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2 10:12: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

篇1

多为慢性病程,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活动时关节痛。最常受累的是膝、髋、踝及脊柱小关节,部分患者也可有手小关节的骨性结节伴疼痛,膝痛在上下楼梯时最明显。首选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次选药物有萘普生及布洛芬。

类风湿关节炎

慢性病程,发作时间持续6周以上,常见双手或双脚的小关节肿胀,伴有持续数小时以上的晨僵,70% 左右的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高滴度阳性,可以出现关节变形。患者除按医嘱使用慢作用药物外,可选用布洛芬、萘普生或吲哚美辛中的任何一种。

痛风

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急性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几个小时即可达到高峰,持续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足的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病程较长者关节附近软组织或耳廓上可出现白色痛风石,破溃后流出“石灰石”样内容物,病情严重 者还会出现肾功能损害。除按医嘱使用秋水仙碱外,可以选用萘普生、布洛芬及吲哚美辛中的一种。

风湿热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出现的游走性大关节炎,还可有心脏炎、环形红斑、发热等表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 的滴度升高。除按医嘱使用青霉素治疗链球菌感染外,可口服阿司匹林。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是一组具有共同临床特点的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病、炎性肠病关节病及瑞特综合征,好发于青壮年。慢性病程,脊柱及腰骶部痛,夜间明显,起床活动后疼痛减轻,有的患者存在脊柱活动度下降,常伴下肢非对称的关节炎,如膝关节炎、髋关节炎及踝关节炎,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除按医嘱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治疗外,可选用萘普生、布洛芬或吲哚美辛之一进行治疗,如果疼痛缓解不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胶囊。

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引起的关节痛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皮肌炎、舍格伦综合征及硬皮病等病,除按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外,可短期选用萘普生或布洛芬中的一种药物,以缓解疼痛。

不能明确病因的关节痛

部分患者关节痛的病因虽经仔细检查,仍不能明确,其中多数患者具有病程长、间歇发作、与活动不相关的特点,关节X线摄片、血常规及血沉亦正常。这种关节痛也可酌情选用萘普生、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中的一种,以缓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关节痛患者使用上述药物治疗3~5天后,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皮疹、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或在几天或几周后疼痛进行性加重,或出现严重的休息痛、夜间痛,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治疗。另外,在服用治疗关节痛的药物期间,如果出现皮疹、发热、明显乏力、哮喘、腹痛、便血、黑便、纳差、浮肿、尿少、血压升高等症状,应及时停服治疗关节痛的药物,并到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

篇2

结果: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结论:当前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干预能在降压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不合理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人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1-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老年化趋势的深入,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1]。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这就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形成正确的信念,并能进一步指导有利于健康的行为[3]。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促进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知、信、行改变,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最终达到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症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入选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无严重并发症与精神疾病。男102例,女98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69.52±9.15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6.36±0.23年。

1.2护理方法。本文在护理干预中,严格贯彻高血压三级预防的有机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①建立健康档案: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档案建立,内容包括基本个人情况,生活行为状况、心理状态,初步进行分级管理。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和饮食运动治疗方案,以后的病情和治疗变化均记录入档。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庭沟通交流建立联系互动机制。②综合行为干预:主要采用个体面对面咨询指导方式,有时召开小型座谈会,并适当利用传媒手段,使干预措施更加有效。加强对正常血压范围、经常测量血压的重要性和如何判断血压是否正常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根据血压记录调整控制方案,通过非药物治疗达到降低血压。科学的指导他们合理膳食,降低食盐摄入;建议戒烟戒酒;进行一定负荷的体力劳动或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及限制超重和避免肥胖。③建立自我管理模式:对患者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每日定期血压测量记录表格,每日服药种类剂量提示表格,社区及医院随诊记录,日常生活方式改变记录等,同时积极随访与询问,保证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

1.3观察指标。观察本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变化情况。同时对本组患者的吸烟、饮酒行为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分析。使用SPSS10.0数据库进行分析,相关结果指标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过观察,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全球分布广泛,目前全世界患高血压的患者达十亿,而我国约1.6亿[4]。针对高血压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严峻性,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控制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模式,目的都是为了寻求一种最佳的干预方法,来有效控制高血压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前人调查发现,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重视不够,高血压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认识,未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同时高血压本身的发生发展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也是导致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害因素[6]。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开展高血压的社区防治时,加强高血压基础、病因、临床症状知识等内容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护理干预通过影响人的知识、态度来改变人的行为,促进人的合理行为态度,消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7]。本文结果显示,经过观察,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总之,当前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干预能在降压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不合理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苏中.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与管理现况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控制与预防,2009,7(3):136

[2]李立明.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几问题[J].中国慢性病控制与预防,2008,2(6):246-248

[3]蔡建伟.浅谈音乐疗法与身心康复[J].中国民间疗法,2010,11(8):47

[4]曹佳宁.轻度高血压(临界高血压)240例7年预后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10,10(3):610

篇3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已超过10%,成为老年型社会。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患者年龄逐年增加,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在8811万老年人口中有1000多万人患高血压;600多万人患心脏病;580万人受呼吸系统疾病的困扰;受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危害的老年人也都以百万计算。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1.7%,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科研课题。目前,我院提出护理工作人性化个性化,结合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病情需要,因人而异进行护理,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饮食护理

肠胃虚弱,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能力不足,因此,老年人的饮食护理是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素问・六节藏象》中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人体对营养(热量)摄取不足和过多均可造成体内免疫功能障碍引起感染、衰老或恶性肿瘤等病变而缩短人的寿命,特别是老年慢病患者更为严重。老年慢性病患者强调定时定量,对消化或咀嚼功能差者,应进软、烂、碎、糊状食物,三餐之间增加辅餐,并指导适量饮水,老年人慢病的饮食应按其对各种食物需要适当选择和搭配:①限制热量。②限制脂肪,老年人对脂肪消化吸收较慢,过多的脂肪可在血和组织里堆积,不利于健康长寿。所以老年人对脂肪的摄取应适当限制。③限制碳水化合物,由于老年人体内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功能降低,食糖过多容易发生血糖升高、血脂增加。糖尿病病人必须根据血糖情况适当增减。④无机盐,由于老年人对有些无机盐的吸收能力降低而引起缺乏,如缺钙性骨质疏松,缺铁性贫血等,老年人的饮食应适当选取一些含钙多的食物,如鱼、蛋、牛奶、鸡肝等以补充其不足。但老年人对钠的摄取不宜过多,以防钠潴留,血管阻力增加性高血压,一般每日食盐量不超过8g,患高血压的老人应控制在5g以内。⑤添加维生素,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护士要建议患者不要过于依赖药物排便,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因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适当应凉开水、蜂蜜等等。⑥补充水分,水是生命最重要的营养物质,约占老年人体重的45%。水可保持肾脏对代谢产物的清除功能,有足够的尿则可除去泌尿道细菌、预防感染。水可维持消化液的正常分泌量,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同时预防便秘。实践证明,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起到饮食治疗作用。

2 个性化服务

从传统的工作来讲,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嘱。但是,对不同的家庭,同社会背景不同患者的需要,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提倡工作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今天,护士要加强与患者正确沟通,更好的作为患者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社会背景、疾病的发展变化展开高效益的护理。

3 消除孤独感

老年慢性病病程较长,病种多而复杂,许多家庭由于子女多忙于自己的工作,子女不能终日陪伴在老人身边,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在护理时要耐心开导,鼓励老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等等,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温暖,增强信心,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 消除焦虑感

老年慢性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组织机能衰退,感觉力不从心,患者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产生各种思想顾虑,焦虑、情绪容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应通过与患者家属朋友交谈,对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状况有较全面了解。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有正确的认识,不盲目恐惧焦虑。

篇4

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现状、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慢性病防治对中医药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与中医药整合调节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中医药 整合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10 颁布了《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指出,慢性病不仅危害高收入国家,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将可能拯救3 600 万人。采取行动以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长于治疗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给中医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慢性病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细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发病,而由于人体中微小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大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种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种。

慢性病被专家称为“隐蔽的流行病”,其病情发展具有隐蔽性,人们往往在查体时发现患病;同时慢性病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缓解阶段,出现症状后服药,用药来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放松治疗,结果疾病并未从根本得到控制,还在发展,只是更加隐蔽;第二阶段是合并症阶段,由于没有有效治疗,长期服药会引发许多合并症,许多人自作主张,大量吃药,结果药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现多个系统损害;第三阶段是恶性循环阶段,由于前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病,最终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疗。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复杂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简单的病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2]。以糖尿病为例,从诱发因素来看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从结果来讲,除血糖超过正常外,还会有白内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发症。现实中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复杂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各要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病理现象。

2 医学发展决定慢性病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3]

18 ~19 世纪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

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对抗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但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单纯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规化将会极大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最终保证人类健康。

3 国内慢性疾病控制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慢性疾病虽不能逆转其病理状态,但可以通过替代方法进行有效治疗,如肾脏疾病的透析治疗,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及搭桥手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为现代医学的亮点。

但是这种疾病终末期的救治与干预是一种高成本创造技术的治疗干预模式。重视疾病终末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对国家、社会及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医学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做好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与现在世界上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相比,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疾病还是不够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05 年有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10 年后我们再来关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那么问题将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到那时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会更多。

4 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

中医药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几千年来使其能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并认可[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方剂》项目也证实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效应,具有多因微效、增效减毒、整合调节的临床效应特征。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组分配伍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组方。针对全息病证,解读多组分与多靶位的相关性。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可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于一体,启动自组织、自稳态的整体功能,求得方剂和谐自然的整合效应[5]。此种效应特征使得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据优势。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的差异表现在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思维、诊治过程与所关注的结局方面,两者各有所长。既往西医学重在“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统一”,长于诊断。近来其治疗疾病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治疗单一疾病向一体化管理转变,认为对病人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应该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病人家属组成团队并肩作战,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逐渐趋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仍然无法阐明它们的病因机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负担。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着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6]。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这些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医药的介入可望为慢性病防治带来益处。

前已述及,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还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证据。

6 慢性病防治途径—循证为先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因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故未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缺乏标准、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循证医学和实践的理念将为中医药带来巨大变化,在慢病防治领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一项中医药的循证实践[7]。采用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实验设计,在全国设立东、西、南、北、中15 个临床试验分中心,共计75 家医院同时进行实验。利用中心随机化系统,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对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 000 例样本,进行上市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评价。研究中注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链接,强调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结合,研究者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互为补充,有望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疗效和优势所在。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才可能充分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望成为一条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应该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原则和先验,努力认清中医药学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积极实践,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

[2] 严广乐,苏式兵.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90.

[3] 苏式兵,王汝宽,李 梢,等.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12.

[4] 孙利华,莫卓华.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药业,2005, 14 (9):4.

篇5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黏膜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特征是皮肤上产生瓷白色或浅红色风团,并有瘙痒或烧灼感。引起发病的因素较多,可以是变态反应性的(如食物、药物),也可以是非变态反应性的(如冷、热、风、潮湿、日光),也可与人体疾病(如体内慢性病灶、肠道寄生虫、胆囊疾病等)有关。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进食某些致敏食物所致。所以本病的饮食忌口,对发病、预后(如急性转慢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病人的忌口,首先要知道哪些食物对本病有致敏作用。易致敏食物主要的是动物蛋白性食物,最易致敏的是鱼、虾、蟹、牛奶、奶油制品、蛋类等,其次为植物性食物,如竹笋、菠菜、蘑菇、香菇、茄子、蚕豆、黄瓜、大蒜、葱头、柑橘、李子、草莓类,以及坚果如栗子、白果、核桃、花生酱与芳香的调料等所谓“发物”。此外,还有些食物对某些人可以导致过敏,如酒、巧克力和丙烯醛(消化脂肪与进食油煎物时所产生的一种物质),还有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品、防腐剂,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如酵母、水杨酸、柠檬酸等以及加入薄荷的食品如薄荷糖果、薄荷香烟或糕点食品等。

中医认为,本病是“风”(如发病急,也指过敏性等)、血热、邪毒所致。上述食物多能生风动血化热,尤其是海鲜、猪头肉、公鸡头、南瓜、香菇、蘑菇、香椿等发物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食则生痰动火,耗散气血。凡辨证为阳证、热证者,更应严格忌食。然而不是所有患者对上述食物都有过敏,但发病时亦应忌食,以期能找出何种或哪一类食物最容易引起发病,比如有些人饮酒后即发风疹块,那么平时必须严格禁酒。

荨麻疹患者在忌食时,还应该区别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忌食品种。急性者发病迅速,病热较重,但数日至两周左右即能停止而愈,即如“风”样来去迅速;慢性者则反复起落,常迁延数周、数月甚或数年不愈。因此,凡急性发作,病因尚未明确者,对有些食物则应绝对禁忌,尤其是鱼类如黄鱼、带鱼、鳝鱼、鲤鱼、墨鱼、章鱼;贝壳类如虾、蟹、牡蛎、海蛤、蚶子、蛏子、甲鱼;肉类如鸡、鹅、羊、牛、猪头肉以及香蕈、蘑菇、洋葱、韭菜、辣椒、黄瓜、黄花菜、泡菜、草莓、白果、栗子、花生酱、酒和调味品如醋、胡椒、花椒、八角等。而慢性荨麻疹所吃食物致敏性的确定很困难,因为有些食物,如牛奶、奶油、大麦、荞麦、玉米、牛肉、马铃薯、蚕豆等,往往在食后24小时后才发生迟发反应。所以决定忌食的最后方法是食物排除法,即仅允许吃清淡的不常致敏的食物,然后一种一种地增加上述易致敏食物,观察反应,确定某种或某些致敏食物,然后严格忌食。但有些食物,即中医认为生风动血之品也是明确的致敏食品,如发物、海鲜、辛辣之类,无论急性、慢性病患者,平时均应注意忌食。此外,凡肠型荨麻疹患者,除遵上述忌口外,在发病期间还应严格忌食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煎、油炸、熏烤及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如韭菜、芫荽、竹笋、腌菜等,否则,易损伤肠胃黏膜。

篇6

所以,凡是绝经后又来“月经”均应视为异常,务必及时诊治,以免延误病情。在此,我们介绍一下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绝经后出血的三大疾病。

慢性宫颈炎

是子宫颈受到的多种伤害中的一种,多是由于子宫颈因分娩、流产及手术损伤或局部经长期刺激感染细菌所致,也可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

症状:常为接触性出血,并有白带增多、黏稠,或呈脓性,甚至引起腰腹坠胀感。阴道检查时会发现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宫颈囊肿等,宫颈糜烂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治疗:在排除恶性病变及控制感染后,以局部治疗为主,使糜烂面柱状上皮坏死、脱落后,为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常用药物治疗,如局部阴道灌洗和局部上药。物理疗法(激光、冷冻、LEEP刀等)是目前治疗子宫颈糜烂疗效较好、疗程最短的方法,适用于糜烂面较大和炎症浸润较深的病例。一般只需治疗1次即可治愈。

子宫内膜癌

又称为子宫体癌,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妇女。此病为激素依赖型疾病,与高雌激素水平有关,相当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肥胖。

症状:持续或间断性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一般无接触性出血,有大量恶臭的脓血样液体排出,晚期出血中可杂有烂肉样组织,伴有阴道排液。约有10%~46%的患者伴有疼痛,多半发生在晚期。

治疗: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模式是手术分期;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术分期可以准确地估计预后,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存活率。年龄过大、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患或其他慢性病,不适宜手术或晚期已不能手术者,可进行单纯放疗;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可用孕酮类药物治疗。

老年性阴道炎

又名萎缩性阴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阴道炎。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内pH值上升,局部抵抗力降低,致病菌容易入侵繁殖引起炎症。

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严重者可有血样脓性白带。

篇7

感冒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以及某些型的肠道病毒侵入人体感染引起的。病毒从鼻、咽、呼吸道侵入,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这时就出现了感冒的上呼吸道炎性症状;病毒产生的毒性物质,引起头痛、发冷发热、肌肉关节酸疼等全身症状。普通病例,病毒仅侵犯上呼吸道;重症病例,病毒侵入肺部,引起病毒性肺炎,病毒还可能侵入血液循环,有可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这些病毒又分为许多个群型,大约有二百多个型别的病毒都可以引起感冒。所以,人在一生中遭遇到不同群型的病毒感染,就可以多次地发生感冒。

感冒患者在流涕、喷嚏、咳嗽的鼻咽分泌物微小的颗粒中带有病毒,散布在空气中,被邻近的人经呼吸道吸入受到感染,也可经被患者鼻咽分泌物污染的手、被污染的水杯和手巾等生活用品传播。

认识2:感冒的发生多有诱发因素,可以减少发病。

感冒常见的诱因,如受风着凉、受暑受热、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大量饮酒、气温骤变,以及患有慢性病都容易诱发感冒。这是因为,这些生活中的因素使人体一时免疫力下降而发生感冒;或者由于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久病必虚),导致免疫抗病能力下降,更易患感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可观察到,一些人很容易患感冒,而处于相同环境的另一些人就不易患感冒,差别就在于各自的免疫抗病能力上。

这些引起感冒的病毒有时是从别人那里传染来的,但更多的情况是在自身鼻咽部寄生的病毒引发的。在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病毒受到免疫抑制而相安无事;一旦免疫能力下降,病毒失去抑制,就大量增殖,引起感冒。有些人一受风着凉即感冒,如能注意洗手,避免了这些诱因,就减少了感冒发生的机会。

感冒主要表现有鼻塞、流涕、喷嚏、轻度咳嗽、全身不适,如病情较重就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说明感冒的症状虽然主要在上呼吸道,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

认识3:感冒的危害还在于继发多种并发症,为害久远。

在发生感冒时或预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咽炎、支气管炎、肺感染、肺炎、心肌炎、中耳炎、鼻窦炎、肾炎、关节炎、盆腔炎,这些是病毒深入体内的危害,但更多的是在患感冒时免疫功能降低,细菌等微生物乘虚致病;同时,感冒还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致病因素或使这些慢性疾病病情加重的因素。因此,可以说,感冒是百病之源,患了感冒要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

感冒的病程一般为5~7天,如无并发症,即可康复。感冒病毒也激发人体产生短期间的免疫力,能保持6个月至1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不易发生感冒。所以,一个人每年患1~2次感冒是难免的。

认识4:警惕其他病症的初期表现,防止误诊误治。

许多疾病的初期表现很像感冒,比如风疹、麻疹、肺感染、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等,发病两三天后其他疾病的症状特征才表现出来。

因此,一旦发生了类似感冒的症状,医生应慎言感冒,并指导观察病情的发展转化。一旦发生了类似感冒症状时,患者及家属也应慎信是感冒,注意病情的发展转化。

认识5:反复发生感冒提示自身免疫功能低下,需增强免疫。

一年中几次、十几次地反复发生感冒,这时,反复感冒是表象,免疫力低下才是内因。是否能抵御感冒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人体健康标志之一,而反复发生感冒,正是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明显标志。

认识6:创新医疗思维,使感冒得到彻底防治。

篇8

对于肝纤维化,只要发现及时并治疗得当,不仅可阻断病情进展,甚至还能够将其逆转。王先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发现肝纤维化的3类方法

1.组织学诊断――肝穿刺组织活检

迄今,肝穿刺组织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所谓肝穿刺组织活检,是通过体表穿刺取出少量肝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诊断。它具有直观、有效、客观等优点,可将肝纤维化进行分期。但肝穿刺组织活检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检查有创伤性、若肝脏病变不均匀则存在取样误差等。

2. 影像学诊断――B超、CT、MRI

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手段有超声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这几种诊断方法各有特点,但临床价值较为有限。

3. 血清学诊断――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检测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如透明质酸、层粘蛋白、基质蛋白酶抑制因子-1等)检测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较为实用,对判定有无肝纤维化有指导意义,但仍缺乏特异性与敏感性,对纤维化具体分期无直接指导意义。此外,由于各实验室技术的差别,检测结果间的可比性较差。

抗肝纤维化治疗的3个方面

1. 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肝纤维化的不同病因,对应地进行抗肝炎病毒治疗、治疗血吸虫病、戒酒、驱铁和驱铜治疗、控制体重、降脂治疗等,是肝纤维化治疗的基础。

2. 抗炎治疗

抗肝脏炎症是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措施,应用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等制剂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

3. 针对肝纤维化本身的治疗

针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各个环节的治疗,如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胶原增生(干扰素、水飞蓟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等)、促进胶原降解(不饱和卵磷脂)、细胞因子治疗及基因治疗(促肝细胞生长因子) 等。国内研究证实,有些中药也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效果。

TIPS:7类人需警惕肝纤维化

1. 酗酒者酗酒是肝纤维化最常见的病因。10年以上的大量饮酒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2.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00 个肝纤维化患者中大概有10~20 个长期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通常从肝炎发展到肝硬化需要约20年以上,而肝炎伴有酗酒的患者则会发展更快。

3. 血吸虫病患者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

篇9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缓解复发的脑脊髓和视神经损害。神经内科、眼科均可遇到相关病例,往往单科治疗易造成漏诊误诊。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该病在北欧和北美发病率较高,亚洲国家较少见。但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发病率增高趋势,因此,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目前该病发病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下列因素可能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生有关:(1)环境因素;(2)遗传因素;(3)病毒感染。

        根据病情的发展过程,临床将多发性硬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良性型。年轻女性多见,急性起病,并较迅速的缓解,极少或完全不复发。神经功能损害恢复完全,极少残留后遗症。第二,缓解复发型。多见,急性起病,反复发作,神经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稳定期可达数月或数年。第三,缓解复发进展型。病者急性起病,并很快缓解,经过多次缓解复发后,不再缓解并逐步进展,神经症状逐步增多,神经功能障碍较重,此类型多发性硬化最多见。第四,慢性进展型。此类型比较少见,见于中年起病的男性,起病隐匿,症状逐步加重无缓解复发,病程发展半年以上方可确诊。争论多年的多发性硬化发病的病毒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可以统一的被认为多发性硬化致敏的抗原为髓鞘成分或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的蛋白片段,自身免疫反应的靶点为少突胶原细胞—髓鞘。激活途径为在特定的遗传背景下mhcⅱ上调,将致敏的抗原(包括内源性的)呈递,并激活体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组织的破坏细胞凋亡。病理上大体检查发现脑外观无明显异常,仅见蛛网膜与软脑膜轻度的增厚,患病多年的脑沟可以增宽,脊髓急性横贯性损害时,病变阶段性肿胀,少数慢性病例脊髓轻度萎缩。切面可见脑脊髓和视神经有散在多发的直径为一至数十毫米的髓鞘脱失灶,病灶的周边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髓鞘脱失灶可孤立亦可连接,融合成为大病灶。病灶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白质结构中。脊髓病变以颈髓受累多见,好侵犯皮质脊髓束与后索。脑部的病变以脑室周围、桥脑、延髓、小脑为多见。严重的急性病灶包括髓鞘与轴索在内的大片坏死,炎症反应相当明显,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可伴有出血和纤维素渗出。有研究表明多发性硬化具有遗传异质特点。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可有病毒抗体增高,我国多发性硬化人群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虽然至今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但普遍认为某些病原体的感染可以通过分子模拟超抗原表位扩散或t细胞旁路激活等机制激活自身免疫反应。多发性硬化的炎性反应和脱髓鞘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

        临床上一般无前驱症状,亦可有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或视力减退,视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预后较差的病变,常为多发性硬化的先兆,大约5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患有视神经炎,常为单眼视力突然下降并进行性加重,严重者一至两天可出现无光感。患眼疼痛,眼球运动时疼痛加重。少数双眼同时发病,患者有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视盘水肿,晚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多数患者视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心暗点,少数患者周边视野异常,病变累及视交叉者可出现偏盲。多发性硬化的活动期患者存在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表现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白色或黄色浑浊,边沿呈羽毛状,多位于眼球赤道部,偶有视网膜出血,其中35%的患者病灶可延伸到玻璃体。慢性病灶则表现为视网膜静脉周围有致密白色线条纹,血管壁增厚或模糊不清。多发性硬化患者葡萄膜炎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葡萄膜炎的活动性与多发性硬化加剧之间关系不清,但hla-dr2与睫状体扁平部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核间性眼肌麻痹是多发性硬化患者最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状常随着受累的解剖部位而有所不同,多数患者病情极易波动起伏,缓解复发,残留神经症状,体征随复发的次数增多而增加,并出现明显的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年轻的女性患者常伴随偏头疼发作,多次发作后可伴有癫痫发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易复发缓解性疾病,常为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而诱发,我们应高度重视,及早明确诊断。笔者认为我们基层医院医生在临床上遇到病因不明视神经病变伴随脊髓神经症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发病过程,综合分析,通过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早得出正确结论,进行早期规范综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篇10

于正洪: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除了吸烟包括二手烟之外,大量资料表明,如果空气中氡,砷、电离辐射,卤素烯类,多环性芳香化合物,镍等危险因子比较多,患肺癌的几率也高。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及其衍化物,致癌性碳氢化合物砷、铬、铜、锡、铁、煤焦油、沥青、石油、石棉,芥子气等物质的人群患病几率也要高于普通人群。另外,一些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结核、矽肺、尘肺等癌肿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Q 肺癌患者也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发现是已是晚期,怎样才能早期发现呢?

于正洪:早期诊断很重要,但早期诊断仍是世界性的难题。成年人每年要常规参加健康体检,健康体检时一定要行胸片正侧位检查,要重视高危人群的普查,有吸烟史30年的烟民最好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有助于早期发现。同时重视肺癌的临床症状如刺激性咳嗽、血痰,胸痛,声音嘶哑等,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总会有预警的,要注意一些细微的身体变化,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和贫血都要查明病因。

Q 肺癌分早期、晚期、肺癌的分期对患者的治疗有什么影响?

于正洪:确诊肺癌,一定要先分期,后治疗。肺癌治疗前必须要做胸部CT、颅脑核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全身骨扫描,腹部超声或腹部CT,血液肿瘤标记物!明确临床分期后再开始治疗,除外肺外转移后再决定手术治疗!千万不要“急诊”手术!因为不同分期的肺癌治疗策略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一样。

! 总是看到做癌症化疗的人痛苦不堪,肺癌是不是一样要做化疗?化疗真有那么可怕吗?什么事是一线化疗,二线化疗?

于正洪:化疗会有副作用,化疗反应有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反应,但也不要太害怕,一定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正确地面对这个问题。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和制药技术的提高,化疗副作用已大大减小,而且这些副作用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化疗同时要防治化疗药物所致的恶心和呕吐,注意保肝解毒,及时纠正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肺癌化疗是有一线化疗和二线化疗之分。一线化疗药物有长春瑞滨,紫杉醇,吉西他滨和多西他赛加铂类药物(铂尔定和顺铂),二线化疗药物有多西他赛,培美曲噻。

Q 肺癌的放疗有什么新的进展吗?

于正洪:近年肺癌放疗技术大有进步,有适形调强放疗,伽马刀,X-刀等新技术,南京总医院已引进华东地区首台射波刀。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Q 近年来肺癌住药物治疗上有哪些新突破?

于正洪: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给成千上万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给化疗失败的患者,不能够耐受化疗的中老年肺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Q 许多患打患了肺癌会很恐慌,常常不知所措,到处求医,还何人会相信民间的约方和偏方,于教授您对这个患者有什么建议吗?

于正洪:得了肺癌一定要科学就医!不要相信“伪科学”一旦确诊肺癌后,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最好到地区肺癌诊疗中心或三甲医院的胸外科,肿瘤科和呼吸科就诊。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祖传秘方”和“特异功能”之类的伪科学,也不要将希望寄托在那些保健品上。要科学理智地进行治疗。

Q 现有,关于肺癌的治疗技术很多宣传,常常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底患者该如何选择呢?

于正洪:慎重选用肺癌治疗新技术,近年来一些投资商在各大医院投资购进了肺癌治疗新设备,用商业手段吸引各大医院肿瘤科为其介绍肺癌患者。其中绝大多数由肿瘤专家把关,而少数医疗机构是以赚钱为目的,没有专业的肿瘤医生,没有综合治疗手段,医疗质量没有保障。请大家慎重选用所谓的“新技术”。

Q 肺癌属于肿痛科也属于呼吸料,患者该到哪个专科就诊更好呢?

篇11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073-02

高血压是社区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影响我国居民死亡的最重要原因,随着政府对社区医疗卫生的逐步重视,在社区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就诊的约占60%,社区是真正控制高血压的最重要战场。在社区就诊既可以方便患者就医,可以报销70%,节省医疗费用,可以提高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但是,在社区就医毕竟受到医疗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当病情变化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转诊可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延误病情,甚至导致医疗纠纷和事故。所以,把握高血压的转诊极为重要。目前只有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1]中社区高血压转诊的条件与内容,还没有可操作性的转诊流程和管理指标,随意性较大。本文旨在探讨社区初诊与随诊高血压患者的转诊率,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转诊管理提供依据,更好地的为社区医疗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石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及所有站点2012年8月15日-11月15日3个月内所有在社区就诊及转诊的高血压病患者。所有高血压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以下称指南基层版)[1]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以下称指南10年版)[2]标准。

1.2 社区高血压医师建议转诊的依据

主要参考指南基层版[1],初诊高血压:(1)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的损害;(2)患者年轻且血压水平达3级;(3)怀疑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4)妊娠和哺乳期妇女;(5)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存在,需明确诊断者;(6)因诊断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随诊高血压:(1)按治疗方案用药2~3个月,血压不达标者;(2)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者;(3)血压波动较大,临床处理有困难者;(4)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情况;(5)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或合并症。

1.3 患者或者家属要求转诊的原因

(1)不信任社区的药物;(2)不信任社区医师;(3)社区没有上级医院使用的药物包括商品名不同;(4)其他原因。

1.4 研究方法

参考及复习有关的高血压指南、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研究资料等,探讨初诊高血压需要转诊的概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石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站点,建档高血压人数5270例,共管理高血压患者4023例,2012年8月15日-11月15日,3个月在社区就诊9564例次,平均每月就诊3188例次,新发现高血压患者356例,共转诊1101例次(转诊每月1次),平均每月转诊367例。各种转诊情况见表1。

随诊高血压转诊891例次,平均每月转诊297例,具体转诊原因见表2,其中医师建议转诊133例次,因病情需要到上级医院住院没有转诊者,经事后随访统计每月平均15例,总共每月转诊148例,占就诊患者的4.6%。患者要求转诊852例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相关资料[3-8],综合计算所得新发现高血压合并主要危险因素及继发性高血压等应转诊率在64.19%以上。见表3。医院转回社区的患者,没有资料登记,转诊率几乎为零,只有自动回社区治疗的患者。

表3 高血压并存临床情况及危险因素情况

资料来源 内容 高血压样本数

(例) 并存危险因素

发生率(%)

Framingham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193 784 80.0

安贞医院 高血压并糖尿病 5206 24.0

王志华,初少莉 继发性高血压 2274 14.0

Framingham 合并存在血脂异常 193 784 50.0

王志华,初少莉 高血压并血脂异常 2274 69.5

武汉科技大学 高血压并血脂异常 403 53.3

综合计算 201 667 64.2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起中国居民死亡的最常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又是社区最常见的慢性病,规范社区对高血压转诊方面的管理尤为重要[7]。笔者在初诊高血压的转诊方面医生建议转诊率达到了35.4%,比其他社区的12%明显增加[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上述结果社区高血压的转诊不尽人意,不合理转诊比较多,主要处于一种被动的满足患者的转诊愿望,使多数能在社区处理而不必要转诊的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尤其是药物不能满足患者愿望,缺药或者不信任社区药物的占81.4%,其中包括通用名不同、商品名不同,上级医院主要用合资公司的药较多,社区几乎都是国产药,极少数是确实没有患者所需要的药物。笔者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患者实际利益出发,上级医院也要求一定比例的使用国产药,有利于患者在社区治疗,社区也应当给以一定比例的合资公司的药物,来满足一些确实需要使用合资公司药物的患者。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达标和干预存在的危险因素是最关键的,目前没有资料显示在降压幅度相同的情况下原创与仿制药、同类药、同级别药物的互换,临床效果有明显差异或者会导致不良后果。

另一个不合理转诊的主要原因是对社区医生的不信任,占12.5%,社区医师确实不能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师相比,但是,慢性病的药物治疗无特殊情况不轻易改变治疗方案,当出现临床情况时社区医师能够及时转诊。改善措施主要通过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增加互信;通过系统培训来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加强社区与医院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信任,加强合作,促进双向转诊。

Framingham研究显示高血压人群存在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概率在80%左右,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社区难于发现或者不能确定,根据指南、有关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3-6],综合计算高血压并存临床情况、危险因素及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64.19%,也就是说需要转诊的至少在64.19%以上,再考虑其他原因,对于城镇居民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初诊高血压患者需要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的应在70%以上[9]。

参考资料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单行本)[S].2010:1-6.

[3]赵水平,胡大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解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

[4]刘涛.2107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因状况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9):1110-1111.

[5]王志华,初少莉,陈绍行,等.高血压住院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5,13(1):504-509.

[6]戴红,李济超,宋世震,等.武汉市某能源厂工人高血脂患病率及相关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6,10(1):417-418.

[7]梁万年,曹红霞,路孝琴,等.城市社区高血压临床路径的研制及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J].中国全科医学,2005,8(6):4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