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09:55: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能源危机的实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研究经济学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最使我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市场的有效性。随着对经济变化认识的深化,我在这方面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就是反复论证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从反面来说,它否定了许多自认为聪明的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涉,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设想。
如何捍卫市场经济?就是要不断地说明市场的有效性,用经济活动的逻辑去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举一个最近热议中的例子。房价过高,大家买不起,怎么办?没有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会说,依靠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能解决普通人买房的问题。但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却正是这些市场之外的手段。普通人的想法是,由于市场行为才把房价抬得这么高,如果继续靠市场,而不靠政府的力量纠正一下,大家怎能买得起房?比较这两种看法,就可以知道经济学的用处在哪里。
什么是市场?我认为就是人的自由活动(在经济方面)。人是理性的。不会做愚蠢的事,这是市场有效的根本原因。市场的特征是交换。交换提升了物的用场,也增加了人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就是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交换生财的原因也在于此。交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所以生财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两个人所同意的交换,必定对两个人都有利,因此必有财富的产生,
交换不是零和游戏,它有净的产出。这和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等价交换”正好相反。如果交换是等价的,为什么大家要忙着去交换?交换为什么有动力?物的价值取决于谁拥有它,以及时间,地点等条件。以香蕉为例,它在广州消费和在北京消费,其价值是不同的。在广州经常能吃到香蕉,在北京就相对较少一些。
反对市场自由交换的人认为,自由套造成冲突,纪律才能成就最优。不错,在战争中纪律无疑是必要的,但在经济活动中并非如此。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寻找最优的组合。和谁交换需要寻找,这就是拍卖和招标。有钱投什么项目。需要考察选择,也需要自由。干什么行业,哪些行业有发展前途,取决于很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条件。没有自由,统统按照一些死规定,肯定缺乏效率。
的确,太自由了会引起利益冲突。所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利己不可损人”。市场经济是一个双赢经济,也因此它具有非凡的财富创造力。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使人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干涉其自由的环境中,从而人人都得到最大的自由。但是这只有在消灭了特权的社会中才能真正做得到。我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也正在于此。
反对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理由是,市场具有盲目性。这个判断不错,市场确实有其盲目性。因为市场由许多独立的个人做经济决策,他们只能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来决策。由于信息不全面或不对称,决策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市场有自我纠错的功能,它能随时随地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08-03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助推器,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较好地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标。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也成为高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能竞赛的意义、竞赛模式与管理机制、专业技能竞赛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从全局的角度对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确立正确的职业技能竞赛价值观,为问题评判提供标准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于教育公益目标的
职业技能竞赛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促进职业技能竞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的价值观应以教育公益为目标,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提升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高职院校的共识。但因各省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其他因素,当前各院校的职业技能训练条件差距较大,水平参差不齐,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就是要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各地加大对职业技能培养的力度,全面提高各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2)推广先进的技术标准。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日新月异,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技能竞赛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推广先进的职业技术标准的重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3)维护公平与公正。公平与公正是任何竞赛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没有公平与公正,竞赛本身就失去了意义。维护公平与公正才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和斗志,推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4)促进交流与合作。因各种原因,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技能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看,发达地区的条件相对完备,而各省区内部重点建设院校的条件相对较好。举办技能竞赛,就是要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各院校相互学习和交流,推动院校合作,引导先进院校帮扶落后院校,促进职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主体动机及其影响
行为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行为与动机的关系密不可分,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动力,动机常常以内在、隐蔽的方式支配着行为。从管理角度看,分析研究个人和组织的动机可以更客观地分析个体或组织的行为,为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涉及主办机构、承办机构、参赛院校、技术支持企业等四种主体。各主体的动机不同导致其行为差异性,对技能竞赛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同的影响,甚至出现违背技能竞赛正常价值观的行为。现分述如下。
(一)主办机构的动机及其影响
目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主办机构较多,从全国竞赛项目上看,主办机构包括国务院各部委(以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为主)及国家各部委下设机构(主要指各类专业建设委员会)、全国性协会、校企合作机构(指竞赛技术与设备开发商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等,因其动机不同,导致主办竞赛的水平和成效差异也较大。
国务院各部委及下设机构举办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来引导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由于主办方动机纯正、高度重视,花费了较大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研究论证,在竞赛组织、竞赛项目与内容设计、公平公开等各方面的管理也都较为规范,因此,此类竞赛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竞赛。
全国性协会举办竞赛的动机是多重的,既包括了教育公益的目的,如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又包括利己的目的,如扩大协会的影响力、获得一定的竞赛收益等。此类机构举办的比赛除了具有社会公益价值取向,还包括扩大主办机构影响力、扩大竞赛软硬件产品销售等市场价值导向动机;在管理上存在竞赛项目设计不够科学、组织不够严谨规范、公平性不足、借助竞赛来销售产品等方面的问题。
校企合作机构主办的竞赛具有显明的市场利益倾向,一般是由教育技术产品开发商组织开展,以购买了其产品的某所院校作为承办院校,校企联合邀请其他院校参加竞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竞赛平台来推广企业的软硬件产品。在强烈的市场利益导向下,此类竞赛内容设计上以开发商的产品性能为标准,很难做到科学设计和符合职业岗位标准,也很难在组织评审环节实现公平与公正。
(二)承办机构的动机及其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全国性竞赛,还是区域性竞赛,都是由指定的高职院校来承办。而言,承办院校具备较好的实训条件,为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一般要对竞赛项目进行预先的设计和测试,而这些试验和测试都是由承办院校来完成的。所以,承办院校在项目竞赛中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正因为如此,承办院校夺冠的压力也特别大。为保证优势地位,承办院校有排除其他竞赛单位获取竞赛内部信息的动机,一般不对外开展相应的开放培训业务。其结果导致竞赛的不公平性较为明显,使其他参赛单位对竞赛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团结、交流与合作,也不利于提高技能竞赛的整体水平。
(三)参赛院校的动机及其影响
参加竞赛,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为学校声誉而战的压力,其主要动机是获取好的名次。此外,还包括与其他竞赛院校学习交流的动机。竞赛之前,学校各级领导会给指导教师下达等次目标任务。完不成任务,会对指导教师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导向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短期行为,如只重视尖子生的培训,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培训指导参加竞赛的学生选手身上,未能使多数学生受益,违背了举办竞赛的初衷。
(四)技术支持企业的动机及其影响
技术支持企业参与技能竞赛的意义和作用 技术支持企业对技能竞赛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一,为竞赛带来行业技术标准。技术支持企业本身来自行业,作为技术研发和推广单位,掌握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对技术发展趋势敏感度高,代表行业技术的先进水平,能够指导技能竞赛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其二,为竞赛提供技术平台。技术支持企业为竞赛提供必要的程序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支持,使不同院校能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开展公平竞赛。其三,为竞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技术支持企业为扩大其影响力,会参与竞赛冠名等各种赞助活动,为竞赛活动提供经费支持。根据高职高专网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12年4月25日,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1个统筹赛项中,就有18个赛项已确定了合作企业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落实意向赞助经费约1000万元。
技术支持企业的动机对竞赛的影响 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技术支持企业参与技能竞赛的最终诉求。就具体动机而言,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开拓市场、增加产品销量;二是扩大影响、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公益项目。从总体上看,以前两种动机为主导,部分企业则是以增加产品销量为主要目标,将技能竞赛平台作为推销企业软硬设备的目标市场。
基于上述动机,同时为弥补获得竞赛技术支持资格而支付的成本,企业会想方设法通过竞赛项目增加产品销量。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种手段:一是不提供免费试用版软件或是在竞赛前很短的时间内提供免费试用,以迫使参赛院校购买产品;二是每年对竞赛项目进行部分调整,以促进新软件或硬件设备销售;三是提高竞赛专用软件排他性,只与特定的硬件兼容。这些行为会导致以下几种不良后果:一是增加了参赛院校的经费负担;二是因竞赛设备的专用障碍造成类似软硬件设备的重复购买,浪费了宝贵的教育经费;三是部分院校因为设备和经费问题而无法参加竞赛。
对完善职业院校技能
竞赛管理机制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能竞赛的各参加主体的大多数机动都是源于自己的立场或利益,这些动机虽然有合理的成分,但多数与教育公益的价值观有冲突。要改变这一情况,应以激励为主要手段,根据不同主体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完善竞赛管理机制。
(一)加强对竞赛主办机构的审核和管理
第一,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举办竞赛主体的资格、竞赛环节管理,特别是公平、公开等要求进行规定。
第二,成立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核各主办机构的竞赛章程,协调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收集参与单位和社会人士对技能竞赛的建议和意见,负责对举办机构进行评估。一方面,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机构进行核查,责令其整改或是停办;另一方面,对成绩突出的主办机构进行表彰。
(二)对技术支持企业进行管理约束
第一,成立竞赛命题委员会,由专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保证技能竞赛的科学性与职业性,纠正设备提供商为增进企业收益而进行的不必要的技术标准调整,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兼顾稳定性,有效降低参赛单位的竞赛成本。
第二,对竞赛技术与设备商的定价行为进行约束。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标准被竞赛指定支持后,由于部分设备在技术上的不可替代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企业因追求高利润的天性在排除竞争的条件下很容易出现不合理的高定价,因此,应由价格审核机构在对比同类产品的基础上对技术支持企业的产品定价给出合理的最高定价限定意见,以保护参赛单位的利益。
(三)完善对竞赛技术开发与共享的管理
根据竞赛项目发展的成熟程度对竞赛技术开发与共享实施分类管理。对刚起步的竞赛项目,由于竞赛内容、竞赛技术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可采用现行的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运作方式,允许技术支持企业以商业化的形式参与竞赛项目的技术开发,以培育完善技术标准。对技术标准已相对成熟的竞赛项目,建议由国家财政出资购买软件版权和技术服务,或者由民间公益助学基金购买产权后捐赠给政府部门,免费为各参竞赛院校使用,以促进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技能竞赛整体水平的提高。
此外,建议各省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普及技能竞赛的指导文件,号召、鼓励各高职院校开展校内竞赛和校际竞赛,对广泛开展技能竞赛的院校和省区给予更多的入围国家级决赛的名额,以推动技能竞赛的全面深入开展。各省区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管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要求获中央和省区财政支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按标准建立区域性、共享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按国家标准承办相应项目的技能竞赛,并为本省区不具备参赛条件的院校培训参赛教师和学生,以解决院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对贯彻政策意见到位、工作成效显著的院校,在省区级实训基地立项及经费支持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参考文献:
[1]刘丽芳.论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李媛媛.对当前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热的“冷”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我国现已查明的木本能源油料树种有400余种,其中含油量在15%~60%的有200多种,集中分布在亚热带至热带区域,在山区往往与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相伴生,而且以野生为主(占总数的75.4%),多以成片式集中分布,因此可以建作原料基地;同时约有10种生物质燃料油植物能利用荒山、沙地等宜林地进行造林,并建立起规模化供应基地,如黄连木、文冠果、麻风树、光皮树等。因此,发展挖掘生态经济价值较高的重要能源替代树种,已经成为非木质森林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和研究热点[1]。
1生物质能源树种发展趋势
1.1我国林业生物能源发电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国家林业局能源办负责人钱能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林业已较快发展,目前林业生物能源资源的培育和产业化开发,已进入实质性实施和推进阶段。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负责人说,近几年内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加快生物质能源树种培育和推广工作。
1.2生物质能源开发是我国能源供给的重要补充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脂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加。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木本食用油的市场需求量为3000万t(按食油消费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计),缺口为2300万t,供需矛盾突出。当前,能源供应安全正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和环境友好型资源,已经成为各国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方向,木本油料树种可以制备生物质柴油,将成为生物质柴油生产的最主要原料。因此,要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开发木本油料是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环节。
1.3生物质能源开发是我国粮油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人口、食物、能源、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峻,向森林和树木要食物,目前被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所重视,“从自然多样性收取硕果”就特别强调了森林是粮食、能源和环境安全的保证[2]。因此,我国增加生物质能源的重要途径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油料植物,以期为我国发展人工燃油植物林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我国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提供充足的可再生原料,对于加强我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立性、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性、保证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的生物柴油发展的必由之路[3]。从长远来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1.4生物质能源树种适应性强、栽培成本低、效益高
生物质能源树种一般为多年生,只需一次种植,便可实现多年受益。如省沽油、油茶等,栽种至结果时间为3~5年,而受益期可以超过40年,实行科学管理,合理经营,其产量稳定,将会长期有收获。同时生物质能源树种生长的自然环境大部分是空气清新、光照充足的山林、荒野、路渠旁等地,环境洁净,不受或很少受“三废”的污染,而且其适应性强,栽培成本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4]。
2景德镇市生物质能源树种发展现状
为了进一步摸清生物质能源树种资源现状,特对景德镇市生物质能源树种资源进行调查,为编制全市能源林培育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为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以切实加快景德镇市林业生物质能源建设步伐。调查的范围涉及全市18个重点林区乡(镇)。调查内容包括油料能源树种(光皮树、省沽油、三年桐、千年桐、乌桕、山苍子)和木质能源树种(檫树、木荷、小叶栎、麻栎、白栎、苦楮、湿地松、晚松、马尾松等)两大类。重点调查树种资源分布区域、现有面积或株数、现有林木或林分生长情况以及可用于培育能源林的荒山荒地面积。景德镇市乡土树种热值量见表1。
针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发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成本和性能,本文开发设计了新型的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可以低成本高效制备性能优异的钛基复合材料。即可利用钛与碳化硼、硼及石墨之间的自蔓燃高温合成反应,采用普通的钛合金冶炼工艺制备出单纯TiB晶须、单纯TiC颗粒增强或TiB晶须和TiC粒子混杂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为了拓展钛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为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研究了利用钛与石墨、硼及碳化硼之间的反应制备TiB和TiC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机理。利用热力学理论计算了钛与石墨、硼、碳化硼反应的Gi自由能DG和反应生成焓DH,结果表明:各个反应的Gi自由能DG值都为负值,说明在热力学上上述反应是可行的。虽然在热力学上可以利用钛与碳化硼之间的化学反应合成TiB2和TiC增强体,但从化学平衡考虑,TiB2不能稳定存在于过量钛中,因此能够稳定存在于普通钛合金中的增强体为TiB和TiC。上述反应都为高放热的反应,从理论上讲绝热温度都大于自蔓燃高温合成的判据,表明反应能自发维持。
2、利用非自耗电弧炉和自耗电弧炉经普通的钛合金铸造工艺制备出单纯TiB晶须、单纯TiC颗粒增强或TiB晶须和TiC粒子混杂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增强体为TiB、TiC。这些增强体分布非常均匀,主要呈现为短纤维状、树枝晶状和等轴或近似等轴状。电子探针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短纤维状增强体为TiB,而树枝晶状和等轴或近似等轴状增强体为TiC。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这为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3、研究了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增强体的生长机制与凝固过程及增强体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原位合成的增强体以形核与长大的方式从熔体中析出而长大。对于原位合成TiB和TiC混杂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经历了析出初晶、二元共晶和三元共晶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的晶体结构,增强体TiB与TiC形成不同的生长形态。TiB具有B27晶体结构,易于沿[010]方向生长长成短纤维状,而且TiB横截面的形状呈多边形,其晶面主要由(100)、(10)和(101)组成。同时,在TiB的(100)面上容易形成层错。而TiC具有NaCl型对称结构,容易长成树枝晶状、等轴状和近似等轴状。发现原位合成的增强体TiB容易在(100)面上形成高密度的层错,层错的形成与增强体的晶体结构、生长机制有关,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增强体与基体合金界面的晶格畸变。而原位合成增强体TiC的晶格比较完整,偶尔在(111)面上形成孪晶,该孪晶结构在增强体形核与长大的过程中形成。
4、研究了合金元素铝的加入对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合金元素铝的加入,并不改变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也不改变复合材料的凝固过程,但由于合金元素的存在,阻碍了增强体的形核与长大过程,导致形成的TiB和TiC初晶更为细小,尤其是使TiC增强体易于形成等轴状。合金元素铝不仅固溶强化了基体合金,而且细化增强体也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利用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原位合成(TiB TiC)/Ti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两种增强体与基体的界面均为清洁界面,为直接的原子结合、界面结合状况良好。TiC增强体与基体合金没有确定的位相关系,而TiB增强体与基体合金存在以下位相关系:、、(0002)Ti//(001)TiB和以及、(0002)Ti//(200)TiB和。该位相关系在凝固过程中形成,与增强体的晶体结构及基体合金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形成该位相关系有利于降低增强体与基体合金界面的晶格畸变能。
6、研究了铸态钛基复合材料和热锻后高温钛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由于原位合成增强体的加入,钛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相应基体合金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增强体含量为8%时,其弹性模量E、屈服强度s0.2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131.2GPa,1243.7MPa和1329.8MPa,与基体合金Ti6242比较分别提高了19.3,47.4和45.5。其强化机理主要来源于增强体承载、晶粒细化及高密度位错的形成。石墨的加入,形成更多等轴状、近似等轴状TiC粒子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室温性能,这与短纤维状TiB的存在导致复合材料低应力断裂有关。
7、研究了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瞬时拉伸性能。在600oC、650oC和700oC的抗拉强度分别超过800MPa,750MPa和650MPa,与高温性能较好的IMI834合金比较,在600oC的抗拉强度提高幅度超过25。随着温度的提高,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降低,塑性提高,但与基体合金比较高温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断口分析表明:低温时,裂纹由增强体断裂引起,而在高温时裂纹最先在短纤维晶须TiB的端面上形核,然后裂纹扩展到基体合金中,最后导致材料失效。说明低温时,增强体承载对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非常有利,而在高温时,其强化作用主要由增强体与位错的交互作用引起。位错容易在短纤维状晶须TiB的端面处塞积,形成裂纹源导致材料失效。因此与等轴状及近似等轴状增强体TiC比较,短纤维状增强体TiB对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强化效果要低一些。这也是石墨的加入形成等摩尔的TiB和TiC增强体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高温性能的主要原因。
8、研究了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性能和持久断裂性能。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经历了典型的蠕变变形的三个阶段。蠕变持久强度与基体合金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持久强度与温度及载荷密切相关,温度和载荷的提高都降低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和高温持久性能。石墨的加入形成更多的TiC粒子,同样有利于提高钛基材料的持久强度。在高温、持久载荷作用下,材料的失效仍然主要由短纤维端面处形成裂纹而导致材料失效引起。
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原位合成TiB、TiC及TiB和TiC混杂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钛基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利用该工艺钛合金生产厂家可以在不改变设备和工艺的条件下,低成本高效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而采用该原位合成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性能是可设计和可控制的,针对不同的应用条件,可以设计不同成分的基体合金及不同含量、不同配比增强体的复合材料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从合金相图、增强体晶体结构及凝固理论相结合分析了原位合成增强体的生长机制、生长形态、分布状态以及界面微区特征。研究了钛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对钛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这些研究为以后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和拓展 钛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为批量生成提供了实用途径。近两年来,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航空航天部门的关注,国家“十五”军工重点课题和航天支撑基金、航天创新基金课题获得了批准。并将用于我国的先进战略导弹XX-2改,战术导弹XX-19及新一代洲际导弹和潜地导弹的构件。鉴于该技术在国防军工方面具有的战略意义以及在民用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与国内大型钛合金加工企业—宝钢集团五钢有限公司开展产业化研究,完成了该材料的中试过程,实现了新型钛基复合材料的工业化生产。研制开发的材料近期将在国家战略、战术武器、宇宙飞船等方面得到验证和应用。并将逐渐推广应用于民用领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原位合成,生长机制,凝固,晶体结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位向关系,界面结构
Fabrication,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
ATRACT
Duetoincreasingrequirementfortitaniumalloywithhighpropertiesinhightechnologyera,discontinuously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ownthefollowingadvantages:highecificstrength,highecificmodulus,highelevatedtemperatureproperty,wearresistanceandlowfabricatingcost,sotheyhavebecometheresearchhotot.Theproceingtechnique,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havebeenexteivelystudied.However,themainaimisdiscontinuously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preparedbytraditionaltechniquesuchaspowdertechnologyandliquidmetallurgy,wheretheceramicparticlesaredirectlyincorporatedintosolidorliquidmatricesreectively.Inthispaper,paredwithtraditionaltechnique,insitutechniqueownthefollowingadvantages:thetechniqueisverysimpleandthepropertiesareexcellent,soitiseasier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intechnologyandeconomic.Theinsitusynthesisofceramicparticleavoidsthepollutionofreinforcementsandwettabilityexistingincastingtechnique,soitisvaluable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betterproperties.However,therearestillquitealotofproblemstoberesolvedinorder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highpropertiessimplyandatlowfabricationcost.Therefore,theresearchontheseproblemsintheoryandexperimentisveryimportant.
Itiswellknownthatthekeyproblemindevelopmentandalicationofmetalmatrixcompositesiscostandproperty.Anewtechniquehasbeendesignedtoproduc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inwhichitispoible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highpropertiessimplyandatlowfabricationcost.TitaniummatrixcompositesreinforcedwithTiBwhisker,TiCparticleorTiBwhiskerandTiCparticle,wereproducedbycommontitaniumalloycastingtechniqueutilizingtheself-propagationhigh-temperaturesynthesisreactiobetweentitaniumandboron,graphite,B4C.Inordertodeveloptheutilizationareaof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ndmakebasisforproducing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highproperties,thefollowingworkshavebeendeveloped.
1.InsitusynthesismechanismoftitaniummatrixcompositesreinforcedwithTiB,TiCorTiBandTiCutilizingthereactiobetweentitaniumandboron,graphite,B4Chavebeeninvestigated.GifreeenergyDGandformationenthalpyDHofreactiobetweentitaniumandboron,graphite,B4Cwerecalculatedbythermodynamictheory.TheGifreeenergyDGofabovereactioisnegative,whichindicatesthattheabovereactioallcantakeplace.ItispoibletosynthesizeTiB2andTiCutilizingthereactionbetweentitaniumandB4C.However,coideringfromchemicalbalance,TiB2cannotexistintitaniummatrixalloystably.Theabovereactioreleasequitealotofheat.Moreover,theadiabatictemperatureisgreaterthanthetheoreticalcriterion,whichindicatesthatthereactioncanbesustainedbyitself,namelyself-propagationhigh-temperaturesynthesisreactioncanoccur.
2.TitaniummatrixcompositesreinforcedwithTiBwhisker,TiCparticleorTiBwhiskerandTiCpart iclehavebeenproducedbynon-coumablevacuumarcremeltingfurnaceandcoumablevacuumarcremeltingfurnace.TheresultsofX-raydiffractionshowthattheinsitusynthesizedreinforcementsareTiBandTiC.Thereinforcementsweredistributeduniformlyinmatrixalloy.Theshapesofreinforcementsareshort-fibreshape,dendriticshapeandequiaxedshapeornear-equiaxedshape.Thereinforcementwithshort-fibreshapeisTiB,thereinforcementwithdendriticshapeandequiaxedshapeornear-equiaxedshapeisTiC.Theexperimentalresultisingoodagreementwiththeoreticalresult,whichprovidesgistforcommercialproduction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
3.Thegrowthmechanismsofreinforcementsin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havebeeninvestigated.Thegrowthmechanismsarecloselyrelatedtosolidificationpathsandcrystalstructures.Thereinforcementsdiersefrommeltandgrowinthewayofnucleationandgrowth.FortheinsitusynthesizedTiBwhiskerandTiCparticle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thereinforcementsundertakethefollowingthreestages:primarycrystal,binaryeutecticandternaryeutectic.Duetothedifferentcrystalstructures,TiBandTiCgrowindifferentshapes.TiBisliabletogrowalong[010]directionandformshort-fibreshapeduetoit’sB27crystalstructure.TheshapeofTiBatcrosectionispolygon,thecrystalfacesarecomposedwith(100),(101)and(10).Moreover,thereisstackingfaultinTiBandthestackingfaultislikelytoformat(100)crystalface.TiCwithNaClcrystalstructuregrowsindendritic,equiaxedornear-equiaxedshape.
4.Theeffectsofaluminumadditionon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havebeeninvestigated.Theadditionofalloyingelementaluminumdoe’tchangephasesandadjustthesolidificationpath.However,thealloyingelementhindersthenucleationandgrowthofreinforcementsthatresultinmorefineTiBandTiCreinforcementsandmakeTiCreinforcementsgrowwithequiaxedparticleseasily.Aluminumnotonlystrengthethematrixalloybysolidsolutionstrengthening,butalsoimprovesthemechanicalpropertiesbyrefiningthereinforcements.
5.TheinterfacialmicrostructuresofinsitusynthesizedTiBwhiskerandTiCparticles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havebeenoervedbymeaoftramiionelectronicmicroscopyandhigh-resolutiontramiionelectronicmicroscopy.Theresultsshowthattheinterfacesareveryclean.Theyarebondedwell.ThereisnocoistentcrystallographicrelatiohipbetweenTiCandtitanium.However,therearefollowingcoistentcrystallographicrelatiohibetweenTiBandtitanium:,,(0002)Ti//(001)TiB,and,,(0002)Ti//(200)TiB.Moreover,itiscloselyrelatedtothecrystalstructuresofreinforcementandmatrixalloy.Theformationofabovecrystallographicrelatiohiisvaluabletodecreasetheenergyoflatticestrainbetweenreinforcementandmatrixalloy.
6.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cast-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ndhigh-temperatur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fterhot-forginghavebeeninvestigated.Duetotheincorporationofinsitusynthesizedreinforcements,themechanicalpropertiesimproveobviouslycomparedwithmatrixalloy.Whenthevolumeofreinforcementsis8,theYoung’smodulusE,yieldstrengths0.2andteilestrengthare131.2GPa,1243.7MPaand1329.8MPa,reectively.Theyimprove19.3,47.4and45.5,reectively.Thestrengtheningmechanismsincludethefollowingfactors:undertakingloadofreinforcements,refinementofgrainsizeandformationofhigh-deitydislocatio.TheadditionofgraphiteformsmoreTiCparticleswithequiaxedornear-equiaxedshapethatisvaluabletoimprove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troomtemperature.ThisisrelatedtoexistingofTiBthatresultfractureofcompositesatlowlevelofaliedstrain.
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不计其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甚至挽救了生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和实施,其中部分人员因学历水平未达到执业基本要求将不能继续行医。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加继续教育,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尽快达到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水平,通过考试拿到“两证”,以取得继续行医的资格。
1 执业医师考试现状分析
执业医师考试是国家对医疗行业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包括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合格,才能参加综合笔试,这充分说明了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是国家对执业医师准入的第一道门坎,而在执行这一准入考试中,的确也成了医学毕业生的一道坎。
在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中,考生最担心的是实践技能考试。根据有关统计总合格率在60%~80%之间,三站考试中合格率最低的为体格检查与基本技能考试。在三项考试中相对较好的是问诊和病例分析,X线、心电图也是难点之一,单项合格率占50%~60%,部分考生为零分。这说明考生作为临床医生来说基础学得不扎实,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考生程度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随机对近年考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县级卫生学校毕业生合格率比例最低,高职高专、本科院校成教毕业生合格率较高,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合格率最高。
2 培训学员组成及存在主要问题
参加学习的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乡镇村级医务人员,在这些人员当中,有近一半是县级卫校毕业生,其次为地级卫校代培生。年龄差距在25岁以上,最大的已50多岁。学员不但年龄差距大,业务能力相差也很大。从这两年的教学及实践技能模拟考试反映的情况看,确实有部分学员在临床技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1 体格检查基本技能不扎实
体格检查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系统、全面、规范的体格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在医疗设备先进的今天也是如此。而有些学员在这方面很欠缺,首先是对“五诊”即视、触、叩、听、嗅没有全面掌握,主要表现为动作生疏,操作不规范,更谈不上运用自如;其次,对检查的内容、目的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检查不清楚(如、顺序),对怎样检查使体征更明显、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知之甚少。部分学员只会背条文,不会动手,成绩当然也不会好。
2.2 心、肺听诊,腹部触诊,X线、心电图阅读不尽人意
心、肺听诊在临床上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多听多练,而个别基层卫生人员在看病时几乎不听心音、呼吸音,听诊方面也是弱项。心电图、X线检查可说是常规检查项目,是执业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心电图在教学上本身就是难点,再加上与X线阅读一样在农村使用较少,按学员的说法,在学校时学得少、练得少,毕业后接触少、用得少,导致部分学员成绩较差。
2.3 基本操作技能环节薄弱
与体格检查相比,学员在基本操作技能方面更欠缺,如无菌操作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戴无菌手套方法,合格率仅在60%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抢救措施中心肺复苏术、输氧操作不规范、动作生疏、顺序不清、步骤不清,合格率也不高。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说明学员在基本技能操作方面差距较大。
3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临床技能教学
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情况及学员状况分析说明,实践技能是最欠缺的。这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同时也间接地说明,学校在实践技能教学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试想一个不会行心肺复苏术的医生怎么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个“五诊”都不能很好应用的医生又怎么对疾病做出比较正确的诊断?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改变教学理念
充分认识技能操作的重要性,革除实际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基本技能的弊端,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调整,增加实训课时,加强技能考试在学习中的比例,使学员真正达到理论过硬动手能力强的要求。
3.2 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要有好的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当好学生的表帅,传道、授业、解惑。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并及时传授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要做准确、规范的示教,指导学生训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设备,让学生多动手练习视、触、叩、听基本方法和其他基本操作技能,体验阳性体征的表现,掌握临床技能,利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到县级以上医院切实搞好临床教学,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3.4 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发挥临床考核的杠杆作用
参照国家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改革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方案,加强对毕业实习质量的监控和督导,严把毕业关,对学员进行问诊,体格检查,病例分析,X线、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与分析,常见临床技能操作等进行考核。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促进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主导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一 江苏省卫生类高职院校现代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为卫生类院校教育用户量身定做的信息化产品与方案。多数信息化厂商专注于理工类高校的管理及教学模式,而缺乏对卫生类高职院校的熟悉与研究。设计出的软件不符合卫生类院校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不适合学校应用。少数能做系统集成的厂商又不能或不愿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培训,使系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应用无法深入。
2.缺乏专业的IT咨询顾问和系统的师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本身都不了解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那么信息化建设表面很热闹,但实际却没有内容,信息化也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益。
3.服务问题。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服务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厂商由于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没有能力为学校提供量身定做的整体方案,仅提供标准化理论培训,无法长期专注某个高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以至于设备搭建好了,却不知道怎么应用。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厂商对服务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服务作为商品还不太容易被学校所接受,使得厂商所赚取的利润无法支撑服务费用。
4.教师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江苏省多数卫生类高职院校均由中专升格而来,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一些教师由于年龄问题,俱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就是讲黑板板书转化为PPT电子文稿,使用计算机及投影仪投放出来。
二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要想提高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及教育现代化技术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知识,通过培训使老师掌握和学习到目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并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培训的实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培训的方法和模式问题是制约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
1.培训理念落后,培训目标和定位不够准确:培训方式主要采用面对面、分阶段的课堂讲授方式,而忽视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培训中理论知识和教学实际应用脱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偏向于纯理论知识的讲授或部分重要技术的操作,而忽视信息技术在卫生类特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的培训。
3.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培训中往往忽视教师的评价或局限在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多采取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4.培训没有考虑学员的水平差异和学科差异性。卫生类高职教师由于年龄、学历、专业学科需求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及兴趣点,而采取一刀切的培训模式,使得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即要重视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和考核,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在给教师更多的动手机会的同时,还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让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走的更远。
三 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
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培训理念及模式,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从个别性、自主性、交互性三个原则出发,研究符合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
1.个别性原则
由于受训教师自身年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差异,需要培训教师所采取的培训方式尽可能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因人而异,特别是考虑卫生类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特点,以此作为对高职教师实施个性化培训的依据,尽量做到因人施教。
2.自主性原则
由于高职教师本身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者,拥有较高的学历知识,且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学习方面比较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组织者和培训主讲教师应该通过使用多样化的培训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受训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
3.交互性原则
对于已习惯了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尤其是已有多年教学经验并且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教师来说,改变其已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转变中会遇到很多思想和观念上的困惑。因此培训过程应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互动手段,帮助被训教师与培训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
为更好地开展培训,前期在我院教师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405份,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我院应用的现状。其中80%的教师希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操作);50%的教师希望每个月举办1次,31.82%的教师希望每半个月举办一次;54.55%的教师希望单词培训时间不超过40分钟;68.18%的教师希望进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的培训,77.27%的教师希望进行Internet网络安全知识培训,95.45%的教师希望进行Office办公软件培训,54.55%教师希望进行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与制作培训,86.36%教师希望进行Flash动画制作培训,68.18%教师希望进行Photoshop类图形图像软件处理培训,68.18%教师希望进行视频、音频资源编辑处理培训,40.91%教师希望进行相关医学课件制作培训。根据调查表反馈意见了解教师的基本信息、信息化知识掌握层次及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的兴趣点等基础信息。为后期的分层次教学及培训内容提供信息依据。
根据上述三点原则,并考虑到高职院教师平时教学、科研压力较大,课后空余实践较少且相对不统一等特性,制定了“多平台混合培训模式”(图1-1)。该种培训模式采取集体授课、案例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诊断”、网络学习、协作交流、在线测评的多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师集中反应的兴趣内容,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其中,同一主题与内容,分时间、分校区进行多次集中授课,解决了部分教师由于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学习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课件制作等模式,由教师结合自身医学专业特色,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及需求问题,进行集中探讨与研究。通过协作交流、教学“诊断”、在线测评等模式,及时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实际掌握能力,及时针对薄弱环节和集中问题进行纠正。建设学院“信息技术培训专题网站”(图1-2),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视频拍摄,并将相关教学软件、课件等内容上传至培训网站,以便教师空余时间自学、巩固。
2014年3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性人才两种高考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也是国家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数量逐年提高。然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却未做到与培养规模和数量同步提升。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严重背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不匹配,岗位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以上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效果。
目前,主管部门虽已着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高职教育改革,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职业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并未同步跟进。特别是在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最为重要的顶岗实习阶段,质量评价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采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以及实习报告三个评价指标。三个指标过于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忽视工作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笔者通过多年来对顶岗实习单位和毕业生从业情况的持续跟踪调查和全面研究,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基于学生能力培养,重点突出以下四方面的体系架构。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学校要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搞清了、理顺了,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方法、标准和培养结果等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是从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管理与评价的重要而又关键的抓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科学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必须紧紧结合专业知识和岗位实际,由学校主导,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由学校和实习企业共同制定,形成学校、企业相互渗透开展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用专业知识科学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用实际操作检验所学知识,使知识在实习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标准一旦制定,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根据实习条件的不断变化予以充实和完善。专业技能标准一旦制定,应在校企双方备案,以注重标准的权威性,减少执行的随意性。
二、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科学管理
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断加强顶岗实习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科学引入考核评价机制,是实现顶岗实习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加强顶岗实习能力的过程管理。
1.企业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应该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专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熟悉岗位要求,学习相关技能的操作规范,完成岗位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应结合岗位生产实际,教会学生如何在生产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企业指导教师是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的指导者、管理者与监督者,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和严格要求,不仅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文明实习、安全生产的教育,还要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和顶岗实习成绩评价工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形成有机统一,进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顶岗实习网络系统的平台管理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学生分散、管理难度大。借助顶岗实习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具有的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特点,可有效地实现顶岗实习过程的实时化、科学化管理。顶岗实习系统网络管理平台设置有实习文件、实习小结、实习问卷、实习巡查、实结、实习鉴定、实习交流与指导等窗口。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即时提交文件,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指导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储存优势将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信息展现出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状态,实现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全员化指导和过程化管理,从而使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进行考核与评价成为可能。
三、注重顶岗实习成绩的科学评价指标
为科学把握并准确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使评价指标切合实际并起到引领和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作用,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1.职业道德与劳动纪律
顶岗实习的目的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塑造学生作为现代职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专业技能人才的自律、自尊、守纪的基本品质和责任担当。工作就是一种责任,企业青睐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员工,也只有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担当的员工才能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要把符合职业道德、遵守劳动纪律因素纳入考核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充满竞争的职业环境。
2.专业素养与岗位技能
学生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掌握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学生的实习岗位工作是在企业教师指导与监督下完成的,可以从掌握岗位规范要求、具备基本专业知识、是否胜任岗位工作、工作质量等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应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以岗位知识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岗位技术标准为规范,主要由校企共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实施。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条件允许时应实行指导与评定分离的方式,以求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实习日志与实结
顶岗实习之初,学校为每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发一本顶岗实习记录本,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每月撰写实习小结,将其作为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并形成制度。实结是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撰写的实习日志和实习小结为基础,全面回顾实习体会,总结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收获,提炼顶岗实习成果。一份好的实结还应包括对岗位技能的深入思考和思考之后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结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结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细化专业技能标准,优化顶岗实习方案,都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四、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客观、开放的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极为重要。顶岗实习成绩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最终反映,也是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指标。能否做到准确评价顶岗实习成绩,将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效果评判的公正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综合评价的原则,构建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成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用人单位选贤纳才的风向标。
高职顶岗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顶岗实习的综合效果为参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做到职业道德、劳动纪律、专业素养、岗位技能、实习日志和实结全方位的考核,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性质,设置可量化的考核点,如掌握岗位规范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否胜任岗位工作、岗位工作质量等级等,由企业指导教师给予鉴定和评价。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不同专业必须根据专业技能标准,为每一项指标确定一个评分标准,以便于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时进行操作。 顶岗实习日志和顶岗实习报告、网络平台的交流沟通和实际检查情况等内容则由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评价。两者采用权重系数法进行成绩计算,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最终顶岗实习成绩,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总之,高职顶岗实习的多元评价考核过程是:方案共定,实现育人与生产的融合,为校企合作评价奠定基础;过程共管,实施校企合作立体监管,收集评价的第一手资料;质量共测,实现多元评价机制;信息共享,完成校企多向反馈任务,达到校企良性互动、促进质量提高的目的。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目标、社会对职业能力新要求和骨干院校建设规划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环节的顶岗实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运用也会日趋完善。笔者以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这一评价体系提出一家之见,盼与热心高职教育的同仁分享见解、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刁洪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生顶岗实习评价模式[J].职教论坛,2010(11).
[2]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9).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得传统的电力行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大型发电系统的改善。对于小型发电系统而言,主要变换体现为,小型发电系统逐渐转变为大容量、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远距离、跨省跨国的复杂性的互联电路系统。为了改善环境问题和节能问题,同时避免大电网的弊端,微电网的研发和普及是电网系统研究的首要任务。
[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控制技术
引言
微电网是一种由多种类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保护装置和控制检测装置所组成的系统,其运行方式非常灵活,能够支持孤岛模式、并网模式的运行,并且还能够通过静态开关在两种模式之间随意切换,能够给用户提供热和电。微电网具备经济、交互、灵活、独立的特点,是一种全新的供电方式。本文主要对含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的微电网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电网得到更好的发展。
1.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
微电网当中的分布式电源主要为: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1-2]。
光伏发电系统:这种系统主要是通过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打效应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这类发电系统当中,光伏电池是光伏发电的关键部件;风力发电系统:风力发电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另一种发电形式。风力发电系统主要是由控制系统、调节系统、变流装置、发电机、传动系统和叶轮所组成,叶轮能够将空气的流动动能转换为机械动能,发电机主要是将电能通过变流装置转换为电网所需要的工频交流电,调节系统主要包括制动和保护系统、液压传动机构、变桨距系统和偏航系统;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燃料电池是一种能够在常温下进行化学反应,将燃料化学能转换为直流电过程的装置,主要是将燃料持续不断的供给到阳极室,氧气则持续的供给给阴极室,经过电池表面的催化物作用发生电化学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转移,进而形成工频所需要的电流;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微型燃气轮机是近几年才普及的小型热力发电机,其最大功率为300KW,主要是以柴油、汽油、天然气作为燃料,整个系统主要是由功率转换及控制、发电机、热交换器、回热器、燃烧室、空气压缩机和透平所组成。微型燃气轮机主要的发电形式是采用回热循环,利用透平排除气通向回热器中用来预热高压空气,预热后的空气在进入到燃烧室和燃料共同进行燃烧,最终将燃烧的热点转换为电能。
2.微电网的控制
2.1微电网能源的控制
传统的电网当中,电源通过其他旋转设备或同步电机与大电网直接相连,电机需要调节和控制频率控制和电网电压[3]。但是在微电网当中,因为分布式电源的形式和传统的电网不同,微电网电源需要通过AC/DC/AC或DC/AC的电力电子借口与电网相连。无论是任务形式产生直流电的微电网电源,都是通过将电网和变流器相连接。
当前主要的控制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PQ控制:这类控制器主要是保障微电网电源稳定按照参考指令值输出无功和有功,进而有效的控制电流的电压源逆变器;2、V/F控制:这类控制器的主要用于孤岛模式或独立运行的频率和电压的调节中。在大电网出现故障或维修的过程中,因为电网的频率很难保持稳定,微电网电源的控制信息将不能给予本地锁相环PLL采用到的频率和信号进行控制,而是通过一个虚拟锁相环和预先设置的电压参考值进行调节和控制;3、下垂控制:下垂控制主要用于非间歇性微源,在微电网在孤岛运行的过程中常常充当电压源的角色。和V/F的控制方式较为相似,下垂控制也能够稳定微电网的电压频率。
2.2微电网能源的控制方法
微电网的运行模式无论是孤岛模式还是并网模式,都需要对其中每一个分布式电源进行必要的控制,以此来使频率和电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孤岛运行,分布式电源不能从电网当中获取频率和电压值作为参考,其控制难度更高。当前的微电网控制主要分为两种。对等控制和主从控制。
对等控制主要是针对即插即用形式的微电网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能够使微电网的电源都能够进行有效的下垂控制,保证电压和频率的稳定,并且再接入一个或去掉一个微电网电源都不会对其他电源或微电网造成影响。对等控制是微电网电源当中能够自动调节性的控制过程;主从控制的控制会针对每个微电网电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并使其具备特殊的功能。该种控制方式会选取几个或一个电源作为主电源,用来检查电网当中的各种电气量,然后根据电网的实际状况使用针对性的调节方式,通过通信电路来控制其他“从”电源,使微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稳定在额定值范围之内。
3.总结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智能电网的重视,并大力推进微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但是随着分布式发电穿透功率逐渐提升,对其他电网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大量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接入到电网当中,对电网的维护和调节工作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对此,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或部门加大对微电网的研究,提高微电网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欧阳永忠.基于EMTDC的超级电容器建模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18(4):9-11.
[2]兰明乾.微网中的多元复合储能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5(4):190-19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01-02
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下的重要课程专业英语,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面向职场客观需求,将学校和企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任务除了教授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传播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外,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遵循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核心,探讨现今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围绕着“外语+技能”的教学目标和工学结合的方针,分析高职船舶工程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船舶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一 高职英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研究背景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思潮,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能力本位重视以教育对象的能力为基础,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CBE理论引导者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项目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活动建构性,强调师生应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近些年来,项目化教学在我国发展迅速,项目化教学改革在很多职业院校正大力推广。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基于能力本位导向下的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基于能力导向下的高职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导致项目改革空有虚名。(2)项目化教学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与设想。(3)项目化教学中工学结合的深度不够,大多只限于理论层面。(4)项目化教学中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英语能力未能很好结合,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未得到明显提高,能力本位教育未能充分体现。
虽然基于能力本位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不够成熟与完善,但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项目化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改革高职基础英语及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能力本位的教育为此指明了方向,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一种实现的途径。
二 船舶高职院项目化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1.船舶高职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背景研究
第一,政策导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应该融入职业元素,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二,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喘口气、歇歇脚、放松的想法。因此,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看小说,睡觉,不积极思考,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成绩太低,“基础差”成为学生不学习的借口。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低。
第四,高职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远远低于用人单位要求。
2.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本质特征,偏离职业能力要求,不能满足社会与职场需求,学生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知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没有得到发挥。
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重视EGP课程,ESP课程缺失。EGP与ESP不能合理过渡与衔接。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忽视社会需求变化,与社会脱节,缺乏社会指导。据调查统计,41%的高职院校至今仍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有些院校即便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也普遍存在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不能合理过渡与衔接等问题。
3.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船舶高职院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第一,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重新定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第三,教学评估的改革。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应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这两种评估相互结合,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
第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第一、二学期:基础英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第三学期,行业英语。目的在于处理好船舶专业理论知识与英语表达的衔接;处理好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课程衔接。第四学期:专业英语,目的在于了解各行业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听说为主的《朗文交互英语》为职场英语,贯穿第一至第四学期,目的在于在真实语境中发展学生的听说技能。
三 船舶高职院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
1.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背景研究
第一,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大体上都实行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的教学模式,研究证明,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第二,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要求和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趋势,必须进行改革。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只注重基础,忽视行业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能力较低。
2.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研究
第一,选用实用性和应用性强的基础英语教材,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编写侧重实践应用能力的行业英语与专业英语教材。
第三,建设局域网络听说自主学习环境,开发“视听说”自主学习模式。
第四,建立基础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
3.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打破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以职业目标为任务导向、以职场交际应用为项目模块、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船舶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新模式,针对职业岗位英语能力需求,使“职业性”成为英语教学改革核心,融入行业要素、实践要素和岗位要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构建行业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4.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第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同,以船舶专业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工作情境、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将学生分成小组,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
第二,确定专业英语教学项目模块内容。根据岗位需求,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如将专业英语中的船舶对话、船舶资料翻译、船舶介绍等为教学项目,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教学。
第三,确定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根据船舶岗位特色,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实训操练和职业岗位实践三个层次,构成立体化英语课程体系。
第四,利用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5.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
第一,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师是关键。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英语工作岗位能力和经验,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置、单元方案设计,更新教学观念,整合课程内容体系。
第三,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训操练和职业岗位实践评价纳入到最终的成绩评定,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四 船舶高职院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的目标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应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教学要求》、高职教育理念以及高职船舶工程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以职业目标为导向设定课程内容,尝试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2)确立项目化教学模块内容。(3)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优化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4)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并探索网络环境下外语的“视听说”自主学习模式。(5)以项目化教学为平台,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英语教师。目前的英语教师很难胜任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英语教学,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相当必要。(6)提高学生行业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 船舶专业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素质与能力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保证。教师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专业英语教师由两部分组成:(1)基础英语教师,他们英语基础扎实,但缺乏专业知识;(2)专业课教师,他们专业知识牢固,但在英语基础知识部分欠缺。因此,专业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极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
总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以职业理念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听说先行为手段,构建职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践行专业教学改革。通过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使得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熟练应用英语,处理好船舶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表达的衔接,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雷术海.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7~48
(一)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从本质上分析,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确保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优质过硬的英语写作水平,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做出应有的努力,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英语写作教学中,以便确保学习质量,巩固学习效果,使自身的英语能力有一个整体上的提升,实现向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的过度。
(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绿色通道
学生不可能只在学校里读书,总会寻求自己的未来。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寻求到相对较好的工作机会。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其根本目标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能力,为学生择业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利于学生前途的发展。
(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促使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
社会的发展使得各个领域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而学生一旦有机会进入外企工作,良好的英语实践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语感能力、技能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实践素养都是其向服务型人才迈进的重要条件,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方位需要。
二、高职院校英语写作能力现状
现代社会更重视人才的内在素养及潜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英语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已应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刻分析,认真对待。
(一)英语学习难度增加,导致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学习阶段中,英语的学习难度确实有所增加。英语难度增加,学生的信息就会受挫,再也提不起兴趣,逐渐对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厌倦感,认为英语写作能力只是英语能力中的一项,缺少这一项无伤大局,因此,无形之中把难题抛给了老师。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观念非常淡薄,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说几句英语,都经常发错音,用错词,搞错语法。写作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短期的效果,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日常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例如单词的掌握,语法的积累,这些都是写作最为基础的要素。写作是一项综合素质的考验,任何一个方面能力的缺失,都会造成写作能力的缺陷。
(二)学生语言书写功底不佳,势必影响将来择业就业
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会自然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检验,可是在课堂上的英语写作练习中,大部分学生显得格外拘谨,心理紧张,无法进行熟练的英语书写,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题目。写作能力尤为欠缺,势必影响将来的择业,最起码在外企招聘时,会因缺乏流利的英语书写表达能力,不而利于有效的沟通,影响择业方向和就业质量。英语虽然是一门外语,但是很多企业都对英语能力很看重。在求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外企,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视的。也许掌握了娴熟的写作技巧,就能够在众多求职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求职中的成功人士。
(三)老师的教学方法较为机械,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是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种传统的训练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可见,老师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改革形势,也是困扰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机械化的教学方式,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对于英语写作失去了少有的兴趣。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部分,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却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写作兴趣的缺失,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明确教学责任,了解教学方向。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需要学生们对一个学习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有所增强。
三、提高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对策
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都时刻呼吁高职院校英语写作能力的真正回归。可见,高职院校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提升写作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然后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重视英语写作教学重要性,推进英语写作教学进程
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行业的极大丰富,也使行业的分工更加细化。诚然,企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精通,技能完善的人才备受青睐,这无疑是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其写作教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写作能力欠缺这一问题。此外,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教学进程。例如,英语写作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从而加大练习的强度,从观念上加强学生对于英语写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推动英语写作的能力培养进度。
(二)扎实学生应用文写作功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应用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学生的整体英语写作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掌握过硬的英语写作技巧,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妥善的处理事务,促成与他人或部门的有效沟通,也能够使商洽事宜受益匪。应用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虽然常见,但是却是最为基础的文体。掌握了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其他方面的文章也自然会融会贯通。写作功底是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积累而形成的,绝对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该能够给学生们掌握方向,给予学生们正确的知道,从而让学生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练习。
(三)合理运用恰当记忆方式,切实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英语知识记忆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适用的人群也不尽相同,这是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群体差异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这些细节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恰当方法,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教师可以知道学生运用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记忆。有些单词或语法,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学生们记忆起来比较快,而且印象也很深刻。有些单词或语法今后可能用得着,但却不好记忆,教师应当告诫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多读多写,并让学生经常运用这些单词。
(四)教师注重跨文化理念的注入,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团队学习与团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必要的合作方式,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需要处理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藉由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所产生。团队成员能否在团队内进行知识的共享,是提升团队创造力的重要过程,然而,团队创新绩效会因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Cohen & Levinthal(1990)提出知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将其视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消化及应用该信息的一种能力,并认为获得并正确使用知识是使组织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Grant(1996)与Teece et al.(1997)提出知识整合能力对于团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正如Grant(1996)所言,单单获得或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进一步地,知识必须被整合。通过团队学习机制将不同来源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进而提升团队的创新绩效。也就是说,团队合作虽然是团队成员获取知识以进行团队创新的有利方式,但是团队并不一定从中获得益处。当成员无法辨识哪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以及有效地应用至团队任务时,有可能限制知识交换对于知识创造的积极影响。可见,知识吸收与整合能力在团队获取与应用知识,并利用所获取的知识提升团队创新绩效,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本文从知识共享与团队学习的视角,在探讨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团队学习能力在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间所产生的干扰效果,对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团队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innovative performance)是指个体在知识不断共享和转移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本身的竞争优势,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持续成长动力和不断转移知识重心的过程模式与表现;它强调个体有意识的运用某些有新意的观点、过程或方法,以便于有效的提高创新的结果。
(二)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指知识拥有者相互交换知识的行为,具体而言是组织成员通过各种工具与程序,包括知识资料库、研讨会、跨职能团队、电子邮件等形式来进行知识共享。团队只有快速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资源,才能具备进行快速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快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对于提高创新绩效是非常重要的。
(三)团队学习
组织是由团队所组成,团队在组织中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使团队保持良好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团队成员通过彼此间共享知识、共同讨论问题以及寻求新的洞察,产生知识创新并且提升团队知识与能力。
(四)知识共享、团队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造,在团队情景下成员的知识共享与学习能力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团队只有快速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资源,才能具备快速进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快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知识共享。团队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往往是通过知识共享快速获取的,并且技术知识共享越好的团队,其创新效率也越好,创新绩效也越高。相对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对知识创造的影响更受关注。
(五)研究假设
很多研究都已证实,团队知识共享、团队学习能力对于团队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然而并没有关于这三方面因素作用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由团队学习切入,认为团队学习能力可将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汇聚,改善团队活动的绩效和效率,使得团队创新能力得以强化。
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的获得
本文首先用电话及E-mail向熟人咨询是否有项目研发经历,以及能否帮忙将问卷发给其他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员,每个团队调查两名成员。调查始于2010年4月,持续四个多月,总共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回收142份,共71个团队样本,回收率为59%。团队来自71个不同企业,分布于陕西、北京、上海、四川等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陕西的企业最多,占到56%。
(二)变量测量工具
知识共享行为:包括三个维度:信息载体、人际互动、实际体验。创新绩效:包括产品的创新性、创意或点子的数量、总体技术绩效以及对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在团队学习能力方面,从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加以评价。以上所有维度的测量项目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大于0.7,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研究结果
(一)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如表1所示,除了“整合效率”、“整合范围”外,其余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标准差在0.5左右,显示团队成员对于各变量的表现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
在进行本研究假说验证之前,为了解各研究变量间的关联性,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矩阵如表1所示,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意味着团队成员彼此间的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吸收能力有助于团队创新绩效的提升。
(二)团队成员学习行为的调节效应
本文利用层级回归技术来考察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大小,具体运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步,首先利用各个自变量分别对因变量进行回归,考察各个自变量对每个因变量的主效应;第二步,在控制因变量作用的前提下,调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第三步,将自变量×调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调节效应的大小。层级回归的具体结果见表2。
(三)研究结论
在层级回归的第一步,知识共享三因素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回归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知识共享行为是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此结果与朱少英等人(2008)的研究中所提到,通过相互学习,可使团队成员获得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有助于成员创新绩效的论点一致。
在层级回归的第二步,主要考察的是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在我们所要考察的12组组合中,有9组的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显著,支持了团队学习能力(包括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两方面能力)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
在层级回归的第三步,主要考察的是调节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在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构成的12组数据组合中,有3组的调节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结果初步证实了团队学习能力对于团队创新绩效具有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说。本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吸收能力在“信息载体”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新绩效间有显著的干扰效果。也就是说,当团队对于项目任务相关知识能加以辨别与解读、有效地将知识重新应用至研发项目时,通过数据库、视频会议等方式共享知识,对于创新想法的激发会有所帮助。
本研究说明知识吸收能力在“人际互动”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间无显著的干扰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成员间的面对面交谈过程中,对于复杂、难以理解的部分,可反复相互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知识清晰、完整地传达给其它成员,因此不管成员对于知识的应用与辨识能力怎样,对于激荡出新构想与方法不会有所干扰。
结论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缺乏有效的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究其原因包括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技术研发的人力资源匮乏,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同时知识管理的缺乏不容忽视。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没有对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国内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发现、利用及整合。本研究探讨了团队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团队学习能力在其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效果,对于国内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报,2007,10
2.Dixon N.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3.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