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3 10:10: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篇1

艺术教育同样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当从课堂教学出发,在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一、注重审美感培养,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即艺术学习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如在《我们的节日》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所选的音乐让学生唱歌、跳舞的过程都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受力,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在欣赏图片和绘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各种形状、颜色等,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合演献爱心的小品这不仅使学生体验了生活的乐趣,在学生互相结对、动手装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品质。反之,艺术教学活动如果过分或自面看重教学结果,势必使教学过程过于拘泥,妨碍艺术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等都将受到影响。事实上,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此外,对于艺术教学来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艺术教学过程本身就不断地在收获结果。比如,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就是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而获得审美体验就是艺术教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由此可见,强调重学生体验的教学过程并非不考虑教学效果,而是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情动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这里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艺术课程要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艺术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又不仅是知识技能,而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感知、欣赏、创造、表现、知识、技能、反思、评价、交流等多项能力。这里应该特别注意“整合发展”和各种“连续”与“关系”的提出,它们具有在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方面的重要意义。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提高了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统领可以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课堂情境是对师生双方的一种刺激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理论,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一堂艺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因为这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利于导行。所以我常在艺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有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

例如我在教学《妈妈的爱》这一单元时,将整堂课置于一个情境中。课上放一段摇篮曲,使学生有午睡的感觉,教师扮演妈妈唱小宝贝睡觉,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创设情景,组织学生表演:小乌鸦爱妈妈,学生学会表达和传递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总结、鼓励,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整堂课处在的愉快、兴奋之中。

三、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艺术活力。

篇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师做生看,师说生做,师想生写”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学生生物学习的需要。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必须从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出发,不断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途径,从而为开展有效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必定要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上,由传统的接受式教学转化为发现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相关问题。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型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实验教学始终坚持和倡导的教学方式。

一、依据学情特点,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实验的作用主要指通过演示、讲解、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掌握生物规律,形成实验技能。因此教师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流畅性,就必须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生物基础,注重形式活泼性与内容有效性的有机统一,过程全面性与细节完整性的有机统一,知识讲述性与问题探究性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分组实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又能激活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由不同思路,甚至用对立的、逆向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性教学模式遵循新的教学观,从认知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以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武器,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学习过程。

1.让学生提问题。这种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生命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其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表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生成性特征。

2.注重探究过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其评价活动既重视实验的结果,更重视实验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认识和思维的阶段性、连续性是一致的,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承受能力。根据有限的探究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运用证据对问题合理解释。决策属于认识论的现代范畴,既是认识与实践的桥梁,又是认识的结果。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处理到形成解释等方式、方法上往往容易出现问题。人类已经发现且成熟的知识,要设计成逼真的探究过程谈何容易。科学探究过程很可能蜕化成形式化过程,求证变成证实,这违背了科学探究的本意。

3.课题要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要有目的、有条件、有前提、有基础,并与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紧密联系,使研究性学习具有社会性、实用性。

科学探究过程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由教师预料到。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有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处理不妥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必须预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应对措施,发挥好主导作用。在探究之路的三岔口,要把握得当、调控自如,这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所在。从一个知识层面向另一个知识层面跳转,要找准知识支点及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点。

实验内容的改变,往往受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局限,但为了保证知识的连贯性、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引进少量过渡性内容,原则是不增加学生负担。提倡阶梯式、渐进式教学,也不排除跨越式教学。但是,知识的延伸,思维的发展,必须有合适的起点、支点和基点,既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高不可攀。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本位发展,注重科学探究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三、改变试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经典实验,按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做实验,多数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但有些实验存在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等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采用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的弊端。

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即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包括不受老师的支配。自主学习指学习从目标、计划的制订到最后的评价、交流,整个过程均由自己做主。自主学习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且有部分知识、能力及经验,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近、互相关联;还要有自创的适宜的学习环境;更要有一定的目标、方法、策略,用于评价所学内容;也要有与外界交流、交互的渠道;以及有一定的人文基础做支撑。自主学习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划性。

篇3

现在社会呼吁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指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篇目,利用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利用民族英雄和革命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辨证法的思想,掌握课文所运用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一)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晨读时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许多优美的词汇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多朗读文章中的优美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各种问题,老师范读要起到示范作用。又如,《谈骨气》一文,有些豪壮语言,老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启发学生多思考和回答各种问题,尤其是结合平时寡言少语的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班会课上,前十分钟定期召开朗诵会、演讲比赛,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利地读书、演讲,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塑造学生的心灵,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其它学科比较,作文与思想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写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观点的形成阶段,更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在现行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忽视思想教育,就作文论作文,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其缺乏思想的光芒和感人的力量。

2、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3、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魏书生说过:“中小学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反倒不会写文章了。”打消学生写作文的顾虑,让学生放开胆子,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断积累素材,积累情感,从而生发写作的欲望,写作的灵感,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4、让学生勤练笔。除每周的作文课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读后感和观察笔记,随时随地把看到的、想到的,试着以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一)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

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通过语文课,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山光水色、花草鱼鸟的自然美。如,学习中感受到黄山的奇险,泰山的雄伟,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长江三峡的雄奇秀险,洞庭湖的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课文《斑羚飞渡》中,老藏羚羊为了延续种族生存义无反顾地成了小藏羚羊蹄下通向生命之路的彩虹,它们面对死亡从容镇定,毫不退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品读老藏羚羊跳下山崖的文字,结合景色的描写感受它们凄美、悲壮的举动,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二)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

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阿Q正传》中的阿Q自欺欺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表现出为朋友同甘共苦的朋友义气等等。这些形象都具有明确的审美意义。

篇4

1.利用发展性原则,相信学生的成长。评价将学生看成是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独特个体,在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以发展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目标明确,积极性高,自信满满。

2.利用主体性原则,刺激学生的上进心。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和掌握的程度上对自己进行评价,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也需要评价。

3.利用导向性原则,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综合素质评价注重传统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对学生发展提出期望,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适合自己情况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进而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

4.利用差异性原则,指引学生特长的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给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以机会,它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元性、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展现。

5.利用操作性原则,使学生有章可依。评价方案的条理性,使得方案的实施有多元主体的参与,可取得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学生也可以对照条款努力前行。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

1.学习领会文件,领悟评价实质。认真学习《广西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认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过去的学期鉴定有不同性质,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对评价内容体系更是逐条分析、领悟,并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宣讲、发放材料等形式让班级的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组织他们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让他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领悟评价的精神实质。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促进自己发展。

2.引导学生自评,提升内在潜能。在学习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体系和学校评价细则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对照个人的学习和纪律情况,总结过去的行为和习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看到自己的不足。

比如,一个不爱运动的现学生看到“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自觉锻炼身体”这段细则时,非常自觉的在评价处写上“B”。自评过后笔者主动找她谈心,问她通过自评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她很自信地说:“老师,我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我缺乏适当的锻炼,这是我最大的缺点。以后我会加强体育训练,争取中考体育满分,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老师您相信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体育训练中,能看到她从内心爆发出的那股动力,伴随她进行冲刺训练。她终于突破自己,体育中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锻炼更使她散发着青春的光彩。自评活动能充分发挥对同学的激励作用,更能提升个人内在潜能。

3.组织学生互评,激励全体上进。把每班62名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6~8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互评。首先统一制定好评价表格,发给每一个学生,并组织各小组推荐一名活动主持人和两名学生进行评定等级统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持,教师组织观察。先让被评者宣读自评报告及自评等级,其他同学结合平时相处中对他的理解认识,适当补充或作提醒。通过互评,学生们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4.班级总评,促全面发展。在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基础上进行班级总评。由班主任和两位长期任本班学科教学的教师组成班级评价小组,对照“评价标准”,以学生互评为重要参考依据,并参考学生的自评,联系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实现对学生的班级总评。总评过程认真地审视学生的各个方面,重证据,重成长记录材料,用发展、动态的观点看待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整理反馈,对照前行。班级评价经学校审核后,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通知单》,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评定结果公示5天,并受理反馈意见,之后由学生本人签字认可,交学校政教处存档备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评价等级,通过分批或个别谈话,使学生全面总结,并指引学生制订中考目标,使学生对照目标努力前行。

三、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促发展

篇5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徐州市大力推广的“学讲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教改模式,为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动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讲计划”为指导,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以“学讲计划”方向为指导,有效转变教育理念

“学讲计划”的核心理念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的环节学得自主、生动,在“讲”的环节讲得透彻、全面,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综合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还停留在应试理念的思维中,教学缺乏深入研究,将目光局限于应试知识点的掌握这一层面,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探究能力等方面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学讲计划”方向为指导,转变陈旧、滞后的应试教育理念。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重要抓手,全力打造素质化的高效语文教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首先,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能够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内容,原则上教师不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相互研究,自主获得学习成果。其次,笔者注重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打造良好的平台。通过合作小组这样的模式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讨论交流,既能够提高“学”的生动性,同时也发挥了“讲”的有效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对于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以及提高学习成果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学讲计划”要求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则充分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度以及难点,及时采取个别点拨或是集体提示等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

二、以“学讲计划”要求为抓手,有效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入贯彻“学讲计划”,一定要深刻、全面领悟其精髓,牢牢地把握住实施要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发挥好合作学习载体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在课堂上及时检测,获得学习反馈信息,最终进行梳理总结,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要点,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了语文教学成效。

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并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将学习的环节前置。与许多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的是,笔者将课前预习环节作为重要的抓手,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基础知识,熟悉教材内容,以及按照预习思考题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初步分析。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够解决基础性问题,节约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能够帮助学生在预习环节明确学习的难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具有积极作用。其次,笔者在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明晰的思维引领,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为了配合“学讲计划”的顺利实施,笔者专门设置了合作学习小组,将优秀生与中等生、学困生均衡搭配起来。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思考题提供给学习小组进行分析研究,在牵头学生的引领下,小组每一位成员都进行了积极思考,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环节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相互讨论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集体研究形成的学习成果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补充与提高,更加准确。第三,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汇报以及质疑拓展,将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汇报的过程与辨析、补充的过程同步,其余小组可以针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或者纠正。存在观点不一致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辩论,给予学生思维碰撞的平台,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明晰答案。第四,进行检测反馈与总结梳理。针对一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书面作业纸检测或者提问检测(视课堂剩余时间长短而定),以此了解学生在本节课的实际学习效果,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参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提炼重点难点,总结学习技巧方法,以这样的总结梳理,实现学习成果的提升。

三、以“学讲计划”反思为依托,有效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讲计划”的运用与实施应当注重灵活性与实效性,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还要经常开展教学反思,一课、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要对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反思:一是要反思教学流程、环节设计是否科学有效,有没有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果存在不够完善之处,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改进。二是要反思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是否得到了有效激发。这是“学讲计划”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多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以及体现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差异性,从而激励学生更加投入。三是要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操控技巧。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是否完全放手,该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环节是否存在缺位等,不断提高对教学课堂的有效掌控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体现“学讲计划”要求,紧扣实施要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8-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可以说,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和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期,急需大量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此,我们高校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当前,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教育手段,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搭建平台,以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增加了教学信息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升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内容形式,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时域空间。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交互能力,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自由地交流和讨论,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三点一线”的格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乏味的纸质教材和“粉笔+黑板”的教学课堂,而是图文并茂、视觉听觉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信息传输多维度,知识转化立体化,学生大脑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最优化状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径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学会学习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设计图形化交互界面,可以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方便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整合各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突破围墙式学校教育模式,有利于节约实验教学资源。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可使一些不可重复或代价很大的实验得以完成,学生只要输入不同的参数即可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从而便于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提供有力工具,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跨越时空限制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自由对话和讨论,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消除大学生孤立学习的劣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大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经历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尽量多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为学生发表见解、质疑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提出新见解、寻找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他们构建创新实践网络平台,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创新理念,并及时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通过该平台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测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知,为学生个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落到实处,可以有效地避免具有创新想法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被埋没。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抽象、复杂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给大学生上PN结的内容时,部分学生基础不好,不能理解其工作原理,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其原理进行解释,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PN结的内部构造,将PN结用一堵墙来表示,将电子用一系列子弹来表示,在接正反电流时,这堵墙的厚度会发生变化,当墙变薄时子弹很容易穿过,反之很难穿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PN结工作原理如此演示给学生,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学生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便可以将采用类似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提升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重任。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力度。

篇7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81-01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用现代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经验和新方法,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素质培养是长期的硬任务

开展素质教育是艰苦而又长期的硬任务。社会要不断进步,经济要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主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人要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在建设富强国家的进程中,各种物质资源可在世界范围内加以交流和转移,唯一不能转移的就是国民素质。而人的素质的养成、发展、完善是长期的,甚至贯穿一生的过程。学校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体现教育对社会、对人的终生关怀,反映社会、人和教育三者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2 着眼于整体素质的培养

合理的素质结构可使人在一生中更好地生存,顺应社会不断地发展,而不会成为只知以知识谋求个人功利的有缺陷的人。素质的涵义很广,主要有思想素质、基础素质、人文素质、合作交往素质等,各方面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整体素质。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非此即彼”,学科教育中着力于学科素质和普通素质的养成,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人文教育的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等卫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比较强调人文教育,但并不意味着科学教育不重要。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必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和统一。现今的科学教育不仅包含自然科学,还含有人文社会科学。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但像交往意识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不可忽视。

现今的医学类毕业生,到单位后不再从一而终,自主就业和一生从事多种职业已成为可能。所以,在校期间就应加大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的智力智能得到开发,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走向社会方可凭借在学校获得的各种能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相应财富。

3 树立“大教育”观念

新世纪的医学专门人才,首先要热爱祖国,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基本如识、基本技能,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因此,今日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便其成为身心素质良好发展的有效活动的主体,而非局限于有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处理好医学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必须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教育”观念。

3.1 教师与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第一线人物。为实现培养目标,教师除具有健康的人格、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优美的仪表风度外,还必须具有实施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本领即教育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这一特殊角色要求其应拥有一种育人功能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与学生成绩呈正相关。

3.2 构建素质能力型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书中写道:“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社会要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将书本知识教学与学生主体活动结合起来,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要给他们以掌握知识的方法。掌握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更新知识、开发智力的前提,它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自学是永久的求知之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对学生持否定态度,把他们视为配角进行单向交流,应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科学地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堂既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是教学关系上的一大变化。

要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助。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教师绝不暗示或代替;凡能通过讨论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只需通过班级适当交流以形成共识;只有当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的讲授才有必要。有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有些问题的解决可延至课后,以便学生有深入思考、讨论、查阅图书资料的时间。一些新知识的学习,也可提前组织学生进行研究,使课始趣已生、课终而意未尽。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要给予真真诚的鼓励,这样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使他们感受到积极参与的价值。

同时,要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进取精神,充分体现“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踏入社会后有根据事业发展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职业提高能力,免遭社会淘汰。

3.3 正确评价学生

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对学生评价要彻底消除过去以分数排名次的做法,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告诉学生努力比结果更重要,只要努力了、进步了就予以肯定和鼓励。评价要形成多元化,让学生人人体会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把评价转为一种期待。特别是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应巧妙地应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期望,进而化为积极行为,力求今我胜昨我,真正感到进步就会成功。不断的成功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强烈的责任心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意志力。正确评价学生可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形成良性循环。今天的中国正走进全面重视知识的时代,追求知识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人都在为增加知识提高技能下本钱。今日的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青年学生更应有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大好时光,奋发努力。知识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宝藏,没有人会被它压跨,而且知识越丰富,自身价值就越大。学校更要加大力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对学校的生存发展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一 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第一,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第二,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三,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第四,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以上四部分只有均衡发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方法。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二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三是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要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达到统一,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应从提高六方面的能力入手。

1.充分的表达能力

充分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

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等各个环节,在具体繁杂的工作中做到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正确的决断能力可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社会己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正面临着高科技产业化形成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变迁。它大大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己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是怎样的?它包括了哪几方面?它跟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系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简单地可以把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小主人、生活小主人、社会小主人、创造小主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分三个维度,体现着小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基础作用和21世纪的时代要求。其中,“学习小主人”各个维度包括的层面有:组织学习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求知欲、主动性、自信心;“生活小主人”系列包括:自理能力,自护能力,服务能力和独立性、主动性;“社会小主人”系列包括:参与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自治能力和合作性、主动性、责任感;“创造小主人”包括:认知、思维的通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和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

以上简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那它与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联呢?

信息技术在小学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手段等各方面跟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差异。作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探索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

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年级小朋友数空中飘舞的气球;玩乖乖熊游戏;帮小蜜蜂评选采蜜模范;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愉快的心情中孩子们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INTERNT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有些学生对科普知识很感兴趣,于是,就主动地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看有关机器人,星球等知识。喜欢汽车的学生,可以到沃尔沃公司的网页上,看多种多样的汽车,了解汽车的结构;喜欢电视的学生,可以从凤凰卫视的网页上一览主持人的风采;有的从网上观看国内、国际新闻;有的查看到国内外文学名著;有些学生喜欢动物,就浏览一些动物网站,加深了对动物的了解,知道了国家保护动物有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

要想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就要提高小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护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保护,如,可以看一些如何在火灾中自救和逃难的多媒体软件,可以玩一些机器人救火的游戏;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消防知识或一些地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做网页的过程中,做一些以自护为主题的网页,在学会做网页的同时,也学习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学生在上网时,让学生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从而,使学生在INTERNET这个虚拟的时空里,不会容易受骗上当,身心健康不会受到伤害等。在教学生“新建一个文件夹”这个知识点时,教会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电脑里的文件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到生活中,教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到有条不紊等。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自从学了电脑以来,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反应事物的能力及思考问题都有较大的进步,树立了信心。真是感谢学校和老师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中去,从而,就能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社会小主人”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经常是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分组完成一个网页的制作,完成一幅海报的制作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电脑作品比赛,提高了学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每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电脑情况,看看是否被其它同学破坏了,监督是否有同学在电脑室乱扔垃圾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在学校网站中增设了“学生之声”这一栏目,让学生在此倾诉自己的心声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交朋友,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不是让学生沉溺于虚拟的时空,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生活,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要想成为一名“社会小主人”,最起码的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责任感、自主性,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是不能缺少的。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培养学生为“社会小主人”。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创造小主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进行用画图软件画图的课堂教学时,学生画的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每逢节日,学生用自己的电脑绘画制成了精美的节日贺卡,送给亲戚朋友;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一些神奇的动画等;计算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进了知识的宝库,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展翅飞翔。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与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探索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一、前言

武术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是中华5000年璀璨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项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搏击精华的体育项目。武术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武术源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受到西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但这一民族优秀文化却并没有被忽视,武术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高校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散打课概况

2.1概念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历史与发展

散打的名称前身以前称为散手,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中华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并深受人民喜爱。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争取自下而上、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并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

2.3特点

散打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2.3.1体育性

散打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打比赛与人们想象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认为散打不是武术,而只是“拳击加腿击”。因为民间流行的武术搏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致敌;或者像电影、电视、武打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神人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手在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溶人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不仅能自卫还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于是,原国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打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打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

由于决策正确、方法得当,散手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从现代的散打运动形式来看,散打与其它运动项目基本相同,属于体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技法。散打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

2.3.2对抗性

散打运动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所以散打的基本形式就是对抗性,这种对抗是在双方掌握了散打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经过一段的训练,在没有固定格式的情况下,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较技、较勇、较智,一分上下。

2.3.3民族性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打不同于西洋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使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和不能用脚,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项目;由于散打设擂比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有揽绳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踢拳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忍拳等。武术散打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过去形式”、“历史形式”或“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演进的。

2.4现任教师

王智慧,对外经贸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武警某部外聘散打教练,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武术散打、跆拳道、武术套路三个项目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一级裁判员。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重点实验室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著作10余部,近50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40篇,CSSCI期刊36篇。

三、大学生综 合素质概况

3.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从1985年起,我国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体质监测数据表明,20多年来虽然青少年学生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他们的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包括速度、弹跳、力量和耐力等)却持续下降。由于长期缺乏锻炼,一些原来在中老年人身上才会出现的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近年来也时常发生在青少年身上。2012年下半年接连发生的多起青少年中长跑粹死事件,致使湖北、陕西、深圳等地的多所学校取消了运动会的中长跑项目,这类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

3.2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3.3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自我中心主义,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对国家民族的利益比较冷漠;道德感、责任感缺失,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规划,对人生的目的及意义思考不多。由于历史上受苏联模式影响,我国单科类院校过多,偏科教育的传统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除,学校综合性的文化氛围还有待加强。今天的社会技术性知识占了主流,高校教育也偏重实用,这种片面教育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武术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4.1促进身心素质的教育

武术素以身心双修为大要。技术动作有跳跃、翻腾、跌扑、踢、打、摔、拿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通过武术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使学生各个系统得到锻炼,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都有促进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外练可以达到利关节,便手足、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出智慧。尤其武术运动的许多功法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起到了“心身交益”。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因而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通过攻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并在交手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灵活性和协调性。武术搏斗运动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思维与对手强烈地争夺。通过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教学、训练和比赛把心理压力通过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化解,保持心理控制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体”的目的。

4.2促进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

武术运动是一项对抗非常激烈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在教学中结合武术运动特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作风。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在武术训练中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坚持不懈并持之有恒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无论是竞赛或教学都能通过武术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武术比赛有输有赢,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和敢于拼博的精神。从而达到对素质教育中“德”的目的。

4.3促进文化素质的作用

通过武术运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武术运动基本战术的应用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武术运动基本战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发挥想象力、发展学生个性。这也为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由于武术技术战术的运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提高学生各感觉器官的功能,对于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及其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对于提高大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通过武术运动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意识、文化品位、人文素质,从而达到促进素质教育中“智”的目的。

五、总结: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以下的独特作用:一是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包括形态、机能、意志、品质等。二是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柔韧、灵巧、等。三是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既包括体育文化,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武术运动对此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武术是一项有着社会群众基础,特别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在课余活动中成为学生喜欢参与的运动项目,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引导学生,不断研究武术运动这一项目的特点和它的多功能性,使学生热爱武术运动,主动学习和掌握武术运动的技能,使学生在参与武术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享受武术运动的乐趣和培养欣赏能力。通过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人才。在面向21 世纪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武术运动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参考文献:

篇11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62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是护理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踏入社会,从教室走向医院,是帮助护生将学校所学的医学知识、护理理论,护理操作运用到临床实践上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名护士极为重要的一步。如何搞好实习期的教学管理,将护生培养成医德高尚,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是教学医院的重任,也是每一位带教老师的责任。教学医院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院是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每年接收一百多名临床实习护生。这几年,通过不断的改进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并严格管理、规范培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实习效果。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质量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教学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关键[1],我院实行学校带教老师-护理部教学干事-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老师-病区带教老师的五级带教网络。根据实纲的要求做好教学计划,学校带教老师定期到各实习点进行抽查并考核护生每个实习阶段的情况,定期召开全体实习生联系会议;护理部教学干事负责督促检查,宏观调控,协调关系,每月对全体护生进行多媒体授课,内容包括:各科疾病护理常规、护士礼仪培训以及规范服务、健康教育指导、护患沟通技巧、护理程序等;病区护士长主要负责实习计划的执行,具体工作的安排,抓好带教的管理;病区总带教老师负责管理科内的带教工作,护生的入科教育,每周进行业务小讲课或护理查房1次,内容为专科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操作示范及讲解、负责对护生的出科理论和操作的考核,以及做好护生出科鉴定及有关实习记录;病区带教老师负责执行实习计划,跟班指导,培训护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以及对病人病情的观察能力。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了临床教学和实习的顺利进行。

2.重视岗前教育以提高护生适应能力 ①实习前培训:近几年来我校护生比较多,这对临床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实习前培训很关键,学校在每一批护士去医院前进行为期两周的阶段见习。通过见习能巩固和加深所学基础理论,使见习护生熟悉医院环境、了解各科室的工作特点及护理工作常规,了解《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内容及要求。学会与病人沟通,熟悉晨晚间护理工作,为下一个阶段打下良好基础。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实习计划:在下科室之前均举办为期3天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生的职业态度、护生的素质、医德医风的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医院的规章制度、护生的职责以及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的管理等。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各科室的情况。同时加强了护生的安全教育,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合格为80分,合格者方能进入科室;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护生操作能力,在岗前进行一期操作培训,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各项操作的规程,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3.注重护生技能的提高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绝大多数内容是通过护理操作来完成的[2]。护理部很重视实习护生的操作培训、在没下科室之前进行55项操作培训观看视频,并把主要的护理操作分解到各科室重点培训,作为项目进行出科考核。各科负责培训的护理操作,在护生进科室时集体培训,先由总带教老师示范,重点讲解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按具体情况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放手由护生操作,每项操作完毕,带教老师应指出其优缺点,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两个到位”即讲解到位,示范到位,示范前讲解一遍操作要领,示范时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并强调关键动作,无菌观念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在执行每项操作时都必须认真进行三查七对。通过培训,要求护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和技能,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讲清每项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使每个学生都掌握过硬的本领,较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注重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医院需要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对临床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还要有更好的服务态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如何提高护患沟通能力,需要从实习阶段开始培养,护理部要求护生在每个轮转科室必须跟专科护士上责任班两周,除每周进行的理论知识讲座外,每天跟随带教老师到病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入院宣教,术前术后病人的健康指导。并要求护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社会各方面的需要,随时满足病人的需求,特别强化护生对新收病人及手术前后、出院等病人反复多次做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通过沟通增加了护生直接参与护理病人的机会。通过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护生能逐步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以后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5.加强理论培训和抓好出科考核 经常组织护生参加科内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小讲课,通过讲座和教学查房,帮助护生强化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使护生对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护理常规和护理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同时采用提问方式,训练护生分析、归纳、综合及推理思维能力。通过集中学习、讨论,提高护生们的业务水平和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护生出科前进行专科理论知识考核及护理操作的考核,并根据考试成绩及平时表现、医德医风、劳动纪律等作出科鉴定,同时组织护生召开会议作出科小结,带教老师将护生在该科的实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护生,听取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根据实习生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管理和带教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进一步提高。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规范培训,对临床教学进行科学的管理,护生的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与病人沟通能力及护理人际交流等职业综合素质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规范化管理也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好的带教老师会使护生在实习中勤于思考,乐于学习,动手能力提高快,实习效果好。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教与学互相促进[3],达到教师、学生知识的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丽华.ISO9000用于医院教学管理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