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09:59: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1院校双方签订培养协议
院校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培养协议,包括学生选拔条件、学生在校学习及医院参与培养情况、顶岗实习标准及毕业留用情况。根据院校协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报名,由院方组织专家来校选拔学生,组成以医院命名的订单班。
1.2培养模式
1.2.1确立“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指根据护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双元”即我校和合作医院。为了保障“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更贴近临床实际的特色教材,修订订单班的课程标准,按照合作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加入医院特色课。
1.2.2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医院实际工作过程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融入医院特色课。为使学生“定岗”前奠定理论基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含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糖尿病病人护理、精神护理、中医护理和口腔护理等。
1.2.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医院临床护理优秀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教师参与医院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并不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掌握临床护理新进展并应用于教学中,校院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医院每学期根据学校安排定期选派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
1.2.4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领部分专业课、核心课、操作课走出教室、走进医院、走上临床,在临床中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定期参观医院、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加归属感,在教学过程增加临床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情景模拟,实训过程增加各个科室常见问题、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案培训。
1.2.5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服务病人的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人文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入人文课程并融入医院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将医院文化引入学校文化,让学生更早了解医院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在管理制度上借鉴医院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操行分制度,操行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将来合作医院对学生的录用结果。1.3健全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医院制定选拔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医院构建激励机制;学校与医院的文化对接,加强制度文化管理。
2结果
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订单班的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沧州市人民医院订单班51份、中国人民总医院订单班58份,共109份,收回109份,回收率为100%,合格率100%。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社会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表现出重大变化。培养社区护士是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构成、疾病构成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已逐步趋向于集宣教、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化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正在由医院延伸到社会,服务对象也正在由患病的个体逐渐向家庭、社区的方向发展,社区和家庭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场所。因此,社区护理教育将成为21世纪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现实的问题是:现有社区护理人员教育层次、人员数量、知识储备不能适应社会需求[1]。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该意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加强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的学科教育,积极为社会培育全科医师、护士。
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社区护士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如何按照国情培养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探索出社区护理教育特色之路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而是社区全体人群。社区护士是一个能够为基层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其工作环境、性质、内容及方法都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多种技能,能够独立承担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1.传统观念制约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以临床护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多数教师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结果是:一方面,从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观念不能或不能完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整体健康为中心,以临床护理向基层、社区护理方向转变,对社区护理的价值和信念的认识比较肤浅;另一方面,高职护士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且存在着某些偏见,更为不利的是,大部分护生对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3]。绝大多数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的内容只是预防接种、健康宣教、打针输液等工作,在实习、择业时大都把目标定位在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有社区护理的意向。有些护生虽然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但由于对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工作的热情、自觉性、主动性及工作的效果都是不尽人意的。这也是目前影响和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因素[4]。
2.现有课程体系不足已满足社区护理教育的需要
社区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社会护理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区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有关课程,但是社区护理的内容只占了很小比例,学科特色不足,给学习者造成了学习内容不明确、任务不清楚的印象,所涉及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5]。更不能体现社区护理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独立性、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各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对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6]。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社区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多仅局限在模型人身上进行,这样只能学习护理技能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沟通能力及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护生的毕业实习几乎都是在各综合医院进行,这样理论教学没有与社区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从业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来的护生难以胜任社区护理工作,也很难实现向社区护士的角色转换。
三、对社区护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对社区护理的职业认知
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具有独立观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综合实践技能。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学内容要仅仅围绕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需求合理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有关社区发展的政策,可通过主题讨论、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社区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就整体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趋势开展讨论,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帮助护生进一步加深对社区护理理念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社区护理已势在必行。
2.以任务为导向,改进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7]的新型护理理念,围绕社区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整合课程结构。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适当的精简。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开设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护理美学等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8],结合社区护理的特点,探索更适合社区护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社区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熟,从而开创社区护理教育的新体系。
3.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加强社会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职业能力
建立并发挥社区专科方向实践基地作用,实现专科护理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鼓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各种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除开设相关课程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基层社区、家庭病床等综合教育环境,分阶段、渐进式、有针对地进行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六位一体”[9]的综合服务。开展社区护理实践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鼓励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以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方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课下讨论、自学、合作学习、模拟咨询及访视情境、制作宣传画报等方式学习,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还可使学生认识到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性,使他们潜移默化中逐渐适应社区护理的角色。
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培养护生社区护理能力的重任,对发展中国社区护理事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社区护理作为护理专业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是医学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促进健康、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一些实际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应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和规划,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以培养出更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社会满意的专业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久红.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 7(11):805-8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2006-02-23].
志,2009,26(3):34-35.
3.贾长宽,黄晓燕,黄桂开.238名护理毕业生择业心态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7):726-728.
4.阎红,朱丹.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护理研究,2006,20(19):1700-1703.
5.吴秀云,陈会波,朱亚南.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4):227-228.
6.刘可.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63-164.
自2004年参加护理教育工作以来,我们一直着手思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虽然屡次在护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方面进行改革,但护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问题护生”时时发生,如缺乏主动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心;缺乏专业认知,对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了解不够;不知如何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身心等情况。因此,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早期接触”临床,成为我们一项重要的课题。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秉承“服务社会,快乐自己”宗旨的敬老志愿服务队每周都会去看望慰问老人;200多名同学在寒暑假期间在各大医院参与志愿活动,成为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活动都与护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志愿护理服务的展开,社会、医院、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均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学校、医院和护生三方共赢,值得大力倡导、积极推动。通过对护生见习日记的研究发现,护生感触最深的体会呈现集中的趋势。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如下。
一、理论与技能
(1)理论。目前,我们采用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法。护生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才集中接触临床。临床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地,是实地见闻实地操练。“在学校学的那些药理病理又用上了,那些不仅是考试用的,更重要的是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见习,我学到了好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如用药后病人的临床表现,病人输液时出现反应的应急措施等。”护理学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的形式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使得多数科目的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常常会有茫然的感觉,对护理工作感到陌生。因此,“早期接触”临床变得尤为重要。临床志愿者服务作为护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途径之一,不但可以改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而且可以让她们更加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更加透彻地认识了护理。
(2)技能。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是临床医学“三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学校护理实训室建设上,我们尽可能地仿真医院模式,做好病区的模拟训练;成立学生护理部,让学生自行管理,排班并安排操作练习;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操作抽考;实习前加强对各项操作技能的培训,并请医院临床经验丰富、有较强带教能力的教师进行指导、考评,从而使护生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程序。但是,护生在学校练习操作大多都是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进入临床后面对真人往往紧张出错。“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了,在书上有讲解过,但是看到病人晕厥的那一刹那我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事情一多我就觉得脑子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往往会遗漏。”另外,由于医疗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带教老师不敢对护生轻易放手。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敢与实际操作相联系,致使护生也产生恐惧心理,操作时心里紧张,成功率低,引起病人的不满意。针对护生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要求临床志愿护生每个寒暑假都去医院进行至少一周的见习,让临床志愿护生不断地在临床上去学习、去思考、去操作、去锻炼。有了踏实的基本功,再以知识为后盾,以不变应万变,会逐渐使她们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张。
二、人文关怀与职业素质
(1)人文关怀。现代护理提倡“整体护理”,而作为护理对象的人则应生理、心理、社会相统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然而,护理教育大多就病论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而忽略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其次,护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伸手拿来”现象较普遍,以致关爱、帮助、照顾等传统美德出现偏离。另外,电子产品的风靡,使得人际关系日益淡薄,少数护生甚至出现交流沟通障碍。这些因素使得护生进入临床后,忽视对患者的精神呵护,漠视患者的内心感受,沟通呆板。因此,我们除了在教学中实施“真人真做”外,每学期还让临床志愿护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临床见习。这种边理论教学边临床见习的教学形式能让临床志愿护生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引发其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临床志愿护生通过询问病人,能学会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将死的书本知识变成活的案例印在脑子里。另外,利用假期安排社会实践,让临床志愿护生亲临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接触这些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触景生情地感悟关怀的意义,提升道德水准。
(2)职业素质。护士的“素质”,是指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它不仅体现于仪表、风度、动作等外在形象,更体现着护士的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内在的素养。护士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所以根据护士的服务对象和职业特点,要求她们必须具备特殊的职业素质。刚上临床的护生,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就是很烦琐很累。“一会抽血,一会打针给药,一会查房,还要搀扶老人,为他们倒水,陪他们上厕所,巡查输液的药是否滴完,这些都是护士的工作,虽然普通但是不可缺少。”有些护生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加上非医源性医疗纠纷也不断上升,护生往往会对本专业工作产生“失重感”,导致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甚至有人要求退学不想继续实习工作。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既要贯穿在平时的护理教育中,也要不断从工作实践中去发现、去提炼、去挖掘、去归纳总结。实施“早期接触”临床可以让临床志愿护生对病人提供无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住院病人给予细心、专业化的生活照顾,对病人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激发了临床志愿护生为病人奉献爱心的热情,促使其以后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形象。
总之,“早期接触”临床可以让护生在收获点点滴滴的同时,以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走上以后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能力,从而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人才是指具有系统的现代化护理学知识、较强的专业才能,并对护理事业作出贡献的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低学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较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给护士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综合培养。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以来对护士采取整体培养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培养的模式
一直以来,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1],所以,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系统、规范、可行的培训,它是促进护士早日成才的关键。科室的护理人员数量少,易于集中,但入科时间不一,学历层次不一,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因此,在护理部护理人员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我们科室采取整体培养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既和普通科室一样注重“三基”培训,又根据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个人的培养。
2 培养的内容
2.1 整体培养l
2.1.1 思想品德的培养:
基层医院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服务意识落后的现象,科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院及科室的管理规定;学习先进理论及先进医护人员的光荣事迹。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以管理规定约束言行,以模范先进为榜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患者至上,安全第一”的服务思想,倡导“感动服务”的先进服务理念,对患者做到“五心”服务,即对待患者充满仁爱之心、精细之心、忍耐之心、真诚之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首接负责制,积极开展临床路径,优化流程、降低药品比例及次均住院费用,进一步落实“五常法”管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让政府满意。
2.1.2 心理素质的培养:骨创伤外科具有急诊多、创伤重、病情急的特点,这就要求骨科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在平时,定期进行紧急情况发生的模拟演练。如模拟各种危急情况发生的情形,要求护士根据现场的提示进行相应处理,以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抢救病员或处理批量伤员时,要求低年资护理人员尽量参加,感受处理危急情况时的气氛,学习处理危急情况的方法以及救治批量伤员的规范处理流程。加强各种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及演练,尤其是1~2年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经验,更应加强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和考核。
护理人才是指具有系统的现代化护理学知识、较强的专业才能,并对护理事业作出贡献的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低学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较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给护士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综合培养。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以来对护士采取整体培养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培养的模式
一直以来,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1],所以,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系统、规范、可行的培训,它是促进护士早日成才的关键。科室的护理人员数量少,易于集中,但入科时间不一,学历层次不一,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因此,在护理部护理人员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我们科室采取整体培养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既和普通科室一样注重“三基”培训,又根据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个人的培养。
2 培养的内容
2.1 整体培养l
2.1.1 思想品德的培养:
基层医院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服务意识落后的现象,科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院及科室的管理规定;学习先进理论及先进医护人员的光荣事迹。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以管理规定约束言行,以模范先进为榜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患者至上,安全第一”的服务思想,倡导“感动服务”的先进服务理念,对患者做到“五心”服务,即对待患者充满仁爱之心、精细之心、忍耐之心、真诚之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首接负责制,积极开展临床路径,优化流程、降低药品比例及次均住院费用,进一步落实“五常法”管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让政府满意。
2.1.2 心理素质的培养:骨创伤外科具有急诊多、创伤重、病情急的特点,这就要求骨科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在平时,定期进行紧急情况发生的模拟演练。如模拟各种危急情况发生的情形,要求护士根据现场的提示进行相应处理,以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抢救病员或处理批量伤员时,要求低年资护理人员尽量参加,感受处理危急情况时的气氛,学习处理危急情况的方法以及救治批量伤员的规范处理流程。加强各种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及演练,尤其是1~2年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经验,更应加强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和考核。
2.1.3 仪态素质的培养:护士必须仪表文雅大方,举止端庄稳重、待人热情真诚、语言表达恰当、用语准确、有亲和力。因此,在平时就注重护士日常礼仪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让病人感到亲切,对护士充分信任,减少或杜绝护患纠纷。
2.1.4专业素质的培养:
2.1.4.1 注重护理理论的学习:督促1~5年的护士通过上网、看书自学和听讲座等方式进行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习讲究效果,每天利用早交班时间,由护士长或责任组长进行十分钟以内的晨间提问,并在病床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现场提问,以督促个人的学习。科室成立两个理论学习互助组,以责任组为单位划分,责任组长兼理论学习组组长,每月组织该组护士集中学习、考试1~2次,内容由护士长指定章节即考核内容,责任组长抽其中的知识点共同指导学习考核。同时院里组织的考评及科室提问的结果均作为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纳入当月绩效考核。对于5年以上的护士采取自学,护士长抽查的方式督促学习。对表现较好又乐意扎根护理事业的护士派上级医院进修或短训,以迅速提高其专业素质。
2.1.4.2 护理技能的培养:护理技术操作贯穿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做到规范化,就要加强训练,根据护理部年度训练、考核计划,安排好每个月的训练内容。科室成立两个操作学习互助组,以责任组为单位划分,每组抽一人担任操作能手,负责示范正规操作、带领练习,由操作能手监考,两组互相交叉考试,每月在护理部考核前由护士长抽查考试。同时院里组织的考评及科室考核的结果均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纳入当月绩效考核。对于1~2内的护士,每月培训操作并进行考核,3年以上的护士每半年集中抽查考试。积极组织护士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只有通过竞赛才能促使护士快速提高,快速成才。
2.1.4.3重视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每个月进行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组织护士轮流授课,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学习,不但对所查的某一疾病的护理有了更细致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表达能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责任组长每周组织该责任组护士进行周查访一次,并在《护士长手册》上做好记录,参加人员签名。只有通过业务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查房,护士才能更好地关注病人,才能更快地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2.1.4.4 护理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12年内的护士,要强化法律意识,注重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培养,严格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强调专业术语的使用,从细节上抓起,加强对每份护理文书的考评,定期进行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改进。我科对护理病历质量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模式:即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床位病历(分在架病历和出科病历)按《重庆市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和我院护理文书书写要求进行自查、整改,杜绝平时因粗心大意或笔误等造成的记录差错;然后交责任组长检查签字,重点在于检查责任护士的记录是否符合专科特点、逻辑是否合理等;最后交护士长全面检查、审核后交病案室存档。在此过程中,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在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请当事人及时修改错误,并将三次重复出现的问题纳入当月绩效考核。
2.1.4.5 注重护理理论知识的更新:组织护士通过网络、护理杂志、参加讲座等渠道进行学习,了解国际、国内护理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更新护理知识。如条件允许可以不定期组织护士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及技术。科室分两个责任组,每组抽一位理论知识较好的护士担任负责人,分组培训、考核本责任组护士。
2.1.4.6 注重新课题、新技术的学习和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我们科室危重大手术多的特点,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及新课题,组织护士重点学习,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关于骨科及护理的学术讲座。对低年资护士要求他们了解护理科研课题立项和护理论文书写的基础知识;要求责任组长、5年以上的护士、本科学历的护士和护师积极撰写护理论文及开展护理科研项目。
2.1.4.7 积极参加科内及院内护理会诊、大手术术前讨论、积极参加疑难、危重、死亡、特殊病例讨论。科室成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和护理会诊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及5年以上护士担任,负责组织低年资护士对自己所管床位的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会诊,并做好记录,积极解决护理难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1.4.8 注重护士带教能力的培养:重视护士护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护理教学对护士本身是一种促进,对知识是一个巩固过程,更能促进护士主动获取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科室指定高年资护士负责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定期召开评学评教会,听取带教教师及实习生的意见。
2.1.4.9 重相关能力的培养:科室注意培养护士与护理工作相关的一些能力。比如培养护士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养护士利用网络查找医学文献的能力,培养护士利用科室即医院的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的能力。
2 .2 护士分层次培养工作要求及目标[2]:
2.2.1 毕业第1年护士(包括见习护士) 提供病人有效的基础护理,掌握基本技能,通过护士注册考试,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达标,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完成临床班及夜班工作,了解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
2.2.2 低年资护士(23年) 以临床基础护理工作为主,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及夜班工作,掌握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辅助完成本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及观察。
2.2.3 高年资护士(4年以上) 具备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提供病人整体护理,较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掌握重症病房常见仪器使用和保养,协助完成中专护生的带教工 作,护理专业能力达到大专水平。
2.2.4 高年资护师 能够承担临床负责护士工作,具有较强的带教能力,能够组织督导各组护理工作,能够总结临床护理工作,并具有撰写护理论文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2.2.5 主管护师 掌握国内外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的新知识,了解护理边缘学科的知识及发展,具有解决本专科护理工作疑难问题的能力,具有较 高的护理管理及科研能力,具备带教大专以上护生的能力,能够承担临床班组长工作,能够 指导下级护士完成护理病历并组织实施,成为本专科护理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2.2.6 副主任护师 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外医学及护理学理论的新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护理边缘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临床工作,具备护理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知识,并能组织指导下级护士共同完成护理科研工作,培养专科护理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2.2.7 护士长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掌握并运用科学护理管理方法,能够妥善地处理疑难问题及病人的投诉,善于激励下属,运用护理新概念,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及专科护理水平。
3 讨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01-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外的医院开始介入我国的医疗事业,部分医院也相继建立了涉外病房,因此,就造成了双语护士人才的大量空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医学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之一,所以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医学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
一、英语护理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的建设目标
在对英语护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对素质教育、技能以及知识必须要一视同仁,尽量使课程的设置跟上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中国特色的高端护理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培养英语护理人才的能力
目前,我国医学高职院校在培养护理人才时有这样的要求,即培养临床护理通才、涉外护理专才。因此,在对英语护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将来从事高级涉外护理的学生,必须要对他们的英语功底进行严格的要求,让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达到一定的级别。从事涉外护理的护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扎实稳固的英语运用能力。
2.为国际护理对象提供咨询服务、健康教育、整体护理,同时还要满足护理对象的基本护理要求的能力。
3.从事家庭护理以及预防保健的能力。
4.从事护理管理、科研、教学等与护理相关工作的能力。
在对英语护理人才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英语运用能力较强以及临床操作技能熟练的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
(三)探讨英语护理课程的设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都对课时量以及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为了使英语护理的课程设置达到最佳的效果,在课时的设置上一定要加强对英语护理专业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课程的整体化、系统化。对核心课程一定要增加课时,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让课程的设置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对英语护理专业的专业课、医学基础课以及护理专业的公共课之间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还要增加社会人文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以强化。
(四)英语教学的办法
英语学习是英语高护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内容之一,不过护理的专业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任务较重、难度较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英语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怎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让他们具有与各国人士利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这是目前摆在医学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教学难题。
有研究表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模式、学生为教学中心、强化口语教学,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对其进行英语教学,让学生处于英语的海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竞争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较强的英语专业知识。在对英语教学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师资是其推广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素质高、业务精、师德良好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强对已有的英语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同时还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英语人才来提高涉外护理的教学水平。
二、建立英语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的医护英语教育在临床实践、护理理念、教育学制,等方面与国外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护理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国外的就业的范围就相对较窄,而外资医院以及我国的各级中心医院对于英语护理的要求也在逐年变严。所以,医学高职院校在强化英语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培养经济实用型的英语护理人才。
三、英语护理人才的培养近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的不断加快,护理人才市场也在逐步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护理院校在国内的护理人才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因此,强化对英语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医学院校进行课改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晓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和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办学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澳护理专业教学实践为例[J].管理学家,201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8-02
一、问题的提出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技能。而实训教学是《护理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护生的良好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而护生在校学习时所具备的能力与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其工作后的实践能力与工作习惯[1]。如何将理论与实训教学有机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操作技能,是护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发挥学校与医院各自的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社会和市场所需要人才。
二、课的设计
本次课将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临床见习巧妙相结合,以病例为中心,以任务为内容,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临床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利用学校模拟病房和医院真实病房完成头皮针和静脉留置针输液法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课的实施与观察
本次课运用“七步教学法”,通过知识准备、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提高、评价反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知识准备
理论是实训的基础。学生要顺利完成实训操作,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在知识准备阶段,教师詹皇侵苯痈嫠哐生关于静脉输液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播放动形象生动、内容逼真的画视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获得静脉输液的原理、静脉输液的目的、静脉输液的部位及周围静脉输液的工具等相关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能正确地分析任务(病例)打下基础。
2.接受任务
为了与临床零距离接轨,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次课采用临床真实病例,将教学内容与病例相结合,通过播放教学视频,传达临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病例1:李莉,18岁,女,因食入不洁食物,呕吐腹泻1天入院,诊断为肠炎。既往无重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医嘱:0.9%Nacl 500ml ivgtt st。
病例2:王涛,23岁,男,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2天入院,诊断为肺炎。既往无无重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医嘱:0.9%Nacl 250ml、PNC400万单位 ivgtt bid。
要求学生根据医嘱正确为2位患者实施静脉输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3.分析任务
接收了临床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在前面获得的知识正确分析病例。
(1)病例分析:由于病例1为肠炎患者,输入生理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病例2为肺炎患者,输入青霉素可以控制感染,治疗疾病,根据医嘱可以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根据患者静脉输液时间的长短还需正确选用输液工具。病例1患者输液时间较短,输液1天,所以选用头皮针;病例2患者输液时间较长,每日2次,且超过3天,所以选用静脉留置针。通过学生对病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分解任务:学生分析完病例后,教师细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病例1完成头皮针静脉输液法。在完成该任务之前,先到资讯区查阅资料,完成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和护理计划,然后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根据病例2完成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学习,应先到三甲医院学习由临床教师完成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法,然后对输液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4.制定计划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按照护理护理工作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并对输液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教师则巡视指导。在此期间,通过小组配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及共同交流能力。
学生制定好计划后,通过小组汇报、评价等形式,达到纠正、修改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整个操作流程。教师则解析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流程的关键步骤,即静脉输液骤排气方法和穿刺方法,胀ü动画演示逐一演示关键步骤,使学生加深理解,掌握要点,为实训操作奠定基础。
5.实施计划
在对病例1患者实施头皮针静脉输液时,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教师指导学生在输液手背上完成头皮针静脉输液法操作,并正确处理输液故障。在操作中,学生最关注的是静脉穿刺这一点,以为穿刺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了。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个操作流程,关注患者,注重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
在对病例2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则由临床教师则通过真实病房教学,患完成静脉留置针输液操作。学生身临真实情境,感受护患关系,学会操作流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实训、临床为一体的教学学习,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相结合,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提高
学生回忆、总结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常见输液故障的处理。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7.评价反馈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活动。学生阅读评价表,并反馈意见和建议。
四、 教学效果
1.W生会分析
学生体会,以前护理实训操作只是机械地完成动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本次课的学习,明白了护理操作应根据临床病例进行分析,选用正确的护理操作,昭Щ崃巳绾斡盟学知识来分析问题,掌握了分析方法。
2.学生会准备
以前上实训课是实训教师准备用物,本次课是学生根据实训操作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自己准备物品。在准备用物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要动手动脑,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实训操作的连贯性,还可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3.学生会操作
通过学生理论学习、操作练习、操作展示及临床见习,通过从课堂进医院,学做一体化,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漳苷确为输液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升了实践能力,增强了职业素养。
4.学生会沟通
通过感受临床教师与患者的交流,通过在临床一线与患者的对话,完成对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打交道,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5.教学反思
通过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教学,体会到3个一体化,即教学过程与临床过程一体化,实训场所与医院病房一体化,教师与护士一体化。认识到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景,以教促医,以医助教,提升了师资队伍,提高了人才质量。
民办护理院校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良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的方法,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w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文献回顾发现,较于公立护理学校,国外民办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部分学者指出,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学者尝试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10-11]。有学者对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等问题,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2)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3)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4)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5)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1 知识培养板块: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将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2 技能培养板块: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可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通过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同时强调以护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可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
其次,民办护理院校应努力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 人文素养培养板块: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可适当采取邀请优秀护士进行讲座、安排护生临床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拟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以提高护生学习的动力和质量,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意义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并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 2442-2443.
一、研究背景
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教高〔2016〕4号),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通知要求相思湖学院按照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背景下,相思湖学院管理系组成了“人才培养改革”调研组于2016年暑假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同层次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学分分布、专业实习情况、招生条件限制等情况,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校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一)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所在学院与专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大体分为以下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方向)、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学院本科旅游专业方向如下表1所示,主要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方向,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而我院目前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三个。
(二)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认为“如今的就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的情况主要反映出当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体系;此外,作为对照旅游业所设立专业,旅游管理的行业就业率固然一个是值得关注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在复合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同样需要复合型的知识。整个业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还是应该将重点集中在现在知识结构的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是针对细分的旅游相关领域。”对比所调研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综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型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设定较为合理,但应注意的是,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酌情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修养”、“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所得资料,结合我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方案,广东白云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企业战略管理”“ 中外酒店管理比较分析” 两门;武汉工商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财务管理”“ 经济法” 两门;百色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线路设计”、“中国饮食文化”、“茶艺和宴会设计” 四门;钦州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商务旅游”、“旅游景区景点解说”、“旅游资源学”三门;桂林旅游学院(原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起开设酒店管理、英语(导游方向)两个本科专业,所以目前主干课程更多的沿用了专科的设置,更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酒店设备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客户管理、酒店收益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旅游翻译、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我院目前暂未开设。
(四)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分分布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总学分要求多数集中于155-190学分;我院总学分为160个,设置总学分相对较低;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9门)与专业基础课(8门,其中公共模块4门)所占总学分比例为32.5%,与武汉工商学院学科基础课程(共26门,占总学分41%)相比,少了9门课程,相差8.5%。而选修课武汉工商学院为6学分(可选1-3门),108学时;我院专业任选课为10学分(可选5门),150个学时。这意味着我院选择3+1出国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仅为22门,导致该类学生在旅游专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建议在专业基础公共模块上增加2-3门专业基础课程。
(五)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情况
从专业实习时间及要求安排来看,广东白云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1+1”模式,即校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在大三的时候实习一年,最后再返校学习一年的专业知识,如果该模式实行成功,则是调查学院中实习时间最长的。其他几所学校一般不少于3个月,我院目前2015年人才培养计划从以前的不少于三个月改为不少于四个月。从实习类型来看,我院能够根据自身3+1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而且实习类型丰富,时间安排合理。
(六)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情况
从招生条件限制来看,桂林旅游学院对本专业考生进行了条件限制,而其他调研学校未进行条件限制。从长远来看,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限制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的优化以及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当然前提是在不触及“歧视”的条件下。
(七)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室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我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较于其他学院落后,缺少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基本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且,我院目前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还不高,主要由内聘教师进行授课利用,而外聘教师利用率不高。第二,对于计算机机房实训室的相关旅游软件,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方面,百色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的整体运作更为成熟,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前身是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其他学院正在努力进行转型,也逐步加强了校企方面的合作。
三、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修订方案建议
(一)“公共课、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沿用2015级培养方案
我院2015年的培养方案,其中“素质拓展课” 加入了操行课,由学工部和团委以第二课堂形式开设,体现了我院转型的新特色;其次,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干学科,学科基础课包干了该两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考虑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引入学历文凭加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学生要求除毕业证书以外,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导游资格证、会计证、人力资源证、计调证、秘书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实际因素,保证一些课程进程安排和社会或机构的认证在时间上保持协调。
(三)不同方向,培养侧重点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导游、旅行社、景区、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酒店管理方向则注重酒店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模块课程,应设置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知识。
(四)不出国模块专业限选课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院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政府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部门从事着人力资源专员、政府专员、电商等工作,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类型的人才;此外,这些类型的职业工作性质稳定,更易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而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一些列的系统学习之后,也能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针对不出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这几个方面,比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人力资源”等课程。此外,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9月份举行,会展管理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更有利于开展实践活动。
(五)落实学生进行专业任选,细化专业任选课模块,突出专业人才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求一般是从二年级开始设置,各专业方向开出有关专业方面的更多课程,应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此外,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
首先,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目前我系在专业任选课的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自由选修,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这跟我院师资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
第二,调研组成员认为,专业任选课的设置还是应该遵循“公共模块、旅管方向、酒管方向”三个模块进行细化,比如“二外会话、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中国民俗旅游、旅游礼宾实务、户外专题、中国旅游地理” 六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共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而 “菜点与酒水、酒店服务与案例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三门课程则更针对酒管方向的学生,“文物鉴赏、旅游景观设计、广西旅游专题研究”更针对旅管方向学生,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同兴趣,也更突显了专业性。此外,建议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可按照第三、第四学期按照“3+1+1”的模式开设,即公共模块3门,针对旅管方向1门,酒管1门;因为第五、第六学期小语种将要出国学习,所以不安排专业任选课;第七学期则按照“1+1”的模式开设,即旅管、酒管方向各一门。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跨学科”行业,需要金融和互联网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比传统金融人才要高。因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应以金融机构实际需要为取向,掌握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熟悉金融相关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动力能力,适应金融业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
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要求。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金融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网络信贷等业务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金融知识,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还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因如此,金融人才能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正确评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好互联网金融机构,促进互联网金融整体的发展。
(二)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如今网络技术与金融创新瞬息万变,金融人才还需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掌握老师课堂上讲授的金融知识基础上外,还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主动地去吸收课堂上没有讲过的或者是讲授较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金融人才仅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的,还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能较快地熟悉金融业务,还能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变化性强,风险性大,合作性强,金融人才要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不断的创新,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创新型人才。金融人才不能只局限与对传统金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变革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金融人才还要良好的沟通能力,金融业务的完成多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在团队合作中,有效的沟通是成功的前提,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产生内耗和误差。最后,还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网络安全是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很容易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金融人才要有一定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出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还需要良好的职业操守、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流利的外语语言表达能力等内容。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江苏省有26所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有4680人。但多数独立院校都是模仿普通高校的金融教学课程安排,没有突出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特色。通过对笔者所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2015年金融专业毕业学生为180人,其中金融行业就业生人数154人,其他非金融行业就业人数26人,具体情况见图1。
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成的用人单位认为独立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人才存在明显的差别,不愿意招收独立学院的学生。传统的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公司等招收的基本都是重点院校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数量不多,且工作岗位多是营销岗位,管理岗位非常少。互联网金融公司中,有近30%独立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或就业,互联网金融公司招聘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能力,需要更熟悉风控、法律、产品等跨界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看是否能够适应互联网的节奏。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时代,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必须要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要大力培养适应互联网需求的应用创新人才。但在现实中,独立学院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的设置还存在较大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不明显
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补充。大多数独立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但是教学计划多是照搬母体金融专业,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在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试卷、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是和母体学生一样,其培养的金融人才并没有真正突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出现后,金融业出现新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模式,独立学院应该重视金融机构不同的金融人才需求,必须突出自身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未来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
(二)重理论教学,轻应用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多是仿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框架结构和理论知识,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书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我国金融学教学整体偏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对微分析观金融的课程不多,公司财务,企业融资等课程在金融专业并没有作为核心主干课程来学习。金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工作中不知如何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三)不重视师资培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教师不完全都是本校招聘的教师,还有大部分外聘母体学校教师。因此,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大多都要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师资培训机会不多,学校支持力度不大。同时多数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金融机构从业经历,授课时理论联系实践的部分可能讲解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独立学院要顺应时代变化,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
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中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学生的基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同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老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设定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展示,实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增加以金融市场学为主体的课程,如金融工程、金融产品精算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利用余额宝、P2P等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金融业的现状,从而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经营流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进修或调研,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积累工作经验。教师可以指定主要教材和辅助教材,弥补一本教材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缺陷。学院可以开展了“三段式评教”活动,从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时段进行了学评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评教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这样有效监督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建立了一个合理的高效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三)增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6-02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1]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发展应用型教育是许多高校共同的选择及普遍的趋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校应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积极转型,创新服务,主动参与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摆在各高校图书馆馆员面前的一项颇具现实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服务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不仅要为教学科研服务,更要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被誉为除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具有更灵活的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图书馆就是这所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舍是各高校自身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和展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图书馆的空间非常广阔,整个环境宁静幽雅。在图书馆内部有精美的装饰和摆设,外部又有绿化和雕塑,体现了图书馆的独特内涵。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知识宝库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挖掘潜能,为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有门类齐全的纸质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让学生接触、学习和积累更广泛的知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保障;此外还有海量的中外文数据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图书馆这座浩瀚的知识海洋,以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大数据为支撑,是大学生综合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能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社会已经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将在相应的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利用能力是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能力,更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图书馆不仅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需的专业文献信息,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开阔视野、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平台。通过举办读书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书评书展等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讨论学习、交流经验、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图书馆更是一个思想集散、开放的、自由的学术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契机,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传统图书馆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都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型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作为高校重要部门的图书馆更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中,顺势积极转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积极开展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履行信息服务与教育职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一)建设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1.积极探索优化纸质馆藏资源
图书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结构,提高藏书质量,就要制定科学规范的选书制度,并严格执行。另外可以深入到师生中间去,根据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他们所需的书目,尽可能地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的要求。开展“你买书,我买单”和“芸阅读”等相关服务活动,方便师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图书馆要不断优化自身馆藏结构体系,让想要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图书馆里能获取到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是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的体现。
2.著重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大对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这也是图书馆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信息技术和理念发展推动了行业进步,数字图书馆从以资源组织为核心,逐步转向以用户为核心。在“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顺应时展需求的,能让大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加快了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
(二)加强馆员服务理念转型,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服务包括文献信息服务、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等这些常态化的服务,还有学科化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探索创新创业等拓展。现代高校图书馆应当成为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知识的殿堂、大学精神的象征,图书馆应把自己定位为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工厂和文化传承中心。
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举办的信息检索课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为论文书写、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检索课还要更加注重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更新馆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快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
“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永恒主题。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变得极其重要。可以提供创新创业信息的导读服务,例如,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集和创新创业有关的信息,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招聘信息等,更加主动地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潮流,学科馆员应主动深入到各个院系,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了解师生对本学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资源需求,并针对性地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员主动服务意识的加强,使图书馆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
在全社会“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更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1.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化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图书馆也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真正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创新创业信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有积极意义。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各类型的学术交流,如学术沙龙和在线学术交流等,这些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能促进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图书馆广泛搜集一些创新创业模范信息,例如本校学生包括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的信息以及其他学校的创新创业实例。通过图书馆的展示柜,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还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讲座交流等活动。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3.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与合作企业相互交流、共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又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转化为实际项目和创业成果,产生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帮助大学生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变成实践。
三、结语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还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核心部门,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当通过丰富自身的馆藏资源建设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自身,进一步提升馆员队伍素质,转变服务理念与方式,增强业务能力,结合实际发挥资源保障优势,紧跟时代步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高等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亚,金秀奇,王秀峰.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优势条件和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2015(6):58-61.
[2]王曦.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