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1:48: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智慧教育的核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党的十以来,同志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命题。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意义。同志特别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学习贯彻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辩证角度,全面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志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全面最深刻的阐述,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新成果。学习贯彻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明晰其历史渊源,理解其基本含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同志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这四个方面,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基本要求,又指明了其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勤学是前提。只有下得真功夫、求得真学问,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修德是基础。只有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既立意高远、又立足平实,既修好公德、又修好私德,才能真正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明辨是保障。只有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才能正确把握青春奋斗与奉献的航向。笃实是关键。只有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宝贵人生。学习贯彻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切实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注重认定和养成,做到坚守和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学习贯彻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志指出,大学阶段,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这充分肯定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编写普及读物,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各地各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同志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这深刻揭示了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要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要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要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将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深入
学习贯彻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治理环境和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深化研究阐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成长。他们能拥护国家的重大决策,热爱祖国,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努力勤奋学习,渴望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适应竞争,适应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他们追求健康向上的、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追求人格完美。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加之互联网的兴起,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倾斜,被世俗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理想缺失,利益至上。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利益至上”“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钱多作为了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对理想的放弃对金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满足于六十分万岁;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就是向钱看向厚赚”。这都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2.道德缺失,才能至上。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由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所决定的,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无直接关系。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上,在思想上不要求上进,不讲社会公德,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认为只要我有本事就能被社会认可;有的学生行为粗野,谈吐庸俗,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排斥、冷漠的态度。3.意志缺失,享受至上。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媒体舆论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攀比之风大大存在,虚荣、穿名牌、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想方设法去挣钱,缺乏坚强的意志,少数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结构、评价和标准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从主客体之间的需要出发,对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以及主体行为对社会、阶级和个人的意义的考察和评价。
生涯辅导,是指高校为同时促进社会和学生全面和谐良好发展,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使其对主客观因素和社会环境有更加全面公正的认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综合素质(包括择业和就业意识、道德、心理和能力等)进行教育的过程。在生涯辅导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核心关键地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生涯辅导中主导性欠缺
文化多元和价值多样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在当今的社会表现比较突出,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功利意识、信仰模糊、价值扭曲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有相当的体现,面对近两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中表现出更关注突出自我,忽视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因此,把握生涯辅导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有效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第一,目标导向上,国内学者偏重依据西方的生涯辅导理论而忽视我国的市场成熟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忽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辅导学生偏重实现个体的价值,较多依赖测量工具,作为教育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忽视。
第二,实施内容上,施教者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方案规划的框架和细节,但忽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价值观。
第三,过程上,职业生涯辅导更多由专业教师引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教师实施,作为教育的两个体系,虽然有融合,但融合程度比较有限,尤其是缺乏全程化和全员化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西方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迪
西方国家在传播各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方面都各具特色。这些国家,正是借助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从人心整合、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作用,而这种作用显示出的强大凝聚力又是形成于整个社会诸多方面都予以认可的共同价值理念基础之上。
着眼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真正凝聚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共识,借鉴当前西方价值观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必要的。
(一)核心价值类思想性课程设置
西方国家核心价值体系预设的教育目标,即“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实现,是通过课程的科学设置来达到,形式主要是两种:“显性课程”、“隐性课程”[1]。
“显性课程”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有关核心价值教育类的核心课程[2]。在美国,大学进行核心价值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德育课程,国内称之为通识课程,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理性道德类课程,是“探讨涉及选择和确立价值观方面的重要问题,因为其在人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目的在于探索理性的道德和政治抉择方法,共12门课程”[2]。法国的教育发展计划阐明:“学校始终有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就是开设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共和国公民的道德与伦理课程”的开设,其目标“在于使每个人拥有自由和肩负责任,同时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长为有教养的人”[3]。英国颁布的《国家课程》(1988)也将教育的出发点规定为:“培养‘有品德、礼仪、智慧、有学问’的绅士”。
“隐性课程”是指综合教学内容并以不同教学主题为题材,间接地、全面地实施对各门课程的渗透性教育。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扬弃具有明显倾向性的灌输、说教,主要从宏观上来指导教材的编写,强调指导按照双重原则:价值和科学。主张教材内容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国家意识形态、相关价值渗透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相统一。但实施微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则是以尊重个人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原则来安排,坚持以“中立”的价值姿态,将较大的思考空间赋予学生,以同时实现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掌握知识,另一方面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
无论是显性或隐性课程,西方诸国都在普遍强调“意识形态性”或“思想性”。在西方世界,尽管称呼思想政治或德育课程名称不一,但是教材编写和课程讲授,都凸显意识形态特性,如美国称为“职业道德课、公民课程、哲学道德课、伦理道德课”;法国职业大学开设“现代科技与伦理责任、工程师伦理学”;综合大学则开设“伦理学”;德国称为“政治教育课”;英国称为“道德、历史和公民教育课”;日本称为“道德时间”等等。
(二)具有潜在性的教育方式
所谓潜在性教育,其实质是“由宏观主导,教育者借助社会实践,隐藏教育目的,间接地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4]。从表达方式来看,尽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同,但是世界各国在实施教育时都拒绝采用直接的方式,而是采用多种载体嵌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传播其国家的核心价值的目的。如“自由、民主、人权”是美国作为国家战略培育和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念,法国的国家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博爱”。
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包括:其一,利用“大众文化”产品(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影视、报刊等)进行渗透教育;其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感性教育(学校和课堂的气氛、教师的形象、规章制度、舆论导向等);其三,通过种类众多的校外实践活动来实现对核心价值理念的强化。
(三)指导大学生选择的自主性
《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大学》论著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在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上,他的现代大学理念占有重要地位,在该著作中阐述:“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不会有多大变化的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四大目标应该是学者和科学家予以主要关注的:第一是知识和思想的保存,第二是知识和思想的解释,第三是探寻真理,第四是训练青年人成为继任的工作者”[5]。
在这一理想指引下,根据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差异化的条件,美国各大学可以自主决定大学自身的教育理念,自主选择核心课程以及自主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如通识教育课,尽可能安排小班授课,选派一流的师资,尽量避免大班化和流程式教育。更具特色的是,核心价值理念教育以众多领域和方面来体现,学生只要在这些类似课程中,每一阶段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即可,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也是给学生提供了宽阔的自由选择空间。
三、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蕴含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了社会文化的性质,其变迁过程包含三阶段:传播、接受和内化。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要把握好传播途径、接受程度、内化路径三个环节。
(一)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
传播文化需要载体,借助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发挥生涯规划的承前启后作用,以专业课、思想政治课、教师指导、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为主要传播路径来实现。
1.将思想政治课作为主渠道发挥作用。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其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思想理论基础得到夯实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将国家利益、社会需要与个人志向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个人与社会矛盾。
2.发挥专业课教学育人的功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是专业教学的目标,并且挖掘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应该在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中得以体现,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备课、研讨、教学、实训和答疑等个教学环节,使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职业道德精神为学习者所感受。在学科建设中,为实现专业课教师能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3.强化管理服务育人功能。为最大限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价值认同,学校的管理服务要从服务学生出发,利用学生对职业困惑的契机,建立生涯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化解困惑。以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气质、性格和兴趣为突破口,分析对未来职业的影响因素,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并及时调整和设定,以发展的眼光、逐步递进的过程,渐进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路线。
4.发挥教育者模范作用。自觉学习领会和深入思考总结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全体教师的职责。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职责,有责任有义务领先一步开展学习研究,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带头实践。学校作为一级组织单位,应从强化思政工作人员的心理知识和职业指导培训入手,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基础,实施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指导工作。
5.以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细致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和特色的土壤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根植所在,环境本身兼具效果颇佳的育人功效,因此将学校多年办学积淀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等共同构建形成的校园文化,结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需求,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等,以创新的精神和形式在学生中予以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把握重要载体和平台,如校园电台、宣传栏、校内网等,把握重要的时间段,如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国家重要纪念日等,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与时俱进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学校团委、学工处和二级院系尤其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关键作用。借助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如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及知识竞赛等,融合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营造富有正能量的核心价值体系氛围,借以净化和塑造大学生心灵。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把握大学生自身的认同度。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选择有三个标准:对待生活的态度、接受教育的能力和对未来的发展需求。施教者忽视了解、把握和分析不同成长阶段大学生的认知层次、价值选取、思维形式和心理特征,忽视他们的生活态度,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而一味灌输、流程式授课,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兴趣不高,也不会积极追求,这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只有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予以展现,并主动引导大学生去理解、接受和信服,并努力践行价值观教育。
2.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即促使自身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此处强调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受教者能主动顺应推动自身的思想道德实际发展。主要包括判断、抉择和践履能力。以人为本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落脚点聚焦在引导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体能力的展现上。
3.防止和克服不良影响。第一,施教者要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避免短期内波浪式展开宣传攻势,用简单的开会、读文件、搞应急活动等形式,期盼在大学生心中迅速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施教者要克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化。理论灌输不同于其他知识的传播和讲授,一旦理论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脱节这样的后果产生将导致大学生丧失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自觉追求。第三,施教者的政治说教倾向一定要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受多元化的时代浪潮影响,现实中对比鲜明的,恰恰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漠视态度。施教者的简单说教,一般会避而不谈甚至排斥正当利益,仅限于空谈政治价值,这将会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游离于人的发展之外。如此说教,社会思潮的引领也会排斥主流意识形态。
(三)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关注实效性,除了考量普及的程度和影响产生的效果外,还应该关注决定影响效果强与弱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在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个体接受之间,必须建立有效载体,这样才能够促使施教者开展工作和受教者的接受度之间成为正向关系。有效载体就其实质是传播媒介。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内化为前提,即能够内化为受教者的思想意识,因此要采用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媒介,如此媒介我们称之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划路径。
1.将指导思想切入职业观念教育。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是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敢于走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兼顾国家和个人利益。实事求是就是施教者不能拘泥于西方职业发展理论,应引导学生从就业形势出发,从自身所在的院校和专业出发,从生态环境出发,区别就业选择的多寡情况,在择业、就业和创业三种选择中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与时俱进就是引导大学生从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评估各行各业的职业前景,以不断修正自身的职业选择。
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入职业理想教育。首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参照。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状况决定个人的职业适应状态。其次,个人理想要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十报告中指出了我党奋斗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所以大学生在确立个人理想时,要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实际个人条件,既有现实目标,又要有长远考虑。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但是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挑战,“自由主义、自我膨胀、自私泛滥”等不断冲击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为了把好“总开关”,笔者认为可以从休谟政治哲学中关于人性论的预设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爱他人”与“爱自己”
休谟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个人无法维持长久生存,并且很难满足对物质的无限欲望,因此人类只有依赖社会,依靠协作、分工和互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治社会,建立规则制度共同遵守,以维持正义,保证大家的利益安全。在这里,“爱他人”就等于“爱自己”,但这完全是出于“自身需求”。传统教材中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也是在“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辩证关系中探讨的。哲学在科学地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的内部关系,全面阐述了人的价值、权利及其实现的条件。人的价值指的是具体的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的,是具体的和社会的,脱离社会的纯粹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人的自我价值(“爱自己”)是个人作为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对个人自我需求的满足。自我需求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其实现途径其一是个人的自我努力;其二是社会应能提供保证个人尊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人的社会价值(“爱他人”)是个人作为客体通过实践满足他人、社会的需要,其实质是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为他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他们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互相转化的。一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前提,表现在社会价值以自我价值为前提,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的个人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同时自我价值以社会价值为前提,也就是说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通过实践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主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在社会实践中,个人不断地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也就是个人自我价值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这里“爱他人”就是“爱自己”。
二、人性论预设的反思
休谟的政治哲学是注重人性自私的,但同时“又有有限的同情和慷慨”,此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这里他做了基本预设:在有关人性的基本看法上看整个社会政治。他将追求人性地位放在最前面。
在休谟看来,人性的自私使得市民政府有了存在的前提,人的自私非正义行为造成的后果都会由政府“买单”,促进市民社会的建立。人本着自己的利益而“爱”他人,但“人爱自己胜于爱他人”,否则便不利于社会政治的建立。“我们虽然必须承认人性中具有慷慨这一样美德,可是我们同时仍然可以说,那样一种高贵的感情,不但不能使人适合于广大社会,反而和最狭隘的自然一样,使他们几乎与社会相抵触”。人性论真正的出发点是人性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因为,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又赋予人无限的欲望,但个人满足这些欲望的自然能力又是很弱的,所以人互相慷慨的同时,既损害了自身利益,又使组织社会的力量弱化了,最终导致市民社会的解体。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似乎只承认人性中“爱”,不承认“自私”。似乎觉得“自私”只有反面没有正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私”是对立的,所以早已拒之千里之外。但这样才是真正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我们承认人性中的自私,才能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自己、社会,才可以让学生理解竞争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现实性,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承认“我”与“私”的正当性,并不是要否定“爱”。休谟认为因为自私,社会才有了秩序,有了市民社会、市民政府,“社会秩序才能规范、有效”。在此过程中,协作、互助、慷慨就成了一种可靠的“爱”,这种“爱”就成为约束“自我膨胀”和“自私泛滥”的有效手段。我们研判休谟人性论预设,承认人性的“自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使我们能实事求是地探讨人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实效性提供思路。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性阐述的“多”的建议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多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武器”多,这个武器指的就是理论。教育工作者要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意识超前,如休谟、霍尔姆次、康德、尼采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本身可供借鉴,但关键是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想武装得更强,要能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冲击,把好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总开关。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理途径多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只限于课堂,加之其教学理论思维的线性式、教育内容的平面式、教育关系的单向式等,则必然导致学生厌学。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注重宣传、善于烘托,弘扬时代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大学生思想高地,不拘一格,全方位、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渗透到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状况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近年来,随着中职校入学门槛的降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中存在部分“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轻者只是没有学习愿望。没有个人目标和理想;较严重者表现养成习惯差,没有组织纪律性,没有公德心,没有行为规范;再严重表现为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扰乱教学秩序等。这些“问题学生”的存在确实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学校德育工作者,除用常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外,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教育学生知耻明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学会做人。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中职德育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些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2.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中职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我们培养合格人才的底线。因此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引导教育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知荣明耻。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教育这是第二层面的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我们要以这两种精神为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悲壮的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能够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是第三层面的教育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中职生是否有这个共同理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素质,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实现。中职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时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自觉认同这个共同理想,并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
2.4指导思想的教育这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当今世界各种思潮却在想法设法在我们青年学生中进行传播和渗透。如果我们不用思想占领学校的思想工作阵地,各种非思想甚至反思想就有可乘之机。所以我们要用思想引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措施
中职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措施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具体可运用以下方面的结合。
3.1德育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的结合
中职校德育课是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目前中职校的德育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可以融合在这些课程中。如在《哲学与人生》中可进行思想教育;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课程中可进行理想信念、民主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德育课教师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合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使德育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德育课时的限制,德育课程无法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们要另开途径,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对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我们可开设以中国历史及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多年辉煌的历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采取专题讲座形式解决德育课课时少,内容不全的矛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又一大途径。
3.2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都是通过理论教育的形式实现的。通过这些理论教育,学生掌握了体系内容的理论常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势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理论基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是进行理论教育,学生获得的仅是抽象的知识,不能理解和消化,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我们还将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街道、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总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好把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内化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
3.3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的结合
传统的德育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的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知荣明耻,学会做人。这些以传统方式而开展的德育教育,在中职校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较好的德育效果,同时也适用在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在新的德育环境下,面对新的德育内容,我们不仅要用好的传统教育方式,还要拓展适合中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方式。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这个途径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德育新阵地;采用张贴标语,出好墙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营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接受教育。只有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
党的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十报告以12个词、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全体中国人的价值目标,更是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引。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当代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技术劳动的主力,他们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准确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讲求实际,重视个人价值,忽略社会价值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中职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主张个人权利,不能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个人权利的内涵。凡是自己不能获得利益或者不能满足自己利益需求的事,就不愿意干,凡事都先主张权利,却极力回避责任义务,不愿承担责任或者是推卸责任。
2.理想、道德价值取向弱化,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占上风
不少中职学生理想价值取向基本趋近于无,真正为社会利益、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淡泊。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找工作的标准“不是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是“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主要看薪酬的高低、工作的轻松与否,这往往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道德价值取向也逐步弱化,对自己有利的事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有危害的事往往也去做,而不是判断这件事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3.价值观念盲从、模糊
价值认知摇摆不定,今天了解日本的价值文化,认为要学日本,明天认识了美国的价值文化,又认定要学习美国,社会上流行韩国思潮就一窝蜂地认定韩国的价值观念是最好的。没有稳定的价值追求,明确的价值目标,价值观需要引导和培育。
二、加强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对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他们极易受到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且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不允许他们做的,他们一定要去尝试,引导宣传他们做的,反而不信任。所以,对中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紧迫和必要。
2.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良好的校风、学风,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也是培育良好思想道德基础且有力牵引,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价值观和道德相互联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所倡导的,而和道德相背离的价值观,为人类所不容许,要受到人类社会的谴责和限制。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建立在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基础上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将有力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应对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借助于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优势地位,利用网络上的种种便利倾销其文化产品,宣扬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可否认,西方价值观中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习,但西方价值观念中有许多不符合中国国情,甚至是糟粕的东西,这些误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长。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的正确引领下,才能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各项事业朝着符合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前进。
三、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德育课堂始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德育课堂教学中,做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材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不露痕迹,不生搬硬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可信、可接受,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学生内心。
2.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
职中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不强,要开展多样化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心信念,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任何价值观念最终都将表现为人的活动行为,将价值观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从小事着手,树立明确的价值标准,长此以往,养成良好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头脑中,实现知行统一。
4.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当前全社会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局面下,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的作用,要求家长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展现积极向上的言行给学生,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与社区、政府配合,积极参加社区、政府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5.创先争优,树立榜样,激励青年学生健康向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创设人人争先的氛围,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树为典型,这样的榜样来自学生身边,有积极的示范作用,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一、课堂德育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在课堂学习中不良的学习心态,具体表现如下:
1.被动散漫型
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式,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耐力,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
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教师要快速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我校学生以寄宿为主,大多数是农村孩子,一个班级里单亲家庭的孩子约占三分之一。“五加二”(五天在学校,二天在家)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家庭管理,抗挫折能力薄弱,情感淡漠脆弱,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教师有极强的依赖性……针对这种现状,学生每出现一次有代表性的“事件”,我就在课堂上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讨论此事的性质、后果以及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并根据各个学生情况制订一套人性化课堂管理制度,让课堂充满“人情味”。
2.消极早恋型
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模糊,得过且过。
我校地处农村,实行“五加二”教学模式,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即使执行国家教育的减负要求,初中生在校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加上许多学生是留守儿或是单亲家庭,因家庭关系破裂、缺少温暖而自暴自弃,有的因爷爷奶奶抚养、自我约束力差而无心向学,有的因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郁闷寡欢;独生子女因缺乏困苦的磨砺,稍遇挫折便产生退缩、难过、不安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有针对地对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取名为“花季心语”,以解决学生在青春期的诸多烦恼;学校也把课堂德育拓展开来,大力加强了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组建“家长学校”。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二、班主任德育
1.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我发现,校内所谓的“问题生”大多来自“有问题”的家庭,或父母离异,或父母工作繁忙,或父母溺爱。在这样一个不被“正确爱”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在班级中也是这样,如果学生没有来自学校、班级的爱,他就很难爱这个学校班级,责任又从何谈起呢?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又如何肩负起责任呢?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产生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譬如,在食堂吃饭,许多学生遇到自己爱吃的饭菜就多打、多吃,不爱吃的吃几口甚至一口也不吃就倒掉了,整个的馒头、整根的麻花毫不“吝惜”地倒掉,学生甚至认为自己花钱买的饭,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就倒掉,理所当然。针对这种状况,我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十”及两会精神,组织学生观看非洲及一些吃不上饭的国家地区的孩子们渴望粮食、渴望吃上饭的眼神,观看《舌尖上的浪费》的视频材料,并告诉不珍惜粮食的学生:钱是你自己的,但粮食是社会的,你没有权利浪费社会资源;你倒掉的不仅仅是你不愿意吃的米饭,还是农民伯伯们的血汗!同时,要求学生写出感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在班级宣传板展出。在食堂,要求学生吃多少打多少,互相监督。
2.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泛指一切给予人向上,给予人希望和追求,是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正能量,教育界更需要正能量。
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因此,我校早晚开设读书朗诵课堂,推荐了《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名家名段等国学经典与美文赏析。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我校涌现出了以市级道德小模范王春艳为代表的一批读书达人。读国学也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体会其中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的同时,既能丰富文学修养,又可感悟古人遗训。
三、道德教育必须全员参与,知行统一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1月30至2月1日参加了遵义市委政法委举办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聆听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崔亚东同志,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袁荣华,市政府王秉清市长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小星同志等领导的报告后,倍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在具体的政法工作中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体现好“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个人认为我们政法机关和干警要坚持“四治四强”,做好“一化一稳”。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读懂教材、活用教材,才能在课改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体验者和实践者。在新课改条件下,不仅课程体系大变革,教材也从内容到形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1.读懂教材
首先,仔细研读每个模块的每项任务,着力读懂、读透每项活动的活动描述、业务流程、操作依据、工作步骤、技术支撑和能力拓展,挖掘教材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再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把握该教材在专业课程新体系中的地位,理清脉络,做到胸有全局。
2.处理教材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大胆改错、补充、重组,合理使用教材。
日期和金额的大写,重要性贯穿始终,对新生来说难度较大。教材在“活动1.2.2取得并审核银行承兑汇票”和“活动1.3.1签发转账支票”的“技术支撑”环节,略有阐述。通过查阅相关教材,进行整合、补充,放在开学第一课讲解。一方面,从简单、常见的日期和金额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对专业课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在后续课上反复复习,牢固掌握该知识。
3.明确任务
新教材在编写上,立足于任务导向的理念。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每个模块每项活动的工作任务和重难点,并在课前适当布置任务。
在讲授“模块2与外单位往来的原始凭证”的前两周,就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购物时取得发票。课堂导入时,展示取得的各种发票,自然引入如何开具发票的任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对取得发票的过程有所了解,也为如何开票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优化教法,加强实践
学校在发展,教师在进步,但无论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方法,总是滞后于最新改革成果。为紧跟改革步伐,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调“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实践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
1.网上平台,手工模拟
会计专业是笔者学校的骨干专业。学校非常重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沙盘实训中心、VBSE综合实训中心和会计专项技能实训中心。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强实训,力求帮助学生在熟悉会计工作中各类原始凭证的同时,能够较熟练地处置原始凭证,为从事会计领域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校现有“网中网”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中,从“基础会计实训平台”和“出纳实务实训平台”中选取合适内容作为参考并加以完善,重建“原始凭证实训平台”。网上实训平台,企业资料详细,业务活动具体,原始单据齐全,工作流程合理,印章签字仿真,更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理解、掌握和操作。考虑到中职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学生书写能力也需加强,因此,在进行网上平台实训的同时,对常见的原始凭证如支票、增值税发票、入库单、借款单等,进行手工模拟实训,进一步加强填写规范训练。
2.小组分工,角色扮演
根据任务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各成员扮演各岗位角色,按工作流程,明确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对于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根据难易程度,由各组自行确定并执行,或各组确定经教师审核后执行。
在进行“活动1.3.1签发转账支票”手工模拟实训时,根据任务需要,每组五位成员,完成“任务分配表”后,进行任务操作、工作汇报和成果展示。
3.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当今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对电子产品和各类软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当采纳微课慕课,无论是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其独特的优越之处。
在进行“活动2.1.1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教学时,尝试着微课教学。经过多次录制,终于完成一个比较满意的微视频,发放到班级QQ群,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效果较为明显。
三、教学评价:应知应会,自评互评
教学评价,力求形式多样化。每个教学活动,编制“学习成果评价表”,评价内容从学习能力到学习态度,从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从自我评价到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能力和态度相结合
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学会学好零起点的专业课。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明确评价标准,除了从“应知应会”两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
“活动2.1.1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评价时,“应知”从知识目标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能流畅地说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工作步骤;能流畅地说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和用途。“应会”从能力目标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能熟练地计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金额、税额和价税合计;能熟练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学习态度则从学生是否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团队合作进行评价。
2.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课程成绩,最终评价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总评成绩,即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成绩,具体为:总评成绩=平时测验成绩30%+作业10%+期中考试成绩20%+平时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测验,主要利用网上实训平台进行,可以得到实时成绩,也便于进行成果展示和学生改进,并作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依据,最后由教师评价得出平时测验成绩。
3.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教学评价,除了教师评价,更侧重与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教师明确评价标准,做好“教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意识到标准很重要,力图实现目标时,才真正知道应承担的责任,才能对自己做出最恰当的评价,从而促进自我发展,提升自我素质。只有全员参与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才是最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反思:重在及时,贵在坚持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形成交融的意境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一位好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小沈很聪明,就是特别调皮,常常惹是生非。有一次,我没收了他写给女生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次又一次地呼唤你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涂抹你的身影……”,我一想到他小小年纪,心里想的竟然是这些心思,不禁感到气愤。尽管他在我面前表示后悔,但想到他那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我把这张纸条交给了他父母。现在想想,我当时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这样等于把他的隐私公之于众了。他父母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他觉得很没面子,从此心中憋着一股怨气。虽然他表面上不与我抵触,但他的目光里有一种忧怨的神情,他的内心深深地与我对峙着,学习的兴趣再也提不上来。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继而不喜欢这门功课.从而影响学业,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虽然我几次找他谈话,但他只是表面上敷衍我。不久,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了。我了解到小沈的体育成绩虽然不怎么样,但他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十足的球迷。我就让他当拉拉队队长,他显得很兴奋,提议成立一个蓝魔拉拉队,穿蓝色的衣服,扎蓝色的头巾,还要把脸涂成蓝色。我说,可以穿蓝色的校服,举蓝色的标语。我还帮他借了鼓和喇叭,写了一些口号。在运动会上,小沈写标语、搬大鼓,指挥同学一个劲地为运动员敲鼓呐喊,几个星期来笼罩在心头的压抑感一扫而光。那一天,因为过分激动,他把一面鼓敲了个大洞,又惶恐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我说:“没事,破了的鼓我来修!”在回学校的路上,小沈告诉我他的嗓子喊哑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愿意呀!”从那一天起,小沈和我之间的隔阂彻底消除了,他的目光里再度流露出纯真和善意。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魅力来自于情感,来自于师生情感的交融与互动。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向我们敞开心灵时,我们的教育就获得了成功。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营造生动的意境
班主任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传声筒,按部就班的模式会让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索然无味,一个没有或很少有活动的集体,它的生命是孱弱的,学生是没有生气的。活动犹如一支绚丽的彩笔,把校园生活点缀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多年来,我所教的班级都有一支雨花伞服务队,在每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队员手擎美丽的花伞,在校门口护送没有带伞的同学进教学大楼。就在这风雨交织、迎来送往中,队员学会了礼貌待人,体验到了什么叫助人为乐。在我校开展的“华亭老街文化之旅”主题探究活动中,我班对桥的文化进行了探究,学生有的拿着相机去新城区拍摄,有的背着写生架去几座古老的桥进行考察,有的上网搜寻图片、资料,有的依偎在爷爷奶奶的身旁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盛赞新城区的美丽,惊叹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观,学习的天地是那样宽广。我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的活动,指导他们把作文编成作文选。拿着油墨飘香的作文选,学生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作品!”我还利用班队课、午会课让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勇敢、自信,所有的活动都贯穿一条基本原则:人人参与。开展一次次班级活动,其实就是给每位学生的成长搭建了一方方的舞台,创造了一次次成功的机会。不要小看班队课,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活动会使学习生活变得情趣盎然。以活动为载体,从细微处人手,发现每位学生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就能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带出一支支蓬勃向上的集体队伍。
三、创建优秀的集体,凝成和谐的意境
优秀的集体是一个无形的大熔炉,激励着每位学生不断进取,主动成长。
但在很多家长眼里,上小学只是为了升初中和日后上高中。这种想法是一种从根本上错误的思想。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这个错误想法,才导致小学生失去关注,同时也失去了想学的兴趣。小学时代是人生的初春,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身的一个初步的过程,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个小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的,而学到的知识也可能遗忘,但获得知识的方法确不会被丢失。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就如同志说的:“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教育学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工作,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文化素养,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待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尤其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找到错误的根源,然后耐心地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
学生没有自学心里,这个也是教育者的一大难题。一般的应对方法也只是严厉批评或是体罚。但真正要改正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们本身!要以身做起:有耐心。要想学生从“学习好”改变到“好学习”这一过程,主要要从学生的心理上培养起。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法则 ,自己探索创造。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充分放手的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 “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思想远比不上教育者的渴望。他们的大脑知识境界就像一片湿润的土地,开垦起来会很不容易也会有不少麻烦,但是,一旦深刻记忆下来,便永远刻在脑子里。所以,基础性教育要耐心、深刻的教育,这种方法是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行径!
很多教育者所采取的传统教育法,却不知有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听讲的兴趣,更别说有记忆的心理了、老师们口中所谓的差学生就是这样来的,他们该做的不应该去惩罚那些不学习的学生,而是该想想自己是否用对了方法。学生们缺少关注,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这一点,就要抓住他们的喜爱心理:玩!小学生大部分都是喜欢玩的,所以,在各科课进行之前都要给学生们讲一个有关这一课的趣味小故事或是一个吸引人的笑话,使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每个知识的由来都有很多个故事,找到它应该不是难事。
数学,这一科,一直到大学也不缺乏的学科。有效又巧妙地记忆法就是把概念编成顺口溜,在数学课上插入片刻的音乐课,效率会不小。概念随口背以后就是运用了。这是,用重音把方法读出来,当然,数学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做题,见多了题就会减少失误。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