髹涂也可采用机械化喷涂,开拓漆艺应用领域的更多可能性。工艺改良即简化可以机械化生产的工序,保留传统特色手工艺制作和扬州漆艺的神韵。2.保留部分原材料与生产工艺,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传统大漆产量低、价位高、生产周期长,腰果漆、聚氨酯漆复合材料性能上接近大漆可以替代大漆使用;传统漆艺胎体主要是木胎,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木材量的减少,竹材、布玻璃、陶瓷、金属、塑料等胎体可以替代木胎(见图3扬州漆器厂制作材料)。点螺工艺的材料也可以用金属丝代替。在寻找新型替换材料时,要求尽量与原材料保持较高的相似性,因为购买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上,在基于保持价格合理的情况下,仍然希望看到比较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的存在。将漆艺传统的材质和工艺技法与现代可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组合,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漆艺产品的生产成本,又可以使得产品具有现代美感,且又不失传统工艺的品质感。
四、扬州漆器在产品开发设计中的方法
产品的价值不仅仅在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而是在于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的个人品味。所以说办公者对于产品的消费实质上是为满足其物质使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消费。1.以文化内涵为主,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现有扬州漆艺产品的主要之功能是其纪念性而非实用性。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得一般消费者不愿意去花钱购买“无用之物”,他们更倾向于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产品的实用功能是其诱引用户购买动机的一个因素,但却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在扬州漆艺产品设计开发改善策略中,应依照这一原则,将产品由物理功能为主提升为以精神功能为主的设计观念,二者结合,才能更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2.求新求异,增加产品的趣味性。漆艺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很容易被其传统的造型和题材所影响。就目前扬州漆艺产品的设计开发来看,已经陷入了这个困境,产品毫无新意,品种过于单一,老一套的风格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审美需求。喜新厌旧是消费领域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追新猎奇是许多消费者固有的心理需要。严肃而古板的传统造型漆艺产品给人一种无形的距离感。作为扬州漆艺产品不应只当成一件收藏品用来“远观”的,而应该更加融入生活当中,以最直白的方式向购买者传达其所含的信息才能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扬州漆艺产品的设计更应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注入趣味性,向购买者传递扬州漆艺的传统工艺之美,要更多的人来了解扬州的漆艺文化特色。扬州漆艺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决定了扬州漆艺的收藏价值。扬州漆艺产品设计必须秉承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材料和工艺上坚持扬州漆艺特色,在产品造型、装饰题材上结合现代审美。扬州漆艺产品可以扩展产品的系列,可以是主题多样化,种类也可拓展,对象人群也可拓展,可以是针对学生人的产品也可以是针对办公族使用的产品;不同的办公环境也要求不同的漆艺产品设计要求。扬州漆艺产品设计商品化需要在建立品牌的基础上进行展开。3.延续扬州漆艺高档精品类,开发中低档漆艺产品。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扬州漆艺产品仍然以作为高档礼品、收藏品之功用的产品居多,此类产品的购买者大都是对扬州漆艺的价值有所了解的游客,他们懂得欣赏扬州漆艺的艺术性和工艺性,更加认同所含的收藏价值,故而会认为“物有所值”,愿意花钱购买。高档精品类的漆艺产品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出扬州漆艺的工艺性和艺术性,满足了高层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了这一传统工艺,使其有了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所以,高档精品类产品的地位不可否认有其存在的价值。高档精品类的漆艺产品固然有着极高的工艺性和审美性,但大多数用户对于扬州漆艺还处于知之甚少的状态。扬州漆艺作为扬州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工艺之一,绝大部分用户都认为有其购买的必要性,面对目前市场上普遍高价的漆艺产品又因不太了解扬州漆艺所具有的价值,便望而却步,仅限于围观。因此扬州漆艺开发设计的重点应当从高档精品类转移到中低档产品上来,通过与现代技术结合,降低扬州漆艺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品类,来扩大消费群体的面向,做到“小玩意,有大市场”,以此来达到宣传扬州漆艺文化特色的目的,同时增加扬州漆器市场的收入。结语扬州漆艺作为中国漆艺艺术的瑰宝闻名于世,本文主要对扬州漆艺产品开发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从品牌的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改革、冥思器物的情感三个方面介绍了扬州漆艺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出扬州漆艺传统工艺创新、结合新型材料的创意点。
参考文献:
[1]孟悦.扬州漆器产品设计与发展环境[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2]谢珊维.扬州日用漆器的造型演变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by design of mechanical products design of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ought,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products will be summarized as systematic,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modular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four types.
Keywords: mechanical products, plan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图形建模法
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
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1.3“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1.4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1.5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 法。
2、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 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 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 ;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
3、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4、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 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
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一、产品展示设计模式中绿色设计的基本概况
1.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展示空间设计上要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指的是空间形象设计,也可以说是对空间结构进行的设计,主要是对比例和空间尺度进行协调;其二,装修设计,通常是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之上对室内墙面、地面、隔断等进行处理;其三,物理环境,通常指的是对室内的温度以及通风设计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其四,展示空间物件设置,如灯、陈设品、绿色植物等。2.绿色设计的基本概况绿色设计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设计潮流。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每一个设计环节中都会充分考虑到对资源、生态的保护,这一理念刚提出,就被认为是能够对制造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并逐渐普及开来。对于绿色设计而言,其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现代科技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一种觉醒,同时也体现出人们思想观念及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合理,对未来设计方向的把握也越来越明确。3.展示空间的“绿色设计”展示空间中的“绿色设计”是指是对展示空间中所运用的装饰材料进行选择,展示空间陈设以及各个综合性因素进行考虑和设计,从而达到一种健康环保,能够更好地提高个人生活、品位以及对产品进行展示的空间区域环境。
二、产品展示设计模式中绿色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由于地大物博,人口也相对较多,因此在资源分配上显得尤为缺乏,因此不管是展示设计的室内外规划,还是所要经营的范围,又或者是展馆占地面积大小等,在设计的时候都要对其信息传递以及资源运用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例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就表现出这种良好的发展模式。中国馆在设计上充分表现出绿色设计的概念,国家馆顶端设置的观景台则采用现代比较先进的太阳能板进行装饰和设计,实现管内光线照明的良好循环,在地区展馆的外墙周围同样采用没有污染的绿色材料,通过对雨水进行收集的系统将这些雨水净化之后,运用到冲洗卫生间以及车辆上面,在屋顶则采用生态的农业景观技术——土层覆盖,实现有效的隔热目的,并在一定情况下节省资源的运用。
三、影响产品设计绿色展示平台构建的因素
1.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展览的场馆除了用来进行现场签单以及对信息进行交流之外,还可以是对企业形象和自我实力进行展现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于这种展馆建筑而言,它所代表的只是一种临时运用的空间模式,是不适合用来循环运用的空间模式。而对于这些观念的形成,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归纳为:企业对参展的计划缺乏一定的认识和考虑,这种进行展览时才使用的空间形式,运用时间及数量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许多企业也只是对展馆抱有一种一次性消费品的观念。2.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由于设计者以及组织者主要将注意目标放在展览的产品之上,他们讲究的是产品的特点(产品是否新奇、性价比是否达到一定的程度等),因此,主办方会要求展示设计公司进行一定的竞争,然后进行招标,从而使这些不必要的方面占有很大的时间,再加上对资金投入方面的偏离,也会影响施工单位对展馆空间的设计。展示主办方在对招投标中不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因此环保方面以及对展馆进行绿色设计就会受到一定的忽略,从而导致很多不利的因素。
四、实现绿色产品展示模式的基本策略及发展趋势
1.构建展示设计理念的绿色化在当今社会中,许多跨国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兴趣点,而去寻求比较特殊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就是由于这种意识才使得人们的消费体系逐渐扭曲,从而忽略绿色展示的设计。而对于展览的理念来说,我们可以将其上升为哲学的境界,即展览可以看作一种比较敏感的建筑,是一种对自然界中的有机物进行模仿的复杂的、随意可变的建筑,因此我们可以对建筑的外形进行相应的转变,来适应展览中不同的需求,并进一步提升展览的品质,使其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体现出生态的观念。2.营造展示设计系统化及人性化的特点展示视觉的识别系统又可以称为EVIS体系,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理念,因此其设计所体现的内容要与展览的所有产品相关,尤其是对展馆中的细节进行设计,更要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考虑到消费者自身的体验,并逐渐增大用户的体验,从而将企业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念之下,充分设置空间人员所能够活动的半径以及设备所应当遵循的尺寸特点,并进一步压缩不必要的空间,来避免光线的直接照明产生炫光,并且在展览中运用多媒体设施,增加展示空间的表现方式和特点。3.展示空间风格设计的个性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充分运用企业的元素进行空间展览的设计,对同一个企业所接受的不同展览进行结合考虑,从而促进设计的延续性。依据每次展览所展示的产品不同来做不同的主题设计,运用不同的材质、机理、技术等,并配置相应的装饰点缀,让展示空间显得个性化十足,最终达到淡化商业气氛、体现生态的目的。
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应当如何进行展示空间中的绿色设计,对促进空间的生态化以及资源的可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以后展示空间绿色设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战玮.低碳设计理念下的会展展示设计研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
关键词:
标准化系数;产品设计;计算方法;分析
1产品设计标准化系数的意义
产品设计标准化系数是度量产品构成件标准化程度的指标,是体现产品标准化水平高低,考核设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产品标准化系数是新产品标准化审查的内容之一,也是编制企业标准化规划和衡量产品标准化程度的重要依据。标准化系数的表示方法是以定量的形式表达定性的概念,计算的结果表示标准化程度的高低。在产品设计工作中,必须对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进行计算和评价。它可以使设计人员自觉地充分运用各种标准化成果,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消耗,设计和制造出性能、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
2产品设计标准化系数的计算方法
标准化系数的计算有多种计算方法,本文中按件数计算或按品种数计算。(1)按件数计算的产品标准化系数(本文中用R1表示):用产品中标准件、外购件、通用件、借用件形式的零部件计算件数占产品零部件计算件数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R1=[(标准件件数+外购件件数+通用件件数+借用件件数)/零件总件数]×100%(2)按品种数计算的产品标准化系数(本文中用R2表示):用产品中标准件、外购件、通用件、借用件形式的零部件计算品种数占产品零部件计算品种数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R2=(标准件品种数+外购件品种数+通用件品种数+借用件品种数)/零件总品种数]×100%通过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标准化系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中自制件的数量多少。由于产品的构件是一定的,产品采用标准、通用(借用)件的数目多,自制件的数量少,则该产品的标准化系数就高;反之,产品采用标准、通用(借用)件的数目少,自制件的数量多,产品标准化程度相应就低。
3产品设计标准化系数的分析
3.1产品标准化系数的取值
由标准化系数的公式可以看出,标准化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R≤100%。要使产品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使用黄金分割法取得三个标准化系数等级:62%≤R≤81%,81%<R≤85%和R>85%。我们可以认为62%≤R≤81%为最基本的标准化系数,81%<R≤85%为较为理想的标准化系数,R>85%为最高的标准化系数。由于计算公式的不同,各行业产品的差异,每人对产品零件的理解不同,认识不同,导致标准化系数结果差异大,而现在未有相关文件对标准化系数的高低做出明确规定。
3.2产品标准化系数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较高的产品标准化系数,可加快新产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一般可在制定设计开发方案时,确定标准化系数目标。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通过采用标准、通用(借用)件的方式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产品定型后统计计算标准化系数是否达到既定目标。
3.3产品标准化系数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产品质量的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水平、设备能力、加工水平等等多方面因素。产品标准化系数的高低则由产品设计时期选用的标准、通用(借用)件占零件总件数(品种数)的多少决定。由此来看,产品标准化系数与产品质量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或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产品标准化系数高不能说明产品质量好;产品标准化系数低也不能说明产品质量低。
3.4产品标准化系数与产品生产成本的关系
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水平、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试验成本、管理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摒除市场材料价格浮动因素,在产品设计阶段多选用标准件、外购件,从专业生产厂家采购,成本与质量肯定高于企业自己组织生产;多采用通用件、借用件,则大大缩短设计时间,减少设计成本、试验成本。因此,尽可能的多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借用件、外购件,即较高的产品标准化系数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产品标准化系数高,产品生产成本低;产品标准化系数低,产品生产成本高。
本文从需求分类重组的观点出发,提出一种基于Kano模型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方法,以使企业从用户需求入手进行同步多产品设计,节约产品开发时间、合理分配企业资源。
1用户需求分析
分析用户定制需求是产品设计前期开发工作的一个重点。常利用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其缺陷在于不能准确有效地理解和获取用户需求信息。
1.1用户需求分类
在多产品设计中,用户需求分类一般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但该方法不能解决QFD在需求分析时存在的不足。故本文采用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
Kano模型是卡诺博士提出的与产品性能有关的用户满意度模型。该模型能很好地识别用户需求并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体现了用户满意度与产品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图1为Kano模型需求分类图,它将用户需求分成以下几类:1基本需求(mus-bere-quirements),指用户认为此产品特性需求是理所当然的,当其满足或超额满足时用户满意度并不会得到提高;④期望需求(one~dimensionalrequirements),指用户满意度与产品特性成正比;(四)兴奋需求(attractiverequirements),指用户意想不到的产品特性,这类需求的缺失并不会导致用户的不满意。
除上述三类需求外,还包括其他几类需求:i相反需求(reverserequirements),表示用户希望某产品属性具有相反的特性需求;④问题需求(question^ablerequirements),表示被调查的用户误解了调查者所提出的调查问题或者问题本身的表述不正确;户对某产品特性的存在不关心或不感兴趣。
用户的需求特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因素,会随时间、技术、市场细分等情况发生改变。狩野纪昭(NoriakiKano)教授提出产品质量特性兀素变化从诞生到成熟的生命周期为:无关紧要需求质量特性y兴奋需求质量特性^期望需求质量特性y基本需求质量特性[10]。对于某些无关紧要需求,它是兴奋需求在特征不充足时的一种需求,可以转化为兴奋需求。故对于有较高用户需求权重的无关紧要需求,如果添加一些特殊功能的特征属性,会使用户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这对于新出现在市场上或潜在的用户群所不熟悉的产品具有研究意义。因此在对用户需求处理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无关紧要需求的存在,在必要的情况下,产品开发者可以在产品属性中添加适当的无关紧要需求。
1.2Kano模型用户需求分类法
1.21用户需求调查表
为更好地识别用户需求的类型,Kano模型为每个产品属性设置了两个相反的问题,分别表示当产品具备和不具备某项属性时,用户对此产品属性的反应。Matzler和Hinterhubei所提出的Kano模型需求分类评估表,其中:A表示兴奋型需求,表示期望型需求;M表示基本需求;R表示相反需求;/表示无关紧要需求;Q表示问题需求。
通过用户需求调查表和Kano模型需求分类评估表,可以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类。例如:经过调查统计后,对于某个产品功能属性,若有50人的选择是无关紧要需求、20人的选择是基本需求、18人的选择是期望需求、12人的选择是兴奋需求,则根据频数最大优选法,认为该用户需求为无关紧要需求。在对用户需求统计时要去除问题需求和相反需求。
1.2.2用户需求权重计算
根据用户需求调查表收集到的用户需求信息,计算用户需求(CR)的相对权重。S,表示当产品具备某功能属性时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D,表示当产品不具备某功能属性时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在此假设用户需求得到满足和避免用户需求不满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针对每个用户需求CRi,选取Si和Di中权重较高的作为用户需求。
1,3需求分析映射过程
利用QFD实现从需求空间向工程设计空间的映射。QFD提供了一个将用户需求与产品设计结合的结构框架,它能系统地将用户需求转换成具体的产品工程特性。
2基于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方法
2,1多产品类型定义
由分析可知用户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能按照一定的层次关系逐级分解和细化。一个用户需求可以用来定义多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产品。三类产品模型的具体定义如下:
(1)初级产品(entry-levelproduct)主要由基本需求和部分具有较高需求权重的无关紧要需求组成。一般是指只包括一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产品,如具有基本洗衣功能的波轮式洗衣机。
(2)中级产品(middle-levelproduct)主要由所有期望需求和具有较高权重的基本需求和无关紧要需求组成。这类产品一般是指中档产品,它是市场的主宰,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如具有防缠绕、除异味等功能的中档洗衣机。
(3)高级产品(high-levelproduct)由所有兴奋型需求、具有较高权重的期望需求和基本需求组成,必要时可加入具有较高权重的无关紧要需求。这类产品是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如无水多功能洗衣机。
上述定义中所提及的对需求权重较高的无关紧要需求的添加有两层含义:1当某个功能需求项包含的子需求都是无关紧要需求时,可选择较高权重的无关紧要子需求添加到产品需求组中,以构建包含该功能需求项的产品;④当某个需求为无关紧要需求但占有较高的权重时,可将其添加到产品需求组中。例如对洗衣机中的/杀菌’功能项进行需求调查,其中有50人认为是无关紧要需求,20人认为是兴奋需求,18人认为是期望需求,12人认为是基本需求。这里无关紧要需求所占的权重较高,因此在设计洗衣机时/杀菌”作为无关紧要需求可添加到产品设计中。
在设计时对于需求权重很低的或不会给产品増加任何价值的无关紧要需求特性,不添加到这三种产品类别中。无关紧要需求的添加主要是依据产品开发者的设计经验和产品开发成本来决定的。
在构建三类产品时设计者要考虑产品开发成本。对于这三类产品而言,面向的是不同层次的用户群体,因此成本因素在不同产品类别的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同,体现在:1对于初级产品而言,成本因素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构建初级产品时首先必须满足其基本需求,然后再考虑添加一些权重较高的无关紧要需求。对于添加的无关紧要需求要考虑成本因素,如果添加的无关紧要需求导致整个产品的成本上升较多,则该需求就不应添加到该类产品中;反之,则可考虑添加。°寸于高级产品而言,由于该用户群体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功能要求,而产品的价格是较为次要的,故对于该类产品的设计要致力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的功能,成本因素仅是一个较为次要的因素。在三类产品同步设计过程中可利用面向成本设计(DesignforCost,DFC)的思想,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LCC)进行估算。成本估算的方法有参数成本法、工程成本法、类比成本法和作业成本估算法等
2.2基于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流程
同步多产品设计是一个从用户需求空间向设计空间不断映射的过程。文中所提出的设计方法,首先利用Kano模型将用户需求分成无关紧要需求、基本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相反需求和问题需求,再将分类后的用户需求按各自的需求类别和不同的需求权重进行相互匹配与重组,构成三类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产品需求组,再通过QFD将相对应的产品需求组转换成产品功能需求,然后通过程能构分解。此方法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产品。企业也能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根据不同的企业策略,该面向多产品设计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产品族(productfamily)的设计开发将这三类产品同时投放到市场上。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用户熟悉的产品,三类产品将同时出现在市场上,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2)产品代(productgeneration)的设计开发根据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改进或増加产品的功能属性特征,依次将这三类产品推向市场,这主要是针对用户不熟悉的产品。这种情况下,初级产品是首先推出的,当用户对该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期望需求,接着推出中级产品。同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推出高级产品。这种方式节约了创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由于同步多产品设计法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就己经设计好了一个产品系列,商家只需按照时间的推移,依次将它们投放到市场上。
3实例分析
为验证所提出的基于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模型,以某企业洗衣机的产品研发为例进行研究,该应用实例是根据所提方法中设计流程进行的。限于篇幅,文中仅给出了其中的计算结果,且主要介绍用户需求重组处理和需求映射的设计过程。
3.1用户需求信息获取、分类、统计处理
首先,开发团队通过群组讨论得出用户对洗衣机的需求,包含洗衣机功能、物质消耗、洗衣噪音、洗衣机容量、洗衣时间、洗衣机附加功能以及洗衣机外观等七大类,而每类需求又可细分成若干子需求。在完成用户需求列表后,通过Web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要包括以上七项,且在每个调查项后都有简单的介绍,以帮助被调查者迅速了解产品特性。被调查者可以在问卷中的每类需求下面选择子需求。
3.2需求重组及多产品模型构建
根据21节所述方法,将用户需求进行重组并构建多产品模型,具体如下:
(1)初级产品由所有的基本需求和少部分较高权重的无关紧要需求(I)构成。所设计的初级洗衣机产品包含基本需求洗衣、漂洗、脱水、用水量控制在60L~100L内、耗电量控制在08kW#h~1.5kW#h、洗涤剂用量较少、洗衣噪音低于68dB、洗衣时间在70min~90min内、洗衣机外观颜色以及占有较高权重的无关紧要需求一洗衣机容量4kg~6kg(41.5%)和附加功能杀菌(430%)。对于只有无关紧要需求的需求项,如洗衣机容量,选择权重较高的无关紧要需求(洗衣机容量4kg~6kg)添加到产品中,而权重较低的两个无关紧要需求则将不添加到产品设计中。中级产品由所有的期望型需求(O)构成,
3.3用户需求转换
利用QFD实现需求的转换。通过式(3)计算每类产品中用户需求的相对权重。根据产品开发团队的调查和专家的评定,洗衣机的工程设计需求主要有洗衣质量、衣物磨损率、物质消耗量、洗衣时间和噪音水平。建立用户需求与工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矩阵,计算工程设计需求的绝对权重和相对权重,构建产品质量屋
3.4功能分解、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
(1)在三类产品中,工程设计需求一洗衣质量和物质消耗量所占的权重都很高。因此,产品开发者在设计洗衣机时要特别注重这两个需求。
(2)五个设计需求在三类产品中所占的权重各不相同。如在初级产品中设计需求洗衣时间的权重大于物质消耗的权重,但在中、高级产品中都是物质消耗量的权重高于洗衣时间;在高级产品中设计需求衣物磨损率的权重大于噪音水平的权重,而在其他两类产品中都是噪音水平的权重较大。因此,在高级产品设计中更强调对衣物磨损质量特性的设计。
以上示例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使企业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多个产品的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的重组可形成对多类产品进行同步设计,产品模型质量HOQ可以使开发者明确用户最关注的工程特性。企业可针对不同的质量特性,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生产出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产品。
目前国内市场的产品外观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特征,例如目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智能手机多采用隐藏触摸式设计,在手机外观上正面以大屏幕为主,上端设有镜头和听筒,下端设有中央控制键,侧面设有声音调节按键和锁屏键,都是大同小异,难以打动消费者,虽是新产品,但缺少核心竞争力,多的是价格战、侵权战、维权战……以致于外国人看待中国产品是:复制、廉价产品……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中国产品的国内外形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经营理念落后、企业自身实力局限、设计缺乏创新性等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朱熹同志为某活动题词时提到“设计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工具,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
之路。”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创新,而外观设计是产品设计的先导。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全新的、引领潮流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是人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是有目的的计划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也并非凭空产生,它需要广阔的认知基础,而创新总是从模仿开始的,通过类比的桥梁,产生新的创意或新的成果。而设计师总是部分地依赖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又试图突破这些经验,几乎所有的设计者都有着纠缠于这般矛盾之中的困惑和焦虑。
作为从事工业设计的工作者,仅从设计创新方面阐述一下提高产品外观设计创新的方法。产品外观设计的创新方法有许多,其中的模仿法和类比法是较古老而又实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就模仿法和类比法的概念、应用方法、意义以及需注意的问题作了剖析,希望能对广大工业设计从业者或即将从事工业设计工作者有所启发。
模仿是设计创新之源和入门之径
模仿是一种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设计思想,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方式和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创造的摇篮。在艺术的起源学说里就有一种模仿说,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无处不在。人们通过模仿,可以启发思路,提供方法,少走弯路,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仿即摹仿,指“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一般来说,从事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的人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模仿,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工业设计专业工作。模仿是强调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优秀技法,以寻找适应自身个性的模式,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修正的基础。模仿又是设计创造的前期准备,为创新提供技术与经验的支持,是设计创新之源和入门之径。创新始于模仿又高于模仿,是模仿的超越。英国浪漫主义美术家康斯泰勃尔认为,形成艺术表现的个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模仿别人的作品再进行选择;二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形成,即临摹和写生,而这两种方式都是以模仿为主来进行的。
模仿是一种设计创新最为便捷而有效的研究方法,设计者在不断的模仿中,完善自我知识构建。在学习工业设计之初,通过模仿可以获得重要的知识经验。现代设计和艺术教育学派包豪斯的创始人罗比乌斯曾说:“我们必须再次成为工匠……在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艺术家仅仅是悟性较高的工匠,但工匠的基础对任何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所有创造性作品的主要源泉……”人类文化的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的,任何一种创新和发明都只能在吸取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从某种角度来说,设计相似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只要设计作品在整体上具有设计者自身的见解、构思,并且是以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段创作完成的,就应当认为具备了独创性。在产品外观设计中,注入令人喜爱的外观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仿生的外观设计更能在审美情趣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子弹头外观的电动机车,给人以疾速之感;鲨鱼式外观的飞机,给人以震慑之感;海豚式外观的塑料玩具则给人以温顺亲切的感觉。可见,在设计上因袭前人,并非不好,重要的是能再创造,就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这也是一种完善的过程。有“创意怪杰”之称的Bob Jill在其著作《不守规则创意》一书的第四章《偷窃是优秀的行为》中就说道:“我并没有创制任何新的形象,他们都是偷窃而来。只不过,在使用时,我赋予全新的内容或以原作者不曾想到的方式来改造他们”。
由此可见,创新的关键不在模仿,只能说模仿可以作为铺路石,重要的是能再创造。“想从‘模仿’切入,还记得一定要从‘创造’的出口出来”,否则就是不高明的甚至蹩脚的“模仿式创作”,再严重一些,就会陷入抄袭的窘境。
模仿设计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在学习和模仿中逐渐理解并掌握技术、质量、创新理论。
第二、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类比,一种把伟大哲学和文化智慧与我们学到并理解的东西进行系统的类比和思考,并产生一些主体的、自由的属于自己的创新。
第三、通过磨合,设计将逐渐从“模仿”中脱离出来,设计实践有了独创的视角并为世界范围所承认,设计评论也有了相当的规模和系统,实践和评论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达到了自由并且独立的方向和目标。
类比是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彩虹桥
只靠学来的熟练,很难产生一种有生命力的作品。模仿获得的技法和经验终归是一种学来的熟练,要产生有生命的作品,必须将其与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认识和人类社会的生活结合并进行设计。
类比创新法,是一种确定两个以上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尺度,把与此有联系的几个相关事物加以对照,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创造。类比是指用待创造对象与某一具有共同属性的已知事物进行对照分析,以便从中获得启示进行创造。它是美国创造学家哥顿提出的,哥顿在搜集了物理、地质、化学和市场学等方面的专家发明创造过程的资料之后,进行了分类编组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专家们的课题研究活动中,能够使创造活动走向成功的一些特殊技巧,就是把乍看上千差万别但并非杂乱无章的事物做类比。他们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对应与类似,同中见异即可得到创造性的结果。
假如设计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能制造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那么类比就是实践该过程的桥梁。类比以案例作品为依托,寻觅、理解并表达出一个设计的主导理念、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从而达到设计创作的目的。它脱胎于模仿,又超越了模仿的学习方法。巴黎美术学院传授古典建筑设计是通过渲染练习和设计快图的方法来进行的。在日复一日的模仿练习中整体地接受这套鉴赏体系和设计能力,这就是整体的学习方法。而类比是采取分析比较的方法,跟那种整体的、感悟式的、内省式的学习方法一样,强调理性的可以拆解和分析的方法。因此,类比不能完全取代模仿,并且是在模仿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高效率的创新策略。如果说设计是一种综合创造,那么类比则是实现这种综合创造的必备环节和有效方法。通过专业的解析方法,使一般的对案例作品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有效的分析结果所具有的类型抽象特性,可以使设计者获得超越于该案例作品的更具普适性的设计经验,在设计过程中更好的弥合经验与突破、学习与创造的矛盾
纠缠。
类比设计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选择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的选择应以现有产品为依据,一般应选择熟悉的对象为类比对象。类比对象应该是生动直观的事物,以便于进行类比。这一步中,联想思维是很重要的,要善于应用联想把表面上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第二、将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的属性。
第三、在第一、第二步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设计创造得出结果。
总结
在产品外观设计中,模仿与创新并不是矛盾的,它们通过类比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设计创造活动中,达到去同求异的终极目的。设计师在工作创造的道路上要不断前进,不要驻足于模仿阶段,要积极的进行类比创造,关注影响产品外观设计的所有因素,运用模仿与类比的创新研究方法,形成独特个性化的语言和设计风格,按照新方法对过去的东西加以重新组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向,产生紧跟潮流、引导市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设计,创造出崭新的产品,开创工业设计新的流行时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设计语言,达成产品外观设计的最终目标――创新。
1 创新与创新设计
1.创新不同于创造和发明。创新主要侧重经济领域的技术改进和制度更新,如使用起来更方便、性能更多、功能更强、应用范围更广泛等;创造是指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发明则侧重于技术的应用。创新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目前,对于“创新”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两个。一是200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经济领域,他才成为创新”。二是2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技术和感悟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2.传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等,构造创新产品概念,并进一步应用新技术、新源里和新方法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分析,开发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产品的实践活动。
产品创新设计是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整体工程,在需求获取和创新机会识别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或资源的组合、叠加、综合、迁移、推理、联想,从而产生新的产品、服务、工艺、市场、组织等。创新的过程是创新主体、创新机会和知识资源三者之间有机协调的动态过程,其本质是设计。
2 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和复合推动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
在创新的技术推动模式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其应用到工业中,必定推动产品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创新的原动力,它是驱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市场推动模式
市场推动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源于市场需求,源于市场对企业的技术需要。也就是说,技术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明确产品技术的研究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产品,使市场需求得以满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奎斯等曾研究了当时最新的567项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其中只有1/5的情况是由技术本身的发展引起,而创新活动中3/4的情r都以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由此可见,与技术推进相比,市场需求是当今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为重要的动力源泉。
3.复合推动模式
虽然市场推动模式下的产品创新目前暂居于创新的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许多关键、重大的进步都来自于技术推动。在现代企业中,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明确某一个因素是创新活动唯一的或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产品创新以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应用为支撑,其创新成果往往是开发全新的产品,从而将潜在的市场激活为一个现实的市场。
3 产品创新设计类型
创新设计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类:面向问题的创新、面向目的的创新、面向产品的创新和面向载体的创新。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采用TRIZ、FBS、创造性模板和非逻辑思维等不同的方法实现创新。
1.面向问题的创新:目标是提高现有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解决现有产品或系统中影响主要功能的问题,朝着理想化的目标前进。这类创新设计中,所要设计的产品是已经存在的,但由于产品存在问题缺陷或者存在改进的空间,需要将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提升或将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这类设计问题往往针对的是某种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小化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冲突,对系统仅做渐进式改进。TRIZ方法是实施策略比较好的方法。例如,采用矩阵冲突、发明原理,解决系统中的技术冲突,提高现有产品或系统的性能。
2.面向目的的创新:目标是设计一个全新产品或系统,可能待设计的产品或系统在市场上并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但是现有产品或系统的主要功能改进已达到极限,需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设计出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现有产品。因此,设计时不能局限于现有产品或系统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而是应当跳出现有系统,思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其他方法和技术可以更好地达到此目的。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大化问题和改变系统的工作原理,解决此类问题时,利用FBS映射法结合科学效应、类比等方法,可以有效辅助设计人员对科学原理和效应进行快速搜索,迅速产生多种解决方案,并从这些方案中选出针对该问题的最优解。
3.面向产品的创新:目标实现有产品的主要功能不做改变,着重于产品次要功能的开发和改进。这种类型的创新设计往往应用于现有产品在市场有很好的信誉,而不需要将产品更新换代,但希望通过对产品次要功能的改进继续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情况。采用的策略是着眼产品本身和功能跟随形式的方法。创造性模板是实施此策略比较好的方法。
4.面向载体的创新:产品的主要功能和实现功能的原理是确定的,通过改变产品的外观形式,创造新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用户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采用的策略是非逻辑思维法,通过联想法、随机对象激励法产生新颖的设计概念。
4 产品创新设计过程
1.基于认知创新思维展开过程
由于产品创新设计是一个创造性问题求解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初始状态定义不良,即在设计初期,设计者对即将进行的设计仅有一个不完整的、较为模糊的心理表征。因此,必须弄清在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涉及这到底是如何进行任职操作的。
2.创新思维展开过程中的思维回路
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存在许多循环回路,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如问题空间和方案空间的迭代循环、问题定义的循环、评价和生成阶段的循环等。基于上述种种研究,总结出三个回路,即问题重定义回路、概念激励回路、方案重用回路。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产品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提升企业综合机柜整理的关键,企业产品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1感性消费概述
1.1感性消费概念
感性消费与其他消费在理念上存在不同,感性消费不再是只关心商品材料、质量、功能、价格等普遍因素。感性消费更关心“人”的重要性。把“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从人性需求、精神需求两方面满足消费者。“感性消费”的概念最早是由飞利浦•科特勒提出,他根据“人”的三种心理活动过程,研究并分析出了感性消费这一理念。将“人”的消费心理分为三种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将消费也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消费时代、质的消费时代、感性消费时代。我们正处于感性消费时代,感性消费时代就是从消费者的个人喜好、感官直觉出发,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追求[1]。现在感性消费已经成为科学和文化设计研究探讨的内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都会掺杂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都会影响判断的结果,所以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引起消费者注意并激起其购买欲。
1.2感性消费层次
感性消费是针对大众的,任何群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消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可将感性消费划分为了两个消费层次:初级感性消费和高级感性消费。初级感性消费主要依赖于直观的观感进行消费。在消费过程中理性占比较低,没有过多的思考和其他意志的参与,是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一种消费模式。初级感性消费者在消费时缺乏知识性、经验性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在初级消费过程中常会出现冲动性消费和情绪性消费。高级感性消费的消费群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在消费中更加享受轻松、自由的消费体验。在消费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不仅放在商品的外观上,也会对商品本质功能进行研究,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此商品。高级感性消费群体具有理性、睿智消费等特征,受外界的因素影响很小,理性大于感性。他们购买行动都是理性的思考加感性的冲击,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稳定性。
1.3感性消费心理的分类
1.3.1自我情感的消费心理
在消费中,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来自于消费者的内心,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的产品。每个人都是单独的存在,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消费过程中这些观念和个性都会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如性格外向的人比较喜欢颜色鲜亮能体现出自身个性的产品。个性内向的人就会选择中规中矩的产品。感性消费充满各种自我情感的需要,如果消费者没有了自我情感消费的需要,任何刺激也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根据这种需要,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就要把产品的内涵与消费者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使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心理需要。
1.3.2流行时尚的消费心理
人们的购买需求是多样的,购买的产品要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同时还要能迎合环境。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外界“带货”的影响。在消费中就会出现跟风消费的现象。在感性消费充斥的现代社会,流行时尚消费愈发严重,消费也会追求时尚和流行。在追逐这种流行时尚消费的过程中,突出体现在具有新潮的、时尚的、前沿的产品中。这种消费心理不再是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体现,它主要反映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精神的追求。
1.3.3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心理
在感性消费时代,会有理性—感性追求消费心理的消费群体。这种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追求下的感性消费模式。这种消费的追求者不仅要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还要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这种需求满足甚至会代替物质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既要产品的质量达标,满足其产品最本质的功能基础,也要有附加值的超值性能。所以产品要在功能上满足消费者对于功能的需求,在感性层面上又能打动他们,进而完成他们精神层面的追求[2]。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心理对于其他的消费心理是相对复杂的,不能单纯的归顺为是理性消费或是感性消费。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心理主要以理性认识为主,感性消费的心理因素影响为辅。理性消费观在购买产品时最看重的就是实用价值,能够解决实用性的问题。缺点是选择的产品会过于单一、死板,没有“温度”。而这时候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者们与完全理性的消费者不同,他们在选购产品时只有实用性是不行的,还要具有一定的感性因素。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经没有人会对单调的只能够满足实用性的产品产生购买欲。都希望在完成最基本的实用的同时,能感受到别样的体验。这就需要在产品设计时,设计师要对实用性观念进行升级。在使用体验上要方便、快捷、轻松、愉悦,外观上要新颖但是不要过度繁琐。也不能太过于理想化,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这就是理性—感性追求消费所需要的,也是当下人们精神层面提高之后的表现。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也要跟着局势的变化而改变,在保证功能的同时增加独特的创意,同时也要注重群体的理性心理、感性心理。
2基于感性消费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分析
2.1感性消费功能附加法
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性是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产品基础功能是一切的基础。在感性消费中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附加性的精神功能,满足感性消费者精神和心理上的追求。功能附加法就是在产品的基础功能上加上一些象征性的、教育性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精神产物。设计师在设计调研中,了解不同人群的深层心理追求,把这些都运用到设计中。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要改变之前无用的贴合性设计,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文化内涵的赋予。如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其把庄严古典的故宫和潮流的彩妆进行互动设计,推出了系列的彩妆文化创意产品“故宫国宝色口红”“故宫鹤禧觉色眼影”(如图1)。这些产品一经发出就成为了女性游客们的必买清单。将彩妆的基础功能做好的同时,赋予精神上的文化内涵,会更容易刺激感性消费的欲望。
2.2感性消费色彩重组方法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在基础功能都大为相似的时候,产品色彩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根据美国流行色彩研究调查表明,在挑选相同类型的产品时,只需7秒就能确定他们是否想把这款产品收入囊中。在这短短的几秒钟,色彩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3]。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色彩和感性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感性消费色彩的重组方法也是感性消费时代研究的关键。在感性消费色彩的重组法中,色彩要有一定的含义。色彩要与产品的设计理念预期基本一致,明确所要运用色彩的价值,在设计的时候获取消费者对产品和颜色的感性需求,因为不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感不同。如健达奇趣蛋的外产品包装设计就利用了儿童对颜色的感受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图2),选用白色与橙色的流行色,又根据儿童中男孩和女孩喜爱的颜色不同,针对男女孩儿喜好进行区分设计,所以产品外包装设计分为男孩版和女孩版,男孩版在白色部分加入一些蓝色,女孩版就是在白色部分加入了粉色。这就是利用了色彩的感觉不同,进行色彩的应用[4]。
2.3感性消费材料选择方法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产品的材料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不同的材料代表的价值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材料是产品造型的载体,造型相同的产品运用了不同材料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触觉感受,同时也要不断地对新材料进行开发研究,新材料能够创造出多样的表达方式。在相同外观和使用条件下,材料的应用会脱颖而出,这就是在感性消费中,感性设计材料选择方法带来的成效。
2.4感性消费视觉形式表达法
视觉冲击在感性消费中占比很重,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形式美的表达。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每个人都会追求外观独特的形式美。尤其是文化创意产品,外观就是吸引消费者的基础,外观如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就很难在市场上坚持下去。例如,文化创意产品“朕知道”胶带(图3),外观上具着独特的形式美感,并且适宜它所售卖的环境。胶带简单的加上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就显得不那么普通,反倒流行时尚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激发购买冲动。从而可见,好好利用视觉形式的表达方式,简单的产品也会带来很大的效益[5]。
3结语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比以前虽然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过于简单的商业化形式。在感性消费时代,还是要脱离之前的固有思维,设计出更加富有深意的、更加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买。所以就要了解每一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根据各类人群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进行设计,要让不同人群的人都有着属于他们的自己的感性点,满足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心理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连漪,季刚,李丽芳.感性消费的营销法则[J].改革与战略,2003(12):83-86.
[2]范洵,张竹,梁冬梅.感性消费时代的广告受众心理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5):86-88.
[3]林晨晔.基于感性工学的定量化色彩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8):70-73+82.
设计活动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工业化所引发的高消费、高能耗却违背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可持续性,人们开始提倡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绿化环境。在设计界,更加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设计。美化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成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人称之为“循环再生”设计,表明设计不仅仅是为产品设计而设计,也要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生存设计。生态设计的思想由此应运而生。
一、生态设计涵义
生态设计也称之为生命周期设计,即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和审美等因素。在以往的现代意识驱动下,人们追求更新、更好、更高级的产品。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刺激消费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追求人均占有的则富和能源,这些价值代表了现代化。在这种价值观念的驱使下,设计的产品往往寿命很短,不把产品的使用寿命放在第一位,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与环境友好的生态设计成为关注的焦点,从重新发现简朴,节制复杂性,优先使用来源充分、易再生、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材料,设计寿命长的产品,在未来设计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设计。
二、产品设计理念的演变历程
1.传统产品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传统的产品设计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传统的产品设计一般包括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产品规格定义、设计方案实施、参考产品评价4个阶段。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市场消费需求、产品质量、成本、制造技术的可行性等,很少考虑节省能源、资源再生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产品绿色设计理念
为确保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旨在保护环境的“绿色”行动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等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产品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的设计意识、设计定位及设计方法等问题上,将生态意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设计理念中,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产品生态设计理念
由于绿色设计的局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成为设计时尚。这种设计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产品的回收与处理,以及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和审美等因素,从而设计出对环境友好又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产品。在具体实施上就是将工业生产过程比拟为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对系统的输入与产出进行综合平衡,而在这一平衡过程中需要进行整个寿命周期分析,即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从而设计出安全可靠且具有耐久性的产品。
三、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
1.注重材料的性能。在产品满足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在制造、使用过程中材料、能源消耗得越少越好,对环境影响越小越好。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空气的影响、水的消耗量和对水的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制造和使用时的发热和能量的消耗、废物再生可能性、使用寿命等等。德国标准研究所提出,与传统产品相比,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应当满足使用要求.在制造、应用和回收处理中需要较少的资源,对环境造成较少的负担。这就是说除了高性能质量外,生态产品还要求产品的生态质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生态制造以及回收处理的生态化。
2.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材料。以来源充分自然生长的、对人体无害的、节省能源的材料来满足产品功能的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TBMPS/2E微机的零部件百分之百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被称为绿色PC机。1994年德国公司Foron设计了无氟冰箱,它采用简单碳氢化合物物丙烷、丁烷作为制冷剂,首先使压缩机把它液化,然后让它汽化吸热,这种冰箱减少了70%的能耗,达到了既对环境无害又节约能源的双重功效。
四、我国企业如何开展产品生态设计
1.将产品生态设计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层次中。产品的生态设计涉及企业各个部门,最关键的是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只有将产品生态设计纳入企业战略管理层次中,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环境绩效。主要原因是致力于长期的产品设计战略可以较早地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机会和威胁,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企业竞争力。
2.注重企业内部合作。产品生态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品设计部门是生态设计的关键,但采购部门选购材料,生产部门生产产品,营销部门最终销售产品,这些部门都对产品的环境绩效起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应该重视生态设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如研发部门提出的设计方案需要得到企业内部其他各个部门的认可并提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设计的成功实施并切实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环境绩效,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3.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必须考虑上游供应商的生态设计状况,与环境效益良好的供应商紧密合作,才能真正生产出环境效益良好的产品。同时,只有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才能成为重视环境效益的下游企业的供应商。
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并把结果集成到产品生态设计中,实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改进产品的环境绩效,从而争取成为国外企业长期稳定的供应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