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1:03: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治理的问题和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煤矿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研究
货币紧缩背景下的集团资金管理研究
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新探
并购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研究
宝钢金属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实践
紧跟会计发展前沿做好会计管理工作——“湖北省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等知识培训班暨全省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侧记
论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完善
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会计诚信的缺失与重构
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点探讨
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优化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研究
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应用研究
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风险及对策探讨
浅析标准成本控制法下的企业成本管理
浅谈医院科研经费核算管理
“准利润中心”核算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中国农业银行汉川市支行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北美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亚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大洋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非洲和南美洲
政治关联与现金股利政策——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视角
国际资本市场对境外发行人会计准则适用及信息披露的监管经验与借鉴
国有营运机构财务监管模式初探
浅议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对策与技巧
试论新会计准则条件下改进银行业监管的对策
组织会计理论相关观点及影响综述
西方会计道德危机的治理及启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会计准则
EVA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相关问题的思考
执法权何以“创收”?
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是关键——“小金库”治理工作专题报道之四
论“小金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对构建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探讨
根治“小金库”的几点对策
构筑“小金库”治理工作防线的思考
从源头上治理“小金库”的措施
天津市六项措施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
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贵州省“小金库”治理工作纪实
四重检查并举做好“小金库”重点检查工作——大连市“小金库”重点检查纪实
抓住八个环节确保“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效果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监督管理机制
交流干部要做事不“做客”
科学有序推进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综合财政监管
努力实现专员办“有为、有位、有威”——访财政部驻湖南专员办副监察专员周伟华
专员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研究
新时期对财政监督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考
课堂理论性灌输和实践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其中实践教育教成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高校可能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必须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遍存在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的问题,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大多沿袭“满堂灌”现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强调理论需要灌输,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理论教育的理解程度。但部分老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教材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案例,忽视了理论课的开放,从而降低教学效果。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导致学生对理论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2 教学实践无章可循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实践环节无章可循,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明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没有拟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缺乏晚上的教育体系;教学要求及教学标准不明确等。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划分为“课内”、“课外”,从而减少了实践教育教学总时数。
1.3 操作难度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具有宏观、广泛等特征,不利于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顺利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难度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难以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课堂;难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评估较为困难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对策
2.1 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征,落实各项实践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教学方法和途径的分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原理课程、中国化课程、日常思想品德及法律行为规范课程等类型。各类型课程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社会专题,了解社区到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法律与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的理论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与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等,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增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的可操作。
2.2 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其关键在于全面整合学校、社会、教学资源等,提高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拓展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统筹结合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考察和实习实训等。同时,制定统一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案,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比如,在每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由教学主管院系与相关的部门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制定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落实可行性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2.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确保较高效率的理论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有机结合教材、教学与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先进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正确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实践活动。
2.4 指导大学生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文明礼貌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爱护公物意识、保护环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民族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等。比如,通过利用校园宣传栏、橱窗、宣传碑、板报等环境进行宣传诠释国内外名人、名言、名句等,从而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及其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指导大学生体验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环境生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在各实践活动中了解我国具体国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5 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必须从源头抓起,高校党政领导必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原则,设立实践性教育教学专项基金,为制度、人力、经费、交通等条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建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中进行磨炼学生奋斗意志,使其形成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大多存在形式单一、无章可循、操作难度高等问题,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实施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廷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广西教育,2010,30(18):41-42.
[2]张丽,贺彦凤,王桂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2,30(11):160-161.
④北京市个人普通小客车月度配置指标为17600个,加上2014年8月26日中签过期未用而纳入2015年第2期的751个指标,故当期总指标为18351个。资料来源:,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2015-04-25。
⑤《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13年修订)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根据个人参加摇号的累计次数设置阶梯中签率,随着参与摇号次数的增多中签概率相应提升。资料来源:,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2014-12-28。
⑥见《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资料来源:,人民网,2014-07-17。
⑧参见,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2015-04-07。
参考文献:
[1]饶旭勇.摇号政策正当性探析――《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评析[J].研究生法学,2011(6):132-141.
[2]段文斌,陈国富,等.组织、激励与制度――对非价格机制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10.
[3]丁立民,张恬亚.论交通拥堵治理之“道”[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35.
[4]宣昌勇,艾文卫,张昊.我国大中城市小客车限购困局的成因与突破――以北京“摇号”制度为例[J].管理世界,2013(8):173-174.
[5]Downs A. The Law of Peak-Hour Expressway Congestion[J].Traffic Quarterly,1962,16(3):393-409.
[6]何玉宏,谢逢春,郝忠娜.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分析及借鉴[J].城市观察,2013(2):136-144.
[7]刘德吉.上海车牌拍卖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30-133.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4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重点强化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进行专门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解决对策,才能在缓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整体环保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
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
所谓农村生活污水,指的是农村居民在生活中排放的清洁洗浴污水、厨房污水和厕所污水等。农村生活污水有着随机性强和较为分散、分布面广等特点,污水水质较复杂且变化较大,但生化性较强,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
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来看,六十多万个行政村和二百五十多万个自然村占据全国总面积约90%,其污水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全国90%以上农村并未建有排污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直接肆意排放,最终径流到江河湖泊当中或渗透到地下水中。这不仅导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氮和磷占比过大,也使得农村周边生态污染严重,居民健康受到较大威胁。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2.1 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
我国虽尽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治理现状来看,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建设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经由明暗沟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泊当中,或者在雨水径流渗透到地下。同时,雨污无法有效分流,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收集,粗放型排放问题严重。在这一形式下,要进行污水的统一治理难度巨大。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分布地域条件不同,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推广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时无法采取相同标准和统一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探索和起步阶段,污水治理技术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当中,也就缺乏适合大范围的推广技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设计的具体技术也就十分匮乏。这样一来,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广下,一些农村地区不得不进行技术的生搬硬套,而不是结合当地水质特点进行有效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不仅治理效果不佳,浪费大量资金,还引起农村居民的较大不满。
2.3 缺乏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相对漫长,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高,也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未能建立起长效的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缺乏充足的运行费用,且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和维护,造成污水治理工作无法长效进行。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于零管理状态,不仅设备故障无人维修,发生水池堵塞问题时也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污水处理中断,无法发挥长效作用。更严重的是,一些污水处理设施问题不断积累,引发二次污染问题。
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污水收集系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农村污水排放特点做好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工作。依据农村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综合具体的社会条件和风俗习惯等考虑,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设计。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除市政统一收集和镇村集中收集外,还可采取住户分散收集的模式。选择最佳的收集模式,并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铺设好污水收集管理网络,为生活污水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3.2 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
选择最佳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契合农村特定的污水排放特点,达到最佳的污水治理效果。目前,我国投入应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有高负荷的下渗滤污水处理技术和多级跌水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两种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处理效果和建设成本也存在一定区别。应当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成本、能耗和维护、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取最适合的处理技术。
3.3 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起长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长足目标并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和补助力度,并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起专业的设施管理队伍,既要保证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知识,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污水治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可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委托工业企业或技术公司承担污水治理工作,在协议规范之下确保污水治理的长效性。
4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必须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应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并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确保污水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和长效进行。同时,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效更新,并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以不断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杰,童祯恭,刘占孟,陈少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2014(04):58-60.
〔3〕 〔4〕〔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M〕.王如松,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4.
〔5〕 〔6〕〔9〕刘祖云.十大政府范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71-314,289,306.
〔7〕 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若干理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8,(5).
〔8〕 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10〕 〔11〕〔17〕〔美〕奥兰・扬.直面环境挑战:治理的作用〔M〕.赵小凡,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80-81,164.
一、认定身份
申论考试是一种测试、录用公务员的专用考试形式,为了更准确有效地测查考生的专业素质和潜能,命题中总是专门设定虚拟身份,限定考生按给定的身份和角度应试。虚拟身份一经定位,应答过程就必须时刻以虚拟身份为立足点,从虚拟的角度和情境进行思考、提出对策,确保对策具有合体性,考生绝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和提出对策,立场错位,就会导致对策错误。试题中的虚拟身份有时明确标示,有时不明确标示,必须认真审题,准确认定。有明确标示的,必须按指定身份定位,无明确标示的,必须按普通公务员的身份定位;指定为领导身份的,必须从领导的角度提出对策,指定为工作人员的,必须从工作人员的情境提出对策,不可错位。
二、宏观着想
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弊端或热点问题,其诱发原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解决的对策也就带一定的通用性,对策思路应先从宏观角度切入。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许多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建立或没有健全,该堵的漏洞没有堵住,任其自流,问题越发展越恶化,最终酿成大害。法律法规是治国之本,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不能不首先由此考虑。
2.抓好管好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是权力的化身,是社会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行为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或走向,很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领导干部身上。曾说:“治国先治吏。”就明确指出了解决社会问题也必须从领导干部这个根基上去考虑。
3.强化监管力度。
很多社会弊端不仅屡禁不止,反而疯狂蔓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职能部门监管无力,强化监管力度是最根本的对策。
4.广泛深入宣传教育。
不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人们思想认识的空白或不足,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政治上提高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加大惩治力度。
许多社会弊病屡治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得太松、罚得太轻。针对这类问题,应遵循“治国需用重典”的古训,在政治上、经济上、刑事上施以重典,加重惩罚,让违法事主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唯此方能奏效。
以上几点是申论考试中提出对策的通用思考途径,大多社会问题都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进行思考,找到切入点。但这仅仅是宏观的,具体作答还得针对给定资料作出微观定格。
三、微观定格
提出对策是在阅读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白,再与身份定位和宏观思考相结合,就可以进行切题的作答思考,应从如下角度切入:
1.对策要有针对性。
即紧扣前面概括部分提出的主要问题,抓住其主要矛盾,针锋相对地提出确切、中肯的解决方案。对策与问题要一一对应,前面提出什么问题,这里就解决什么问题,切忌遗漏或脱节。如果问题较复杂,便应审视遴选,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例如2000年国考题的“噪音扰民”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很复杂,解决的方案也提得很多,其中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这个角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噪音扰民问题。一位考生就针对这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
首先,由政府出面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由环保局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测量和治理,要求××印刷公司限期整改。如整改成本高于搬迁成本,则准其搬迁。在勘测过程中,发现其他有污染问题的单位,应责令其整改。该地区为居民区,不应允许有污染的企业或设施在此建设,以保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印刷公司应对居民H进行赔偿。在综合治理中,若发现其他污染源与此相关,也应追究其赔偿责任;若有其他居民也出现此类问题,应作出相应处理;居民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
第三,在综合治理期间,一方面要做好居民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治理改造,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综合考虑,妥善安排。
答卷中提出的政府出面治理、事主进行赔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三条对策,就很具针对性、确切性和宏观性。
2.对策要切实可行。
所提解决问题的对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完全可以实施操作。这是体现对策价值的关键,写得再漂亮的对策,如果在实际中行不通,便等于零。所以,在提出对策方案时,一定要对细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性思考。首先要考虑三点:第一,是否有明确的直接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执行、落实对策方案;第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第三,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是否充足,解决问题是否有时效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对策方案实施后,会取得哪些效果,会出现什么问题,矛盾将如何转化,会不会影响到全局的、长期的、群众的利益,等等。这些都要事先估计,预作防范。所有这些都思考妥当了,才可以提对策方案。2001年国考的一位考生对解决PPA事件提出了这样的对策方案:
(1)针对PPA事件,政府应要求媒体进行报道时实事求是。同时,有关部门应责令医院与药店立即撤下并封存含有PPA成分的药物,暂停对含有PPA成分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
(2)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含PPA成分的药物有毒程度的分析,通过媒体详告大众。
(3)我国科技人员要立即研制不含PPA成分的感冒药物,迅速投入市场,满足大众需求。
(4)追踪监测曾因服用含PPA药物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关医疗部门应给予特殊照顾、治疗。
此种对策就显得方法措施确切,步骤程序分明,执行机构落实,符合国情、民情,富于人性,切实可行,是一份好答卷。
3.对策要合法、合理、合情。
所谓“合法”,广义指符合党、国家、政府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所谓“合理”,广义指符合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社会常理;所谓“合情”,泛指符合国情、民情、实情、人情、公德等等。一份对策就是一项科学决策,一项系统工程,应有全面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达到这三种符合,方方面面比较合适,才算得上是一份好对策。例如2000年国考题的噪声扰民问题,可以提出许多种解决的对策方案:(1)搬迁;(2)关闭;(3)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之不理,照常生产……将这些对策进行反复分析、深入思考,问题就看得很明白:搬迁,固然可以彻底解决噪声干扰矛盾,对居民绝对是件大好事,但对于厂家却是大难事,成本很高、地盘难找,一时难以办到;停产关闭,也可彻底消除噪音,但该厂是国有大型企业,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不可以这样办;置之不理照常生产,侵害居民合法权益,违法。在如此进退维谷之中,最终找了一条巧妙穿梭过难关的途径:(1)进行技术改造,将噪声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保护居民权益;(2)赔偿居民经济损失,化解矛盾;(3)将来条件许可,将工厂迁出市区;(4)今后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不可将工厂建在居民区。这样的对策方案就显得合法、合理、合情。
四、结语
身份认定、宏观着想、微观定格的应答思路切入,仅就一般性普遍性而言,切不可生搬硬套于个别性、特殊性。在实际应试中,根据具体命题的内容和意图确定具体切实的思考途经,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一、土壤污染的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壤环境破环严重,土壤污染持续恶化。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的超标率已经达到了16.1%,污染点的比例依次为重度污染1.1%;中度污染1.5%;轻度污染2.3%;中轻微污染11.2%,主要体现在工矿业、农业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类型主要表现为无机型、有机型和复合型,其中无机型污染比重较大,其污染超标点位数占到了全部污染超标点位的五分之四以上,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的土壤污染范围较广,总体来看,南方地区土壤污染程度大于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发达的工矿业周边、城市及近郊区。土壤污染的蔓延直接触及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造成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耕地土壤环境和生产能力严重退化。现阶段我国土壤污染以重金属污染为主,受污染耕地总面积1.5亿亩,占到了我国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8.3%,耕地质量受损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二、土壤污染的特征和危害
(一)土壤污染的特征
土壤污染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之一,与其他短板相比有不同的特征。土壤污染是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土壤内部机理发生质变。第一,土壤污染的来源复杂多样,涉及大气,废水污水、化工用品、重金属、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多方面。第二,土壤污染不容易被察觉,而且形成污染的周期长,滞后性比较突出。第三,土壤污染是污染物在土壤中发生量变的过程,一般污染物进入土壤之后,流动性大大减小,因而不断沉积从量变引起土壤质变。第四,土壤污染治理困难程度大,治理周期较长,成本较高。[2]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
第一,土壤污染通过大气循环,食物链的富集,水环境污染等渠道,经过各种方式进入人类和动植物体内,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第二,土壤污染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被间接污染的农产品又直接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安全。第三,土壤污染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目前我國发生的多起毒地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第四,土壤污染威胁到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土壤环境的安全就不可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土壤污染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3]
三、土壤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土壤污染治理法律制度缺失,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治理土壤污染的政策或法规,面对目前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及配套政策法规迫在眉睫。第二,土壤污染修复手段单一,技术不成熟,传统的修复技术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污染状况,现行的治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且效率低,缺乏技术创新,既耗时又耗力。第三,土壤污染管理机制和防治体系不健全,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涉及的治理主体多,关系复杂,以往的土壤污染治理中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造成监管空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我国土壤资源种类较多,制定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也多,如何建立一套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是今后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成效的关键。第四,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由于土壤污染的滞后性、持久性等特点,导致土壤污染治理的周期较长,加之土壤污染的隐蔽性,使社会公众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治理土壤污染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原因都会增大土壤污染防治成本。[4]
四、土壤污染治理对策
(一)严格落实“土十条”,推进土壤污染治理进程
新常态下,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也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土十条”里的各项任务目标,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改善土壤环境,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的法律体系
面对当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必须尽快建立治理我国土壤污染的专门法规,健全土壤污染治理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以立法的方式助推土壤污染治理,明确污染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杜绝污染防治和处理应急事件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在治理土壤污染的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土壤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实行污染者付费的制度。
(三)实施土壤污染精准监测机制,完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土壤污染治理的首要前提是全面精准监测和普查全国的土壤污染,建立大数据形式下我国土壤污染监测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平台,建立土壤监测的制度与规范体系,尽快实现我国土壤质量检测的全覆盖。要从源头开始建立土壤污染监测的长效机制,严格监督工矿业、农业,水环境、重金属行业等的污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壤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
(四)创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治理手段,降低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
在治理土壤污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土壤修复的新技术和新方式,加大土壤污染治理的科技投入,改造升级土壤污染治理的设施设备。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模式,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功能、专业的技术研发平台,不断优化土壤污染治理模式,完善土壤治理的多元化的投资或融资机制,从根本上降低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
五、结语
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效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是我国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着手,重点发力,全面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J].中国环保产业,2014(5):10-11.
[2]陈微,魏君.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5(7):112.
前言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各项事业在我国不断的进展,其中油田是我国发展的原动力。油田的开采让我们有了很多的能源,应用于各项发展的事业当中,不仅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一个层次,并且在精神上也提升了崭新的高度。因此,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在我国人民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然而油田这个吸引眼球的能源,很多人都对它垂涎,油田的治安工作做得并不规范,导致油田出现不和谐的状况,出现不稳定的现象,造成了我国在石油方面的危机,这也将阻碍我国的发展速度。
一、 油田综合治安的现状
我国是处于发展时期的国家,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一直在上升,治安也在不断的加强,但仍有一些地方的治安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油田的地理位置极其的偏远,这就为不法分子造就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油田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他们对综合治理工作的轻视,造成内部人员散漫的现象,内部的体系不健全,员工的思想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没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造成出现事故时,没有人员进行处理的现象。并且政府对油田的治理没有进行宣传,油田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不严谨,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造就了安全体系被瓦解的状态。因此,我国目前油田的治理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部分地区的犯罪的现象很多,治安特别的差,出现的事故并且没有专人进行处理,发生重大事故却没有指定的人将其解决,这造成了油田的治安存在着很大的纰漏。若想让油田的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将油田的治理工作做好,让油田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然而现在我国的油田在社会的治安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油田中的违法乱纪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制约了油田的稳定,令油田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难题,导致一些社会的矛盾激化。
二、加强油田的社会治安工作的对策
由于油田处于偏远的地带,并且油田的人员非常少,油田更是吸引人眼球的能源,因此,油田所在地方的治安不是很乐观。为了加强油田的治安,必须选出治理的对策,加强治理,做好油田的综合工作,让油田的事业更迅速,稳定的发展。
(一) 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主体,是油田治理工作的核心,必须将对油田员工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让他们在心中形成一个油田为主的思想,并且对油田的治理工作极其的重视;当出现事故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到场,将问题解决,并且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汇报给上司;因此,加强员工的思想是基础,是治安工作进一步实施的首要工作。
(二) 加强治理的内部机构
综合治理的工作复杂而繁多,如果不进行明确的分工,就会造成很多人管一个部分,其他的部分出现没人管的现象,这就会给油田的治安增添了漏洞。因此,对每部分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人负责自己的一块地方,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并且成立一个小组,时刻汇报自己所管辖区域的情况。时刻对治安的工作进行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开会进行探讨,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现实的状况,制定出最佳的方案,并时刻汲取他们的意见,将治理工作做到最好,为创建安全的油田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 加强综合治理的宣传,提升全员的积极性
治安的管理工作是目前首要的任务,而全员高度重视治理的工作是维护油田安全的保障。因此,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提升对治理工作的重视。首先可以运用运用网络,宣传,电视等方式进行宣传,现在网络传播的速度非常的迅速,可以大量的将治理的讯息传达给人们;同时员工们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治安的工作进行宣传,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全,qq空间以及微博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在网上进行治理工作传播的效果更佳的明显[1]。
(四) 建立全方面的管理制度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员工长久的松散是造成治安出现问题的直接的因素,必须时刻加紧工作,建立全面的体系,可以定期的进行员工考核,将出现事故时,所做的事情进行演练,同时对各个部门也要进行考核,值班人员等都要进行盘查;对员工对法律的知识进行考查,以及进行员工对治安的了解进行评判。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对员工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油田的员工必须具有无私,不求回报以及任劳任怨,对工作脚踏实地的精神。因此,在油田的治理上必须让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样才会增加治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将是油田治安管理的重要保障。
(五) 通过学习,加强人群队伍的建设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时期,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令治安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由于人们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开发新的软件,所以在治理的方法上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因此人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学习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学到的知识为治理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方案,将治理工作做到最好。只有在拥有优良的作风的影响下,才可以确保治理工作的稳定,才会形成一个全面的管理体系[2]。
(六) 采用优良的方案,确保治理工作取得进步
治安是需要油田的员工的共同维护,但是最佳的方案却是重中之重;必须针对油田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最终政府通过开会选取最佳的方案;油田员工无论多么优秀,没有好的治理方案,一味的蛮干,最终将事倍功半;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油田的存在危机进行整理分析,为治理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3]。
结论
虽然我国的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在经济上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但政府也有疏于管理的盲角,治安也因此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尤其吸引眼球的石油资源,并且开采石油的地方偏远,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治安的难度,因此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健全和完善治安体系和加强员工的文化素质是首要任务,并且将治理的盲点充分的考虑进去,在经过各部门领导的探讨和协调,找出存在阻碍治理工作的困难,将问题及时的解决,推动石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刘西(1989-),女,贵州盘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李佳孝(1949-),男,四川宣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3-02
一、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概况
1.研究文献的分布
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文献颇多,笔者于2012年9月1日在CNKI上,对2008~2012年有关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期刊论文进行查询,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大学生作弊”为检索词,共有期刊文献472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校作弊”为检索词,有165篇。检索结果按年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2011年后,更是出现了研究的热潮,这与教育部更加重视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下发有关制止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法规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相关性原则,从中选取3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把握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2.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视角大多为教育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和管理学视角。如《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一文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张春娟、卢愿清的文章《“坦然”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则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浅谈大学生作弊与高校考试改革》是从教育管理改革的视角研究应对措施。另外,周海涛、蓝石的《中美大学生对作弊态度和看法的比较分析》还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来讨论高校大学生作弊。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为主,其中使用问卷调查、进行量化研究的有12篇,其余18篇论文都是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质化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研究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考试作弊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考试作弊队伍不断扩大,用考试作弊的方式以求得好成绩是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1]二是考试作弊手段隐性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现阶段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主要有打小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雇佣“”替考等多种方式。[2]三是考试作弊环节渗透性不断增强,以及考试作弊监督呈现放松的趋势。[3]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多部法令来遏制考试作弊,但是考试作弊行为仍然层出不穷。[4]四是大学生不同的年级、专业、性别,考试作弊的频率也会不同,[5]特别是对待考试作弊的观念发生转变,由原来认为作弊可耻到现在能够接受,这是极其危险的。
2.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研究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考试作弊对高校教学管理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一是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影响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不能根据考试发现的问题改进教学,学校不能根据评价结论监控教育质量,从而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6]二是考试作弊违背教育公平,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考试作弊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社会诚信建设。
3.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
(1)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是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大部分学者认为,一些不正当心理是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考试作弊这种不良行为,是众多的心理原因作用的结果。”[7]如投机心理、侥幸心理等。“有些学生成绩本来很优秀,但是看到周围同学通过考试作弊超过自己,心理极其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在考试时也进行作弊。”[8]无论大学生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受到不平衡心理等的影响,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心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原因。《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等6篇论文的作者都认为,由于社会欺骗、造假行为等不良风气四处蔓延,使大学生诚信观念也受到社会大环境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投机钻营、贪污受贿相比,根本就理所当然。此外,还有学者提到“基于青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大学生考试作弊不是先天所赋,很可能是后天的环境氛围在青年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没有获得较好的影响所致。”[9]所以,社会的不良风气对考试作弊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研究
(1)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荣辱感和诚信观念。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措施。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失范行为。加强诚信教育,一是要“把诚信当作一种信仰,加大诚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比重,并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让整个社会都重视诚信教育,都来开展诚信教育。这样,长时期量的积累就一定能达到我们所需求的质的改变。”[9]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平时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三是要发挥我国诚信教育的传统优势。卢愿清、侯晓晖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强项与优势。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资源,让其在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10]
(2)转变考试观念,改革高校考试制度。转变考试观念,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一是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考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发现教学活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因此学者们特别强调要科学解释分数,淡化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考评中的比重。二是要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就要确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导向功能,改变当前考试内容多为记忆知识能力考察的倾向,使考试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11]三是要创新考试方式,提倡考评方法多元化。除了笔试外,可以采用讨论、答辩、操作性测验等方式。如《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中都提到过。
三、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尽管五年来,在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对考试作弊的理论研究、追问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对考试作弊进行系统治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是要寻求治理考试作弊的理论支撑。现有的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文章比较少,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主要是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原因、对策的研究,即使个别文章涉及到理论问题,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本身的介绍,没有将这些先进理论与我国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得目前的研究理论高度不够。二是要挖掘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已有研究大多只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表面原因,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等,缺乏对大学生作弊的深层次追问。正是由于对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不够,才使得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治理成效甚微。三是要探讨考试作弊的系统治理策略。已有的关于高校大学生作弊对策的研究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某一个侧面来探讨应对策略,缺乏对考试作弊的系统思考;其次提出的对策太过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加强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去挖掘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认识综合治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规律,探索建立“教育—监督—惩处”为一体的治理机制,通过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增强治理效果,逐步消除到最终根治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2]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牛欣欣,桑艳艳.管理视觉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4]杨帆,王健,尹景玉.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5]王嘉毅,卫士军,邵青山.西部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6]李金苹,苗一梅,廖常规.大学生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
[7]汤小红,孙银莲,邓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8]胡胜良.如何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大学生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对国情、民情、社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坚定信仰、明确目标,成为新一代合格的大学生。但是,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空洞,仅仅为了上级的检查需要,最后成了简单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说几句空话,与其说是社会实践,不如说是公费旅游,社会实践教学成了应付上级的“例行公事”。
1.2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深度。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深刻性、持续发展性明显不足,重复性、模仿性、浅层性的现象大量存在。
1.3社会实践教学功利性强。社会实践教学需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和大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教学时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过于注重、追求包装和宣传,忘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宗旨,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主旨和意义。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认识上存在偏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的压力。因此,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时,片面强调培养专门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摆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2.2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诸多理念还比较落后,直接导致在机制保证和建设上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领导管理机构的多头领导、多重管理,最终导致管理混乱、无序、效率相对低下。二是缺乏长期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和计划。三是社会实践教学经费时多时少,从制度上缺乏长期、可靠保障。四是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3模式上乏创新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多年不变,缺乏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缺乏对社会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知。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进的几点对策
3.1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地位的认识
高校各级领导要切实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从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国家和民族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来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坚持把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各级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始终坚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既严格又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定期培训、交流制度,保证该支队伍始终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3.2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嵌入性治理: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路径探析——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为视角
英国公共服务类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灾害治理:政府与公益组织的良性互动
组织平台创新与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以宁波市江东区“社区网络发言人”建设个案为例
社会服务购买延续机制的中国语境
公司型地方政府的运作过程及其特征
科学发展观意涵:基于政府决策维度的认知
网络反腐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设
双向同构:缩小三大差距的政情话语机制
论涉法涉诉的传统法律文化困局
行政规划的法律内涵研究
行政指导的程序规范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为例
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民间规则认同模式研究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与应对
房地产调控的难点误区及对策
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应急群决策:“情景—权变”范式
公共权力理性建构的逻辑进路
高可靠性应急管理政府:借鉴与构建
网络监督的兴起与政府行为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与职场生态优化探析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败终端机制——以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为起点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哲学底蕴论析——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解释视角
房价失控与政府公共管理的矫治
探析应急管理理论的跨域治理网络模式——“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研讨会观点之启示
论权威主义的功能与发展前景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
中国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实践的价值取向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现实基础、种类及立法控制
公私合作行为的行政法实证分析——以“治安承包”为中心考察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困境及其纾解
论专业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的空间及特殊性探讨
欠发达地区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探讨
背景下公共财政的本质
论公共事务治理的二元对立特征及其缺陷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误区与实践策略
公共管理学中必须厘清的几个概念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我国“大部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行政学院行政咨询职能的分析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环境建设
区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下的政治参与和沟通
行政区划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公权异化再思考——基于古典社会契约理论的阐释模式
公民监督:监督权利和监督权力的会通
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刍议
论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
关于增强行政复议公正性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