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09:55: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50-03
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评估外界机遇和制约因素,制订和修正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和行动方案,选择和调整职业发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准备阶段,培养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影响。本文就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高职生在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中,难以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更易体验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另外,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导致高职生社会定位困难,高职生“弱势文凭”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研究。高职生在SCL-90的统计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各个因子上均高于全国常模(P
2.高职生就业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就业有压力的占到84.55%,感到焦虑紧张的占76.25%,抑郁的占4.58%,恐惧的占6.58%。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未来超出实际情况的无名担忧和紧张,挫折承受能力差,稍有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便易急躁,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抑郁心理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面对就业压力时觉得前途渺茫,难以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恐惧表现为,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逃避现实,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情绪状态上,年级的主效应极显著。在焦虑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在抑郁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各种负面情绪积压,对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其大学期间和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择业就业,都会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
1.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学时期,在职业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主观探索不足,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在树立个人信念和发展方向的大学时期,经历较长时间的摸索,是可以理解的,这点和普通高校生并无差异。
2.从生源来看,中小学评价体系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而高职生多数在中学时期就成绩中低,难免影响自我评价,而自信心不足会导致其发展的主观动力不足。
3.高职生多数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就读了目前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才能投入到现实的努力中。
4.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誉,对高职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误解,这使高职生充满了自卑感,在身份上不能认同自己,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2]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更应健全其心智发展,使其不仅掌握其专业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更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其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充分认识自我的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自我与职业、就业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三、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善与人处、情绪乐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职业规划能力体现在,正确评估自身劣势和社会职业环境,制定出符合现状的追求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使自己从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之中。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在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它需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尽快适应社会生活。[4]
职业规划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和了解社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正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职业发展的探索进程中。
四、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操作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文件[5]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分为以下六部分展开: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
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教育,力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方案,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健康、负责任以及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非常强调其经验课程属性,认为态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和每个学生的成长挂钩,多设计一些学生必须投入的活动环节,通过专题讨论、团队协作、辩论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2.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成为大部分学生得以形成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历练,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开拓创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3.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指导渠道。学校负责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期间带队老师等,经常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如BBS、QQ聊天、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交流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等,使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心理测试、个别辅导的方式,不仅要着眼于辅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更应加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是两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又是两项可以齐抓共管、相辅相成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研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心理现象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两个手段的共赢效应,同时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使这两项工作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齐头并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M].教育与职来,2005,(30).
[2]杨新惠.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⒈起步阶段――咨询为主,针对部分,问题取向
我校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开展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2000年至2005年五年的时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此阶段工作定位是以心理咨询为主的问题取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是从事毕业年级的心理咨询以及每学期请专家为学生和教师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由于当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而言是新鲜事物,没有可以借鉴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再加上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是兼职且没有心理学背景,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初三、高三年级学生身上。所以,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全面性,显得比较被动。
2.发展阶段――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发展取向
针对起步阶段的问题,我们调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2006年至2008年两年的时间,学校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作为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由专人负责制定教育政策。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家长,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1)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个别辅导提供了温馨的场所。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教师、家长的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2)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学业与升学适应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等进行专题辅导。
(3)高一年级开设心理活动选修课。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
(4)针对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中的需求,不定期为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文明、和睦、温暖的家庭。父母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为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举办家长心理讲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发展学生心理社团,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2006年10月,我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心馨社。心馨社的任务是: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繁荣校园文化等。
(6)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促进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我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文化周安排了家长讲座、学生讲座、校园广播、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快乐大搜集”、“微笑校园”、观看心理电影、现场心理测试、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壁报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达到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此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质的飞跃,面向多数学生,兼顾学生家长,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生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但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相对分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脱节。心理教师即使可以进入各科课堂,但从能力和资历上来讲,无法为各科教师提供学科心理渗透的指导性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主线、无重点。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对象,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这才是治本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问题教师与问题家长的问题方法,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愉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离不开教师职业的幸福。
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校承担了朝阳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方法与途径的校本实践研究》工作,本课题由我策划并主持,我校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提供物质与行政支持,北京市教科院德育中心的心理专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从申报课题开始即标志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深入阶段――科研导向,以点带面,凝炼特色。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教师心理工作室”硬件建设研究
“心理咨询室”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两个办公室――“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和“教师心理工作室”。
2.教师心理支持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1)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2)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3)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包括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内容依我校教师需求来定)和团体体验活动训练。其中人际关系“我说你剪”的团体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帮助班主任将此活动应用于主题班会,提高了班会活动的实效。
(4)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比如年级组、教研组、行政组)。
3.校本教师心理支持的制度建设
确保本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已成立研究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相关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另外,我们还将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聘请北京市的专家定期为研究进展进行评价与鉴定,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
1.具体研究方案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我校“教师心理工作室”。工作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在每次精心设计的专题活动中进行体验,有所感悟、学有所得,促进心灵的成长。开展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帮助我校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讨论如何开发“问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设计了如何建立学习心向的教学策略等专题活动。
2.工作目标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建设“教师心理工作室”为主线,以点带面建设一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和中层干部组成的兼职心理骨干队伍,从而更科学、更规范、更深入地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回顾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开始针对个别学生到面向全体;从个案咨询到团体辅导;从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到渗透到教育教学及教师发展中;从单一的矫治型辅导逐步过渡到集体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化辅导。学校倡导“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挖掘全体师生心理潜能的心理辅导模式”,以达到形成我校“每位教师都是阳光教师,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创造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3.我个人的三点体会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而是应该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把这个理念灌输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应把视角对准问题,而应该关注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
(3)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活动”中体验幸福,在“研究”创造幸福。(稿件编号:091222007)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区域研修推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建设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1.
[2]王宏方. 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12):22~24.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20~23.
[4]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测定,通过对其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一定的爱好、兴趣、特征、个性等来不断加深对自我认识了解,从而对自己未来的道理进行设计、实施。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特征及状况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心理教课教育一般包括对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认识和客观自我评价、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等。
(2)学生心理特征: ①焦虑心理。面对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一部分刚步入高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认识和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明确,对加强改进自我学习的意识还清晰,出现了焦虑和紧张感,甚至是无所适从,没有目标和动力。 ②自卑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未能考入正式的本科院校,从而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差,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波动,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和农村,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父母辛苦劳动赚的,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炫耀性的高消费,使得这些贫困学生产生了自卑感。 ③迷茫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经历少,精力足,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有时候还不得当,存在着片面化和误区。在看待问题上,存在着富有幻想和理想化,阅历少,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从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状态。 ④交往困惑。由于有的学生自身存在孤僻性格,不愿想和别人交往,不想把自己心声与别人表达,还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在交往和沟通上存在困惑和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加强了适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许多心理异常问题存在,比如胆怯、焦虑、逆反、功利、自私等问题,同时在大学生当中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利益、追星族,攀比风气盛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必须要以合理的健康积极的心理教育加以改正,加强身体素质,加强认知、感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掌握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锻炼,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和满足感。
2、实现了自我减压和自我挑战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有些面对压力出现了躲避、逃脱,不愿意面对等复杂的心理情绪,有的出现了积极偏激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常发展,对正确的认识和适应职业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自我调节和必要的放松锻炼,通过一些心理健康调节法,比如:呼吸训练、视觉化训练、放松神经锻炼等来不断调节和适应性管理。
3、强化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能够发挥个人专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对不断加强心理承受、承担,不断突破自我,通过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个性来助推发展。首先,强化了个人的理想志向。志向反映了个人的情趣、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管理首先就是要突出理想志向。其次,强化了职业路径的选择。我想往哪条职业生涯路线发展?是在心理适应基础上来实现的职业路线思考,通过心理不断训练来做出科学的路径。最后,强化了职业规划的计划和实践措施。在确定职业路径之后,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心理教育培训来实践工作、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措施来做具体的计划和明确的路径。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指导大学生增强职业发展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学生了解和适应职业环境,提高在职业环境里的自我认识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状况了解能力,把自己所学专长应用到职业管理当中,达到学以致用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会存在不解和困惑,这就需要专门的辅导教师进行专们指导,通过一些团体训练、交谈、专门软件辅导,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等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对大学生开展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测试,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了解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手段和目的。
3、强化职业培养的锻炼,增强适应职业的信念和勇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83-03
学业规划是一种新的人才成长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可以准确引导学生明确成才目标,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了解就业形势,促进其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张莹对部分本、专科学校学生进行了学业规划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学生认为实施学业规划有利于明确学习目的、提高综合素质,但缺乏学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即使开展也不够重视。尤其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软硬件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导致学业规划教育的实施进度缓慢。因此,笔者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实施,探索实施学业规划教育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学业规划教育的操作性,并在学业规划教育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
夯实学业规划基础
学业规划是求学者在对自身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确定其人生阶段性的事业(职业)目标、确定学业路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制定学业规划的必要前提是:学业规划认知、自我认知、环境认知。
学业规划认知 郑昌辉等人曾对高职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50%的学生从来没听说过学业规划,或者不了解学业规划的涵义;15%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与就业相联系;55.8%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对自身没有任何影响,认为职业规划才会影响就业。据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通过介绍典型案例、社会调查结果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高职阶段进行学业规划的意义:(1)有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新生活。在普遍存在的“大一迷茫期”中,学生若能客观分析个人兴趣与潜能、树立现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将会比较顺利地渡过适应期,以最短的时间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行动方向。(2)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招聘单位十分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业规划正确处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学业争先的同时完善人格、修养品德、培养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有利于学业深造。高职学生若准备升学,必须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只有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研究问题、探求理论前沿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取继续深入学习的机会。(4)有利于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对接。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若能按照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对学业进行统筹安排,把未来的职业选择纳入学业规划中,学其所爱、学其所长、学以致用,将会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产生制定学业规划的需求后,可进一步介绍“目标设定的原则”、“SWOT分析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制定学业规划的维度、方法和步骤。学生初步制定学业规划后,可通过“今日清单”、“本周任务”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业规划目标细化分解并与当前任务相联系,指导学生制定具体、限时、可量的学业规划。
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是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基础上调控自我,完善人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系统获得关于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方法和策略,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和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教师可通过开展“自我知觉窗”、“理想我、现实我、镜像我的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角度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厘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成为那样的人”等问题,为学生制定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学业规划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可结合案例分析、行为训练等方式协助学生着意培养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优良品质,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水平,从而坚定地执行学业规划、实现理想目标。
环境认知 目前,我国民众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还存在偏差,很多学生是以“无可奈何”、“得过且过”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对自身和学校的悲观情绪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动力。另外,学生都希望所学专业能与个人需要相吻合,在入学前对学校、专业进行了种种想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部分学生感到想象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因此情绪低落、不安心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分若干主题帮助学生对环境形成全面、客观、积极的认知:(1)结合“情绪调控”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情绪产生的机制——事件评价情绪,即情绪的产生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鼓励学生理性认识现实,开阔心胸、减少烦恼、积极行动。(2)结合“学习适应”主题向学生讲解高职院校学习的特点——自主性、专业性、选择性、多途性和探索性,帮助学生认清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在外松内紧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在学业完成、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鼓励学生积极转换角色、明确定位,有所侧重地进行自我设计。(3)结合“能力发展”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优化能力结构的重点——专业需要,协助学生判断能力要素中哪些是必备的、哪些是需要精通的、哪些是当前急需的、哪些是可以长远培养的,指导学生制定适应社会需要又独具特色的学业规划。(4)结合“就业准备”主题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区别——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规范不同、社会权利不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时机体验职业角色,缩小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调整学业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入,
抓实学业规划载体
高职学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升学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相结合,根据学业阶段分层次开展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年级学生的活动围绕“引导适应”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适应高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帮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心理现象,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或学习深造的发展方向,初步制定学业规划。
二年级学生的活动围绕“巩固定型”开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担任干部等实践活动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当前学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不断完善人格;帮助学生根据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调整学业规划。
三年级学生的活动围绕“总结优化”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顶岗等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指导学生客观评估学业规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职业发展目标,设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包括:利用广播、心理网站等媒体营造舆论氛围,增进学生对“学业—就业”心理知识的了解;提供标准化量表指导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素质特点,为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提供依据;组织专家报告、知名校友交流、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行业发展的趋势,增强其学业规划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依托心理社团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可开拓高职学生自我认知与环境认知的视野,使学业规划处于“制定—评估—反馈—调整”动态变化的良性循环中,又可在实践中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介入,
落实学业规划行动
学业规划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执行力。书面制定的规划无论多么周密,若不付诸行动,目标终将只是梦想。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有学业规划的高职学生也不是都能实现既定的学业目标,他们或者将规划束之高阁,或者在执行中虎头蛇尾,处于有规划却不实施或实施不持久的境况,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介入,帮助学生化言语为行动。
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强化执行。高职学生有“规”不“动”或者有“规”怠“动”的原因之一是对学业规划的执行缺少强化。强化学业规划执行就是求学者在执行学业规划前充分运用想象,详细罗列出完成学业规划的益处,从而形成积极的心态,增强执行规划的动力,进而产生足够的执行力,确保学业规划顺利完成。这一环节可以借助团体心理辅导实施,例如,班级定期开展以“目标决定方向、 努力改变未来”、“我的未来我做主”等为主题的心理辅导式班会,提供时机让学生充分畅想完成学业的前景,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保持乐观情绪、优化意志品质、和谐人际关系等为重点,化解学生心理困惑、强化学业规划执行,形成有“规”必有所“动”的团体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式班会开展“大家齐鼓掌”、“红色轰炸”等活动,对完成了阶段目标的学生予以精神奖励,激发、带动学生执行学业规划的积极性。
二是个体心理辅导的对症下药。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每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人生的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业务技能操练、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择业深造准备、交友恋爱等,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影响着学业规划的贯彻执行。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之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例如,自我意识扭曲、学习挫折、人际关系紧张、职业选择迷茫等。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节认知、调控情绪、调整行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较低,目前尚处于现状分析和理论探索阶段。学生的学业规划不足,对学校意味着教育投入增加、教育产出减少,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学生意味着物质投入加重、心理负担加剧,人生职业发展效率降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提高教育收益,也有利于高职学生增强心理素质,科学规划学业,用较少的“能源消耗”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恒亮.学业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周西安,王立军.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育探索,2012(4):83-86.
[5]郑昌辉,张景书.浅析高职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0):170-172.
[6]王珊.试论大学生学业规划现状及开展学业规划的主要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232-233.
[7]张志敏,王晓庆,李睿.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业指导三位共生教育模式的构建——基于学业困难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77-79.
[8]张晓霞.大学生学业规划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90-93,97.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wwW.133229.CoM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瑞瑞、左占、张波.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 钱益民.借鉴日本做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j ].现代阅读,2010,11
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是针对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高中学生的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关注学生毕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生活中各种角色的统合。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的目标相吻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适宜人生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在接受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继而影响着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学生身上相互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各种科目争相挤占课时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将人生规划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构建一套与人生规划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现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其实,不少教育专家对人生规划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很少有学者和学校从实践层面提供策略和经验的总结。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的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策略
1.基于心理测量的自我认识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认识到自己将要扮演的各种人生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从而科学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涯准备。
这里说的自我认识不是简单的反思式直觉,而是基于心理测量的系统认知,其基本途径有心理量表测评和问卷调查。
(1)心理测评
利用科学的心理测试问卷了解个人职业兴趣倾向和个性特征,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科学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力支撑。我校于09年在学校计算机中心安装一套《学校心理测评系统》,组织三个年级学生作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卡特尔十六种个性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为学生科学规划人生提供有力支持。过去,学生很少从人生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感受也很深。
一位成长班学生利用测试结果结合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为自己作人生规划:
我的物理性质(心理测量结果):
职业兴趣调查问卷,最感兴趣的职业依次为:
①记录及一般书记工作;②服务业:公共服务;③音乐性;④文书销售:技术工作。
自我分析小结:性格外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真负责不随波逐流的作风是我的优势,但做事似乎总是马虎了点。学习成绩被工作业绩所掩盖不知是喜是忧?
职业定位:心理咨询师
(2)问卷调查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对人生规划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并根据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和辅导,我们设计了《学生人生规划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的人生规划现状进行调查,从职业发展规划、学业发展规划和身心生活规划三大方面开展。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高中生普遍对自己的将来较为茫然,部分学生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认识不足,准备不足,且人生规划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在学业规划上,规划愿望较强,但行动力弱,高三年级学生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学生,而在各个年级中,特色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在心理健康、时间规划和社会实践方面均有待增强,且普通班学生明显强于特色班与重点班学生,高三年级明显强于高一年级学生。
2.基于心理辅导的教育引导
(1)人生规划课程中的教育引导
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融入普通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不仅能提高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其学习动力,更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也丰富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心理教师根据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契合点,将人生规划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研究课程的实施。设定以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生命展现为课程设计理念,以回答“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怎样达到那里”为主要目标,围绕主要目标分别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建构学生完整人格,以有效适应社会,最终实现其自我价值,展现生命光彩。
人生规划教育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和活动方案。如高一年级,应注重学校适应、学习辅导、休闲辅导和生涯探索;高二年级,应注重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职业规划辅导等;高三年级,应注重考前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这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生规划为核心,辅以情绪、人际、学习等方面的辅导,促进学生整体生涯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首先依据高中生发展的心理特点,给他们相应的指引,同时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学会探索、学会规划、学会自我发展。
(2)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引导
学生通过预约与指导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就自己困惑的问题与指导老师沟通,从而进一步细化自己的未来规划及发展目标。
两位高一学生在上完人生规划的心理健康课后找到心理老师,咨询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今后要做什么,可是上了您的课后,我才知道现在考虑已经不早了。但是这几天,我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自己以后适合做些什么……”接下去,心理老师通过了解她们的家庭成长环境,个人兴趣等做出大致可行的发展路线图,并布置作业搜集大学专业、职业等信息。
3.基于心理社团的成长设计
学生社团是校园中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主要力量。它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并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社团生活中体验、感悟并接受身与心的教育。我校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开展了各行各业的实践体验活动:
(1)自我追寻——规划书大赛
通过高中生人生规划书大赛,年轻的学生们纷纷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并通过文字或利用电脑把它们记录绘制下来。学生在客观分析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基础上给自己一个初步的人生定位,并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际情况作评估调整,最后总结评价。
高二(2)班彭同学在规划书上写到:“只有有计划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也有学生在写完规划书后感到“压力、兴奋与冲动”,并立志把三种感觉在心中化为动力源泉。
(2)目标引领——成长导师引领
仅仅利用校内资源,放弃校外大量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我校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专家资源,聘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开设规划讲座。让更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生思想进入更为宽广的社会领域。用不同主题为同学们多方面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信息。
(3)体察环境——职业体验
学校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任务:组成小组、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优秀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能力,自己想成为以及能成为怎样的人,对高中有何规划及如何实现自己的规划等。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开展主要职业的调查、学习(包括基本描述、工作条件、工资收入、发展前景等),还学习了职场礼仪,体验职业所需教育背景、职业发展道路、职业资源等。
汤同学在感言中写道:“我们要为直径1.2米的钢管做除锈、防腐工作。先用钢丝板刷除去钢管表层锈迹,再用8710涂料在钢管内外壁上涂层。” “这次的工厂工作经历让我们能更早的体验生活,步入社会,身体力行,知道劳动的光荣,汗水可贵。觉得自己不枉此行。”
三、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初步设计高中生活,确定自己的优势学科(文、理)、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学会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生活管理,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或者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每天早读时,学生都要进行一天的规划;下午放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天规划的评价和反思;周末作业的内容和数量也由学生自己提出,由导师帮助调整;课堂上,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规划指导。在日常性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
1.在课程设计理念的引领下,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主要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围绕这三方面问题来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
(1)我是谁?即自我觉察。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良好的品德、价值观。
(2)我要去哪?即生涯觉察。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的世界以及各项工作的信息,认识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根据自身特点找到自我定位。
(3)我怎样到达那里?即生涯规划。有意识培养学生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树立积极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规划及运用时间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为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做准备;建立正确的生涯态度;培养生涯决策的能力;掌握生涯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2.实现人生规划教育的途径是活动探索和体验学习,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生规划教育是主要途径之一。除课堂教学外,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还应探索其他多种途径,例如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视野;配合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教师对特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生涯辅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作出科学选择;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工矿企业,采访成功人士,假期职业体验等。让高中生在有规划的学校教育协助下,规划未来人生,拥有更宽广的未来,实现健康人生。
参考资料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Combined with Career Planning
YE Xiaolu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four major problems exist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noting tha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generate complex social factors and practical factors, and then presen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就业机会日趋紧张,用人单位在注重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规划。但是,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只凭单薄的文凭和常规的专业技能在求职竞争中屡屡碰壁。甚至有些高职毕业生将就业压力一味的消极埋怨高校扩招和社会结构失调,丧失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皆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高职院校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
据调查发现,由于多方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是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与校园活动中。但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达到全方位的效果,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早的系统引导学生开展对自己个人职业选择主观因素的分析。
2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普及,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高校必修课程范畴,因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大一公共必修课之一。但由于这门课程发展时间较短,框架不够清晰,使这门课开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并面临着重重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预防和干预为主,发展为辅,大部分内容都重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把课程教育引入了被动式防守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繁多,但效果甚微。如今说教式已不流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但一直都没有形成一种极具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较为提倡的体验式授课法,仍是停留在理论上居多,实际的教学手段呈现甚少。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方式依然陈旧,平时的考勤、作业加上期末的试卷测试或小论文,合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与其他课程无异,也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态,因此教学评估不能评估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真实情况,有失公正。
3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均属于心理学的分支,都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全人”的理解有着共同的看法。1909年,帕森斯第一次阐述了个人特质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的人之匹配理论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的职业。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潮的崛起,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诞生和发展。而在心理健康方面,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人的成长不是等心理疾病发生以后再进行矫正,而是要在教育中促进新一代人的健康发展。”大学正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逐渐向职业过度的准备与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促进了自我认识和外在职业环境的认识,也提高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自我意识的要求包括沟通能力、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激励-强化自信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有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适应、学习心理、意志品质、情绪健康、自我认识、人格健全、人际关系等。可见,两者内容的重合度较高。而且,之所以大学阶段为个人心理问题高发期,是因为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大部分学生陷入了目标缺失期。因此,为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让学生在入校之始就开始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自己是十分有必要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况且,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自我认识教育方面,能打通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三者间的任督二脉,很好地弥补当今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灌输这方面的缺陷。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使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更为系统有序,环环相扣,而且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具体,内容更贴近时代需求,更有利于当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熟。因此,构建一套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具可行性和必要性。
4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索
4.1 调整教学目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预防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以潜能开发与良好心理素质为培养目标,自我认识与自我规划相结合,人格健全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积极面对生活,乐于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品质。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停留在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阶段,而是持续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个人内环境建设的基础。
4.2 延伸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标准,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向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整合转变,将培养方向从心理健康的学生过渡向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未来职业人。因此,在心理适应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环境的心理适应过渡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再进一步过渡到求职与就业环境的心理适应;在学习心理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压力应对、考试焦虑调适过渡到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习惯养成,再进一步过渡到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等潜能开发与行为能力训练;在情绪健康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情绪问题的解决过渡到学习自我情绪的管理,再进一步过渡到对自我情商的开发;在人际关系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友谊与爱情的处理过渡到人际沟通技巧,再进一步过渡到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在自我认识和人格健全板块的教学中要从自卑心理与自恋心理的调适过渡到对自身气质、性格与兴趣的解读,再进一步过渡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的分析。
4.3 创新教学形式
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笔者一直尝试以心理游戏与课堂研讨相结合为主,再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其他方式为辅的特色体验式教学形式。每堂课都设计一个与本次课程目标相关且全体学生可参与的心理游戏,游戏结束后以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本次游戏的理解和感悟,最后经过教师统整与延伸,深化内涵,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在轻松氛围与主动参与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知识点。以人际关系板块中的沟通技巧内容为例,设计了“天使与主人”的心理游戏,每位学生将在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将自己的名字折叠投入一个盒子内,然后每位同学在盒子里抽取一个小纸条(如果抽到自己的名字将重抽),偷偷记住纸条上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这位同学的主人,自己就成为自己主人的天使。用一周的时间,天使要为主人默默的服务但不能被主人发现。在下一周课堂上,如果天使一直没被自己主人发现,但在谜底揭晓后,主人却想得起来自己的天使帮助过他,天使获胜;如果主人早已猜到自己的天使,则主人获胜。游戏结束后,全班开始讨论三个问题:(1)天使和主人获胜的技巧有哪些?(2)哪些天使和主人是你喜欢的?(3)在校园中,你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4)在职场中,你又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在一起后就形成了一套既贴近学生自身又容易实践的人际沟通技巧。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参与度高,而且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4 改进教学评估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以期末测试或者课后作业等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估方式,但为了增加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可以将阶段性评价作为一部分比例的成绩,如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一部分为自我分析,在课程初期完成,教师修改后学生可根据教师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正。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程度给予成绩,这种评估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对任务的理解,也能更好得达到任务效果。第二部分为学习规划,可在课程后期完成,教师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修改与给予成绩。第三部分为职业初期规划,可放在学生大二、大三时的就业指导课上继续完成。类似这类阶段性的教学评估方式将成为未来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评估手段。
4.5 增设课外咨询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是将重心放在学生心理疾病的排查与心理问题的咨询,未来应该增加发展性的咨询项目,比如学生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咨询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完善化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成为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层面的人格与意志的健全,心理健康以自我完善为导向,更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层面的自我意识觉醒,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职业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 张豫晋,姜琪.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2(1).
[3] 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7).
[4] 门瑞雪,李菲,范志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 刘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针对高职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高职人才,本文以班级为单位,利用“3+1”教育模式(3个阶梯+1条主线)系统开展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与实施一套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橹鞯迹?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体系应由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全体学生三部分共同参与组成,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地贯穿整个教学、学习、生活全过程,重点是预防与矫治心理问题,同时发掘学生个体潜能、积极实施危机干预。
二、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目标
助人自助,即: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目前各高校教师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作为高校一线教育者,必须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
三、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实施过程
1.“3”个阶梯教育全面铺开
高职院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学生适应阶段、学生全面发展阶段及学生实习就业升学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
(1)第一阶梯――大一时期
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如相比高中而言对高职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对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不适应、对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不适应等。与期望的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消极悲观,失落、自卑,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自豪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加强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渡过心理断乳期。要从生活、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分析、评价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了解自己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抛弃自卑与失落情绪,恢复自信,发展自我。这一阶段可以开展“大学那些事”、“朋辈教育”、“宿舍总动员”、“给3年后自己的一封信”之类活动:
[入学指南教育]:开学季,利用与大一学生的第一次正面接触的机会,以“大学那点事”作为初次班会题目,内容包括通知类问题、适应问题、安全问题、学生干部选举以及建章立制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洋溢浓浓家的味道的开场,让学生无论存在何种不幸在第一天的班会上都将获得温暖。或者,可以用一个短剧《假如三年可以重来》拉开整个大学规划教育的序幕。为引导他们认真规划大学学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朋辈教育]:通过开展朋辈教育发现学生特长、优势,引导学生们自主展开相互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活动成功经验、PPT等操作技巧,鼓励个人塑造自信的同时,升华集体归属感,进步整个集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被学习的师者。
[宿舍人际关系教育]:在大一阶段,开展宿舍总动员暨最“家”宿舍评选活动,以宿舍为单位,以宿舍成员的成长小短剧、PPT展示、才艺表演等表现形式,将室友友好相处的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通过评选“最家宿舍”,让同学们在回忆自己大学成长历程的同时感受到身边每一个人心灵的变化和成长,从而形成更加团结和谐的宿舍氛围,加强宿舍凝聚力,让宿舍完成由“集体公寓”到“家”的转变。
[感恩教育]:开展“给3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活动,通过写一封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所有畅想、满载精神寄托的一封信,等待三年后的重逢。唤起大家珍惜时间、找准自己的未来方向,找到自己的动力,见证成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
(2)第二阶梯――大二时期
经过了适应期,大部分学生开始积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工作、活动中,这一阶段会出现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完善自己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年级学生普遍焦虑、迷茫。由于逐步熟悉适应学习环境,失去新鲜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倍感寂寞与无聊,而当面对理论知识较深、学科职能性最强的专业课时,学习进度一时难以跟上,又极易产生焦虑心理,一旦挂科,更容易感到迷茫,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一阶段可以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情绪控制、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活动。比如职业发展规划(专业教育)、情绪控制主题班会、恋爱、人际关系团队辅导、给父母的一封信、一个电话等。比如通过电话连线说出“爸妈,我爱你,您辛苦了”,为父母写一封信,走近父母,懂得感恩,让学生树立理想,承担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焕发生命意识,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在回忆和感动中健全人格。
(3)第三阶梯――大三时期
毕业季,在面临实习、就业、升学的重大抉择时,学生常会出现自卑、逃避、依赖、焦虑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要加强就业和升学指导,帮助学生正视问题,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大,容易放纵自己。在面对就业难、工作岗位选择面窄等情况下,他们容易变成愤青,产生愤恨、不满和失望心理,于是可能导致精神空虚、缺乏激情、低层次需求旺盛,于是睡懒觉、沉酒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网络消遣方式;少数学生借聚众赌博、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满,迟到、旷课更是家常便饭。追求。这一阶段可以开展就业指导、毕业心理疏导、焦虑等方面的活动。
2.“1”条主线关注贯串始终
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且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特别是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危机预防等多方面工作需要专家的研究和引领,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其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省市和地区创造性地统合行政和学术两股力量,建立了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如广东省成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上海市教委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学校心理咨询培训师进行职业化培训,依托上海市人事局下设的职业能力考试院,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的评选,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实践证明,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业务指导(主办)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适合中国国情,效果是好的,值得广泛推广。
二、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与其他途径相比,体现出更加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更为有效和直接。因此,应在进一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不同年龄分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教材标准。目前此项工作各地已有一定探索,但还未形成公认的成熟经验,应作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教育,包括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游戏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这些内容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课时,同时注意到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应以活动为主,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和重要阵地,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主导途径,它既要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又要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和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例如,天津、成都等多地就已经出台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使用管理规范,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等比较完整、功能健全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下一步工作应进一步对心理辅导室工作标准等加以规范。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教研制度
按照《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逐步配齐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教师配比,可参照福建省的要求,每年学校按照1:1000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如广东省自2008年开始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个别辅导的专门人员,应切实通过有计划的轮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学校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推动者,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应切实在校长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教师,他们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切实在班主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培训内容。
其他科任教师通过各门学科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广东省、天津市等通过培养督导型的专业心理教师(A级)、骨干型的专兼职心理教师(B级)和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的兼职心理辅导员(C级),整体加强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福建省实施了“十、百、千、万”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培训工程,即培养10名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科培训带头人;100名以上既能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又能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型教师;1000名以上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0000名以上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兼职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制度势在必行。如天津市河西区将全区中小学按地域划分为10个学片,确定10所示范校为学片中心校。学片中心校设定专人,负责定期召集学片内其他学校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就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就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观摩交流,做到教研活动常规化,教研内容专题化,教研形式多样化。同时,要求各校打破校际界限,将本校的心理健康、设备、设施、自己聘请的专家报告等资源,定期向学片内其他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开放,解决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可见,各地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四、建立科研引领机制和专项督导检查
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强的工作,其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典型经验的示范总结与督导等多方面,都需要专业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
广东、福建、成都等省市成立了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当地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编写相关教材,开展教师培训;上海市教委委托专业协会开展示范校评选;多地依托专业科研机构,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重大问题开展教育实验,引领发展方向。《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对地方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省市和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检查多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实施,根据《纲要》的要求,今后此项工作的督导应由专门督导机构负责实施,专门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专项督导,以确保督导不走过程,切实发挥督导、检查、评价和促进工作的目的。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
家庭、社会教育全过程
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支持性途径,要求学校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市教委通过广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温馨教室”建设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四个方面。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创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表面。所谓的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举办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规性知识,导致学生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了解性不足。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健康中心多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咨询,进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人负责。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健康教育老师多是代课教师,对心理疏导工作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当前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实证性心理健康知识给予解答。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是经过短暂的训练和教育后就上岗,对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3.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实践中缺乏全面的教学系统,部分学校尽管设置了教学课程,但是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多数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度不足,尽管自身有相关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证性内容,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上课效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下将对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提升学校的重视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领导和管理,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科目之一,纳入到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中,在实践中设置相关机构,根据实际要求,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进而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职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差的现状,学校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担任教职工作,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让教职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监视的任职资格,只有具备和心理学相关学历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方可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已经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国务院才获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两次表述略有不同,尤其是中长期纲要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了明确认定,相信出台的中长期纲要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回顾本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笔者觉得还存在着不少差距。
一、从无到有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规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出多年,但跟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相比,本地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等地方政策性的规划还比较滞后,跟国家纲要出台比大概是晚了近十年,这一方面跟心理科学基础性研究滞后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等"兄弟版块"比较起来,显得"不着急"。虽然姗姗来迟,但终归是"有"了,总比"无"强。2002年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及组织实施的九条指导意见。指导纲要的出台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航船启了"锚"。下一个层面就是管理落实了,按程序,地方应该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再出台实施意见和细则,并部署实施,可惜的是这样的起航仪式后,并没有出现"万舸争流"的局面,不少基层的教育部门并没有在实施指导纲要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有的只是在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面提及了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更多更好的具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对学校来说,由于没有更具操作性的要求,虽然面对现实中的"刚性需求",但没有督导部门的"科学评估指标"要求,也不太乐于在这方面花费精力。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几乎被湮灭了。这样的状况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也是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现状不相符的,必须加大力度做好组织规划和操作实施,把工作做到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在基层生根发芽抽枝长叶,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真正结出"善果"。
二、从小到大的问题。
首先是试点单位数量上由小到大问题。可喜的是,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纲要要求,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我们的一些具备初步条件的学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懈探索。高等教育如南京晓庄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扎实有力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有的高校还建立了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等教育如江苏省盱眙中学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毕竟是有了"点"的"星火",只要各级教育部门能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积极重视,稳步实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笔者认为除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数量上,还要在从业教育者队伍规模、被教育者的覆盖范围上都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延伸,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应有的育人位置,真正实现心理育人的价值。
其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年龄发展层面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上需要扩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最早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校心理教育,刚开始时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而出现伤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而后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逐渐增多,其社会危害性逐渐加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从大学生扩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尽管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这个时期及后来的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即强调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注重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却忽视了更应该受到教育关注的大多数人,他们更应该在心理素质提高、潜能开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格方面得到普遍教育。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除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之外,还要注意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知识和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健康的心理品质源泉,让学生从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方法上要注意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环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由浅入深的问题
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得到普遍开展,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尚没得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的学校,大多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结构和稳定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基本处在探索阶段,大面积推广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不成熟绝对不能成为可以放弃或漠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借口,而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大胆地加入探索者行列,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