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文艺术素养

人文艺术素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6 09:58: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文艺术素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文艺术素养

篇1

一、概述

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认知。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体系,渗透到人的健康发展,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人只拥有知识,却不具有人文素养。如今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中学校园里,因为课业繁重,过多的考试和作业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把很多时间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自身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陶醉于流行歌曲而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不屑一顾;沉迷于肥皂剧的无聊剧情,却对身边的美术展览视而不见。浮躁心理造成他们忽视了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但人文素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讲,学校、家长、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美育长期受到冷落,以至于各项评比都与成绩挂钩,“成绩不行说什么都没用”,往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出路成问题的学生才报考艺术专业。中学阶段的这种教育状况,造成了一些学生人格塑造的缺陷。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畸形成长,他们好坏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识,一旦进入大学,这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自我封闭式的修身养性,而是在接受智育的同时伴随美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来说,艺术教育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和人格上存在很多滑坡,这和美育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万物立言,而不单是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寄情抒怀、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追求、对正义的讴歌、对残暴的愤慨、对邪恶的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中学生充实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宣传画《你加入了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其他优秀抗战文艺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全民族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鼓舞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使面对它的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每个人要适应社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科技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虽然智商对于追求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人们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关系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对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中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然而,面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感性的艺术知识和能力,这向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审美教育是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文化素养、生活积累、艺术表现等,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熏陶,让学生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学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艺术教学很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这幅油画的幻灯片出现在银幕上时,学生被巨幅画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感慨万千,有的激动不已,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父亲不就是自己在农村辛苦劳作着、节衣缩食供给自己学费的父亲吗?这幅画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超过那些空洞的口号与标语,绘画视觉艺术独特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第二,审美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释放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就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他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字里行间、墨海音流等艺术形式中,给人以愉快的精神享受,其对于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三,审美教育在对中学生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引发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们之所以重视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激发新体验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因为它们经常能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的真我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仅在绘画上声名远播,同时还是杰出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达•芬奇的很多科学设计和发明也使自然科学受到了启发。有时,达•芬奇会凭空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这一切都与他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程度攸关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艺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跟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教育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更不能让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敲边鼓的次要地位,而是应当将它作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中学艺术教育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懂得把握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使智力、德行与情感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胡新洋 张睿 单位:普洱学院 普洱市一中

参考文献:

篇2

艺术类人才在社会中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需求。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家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对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影响起到了风向标的指示功能,因此,探讨出一套适和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法势不可挡。

1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理论差别和联系

在众多的研究中,人文素养教育无论是在被定义为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的人生修养,还是指由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技能变来的内在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对“人文素养教育”定义的各种阐述中,不乏提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彼此之间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涵义都需要包含进去才是真正的“人文”。通过艺术的人文素养教育才是符合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将艺术的史论,批评和美学为代表的加强学生的思考人与社会的深刻反映,对以往艺术家的欣赏中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在对社会和作品的批评中学会思考和反思,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才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内外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单纯地偏向于专业课,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介入,导致“重能轻德”现象的出现。在国外,很早古希腊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前提,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在小学阶段就通过法令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墨西哥还进行了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改革,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1国外人文课程设置

美国以往一直轻视人文教育,现在大力加强人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比例。出名的康纳尔大学的室内设计教学,有下列人文课程:行为科学或心理学、艺术史或建筑史、人与环境导论等等,它们有30个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纽约室内设计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富含人文内容的课程有:设计艺术史、建筑艺术史、历史风格、人类文化学等,它们有近40个学期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艺术类学生教育,不仅体现在时代的进步,更大的特点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学校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再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全面思维能力。

2.2国内人文课程设置

从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学生”的相关文献记录有237074条,普遍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的设置上也偏知识轻道德。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系的四个工作室里,基础人文课程只占到所有课程的17%。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共有32门课程,人文课程只占到9门,不到总课程量的1/3。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设置里人文学科有:英语,语文,体育,政治类课程,作品赏析等,占到总课程31门约20%。我国艺术院校里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占比例小,学校的人文氛围较低,人文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只重职业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人文底蕴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丰富学生的精神,培养美好的情感品质。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体制面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实践。

3教育模式改革

本文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

艺术类大学生的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意志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自立自强,良好的气质修养等健全的人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潜能,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造未来高素质的艺术工作者,实现以人发展为目标的“角色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

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需适当的增强比重,调整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开设一定的人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使人文素质教育规模化地占据课堂,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明确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从人文精神和思想,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课程设置。

3.3渗透“人文艺术”专业教育

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接纳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艺术专业作品欣赏,建筑,影视赏析,课外实践任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修养来产生影响。其次,在专业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底蕴,多维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4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新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深入学生内心。在实践中,鼓励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理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5加大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基础性影响,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如何选择与组建,校内课程资源如何充分深挖、利用和完善,不同的高等院校采用何种力度互相扶持艺术人文教育,必然对艺术类人才培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

4结语

教师素质高尚才能把智慧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传播给学生,教师的传授,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保障制度,为良好的环境氛围打好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把德育教育改革深入到底。

参考文献:

[1]冯佳妮.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J].教育时空,2015(3):142.

[2]尚佳.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21.

篇3

艺术类人才在社会中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需求。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家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对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影响起到了风向标的指示功能,因此,探讨出一套适和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法势不可挡。

1 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理论差别和联系

在众多的研究中,人文素养教育无论是在被定义为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的人生修养,还是指由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技能变来的内在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对“人文素养教育”定义的各种阐述中,不乏提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彼此之间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涵义都需要包含进去才是真正的“人文”。通过艺术的人文素养教育才是符合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将艺术的史论,批评和美学为代表的加强学生的思考人与社会的深刻反映,对以往艺术家的欣赏中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在对社会和作品的批评中学会思考和反思,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才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内外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单纯地偏向于专业课,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介入,导致“重能轻德”现象的出现。

在国外,很早古希腊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前提,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在小学阶段就通过法令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墨西哥还进行了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改革,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1 国外人文课程设置

美国以往一直轻视人文教育,现在大力加强人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比例。出名的康纳尔大学的室内设计教学,有下列人文课程:行为科学或心理学、艺术史或建筑史、人与环境导论等等,它们有30个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纽约室内设计学校的课程结构中, 富含人文内容的课程有:设计艺术史、建筑艺术史、历史风格、人类文化学等,它们有近40个学期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

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艺术类学生教育,不仅体现在时代的进步, 更大的特点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学校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再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全面思维能力。

2.2 国内人文课程设置

从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为“人文素养教育” “艺术学生”的相关文献记录有 237074条,普遍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的设置上也偏知识轻道德。

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系的四个工作室里,基础人文课程只占到所有课程的17%。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共有32门课程,人文课程只占到9门,不到总课程量的1/3。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设置里人文学科有:英语,语文,体育,政治类课程,作品赏析等,占到总课程31门约20%。

我国艺术院校里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占比例小,学校的人文氛围较低,人文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只重职业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人文底蕴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丰富学生的精神,培养美好的情感品质。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体制面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实践。

3 教育模式改革

本文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 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

艺术类大学生的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意志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自立自强,良好的气质修养等健全的人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潜能,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造未来高素质的艺术工作者,实现以人发展为目标的“角色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

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需适当的增强比重,调整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开设一定的人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使人文素质教育规模化地占据课堂,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明确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从人文精神和思想,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课程设置。

3.3 渗透“人文艺术”专业教育

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接纳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艺术专业作品欣赏,建筑,影视赏析,课外实践任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修养来产生影响。其次,在专业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底蕴,多维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4 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新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深入学生内心。在实践中,鼓励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理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5 加大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基础性影响,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如何选择与组建,校内课程资源如何充分深挖、利用和完善,不同的高等院校采用何种力度互相扶持艺术人文教育,必然对艺术类人才培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

4 结语

教师素质高尚才能把智慧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传播给学生,教师的传授,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保障制度,为良好的环境氛围打好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把德育教育改革深入到底。

参考文献:

[1] 冯佳妮.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J].教育时空,2015(3):142.

篇4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22-02

一、艺术有助于发展全面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艺术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束缚,而且是很大的束缚。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大脑的健全的思维,要很好地研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诱导。

二、艺术有助于丰富感情世界

艺术是人类取得一切认识活动定向的基本手段,是人类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重要手段。艺术所达到的其他种种目的,也都是建基于它的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功。我们对科学的追求可以是有明显的时代意义和人自身之外的,但艺术必需有人自身的情感的介入,是人类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古典音乐来看我们欣赏它,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能体会到它很不一般的灵气和灵感,唤起你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样的感情令你魂牵梦绕,真该叫做心声。它的表现力也是超乎寻常的,像一位魔术师,快乐、悲伤、安静、疯狂、忧郁、高雅……只要你能想到的,几乎无所不能;她用一种更加优美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正因为这语言的奇特,让你产生更多的情感和幻想;假如你的心是一把精致的七弦琴,她会是一位阿波罗般的好琴手,纤纤素手轻盈地拨动琴弦,产生的美妙和弦,你可以感觉到吧?古典音乐是一杯好茶,沁人心脾,需要静静地品味――初入口时是苦的,却不难喝,渐渐地有些淡淡的甜味,若隐若现、难以捉摸,此时,闻着清香,偶尔看见茶叶上下漂动,心中不禁飘起一份神往,一段清静。这,方是第一泡,往后,才有些韵味呢。古典音乐也是一杯浓浓的咖啡,香气四溢。生活在这信息爆炸的快节奏世界的你啊,别永远那么仓促,难道一点不为这香味所动吗?停下来喝一杯吧,体会她的悠闲、她的高雅、她的完美,而她美仑美奂的一切皆需你的欣赏。请相信,你得到的绝不会比你失去的少。如今,复古是一种时尚,不管是不是附庸风雅,至少我们还可以聆听古典音乐,这样的美丽不该被浪费吧?她应当是经久不衰的,的确,无论在哪里、什么时间,经典的音乐没有变。其实所爱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得到的,或许古典音乐就是如此,能够侧耳倾听,就足够了。

母亲眼里自己的孩子最漂亮,情侣眼里自己的情人最美丽,艺术家眼里自己的作品最优秀,就因为他们在那里体验到了一种确证自己真实的感受。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的什么,只能为自己的体验所打动,是“我的”情感。美的感受本不应该如此,但是在这里却被转换为美感,是情感体验的最重要的方面,因而,就成了“情人眼里出西施”。

罗丹说:“艺术家是人类情感的记录者和发现者。”艺术不能够离开感情,在艺术过程中,艺术家、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艺术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技巧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儿童、少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艺术有助于完善心理结构

通过不同艺术能力的综合,在各种艺术心理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形成完整而又互通、互补的艺术心理结构。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艺术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人类四大器官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心理结构。这四大器官分别是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种可以被视为“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朱光潜译本,载《美学》第2期)的人类器官。需要指出的是,四大器官中其中任何一种器官,都不能单独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能力。例如听觉器官,我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作为听觉器官的耳朵,虽然只是接收听觉信息的器官,但是器乐的演奏需要肢体某些部位精确的运动才能完成,声乐的演唱,需要语言、发声的控制才能完成。而指挥家还要靠体态语言来表达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意图。音乐的活动并不只是接受信息,而且还要输出信息。

各类艺术之间,不仅经常是相互启发,并且,各种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相互的沟通和支持。没有这种艺术能力的互补,人类的艺术感觉就不会如此丰富,也不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例如美术与音乐上相互沟通的罗可可风格、印象派风格等。声乐表演和欣赏中听觉与视觉在艺术通感上存在着互补。人们经常利用听觉与视觉构成的通感,进行艺术的创造、欣赏活动。即使是听纯音乐,如果没有艺术通感(包括与听的艺术感知相关的文学、绘画艺术方面的各种修养和生活阅历等),也不会有更高、更细微、更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这些无论是对中国还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鉴赏中,都是重要的。因此,从人的综合艺术能力来说,听觉与视觉艺术,在艺术感知上是互补的。另外,听觉与形体上的动觉、与言语的表达,也具有更为内在的联系。形体艺术的音乐性、言语艺术的音乐性,在艺术鉴赏中是经常被人提到的。

中国古代乐论中讲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的艺术形式共构一体,其统一的存在方式称为“乐”。乐的活动,也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其中诗言志,歌咏言,以及情感的表达,直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讲的不同艺术能力的综合和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的艺术能力、以及在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艺术通感,构成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完整的感知能力。并且,通过不同艺术能力的相加和综合而产生的艺术能力,所产生的,是超出原有艺术能力的新能力。实际上,各艺术门类其自身发展,正是在走向综合的过程中,创造和产生出许多新的、综合的艺术形式,甚至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如音乐剧,歌剧,舞剧,戏曲,行为美术以及电影、电视艺术等。

从人类艺术能力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这种综合艺术感知能力在艺术的创造和审美背后作为一种支持,我们甚至可以说,仅从狭隘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艺术的能力,不但在艺术创造上会使艺术失去七彩的光泽,也不会在审美中形成丰富的审美意象。不同门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性、特殊性,相对于人类艺术实践中最终形成的综合艺术能力,其存在本质上只是“相对分离”的存在,并且受制于事物之间的依赖、统一和综合,始终处于相互的联系和转化之中。仅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讲,恰恰是由于这门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特殊性,客观上促使这门艺术在其发展中不断寻求综合艺术感知能力的支持,寻求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姻。这在音乐史的知识体系中、在人类音乐活动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如果看不到艺术的特殊性与综合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仅仅将艺术的特殊性视为艺术的本质,这至多只有一半的真理性。

不同艺术综合能力的运用,可以完善和形成人的完整的艺术心理结构,并在各种心理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在情感与智力、想象与创造的联系中,人的艺术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起到激活心理机能、提高人的创造性能力的作用。可以说,在人的包括艺术能力在内的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中,蕴含着巨大的心理潜力,其作用可以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想象以及创造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四、艺术有助于拓展发展空间

托尔斯泰说:“如果烹饪的艺术不会被人漠视的话,更健全的美学理论当会产生出来。”所以,艺术的基础也是确定地在于人类的生物需要方面。声、色、香、形的认识是印证人类自身的发展,变成了一种情感性的反映。同时,人类在认识到物质的作用基础上,在不断地变幻物质,从精神方面,把物质的世界做了改变,有了神话,有了工艺美术,有了舞蹈和音乐。对自己的不满足和对自然的不了解,艺术、政治、宗教同时产生了。可以说艺术使这个世界发展了,也是人自身不断地拓展着发展的空间。

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艺术在任何时候,无论是从历时的还是共时的角度,都与人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艺术在不断地延伸着生活的空间,发展着生活的内涵。因此,要建立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种关联的观念。不仅为了掌握艺术能力,由此建立起一种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

艺术活动有精神的支持、有心灵的附着、有文化的内涵、有品格的提高。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不是生硬的结合,给艺术能力的表现套上人文的外衣,而是人文精神通过艺术活动,从中自然体现出来。艺术能力与人文素质整合以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5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学习,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永不停止的探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感悟人文精神的实质。艺术设计专业的每门课程中都能挖掘出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一、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多点的扩散联系,探求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对其发展的背景、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文知识学习的意义,理解学习的价值,学会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

1、《创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缘起,没有艺术感知力就没有艺术活动的本身。课题组在《创意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从平面设计枯涩的理论、步骤、方法入手,而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感受和解读来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经典的审美标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而经典艺术作品是把握艺术标准和艺术观念的最直接手段之一,课堂设计筛选了多幅大师的能代表审美标准的经典平面设计作品用以展示,目的在于研读经典所展示给我们的技术规范体系,将使难以把握的审美标准转换为可以具体操作的认知过程,并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审美品格和对设计的兴趣。在讲授平面中的色彩应用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色彩搭配的原理,常用的搭配方法,而是先给学生展示里一套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的设计作品,让学生从中发现色彩的美,从而引出,荷兰著名画家、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蒙特利安以及该画家著名的色彩设计理念,蒙特利安的艺术造诣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之大,是我们当代人不容忽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去了解这个艺术大师。同时教师也会布置一些课下作业,让学生学会搜集素材,培养其多欣赏、多评价的习惯,加大自己的素材量,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能够为我所用。

2、《环境景观设计》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古老东方强调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园林艺术,无不是对美与和谐的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对处于人文精神失落的物质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学习、借鉴的宝库。因此,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时,在讲解了基础知识之后,重点讲述了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如何向传统学习、向历史学习,并作了相应的实验。

首先讲述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将东西方的园林艺术进行了比较,然后将重点放在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的讲述上。首先讲述农耕文明、儒释道文化、风水文化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基础。随后配合图片讲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求自然、追求意境和诗画情趣等等的艺术特色。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又不失时机地讲了一些与园林艺术相关的如梅妻鹤子、岁寒三友等人文典故。课下学生对上课内容很感兴趣,主动要求老师能不能再深入讲解。

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之诗情画意时,课题组也进行了设计、实验。如何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人文艺术情境呢?教师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通过幻灯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根据该作品展现的意境设计空间构成。教师将文章的创作背景、大意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从作品中去领悟王羲之散文的洒脱、流畅,以及文章饱含的作者对人生的哲理与思考,这种独特感悟真切如画的展示了出来。学生在思考片刻之后开始了草图的绘制,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设计,无疑,设计作品出现了好多机械的仿古,但是学生已经开始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原来如此有价值,从古代文化那里我们可以吸取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用的精神,可惜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文化底子薄弱。在进行二次设计时,进步非常明显,题目不变,学生开始自发的在课下搜集资料,作品中能让人们在潺潺的流水声的设计中去诵读千年诗篇,抒发怀古幽情,感受人生哲理。这种独特感悟使学生在欣赏古人佳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去体验作品带给他们的人文精神感知,感受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课程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二、专业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

专业教学中对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渗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身进行内化和吸收,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并通过其志向,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外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谈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自我管理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在自我管理中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理性处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学会成长;自我管理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强烈的存在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大学的教育不能和高中一样让学生接受学习,而应该是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如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项目和技术指导的角色,给课堂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相互指正的氛围,便于各种人文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的组织上,安排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问题,并留给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思维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课下探索的兴趣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一种自我激励、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常态。

三、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反应了相关行业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学生能够通过比赛去发现和认识的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学补差;通过组织、备战技能大赛,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参加技能大赛往往会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篇6

(1)、生理安全型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二、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因此,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如今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时刻掌握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去学习,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德为治,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等人文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高中美术课中,欣赏课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今教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首先,在以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多是以美术知识为侧重点,人文知识、素养为辅,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人文文化素养包含在广泛的现实环境及其文化中,美术欣赏也不能孤立,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这样可以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再有,通过欣赏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讲解,向学生渗透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讲述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梵高的所在情境,以体会到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梵高的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记下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的抒情诗学,写意画学;还是表达了生活勇气和生活热情的民间艺术品,都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发掘人文因素,使学生能具备一个特别的眼,一颗多感的心,一份丰富的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好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

篇8

九十多年前,先生致力于“以美育代宗教”,他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现今的大学艺术专业教育,以培养人的艺术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为己任,应该是最接近于蔡先生的教育理念的。但是,大学的扩招、艺术专业教学思维的僵化,都不符合现代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艺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必要性

中国的大学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生根发芽,专业涵盖了造型艺术、艺术设计、综合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当前的大学艺术专业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以下困境:(一)艺术专业招生条件的先天不足。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高校扩招、高考招生政策等一些原因,导致学生中存在过于偏重专业技能而轻视文化学习的现象,如:大量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低,没有培养爱好读书、如何读书的习惯,国文水平不够,不关心民族艺术等现象,造成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高。(二)大学教育的功利化趋向造成的后果。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规模的日益庞大,曾经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学生就是上帝”的思潮是否应该反思?名之为大学,就应该为莘莘学子们提供“博、审、思、辨,行”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建造“贩卖知识”“混文凭”“找个工作”的名利场。大学教育对于人格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单凭一两门课程能够解决人文教育问题。教师的严谨的治学、科学的方法、慎独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三)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误区。艺术对于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艺术教育工作就要运用人类长期实践的所总结的审美和创造规律,去训练和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但是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往往重实践,轻规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完成教育工作。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基本是“放羊式”的管理,这不利于现代教育的趋势与发展,也难以承载扩招后的教育现状。此时,我们应重视现代教育学中科学的方法论,与艺术教育现状相结合寻找出符合当代要求的教育模式。

二、大学艺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思路与策略

(一)以培养人文精神为核心,选取民族丰富的人文资源。一是差异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艺术类的学生比较有独立的意识,创造性思维活跃,这是他们的优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宗旨,找到每个人的差异,进行合理引导。我们选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与保护,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在抢救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的时候,他们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担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二是学者与学生的人格互动。“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先进行知识储备工作,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相互影响,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研究多年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三是选取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多年以来,艺术教育忽略了民间美术、民间说唱艺术等植根于民间沃土的广大资源,学生一般的学习方式是从课堂到课堂,没有深入研究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我们寻找到于北方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通过追溯青龙皮影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厘清文化渊源,强调民族性与民俗性,带领学生进行考察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质。(二)研究方法。首先是查找、总结文献资料的能力。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是艺术类学生比较欠缺的一种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来查找当地县志、图文资料、案例等,进行田野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这些资料需要搜集成册,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其中找到有价值的数据、图文和材料,以深化研究内容。其次是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它通过实地考察、参与观察等方法观察、了解、认识被调查者的文化与社会。这需要长期的跟踪调查过程,比较深入地去理解一种文化的发生、发展的内外因素,从中寻找文化传承的线索。还有是比较研究。在对于某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进行调查的同时,深化资料,进行国内不同地区、民族出现的类似种类的比较研究,找出共同点和区别,研究出现差异的原因和该特点在本区域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打破艺术门类的限制,研究在不同领域该艺术特点的延伸。如在电影、动画、新媒体等综合艺术领域,某一种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是如何发展的。(三)改革艺术专业教学方法,强调深入调查与研究的体验式教学。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传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具体要求,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主提出方案,进行论证,实地考察,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中提高了独立思考和组织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体系的完备和自由创作的目的。(四)建立于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展,怎样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何评价呢?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此体系必须是从实践中来,并能够分项进行综合评价,在不同的大学、艺术专业都可以推广试行。

三、大学艺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艺术系动画专业借鉴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二段式”培养模式,即通识教育与工作室培养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应对动画专业向“泛动画”发展的趋势,在第二课堂提出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依据此方针,我们打通美术基础课、实验动画创作、艺术考察、民间美术研究等课程体系,将某一课题贯穿其中,应用“走出去”、“做中学”等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一)确立适用的课题研究。历史上的奚族文化与满族文化孕育了青龙皮影独特的的造型、唱腔、制作工艺等民间艺术特色,2009年被列入秦皇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立足于河北省深厚的民间艺术根基,结合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为课堂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方向。在民间美术课程中,教师结合青龙皮影的文化内涵,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教授学生该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对本课题进行搜集资料,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二)打通实践环节的教学,运用田野调查法进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我们结合青龙皮影的调研,将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中写生、艺术考察、实验动画创作、毕业创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向。以2012级为例,在写生过程中增加了到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考察皮影的教学环节,对河北省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三)将传统艺术与动画创作结合。动画专业具有新技术、新媒体方面的优势。在工作室实践教学中,我们进行了皮影艺术资料库的建立的选题研究。直至毕业创作,先后有多名同学进行了皮影艺术与动画创作方面的研究,并创作出独具民间艺术风格的动画作品。(四)建立好学生评价体系。我们在教学安排上的专业实习考察、专业拓展、第二课堂环节,通过专业教师选报课题、学生自由报名的方式保证教师带学生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觉性。这几门课程为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尤为重要。该体系包括学生自评、提交成果报告、答辩、教师考评一系列的措施,形成常态化的管理与考评机制。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已经基本完善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多提出一些适用的课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受益者,能够在调研、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高艺术感受力和人文素质。

作者:苏静 徐春丽 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广利.《青龙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2]张太保.《浅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

篇9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 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 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 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篇10

其次,通过书法教学,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在楷书学习中,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然后,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学习悟性很好,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写字大胆,速度快,自我控制能力弱,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磨炼出意志,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意境含蓄深遂,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就练不好行书,因此在书写前,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下笔肯定,不能优柔寡断,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篇11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一、书法艺术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高校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视了书法艺术的存在。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写的字像小学生写的一样,与书法相关的诗、书、画、印、美学等更无从无从谈起。书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惑!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多学生书写能力退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补上书法艺术教育这一堂课。对贵州某所高校书法选修课的学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1.一种文人的休闲方式;2.属于一种才艺;3.传统文化的一部分;4.短时间难以掌握。

(二)学习书法的目的

1.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多一项技能;2.把字写的规范和漂亮;3.能够欣赏多种书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还是期望掌握书法的基本书写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该能够说明在高校提倡开设书法选修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认识书法课程学习的意义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其实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不应该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人文素养,书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是一门艺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人文素养的修炼。在大学开设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书写水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大学书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学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首先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毅志、调节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愉悦和!书法的更多潜在作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质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勇于追求真理,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和文人气质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与境生”———情感表现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体用阴阳变幻无穷不可窥视则谓神。右军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对阳气、阴气之特征提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把书家的气质,书作的气韵与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相联系,把书法艺术与宇宙人生相联系,更重视艺术,尤其重视“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书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颜真卿是忠臣,他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的范本,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端庄大方,更因为他的书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当中培养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思想。不仅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因素。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他们深深的参与到书法学习与体会当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之美与人格魅力的紧密相关。此外,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高校设置书法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书法对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即能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产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长期艰苦的训练中领悟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不断接近作者本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情感,可以“物我两忘”,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长期熏陶下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且促进知识的记忆与保持。经过书法艺术的训练,以促使学生认识功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在长期深入临帖的基础上才能深深进入原帖,并不断与原帖接近,从而学到原帖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即书如其人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三、高校素质教育下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回归的可行性

(一)广泛的开放性

尽管书法被人认为是国粹,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但它却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因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学生面对书法感觉很遥远,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有认识上的错误。但是书法本身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功能已经启示了我们的身体、心理的参与感。因此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将书法进一步挖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印记的精神财富。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当回归大学校园,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之一。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都应该进入高校主流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不论是否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由院长给每位新生发放字帖和毛边纸,让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书法。因此在高校,书法不应该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割裂开来,应当与其他课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资源。1.应当将书法课程列入必修课之中。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名家书法视频,视频应该包括理论讲授、临帖示范、习作点评等,现身说法,引人入胜,力求教学特色鲜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3.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悬挂各类书法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4.邀请书法名家到学校开讲座。5.邀请各个高校的学生参加现场书写,最优秀的作者在各个校园参加巡展,提升大学生书法展览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园网络在论坛上留出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书法交流与互动。

(二)积极的参与性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中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这才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书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大师。现场参与感,即学校可以组织大型书法比赛或者讲座并进行现场参与,使学生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引起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们理解了、产生了心理参与,才有可能去学习,并且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高校在开放性和参与性二者之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回归书法艺术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课程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并永久传承。其次,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书法艺术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平台更应该积极提供学习平台,保障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应当把提高人文素质和普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大前提,便于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白瑞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书法与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