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3 10:10: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篇1

一、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高度重视

预习的作用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大概地明白自己该学什么,有哪些不懂点是需要重点听的,让学生可以选择性的进行听课,能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只是一味的接受,不懂得如何学习,教师在讲台上通过例题,讲解传授知识,也不会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课堂也没有好奇心,久而久之,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差,课堂学习效率低,而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布置一些课后题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好奇,学生在上课时就急切的想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就会全神贯注的听老师的观点,课堂上同学们就比较活跃,学习效率也能够得到提高,也能让学生体验预习的成功。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意识时,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预习。

二、改变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一张讲台和一支粉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几乎没有什么与数学有关的实际活动进行,然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发展,互动以及交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显示,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在过去的观念里面学生对于教师的命令要无条件的服从。新课改之后,就要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学习”,应该营造一种比较随和的沟通环境,让学生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做自己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时刻明白自己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合作者、组织者。

三、创设情境

教学情景的创设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得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培养,在新课改的情况下,教师应创造出怎样的情景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激情,这是教师当前需要思考的,教师要善于把即将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中,以此来造成学生心理上留下悬念,同时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创造出问题情境来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提高,让学生有迫切的愿望主动去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觉地找到解决的方案。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总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再一次对知识进行加深巩固。设置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情境的急用,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就轻松,活跃,与此同时,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把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巧妙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从生活中来,到数学中去,再从数学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孩子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枯燥无味的定义和公式,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来学习。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一种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出现是源于现实生活,自然也要回归于实际生活。因此,情境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将情境引入课堂,就是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背景的问题之中,由于情境往往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因此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对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表征,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此方案。期间,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比较愿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即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会有所提高。

五、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以及求知精神,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不仅能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加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要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孙志兵.分析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例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5,22(04):28.

篇2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主阵地,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在广大高校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学生不爱学,一些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大课题。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准确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和发展趋势是对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改革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又要关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和探索教学方法时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那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解答存在的困惑,弄清模糊认识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关注教师的发展,探索能有效激发教师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2.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注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样性的且在不断发展的。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改革原则就是教师在研究和应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教学方法,还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设置及自身的素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因其“新”而盲目照搬;对传统教学方法,决不能一概否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摆脱固有模式的限制,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创新出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贯彻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

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运用新兴媒体的教学手段随之产生,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各种新型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恰当选取新闻图片、影视资料、录像资料等等,这些资料不仅可以直观地呈现一些历史与现实的镜头,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枯燥、单调、死板的不足。因此,更加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趋势。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的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讲授、讨论、案例、多媒体、社会实践等常用方法外,出现了体验教学法,专题讲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法,直观式教学法等等。实践证明,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3.教学方法的综合化趋势。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首先,随着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化运用。其次,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势必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包含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然借鉴这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法。

4.教学方法的隐型化趋势。显型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是指教育意图能让教育对象明显感觉到,即把道理、观点、要求开诚布公地告诉教育对象的一类教育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征”。而隐型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则是指教育意图不为教育对象明显感觉到的教育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避免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愉悦感,延伸工作空间和时间。”[1]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深入和发展,我们日益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重视显型教学方法是片面的和有局限性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必须高度重视隐型教育教学方法,比如通过研讨一个热点话题使学生自主地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一则新闻报道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隐型化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显型教学方法的作用。

总之,为了适应时展、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多样化、综合化和隐型化。

结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现代化、多样化、综合化和隐型化的发展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并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构成因素去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2-01

美术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学校对学生展开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美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开展高效,科学的美术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因此,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中学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几种重要的美誉手段之一,担负着,引导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康、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成长阶段树立良好的品格,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首要价值在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1]

在这个快节奏,又略带浮躁的社会中,通过美术教育,通过带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造中,可以为他们开辟一片恬静的心灵空间,让他们暂时脱离激烈的竞争环境,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

二、中学美术教学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教育规划中说:“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要求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

但是艺术作品做为一种人文作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去限制学生的思想,每一个人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不尽相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视和接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对于现有的艺术作品所传递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于学生自己的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操,做为教师更加应该本着鼓励、理解、引导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具有个性、有能够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审美观。[2]

(二)现实性原则。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表达的结果。在美术教学过程时运用展示实物并通过引导学生实践等手段,让学生深入地观察、亲自体会靠自身体会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感觉。在教会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明暗,结构的组合,来表达自身对于客观世界所存在美的事物的理解。

(三)兴趣第一原则。

美术并不是一种具有标准的工具技能,每一个人对于艺术的兴趣各不相同,所以,如何引导孩子产生对美术的兴趣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重要的一步。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所展示作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怀和意境,通过类似作品间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同一种类作品的细微差异。

三、中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上文所说的美术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师开展美术课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而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良好的贯彻这些基本原则,这要求每一个从事美术教学的工作者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想学生传授知识,包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的历史和发展,展示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讲解其运用的技法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系统的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可以高效的传递教学工作所要传递的信息。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会略显沉闷,学生也缺乏对于美术的感性认识。[3]

(二)演示法。

通过教师的亲身演示,示范性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一个美术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展现美术技法(包括构图,透视,明暗,色彩,线条等),通过教师的亲身演示,更为直观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演示法无法依然是一对多的系统传承,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知道,学生只能通过模仿来学习。

(三)练习法。

通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之前学习的技法和对于美术的理解,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作品来加深印象。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如何观察、如何造型、艺术作品材料的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教师可以通过巡视,观察,引导,指导,示范等手段,对于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体的指导、纠正和鼓励。增加学生和教师的粘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参观法。

参观法是通过参观书画展览、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现代艺术作品、自然风光、动物花卉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爱好,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构图、线条、色彩等相关知识。

(五)谈话法。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启发学生发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对于美术技法运用的心得,分享自己生活中美的瞬间和事物,系统的复习之前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短板,并及时予以纠正。谈话法可以更好的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得教和学的双方可以在课堂上发生更好的化学反应。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对于帮助学生在人生的成长阶段中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样的情怀是美,什么样的形式是美,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有极为重要的帮助,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家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上“Theme parks ”这课时,教师可以拿出曾经去过的主题公园的简介和地图,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脑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理解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四)研讨法

教师可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五)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时,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六)点拨法

篇5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能达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的效果。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设计CAI课件时就必须对学生的各种发散联想予以详尽考虑。例如:在教授line(直线),circle(圆),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词汇时,充分利用Authorware编程和有关工具精心设计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并链接起来,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网状的结构。学生学习时可通过按钮把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机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上“Theme parks ”这课时,教师可以拿出曾经去过的主题公园的简介和地图,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脑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点拨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17-01

在当今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美术教学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即通过审 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是极为有益的。要搞好初中美术教学,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初中阶段的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 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 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初中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二、美术课遵循原则及要求

1、审美性原则。审美教育,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贯彻审美性原则,应该做到:首先,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

其次,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引为重视。

2、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

这就要求教师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时,应尽力作到: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口齿清楚,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要尽量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示范直观等,并能做到把握好关键,适时展现;要教给学生掌握好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3、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贯彻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教师必须胸中有学生。班上有多少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如何,掌握的知识、水平情况怎样,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作到有的放矢。不墨守陈规。即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应要求教师做到: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

三、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篇7

美术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认为:

(1)美感性原则。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美感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2)观感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3)教育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不墨守成规。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4)动手性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安排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5)拓展性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生活条件、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及天赋的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拓展。

(6)创作性原则。创作是美术学科的最终体现,完美作品的创作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

以上的中学美术教学原则,他们之间既有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研究和总结美术教学的方法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绘声绘色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给学生听的方法。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此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生动性、逻辑性强、效率高,有身临其境之感。

(2)示范表演法。示范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3)动手练习法。动手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做法。

应注意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4)畅谈法。畅谈法是学生之间互相畅所欲言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畅谈法、提问式畅谈法和指导式畅谈法。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篇8

前言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中学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与方法。”而要达成这一效果,抓住课堂的前几分钟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在课堂的起始阶段就被吸引,激发兴趣。下面,本人谨结合学生以及本人所教授内容的特点,对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展开一些探讨。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及目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上课伊始通过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2、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

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形成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学习任务中来。

3、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二、英语课堂导入艺术的原则

1、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充满趣味性的导入内容会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英语课从由老师“要我学”转变成学生“我要学”。

2、导入要有时代性

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授课时如能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3、导入要有科学性

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4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先宾夺主,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4、导入要有贴切性

即导入的情节和课文的内容相联系,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文,不能离题。

5、导入要有目的性

课文的导入是为了保证课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应该服务于课文教学,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要学。

三、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导入的方式应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常见的方法有:

1、 1、直观导入法

即通过图片,实物等导入教学。利用多媒体如幻灯机或电脑展现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如在上高中必修①第四单元(Earthquake)时,教师可事先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录像或VCD片段,通过放映,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娱乐放松型导入

游戏,歌曲、故事、猜谜语、顺口溜都是属于娱乐放松型导入。这种导入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娱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训练他们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在表达能力及听力能力的训练中。如在讲授第一册美国乡村音乐时,Country Road 那优美的旋律伴着精彩的移动画面,一下子打动了所有在场者的心,为课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背景知识导入

背景知识导入是教师把课前查阅筛选的与当堂课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以故事叙述或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的导入。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而对于一些科普题材的课文,则可采用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为切入点,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他们的言谈、表演作为导入

充分掌握学生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演讲和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5、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导入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前先复习旧的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比如,教师在写作课上讲正式信件的格式时,首先复习以前讲过的非正式信件的格式,然后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导入新的内容。

6、比赛导入

在以练习为主的课堂中,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以比赛的形式导入,以座位小组为单位或以性别为单位都是不错的组织形式,能把学生的情绪尽可能快的带入到积极参与状态,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7、时事导入法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些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时事导入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关心国内外时事,关心学校和学生身边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敏捷的应变能力。只有教师平时注意细心观察,才能巧妙地利用一些热点时事,为教学服务。

结束语

作为每堂课的开始,具有艺术性的教学导入直接体现“未成曲调先成情”的特点。经过尝试后我更觉得导入阶段是教学过程中重要且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环节。因为通过有效的导入,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既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又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创造。他们产生了想要开流的愿望,自然就会更积极地思考,而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自然课堂效果就更显著。因此,“Do the things right, do the right things”将会是课堂导入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邵细芳、欧阳菁;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2,(03)

3、张国华;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模式探讨 [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张锁占;英语课堂导入的设计[J] 衡水师专学报;1999年 01期

5、刘汉昔、党永升,“‘导学法’实验的初步尝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7年第1期。

6、刘红宇 “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课的呈现”,《中小学外语教学》(京),1998年第2期。

7、汪胜光 “利用文中插图,进行导语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京),2002年第3期。

8、莫幸华 “谈高中英语课的导入”,《中小学外语教学》(京),2005年第6期

9、刘汉昔、党永升,“‘导学法’实验的初步尝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7年第1期。

10、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

11、杨连瑞. 英语教育学 .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年

12、王怀彬等. 新教学方法 .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5年

13、李文海等. 语言教学与文化研究 .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14、《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15、陈英和 《认知发展心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6、陈亮;英语辅导报高教版03~04学年度第31、32期;

17、王怀彬等 《新教学方法》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5年

18、李文海等 《语言教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19、程晓棠,郑敏编.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0、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19

2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篇9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is to master a new culture process. Communic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improve both the need for know-how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but also the need for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e use of languag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country,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May be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s and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neglected,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far from being cultured.

【Key words】Culture and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Teaching methodsReform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要语言一被使用,一被赋予意义,它总是要同一种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表达、体现或是象征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了解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大学英语面对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他们涉外的机会也许没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但他们人数众多,加之他们文理兼顾,学科繁多,专业各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他们将来必定担任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其交往的社会规范、道德习俗、言语规则。如果在学习外语时,只注意语言表层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甚至造成冲突。由语法、词汇等引起的错误,可以被谅解和接受,但如果违反了语用规则,询问和探听对方的隐私,如年龄、收入等,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破坏与对方的关系。

二、融合大学英语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原则

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因此,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双重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双重的文化知识。教师的双重文化素养是文化教学的保证。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 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①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②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③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④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⑤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遵循以下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

1.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同时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知识。

2.比较原则 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教学: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相互的误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3.同化原则 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仅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4.宽容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提倡文化宽容,就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就是要体现为“文化默契”,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

三、融合文化教育原则,看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之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到广大师生、家长对大学英语教学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近年来,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1.融合文化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二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高学生文化创造能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2.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1)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1)加强课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 Thanksgiving, Homecoming, Girls League Dance, 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2)通过词汇讲解补充文化知识。有些词汇的中英文化语义相同或相近,比如,fox与狐狸都指同一种动物,可代表狡猾;狼即wolf,都象征凶残,还有更多的词汇,其指称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影、电视、录像等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有些教学片如《走遍美国》是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社会情况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相关内容引进,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2)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3)发挥外教的积极作用。举办英语角及讲座,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多交朋友,切身感受并学习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

4)号召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可利用圣诞节组织英语晚会,包括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

总而言之,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我们的宗旨都是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当然,作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也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注入的内容

1)与语音、词汇、词组、句子以及语篇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的顺序正好相反。

2)与文化背景有关的文化。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的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3)称呼语。英美人重认知。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比较笼统、模糊,必须用具体姓名加以区别;而中国人重伦理,所以汉语中的称谓非得把身份说得一清二楚。比如英语中cousin 一词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

4)问候和致谢。中国人一见面自然会问对方“吃饭了没有?”等,类似的情况西方人会说“Hello, a nice day, isn’t it?”。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

5)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汉语对别人的赞美却要谦虚地推让。

6)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贸然提问是没有礼貌、缺乏教养的表现。

7)风俗习惯。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8)审美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这也是文化制约因素的一个较重要的方面。如,龙(dragon)在汉文化中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因而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说法。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指代魔鬼。

9)颜色偏向。如黄色,在汉文化中尊为“帝王之色”。皇帝的文告叫黄榜,皇帝穿的衣服叫黄袍。而英语文化中以紫色(purple)来比喻帝位、王位,如raise someone to the purple(拥立某人为帝王)、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在帝王家)等。

10)非语言交际。如具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我们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点头表示赞许、同意、肯定,相当于“是”或“Yes”;而在印度、希腊等地,意思正好相反;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非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下流的动作。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接触交往中的习俗差异,提高这方面的敏感性。

四、结 语

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Allen, E. D. and Valette, R. M. 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2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3 Barry, Tomalin and Susan, StempI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8

篇10

体育课程和教学是内在统一的,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则是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明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本文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方法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认识。一、选择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学校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则以增进学生的整体健康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兴趣性:学生的体育兴趣决定着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注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的方向,成为决定体育学习的主导力量。因此,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健身性: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所谓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的健康身性是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做到先后得当。例如学生在课初思想和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新技术比较有利,因此必须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使运动负荷的变化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应将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等。

(四)基础性:中学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等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

(五)实效性原则:所谓实效性,简单地讲就是某一活动是否实用、是否简便易行,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体育课程内容的简便易学是能否较好地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关键。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六)全面性原则: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找准教材中的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既要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还要和教材本身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一致。

(七)地域性原则: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有许多体育传统文化可以取其精华为我们所有。民间体育项目和地域性的体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对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就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打陀螺、跳房子、滚铁环等,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

二、体育教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

篇11

第一, 兴趣性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和劳动一样,是一件流汗甚至流血的体力训练,因此,在某个层面讲无异于强度较大的劳动。一谈到劳动,学生们就谈虎色变,有鉴于此,在体育训练的启蒙时代,首先必须而且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实践证明,多数名人大家,之所以能够成名成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大多是在某一方面产生浓厚兴趣并研究、探索,凭借浓厚兴趣,靠执着顽强的精神去反复尝试。小学体育教学理应如此,若有悖于这一客观规律,则终将走向平庸,所以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这一任务,对于一个体育教师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以来历年的教学内容,正是顺应了“培养兴趣”的这一科学规律而渐次安排的,如一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安排了“叫号起立”、“躲闪游戏”、“老鹰抓小鸡”、 “搬西瓜”、 “抛接包”、“叫号接球”、“喂鸭子”……这些看似“游戏”的内容,实则包含了不少体育锻炼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体力锻炼强度不大,而有一定的“神秘性”或“刺激性”,这些从客观上讲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既有健身的成分,又有培养兴趣的功效,因此,我在低年级的体育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躲闪游戏”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智力因素而言,它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就非智力因素而言,既可训练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又可训练学生短跑的速度,这样尝试着,我的体育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到了高年级这些学生不但爱跑,而且在体育短跑竞赛中,他平均成绩优于其他班。再如“叫号起立”游戏,这个游戏,既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训练学生反复“蹲起”的能力,同时出于学生的好胜心,做了一遍争先恐后还想做第二遍、第三遍……

第二,健身性

健身性是体育教学追寻的终极目标,不论哪个国家或哪个学校以及世界性的锦标赛、奥运会,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或归宿都是健身。当然健身的内容必须按照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基本特征。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教材就安排了武术“弓步走马”、“马步架打”和“歇步推掌”以及“提膝穿掌”、“仆步穿掌”和“虚步勾于挑掌”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生入门时,教师必须按照要领多做示范,然后让学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去学习模仿。这样做,训练出的学生动作比较规范而且也起到了健身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仅靠“兴趣性”和“健身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得注重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地域性原则等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筛选提取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健身,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应予以筛选与提取。应当清楚,奥运健儿或亚运会、全运会冠军毕竟凤毛麟角,而我们体育课既要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培养人才,又为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者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一些竞技性强的体育训练,内容必要时,我们体育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取舍,即简化规则,降低难度,达到学生健身的目的即可。

第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筛选提取教材内容

生活的内容真可谓五花八门,凡是与运动有关的生活内容都应从生活中结晶出来,成为体育训练的内容。比如农村孩子爱好爬山,而且也贴近现实生活。因此,我就引导他们去爬大青山。冬季,后山地区多宰杀家禽,因此制作毽子的原材料十分丰富,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漂亮的公鸡毛制作毽子。学生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毽子一个个拿来,然后我示范踢毽子的基本要领和动作。踢毽子虽然未列入奥运会、亚运会甚至全运会的比赛行列,但学生们通过踢毽子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增强了自己的体质,同时通过踢毽子比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达到体育课追求的终极目标――健身。

第三,大力挖掘校本资源,结晶升华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