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资源分类

信息资源分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6 09:58: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资源分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资源分类

篇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高校图书馆中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各地分布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统一的资源布局和服务模式,发挥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形成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资源组成现状

随着高校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藏的资源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信息资源的种类、载体和文献介质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纸质文献资源在不断持续增长的同时,各种电子资源,如音像、光盘、电子期刊、网络知识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也在不断增长,这些资源构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部分。

(二)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分析

结合本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由于馆舍、管理模式、历史传统等方面因素,造成了信息资源的相对分散,馆内资源与资料室彼此独立、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检索资源相对独立的现状,这种情况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了影响。现如今,各馆文献资源的多样化要求高校图书馆人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有效整合,也就是对其内容和对象进行扩展,方便信息分类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便于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检索服务。

鉴于在实际中上述问题的存在,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信息资源整合存在效率低的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需要有一个行业类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来规整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其次,就是对整合后的资源导航设置没有明确的界定,使得人员使用时出现混淆,降低使用效率;另者,缺乏引导性的交互功效。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虽然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与信息资源整合这一学科相交互的人员却很少,对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对读者的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是闭门造车式的整合,需要更多地听取本校读者的意见,扩大读者对信息资源使用的熟知度,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走访各院系,结合本校的特色信息资源使开发出的系统适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书育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

(一)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1.信息资源优略互补原则。在本校图书馆现阶段的信息资源可以大体分为纸质资源、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这些资源之间看似相互独立,但是又都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优势。有的在资源检索过程中可以被交互使用,有的则体现着相互之间补充的作用。在进行资源整合时,需要充分发挥每类资源的优势,补充劣势资源,达到互补的效果。

2.信息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结合本馆实际,本着“服务读者,以书育人”的宗旨,了解读者对资源使用的偏好,可以在各系发放问卷调查,对来访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按照读者的借阅习惯、检索方式整合适合本校读者的资源检索途径,形成统一的检索平台,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检索服务。

3.信息资源整合通用性原则。拟进行的信息资源整合,应该是建立在对当前行业标准熟知,科学化、合理化研究的情况下,这样才能保证本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信息资源整合互通性原则。拟进行的资源整合构架是建立在之前各类资源的基础上的,具有统一检索入口的平台,它是对之前各类信息资源的便捷性使用,不是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替代。

(二)信息资源整合方式

1.以导航条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此种方式是将信息资源的检索入口统一整合在一起,创建资源导航窗口,按照信息资源的名称、摘要、关键字、内容、获取链接方式等依次排列,使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馆内资源的情况。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资源类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期刊资源、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等资源信息。

2.以目录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本馆现有图书馆信息资源逐年增加的趋势,信息资源的种类和形式变得多元化,针对一本纸质图书而言,它不仅有光盘、音频资料,有的还有电子版、网络版等,可以将它们通过现有的编目提供透明,便于读者找到需要书籍的相关资源。

3.以数据库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由于各个电子资源提供商提供的信息资源都是依据自身的特点所设计的,它们所采用的数据库类型也各有千秋,存在自建数据库(内容有时有重复)、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它们的检索界面不统一,检索方式不相同,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可以开发相应的系统,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统一检索的界面,针对有重复的信息资源,系统可以设置操作,拼配出需要的资源,自动筛选掉,节省读者阅读时间,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信息的增值服务达到最大化。

四、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整合发展策略

针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的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结合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做出合理应对。

(一)快速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对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客观角度讲,新事物在发展和实施初期会有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使之受到大家的接受和认可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只有大家接受了,在以后的整合建设过程中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对馆员的培训力度,使其熟知新事物

信息资源整合是目前适应新形势下受大家关注的课题,这对馆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图书馆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馆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使得当代图书馆人具备专业的学科水平和专业的技术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三)结合本馆实际,研发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伴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数据库资源也不断增加。要结合本馆实际,有针对性地研发有本校特色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四)广泛吸取经验,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整合起步较晚,因此,在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整合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加以合理利用,做到与国际接轨,充分感受信息化建设带给高校图书馆的便利,加快本馆的信息化整合力度。

(五)对自身网络进行兼顾,对信息资源的安全进行保障

影响信息资源安全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人为的对信息资源的恶意破坏;二是信息资源本身的脆弱性所致。对于外部对信息资源的侵害,可以采取在操作系统上打补丁、装防火墙、对图书馆内的内外网进行实时监测等措施,对外来入侵进行提前预防,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而对于信息资源本身的问题则主要是会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破坏,损坏数据库,导致数据失窃,使得工作人员权限改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对数据库用户进行权限分配。

篇2

〔分类号〕G250.7

Classification Schema Design in Integrated Syste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Song Wen Sun Tan Zhou Jingyi Zhang Zhixiong Xu Tan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AS, Beijing 100080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of UDDI,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 which need to be integrated in the descrip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nd of the description specifications in UDDI and main classification schema in present. The authors design a classification schema of integrated syste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Keywords〕integrated system web service UDDI classification schema

1系统总体结构

科技信息资源和服务集成揭示系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保障平台的建设项目,采用开放联合的模式,集成揭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LIS的数字资源和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资源发现和检索服务。

系统采用Web Service技术体系,整个系统分4个子系统:

集成检索门户:提供用户资源发现和检索的入口。

开放登记系统:对资源进行统一规范的登记注册,提供资源的发现服务。

Web服务封装:对参建单位的资源按Web Service规范进行封装和元数据映射,以便集成检索系统的调用。

分布式集成检索:嵌入在集成检索门户中,当用户选择资源提交检索请求时,分布式检索系统到资源登记系统获取资源的入口地址和有关调用参数,向各资源服务系统提交检索请求,对检索结果集进行整合,返回用户。

2UDDI登记系统中的分类思想

Web Service的关键技术包括SOAP、WSDL和UDDI。SOAP提供了一种应用程序与Web服务进行通讯的机制,WSDL提供了一种向其他应用程序描述Web服务的方法,而UDDI用于创建Web服务注册中心,提供对Web服务的集中发现机制。

2.1UDDI的数据结构

UDDI对Web服务的描述由4个具有等级层次的核心数据组成[1]:businessEntity、businessService、bindingTemplate和tModel。

businessEntity是UDDI中的顶层数据结构,这一层次的元数据实现对服务的拥有者或管理者的描述,如机构名称、通讯地址、联系人等信息。在businessEntity数据中还包括机构提供的服务,通过该元素实现机构数据对服务描述数据的包含。

businessService结构描述一个逻辑服务单元。每个busin-essService包括服务的描述性信息,如服务的名称、服务的分类等。businessService结构包含bindingTemplate,通过其所包含的bindingTemplate实现对服务的技术参数的描述。

bindingTemplate结构描述应用程序与web服务进行交互时所需要的技术信息,至少必须包括服务的入口地址。bindingTemplate引用tModel说明服务的类型、遵从的规范和标准等。

tModels数据描述web服务遵从的规范、协议。对tModels的引用是在bindingTemplate中,这样tModels能被多个bindingTemplates引用。引用到完全相同的一组tModels的bindingTemplate被认为有相同的“技术指纹”。

如果一个机构需要对其Web服务进行注册,首先需要注册businessEntity元素,在对机构数据进行注册后,可以注册机构的Web服务。在UDDI系统中,一个机构只能注册一次,对应一个businessEntity。由于一个机构可以提供多个逻辑服务,所以一个businessEntity数据可对应多个businessService。

一个Web服务可以在多个站点提供服务,一个binding-Template描述一个特定地址的Web服务的技术信息,一个businessService数据可以对应多个bindingTemplate数据。由于一个Web服务可以应用多个技术标准或协议,所以一个bin-dingTemplate数据可以包涵对多个tModel数据的引用。

tModel数据不是某个机构的特定服务专用的,在UDDI系统中,鼓励tModel数据的共享,这样可以促进不同的Web服务之间的互操作。

2.2UDDI中的分类数据

基于分类的实体登记、发现技术是UDDI系统的核心技术。UDDI提供了一种结构和框架,可以从多纬度对数据模型中的各个实体进行分类。

UDDI通过categoryBag元素对实体进行分类,categoryBag包含一个或多个keyedReference子元素, 一个keyedReference包含三个属性:

tModelKey: 指向一个tModel。

keyName: 分类系统的名称或简短描述。

keyValue: 该实体在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值。

tModel指向Web服务遵循的技术标准,在UDDI系统中,分类体系同样使用tModel进行定义,一个tModel指向一个分类体系。tModel数据结构中,包括分类体系的简单信息,tModel中一个重要的数据元素是overviewDoc,该元素包含一个远程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108―04

一 引言

在有大规模用户参与的教育资源建设和地区级有组织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教育资源存储都采取了服务器集群、分布式存储等方式,以应对用户上传下载。但一般资源元数据信息都采取集中存储的方式[2][3][4],在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元数据信息的访问将成为系统瓶颈。因此我们研究了一种利用资源分类信息树来辅助教育资源元数据分布式存储的策略,且不失集中存储所具有的资源查全、查准特性。同时我们认为,教育资源本身的分类特性以及教育资源用户兴趣偏好的明显存在,也支持元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二 资源分类信息树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省略/)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利用学科、实用对象、素材类型三种基本分类方法产生了六种分类体系,根据在实践中教师偏好,我们选择了图1的分类体系作为基础:

考虑教材版本对资源内容和用户的影响,我们将教材版本作为一种基本分类,同时为每一种分类增加一种名为“其他”的类别,以用于容纳在该分类下无明确类别的资源,如一张图片,它可能没有教材版本的区别。这样扩展为如图2的形式。

这里我们对分布式系统中典型的两类节点的定义如下:

教育资源元数据节点:为教育资源某种(些)分类下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提供存储、查询等服务。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教育资源元数据节点可根据需要增加。

教师节点:最主要的资源用户,他们可能是通过普通浏览器或通过专有客户端访问教育资源。

1 资源分类信息树的定义

参照一般数据结构教科书中对树的定义,资源分类信息树定义如下:资源分类信息树是包含有n个结点的有限集合,在这个集合上定义了一个唯一的关系,它满足下列条件:

(1) 集合中存在唯一的一个结点,它没有前驱,称为树的根,这里命名为“教育资源”;

(2) 除根以外,集合中的每个结点都有且仅有一个前驱;

(3) 除根以外,集合中的任何一个结点a,都存在唯一的一个从根到a的结点序列a0,a1,a2,am,其中,a0即树根,而am=a,在这个序列中,节点ai是ai-1(1≤i≤m)的后继。这个结点序列称为从根到a的路径;

(4) 每个结点表示教育资源某种分类下的具体分类,如按学科分类下的“语文”;

(5) 没有后继的结点称为叶结点,有且只有叶结点而且必须存储至少一条元数据节点信息,表示该类元数据信息由这些元数据节点存储。如果元数据节点信息超过一条,表示该类元数据信息有多个完全备份。

(6) 如果某种教育资源分类方法的某种类别在某结点直接后继中,那么该分类所有类别都必须出现在该结点的直接后继集合中。

通过扩展树的广义表表示法,可按照以下方式存储资源分类信息树:用中括号表示结点的后继,用小括号表示元数据节点信息。则上图可表示为:

“教育资源[语文[人教版[一年级(元数据节点A),二年级(元数据节点B,元数据节点C),六年级(元数据节点C)],苏教版(元数据节点D),师大版[小学(元数据节点F),初中(元数据节点G)]],政治(元数据节点E),地理(元数据节点E)]”

为了便于存储和传输,我们参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资源类别进行编码,其中元数据节点信息是一个HTTP地址,因此经过编码,图3中的资源分类信息树可进一步表示如下:

“EduRes [ GS001 [ T001 [ GO003 ( metaa.省略), GO004 ( metab.省略, metac.省略 ), GO008 ( metac.省略 ) ], T002 (metad.省略 ), T003 [ GOE001 (metaf.省略),GOE002 (metag.省略)]], GS005(metae.省略),GS007( metae.省略 ) ]”

同时,考虑资源分类信息树的动态性,我们为其设置了版本号和校验码,用“V”代表版本号,“RTree”代表编码后的资源分类信息树,那么校验码“CS”由如下公式生成:

CS=MD5(Byte(V)+Byte(RTree))

显然在应用的初期,资源分类信息树的规模较小,元数据节点数量极少,在元数据节点上存储了叶节点对应分类下更详细的分类,以及相关的元数据信息。元数据节点需要定期告知自己的存储以及访问情况,便于系统动态调整资源分类信息树。

2 资源分类信息树的操作

资源分类信息树是一棵动态发展的树,或者说是当前系统中元数据节点的结构化映像,它对用户上传下载资源起着初步导航定位的作用。一般来说,对资源分类信息树存在着以下几种操作:

(1)资源分类信息树的构建与获取

根据应用系统的规模,决定需要部署元数据节点的数量,以及各元数据节点服务的教育资源类别。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元数据节点将自己元数据存储量、检索次数等用户活动数据反馈给系统,然后系统给出建议决策。元数据节点首先获得资源分类信息树,然后将其转发给连接上它的教师节点,过程如图4所示。

(2)资源分类信息树的更新

随着系统的不断成长,在收集到足够元数据节点用户行为信息后,资源分类信息树就需要进行更新,包括增加元数据节点、合并访问压力小的资源分类结点、分离访问压力大的资源分类结点。在资源分类信息树的变化过程中,需要符合其定义,特别需要保证有且只有叶结点能关联元数据节点信息。下面图示列出了资源分类信息树更新的各种情形:

如上所示,资源分类信息树的更新主要涉及到结点分裂、替换、合并三个操作。总的来说,这个树的更新是比较容易的。但树的结构更新后,对应的元数据节点对其存储的元数据信息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些元数据节点是分布在网络中的,同时为教师节点提供着服务,这需要精心设计调整策略,保证元数据节点与资源分类信息树的一致性,并同时为教师节点提供正确服务。

通过分析“分裂、替换、合并”三个操作可以发现,对于元数据节点元数据信息的调整的核心操作是“一个或多个的过程”。例如图6所示的分裂过程,即是:元数据节点A将除“语文、数学、英语”以外的元数据信息剪切到新元数据节点B上,同时根节点“教育资源”不再存储元数据节点信息,成为非叶结点;图7所示的替换过程即是:元数据节点A将“英语”类元数据信息剪切到新元数据节点C上,其他无变化;图8所示的合并过程即是:元数据节点B将“物理”类元数据信息剪切到网络中元数据节点C上。除去核心操作,其它操作主要是资源分类信息树结构信息的调整以及最新信息在各节点的分发。其整体流程如图5。

在元数据节点调整过程中,元数据节点需要暂停服务,以防止数据的不一致性。由于元数据调整非常少,可以在教师节点比较少的时候进行,如深夜调整,这样能降低由此给教师带来的不便。

(3)元数据节点定位

由于元数据信息分布在不同的元数据节点上,教师节点上载、检索资源等都需要确切知道元数据所在的元数据节点。因此需要利用资源分类信息树来定位目标信息所在的元数据节点集。其算法如下:

第一步:变量初始化,将要上载或检索资源的分类信息按“学科-教材版本-适用对象-素材类型”排序,设序列为如下形式:ConditionStr[]={“GS001”, “*”, “GO006”, ……},其中“*”表示不区分该类别,在这里表示不分教材版本。用MPeers存储资源分类信息树的目标结点集合,结点信息包含路径信息,如“EdurRes.GS001.T002”,表示“苏教版”结点,初始将“EduRes”根结点加入集合中:MPeers = { “EduRes” };

第二步:对MPeers集合中结点进行顺序访问,如果是非叶结点,获取该结点的所有直接后继结点,并结合ConditionStr中对该分类的限制,用符合要求的直接后继结点集合替代该非叶结点。以图3所示的资源分类信息树为例,“EduRes”结点是非叶结点,其直接后继结点集合为{“EduRes.GS001”, “EduRes.GS002”, ……},ConditionStr中对学科类别资源限制为“GS001”,因此MPeers集合变为:Mpeers = {“EduRes.GS001”};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直到MPeers集合中都是叶结点为止。收集该集合中所有结点所包含的元数据节点信息,即为本次上载或检索的目标元数据节点集。

由于资源分类信息树的规模一般非常小,因此时间复杂度可以忽略。在极端情况下,如果ConditionStr中对所有分类都不限制,形如ConditionStr = {“*”, “*”, ……},就类似广度优先遍历资源分类信息树,结果包含网络中所有元数据节点信息。

三 基于资源分类信息树的元数据操作

1 元数据上传

在资源分类信息树的辅助下,元数据上传过程比较简单,在确定目标元数据节点后,即可将元数据信息推送到对应元数据节点上。但当教师节点无法直接访问所确定的目标元数据节点时,需要其他元数据节点。其基本过程如图9所示。

2 元数据检索过程

同理,元数据检索过程在资源分类信息树的辅助下,也可以直接确定其目标元数据节点集,如果能直接访问这些元数据节点,即可并行发出检索请求,并最终合并检索结果。但在无法直接访问某目标元数据节点时,需要其他元数据节点。其基本过程如图10。

四 总结

应对大规模访问是元数据分布存储的最重要目的,资源分类信息树可以很好地组织元数据节点,并能比较容易地增加、备份、合并、分裂元数据节点,扩展性较好。同时在对元数据节点发起查询前,通过资源分类信息树预先确定目标元数据节点集,提高了系统效率。资源分类信息树与目录集中式(一般分布式资源网采用“目录集中访问,资源分布存储”)以及一般P2P网络(常采用Tracker或不完全DHT模式)中元数据存储的比较情况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 路秋丽,魏顺平.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及标准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5,(7).

[2] 孙波.开放式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篇4

1 引言

随着国内3G网络的规模建设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市场渗透,移动网络的数据业务流量呈爆发式增长,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语音业务。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数据业务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00%。移动互联网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很多固网的互联网业务也随之迁移升级至手机,其中即时通讯类业务(如QQ、MSN、飞信)手机普及率最高。

即时通讯类业务具有小流量且长时在线的特性,传统信道独享的固定宽带接入网对此没有问题,但这种特性对多用户共享信道资源的无线接入网的资源分配和占用带来挑战。实际情况是,该类业务实际占用的无线资源(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等资源)是其实际业务流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无线网络资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下,是谓移动数据业务实际运营的“增量不增收”:同时,这也为网络扩容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类业务进行构建模型,并对无线资源占用作具体分析。

2 业务特征及其对无线资源占用特点

即时通讯类业务的用户信息发送具有很大的离散性以及小流量特点。由于手机并非一直占用信道资源,当有数据传输时,系统才会发给手机并立即指配消息分配信道资源,没有传输时则释放资源,这会导致业务的频繁建立和释放。而在没有信息传送时,为了保持用户客户端和服务系统的信息同步更新,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要定时发送心跳信号(keepaIive),以明确客户端是否在线。心跳信号周期一般为几十秒,心跳信号的频繁发送,也会导致业务的频繁建立和释放,但其实用户并没有发出信息。

网络的实际连接次数、连接时长、前反向流量,可以反映业务对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类无线资源的占用情况。表1为国内某地的移动网络各类业务对无线资源的实际占用情况。前向小速率突发类业务(即时通讯类业务为主)的下行流量仅占0.64%,但其连接次数占整个网络的79.41%,占用连接时长也达到18%。这意味着:传输不到1%的数据流量,却占用了79.41%的控制信道和18%的业务信道。

由表1可知,传输业务流量和资源占用呈现明显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源于小流量长时在线的业务特点和模型:一方面,信息量小:另一方面,长时在线,意味着网络必然要为其分配较多的业务信道资源,尤其该类业务频繁连接,使CDMA 1X系统必须频繁为其建立信道和释放信道,占用了大量控制信道资源。因此,即时通信类业务大规模发展,导致了网络拥塞,尤其是控制信道的拥塞,造成网络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3 业务模型

作为普及率较高且为用户熟知的数据业务,即时通讯业务与其它传统业务(如下载类、浏览类等业务)不同,业务模型相对复杂,包含多种状态,不同状态下的业务特征差异明显。目前,可归纳为三类业务模型:接入登陆业务模型、信息发送模型、空闲心跳模型。

3.1 用户发送信息业务模型

在用户输入信息并点击发送时,即进入信息发送状态,适用于用户发送信息业务模型,该模型由用户或系统触发。在实际业务模型中,除了用户可见信息外,为了上层通信和交互,还必须包含大量的控制或指示类信息。如表2所示,手机QQ每发送/接收一条信息的长度为30个汉字,有效传输数据量为132Bytes,加上TCP/IP包头40字节,实际传输172Bytes。即实际用户信息负荷占比仅为36%,另外64%为用户不可见的辅助添加信息,可见实际有效负荷比较低,明显低于下载类、浏览类业务的用户信息有效负荷占比(典型的为80%-90%)。

用户有效信息负荷比低有两个原因:一,用户信息是明显的短IP包,IP头占比大:二,每个信息要附加发送QQ号、接收QQ号、版本号等辅助信息,冗余比例高。

3.2 用户登陆业务模型

用户在首次登陆时,要传送登陆账号和密码,信息反馈各类好友的在线状态、用户本身配置信息、用户签名、用户个性图片等大量信息。如表3所示,经现网测试,手机单次登陆的平均接入时长为119秒,和当时的网络状态关系密切。如闲时登录时间明显少于忙时,还与网络是1X网络还是DO网络关系密切。

用户的单次登陆数据流量平均10.5K字节。其中图片类信息和好友信息类信息占主导,和该用户的好友数量和一些个性化设置关系较大。

3.3 空闲心跳模型

在用户空闲时间内,为了和系统保持信息同步,必须按照一定的周期发送系统自动刷新的信息,即所谓心跳。传输的信息包括:好友的登录状态、用户定时向系统进行状态更新,一些通知消息等。根据QQ版本不同,心跳时长也有所不同,如表4:

手机QQ空闲态每小时传输的状态信息约为20kb,包括网络向手机发的状态改变信息,以及手机向网络发的心跳信号。

3.4 业务模型小结

如图1,即时通讯类业务显著特点为平均每个数据包大部分为小数据包,从网络测监控统计,约98%的前向连接速率小于4.8kbps,80%数据包小于512个字节,反向连接速率小于4.8kbps,80%数据包小于512个字节。

较之其它业务,即时通讯类的包小但发送频繁,手机QQ典型的突发数据包主要分布在100Byte-300Byte区间:其它典型业务测试的基本模型结果如下:

电脑通过上网卡打开一个互联网主页(如新浪),约500kb~1000kb。

电脑下载业务:约1Mb~100Mb(典型的如下载歌曲,每首约3Mb~4Mb)。

手机终端打开一个互联网主页(如:新浪,分页显示),约100kb~300kb。

手机终端打开一个含少许图片的网页,约10kb~200kb。

手机终端下载小软件,约200kb~1000kb。

手机终端打开一个WAP页面,约5kb~80kb。

综上可知,大部分业务的单次下载流量在数百kb为主,明显高于即时通讯类的0.2kb水平。

4 对1X网络资源的占用分析

1X无线资源主要包括CE、Walsh码、功率三类。CE资源是接入信道处理单元,目前标准的信道板包括128个C已Walsh码资源为正交码分资源,在目前典型的无线配置3中,每个载扇最多有64个Walsh码资源。从对1X资源的占用角度来看,业务包括四个过程或阶段:

连接建立阶段。占用公共信道Wlash码与CE,此阶段分配专用Walsh码与CE,接入时间约3~4秒。

数据传输阶段。占用1~17个专用Wlash码,1~17个专用CE(持续时间依所传输数据量与数据速率而定)。

无数据传输休眠等待阶段。数据传输完毕,前向无数据传输,只有控制信息传输(反向功率控制等信 息),传输速率较低,一般为1500bps或2700bps。持续时间依据休眠定时器设置,现网设置时间为20~60秒。

连接释放阶段。连接释放,不再占用前向资源(C已WaIsh码,功率)。

如表5所示,即时通讯类业务平均每次传输0.2kb信息,在1X网络中的有效传输约为0.22秒,但休眠等待时间约20~60秒,这都要占用CE资源和walsh码资源,加上接入建立实现的3.5秒,也要占用接入信道和无线资源。总体而言,相对于其他业务(如网页浏览、FTP下载等),即时通讯类业务传输效率明显底下,激活态应用层平均有效传输速率为0.067kbps,有效传输速率仅为FTP下载类业务的1660分之一。

因此,即时通讯类业务大量不断接入和休眠等待过程要占用大量无线CE和Walsh码资源及少量功率资源,造成网络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业务。再加上此类业务的客户端系统信息更新(心跳)也要周期性消耗资源,进一步降低了资源有效使用率。

5 对EV-DO网络资源的占用分析

作为3G网络,EV-DO网络设计思路主要针对突发类数据业务,资源分配采用时分方式动态调度,与1X网络的资源分配有明显不同。EV-DO网络前向资源分配的最小单元为时隙:1.67ms,实际应用中,业务承载包括Session建立过程,连接激活与数据传输过程,会话释放过程等4个步骤:

1次会话(Session)建立流程(含UATl分配)。1次重认证流程。

多次连接激活/去激活流程(用户数据传输,数十次至数百次)。

可能存在的切换流程。

1次会话释放流程。

其中,数十次的连接激活/去激活流程占用了主要无线资源。图2为一次连接激活/去激活流程。

对于不同的业务类型和IP包大小,EV-DO采用不同的传输编码和格式。下面为几种典型业务的编码和格式:

(1)小流量数据

IP层数据量为200Byte

折算到MAC层在空口约需传输2000bit

采用(2048,1,64)编码

(2)网页浏览

lP层数据量为1 00kb

折算到MAC层在空口约需传输1 000kbit

采用(4096,1,64)编码

(3)FTP下载

IP层数据量为3000kb

折算到MAC层在空口约需传输30000kbit

采用(4096,1,64)编码

(4)传输开销

层开销:13%

重传率:5%

空口传输效率:95%

如表6所示,即时通讯类业务包括网络登录过程和小流量数据传输过程,其中连接建立过程大约需要使用33时隙,和其他类业务一样(如网页浏览、FTP下载等)。而数据传输过程要根据用户具体消费行为,典型的一个200Byte的lP包只需一个时隙即可完成。假设用户每小时发送60次信息,在线用户每小时总耗用前向时隙时长3.7s,在线用户的每小时总流量22kb,可得到占用前向时隙时的等效前向速率48kbps。小流量数据业务对前向时隙资源占用效率不高,有效利用率仅是其他业务(网络浏览、FTP业务)的1/30~1/40,但于1X的上千倍的差距有了明显提升(约提高了40~50倍)。

6 对即时通讯类业务的优化建议

基于即时通讯类业务的特点,其在移动网络上的承载效率明显不如一些传统业务。针对其业务特点和网络特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1)优化即时通讯类业务的客户端。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尽量扩大客户端的心跳周期,如设置为180秒。

(2)尽量把即时通讯类业务从1X网络迁移到EV-DO网络,其相对效率可以提升30~50倍,绝对速率(激活态应用层平均有效传输速率)可以提高700~800倍。

(3)优化客户端版本。在心跳信息更新方面进行判决,如果无重要信息需更新,可以合并多次心跳信息,或省略部分不重要的心跳信息。

7 结论

本文对移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即时通讯类业务进行资源使用分析,并结合实际构建相关业务模型,对即时通讯类业务CDMA1X网络的资源消耗进行定量分析,对EV-DO上的承载特点和即时通讯类业务资源消耗进行分析,并给出优化建议。对于优化即时通讯类业务在移动网络上的体验,尤其是减轻由其带来的无线网络压力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同时对需要承载越来越多个性化业务的网络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5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在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膨胀,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共享大都是建立在各自独立的领域和范围内,系统的应用仅以满足各自领域的信息获取为目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造成了政府部门之间所谓“信息孤岛”的问题。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是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其开发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全局,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财富,政府信息共享是促进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将元数据应用在政务领域,从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中采集信息资源可以形成用户资源视图,通过元数据描述和管理技术可以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库,元数据是描述某一资源的结构化数据。它提供有关资源存储、资源分类、资源交换、资源访问等方面的信息,便于用户查询、检索和访问相关信息资源。

1元数据库在政务信息资源注册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注册流程和注册规范

政务信息资源注册的流程如下所述:提交机构按照政务信息资源提取规范收集、发现、提取本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形成资源视图;提交机构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统一描述规范》对注册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元数据描述;由主管部门对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进行内容审查;提交机构将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提交到注册机构并申请注册;注册机构验证注册申请,并决定是否受理此申请。如果受理了申请,注册机构就给资源分配临时的资源标识符,将注册状态注上“已受理”,并通知提交机构受理的情况;受理后注册中心对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进行测试和审核,如果元数据的格式或者内容没有通过测试和审核,注册机构通知提交机构相关的出错信息和处理意见;审核通过后,注册中心给注册资源分配正式的资源标识符,并将注册状态注上“合格”,注册机构将政务信息资源注册标识符及注册元数据信息,录入政务信息资源注册数据库,并通知提交机构和主管机构注册成功;提交机构与其主管机构收到注册成功通知后,要求对项目进行检查,确认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如果查出有错,应立即通知注册机构。如果核实无误,政务信息资源的注册状态注上“有效”,表示此申请注册的政务信息资源处于可用状态。对审核通过且确认有效的政务信息资源,注册机构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对外。政务信息资源注册管理中主要有资源提交者、注册管理者和资源使用者分别完成信息资源提交、资源注册管理和资源的检索利用。资源提交者从本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系统中提取信息资源,编目形成资源描述元数据:资源注册者将受理的资源元数据信息注册到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库中,并通过目录服务平台生成资源目录,提供查询服务。资源使用者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交换平台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检索、查询和获取。

2)元数据库对注册过程的要求

注册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将信息资源注册保存到信息资源元数据库中,注册系统和元数据库是相互支持的模块,为了更好的管理元数据,在注册过程中就应该做好下列工作。

(1)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分级

政务信息资源涉及面广,覆盖了几乎一切国民经济部门,跨社会各行各业,所以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为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是至关重要的。对政务信息资源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例如根据政务信息资源所属的政府部门划分,根据政务信息资源服务的对象划分,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的安全等级划分等。为了方便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注册和管理,在政务信息资源的注册管理系统中,采用一定的分类方案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具体的分类方案可以参考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四部分》中提供的三种分类方案:按主题的分类方案,按行业的分类方案,按服务的分类方案和按资源形态的分类方案。

(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验证与测试

注册机构要对已受理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元数据进行验证和测试,验证工作主要是进行一些基本的检查,以减轻审核阶段的工作,测试主要是对元数据的语法、格式进行检查。其工作大致包括:检查各个描述元素的名称和属性是否符合规范;检查资源实例XML文档元素的层次结构是否符合标准规范;检查元素的取值是否符合标准中规定的编码体系方案;验证网络资源是否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元数据提供的访问方式获取;验证不合格或者测试不通过,通知提交机构测试结果和修改意见,并要求提交机构修改后重新提交。

(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审核

对“已受理”的政务信息资源,注册机构要进行审核。审核要作如下工作:检查资源存放地址是否正确,即检查资源是否存在;资源描述信息中的题目等属性与资源实体中的属性是否相符;资源描述信息中的关键字是否符合规范;审核通过,分配正式的资源标识符,并将注册状态注为“合格”;审核没通过,将注册状态注为“不合格”,并通知提交机构审核结果和修改意见,由提交机构修改以后重新提交。

经过上述过程,注册机构将通过验证和测试的政务信息资源描述元数据存储到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库中,政务信息资源处于“有效”状态。

2元数据库在目录交换系统中的应用

在政务信息律源目录交换体系中,元数据库担负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资源目录和交换目录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元数据库上的。在元数据操作的基础上将提供者所注册的信息资源信息表示成目录形式为使用者服务。借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就可以实现在政府部门分布式海量数据中的信息定位、发掘和提取,迅速地从其所涵盖的各委办局的信息中发现与其需求匹配的信息资源,进而获取并利用,实现决策支持、协同办公和信息上传下达等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目录体系中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引用等,为分散异构(各委、办、局)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提供基础性支撑;按照统一的规格和方式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分类描述。

篇6

档案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条目汇集,是档案管理、检索和报道的工具。①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档案机构根据丰富的馆藏和多样的档案利用需求,形成了管理型、检索型、报道型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的档案目录。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档案目录逐渐从以卡片式、书本式为主的手检目录发展为机读目录;进入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目录数据库成为了主流形式,实现并扩展了档案目录的各项功能。无论档案目录以何种形式存在和表现,其编目都是按照一定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著录符号、著录用文字等著录规则,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以及按照科学的规则和方法,把档案条目组成系统的档案二次信息系统的过程。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通过构建覆盖中央、省、市、县的多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总体构架,采用元数据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特征进行描述,形成统一规范的目录内容,通过对目录内容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形成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共享模式,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服务,支持全国范围内跨部门、跨地区的普遍信息共享,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共享多种形态的政务信息资源,支持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②

首先,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目的和作用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运用了目录控制的思想,将目录作为组织管理和检索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基本机制。它们都是通过在微观上著录、标引、规范控制和在宏观上利用选择、描述和检索控制等手段,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发现与定位,协调和引导信息资源的流动和有效利用,以此解决信息组织、分类、存储、检索、定位、获取等问题。比较而言,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更偏重于检索型目录,是通过建立信息库系统和目录内容服务系统,方便用户发现、定位所需的政务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而档案目录是以档案管理为基础,根据档案目录类型的不同,相应地侧重于管理、检索和报道,或是几种用途的组合。

其次,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编目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据统计,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约为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其中约50%的政府信息在办理和使用完毕后作为档案存入档案保管部门,有的地区政府形成的档案甚至达到当地档案馆藏的绝大多数。如图1所示,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档案是政务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从档案资源的角度看,政务信息资源是馆(室)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文件与档案表示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运动阶段,那么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也相应的存在这种同一事物先后相连的内在联系。如图2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务信息资源由现行利用,经归档过渡到档案室保管阶段,满足一定条件后移交至档案馆保管利用。我们可以姑且将政务信息资源与文件等同理解,只不过政务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服务对象、管理及利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纸质文件有所不同。

政务信息资源归档后,在档案室保管阶段,为便于管理利用,也需按照有关标准形成室编目录;移交进馆的档案,还须由档案馆赋予档号等著录内容,作为管理、检索利用等的标识。我国档案目录早已有之,以档案馆编目录为主且相当成熟稳定。室编目录也属档案目录范畴,其编目对象亦可列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可以说这部分具有同源性的信息资源将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我们目前通常所说的档案目录是指馆藏档案目录,我国于2007年正式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之相对独立,因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档案目录是对同一事物所处的不同时间阶段进行的独立编目。

由于目前这两个目录之间并未建立起关联,那么,处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下的应归档或已归档的信息资源,在进入档案馆保管阶段并经馆编目录加以管理和控制之后,不易再通过原利用体系独立对其进行查找利用;档案馆也不易通过目录控制的方式对应归档及尚未进馆档案进行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二、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编目的比较

正因为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间内在的联系,且无论是档案目录还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目录编制均为核心,由此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档案目录的著录项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核心元数据的比较

著录项目是档案目录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编制档案目录的基础和条件。元数据是描述政务信息资源特征的数据③,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编目、建库、和查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档案著录规则》(DA/T18—1999)规定的著录项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及《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部分数据库的著录项目进行比较。

1、《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的文书文件、案卷目录库的著录项目基本使用了《档案著录规则》中的著录项目,但省去了稿本与文种项、载体形态项、附注与编号项等著录项目中的内容,增加了开放状态、档案复制类型及编号等著录内容。案卷目录数据库和文书档案文件目录数据库同属管理型目录,但著录项目也因级次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在编制档案目录时,著录项目的选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目录类型、级次、专题、分类方法等的不同加以选择。此外,无论是《档案著录规则》规定的著录项目,还是《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列出的字段名称,都是反映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而不包括相应的结构和背景信息。

2、档案著录项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核心元数据的关系:(1)交叉关系。如信息资源名称、信息资源摘要、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日期、关键字等核心元数据与档案著录信息中的题名、责任者、提要、时间项、关键词等,可以通过技术等手段进行转化。(2)不是所有核心元数据都是档案著录信息源,如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页(件)号、缩微号、载体类型、密级、保管期限、开放状态等明显体现档案专业特性的著录项目,无法从元数据中提取,需要人工进行编制。(3)有些核心元数据,如信息资源标识符、元数据标识符等可以在文件形成与管理过程中自动形成的元数据实体及元素,目前在档案目录中尚未体现;对信息资源分类的有关信息、在线资源链接地址、服务信息、元数据维护方等核心元数据的著录内容,也尚未列入档案目录的著录信息之中。

(二)档案著录条目和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排组织的比较

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有的条目编排方法是按主题类别分类编目。我们就以此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

档案分类标引时,应首先对档案文件进行周密地主题分析,确定文件、案卷所论述的事物中,哪些主题应予以标引,能为利用者提供检索途径,然后根据主题性质,到《中国档案分类法》中查找其所属的类目④,并准确地给予分类标识。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分类也是通过对主题分析的结果进行分类,再确定类目名称和类目编码。不同的是:

1、分类依据。档案主题分类主要依照《中国档案分类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主要依据《主题分类类目表》。

2、类目设置。《中国档案分类法》设置了19个基本大类,每一基本大类下再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属类。而《主题分类类目表》则规定了21个一级类及133个二级类。

3、标识符号。档案分类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制,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大类,以字母的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之后,采用数字编号制,用数字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数字的位数一般代表类目的级位,遵循层累制原则。⑤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类目代码编制规则是:分类类别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表示,“Z”代表主题分类;一级类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表示;二级类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及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即在主题分类中,分别用“A”至“W”标识21个一级类,用大写罗马字符“A”至“Z”加两位阿拉伯数字“00”标识二级类。

4、著录要求。在《档案著录规则》和《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分类号分别为必选项、可选项,且均无著录类目名称的规定;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信息资源分类”是必选核心元数据,其中包括分类方式、类目名称、类目编码等元数据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档案分类标识和政务信息资源类目编码在检索利用频次和各自目录系统中地位的不同。

(三)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编目技术的比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纸质档案目录逐渐淡出,档案目录数据库形成规模。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标准,因此本文参照《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及《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编目系统技术要求,对二者主要的编目技术进行比较。

1、档案编目要根据目录作用和编目对象特征、级次、序列等,有针对性地具体设定符合实际利用需要的各种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表、使用说明与数据交换格式。政务信息资源的编目要根据编目对象的具体粒度采用不同的单位编目。

2、档案目录数据库普遍为Xbase关系型数据库。在编制档案目录时,首先根据规定,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设定目录字段名称、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等,再由人工将著录信息插入到该数据库相应的表格中。而插入过程只能针对事先定义好的字段结构。这一过程对未被事先定义字段结构的著录内容无能为力,除非更改数据库结构,如增加表的字段或者新的数据库表。跨平台、跨系统的数据交换是通过扩展名为.DBF的Xbase关系型数据库文件格式实现。⑥经过压缩、分割处理的数据交换文件,应将其解压缩、合并后再进行交换。⑦

3、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基于XML技术。XML应用面主要分为文档型和数据型两种类型。前一类型中,XML存放整个文档的XML数据,然后XSLT将XML转换、解析,结合XSLT中的HTML标签,最终成为HTML显示在浏览器上。而后者则是利用相关的XML API(MSXML DOM、JAVA DOM等)对XML进行存取和查询。XML还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主要是为分布式应用程序服务。XML文本本身不仅可包含信息内容,还涵盖了信息结构。只要是格式正确的XML文本,都可以随时添加到数据库里,并可以与分布式的应用进行数据交互。比较而言,XML和数据库的联合兼有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势,因此基于XML技术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比目前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更具扩展功能。此外,对编目对象、分类技术等的比较前文已有表述。

三、档案目录体系

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交互融和

基于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内在联系及上述异同点的比较,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的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间建立交互渠道。具体做法是建立档案著录项目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利用已有技术,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WEB数据库方式进行处理,使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检索请求,检索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并将查询记录,以WEB的形式反馈给用户,同时实现多种模式检索服务,满足不同权限用户异地查询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检索质量。档案著录项目和核心元数据在含义、编排组织、条目涵盖范围、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不能严格定义好映射关系,可能导致映射不清,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从而影响查全率和查准率等检索指标。

2、档案馆内各目录数据库之间的系统关联。档案馆如不能将各层级、类别的目录数据库系统组织关联起来,充分发挥、扩展如档号等共有著录项目功能,将不利于实现两个目录体系的双向映射,还可能增加检索的复杂度,从而影响检索质量与效率。

3、使用权限。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交互,在为利用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档案内容安全的高风险,因而还应考虑对不同档案利用者加以权限设定,设置针对立档单位、查阅已开放档案、查阅未开放档案、查阅公民个人档案信息等的不同接口,以满足利用者通过一体化利用服务平台,在相应权限内同时查阅档案和政务信息资源中有关信息的利用需求,并尽可能保护好档案安全,避免未到期或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

总之,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交互渠道,以促进档案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上述或是更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DA/T18-1999《档案著录规则》

②③GB/T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篇7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ng, 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 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 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 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 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篇8

信息资源的分类是一种从主题内容角度组织和揭示信息资源的方法,是分类方法在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目前对信息资源的分类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以人工标引为基础的传统文献分类法。二是更具网络信息资源特点而产生的自编等级式主题分类法,又叫网络分类法。传统分类法主要是根据文献信息的特点、检索的需要和技术的支持程度,按照传统环境的特点编制的。网络环境的出现、计算机及其检索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几何级数式的增长,极大地改变了分类法处理的对象和技术环境。这就为网络中的自编等级式主题分类法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编等级式主题分类法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结构内容特点,结合用户使用的需要,逐步成为区别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网络中通用的信息资源分类法。

1网络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不同

1.1建立分类体系的原则不同

文献分类法一般是以学科为中心,对各种文献资源以主题的方式集中于相应学科之下。在分类法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英国布朗编制的以主题为中心的主题分类法,但由于不适合使用以及文献资源本身的特点,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网络新环境的出现,使得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以主题为主结合学科特点的分类法有了应用的空间。应用这种分法的英文搜索引擎中,opendirectory、looksmart基本以主题为中心展开信息资源的分类,其分类专指性强。yahoo!则是采用以主题为中心、结合学科的方式。除按照主题设置类目外,还设置政府与政治、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等专门学科类目与包含内容较宽的类目。

1.2类目的展开形式不同

传统分类法多基于学科的等级隶属关系,按照严格的逻辑内容从属划分,是一个严密的、深细的线形体系。网络分类法层次较少,体系简明。为了突出重点,不严格按照等级划分,类目的设置也不严格完整。传统分类法一次划分采用一个标准,网络分类法为了方便用户查找与符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一次划分采用多个标准且各主题之间使用超文本链接和多窗口显示。使信息资源得到全面的揭示。

1.3基本大类的设置不同

传统分类法的类目设置一般根据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和一定的用户特点进行,重视学科性、逻辑性,设鬣较全面完整。网络分类体系则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同,以用户关注程度高、信息资源集中的类目作为基本大类。

2网络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2.1类目展开缺乏规律性

类目的展开缺乏统一的标准。其下位类展开过程中,不少类目同时采用多个分类标准,同时忽略类目展开的完整性。由于下位类的展开往往内容外延过宽,增加了用户的查询时间,降低了检准率。

2.2同位类设置缺乏逻辑性

同位类中往往有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类目共存,且同位类内容交叉从属缺乏规律性。例如,yahoo!中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概念关系上就不属于同一个等级。

2-3类目排列缺乏规范性

英文搜索引擎大都是按照字顺的方式排列同位类,其优点是便于用户按字顺查找,缺点是类目排列混乱,不利于相关类目的蠢找。而中文搜索引擎多数不采用字顺的方式,而采用以用户关注类目的程度来排列。这种按关注程度或者说按点击率排列的方式加大了类目增补的难度,而且不易保持同时也不利于揭示相关类目。

2.4横向关系揭示缺乏科学性

传统分类法对横向关系,一般通过交替类目和类目参照揭示,作为类目纵向关系的一种补充。网络分类体系则使用链接方式,通过在相应类下重复反映,使其成为类目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显示出横向关系揭示的单一性。在处理过程中缺乏相关关系的控制,凭借链接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类目的相关揭示更加宽泛。

3网络分类法选择的必然性

3.1网络分类法选择的竞争行为分析

目前,国外yahoo!open directory、looksmart已经证明网络分类法的实用性以及其已被广大用户接受,虽然这种分类法存在不少问题,但根据网络效应的概念:当一种产品或服务给某个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或效用,与其他使用这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人数具有正向关系时,即存在网络效应。国内后来的网络公司,如搜狐、新浪等,都采用类似的分类思想,制定出相似的分类法。另外,如果这些后续的公司有一家公司a决定采用与传统分类法类似的分类方式,我们命名为科学化,令yahoo!open directoyr、looksmart等的为生活化,则该公司面对的竞争博弈如下图所示:

图中数字表示客户的数量比例的数字抽象,由这个博弈模型可看出,其均衡为公司a选择生活化,即无论其他公司选择哪种分类法,公司a选择现行的网络分类法均能拥有最大化的市场占有率。

3.2网络分类法实用的必然性

3.2.1用户需求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的用户非常广泛,而且不稳定,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利用网络信息的目的和类型也有很大不同。网络资源用户上网利用的绝大部分是现行网络分类体系所反映出的突出教育、娱乐、旅行、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普通用户感兴趣的类目,弱化了科学技术、学术性类目的设置。

3.2.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篇9

在学习完前面的信息获取、加工、集成与交流之后,应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为我们所用,更好地发挥信息的使用价值。

2.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技能。

三个层次遵循了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这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更加深刻地使学生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2)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3)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类组织和标准化思想;(4)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5)了解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思想;(6)理解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信息和高效检索数据的优势;(7)能够把数据库的一些常见操作技能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8)能够公正地评价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从学生身边的、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以图书馆藏图书管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为依托,让学生调查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2)以“ISBN”引入分类与标准化思想;(3)能够利用恰当的工具,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4)体验、认识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资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学习之中;(2)养成信息资源管理的良好习惯;(3)养成奉献精神及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精神;(4)正确评价标准化对实现社会生产、管理规范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分类组织及标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高效检索的优势;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今后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管理本地计算机信息资源;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信息为什么有优势。

四、课时安排

节 次 参考课时数

第一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0.5课时

第二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 0.5-1.5课时

第三节 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 约2课时

五、教学建议

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名词,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建议先让学生参与一些(或一项)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或者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调查(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或让学生留心身边的有关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这样便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共鸣,教师才能“有的放矢”。

图书馆藏书管理是让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很具代表性的实例,当然也可以以学生整理自己的“小书屋”来说明,也可以以实践“探究分类搜索的分类方法”来探究网上图书、信息等资源是如何管理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三节《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在介绍完一般的信息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让他们去比较、发现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管理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分类组织与标准的教学,可以从商品的条形码、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刊号(ISSN)等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要分类、如果不分类组织会有什么后果、如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和标准化思想的形成。

2.信息资源管理方式

一是手工管理方式,二是计算机管理方式(又分文件管理方式和数据库管理方式)。它们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即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管理缩小到仅仅讲计算机管理方式。 计算机管理方式实例比较多,教材给出了五例。如:“用电子表格管理个人财务”可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紧接着的实践中体验如何管理财务和树立对金钱的正确态度;“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用 Blog管理网上学习资源”是对该实例相关知识或理念的说明;再如“用收藏夹分类管理喜爱的网站”或“文曲星的使用”等也是相关示例。通过本章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习惯,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用Blog管理网上学习资源既能体现个人信息管理又能兼顾集体交流。

3.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

本节是学生尚未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实践对促进学生理解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教师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尽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

篇10

2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评估高校图书馆水平不再局限于馆舍规模和馆藏数量,而取决于信息服务手段的自动化、信息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信息服务效率的高效化,以及信息服务资源的网络化等。高校图书馆能否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主要取决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2.1可以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今社会对信息需求13益复杂,互联网的首要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信息的价值是难以确定的。高校图书馆在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过程中。将网上无序的、不均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整理,使其有序化,并对其进行选择和判断。使分散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2.2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效率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使知识存贮无序化。进而加剧了信息泛滥;知识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信息的增长速度,导致了人们获取知识受阻。高校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学和科研。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将杂乱零散的、不便于用户检索查询的、在线利用率低的信息资源经过科学的重组,实现信息资源结构由“信息资源”向“知识体系”转化.成为分类科学、层次明显的知识体系。就能为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提供参考信息。提高用户使用信息资源的效率。

2.3可以减少信息污染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巨大、内容庞杂、传播面广、非控制性等特点。高校图书馆按照统一的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过滤,从而达到减少信息污染、净化网络空间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_2]。

3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优势

与其他社会机构、团体相比,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具有以下优势:(1)服务优势。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知识服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强于其他信息机构。(2)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大批懂图书馆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3)经费保障优势。各高校几乎都把图书馆列为其重点建设对象,高校图书馆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建设发展状况乃至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经费上给予保障。

4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未能建立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网上检索工具和组建学科导航库,甚至还有不少图书馆未购电子图书库、电子期刊网,没有建立与CALIS等的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位置受到控制,使多数读者感到检索、利用网络资源困难。(2)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这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猎取信息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分类体系和标引方式,获得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3)许多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规模庞大,但使用者却始终不多,电脑闲置现象普遍。即使有学生使用,但大多也是为了上网漫游,很少与获取学术信息有关[。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图书馆缺乏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一个重要原因。(4)网络环境下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应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以健康有序的信息资源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但目前我国高校能达到这样素质要求的馆员数量仍是少数。

5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原则及方式

5.1组织与管理原则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且良莠不齐.高校图书馆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信息资源,以满足读者需求(1)针对性原则。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以及本馆的特点、软硬件条件、发展目标等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在充分做好用户信息需求咨询和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收集利用价值较大的信息,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馆藏与合理的馆藏资源体系.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最大效益。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素质和技能,创建友好的界面,提供安全有效的主页链接,为师生用户服务。(2)选择性原则。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渠道和方法选择信誉好、可信度高、专业的权威网站,按制定的标准系统地进行选择和鉴别,下载对本校学科建设有用的高水平、连续性信息。在不违背版权的前提下,将最准确、最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师生用户。(3)时效性原则。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活动时要注重时效,跟踪网络信息的动态变化。第一时间为师生用户提供最新的有学术价值、能反映本学科前沿发展水平的网上学术信息。(4)系统性原则。高校信息用户多从事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出现对循序渐进阅读的需求和对参考咨询不断深入的需求。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从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协调处理现有馆藏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在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组织过程中做好总体规划,有所比较、有所分析,逐步确立各类信息资源的合理比例关系,避免重复建设。做到资源互补.强化馆藏的系统性[4],使信息资源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同用户需求的系统性相一致。

5.2组织与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图书馆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件方式。以文件系统来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主要用于存贮图形、图像、图表、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补充其他信息组织方式。但它难以平衡网络负载与文件数量的关系。对结构化信息的组织显得软弱无力。

(2)超媒体方式。这是超文本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用超媒体方式来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将网上所获得的各种媒体(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的信息资源利用超文本技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使人们可以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它符合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和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可扩充性。但是当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时,很难准确迅速地定位到需要的信息。

(3)数据库组织方式。利用数据库组织技术将要处理的网络信息资源经合理分类和规范化处理之后,按照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用户通过关键词和组配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的信息线索.再通过信息线索找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技术组织信息资源可极大地提高信息的有序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安全性。但其处理的对象通常是结构型、数值型的,对于事实型数据、离散型数据。尚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主题目录组织技术。就是将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建立等级式主题目录.然后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同学科、同专业、同行业或同区域的信息按照主题目录的分类要求逐级组织起来。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较为友好的界面.用户在主题目录的指引下。通过逐层浏览,可找到与自己需求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简单易用、目的性强、查准率高、可扩充性良好和系统严密的特点。但这种主题目录究竟分多少层.每层分多少类,并无统一规定。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成为该技术的难点。

(5)搜索引擎方式。这种方式是Internet上揭示和查找各网站主题信息资源的一种索引工具.是目前网上二次信息组织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根据网络数据协议在网上漫游,发现新的网址、网页信息.经过抽取、排序、归并建立网络索引数据库:数据库按一定方式、结构存储,提供特定处理系统需要的相关信息(包括网址及相关描述性信息、计算机可识别的字段标识符等)。这种方式自动化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并可提供位置检索、概念检索、截词检索、嵌套检索等[530

(6)指引库方式。指引库常用于组织网络上专题性强的二次信息。它是一个由语义信息、文献信息、链接信息组成的语义一文献双层数据结构。其中语义信息与语义链接集合构成双层结构的第一层:文献信息与结构链构成第二层。链接信息由不同语义节点的语义链、不同文献节点的结构链和链接于语义节点和文献节点之间的链构成,穿行于第一、第二层之间。

6提高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策略

6.1改造传统分类法以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需要

传统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是很有限的。现有利用《中图法》的网站只有Cernet的“网络指南针”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少数几家。而几乎所有书目数据库检索系统都采用主题语言。因此了解现有网络分类检索工具存在的问题.对网络环境下传统分类法从分类主题一体化和分面组配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造。结合传统分类法的优势,建立网上信息的知识分类系统,以适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揭示和组织。

6.2采用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处理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高低,信息的描述和标引是关键。元数据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特征和属性的数据,类似于图书馆的编目记录。它可以促进信息的组织和发展.可以帮助识别、描述和定位网络信息资源【6_。目前,世界上功能较全面的元数据标准有DublinCore(都柏林核心)、RDF(信息资源描述结构)等。都柏林核心可以从3个方面对资源进行描述,即资源内容描述类包含题名、主题、关键词等元素;知识产权描述类包含作者、出版者、其他责任者和权限管理等元素:外部属性描述类包含日期、格式、语言等元素。由于其简单实用、易于理解、可扩展、能与其他元数据形式进行连接等优点,在揭示网络资源方面非常有效。

6.3建立后控词表.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虽然在网络信息组织中主题法的自然语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自然语言检索词是不规范的.故即使数据库中相关字段的词受到控制。其对同义词(组)、近义词(组)的查找仍相当困难,不能满足对查准率和查全率的要求。后控词表的建立类似于入口词表,是一种罗列自然语言的转换工具。后控词表的控制词并非直接用于标引.而是作为文献检索标识的自然语言词进行控制。建立等同、等级、相关关系。用户可通过输人某一概念的任意同义词作为检索词,经过后控制词表找出其标识词,然后再通过对所有同义词的匹配查找,检出符合条件的记录。后控制词表的建立.将使自由标引显得更加现实,使自由标引所建数据库更具实用价值。后控制词表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高效控制工具,也是实现自由标引的基础。

6.4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应逐渐向信息挖掘转变

篇11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为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其对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适应学校发展与建设的根本要求,明确其建设目标。

(一)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为目标,加强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保障水平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在评价学科建设的优劣成败时,对学科信息资源的评估始终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因此,要使信息资源的建设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必须根据学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组织与建设,并适应学科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信息资源的服务保障水平。

(二)以教师为中心,强化信息资源对课程教学的支撑作用教师是高校的基石,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信息资源的建设为这一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直接的帮助与支撑。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日益加重,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保障是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以学生为主体,推进信息资源的终端应用培养好学生是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目的所在,如果没有学生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高校信息资源的建设也不例外,应以学生所需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与要求。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取知识外,绝大部分知识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取,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除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外,还必须满足学生的课后自学的需要。在现代信息社会,如何将无序的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根本方法。

(四)以促进应用为基础,完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任何信息资源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应用。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习需要为目的,同时兼顾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与行政管理等需要,形成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与实际应用环境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体系

要使信息资源从无序走向有序,在浩瀚的资源中快速地为特定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是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根据学科特点及其相关性,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标引体系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往往会按照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这种方法能较快地被高校师生所接受,但在其专属性上存在分类过粗的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学科内容。高校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学科资源内在的联系,编制适合学科特点与规律的分类体系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标引,使之成为各具特点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在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类的同时,还必须依照标题的主题词抽取方法进行标引,通过计算机辅助标引系统,建立关键词表,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检索的检准率。

(二)根据教师授课与科研课题分布情况,设置树状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为了更好地为广大教师服务,为其备课和课堂教学提供资源保障,高校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可以考虑按照学科—课程的形式设置树状架构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需要,进行定题的跟踪服务,即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专栏)的方式,进行定题跟踪服务。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与检索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了解、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信息作为补充。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最便捷、最吸引人的方式,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分工与协作

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所能完成,涉及高校各个部门、每个人员。在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部门所要承担的职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组织协调好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每个人员的工作,使各类信息资源都有所属、有所用。(一)信息中心承担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信息中心作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者与协调者,要承担起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首要责任,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时组织、各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